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月是故乡明范文

月是故乡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月是故乡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月是故乡明范文

1、月是故乡明的意思:人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是说故乡的一切都比外面好的意思,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表达了身在他乡的游子家乡对想念,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2、出处:“月是故自乡明”是出处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月是故乡明范文

品长沙:已经找不到童年的影子了

凡是介绍易中天的文章,开头总会说他是“湖南长沙人,1947年生。”其实,易中天在长沙只生活了六年,“1953年,全国的大学实行院系调整,我父亲原来在湖南大学教会计专业,被调整到了现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们一家随父亲在这一年迁到了武汉。”

易中天说,他前一次回长沙是在去年清明,“因为我祖母死后葬在汨罗,去年清明时,我80多岁的父亲前去扫墓,我从广州飞到长沙与他会合。”据易中天介绍,他家原来住在长沙韭菜园一带,现在仍然有个舅舅住在长沙南门口。而且,在长沙还有很多亲人,“我以前来长沙就住在他们家里,由于一直很忙,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对长沙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在被问及为什么他写的《读城记》没写到长沙时,他说主要是自己六岁时就离开了长沙,对长沙并不熟悉,加上又是自己的故乡,“有点怕评价,我总不能凭一个六岁细伢子的印象来解读长沙吧!”

不过,易中天说这几年长沙的变化实在是“很快、很大”。现在,“我已经找不到童年的影子了哦!我只是记得长沙最有名的小吃就是臭干子和米粉,今天我一进市区就搞一碗粉吃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易中天如是说。

《品三国》:一举成名

易中天因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讲的《汉代人物风云》和《品三国》而声名鹊起。通过这两次的“开坛论道”,他不再仅仅只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了,一举成为当前国内最炙手可热的学者和作家,成为众多女青年崇拜的“学术超男”,并在网上声称“嫁人就要嫁给易中天。”《品三国》天价拍卖出版后,成千上万的“意粉”或“乙醚”每次都把他签售的地方挤爆棚。

易中天表示,利用大众传媒讲解历史不是他的首创,“在国外,早就有这种形式的节目了。在国内,我不是第一个开讲的人,是否让我继续讲下去的决定权不在电视台,我的‘老板’是全国的观众,既然大家都喜欢这样的学术讲演,我为什么不继续讲下去?”

品批评:真正的历史学家不批评我

易中天教授的迅速走红在社会上被称为“易中天现象。”易中天在受到众多追捧的同时,也招来了众多的“骂声”和质疑。有学者批评他将历史庸俗化甚至粗俗化,还有一些人觉得易中天有炒作嫌疑。

对此,易中天笑了笑说:“我拒绝评价我自己,别人要怎样评价那是他们的事。我是借助大众传媒成名的,我的成名肯定是迎合了社会的某种需求和心态,但是究竟是哪种心态,就让评论者说三道四好了。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喜欢和赞成的呼声越高,反对的呼声相应越高。”说到这,易中天话锋一转:“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为什么真正的历史学家不批评我?相反,那些喜欢批评我的人都不是研究历史的。我也不是研究历史见长,他们的批评分明是外行批评外行嘛!再说,现在很多东西都可以进行通俗化处理,为什么学术就不可以通俗化?”

易中天认为,中国目前从事传统学术研究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学术研究是个很神圣的事情,是要耐得住寂寞的。但像我这样的学术普及就不同了,现在不是多了,而是好的普及方式太少了。我不希望大家都去关注历史,大家毕竟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我希望大家多关心一下历史。”

品知青:让我明白生活毕竟不是诗

易中天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即《闲话中国》、《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等书。

1965年,易中天在武汉高中毕业后意气风发地奔赴新疆,成为150团一名军垦战士。他在新疆当了13年的知青,直到1978年考上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才离开。易中天说,正是这段知青生活使他知道了社会底层人士的疾苦,并“使我明白了生活毕竟不是诗这个简单的道理。”易中天非常感谢自己曾经有过那样一段生活经历,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剥下那些附加在历史人物身上的光环,从人性的角度将历史人物还原”就是因为他有底层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不是在学校里可以学得到的,也不可能在书本里找到。”

品明星:做学术明星一点也不好玩

易中天在多个场合说自己平日生活里讲话的口气就和他讲《品三国》一样,而且,他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说,在没有成名以前是一个快乐的“小老头”,“没事的时候,我还经常去遛狗。”

第3篇:月是故乡明范文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淡淡的月光,浓浓的相思。

记忆里还是夏天和秋天的交界,同一轮圆月,同一曲离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落,一个人怅惘。今夜坐在草坪上看看天还是那么的蓝,月光似乎有些耀眼,眼角瑟瑟的说着今晚的确很美好,开始自导自演类似童话的结局。风一席席、雨一幕幕,辉映心的感触,对着天空遥寄那份多少年都不曾实现的诺言,也只有这样才能荡起心中尘封已久的答案。一月一自然,一心一世界,一泪一思念,一笑一蹙颦。多少次我在夜里呼唤明天要更辉煌多少次我在时间里迷茫明天我该怎么样多少次我告诫自己未来不要这样又是多少次我借着月光对你们说着我很好还记得有多少次我不再懦弱而是坚强现在我依然笑着,而且很善良。也希望在家乡的您一样开心,一样快乐,一样幸福,一样如今晚的圆月辉煌。丹秋桂子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碎了一地思念,浮了一世留言。花香如此,人亦初年,还挂念远方迷人的笑靥,只记否曾今如月,还待此时花宵良久,醉卧千舟。淡黄色的花蕊,纤细的花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是桂花如此多情,牵绊远方的心,回首一幕幕,相思故园情;是花香如此醉人,惹异处他乡相思泪,耳畔一席席,遣词故乡明。是花香如此奈何千般思绪。我喜欢这淡淡的花香,去年的现在也是它牵绊我迷惘的心,因花我该怎样思念归去的人。花香常归与微笑媲美,是否该忏悔对你的冷漠,而现在回想彼时是我们都太幼稚,你归于你的象牙塔,我潜于我的浅滩,从此话别天涯。往事一幕幕,回首不堪入目,怎奈回忆刺伤眼眸,不禁潸然泪下,也罢!

第4篇:月是故乡明范文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最明亮。

2、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诗如下: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月是故乡明范文

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明月思乡思亲的古诗词,欢迎查收!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第6篇:月是故乡明范文

传统风采,回味无穷! 广式中秋月饼

月色柔和的凉爽中秋. 广式中秋月饼

十五团圆合家欢,中秋月饼话神仙! 江苏星湖月饼

第7篇:月是故乡明范文

深夜里,漫步于异国静寂的街上,风悄语,树悄语。

人们早已睡了。无论他们姓甚名谁,生于何时何地,经历过多少风浪惊涛,都已静静入睡。

他们的故乡在何方?此处?彼处?

月光是银色的。静静地、懒懒地铺散在身上、脸上。沐浴在那么超然的皎洁下,胸中便充满了一种空虚。有瞬刻,甚至忘了身在何处,只是如此强烈地感觉到一刹那间心上绽开了一朵平静之花,然而又有一缕茫然之情。

或许这支笔太笨拙了,勾勒不出那种感受。当你抬头望向那主宰黑夜的女神,那个闪亮的光体,与它正面相接的那一刻,你难道从来没有感到一丝“若有所感”?也许,是乡愁罢。

抬头见那一弯孤独悬挂于空中的银盘,会不会便想念起那遥远的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前写下的诗句,如今仍是琅琅上口,早已耳熟能详。

月是故乡明?人,沉沉睡了。他们的故乡在何方?

他们是否也会觉得,海洋的那一边,月儿会更加明亮?

对大地一视同仁的月亮,千千万万年来一成不变地对红尘中的悲欢离合无动于衷。月儿,告诉我,为什么,你在故乡更明亮?

“影自娟娟魄自寒”这句话,好像在一本书上读过。月亮寒冷。月亮孤傲。因此,月儿无语。

我的一生,不过是十几年,平均地分配在两地之间。两种文化,两种教育,两种语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原有的记忆,失落点点滴滴,展望未来,却是一片迷茫。

原来的故乡,是一片片的残碎记忆拼凑起来的。这里一斑,那里一点,残缺不全的记忆,只能拼凑出一个残缺不全的故乡。何况,斗转星移,如今的故乡已似围着一帘薄雾,朦朦胧胧的,不再是我所认识的,孩提时代的故乡了。

这里,被称为“异国”,却有我适应的环境,有我熟悉的面孔,有我太多太多的记忆。

故乡的定义是什么?岂不就是使你怀念,使你缅怀的一片土地吗?

从小,爱国的情感就被一点一滴地灌输进我的潜意识中。一如我是中国人一样,不可辩驳。那里才是故乡!忠于她!一定要忠于她!尽管她的面目已经无可辨认,尽管那里仅仅剩下陌生的人,她仍然是故乡。

所以,今天,我才会困惑。何处是故乡?

第8篇:月是故乡明范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生能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应是依托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方面的教育应该潜移默化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课内重在通过文本的学习研读,体悟精神实质,领悟精髓;课外通过相关活动,实践传统,批判地继承传统。

我们在教学苏教版“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时,感觉这一做法比较好,学生收益大。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体悟到 “月是故乡明”这一传统文化的真谛,理解“乡思”这一传统情结在国人心中的纠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去讴歌故乡,抒发离乡的愁苦与归家的欢乐,乡思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但这些并不是一个没有离家的懵懂少年能够理解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些有一个确切的体悟呢?

在教学中我们就根据文本特点,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反复感悟,并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举行相关的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月是故乡明”的理解。

一、学生阅读文本,感悟文本

针对这一单元,我们分篇设计了题目,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专题内涵。

1、《想北平》。

(1)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3)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我心归去》。

(1)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2)文章5、6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3)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后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他的作用是什么?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3、《乡土情结》。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6)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4、《前方》。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为什么说这句是课文的核心观点?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①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在原文中有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②“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

③“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实质上”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5、《今生今世的证据》。

(1)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日的东西深情如此?

(2)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证据分别是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说的生命证据的句子,注意加强朗读语气,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然后说说自己写下的感受。

(3)“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具体谈谈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

(4)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

二、拓展阅读

学生结合本单元文本的解读,阅读相关材料,加深对专题内涵的理解。

补充阅读材料: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黄河浪《故乡的榕树》

余光中《乡愁》

贺知章《回乡偶书》

李白《静夜思》

三、相关活动

1、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诗词名句。

2、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歌曲。

3、以“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

4、举行乡思主题诗词歌曲吟诵会。(诗词歌曲散文不限,鼓励自创)

第9篇:月是故乡明范文

近了,近了!故乡就要到了!我已经闻到了故乡泥土的芬芳,闻到了故乡甜甜的果香,闻到了故乡清泉的甜美。可车头一转,映入眼帘的不是我梦中的家园景象,而是在成片果园边多了幢幢厂房。可我又分明看到了那矗立村头的雷公的塑像——开创中国瓷器先河的雷公的塑像,守望故乡世代人的雷公的塑像。

前来接我的堂弟告诉我,村里现在不单单生产苹果,已经是果业基地了,实现了果业生产加工产销一条龙,既生产苹果,又对苹果进行深加工,还成立了果业研究所,研究苹果的栽培与加工,研究所里还有不少大学生和研究生呢。

车在一栋大楼前停下了,我下车环顾四周,高楼大厦,绿树红花,喷泉雕塑,就是没有以前连成排相对的独家院,也不见当年那古老的东西城门,更不见自由散步的鸡鸭狗猪。堂弟见我又在发愣,就告诉我说,现在为了节省土地,实行了集体农庄,大家都住进高楼了。

我跟随堂弟走进他家,呵!他家的摆设装扮与城里没有两样,各种现代化、时尚化的家具俱全。我还没有坐定呢,就听见一阵熟悉而亲切的喊声,原来是几个大叔大婶来看我了!她们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岁月在他们的身上似乎没有再留下痕迹,还是二十年前的模样,只是穿着讲究了 ,脸上自信幸福了,也许是生活质量提高的缘故吧。弟媳拿出果汁,是“雷公”牌的,不用说,一定是村里果业公司的产品,我急忙打开喝了一口,一下子爽到心里去了!还有矿泉水,也是“雷公”牌的,我有些纳闷,以前的邻居大婶笑呵呵地说:“这是咱雷公矿泉水公司的产品,绝对的绿色食品。”狮子叔抢过话头:“你还记得咱们的水泉子沟吗?那沟里冒出的泉水可是个宝啊!专家说它里边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瞧我这身板,就是喝它喝的。”说罢,“哈哈”一笑,还把胸膛拍了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