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护理专业3个大专班共160人同时开展基础护理实课,每个班5位老师进行分组带教,每位老师带教10~12人。共计24次实验课。
1.2方法
(1)在每次基础护理实践课开课前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相关的护理伦理学问题学习讨论,提出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对护生则要求提前复习护理伦理学知识,并针对不同的实验课也要找出相关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写成书面材料交给带教教师。每次实验课前对1~2名护生提问或鼓励其主动陈述本次实验课所涉及的护理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师根据护生的回答给予指导纠正。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讨论,并学习及讨论下一次实验课的护理伦理问题,作好记录。
(2)设计及发放问卷调查表给护生,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基本情况、护生上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之前对护理专业与伦理学的认识及对实验带教教师的评价三部分,共计28个问题。收回后进行统计,以检验教学效果。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护生对带教教师综合素质评价
115人(7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03人(64.4%)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基础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31人(8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伦理学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带教教师护理伦理学知识水平及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将护理伦理学知识结合到基础护理操作中十分重要。
2.2护生实践课前、课后对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基础护理操作中的认识
上实验课之前与之后对回答问题“是否应把伦理学知识与护理操作结合起来”的情况作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实践课前、后对是否应把“护理伦理学知识和护理操作结合起来”卡方检验结果。
上实践课 有必要结合 无必要结合 合计
前 147(91.9%) 13(8.1%) 160
后 157(98.1%) 3(1.9%) 160
合计 304 16 320
注:X2=6.5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上表可以确定护生在进行护理学基础实践的过程中将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知识,又使护生学会正确使用伦理学知识;强化了护生的道德观念,使护生能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3结语
(1)护理学基础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是护理工作中运用最广泛的护理技术,每一个专科护理都必须在基础护理操作的技术支撑下才能完成。护理伦理课主要是在教室里的课堂上完成,尽管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护理伦理课教学质量,但始终未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利用护生在校的基础护理实践课将护理伦理学知识合理渗透到基础护理实践中,改变护生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方法,增强了护生对护理伦理学的理解和应用,使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学基础实践相互促进。
(2)真正实施护理伦理学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而且对护理学理论、护理实践和科研也要十分熟悉[2]。在带教过程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丛亚丽.护理伦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
1、深化转变护理观念,在XX年基础上,更加深入开展整体责任制护理。提高服务质量,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增强工作责任心。作为责任组长,加强责任护理分工,组织协调本组工作,切实落实扁平化护理,能级对应,责任到人,带领本组组员对病区患者实施全程无间隙系统护理。加强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强化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
2、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保证护理安全,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严格要求自身,强化护理安全意识。严格落实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流程,严格按照三甲标准实施全程护理。对本组低年资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督促。切实做好护理安全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隐患及患者的不良投诉。自身努力加强急危重病人、卧床病人的护理,协作护士长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自身原因进行分析,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吸取深刻的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
3、努力加强护理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自身严格要求,不断深化细化学习消化专业护理理论知识,更新知识面,提高层次。希望在护士长的带领帮扶下,加强护理抢救操作技能的学习锻炼,更好的掌握中心静脉压测定,人工气道,呼吸机应用等等的护理操作技能。并且完成护理部科室要求的操作技能考核。在实际工作中,与低年资护士一起学习进步,为患者更好的服务。
4、积极参与院内院外的各项培训,继续教育学习,望有机会参与消化专业护理专科知识的培训,更好的掌握内镜下各种手术的术前术后护理。
5、作为本科室带教组长,已拟定好书面带教计划,努力做好护生实习期间的带教及管理工作,保证护生安全,不断加强护生护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1现状分析
目前护理学界对于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的差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于护理理论的实质、目的和应用,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争论。理论和实践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不可分割的。长期以来他们的发展都被认为是主要是由护理教育者承担而不被临床实践者所关注。实际上,在文献中只有很少的实证是有关护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还有一些是为了应用理论而应用,例如不考虑实际情境或仅仅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将理论生搬硬套地应用于实践的情况已屡见不鲜,由于未能抓住护理的独特性和全身心护理的理念,护理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地制约。因此,就产生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调查显示在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Oren自理理论、应激与适应理论、一般系统论、成长与发展理论和角色理论的学习人数上均超过80%,应用较多的理论为:基本需要层次论(86.2%),其次为Orem自理理论(58.2%)和应激与适应理论(54.5%)[2]。并且研究结果表明,仅47.2%的护士在临床中应用过理论,并且不同职称、不同教育背景及工作于不同性质的病房(整体病房、非整体病房)的护理人员在理论应用上并未体现出差异,提示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没有受到护理人员的职称、教育程度及所工作病房是否为整体护理病房的影响。目前国内常用的理论多数是在国外引进的;理论的内容及难易度不同,对于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也存在差别。基本需要层次论是很多护理理论的发展基础,该理论内容简单,容易理解,在护理教育的各个层次都是必须学习的理论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对该理论较为熟悉,对该理论的应用率相对也较高。应激与适应理论、Orem自理模式的内容也是护理教育的各层次中常接触的内容,但应激与适应理论相对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而言则要晦涩一些,Orem自理模式虽然较好理解,但由于该理论强调自理的重要性,在护理服务过程中尽可能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观点与中国传统的“为病人服务的越多认为服务越好”的护理观念有所矛盾,因此这两个理论应用的人数均相对与基本层次论而言要少一些。其他一些理论如成长与发展理论、角色理论、一般系统理论虽然学习过的人相对较多,但是理论的应用率却较低的原因可能与这些理论相对而言更晦涩有关。
护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护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护理实践又对理论不断进行验证。在护理实践中,如果护士只凭直觉、经验、习惯和传统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将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护理理论和模式为护理实践者提供了指导方针,使护理工作者更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护士更能够预测和控制自己的工作,从而提升护士的专业价值感和促进护理服务质量。
现在大部分学者都同意存在差异是不好的,虽然理论并不是实践问题的快捷而简单的答案,但却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知识和更好地理解从而促进了实践的发展。理论从理想上说是为了提高护理实践的质量,通常这个目标是通过应用理论或理论的一部分来指导实践从而得以完成的。很多的学者都致力于改变目前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缩小或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尽管有一些解决办法,但这个差距仍然存在。这个差距的持续存在也说明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难以完全消除,只能缩小。研究示使护理理论和临床实践存在差距的因素有:对理论的认知程度、所在科室的理论应用气氛、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等。由于个体的认知活动是能够加以控制和调整的,可以通过运用改变个体认知的方法来改变个体的行为,因此护理理论教育者应在提高理论学习者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控的同时也要不断强化他们有关理论对于临床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从正性的方面来引导和鼓励护理人员在各自的临床工作中应用理论。一个良好的应用理论的环境,可以促进护理人员应用理论的行为,同时又会为他人构成一个良好的环境。若缺少提倡理论应用的环境,势必会影响个体的理论应用行为。“护理人员不足,造成工作忙,没时间”是未应用理论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暴露出临床护理人员对于理论认识的误区,理论不是一项具体的行为,而是一种思路、一种理念,用以指导护理实践。理论的应用可以贯穿到临床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给患者做技术操作时、进行健康教育时,理论的思想都可以在其中体现。不可否认,这种误区的造成也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护理人员所学的理论均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国内使用尚缺成熟,某些理论较抽象,加之中西文化的差异,更需要护理人员有一定时间进行揣摩与应用。在护士还没达到完全掌握相关的理论、将理论融入工作的前提下,人员的不足确实是一个客观的影响因素。因此,要促进理论在临床的应用,护理管理者要从人力配备的角度保证护理人员有一定的精力和学习时间学习理论,摸索和尝试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理论。另外我认为缩小护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差距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理论的目的和实践的目的要保持一致,理论的背景和实践的情景要保持一致,理论和实践的变量应具有相似之处,对理论的解释应足以被用作护理行为的基础,必须有科研证据支持理论,要考虑到理论的使用将以一定的方式影响护理的实践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将理论的精髓和思想付诸实践,而不是生搬硬套条条框框。同时我们也应该改革现有的教育方法,使之更贴近护理的本质。
2讨论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作为实践的基础和指导,临床工作不能没有理论指导,理论又离不开实践,并且服务于实践,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克服一些不利因素,积极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目的探讨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在我院实习的78名护理实习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人,观察组采用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带教模式,观察两组护理带教满意度、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及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带教满意度为94.87%(37/39),对照组为69.23%(27/3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707,P<0.05);观察组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和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t=11.775、8.907,P<0.05);观察组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16、3.924,P<0.05)。结论医院临床护理实习带教中采用小组模式,能够提高实习生护理知识与护理技能掌握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
带教小组;护理管理;实习
医院护理实习带教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护理实习生的职业生涯以及对护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实习生可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1,2]。传统护理实习中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带教教师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则是各带教教师取长补短,促进实习生对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3]。本文选取2015年在我院实习的78名护理实习生,分别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和小组模式,比较护理管理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在我院实习的78名护理实习生参与本次研究,均为女性,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事先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年龄在19~24岁,平均年龄为(21.09±2.44)岁;学历:本科20例,大专14例,中专5例。对照组年龄在19~23岁,平均年龄为(21.02±2.38)岁;学历:本科21例,大专12例,中专6例。两组在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具体如下:
1.2.1带教小组教师的选拔与培训
在护理实习生刚进入护理工作岗位时,带教教师对其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因而要选择学识渊博、业务水平高、职业素质高、学历水平高、有责任心、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实习生的带教教师。根据科室情况,从医院护理部选取4~5名具备以上条件的护理部主任和科室护士长成立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对带教教师进行教学心理、带教方法、组织护理教学能力、基础护理示范能力等专业培训,选择成绩最优者作为带教小组组长,全年相对固定,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的护理带教时间和带教内容,对实习生严格要求。
1.2.2带教小组职责
各带教教师尽职尽责,严格要求实习生。整个科室的带教工作由带教小组组长负责管理,根据各带教教师的排班情况和负责重点安排带教内容,如带教教师是科室护士长,则组织护理实习生进行临床病情观察、理论知识学习、护理查房等工作;如带教教师是护理部主任,则组织护理实习生学习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业务学习等。
1.2.3带教方法
(1)每一批实习生入科时均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和掌握实习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及知识水平,及时制订带教计划,确保每名实习生能够掌握各项护理技能,并对实习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从思想上热爱护理事业;编制护理带教计划表,带教小组长定期查看带教进程,了解实习生学习进展情况,并对带教工作中的不足发表意见。(2)实习期间定期召开带教教师会议,分析每名实习生的优缺点,而对每位带教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委婉指出其带教中的不足,帮助带教教师和实习生及时更正错误,以便在今后教学中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3)在具体带教中,加强细节管理,对实习生的出勤严格管理,让实习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时间观念;严禁实习生在带教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独立操作,防止错误的发生和延续;全院统一进行实习生出科考试,此外,教学之余也要关心实习生的生活、升学和就业问题,鼓励实习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4)实习结束时召开第二次师生会议,实习生要提出对科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带教教师在带教中的表现,并对今后的带教工作提出要求;最后由带教教师填写临床护理带教手册,内容包括护理实习生的学习工作态度、护理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等,同时由实习生对带教小组长和带教教师进行评价。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带教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带教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3.2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
实习结束后对护理实习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由带教教师共同制定考核试卷与护理技能操作考核项目,满分分别为100分,由多名带教教师综合评估。
1.3.3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发生率
在护理实习过程中,统计实习生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护理带教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带教满意度为94.87%,对照组为69.2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88.78±7.29)分,对照组为(71.63±5.44)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为(85.18±7.47)分,对照组为(72.19±5.21)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3.1提高实习生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
传统一对一带教模式比较单调,实习生和带教教师之间缺乏必要沟通,而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演示等,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提高实习生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能力,尤其是在角色扮演中能够体会病人的痛苦与心理状态,从而在护理工作中更好地为病患服务,使实习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得到有效提升和完善[4,5]。
3.2提高实习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传统一对一带教模式中实习生只能得到一名带教教师的指导,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而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能够得到带教小组教师的共同指导,学习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加全面,因而实习生学习更加积极,能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并且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知识,大大提高了实习生的自学能力[6,7]。
3.3提高实习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习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比较全面,能够对病例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预知问题能力,而且以小组为单位,思维更为发散,从而大大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8]。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解决,并且能够互相纠正错误,学习成员好的做法,从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4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表明,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采用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能够提高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护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9,10]。本研究中,观察组实习生护理带教满意度为94.87%,对照组为69.23%,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这提示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的实施能够提高护理带教满意度。观察组实习生护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这提示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的实施能够提高实习生对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此外,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和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提示护理实习带教小组模式的实施能够减少实习生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伍桂芳,潘群会,罗晓玲.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6(B03):713-714.
[2]崔丽娟.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人人健康,2016(16):146.
[3]王子凤,张颖,李萍.实行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及运用实习带教进程表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探索[J].青岛医药卫生,2012,44(1):70-72.
[4]杨瑞蓉.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13(3):15-16.
[5]陈柳红.新形势下门诊护理实习带教的工作体会[J].包头医学,2012,36(2):126-127.
[6]田家莉,董胜莲.临床带教护理人员护理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4):564-565.
[7]孟英红.临床护理带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10):268-269.
[8]王佳.浅谈影响护理带教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132-133.
[9]肖飞,李英.浅谈临床护理带教方法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5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之后入职的36名低年资急诊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岁;学历分布:大专20例,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6例。纳入护士采用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护士一般资料、学历等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急诊科培训模式展开培训,即对新进院的护士对真空采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等16项基础性操作及护理常识进行培训,护士长集中授课、演示,后期无再设培训课程;观察组使用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来展开培训,按照护龄设置年级授教,方法内容如下:培训内容。(1)一年级时以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为重要目标,包括内容有用药禁忌、常规输液异常排查、环境卫生消毒、真空采血技能、安全护理注意事项等,同时还需强化护士岗位责任意识,旨在培养出拥有严谨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护理人才。(2)二年级目标逐渐从辅助治疗再深入配合抢救,开始熟悉急诊室环境、设备、急诊程序操作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规范护理档案书写,并慢慢强化团队协作。③再次强化急诊专业技能,能全面专业护理基础知识,并逐渐提高到能协调组织、指挥抢救的重要能力,该阶段还着重培养其沟通技能、应急预案等[1]。教学培训方式,授课老师有一名班主任和一名护士长共同担任,满足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要求。培训中护士长先一对一带教,再根据学习进度制定确切的教学目标,接着以目标为基础安排可行的课程,每月定期授课不少于1次,为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可实施不限次数的小课堂、一对一再示范、分小组谈论等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每季度授课后由班主任和带教护士长组织理论与实际双重考试,考试成绩与实际工作质量及态度来一起评定护士是否完成一学年培训目标,合格者,升级再造;不合格者留在本年级再学习。1.3效果评定标准。培训后对两组护士均实施技能客观评价,由培训班主任与1名深资质护士长共同展开评定工作,评定技能包括基本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专业操作技能、临床分析及沟通应变能力等8项内容,统计每项技能掌握良好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例数越多表示对应培训模式应用效果越好。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8项技能得到良好掌握的情况对比结果,基本护理理论知识、基本护理操作技能掌握程度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四项技能良好掌握比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传统急诊科护士培训一般主要针对对象为刚毕业入职人员,教授内容多和操作技能、常规护理理论等基础性技能有关,第一护龄过去后几乎不再设培训课程。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方法不仅重视基础技能、理论的夯实,第二三年时还继续层层深入,设置专业性更强、提升护士综合能力的培训课程,有效地培养出了一批拥有扎实基本操作技能,急诊应变能力强,综合能力显著提高的护士队伍[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不同的护理培训方法后,临床分析应变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等能力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年级制护理继续教育模式有利于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提高的结论。
作者:吴庆荣 叶芳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1.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安排临床老师一对一跟班带教,带教的内容根据老师的想法自定,带教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即时讲解,每周由科室总带教老师教授1节专科知识理论课和1节基础操作课。最后1周末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出科考试,并由带教老师考核工作能力,评价出护生的综合成绩。1.1.2观察组采取阶段式带教方法,分4周进行,仍由临床老师一对一带教。每周一晨会,科室总带教老师召集全体参与带教的老师制定本周带教计划。第1周安排护生学习基础护理理论和操作,初步了解骨科疾病的相关知识;第2周,安排护生进一步学习专科疾病护理的理论知识和相对应的专科操作;第3周,指导护生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解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培养护生解决具体专科问题和进行护患沟通的能力;第4周,带教老师与带教学生沟通,对于一些护生难以理解或感兴趣的专科理论和操作知识进行深入地教导、学习;并且指导护生为患者进行专科的功能锻炼。4周教学中,加强护生进行生活基础护理方面的强化学习,与本病区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挂钩,并教会其解决在生活护理中的伦理问题。第4周周末进行出科的专科理论和操作考试,带教老师评出出科综合成绩。
1.2评价方法
在实习结束后,对实习生进行考核,总带教老师出卷考核护生专科知识和专科操作技能,且总带教老师向各个带教老师发放问卷调查表,在课堂笔记、服务态度、病历书写、工作能力4个方面考核实习生的综合成绩。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技术操作、综合成绩这3个单项,每项的总分为100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结果
实习结束后,观察组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出科综合成绩的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关键词】基础护理;实习护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3-01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是作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备条件。医院临床毕业实习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护理是病人最基本需要关怀照顾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由患病到病愈过程中的环境安排,治疗护理,饮食营养,排泄睡眠,清洁卫生,活动锻炼等生活所需要的护理。护生如何做好基础护理,摒弃职业冷淡,体察病人的痛苦,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境,不仅需要学校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带教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指导才会有所改变。
1 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识现状及影响因素
1.1 认识现状 一是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基本定义认识不清;二是非独生子女对基础护理的态度比独生子女的态度积极;三是实习护生对床上擦浴、铺床、口腔护理等生活护理不感兴趣,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不足,需提高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及监控力度,重视护生心理需求调试,完善岗前培训,强化基础护理安全教育,重视带教影响,加强实习护生职业态度培养,从而提高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2]。
1.2 影响因素
各影响因素对实习护生基础护理认知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临床护生实习需求,带教老师影响,基础护理安全意识,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基础护理工作内容及护生的专业思想。实习护生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影响她们对基础护理的态度,依次从个人兴趣、他人影响、就业原因到不得已选择护理专业逐级递减。
2 对造成这认识和影响因素现象的原因分析
2.1 实习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偏差
护生对刚开始的实习充满期待,大部分护生追求的是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希望能在实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但是,由于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护理人员社会和经济地位偏低,护生的专业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部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工作内涵、就业前景并不了解,大多受成绩的限制及出于就业的考虑,由于家长的意见,其结果导致护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知所错,容易情绪化,难以适应角色。
2.2 实习护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偏差
实习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时,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所学的护理理论知识在临床上似无多大用处,基础护理就是给患者更衣换单,护理本科生和中专生做的都是同样的工作等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护生厌恶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大部分的实习护生认为自己是廉价劳动力,上班大部分时间在做基础护理,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感到苦恼。
2.3 医院实习管理上的薄弱
临床上,尽管近年来整体护理理念及护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但由于功能制护理影响,我国护理处于一种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工作态度,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治疗性医嘱的“机械”执行,加之护理人员短缺十分突出,致使临床护士对基础护理所包涵的生活护理不够重视,工作条理性不清,当班护士只顾忙于执行治疗性护理,而忽略了基础护理,在这种大环境下实习护生对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翻身擦背等生活护理重视程度不够,她们更注重静脉输液等专业技术操作。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护生学习热情不高,护理人员缺编导致“带而少教”现象。
3 对策
3.1 规范化培训护生基础护理能力
3.1.1 规范化培训护生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及理论知识 应强化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临床专业能力培养和强化先进的护理技术,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和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方法,这是规范化培训护生的重要环节[3]。要求护生掌握操作原则。基础护理操作要求护生掌握原则,而不要死记硬背每一个操作步骤,教者与学者都用操作原则来衡量,而不致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3.1.2 以分级护理为依据的基础护理规范化培训 以分级护理为依据制定的规范化的基础护理,能够明确各护理级别的病情要求,既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需求,又具体显示护理工作量的多少,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实际的知道意义。
3.2 强化护生的专业能力及服务精神
3.2.1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教育,增加护士的职业责任感、义务感及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职业承诺水准,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3.2.2 强化基础护理理论、基础护理操作及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这是确保基础护理有效落实的基本保证。
3.2.3 对护士进行分层次使用管理,建立基础护理层级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由低年资护士从事基础护理,高年资护士进行指导与把关。从根本上使基础护理工作层层落实。
3.2.4 加强基础护理的量化管理,将基础护理内容及范围进行规范性界定,并将原有基础护理的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列入日常护理质量管理中,进一步强化要素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及终末质量管理,促进基础护理的全面落实。
3.3 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基础护理
3.3.1 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突破口,重点落实解决病人家属担心的问题,制订标准使基础护理各项措施从制度上得到落实。提高护士的积极性,使她们能够在基础护理工作中改变过去的被动为主动,热情为病人做好每一项基础护理,让他们感自己在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参与、竞争和质量意识[4]。
3.3.2 首先,护理人员本身必须改变观念,把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看成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要合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因为目前的编制还难以承担起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这项工作。
3.4 集中培训基础护理操作技能
利用临床带教老师集中培训后,使操作的标准得到统一,训练时有章可循,杜绝了学习的盲目性,因而,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请教的频率和要求带教老师考核自己的情况增加,再加上定期集中考核给护生适当加压,有利于顺利完成实习任务[5]。
4 小结
实习阶段是护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也是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影响的阶段。因此,加强基础护理教育,培养她们的能力,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实习护生加以引导和规范,对其成为优秀的护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金辉,成守珍,关锦美,梁碧宁。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基础操作技能的研究与探讨[J].家庭护士,2008.6(9):2523―2524.
[2] 张俊红,苏静,付春华,裘晓霞。实习护生基础护理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8;19(9):1―4.
[3] 付春华,苏静,张俊红,裘晓霞。护生基础护理实习现状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2):30―31.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我院为一所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500张,共有护理人员200人,年龄23 - 45岁,平均32岁,床位与护理人员之1 :0.4,以抽签方式将护理人员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人采用传统的护理查房形式,实验组100人采用PBL教学模式的查房形式。每次查房后通过理论考核及问卷的效果评价等方法对护理查房效果进行评估。
1. 2方法
1. 2.1患者准备:每次查房前事先和患者进行沟通,表明我们此次查房的目的,查房过程中明确了解病史,根据疾病特点进行相关的查体,并取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
1. 2. 2 PBL教学模式的护理查房: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的护理查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提出护理问题,确定此次查房的目的,解释相关概念及术语。每次查房前主查人总结病区内患者的疑难、危重护理问题,并将此次查房的内容、重点讨论问题以及查房目的提前1d以书面形式下发给护理人员,并将护理人员每5-8人分为一小组,设有组长。②查阅文献,综合运用护理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小组护理人员针对提出的护理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互相交流、学习,团结合作,激发护理人员主动学习的兴趣,积极解答相关护理问题。③分析问题,以问题为基础进行护理查房。由主查人主持查房后,每小组推出代表以多媒体演示文稿形式对此次查房的护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纠正。④讨论、归纳总结与评论。主查人针对各小组讨论中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引导归纳,使正确的理解得到深化、巩固,增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评判能力。
1.2.3传统的护理查房模式: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传统的护理查房模式进行护理查房,主题、形式要求相对简单且单一,通过主查人带领大家看过患者后以讲解为主,借助多媒体演示文稿方式从患者的一般入院资料,简要病史,日常生活状况以及所患疾病的生理、病理,化验结果,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目前治疗措施等方面作讲课形式的陈述,每次1-2h,护理人员仔细听取并做好查房内容的记录。
1. 3效果评价:每次查房后针对此次护理问题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80-100分为优秀,60-80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为不及格,护理部将每次考核结果纳入绩效,以此提高护理工作人员对护理查房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向参加查房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来对两种模式的查房分别进行效果评价。
2讨论
[关键词]高等护理教育;临床实践;衔接对策
近年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早已开始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入改革一方面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同步增加、护理工作的质量快速提升以及护理工作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现阶段护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结合当前市场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要求又能够同国际先进护理水准相当的优秀护理人员。目前,我国高等护理院校和高等护理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和临床要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如何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的衔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下对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高职护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以工学交替为主,虽然在具体实施形式上有差异,比如部分院校始终将临床见习贯穿在三年教学培养过程中,部分院校则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紧接着安排临床实践,但是总体来说都意识到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为何需要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专业能力来说,护生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不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无从下手。在护理理论教育的同时,安排临床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巩固护理理论,也能扩展临床知识视野,逐渐增强临床技能。护理教学的重点正是临床专业技能和能力的训练,护生良好的临床能力也凸显了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从用人单位角度讲,大量需求专业性强、业务能力高的护理人才,又因无法给予护理人员大量的技能培养时间,所以更倾向于选择拥有临床实践基础的毕业生。
二、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自我国重新开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到现在,已经有不少高水平护理人才从高校走出进入医疗护理岗位,但客观上说我国的护理教育仍有许多问题,同国际护理教育同行相比仍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知识掌握好、实践能力欠缺,学校安排临床实践时间短、效果弱等。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说明影响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因素。
(一)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后开始进行护理理论技能的学习,由于多年学习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将大量时间用于背诵理论知识、准备各项职业技术考试,并不力求理解理论的使用方法和条件成为普遍现象。作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忽视所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单纯进行理论记忆无益于日后的就业。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直接造成院校安排临床实践后,学生工作懈怠、出勤率差,不仅影响学院实践安排的持续性,也影响实践医院的正常工作。
(二)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因素
院校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教具陈旧落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的有效对接。分别分析这三种因素,首先课程设置结构和比例不合理:虽然护理专业教育体系已经经过二十余年的改善,但仍有部分院校出于固步自封或是经费制约等原因,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设置大量的理论教学,将实践环节简化或者以护理技能讲座代替实践,教学与实践脱节,无法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陈旧:院校订购教材时没有询问专业教师,选择的教材编者自身脱离临床实践,将陈旧知识重复罗列于教材,看不到最新的临床理论研究成果,而学校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味陈述课本内容,不及时补充当前的先进理论,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授课内容单一枯燥,部分教材内容跟以往其他课程内容又产生重叠;授课教具器材相对落后:2000年以来,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用于临床的医疗设备也向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有效转变更新。一些院校没有定期与医院交换发展现状,不了解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由于将大量经费预算投入校园建设,购置新型教学器具经费不足,都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时面对新器材束手无策,从头学习。
(三)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院校教师临床经验不足,具备充足临床经验的教师比例较少成为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衔接的另一重要因素。各培养院校由于历史发展体制、实施政策的差异,存在教师培养的各类问题。对于部分任职时间较长的教师,长期不进行临床实践,多年重复进行护理理论授课,使得自身临床经验不适用于当前实际护理工作。此外,由于专业扩招对新教师的需求,院校选聘了缺乏临床经验的毕业生,学院又不能提供临床教学实践基地供新任教师积累经验,使得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更加脱离实际。
(四)院校临床实践模式不完善、学生实践机会不足
国内医学院校现行的两种实践教学方式,无论临床见习还是临床实习都难以完全满足扩招后学生的实践需求。护理专业学生逐年扩招,然而在每座城市能够满足实习或见习要求的医院数量却并没有相应的增长,无法满足传统实践模式的需要。
(五)病患拒绝实习生技能操作随着医患关系问题日渐进入公众视野,病人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实习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病人认为实习生操作会不利于自身疾病治疗或者会增加疼痛感,即便实习生是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也会遭受到病患的拒绝,更有甚者对实习学生护理工作进行干扰。多数实习带教医院以及带教教师为了避免和患者造成纠纷形成不必要的麻烦,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与院校达成的协议,一再减少实习学生在医院的护理学习项目,从而使学生无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护理技能,无法实现护理理论的真实应用。
三、巩固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对策
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真正实现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在漫长的积累与前进过程中不断找准和修正教学方案,并争取使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都参与到护理教育工学并重的进程中来,让每一方都能尽己之力解决当前的制约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完善课程设置
可以借鉴部分院校的成功经验,在开学伊始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社区见习1周,使学生感受医院文化,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所记知识都是为最终实践所用。在教材的选择上,定时订购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教材供教师甄选,经多位教师查看后确认专业教材,同时也需要保持已用教材的延续性。课程设置上避免雷同科目,同时积极联系医疗机构保证临床实习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教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补充最新的护理理论成果,教学方法上可列举正反面护理实例供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拍摄制作真实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急救场景等。院校在制定经费预算时,根据具体情况逐年增加用于采购先进设备的预算,更新教学应用设备。
(二)定期安排新老教师进行临床工作
考虑到护理学本身是一门需要落实到实践、完善于实践的学科,护理教师的选择必须以优秀的护理能力作为先决条件。目前高校教师招聘将学历作为重点,强调名牌院校,殊不知对于护理教师而言缺乏实践经验,理论讲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很好地启迪学生。教师脱离临床的现象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更是影响学校的总体教育水平。因此,各院校应要求教师队伍与临床紧密结合,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根据体制管理,要求相关医院必须接受教师参与临床工作,安排教师在不同的医院每年完成一定时间段的临床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必须通过国家护士执业注册考试,具备从业资格才能上岗。
(三)在校内外建立培训基地,落实临床实践
解决高校扩招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无法相适应的问题,客观上无法通过增加城市医疗机构的方式来解决,因此需要院校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实践模式才能逐渐解决。面对医院数量有限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至三个符合条件的医院,建立标准化实习教学基地。医院原有院室无法接纳大量的实习学生,但是通过标准化的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规范的临床教学过程,提升技能水平。此外,在校内也可以设置用于护理实践和模拟护理情境的实验培训基地,设置专项护理训练项目,从而落实教学大纲上所要求的诸如基础护理、ICU技能护理、临床各科护理技能等实践教学。
(四)模拟病患、病情进行操练
解决病人不配合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的技能操作这一问题,除了需要向病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院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模拟病患或是志愿者模拟病情的方法进行操练。模拟情景练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练习与病患的沟通,学生可通过言语以及观察评估病人情况,进行护理技巧训练。此外,可以购置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用于模拟病患的仿真机器,在课堂上供给学生操练,结合多媒体课件,尽可能让学生在模拟操练中多角度认知临床操作技巧。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护理技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专业能力,这是护士从事护士工作所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条件。因此,对于高等护理院校而言,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能够践行护理理论,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显然,不断探索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寻求巩固二者紧密结合的对策,进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有助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有助于高等护理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在工作岗位服务,有助于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认可。总之,不断发现和解决制约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制约因素绝非朝夕之事,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静.以整体护理为中心的内科护理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