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内控合规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思考
和投资银行相比,较为重视内部控制的商业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损程度相对较小。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基本未受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没有问题。研究金融危机并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去思考如何防范风险和稳健经营,对于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内部控制合规与安全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其内部控制合规与安全是金融企业永恒的重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作用认识不足,存在重风险管理轻内部审计现象,因此对其定位存在一定偏差
以风险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为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财政部2008年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对这两部门是这样描述的:内部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人员的职责包括:建立风险管理政府;确定各业务单位对于风险管理的权力和义务;提高整个单位的风险管理能力;指导风险管理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建立一套通用的风险管理语言;帮助管理人员制订风险管理报告规程;向董事会或管理层报告单位风险管理进展情况和暴露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着关健作用。单位应当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审计职责的履行;对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命应当慎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与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应保持畅通沟通;应当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从对这两部门的描述看,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的作用丝毫不比风险管理部门差。可在现实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在总行层面向高级经理层负责,风险管理部门向风险政策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双线报告。在主要业务部门内设立风险窗口。风险窗口既向所在行(部门)负责人负责,同时也向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部门职权明显优于内部审计。
(二)内部审计缺乏人力资源政策强有力的支撑,并且缺乏对管理层的有效制约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进行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前相比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刚刚确立,内控管理刚刚开始改革,内部审计缺乏人力资源政策强有力支撑的问题依然很严重。内部审计人员在聘用、培训、考核上存在很大弊端。审计人员往往业务素质不高,对业务了解不深,工作能力不强,或凭经验办事,对制度掌握不够,执行不到位。往往查出的是表面枝节问题,深层次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在被检查人员面前没有权威性与公信力。同时尽管内审部门已实行全行系统垂直管理,下级机构内审部门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经上级机构内审部门同意,但是内审工作人员的聘任与解聘随意性很大,没有岗位资格要求,也不需要专业考试及专业经验,既无法保证上岗人员具有胜任工作的专业能力,也无法保证内控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工作。
(三)内控制度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修订和完善,缺乏完善内控制度的规则,制度执行中的存在缺位和越位
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对陈旧规章制度没有随着新情况新业务的出现及时清理、修订现象。奉行重业务轻发展配套制度建设,所制定的办法往往比较零星、琐碎、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形成统一、有序、完整、规范的内控体系。有的制度之间缺乏衔接,甚至相互矛盾。常常造成一个检查团,一个要求。基层银行常常是刚按甲检查团要求进行了这样整改,又要按乙检查团要求进行那样整改,这使得基层银行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同时,由于缺乏完善内控制度的规则, 商业银行在制定内控制度时缺乏内控风险点分析, 缺乏对具体业务经办人意见征求,没有做到反复修改就草草成形,导致内控要求要么太过繁琐影响业务发展。
(四)内部审计手段落后,急需改进;内部电子化建设落后,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与内控措施建设面临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审计手段主要还是以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历史运营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方式,并在审计报告中不断提出增加控制点或增加控制的建议,这样,若干年后,业务越办越繁琐,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到来,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程度不断提升,新的金融业务如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各种理财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这些新兴业务国家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滞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尚处于摸索阶段,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很容易成为银行新的风险点。
(五)内控文化缺失,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考核体制下的逆向选择。目前,各银行都实行了以存贷款规模、利润、不良资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这种考核对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业务发展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目前考核体制下,由于经营业绩不但关系到本部门(单位)的兴衰,还与管理者和员工的薪酬挂钩,在某些考核机制下,甚至还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的任免问题。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与责任与日俱增,当风险与利润之间发生冲突时,极个别管理者未能充分认识内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采取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重工作业绩轻风险防范、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放弃和远离了内控文化。
2.员工职业道德缺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错误思想大行其道。在岗不在状态,有章不循,我行我素,敷衍塞责,不执行规章制度或执行不到位;许多人自己不违规,但也不敢、不愿阻止他人违规,尤其是不敢、不愿甚至大力协助领导违规。做老好人,怕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严重,对身边的人和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放任风险形成。
3.违规与风险的不同步弱化了人们对违规风险的认识。从违规到风险的出现有一个时间差,有些违规由于其他到位的控制并不一定会形成现实的风险和案件。因此,在现实风险没有来临前,有些人对违规即风险的认识不高、不强,主动按内控要求办的自觉性不高,侥幸心理较为严重。当出现内控要求与其主观需求相矛盾时,往往将内控要求抛在一边,侥幸、撒小聪明、图方便、求省事、瞒天过海等时有发生。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明确完善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作用,对其在银行中的位置重新定位
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中地位,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象风险管理部门一样在银行各个层面建立独立的机构,应该进一步明确并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中所起作用,授予内部审计部门适当的权力以确保其审计职责的履行。并且切实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力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力。建立以内部审计为牵头部门,以风险管理、监察、会计核算、数据信息等部门协作对银行业务进行联合督察的内控体系。突出各部门互补关系和各自监督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对银行各种业务监督。
(二)加大人力资源对内部审计部门配套改革措施,提高对管理层制约程度
改变内部审计人员聘用、培训、考核进入、退出方式是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在加强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同时要求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在3-5年内必须拿到内部审计师资格并精通1-2个部门业务,达不到标准的人员必须退出现职岗位。在加强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的同时,商业银行应该通过吸收有十年以上一线工作经验同时具备内部审计师资格或高级会计师资格的行内及行外专家型人员,改善现有人员结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合理有序的流动进入、退出机制。
(三)及时清理整合内控规章制度,抓好层次管理和重点人员管理,打通制度的设置与基层的执行能力之间的通道
商业银行应该加快对各层级、各岗位、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梳理和分析,积极听取一线工作人员意见和建议,修改滞后于业务发展之处,增补空白点,使内部控制渗透到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并随着经营管理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充实。
(四)内部审计方法应该与时俱进,电子内部审计程序应该加快开发与建设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风险,在合理的程度内,冒点风险是必要的。这就要求内控人员必需辨别何处控制环节过多,何处控制环节不充分,何处控制满意,何处控制需要改善,找到风险和控制的平衡点。显然这些问题无法通过检查历史业务记录原有方式取得答案。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接受后续教育并善于从实际中学习,与时俱进,根据新时期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并且管理者要积极倡导与践行。
(五)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内控文化建设
人是各种社会实践的主体。内控文化的形成,与员工的文化层次、职业道德修养有着直接的联系。内控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一要从思想上克服被动加强内控的观念。二要加强对员工的人性管理,让员工既“认同”企业文化,又“自觉遵循”企业文化。三要树立全员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员工,绝不仅仅是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内部审计人员的事情。全体员工都是内部控制合规建设的执行者。要让内部控制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中,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形成普遍性的内部控制合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内部控制合规文化。四要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工作规章、职业道德等教育和培训,真正让内部控制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方商业银行 风险识别
目前来说,地方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特征有五个方面。主要是多层次发展:表现在资本力量、资产、市场和产品、人力等方面;差异、特色化发展:立足实际,把握市场动态,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有效的市场竞争:即市场占有率,服务辐射范围大小等,为建设一个好的金融环境出一份力;服务意识:表现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以及服务地方居民,找准市场定位,实现企业市场责任;发展和服务和谐:不单方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力求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足发展。地方商业银行需把握以上特征,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地方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金融机构体系日臻完善。我国的银行业正在从完全垄断向市场竞争的方向不断的改革,地方商业银行也顺应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应运而生并不断前进,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也在随之不断变革,地方商业银行得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目前一方面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要求进一步扩大内需。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国有银行经营体制由于先起步,有指导,发展体系相对较为完备,因此地方商业银行在发展方向和速度方面自然会受到一定的阻力和冲击。
二、地方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2.1特长优势
地方商业银行发展需要各方综合条件最优化,具体而言,其大致优势如下:首先,独特的地域优势。大多数的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一方面在获取当地政策信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另一方面对于顾客群的资信状况及其它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做到快速、高效。因此相较于其他类的银行,地方商业银行更具有地域和时效优势。其次,高利用率优势。由于地方商业银行的客户群相对固定,一般为企业和个体,加之其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能够在有限的地域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区域内的资源,集中分配,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这是相较国有大行所不具备的优势。再次,风险识别优势。贷款业务是地方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且是银行业务里具有较高风险的业务。贷款风险的识别主要是依靠银行所掌握的综合信息。源于地利人和,地方商业银行获得的相关信息更丰富更具有真实性,因此,面对的风险就越小,这对于长期业务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2制约因素
1.历史和现实因素。受过去因素的影响,地方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在具体的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各项环节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传统体制一些因素的影响,地方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不能熟练掌握现代银行内部管理理论与方法。因此,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过去的运行营业过程中只注重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忽略了内控制度的研究与建设,单纯的以为内控就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其实,这还远远不够。
2.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第一、银行内控结构不健全。目前地方商业银行的内控结构的调整不到位,与理想中的治理结构存在较大距离,特别是在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的完善上。第二、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论是参与还是重视的程度都远远不够,没有形成企业成熟的内控文化。第三、组织结构的设置存在缺陷。银行管理层和各部门之间都存在人才配置不合理,岗位界定不清晰,权职混淆,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的问题,出现有的方面多人管,有的地方无人管的尴尬现象,这都是设置不合理的结果。
3.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首先,理念意识陈旧,亟待创新。许多地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还停留在过去,业务、企业和客户的风险反应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对于经济发展规律和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把握不住方向。其次,风险制度建立不健全。虽然都已开始,但已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职能交叉的普遍问题,风险管理往往滞后,只有事后处理机制,没有事前预防准备的相关规章。再次,其评估处理办法都比较落后。一般是对财务报表的普通分析,缺乏实际评判依据。
4.审计的频率和深度问题。审计部门目前工作现状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问题,对于相关产品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可能学习的不够完备;第二方面是审计工作开展的次数、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以及开展深度都达不到企业发展需求;第三方面是审计制度的完备。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开展的指标性文件,制度不完善会导致工作出现漏洞,继而影响全局。第四方面是对于审计人员自身也缺乏相应的考核监督。
三、地方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战略
1、加强内控合规工作的部署
第一、成立内控合规部门,自查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实行对行长负责制,接受行内的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形成完备的授权和问责工作体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战略研究实施上,使全局工作更具有机动性。把握经济大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在投资者和其他方面做到产权优化。逐步加强内部工作激励机制,提高决策能力、工作效率以及监督力度。在行内,内控合规工作的开展如下:适当开展合规大检查,在行内开展各层各级内控评价,建立健全反洗钱机制等。通过上述基础工作的开展,能够显著提高我行内控水平,便于其他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建立企业文化时更加注重内控文化。让行内全体员工都了解、理解、认同内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觉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充分实现人订制度、制度管人的目标,实现管理多元化。第三、按照治理要求填充组织架构。在现行的制度下,组织架构能否实现其效用,发挥内控作用。在机构和程序上,也应遵循精简原则,使各系统均能在轨道内运行,实现平衡和制约。
2.内部审计体制改革
审计可以说是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中最不可缺失的一环,按照国家监管的要求,配合全行改革工作的开展,地方商业银行组建并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和相关制度。该体系应包括内部审计委员会、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局及内部审计分局,使内审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依据相关制度,制订发展规划。首先地方商业银行应在垂直体系内积极开拓审计范围,不仅做到事中监管、事后追责,而且要做到事前预防。目前,国际银行普遍采用垂直报告体制和监控机制,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在管理上取其精华,并立足发展实际,取得初步成效。其次,审计工作的开展要确保独立性和权威性,利用行内和行外各方力量,提高审计的频率、范围、质量,完善审计工作。再次,审计部门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审计知识,提升审计业务能力,充实审计部门工作实力。对于重要业务、重要岗位要重点核查,依据规章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规避风险。确立科学的审计方式。例如,将依据传统人员手工检查向依据现代化机器检查,建立共享数据网络,计算机程序实时处理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建立监管责任制,也是审计工作更好开展的一大亮点。明确每个审计监管部门、人员的工作任务,划区划片,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宣传,更有利于银行的稳健前进。
3.建立健全主要业务的内控体系
第一、全方位风险管理。首先要在全行内树立一种以市场为标向的风险意识。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和资信状况分别分类,形成档案,并据此建立内控环节中的合规、审计体系和制度。另一方面,风险意识的树立要传达到各个职员,各项业务以及各个领域。市场是变化的,经济是发展的,风险管理系统要想行之有效,就要具备灵活性和机动性。其次是建立流程管理体系,使得各项业务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如前所述,在地方商业银行中,应当按照规章,建立以客户为主的风险控制管理系统,应包括:完备的组织架构,使得合规、审计工作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垂直的体系,在环节上逐层压缩,实现扁平化、短链化管理;全面流程,对所有部门,所有业务以及所有的客户等实行全面评估,事中、事后、事前风险管理一步不落。
第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风险评估。不管是贷款还是存款,都是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银行经营运行的基础。贷款方面要求依据贷款制度,实行审核、放贷分离控制。结合自身实际,保证贷款操作的合规,以及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不同数额的资金,确定发放方式和运作程序。贷前调查阶段,在前文当中提及地方商业银行有其独特的地缘和时间优势,能够根据信贷情况,更加详细调查,最大限度规范风险。其中,特别注意加强审核借款合同的各项要素和具体内容以及贷款相关文件的记录和控制。对于资金的申请、发放和还款都要记录全面,做到有据可查,实行“谁发谁管谁收”。对于从事该项工作的贷款人员,要进行考级考核,确定第一责任人。
对于存款业务,第一目标是确保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其中涉及到资金流动风险,要求负债结构上达到平衡,确保一部分短期负债,以支持客户资金提取的需要。另外,对于柜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岗上考核,提升业务服务水平,提高基本技能,还要保证其操作合规。
依据市场目前现状,电子经济发展较快,银行卡的使用频率更高。银行卡业务应成为地方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内容。而银行卡的发卡、制卡、消费、取现、透支等环节,也要逐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才能预防各种金融风险的发生。
【关键字】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现状与未来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由来已久,随着监规部门的政策法规的不断出台,以及我国加入巴塞尔委员会,我国商业银行面对越来越严格的国内外监管要求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还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基础和土壤,直接影响其他要素的发挥,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管理层职责、组织构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结构往往具有行政区划的特征,这样一来造成统一管理的困难,使得已经建成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二)内部控制框架存在缺陷。由于一些商业银行对部门及分支机构授权不清、责任不明,进而导致滥用权力、滥授权的现象,这是由于没有执行严格的授权管理和集体决策程序造成的。加之监管部门也缺乏独立的监管能力,同时有些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造成工作上的低效率,甚至引发经济犯罪。
(三)内部控制措施效果较差。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相关法规的出台,我国商业银行也慢慢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根据相关文件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这个体系并没能发挥预期的效果。
纵观其原因,一是没有把内部控制和业务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内部控制措施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二、中国建设银行的内部控制构建
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于1908年,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建设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现为中国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一。作为国内管理水平较好的商业银行,其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思路具有代表性。
(一)确立了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建设银行从2011年开始着手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3-5年的持续建设,基本构建了一以梳理内部控制为切入点、以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为契机、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竞争力为根本、以建立健全我行内部控制体系为核心目标、以“梳理评价、建立基准、整改缺陷、健全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学规范、重梳理、抓建设、促发展”为主题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完成了内部控制建设的人员部署、培训。在进行了前期部署后,建设银行首先进行组织动员,召开全行动员会议,部署工作,提出要求并下发行动方案。然后组建了内控建设工作团队,总行各部门组建工作团队,明确任务和职责跨职能流程部门组建工作团队,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各试点分行比照总行组建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三)完成了内部控制设计梳理及整改。在建设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各部门按流程进行风险识别,汇总出关键风险点和控制点以及控制现状,查找缺陷并编制成册。首先是内控设计缺陷认定,将各主要业务内控现状与监管要求和先进实务进行差距分析,形成分析结果。然后对标梳理评估,参照标准进行梳理,各部门分别从企业层面、业务层面、报告层面总结内部控制梳理结果,形成对标分析结果制定内控缺陷整改方案。
(四)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银行在完成整改方案后,开始着手实施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并将成果编制为成文规定。首先,建立内控手册编制程序和工具模式,编制内控手册的框架结构、内容范围、统一的语言和标准等,形成内控手册的参考模板。并编制《内控评价手册》,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执行长效机制,明确岗位、落实责任,缺陷整改。编制内部控制实施操作手册,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标准化工作表。
(五)强化了风险管理系统。2012年,为进一步提升监控检查工作的有效性,防范重大案件和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总行根据当前操作风险与案件防控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制定了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基层行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操作手册》。2012年《手册》检查内容为17个关键风险点,《手册》在强化柜面业务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信贷领域外部欺诈风险凸现的态势,重点加大了授信业务领域关键风险点的检查范围和深度,促进落实授信业务真实性和反欺诈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信贷业务作业规范性和合规性。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议
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保证。通过对建设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笔者为现阶段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及有效性保证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我国的商业银行大部分已经根据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立了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内部控制系统实际所起的效果却有限,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能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所以要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
(二)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系统,但由于起步较晚,建立时间较短,还有待完善。在健全内部控制时,要处理好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关系。这个系统是动态的、持续的,银行内部控制应随着经营管理的变化而越来越趋于完善。
(三)强化内部审计。我国商业银行近些年加强了内部审计的建设力度,对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视。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尚存在的问题,并达到查错纠弊的目的,对于内部控制监督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内部审计,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民.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纵横—现代管理科学
[2]戴新华.萨班斯法案与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金融会计,2006(6)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内控制度体系;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1-0006-02
一、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背景
(一)内部控制的国际经验
内部控制是伴随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长期以来,世界各国行政管理机构、审计部门、企业及研究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49年美国职业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包括经济组织的计划及经济组织为保护其财产、检查其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既定的管理政策得以实施而采取的所有方法和措施。其后50年,随着内部控制实践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充。1992年9月,美国发起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简称COSO)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COSO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具体内容、方法、内控评价等作了规定和解释.其中对内部控制的构成提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以COSO报告的为标志,内部控制从最初自发、零散的内部牵制发展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系统、实用的框架体系,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COSO报告也逐渐在国际上被认可,许多国家中央银行及大中型企业均以五个要素为基础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二)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
自1998年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内审部门以来,总行以及各分支行始终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以内审司为主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准备和调研宣传工作。二是除内审可以外,总行其他司局及分支行也在积极探索内控体系建设和加强内控运行管理。总行会计司、货币金银局、国库局等部门分别就分管业务的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作出规定,天津分行、济南分行、南京分行、长沙中心支行等机构也积极探索并强化内控管理,在所辖行初步形成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的内控运行、考核评价机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三是进行组织推动。自1999年2月人民银行总行内审司推出《人民银行内审原理与实务》以来,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试点实践,认真总结国内外内控制度建设的经验,2006年4月总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控制指引》,形成了人民银行关于内部控制的第一个行政规定,标志着人民银行内部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始与国际接轨。
二、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明确
一是部分分支行领导认为人民银行各项工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在实践中也已发挥了较好的规范作用,没有必要再搞一套体系;二是部分分支行领导认为这一现代管理方法源于美国,不适合中国国情;三是部分支行没有把内控体系建设作为一个全局问题来对待,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整体建设,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在哪里修补,忙于整章建制,把内控体系建设等同于整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建设不足,致使长期以来许多分支行虽然重视内部管理,但相当一部分单位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内控机制。
(二)制度执行不规范
制度执行是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在制度执行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规范现象,增加了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有些分支行由于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仍然存在不按规定程序和授权办事、不相容岗位兼岗操作、个别业务遵从习惯做法等有章不循的现象。这种对人员依赖程度大于制度约束程度的问题,极易发生各类事故和案件。
(三)业务主管部门及综合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弱化
业务主管部门及综合管理部门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第二道防线。目前,由于业务主管人员及办公室、人事、纪检监察等综合部门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的制约,无力对下级行或管辖的相关业务有效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四)内审再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内审部门的再监督是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目前,在内控联动格局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分支行大都将内控监督责任放在内审部门。但由于内审监督往往是事后监督多,事前及事中监督少,监督滞后,加上各级行内审力量普遍不足,只能选择部分机构或业务开展审计,监督范围有限,着力也不均衡,仅靠这一道防线无法产生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
(五)基层单位文化建设忽视内部控制要求
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干部职工的内控意识,直接决定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因此,内控建设必须与央行文化建设相结合。目前,部分分支行文化建设没有反映内部控制的要求,不注意培养树立“内部控制先行”的理念,不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业务制度的学习培训。有的分支行甚至把“经常加班加点”、“放弃休假”、“多少年如一日在某某岗位上辛勤耕耘”等内容,作为先进事迹加以宣传,忽视了内控制度对某些部门人员强制休假、定期轮岗的要求。
(六)内控评价体系不健全
内控评价是采取科学方法对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的检验,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人民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已提出监督评价的要求,但大部分分支行还没有制定内控评价考核办法,也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内控评价体系不健全不但影响内控监督的质量与效果,而且影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
三、规范和完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与一般企业、组织内部控制目标是经营与财务的可靠性以确保利润最大化不同,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应该是加强风险管理,避免、减少事故和案件,从而有效履行央行职责。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应该是防范政策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资金财务风险及信息技术风险。构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充分考虑人民银行从事业务活动的特点,参照国际认可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兼顾可操作性和控制成本的合理性,从岗位职责的确定、规章制度的建立、操作流程的执行、监督考评的实施等方面来进行内部控制的设置,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严密的管理控制系统,建成规范的、有特色的央行内部控制体系。
针对目前人民银行分支行干部职工对规范的内部控制理论及方法普遍缺乏了解、往往满足于
传统的管理方法及经验的问题,人民银行分支行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培训,使干部职工了解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意义、重点及构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思路,从思想上认识到每一个人对内部控制都负有责任,从行动上把内部控制作为推动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要制定内控工作责任制和相关的奖惩制度,努力营造一种重视内部控制的氛围,使内部控制更具活力,使央行文化更具特色。
(二)搞好过程控制
内部控制有自控、互控、再监督三道防线,其中自控是指岗位责任的约束和部门内的检查;互控是指部门问的相互制约和业务主管部门、综合部门对具体业务的检查监督;再监督是指内审部门对具体业务的检查监督。严把三道防线可以称作过程控制,是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内部控制不是以单位中的个别机构、个别岗位、个别活动为控制对象,而是涉及到单位中所有机构、所有岗位、所有活动及其具体环节,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级结合、立体交叉的控制网络。因此,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内控运行管理,应牢固树立过程控制意识,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定简单明确的管理标准,以落实岗位责任制为基础,以合规办事、程序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监督形成合力为重点,以安全、高效为目的,严把三道防线,人人都讲内控,人人都按职责落实内控,及时主动纠正不符合内控要求的行为,为防范各类风险提供保障。
(三)转变内审工作方式
2002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第61届年会在我国西安市召开。会议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望和内部审计要实现的两个转变,即内部审计要从管理保障向风险保障转变,由被动查处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转变。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国内企业包括人民银行的内部审计基本上还是账项审计或合规审计,还没有开展管理审计,更不要说风险导向审计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人民银行分支行内部审计工作应与时俱进,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近期应该考虑的,一是扩大审计范围,从以往的业务、财务审计逐步扩大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管理领域;二是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做到审计监督的实时化、经常化;三是积极探索审计数据采集和处理信息化,通过专门的审计接口从业务部门直接采集数据,开发审计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锁定审计目标,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根据鄂农信办发【2018】36号《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公室关于印发全省农商银行“深化内控合规管理”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荆农银办字【2018】32号《关于印发<荆门农商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钟祥农商银行坚持以合规经营为己任,以防控风险为重点,以提升风险质量为目标,加强检查监督,提高全体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案防制度执行力,全面开展、推进“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做好内控合规管理工作,为业务经营、发展壮大保驾护航。2018年,我行“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贯彻落实“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活动的开展,市行成立了“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董事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规与风险管理部。
二、制定实施方案
印发钟农银发【2018】47号《关于印发<钟祥农商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三个深化”工作目标,即深化内控合规机制建设、深化内控合规执行力度、深化内控合规文化培育,着力健全全市农商银行内控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完善内控合规管理体系,补齐内控合规制度短板,强化制度执行力,深入普及和培育合规经营知识和合规文化,加强内
控合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内控合规管理的质量和实效,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8年4月为全面启动阶段;第二阶段:2018年5月-10月为全面实施阶段;第三阶段:2018年10月-12月为总结评比阶段。
三、 全面深化内控合规管理
(一)全体动员,积极部署,推进“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活动。
钟祥农商行召开了“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动员会,各支行、各部室召开了内控合规管理深化专题会,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了合规经营责任。
(二)围绕工作重点,完成自查自纠工作。
结合前期已开展的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方面22项内容,重点围绕内控合规制度,于4月28日完成我行案防合规管理自查自纠工作,并上报工作报告。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1.开展基层员工的合规教育和宣传活。5月初,我行将银监部门制作的《关于在营业网点播放“内控合规倡议视频”的通知》的视频,安排在全市所辖网点和微信工作群中播放,对员工进行合规教育。
2.下发合规经营倡议书。5月份,向全市所有干部员工下发了《钟祥农商银行依法合规经营倡议书》,要求做到“三心”,一是常怀敬业之心,强化合规理念;二是常怀律己之心,深化合规执行;三是常怀责任之心,助力合规深化。树立“高层带头合规,合规人人有责,合规从我做起”的理念,引导全体员工成为合规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参与者和执行者。
3.分别在柴湖、胡集、城区组织开展了4次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活动。
4.开展案防警示教育。2018年8月6日、7日,分两批开展了“不忘初心 警钟长鸣”案防警示教育,机关全体在岗员工8月6日晚19时参加了警示教育,城区全体在岗员工8月7日晚19时参加了警示教育。
(四)开展合规征文活动
2018年5月17日,钟祥农商行下发《关于开展“合规创造价值”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相关工作稿件评比活动的通知》,全市共收到征文稿件74篇。在荆门农商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合规征文活动中,运营管理部经理涂海涛《坚守初心,做合规的践行者》一文荣获一等奖,综合管理部王凡凡《合规之我见,守规矩者自由》一文荣获二等奖。
(五)开展合规经验交流
2018年3月10日开展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诉讼基础培训,对民法总则、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了培训,对诉讼证据资料的收集与审核进行了经验交流。经验交流由合规与风险部陶春月、法律顾问刘尚友主讲,各行部分管信贷业务副行长、信贷主管,合规与风险部、信贷管理部、个人银行部、审计监察部全体人员参加了本次经验交流。
2018年9月4日开展了主题为“以按说法话风险”的案防知识培训,一级支行行长、副行长、会计主管,公司部、小微部负责人,二级支行行长,机关部室正、副经理,支行法律兴趣小组员工代表参加培训。
2018年11月4日开展了法律培训,风险部经理薛兴慧、法律顾问刘尚友分别就诉讼、贷款清收进行了讲解,学员踊跃提问,两位主讲人现场进行了答疑解惑,增加了学员的法律知识、不良贷款清收实战能力,提高了依法合规经营能力。
(六)开展合规讲堂活动
2018年6月11日开展了“农商银行风险条线培训会议暨合规知识大讲堂”活动,市行班子成员,机关部室正副经理、授权中心主任,公司部经理,小微金融部负责人,承天支行、郢中支行行长,机关信贷部、风险部、特资部全体员工,小微部全体员工,一级支行会计主管参加了合规知识大讲堂培训。
(七)开展监督检查
1.按季开展合规案防检查。2018年4月8日至11日,开展了2018年一季度合规案防检查,共对十个条线进行了案防检查,存在21个方面的问题,对24人进行了处罚。2018年7月9日至17日,开展了2018年二季度合规案防检查,共对十个条线进行了案防检查,存在22个方面的问题,对34人进行了处罚。2018年12月4日至10日,开展了2018年三季度合规案防检查。
2.迎接荆门市银监部门开展案防检查。5月8日,荆门银监分局饶风明副局长及钟祥银监办一行4人对钟祥农商行案防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调研。饶局长对钟祥农商行内控合规管理、案防安保等方面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充分认可。并对下阶段的案防工作提出了五项要求:一是要完善制度体系,扎实构建案防责任管理、制度约束、风险排查、风险评价、追究问责等五个工作机制;二是要抓好内控合规管理深化年后续两个阶段的活动;三是要如实、按时报送案件风险信息等案防报表及报告;四是当前要做好不良贷款压降工作,严防新增风险贷款;五是要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全面做好金融服务网格化的工作。
四、 内控合规管理建议
(一)加强培训,树立全员合规意识。合规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后期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工作,利用智慧学习平台组织全员学习内控合规各项管理制度、规定。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升全员业务能力,增强合规经营意识。
(二)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对内控合规管理排查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总结。摸清本金融机构显性或隐性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同业、表外、通道业务等风险敞口的风险底数,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奠定基础。对发现的问题,要落实整改意见,在期限内逐条进行整改落实,通过化解或缓释风险,确保内控合规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内控文化作为一种产生于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既是金融企业多年管理经验的积累,又是企业精神的创新与发展。银行是“在钢丝绳上跳舞”的企业,其着力点就在于内部控制与管理,因此构建良好的内控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最基础的工作和任务。
(一)内控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1]。商业银行内控文化是银行员工在较长时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银行制度安排的认同,是员工的价值观念、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的具体表现。内控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所支配的是银行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内控文化作为内控管理发挥作用的根基,其培养与塑造也能够弥补具有刚性特征的各种规章制度的不足。
(二)内控文化的四种功能。一是导向功能。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一整套观念来决定行为规范,这种观念首先要以“内控优先”为核心,并最终决定了员工行为规范的内容。二是约束功能。银行通过内控文化的塑造,在组织群体中培养与制度等“硬因素”相协调、相对应的环境氛围,促使组织成员对行为进行自我控制。三是凝聚功能。内控文化是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表明了组织成员共同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因而组织成员对这种群体意识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行动上就会积极参与内部控制活动。四是激励功能。通过内控文化的塑造,可使每个成员从内心深处自觉地产生奉献精神,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倡导内控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员工建立行为的社会动机,从而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内控文化的四大功能是同时作用、互相影响的,最终形成内控文化的功能体系。
(三)内控文化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重要作用。首先,内控文化是商业银行产生健全的治理结构的土壤。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确定银行内部的利益主体及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组合等问题。对这一系列问题只有依托银行员工对同一理念的认同后,才能在将实现企业的目标变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现,才能解决企业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其次,内控文化是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缺失内控文化就会使银行员工失去了共同的理念与追求,对各种制度表现出了冷漠、应付甚至排斥、抵触,导致完好的制度得不到贯彻和落实,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其三,内控文化是对治理结构自觉的补充和完善。各项制度都有失效的时候,而当制度失效时,企业经营靠的就是内控文化的“觉悟”作用。构建内控文化,在企业中形成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可以使员工视企业为自己的家,愿意为其出全力。其四,内控文化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创新与完善的源泉。只有在优秀的内控文化指引下,商业银行员工才能产生依赖、合作、诚信,才能使条条框框的制度变成扎根于员工心目中的内在要求,才能创造出生机勃勃富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才能催生出新的、更适合于现实经济的治理结构。
二、商业银行内控文化建设存在的缺陷
(一)缺乏对内控文化的全面理解。内部控制是通过对每项经济活动经过“授权”、“执行”、“审核”、“记录”等控制程序来实现的,各项业务控制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可见,内部控制过程就是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任何企业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就必须要求员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现实中的情况是商业银行制订出了很多制度和要求,但由于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文化建设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将内控制度与文化、习惯、行为标准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把文化理念转化为制度、流程、策略等实践行为,没有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致使员工尚未准确理解和把握银行内控文化的内涵,对内控文化理念的认同不够协调和统一。企业目标统一的过程,就会使全体员工凝聚成一个整体,就会推动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对内控文化的整体联动。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内控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内控文化是培养诚信、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刻苦钻研、勤勉尽责的一种制度约束,而内部控制要发挥作用,需要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的支持、协调与配合。如果没有部门员工的支持与配合,内部控制制度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现实中还存在着重制度建设、轻执行检查;重集中整治、轻跟踪监督;重处罚、轻奖励等问题,银行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内控合力,有些基层行处内控文化还处于“真空状态”。由于缺乏良好的内控文化执行环境,内部控制就会流于形式,银行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战斗力。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能为银行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只有以内控文化为精神支柱,员工才会在工作中自觉遵守企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企业才会走上成功之路。
(三)缺乏对内控文化的系统调控。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和良好的内控文化必须相互促进、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银行公司治理水平。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正常运营的行为标准,而内控文化则是统一员工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黏合剂。通过二者有效结合,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内控文化缺乏系统调控在现实中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员工在价值观上不统一,对规定的行为标准没有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致使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在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以高成本来制约操作中的对抗效应。这种“不惜代价”方式,致使花费的成本远高于由此产生的收益。我们知道,规章制度总是滞后于业务发展的,因此,只有通过刺激、约束等机制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才能有效的使全体员工与企业行为保持一致,从而达到最佳的内控效果。
(四)缺乏对内控文化的统一规划。企业共有价值观的形成,是全体员工对企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的认同过程,共培育方法通常是领导者倡导、培植,并以各种传播方法灌输到员工中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培训基本上还只是停留在针对某项具体业务的专门性培训,而针对信念、理念进行熏陶的系统培训学习却很少,这种重短期目标、轻长远规划的短期化行为必将削弱内控文化的导向作用。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不断的概括和总结,培育有个性特色的内控文化体系,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只有创建学习型
银行,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将“依法合规、审慎诚信”等内控文化观念传输贯彻到每一个员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内控智慧和内控潜能,提高员工参与内控管理的积极性。三、创建商业银行内控文化的总体思路
1、统一认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既要积极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保证自身稳妥地经营发展。如同所有企业一样,在经营发展中首先要有“经商经企经理念”这个主题,这个“理念”对商业银行而言就是内控文化。内控文化是银行内部控制的灵魂,可以为银行控制和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着重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管理者必须按人性的规律对人进行管理,将银行的经营思想、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整合到员工的思想和工作中去。商业银行各级内控管理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不断研究和部署内控文化建设工作,将内控文化与业务发展“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时要结果”,使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释放,使内控文化建设成为业务发展的推动力,创造一个以共同价值和共同行为模式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2、整体联动,构建良好的团队精神。随着金融国际化和公司治理结构进程的加快,构建良好的内控文化,提升银行的档次和品位已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修已安人”,“修已”就是自我管理。理念决定思维方式,思维决定行为方式,因此,首先是商业银行要明确内控管理职能部门的分工和责任,构筑纵横交错的内控防线,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相互制约和信息共享,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创建“内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大环境;其次是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同业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去掉过时的,合并相近的,补充不完善的,使各项规章制度更具先进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创建内控管理权威性和协调性相统一的环境,形成既有个性特色又有团队精神的内控文化。
关键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央行治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各级行加强内控建设,防范管理风险,提高履职绩效的重要手段。地市人民银行处于“下管一级,上对三级”的中间环节,做好地市人民银行的内审转型工作,对实现全系统的内审转型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金昌市中心支行的内审实践,探讨地市中心支行的内审转型工作,以期有借鉴作用。
一、地市人民银行内审转型实践
(一)加强县支行的审计监督,促进规范安全高效运行。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客观上决定了其具有监督、鉴证、评价和参谋的作用。县支行是地市人民银行内审监督的唯一下级单位,对县支行实施内部审计是地市中心支行管理层全面掌握其执行制度、风险管理和履职绩效的重要手段。2003年以来,金昌市中心支行对其管理的县支行先后开展了12次内部审计,平均每年1次以上,其中,全面审计2次,行长离任审计2次,领导班子履职审计2次,内控审计1次,业务专项审计5次,发现并纠正县支行管理中的各类问题和隐患64个,提出审计建议40条。内部审计全面反映了县支行各个时期在贯彻落实上级行的工作部署、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履职绩效和内控管理状况;对县支行工作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和评价。在监督县支行安全合规运行的同时,对其经营业绩起到了鉴证作用,对中心支行决策层加强对县支行的管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依据。
(二)开展部门负责人履职和离任审计,提高部门的履职绩效。职能部门是机关履行职责的执行机构,部门履职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机关运行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对部门负责人履职和离任审计,可以使决策层和主要领导全面掌握部门工作开展的成效,督促职能部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工作绩效。从2007年开始,中支结合下查单位少的特点,尝试在内审同级监督中开展部门负责人履职审计,先后对中心支行机关货币金银科、科技科、会计财务科、营业室、保卫科、外汇管理科等部门的负责人开展履职审计8次,平均每年1次以上。通过履职审计,对职能部门传达、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总行规章制度及上级行决定情况、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和履行业务管理职责情况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评价;发现纠改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执法现场检查程序不规范、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56个,督促被审计部门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建立健全,健全各项登记簿,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审计监督,促进部门负责人依法、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
(三)开展重点业务的专项审计,防范业务经营风险。管理人、财、物、资金和枪枝弹药的部门是地市人民银行和县支行出现管理风险的高发区域,这些区域出现风险和事故诱因往往是制度执行不到位和违规操作。通过业务管理合规性审计,督促各业务岗位严格执行制度,规范操作,防业务风险于未然是内审监督的基础业务。2003年以来,中支根据一定时期业务风险发生的区域特点,及时开展了会计决算、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管理、再贷款管理、安全保卫枪弹管理、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电子化设备、征信管理、集中采购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国库业务风险管理等重要业务管理专项审计20项,平均每年审计2项业务。通过专项审计发现并纠改业务管理中存在的低值易耗品管理不规范、再贷款短贷长占、统筹基金检查监督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94个,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操作程序、改进工作方法、严格制度执行,保证了各项重点业务操作的合规性,有效防范了业务风险。
(四)注重重要业务系统审计,防范计算机操作风险。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人民银行的各项重要业务都发展为电子系统,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运行和操作,业务系统的现代化为内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内部审计的监督领域、监督重点和监督方法也要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从2003年开始,中支紧跟各重要业务系统的上线步伐,及时开展了各项重要业务系统运行和操作的专项审计。先后开展了业务应用系统及个人办公计算机联网运行管理、外汇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等重要业务系统专项审计,及时解决了各业务系统在运行载体发生变化后,各操作环节制度执行中的问题,督促业务部门规范业务系统口令设置管理,加强业务系统从看得见的纸上操作到看不到的电子操作过程中监督制约制度的落实,确保了各业务系统的合规、安全、有效运行。
(五)开展内控制度建设审计,增强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地市人民银行规范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严格按制度操作各项业务是体现单位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人民银行从上到下,从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严密的业务操作系统为出发点,切实加强了各项制度建设。为了保证制度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中支先后开展对县支行内部制度建设、国库业务内控制度执行、货币信贷内部控制执行和中支全系统内控体系建设和执行的专项审计,对中支内控环境、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进行了客观评价,对存在的制度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等20个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在全行开展了以落实制度为主题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活动,使全辖基础业务更加规范,业务运行更加安全,防止了各类业务风险和案件的发生。
(六)探索开展绩效审计,适应内审转型的要求。地市人民银行的工作安全尤为重要,但从事任何业务工作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安全,而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内部审计不能仅仅强调安全,而是要强调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的履职绩效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不仅要审业务的合规性,还要审履职的绩效。中支按照“内审工作要由传统的财务、业务合规性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转变”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2011年开展了征信管理绩效审计,对中支和县支行推进征信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评价,鉴证了征信管理工作取得的实效,同时客观反映了影响高效履职的9个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为提高征信管理及履职绩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内审转型积累了经验。
二、地市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制约因素
(一)风险管理工作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建立滞后影响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对被审计对象的监督在执行审计内容上评价或鉴证的标准应该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在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中,审计人员依据已执行的制度作为度量标准,用制度来衡量工作,做到了就是做到了,没做到就是没做到,拿事实对标准一目了然,说服力很强。而在风险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中,审计评价的内容从做没做延升到了做的程度的判定。目前,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还没有风险管理和绩效的判定标准,对风险大小、履职好坏要凭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评价,为了让被审计单位认可审计结论,容易使审计人员做出“风险判断就低不就高,履职绩效就好不就坏”的审计结论,使审计报告变成掩盖风险、歌颂成绩的“喜报”,向主要领导和决策层传达错误信息,可能造成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缺失。
(二)对内部审计促进管理作用的认识不足影响转型工作的开展。内审转型中,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和延伸,凡是存在风险隐患的领域,凡是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领域都要纳入审计关注的视野,使审计的项目和被审计部门增加,对其它职能部门的“打扰”相应增多。许多部门负责人对审计的目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审计是为了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帮助自己提高管理和履职水平的认识,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找问题、添麻烦,是既分散管理精力,又向领导暴露管理中问题和不足的事,对内部审计虽不敢抵触,但也表现出了不欢迎的态度,提供资料不及时、配合工作找理由推拖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审计人员对开展同级监督有畏难情绪,认为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内审转型工作的推进和审计绩效的提高。
(三)内部审计还没有造就素质权威的队伍影响内审转型的步伐。当前内审部门的人员大部分是在以“财务、业务合规性”为主的传统内审职能下配备的,以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老同志为主,虽然他们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但在信息化的时代,央行业务日新月异,业务操作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审计人员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速度远远赶不上业务发展步伐,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及业务风险和履职绩效的判断能力。地市人民银行具有CIA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的比例更低,使内部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很难适应内审转型的需求。
(四)事后审计的内部审计方式影响了内审防风险的实效。长期以来,单一的事后监督使得审计成果价值下降进而影响了审计的权威。尤其是在风险审计上,由于内审人员不直接参与管理层的决策,对一些与被审计对象相关的、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信息的知晓范围非常有限,内审人员不能全方位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全面情况,在事后审计中发现问题时,风险已成实事,限制了内部审计在防风险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加快地市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思考
(一)在管理体制上体现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系到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尤其是以同级监督为主的地市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应考虑内部审计与组织的整体利益相分离,使其无论是地位上还是利益上都处于独立的第三方,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和高层次地位。可以考虑在当前内审为行长负责的体制下,提高内审部门的行政级别,由副行级领导担任内审部门负责人或者改由上级行下派制,将内审人员的考核奖励等独立于其他人员,为内审人员建立相对独立的履职地位,在工作中减少干扰,排除后顾之忧,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营造良好的内审监督体制机制。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评价标准。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是内审对风险控制和绩效进行监督评价的基础,将地市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的业务流程进行细分,确定各环节上的风险点,对每个风险点进行量化考核,从而确定风险等级;对重要工作的落实质量进行绩效量化细分,根据执行到位的程度评价工作绩效。内审进点前要根据审计业务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进一步明确审计评价标准,增强审计评价的刚性,使审计结果更加科学严谨,客观反映被审计对象的实际风险等级和履职绩效。
(三)培育适应内审转型的内部审计队伍。加大内审人员培训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采用资格证书培训、现场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做好集中培训;收集汇编各领域的审计实务、优秀内审项目及央行内审案例,供内审人员日常学习和参考;从信贷、外管等部门选调人员进入内审部门,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使之适应内部审计的发展需要。把好审计人员“入口”关,建立审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明确审计人员的学历要求,努力提升内审队伍学历层次。通过培训和补充,形成多元化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内审人才,使内审队伍素质逐步适应转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穆西安.推进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9,(1):5-8。
[2]施林.推进中央银行内审工作科学转型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2,(4):83-85。
[3]陶华.提高巡视与内审监督效率探析[J].青海金融,2012,(1):57-59。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监督机制;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79-02
银行一直处于风险管理的领先地位,如何做好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一直是各家银行关注的重点。而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驱使和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完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提升风险预警和风险化解能力,有利于银行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提高综合竞争力,达到既定的经营目标。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及职能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也是对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内容进行衡量和校正,以保证银行经营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职能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能是有效地防范各种违规违法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业务规范化,将各种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实现其经营目标。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亟需改善
1.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待完善。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基本搭建,但是,尚存在着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机制及执行体系不合理、监督机制有效性不足等问题。组织结构体系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严重制约了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运行。因此,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商业银行内控文化机制有待建立。各商业银行的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形成,部分员工甚至高管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自身对内部控制所应承担的责任,这些都将使银行发现问题、防止失误工作的难度增大,违规违纪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也相应加大。
(二)财务管控制度尚需改进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各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操作系统,已经强化了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逐渐走入正轨。但是,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事前风险内控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资产安全性较低。
(三)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健全
在国外银行先进管理实践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风险识别、评估系统,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体系目标过高,未遵照自身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从而建立健全符合自身业务特点、业务发展目标的体系。
(四)内部监督力度有待加大
银行内部审计不足,对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银行机构的风险程度相适应。传统的内部审计,偏重于检测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对会计资料完整度的详细检查。传统做法,虽然能在极大程度上遏制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但是,其实只是一种事后弥补的行为,不仅导致大量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损耗,而且,与当前商业银行改革、防御风险、抵制风险的愿景不相适应。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培育各具特色的内部控制文化
内部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各商业银行应从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使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1.建立并完善内控责任体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议事规则、工作程序等,确保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有效适应市场竞争、监管要求及客户需求。
3.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加强人事管理,建立岗位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人事聘用制度,通过充分挖掘劳动潜力来提高各部门、岗位及员工的工作效率。完善员工招募选拔、岗位调配、培训考试、薪酬考核、福利保障、人员解聘解除等制度。
4.努力探索培育内部控制文化途径,不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增强员工主体意识、风险意识,使其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企业内控要点,并积极参与,从而在全行范围内建立起良好的内控文化。
(二)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有效性等控制目标,从企业管理和业务活动两个层面,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确保内部财务数据、经营活动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合规性。
(三)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建立覆盖全行各类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活动的风险动态识别评估机制,实现内部控制持续优化,切实规避
风险
1.建立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商业银行可以结合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和难点,推进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的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机制。通过对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强化对损失事件、损失原因的分析,提出对关键风险因素的控制措施。
2.建立覆盖重点业务领域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资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清算风险等可测风险及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不可测风险的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设计量化监控指标,逐步构建一套适用各层级机构、覆盖主要业务或管理活动、突出重点风险领域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依托关键风险指标,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大力提升对现实风险的分析研判水平
3.强化内部监督管理,加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再监督。完善内部稽核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审功能,将风险控制的重点由事后检测转变为事前预警和事中监控,将审计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和综合经营管理。通过执行一定的审计程序来检查核证资产的完整性、评估内部控制的效验性、效率性、效益性。设立总行稽核派驻制度,确保稽核监督部门在组织体系上具有独立性,在处理与被稽核监督对象的关系上具有超脱性,在稽核查处工作上具有权威性,能真实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处理问题,真正起到对下级行的监督制衡作用。
(四)构建案件防控监督体系,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1.增强全员合规意识,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大检查督导力度,提升员工风险识别、监测和预警意识,持续引导员工增强利用制度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由“要我执行制度”转变为“我要执行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形成制度制约,达到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实现整个银行的“长治久安”的目的。
2.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基层机构、主管部门、风险部门、纪检法规部门构成全行操作风险管控的四个层级,各层级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风险管控,确定专人,落实责任,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通过层级管控,将风险控制在萌芽
状态。
3.坚持“人控”与“技控”相结合,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加大对重要业务环节、重点时段、重要岗位人员的稽核频率和检查、处理力度,切实防控人为风险,提升内控管理
水平。
4.创新积分管理工作机制,通过条线部门的协调配合,夯实“检查+积分”联动机制,有效地运用积分工具加强基础管理,深入推进积分管理工作,运用积分手段强化管理,遏制大案要案的发生,保证关键风险指标运行的准确性,切实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2] 王成勇.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0,
(10).
关键词:财务违规;合规文化;风险管理;队伍建设;独立性
现如今,全球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要面临不可逆的局势,而国内经济短期内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对保持稳健经营和盈利转型提出了新挑战。要充分做好应对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所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就需要保证自身的操作足够标准,以此避免因为内部原因而导致的资金风险出现,由此,类似于“遏制违规经营”“防控合规风险”以及“建立合规长效机制”等问题开始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研究课题,笔者作为金融业的一员,有资格也有义务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避免财务合规风险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风险管理的意义
第一,提升国有商业银行人员对财务合规风险的识别以及应对水平。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来提高内部员工对财务合规风险的防范意识,再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分别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可以大力提高应对风险的应对水平,避免因此导致的一系列损失。第二,落实财务合规风险管理制度。在已有的财务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可以全面展开国有商业银行的落实管理制度工作,做到切实管理各岗位职能,在各方面都形成高度统一的标准和理念,从而确保制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提高综合竞争力。第三,形成资金安全保障屏障。发挥合规文化的正面导向作用。通过正确财务价值观去树立一个标准的业务操作规范,也可以直接激发员工主动向正确的财务价值观靠拢,从而由自身理念到具体的操作行为都与银行的经营目标高度统一,以此来提高银行的价值创造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员工职业素质,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安全运营的保障基础。
二、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风险具体表现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风险所表现的形式具体有五个方面,即:财务核算风险、财务审核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税务工作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一)财务核算风险
涉及财务核算类型风险的操作包括:成本费用预算出现违规现象;费用科目分列出现错误;账簿设置不规范;部分成本费用出现没有按照常规流程产出;成本费用计算时间不准确;会计原始凭证出现不完整的现象;各项目往来账款清理不及时;不按规定进行账务调整;提计税金不准确等。
(二)财务审核风险
涉及财务审核风险的表现主要有:没有遵循相应的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安排处理有关业务,报销票据签字不全财务报销或没有向专门审批的负责人进行审批就私自进行的财务支出往来;各费用超金额批准列支;采取各种避免审批的采购方式;大金额的业务项目逆流程审批;财务发票不合规列支、缺乏真实用途虚报发票套取资金,甚至使用“虚假发票”等。
(三)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有:超额支付;库存现金超额;账户审批不按标准流程;账外经营;抵债资产自己固定资产租赁没有及时入账或直接不入账;潜藏资产;利用职能便捷留取利润;财务收支违规挂账、以收抵支;通过虚假合同、虚假交易套取现金,用于其他用途,私设“小金库”等。
(四)资产管理风险
资产管理风险主要有:固定资产预算执行情况不够真实准确,存在虚列固定资产情况;项目实施各环节的审批程序不合规,存在反程序操作情况;未按规定的装修标准及面积标准进行装修改造,存在超预算、超规模问题;未按照竣工决算相关规定的要求,及时办理项目竣工决算,房产权证办理不及时;存在不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入账以及系统方面的其他不规范操作;办公用房配置不符合负责人履职待遇规定;漏报、瞒报房产情况,闲置资产处置过程不合规;入账操作不合理;无形资产管理未按标准流程执行:出入库台账手续不完善等。
(五)税务工作风险
税务工作风险主要有:工作人员未根据相关规定审计相关费用、开具税务发票等;未按规定完成纳税申报、纳税申报资料及附属报表未妥善保管;未按规定按月核对增值税进项税,已开具的增值税发票记账联、增值税专票抵扣联、税务检查资料等税务档案未装订及时归档等。以上风险不仅会直接侵害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利益,还将间接导致银行的声誉和信用受损。
三、国有商业银行中财务合规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财务合规意识薄弱,合规文化体系不成熟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一定程度存在财务合规意识不强、风险观念淡薄、财务合规管理文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一方面是对违规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很多违规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员工不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政策,不懂法律和制度规范,或者尽管知晓清楚财务制度规定,但合规意识疏忽、自身行为散漫,甚至以信任替代制度、迫于领导强权屈从,造成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触碰合规底线。另一方面,考核激励机制重业务发展轻合规管理仍在一定程度凸显,银行经营机构迫于市场竞争和内部各部门业务指标考核的双重压力,逐渐形成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可以不考虑长远发展而选择偏向于激进类型的风险策略的氛围和风气,从而直接放弃顾及合规制度的约束。例如为完成年度营业收入目标,基层经营者往往违背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而将大额手续费收入一次性入账。这就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原有的合规机制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进而引发财务合规风险在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机率和影响力。
(二)财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制度执行不到位
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的国有商业银行中的财务人员配备普遍短缺或是专业能力不强,而国有商业银行为了使得平时业绩表现良好和平稳运营,在人员配置上多向基层机构、一线营销岗位倾斜,对于财务人员招收要求“退而求其次”,也默认了人员兼岗的现象,也就使得银行大部分财务人员都不是专职人员,因此,银行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能、职责等都出现互相兼容、界限不清的混乱现象,这种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员安排和配置也会大大制约了合规机制的有效落实。其次,银行财务人员财务知识贫乏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不精,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力和经营战略的理解力有所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对于财务规章制度了解不够清晰,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此外,上级行制定的财务规章制度,往往未能深入基层调研,与基层实际脱离,操作难度大,反馈评价收集不全面,因此对于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很难及时掌握并解决。
(三)全流程内控管理缺位,事后监管效果不佳
一是全流程管控薄弱。现如今各事物更新换代过快,越来越多的新型资金产品层出不穷,进而增加了更多新型的财务交付流程,这也加剧了商业银行财务监督体系的配套跟进压力,财务审核人员因专业性不足而未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的规定,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也会因政策把握不准形成财务违规。此外,银行财务监督几乎涉及所有部门和员工,涵盖各个业务板块和条线,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无法实现各岗位职能的有力结合,最后使得管控实施流于形式。二是事后监督力度欠缺。由于前文所述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人员的专业性欠缺,在面临新型业务流程迅速更新换代时,就会出现财务检查力度欠缺的情况,从而无法完整地把控当前的财务风险形势,也没有能力应对风险带来的破坏力。同时,银行内部也存在对监督检查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检查流于形式,也间接助长了财务违规操作的风气。
四、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巩固完善财务合规文化体系建设
一是要提升学习效果,强化理念培育。积极采用各种形式,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合规培训和政策再宣讲,加强制度传导的深度与广度,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和树立良好示范典型,完善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明确合规的底线和道德准则。让合规经营理念这只“看不见的手”规范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通过管理者带头遵纪守规,使财务合规的价值理念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才能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理念。二是重新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保证财务内控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把员工考核指标扩大到各个方面,其中就要包括财务合规风险的考核指标,此外也要直接将财务合规目标与员工个人绩效收入相挂钩,从而有效规范财务人员操作,发挥财务合规风险管理的最大效益。三是建立并落实财务合规问责机制,并罗列相应的惩罚条例,进一步增强追究力度。严肃处理新发现问题,坚决遏制屡查屡犯。对新问题从严问责,对于屡查屡犯、违规问题严重且整改问责不力的机构及责任人,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和管理责任,还要上追领导责任,严肃追责问责,警示教育全员,有效制止违规违纪、有章不循现象。
(二)建设完善的财务制度
一是建立相应的财务合规管理制度。对于管理制度而言,财务合规管理需要做到切实可行,这就需要财务合规管理要全面覆盖到预算、审批、采购、核算、管理等环节,并且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财务合规管理制度上有相对应的条例,才可以使其在完全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之中。对单位内部及各部门间的财务内控职责进行科学分工,落实各岗位职责和责任,资源配置完全公开透明。在兼顾效率的情况下,从严从紧扩大事前审批范围,从源头抓好合规管理,严肃队伍纪律,降低基层机构违规风险。二是增强财务制度规范的操作性、执行性。对现有的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将财务制度科学合理的融入业务流程中,让执行过程有清晰的条例可以作为依据,从而稳步提升财务制度的约束力,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三是强化财务制度传导执行。形成了涵盖负责人履职、费用开支、集中采购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税务管理等财务管理领域的全流程制度,构建起全面覆盖、监督有效的财务制度体系。严格对照各项制度要求,系统梳理检视执行情况,紧盯风险突出的重点业务、重点环节,规范本机构的操作。对薄弱环节、问题易发业务要着重关注,确保制度到位、制度有效,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
(三)重视和加强财会专业队伍建设
一是配备充足且合格的财会人员,保障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人员都具有相当的专业素质。注重人才培训管理机制,促进基层机构财务队伍建设,优化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和会计基础达标考试,狠抓专业资格持证率,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提升,例如组织员工考取外部专业资格证书,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财会人员。定期培训财务人员,采用现场培训、网络培训、专业能力测试、以查代训等方式,开展以财务应知应会、业务操作、岗位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培训,提升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无法胜任财务工作的人员进行动态岗位调整,并将财务人员梯队建设、能力素质提升效果纳入机构绩效考核范畴。二是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各岗位之间相互制衡。轮岗、休假、转授权管理等都要严格落实执行,合理安排会计岗位机制可以极大程度降低员工道德风险。
(四)强化督导检查
一是保证会计监督团队的独立性。建设一支高效的财务合规监督队伍,要求部门之间的监督工作互相分离,从而独立开展会计监督工作,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二是加强会计检查监督。制定年度财务管理条线内控风险重点防范工作、检查要点和检查实施计划,细化现场和非现场的检查与监督方式,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检查方法,对财务管理的重要业务、薄弱环节、关键岗位要实施定期重点检查,有效保证财务监督覆盖面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增加。会计监督人员要提高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利用大数据筛查功能,建立常态化合规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实现对财务违规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警示,精准定位问题,推动预警“向前一步”,及时发现和制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非现场全流程管理,提升合规管理“机控”“智控”化程度。三是坚持检查与辅导相结合。不仅要将监督工作常态化,还应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强化机构自查自纠能力,提高检查工作成效,一旦出现财务违规现象,要做到可以及时掌握准确的情况,并快速分析成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再将问题清单落实整改责任到人,确保整改实效。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市场经济变化动荡不安,国内金融环境也愈发复杂多变,为了更好地维持银行稳定运营,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快速适应越来越多的新型业务形式,而在此过程中,财务合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国有商业银行应直面问题,精准施策,从合规文化体系建设、财务制度完善、专业的财务队伍构建、独立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等方面入手,健全财务合规体系,保证其可以完全适应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打造纪律严明、风清气正的合规文化,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振宏.国有商业银行财务合规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财会研究,2021(03):79-80.
[2]郜祥安.F农信社财务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当代会计,2020(11):74-75.
[3]车朝立.论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J].全国流通经济,2019(10):112-113.
[4]黄志坚.商业银行财务会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措施[J].经营者,2019(03):64-65.
[5]李俐.业财融合创新求变——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财务转型探索与实践[J].金融会计,2019(01):24-29.
[6]李泉.试析国有商业银行中财务合规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0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