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

第1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一、数字经济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数字经济的内涵

“数字经济”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996年DonTapscott撰写的《数字经济:智力互联时代的希望与风险》中出现的;是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了《新兴的数字经济》报告将“数字经济”的提法正式成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及经济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和范畴进一步扩大,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给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这是G20对数字经济的界定,得到了各方广泛认同。数字经济时代,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也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也会因人类过度依赖技术的发展而给自身安全造成极大的风险。这是数字经济相比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真正内涵体现。

2.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

不同经济术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当下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体现出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快速迅捷性。数字经济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互联网的发展推进,无线网络、云计算、云储存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各种经济活动信息可以快速地呈现于线上,缩短了距离,节约了时间,加快了速度。第二,强力渗透性。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依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字经济”OFLiaoningEconomy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有着极高的渗透性,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农业、工业扩张,出现了三大产业之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的趋势。第三,生产消费直接性。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经营者与消费者在经营循环链条上的位点不同,具有不同层次构造。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从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节省了时间,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第四,经济可持续性。数字经济离不开网络的发展,通过网络,供需双方能方便合理分析市场,发现什么方面短缺,什么方面过剩,什么方面影响生态环境,选择必要的经营方向,合理消耗有形资源,降低加工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整治成本,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用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1.信用风险的内涵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此概念反映的信用人(受信者)比较广泛,不局限于金融机构借贷中形成的信用人,符合了本文涉及的中小企业的概念范围。企业发展中面临许多风险,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如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因市场变化出现产品滞销、因资金周转不灵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等种种原因,导致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信用风险的发生严重一点可能直接会断送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中不可以忽视的风险。信用风险,对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存在,是他们的共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灵活性、随意性、目标不准确性、规模小无力性、道德偏差性等原因,会加大信用风险。在如今“数字经济”时代,加大信用风险的这些原因还会存在,信用风险亦然潜在。

2.信用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投资者首要参考的目标,也是企业交易资金顺畅流转的重要保证。企业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存在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人的思维与行为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违约即信用风险的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能消除。二是实体间的传染性。经济的发展在实体之间具有链条性。实体一方出现信用问题,很可能会导致下一个或几个实体的经营困难或破产,从而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三是管理者与信用风险具有相关性。中小企业主要的一个特点是由投资者即所有者自主决策与管理,企业所有者的话语权在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中占最重要的地位。这是自主灵活的一面。不利的一面,这种管理方式缺乏必要的制约和规范机制,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观念和信用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企业的信用风险与管理者个人素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四是信用风险具有可控性。有经营就必然蕴涵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除的,但并不意味信用风险不可控制,该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信用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应该去探索研究风险的可控性,为企业后续长久发展规避风险。

(三)数字经济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数字经济”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演绎万象。数字经济本身与信用风险不是因果关系,信用风险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就已经存在。而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时代,在发展中,信用风险依然存在,只是会变因演绎,演绎的手段可能不同、演绎的多少不同而已,就需要法律手段要更新了。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中小企业特征分析

信用风险经济发展中,各类企业并存。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大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有着不同于大企业的特征,潜伏着一定的信用风险。特征之一,资产规模小,资金薄弱。这是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企业类型划分作为中小企业应具备的根本标准。“资产规模小,资金薄弱”特征,是中小企业不利的一面,意味着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经济业务品种少,经济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存在潜在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尽管处于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依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具有强力渗透性,会助推经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信用风险。但是作为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能消除。特征之二,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这个特征,从有利的一面看,便于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具有决策与执行的快速性,及时抢占经济的有利点。有利有弊,决策与执行的快速性,意味着实现的是少数人的意志,意味着考虑得不周全,意味着潜藏着信用风险。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生产力,优秀的规模队伍才是维护最佳信用的基础与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固然能提高员工的生产力,但只要有人在,就有信用风险,人员越少,信用风险越大。特征之三,经营决策灵活,市场反应灵敏。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人员少,自然具备着在经营决策上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能较快地调整经营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收效较快,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会助推决策灵活性与市场反应灵敏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决策亦然依赖于少数决策者的判断能力,存在着决策失误的风险,也就自然存在着信用风险。特征之四,更多关注细微市场,专营某细小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其往往会关注于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微产品市场,专营于某一细小方面。这个细微方面,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会更容易分析发现。不利的一面是细微产品经营取向的选择仍然取决于人的意志,细小方面的市场仍然具有竞争性,细小方面选择的决策依然存在取向失误的风险,存在着信用风险。特征之五,科技创新较快,生产取向小型化、分散化。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上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发展,二是向着小型化、分散化发展。产品生产小型化、分散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利的一面,科技创新伴随着一系列原因形成的信用风险,系列原因包括人才问题、技术应用问题、资金问题、市场问题等等,都会导致信用风险的潜在性。

第2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GIS技术;城乡规划;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城市”工程的普遍开展,城乡规划实践呈现出许多新面貌。作为“数字城市”工程的核心技术,GIS可普遍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的各方面,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规划、管线管理等。GIS具有反映地理空间关系及综合、统计各种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能力,为地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它的普遍应用将使城乡规划工作走上自动化、科学化的道路。

1. GIS技术和城乡规划的概念

(1)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空间信息系统, 集测绘学、环境科学、城市信息学、地球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技术。GIS为特定应用目标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的支持下, 用于数据的输入、存储、查询和检索,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更新,同时GIS技术还具有空间模拟、科学预测等多种功能,能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先进工具,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管理决策[1]。

(2)城乡规划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城乡规划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国家对城市规划的理解是在强调城乡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一方面重视安排好城市形体包括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等,另一方面更重视社会与经济目标的实现;另一些国家强调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城乡规划的设计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还有一些国家认为城乡规划就是城市空间的布局,它是建设城市的一种技术手段,它的目的在于合理、有效的创造生活与活动环境。

我国对城乡规划的理解是城乡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它是为了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城乡规划就是合理的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以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及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2]。

2. GIS在城乡规划领域应用的必要性

(1)城市化的进程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世界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包括环境污染、耕地减少、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加大了城乡规划的工作量,传统的城市的运作方式已跟不上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城乡规划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用更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GIS技术就能满足这种科学管理方式,它保证了空间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准确反映了城市的现状与发展。

(2)随着城乡规划和管理的数据增长加快,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聚中心,它传递的信息包括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等方方面面,多层次和多样化数据反映着城市现状和变迁,并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化中。传统方法不能有效的利用、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而GIS技术可以实现支持处理、分析和有效存储海量数据,并利用遥感技术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3]。

(3)城乡规划管理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要求。城乡规划的任务是对城市建设的经济和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策。传统的规划管理由于人力、时间所限,常以常规分析方法对城市空间作定性处理,这样很难对数据进行充分地分析。GIS技术能客观的、科学的对城市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城乡规划相应的数学模型,辅助城乡规划和管理。

3. GIS在城乡规划中的作用及应用

(1)GIS使城乡规划更为直观和理性。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通过对道路、建筑、人口等相关信息的查询, 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直观的规划资料。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以地理空间数据及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开展基础地形图数据的测绘、入库与动态更新,建立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实现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化与智能化。在规划最终成果的制作阶段,提供基于GIS标准的规划成果数字产品,使规划管理部门可以得到直接为GIS系统所接受的规划成果,方便规划管理部门更好地利用GIS技术优势,为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服务。

(2)GIS具有数据存储管理和海量分析功能。GIS具有强大的图形操作功能,支持土地集成化管理,对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及土地权属界线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掌握, 并支持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使城乡规划更具科学性和透明性。GIS在各地规划审批中的应用较多,例如,通过数字化制图后,将海量空间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储,利用GIS技术搭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图形绘制系统,支持规划业务审批,存储业务审批图文信息;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建设项目报建时,通过申请卡,记录到属性数据库中, 制作数字化地形图景,并对建设工程规划进行准确定位,进行规划审批工作[4];将适时更新的影像图叠加上基础地形数据,开展现状地图的绘制,进而开展土地利用的调查分析等。

(3)GIS对城乡规划有辅助决策的作用。利用各种基础数据资料,基于GIS环境的空间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各类规划编制的条件分析、方案制定与评价选择提供空间分析支持和决策辅助。GIS可以辅助规划师,通过对规划方案的模拟、规划方案的选择、规划方案的评估等进行辅助决策支持。利用GIS有效的管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以确定商业中心位置,并根据分析数据进行潜在市场的分析。GIS对城乡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技术支持,GIS可以对城乡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和反馈, 以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例如,对旧城区进行改造时,GIS可以对总建筑物层数、退进变化的高精度三维地理模型进行总量的调查,进而开展拆迁分析,预估拆迁工作量;将GIS利用在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中,统计分析包括城市道路红线位置、主干道车辆流量、人行道上流量等具体内容,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4.结语

近 些年,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经济的长足发展,城乡规划技术创新逐步具备了条件,GIS技术的积累、研究和实践也日趋成熟和完善。GIS技术提供了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综合服务, 对于组织和管理地理空间信息的技术系统,它为城市规划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帮助,是城乡规划建设创新实践的技术基础,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GIS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计算机数据管理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

第3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 智慧校园 校园信息化

中等职业学校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需求一直在不断提升,尤其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宏观要求和规划引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了职业宣传的重要信息化平台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智慧校园设想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室场地等)、资源(如图书、信息资料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智能管理和工作效率,扩展传统的校园管理功能,最终实现管理和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进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就是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和智能化的用户终端,以及智能应用的有机结合。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信息逐渐积累和智能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依赖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化手段的大力提高,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校园一卡通”。所谓“校园一卡通”即在校园内,凡有现金、凭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应用均采用统一的应用卡来实现。卡本身也是一种身份识别的标志,并随着应用的发展有感应卡和射频卡等多种应用模式。校园一卡通管理模式代替了传统的消费管理模式,为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高效、快捷、方便与安全。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校园信息化提供信息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具有校园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功能。

二、智慧校园基础

随着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校园内的各种信息资源建设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让大多数中职学校感到前所未有压力,甚至对信息化建设感觉到迷茫。

要进行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信息基础系统的建设是基础,需要对校园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完成校园信息化网络的建设。

网络化建设自然成为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和载体,而且网络化建设设计的标准、规范、合理程度直接关系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另一方面,结合中职学校校园正在进行的统一身份认证、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MIS和应用系统等建设,大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积累阶段,数据结构和信息标准可能很难统一,甚至无法被再利用。这些都要求信息化建设需要重新思考部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充分应用现在系统完成部分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但这些系统建设的前提都应该围绕统一身份认证的实现进行科学合理布局。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能够顺利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使智慧校园的建设部分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新的信息孤岛出现。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建设进度,为系统间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三、智慧校园规划与规范

智慧校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一般都遵从“统一规划、分布实施,自上而下的设计、自下而上的建设”原则,并重视技术与实现的综合评价。具体地讲,一般主要从如下方面规范进行分析和处理:

1.适应性与可行性

一方面,系统建设要考虑成本的适应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针对学校的现有规模和适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管理系统的整体建设和各功能环节都预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避免建设之初设计总容量不足或环节瓶颈作用限制未来的发展。同时兼顾在系统建设不断增加的同时,保持原系统的可用、适应性,避免系统建设的重复投入和整合风险。

2.经济性与实用性

无论在系统规划方面,还是在技术规范方面,数字校园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信息及时、数据准确、方便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在保证各管理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产品选型上选择性能价格比较高的产品,在功能方面体现出实用的综合性及实用性,适合多种用途,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力争以最小的投资及最低的运行维护费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成熟性与先进性

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技术、成熟的应用和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的综合集成,充分考虑各种智能化成熟技术发展的趋势,不但要保证正在建设的系统是成熟、先进的,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技术的进度和发展要求。在系统设计方面既采用先进的理念、设计和方法,又要注意结构、设备、工具的相对成熟,注重系统综合的性能评价。采用成熟的主流技术,不但要反映当今的先进技术水平,而且要具有发展潜力,并能顺利的过度到下一代技术,避免技术进度造成的重复建设。

4.开放性与标准性

为了满足数字校园建设系统所选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以及信息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需求,系统建设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与标准性。开放系统的极大好处,在于有更多的供应商可供选择,尽量减少对某个厂家技术和服务的依赖,尤其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降低了维修和管理费用,系统重新配置和技术升级换代,变的更加容易。数字校园管理系统的标准性使系统的建设可以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同时由于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添加应用系统和应用设备就变得十分容易,许多并不急需的非关键管理系统和应用设备可以暂缓购买,一方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使系统的先进性得以长期保持;从而更有利于系统的智能升级和应用扩展。

5.稳定性与可靠性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建设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我们还要从其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及厂商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方面考虑,从而保证各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可靠性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没有可靠性就失去了信息应有的价值;稳定性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没有稳定性信息系统建设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6.安全性与保密性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多指管理系统的稳定和运行安全,系统面对不同应用和不同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同时,系统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自动发现系统的故障并尽快排除故障,力求故障的影响和波及面减至最小程度与最小范围。另一方面,与安全性同时需要密切关注的是信息的保密性,要能防止信息网络的信息被泄露或扰,特别是防止信息、数据破坏,防止删除、篡改以及系统的非法或不正确使用。

7.兼容性和易维护性

中职校园信息化建设,跟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相比,整体基本属于起步阶段,但都对信息化管理的及时、准确、高效、方便、快捷有着同样的追求。同时,由于各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初期,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规范程度较低,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新系统建设时充分考虑其兼容性和易维护性。兼容性实现了前期系统建设的顺利过度,而易维护性则对节约系统建设实现后的运行成本带来极大的方便,充分体现了资金利用的效率。

诚然,我们很难在任何一次系统建设中都兼顾到这些规划和规范,但充分利用现有稳定和成熟技术、选用成熟系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而且在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全面综合地把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最大化地为信息化管理服务。

四、建设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给中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中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政策的指引下,中职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方中职教育发展迅速。由于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大力投入和政策支持,许多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逐渐投入中职学校使用,数据信息大都存储在建设方按规定的位置,中职学校本身很难方便地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已经进入全面规划和实施阶段。

面对过去曾经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上努力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在新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初,我们是否应该理性思考:

1.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对于多数中职学校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限制,学校自身投入已经十分有限,往往局限于常规资金周转利用,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一般只限于必要的基础管理要求,甚至没有专业的信息化人才进行设计规范,常常因为对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理解不到位而导致投资和收益不成比例,甚至影响部分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选择新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时,我们要充分分析现有信息系统对校园教学和运行管理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尽可能缩小对新系统建设的盲目性认同,比照现在市场成熟的系统产品,分析其对提高校园信息化管理效率的各个方面,全面认识新系统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性和合理性,最终综合评价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2.建设规划的合理性

任何信息化系统在投入建设之前,通常都会对规划建设的必要性事先进行充分全面地分析和认证,接下来要进行的工作就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合理性分析。

数字校园建设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其合理性分析也必然会影响到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合理性通常需要考虑的方面有如下几个:

1)系统的成熟性。对一个成熟的系统,通常是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和经验积累,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的结果,系统建设成功的可能性有保障。

2)需求的满足程度。需求通常是我们对新系统建设的原动力,校园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关系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更是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新系统的建设就必然要适应学校管理的基本需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全员信息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资金使用的高效性。面对有限的资金投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一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意义,尽可能避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的重复投入。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利用效率是衡量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力求用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最高的信息化管理程度,是智慧校园永远的追求。

诚然,智慧校园的建设将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手段的发展而发展,这个过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始终坚信,中职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最终会得以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宗平、朱洪波等《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数字校园运行维护技术体系建设浅析,张毅、高东怀等《中国教育信息化》

第4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欧亚经济联盟;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6)05―0027―04

当代全球化的经济,同时被分解为“金融经济”(Ю.М.奥西波夫认为,在没有货币金本位制和任何介质标准的情况下金融资本在经济中的统治地位附属于总债务,即实体经济的信贷能力取决于自我的财力状况。)和“技术经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电子计算机革命和技术突破是所有产业和整个人类生活技术化的特殊现象)以及二者的结合,经济全球化正变得越来越依存于货币的高科技。电子经济学是现代生活的产物,包括网络、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它们通过数字通信、信息与通信技术(ИКТ)来运行并且形成了数字空间、区域空间和全球空间。黑龙江省自然也被包括在其中。

在新经济和欧亚经济联盟(ЕАЭ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ЭПШП)对接框架下,不仅是俄罗斯与中国,还有更广泛的跨国合作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合作的最新合作模式,都要求俄罗斯和其他欧亚经济共同体国家(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社会、文化、经济、货币金融、创新基础设施和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中国也该如此。在当展新范式和独创模式――“新常态”基础上,为实现国际合作和完成相关任务,全世界都在进行充分的准备,中国也制定了超长期发展规划。国际合作的实施不仅是中国到欧洲的古代丝绸之路概念和实践活动的复兴,而且也是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框架下完成对巨大经济空间和数字空间的控制任务,以及借助于基础设施、物流、货币金融及其他项目的落实来完成区域生产管理、基础设施、软硬环境、货币金融机构的改革,其中包括在区域经济范围内的数字化、创新化和制度化改革。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框架下统一数字空间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今后俄中、整体上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经济安全合作历程已经开始了。

一、作为新经济的数字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范围

在当代经济最高形式新经济背景下,什么是数字经济?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它代表着什么?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经济哲学学院院长Ю.М.奥西波夫写道:“计算机与信息非常发达并普及,不仅改变了信息本身的性质(信息被编号卖到网上),更无限地扩大了它的工作范围,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征服的不是时间而是空间,确保了高速运算的兼容性,它们还改变了所有的经济生活:从生产、交易、消费到工艺、研发、通讯,囊括了所有的经济。”更确切地说,改变了所有的成本和价值。

信息化和技术化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这引起新产业和生产、经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新模式的出现。它实现了“对空间和时间的真正征服”,使“经济变得轻盈、灵活、飞速发展”。云计算技术出现了。Ю.М.奥西波夫指出,经济及其背后所有价值的获得都归功于覆盖全球的电子信息网络的出现(是独特的集体的电脑)……经济突然从自由中间商集团变为强制性“情报网”,还从竞争一协调大中心区分出结构和可操纵的层次。网络突然成为网络“苍蝇”,或者网络“蜘蛛”,包括在更大甚至巨大的“蜘蛛网群”中。这个社会阶层的出现是网络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所致。

新经济经过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技术革命世界上成立了数字重新调整中心,数字自动化中心,虚拟环境设计中心,创建了快速还原系统。数字经济最鲜明的例子是欧洲阿姆斯特丹桥梁的施工借助于3D技术和机器人的帮助。技术革命被定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别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就是所谓的“数字化”。在2016年达沃斯论坛上,施瓦布教授已经论证了区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依据:一是世界经济发生变化的速度;二是其影响的范围;三是后果的系统性。数字革命创造了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这一术语是其创造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提出的。其实质在于技术融合,以及消除物理、数字、生物系统之间的界限。这个概念与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关,是基于纳米电子学的第六代技术规范,后来还出现基于量子技术的第七代技术规范。И.М.图什卡诺夫认为,数字技术不是终点,量子技术将出现来解决主要的“源泉”问题。数学仪器已经为采用叠加原理和产生真正随机性的量子计算机的制造做好实际准备。

数字经济已成为电子信息革命和数字化的产物。经济的数字化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存在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根据И.М.图什卡诺夫的建设性意见,数字化只是一个工具,它有助于解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任务(科学发展、教育、重新重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政府调控和经济规划等等),并实现一系列过渡性目标。数字化的宗旨是成为国家工业、农业等行业发展、预算支出透明、经济商反馈等的平台。对于个人而言,数字化应用的便捷性在于,在经济活动中规避中介机构直接获取资源,项目实现集约化(采购、施工)。

在经济生活中,电子信息革命对经济转型的显著影响已有四十余年,导致在生产关系和制度层面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革。在数字经济中,当增加一些算法时,经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变得复杂化。生产或经济关系变革的特点反映出,在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使用)过程中,信息相较于其他商业和经济活动显得更重要,并会对其产生影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电子信息革命导致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化,全球机构间的因特网(网络互联)正式联网,严格规定了电信网络的布局和信息的传播。一般来说,第一代和第二代信息化和计算机化的进程是卫星通信。技术经济使从世界上任何没有有线通讯设施的地方传输信息成为可能,形成了云计算基础架构。事实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开放和发展使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目前,已经有近40%的世界人口在使用互联网,而中国这一数据为60%。每天互联网上都会出现新用户。甚至在占全世界20%的贫困家庭中每十个人中就有七个人有手机。

伴随着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的出现,当代经济日益虚拟化。事实上,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理财学以及技术经济不是极限,电子信息革命及其产物――电子和数字经济改变了全球市场经济领域组织和机构之间的经济关系(最终试图在机器与机器的关系中改变人与机器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全球的经济部门,如金融、贸易以及工程、农业、建筑、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都被卷入电子数字经济之中。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查,2010年互联网经济达到2.3万亿美元。牛津经济报告显示,2013年数字经济的规模走低,为204亿美元。

在现代技术的第六代技术规范形式上,信息作为生产的主要因素,借助于以下方法和因素给出了经济量化增长的极大可能性:

第一,网上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发展、网上商品交易、金融(股票和外汇)市场的无限无界性;

第二,为了获得市场竞争的成功,企业规模缩小,横向管理系统得到开发并出现了虚拟企业(公司)和机构,也被称为“智能企业”;

第三,重复使用同一物质、劳动等资源,在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态系统的专业区域集群和企业云基础框架下提供各种服务;

第四,互联网覆盖范围限制经营活动的规模;

第五,对于数字经济来说,客户端转变为某种“神”,即数字化拜物教信徒;

第六,数字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包括通过降低生产成本;

第七,最重要的是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数字谷”(在垂直整合系统内大学的基础上)。

但应同时考虑到数字经济的范围。这首先是在亚里士多德理财学和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它的基础和应用方面被开发,也就是В.Ю.卡塔索诺夫所说的“货币文明”。Т.Н.尤吉娜认为依据亚里士多德经济学原理其并非是对社会有用的和谐(处于灵魂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的道德经济。

第一,数字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忽视了伦理和精神道德原则。从这个角度无法评估机器人制造项目。

第二,众所周知,由于无法控制流通和涉嫌洗钱的极大可能性,俄罗斯禁止虚拟货币(比特币)。

第三,产生和加宽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垄断权是获取知识租金和高额利润的要素。

第四,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失去个性,增加了经济犯罪的可能性。

因此,数字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科学研究,只能运用跨学科研究法,特别是经济哲学、经济理论和政治经济学以及应用数学的相互交叉。经济数字化――是区域和全球数字空间形成的客观过程。

二、欧亚经济联盟和俄数字空间的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经济数字化的新问题

2016年3月17日,欧亚经济委员会将提案筹备工作制度化,在欧亚经济委员会内部市场、信息化及信息通讯技术理事会委员(部长)К.米纳相领导下建立欧亚经济联盟数字空间。

2016年3月25日,欧亚经济委员会内部市场、信息化及信息通讯技术理事会成员工作会议在莫斯科举行。К.米纳相和俄罗斯通信与大众传媒部部长Н.尼基福罗夫讨论了欧亚经济联盟(EAOC)数字空间的建立问题。

上述两位部长评价了一体化进程中的数字现代化进程,数字化市场、数字化平台和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制度法规。此外,他们还讨论了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信息系统的持续运行问题、建立可靠的跨国空间问题,以及一些经济部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标准化问题。

K.米纳相强调:“我们必须在选定的公共自动化进程中加快发起协同动作,在试点项目框架内解决技术和监管问题。这将创造出新的一体化效应,欧亚经济联盟的数字空间将迎来新的发展前景。”

俄方强调本国的企业界和科研中心参与对欧亚经济联盟数字空间建立提案的进一步审查研究的必要性。

在俄联邦经济中,新技术旨在推进生产多样化、重新重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世界银行的专家指出新经济获得成功。所以,А.霍瓦特给俄联邦的新经济如下评价:“俄罗斯第一大搜索引擎(Яндекс)、卡斯佩尔斯基在线出租车服务(Т.Н.尤吉娜补充:如优步打车软件等)只是国内信息技术发展的几个例子。此外,俄罗斯是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重要的是政府层面的工作:‘创新技术被运用到公共服务中,公开的数据系统得到发展,创建了电子政务系统。”’A.霍瓦特指出:“利用信息技术,产权登记期限缩短为10天”,这个成功的例子使俄罗斯在“做生意”(Do-ing Business)指标排名中被评定为第八位。

三、在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背景下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统一的数字空间建立与发展的制度进程

2015年5月18日在上海合作组织工商论坛上,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框架下讨论了“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新现实、新机遇、意向性合作和财务机制”,欧亚经济委员会内部市场、信息化及信息通讯技术理事会部长K.米纳相定位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方式,以及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数字化和对接问题。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俄罗斯远东发展部、俄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政府、俄罗斯工商会和巴基斯坦工商会以及俄罗斯商会派代表参加了此次上海合作组织工商论坛。

K.米纳相强调,上海合作组织不仅地理上相连,更是在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周边国家建立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组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同时都是两个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而白俄罗斯和亚美尼亚则在寻求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的联系。K.米纳相指出:“欧亚经济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前景广阔。更何况成为两个组织的成员国将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伙伴讨论商业经营规程,联盟平台还会考虑到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框架内的责任义务。因此,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将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谈判的参与者。而且这与联盟的许多目标是相吻合的:修建更有效的基础设施、发展交通运输业、投资合作、贸易和服务便利化、简化海关程序、协调技术监管规程等。”

K.米纳相强调:“在上合组织乌法峰会框架内讨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两大项目对接的相关问题,显然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考虑与两大倡议对接进程的协同动作。因此,应该形成总体方针。”事实上,合作的全新方向是将开辟欧亚经济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数字空间,即所谓的数字经济。

第5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11月23日,美联储公布了其下属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11月2日~3日货币政策会议的纪要。纪要显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处在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但是美国国内的失业率高企和通货紧缩局面将继续存在,整体经济恐怕难以较快实现复苏。

会议期间,委员们就美国即将实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部分委员并不认同QE2带来的所谓的利益,认为美联储投放更多的资金进入银行体系将使得未来的通胀率存在风险。但是,也有部分委员认为应当实施更为激进的政策方案来促使美国经济好转。

美国经济预期悲观

委员们对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预测,集中于2.4~2.5%的窄幅区间,大大低于6月份预测的3.0~3.5%;并且预计2011年将增长3.0~3.6%,略微低于6月预测的3.5~4.2%。

按照美国商务部11月23日公布的三季度GDP修正数据,在经过季节性调整后,三季度GDP折年率为2.5%。虽然已经连续几个季度实现正增长,但美国经济疲弱的增长势头,仍不足以抵消9.6%的失业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此次会议上,美联储判断,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或将令失业率到2011年年底仍位于8.9%至9.1%的高位。这种判断明显要比6月的判断更加糟糕,而那时美联储的理事们认为,在2011年末,失业率或将回落至8.3~8.7%区间内。

与糟糕的就业状况相符的是,美联储对通胀的担忧也并未彻底消除。参会的委员们认为,疲弱的经济形势将令通胀反弹无力,这意味着,通胀率可能将持续低于美联储2%的控制目标,这种情况甚至将持续到2013年年末。

量化宽松或持续

这次会议显示出来的分歧主要在QE2上面,但是,从最终10比1的投票结果来看,虽然部分委员对量化宽松的效果提出质疑和担忧,但经济和就业状况的每况愈下仍是美联储内部最为担忧的事情。美联储目前在这一方面的意见还是十分一致的。

鉴于对未来经济情况的悲观预期,此次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考虑有必要采取更为激进的经济刺激方案,但是会议纪要并没明确具体的经济刺激方案内容。

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所谓的更为激进的经济刺激方案无非是指在未来将不断加速量化宽松政策的进程。这很难不让人去设想在未来是否会出现QE3这样更为宽松的量化政策,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地释放流动性。

与会的部分委员同样不赞成QE2和更为激进的经济刺激方案,他们认为这样有可能破坏价格的稳定性,向垒球释放流动性并且造成资产泡沫。

然而,大多数委员们认为美元贬值,加上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资产价格更加稳定,将广泛使得国内经济环境受益。

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MohamedEI-Erian表示,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不会完全解决美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并会放大全球货币市场的紧张情绪,随着国内经济再度错失政策预期,美联储推出更多量化宽松只是时间问题。

第6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知识经济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针对于传统手工档案管理模式而论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载体管理对象和模式方面的不同。一方面,档案管理现代化改变以往单单依靠纸质管理的不足,实现信息载体的数据化管理,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可以共享,具有灵活性强,易贮存的优势;另一方面,档案管理现代化可以将整个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排架、统计等环节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监控,实现电子智能化的计算机管理,从而改档案管理水平,有针对性克服以往“等、靠、要”的档案管理模式。这样形成了以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管理模式,有利于发挥档案的信息资源优势,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最优质的服务。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关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对此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三种观点,其特点有:①强调档案管理中的方法的现代化与手段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是指在档案管理中,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原理与方对档案工作进行正确的决策和科学高效率的管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缩微技术等现代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对档案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②强调档案管理方法与组织的现代化,但也重视档案管理技术与设备的现代化。这一观点把档案组织现代化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只有重视档案组织与方法的现代化,进而以组织与方法的现代化来推动技术与设备的现代化,这样能为档案管理现代化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③强调档案管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形势相结合,强调档案信息的服务社会化。在强调市场经济的同时也重视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档案馆藏布局的与馆藏结构的合理化、技术与设备的现代化等要素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现代化可以表述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以档案服务的社会化为指导,通过档案管理的组织与方法的现代化,逐步采用现代先进到科学设备、管理技术,使档案管理达到高质高效服务国家与社会的目的,并使其逐步达到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

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现状

1.我国自引进档案自动化管理技术以来取得的成效

(1)我国目前已经自主研究开发了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涵盖了大量数据,由搜索、统计等项目发展起来并逐渐完善,提高了搜索效率。

(2)档案管理工作逐渐规范。将档案进行优化管理的前提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落实到每一位工作者身上。

(3)我国还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者。档案管理逐渐现代化要求工作者既熟悉的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又能拥有档案管理的实用技能,这就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提出双重考验,而我国目前正在培养档案管理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2.档案管理自动化亟待改进的地方

(1)管理人才数量少,素质不够。由于此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目前设立档案管理这一专业的高校很少,这就决定了相关人才的数量少;高校中在深化体制化改革,对新兴行业认知的不够决定了学生素质不够。

(2)发展不平衡。目前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自动化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如金融、会计、电信、事业单位等对其应用广泛,然而其他行业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比较少,仍人工管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办公效率。应用地域也不平衡,如东部沿海地区对计算机的依赖远远大于中西部落后地区。

(3)认知程度低。目前有的单位的计算机利用率很低,甚至闲置,管理的现代化没有真正落实,没有认识到信息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将信息先正确、准确、分类的编录到计算机中是不可能利用这些信息的。

三、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相关措施

1.培养现代化人才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档案部门面临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以及高新技术应用的挑战。因此,需要培养一批精通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高层次档案信息管理人才,在不断接收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铸造一个熟悉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知识以及数字化技术知识等新型化的高层次的档案管理队伍。

2.扎实做好对数据的编录

高效率的运用好数据和信息的前提是在前期准确、完整的输入数据。要实行文件和档案的一体化,必须认识到前期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明确工作目标,对整个工程做出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任务,并且将任务准确落实到现实中。将成体系的工作分成一个个小的项目,具体安排到小组中甚至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实时的把握工作进度,又宏观的看到整个项目的系统性、综合性和优化性。将数据标准化的录入计算机后,按照档案数据化的规范编制索引和一系列细节,保障文档的质量和数据的可靠、完整性。

3.提高认知程度

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办公体系中是时代潮流,必须认识到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意义,提高新一代的青少年甚至整个社会对它的认知。可以去高校中开展知识讲座或是档案管理技能的相关比赛或是辩论赛逐渐增强社会对档案管理这一行业的认知。

4.更新档案管理观念

当前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档案管理的应用逐渐深化,依赖性逐渐提高,时代的潮流要求人们的观念和行动逐渐进化。观念指导人们的行为,因此,要不断更新档案管理的观念,抛弃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在新兴的理念上不断发展档案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势在必行,档案信息存储及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收集和传递的网络化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档案管理,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创造出迅速、准确、有效的档案管理手段,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徐雁. 浅析档案管理现代化[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第7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GDP;经济增长;绿色GDP

1 前言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情况,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普遍使用的指标但是近年来该指标却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争议,因为GDP在进行统计经济增量时,那些因纯粹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的污染、生存环境恶化等负面因素却被忽略了。很多地方为了在短时间内追求经济的快速腾飞,一味片面地提高GDP数字,不顾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及自然资源的浪费,粗放型经济模式横行一时。这种一味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甚至自然界发展的失衡,因此不会真正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只能造成经济的虚增长并对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障碍。

2 绿色GDP概念的产生

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最早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1年提出的“生态需求指标”(ERI),该指标主要是表述定量测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1993年联合国的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在当年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提出了“总值”和“净值”的概念。“总值”为传统的GDP概念,而“净值”则为GDP减去资固定资产折旧、源消耗成本和环境、环境降级成本,这就是目前绿色GDP概念的根本。其后中国科学家在其可持续发展课题中也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传统GDP扣除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之后即为绿色GDP。

绿色GDP正确述描了经济活动成果,客观反映了人类的真实生活质量,强调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是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水平的全面反映。

3 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1 传统GDP的弊端

传统的GDP对国民经济的核算,只能看出经济总收入的多少及经济产出的总量,因为传统GDP核算没有把生态和环境因素纳入进去,所以无法全面反映地区的真实经济状况。用传统GDP核算出来的数据有时显得荒诞而可笑,比如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同样可以增加GDP。比如发生洪水灾害时,人们必须修大坝防水,因修大坝导致的投资增量也会增加DGP数据;发生环境污染导致病人的增加,对人们来说是痛苦不堪的事实,但是由于医疗业因此发展兴旺起来,GDP数字会迅速增长,这难道不是非常荒谬的吗?抛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说,传统GDP也不能反映社会分配的状况,无法体现社会中的贫富差距现象,因此不能真正体现公民的真实生活质量。

3.2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

多年来,中国的GDP数字高速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是这种经济的增长是以大量排放废气物、高消耗能源和资源、低效率的能源利用为代价的,一直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牺牲了后代的能源和资源,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绿色GDP评价体系,粗话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被引导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得以改善,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3 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必要

我国在工业化开始之后,由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不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快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持续恶化。这种破坏环境的增长模式注定是无法长久持续下去的,因为恶化的环境反过来开始限制经济的发展,来自生态环境的压力会使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愈来愈难。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推行,可以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遏制原材料和能源的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环境的有效保护。在采用绿色GDP评价体系之后,企业不得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会得到加强。

4 国外的绿色GDP评价体系概览

4.1 发达国家实践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情况

最早实行绿色GDP核算和评价体系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北欧,比如挪威在1978年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就纳入了资源环境的指标,其中重点是对生物资源、矿物性资源、流动性资源、土地及空气污染、环境资源、氮和磷两类水污染等指标进行核算。为了使绿色GDP得以彻底展开,挪威建立了一套详尽的统计统计制度,其中包括森林存量核算、鱼类存量核算、废旧物品的再生利用、能源核算、环境费用支出、空气排放和水排泄物核算等,这为绿色GDP的顺利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挪威之后,芬兰也建立了自然资源的核算框架,很多指标都是在学习挪威的基础上建立的。

除了北欧的一些国家,其他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和法国也都实施了绿色GDP的评价体系。

4.2 发展中国家实践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情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施绿色GDP评价体系较晚,但是有些国家还是做得不错的,比如说墨西哥。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墨西哥在1990年将各种用地、石油、空气、水、森林、土壤列入了环境经济核算指标。具体做法是先把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样便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和地下水、木材、石油的耗减成本及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在评价经济增长时,这些成本被减掉。在墨西哥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和评价体系之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效仿,比如说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布新几内亚等。但总的来说,推行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还不是很多。

5 中国实践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对策

5.1 推动社会公民广泛参与

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实践,离不开社会各界公众的支持,因为公共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上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大家一旦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自身之间的真实联系,就会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对绿色GDP的评价效果进行真实地表述。公共参与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杠杆,因此,在国家强调大力建议绿色GDP杠杆的同时,一定要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营造参与生态保护的氛围。

5.2 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目前评价和衡量某个地区的发展状况,经济增长几乎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各级党政机构由于极端追求GDP数据的增长而常常做出一些不利于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但是绿色GDP指标是全面考察和评价某一个地区发展的综合指标,这就会导致领导机构不再单纯追求GDP增长作为自己政绩增长的表现。推行科学健康的发展模式,建立新的考核体系,把绿色GDP纳入对领导班子的考核指标中去,使他们转变思想,通过科学的经济技术措施,放弃过去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节约,把环境破坏降到最低的限度。

5.3 建立环境补偿机制

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但是存在外部负效应的状态下,人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公众的感受,这种增长模式综合来看是违背人类的发展理的。推行绿色GDP评价体系,就必须让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付出代价,建立一套“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原则,使社会上的各企业进行公平的竞争。建立环境补偿机制会促进绿色GDP评价的推行,以法律规范社会企业的行为,进行排污收费,从而保证生态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第8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GDP;经济增长;绿色GDP

1.研究背景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情况,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普遍使用的指标。尽管GDP是一个核心测量指标,但是近年来却引起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争议,因为GDP在进行统计经济增量时,那些因纯粹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的污染、生存环境恶化等负面因素却被忽略了。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因为这些国家为了在短时间内追求经济的快速腾飞,一味片面地提高GDP数字,不顾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及自然资源的浪费,粗放型经济模式横行一时。这种一味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甚至自然界发展的失衡,因此不会真正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是经济的虚增长并对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障碍。

为了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来自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在利用传统GDP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当今在西方各国绿色GDP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指标。通过绿色GDP核算,不但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真实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可以对该国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建议。

尽管绿色GDP概念的提出已经很多年了,但到目前为止绿色GDP对公众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词,除了专业学者,一般人很少能了解它的确切含义,而且在中国也没有应用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中。在2006年,中国第一次公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以推动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但是由于绿色GDP数据会导致某些地方经济增长的“真实”情况,因此引来不少争议。由于绿色GDP指标的敏感性,其后不少省份宣布退出参与该指标的核算,这一结果令中国的绿色GDP评价体系显得异常尴尬,至今仍然没正式恢复绿色GDP评价指标。

当下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世人的共识。这一理念和绿色GDP概念是一致的,即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态破坏、能源消耗,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这一理念在宏观上要求国家明确污染减排、生态效益等指标,在微观上要求公民节水节电,但是这些要求都不如绿色GDP核算的要求更为具体,也没有用绿色GDP衡量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来得更直观、更综合、更清楚地反映国家生态经济的大账。因此,关于绿色GDP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2.绿色GDP概念的产生

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最早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1年提出的“生态需求指标”(ERI),该指标主要是表述定量测算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和托宾(James Tobin)在1972年提出了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 Welfare),强调应该在社会成本中把污染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成本从GDP 中扣除;同时,加上被忽略的家政等经济活动。

1993年联合国的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在当年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提出了“总值”和“净值”的概念。“总值”为传统的GDP概念,而“净值”则为GDP减去资固定资产折旧、源消耗成本和环境、环境降级成本,这就是目前绿色GDP概念的根本。其后中国科学家在其可持续发展课题中也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传统GDP扣除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之后即为绿色GDP。其中自然部分虚数包括:a. 环境污染导致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b. 自然资源退货及配比不平衡;c. 长期生态质量退货导致的损失;d. 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e. 资源稀缺引起的成本;f. 物质和能量的不当使用引起的损失。人数部分虚数包括:a. 疾病与公共卫生引发的支出;b. 失业引起的损失;c. 犯罪收发的损失;d. 教育水平低及文盲造成的损失;人口数量失控造成的损失;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

现在对绿色GDP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总的来说,绿色GDP是对传统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对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新指标。在绿色GDP核算中,必须要考虑外部影响因素中包含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耗损的成本。绿色GDP正确述了经济活动成果,客观反映了人类的真实生活质量,强调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是对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福利水平的全面反映。

3.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论述

3.1传统GDP的弊端

传统的GDP对国民经济的核算,只能看出经济总收入的多少及经济产出的总量,但是GDP不能看出背后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和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一部分,但是传统GDP核算没有把生态和环境因素纳入进去,所以无法全面反映地区的真实经济状况。用传统GDP核算出来的数据有时显得荒诞而可笑,比如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同样可以增加GDP。中国的某些城市,为了增加GDP数字的提高,把一所正在使用而且没有任何缺陷的建筑拆了重建,或者把去年修好的马路挖了重修,于是GDP就增长了,但是如果建筑和马路继续使用则无法增加GDP。另外一些例子也让传统GDP衡量经济增长显得匪夷所思,比如发生洪水灾害时,人们必须修大坝防水,因修大坝导致的投资增量也会增加DGP数据;发生环境污染导致病人的增加,对人们来说是痛苦不堪的事实,但是由于医疗业因此发展兴旺起来,GDP数字会迅速增长,这难道不是非常荒谬的吗?抛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说,传统GDP也不能反映社会分配的状况,无法体现社会中的贫富差距现象,因此不能真正体现公民的真实生活质量。

3.2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

多年来,中国的GDP数字高速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是这种经济的增长是以大量排放废气物、高消耗能源和资源、低效率的能源利用为代价的,一直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牺牲了后代的能源和资源,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绿色GDP评价体系,粗话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被引导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得以改善,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3 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必要

像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一样,我国在工业化开始之后,由于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不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快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持续恶化。这种破坏环境的增长模式注定是无法长久持续下去的,因为恶化的环境反过来开始限制经济的发展,来自生态环境的压力会使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愈来愈难。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推行,可以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遏制原材料和能源的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环境的有效保护。在采用绿色GDP评价体系之后,企业不得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然会得到加强。

4.国外的绿色GDP评价体系概览

4.1发达国家实践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情况

最早实行绿色GDP核算和评价体系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北欧,比如挪威在1978年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就纳入了资源环境的指标,其中重点是对生物资源、矿物性资源、流动性资源、土地及空气污染、环境资源、氮和磷两类水污染等指标进行核算。为了使绿色GDP得以彻底展开,挪威建立了一套详尽的统计统计制度,其中包括森林存量核算、鱼类存量核算、废旧物品的再生利用、能源核算、环境费用支出、空气排放和水排泄物核算等,这为绿色GDP的顺利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挪威之后,芬兰也建立了自然资源的核算框架,很多指标都是在学习挪威的基础上建立的。

除了北欧的一些国家,其他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和法国也都实施了绿色GDP的评价体系。

4.2 发展中国家实践绿色GDP评价体系的情况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施绿色GDP评价体系较晚,但是有些国家还是做得不错的,比如说墨西哥。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墨西哥在1990年将各种用地、石油、空气、水、森林、土壤列入了环境经济核算指标。具体做法是先把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样便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和地下水、木材、石油的耗减成本及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在评价经济增长时,这些成本被减掉。在墨西哥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和评价体系之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效仿,比如说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布新几内亚等。但总的来说,推行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还不是很多。

5.中国实践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对策

5.1强化绿色观念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强调低碳经济的增长模式,中国也要顺应这一潮流,强化绿色观念,积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转变传统观念中以“增长第一”为发展战略的经济评价模式,用经济“发展”观替代经济“增长”观,提倡社会各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经济活动行为准则,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

5.2 推动社会公民广泛参与

绿色GDP评价体系的实践,离不开社会各界公众的支持,因为公共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上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大家一旦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自身之间的真实联系,就会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对绿色GDP的评价效果进行真实地表述。公共参与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杠杆,因此,在国家强调大力建议绿色GDP杠杆的同时,一定要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营造参与生态保护的氛围。5.3 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

目前评价和衡量某个地区的发展状况,经济增长几乎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也就是说,对于领导干部和领导机构的考核体系只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因此,各级党政机构由于极端追求GDP数据的增长而常常做出一些不利于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但是绿色GDP指标是全面考察和评价某一个地区发展的综合指标,这就会导致领导机构不再单纯追求GDP增长作为自己政绩增长的表现,他们会转变思想,通过科学的经济技术措施,放弃过去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的节约,把环境破坏降到最低的限度。推行科学健康的发展模式,我们就有必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把绿色GDP纳入对领导班子的考核指标中去,使他们兼顾短期发展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全社会真正的发展。

5.4 建立环境补偿机制

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但是存在外部负效应的状态下,人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其他公众的感受,这种增长模式综合来看是违背人类的发展理的。推行绿色GDP评价体系,就必须让那些破坏环境的人付出代价,建立一套“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原则,使社会上的各企业进行公平的竞争。建立环境补偿机制会促进绿色GDP评价的推行,以法律规范社会企业的行为,进行排污收费,从而保证生态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徐千千. 从中国绿色GDP的实践看绿色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潜力[J].世界经济情况,2009年第12期

[2]蒋志华. 我国绿色GDP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财经,2005年第7期

第9篇:数字经济的必要性范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所谓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两个方面,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一要看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时还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

关键词:职业道德; 会计能力

会计是一门传递信息报告主体经营活动与结果的技术,同时又会产生经济后果,影响到企业、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等相关方面的利益。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会计理论水平,又要加强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成为市场经济高职业素质的合格型人才。

下面就本人从事财务经营工作的经历谈点个人观点:

1建立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1.1 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品的有效途径。

职业道德规范包含: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

职业道德是就职人员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统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从事会计专业的人员一要具备会计职业道德感,二要具备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思维方式,三要了解当前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则规范。会计工作的质量高低,不仅同各项技术规范有关,更痛道德规范密切相关。因为技术性规范是由会计人员来执行的,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业务的主观判断及对技术规范的执行,从而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人员面对复杂的会计事项应如何坚持会计原则,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可以强化对会计人员的道德约束,让财务人员结合现实生活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如何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而不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促使会计人员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提高职业道德水品,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合法合理,保证各项技术规范的贯彻执行。

1.2 是防止和杜绝会计工作中不道德行为的必要措施。

在会计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首先是违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行为,建立职业道德规范可以使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时队自己的职业行为有对照标准和衡量标准,可以帮助会计人员理直气壮的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强化会计监督。一个有过硬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必然也是遵纪守法方面不含糊不懈怠的会计人员。

2 提高会计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会计的职业能力就是从事会计工作岗位的各种能力的综合。首先要有过硬的会计专业能力,会计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会计业务核算能力和会计电算化能力。

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介入到会计工作中,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对传统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目前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的认识多数凭借的是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摸索与经验的积累总结。因此我们要将日常积累和电算化知识予以归纳总结,搭建新的知识框架,来指导会计人员的工作,并不断完善和充实这个框架。

2.2 对数字的敏感力。

会计工作主要是靠数字来完成的,而不同的数字又代表不同的经济业务及含义,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数字要特别敏感,对见过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数字应在头脑中记下来,随用随取,这样对于做好会计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计必须对会计数据有一种自然的职业敏感和条件反射。

2.3 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职业能力

2.3.1 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依法办事、事实求是、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会计人员必须做到洁身自重,塑造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人格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在物质利诱面前能够做到不动心,这要靠多年的学习、锻炼,甚至是教训才能做到。

2.3.2 沟通协调能力。财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具备沟通协调能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上级的信任、下级的支持、同级的配合以及相关单位人员的协作。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接触面广,财会人员经常与银行、税务、工商、审计、财政、客户以及本单位的领导、职能部门和职工打交道,作为会计人员必须要协调处理好各层面的人际关系,这对工作的开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在工作中要有社交意识,学习社交知识和沟通技巧。

2.3.3 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每一个人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社会变化急剧,知识老化加速,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2.3.4 环境适应能力。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领导、不同的同事,许多人都会感到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还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这就要求灵敏洞察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应并能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以适应现有的生存环境,积极地开展工作。

2.3.5 计算机操作能力。随着数据资料传输网络化办公手段的应用,计算机操作已成为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应用技术及对计算机系统的简单维护技能,而且必须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