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护理改善项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护理改善项目

第1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关键词】 儿科;优质护理服务;护理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67-01

近几年以来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学水平不断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医疗护理方面的要求也在随之提高。在2010年的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的感召下,我院于2010年12月份开始制订并实施了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的有关措施[1]。通过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我院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更令人满意,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患儿:其中有80例为2010年12月前没有接受过我院有关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的患儿,在此基础上选取2010年12月后接受了有关优质护理服务护理的患儿80例作为对照,这样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研究对象数共计160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的患儿其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情况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制定、实施的优质护理服务主要通过相关的活动计划来对护理活动进行改善、再造、规范医护人员之间职责划分。以有关的文件为标准,找出护理工作中的欠缺之处进行努力的整改,将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贯彻并落实下去[2]。在职责细分的基础之上,保证我院的儿科患者得到系统、全面、高效和优质的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借鉴有关资料的满意程度调查表对本院患儿接受护理服务的情况进行相关调查,总分满分为100分,每项得分满分为20分,包括在入院迎接、响铃应答、巡视病房、健康教育宣传和按时治疗这五个项目的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平均数±标准差也就是χ±s的形式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和T检验的形式来对有关差异进行比较,P

2 结 果

2.1 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调查表各个细化指标的具体得分情况 见表1。

2.2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的护理质量调查情况 见表2。

2.3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儿及其家属的总满意度调查评分情况 见表3。

3 讨 论

实施优质护理后,主要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3.1 护理工作方面的改善 护理工作方面的改善主要表现为如下的几个方面:①查房时间的规范化,查房时间的规范化(交班前15min)后,可以有效的巩固治疗、护理的成效。②认真的查房,通过认真的查房可以及时的了解到患儿的病情的进展情况,这样可以为相关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依据。③护理过程中的管理,主要是切实的做到将护理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使患儿及其家属可以及时找到护士,减少纠纷的发生[3]。

3.2 护理质量的提高 ①因为在优质化护理服务过程中,因为责任制的实施以往少数护士面对很多家长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患儿及其家属在入院治疗的初期就能得到护理人员的热情帮助、指导,消除了患儿及其家属焦急、不安的情绪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和投诉发生的概率。②在优质护理服务中,患儿的病情得到了连续的观察,患儿得到了良好的、及时的病情评估,体现出了医疗护理的连续性和及时性。③通过医护人员主动地巡视病房,通过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需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实现了无呼叫情况下的巡视,使得护理的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

3.3 人员素质的提高 通过优质化护理服务的实施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实现了转变,护理人员可以客观、正确的对待患儿及其家属的意见;在优质化护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本院也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也提高本院医疗护理组织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以及相关的技术[4]。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细化评分、满意程度总体评分、护理质量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之前比较,有了显著提高(P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刘小文.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9-20.

[2] 王海霞,谭丽君,张丽娜等.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30(18):16-17.

第2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然而,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并没有折损她们的风采,多年来,她们以乐观的态度、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女性特有的善良细心让一个个患儿绽放笑容,“市一儿科”在她们的精心打造下成为杭城百姓心目中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走进市一医院儿科门诊和急诊区,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片拥挤和喧闹。市一儿科一直处于病人量多而医师相对不足的状态,医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年365天有×××个上、下午都起码拖班半小时,疾病高发期甚至要连班,匆忙扒几口冷饭接着上下一班是儿科门诊医师常有的事情。一名儿科医师每天平均要诊治×××多名门诊患儿,秋冬季疾病高峰时甚至需为×××多名患儿服务。20**年儿科全年门诊人次达×××人。

为了更好满足患者需要,儿科门急诊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医师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加班开设夜间业余门诊、夜间专家业余门诊和日间专家业余门诊,以满足白天无暇就诊的家长和小病人需要。实行错时上班,根据不同时期患儿就诊高峰时间不同,医生随时调整上班时间,冬天增加中午上班医生人数,夏天早晨提前上班。科室还自己编制《市一儿科就诊指南》,指南中包括就诊须知、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介绍、儿科常见疾病家庭护理等,既方便患者家长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又适时进行了医学常识的宣教。

儿科病房仅有65张床位,相对于庞大的门诊量而言,病房床位显得远远不足。为了让需要住院的患儿尽早得到诊治,儿科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加快周转,尽量加床或向其他科室借床等。床位的增加使医师们不得不加班工作,但她们毫无怨言,而是出色地完成了工作,20**年儿科出院病人×××人次,床位使用率为×××,平均住院日××日,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0×××,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治愈好转率为×××。

市一儿科的医务人员深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优良的服务、高超的医疗水平基础之上,为此,全科室上下团结一致,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

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为规范儿科各级医师职责和规范,科室制定了《市一儿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确保住院病人诊疗规范,杜绝不合理检查和用药。同时加强科主任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交班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儿科制度执行得分率始终名列全院前茅。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率,在床位紧张情况下,科室内挖潜力,尽可能让非感染疾病患儿、恢复期患儿和感染疾病患儿分开居住。每遇有病人因不解而投诉时,科室主任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总是从科室自身找原因,并以此为鉴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多年来,儿科投诉率在全院一直处于很低水平。

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努力改善医患关系。为了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每逢节假日儿科走廊都会悬挂各种饰物,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并为每一位患儿准备小蛋糕和小礼品一份。“六·一”儿童节还开展了猜谜得奖等游戏活动,让小朋友开开心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网页上,科室及时宣传开展的新工作,及时更改儿科网页内容,以便市民充分了解儿科医疗状况;在院刊、报纸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宣传儿科常识;无论是儿科门诊还是病房,墙面都张贴着儿科开展新医疗项目和基础常识的资料。

20**年起儿科还成立了“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每年组织召开会议和培训班,讲授哮喘防治常识和进展;开设“儿童生长发育家长培训讲座”;针对儿科特点,护理人员还制定了《儿科陪客须知》、《儿科健康宣教规范》、《儿科健康宣教手册》等。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尽管人员紧张,儿科仍坚持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室业务学习也从不中断。儿科还鼓励年轻医护人员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医师申报硕士学习,专科毕业护士申报本科学习。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搞好科研和教学。20**年以来,儿科新增小儿呼吸专科、小儿内分泌、儿童保健等特色门诊,并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左右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技术、小儿晕厥直立倾斜试验诊断技术、儿童智力和行为评定技术、儿童肺功能检测、儿童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等新技术项目。20**年儿科又增设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使临床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儿科是一个团结向上、充满爱心的集体,科内任何一位同志都能感受到集体关爱的温暖。科室有一位×××多岁女医师因颅内出血偏瘫3年,然而每到过年过节,她都能得到一笔充满爱心的捐助款,捐款虽不多但代表了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滚烫的心。此外,团结互作精神也早已深入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的内心,帮助兄弟科室完成小儿静脉留置、静脉采血,配合兄弟科室完成儿童相关疾病诊治,一直是儿科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3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自从年护士节来到镇卫生院报到从镇卫生院到后来与区医院合并成为现在六大中心卫生院之一—中心卫生院,现年岁。作为一名临床护士,其间经历了整整8年,而我也从当初的护士成为2008年的内儿科护士长再到现在儿科护士长,其中,有自己的努力与成绩,同样也认识到自己诸多的不足:如管理水平欠缺,目标不明确,缺乏主人翁精神,未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等等,导致科内护士普遍工作懒散,态度不严谨,积极性不高,服务态度没有改善,护理质量未提升,患者满意度较一般如周院长所言,一个科室就好比一个家庭,科主任就是这个家庭中的当家人,那护士长就是家里的管家,而作为一个科室的护士长,知道自己没有尽到一个管家的职责,所以,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将以一个儿科护士长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全科护理人员不断进步!

具体目标和主要的措施及方法是

提高病人满意度1.以病人为中心。

这是建国以来第三次召开的全国性护理会议,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1月27日—28日在江苏南京召开。卫生部副部长主持会议并对今年的护理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务实基础护理,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服务改革大局。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改善护理服务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而让病人满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病人满意度提高,实质上是建立病人与医院的诚信关系,只有病人满意才能使满意的病人成为医院的忠实顾客。医院拥有忠实顾客越多,并通过他口碑传播,可以提升医院形象,扩大医院的知名度,影响其他病人,随之而来的患者的复诊率和就诊率的提高,医院的市场份额才能稳定,怎样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关键在于能否提供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

要给病人人文关怀,首先。一切从病人的需要去思考问题,建立关心人,尊重人的理念。

以热情,其次。亲切,温暖的话语,理解同情病人的痛苦,病人感到亲切自然,用住院须知的形式,介绍医院的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病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与病人的沟通,通俗易懂地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详细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医嘱用药的注意事项,及时评估护理效果,让病人参与到治疗护理中来,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产生一种安全感,满意感。

从病人的一日清单入手,再次。将收费项目和标准作详细的说明,使病人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以病人的满意为核心,只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需求为目标,提供优质的个,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获得双丰收。

提高护理质量2.加强护理管理。

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护理质量的控制。

明确各班职责,1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善于用制度和标准管人,做到常督促,勤落实。这里强调一点:虽然监管是必要的但主要还是要靠大家自觉自律,培养良好的慎独能力与职业修养。

第4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1.1行为沟通不及时由于季节交替,高传染型病毒暴发,都可能导致儿科病例在一段时间内增多,护理工作量加大,致使护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患儿家长的疑问;给患儿喂药、注射时缺乏耐心、细心,会激化沟通的矛盾,增加护理工作的失误率。

1.2专业能力不强交叉科室的患儿交接,如果对交接流程不够熟练,导致患儿家长跑冤枉路,医师处方理解错误导致错误用药;患儿的诊疗费用计算错误,都会招致投诉,要求更换护理人员,甚至更换医院。护理专业能力不强,错误的护理工作方式,将透支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信任。

2常见的应对技巧

2.1适应性地运行语言艺术所谓适应性,就是针对不同的患儿家长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场合和时间有合理的表达方法。语言艺术,不仅仅包括说话的内容,更加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如:患儿患有急性腹泻,持续高烧,伴有哭闹,十几位患儿亲属焦急地询问护理人员患儿的体征。应对技巧:要友善地平复患儿的情绪,随身带一块饼干、糖果,表现出对患儿的关切,让家长感受到,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关心。与一群焦急的患儿亲属沟通时,一定要重点与患儿最亲近的人一对一沟通,交流患儿体征发展趋势、用药计划,以及辅助护理时的注意事项;对患儿家长应该使用“软性语言”,不必过多地交代详细病情,语言以患儿为中心展开,如:“由于药物的特点,宝宝哭闹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太着急”,“大家应该给宝宝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切不可训斥患儿家长。在患儿面前交代护理情况时,可交替地抚慰患儿然后向家长交代护理过程的语言技巧。语言艺术指的是避免大声说话,避免急速说话,避免没经过思考说话。当患儿家长提出非医疗范围的要求时,如:“可以给我倒杯水么?”“有纸巾么?”“附近哪里有便宜的宾馆?”要注意,不应以不是护理专业工作范围内就拒绝回答,因为患儿家长的诉求得到积极、友善的回应将极大地帮助后期患儿的护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如:

(1)面对病危的患儿,对家长不应隐瞒病情,但也不可在非专业的情况下乱下定论,对病情乱加分析,如:“宝宝要病危了”,可变换说法为:“宝宝虽然目前情况很严重,但是主治医师还在全力地进行抢救,接着还会进行专业会诊,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轻易放弃。”过于直白、简短的话,虽能提高工作效率,但会造成患儿家长一时难以接受,情绪失控,反而不利于配合治疗。

(2)面对医患纠纷,如家长采取过激行为,严肃地告知:“你这是违法行为!”或者平稳地说:“请您给孩子做个榜样”,不应该退缩或软弱,否则将导致场面失控。情况发展严重,应立即汇报上级。

2.2注意行为方式不仅语言,行为方式、方法的使用,也会在与患儿家长沟通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膀的鼓励、一个真诚的眼神都会拉近与患儿及其家长的距离,增进情感,增加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信赖,获得宽容和理解,同时减少纠纷的发生。行为分为直接行为和趋势行为。直接行为包括:与家长沟通时能够目光相对,同性家长沟通时能够给予抚摸和拥抱,对焦急的家长能够及时递上一杯热茶,对患儿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卫生护理工作能够轻巧、熟练。趋势行为指不会对某一个患儿和家长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职业行为和风貌的改变来改变护理工作的沟通环境。如面带微笑地开展各项工作,站立时不要依靠墙面,送药时要轻拿轻放,上下楼梯和电梯需给予患儿或者患儿家长必要的帮助,不在工作台面上休息,护士服、帽、鞋应该穿戴规范等。这些趋势性的细节行为,能够营造一个专业、和善的沟通氛围。

2.3专业能力护理工作是一份神圣的工作,需要极强的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牢固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使得沟通成本降低。专业素质的提高需注意以下几点:

(1)榜样性作用。一个护理团队的专业带头人也就是护士长,需结合自身团队工作需要,对团队里的每个人进行护理工作安全、质量的量化指标考核,加强出现护理事故的考核比重。通过量化指标的评比,评出优秀之星。应该注意的是,在操作上,不应“评差”应该突出“选优”,突出榜样力量,提升团队护理工作水平。

(2)建立困难项目学习小组。在面临常出错的困难工作时,如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应该成立“工作改善小组”,引入“难点分析”、“问题分解”、“解决方案”、“改善流程”、“拓展学习”的步骤,将病区护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转化为专业成果。

(3)标准化工作流程。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群体的复杂性,应该制订风险应急预案,面对复杂问题提前考虑,并制定标准的应对措施。其次,在护理工作中也还应该将“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关怀动作”、“一个微笑”融入到标准工作流程中,使得护理团队的每个人都有饱满的精神和专业的能力。

(4)及时准确地反馈。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突况也是所必备的专业素质,反馈不仅仅是对上级的反馈,也包括对患儿家长的反馈。还应该注意及时与医师对患儿病情进行沟通和记录,避免家长对细节进行询问时,发生“不清楚”、“别找我”的情况,对每个患儿的病例卡应该可以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但是需注意不可以对病情乱加猜测,引起医师与患者之间的矛盾。

3小结

第5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纠纷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儿科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面对的是特殊服务对象。护患双方在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偏差,护患矛盾、护患纠纷极易发生。还有大吵大闹、毁坏办公用品等恶劣医疗纠纷,这些行为严重扰乱医疗秩序,极大的影响和伤害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1.资料方法

1.1 资料:200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儿科护理纠纷12例。

1.2 方法:针对护理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规范的执行。

2.纠纷原因浅析

2.1 护士的护理技术欠娴熟,家属期望值高,小儿静脉血管细,哭闹不配合,或部分患儿营养过剩,给静脉穿刺等操作带来了难度,一旦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就增加了患儿痛苦,家属看着心疼难以承受,与希望输液一次成功的心理期望存在着的差距而引发纠纷。本组中因护理技术欠娴熟引起的纠纷有3例,占25%。护士服务观念滞后,不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2 儿科护理工作难度大,导致临床护士心理负担重,患儿所需的服务项目较多,护理职业的基本功―配药、输液等也比普通成人的要求高、风险大。如反复重新穿刺头皮静脉、不同年龄段的患儿的喂养,抢救治疗时的心电监护、吸痰、吸氧、蓝光治疗、暖箱保暖、高压氧疗等。

2.3 医疗费用增长较快,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些家庭不能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家长对收费存在疑虑或医疗效果较差时就将不满情绪转嫁发泄于护士身上,本组中因医疗费用高引发纠纷2例,占16.67%。同时新闻媒体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方面进行了报道,有些内容过分渲染了医疗行业中个别消极因素,使部分患者对医院产生了不信任情绪,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3.改善措施

3.1 增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建设。首先有计划地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抓好在职教育,开展技术练兵。利用护理质控及夜查房抽考或提问护理常规、操作程序、核心制度、工作职责,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操作制度。组织广大护士学习,增强法制意识。教育护理人员认识到有效的护患沟通在预防护理纠纷的重要性,并组织全科护士进行沟通技巧培训,学会缓解矛盾,搞好护患关系。护士尽可能早期提供诊疗服务、疾病动态,对所采取的措施加以说明,特别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医疗护理处置,应取得病人同意,正确地估计病情发展、治疗效果,并向家属及时交代说明,使其配合。

3.2 增强医患沟通。现在患儿多为独生子女,一旦患病家属十分紧张焦虑,护士应通过换位思考,站在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家属急切心情,有同情心,怜悯心;护士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能力,注意仪表,衣着整洁、佩戴胸卡,态度和蔼、真诚,增强家属的信任;在工作繁忙时,护士要做到忙而不乱,家属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繁忙也要勤于解答,采取热情、友善、诚恳、使家属容易接受的语言,提供温馨服务,病区每日清晨播放轻音乐、提供天气预报等服务,建立良好的新型护患关系。

3.3 公开、合理收费,增加费用透明度所有费用都根据国家规定标准收费。采取一日清单制度,如有疑问立即解答,让患方对自己的消费明白、放心。规范收费标准,每天核对收费情况是否同医嘱一致。对家长提出的疑问耐心解释,专门安排办公班护士解释。

3.4 完善医疗水平建设和管理制度

(1)急救药品、器材齐全抢救用品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使用后及时补充、维修,确保完好率达到100%。

(2)增加护士编制,缓解护士压力;制订多种激励机制,向儿科医护人员倾斜,如分配制度、评优制度,提高儿科护士津贴等,以稳定儿科护士队伍;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做到“闲时让人歇,忙时有人员”的合理排班方法;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加强三基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儿科护理人才。患者安全是医疗卫生系统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问题。重视人员配置的改善,缓解人员缺乏的矛盾,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合理安排护理组,每小组必须安排一名年资高、有经验的护士做组长。了解患者求医心态,尊重患者的主观愿望,善于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沟通,是护理工作者的必修课。在护理工作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换位思考,并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制意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使护理工作更具人性化

4.结果

2001年10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共发生医疗护理纠纷12例,其中因护患双方缺乏沟通引起7例,因专科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引起3例。实施对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发生护理纠纷的总数减少了83.53%。其中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引起的纠纷数减少了100.00%,由于护患?p方缺乏沟通引起的纠纷数减少了81.80%,由专科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水平不高引起的例数减少了68.80%。

第6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摘要】 目的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沟通,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沟通,包括预防性的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统一沟通以及学习沟通的注意事项。结果 增加了护士的知识,满足了病人家属的需要,医疗纠纷明显下降,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结论 护士是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护士通过换位思考,提供优质的服务,可融洽护患关系,使医患沟通得到保证。然而要真正持久的改善医患关系,还需要医、护、患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沟通儿科 护理 应用

【关键词】 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要求人们广泛沟通的时代。沟通既可清除误解与冲突,也可促进医护者工作者的信心。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特别是儿科病房,孩子是家中的小宝贝,医患矛盾较成人更为突出,为此,我院于2009年在全院推行了"优质护理服务,增强医患沟通制",通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在儿科护理中实施沟通的必要性

儿童是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较多见,加强沟通可使医患双方互相理解和配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沟通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需涉及许多专业知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者的心理,如果护士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就无法取得家属的信任,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加强沟通可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2 实施方法

2.1具体方法 (1)预防性的沟通:在护理过程中,主动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并把这类家属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如对医疗费用有疑问的家属,可将医疗费用清单上的项目向其作详细解释,并与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作比较,让家长相信收费是合理的,对病情重的患儿家长多给予安慰。(2)集体沟通:采用公休座谈会的形式,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讲解本疾病的病因、治疗、预防、护理措施以及家属如何护理患儿等。(3)书面沟通:将本科室的专科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病因、主要治疗、预防措施、护理措施等制成小册子或宣传单的形式,护士与家属进行口头沟通后,将小册子或宣传单发给他们,让当时不在场的家属阅读,知道如何配合治疗和护理患儿。【4】统一沟通:对某些疑难病例,护士无法将病情解释清楚的,由主治医生、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起与家属沟通。患儿入院2天内,护士根据患儿和家属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沟通内容和沟通方法,注明沟通对象与患儿的关系,护士长随时进行检查指导。

2.2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沟通时应耐心倾听家属的叙述,不要中途打断话题,对病人家属的提问要耐心解释,不要搪塞应付,不懂的应请求医生或护士长解释;在穿刺过程中尽量不要讲与穿刺无关的内容,以免穿刺不功时家属认为是心不在焉而产生矛盾;避免强求家属接受自己的意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和对方听不懂的专业语言;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解释应与医生的意见一致,避免医护意见不统一,让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

第7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1.1护理专业小组的设置

根据我院所设立的科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5个方向来建立护理专业小组,其中内科以随机取样方法选取呼吸内科。5个专业性小组分别为呼吸内科护理组、外科护理组、妇科护理组、儿科护理组、骨科护理组。

1.2专业组长及组员的参选资格和条件

组长由护理部1名副主任担任,主要负责护理质量管理的实施,培训计划的设置,协调并保证小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组员的选取须具备以下条件:1)大专以上学历、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本院正式护士。2)对护理工作热爱,具有一定的专科护理技术,责任心强,具备奉献精神。3)有比较强的语言沟通及教学能力,接受新业务、新技术的能力强。组长及组员均由各科室向护理部推荐后方可列入候选人名单,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并聘任。

1.3制定专业小组职责

专业小组职责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内容包括:成员讨论、各小组核心理念的确定、专业小组具体工作方案的制定。由护士长、护理部组长召开会议,讨论各组工作计划实施的可行性,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以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搭建专科护理平台,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并将各次会议结果上交护理部。

1.4护理质量管理实施方法

采用PDCA管理循环(即戴明环质量管理工具)法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通过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处理阶段,四个阶段周而复始,进行质量管理。1)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各自工作的不同内容,各个小组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小组内学习、科室内学习、组间交流学习及院内相关专业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各小组成员需定期接受护理部考核。2)临床宣教活动:选择专业的资深护士及临床医生作为指导老师,通过床边提问、定期小课等多种方式,培养各专业小组成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健康宣教;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随访。3)护理科研活动:聘请相关方面的指导老师,共同阅读有关护理领域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的文献,学习相关科研知识,锻炼科研能力,参与临床课题研究。通过这种模式,来调动小组内护士学习、工作的积极主动性。4)临床护理问题:各小组制定、改进相关护理技术流程,并在科室范围内汇报分享;各小组针对自身在临床护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隐患,进行小组内讨论,制定相关解决方案;组长每月对本小组工作质量进行至少1次的评价,带领小组成员发现、收集问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保障护理工作顺利进行。5)院外指导工作:我院开设电话及网络护理小组,通过建立公共护理小组交流电话与网站讨论组,各小组成员采取轮班制负责为患者提供院外指导服务。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时,同时向其分发1份院外指导联系方法表,其中包括护理小组交流电话、网站讨论组的网址及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的恢复率。

1.5效果评价

以专业小组制定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为评价指标,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急救物品、危重护理、技术操作6个项目,合格分数为90分,比较建立专业小组前后各科室的护理质量合格率。

1.6统计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各科建立专业小组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在基础护理、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急救物品、危重护理、技术操作等6个项目方面均有改善。其中,呼吸内科组在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方面改善最明显(P<0.05);妇科组、儿科组在急救物品、危重护理方面改善最明显(P<0.05);外科组、骨科组在文书书写方面改善最明显(P<0.05)。

3讨论

第8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关键词] 舒适护理;基层医院;儿科;加床;护理隐患;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38-03

我院是中山市一所镇级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儿科现有固定床位40张,护理人员16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医保政策的普及,病区床位长期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季节性疾病流行期间,儿科经常会出现持续加床现象[1]。据统计,2011、2012年本科在高峰期加床占全部住院患者的比率分别为37.65%和33.45%,床护比远未达到原卫生部《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的要求。频繁的加床、调床,给病房的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及安全隐患。

原卫生部规定病区不允许编制外增加床位(以下简称加床),但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加床不可避免[2]。为保证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本科在2012年引入面对加床患者的舒适护理模式,并与2011年护理隐患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探讨基层医院儿科加床现象所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相关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2012年本科共收治患者3288和3613人次,其中加床患者分别为668例和609例,其中前者为常规护理组,后者为舒适护理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护理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方法

2011年所收治加床患者采用常规护理。2012年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加床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分别从环境的改善、流程的管理、护理质量的提高三个方面,使患者在生理、心理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时间和程度[3]。

1.2.1 规范收治患者,控制加床数量。通过统一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把握住院标准,规范急诊入院指征,制定相应奖惩制度,使加床数量达到有序、可控的目标。

1.2.2 合理编排,加快周转,减少住加床天数。严格执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努力通过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增加床位周转率、预留急诊床位等措施,同时打破医生固定分管床位的既往传统,实施“医生跟着患者走”的新型立体收治患者管床模式,以提高床位的利用率。

1.2.3 固定加床位置,按病种划分区域,规范加床的护理标识。根据病房的实际布局需要,保持加床位置的相对固定,繁忙时段按收治病种划分区域,统一加床的护理标识,普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手腕带的使用。

1.2.4 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安排工作重点。由护士长根据当天的实际加床状况,及时调整各班次的工作内容,分清工作重点,兼顾护士的年龄、职称、实际临床经验等综合能力作合理搭配,通过护士加班、延长工作时及寻求院内增援等调配方案,切实执行弹性排班制度。

1.2.5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发生。坚持床边交接班制度,全面掌握病区动态;护理标识保持醒目清晰,坚持“三查七对”;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制定调床操作流程,严把调床核对关;每日安排专人做加床的环节质控。

1.2.6 特殊时段设立加床护理班,耐心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疏导,及时了解诉求,解决问题。在护理密集时段,选派骨干设立加床护理班,合理利用各种零碎时间(如输液、换瓶等),甚或在病区巡视、交接班的空隙,主动寻求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及时了解诉求,想方设法为家属答疑解难;确实由于客观原因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安抚工作,寻求家属的体谅。

1.2.7 保持环境清洁,认真履行消毒隔离制度,严防院感发生。对加床区域亦尽可能按病种划分管理,设置清晰警示标志,告知家长避免窜床或频繁进出病房现象,控制家属陪护的人数及院内滞留的时间;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2次,每次1 h以上,保持空气清新;督促清洁员搞好卫生工作,加强巡视,每天保持湿式扫地,必要时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患者出院后要及时做好床位终末消毒工作等。

1.2.8 联合保卫部门,加强巡视,规范探视制度,保证环境安全。在护理密集时段,联合保卫部门,在科室门口设立门禁,规范探视制度;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安全宣教,告知家长要对患儿多加看管,不可随意将患儿交给不熟悉的陌生人,贵重物品必须随身携带;增强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巡视,发现家长抱婴儿在走道上长时间逗留或者抱出科室,要主动上前了解情况,对陌生可疑人物,及时通知保卫部门进行盘查。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每例加床患者住院期间有否出现标识错误、查对失误和院内感染;出院时派发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环境满意度(噪音、光线、清洁等)、安全满意度(防盗、意外伤害风险等)、服务满意度(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等)等,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多项目;分别比较两组出现护理隐患及不满投诉的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011、2012年共成功回收有效护理满意度调查表654份和590份(回收率达到97.9%、96.88%),通过引入舒适护理模式后,2012年住院人次比2011年增长近10%,加床例数同比下降达8.8%;平均加床天数由3.2 d下降到1.8 d;加床患者的护理隐患由2011年38例下降至2012年8例,患者不满反馈由185例下降至67例,下降率分别达到78.95%和63.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加床是编制床位之外增加的床位,正常情况下,人力和物力等均按编制床位配备,工作量也是按编制数量安排的,当增加床位时,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同时频繁的加床、调床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护理隐患和风险[4-6]。但受困于地方医院的基层特色,以及儿科的专业特点,加床又是现实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据统计,2011年本院儿科共收治668例加床患者中,出现护理隐患的共38例,发生的患者不满反馈共185例。尽管经过护理人员的努力,不安全隐患都及时发现,无一例出现医疗事故;而相关的患者不满反馈,亦在医务人员耐心的沟通和及时跟进下得以化解,全年未发生一例医疗纠纷。但由加床所引致的一系列问题,确实给儿科的护理管理带来较大困扰。

舒适护理模式又被称为“萧式双C护理模式”,为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主张通过最易懂、最务实、最实惠、最广泛、最迅速等5个方面的护理措施,让患者达到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灵魂舒适四大内容[7]。2012年,本科针对加床患者引入舒适护理模式。①通过合理收治患者,加快周转,从源头上控制加床的数量,减少住加床的天数,从而降低护理工作量及最大限度减轻病区的拥堵程度;②通过固定加床位置,规范加床的护理标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发生,努力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认同感;③实行弹性排班,合理安排工作重点,特殊时段设立加床护理班,耐心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疏导,及时了解诉求,解决问题,特别强调沟通时的言语、态度等,从服务满意度方面想法提高家属的舒适感[8];④联合安保部门,规范探视制度,加强巡视,注意做好清洁和严格履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环境的安全,尽可能减低患儿及家属对加床环境的不适感。总之,护理人员要结合加床的特点,分别从环境的改善、流程的管理、护理质量的提高三个方面,提供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竭力提高患儿及家属舒适感和满意度。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引入舒适护理模式后,2012年本科在住院人次增长近10%的前提下,加床例数反而下降8.8%;平均加床天数由3.2 d下降到1.8 d;加床出现的护理隐患下降至8例,患者不满反馈下降至67例,较2011年分别下降78.95%和63.78%,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实体制环境下,基层医院儿科加床现象必然还会存在,如何确保加床的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和家属的舒适感,是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必须正视的问题,而引入舒适护理模式会是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沈泽芳.综合内科住院加床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287.

[2] 朱琳.病区加床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5):390.

[3] 李培彦,张容,朱桂花,等.舒适护理在加床患者中的应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5):508-510.

[4] 宁永金.病房加床所致的安全隐患分析和管理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7):15-17.

[5] 李小银,覃金海,岑展芬.加床患者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和对策[J].海南医学,2012,23(4):152-153.

[6] 胡霞.病区加床护理安全管理研究[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10):2755-2756.

[7] 王晓.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0, 17(6):596-597.

第9篇:儿科护理改善项目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a)-0150-0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由多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胸闷等,常常在夜间或者清晨发作或加剧;若诊治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目前,儿童哮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已成为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做好儿童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但是儿童哮喘的防治不仅仅只依靠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还应该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水平,改善健康状况,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根本目的。为研究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效果,该院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诊治的100例5~14岁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该院就诊进行哮喘治疗的100例5~14岁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属于轻、中度持续哮喘,符合200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2]。排除毛细支气管炎、肺结核、气道异物、先天性心血管病等疾病;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7.24±1.32)岁,轻度28例,中度22例,平均病程为3.68年;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8±1.46)岁,轻度23例,中度27例,平均病程为3.56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时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片或特布他林片)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护理,健康教育包括:哮喘危险因素和诱因,饮食原则,用药指导及家庭保健内容等。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居家自我护理干预,由儿科医生、护师进行居家自我护理干预和随访,均受过专业统一的培训,干预时间为3个月。居家自我护理包括:①寻找哮喘患儿诱发因素,且减少诱发和复发次数;②指导患儿正确规律用药,包含用药时间、次数、剂量;③教导患儿有效的自救措施;④教导患儿使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进行自我检测;⑤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和记录,学会自我评估病情;⑥制定运动方案:根据患儿病情及自身情况,制定哮喘患儿运动方案,做每周不少于3 d,每天不少于20 min的有氧运动(慢跑、健身操等);⑦做患儿心理咨询,及时疏导;⑧督促患儿定期复诊,且每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儿病情变化。

1.3 效果评估

1.3.1 居家自我护理评估 参照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全国哮喘儿童知信行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哮喘儿童居家自我护理行为问卷”表,包括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和检测行为4个维度20个项目,每个维度包括5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计分为1、2、3、4、5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水平越高,经过该院儿科医师和护师对问卷项目进行评估,内容有效度为95%。治疗后1个月,对患儿进行居家自我护理水平评估。

1.3.2 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通过观察哮喘患儿进过治疗后1个月内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和住院次数等方面进行哮喘控制水平评估。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选择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居家自我护理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干预组在日常行为、处理行为、控制行为、检测行为及总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水平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后1个月,干预组在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儿哮喘控制水平情况比较(x±s)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