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第1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

1.以身作则原则

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原则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

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

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

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

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

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第2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指以家庭伦理道德为内容,对广大高中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高中语文蕴涵着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资源,现行教材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家庭伦理道德内容,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道德伦理化阶段,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在学校教育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并未引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足够的重视,他们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人认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高中教育无关。这种观点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教育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素质。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道德水平。还有一些人认为家庭伦理道德,无非是“尊老爱幼”,这是小学生行为规范,内容浅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应该在高中生思想中延续。这实际是对家庭伦理道德体系研究不足、认识片面造成的。因此,关键是我们要从更高层次认识家庭伦理道德,从更高起点开展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综上原因,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展开,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3.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举例

3.1 注重暗示、发挥外部因素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可采用暗示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学生在暗示中潜移默化地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语文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说服力,最易激励学生模仿,教师应以知传知、以情传情、以行导行,取得育德的高效。其次,积极营建暗示教育环境,让学生从教材资源和教学环境中获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信息。因为优美的暗示环境,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比如教学《我与地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暗示,让学生听《懂你》这首歌时,联想到母亲在史铁生身后复杂而感人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陶冶,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3.2 在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的想象,强调人的自我内心感受。特别是学习者本人自己亲历的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通过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反应模式,催化情感,使伦理道德生成。怎样让学生进行体验呢?比如阅读《我与地坛》一课,第一,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在快乐、舒适的气氛中感受个人非常强烈的肯定体验。第二,精读第二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真切体味到母亲给予作者焦灼而忧虑的关怀,联想自己的母亲主动进行追忆的体验,通过想象记忆,把自己值得珍视的生活情感经验重新提取出来,联系课文进一步强化、巩固、整理、挖掘其价值和意义。第三,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品读第二部分第三到第五自然段,接受庇护性体验,感受到在家的那种温馨与快乐,接受“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的体验。第四,深读最后一自然段。整体感知母亲对儿子的期待与希望背后的悲凉。对于儿子的未来,母亲也有自己的设想:“她又确信一个人不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儿子不幸福。母亲也不幸福,两个不幸福的人相依为命,惺惺相惜,用心用力地寻找幸福。什么才是母亲心目中韵幸福之路呢?从文中描述不难看出。这条路不是鼓励儿子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也不是希望儿子荣华富贵,子贵母荣,母亲用自己战胜命运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和对儿子出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来暗示儿子,人生一世,要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要炼就一副钢铁意志,要战胜困厄苦痛,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这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接受新体验中把课文蕴涵的精神财富和语言知识传承给学生,通过情感的陶冶,使他们得以接受。最后,通过创造性体验,让学生把从课文总结中得到的综合信息重新组织、调整、创造,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最终内化为个人的人格特征。这种体验就是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于其中的表现。

3.3 和谐共振,双边互动

第3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一)中国优良传统道德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体现早在我国先秦时期,法家便提出“绳不绕曲,法不阿贵”,违法犯罪,不分高低贵贱,一律绳之以法,讲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传统道德中又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权力制衡,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法律公正的直接体现。也是保障礼法自上而下有效实施的重要规范。因此,即使是在君主专制社会形态下,传统道德文化也不乏对于公平正义的思考。

(二)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体现我国儒家正统思想对于“仁爱”和可守诚信的追求,一直延续到现在为人们所推崇,具体体现有;“仁者,爱人”博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关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具体体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终极追求。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直到今天都引导着人们胸怀天下,博施济众,追求真善美,维护道德与法律的权威。在恪守诚信方面,有“民无信不立”的道德要求,也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德批评,就是要警示人们做到表里如一、真实无妄,友善待人,不自欺欺人。

(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我国古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保护自然环境,但是在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却早已有法,我国的传统农业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不违背自然规律,适应农时节气的春耕秋收,“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可持续性利用自然,甚至对自然神灵的敬畏,都为今天我们有效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引领与思考。由上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均有体现,因此,学习中国传优良统道德文化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并践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道德文化,弘扬和谐社会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二、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家庭作为最小的一个教育单位,也是分布最广泛的单位,每个人都从家庭成长,并且受家庭成员的影响,期间包含了口耳相传,也包含了身行示范。在较长时间耳濡目染中,家庭教育便成为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

(一)家庭传统道德教育覆盖面广泛家庭是每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是人走向社会的起点,因此,人们多项素质、技能都从家庭教育中受到启蒙,家庭传统道德教育内容覆盖面非常宽泛,仅就道德而言,家庭教育包含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具有其他任何教育机构都不可替代的多面性。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每个家庭成员,因此从教育对象上来讲,涉及到了参与家庭生活的每一个人,受教育队伍的规模也是其他教育组织难以企及的。

(二)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时间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参与家庭生活占据了他们相当多的一部分时间,在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道德被不经意的在家庭成员间传递出来,比如通过关心交流传递出父慈子孝,通过做家务传递出责任与分担,通过家长的文明言行让孩子学到礼貌,通过孩子在学校的知识也使家长学会垃圾分类的新方法等。道德教育被不经意间进行,文明言行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长期的家庭生活会使家庭成员间形成很大程度上类似的道德观和道德言行,这便是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伟大力量。

(三)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效果更深刻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具体教育形式既包含了口耳相传,更多的是身行示范。有时候家庭教育的初衷与目的并不明显,也许只是家庭成员无意的语言或行为,但是却起到了积极深刻的教育效果,因为这种教育效果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受教育者乐于并积极主动接受的,因此比三令五申的说教来的更有实效。

第4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道德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05-01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到幼儿阶段教育的影响,学校能否针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针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途径。在幼儿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道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认清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总结出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普及,很多幼儿园教师都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展了一定的道德教育,努力为幼儿创建良好的道德环境,让幼儿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幼儿搭建学习道德教育知识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给他们实践道德的机会。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都在努力朝着全面开展道德教育的目标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幼儿道德教育认识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幼儿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不同方面。例如一些教师开展道德教育仍然采用C械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道德教育知识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也没有为幼儿学习道德知识创建良好的氛围,导致道德教育效率低下,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且目前幼儿教师的入行门槛逐渐降低,一些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保证。这些问题都对幼儿道德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而社会对幼儿道德教育越来越关注,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不断总结适合幼儿的道德教育方法并付诸实践,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道德熏陶,形成健全的道德品格。

二、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幼儿教师必须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理解,采取恰当的方法针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1)幼儿道德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幼儿时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性格特点形成的起始时期,道德是促进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时期的道德教育对幼儿个体发展有关键影响,不论是学校的道德教育还是家庭的道德教育,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都有关键作用。

(2)幼儿道德教育能够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品格。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导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因此产生了很多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修养都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是目前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展道德教育,能够切实培养他们的道德是非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幼儿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幼儿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幼儿相互沟通交流,让幼儿掌握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此外,幼儿父母和教师都能起到榜样作用,在家中父母也可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道德体验氛围,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并不断发展。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实施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将生活实践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幼儿喜欢的事物恰当地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幼儿萌发热爱家乡、热爱同学、尊重教师和父母的优良品德。教师的教学活动、家庭的日常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道德教育效果。

(二)通过各种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们都非常喜欢看动画、听故事、看图书,教师可以运用这些辅助手段开展道德教育,让幼儿阅读并分析书中人物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例如在《玲玲的草帽》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帽子不小心被风刮走,她的小伙伴们都帮她捡草帽,这是助人为乐的典型例子。幼儿们通过阅读和听故事,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活动开展道德教育是直接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三)家庭和幼儿园的紧密联系

幼儿园和家庭要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幼儿园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进行家访等,组织幼儿进行社会活动,如为社区的老人们表演歌唱节目等,帮助幼儿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结语

综上,对幼儿的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幼儿教师要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理解,采取恰当的方式渗透道德教育,和幼儿家长共同开展幼儿道德教育,才能切实提高幼儿的道德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一)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关于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曾专门撰文分析,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造成:(1)社会因素。权威失范、社会主导价值混乱、角色失范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关的三方面失范状态,大学生休闲道德失范同样归咎于这三种失范状态。(2)高校因素。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驱使下,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渐行渐远,即使是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地出现了功利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以职业培训为主的雇佣机构,成为制造社会文化工具和技术工具的“加工厂”。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不够,使得高校的休闲教育存在着先天不足。(3)家庭因素。因家长在对子女、对高等教育、对休闲认识的偏差,以及不当的家庭休闲方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和正确地开展休闲活动。(4)大学生主观因素。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和不良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此外,休闲观念也是导致休闲道德失范的决定性因素。[3]

2.有关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一些学者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大学生休闲教育道德状况更令人堪忧。徐智辉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只有四川师范大学开设了休闲学课程。我国高职生休闲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根本没有列入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范围,领导无休闲教育观念,学校无休闲教育计划,教师无休闲教育任务。许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只负责高职生在校上课时间的管理和教育,对学生休闲时间放任自流。过去,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休闲时间少,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单休日改成双休日,高职教师和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而高职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者却很少考虑休闲教育。高职生从中学到大学后,还不完全适应,对节假日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大量休闲时间里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不分白天黑夜,没完没了地上网、玩游戏机,甚至出入不适合学生的休闲场所,致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受到严重影响。”[4]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总体状况,徐智辉分析认为:休闲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淡薄;休闲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涣散;休闲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休闲思想道德教育投入不足。[5]

3.有关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对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学界一是从休闲的本质出发,对休闲与道德及与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进行阐述,基本结论认为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休闲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他们认为休闲的本质是自由,其本身内蕴的道德属性和对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要求,休闲生活应是道德的生活。闲暇生活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拘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所负的责任。二是从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心理断乳期”,期间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成熟,道德能力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受西方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成为有个性的社会人,但行为的自我控制较弱,遇事容易冲动;渴望社会交往,但待人接物的水平不高,容易紧跟没有道德高度的时尚;渴望休闲的生活,但“玩”的基本技能不高,容易随波逐流。总之,学界从大学生休闲道德现状出发,归纳了大学生休闲道德问题,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而对应的休闲道德教育却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休闲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

1.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学界总体上是按照“什么是休闲或闲暇———什么是休闲道德———什么是大学生休闲———什么是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轨迹予以分析并概括。其中对于大学生休闲(或闲暇)的界定,可以概括为:除去学习包括实习、生理需要和课外作业等之外自由时间里由大学生自行开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对休闲道德(闲暇道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个人在休闲过程中应当遵守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是发展人的心智和兴趣,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对高等学校休闲道德教育,学界总体上是从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范畴、目的等六个层面加以概括。由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指以高校师生实施为主,社会、家庭实施为辅,面向在校大学生,以休闲价值观、休闲道德能力、休闲生活习惯为主要内容,依托校内外多种德育载体而开展的自主性德育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具体展开。

2.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特点。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总体上有三层表述:一是基于教育的方式;二是基于教育的要素;三是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基于教育方式,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主导性、渗透性、差异性、实践性、发展性。[6]基于教育要素,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时空的变化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等特点”[7]。“在时间上,是在学生完成功课的闲暇时间进行;在方式上,表现为在体育、音乐、舞蹈、美术、写作、旅游、武术、集邮等闲暇活动中进行;在内容上,依然坚持的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点的时代精神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8]基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比较,邓清华认为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新模式,与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时空维度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适用时空更广、更为复杂、更符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道德教育的实际,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和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空间;从载体或形式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与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型道德教育活动,而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则主要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活动和自我修养为辅的认知型道德教育模式;从自主性、主体性程度来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主性道德教育,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尚不是很明显。[9]

3.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价值。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价值的描述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可适应时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可以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二是个体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休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文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学界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内容的研究很少,系统阐述的则更少,其中黎海燕认为:“作为当今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种新的学校德育模式,闲暇德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包括以下内容:闲暇学习活动,闲暇文化活动,闲暇心理教育,闲暇道德实践,闲暇生活自律”。[10]陈红媛认为:“高职生的闲暇德育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教给学生最核心的内容———阐释休闲的自由、创造理念。高职院校的闲暇德育作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必然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实施闲暇道德教育应从正确的闲暇道德价值观、遵纪守法的健康文明闲暇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闲暇道德实践、立志成才的闲暇生活道德自律五方面展开”。[11]

(四)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

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学界总体论述较多,角度也较广。

1.有关实施原则的分析。陈红媛认为,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而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职生闲暇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导向性、整合性、自主性和指导性、渗透性、前瞻性、科学性等六条原则。[12]杨双、祝国超认为,实施休闲道德教育应遵循客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前瞻性原则。[13]邓清华则将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原则概括为:自主性、与课堂道德教育相结合和科学性。[14]

2.有关实施策略的分析。杨双、祝国超建议在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准三个支点”———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点,以学生闲暇形式为切入点,以公民闲暇道德教育为助推点;“要坚持三个突出”———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要突出一个“稳”字,闲暇道德教育载体突出一个“广”字,闲暇道德教育方法突出一个“重”字;要做好“三个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家庭的结合,做好闲暇道德教育与课堂行为相结合。[15]

3.有关实施途径的分析。要切实保障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成效,学界着眼于高校的看法包括:一是要加强“三观”教育和休闲观教育;二是要营造健康的休闲道德氛围;三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四是要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休闲场所;五是要发挥同辈群体的功能;六是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激励监督机制。着眼于实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多主体,邓清华认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保障其实施。作为与大学生闲暇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社会组织和机构,都有义务来保障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为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在家庭方面,父母的管教方式与家庭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子女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社会在保障大学生闲暇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应发挥“净”、课题博览“建”、“导”的作用。[16]

4.有关教育保障的分析。杨双、祝国超认为要把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这一教育举措落到实处,保障出成效,则应依据大学生闲暇活动的主要方式、活动时空以及活动的特点,构建起以“三化”为主要内容的闲暇道德教育有效机制,一是课程化,二是活动化,三是环境化。要保证“三化”的实现,就必须有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舆论保障。[17]还有其他学者提出开展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包括政府在内的有关主体要加大对这项教育的投入,努力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具体措施如培训专门师资,实施课程开发,加大后勤保障,加大研究力度等。

二、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一方面,起步虽很晚,但已有所突破,也取得一些成果,这为深化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够深入,缺少系统性。主要表现如下。

(一)专项研究成果少,研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闲暇道德)教育问题的论文仅19篇,专著尚未问世。研究的问题如上所述,主要是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必要性,教育的内容、实施原则、机制和方法进行探讨。总体上,目前学界研究点零散,不成体系。此外,研究点专注度不够,有泛化倾向,如有学者把课余德育活动等同于休闲道德教育活动,有学者把德育的渗透教育等同于这项应该有更多形式的专项教育。

(二)基础研究底子薄,理论说服力不够

鉴于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同时国内有关休闲研究、休闲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厚,这使得起步很晚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根基较薄,对问题的理论说服力显然不够,一些结论尚待廓清。如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界定,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在课余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里开展的德育活动,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结合课内外一切德育活动所进行的德育形式;一些学者在强调教育的“自主性”问题时,并没有阐述高校及其教师与大学生在这一教育中是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些学者承认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特色应如何呈现并没有做深入论述;还如有关教学的内容,其排序问题并没有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有关高校的教育义务,到底如何落实,谁来具体落实,没有合理阐述等。

(三)实证研究稀缺,操作性成果少

尽管不少学者对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做了社会调查,但从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看,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仍缺少实证研究,基本上没有从教育实践(实验)出发来加以总结归纳或验证的成果。就是在已有的成果当中,原则性描述较多,大多不具有可操作性,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内容,几篇论文基本上只是对其作了概括和重要性的阐述,而具体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没有充分展开;又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途径之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到底如何营造,应该营造什么氛围,论文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再如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保障机制之激励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如何激励与监督,这种激励与监督是否与这项教育的“自主性”发生冲突等,这些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释。

三、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的趋势

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针对休闲这一特定场域的德育实践的研究。因此,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要增强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切实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加以突破。

(一)理论维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化问题研究

一是要加强学理研究,应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全面分析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的涵义、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核心问题;应加强比较研究,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一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当代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休闲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可发扬处,研究基于中国高校文化特征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国外此类教育的差别和可借鉴处;应基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着重研究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与普通的道德教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之间如何实现融通。二是要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相对薄弱,以及中国高校文化与西方国家高校文化的差异,使得这项研究既充满机会也具更多挑战。所以,应继续加大对有关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对教育的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给予充分调查研究,既调查分析现实问题,也调查分析预期问题;应积极开展教育实验工作,注意在实践中佐证假设、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三是加强个案研究,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实效性。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离不开高校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各类条件,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条件,离不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专业实际、家庭实际、性别实际等,所以,应针对这些实际开展个案研究,形成针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一类大学生、一类休闲活动等方面个性化的大学生休闲道德教育研究成果。

(二)实践维度:把研究工作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第6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1.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在教育领域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以实用主义道德观来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将能够实际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用的好人”看作教育的道德目的。围绕这一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的观点。

杜威认为儿童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而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程和目的。“生活就是生长”,教育也是为了生长,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生长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由外部强加的,所以教育也不是灌输。杜威确立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发挥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在教育史上,从对行为主体的忽视到对主体的尊重的变革是从杜威开始的。

杜威倡导道德教育、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协调统一。一方面,道德过程与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德育过程不能脱离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学校中德育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而且教学活动、生活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所以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协调统一,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即让儿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更有助于其在社会生活中提升道德水平,更好地生活。

2.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威尔逊把反对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为自己理论建设的起点。首先,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道德知识的灌输,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立足点,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各种道德能力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其次,威尔逊提出道德的直接教学法,提倡道德思维的直接教学,主张把道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来开设,为学校实施道德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他对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的有机结合的强调,则提醒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方法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然后强调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的实践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环节。威尔逊对道德的知、情、行三者关系的论述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其创导的“家庭模式”,有助于消除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隔阂,发 挥情感因素的德育功能。最后,威尔逊在教师观方面,在如何看待自律、他律和灌输等问题上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二、杜威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

1.杜威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相同点

在对待理智与行为的关系态度上,杜威与威尔逊都反对极端倾向。杜威一是反对把理智、知识和行为、道德完全割裂开来的二元论倾向,认为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二是着重分析理智、知识在道德和行为中的作用,比较之下,对行为的论述比较少;三是对什么样的知识对道德有影响极为关注。威尔逊认为,知、行甚至情感对于一个道德的行动乃至对于一个有道德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威尔逊看来,道德最终表现为行为,没有理性的行为,不能称之为道德的行为,同样,仅有道德的理性而无道德的操作也不一定是道德的,而不能进行道德的评价。

杜威与威尔逊在反灌输方面具有一致性。杜威是20世纪最早提出反对灌输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与社会变动》一文中指出:“把思想灌输理解为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其他一切观点。”杜威所理解的灌输具有强制性与封闭性的特点。杜威所理解的灌输是目的、内容和方法的凝练,认为灌输是传统教育的代名词,是一种普遍的外部灌输,限制了儿童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而这种教育与现代教育不符。以反灌输并倡导学生的个性自由和提升道德能力作为新的教育实践的共同原则。威尔逊指出,灌输是一个有意识而不是偶然的活动,教育者都是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学生获得某种信念。威尔逊反对灌输,认为任何道德教育都是为了帮助人们自由地反省和选择自己的道德信念,培养独立的思维判断选择能力;而灌输旨在销蚀人的意识和人格,所以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2.杜威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杜威反对把个人和社会割裂开来的倾向,认为道德既不是个体的,也不单纯是社会的,道德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道德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也需要每个个体自身的努力,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任何一方都不能凌驾于另一方之上。杜威认为最理想的学校就是在促进个体发展中实现社会的改造,并通过社会生活促进个体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儿童或受教育者自己发挥主观性,每个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可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 基础;从社会角度看,社会为个体道德品格的养成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氛围。威尔逊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更强调个人在道德中的核心地位,认为个人的理智、行为和自主意识较之社会关系、社会背景更能体现道德的本质。认为个人是起点,个人创造社会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本身不是道德现象,而是道德产生的前提条件和背景。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儿童一系列道德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地面对和解决道德两难问题而不受某种外在力量的支配。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杜威认为道德实质上是二者的统一,任何对内容和形式的二元划分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杜威反对的是与学生的需要和能力脱离、与学生实际经验脱离的“关于道德的”内容的教育,他所关心的并不是不要进行内容的教授,而是什么内容、什么方式的教授。而威尔逊基本上则是一个形式论者。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方法旨在教授一种过程与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道德价值或内容。在威尔逊看来,道德不是某一特定组织的道德标准,而是一种普遍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有的道德观点只要符合标准就是道德的。当然,威尔逊不是完全地忽视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只需要少量的公认为真理的内容,即儿童应该持有自己的道德信念。

在道德教育的目的方面,杜威通过区别“道德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个概念来阐述自己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观念”,使得学校道德教育更有效。而威尔逊则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独立思维在道德行动当中的作用,并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道德要素。

三、杜威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1.反对灌输,坚持道德主体性

在传统教育的“填鸭式”教学中,教育者单纯地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能培育知行合一的受教育者。其实我们应当反思如何教育受教育者。

杜威和威尔逊反对灌输的一致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真正的学校道德教育应该重视人的发展,应该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主动地接受教育,将道德知识真正地转化成日常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变成道德教育的主人。

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通过实际生活的事例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去教导学生,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种种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并在“过道德的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社会的道德要求,反思自己的行为。而如今,对课程的结构进行设置时,也要遵循生活的逻辑,同时对教材内容的编排应从最一般的概念和命题入手,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固定支撑点,也不应该给出现成的结论,应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归纳。

2.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

杜威在学校德育的目的中提到重点培养道德观念,才会使学校道德教育更有意义,而威尔逊则认为学校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必定会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在道德教育上也会出现新的道德观念,同时道德价值取向性的复杂与差异也日益凸显,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道德观念与道德能力的培育上,首先,应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c榜样,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感,不断更新道德观念,把握道德新信息,学习道德新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社会应该为学生道德观念的改善与道德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也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平台。最后,家庭应积极支持、配合学校与社会工作,使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遵循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现实情况下,为完善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于钦波,刘 民.外国德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张典兵.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学术论坛,2010(7).

[5]陈强胜,李从浩.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

[6]李 慧.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财会通讯,2011(27):146-148.

[7]李晓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重庆:西南大学,2007.

[8]程 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9](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0]李晓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3):24-25.

[11]赵 丹.涂尔干与杜威道德三要素之比较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

第7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网络的盛行,使得各种道德相互激荡,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侵蚀和网络文化的洗礼,模糊了道德善恶界限和评价标准,造成了人们道德上的困惑与行为上的失范。而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了升学压力,成天不学无术,没有法制观念、无视校规校纪,讲哥们义气,打架斗殴,酗酒起哄,扰乱校园秩序,大大损害了职校生的整体形象。并且也腐蚀了一部分本来道德规范做的比较好的学生,严重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

二、问题的分析

(一)社会原因

职校生与普通教育学生相比,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世界的机会更多。在社会中看到了许多善行,也看到了很多恶行,还看到了许多善恶交叉错综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在道德“滑坡”的今天,一些人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沉醉于歌舞酒宴、声色犬马之中,污染社会风气;一些干部贪图享受,挥霍公款,甚至收受贿赂,贪污腐化;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钻空子的非法分子和不道德现象,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偷税漏税,黄色音像书刊、,毒化着人们的灵魂;再加上网络交流中的攻击、谩骂、粗俗、下流的语言腐蚀;致使一些人道德沦丧,见利忘义,哥们义气……这一切的一切都影响着职校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学校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社会转型还很短暂,职业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这就使得目前职业院校教育的理念、制度和行为均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走入大众的生活,传统的先教后学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复存在,职校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普通教育的学生要充足得多,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超过最起码等于教师,而网络文化可谓沙泥俱下、精华与糟粕并存,尤其在道德领域,处于道德和世界观尚未形成阶段的学生受到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在加上职业院校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接受公民道德教育受排挤,实效性非常差。

(三)家庭原因

进入职校的学生很多在初中阶段就经常上网吧打游戏、聊天,经常要离家出走,甚至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背着“败家子”的罪名。随着中考的失利,无奈来到了职校,他们不再有理想、不再有信念,家长也彻底对他们失去了信心,他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也就是“不做坏事”。然而,面对新时期网络文化的冲击,他们的反应却显得那么无力。许多家庭没能承担起对孩子指导与监督的责任,而且有些家长在电脑、上网方面还得向孩子请教,至于网上传播什么内容、孩子交流什么主题、如何进行交流,跟谁在交流,怎样有效监督他们的网络语言,他们根本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

三、问题的解决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职校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过程,而是一项开放的系统工程,单靠学校之力是难以为继的。我们必须根据公民道德教育的规律、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横向联系,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公民道德教育网络。以此来增强职校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结合职教特点和专业特色丰富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要在《纲要》所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职教特点不断丰富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二)更新道德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道德素质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更新道德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提高,传统的观念受到了有力冲击,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更新,如荣辱观念、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变化等。有许多新的观念,如珍惜时间、讲究效率,勇于创新、鼓励竞争等,正推动着人们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学校层面,可以针对职校生的社会性、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通过和谐、集中、生动和热烈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理论课的系统讲授,激发、培养、深化职校生的道德情感,从而进行道德教育。

(三)拓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完善公民道德教育方法

1、学科间渗透公民道德教育

职校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以体现教育整体性的特点。职业教育除了少量的文化课外其他大多是专业课。各科在教材的编排上是文质兼美的,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是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所以,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应把握好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寓公民道德教育于愉快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如会计课通过开具发票、填制凭证、编制报表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诚信做人、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作风。这样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既学到了专业技能知识,又受到了公民道德教育,一举多得。

2、活动中实践公民道德教育

职校生的公民道德教育还应与课前课后的活动相结合,以体现教育连续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各学科课堂上的学习,明白了一些道理、提高了道德认识,进而激发了道德情感,但是如何把学生对公民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的行动·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前课后活动得以实现。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可以开展以下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企业和实训基地、聘请法制校长来校作报告、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引导、延伸、巩固学生对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3、家庭中感受公民道德教育

家庭的教育对学生公民道德品质的形成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往往父母自身的道德修养比较好、为子女做道德表率且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的教育大多是成功的,让我们做教师的也能感受到这部分学生的懂事和他们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针对这一点,我们班主任应该通过家长会或网上家长学校经常与家长沟通,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同时要告诉家长如何调整自身的注意点、如何掌握正确的德育教育方法,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生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公民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职校的学生正在成长中,他们是平凡的,他们即将要作为一名公民走入社会。作为职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更要教育学生努力做一个有尊严、有道德的公民,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的尊严所在。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科研论丛(7)》2004年8月《道德教育的内容、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南京市力学小学分校,林敏.

[2]《江苏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选》2004年《净化青少年的网络语言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常州市新桥中学,姚流齐.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

第8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探讨

我国的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发展起来,在之前也存在有社区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当时的社区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仍然以单位人为主。这一时期的社会学家先生对我国解放前的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等作品,先生通过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实地考察后发现,中国现代教育和乡土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了不同步和背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主张现代教育在保持其现代性的情况下要尽量融合并扎根于中国的传统和乡土文化,满足当地人们生活文化的迫切需要。二十世纪初,面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步,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陶行知为代表的从事“乡村教育运动”的学者们,强调以教育先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社会改造。这一切都为中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及其研究奠定了基石。

关于社区教育本身的道德教育功能,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内容涵盖科学、道德、法律、信仰等方面,有着提高青少年道德、政治、法律素养的积极作用。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现代化、城市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是由社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社区教育本身对青少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这些功能有公民道德的认知功能、公民道德的熏陶功能、社会交往的调节功能、社会参与的规范功能和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

公民道德的认知功能。道德认知作为作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到的思维能力的提高等内容。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往往是以简单、便捷、直观的方式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品德纪律、心理健康等教育的,能够起到增强青少年爱国意识、法制意识和提高青少年德性认知的积极效果。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往往是借助法制宣传活动、社区文化氛围、社区公益广告、社区历史文化遗迹、社区建筑风格等实物开展开的,这种“实物教育”较家庭与学校青少年道德教育而言更直接、更有 效。社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与法制教育进校园、道德实践进社区的工作办法。社区丰富教育资源给青少年公民道德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这为尊重青少年自由内心世界、实现有效外在引导与规范和增强青少年的公民道德认知能力创造了条件。

公民道德的熏陶功能。开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能够营造积极、上进、健康、乐观的社区文化,这一文化通过与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的交流、融合,在借助社区文化设施、制度、活动载体和采用人格感化、环境熏陶方式运作时,却能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呆在社区这一环境里,自然也时时刻刻地受到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生态、民风民俗等的熏陶,而这种熏陶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品德、品质、性情、信念等的形成。此外社区公民道德教育也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等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社会交往的调节功能。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与社区其他成员的帮助。社会交往是实现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群体满意度和集体认同感,可以有效解决青少年遭遇的各种生活难题,可以增强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地缘感。社区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知识的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符合社区要求的价值取向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教会他们学会与人相处,进而起到增强社区凝聚力、亲和力的作用和达到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得于己,外德于人”的教育效果。

社会参与的规范功能。青少年在社区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分为意识参与和行为参与两类,指青少年以特定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态建设中的过程体现。青少年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维护自身权利需要社会参与,但是这种社会参与必须是有规范的社会参与。通过对青少年开展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对青少年的意识、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和规范,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爱党爱国、关心集体、遵章守纪、讲究卫生、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参与公益活动、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等对青少年的德性、习性、行为等进行有效地规范。

第9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79-02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和教育者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工作的这几年中总结了一些当代大学生比较突出的道德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公德知行脱离

当前的大学生,虽然能明确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而且也对社会上一些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持有相当抵触和反感的情绪,但是一转身自己却不自觉地成为这些不道德行为的行动者。例如,很多学生都清楚地知道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是自己却在教室里乱扔用过的纸屑,在草地上随地吐痰;很多学生也知道讲话谈吐应该文明、礼貌,但在说话的时候却不时冒出脏话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知行脱离的具体表现。

2.学习道德状况堪忧

(1)功利化和模糊化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当今社会,人们认同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提倡极端个人主义,甚至功利主义。实际上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国家和社会以及文化科学事业的需要,应该把为社会作贡献放在首位,并把为社会作贡献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相结合,不要只是把上大学、学习知识作为一种自我增值的手段。但是现如今的大学生,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中短浅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进大学只是在混日子,部分大学生对于高尚的学习道德理想已经不同程度地采取淡漠和否定的态度,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2)失范的学习道德行为。虽然一再重申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行为是可耻的,随意迟到、旷课也是不对的,这些都违反了学习道德。但是还有部分学生要以身试法。在大学中,上课迟到、旷课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考试作弊更是大学生中盛行的歪风邪气。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班级和学习的学风建设。严格地说,这都是违背学习道德的一种行为表现。

3.就业道德正确认知匮乏

(1)自我化的就业道德意识。虽然现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使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诸多阻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确实承受着十分沉重的压力。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背后,部分大学生在对工作的选择上过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过分注重金钱和强调个人利益,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完全忽视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2)不诚信的就业道德意识。大学生就业道德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诚实守信,这是就业道德中的基石,但是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并没有遵守这一点,与用人单位随意地毁约、求职简历造价、灌水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原则,值得教育者们重视。

4.性道德观念开放,但责任意识淡薄

虽然当代大学生性道德观念普遍比较开放,但是却有部分大学生对性道德缺少正确的认识,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更有甚者,错误地把性与婚姻的分离作为一种时髦的性自由追求,破坏了性与婚姻的统一和社会的道德风尚之余,也给自己的身心成长带来了恶劣影响。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大学生未婚同居不是不道德的,如果高校周围都是一些大学生在租房同居,将会给这所高校的校风乃至社会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如果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问题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难保证会出现更多的性道德问题。

二、大学生道德问题成因分析

1.社会舆论和监督机制过于乏力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有时经济的发达并不能与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在大学生眼里经常看到一些人为了个人私利而去损害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最后反而得到了好处;一些人为了工作应聘弄虚作假,不仅没有受到谴责,反而找到了好工作……这种不道德行为与所应受到的惩罚成反比的现象,日复一日混淆着大学生们的视听,这对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无疑是一种阻碍。

2.家庭道德教育弊端重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句话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家长个人的人格、品行、为我人处事的态度和生活习惯等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在一些家庭中,有些父母自身文化素质或者道德觉悟不高,其低俗的言行举止给子女造成了负面影响。还有些家长对于自己的子女太过溺爱和保护,在生活中一味迁就自己的子女,就算子女犯了错误也不舍得批评和责备,而这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大学生往往自私、懦弱。遇到事情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在他们的意识里也根本没有“责任”和“义务”这两个概念。还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一味的简单、粗暴,孩子一旦犯了错就不问原因的责备,甚至是拳脚相加,长此以往,有的大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专门和家长对着干,明知道对的不去做,知道是错的却乐此不疲。由此可见,家庭道德教育一旦存在弊端将会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道德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高校道德教育目中无人

如今的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着目中无人的现象,并没有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致使当前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一直存在,且并不能通过教育得到及时改善。有学者曾经说过,“二十世纪最大的教育误区是道德教育与世俗生活相剥离。”①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讲,几乎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脱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口号过于空洞,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和关注的话题相差甚远。而这种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内容除了无法引起大学生们对道德学习的兴趣之外,也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和困惑;其次,现在的高校道德教育所使用的方法比较生硬,多数仍是课堂知识点的强制灌输。在课堂中,使用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使道德教育缺少了应有的感彩,不仅不能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来解决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反而使大学生们产生了厌烦的学习情绪,使道德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在这种状况下,课堂道德教育的效果实际上是大打折扣了。再次,有的高校虽然开展了一些道德实践活动来锻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活动的组织者没有慎重考虑到大学生们的整体情况和活动的可行性,使道德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即使开展的活动再多对大学生也起不到实际的锻炼效果,从而使知行不一的问题仍然存在或者更加严重。而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产生不同寻常的影响。”②但纵观当前部分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并不能担负本身应有的责任,对待本职工作和大学生都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不能为人师表,而这些情况给教育教学和大学生的道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4.大学生自身存在不足

当前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正是他们产生道德问题的内在因素,比如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于对自己要求过分宽容或者过度严苛;又比如有些大学生在做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做了也不会被发现。但事实证明,在道德修养的养成上抱有侥幸心理去做事反而会害了自己。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对策

1.完善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如果高校的道德教育只是沿袭老旧的、与时代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道德教育内容的话,是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不断改进和完善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势在必行。要充实和完善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就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观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更要加强和重视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教授,以便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价值观念,防止他们道德行为的失范。

2.深化和改革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

“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是:学识丰富、学术精良、专业知识扎实的人;认真负责、敬业守信、道德高尚的人;幽默风趣、宽容乐观、能理解支持学生的人。”③因此,要深化和改革高校道德教育的途径,首先就要使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能够正确认识和发挥自身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以达到师生关系的双赢。同时,要不断改进课堂道德教育方法,努力培养大学生参与道德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打破课堂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垄断的局面,使大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讨论的同时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课堂道德教育能够事半功倍。再次,要开展切实可行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行为的和谐发展,保证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锻炼能够扎实稳定且富有成效。最后,要加强各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家庭之间的德育联合,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氛围、社会道德氛围以及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改革、不断完善,把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大学生要努力开展自我教育

高校、社会和家庭在对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大学生应该不断审视自身,加强对自身的道德教育,只有这样,道德规范才能被真正的内化和吸收,自身道德水平才可以得到稳步提升。大学生要摆正自我教育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教育意识,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努力锻炼道德行为,对于自己做错的地方不要想着遮丑,要积极、勇敢地予以改正。只有这样,经常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勉励、自我教化才能一步步地、坚实地迈向自身道德的成熟。

正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并积极寻求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和纠正,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各界长期共同的关注和努力。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用积极的态度寻找更适合的教育渠道和途径,努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0.

②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5.

③何秋敏.高校教师的道德责任[J].求实,2004,(4):84.

参考文献:

[1]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贺希容,罗明星,朱美华.等.道德的选择――来自大学生心灵的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张世杰.道德与人生[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