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师德教育法治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德教育法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德教育法治教育

第1篇: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1.教师认知的概念

“教师认知”这一概念源于教育学研究,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观察的认知内容,即教师的所想、所知、所信”。教师认知主要以揭示教师心理世界为主,即探究教师的思想、知识结构、信念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反思自身在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与理念,从而以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英语语法教学,进一步的提高并完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推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创新发展。

2.国内外英语教师认知的研究现状

教师认知的概念源于教育界。国外英语教师认知的研究现状,1996年Freeman对教师认知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并且在2002年,他认为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研究可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在2003年,Borg指出教师认知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他们的起源和发展,阐明其认知结构和过程并且理解教师的行为与教师认知之间的关系。在国内,有关英语教师认知的研究很少。在2005年,郑新民认为英语教师的教学认知是一种独特的教师个人理论,它代表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语言学习观以及其潜在的语言观。

3.高中英语教师认知对语法教学的启示

在早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意教学方法,从而忽视了教师认知。教师认知包括教师所知、所信、所想以及他们的教学态度和对于教学过程的反思。

⑴教师决策有利于语法课堂的有效实施

在高中英语语法课堂上,教师根据自身对语法教学的经验和认识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教师在语法方面的认知正是基于教师本身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思考。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决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起着极大的帮助。老师作为决策者,其合理的教学决策才能满足实际语法教学需要,才能推动学生的学习。因此,只有当教师明白了这一点,并做出积极调整和思考时,教师的决策才能变成激发学生语法学习的动力,才能使语法课堂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

⑵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语法教学的发展

通过分析高中英语教师的认知情况,可以清楚的看出教师认知对语法课堂教学起着巨大的影响。虽然教师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教师信念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信念是指隐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教学观念,通过其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或者自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师在对所面临的问题或事情做出一定的决定、判断及行动时,这些隐藏的教学观念会或多或少的显现出来;他们的教学中也隐藏了其教学观念,从而影响英语语法教学的效果。因此,要进一步的推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发展,必须理解和发现教师们隐藏的教学观。

⑶教师实施语法教学的前期准备――进行教师的职前培训

对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语法教学风格和语法教学观念。在职前培训中教师可以积累丰富的实践知识,从而加深他们语法教学的认知。他们在职前培训期间形成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观念对他们语法教学的实施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职前培训。此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积极地参加一些培训活动,紧跟时代需求,不断更新语法教学理念,使其语法课堂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

第2篇: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一、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教师质量提高的主导运动。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师的专业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英语教师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终身教育的理念,应分析当前我国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探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运动过程中,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三、加强现代教育理念意识,更新师资培训的观点

1.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确立英语教师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教师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英语教师应该走出传统的教师专业准备的视野,职前教师教育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劳永逸的帮助,它必须与在职的继续教育挂钩,形成英语教师的终身学习。

2.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视角出发,建立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专业化。要从教师一体化的视角出发,重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学历式培养和非学历式培训的双重机制,建立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双重目标,即转变教师的培训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校本培训、脱产跟读、参加国内各种外语教师教育研修班以及国外语言短训班等非学历式教育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师资教育的理念,使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论和实践;借鉴国外外语师资教育的培训内容,借鉴国外师资教育形式,让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写教学日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英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在宏观方面,应当加强现代教育理念,注重科研方法及师资培养的研究;同时在微观方面,应当更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授课,并注重课堂教学方法与活动的研究,注入正在开发的师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十五”规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第3篇: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1.可规范学生的行为。在中学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让学生在做事情的时候都能思考自己的这个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要求,是否犯法。如果犯法了,自己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通过这样的思考,就可以有效地制约违法犯罪行为,规范青少年的行为,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开展法制教学,可以有效地通过学生的法律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2.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中学教育中开展法制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遇到困难或者是威胁时,学生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比如,部分家庭会存在家暴的现象,那么学生就要学会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从而避免自己再次受到伤害。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开展法制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在中学教育中开展法制教育的做法

1.重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中学教育中开展法制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和运用。因此,在中学的法制教育中,教师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例如,在每次开展法律讲座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普及一些法律基础知识。比如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那么教师就可以教授关于隐私权的法律法规,并加以例子来进行讲解。在听完讲座后,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在这次法律讲座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惑?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疑惑进行一一讲评,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开展法律教育可从生活事例入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运用法律,提高学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中学的法制教育中,教师可以加强对生活中的事例的教学。生活中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会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为了避免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那么在法律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对身边例子的讲解,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时候,部分学生会因为缺乏金钱而会产生恐吓、抢劫身边同学的金钱的念头。在法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身边关于青少年抢劫的案例。比如,广西在2011年就发生两位不满18岁的同学抢劫身边的同学而被判了一年多的有期徒刑。虽然这两个同学只是抢劫了55块钱,但是这也是一个抢劫行为。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个案例来教育学生,千万不能产生抢劫的念头。不管抢劫的金额大少,这终究是一个违法犯罪行为,是要被判刑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加强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相应的讲解。

第4篇: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从本质上来说,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和鼓励,主要是赏识学生的一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环境,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教育,因为他们处于成长期,在行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将赏识教育合理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赏识教育的合理融入会让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较强的信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第二,赏识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教学产生较强的信心,就会针对具体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和分析。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会共同进步,最终强化师生关系。第三,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为学生提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朝着多个方面发展和进步。总之,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具体途径

1.规范教学语言,重视学生学习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教学中,要运用和谐和幽默的语言,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和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这样,就会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事情上展现出德育素养和法治思想,最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交友的原则出发,让学生对友谊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对朋友产生清晰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并鼓励和肯定学生,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拾信心。这样,学生学习的表现得到认可和鼓励,就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清晰的认知。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赏识行为和品德

教师在实际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良好行为和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扬,其个人荣誉感会得到满足,并最终展现出一定的带头示范性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具体学习表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学生的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交往艺术新思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人们交往的相关视频,学生在真实案例的激发下,会深刻理解何为交往的艺术。在此,教师开展赏识教育就会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求。

第5篇: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教教师;学生个性;素质

一、职教教师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合作教学的兴起为我们探求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是一种知识传授与发展智能基础上的关系。

1、师生关系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仅有一方存在的教育教学是不成立的。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其次,在智能发展上,学生应自主和独立,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发展,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实现自我发展。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放弃教师权威的思想,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2、教学目的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目的的核心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个性就是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人。学生的个性发展即是自我实现又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3、教学方法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尤其是职教老师,首当其冲的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知识,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作自觉行动,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大胆发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职教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1、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寻找欠缺,改进教育方式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现在许多学生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那梦寐以求的“天堂”和“乐园”。然而,思维单一、未谙世事的他们,一旦进入校门,在就业压力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面前,有的便开始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发生逃学等不良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

2、丰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职业学校教育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授课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3、提高职教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保证

由于长期以来一些职校学生的素质缺陷,走上社会以后,没有个性和独立的思想,没有激情,缺乏诗意和想象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只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引起人们的深思,从而引发了关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讨论。振兴职教的关键在教师,职教教师自身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其次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关系的变化,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地帮助青年学生克服“浮躁”、“疑惑”、“颓废”等心态。不能将道德人格作为追求富贵的工具,更不能为了追求富贵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

4、做名副其实的实践指导教师,做一名合格的职教教师

第6篇: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法教学 语法习得 认知过程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指出:语法教学要体现语用功能,要培养学生运用语法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法教学要呈现出交际性和实践性特征,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一、 语法习得的认知过程

Rod Ellis(2010)认为语法习得认知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理解、整合、产出,每个步骤又包含不同的心理机制。在语法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首先接触包含目标语法点的语言材料,然后注意到语言材料中的语法结构,在理解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功能,并建立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之后,新的语法结构就被学习者所吸收。被吸收的语言结构有可能融入学习者原有的中介语系统,引发系统的变化,形成新的中介语系统。最后,融入到新的中介语系统中的语言结构被学习者利用作为输出。接下来我们将高中定语从句的教学为例,用案例说明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语法认知过程的。

二、案例分析

案例课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为:Unit6,Lesson3,第二课时,学习由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以下为案例课的教学过程介绍及其分析。

1.导入。教师通过询问学生关于中国剪纸知识的问题,引出文本中包含定语从句的句子。这种形式的导入为学生理解定语从句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情境。导入活动设计如下:

(1)课件呈现三副中国剪纸图片,要求学生简单描述图片上的内容。

(2)每副图片后藏有一个问题,学生回答图片后的问题。问题设置如下:

①Who is Cheng Zijiang?

②What kind of young man would look at a young woman’s paper-cutting skills?

2.呈现。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屏幕上呈现出答案,答案为三个包含定语从句的复合句,其中定语从句部分用黑体标出,教师带读这些句子。这一系列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感知定语从句的形式和意义,并将其纳入短时记忆系统。

3.解释。本环节教师首先运用归纳法解释定语从句的基本结构,然后出示更多例子让学生根据规则,分析其中关系代词的用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交替运用能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帮助学生清晰、准确掌握语法知识。学生在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解释活动设计如下:

(1)拆分定语从句成两个独立的简单句。

如:A young farmer who wanted a wife would look at a young woman’s paper-cutting skills before marrying her.

(2)观察这些句子,对比和分析其异同。

(3)小组讨论并归纳定语从句基本结构。

(4)教师以步骤1中的定语从句为例,解释关系代词的使用规则。

4.练习。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语言结构的重组。为鼓励学生将新学的定语从句将整合到已有的语言系统中,案例课设计了两个练习活动,练习1要求学生阅读信息后使用正确的关系代词完成句子,目的是核实学生对关系代词使用规则的理解。练习活动设计如下:

阅读并用恰当地信息完成句子。

house likes dislikes occupation Place of birth

1 Paper cut of figures Paper cut of dogs housewife Henan

2 ….

1.The woman who lives next to the woman who .

练习2是用给出的定语从句结构描述著名人物或地点。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定语从句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定语从句的使用场景的范例,即定语从句可用于更详细地描述人或物。

5.运用。语言输出阶段的重点在于给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情景,使他们把注意力放在交际内容上在这个环节。为此,教师设计了两个语言输出活动,一个是编故事,另一个是描述令你欣赏的同学或老师身上的优秀品质。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定语从句的功能为添加信息和定义。运用环节,教师应组织和设计语法形式、话题和功能相结合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趋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掌握语法结构。(林立 ,2013)语言产出活动设计如下:

(1)编故事.用以上练习3中描述的人物、地点编制一个故事,故事中至少运用三个定语从句。

(2)学生谈论在他们的同学或老师身上令人尊重和欣赏的个性特征。

三、讨论

以上案例表明:语法的习得需要从具体的实例出发,理清成分之间的关系,然后抽象为各种图式,以形成关于定语从句的语法知识网络,最终实现得体、恰当地使用定语从句进行表达的目标。语法知识的教学要符合语言认知规律,基于认知过程的语法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

1.以语境中的实例为先导。学生对语言的分析是根据它所学到的例子进行的,例句是辅助教师讲解语法规则的资源和手段,例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法规则的感知和理解,影响语法教学的效果(吕良环,2011)。在语法教学中,如果提供的例句是孤立,没有语境支持的,将会给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法项目带来困难。因此,教师要o学生提供一些真实、语境充分、具有典型性的实例作分析,以帮助学生对语法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

2.以观察和体验为起点。学生记住了语法规则,并不意味着能运用语法规则。二语习得研究认为,语法学习要提高学习者的语法意识,首先要设法使学生留意所学的语法项目,其次要为他们设计各种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对所输入的语法项目进行处理。因此,观察作为认知活动的起点,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

3.以探究和思考为进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功能,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而并非只是讲解,来帮助学生建构形式、意义和功能的联系。此外,发现、分析、综合、归纳英语语法的使用规律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学习应成为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迁移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和资源。

4.以输出和重构为目的。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中灵活、准确、得体地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练习能使陈述性知识程序化,而且能建立新的程序重组已有的知识。学生在理解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知识运用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语法能力。

四、小结

语法教学只有符合语法的认知过程才有效,对于一堂语法新授课的而言,教学不仅要设计交际运用活动,更应关注学生对语法项目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理解过程,因为这是语法习得的起点。语法教学就是为语法习得的发生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去关注、思考、体验和运用,以促进语法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Ellis,R.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0.

[2]Larsen-Freeman,D.语言教学:从语法到语法技能[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5.

[3]Ellis,Rod.语法学习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吕良环.英语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5]林立.英语语法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1.法制教育有效的弥补了思政教育在内容上的不足

思政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则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思想道德建设其更侧重于在道德层面上加大教育,使大学生更加感性的认识世界。法制教育很好的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在高校中进行法制教育则是教育大学生们学习和运用法律,更加侧重的是让当代大学生更加理性的认识世界。通过传授大学生们法律知识,使他们认识到,严格依法办事,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来武装充实自己,并认识到必须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的合法权益。所以说,法制教育有效的补充了思政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2.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传播载体

由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其面向的对象是有理想、有文化的当代大学生,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因此,对这个群体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过程。通过法制教育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们加深对我国现行法制宗旨的理解,提高对我国现行法律内容的认识,树立遇事不冲动依法办事的处事原则,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说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现实制度形式

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归根到底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讲解法律规范、讲授法律程序、解读法律体系等方式提高他们法律认知能力;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体现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绝大多数的法律要求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绝大多数的法治理念根本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法律本身就是统治阶级对国民的思想政治要求条文化的体现,所有把思想政治要教授的内容法制化,然后再通过法制教育这一个载体普及到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可以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新和变革,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开创。

二、高校法制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

1.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法制观、价值观

当大学生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该用怎么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仅仅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很容易使他们考虑大局而忍气吞声,但是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法律教育,他们将获得最好的解决途径和方法,那就是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显而易见,通过把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使大学生形成更好的认识观,法制观,价值观。

2.有利于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法制教育,其实是一种为了完善大学生素质的教育,换句话说,法制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善大学生素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加入法制教育虽然看似仅仅是上大学生接受法治理念,其实更是在深层次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法制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模式;可以通过坚守社会道德底线的方式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其享有的权利而推动大学生权利意识的提升等等。所以说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推进我国法制化进程,促进我国法制化完善和发展

对于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法制化进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但小的冲突不断的今天,在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的今天,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结构不完善的今天,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但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稳定积极向上、行为合法规范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形势、社会矛盾较为复杂的今天,青年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甚至依法制国方略的实施。如果青年大学生都具备较好的法制修养,那么将直接推进我国法制化进程,促进我国法制化完善和发展。

三、结语

第8篇: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法治教育;渗透;融合

1前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1],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2现状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法治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了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降低了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法制教育停滞在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注释法学层面,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在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众多非法学专业中,化学与法律的关系尤为密切,如实验室安全、化学药品管理、废弃物排放等方面,都涉及到相关的法律知识。现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未充分开发与利用实验教学课程中的法律资源。在实验开始前,一般是指导老师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和讲解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较少从法律层面去诠释化学实验方面的问题,使得实验实践与法律知识相脱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笔者从五个方面开展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利用基础化学实验中的法律资源,使学生在开展实验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提升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教学的措施与实践

3.1树立法律信仰培养法治观念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高校需要充分意识到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对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专题报告、专家讲座、学术交流、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师生共同学习法律知识的环境和氛围,师生共同提高法律素养,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培养正确的法制观念,坚决避免诸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事情的发生。尤其是教师,要以身示范,言传身教,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找出与其相关的法律知识的结合点,并运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真正实现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入到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3]。

3.2实验室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是完成教学和科研的根本前提。学生在化学实验室的人流量一般很大,实验过程中的不确定安全隐患因素较多,实验室要按照相关规定,全面制定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来确保实验安全,确保学生在健康安全的实验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污染物,虽然数量不大,但污染物种类多、组分复杂,且大都回收处理程度低,有的实验室甚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虽然是小污染源,但对环境造成的累积损害不容小觑[4]。1998年化学废物列入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化学实验化学废物的排放都做出了相关规定,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实验室要不断探讨改进,在化学实验室药品的管理、废弃物的排放、防火防水防电等方面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制定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让学生从踏入实验室开始,就接受化学实验知识技能与法制知识的双重学习,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3.3实验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相渗透

基础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很多。如化学实验试剂药品方面的相关法律条例涉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等。实验废弃物排放方面的法律条例涉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等。合成实验中有关绿色化学、清洁生产技术、循环利用等科学技术内容,涉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实验仪器设备方面涉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简单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实验室防火防水防电方面涉及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消防监督检查规定》、《青少年保护法》等。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法律知识渗透到实验教学内容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法律修养,领悟法律制度是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唯有在法律的制约下,才能让化学科学技术正真造福于人类。

3.4实验操作过程与法律知识相渗透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先明确实验使用化学药品时的一些注意事项,了解有关化学药品的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实验的谨慎性,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化学实验进行中,指导教师要随时监督实验状况,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避免学生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尤其在使用具有腐蚀性、有毒有害等化学药品时,坚决杜绝拿着药品到处走的现象发生。在进行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时,指导学生进行废弃物的初步处理,树立法律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法治观念。除了要发挥好实验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外,还要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发现实践生活中的化学与法律的关系,如食品安全问题、工厂污水排放问题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约束,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技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5实验数据报告与法律知识相渗透

2016年,教育部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办法》的第六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第七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任何实验活动都离不开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的尊重是实验工作者最基本的品质。实验数据不仅是重复实验的依据,而且也是优化实验的重要参考,所有科学上的讨论和质疑,都是建立在数据是真实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规范实验数据记录,严禁剽窃、抄袭、伪造、修改实验数据,实验数据不能用铅笔和圆珠笔记录,凡是修改过的数据必须要有说明和证明人的签字。在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投稿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坚决抵制学术造假现象的发生。

第9篇:师德教育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法制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是国家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一再强调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小学教育阶段所学的或所理解的思想大多将直接引导未来价值观方向的养成,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和培养法制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

一、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构建适合小学生能接受的关于“法”的内容进行渗透

在学校这个育人载体上,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依托校园文化核心内容开展“法治文化”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开辟年级化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关于消防、交通、模拟法庭、自我防范等多种锻炼、接触和参与社会法治实践的机会;利用校园广播对遵德守纪、孝老爱亲等形式进行宣传;设置法治文化内容版块,让学生从中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在文化建设的视觉层面上,学校充分利用展示栏、校报等公共平台对学生进行视觉上的直观教育,结合法制宣传日举办案例讲解活动、制作手抄报、手绘漫画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法律信息,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知法、用法。

二、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法制知识进行渗透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法制教育主体地位得以展现的平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挖掘,开发涉及的法制教育点,在方法、时机上进行法制渗透,做到知、法相融,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数学课“小数除以整数”一节的创设情境环节的设计:老师在健步行活动的4天里跑了22.8千米,你能帮老师算算每天跑多少路吗?抛出情景后顺势点出问题:想想它与我国的哪部法律有关?自然引出《全民健身条例》第21条学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再如,在教学语文课《去年的树》一课时,教师提问: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对于砍树人你想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话语未落,学生便争先回答:“你让小鸟找不到朋友了,这些都是你乱砍伐树木造成的,我希望你不要再乱砍伐树木了。” “你砍伐树木,破坏了动物生存环境。” “树木也是人类的朋友,你要好好地爱护它、保护它。”以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渗透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在班队课德育活动中,设计适合小学生能接受的关于“法”的活动,塑造学生品德,激发学生正能量

充分利用班队会课,引领学生学习规范、法治教育故事、视频,使广大小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懂得处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只有把日常行为小事坚持做好,才是正道。一旦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判断,他们的未来将会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形成积极、正确、健康的人生观。

另外,学校充分发挥诸多宣传工具的作用,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如以“校园拒绝”“少年远离”“珍爱生命 遵守交规”等知识宣传为主题,在橱窗、画廊中进行宣传教育;班级中开展相应主题的学习园地、主题班会;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每日晨会、每周的校(班)会时间,结合常规检查情况,抓住相关“法”的教育切入点面向全体进行问题点拨、行为纠正、典型表扬,大大凸显教育的效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还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和图片展览;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邀请干警、法官来校做法制讲座,发挥校外治安辅导员的作用。通过多彩、生动、深刻的诸多法制教育活动,提高自觉纪律性,使学生的良好品德得以塑造,正能量得以激发,法制之花在校园处处绽放。

四、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做知法、懂法的人

法制教育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家长树榜样,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如学校开展的“家长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亲子共学 做智慧家L”等交流会、法制知识讲座,对家长、学生的法制教育渗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样,对所开展的法律教育活动积极做好宣传,让社会公民在阅读中懂法,在守法中影响更多人。

总之,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德育活动和课堂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要教好下一代,就需要教师把教书、育人的思想放在工作的最高点,教师在今后的德育工作、学科教学中,积极挖掘、设计、渗透“法”的内容,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