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道德教育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1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高素质、高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愈来愈迫切,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学随之迫在眉睫,而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对当前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接近现实,改变当前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能否胜任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其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更需要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组织的诚信度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被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重点环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教学者总是将职业道德定义为一种知识灌输性质教育,并辅之以实际教学,随之而来出现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堂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职业道德”四字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有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是解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2]刘尚莲等.构建一个核心、两个阵地、三个途径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框架[J].大家,2011,(17).

第2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道德教育;教育措施

小学阶段是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班主任担负了这一重要的使命,他们的行为举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小学班主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行为举止,在班级管理与道德教育工作中起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学生心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创新道德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

1.充分信任学生

小学班主任要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用真诚打动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纳班主任,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

2.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素质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小学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注重自身的修养,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班主任要有积极的心态、健康良好的生活兴趣,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感染学生。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犯了错误之后,如果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种解决方法治标不治本,反而会把问题扩大化。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关怀的同时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沟通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班主任在沟通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班主任要选择合适的谈话内容,在谈话的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保持真挚的态度,切忌在道德教育时,采取生硬死板的交流模式,也不能打罚学生,要运用艺术性、人性化的谈话来教导学生,并让学生真正理解。

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指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让学生制订相关的班级规定,如值日表、座位表等,增强自觉性,实现自我教育。其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选择课代表和班长,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最后,经常召开班级活动,如演讲、演小品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营造班级氛围之外,还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掌握不当,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加强他们的网络学习,搭建属于小学生的网络平台。例如,在学校的网站上设立班级专区,专门展示班级同学的文学作品、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设立聊天专区和意见专区,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欢迎学生对网站的建设提出意见;增设游戏和动画专区,让学生在闲暇的时间放松自己。通过网站建设,班主任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

三、结语

小学生的性格养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班主任的影响是完全不够的。小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育,而且还要接受家庭、社会的教导。在家庭教育里,班主任要时刻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充分了解,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德育工作还要发挥社会的积极力量,宣传社会上的道德模范,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对于社会不良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批评。总之,在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班主任的悉心教导,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种力量。

参考文献:

[1]皮晖.浅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2(4).

[2]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4).

[3]陈友.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7).

[4]王雪燕.浅谈班主任工作经验[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12).

第3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一、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创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

 

在20世纪初,西方社会面对的依然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极权主义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按照淸教徒严格的伦理规范形成儿童孝敬、忠诚、勤勉、节制等习惯,道德教育起着一种狭溢的社会化作用”。—学校道德教育是向学生灌输对宗教的情感和对权威的服从。其后,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经历了创建期、停滞期和繁盛期三个阶段。

 

1.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创建期

 

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迅猛增长,人口流动的增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西方社会传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开始动摇,原有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批教育家开始反思传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一批新的道德教育理论应运而生。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任何道德准则都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道德教育是在儿童参与实际生活过程中,在儿童与人交往过程中进行的。他反对强制的灌输,尊重儿童的各种能力和兴趣,尊重其自主权利,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自主活动的重要性,反对道德说教。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开辟了西方道徳教育的新视野,“几乎构成了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全部内容”,w在当代西方道德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停滯期

 

20世纪40年代前后,人类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动荡,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伤痛。痛定思痛,人们表现出对技术领先和军事强盛的渴求,学校教育强调对国家发展的责任和对国家需要的满足,教育的目的倾向于国家的经济强盛和技术的发展。在这期间,科技和经济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所有空间,道德教育被遗忘在角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也失去了成长的土壤。因此,这一时期出现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停滞,“是由于整个国家教育的重点此时发生了变化

 

3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繁盛期

 

到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40年代以来开展的以重视科学技术培养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道德混乱,青少年道德取向茫然,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西方教育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道德沦丧矛盾尖锐,他们认为道德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比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的增长更显重要,学校教育应该担负起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责任”。M在这种社会背景和认识下,西方教育家重新燃起了对道德教育的热情,也带来了道德教育理论的繁荣,创立了一批道德教育理论成果。有代表意义的理论有“价值观澄清理论”,代表人物有拉斯思(L.Raths)、西蒙(S.Simon);“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柯尔伯格(L.Kohlberg)、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等;“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英国道德教育家麦克菲尔、美国教育家诺丁斯等。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理论创建的繁盛期,有较大影响并应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际的理论达十余种>在这期间还创立出版了大量的道德教育的书刊、杂志,如:《道德教育杂志》、《道德教育论坛》等;一些用于指导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专著或手册发行数十万册,如:《价值澄淸:师生实践策略手册》。

 

二、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理论流派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繁盛期道德教育理论呈现以下几个特

 

一是传承和创新相结合。虽然道德教育理论各流派的切人点不同,道德教育实践的途径不一,但就其核心论点而言都是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坚持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和选择能力,反对灌输和权威主义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突出道德教育的生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对20世纪30年代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继承和深化。

 

二是多学科整合研究日渐深人。道德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道德教育理论的建构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w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创建无一例外都是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成果,如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就是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整合研究的结晶。

 

三是注重微观研究。面对西方社会当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西方道德教育研究者一改注重宏观研究的传统,将研究视野转向微观,期望其理论研究能够用来指导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从而产生了一批可直接用于道德教育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如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创建者麦克菲尔、诺丁斯在理论创建过程中分别进行了大量的调査分析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们推出了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教材《起跑线》,出版了道德教育丛书《生命线》和专著《中学的道德教育》。

 

三、西方道徳教育理论发展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不纵观西方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道德教育的内容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现实相关。道德教育不可能游离在现实社会之外而存在,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2]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论什么社会制度的国家,道德教育与当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发展经历。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文化和道德价值已经渗透在各个领域。所以,对在西方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或背景下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建立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对于构建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重新认识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涵

 

目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依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即时需要为指向,带有强烈的功利化倾向,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即育人、育德价值,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政治化倾向,将道德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内容停留在知识化层面,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道德教育过程呈现简单化和形式化。

 

借鉴西方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改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从认识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涵人手,明确道德教育是人类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把一种规则强加于人,而是人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和享用的内在需要。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不是将社会现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而在于启发和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增强其对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的判断,培养其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启迪其对如何做人的感悟。

 

2.准确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所谓的“万能”和“无能”中徘徊,一方面把社会的即时需要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幻想道德教育“立竿见影”的万能功效,另一方面又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可有可无,道德教育边缘化,导致道德教育实效甚微,从而判定道德教育无能。当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倾向于教育的经济功能和人才的科技素质培养,更应强调学校和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学校道德教育方面的轻视和弱化而导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高度的警觉。如何准确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定位,应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道德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每一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的社会背景都是密切相关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必然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道德教育者的思想认识的深度,必然受到现实社会认可度的制约,这是道德教育的适应性。然而,道德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质和内容,它表现在对人全面发展的引导和对人生命意义的尊重,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改造,这就是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因此,道德教育是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超越性的统一,没有适应,超越将是虚无,没有超越,适应就会变为世俗化。二是注重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与主体性的统一。道德教育就其适@性而言,必然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从而道德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就会以满足一定社会的需求和价值取向为目的,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而道德教育的育人、育德的核心内涵又要求其关注道德教育主体的发展和需求.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道德教育应是社会工具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3进一步拓展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的独创性和实践性

 

剖析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将其当作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同义词,上级文件的解说词,缺乏对道德教育核心与内涵的认识,缺乏实践指导性和操作性,道德教育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单向灌输或传递上,在德育实践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道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教育实践操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贫乏和道德教育实践途径单一是分不开的。反观西方道德教育埵论,其派别众多,思想开放,见解各一,甚至互不相容,各派别不仅提出

 

了其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而且都提供了道德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途径。这也启示我们在强调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多样性、创新性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对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进而开拓我国道德教育实践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形成了引进、学习、反思、批判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氛围。一批理论研究成果脱颖而出,先后翻译出版了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等一批西方国家学者的道德教育专著;在借鉴和反思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完成了一批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如冯增俊的《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魏贤超的《现代德育原理》、戚万学的《冲击与整合一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在为繁荣我国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建设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的驱使下,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编著了一批适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专著和教材,如班华的《现代德育论》、朱小蔓的《情感教育论纲》、鲁洁、王逢贤的《德育新论》、杜时忠的《德育十论》等。

第4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一、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不重视。

1.学校管理者不重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较差,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们的技能,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足、流于形式。很多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招生就业、专业建设等方面舍得投入,但对于德育工作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使得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知水平低、公德意识不足等。同时,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师资、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缺乏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意识,德育工作显得单薄无力。

2.学校教师不重视。职业学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在技术技能方面都很擅长,但却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比较欠缺。更有甚者,有一些专业教师总认为自己只要完成上课任务就好,至于管学生是班主任的事儿,所以,存在着对于学生在校园、甚至在课堂上的违纪情况都不闻不问,高高挂起。学生们便更加不以为然,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很大阻力。

(二)方法不得当。

1.理论为主,实践不足。目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以德育课为主的形式,课堂上德育老师主要以宣讲道德规范理论为主,却并不在意学生们道德能力和行为文明的培养。所以,学生们在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后,往往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却明知故犯,造成了学生在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行不一,带来德育的低效。

2.言教为主,漠视身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也是众多老师们的座右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些老师存在着职业倦怠,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厌教”现象,表现为不想备课、不愿写教案、上课走过场、对学生缺乏耐心、工作敷衍等,更难以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更可怕的是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培养质量。美国学者德沃肯(Dorkin)曾说过:“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德育形式创新不足。在很多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德育课教学常常是照本宣科,所以呈现出教学思路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的现象。很多学校把开会、搞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这没有错,但是,如果开会天天都是高谈阔论而忽视了学生们的需求、不能被他们接受和信服;如果活动天天都是老样子,缺少研究和探索,缺乏新意,就会渐渐失去吸引力。

(三)内容不恰当。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停留在总体要求上,使德育目标过于政治化、理想化、看上去高大上的要求和目标却很难回答学生们真正关心的实际问题,很难贴近他们的生活,这便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这些思想教育内容的认同和信服,从而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应该结合其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行业规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业观甚至创业观。但在实际工作中,在这些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做的不够。

二、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索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想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与教学相融合。长期的应试教育致使很多学校往往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其素养的提高却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靠班主任,团委、学工处等来完成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认为德育是职能部门、班主任以及德育课任课教师等的专职工作,是错误的。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所以说学校德育教育应该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需要与理论或实习教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系统工程。建立一体化德育机制,就是要使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树立“人人有责”的德育观念,积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任课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德育教育的内容、建立“一师一生”帮扶结对等。

1.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一是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首先要保证德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二是要保证德育课时量的充足;三是要不断创新教法;四是要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与此同时,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需求,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教育;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等的教育,体现在各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

2.发挥实习实训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学生用于实习实训的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所以,学校如果能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等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纪律及职业安全规程等教育,将会极大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求效率、重质量的现代企业观念。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被重视。职业院校同样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冷静地面对现实,提升其团结协作精神。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开展“5.25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德育与环境育人相统一。

1.校园。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地方,职业院校大部分是寄宿类学校,学生们长期在校园里生活,校园便是最好的道德教育的场所。环境改变人,在一个健康整洁、催人奋进的环境中,学生们时时感受到校园的美丽、自然的馈赠,潜移默化之中便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校园的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的美化、绿化以及环境卫生工作,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校园内学校教育理念的张贴,用来教育、警示和激励全体师生,增强其认同感;校园内设置宣传画廊、标语牌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2.教室和宿舍。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不可小觑。比如可以在教室中张贴校训、班级公约、名人名言;在教室门口设计装订班级名片;设计健康新颖的黑板报;设计悬挂学习竞赛栏、好人好事栏等;时刻保持教室的整洁卫生并适当美化,使学生时刻沐浴在整洁的氛围中,培养其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生宿舍德育场景的设计,可以是宿舍名字的征集与文化氛围布置、保持整洁的内务环境等,都会提高学生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学生维护内务环境和遵守宿舍纪律的自觉性。

3.实习车间。实习实践是职业院校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作为实习实训的主要场所,实习车间也同样应该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训车间的布置和场景设计应与工厂车间的布置接轨,使学生们提前体验和适应工厂的需求。所以在实习车间布置场景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教育标识设置、质量效率口号设置、操作规程标识设置等,让学生们一走进实训室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树立牢固的安全、质量、信誉意识。

(四)建立专职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一般较差,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愈显繁重和艰巨,这就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和爱心;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学生思想、生活等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中,职业院校可以探索建立专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专职班主任是以班主任工作为职业,在学校全职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教育者,他们可以全天候在校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能够很好地适应职业院校住校学生多、难于管理等实际情况需求,真正从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家长,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作者:徐欣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

[2]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2):56~58

[3](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杨仲明,罗妍妍,路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克服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20)

[6]文豪.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11,9(8)

[7]旷丽华,刘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5)

[8]余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

[9]覃兵.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5,9(30)

[10]陈康,易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9(25)

[11]胡英芹.农村职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25)

[12]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3(15)

第5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 教育方法 实践模式

一、对高职生进行知耻教育

耻感教育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切入点,是对学生进行基础德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所谓耻感,是人们自觉地求荣避辱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是因经历和体验到了人性和基本价值被亵渎而在我们人格深处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和自我贬低意识。知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耻辱感,以行不道德之事为耻,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人格尊严负责的基本伦理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的耻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构筑抵御诱惑的坚固防线。

第一,通过正反两种案例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对学进行耻感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课堂、看电影、参加实践等形式,让一些有关荣辱观教育的正反两种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什么是耻?什么是荣?通过鲜活的例子来感染他们,他们才有可能形成耻感意识。

第二,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加强以德修身。荣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基本内容,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耻感教育并总结出一套修身方法。孔子提出了从尚志到学思结合及通过身体力行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德修身全过程,孟子则把善养浩然之气、反求诸己当作修身的重要内容,王守仁的“致良知”等方法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修身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意义,并把其作为人们荣辱观确立的主观条件。这些珍贵的文化思想遗产,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文化养料和来源。学习和汲取传统文化道德中有价值的部分,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知耻感、羞耻心,还能由“明耻”而“知荣”,激励高职生秉承道义、自强不息,培养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二、对高职生进行仪式教育

所谓仪式是指在特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的活动。仪式不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所喜爱,它的伦理教育功能更是显现其突出的社会价值,它是一种仪式文化的约定,可以把每一种仪式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长期以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教化与熏陶的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仪式,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最后死亡,伴随着庆生仪式、结婚仪式、丧葬仪式等各种仪式;在学校里有开学典礼、成人仪式、升国旗仪式、宣誓仪式、颁奖仪式等,由此可见,人们已经看到了仪式的教育作用。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该着力加强对高职生进行仪式教育,把仪式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提高学生基础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把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仪式作为培养高职生基础德性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

三、对高职生进行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人们把自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觉自愿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己施加影响的过程。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它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自我鼓励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们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基础德性和最基本的职业伦理精神现状如何,要学会用最低标准(基础德性或底线伦理)和最高标准(美德伦理)来要求自己、教育自己,使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高职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他们的基础德性或基本的职业伦理精神。

第一,以学生的职业道德需要为出发点,并进行价值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应摸清学生已有的职业道德认知结构、实践经验能力和学生职业道德需要,并以此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道德需要,充分调动和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进行自主职业道德选择的时候,引导他们倾向于社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激发职业道德学习动机,增强能动性。教师通过对职业道德素质要求重要性的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增强其学习的能动性。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各种传媒、实地考察,让学生体现职业道德在从业人员素质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增强和职业道德认识的提高,教师应着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经过学生不断的自我教育才能张扬其发展,从而提升其自我教育的能力。随着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增强,教育应多注重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教师爱岗敬业、终干职守的榜样力量来感化学生;另一方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摆脱功利主义束缚,使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经由“自律—他律”提升到“自由”的高度,从而产生超越于功利的审美化职业道德境界,这便是主体创造性发挥到极至的体现。

四、对高职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力,提高高职生基本的职业伦理道德,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楷模、标兵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基础德性(底线伦理)或基本的职业伦理精神。可以让他们搞讲座、上课堂、兼道德协会顾问等。同时也可以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或和在校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一个师哥师姐的身份来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来给师弟师妹树立榜样,来告诉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但这种榜样示范的内容要生动真实,对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要具备较强的感染力。

第6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制道德教育

【Abstract】To pay attention to minor’s health growth, strengthens minor’s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prevents the minor illegal crime, especially appears arduous and is important. The school is educates the minor the main strength, in prevents the minor illegal crime aspect to play the role which cannot be substituted, this also is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heavy center heavy, prevents the minor crime is an item long-term, is arduous and the also important project, needs the school, the guardian and the social various aspects often grasps unremittingly diligently, for this, the entire society all should mobilize, invests to this vast project in, but diligently struggles for the national great revival!

【Key words】Minor crime; Prevention; Legal system moral education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难题,犯罪人数逐年上升,并日益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倾向,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都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尤其显得艰巨和重要。学校是教育未成年人的主要力量,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本人就学校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行道德是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是法律的前沿哨所,常做违反道德的事,最终必然会触犯法律,因此,学校应努力做到既传授学生知识,又教育学生做人,应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增强未成年人的“先天免疫力”;另外,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特别关注未成年学生日常言行的细微小节,并将他们的品行习惯及时纳入养成教育范畴,严格要求、加强引导,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这项工作是切实可行的。

2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使每个未成年学生都能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学校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增设法制教育内容,可通过开设法制课,有效利用广播站、橱窗和黑板报,播放法制专题片,召开法制教育大会,聘请公检法有关人员做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旁听少年法庭的审理或听取未成年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因不能与家人团聚而倍感压抑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因犯罪给家人带来痛苦而无限沮丧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因小错不断、不思改过,最终铸成大错而无比悔恨时,那些有不良行为或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就会自觉产生改正错误的念头,从而增强未成年学生遵纪守法的决心。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出三室、两厅的法制宣传教育,严禁在校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游戏厅和咖啡厅等娱乐场所,远离各种可能诱导学生违法犯罪的污染源。转贴于

3转变教育方式,深化德育改革为使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能够坚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需转变传统德育观念,拓宽德育空间,实现教育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首先,应由封闭式德育转向开放式德育。传统德育模式的特点是封闭性和一元性,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多元性格格不入,因此,必须使德育教育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转向鱼龙混杂、良莠并存的现实世界。针对学生走出校门,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或饥不择食的现状,德育教育要敝开大门,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和取舍,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经受冲击和“洗礼”,从而增强对各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其次,应由认知式德育转向践行式德育。德育源于认知但不能也不该止于认知,践行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并且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践行的脱节处打开缺口,因此,重视践行而达到知行统一,是青少年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再次,应由接受式德育转向批判式德育。传统德育常常强调青少年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强调接受现成的观念和经验,却忽视培养青少年的反省和批判意识,殊不知学会选择信息并对其内容进行有效的反省和批判,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必备的自我保护、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是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最后,应由提高式德育转向基础式德育。德育的基础是道德教育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教育,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道德,如职业道德、性道德等,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道德之上。

4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德育水平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学生为本,以言传身教为己任,切实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体现平等性原则,切忌居高临下。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认为老师对他们应有充分的尊重;并且坦诚、平等式的交谈确实是打开学生心扉、摸准其思想动态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以达到预期教育目的。其次,应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必然的,教师应该懂得宽容并适时加以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再次,要及时发现并真诚赞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学会赏识教育对象。学生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老师及时发现并表扬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及时发现、经常夸奖自己的学生。最后,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应以模范之身感染和带动学生。只有让学生时刻生活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才能从源头上扼止违法犯罪。

5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增强其抗挫折能力未成年人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考问题好冲动,易受情绪左右而失去理智;并且受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能客观、理智地对待周边事物;另外,未成年人大都情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遭遇失败后往往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所以,及时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的。学校应该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由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大家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疑难困惑,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教会他们客观、理智的看待问题。

第7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 改革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政治课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主要是从大学生的内外和外在的素质进行阐述。既有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也有遵守社会公德、弘扬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法治精神、培养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内容。笔者主要是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论述。怎样以高效务实的教学方法提高该门课程在大学生当前和今后应该彰显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科学的认识

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简单,没有深奥的知识,而且实用价值不高。在大家关心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其他专业必修课的考试以及一些等级技能考试等。这门课程的设置与否对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需要改革

在笔者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需要的一次调查问卷中,65.7%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内容既没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也缺乏与现实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比如爱国、守信、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内容,现在大家都是成年人,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感和评价度,大篇幅的强调有一种审美疲劳的感觉,大家希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应该赋予更多的时代感要素,,有的甚至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对热点、难点及疑点问题的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大家求知解惑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即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现在的教材在内容上缺乏对现实发生问题的解释和阐明,使学生的困惑、迷茫得不到及时地引导,需要得不到满足。

(三)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目前,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总体来说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满堂灌”现象普遍。只注重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理论,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勤于思考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力,强调个性化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学习。

(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

在不少高校,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都不是专业的老师进行课堂教育,有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比如理科、工科的老师来讲授,有的综合素质不高。使得课程的教育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没有认真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因此很多学生比较排斥甚至反感。目前大多数教师不能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体现思政理论的魅力,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 改善良好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契机

建立健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关保障机制,将学生思想素质纳入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体系,在初中阶段拟建立学生思想道德的档案,将社会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共同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这要求学校在过分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对社会早认识、早了解、早参与。同时也要求学生家长把对子女的思想教育科学的建立在一个客观的评价平台上,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创业、立志成才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其首要问题是观念的转变。我们应当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课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对学生的个体价值和人格独立给予足够的关注,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功效。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新途径

教学的准备和具体实施: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准备,跳出教材内容的局限,把教材上的内容贯通到实际当中,与实际紧密联系,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将理论内容与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当学生解释不清的时候,会引起他们讨论和争论,这也就是他们吸收理论知识锻炼思维的时候。在精心准备时,还可以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形式教学

很多高校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探索了适合此门课程的实践形式。结合课堂的专题化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团队还精心设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手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实践形式的教学活动,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形式来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教师应坚定对的信仰,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老师的一言一行将会起到更大的示范效应,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心里上认可老师这个人的时候,就会认同他的话,从而会主动的接受教育。同时老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前沿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爱国爱家爱校爱他人的博爱意识,培养了社会公德感;通过法律知识和案例的学习,增强了法律意识,也学会了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从整体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是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在与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较以往的理论课教学更加注重增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的实效性,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去适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较高的动手能力强的现代大学生。

(三)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与实践部分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了以往单纯依靠理论讲授那种呆板、脱离实际的局面。同时,也使该门课程的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完成思课程教学提出较为严峻的挑战。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理论知识,搞好理论教学,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授课能力。通过组织实践教学,改进了教学方法,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单一性是一种较好的补充。

四、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方法最终是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彻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顺应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吴晓风.现代高校教学方法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2)

[3]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骆郁廷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6.

[5]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

思想研究,2006(6):149-153.

第8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说理引导;实践锻炼;熏陶感染

企业导师制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现全面育人方针,创造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的有益尝试。高职院校企业导师制主要通过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中高层人员作为学生导师,采取定期走进企业,或开展主题班会,或进行专题研讨,或参观访问,或工学交替等形式,与大学生一起分享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蓝图,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践效果,务必正确把握企业导师制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

一、企业导师制的工作原则

1.方向性原则

(1)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主导,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坚定道路自信,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坚持“一个中心”的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服务;(3)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核心,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企业导师制就是要牢牢把握这样的正确方向。

2.针对性原则

就是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从广大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高职教育传统方式存在问题出发,区分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3.渗透原则

企业导师制工作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企业导师制工作渗透到工学交替、入学教育、职业规划、专业认知实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教学因素及平台,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开展。企业导师制工作只有同教育教学、学生日常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富有活力、取得实效,才能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专业、职业思想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4.主体原则

就是将学生视为企业导师制工作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积极自觉地接受企业导师的教育影响,调动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并且主动地“内化”表现出来,实现企业导师制工作的目标。

5.示范原则

就是企业导师要以企业先进的文化、自身优秀的品质和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促进其了解企业文化、加深专业认知、具备职场意识。

二、企业导师制的工作方法

1.说理引导法

企业导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专业学科理论,对学生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从提高职业道德入手,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企业导师制的说理引导法主要有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研讨、谈话等形式。企业导师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说理引导。

2.实践锻炼法

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了解企业文化,强化专业认知,培养职场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企业导师制的实践锻炼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工学交替、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企业导师在具体运用时要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形式和方法。

3.熏陶感染法

企业导师充分利用真实的企业情境和自身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优良的思想品德。熏陶感染法是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企业导师制感染法经常采用人格感化和环境陶冶的形式。

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是企业导师制工作常用的方法,有时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98-100.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4.

第9篇:道德教育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 要】 本文论述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探讨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措施: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文化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开设专门选修课程及外籍专家讲座。 

     

    一、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文化的导入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内容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方法  

    1、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 

    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这一教学方法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它把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出看得同样重要,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输出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流利程度,生成更多可理解的输入,而且可以通过生成可理解的输出来加速第二语言学习。在教学上它十分重视交流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意念协商,其课堂活动有解决问题、做决策、观点交流、图画听写等形式。交际化外语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方法的改进,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其教学理论明确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文化。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给予补充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活动来避免填鸭式的文化教学,如讲故事、小组讨论、小型戏剧、几分钟演讲、小组竞赛等。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的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这些活动既达到了教授文化的目的,又丰富了课堂气氛,深受学生的欢迎。如笔者在讲授 “Jobs and Careers” 《工作与职业》一文时 (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 Unit 2), 就组织了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模拟面试活动。 同学们的亲身参与, 使他们对整个面试过程及国外的面试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为他们未来的求职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如:“Throwing the Sledge”(链子球),通过图片学生可以对此运动得到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介绍此项运动是从苏格兰流传开的等;又如“Pelotas”(回力球)——回力球又叫“小球赛”,最早起源于西班牙和法国,更广泛流行于拉丁美洲各国,人们称之为“杰莱”,意思是:“欢乐的节日”。

    2、文化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课堂文化教学主要给学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可能全面,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 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大学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多听英文的故事、戏剧,多观看英文原版的录像和电影,主动地与外籍留学生、教师交谈,多参加英语角等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巨大资源,以增加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开设专门选修课程及外籍专家讲座 

    除了大学英语的必修课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丰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如为学生开设“电影欣赏-美国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技能”、“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概况”等课程。相信通过这些跨文化课程的学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会更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为了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文化资源,我们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籍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通过讲母语的本族人(native speakers)来向学生传递最准确的异域文化和地道的表达方式。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Rosen shine & sevens,1986)。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 

    除了上述种种方法外,束定芳,庄智象两位老师合着的《现代外语教学》中也提出了有关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如:融合法、实践法、和比较法。这些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束定芳,庄智象 1996:130).总而言之,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并通过文化学习语言。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学习者。我们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平时又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积累,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Bander, R, G. 1978. American English Retor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broad. 

    [2] 邓耘.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 

    [3]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147. 

    [4] 王海银. 试论语言、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