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循环经济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的概念

第1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意义;利用

1前言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意识到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性,意识到资源利用的可再生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资源利用的紧迫性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中,循环经济作为其主要手段,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良好地发展经济,更能够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2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来源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才使用“循环经济”这一术语。与循环经济相对立的是传统经济。传统经济的应用流程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污染排放”,这种线性经济是单向流动的,并且是遵循“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这三个模式的。在这种经济的指导下,人们对现有的能源进行大量的开采和掠夺,在资源利用方面则是一次性的,通过资源变废弃物这种方式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经济模式下,自然界的资源不断出现短缺和枯竭的情况,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循环经济则与传统经济大大不同。循环经济是基于不断循环利用物质的基础上,提倡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这两者和谐发展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遵循生态系统模式下,进行的是“资源”到“产品”最后到“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物质的过程。循环经济则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就是在输入端尽量减少生产消费中所需使用的物质量;“再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和次数;“再循环”则是在输出端把产品再次以资源的形式进行处理利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基本上不存在废弃物,只有暂时没有派上用场的有效资源。

3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障碍

首先循环经济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循环经济看作自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手段和方式。循环经济这一竞技模式的运转可以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变革,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也会有所调整,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从根源和表层来帮助人们发展绿色经济。其次,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在资源短缺匮乏的地区,循环经济是国家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流程帮助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辅共生的模式。但是,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非容易之事。很多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缺乏有效的运作方法和不完善的政策等问题,因为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等机构的支持,这种时候,就需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紧密结合运营机制和加强政府、企业等机构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发展起来。

4循环经济的展望

4.1循环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

高新技术应抓住机遇,结合循环经济发展商机,大力研发如废旧物循环利用等的无公害技术,并且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变更自己的产业方向,从由数量增长的类型转变为质量品质的类型,积极研究探索实践循环经济模式,以达良好绿色的经济运营模式。

4.2循环经济在再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发展

再循环制造并非收集废旧产品不停循环进行简单修补,而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更新”废旧产品,可以让它比原先的产品质量更好,如新的产品一样。例如,我国是一个相对来说缺乏橡胶的国家,所以在轮胎制造等需使用橡胶的生产制造方面,如果我们可以研究出安全的再制造轮胎技术,就可以在不用担心高速行驶时车子使用的再造轮胎发生爆胎的同时,节省橡胶资源的使用,这样就可以良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保护了我国的有限资源。

4.3要深度挖掘可以再次循环利用的资源

很多废旧产品在基本耗尽利用价值后也可以“另辟蹊径”。例如,可以回收利用塑料瓶,在加工处理后,将其制作成短纤维,用以生产制作环保类的速干球衣供给在俄罗斯举办的世界杯中十六支球队使用。塑料袋在环境污染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筛选出有价值的塑料袋进行分解,再利用制作其他有效产品。

4.4循环经济中产品的发展也要依靠绿色设计

第2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生产的迅猛发展,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会计在越来越高的保护环境呼声中应运而生。如何整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利用所得信息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高环境绩效,对于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会计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其次指出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联系,再次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最后提出将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关键词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循环经济

一、环境会计和循环经济的概念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会计学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等形式,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造成的损失进行确认、计量、分析、评价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以期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协调好企业和环境的关系。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形式的闭环流动型经济模式,它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规律为基础,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利用产品,使废弃物资源化,最终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到自然界,从而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

二、循环经济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在联系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的发展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并且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资金循环运动。在这个绿色资金循环运动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能够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从而尽量减小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还要求对绿色资金循环运动的情况加以反馈,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开展环境会计核算,将绿色资金循环运动作为其研究对象,科学、准确地确认、计量、分析、评价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带来的收益和造成的损失。

三、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一)循环经济理论自身特点更有助于实现环境信息披露的目标

环境信息的披露是以服从企业的战略管理为目标,其主要目的是借助环境管理的功能建立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环境绩效。在传统会计中,企业将环境成本全都归入到管理费用中,从而造成产品因承担的环境成本归类不明,环境友好型产品分配到了不应分配的环境成本,从而误导企业整个关于开发新产品、定价或者让产品退出市场的决策,而采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循环经济的阶段特性特点能充分反映产品在自身循环的每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以便利益相关的各个主体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

(二)循环经济的分阶段披露模式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传统的环境成本控制和环境管理有明显的滞后性,基本都是在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以后,但实际上此时消减成本的机会基本已经丧失殆尽,因此,降低环境成本和进行环境管理必须始于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此时产品设计者拥有最大的自由度来改进设计并使产品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环境成本最小化。而且循环经济阶段的形式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可以使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范围不断拓展,不应仅停留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更应着眼于产品的研发、设计、采购和回收再利用等。

(三)以循环经济的阶段形式披露环境信息可以提高企业披露的积极性

随着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健全、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企业不得不寻求方法来降低自己的环境成本、提高利润,而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到降低环境成本的切入点和方法,详细分析企业产品在各个阶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以提升整个循环周期的价值量,这样就使得企业有了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在动力,也提高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客观的改善了企业与环境,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四、完善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及循环经济思想

我国要加大企业环境责任的宣传力度,使企业了解环境报告制度及循环经济思想,培养企业的环境责任观,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参与到推动企业环境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企业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使会计人员学习并了解循环经济等相关的经济理论,为能做出更切实有效的环境信息报告做出贡献。

(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并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我国要完善有关循环经济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要具有鲜明的指导性、监督性,更具有强制性的功能,促使我国形成环境会计理论体系与披露方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循环经济规划完成情况的监督,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为环境信息披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断发展。

(三)企业自身要自觉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企业的规划。企业应从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出发,建立一套明确的环境信息披露流程,将企业的社会责任贯穿到公司整体经营活动中。企业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并制定、完善各类资源管理的定额、规范、标准,加强循环经济相关计量统计工作,定期审核,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避免酿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或者社会信任危机。此外,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寻求专家支持,促进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四)搞好试点、循序渐进、讲求实效、着力巩固循环经济成果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突破与技术创新的过程,所以,每一个阶段、每项重大措施,都应当“试点在前”,总结完善,成熟后再大面积推广。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管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再利用和再资源化循环利用,每项工艺技术实现后,其运行效果、收益及可能由此带出的新因素、新问题,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逐渐完全展现出来,因此还要着力巩固已经取得的循环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颖.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与绿色会计.理论研究.2009.7.

[2]杨东平.中国环境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孙承詠,韩威.环境科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循环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提出来的,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及存在问题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日本2000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l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二)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2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3 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4 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一)制定全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区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中已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规模小、层次低、影响面窄。因此,应当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根据我区国民经济建设纲要,按照地域和产业特点,在全区建立若干个循环经济圈;在鄂尔多斯和乌海建设以能源、煤炭、化工、建材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圈;在赤峰和锡林郭勒盟要做好矿业开发和冶炼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圈:在包头建设以钢铁、冶金、建材和城市污水处理等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以呼伦贝尔和兴安盟为核心,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圈:依托呼和浩特的科技优势,以呼和浩特为核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循环经济圈。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三)强化政策导向

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排污收费,通过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资源调剂的信息平台。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第4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将,综述研究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 “宇宙飞船理论”(Spaceship Economy)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要靠不断消耗和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 ,肆意破坏环境 ,就会走向毁灭。”随后,1990 年 英 国 环 境 经 济 学 家 皮 尔 斯(D.Pearce)和 特 纳(R.K.Turne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书中首次严谨而学术的规范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 ,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随后,20世纪末21世纪初,德国与日本也相继对循环经济进行定义。

从此,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流传至更多国家地区,掀起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热潮。自从循环经济首次于于 1998 年由翻译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引入中国 ,随后大批学者分别从微观宏观层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

在微观方面部分学者研究了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有些分别从法律调控层面和汽车回收工程入手。而另有一些,分别对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作用和构建总计达70种循环经济产业化体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后来的微观应用研究做了铺垫与基础。

在宏观方面研究,大部分学者都针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如何运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同时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规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应系统的做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循环,并着重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关键点进行改进以实现经济系统运行最优。而循环经济模式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延伸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二、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我国早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循环型农业雏形己经形成,根据农业生产过程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有学者提出了“循环农业”一词。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循环农业进行了定义,大都将其定义为基于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之上的一种农业经济形态。并提出以绿色 GDP 核算体系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随后,宣亚南等进一步指出,“循环型农业”的实质,要把农业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或产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最终,尹昌斌、唐华俊、周颖指出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条延伸和资源节约。并进一步指出循环农业的概念经历了循环型农业、循环节约型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最终演变为循环农业。

随后,学者对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和主体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指标,发展模式也有不同角度的分类。根据不同组织方式,分为5种发展模式;根据循环规模不同,目的不同分为局部、内部和整体的三种循环;根据不同功能提出了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利用型、能源开发利用型、综合发展与全面建设型、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型以及观光农业型六种模式。

也有学者将我国当前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流模式分地区归纳: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西北地区“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平原地区生产生活循环链条模式、农业生态园区循环模式以及农工商循环模式。

关于循环农业发展中主体行为,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对循环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有资源、资金限制,法律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缺陷,循环产业链条未形成,农业废弃、环境破坏严重,农民素质、农村管理低等操作性薄弱的问题。

三、总结

自然资源的有限,而人类借发展经济的理由无限制的索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气候,干旱、暴雨、冰冻雪灾;恶劣天气沙尘和雾霾等已危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所有名列世界前茅的总量在被平分之后也会微小的令人惊诧,故而,转变经济发展形式,有效利用资源,在增加经济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经济质量与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必要而必须的。

农业循环经济是由循环经济发展运用而来,在我国的发展时期较短,理论并不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那样成熟。并且由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大,农村经济平均水平较低。而传统的“高产出、高消耗、高废弃”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然使原本就质量不高的资源环境遭到了破坏,即使使用先进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一直不高。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循环农业在我国不同地方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全国的循环农业发展并不均衡,仍需进一步的分地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11):8-9

[2]马荣.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J].中国环保产业,2005(5):43-46

[3]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研究,2004(6):60-69

[4]宣亚楠,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27-31

第5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在生产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对消费群体而言,应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对消费而言,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美国著名的杜邦化学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企业作为试验循环经济的实验室,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运用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放弃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和原料,采用高产率、低副产品、低废物排放的技术,以及回收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新工艺,仅5年时间就使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70%。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尽管“零排放”对企业来说是困难的,但那是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目标。

(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工业生态系统,要求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如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消费生命周期为8~10年,计算机为3~5年等,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尤其是那些一次性用品,如包装盒、饮料罐、食品袋、电池等,用毕即丢,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环境。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因此较早地重视并建立了废弃物分类回收的社会网络体系,使日本包装废弃物回收率高达88.9%,废旧家电的回收率达到50%以上。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从经济角度看,废物利用也取得了成功,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亿欧元,就业人数达24万人;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日本2000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28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还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5.4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6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四川省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中已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规模小、层次低、影响面窄。因此,应当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四川省的建设纲要,按照地域和产业特点,在全省建立若干个循环经济圈:在长江流域建设以能源、煤、建材粉灰的综合利用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在重庆、宜宾等沿江城市建设以化工、冶金、建材和城市污水处理等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以峨嵋山、黄龙、九寨沟为核心,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圈;依托成都的科技优势,以成都为核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循环经济圈。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6.3强化政策导向

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排污收费,通过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资源调剂的信息平台,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6.4加强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

充分依托本省的一批国家级研究、设计单位和高校的技术力量,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展攻关,解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矿山尾渣、化工生产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互补技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予以必要的扶持。

参考文献

1孟赤兵.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第6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开始了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不得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数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众多的生态难民,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该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标志。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1962年受宇宙飞船的启发提出,但其诞生后并未引起广泛重视,近年来才逐步成为一些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首选模式。循环经济既是关于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又是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在生产中,生产者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原料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对消费群体而言,应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对消费而言,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

(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美国著名的杜邦化学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企业作为试验循环经济的实验室,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运用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之中,通过放弃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和原料,采用高产率、低副产品、低废物排放的技术,以及回收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的新工艺,仅5年时间就使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70%。杜邦公司副总裁特博说,尽管“零排放”对企业来说是困难的,但那是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目标。

(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所倡导的工业生态系统,要求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如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消费生命周期为8~10年,计算机为3~5年等,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尤其是那些一次性用品,如包装盒、饮料罐、食品袋、电池等,用毕即丢,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环境。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因此较早地重视并建立了废弃物分类回收的社会网络体系,使日本包装废弃物回收率高达88.9%,废旧家电的回收率达到50%以上。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从经济角度看,废物利用也取得了成功,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亿欧元,就业人数达24万人;废物处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发展动力。日本2000年召开了第一届“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多项环保法规,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根本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在环保技术和产业上迈上了新台阶。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建设思路和方针。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国已在20多个省、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1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辽宁、贵阳等省市开始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28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

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还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5.4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物资源化,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消费资源减量化的难度很大,造成企业资源再利用的社会环节不健全,提高了“循环”的财务成本。比如垃圾分类设施在一些大城市早已出现,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随意乱扔垃圾,人为地增加了资源回收的环节和资源再生企业的生产成本。

6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目前四川省一些大型企业在生产中已经引入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但规模小、层次低、影响面窄。因此,应当在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根据四川省的建设纲要,按照地域和产业特点,在全省建立若干个循环经济圈:在长江流域建设以能源、煤、建材粉灰的综合利用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在重庆、宜宾等沿江城市建设以化工、冶金、建材和城市污水处理等为核心企业的循环经济圈;以峨嵋山、黄龙、九寨沟为核心,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圈;依托成都的科技优势,以成都为核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循环经济圈。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第7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摘要:循环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它还表现为一种模式的变革,因而被德国、日本等众多发达国家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论述了实行循环经济的意义,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在此基础上从点和面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了解决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充分考察国外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应树立的指导思想,应构建的体系,应确立的基本原则及应建立或完善的主要法律制度。最后,本文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hat Recycling economy embodies not only is an innovation of resource-using technology, but also is a change of developmental mode. So recycling economy was identified as national developmental strategy by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 Japan and so on. In this article,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urposes on realization of recycling economic strategy are studied, and developing statue and its main problems are analyzed. n from aspects of point and side, the author expresses the defects and shortage of Chinese recycling economical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 studies experience of foreign recycling economical legislation and systems, and then searches after conductive ideas that should be built up, legal system that should be constituted, basic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main system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or perfected. In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rospect of Chinese recycling economical legis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cycling economy.

Key words: Recycling economy; legislation;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化现象。由于很多资源是可耗竭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遵守自然,摈弃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粗放式经济,采用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节约性经济。为此,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概念。经过多学科近40年的发展,,循环经济已具备经济学、学和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含义,它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和能量不断梯级利用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资源开发、生产、运输、经营、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用或再生”的闭环型物质流动过程,使物质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我国的重视,2003年才在法律的层次上被《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采用。但从环境法学的视野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两个相关但又有区别的一组概念,前者规范的是点上的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减量化、无害化等问题,而后者却点面俱到,不仅关注点上的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清洁生产问题,还在区域、全社会乃至全球层次上从技术上和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强调最有效的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防止不应有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必须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义务和责任为主线,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机制等融为一体,加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法学。

第8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在我国的能源产业中,占据主导的无疑是煤炭行业,这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如持续发展被广泛认可、普及,煤炭企业都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实践,推出新模式,谋求新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该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应用措施,具体如下:

一、煤炭行业的概念

所谓煤炭行业是指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设计、基本建设、生产、设备制造、采购销售以及其他与煤炭相关的科研、教育、检测鉴定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统称。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能源需求很大,为此,煤炭行业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重点行业,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新模式的探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上述概念我们可知,煤炭行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煤炭行业实践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循环模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循环发展,我们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当前的生态阀值,另一个方面就是地区、全国的资源储量。在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系统的生产循环体系,其中各个要素独立而协同,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生产循环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清洁生产,还和其他各个部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基地循环模式

在煤炭行业的循环模式中,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利用化工基地,可以聚集诸多的园区,整合、汇聚这些生产群体的力量,利用政府的政策、优惠等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设定的基地范围内,有政策、制度、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保证,对相关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很强,能够实现集中、循环发展,通过科学的规划,提高生产效率、彼此互助互惠、创造额外收入,减轻污染,减少资源浪费。

3.矿区循环模式

矿区产业循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个循环模式的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矿区的工业生产不但投入高、污染大,而且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这和现代产业发展目标不符,需要积极推进转型、改革。

三、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措施

在煤炭行业的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应用的经验,笔者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具体如下:

1.生产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涉及到三个层次:其一,引入清洁生产的理念。为了实现循环生产模式,就要引入清洁生产的理论、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煤炭企业上下都可以接受的知识、“道理”,这样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要做好循环生产的规划,积极引入清洁煤炭开采技术,并不断更新工艺、技术,与时俱进。其二,综合开采,避免污染、浪费。在煤炭资源开发中,要依托企业引入的先进装备、技术、工艺,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具体来说,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资源和废弃物,而这些有很多都可以转化为产品,产生新的效益,为此,企业生产部门应该依托新技术、工艺,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体系。在生产过程中,要优选技术,在确保煤炭产业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污染、浪费的情况,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生态保护。其三,综合利用。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将煤炭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将产生的诸多“废弃物”综合利用,让其进入新的“生产循环”,创造新的价值,实现矿区环境、生产的和谐,真正做到循环、可持续。

2.基地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型的能源化工基地,聚集了了大量的园区、产群体,有大量的石化、冶炼以及相关的服务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十分明显,内部资本流通便利,各个环节的风险大为下降。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循环模式上主要是选取联系密切的园区实现循环,现在多采取的是煤炭、发电两个行业,将其纳入一个循环体系。将其建立循环,不但可以为电力企业节约成本,还能将工业肥料转化、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产生更多的中间产品,创造额外收入。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因榛地内有大量的制造、服务企业,所以生产要素的供给有保障,为产物、废弃物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相应的成本,提高了循环效率和质量。

3.矿区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与共生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让更多的产品、中间产品、废弃物以“资源”的形式再诸多的单位配置、流动,充分发挥其价值,并且实现生态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充分化,以此来构建循环网络和生态。其二,煤炭企业更新生产观念。煤炭企业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主体,为了应用矿区循环模式,就需要其制定长期的发展、开发规划,并且积极引入新技术、工艺、设备,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矿区生产方式和生态转型。

四、结语

我国煤炭资源多,但是总能源少,综合利用率低,效能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应用十分必要。本文对煤炭行业的概念及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模式应用的对策,以期对煤炭周边企业、利益相关者有所帮助,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长龙.探讨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2).

[2]栗少卿.煤矿循环经济园区低碳化经济分析[J].煤,2013(4).

[3]中国建成首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J].电力建设,2009(11).

[4]姚俊义.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14(11).

[5]石佩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5(8).

第9篇:循环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BPEIR概念模型;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本文从区域农业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下手,以江苏省的农业发展为例,结合BPEIR概念模型,运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体系,对江苏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估,通过分析阻碍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比如降低物质的投入,促进本区域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化更加稳定等等。

一、浅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

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及其生命周期中降低资源的浪费、物质的投入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对废弃资源进行再利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的效率及产出量,提升农业经济并实现生态环境效益,这就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的目的。在这里可以创建BPEIR概念模型来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进行研究。BPEIR概念模型就是行为―压力―效益―冲击―反应模型,由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总循环,并且循环量的大小是受系统外部和系统内部的消费量影响的。所以一旦物质的投入加大,就会增大总循环量,导致系统压力过大,不利于系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就要使人们减少物质的投入,使循环总量降低,以此减少系统的压力,比如可以采取农业资源再利用等措施,都可以使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物质的投入。所以就要以农业生产效率为基础,结合系统的终端及过程来研究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采用BPEIR概念模型,如图1。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综合体系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保障生态经济及技术为目的,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估。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综合体系主要有四项内容:其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其主要介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对社会发展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其二,减少资源投入。其主要介绍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资源方面的状况;其三,资源的再利用评价体系。其主要介绍农业在生产中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状况;其四,资源生态环境的安全评价。其主要介绍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及资源方面的影响,如图2。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

指标的权重指的是以目标相同为基础,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来对各指标进行权重。

二、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统计分析

江苏省是我国农业发达的省份之一,其有着适合农业循环经济的物质条件。其一,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水平统一较高,适应与林业、养殖业、渔业等,农产品的加工技术也较为发达;其二,江苏省的经济实力及强大的科技也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三,江苏省人民正在不断改变自身的消费观,具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位农业循环发展也提供了保障。所以就要对其与农业循环的发展及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科学有效的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是研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标准化处理评价数据

根据图2中的指标可以看出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的性质是不同的,各个数据之间并没有可比性。所以要使各数据有一定的可比性,就要标准化处理评价数据。下文就以1998~2005年的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指标为例进行处理。

根据标准化法可以了解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主要应用在正作用指标和副作用指标两方面。正作用指标越大,说明循环状况较好;副作用指标越小,说明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力的。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公式:

正作用:X1ij=Xij:Xi,副作用X1ij=Xi:Xij,X1ij表示指标值;Xi表示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i指标的原始值;Xij表示指标原始值。

(二)循环经济发展计算

使用加权函数法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进行计算,得出公式为: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以上结果,图3和图4。

根据图3和图4中的数据可以得出评价:

从江苏省1998~200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上升趋势的,从整体上分析有向下减弱的趋势。1998~2005年之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波动很大,但是波动的区间相对来说比较小,总体都是在0.92~1.02间波动。详细分析为江苏省在1998~2000年是逐渐上升但是有下滑形式,在1999年是最高的,但是2000年是最低的,这就说明在1999~2000年趋势呈下降;在2000~2003年,这三年之间起先处于上升,但是又呈现下降;2003~2005年,是直线上升的。

(三)影响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通过以上判断我们可以了解到阻碍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了能够使江苏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其进行创新和规划,以降低投入量,提高产量,从而使地区、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实现统一。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主要影响因素在资源环境方面,其次就是资源投入量方面,所以要想使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合理使用农业资源,这样才能使农业资源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创建生态农业

资源环境安全是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所以就要创建生态农业。区域领导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来创建生态基地,减少农药、化肥等资源的使用量,以及浪费水资源导致的水污染,使农产品基地无毒害。还可以采用退耕还林、生态农业旅游业等一系列的生态项目。创建以发展生态资源为主的农业,实现当地经济、生态资源、社会相统一。

(二)实现产业化农业发展

对于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可以利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来延长农业生产链,合理、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减少物质量投入。运用产业化农业来建设农业生产,以此来提高效率。生产效率提高之后对于农村劳动力是有重大意义的,可以降低物质在农业面积上面的使用,还可以使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达到一定的高度。

(三)创建科学的奖励机制

针对江苏省的种种状况,可以创建科学的奖励机制,以此来提高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奖励农业企业使用高技术来使资源循环利用次数增多,对于使用合理使用农业循环品的企业可以给予一些现金奖励或者优惠政策等等,这样可以使农民或者农业企业在生产农业的时候对农业废弃品进行循环使用。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增长区域经济的形式,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循环使用。所以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合理使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以此来促进农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对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使得江苏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06).

[2]李娅婷,张妍.北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