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触及范畴最广以及发展速度最快的重要学科之一,医学影像学不但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临床技能和知识,同时能够熟练操作临床影像设备。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极为重视虚拟仿真实践教育的管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但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师在培育学生们实践能力时,仅仅依赖附属医院内部有限的设备与较为陈旧的实验教育方法,这显然无法达到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践教育方法滞后、设备有限,而学生数量较多的现象,极大程度减少了学生们的实操机会,因此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在医学影像实践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医学影像虚拟平台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育现状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割裂多数三年制医学类院校教育基本分为一年学校本部的专业基础教育、两年医院临床教育,学生群体也伴随学习阶段的差异分别从基础学院与各个医院进行分别管理。现阶段,医院教育受各种因素影响,难以实现两个教育阶段的一体化管理与教育质量的改善,人才培育质量也良莠不齐。并且,因管理体系的制约,导致两个阶段的教育职责与任务模糊,基础教育教师切实回归临床,以及临床教育教师向基础靠拢的计划无法有效实现。以教育科研工作为主的学校基础教育和以医学教研为主的医院教育工作内容及侧重点存在差异,极易导致医学专业育人计划的割裂,学科内容融合难度较高,学生群体临床思维无法建立。临床课程与基础医学的割裂,导致基础和临床互相融通的教育体系无法建成。
(二)教育模式较为陈旧自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后,各所高校师资力量迅速扩大,同时引进大批青年教师。据研究表明,普通高等院校三十五岁以下的教师占据高校教师整体数量的百分之四十八。诚然,医学院校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尽管多为博士生毕业,但毕业后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仅仅是身为知识接受者或者学习者体验过专业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知识传授技能、综合素质与教育工作经验较为缺乏。虽然经过短期职前培训,但面对临床工作经验匮乏、科研压力大以及教育任务重的现象,基础教师欠缺了临床知识与临床体验,而临床教师难以贯通基础的现象相对普遍,在精力与时间均无法保证的状况下,突破以学科作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摆脱公共基础、临床医学以及医学基础老三段设置,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医学影像虚拟平台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育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医学教育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践教育平台医学教育基础能够加强医学生工作胜任能力,对于素质、技能与知识实施整体设计,凭借虚拟仿真教育手段,整合医学影像专业基础和临床知识,融合机能及形态、虚拟和实践,进行跨学科的优化整合,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建设崭新的将临床实操能力与临床思维培育作为核心,将临床技能、结构形态、临床思维以及器官功能作为教育主线,具备特色的断层影像解剖和人体解剖的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形态学仿真教育平台以及PACS医学影像仿真虚拟平台下的实验教育系统。平台群设计应由高到低,由简到繁,逐步过渡,从而契合学生们临床思维生成与认知规律。教育内容设计,前期接触临床知识和技能,后期切实回归到基础,落实学生大跨度与全过程学科实践整合,建构完善的知识系统。资源建设,将虚拟平台教育资源和实验室、实验教材与实验课程等基础建设充分整合,借助优秀实验教材奖以及实践教育成果奖等激励举措,推动教师虚拟项目的积极设计与开发,增加和高水准教师的学习及交流。这一资源建设模式不仅提升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与时效性,还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水准与综合素质。
(二)创新以往教育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引进实践教育过程,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在医学影像虚拟仿真实践教育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教育中,各任课教师应凭借教育平台多元化功能创新以往教育模式,如平台支持任意地点与时间的远程访问、教师在线布置任务与测验、提交与批改实验报告、自动统计成绩以及师生交流互动等功能,真正实现了医学影像实践教育记录、传输、互动以及评价的可视化,为师生提供了教育、学习的新渠道,也丰富了实践教育资源库。另外,平台和诸多附属医院建设了资源共享平台,在具体教学中,附属医院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诸多典型临床病例,进一步充实虚拟教育资源,落实在线、共享与大规模等试验教育活动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综上所述,构建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临床影像技术仿真模拟训练,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之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新时期,实践教育创新对于提升医学影像教育质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育平台把学生们带进崭新的实验空间中,不但激发其学习热情,而且也实现了学校资源开放共享,真正解决了教育需求与实践资源稀缺的矛盾,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定华,罗泽斌,徐晓红,揭广廉,罗树存,黄毅鸿,江华堂.基于在线互动教学云平台的互联网+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3):400-403.
关键词:留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124-03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而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医学留学生教育是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和必要基础,直接反映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水平,是教育是否开放、学术交流能力是否活跃的指标。从2004年起,苏州大学医学院开展全英语医学教育,培养来华留学生,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适应国际竞争、符合国际需求的医学专门人才,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基于此目标,我们附属一院影像诊断教研室承担了来苏州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并在留学生的多年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些适合本专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因此,如何改革与完善留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交叉和渗透从而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新兴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就疾病诊断方面而言,医学影像学通过影像技术手段获得人体器官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同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整合从而作出诊断。疾病治疗方面,则是利用导管或穿刺技术治疗病变,或获得病变器官的组织学、细胞学、生化或生理资料,以明确疾病的性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成像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越来越离不开各种影像学检查,迫切需要医学生包括来华留学生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和诊断技能。因此,对于从事医学临床工作的预备医生,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必须很好地掌握的课程,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放射科医师通常是全科医师。
二、苏州大学医学院医学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目前苏州大学医学留学生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主要是由于英美等国的费用高昂,入学申请考试手续繁琐、签证困难,而我国有着较为完善的医学教育和培养体制,且医学学习费用相对较低廉,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们纷纷转投中国高校接受教育。
苏州大学医学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教育体制大都是10年的基础教育加2年的大学预科学习,然后方可进人大学学习专业知识。一般而言,来华前基本完成了大学预科的专业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因此在受教育中,他们接受与理解学习内容的能力普遍较强。
此外,这些来华的医学留学生从小在自己国家受到良好的英语语言教育,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这种情况正好与我们对他们的教育相吻合。因为,今天医学界的许多新知识、新方法、新创造、新技术,都是最先通过英语广为传播的,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基本采用英语的形式进行。尽管在师生的英语交流上比较容易进行,但是在一些专业知识的汉语交流中,留学生们已有的日常汉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三、苏州大学医学留学生影像学教学的实践经验
1 有效而顺畅的语言沟通是提高留学生影像学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留学生的教育教学与本国学生教育教学的最大不同是需要用英语来上课和交流。如何保证有效的沟通就是上课的第一要务,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首先克服语言交流上的难关。但是,对于我们的任课教师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因为他们之前大都注重专业发展而忽视英语表达,而如今要用英语授课,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他们上课的效果,我们要求老师要认真备课,“查阅与本节课相关的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及其标准发音,对每一个相关词汇及英语句型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留学生大多在国内受过正规的英式教育,绝大部分学生习惯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敢于与教师讨论,课堂气氛往往相当活跃,他们发现疑问会马上提出,这是一种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然而中国教师不太习惯,这样反而干扰了他们的教学思路。我们要求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慌心理”,大胆地和留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要怕出洋相、出错误。因为,在总结经验和改正错误中,我们才能获得进步。同时由于年轻教师与学生多交流、多接触,消除了自身的紧张,熟悉了各自的语音特点,这样即便有某些语言的表达不够恰当,学生也往往能够理解、明白教师的意思,这样就营造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利于师生间的共同学习与进步。另外,影像学是一门较为抽象、枯燥的学科,比如说,对不同设备所成的不同影像,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影像特征、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等,初学者很难掌握,教师就借助各种手势、表情,甚至是各种解剖模型,真正做到融趣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使教学变得不再枯燥、呆板,留学生们对影像学的兴趣变浓,并能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因此,教学达了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多媒体教学实为医学留学生影像学教学的较好形式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内容丰富、高效、表达力强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比较适切影像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因为我们知道,医学影像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影像图片的能力。而如何做到这一点?仅仅靠教师抽象的讲授,学生们很快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更不用说什么分析能力了。尽管医学影像学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们必须学会在实际中如何读片,在临床中如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目前无法做到实地实时教学的境况下,多媒体可以很好地模拟现场教学,它能够做到将文字、图形等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进行整合。学生们的直观印象大大增强,然后我们再把疾病的影像特点和相关的鉴别诊断告诉学生,使学生比较自主地学习这门课程。如此,留学生们在读片或看影像中获得了如何去认识影像片和诊断病症,相互之间就其诊断进行交流。我们觉得,影像学就应该通过“影像”,在“影像”中学会“影像”,离开了直观的影像,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实际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效果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一个辅助但很重要的作用还在于,留学生们可以直接阅读医学英文教材和在线文件。因此,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国外一些先进的教材,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处在一个比较前沿的位置。
3 互动、启发的实习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实习课是理论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知识的训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因此,把握好实习课的环节就异常重要。首先,我们要求老师要充分备课,将实习内容所需的课件、图片准备完整。其次,在进行实习前的两天告诉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和影像资料,这样,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能够比较顺利地看出老师给他们的图片的问题。我
们的经验是,让学生们先对老师预先准备的片子进行自己的诊断,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最后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阅片,并回答他们的问题或向他们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要教会他们如何去阅片的能力,即我们去看什么、从哪些细微点人手、哪些是难点等。当然,教师去启发学生,刺激他们的思维是实习的条件。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努力、活泼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气氛较为和谐、融洽。
4 积极的监督和考查制度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监督和考查是教育教学的必要手段,它可以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亦可以促使学生们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在一段教学结束后,就会进行复习和考查、考试。但留学生们开始不大适应,后来,经过多次考试,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变得更为深刻了,他们才慢慢习惯和接受这样定期的考核制度。当然,这种考核的制度要求我们必须考虑考核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整体性,考核必须成为一种良好的复习和巩固。当然,我们考查制度的形式是非常灵活的,如课堂提问等。
四、医学留学生影像学教学中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过于单一的教学内容与迅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临床实践之矛盾
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学从最初的普放、超声医学发展到现如今的CT、MRI、ECT、DSA及PE/CT等全新的检查技术。各种新的检查技术对临床医学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将越来越不可忽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不能落伍,使自己的授课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先进水平保持一致,必须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不断增加新知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留学生的水平也反映了我们教育教学和医疗的水平。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不到位和我国影像学教学的实际,我们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还较少涉及CT、MRI、核医学中和DSA等前沿知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主要以传统的放射诊断为主。对于我们教研室来说,造成这一原因的最主要因素是影像学的课时量不足。在有限的学时下,我们只好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应对未来,为了把更多的医学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进展教授给学生,我们正在积极地调整课时,根据影像学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筹划课时分配。
2 留学生科学教材的匮乏与教学质量高效要求之矛盾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因素,好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意义自然不必多言。科学的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中介,同时也负载着我们教学的水平。然而,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David Sutton主编的《Radiology And Imaging For MedicalStudents》,内容比较简单、陈旧。虽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完善工作,但学生普遍认为内容不够全面,讲述过于简单,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影像学知识的需要。所以,我们应结合国际影像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国内一些开展英文授课的医学院校,编写一套适应留学生知识水平发展需求,且符合当今影像教学特色的高水平的英文教材。
3 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与新兴教学模式的要求之矛盾
留学生教学,需要建立和健全一批良好的师资队伍,他们需具有高度责任心、高水平专业知识及良好英语交流能力。优良的教师能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即时为学生解疑,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然而,目前的留学生教师队伍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能力、知识面、责任心等。因此,我们正在积极争取资源,希望尽早建立和完善教师岗前针对性培训、岗前授课水平认定及授课后效果及时调查与考核体系。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于留学生教学的热情,我们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评价与奖惩机制,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使他们能够率先垂范。
发展留学生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是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必要途径。总结我们在留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思考它所面临的新问题,认真开展留学生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平台,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袁天月,浅谈双语教学[J],东软信息技术学校学报,2002,(9):50-5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16-01
我院自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后。根据全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1 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1.1 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体操作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1.2 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专业需要为主。专业课以宽基础重实用为本。基础课:取消高等数学、物理学改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增设一门人文学科;专业基础课:将电工学、电子学合为医学电子学基础,将原有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病原学,减少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病原学学时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增设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课:将原来的x线投照学和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分别增加CT、MPd、CR和DR相关内容,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将原有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融合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如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
1.3 拓视野,增强针对性教学.
1、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拓展和提高专业素养和发展潜于的功能,弱化围绕专业教学以外的作用。首先设立讲座课.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等。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强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题小组,老师围绕设计课题进行引导,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拓展专业知识面。
2、以外引内联方式,加强师资建设。聘请院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课或指导工作,丰富临床实践知识;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交流,根据教学实际,与医院联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2 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2.1 实行理论与技能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二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2.2 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1、医学影像诊断学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系统完成阅片诊断数量及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进行双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统一张影像片,书写诊断报告。对报告结果分格式、描述内容、名词应用、诊断顺序、诊断结论等五部分,进行计分。
2、x线摄影学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分暗室装片、机器准备、摆放、工具应用、条件设备、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医学影像设备学以随机抽题。分原理说明、部件指定、线路分析、仪器使用等四部分测评。
2.3 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目标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技师)考核鉴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3 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时效。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住院医师 培养体系 影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71-02
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师必经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有效途径,医学界对住院医师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医学影像学涉及的内容复杂多样,为住院医师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1]。在影像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临床思维与影响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与业务技能,因此,对医学影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影像教学改革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1 医学影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规范化培训在医学影像住院医师技能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作为一种新型临床技能培训方法,坚持以自学为主、教师引导的原则,能够增强住院医师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能够帮助住院医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提高临床综合应用能力,满足影像学工作的需要,研究将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以及培训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对该培训体系进行阐述。
1.1 培训内容
医学影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临床工作要求,遵循常见病到罕见症、简单病到复杂病、疑难病的特c,共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年,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培养住院医师对简单病、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诊断能力,使住院医师对基础疾病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个阶段2年,加强住院医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深入认识,并能够对部分疑难病进行初步诊断[2]。由于住院医师学习能力与学习进度的不同,对于学习能力强,掌握必备业务技能的住院医师,可提前进行第三个阶段的培训。第三阶段2年,在该阶段中,住院医师深入到临床工作中,对日常临务进行处理,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其诊断报告需要由上级医师审核,在实践中提升业务技能。
1.2 培训方法
对医学影像住院医师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工作培训。日常工作培训主要针对的是第一、第二阶段。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要求住院医师参与其中,对病例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与描述,并作出具体的分析,能够结合病例的临床表现,对患者进行鉴别诊断、诊断以及进一步检查等,在这一过程中,上级医师要做好跟踪,对住院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修正、补充,使住院医师掌握基本的影像学技能;(2)晨间读片会培训。由专业影像学医师编写住院医师临床业务能力培训手册,要求住院医师轮流对不同疾病进行资料查阅,阅读相关书籍,对疾病的分型、诊断、症状表现等进行全面总结。与此同时,在晨交班之时,集中对2~3种疾病进行讨论,3~4次/周,加强住院医师对影像业务技能的理解。首先选取一名住院医师作为主持,对病例的临床资料、病史等进行汇报,其余住院医师轮流对病例的影像学特征进行阐述与分析,并提出诊断计划与检查计划等,并由上级医师予以修正、补充,最后再由主持根据查阅的资料信息对该疾病进行总结;(3)影像与病理对照读片会。每周定期实施影像―病理对照读片会,住院医师对病例的诊断结果、手术符合程度进行集中讨论,对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与此同时鼓励住院医师参与到专业学术会议或影像学技术培训中,增强影像学业务技能。
1.3 培训效果评估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通常,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由学校督导团专家负责,对每位教师进行打分。与此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大型考试题库,引进医学影像学图片,对学生的影像学基础知识进行考察,由计算机进行评分。另外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实践技能考察,评估住院医师的诊断能力与对影像图片的处理分析能力。
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影像学教学中的价值
近年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五年制影像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对临床影像学知识进行了充分整合,其整体知识框架见图1。该教学模式能够对住院医师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使之建立起医学影像学整体知识框架,提高住院医师临床综合应用能力,以保证住院医师培养的质量和推进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通过对影像住院医师进行横向的、系统的知识梳理和添加,把握住他们的最佳塑形期,使他们形成求实、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3]。力图为临床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基础、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学人才。
3 医学影像教学改革策略
3.1 制定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
针对当前临床影像学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当前的医学影像教学进行新的改革,结合影像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大纲。教学计划要能够体现影像学教学的培养目标,注重对住院医师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住院医师的知识目标,使其能够掌握熟练的影像学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住院医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严格遵循影像学教学大纲的原则
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结合住院医师的认知特点与影像学课程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确保知识的连贯性,适当增加临床服务内容,突出实用性原则。
3.3 重组以器官系统为主课程
根据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新一轮影像学教学改革需要把握当前临床影像学工作的基本特点,建立以器官为中心知识系统,对落后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内容予以剔除,与时俱进,引进新的学科知识,使住院医师能够对同种疾病给予多种影像学检查,并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病变的本质特征[4]。在课程重组过程中需要与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渗透、融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对生理学、病生学知识以动漫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住院医师的理解。
3.4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与进度
在器官系统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对同一器官疾病影像学教学进行统筹安排,于同一时段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明确教学目标,最终达到住院医师培养质量改善和推进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4 结语
基于当前临床影像学工作的需要,必须加快提高影像住院医师专业素质水平,使其形成较全面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当前影像学面临的“更新快、内容多、联系广、要求高”的需要,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影像学教学新模式,加强对住院医师业务技能的培训,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彩红,许学军,高艳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3):124-125.
[2] 曾伟,李小军,马竟波,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5(27):16-17.
关键词:多视图;医学影像;动态学习
1 医学影像学习平台的发展
医学影像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在学习方法上除了相关的理论学习外,还要是与将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学习效果。传统学习主要是利用课堂PPT演示、实践课堂自主浏览、查阅纸质的检查报告、浏览书籍报刊上图片等方法,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复杂的疾病需求。随着医学现代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医学影像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能够推动医学影像的教学效果。现行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部分在用的平台达不到预计效果,不能实现在线学习的人性化、现代化,达不到教与学的多重需求,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不了其先进的功能,实现医学影像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1]。
2 医学影像教学平台的构建
医学影像教学平台是利用数字化教育教学技术、现代化网络技术,满足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的需求,所研发的支持多类别多媒体的医学影像在线学习交流平台,平台同时应适用于医学影像学科的学生、教师及临床实践的医学影像工作者。其中主要模块包括:学习模块、交流模块、网上会诊模块及平台参数设置等功能(见图1)。
学习平台主要适用于医学院校及专科医院,由于存在着设备及人员的限制,因此在研发过程中要最大化的利用现有的硬件及软件,主要工作机制是将平台数据及影像资料存储在服务器中,用户通过internet登陆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会诊、交流及教学,同时平台应具备影像上传、影像管理、影像检索与浏览等功能,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及远程在线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影像工作者查阅资料、提交疑难病症资料、交流、会诊等功能。
3 医学影像教学平台特点
3.1多重角色管理 医学影像教学平台将医学院、医院、校园网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平台涉及到的角色较多,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专家、临床医师等个体,不同的用户应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师为"临床-教学-科研"一体化工作模式,丰富的交互手段,摆脱以往"PPT+教科书"式的单向教学,辅助教师进行课后作业批改,参与到网上会诊等[2]。
学生则拥有多样化的学习手段,可以对影像有更加丰富的处理,从课前预习,课时学习到课后练习一体的学习和工作平台,从学生阶段开始积累个人的典型病例与影像,从医院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的实战教学环境。
教学管理人员"临床-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完全无缝对接,自动完成常用教学报表统计,包括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的统计,为教学管理提供大量有益的统计信息,协助改善教学管理流程。
3.2多视图模式学习环境 传统的学习平台使用既定的学习模式,依靠对应的链接打开学习内容。动态学习平台采用多视图模式学习模式,主要包括模拟人模式、疾病分类模式、个性学习内容模式。不同的学习模式主要是满足用户的学习不同需要及学习的特点进行设置,该模式功能如同word文档的提供的普通、大纲、页面等视图功能,不同的视图只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用户的学习习惯及学习目的。在对应的学习视图下提供独特的操作模式,有利于该模式下得学员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3.3实现模拟人导航技术 学习平台提供一种特殊的学习模式-模拟人导航学习模式,此模式主要是以模拟人为导航图,用户点击模拟人不同的身体部位,则进入对应的内容学习,如点击模拟人的心脏部位,则显示心脏听诊音频、心电图、心脏彩超视频资料列表,学员只要单击特定的疾病,则显示该疾病的相关影像资料及疾病分析。在功能实现过程中主要应用Ajax、flash、图像热区等技术进行设计研发。
3.4实现疾病类型分类管理 学习平台依据常见疾病情况,依据人体的系统分类,将疾病进行细化分类,常见的疾病系统分类包括: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分类时将特殊情况中的病例了单独列出,凸显影像特定专业的先进技术。同时系统支持疾病分类的自主管理,可对疾病类型进行增加及删减。
3.5实现图像动态调整功能 影像图像简便、清晰,同时提供动态调整功能,充分显示影像学的特点和细节,平台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疾病综合诊断与分析能力,有利于临床综合思维的培养。
3.6个人收藏功能 由于学科、专业的不同,学员对不同的疾病有着自己的比重,因此平台将疾病的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设置,不再是通用型的学习。学员通过学习平台可将自己学科、专业的相关疾病设置为收藏,则学员通过个性平台即可进行收藏后对重点疾病相的关学习。个性学习平台不再是通用型的学习平台,适用于特定学科、专业的精细化学习[3]。
3.7网上会诊及交流 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分类越来越细,复杂度越来越大,检查手段越来越多,疾病的判断不再仅仅依靠单一的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判断难度也越来越大。复杂的疾病往往需要会诊进行确诊,会诊需要多个专家进行研讨。学员在临床中经常遇到需要会诊的疑难杂症,学员通过会诊平台上传检查结果-彩超图像、X图像等,平台专家登陆系统后可对会诊疾病进行多次研讨,同时学员也可参加到会诊工作中来。网上会诊将特聘专家通过网络联系到一起,为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解决了临床中出现的疑难杂症的判定难题,同时也为专家的研究提供了多种途径。
3.8多种多媒体数据兼容 平台应兼容当前主流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X 线、超声、SPECT 、PET、CT、DSA、MRI、数字胃肠、乳腺钼靶、核医学等方面影像资料。
4 结论
医学影像的学习主要依靠实践与理论,在网络的基础上的医学影像在线学习要突破传统教与学的束缚,延伸到传统教学无法到达的新区域,让学习平台真正的体现人性化、网络化、高效化及实用化,达到推进人才培养、提升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的目的,地促进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加速医学影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徐春环,周志尊,赵承业.浅论基于PACS的网络教育模式[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6):903.
关键词:凝血试验; 影响因素;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39-01
凝血实验主要用于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测定以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测定。主要用于出血、凝血以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它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指导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各医院已广泛开展,其结果的准确性、精密度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测试,总结了影响凝血检验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报道如下。
1 标本的采集
1.1 标本采集前要叮嘱病人处于空腹和平静状态,剧烈运动会引起血浆成分的变化,使血小板增多、血凝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增强。
1.2 标本的采集量要准确,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 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不能太长,压力大束缚时间过长都要影响局部血液的浓缩和内皮细胞释放T-PA,后者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
1.4 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过程中采血,即使必须采血,也不要在同侧肢体上采血,而应在对侧肢体上采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比较真实的分析结果。
1.5 采血时应一针见血,切忌反复穿刺,避免溶血,因血小板受刺激而发生聚集,将组织液抽到注射器中或将气泡混入,使结果偏低1.6血液离心必须按照离心标准3000转/分,离心(10-15)分钟进行。
2 标本的存储和运输
2.1 在标本采集后,必须马上颠倒混匀(5-10)次,要求动作轻柔,避免产生血凝块,最好尽快分离血浆。在2小时内完成试验,否则会影响检验的准确性。如不能及时测试的标本,应置4℃的冰箱中保存,最好不超过4小时,如在4小时内仍不能测试的标本,血浆样品应放在-20℃以下冰冻最好不超过2周,-70℃以下最好不超过6个月,冰冻后的血浆应放在37℃水中轻轻摇动,使其快速融化。
2.2 血标本的存储,要注意有效期,存储时间不能过长,因凝血因子的活性会降低。
2.3 运输时最好在室温下运输,因低温会减缓凝血因子失活速度,但低温可活化FⅦ、FⅪ。因此,从标本的采集到测试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
3 操作者的影响
3.1 操作者不但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目前,自动化仪器已普遍使用。会使用和操作是最简单的要求,对于每一个操作者都应该全面的学习和掌握仪器的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异常报警的含义、引起测试误差的原因。
3.2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操作者在每天的工作中都应该做室内质控,并认真进行分析,发现失控要及时查找原因,并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4 试剂的选择
4.1 试管应选用质量合格的,抗凝剂为109mmol/L的枸橼酸钠标准真空试管,因枸椽钠对凝血V因子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其活性减低、减缓。血液与抗凝剂之比为9∶1。若病人红细胞压积大于55%或小于20%时,通常要调节抗凝剂用量,应根据公式:抗凝剂用量(ml)= 0.00185×全血量(ml)×〔100-病人红细胞压积(%)〕来纠正病人抗凝剂所需用量。不能使用变质的抗凝剂,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2 检测时试剂最好选用厂家配套的试剂,对于不同批号、不同厂家、不同成分的试剂不能混入使用。在使用前,务必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并严格执行。试剂复溶时,应避免剧烈摇动,以免产生气泡,使检验结果偏低。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否则时间越长,容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暂时不使用的试剂,应及时放回冰箱冷藏。试剂复溶后要在上面注明复溶日期,按说明书的贮存时间使用。否则,会影响检测结果。
4.3 仪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每天都应按照说明书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避免加样不准、交叉污染等影响测试结果。
5 药物的影响
关键词:建构主义 英语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英语教学模式
一、 引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历次教育改革也在关注“学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这就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教育实践的契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学生由知识的被动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同时,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重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倡导协作学习与交互式教与学,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重背诵轻交流。教师更多地看重语言点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非对语言实践进行指导和监督。在教师主宰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其主要任务是被动地听,做笔记,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的思维和判断力。教学则是把阅读技能和语法词汇摆在首位,听说能力处于次要位置。课堂毫无趣味性,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发射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更会阻碍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三、 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模式设计
1.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设计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教学目标应由师生协商而不应该是由教师强加给学生。学习者自觉、负责地参与学习过程,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责任感,这种相关性直接影响到学习速度和效率,使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与达到这一程度所付出的学习成本成正比。
2. 教学情景的创设设计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一样,发生于真实情境中。该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文化实践是个体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
交际动机的产生是情景对人的感官的作用,因此情景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这需要教学设计者在教学中开发、设计综合的教学环境,设计适当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模拟)背景中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获得技能。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设计新内容,创设相关主题的情景,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延伸课堂知识,扩充和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Unit 3 Lesson 4 Christmas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圣诞节和其它中西方节日的背景资料、图片、音乐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这个话题。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西方节日相关知识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用手势语、眼神及表情等使学生触景生情,活跃气氛,消除学生畏难的心理,从而大胆、自然地开口说英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尽可能多地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形式,如英语歌曲欣赏、英诗赏析、名著园地、英语绕口令、英语聊天室等都可以增进师生交流,同时也可加强英语学习的气氛,享受用英语沟通的乐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情景的创设要源于生活,要有合理的铺垫,并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和引导学生选择或设计适合自己的情景,挖掘学生个体学习潜能,给学生最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3.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英语是一门很适合协作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甚至教学相长。
(1) 学生—学生之间的协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构建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与外界信息发生互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但不同人看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因而,学习者通过合作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使理解趋于丰富和全面。对于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可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方式解决,以促进学习者沟通,让其看到不同侧面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课堂的各项教学活动可以以小组活动为主线,结对子或全班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探讨知识,同时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群体的智慧和思维被共享,学生对目标有也了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从而实现整个群体的意义建构。
在构建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容。学生在不断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尊重他人、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协作环境提供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形成女性主义的批评队伍
经过不懈发展,在文化研究界、文学评论界涌现出一大批专治女性主义文化与文学批评或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与方法,观照中国文化与文学现象的、作家作品的女性学者,如朱虹、孟悦、戴锦华、陈顺馨、王绯、刘慧英、李小江、盛英、乔以钢、林丹娅及徐坤等。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形成规模和影响提供了主体和基础力量。经过她们的辛勤耕耘,一批笔锋犀利、别开生面的代表性批评著作相继问世,如《浮出历史地表》《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与性别》《双调夜行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等。这些文本实践,不仅体现出域外文论解决本土问题的巨大能力,而且为一种外来文论在本土获得“有效生存”提供了成功范本。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一批评队伍中,并不只有女性孤军奋战,相当一批在文坛有影响力的男性学者加盟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如王逢振、康正果、南帆、孟繁华、叶舒宪、陈俊涛、林树明和孙绍先等,他们与女性学者并肩作战,为这一批评模式在中国扎根开花,冲击漫长的封建男权意识所占领的文化领域,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二、确立女性文学的历史地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一项突出建设是重写文学史,挖掘被压抑在历史地表之下的女性文学传统。在对20世纪女性文学所进行的梳理工作中,对现代女作家及其创作的研究成绩最为显著。其中有的女作家在以往的文学史上虽被提及,但因囿于传统思想框架,研究未能充分展开,新时期以来相关方面的探讨大为深入,如对冰心、庐隐、丁玲、萧红等现代女性文学史上重要女作家及其创作的研究。更多的是一些曾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处于文学史边缘的女性作家,如陈衡哲、石评梅、陆晶清、陈学昭、白薇、苏雪林、凌叔华、谢冰莹、关露、葛琴、胡兰畦、白朗、罗洪、安娥、赵清阁、郁茹、袁昌英、沉樱、林徽因、方令孺、沈祖芬、罗淑、胡子樱、李伯钊、颜一烟、莫耶、曾克、袁静、陈敬容及郑敏等,近年来得以进入研究视野,被评论界所注重,被读者所认识。在挖掘女性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勾勒出第一高峰期,崛起于五四时期,20世纪30年代是变奏期,50、60年代是隐性期,新时期形成第二高峰期,20世纪90年代更趋本性化和私化的这样一条现当代女性文学史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学史的空白,丰富了文学史的内容,修正了人们传统目光中的文学版图,调整长期以来的男性霸权主导下女性文学所处的边缘性位置,使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缺席”与“缄默”成为历史陈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传播与广泛影响亦成为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写作全面繁荣的重要背景,影响了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发展,以其越来越强盛的声势促进了诸多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萌动与显现,促成了作家对女性与社会、女性与男性关系的思考由自发走向自觉,以及姐妹亲情、女性家族谱系、身体写作等一系列崭新主题的出现,为当代女性写作构造提供有力工具,使众多女性文学创作洋溢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文学的色彩。这些具有鲜明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作家的群体涌现及性别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贯彻和张扬,构成了对男性文学及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传统的现实而强大的消解之势,改变着当下文学创作的话语格局。同时,批评家在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行批评实践的过程中,对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内涵、特征等有了十分深入的研究,促进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性建设。如前述对“女性文学”“女性写作”等重要概念的探讨均引发自对具体文学现象或作品的批评过程中,这样就使理论构建基于具体批评实践而展开,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它偏离中国实际和空洞化。
三、改变文学研究的视野格局
女性主义批评实践实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中国学者的文学研究、批评观念和方法产生强有力的渗透,“女性主义”,以及专门的“女性文学”“女性写作”等概念逐渐进入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为标志的中国主流评价体系,成为文学研究界接纳与关注的对象。通过这种实践,性别立场和视角作为一个新层面和维度,被成功引入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参与对传统文学史和批评方法的质疑与重审。从文学史看,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陈传才的《中国当代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等专著或教材均将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写作,以及它们所受到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文学观念的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论述。女性文学开始作为一个分支载入文学史册。文论方面,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盛宁的《二十世纪美国文论》朱立元、李均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朱立元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等重要理论研究专著或教材,都辟有专章着重介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著作、理论主张等。这标志着女性主义批评开始走出个人兴趣研究的局限,在更大的公共空间获得一席之地。文学研究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关注与接纳,充分证明了其为中国的批评理论提供了从方法论到文艺思维的新启示,有效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走向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为构建一种新的文学文化格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感受20世纪文艺学和美学所处的方法变革的大文化语境,对本体命运进行反思,对人与世界的关系重新解读。
一、医学检验的影响因素
1.仪器与设备的影响
仪器与设备对医学检验有很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微型仪器在医学检验中陆续被使用,而且结果证明,这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对医学检验有很大帮助,可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这需要在仪器设备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的前提下。一些医学设备虽然外观是不是很大,但是其内部构造非常复杂,而且在工作时需要特定的环境。例如,在医学检验中经常会使用自动化的生化仪器,实际上,这些仪器在使用时对环境有很多要求,室内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电源甚至是地面的水平度等,即使有一个要求偏离标准,医学检验结果就可能受到较大影响。
2.受检验者本身的影响
医学检验的对象是患者,也就是受检验者,目前,医学检验经常会检验的样本是患者的血液、尿液等,在对这些样本进行检验的时候,都会对样本有一定的要求,但往往因为受检验者本身的影响,导致样本不合格。如果受检验者在提取样本之前进行过剧烈的运动,那么体内很多体液的指标可能会偏离标准,检测的样本结果与正常状态下的检测结果就会有一定出入。其实在检验之前,医生都会跟患者说一些注意事项,检验之前应该禁食或者不应该食用哪些食物、不能饮酒、吸烟、不能服用某些药物等,受检验者一旦违反了医生的嘱咐,医学检验的结果就会受到影响。
3.生理因素影响
生理因素包括的方面比较多,而且由于生理因素使医学检验的结果出现偏差,事实上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年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身体状态是不一样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体内的器官会老化衰竭,某些检验项目会受到影响,其参考的标准值也可能不一样。性别也是影响医学检验结果的因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男性与女性体内很多检验项目的特殊指标有明显不同,女性在月经或者妊娠期间体内很多指标会有很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检验结果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4,医护人员的影响
医学检验的项目有很多,每项检验都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但是一些医护人员并不是对每项检验都做到全面了解。医护人员在医学检验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医生在开检验单时,会遗漏掉很多重要事项,没有将检验的具体事项与检验前应该要注意的问题等告知受检验者。护士是检验样本的采集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检验结果,例如,没有正确核对病人信息、操作上出现失误、对采集的样本贴错标签等。
二、医学检验的改进措施
要改进医学检验中的影响因素,就应该要从源头出发,医学检验在医学上应该是非常严谨的。第一,在检验前对仪器设备要进行检査,要确定其在使用中完全符合使用标准,仪器出现问题时要对样本重新进行采集与检验。第二,医生要对受检验者重视起来,掌握好相关知识,做好受检验者采集样本前的准备工作,将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实的告知受检验者,并将不遵守注意事项的后果告知,这会引起受检验者的高度重视,使其严格的按照医生的嘱咐做好样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第三,针对生理因素的影响,虽然不能避免,但是医生应该要明确其影响,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检验指标也可能不同,医护人员要认真核对好受检验者的年龄与其对应的指标,另外,对一些特殊时期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对其身体状态做详细了解。第四,增强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医学检验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医院应该要安排检验人员去进行特定的培训,让其了解到最新的检验技术,提高其综合技能,此外,检验人员的个人素质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检验人员在检验中粗心大意,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只有检验人员在掌握好相关检验技术,敬岗爱业、对患者充满责任心,才能保证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