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财务对账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对账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对账管理办法

第1篇: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1 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医院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其日常收费必须按照学校基本医疗管理办法施行。而由于其日常收费管理相对独立的特点,学校财务部门缺乏较好的监管机制,这样出现了收费未严格执行学校规定,账务管理不规范,与财务部门对账周期长,容易出现差错等问题。本文需要设计开发的系统由学校财务部门提出需求,主要针对收费管理和财务管理这两个模块。通过该系统的使用,提高校医院日常收费工作效率并确保对教职工和医保学生收费严格按照学校基本医疗管理办法施行。学校财务部门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监管校医院收费情况,并通过校医院的每日收费收据存根和通过系统打印的统计报表进行对账工作,做到现金日清月结,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系统主要需求包括三个方面:

1)实现收费子系统(校医院用)。根据学校基本医疗管理办法,教职工医疗收费按照工龄,门诊或者住院,是否工伤等不同的情况具有不同的比例,参加医保的学生根据门诊或者住院也具有不同的比例,未参保学生及非教职工则是全额收费。遵循这些规定,按照学校人事及学生部门提供的数据,系统针对不同的患者自动计算每次实收金额,提高收费工作效率,并提供对收费数据的查询功能。

2)实现财务管理子系统(财务处用)。按照财务管理要求,财务部门需要对校医院的收费情况进行监管并加以统计,掌握每天对各类人员的应收总额,实收总额及报销总额,并通过校医院的每日收费收据存根和通过系统打印的统计报表进行对账工作,做到现金日清月结,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3)实现系统维护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职工信息管理等。

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高校医院基本医疗收费管理系统的软件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实现校医院根据学校基本医疗管理办法完成的日常收费工作及财务部门对校医院收费情况的查询统计功能,主要模块包括用户登录,职工收费,非职工收费,收费查询,外诊报销,用户管理和职工信息管理。

2.1 登录模块的设计

登录模块不是用户的直接需求,但却是各类管理系统为了保证数据安全以及操作权限控制的基本模块。该模块基本功能核对用户名是否存在且密码是否正确,允许合法用户登录系统,否则给出错误信息;除此之外,具有设置服务器地址的功能,这样当学校网络调整,服务器更换IP地址时,可以通过重新设置地址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不需要修改系统;鉴于系统具有三种用户角色,登录模块还具有权限控制功能,当打开主界面,自动核对登录用户角色,根据角色权限显示其可操作的菜单,非可用菜单显示为灰色。

2.2 收费模块的设计

收费模块是以学校基本医疗管理办法为核心,结合人事处、学生处和财务处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功能实现,满足校医院日常收费的基本需求,包括职工收费,非职工收费,一般查询和统计查询等功能。

1)职工收费:根据输入的患者基本信息,进行职工查询,确认患者确实为学校职工。确认后,自动计算该职工的工龄作为计算收费金额的主要依据。在输入收费项目金额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工伤,是住院收费还是门诊收费,然后根据学校的基本医疗政策计算实收金额。

2)非职工收费:对于非职工和未参保学生,输入基本信息及收费项目金额后直接进行全额收费。对于参加医保的学生,输入基本信息后进行学生查询,确认无误后,输入收费项目金额,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住院收费还是门诊收费,自动计算实收金额。

以上两个功能模块有三个共同设计:

①交费时可以现金或刷校园卡,也可以部分现金部分刷卡,因此现金和刷卡金额要分别输入金额,系统会自动核对现金与刷卡金额之和等于实收金额,若不等给出提示信息。

②收费完成打印收费收据,采用调用excel的办法,事先按照格式要求做好excel模板,然后将数据发送到excel进行后台打印,这样格式比较规范且易于根据情况加以调整。收据上打印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报销比例,收费金额小写和大写两种。每张单据有唯一的流水号,流水号中包含日期和收费员工号信息。

③每个收费界面有个当日收费按钮,点击后能够给出当前收费员当天到目前时间为止,各类收费(包括职工和非职工)所收现金及刷卡总额,方便收费员换班对账。

3)统计查询:收费员选择收费时间范围和收费员(也可以为所有人),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输入患者姓名,然后进行统计,满足条件的收费总额加以显示,便于收费员查看某段时间的收费情况。

4)一般查询:收费员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输入患者姓名,选择收费员(或者所有人)和时间范围,查询并显示满足条件的收费记录。如果在有收费记录返回,可以选择某条记录打印收费收据。此功能主要用于收费时因某种原因未能打印收费收据或者收费收据丢失等特殊情况下进行补打收据。

2.3 财务管理模块的设计

财务管理模块是重要的统计模块,所有的数据统计、报表打印等功能都在此模块中进行,财务处通过该模块对收费情况分类别加以统计并打印报表,用于与校医院的现金交款对账。对于到校外看病的医保学生,到学校报销医疗费时,诊报销信息的录入和统计也在该模块完成。

1)报表打印:按照统计员设定的时间段统计相关数据并打印报表。选择要统计的时间范围,也可以针对某个收费员,生成统计报表,报表中主要分五类人员(离休,退休,在职,学生和非教职工)和两种情况(门诊,住院)加以统计,便于学校掌握基本医疗的支出情况。

2)外诊报销:医保学生报销其他医院的医疗费用,首先进行学生查询,确认是参保学生后,输入该学生本次填报的报销金额,系统根据学校的基本医疗管理办法计算本次该学生实际能报销的金额。

3)外诊统计:按照统计员设定时间段,系统完成统计并显示学生外诊报销的总金额,便于学校掌握一段时期内的外诊报销支出情况,作为基本医疗管理办法修订的依据。

2.4 系统维护模块的设计

系统维护模块是整个医院收费管理信息系统的后台部分,这些功能支撑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用户管理和职工信息管理功能,该部分功能仅限系统管理员使用,另外还有修改密码和背景设置功能是所有用户都能使用的。

1)用户管理:管理员完成对收费员或统计员角色的权限管理操作,包括添加,删除,修改用户信息的操作。

2)职工信息管理:管理员完成对职工信息的日常管理操作。

3)修改密码:修改当前用户密码。

3 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要点

3.1 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S)的系统架构

鉴于该系统是两个校区的校医院及财务处使用,服务器设在财务处,所以应采取网络系统架构。由于要求该系统仅能在学校范围内使用,且只能是校医院收费室及财务处相关办公室指定的计算机才能登录该系统,目前常用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系统采用C/S系统架构实现,由于客户端计算机数量较少,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要求,且能确保系统的使用范围和数据的安全性。

3.2 面向用户的业务流程建模和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

在基于C/S结构的系统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面临最大也是最难实施的是面向用户的业务流程建模。我们在系统的设计之前充分考虑到各类用户实际业务流程,分析了哪些是合理的、科学的、应该保留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重组,确保了业务流程模型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要求建立了面向业务人员的业务流程模型。系统采用常用的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管理模式,系统内设计的主要用户角色为收费员、统计员和管理员三种,不同角色,不同用户之间权限分明,同样的客户端程序利用不同的可用菜单限制其不同的操作权限。

3.3 主要功能界面通过限制可视化控件可用性的方法规范业务流程

系统运行过程中,主要业务流程需要触发多个可视化控件,这些控件触发的先后顺序会影响流程的正确性。系统中采用对可视化控件的可用性进行限制,不分先后的控件可以同时有效,有严格先后顺序的控件,是在前一个控件触发之后才会激活下一个控件,从而保证整个业务流程顺序上的正确性,同时也方便新用户对系统的使用。

第2篇: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对账工作 基层央行 风险隐患 应对措施

人民银行对账工作是加强央行各类资金安全管理,保障会计基本制度落实到位,防范化解资金风险的有效手段。央行对账工作既涉及国库、会计、发行等央行基础业务,又涵盖了基层行经同级财政专员办审批开立的中央预算单位专项资金账户的对账工作。近期我们通过在辖内开展人民银行系统对账工作专项审计发现对账工作在制度建设、业务管理、实际操作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不容忽视。

一、目前对账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制度风险。一是专项资金账户管理的内控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专项资金账户管理部门制定的内控制度未包含账务核对内容;或是其会计、出纳岗位职责中未包含账务核对内容;二是对账岗位设置不合理,存在违规兼岗现象,如电子对账系统对账员兼ABS网点复核员。

(二)业务管理风险。

1、经费账户管理不规范。一是经费账户设立不合规。个别经费账户由于未经同级财政专员办批准一直未启用,造成费用无法正常收缴上划,现金无法存入银行。二是资金管理欠规范。专项资金账户未坚持费用支出“一支笔”审批制度,出现无人审批、多头审批予以报账或发票无经办人、证明人签字也予以报账现象。三是账务组织不健全。部分专项资金账户由基层行内设部门分散管理,因业务量较小采用手工核算,存在未按规定设置会计科目、未按规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问题。

2、电子对账管理欠规范。2009年,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每日对账,有效提高了会计对账的时效性。但运行两年多来,也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对账人员管理欠规范。开户单位报备的对账员、对账主管与实际操作人员不一致;金融机构对账员变更,未及时向基层行会计部门报备。二是对账员密码解锁未申报。基层行会计对账员登录对账系统密码超过规定次数被锁定后解锁,未按规定填写《电子对账系统用户解锁(复位)申请表》进行申报。三是部分金融机构未按规定在每日12时前完成电子对账工作,有的推迟1天半时间才进行账务核对。

(三)操作风险。

1、对账制度执行不力。一是账务记录不及时,未达账较多。主要是专项资金管理账户受业务量小影响,未做到账务处理日清月结,月底集中一次进行账务补登记。二是对账欠严谨、反映不真实。与开户单位的电子对账,极个别时点存在对账差额,但当日电子对账系统反馈对账结果为“比对一致”;国库部门外部对账,存在总额核对相符,入库级次有误现象;专项资金账户账务核对时,差额原因未如实说明。三是对账不及时。专项资金账户,会计与出纳之间未按日进行对账,未坚持按月与开户银行对账。国库业务对账单发出、收回欠及时。四是对账签章欠规范。开户单位对账签章不合规,月度对账回单上签章为业务专用章,非对账专用公章;账户对账回单上的签章与预留对账印鉴不一致。

2、对账签注欠规范。主要表现为对账签注欠完整。留存的本单位、外单位业务对账报表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漏签对账结果、漏签对账人和对账日期;也有极个别的未加盖对账公章;专项资金账户账务核对,存在出纳、会计、会计主管均未签章,对账员未在对账单上签注对账结果及对账日期。

3、对账资料留存归档欠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库部门未留存财政、税务等征收单位的对账报表。二是对账资料留存欠完整。业务部门的对账报表存在漏打印个别时段账簿现象,造成该时段报表未送达会计部门进行账务核对,并留档保存;三是对账资料归档欠规范。会计部门未将《电子对账系统人民银行用户申报表》、《电子对账系统开户单位用户申报表》及时进行整理装订;经费账户的银行存款对账单未按照档案管理办法装订保管;行政经费会计资料未向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移交。

(四)监督管理风险。一是对账员监督不到位。未及时登录电子对账系统,实时对开户单位对账情况进行监督。二是会计主管检查确认不到位。专项资金账户管理部门会计主管未按月对专项资金账户的账务核对工作开展检查;国库、会计、发行等业务部门负责人按月对重要空白凭证、印押证和月度对账情况开展了例行检查,但在检查记录表上无检查意见或检查意见不详实。三是事后监督不到位。事后监督员发现会计部门未按时完成前一日账户余额对账确认工作,也未发出《风险警示通知书》提示风险。

二、风险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认识不够到位,风险意识淡薄。会计人员对会计对账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账务核对只要账平表对,日清月结就可以了,与对账行为规范与否无关紧要,造成对账不及时、对账员对账未按规定签章、对账不仔细等问题发生,使对账工作缺乏严肃性。有的对对账这种月月做、日日办的操作性工作,产生麻痹思想,认为只要自己思想不出问题,不贪污挪用就行了,对账务不一致问题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如电子对账系统出现部分开户单位与人民银行账务比对不一致时,对账员未经对账主管在系统中说明原因并确认就填写比对一致,造成对账工作流于形式。

(二)组织培训不够,对账技能不精。由于部分专项资金账户未纳入人民银行财务大账实行统一核算和管理,而分散管理与对应的业务部门,其会计、出纳多为兼职,参加会计知识培训机会甚少,有的甚至凭习惯处理对账工作;会计人员对上级行的新文件、新制度学习不够,把握不够全面,造成对账工作质量不高。

(三)检查监督乏力,对账执行难到位。面对中央核算电子对账系统等新业务出现,会计财务部门管理重心仍然放在财务核算上,而对新业务的管理,或多或少有所疏忽,造成对账制度难以落实到位。

(四)对账系统自身存有缺陷。一是国库部门对账手段相对落后,由于财、税、行收支核算科目较多,国库部门需对账的业务种类、报表繁多,且无统一的对账标准和方式。同时,手工对账时间集中在月底、年底,造成国库对账出现问题较多。二是《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电子对账系统》个别统计功能失真。如个别基层行无法通过电子对账系统查询辖内部分县支行网点的用户登记情况;当开户单位先于基层行事后监督员的监督时间时,月底打印月度对账单,会出现月度对账单中事后监督员未签注对账情况的错误结果。

三、基层央行对账工作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风险意识。账务核对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是防止账务差错和严保人民银行资金往来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管理,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风险屏障”。各基层行对账务核对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账务核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会计人员要提高对账务核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二)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对账工作。一是建议会计财务部门结合目前对账制度执行情况,将电子对账、月度对账、面对面对账、内部对账等账务核对工作有效结合,制定会计、国库等业务部门的《会计核算账务核对工作实施细则》,统一规范会计核算账务核对工作标准和方式;建立国库电子对账系统,完善电子对账功能,逐步实现对账工作规范化、电子化。二是建议将专项资金账户纳入各人民银行财务大账实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如暂未实行统一管理的,各专项资金账户管理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银行账户管理的相关内控制度,加强对银行账户对账执行情况、库存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的监督管理。

第3篇: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会计;档案管理;事业单位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59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209-01

1 会计档案的分类

会计档案主要记录与单位业务经济相关的重要资料、各种收据和历史记录等,方便单位查证和核算,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以及财务相关报告。主要有以下几类。

(1)会计凭证类:汇总凭证、账目凭证、原始凭证以及其他会计凭证。

(2)会计账簿类:日记账、辅助账簿、明细账目、总账目、固定资产卡以及其他会计账簿。

(3)财务报告类: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注、附表和相关文字说明等。

(4)其他类:银行对账单、银行款项调节表、会计档案流向清册、会计档案注销清册、会计档案托管清册以及其他需要留档的会计核算相关资料。

2 当前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电子数据档案应用不广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推进,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放弃了旧式手工纸质记账方式,而采用电算化进行会计工作,给会计核算工作带了诸多便利。财政部门专门颁布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进一步明确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并详细定义了电算化会计档案内容,规范了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防护工作,要求做好防潮、防火、防尘和防磁细节,养成备注双份重要会计档案的自主意识,以备查证。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单位因为电子设备和工作人员自身问题等各种原因,忽视电子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只是把计算机打印的账本和凭单等归纳到会计档案进行保管,没有做好双份备注工作。也有些单位单纯依赖计算机电子数据备份,一旦电脑出现故障就可能造成备份数据丢失,或者财务软件更新后未保存原有数据,致使电子数据无法查阅。

2.2 部门预算方法新形势的要求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于1999年1月1日实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中的部分规定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求。2002年,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行部门预算,所有事业单位都实行了编制部门预算方法,这种部门预算方法在事业单位中得到广泛接受和实施,并取得良好反响。部门预算方法统一和规范了编制预算办法,使财政保障的程度显著升高,有效促进社会经济事业的和谐发展。在事业单位实行部门预算方法时,进行的“二上二下”编程会产生一系列对应的输出表,是部门预算的相关细则业务材料,在会计工作中的意义重大,有着较强的可比性和连贯性,如果只是保存其文书档案的话,无法对财务情况进行准确、有效地分析利用。

2.3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主管部门不明确

很多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的主管部门是由出纳兼任的,明显违反了行业规则。在实际会计工作中,主管部门很少关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档案部门的年度档案业务培训也没有将会计档案人员包括在内,会计档案管理处于无人管束的境地。企业的会计工作很受重视,每年都会投入资金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这些培训虽然偶尔会涉及会计档案管理内容,但大都偏重于理论方面,缺乏实践指导意义。这导致企业会计档案管理质量不高,档案封面信息填写不齐全,装订不够规范,档案分类归纳不够到位,很多档案没有目录或者目录不够详细,使得会计档案管理的处于混乱状态。

2.4 单位财务部门和档案部门职责不明确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且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很多单位虽然设立了档案机构单位,但是会计档案仍然由会计机构进行保存,由于档案机构处理的档案比较繁多,很难及时对会计档案进行及时归档和整理,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处理方法明显不妥,影响到档案的处理有效性。

3 如何解决会计档案管理问题

3.1 加强对会计电子档案的管理

会计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档案比纸质档案有更多的优势,很多档案都以电子档案的形式保存,但把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档案,并不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的结束,还应严格按照《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要求,对电子档案数据进行备份,根据档案重要性的不同,选择电子档案的存储介质。载有会计档案数据的光盘和磁盘应该放在防潮防磁的容器里。

3.2 修订会计管理办法的规范操作制度

应该扩大对账单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出具的对账单,部门预算表也应该纳入会计档案中,使会计档案起到还原企业经济活动和组织活动历史画面的作用。

3.3 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对于会计部门也是如此。财政部门和档案部门应定期对档案人员进行培训,规范会计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分类、立卷、装订、移动、编写目录等具体操作,把会计档案管理纳入企业日常工作检查中。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会计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会计档案是指单位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过程中直接形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及具有保存价值的一系列文字资料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财务活动的重要史料和证据。会计档案既是单位经济活动的历史记录,又是单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单位的会计档案是否真实、齐全、准确、完整,整理、归档是否科学、合理,保管、移交是否完好、及时,借阅、销毁是否规范、严密,都将直接影响到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质量。

一、会计资料收集要完整、及时

会计资料的收集要以会计业务为主线,凡具有保管价值的所有会计事项记录、核算资料、财务管理类的资料,都应及时收集,不得遗漏,如发现缺少的资料,应及时向有关的当事人追回或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确保会计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档案资料主要包括:

1.会计凭证类:包括外来和自制的各种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汇总表、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其他会计凭证。

2.会计账簿类: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

3.财务报告类:分为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及其他财务报告。

4.其他类:包括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实行会计电算化单位的会计档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由计算机打印输出的各种书面形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这些打印输出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根据有关规定立卷归档保管,保存期限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2)以磁盘、磁带、光盘等介质存储的会计数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数据),在未打印成书面形式之前,应当妥善保管并留有副本。这些介质都应当视同会计资料或档案保管。

(3)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和软件程序,也应当视同会计档案保管。

二、会计档案的整理和归档要科学、合理

对会计档案的整理和归档要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分类编号方法和归档时限,建立会计档案保管清册、移交清册、借阅登记单等,保证会计档案内容完整、整理归档及时、手续完备,并按会计档案分类编号规则整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合理确定摆放各类会计档案的位置,提高利用效率。

1.会计月度终了,将会计凭证按顺序排列、整理,连同所属原始凭证,按要求装订成册,正确填写记账凭证封面,填写并粘贴包角并盖好骑缝章。正确填写会计档案凭证案卷目录。

2.年度终了,将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实行电算化核算的单位,首先应打印出纸质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其他资料(主要是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分类整理、编页码、装订成册,正确填写封面各项内容,填写并粘贴标签,填写会计档案账簿案卷目录、会计档案报表案卷目录及会计档案其他类案卷目录。对于上级、财政部门下达专项资金、部门预算指标等文书档案也应及时收集交由单位档案部门整理归档。

三、会计档案的保管、移交要完好、及时

在明确会计业务各岗位档案处理要求的基础上,指定专人负责单位的会计档案,负责会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保管,并保持相对稳定。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单位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会计档案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中应列明移交的会计档案名称、卷号、册数、起止时间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等内容。

四、会计档案借阅、销毁要规范、严密

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须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方可提供查阅或复制,并办理借阅、复制登记手续。查阅或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会计档案借阅、复制登记制度。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各单位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应由本单位档案部门会同会计机构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待销毁会计档案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单位负责人必须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并签章。会计档案销毁时,应当由单位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参加,并由同级财政部门派员参加监销。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应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监销。监销人员在销毁会计档案前,应对照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所列内容逐一清点核对并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字盖章。

总之,会计档案是单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档案管理的好坏,也反映了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各单位应组织会计人员加强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制意识,不断学习有关会计档案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单位会计档案的完整、安全,充分发挥会计档案的作用,为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及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第5篇: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一、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公司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中国一航的具体要求,先后制定了《投资管理办法》、《贷款担保管理办法》、《货币资金管理办法》等40多项基本制度和具体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作为公司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依据,同时关注国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依据《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基本制度和具体会计核算管理办法进行不断修订完善。去年又制定下发了《经济合同财务管理办法》。使广大会计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确履行核算滥督和控制职能。

二、加强资金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公司自组建以来。在由集权到分权的变革过程中。财务资金管理方面有过不少教训,如财权分割,资金分散,财务失控,资产流失。以及多头开户、私设小金库、随意转移收入、资金账外循环等。因此,公司及时采取措施,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并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新修改《货币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详细规定了公司实行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根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同时规定公司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货币资金,其他部门一律不能保留现金或设立银行账户。不能保存各种有价证券和票据。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严禁未经授权的单位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将银行预留印鉴分开管理,即出纳保管财务专用章。财会室主任保管预留私人印鉴,以达到互相制约、监督的目的。

2、加强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各级领导按规定对收、付款凭证事前签字审核。财务收支严格按照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和公司相关制度规定进行审批。对所有的资金支出按照公司的年度、季度、月份资金计划执行。并规定了资金审批权限,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款项进行“联签”审批。

3、加强内部稽核制度。会计工作稽核采取专职复核与相互复核相结合,领导审核与室主任复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库存现金实行每月3次定期稽核。银行存款日记账每月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并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实行财务主管委派制。加强对基层财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公司向有经营和会计核算业务的单位、部门直接委派财务负责人和财务主管。被委派的财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指标、财务会计和成本管理等工作负责,并组织实施与检查考核;对该单位执行国家有关经济法规、制度、政策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等相关制度进行检查监督,并汇总分析财务计划、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对违反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财务制度和可能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和浪费等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

5、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将公司基建处(国家基本建设资金)、供应处(材料采购资金)、总务处(职工住房集资款)的各项专用资金统一上收到公司财务部集中管理,对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单独进行核算,做到专款专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的通知》,清理了非法人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将公司部分子公司、医院、中小学、幼儿园、培训中心等单位的资金结算全部集中在公司结算中心进行。严格了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了资金使用及审批程序。

6、抓好现金盘存点及管理工作。公司《货币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1)出纳人员根据会计人员填制签署的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的顺序与当天的现金日记账逐笔核对,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2)公司财务部和各基层单位的财务部门。严格执行现金盘点制度,保证现金的安全。各单位的负责人或财务主管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每月至少3次)进行现金盘点,公司财务部门组织人员每年2次深入基层单位进行全面的财务检查工作,并将该项工作制度化。做到检查有记录、问题有落实,确保现金账面余额和实际库存相符。如发现不符,及时查明原因,做出处理。(3)提取现金时,向银行出具的现金支票必须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即现金出纳员开具现金支票。银行出纳员加盖银行预留的财务专用章,最后由主管该项工作的财会室主任加盖银行预留个人印鉴,同时输入支付密码。以达到互相制约、监督的目的。

7、把好货币资金支付审批程序。公司任何部门和个人用款时,必须提交书面付款凭证,并注明用款用途、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财务人员严格审查货币资金支付是否按照公司的规定程序进行审批。除小额个人因公预借款等事项外:金额较大的款项支付需同时附上有效的经济合同或与此相关的证明文件,方可办理资金的支付手续。

8、加强采购合同和比价采购管理。采购合同、对外加工合同等均按规定程序审批,5万元以上经济合同须经公司法律部门审查、合同签署人须经董事长授权后方可签署合同。在物资采购方面。实行比价采购,财务部门在支付货款时须由采购人员提供有关审批单方可付款。此外,按照《集团公司重大财务经济事项报告制度》规定,实施重大事项上报制度,以减少风险并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9、加大检查监管力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中国一航的有关要求,公司加强清理“小金库”工作,组织财务部、纪委监察处、审计室、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对公司所属单位、子公司进行抽查,近几年联合检查组对公司内分厂所、事业部、后勤单位的货币资金管理及二次分配资金进行了全面重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

三、强化对外担保管理。降低或有负债风险

第6篇: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湘潭市住房公积金制度从1994年建立,账务体系初期为总账-单位明细账二级账务体系,由银行记录住房公积金个人明细账,2000年以后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要求由公积金管理中心建立住房公积金个人明细账,账务核对工作更加复杂,对账的要求从核对存款账、单位账转变为单位账、个人账、存款账全面核对,对账的技术从手工勾对转变为电脑勾对,对账的频率从按年、按月定期核对转变为定期核对和即时核对相结合,对账的技术和效率的提高,对住房公积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保值增值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

账务核对;对账;住房公积金;存款

1 住房公积金对账技术的演变

1.1 1994年至1998年,起步阶段。对账的取数、勾对过程全部为人工操作,对账速度慢且工作量大,容易出错。

1.1.1对账的内容:由于是手工对账,由于人工操作的局限性,还不能对大范围的许多明细账户进行核对。如住房公积金账来说,还只能与银行核对公积金存款明细账,与单位核对单位公积金明细账。当时的账务处理方式是以专业受托银行为主,中心记录总账,银行房地产信贷部负责登记住房公积金存款账,单位明细账则由各银行的支行、分理处等分支机构记录。中心与房地产信贷部核对存款账,与银行分支机构及单位核对单位明细账。

1.1.2对账的方法是以手工加总、手工勾对为主。对账效率不高,而且由于手工操作,容易在金额、勾对等方面出现差错。

1.2 1998年至2010年,上升阶段。电子计算机对账技术开始运用,对账的内容也得以细化,但在账务勾对方面还需要人工操作。

1.2.1对账内容的细化

在这一阶段,对账的内容除了包括存款账以外,还可包括住房公积金和委托贷款的个人明细账,账户数量已从上千个扩展到了23万个。我所在的中心从2000年开始按照《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单位公积金明细账和个人公积金明细账,全面核算到个人。所以从2000年开始,中心对账的内容包括了与银行核对公积金存款明细账,与单位核对单位和个人明细账,与缴存职工核对个人明细账,同时,由于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的发放,还包括了与还款职工核对还款本金和利息的明细账。

1.2.2对账方法进步

利用电子计算机对账,对账效率和准确度大大提高。由于业务量的迅速增长,手工勾对的方式由于效率不高,且勾对过程中容易出错,已难以满足工作需要,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对账。对于银行存款数据,通过将数据录入EXCLE表格,利用EXCLE中的加总和计算公式,数据勾对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打印可以同步完成,大大提高了对账的效率和准确性。

1.2.3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对账机制,适应大量数据核对的工作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在这一阶段,外部对账从与银行对账和与单位对账两个方面建立起了对账制度,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并形成对账复核机制,确保对账结果的准确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对账这一可能被账务处理外的工作规范起来,并成为一项日常工作,成为会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3 2010年以后,自动化阶段。专门的对账软件的网络对账的应用,实现了自动勾对,更加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存在的失误,资金安全更有保障。

对账的内容与第二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由于计算机程序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对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银行存款对账技术的进步。从2010年开始,中心开始使用对账软件进行对账,同时各商业银行也陆续开通了网络对账功能,中心月初在银行网站下载上月存款明细及余额数据,导入到中心对账程序中,程序将银行下载的数据与中心财务系统数据进行自动勾对,并产生《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数据在程序中保存,财务主管、稽核人员等可以随时查询,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住房公积金实时存款余额。对账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工勾对效率,对账的时效性进一步加强。

1.3.2通信技术在住房公积金对账工作中发挥作用。中心60名职工管理全市24万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及1.8万户委托贷款,而对于所有的明细账务的核对,难以做到面对面的主动沟通,但是对账工作是住房公积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缺失。所以2011年开始,中心与电信部门合作,探索建立短信平台这一与职工沟通的有效渠道。短信平台的作用主要有:第一,及时向欠缴单位的负责人、专管员发出催缴短信,督促其按时缴存,维护职工权益;第二,及时向欠贷职工发出催欠短信,督促其归还欠款;第三,向职工提供住房公积金存款和贷款账务情况。通过向缴存单位和职工发送短信,使客户更加了解住房公积金这一制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客户主动与中心进行账务核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现阶段不足及展望。

虽然中心的对账工作已逐步完善,但也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账的时效性还有待加强。现阶段中心对账体系中,内部对账依靠制度执行和督查来保证对账的效果是,外部对账是存款对账在操作流程比较固定时基本能满足要求,但如果有新的业务,如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保证金的核对,如何适应新的变化,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加以改进。与缴存单位和职工的对账,由于中心在对账单发出后无法控制整个对账流程的完成,所以对账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发挥缴存单位和职工的共同参与。可以采用银行收取对账回执的办法,对单位发出对账单的同时,要求单位返回对账回执,但操作成本过高,而且执行的效果还不太满意。

第7篇: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一、企业应收账款的成本和风险

要想做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应收账款对企业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一)增加企业成本

应收账款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机会成本,即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这一成本的大小通常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即应收账款投资额)、资金成本率有关。管理成本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账簿记录费用、催收账款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其他用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费用。坏账成本,即因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增加企业风险

应收账款的本质是一项债权,如果债权长期得不到实现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一是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赊销销售收入并未产生现金流入,但企业却需为其缴纳销售税金及年内所得税预缴,如果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企业还需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付款项将占用了流动资金,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二是过多的应收账款数额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意味着企业的帐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二、企业应收账款问题产生的原因

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损失不断加大的原因,可以从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两方面来分析:

(一)外部市场环境

一是我国的社会资信评估薄弱,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缺乏规范的管理程序,从而造成企业难以获取客户全面的信用评估资料,而违反商业信用的法律成本低也使得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二是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与大客户在供求关系方面出现越来越大的失衡,信用政策、催收工作往往受制于大客户,即“客大欺店”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二)企业自身原因

一是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对债权资产的风险性认识不够,认为企业只要从财务的角度实现了收入,即大功告成。

二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例如,无规范的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管理职责划分不清、应收账款催收流程不清、考核不全面、奖惩力度不足等。另外,即使有健全的制度,如果对制度执行不到位,也会导致在客户欠款隐患排查、预警机制、问题客户及时处理和果断性、法制意识与管理方面,存在缺失,造成追收被动,措施时效性不够,产生损失。

三是客户分析和管理不到位或不科学。对于不同的客户,企业对其的信任程度、管理投入、分析维护、催收政策也应有所差别。良好的客户分析和管理将会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减少信用风险。

四是会计核算不细致,对账不及时。应收账款管理的基础是公司对各客户欠款金额的准确核算,但是由于会计人员核算不细致或错误,以及与客户对账不及时,都有可能造成欠款核算不清,缺乏追讨依据等问题。

五是催收及时性和手段还显欠缺。企业在面对问题客户时,由于受到绩效压力,可能会出现催收犹豫不决,从而贻误了催收时机;在催收手段上,除了电话、信件、诉讼等办法,也缺少其他有效的手段。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办法

应收账款作为一种重要资产,应当贯彻管理控制理念,按照管理控制程序进行管理;企业应以信用风险为导向,建立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的应收账款全程管理思路。

(一)事前管理

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客户信用和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对管理组织及职责、客户信用管理、客户跟踪和评估、期内和超期应收账款管理、奖惩等做出明确和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流程。

二是制定企业科学的信用政策。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结合公司的销售规模、盈利能力、市场份额及发展战略进行统一考虑。

三是建立客户档案、做好资信调查。企业应当深入细致地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企业性质、法定代表人、注册资金、财务状况、经营规模、信誉等资料,建立客户档案,为信用评价提供相对完整和科学的依据,企业应根据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和连续性等标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客户信用评定,根据客户信用评定结果,划分客户等级,采用不同信用政策。

(二)事中管理

一是规范应收账款核算、加强应收账款分析报告、建立与客户对账机制。企业应按赊销客户名称进行明细核算,定期统计报告客户的赊销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同时计算账款回收期、账龄结构、逾期账款率、坏账率等指标,以及时反映出公司赊销总情况和蕴藏风险。其次,企业还应定期向客户寄送对账单,并应由双方确认无误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依据,如发生差错应及时处理。

二是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5。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以总量指标、比重指标和系数指标为一体的指标体系。总量指标如最高信用额、最长信用期;比重指标如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营业收入的比重,应收账款各账龄的比重;系数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回收率等。一旦这些指标超出制定的数额,就应当做出警示,采取相应的办法。

三是持续跟踪客户的资信情况。从赊销过程一开始,到应收账款到期日前,应持续对客户的经营情况、付款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并及时调整客户的资信等级,相应调整授信登记和催收政策。

四是提供不同的收款方式来替代赊销方式,减少应收账款。例如给予客户销售折让,企业可根据自身和客户特点,按照不同的付款期,给予不同比例的销售折让,以激励客户早日付款;采用商业票据结算方式更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并对债权人的贴现提供了便利,尤其以银行承兑汇票更为上策。

(三)事后管理

一是制定科学的收账方法和清欠策略。企业针对不同客户的欠款以及欠款时间长短,应采取不同的收款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和多样的收款策略。如电话、邮件、上门等方式。

二是利用法律手段,捍卫企业利益。一旦催讨的一切手段都难以奏效时,要及时与公司法律顾问商议对策,发挥律师的专业指导作用,直至提出诉讼。

三是充分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再融资。应收账款可以通过抵借或让售获得资金,用于生产的再循环,加速企业资金周转,但一定要注意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

第8篇: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一、会计基础工作方面

为了确保财务核算在酒店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准确的指导作用,我在遵守财务制度的前提下,认真履行财务工作要求,正确地发挥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二、日常工作方面

做好日常酒店菜品价格巡查工作,发现菜品价格问题我及时做出书面汇报,并计算出毛利率!以保证餐饮产品的毛利率不低于50%。

三、会计管理方面

酒店在XXXX年X月试开业,资产众多,价值极大。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按会计制度要求进行资产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有条不紊地坚持集团的各项制度,严格执行集团财务部下发的资产管理办法及内部资产调拨程序。认真设置整体资产账簿,对账外资产设置备查登记,要求各部门建立资产管理卡片建全在用资产台账。

四、其他工作

第9篇:财务对账管理办法范文

摘 要 近些年来,集中对账管理模式在保障银企资金安全、防范案件等风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实际操作管理层面来看,集中对账仍存在较多的控制缺陷和风险隐患。对此,笔者对集中对账模式风险进行描述和分析。

关键词 集中对账 风险

一、集中对账模式下银企对账工作的主要风险

(一)岗位设置风险

1.银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不到位

《中国建设银行人民币单位银行存款账户对账操作规程》明确规定:“单位存款对账工作由资金结算或会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营运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前台和后台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同时也明确“各行公司、集团、机构业务部门负责协助做好单位客户信息变更的维护工作,协助催收逾期未收回的对账回单等”。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加之业务部门人员紧张的现状,使业务部门并未真正参与到对账工作中来,对账工作仍然是会计、营运管理部门的“专利”。然而,会计、营运管理部门的人员大多固定在工作岗位上无法走出去,对于那些对账单回收不及时、账项核对不相符等特殊类账户,仅靠会计人员的电话催收、追踪,无法保证对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亦达不到应有的对账效果。

2.对账人员缺乏,不能满足集中对账业务量需求

部分分支机构虽然在会计部门设置了对账岗,但是并未配备专职的对账人员,特别是在二级分支行大部分为兼职,不能满足集中模式下涉及面广业务量大的对账工作,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账任务,难免会产生对账流于形式等问题,影响对账质量。

(二)对账不及时风险

1.对账单发送滞后风险

首先,从流程看,一级分行后台集中制作对账单后,通过外包公司发送到对账客户或各二级分支行,其中发送到二级分支行的对账单需再次通过外包公司或网点进行二次分发送达客户。该流程表明,对账单的发送不仅仅是银行单方的行为,需要外包公司或客户的积极配合,期间如果存在外包公司不支持、客户对账意愿不强、银行对账人手紧张等原因,都将导致账单不能及时发送,影响对账的时效性。

其次,从对账时间看,银行纸式账单一般都是在账务发生一段时间后一次生成,按现行对账制度规定,最短的也要一个月,长则半年,如近期武汉分部审计发现,某支行2009年12月份的对账单中,有近20%的对账单在2010年3月份才发送客户对账。对账时间滞后,如果发生盗窃、挪用等资金案件,得不到及时发现及堵截。

2.对账单回收不及时风险

账单回收不及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银行账单发出后,外包公司或银行对账人员未能及时与对账单位及其财务人员取得联系和沟通,导致对账回收出现延误;二是部分单位账户极少使用,单位财务人员疏于对账,也导致部分对账回收不及时;三是部分单位账户为异地开户,对账单无法及时送达,导致部分对账单收回不及时;四是有的开户单位不重视银企对账工作,对银企对账不予配合,或根本不对账;五是银行人员紧张,对一些对账回复不及时的客户无法及时提供逐一上门对账服务。

账单滞后发送和账单不及时回收,都直接影响到对账效果。当前经济发展迅猛,金融产品推陈出新,企业通过银行账户核算的资金交易量和频率大幅提升,会计核算电子化程度极高,互联网络逐渐普及,使业务处理更加方便快捷,高科技作案手段更加隐蔽,案件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银企对账的及时、有效性更显重要。

(三)对账结果处理风险

对账结果处理是对账过程的关键实施环节,是对账效果的体现,包括账户核对、预留印签审核、不符款项的处理等。该环节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忽视账户交易的逐笔勾对,仅简单核对银行账户余额。二是对银企对账结果是否相符或发生对账不符款项时查证重视不够。

案例一:某支行的一起客户存款资金被骗案件:2009年10月14日,甲公司财务负责人罗某某和某局的一名员工来到某支行,称甲公司在支行开立的存款账户余额不符,要求对账。支行会计主管杨某某核查后发现,甲公司账户上的399.8万元存款已于2009年2月至2009年3月期间分3笔转入乙公司账户,并在转入乙公司后又分5笔转入苗某某等个人账户。此时,甲、乙两公司账户余额均为0。

而在此前,分行已分别于2009年4月份和7月份向甲公司寄出了一、二季度的账户对账单。2009年4月份,甲公司财务负责人罗某某发现账户余额不符时,曾电话反馈支行客户经理刘某某,刘接到电话后核查了甲公司的存款账户,并告知对方账户上只剩余2000元资金。事后刘某某向支行副行长廖某某报告了该情况,但是廖某某既没有报告上级行,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追查措施,致使错过了被盗资金的追回时间,形成企业资金损失。

三是对企业对账回执的验印审核流于形式。对账回执的验印审核是对账过程的一个重要控制环节,也是确保对账行为真实的关键。但在对账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问题表现形式一是部分客户存在多家银行开立多个账户,且预留印鉴又不相同的情况,客户收到不同银行的对账单后,并未认真核对分清账户而随意签章,银行对收到签章的对账回执审核不细致,未能发现对账签章不符问题;二是少数银行内外部作案人员,在盗窃、挪用企业资金后,为应付银行对账而私刻伪造印章。如在对账验印环节不能严格审核把关,将存在较大的风险。

(四)对账外包风险

对账外包是指通过外包公司、邮政局等单位,完成银行对账单的制作、传递工作,外包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对账时效性、缓解对账人员压力、满足银行“对账回收率”的要求。但在外包实施过程中也潜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对账外包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外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完成发送账单任务忙于应付,疏于银行对账制度的控制。在对账单从银行到客户的整个传递过程中,外包公司员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送是否及时,是否积极上门催收对账回单,是否正确回应客户关于对账有关问题的咨询等,都决定着对账单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收回。但由于外包公司对员工的考核是以账单发出及回收数量为依据,个别外包人员既想减少往返企业次数,又想提高回收账单数量,便无视银行对账的具体要求,擅自指导对账单位盖章了事,或是发出对账单后,没有继续后续的回收工作,导致账单回收期过长或未回收。

其次,对账单外包传递过程中,存在客户信息泄密的问题。银行对账单记载着企业存款账号、余额、印鉴等客户资料,企业对账经办人员将对账回执直接交与外包人员时,有的未装入对账信封,或装入对账信封但未封口,导致上述客户资料一览无遗,银行为客户保密的承诺无法履行。

再次,外包对账单传递过程中,账单交接控制不严。一是银行与外包公司之间、外包公司与客户之间账单的传递签收控制不严,造成账单的丢失、误递;二是外包公司不了解对账岗位制衡的控制,将账单传递给企业财务核算人员或将收回账单交给银行前台记账人员,重现传统对账方式下对账、记账不相容岗位一手清风险,弱化了集中对账的预期效果和作用。

二、形成银企对账风险的主要原因

分析上述银企对账风险形成的成因,既有银行人员认识、重视不够的主观原因,也有企业协助配合不力的客观因素,同时还存在监管层面制度 “软化”导致银企双方对账责权不明晰的因素。

(一)银行层面

1.对账工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一是银行对账宣传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能使客户充分认识到对账工作保障银企双方资金安全的重要性。从目前企业对银行对账工作的了解途径看,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前台开户,与银行签订《对账服务协议》时,才对对账工作了解一二,而前台人员,在忙于处理大量业务的过程中,根本无暇向企业宣传对账工作;二是电子对账推广营销工作力度不够,大部分客户对电子对账缺少了解、认识,有些客户虽签约了电子对账,但却不知道如何使用,方便、快捷的电子对账手段没有在客户中得到大力推广。

2.部分分支行对对账工作的风险内控意识不足

近几年来,对账管理工作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但仍有些基层机构没有把银企对账工作从防范案件的高度来认识,在营销任务重,工作考核压力大的情况下,注重经营业绩的发展,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管理,片面认为银企对账工作与经营、效益关系不大,对账早一点、晚一点、多一点、少一点都无关紧要,影响不大,这种思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银企对账工作的开展,也是造成银企对账不及时或不对账的根本原因。

3.受利益驱动、考核导向的影响,片面追求对账率指标,忽视了对账的过程控制

为进一步加强对账管理和提高对账回收水平,各行分别制定出台了相应的银行对账工作考核办法,其中对账回收率指标为考核各行对账工作的主要指标,也是奖罚兑现各行最直接的依据。受利益驱动,各行片面最求对账率,只关注账单回收的数量,而忽视了对账过程的质量控制。如近期审计发现,有的二级分支行存在通过建行企业网单位客户网银对账、对账验印流于形式、对账不符未及时发现等问题,均是片面追求对账率而忽视对账过程所形成。

(二)客户层面

1.认识偏差,对账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被动应付

目前虽然大部分企业提高了对银企对账的重要性认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单位客户缺乏基本的金融风险意识,认为钱一旦存入银行,即使出现银行内部挪用或账务处理错误等问题,也是银行内部问题,由银行负责,没有义务为防范银行内部风险而与银行对账,从而漠视银企对账工作,或被动应付银行对账工作,对对账中发现的问题不积极处理,不及时与银行沟通。

2.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有的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特别是近几年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发展态势迅猛,在银行开户企业中占有一定比例,资金交易活跃。但这部分企业,往往只重视其业务的发展,而疏于企业内部管理,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账务核算不规范,账务体系不完整,无法配合银行对账工作;二是有的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没有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对银行结算制度和规定不熟悉,特别是遇到存在未达账项对账不符时,不知如何处理,而影响银行对账工作。

3.监管层面

我国已经出台的金融法规体系中,缺乏对银企对账行为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约束,银企双方对账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责任认定、追究措施、处罚手段等方面尚为空白。目前,约束银企对账的制度主要为各家商业银行制定的对账管理办法,但因为是银行内部制度,只能约束银行一方的对账行为,不能对企业形成法律约束,银行对不配合对账的企业毫无办法,而且因对账不及时而造成资金损失时,双方责任无法界定。监管层面的制度“软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企对账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