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化学专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专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专业的发展

第1篇: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中专;化学教学;适应;职业教育;发展

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农业职业中专学校,迎来了职教的重大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挑战。怎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职业学校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为此,我校提出了“大力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农技人才”,要让我校毕业的学生“择业有门路,就业受欢迎”,同时,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生源的培养目标。

作为一门既是文化课,又是基础课的化学课程,化学教学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对化学课程结构、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进行思考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1、调整课程结构

我校的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化学课程是专业基础,既要面对眼前就业市场知识的“够用”,又要着眼未来社会发展知识的“适用”;既要注重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又要有利于学生向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既要把握学习理论知识的尺度,又要侧重职业教育操作技能培养的特点。为此,教师要遵循“能力为本位,需求为依据”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调整课程结构,由理论型变实用型,着重充实有关化学知识在专业的具体应用及化学有关的农业实用新科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使教育更贴近社会,贴近职业需要。

2、选择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带来的是“学科本位” 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将职业教育结合不同的专业要求、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以及科技信息组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农业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应具有符合专业发展的特色,可以通过“化学与环境保护” 、 “化学与农业”、“化学与社会” 、“化学与我们” 、“化学与发展” 、“化学与生活”等问题的提出,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知识贯穿于“问题”内容中去,使学生直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培养。

职业教育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力求从“能力本位”出发,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是对教学模式面向终生教育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3、 确定教学内容

3.1与不同层次的衔接

职业教育化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做好与初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又要做好中职向高职层次发展的衔接。农校学生入校时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特别是化学成绩普遍偏低,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众所周知,理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强,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做好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和过渡非常重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复习初中化学知识非常必要。这样可以打好基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更好地学好化学并向高职层次发展创造条件。尽管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教学不苟求知识相互间的严密和逻辑关系,但衔接好不同层次的教学,有利学生对知识的接近和应用能力方面的长足发展。

3.2为农业基础服务

化学是学好农业类专业如牧医水产、现代农艺、园林、园艺等专业知识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中的“问题”要与农业专业的基础性紧密联系。首先要弄清专业课对化学课的要求,根据专业课中对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要求达到的专业技能考核项目,从中摘出与化学相关的内容,作为确定化学课的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的依据。这样,才能在客观上恰如其分地把握化学课在专业中的位置、作用和内容重点。随着职教发展,我校面向多行业、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专业变化较为频繁,因此,凡是在专业有所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要做好化学教学内容的调整工作。

3.3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用人文精神对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做正确指引。当代著名人文学家汤一介先生在总序中谈到: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越是需要人文精神来加以引导。”学化学的对我国环境方面的知识和现状不甚了解,学生中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一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在化学理论教育课程中贯穿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敬畏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并将之渗透在学生的学识、信仰、情感、品格和气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从而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谐社会,为人类的发展作贡献。

3.4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职业教育的化学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适应今天的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紧缺人才,又要适应明天的市场发展。化学与园林、园艺、牧医专业有密切关系,能源、材料的研制和开发,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均与化学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化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做好教学评价

第2篇: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在此形势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做好基础改革,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旧的课程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只有适应并积极投入课程改革中,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和要求

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认为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和挑战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即:教育观念的挑战,数学知识更新的挑战,数学教师角色的挑战。广大的数学教师只有认认真真的准备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在新时期数学教学中有所建树。

1.数学教育观念的挑战

在我国传统的数学乃至其它学科的基础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系统的数学知识为教学内容,以考试升学为向导,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极分化,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传统教育中的弊端,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发生根本的变革,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概念。

2.知识更新的挑战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更新,对数学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的版块有:幂函数、函数零点与二分法、三视图、算法程序框图与基本算法语句、茎叶图、随机数与几何概型、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积分(理科),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条件概率(理科)、流程图与结构图(文科)、正态分布(理科)、独立性检验、不等式选讲(理科)。

专业知识点的增加,这就必然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专业知识上要过硬,本人通过对新增内容的教学发现,当前数学老师不但要实现数学专业化发展,同时也要要求自身综合发展,比如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施教学,否则数学教师就会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

3.数学教师角色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实施者改变为课程发展的参与者,从教学者改变为教学研究者。

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是说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探讨、发现并获取数学知识,老师做得更多的是给学生心理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很多教师认为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和教学实践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数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研究多了,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理性。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专业的基本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

2.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

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渠道不是唯一的,但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专业化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我们应当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自觉承担数学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从而使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地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简而言之,每个老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负责任。

(2)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并在不断反思中获得专业发展

作为主科之一的数学,积累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对于数学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学习,并不断的反思,我们在专业化发展上才能有所建树。

(3)积极进行教研组讨论、进行专业对话

通过教研组的讨论,数学老师可以和同事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切磋,从而达到教研组的共同进步,提高学校老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专业对话就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一般专业对话的形式主要是通过期刊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的数学老师提出了专业化发展要求,每个老师在新时期都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给广大的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变革,我们的教学生活将会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7-199

[2]吴向东,自然教师的一种新角色模型——促进者,小学自然教学,1998,1-3

[3]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局限。课程.教材.教法,2000.(5)

第3篇: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数学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数学老师的情况尤为严重,数学教师队伍实现职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付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老师自身也是一个受教育者,是一个受教育者的成功典范,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会提升自己,这就是一个教师职业化不断进步的过程。

一、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完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1.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只有老师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才会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学历,这是对老师知识水平的一个肯定。作为数学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才能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因为一个问题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答,那又如何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呢?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不够,如何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我想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有一句老话“数理化不分家”,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该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如物理学科,学理使人聪慧;如历史学科,学习历史能使人明智;除此之外,还应该懂得一些社科人文的知识,这样就会成为一个渊博、受人爱戴的好老师。

2.教师有了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及出色的个人能力,这样才能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专业知识水平显示出一名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智商的体现;而

出色的个人能力是情商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个人能力,现总结归纳出以下两个层面:

一方面,在工作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应具备教学能力即授业解惑的能力,例如,教师首先需要备课,不懂的知识点自己也要学习,因此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就至关重要;其次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要尽量做到让更多的学生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另外,课堂上会有学生提出问题,会有一些突发状况,这就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老师需要组织学生一起玩游戏、做活动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老师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解决一些学生之间的矛盾等等,此时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沟通调节能力。

3.“桃李满天下。”这是一句让所有老师都欣慰的话,教师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因此对老师的要求也应该更加严格,除了具有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外,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及健全的教师专业情谊。

二、加强初任教学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方向和授课方式

在我国小学中,初任数学教师在教学授课中难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没有经验基础,因此应加强初任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好职业方向和授课方式。

1.学无止境,学生如此,老师也应如此,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有学到老、活到老的观念,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新世纪,科技飞速进步发展、经济快速发展,我们也应该努力终身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才是教师生存的根本,也是实验教师专业化的必经之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并非与生俱来,只有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师的讲解及自己的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所以,我认为小学初任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同时,初任数学教师刚刚步入社会,刚刚投身教育事业中,应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将讲台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舞台,坚持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同时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网络知识等等,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师者。

2.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如开展校本培训等等。

1989年,为满足学校教学课程和教学整体规划需求,由欧洲国家教师教育协会界定发起的一项培训活动,主要是为教师提供一些校内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即为初任数学教师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也帮助初任教师解决了专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 学报 专业化

一、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的困境解析

目前“千刊一面”已成为我国高校学报的一大特色,倘若我们去掉高等学校名称,很多大学学报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家学报。1 公开刊物如此,内刊更是处于“孤芳自赏”的状态。就司法警官类院校学报而言,尽管几乎每个省都有司法警官类院校,且基本上是一校一刊,但公开刊物仅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报》、《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等极少数,绝大多数此类院校学报都是内刊,每期发行量以百位数计,交流和赠送除同类院校外,主要面向的是监狱劳教等司法系统以及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对社会普通读者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作为行业内部的刊物,司法警官类院校学报定位不端,办刊指导思想不太明确,片面学习本科高校学报的做法,即过分重视“学”——学术理论研讨,忽视“术”——监狱劳教基层实践,盲目效仿法学类本科院校学报——法学理论研究文章过多,司法实践应用范畴文章偏少。部分刊物以能多刊发基金项目课题文章,专家、教授文稿为宗旨,片面追求文章的所谓博大精深,盲目跟风、模仿、攀比本科院校学报, 一味追求学术化、“书卷气”,而对司法基层文章关注不够。当然,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稿源问题。监狱劳教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警的理论水平差,能够以“论文”形式阐述观点的并不多;而理论水平高,成文符合论文习惯的教师又空谈理论,缺乏对实践的有效指导。

实际上,学报的专业化,不仅仅指内容的专科化、学科范围的集中化,还应该从理想状态上看,还应该实现编辑队伍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学报出刊标准的专业化、设计装帧的专业化以及出版发行的专业化等多个方面。这些众多的“化”,对于本科院校学报尚路途遥远,对于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来说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如何专业化是一个尚未有人探讨的问题。军事院校有讨论,公安院校学报有讨论,但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一直被忽略。这直接就体现出这类院校学报专业化十分不够,对读者的影响实现太小。

二、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专业化的具体路径之一:形式上的特色化

大体而言,高校学报专业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一是由专业性大学创办的专业性学报。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中国政法大学的《政法论坛》,因学校的专业特色而成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报;二是依托不同综合性大学的同一学科组建的专业性学报。如由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三是由同一类型的专业性学校共同组建的专业性学报。如由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现更名广东警官学院)和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共同主办的《政法学刊》;四是单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报通过专题策划逐步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如《郑州大学学报》充分利用本校的学术优势及学报的综合性优势,组织了许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题,既充分发挥了学报综合性的优势,五是高校之间的合并带来了学报专业化的新契机。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均在合并之后将原来的综合性学报划分为人文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等多个版本,有些高校更借此机会创办了一些专业性期刊。2

以上五种模式,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最可行的当然是第一种。然而,问题仍然存在。专业性大学创办专业性较强的学报是以其强大的学术背景为依托的,而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欠缺这样的学术资源。此其一。其二,与其他学报一样,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也处于“综合化”与“专业化”的摇摆之中。一方面,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院校都在努力地发展自身,专业越建越多,学科范围也越来越大,凡是与司法沾边的都尽量开设;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1984年的文件(教育部教高1字027号)和1998年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3号),“高校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明确规定了学报的办刊宗旨。特别是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新出期109号)进一步规定了学报必须冠以学报全名及学报须刊登本校稿件。高校学报根本就没有只刊登某一专业论文的权力。尽管“司法警官”已属于较专业化了,但就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基础类的语文、英语该不该上学报?法学类的民法、行政法该不该上学报?一个学校开设的十几个专业几十门课,相关的学术论文该不该上学报?在办刊经费、人事、行政上都要依附主办学校的高校学报,对这些文章都说“不”显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在现有体制下真的无法作为了吗?当然不是。在现有体制下,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应认真分析研究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情况,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依据本校独厚的学科优势作为开设专业栏目的基础,进行栏日调整即分栏,精心组织,办出自己的品牌栏目。目前,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具有专业化特色的栏目有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的“社区矫正”、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报的“监狱学”、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的“监所理论与实践”等。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服务监狱劳教队伍建设,服务实战需要,同时兼顾社会化管理的需要,行业化特色明显。依照一般的想法,其在“特色”上应该不成问题,专业化道路甚至应该比一般综合性大学学报更平坦,然而,事实并不如此。这一点可以从目前此类院校学报的栏目看出来。但栏目下的论文在每期学报中所占比例极少,甚至有的学报根本就没有这些特色栏目。

特色栏目开设以后,应提高这些栏目的文章比例。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在于“司法”,因此可仿效公安类院校学报的做法,在行业上做足文章。如不应拘泥于遴选研究视野博大的法学论文,监狱劳教应用技术理论、应用技术的成果形式也应在刊发之列。针对司法警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及时刊登教改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和新方法以促进交流,以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3因此,在确定特色栏目时应多联系自身实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各学报在特色栏目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特色栏目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没有解好“特色栏目”这个题。没有真正把握住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的内容,诸多栏目涉及的范围包含了不同学科,定义却较为宽泛,没有形成问题意识。

二是为特色而特色,这种特色栏目的建设形式大于意义。有些学报虽然设置了特色栏目,但并没有真正依托本校或本地优势,话题单一或者思考重复,没有真正严肃、科学和有分量的稿件,难以真正凸显特色栏目的特色属性;有些学报虽然开设栏目比较有特点,但是对栏目缺乏整体规划,意图不明确,仅仅是相关论文的汇集,没有长期性与连续性,削弱了栏目的特点。

三是行政命令对特色栏目设置人为干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学术”理应是学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但在一些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领导严格限定特色栏目设置的思路和选稿用稿的标准,以现行的行政意图干预特色栏目的建设。4

因此,设置学报栏目应注意其标志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三个特点。所谓标志性,是指栏目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和鲜明特色,并将特色栏目建设与学报建设融为一体,使特色栏目成为学报的“标志性”产品。如果栏目设置没有独特之处,而是一般化、平庸化,学报必然暗淡无光,读者关注学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也难以持久,作者更难从栏目已刊发的文章中较好地把握栏目的方向。失去了读者和作者,学报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创建特色栏目,其主导的话语权力便能够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更多的读者群、作者群,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进而形成权力、知识和受众的多重互动。5

确定特色栏目后,其他专业的论文通过别的栏目照样可以在学报上发表,但特色栏目与一般栏目论文所占比例应呈倒三角形。“红花要有绿叶衬”,在确保特色栏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栏目的选题策划,因为它能增强学报多方位的吸引力,为学报增色。

三、 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专业化的具体路径之一:内容上的优质化

论文的学术质量是衡量学报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没有高质量的论文在学报上发表就无法树立该学报的权威性,学报的权威性不高反过来又影响编辑部无法组织到高质量的稿件,如此恶性循环对学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校学报的发展最终依靠刊物的学术质量。提高学术质量,编辑部可以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提高稿源,二是严肃审稿,三是加强编辑的在职培训。

(一)提高优秀稿源

优秀稿件是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基本保证,为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需保证充足而高质量的稿源。编辑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稿源质量:

首先,确保校内优质稿。由于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基本上都是内刊,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课题结题,均不具有说服力,由此造成了校内优质稿的流失。针对这种情况,学报编辑部应一方面采取对优质稿件采取优稿优酬优先发表的政策来确保本校内的优质稿,另一方面争取学校的优惠政策,如学报上发表文章可以算科研分等等以吸引校内的优秀稿件。

其次,引进优质外稿。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应利用独厚的优势,瞄准本校内部有特色的专业或优势学科,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挖掘这些学科的稿件来增强学报在该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利用优秀的内稿来吸引外稿。在引进优秀外稿时应改变以往的办刊模式,开门办刊,无论是内稿还是外稿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公检法司一线的稿件优先采用。

(二)严肃审稿

大学学报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否被采用是由审稿结果来决定。因此,严肃审稿是提高学术质量的永恒主题,是保证刊物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关键。对于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来说,提高审稿质量可采取如下途径:

首先,加强编辑的初审。初审的任务是审查稿件是否重复发表或变相重复发表;稿件的内容是否具有创造性,学术水平能否达到发表要求,是否符合办刊宗旨。严把编辑初审关,将初审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其次,审稿专家的选择。审稿专家除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学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再者,审稿方式的选择。编辑部采用双盲法,即审稿人不知道稿件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审稿人是谁。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和杜绝人情稿和关系稿,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审稿过程的影响。

另外,提高编辑水平也是专业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司法警官类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大多是由教学科研人员转行而来,且专职人员很少,主要是兼职编辑,由于缺乏编辑学科和监所理论的专业知识,审稿校稿时难免出现偏差。另外,编辑部隶属于科研处,教学、科研、编辑三方面的工作一起抓,没有足够的精力选题、组稿,这也是稿件质量上不去,专业化道路不好走的原因之一。应加强对编辑的在职培训,系统进修、短期轮训都是提高编辑水平的好方法。

基金来源:本文系四川省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2011年度立项课题。

注释:

[1]赵广示.创新:破解高校学报同质化难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5.

[2]欧翠珍.我国高校学报专业化路径的现实选择与体制评析[J].出版科学.2008(3):49-50.

[3]王道春.公安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的现状及特色之路[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139.

第5篇: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反思;观摩;交流

收稿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赫兴无(1976―),男,汉族,湖北省枝江人,新乡学院政史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一、学习

教师的学习活动必须是持续终身的行为,这是信息时代知识迅速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目前有不少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由于长期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只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而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知识结构单一;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匮乏,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加强知识学习是当务之急。

从学习方式上,地理教师学习活动的进行包括两种:自学和继续教育。自学主要是指地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零星时间进行地理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和教育理论、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的研修。自学具有灵活性,教师可利用晚上、双休日、节日等分散休息时间安排学习;同时,自学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适当选择学习内容与方法。但也有研修课目选择不系统、时间不能保证、学习效果因人而异等不足。继续教育主要是指地理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接受高一级的学历、学位教育和岗位培训。与自学相比,继续教育具有进修课目系统、学习时间有保证、学习效果良好等优点,而这正好弥补了自学的不足。

从学习内容上说,地理教师的学习首先要突出一个“新”字。在信息时代,无论地理科学还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其内容与方法都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生着质和量的巨大变化,地理教师遇到的新问题也将层出不穷。因此,只有勤学,随时把握专业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果,弥补不足,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其次,要强调一个“博”字。“博”是指以地理学为中心,浏览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著作,建构地理教师多元知识结构。

二、观摩

观摩理念最早出现于《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它倡导的是一种互相学习切磋,而各有助益的思想。①这种理念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逐渐演变成为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公开课是相对闭门课而言的,它依据目的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诊断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诊断课;二是比较不同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竞赛课;三是以引领某些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为目的的展示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理教师通过观摩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可以快速将他人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吸收,内化成自己的教学素养。

三、交流

交流在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师的交流活动按交流媒介的不同,可分为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两种。所谓直接交流是指交流主体面对面的接触与互动。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同伴群体之间的口耳相传的交流方式的认同度是最高的。他们习惯通过个体平等的对话,随处可见的交流获取教学知识。另外,对公开课后的教学点评,地理教师也报以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公开课现场的教学质疑与舞台上下的智慧互动,使地理教师不仅了解执教者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了解执教者内涵的设计理念。这样观摩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操作与智慧的双丰收中获得了专业发展。地理教师的间接交流主要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同时参与各种教学论坛的探讨。

四、实践

实践是反思和研究的基础,无论是教师的教育研究还是教学反思都是围绕着其教学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地理教师就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得教学智慧,提升专业品质的。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主,分为闭门课与公开课。在闭门课中,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构思付诸于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改革实验进行创新。诊断型的公开课便于教师了解自身的不足,竞赛型的公开课让教师经受了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洗礼,展示型的公开课沉淀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自身职业成长的关键期内(一般3~4年)执教公开课的频率与层次往往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五、反思

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②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可以丰富实践知识,增长教学智慧,提升教育理念。因此,教学反思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课后练习――反思的基点

课后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对学生作业和练习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作业布置和设计的科学性做出判断,逐步实现课后练习的创新教育功能,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准确定位,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地理教师对课后练习要倾注热情和关切,这是反思的基点。

(二)课堂教学――反思的重点

一节地理课结束之后,地理教师应仔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全面、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新颖、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与启发性;教学媒体选用的科学性、现代性,演示操作的熟练性、准确性。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有利于教学设计不断完善,教学效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反思的重点。

(三)学生评教结果――反思的重要渠道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较高的信度。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对学习环境的描述与界定比较客观;学生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效能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观察比其他“突然出现”的评价人员更为细致周全。反思学生评教结果,有助于地理教师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自己,既总结好的一面,又找出自己不足的一面;有助于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反思实践中获得专业品质的发展。地理教师要重视学生评教结果,这是反思的重要渠道。

六、研究

当前,教育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角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教育研究使地理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教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就专业品质提升而言,地理教师的教育研究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以地理教学行动研究为主。所谓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为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二是应在研究中加强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合作。由于地理教育研究的复杂性,也由于地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研究中,要加强教师与有关人员的合作,包括教师与大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的合作,教师与教研员的合作等等。

注释:

第6篇: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一、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办学已逐步走向正轨,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结构仍然不合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在师生比上离标准还有一段距离,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上来说,他们在专业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能力不强。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师普遍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所学的专业也基本符合学校开设的专业,学校的实训设备也基本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但是,中职学校里还有很多专业教师没有具备在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的经验,对本专业的实训设备的操作还不熟练,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影响了指导学生实训的效果。另外,有部分教师无视专业领域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专业技能操作的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一部分教师有安于现状、满足于目前已有知识的思想,他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高,缺乏研究意识。

(二)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一是中职学校还没有制定建立完整的教师培训制度,如教师的培养培训计划及与之相配套的奖励、激励制度还不完善,教师的培训培养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缺少政策、资金支持,主要是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度还不够,虽然在基础设施、实训设备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抓得还不够紧,如没有出台相对应的教师培训制度,在教师培训上投入的经费还不足等。

(三)师德师风有待提高。目前,中职教师的师德水平有待提高,加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教师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低等原因的影响,造成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对学生的教育不重视、关爱不够等。

二、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综合以上分析,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一)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宣传教育,扫清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的思想障碍,使其本人明白专业化发展不但是个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要的使命。另外,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还可以让教师认识到专业化是众多职业专业化中的一种类型,是教师成长的必然过程,从而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得到充分的重视,打破人们在观念层面上的障碍,有利于教师树立专业发展理想、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最后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二)健全培养培训体系。一是不断建立和健全教师各项培养培训制度,使教师的培养培训形成体系。制订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二是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每年都应派出一定量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如国家级、自治区级培训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三是开展多种多样校本培训活动,如举行教学设计、教师职业素养讲座等,还可以通过“传帮带”、“一对一”等方式,安排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辅导青年教师,进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四是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巨匠到校任教,通过指导帮扶,让学校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为促进教师的成长进步及实现其终身教育,中职学校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及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外,还要积极主动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研究的主题应围绕本专业来开展,方向可以不同,主题可大可小,如可以选取教育教学改革某方面为研究对象,也可以选取学生为研究对象等。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教师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改革,学会创新。因此,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既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又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一部分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中,积极承担或主要参与了很多课题的研究,目前,他们已成为各专业中的骨干教师,在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四)搭建自我展示与交流平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除了自身提高外,学校还应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展示自我与交流的平台。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举办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技能操作比赛以及选拔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和技能比赛,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发现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给予重点支持,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下转第17页)(上接第15页)学习考察、学术交流和企业锻炼等活动,全面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两年来,有2名教师进入了自治区职业教育名师工程培训班学习,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做出了贡献。

(五)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一是通过填写教学日记、撰写教学案例等形式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技能。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如学习现代国内外职业教育前沿的知识和共同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在学习中还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探索,认真思考这些知识的本质,从而用这些知识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三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用学到的、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自己在校的实训操作以及下企业的生产锻炼。在生产实训中进行积极的反思,既可以巩固学到的专业知识,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及企业产品的升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四是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师德风范。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从而促使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强化校内外生产实践锻炼。中职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初中级技术技 能型人才,所以中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手和生产实践能力,这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实现。一是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或挂职锻炼。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或挂职锻炼,既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关系,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学到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掌握企业的生产文化等。同时,还有机会参与到企业产品项目的设计和研发中,等等[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这些都从本质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积极参加校内实训锻炼和操作。教师要积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实训资源,利用课余时间或在上实训课期间,大胆动手摸索,加快掌握各种实训设备的操作,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要积极开展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本领,特别是实训操作本领。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各级政府、学校和企业必须全方位创设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环境,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健全培训体系,开展校本研究,搭建教师展示平台,创新企业生产实践锻炼机制等途径,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要求中职学校教师要树立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教学反思,创新教育内容,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扬群,吕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

[2]佛朝晖.四招破解中职教师专业成长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2-03-14

第7篇: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1 数学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

由于教学情景的不确定性,所以数学教师不仅要是一个实践者,更要是一个研究者。既要“思先于行”,又要“以行促思”。在研究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斯滕豪斯认为,“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学理论的理想实验室。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专业的数学教师不应该将课堂看成是低水平的演练,而应该将自己的课堂组织成为大的探索,自主地进行一些数学教育改革试验,努力探索新型的、高效的、低耗的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学的方法。青浦教学经验,MM教学法等等都是一线教师研究教学总结出来的好的教学方法。此外,数学教师还应该进行数学的研究。最好的教师就是那些在数学中有点像是曾经做过研究工作的人。通过研究经历发现的过程,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建立更好的数学知识体系,发现一些数学知识背后普遍的联系,还可以给出某些著名问题的新解法,发现并证明某些新的命题,提出某些新猜想新命题。初等数学应该是中学数学教师一个好的研究方向。张景中院士就是通过在中学教书时对平面几何的研究得出了用面积法解几何题的新思路并将其用于机器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反思实践者

数学教师不仅要是一个研究者,还应该成为一个反思实践者。杜威认为“教师对于教学应该提出适当的怀疑而不是毫无批判的从一种教学方法跳到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对实践进行反思”。他批判教育只是简单的教学生跟从现状。我们认为作为专业的数学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对自己的信念系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数学知识系统、背景因素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处于更多的理性控制之下,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作为反思型的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新课改并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专家运动,而是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相结合的一场运动。数学教师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课改,应该对课改的理念进行反思。新课标中提出了许多针对过去数学教学中不足的新理念,例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自主探索”等等。固然这些新理念对于传统教学的弊端无疑是一副良药。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如果每节课都是通过现实情景引入教学,将零碎的数学知识淹没在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或只注意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而将稍微复杂一点的证明都忽略的话,我们的数学课将失去数学本身的意义,学生学到的将不是数学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有通过实践反思,数学教师才能把握好这个“度”,才能真正的全面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应该对新编的教材进行反思。对于新编教材,许多教师怨声载道。也许是面对突然改变的教材有些教师无所适从,也许新编的教材本身出了问题。而这些都只有通过数学教师的实践、反思才能得出很好的结论。只有教师真正地参与到课改中,不是唯上、唯书,而是通过实践反思,实事求是地对课改作出客观评价,新课改才能取得成功,我国的数学教育才会蓬勃发展。

3 数学教师共同体的建设

除了来自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之外,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也是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建立数学教师共同体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数学教师共同体的建立弥补了“个体户”为主的不足,有助于批判性自我反思意识的拓展。一个年级、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数学教师都应该形成自己的数学教师共同体,应该进行更好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文化。教师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对专业实践的研讨。我们应该创建建立数学教师共同体的条件。例如,强化对新教师的以老带新的计划,所有的数学教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举行定期的学校或地区的数学教师研讨会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跳出自己狭隘的空间,实现更佳的专业发展。

4 重视对数学教师的职后教育

第8篇: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专业化;馆员;发展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发生着深刻变革,教育走向了历史的前沿,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今社会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进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服务机制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入质量提升,工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趋向,合乎逻辑地突显出来。

二、馆员专业化与专业发展

专业是人类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分工的结果,一般理解为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服务的职业,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

馆员专业化依托图书馆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系统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特殊技能的培训,逐步达到业界所要求的专业标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程度变化来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表现状态来看,是一个静态的发展结果。具有独特职业特点的不可替代的专业化活动,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分工的需要和结果。

馆员专业化目标可分为群体和个体,群体主要目标包括专门的学习机构和专门内容、馆员任职的规定学历标准和措施、公认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规定的资格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对馆员个体进行监控的自治组织机构;个体主要目标包括掌握图书馆的学术和理论、承担起为他人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在服务实践活动中产生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接受专门机构或团体监控质量和自我发展[1]。

专业发展是专业存在与提振等阶段持续的、不断深化的状态和过程,是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等社会活动的需要,社会服务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馆员专业化发展是馆员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操守、学科知识、服务技能等专业认知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外行到内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馆员的过程。馆员专业化发展受馆员自身因素和外部需求的协同作用,馆员个体应采取一种主动选择行为,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反思自身行为、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和素养、不断创新以适应与时俱进的专业要求,借以为大学诉求群体的利益服务。

馆员专业化与专业发展均指馆员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升,馆员专业化与专业发展是相通的;但馆员专业化具有群体维度的特性,既馆员群体专业水平提高及外在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而馆员专业发展不具有这一特性,这是馆员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的主要差别。

三、大学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策略

大学图书馆主要为学校广大师生群体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馆员在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导航提供、传播利用等服务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馆员要完成这样的角色,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图书馆平台给予的支撑,内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的互为条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得馆员主体性得以完善,为馆员专业化健康发展开辟广阔的领域。

(一)构建馆员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馆员培养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和转型,隐含着管理机构与馆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图书馆机构在为馆员提供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引领专业化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1.加强功能性建设

功能性建设并不是说重新建立一座新馆,而是为了发展、不断改进和提升现行馆建制内专业化的功能,着重强调馆员专业化的发展,强调图书馆是馆员专业化发展的场所,使馆员获得可持续的专业发展,实现馆员队伍的专业化。功能性建设对馆员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服务实践活动中重点突出专业化的独特的功能定位,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正常运转的基础。在专业化建设中发挥功能性引领作用,加大专业化发展引导力度,着力推进馆员专业化发展。具有馆员专业化发展功能的图书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机构,才能使所有参与服务过程中的人都得到发展。

2.营造专业化发展环境

以现代化技术设施、办公设备、馆舍和资源等物质和有形条件构筑而成的环境为依托,彰显本部门专业化发展的本色和浓厚氛围。在馆员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图书馆机构规模状况应具备有利于推进馆员专业化发展的特点,所营造的专业化发展的硬件环境,是保证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准确把握馆员专业化发展软件环境层面的体系建设。制度保障、科学管理,是构建大学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环境,制度折射出对馆员的规范与专业化角色的要求,浓缩了发展的期望目标,对消极因素带来的惰性产生约束力,激励和推动馆员专业成长与发展。倡导专业化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塑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保障馆员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形成专业理想和敬业精神,适应图书馆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3.构建多元化发展模式

文献信息载体多元化、内容形式多元化、传播文献手段多元化的现代图书馆服务已完全取代单纯以印刷型文献为收藏单元的模式,图书馆事业专业化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人才。在馆员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在共同的图书馆发展核心价值认识和专业化需求基础上,根据馆员性格、技术能力、知识水平和工作经历与经验等方面不同的特点,提出符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以尽可能地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特长的,则在提高其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以培养成为整合和优化文献资源管理而提供信息支持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而对于有图书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沟通能力强的,促使掌握本校专业知识和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科型馆员为发展中心;对善于协调工作中人际关系主要从事管理工作的,应以管理研究和管理能力的水平提高为主。逐步建立馆员群体的多元化发展制度,积极鼓励馆员的角色向多元化的方向延伸。

(二)馆员专业化的自主发展

馆员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主体性,是馆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馆员应积极回应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实现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

四、结语

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馆员专业化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馆员走向专业化的舞台,馆员专业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方向。图书馆机构和馆员都应共同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担负起信息时代赋予现代图书馆的使命。

参考文献

第9篇:化学专业的发展范文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一般地,教师的教育理念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反映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的基本看法,具体体现在教师劳动中。教师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性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和专业性等特点。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较全而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学前教师也应具有相应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

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和结合。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学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身处特定的教育情境,而对变化而生动的教育对象,要用心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运用《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幼儿加以积极引导,从而将学前教师的知识能力积累,积极转化为实践智慧和情景性知识。教育智慧还表现在对教育过程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

人文素养。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较高,提高学前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做好学前教育的前提基础。学前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关怀、接纳、尊重的心态,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幼儿,并平等、融洽地与他们相处,使每一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每天都充满欢乐,进而健康发展。学前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文行为。

合作和反思能力。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合作和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前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拥有较强的合作能力,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受教主体幼儿和施教主体教师开展合作,而且还要能够与家长以及社会其他教育机构合作,以便争取到更多更好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提高教学质量。学前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拥有良好的反思氛围和较多的反思实践机会。学前教师要善于反思、总结,发现个人或集体的优缺点,不断学习,完善自我,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转化。学前教师的反思能力,主导着学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欠发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师资分布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相比较,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学前教育师资相对匮乏《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学前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了明确规定。学前教师应是师范学校毕业生,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应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任教。从贵州地区的调研来看,大多数幼儿教师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但学历偏低,以中师和大专为主,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大专学历还是通过成人自学考试获得的。此外,专业不对口,大部分教师是转岗教师,以前从事小学各学科教学,获得的是小教职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前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

欠发达地区幼儿园多为民办教育性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幼儿园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例如有的师范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占的比重较大,超过三分之二,而实践课占的比重较小,不足三分之一。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相对滞后,缺乏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基地,在某些地方即便有,也只是由师范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获得职后培训的次数少,培训的级别较低,多为省级以下的培训,而且培训的机会不均等,参加培训的多为幼儿园园长、骨干幼儿教师,年轻教师相对较少。学前教师职后培训缺少专门的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幼儿园设施简陋,硬件、软件建设,达不到国家对幼儿园的相关规定标准,幼儿园教师的数量、质量均与国家相关标准相距甚远。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幼儿教育呈现出小学化的倾向,办学理念落后。单靠幼儿园的力量,显然不足以引导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的认知相对简单,概念模糊,有进一步培训提高的迫切需要。在这些幼儿教师中,有的通常仅把语文、数学等知识性学习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偏离了幼儿阶段教育内容应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教育方向;有的教师把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仅仅看成是对幼儿园的装饰,对其综合功效认识不够,缺乏环境布置会影响幼儿的形象思维发展以及幼儿安全保障的认识;有的教师只把保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看孩子有的教师则仅把教学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忽视幼儿保育。

由于受欠发达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而的影响,以及学生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家长普遍对学前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在理解上存在误区,观念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而: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就有人照管孩子,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一生发展的重要性;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小学,才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上幼儿园算不上正规教育,上不上幼儿园无关紧要,于是将子女放养在家中。由于大多数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就由爷爷、奶奶等老人在家中抚养。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前教师数量少,师资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幼儿教师缺口约为80万。在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师资更显短缺,学前教师供需矛盾问题更显突出。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跟不上招生规模扩张速度,学前教育师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不合格教师比缺乏教师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为此必须严格实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国务院于2012年9月10日颁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全而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育部于2013年8月15日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在全国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幼儿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国历来以师范教育培养师资,极大地保证了学前教师的专业训练。在欠发达地区,应积极申请国家绿色通道政策,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合格毕业生直接申请资格认证制度。对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直接通过资格认证,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对师范院校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则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其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以获取幼儿教师资格。

随着幼儿教师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加大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对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可加大技能训练,强调基本功;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开出40-60门专业课程,提供专业实验室、手工室、玩具体验室、音体关专用教室,保证学生的理论化、实践化。如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其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有8个专业方向、120门专业课程,拥有100余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在重视职前培养的同时,应加大在职和职后培训。努力加大国培力度,扩大农村幼儿教师进修培训覆盖而,使更多的农村幼儿教师获得进一步的进修培训,全而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