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艺术的民族风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的民族风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的民族风格

第1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55-01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现代设计教育的年青化和不成熟,使设计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因而受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着文化,就它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

在世界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地位。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单一性,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不利于艺术设计进一步发展。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

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个性化是它的重要特征。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也要具有世界性,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同样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是其具有世界性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

以我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通过点线面的对比,色彩的映衬,效果上虚实动静,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重归纳和概括,将自然形态规律化,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并赋予象征和寓意。

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由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某种巧合,以及传统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特别是那些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以很高的审美价值引起现代人们的赞叹与兴趣,并对艺术设计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致在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的踪迹和设计应用的经典范例。

第2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风格;雷同倾向;多元审美价值观;解放个性;母体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38-02

经过几代民族声乐艺术家和教师的不懈努力与孜孜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已是硕果累累。但近年来,民族声乐的表演艺术风格有严重的雷同倾向。“千人一声”的趋势十分明显。这已经成为广大声乐教师和民族歌手所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有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目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雷同的倾向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众多歌手的音色效果过于接近。第二,演唱风格趋于单一化态势。这两种现象不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艺术局面,影响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已成为现实,我们应该直面它的存在。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该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一、努力树立多元的民族声乐审美价值观

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中,曾出现过诸如:郭兰英、王昆、马玉涛、郭颂、吴雁泽、刘秉义、李双江等等优秀歌唱家。他们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银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星座,各自拥有着极其卓越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他们为民族声乐艺术多元的审美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是,在、宋祖英、阎维文、万山红、张也等歌唱家之后,艺术风格独特的民族声乐歌手似乎越来越少,“雷同”的艺术“面孔”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了一个多少显得有点“另类”的阿宝,反而成了全国人民瞩目的焦点。在艺术教育规模空前发展的当今,没有任何学院背景的“阿宝”现象,只能让我们反思我们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

多元的审美价值观体现的是艺术工作者和教师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宽广的艺术胸怀。凡是能够准确生动而充分体现自然、社会和人性的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艺术,均应得到肯定。那么,以此作为底线,好的艺术创作只有手法上的不同而没有高下之分。由此看来,我们是否应该考虑这样去做:

(一)民族声乐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树立多元的审美价值观的使命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深沉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积了广博丰厚,色彩斑斓的文化底蕴。诚然,民族声乐艺术有表现幽婉、甜美情感的重要一面,但更有壮丽、雄伟、深刻、博大等更为内在的艺术内涵需要来表达。民族声乐教师有责任随时提醒自己加强对中华民族各种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避免用自己的审美“偏好”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教师有这专业的学术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如果以开放的学术思想为前提,就有利于多元的审美价值观的树立。如果一叶障目,夜郎自大就会在学术上形成一条无形的绳索,甚至可以扼杀一条条鲜活的艺术生命。我们民族声乐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时常进行自省。

(二)民族声乐歌手和学生也应拥有多视角的审美理念

当今,艺术产业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民族声乐艺术当然也要面对市场。这也使得其很容易趋从与市场。某一歌手唱红了,很多歌手就盲从于他(她)更有甚者连其舞台肢体动作都模仿的“惟妙惟肖”。并没有做到在尊重作品内容,尊重作者艺术创作思想的条件下的真正意义上的“二度创作”。这种现象是“迎合”市场需求的直接表现。这样只能给民族声乐艺术带来“假”、“大”、“空”的浮华。而不能为提高艺术品质起到实质性作用。只有多视角的审美理念,才能使歌手和学生逐步确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可持续的艺术发展之路,形成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如果我们在艺术上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会使自己的发展走入一个死胡同。你会发现自己的艺术很快就被滚滚的艺术洪流所淹没。

二、形成解放个性的民族声乐技术理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育工作不是工业流水线,而是生机勃勃的田野。教育工作的“产品”――学生,不应是一个规格而应该象田野里的庄稼那样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更是如此。众所周知,人的嗓音条件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再加上方方面面的主客观因素,人与人的声乐综合条件的差异是很大的。相对而言,每个人的嗓音质地都拥有优势,同时也存在劣势。这就要求民族声乐艺术的教学双方都应具备尊重个体嗓音机能状态的理念,避免在发声技术训练方面出现以下两个倾向:

第一,为了更接近民族声乐甜美,细腻的审美需求,而要求所有的嗓音都趋向于细线条。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发声状况出现“吊”、“卡”、“挤”等音色感和行腔状态。使得学生的歌唱听起来似乎接近某个知名歌手,却在作品总体表现力方面漏洞百出,经不起听众的考验,有的甚至出现了病态的嗓音状态。

第二,为了使歌声更具气势,在形式上而非本质上加入所谓的“美声”的状态。“美声唱法”(Belcanto)的原意为“美好的歌唱”,由此看来,民族声乐如果要借鉴美声歌唱艺术的话,也应该从其科学性方面来做。如:呼吸方法、吐字技术、行腔观念等。而不是为了得到所谓的“宽阔感”、“浑厚感”导致一部分学生出现“憋”、“撑”、“努”等不良发声状态。这样以来使得歌声失去了基本的美感,非但不能塑造宏伟的艺术形象,反而使歌声显得笨拙和浑浊。民族声乐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嗓音基本条件及其综合能力素质加以客观的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朝着解放其嗓音的技术之路上前进。而学生和歌手要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嗓音条件万不可为了追求某种歌唱效果,而“扭曲”自己的嗓音条件。造成“邯郸学步”的后果。更有甚者最终毁掉了自己的嗓子。

三、具备向“母体艺术”学习的艺术理念

一种文化艺术的发展,绝不可脱离其“文化母体”凭空而来。而民族声乐艺术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不能背弃传统声乐艺术和原生态民族歌唱艺术的“母体”。就此而言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主动汲取中国传统唱法的精髓

中国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昆曲唱腔绵长、悠远;京剧等优秀剧种也形成了非常系统而科学的唱法;曲艺唱腔异常丰富;古典声乐理论也积淀颇厚。现在高等艺术院校也相应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但在民族声乐学生的思想中,从跟本上没有把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放在一个应有的地位上来进行探索和研究,更不用说是运用了。民族声乐歌手和学生应该自觉地爱上我们的传统声乐艺术,并努力将其融入自己的舞台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与众不同的演唱风格。

(二)积极吸收原生态民歌艺术的养分,努力把握地方和民族特色

五十六个民族的不同文化组成如锦绣般壮美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是民族声乐艺术赖以成长的生命之源。仅以汉族为例,原生态民歌就可以分为西南、西北、东南、东北以中原地区等不同地域风格。再加上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民歌,真可谓数不胜数,美不胜收。民族声乐师生应该把一部分声乐课搬出琴房,走向田野山间,河岸海边,加大采风力度。将自己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活动融入到劳动之中,认真体验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同歌共舞。这样才能吸收到充足的艺术养分,为民族声乐歌手和学生最终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为民族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做好完备的案头工作

当前,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方面,无论从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是非常可观的。面对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不可草率学唱,而应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作品的特色。

第一,区分作品主题音乐的地方风格特点。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大都以某个地域的民歌做为创作素材的。因而在学唱某首民歌时首先应该把握这个地域的总的风格特点。比如:江浙民歌一般较为柔美婉转,而陕西民歌则棱角鲜明,直抒胸臆。山西民歌含蓄悠远,山东民歌朴素率真。把握作品的地域风格特点能更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文化内涵,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深入了解作品的地方化旋律特点。民族声乐作品一般具有鲜明的旋律特点。在学唱民歌时,要格外注意这些特点,这样才能使演唱更加富有典型韵味。如:旋律中音程使用的特点,装饰音的使用及装饰音的地方风味,旋律中偏音演唱的地方独特性,把握这些细节对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准确体会方言韵味是生动演绎作品的另一关键所在。方言和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更是民族歌曲的重要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方言独特的韵味是民族歌曲旋律形成的源泉。在学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有必要尽可能地用所涉及到的方言来读读歌词。在作品处理过程中,在适当之处添加一两处地方的特色语言或对方言的行腔感加以强调,这样更容易曾加演唱风格的独特性。

总之,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是其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看来,保持和发展民族声乐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民族声乐的歌手、教师和学生责无旁贷。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过程中,我们本着提倡艺术风格多样性,尊重个体条件的差异性,把持训练与实践的科学性的治学态度,努力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汲取民族艺术精髓,民族声乐艺术风格雷同的倾向,应该可以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与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生动艺术局面。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3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一、基于中国元素基础上的“中西合璧”

象征着中国音乐符号的乐器以及曲调有很多,比如:弹拨类的古筝、吹奏类的竹笛、拉弦类的二胡、打击类的锣、梆子、鼓,民歌的曲调、戏曲的曲调等等,这都在影片整个观赏中加入了深深的中国符号烙印。21世纪的民族风格模式构成不仅仅像是在80、90年代那样纯粹的使用以上元素,随着音乐创作视野的拓展,吸收国际电影音乐制作的先进技术,“洋为中用”的思潮基于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被良好的运用在我国国产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比如在影片《英雄》中,传统的中国武侠一对一对决模式,长空与无名的决斗上,电影音乐创作为了模拟再现强烈的民族侠气风格,在乐器本体上选择了传统文化浓厚韵味的古琴以及西洋小提琴作为“对决”乐器,其配乐曲《棋馆古琴》,“以东西方不同的浪漫表现手法,获得了传说中的‘秦弦子’那如同马头琴、二胡、三弦结合的美妙音色。抑扬顿挫的弦音展现出高手过招如同于大音希声,有型似无形的神韵,达到了听觉与视觉画面的完美结合。”另外一部电影《卧虎藏龙》主题曲运用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当人们被中国风格的“马头琴”音色带入哀怨怅惋、神秘东方的民族情景中来的时候,可能大家都被这个乐器的音色所“欺骗”,这其实是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用大提琴演奏的散板旋律片段,如谱例1:

谱例1:《卧虎藏龙》电影音乐片段

在这里,大提琴完全失去了西方的古典时期音色特征,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马头琴的苍凉悠长音调,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韵味。民族的曲调特征与西方的乐器音色特征合二为一,在西洋乐器的音色中充分感受民族曲调的清新之风。《卧虎藏龙》可以说是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音乐中“中西合璧”的代表性作品。该“音乐以西洋乐器大提琴等为主奏乐器,配器中以西洋管弦乐队做衬底,用中国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葫芦丝、热瓦甫、琵琶、板鼓、中国鼓、竹笛、二胡等作为色彩乐器,在旋法上采用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歌及戏曲旋律、节奏素材,尤其是中国民族打击乐的运用等手法,使整部电影音乐得以完美的诠释”。

二、电影中民族素材是电影音乐民族风格构成的立足点并表现电影主题的心理特质和文化风貌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综合有机组成部分,其音乐的创作和发展都要随着电影主题的发展而变化,电影音乐收益效果的接受者是听众,而听众同时也是观众,视觉传导在前,听觉感知在后,电影音乐要服务于电影本身。所以,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风格构成的生命体在于自身的电影主题表现,音乐会随着影像而体现出相应的时代特征,从而在影像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音乐的文化风貌。电影《一九四二》故事发生在河南,影片中浓郁的河南口音已经深深的烙上一种民族风格文化在其中,电影音乐在河南人、河南事、河南灾的故事基础上,作曲家赵季平运用河南当地的音乐元素和乐器为整部电影进行配乐,从听觉的效果上已经先入为主的阐释了这是发生在河南的历史性灾难,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而基于民族素材基础上的电影音乐民族风格同时也具有电影音乐传导和渲染的一般共性,会让观众充分的感受到电影中无形的民族气息,加深观众的审美感受力。2010年由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又称《新龙门客栈》续集)中中国传统武侠英雄代表人赵怀安狭义非凡,与明朝恶势力抗争的狭义壮举等这些电影民族元素,都被相对应的民族乐器竹笛、琵琶等进行了详实的描述,身揣宝剑,牵马阔步行走在无际沙漠之中,表现出中国古代武侠的高深义气,唯有竹笛、琵琶等民族乐器将其描述尽致。类似于这样的影片还有《十面埋伏》、《大兵小将》、《大闹天空》等。这些都是在已有的民族素材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的艺术听觉表现,如果自身电影中的民族素材表现不强烈的话,比如在纽约的大都市画面中吹奏起国乐《百鸟朝凤》,那么民族风格在电影音乐中也就无法立足。反之,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渲染,那么就会加强电影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也会促进观众对于电影音乐审美的自身需要。由此可见,“音乐的民族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是由一个民族长期的风俗习惯、精神气质、语言体系、审美趣味、哲学思想形成的,有一定的凝聚性,又随着历史的前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表现着不同时代的民族的不同的人物和环境”。

三、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现代化体现

21世纪随着电影视觉3D艺术效果的出现和发展,听觉艺术如果还只是停留在80、90年代的单纯叙事、抒情表达的话,那么科技和创作者的想象所带来的艺术冲击力会将电影音乐摒弃在后,会使得观众感觉审美体验的不统一性,从而影响到电影艺术的整体性发展。那么民族风格的现代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音响效果的现代技术制作。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风格比如民歌或者戏曲被单纯的全套的搬到荧幕中来会因强大的艺术本体审美而宣兵夺主,也会因为观众现代化的审美眼光在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影中而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创作中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比如电影《智取威虎山》中,传统的京剧版本没有在电影中完全照搬,而是将戏曲主题进行了配器和旋律上的重新改编,其中电子效果器的运用使得3D效果的杨子荣与座山雕斗智斗勇显得更加惟妙惟肖,主题片段时而出现在斗志昂扬的情绪渲染处,当人们听到熟悉的电声效果圆号独奏时,既有过去经典京剧版本留下的故事印记,也有现代跟得上3D效果版本的时代步伐,让观众从听视觉感官上享受电影艺术的魅力。其次,民族风格歌曲的深刻的艺术再创作。中国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体现要素一个是民族音乐实物比如民族乐器、民族歌谱、民族演唱等,另一个是隐形的民族要素体现,比如曲调风格、歌词抒写、乐器配置等。当下的电影音乐民族风格的构成一方面是基于原歌曲要素素材上的再创造,另一个方面是基于民族要素基础上的再创造。不断的随着时代观众审美方式的变革而改变,才适应电影艺术的整体性发展。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中,为了使观众具有现代眼光来看待爱恨情仇、权力争夺的情感表现,由周杰伦创作的具有浓厚中国民族风格的《台》便孕育而生,不论是歌词的抒发,还是旋律的哼唱,曲风的表述以及配器的使用等都充分的体现出民族风格的现代化特征。最后,民族音乐风格的世界性传播。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下中国电影音乐能在国际上立足,被世界电影音乐所熟知,只有民族风格的体现才能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电影《冰雪奇缘》中主题曲《let it go》被世纪各国译为了多个版本进行演唱体验,而我国《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电影的成功也让世界各国听到了属于东方人的曲调风格、器乐属性、音乐特质等,从而了解到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

中国电影音乐的艺术根基在于民族风格的充分体现,21世纪的民族风格的模式构成除了“中西合璧、民族素材、现代化体现”之外,既需要有传统乐器的引入,也需根据电影表达效果有现代电声技术音色的融入,既需要有传统民族曲调的抒写,也需要有根据现代艺术审美改变的曲调编配,即需要有传统演唱技法的基调渲染,也需要有现代流行唱法的独特体现。总之,民族风格的构成模式基于民族文化基础、观众审美体验、科技发展进步等要素将会跟随时代前进步伐而不断发展变化。

第4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关键词】民族风 传统 创新

一、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和应用

(一)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

中国动画中的民族风格,是指在中国动画作品中集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一系列的综合品质或特质。

1960年创作出的《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两部优秀的水墨动画电影片。它们以优美的画面和诗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达到了更高的审美境界,这是动画史上的创举。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开拓了动画电影新的审美领域,同时使水墨绘画艺术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这种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动画电影艺术的丰富内涵。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在动画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鲜明的民族性艺术特色而受到世界好评,使中国动画电影艺术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在水墨动画得一些人认识之后,一部《山水情》把水墨动画推上最高峰。相较之前的作品已趋于完美,因为它将山水的意境表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影片主要描述的是:—位神秘出现,又神秘离去的老琴师,他不幸晕倒在渡口,幸遇小渔童相救,悉心照料,老琴师无以回报,见渔童弹琴似乎颇有天分,就教之以琴。接下来展开的画面是美丽的山水,闲暇之中,看老鹰飞过,浪花卷起,似乎隐藏着不安。江对面若隐若现的山河,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渔童,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渔童为老琴师琴相送。全片重在山水的表现,无论是静景还是活物都完全融入国画的写意之中,这部动画给观众留下更多的是深邃、悠远的韵味美和登峰造极的境美,加上古琴的浑厚音色,让人心旷神怡,从而演绎了一个旷世知音的动画。

民族风格是体现中国动画神韵的重要方面,体现的是“神”的东西,没有了这个“神”,就不可能称为中国动画。因此,把中国的风格融入中国动画是中国动画发展的根本。

(二)民族风格的展示

具有地方特色、民风习俗或角色造型的民族风格,在中国的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等而到1980年代后期,水墨动画却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和生存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是由现代艺术思潮以及国际动画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冲击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由传统水墨动画技术的局限性所造成。在一些水墨动画中是这样表现的: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着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即同样一头水牛,必须分出四、五种颜色,它们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每一张赛璐璐片都由动画摄影师分开重复拍摄,最后再重合在一起用摄影方法处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这样的做法画面效果是理想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工程相当浩大,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不便于生产和传播,尤其是商业化的动画作品,在市场竞争中十分被动,以前的水墨动画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都是水平移动的镜头,镜头没有空间旋转。再就是背景运动较少,静态的画面太多,这也跟水墨的随机性有直接关系。因而水墨动画没有被大力的发展跟推广。

尽管如此,中国水墨动画仍然有发展和前进的巨大潜力,有着继续创造和发展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水墨动画这个行业当中来,寻求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现,也达到了不同反响的效果。如国内学国画出身的动画导演许毅2003年出品的3D水墨动画《夏》,也得到了广大好评,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在动漫产业这么发达,占据主要市场的却是日本跟美国,虽然差距存在着但是我们可以缩小差距,在人们看多了二维彩色、全方位3D的动画之后,清新淡雅的水墨动画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的,同时把水墨与三维联系在一起,把水墨动画数字化,可以减少很多制作步骤,运用镜头纵深游走在空间画面之中,扩展出纵深的维度,那么当观众身心都置身于水墨的世界,带给他们的将是何等的震撼与感动。

水墨动画是我最早接触的动画,对我们这群 人有着特殊的意义。水墨动画凭借深邃的历史,浓厚的中国特色,细腻动人,同时结合先进的科技,必然拥有难以估量的发展前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艺术本性上說,只有具备独立个性的精粹艺术,才能经得起时间和人心的磨砺。水墨动画片对情感的表现深入、细腻、动人,它完全有这样的潜力,在动画界大放异彩。

那些经典的水墨动画我们始终铭记在心,那些美妙的意境是我们以后发展水墨动画的原始动力。相信以后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水墨动画会让全世界的人再次刮目相看,相信它影响的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而是下一代,下下一代。

要坚持民族风格,就必须大量运用中国元素来进行创作,在创作中尽可能参考、利用能体现我们民族特点的材料和信息,创造性地体现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同时,中国的动画作品,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推陈出新,表现我们民族的时代精神,展示我们民族开创新纪元的精神风貌。

三、结论

民族风格是一种精神象征,而设计语言是一种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在中国动画作品里,民族风格可以通过优秀的设计语言表现出来,设计语言也可以借助民族风格元素使设计更出彩。坚持和发扬民族风格,创新设计语言,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更加精致,且更能吸引人、鼓舞人、启迪人。

参考文献:

第5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中国动画曾在世界动画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页,充分说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全面了解中国动画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动画创作大有效益。既可从中借鉴优良传统,学到它的精华,还可找出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更具民族性的发展道路。

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美术电影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至1986年有29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7次,31部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国外舆论界赞扬中国美术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认为它的艺术风格已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史上)。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年)是中国动画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是《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

1957—1968年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加成熟和完美,同时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并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创了发展剪纸片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如《牧笛》,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据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画片。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上做了新一次尝试。1984年的《金猴降妖》将“民族英雄”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音乐相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

中国动画在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来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寓教于乐,力求表现温情世界。内容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得到了儿童家庭观众的喜爱。

在我国动画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剪纸片发挥了他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色彩明快,造型独特。在造型上巧妙的运用了剪纸的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特性,把猪八戒的贪吃笨拙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中国水墨画,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五代的时候就开始有画水墨人物画,到明、清时期,又有更大的发展,经诸家各派的不断演变,而独具一格。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墨动画片,继承了这种优异的传统艺术,笔墨豪放、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如《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水墨动画片问世之后,受到国内外一致赞美。

从题材上,我国动画片也在不断挖掘动画的民族特色,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古典故事、民间传说、寓言都是丰富的题材。1964年的《大闹天宫》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这部动画影片,可谓经典中经典,即使现在看来也依然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大片。以及《鹬蚌相争》加之水墨表现更加深入人心。还如《镜花缘》根于中国古典白话而改编。《女娲补天》则是一部选自中国成语典故的动画片,以独特的艺术观点将女娲补天这段故事制成的生动的动画片。

在表现形式上同样也能看到我国动画的民族性,如:在一些动画中采用传统的皮影为表现形式,在音乐上运用了京剧的语言,力求生动表现动画的主题。再如前面所提到民间剪纸的形式、水墨形式、工笔画的形式等。动画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集工艺性、审美性、技术性、功能性、时尚性等于一身。挖掘动画的民族性因而要从不同方面去寻找。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就应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作品。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认为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6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关键词】和声;现代和声手法;和声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46-01

现在人们听到的许多民族歌曲都运用了现代和声伴奏手法,例如《五洲人民齐欢送》、《嫂子颂》等,这样就使民歌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现代和声伴奏的合理运用,是民歌发展的趋势,也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一、在传统功能和声的基础上追求民族风格

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更有感染力,需要对传统和声功能加以改进,使其在和声的运用上既体现民族风格也融入现代和声方法,使其更具有现代民族特点。传统的和声功能和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属于同一类体系,传统和声的三度叠置形式对我国音乐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民歌大都以五声音节为主,要单一地使用传统和声就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所以要为民歌配置和声,必须根据我国各地民歌不同的特点、调式调性进行和声配置,使旋律听起来更加饱满完整,更具有时代的和声效果。在运用现代和声的过程中,既要和传统相融合,也要大胆开拓思维,追求更好地属于我们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

要想对传统的和声进行调整,必须对传统三度叠置和声进行变通,在三和声的任何一音上附加五声调式音,使其更显民族色彩,音响效果状态更佳。五声调式中的各种音程是和声的基础,设计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运用五声调式,就是为了追求更新颖的艺术效果,让其在表现层次上、内容上、手法上、逻辑性上更具有时代气息。

二、多样化民族歌曲的和声处理

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歌曲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由于民族歌曲在歌词、曲调以及唱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也要求民歌的和声五调式既要与传统和声结合,也要与现代和声的应用相融合,每一种民歌都有自己的特色,把新的理念和新的现代和声元素注入民歌,使民族风格歌曲伴奏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化。和声如处理得当,会使民歌更加赏心悦目、优美流畅。

(一)民族风格歌曲的和声处理。民歌在我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民歌旋律充满乡土气息,热情奔放、粗犷质朴,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对民歌的和声创作要抓住其地域特点和节奏表现特点,也要将现代和声方式融入到民歌伴奏中。另外,民族歌剧中的歌曲和声处理还要特别注重其艺术性,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和对和声的巧妙运用,使其旋律更加富有激情,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设计者应加强和声的倾向性和五声调式的复合功能,推动剧情走向。

(二)美声唱法民族风格歌曲的和声处理。美声唱法的特点是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域音符连接干净灵活。给美声唱法的民歌编制和声音乐要根据其地域特点和歌唱者的音域进行准确合理的配置,美声民族风格歌曲的和声非常注重唱法的技能技巧,根据民族风格歌曲的和声与美声唱法的和声相互结合与互补,让作品在音域上大幅度跳跃,在旋律上气势磅礴恢宏。

(三)通俗唱法民族风格歌曲的和声处理。通俗唱法的特点是完全用真声演唱,轻柔自然,大多数通俗唱法的民族风格歌曲的和声运用以流行音乐为主。通俗歌曲不讲究格律韵脚,假如没有和声音乐的帮衬,那就如在讲话一般。通俗唱法的民族风格歌曲和声手法节奏变化快,浅显易懂,生活感强,直接抒发了人们的情感,更贴近生活。但是和声的创作绝不能偏离传统民族风格,有效地利用三度叠置和五声调式与现代和声方式的有机结合,将使和声更具有时代气息,让通俗唱法的民族歌曲引领时代潮流。

(四)戏曲性民族风格歌曲伴奏的和声处理。戏曲性民族风格歌曲既带有地方戏曲特点,也紧跟时代潮流,这类歌曲乐感强,文化气息浓郁,唱起来朗朗上口,还带一些戏曲风格。但是在戏曲性民族风格歌曲中决定戏曲风格的个性是不能变的,如不遵守这一个性,就会混淆视听,让群众分不清它是属于哪个戏种中的戏曲性民歌曲。很多歌曲老百姓都能记忆犹新,像《北京一夜》、《北京的桥》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的和声伴奏控制都恰到好处。

三、结束语

民族歌曲和声处理的旋律要根据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地域风情进行配置,才能让民歌在不断创新中迎来一个辉煌的新时代。只有使和声在民歌伴奏中转换自如,才会使民族歌曲的境界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蒋毅.歌曲即兴伴奏教学刍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2]王燕.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价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4).

第7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关键词:民族艺术;民族风格;动画创作

1 民族风格动画分析

1.1 民族风格动画――人文精神的传达

在动画作品中,各国都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个性的标志。例如,美国迪斯尼动画公司所创作出的经典角色,米老鼠、唐老鸭、高飞、小飞象往往传递出幽默、夸张、滑稽等艺术特性,给观众带来一种愉悦感,也表现出美国人自信和骄傲的一面。美国动画《超人》《复仇者》等一系列的影片也都极大的反映出美国国民精神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霸权主义。而日本作为动漫产业强国,也将自己民族个性和融入其中,大家所熟悉《灌篮高手》《火影忍者》等影片中将日本人好战的个性展现了出来。

在中国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贯彻始终,《三个和尚》通过三个和尚再喝水问题上的故事既批评了“吃大锅饭不思进取”不良社会风气,又提倡了“团结合作”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当下的动画作品《喜洋洋与灰太狼》通过塑造角色鲜明个性如喜洋洋象征着艺术,美羊羊代表着臭美,懒羊羊意味着懒惰,结合狼抓羊,羊团结破解的故事模式,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奇思妙想,传达出单纯、乐观、勇敢的冒险精神。让所有的小朋友在娱乐的同时,也认识了周围的世界,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1.2 民族风格动画――造型风格

我国的民族艺术丰富多彩,剪纸、皮影、水墨画、雕塑、刺绣、脸谱、布偶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粹,传承了古朴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家造型的风格特点。中国早期动画风格和这些民族艺术造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作品,整部影片集合中国民族艺术精髓,从中国古代建筑样式到敦煌壁画细节,从京剧脸谱生动传神到剪纸年画栩栩如生,各式各样的祥云纹饰、让观影者仿佛置身于书中的仙境。

1.3 民族风格动画――表现风格

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的长河里孕育了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老一代的动画人又把这些艺术作品的精华成功的嫁接在动画艺术的表达上,这是中国动画表现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水墨画也称“中国画”,水墨画被运用到了动画艺术中,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这部电影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同时也在动画界树立了中国独特的动画风格。

剪纸动画从时间上是指1958年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开始,大概到1997年间制作的剪纸动画影片。剪纸动画在39年的发展历程当中,总共出产剪纸动画片近60部。《阿凡提的故事》也是根据玩偶的表现形式来制作的。这些优秀的动画片结合各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动画的表现手法的同时,也传承了民族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华民的族瑰宝。

2 少数民族艺术与动画创作

2.1 民族神话与动画剧本创作

民族神话要运用于剧本的创作之中,将民族神话的审美特性和动画剧本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剧本构思。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充满瑰丽的幻想性。如神话故事的幻想性和动画剧情中的虚幻性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动画剧情可以抓住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理,引领观众进入一个神秘而又未知的世界,在未知的世界里展开幻想,营造梦境。

2.2 民族服饰与角色设计

民族服饰具有区域性、宗教性、习俗性和实用性,民族服饰也是民族性格的表现。少数民族服服饰正好就记录了本民族的思想认识和生活习惯,其中影响最深的是宗教习俗和图腾崇拜。服饰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需品之一,是体现形象个性的最好外在形式,民族服装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内在和外在的综合表现。有的民族强悼,有的民族坚毅,有的民族粗犷,有的民族细腻,有的民族平和,有的民族热情,有的民族含蓄等等这些都是民族性格的体现,而这些民族性格体现又可以折射到角色的性格里,通过角色的设定将民族服饰的自然美与角色完美的融合。

2.3 民居装饰元素在场景设计的应用

动画场景是创作者对于动画片中空间环境的设计,在一部优秀动画片中,场景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内容、地点环境重要信息等。动画场景主要是剧情推动者和辅助者,它可以营造故事气氛,增添剧情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从而引导观众进入作品的幻想性空间。少数民族房屋非常注重住宅的形式美、色彩美。房屋多建硬山屋顶,檐口山尖多用石板挑出,照壁、门楼屋脊有四大角翅起,看上去像飞鸟,形象生动。他们特别注意主次变化、色彩关系和变化韵律。在动画短片《降吉虎》中的场景装饰性体现。动画场景的风格影响着整个动画片的风格,动画场景可以通过装饰手段来进行设计,场景设计是被视觉造型所装饰的动画主体内容之一。作为一种属性,装饰性能够在动画场景设计中起到基本的视觉语言的作用。在动画场景中,装饰性是促使场景内容与形式美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手段。

3 数字动画与民族艺术传承

动画在一定程度上的受众更多是青少年人群,青少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少年强则国强”,他们身上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发扬更是一个民族强大的保障。动画片中植入的民族文化元素,对于让青少年更加了解本民族的历史由来、风俗习惯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国动画在民国时期起步,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水墨风格起笔,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国际动画界取得了一席之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兴起了动画技术革命风暴,在技术更新的内涵中,文化的传承与扩张亦是显而易见。然而当今国产动画面对观众需求度提升、国外动画文化入侵、技术相对滞后、定位不够清晰、特色难以凸显等问题,依然难以突破自身局限,寻求到瓶颈的出口。回溯过往辉煌,展望未来前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宣扬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国产动画走向成功的唯一出路,这种民族文化是以民族精神为本源,民族认同为依据,民族文化为表现的一种认知求同行为。一个民族的核心就是民族精神,它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种能激发民族奋发向上、顽强进取的精神动力,精神的继承与传递直接关乎民族的复兴与辉煌。只有重新学习和运用民族文化元素,唤醒国产动画市场和广大动画消费群体对于民族个性的追求,中国国产动画才能真正走出现阶段的困境,突破本土动画创作的桎梏。在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的宏观条件下,有效的学习和借鉴中国56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挖掘隐藏在56个民族背后的无限潜能,并以之作为动画创作的素材,是每一个动画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这些民族文化的素材就是重新迎回和重新塑造中国国际动画形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国文.云南少数民族精神文化与文化精神(上、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第8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作者简介:彭吉象(1948- ),男,汉,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兼任江苏省文化厅艺术百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美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艺术学。)

摘 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艺术,特别是了解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一步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不断加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会通,尽快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应当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也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美学特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能在弘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为各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艺术学庞大体系的构建与叙述者,《中国艺术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背景,通过中国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理论和中国艺术精神三个方面,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艺术的风貌,概括了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的基本规律,尤其突出了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创建;培养;文化修养;艺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五千年悠悠岁月,五千年辉煌历史,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之东方、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灿烂辉煌、绚丽多彩的中国艺术。从古至今,中国艺术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杰出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并且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形成了洋溢于我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作品之中的中国艺术精神。正因为如此,如同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中国艺术也是人类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举世瞩目、璀璨独特的光芒。

在笔者担任主编的专著《中国艺术学》(75万字)中,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背景,通过“中国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理论”和“中国艺术精神”这样三个方面,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艺术的风貌,概括了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的基本规律,尤其是突出了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从气魄宏大的秦汉艺术,到艺术自觉时代的六朝风韵,从富于乐舞精神的唐代艺术,到推崇文人心态的宋代艺术,再到处于社会巨大裂变期的元明清艺术,组成了一幅极其壮观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长卷。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又包含着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曲艺等等为数众多的艺术门类,而在每个艺术门类中又都有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与宛若繁星的优秀艺术家。此外,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着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内容和层面,其面貌更加异彩纷呈、气象万千。

毫无疑问,中国艺术学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第一,中国艺术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里艺术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中国文学史应当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和作品,以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和样式一样,中国艺术通史也应当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与经典艺术作品,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各个艺术种类。除了中国艺术通史以外,由于中国艺术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都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今后还应当采用断代史的方法加以研究,例如秦汉艺术史、唐代艺术史等等。

第二,中国艺术门类众多。除了世界各国通常都有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等门类之外,中国艺术还有自己独特的一些艺术种类,例如戏曲和书法等。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例如中国的国画同西方的油画、中国的戏曲同西方的话剧都存在着十分鲜明的区别,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当然,作为中国特有艺术的戏曲,本身又包含着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三百余个剧种,具有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等戏曲艺术审美特征,值得我们从艺术学的高度去高屋建瓴地加以研究。

第三,中国艺术体系繁杂。在中国艺术史上,不同门类的中国艺术还包括着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方面和不同类别。就拿美术作品来讲,现在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历代的文人艺术家和宫廷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即文人书画和宫廷书画。实际上,在民间艺术中,也有不少优秀的美术作品值得去发掘和研究。

第四,中国艺术成就辉煌。中国艺术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历朝历代出现了无数的优秀艺术家,宛若天上的繁星一样难以计数;产生了无数的优秀艺术作品,真可谓是浩若烟海,让人目不暇给。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同样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乃至艺术门类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艺术创作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在创作规律、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创作心理以及对于艺术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理论。例如,强调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艺术家的作用和主客观的统一,唐代张b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谓一语中的。又如,在艺术创作中重视审美意象的孕育、形成和物态化的过程,清代郑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堪称精辟概括。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艺术鉴赏来看,历代大量的诗话、词话、画论、书论、文论、乐论、戏曲论、小说评点等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和方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理论宝藏。中国传统艺术这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甚至在某些艺术技巧、表现手法,乃至材料工具、物质媒介等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应当看到,对于中国艺术学的研究,不但是为了完善和加强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培养艺术学人才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艺术学的研究,也是当前我国各个门类艺术实践的迫切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艺术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如何真正走向世界?已经不只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创作出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的艺术家能否在创作中做到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追求,同时又能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中国艺术的精神。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时代在发展,文明在前进。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人类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既有继承性,也有创造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文化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也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历史,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未来的中华文化一定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必须正视并且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更要看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我们的一些传统艺术正在遭到现代化强有力的冲击,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传统艺术的冲击和影响更是不能低估。这就要求我们的民族艺术不断超越传统,不断追求创新,真正作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21世纪综观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于全球化的讨论,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引人瞩目的话题之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地球村”的概念,正在成为现实。尤其是以电影电视和因特网为主导的大众传播媒介正在重构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我们注意到,凡是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艺节目往往更容易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必须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通过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转化,通过中西文化的会通交融,综合创造出一种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真正作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在这种意义上,正如人们常说的:“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能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求。

在新世纪的时代大潮中,中国艺术如何真正走向世界?已经不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中国艺术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在世界艺坛上得到它应当具有的地位?能否创作出为世界各国观众所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归根结底就在于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和表演中能否做到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风貌,同时又能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中国艺术的精神。

因此,一方面,正如人们常说越具有民族性也才越具有国际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我们民族艺术繁荣发展的沃土。另一方面,21世纪的艺术更需要对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运用现代意识对于传统文化进行观照与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正是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作品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内在的深沉意蕴。

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华人艺术家们已经通过他们成功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深刻的启示。其中之一,便是博采东西方文化所长,我把它概括归纳为一句话,就是“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现代创新的艺术手法来体现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成功的经验,我们几乎在各个艺术门类里都不难发现,并且在一批享誉世界的著名华人艺术家们那里找到例证。

在舞蹈领域中,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运用现代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她担纲主演的大型舞蹈作品中《云南印象》中,将极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极富创新精神和时代色彩的现代舞蹈语汇体现出来,受到世界许多国家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绘画艺术领域中,旅美著名华人画家丁绍光被称之为“云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善于运用最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云南风情;此外,还有旅居法国的著名画家赵无极,善于将国画与油画打通,将东西方文化的神韵通过自己的画笔有机融汇在一起。

在建筑艺术领域中,享誉世界的建筑艺术大师贝聿铭善于运用现代建筑艺术语言来体现浓郁的东方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他设计的北京香山别墅就是一个典型的作品,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手法与宛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他设计的另一个建筑艺术作品,巴黎罗浮宫门前的三角形建筑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旅美著名音乐家谭盾在音乐晚会上,将古代乐器编钟与现代音乐语汇有机结合起来,在他为获奖影片《卧虎藏龙》所创作的音乐中,更是将中国乐器鼓、锣、钹、板巧妙地编织为乐曲。

在电影艺术领域中,我们不但发现20世纪80年代电影艺术家,包括香港“新浪潮”电影和台湾“新电影运动”,以及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大陆“第五代”导演群体,他们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但是他们的影片至少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现代的电影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一批成功进军好莱坞的华人电影艺术家如李安、吴宇森、成龙等,同样也是如此。

正如李安在《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自己所说:“我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对西方的文化也比较了解,就是站在这两种文化中间,我采用西方人的方式成功地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故事。我有一些出发点是比较中国的,比如儒释道这种东西……所以当我拍电影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把这些东方的精神还有西方的手法融进来。”①显然,李安这种“东方的精神”和“西方的手法”,正是他成功的经验,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艺术,特别是了解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一步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不断加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会通,尽快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应当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美学特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能在弘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为各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张克荣编著《华人纵横天下•李安》,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Construct Chinese Artistics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Develop Cultivated Artistic Personnel

PENG Ji-xiang

(School of Art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第9篇:艺术的民族风格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风格;创作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90-01

一般说来,艺术设计风格涉及到艺术创作者诸多方面的因素,创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取向、气质特征、文化积淀、审美取向等等都是影响一个艺术创者艺术风格的因素。除此之外,艺术家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又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进而他的艺术创作风格中也会掺杂进政治因素、哲学因素、宗教因素以及美学思想因素。艺术风格还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此外,由于艺术欣赏方面,欣赏的主体由于社会地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结构差异、不同、民族习惯差异等原因,会造成对艺术审美方面的千差万别,欣赏主体的不同反过来也会极大地左右艺术创作者的艺术风格,本文将就艺术设计风格展开讨论,着重分析艺术创作中的时代风格和名族风格,并探究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性。

一、时代风格

艺术创作中的时代风格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科技水平、文化发展水平、欣赏审美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时代风格能够有力地展现某个特定时代在文化观念方面、审美意识方面以及价值取向方面在艺术设计中物化的表现。

就我国而言,商朝、周朝时期出现的青铜器具的装饰性很强,想象、联想的成分较多,形状造型比较怪异、充分展现出神秘、森严、凝重、压迫的感觉。从我国古代青铜器皿的发展来看,总体上的风格特点是,造型较为生动活泼,纹饰较为精细、铭文文字十分清晰、装饰效果普遍较为华丽,但是如果对青铜器进行仔细和深入的研究,就能够从中剖析出各个时代截然不同的时代特色。就商周时期来说,这个时间段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的时期,青铜器的艺术创作也到达了鼎盛的水平,尤其是出现在商朝末期和周朝早期间断的其同期,往往体积硕大,流行兽面纹装饰,而这些兽面纹往往取材与凶兽形象,向人们展示这神秘的美感,狰狞的美感,这是奴隶社会发展到鼎盛时代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奴隶社会印记,代表着奴隶社会统治阶层的权威以及秩序,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体现,只有在那个时代的氛围下,才会出现这样的艺术品,另外一方面,这样的艺术风格也代表着整齐、条理、规范、秩序,是那个时代应有的特点。

虽然周朝和商朝都属于奴隶制社会,但是周朝和商朝在文化特征方面还是有所区别的,商朝的文化特点在于突出祭祀活动,所有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物化的生活内容,都必须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所以,这个时代的青铜器在厚重感和体积感上大做文章,充分满足祭祀活动的需要。到了周朝,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理性思想的逐步渗透,青铜器艺术品虽然还属于礼器的范畴,但是在造型方面已经更加趋于理性、遵循伦理意识以及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为当时的礼仪活动服务。

二、民族风格

众所周知,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民族的一部分,而艺术风格中的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整个民族在审美心理以及审美习惯上的特点。具体说来,民族性指的是不同民族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来的风格差异,这个差异性是由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等因素共同造成的。而民族风格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具体民族对于艺术审美以及艺术需要两方面的诉求,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世该民族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基础。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表达艺术价值,展现文化内涵的手段,也是促成文化特色与社会现实诉求相融合的唯一方法。众多的艺术创作者为了实现美好的艺术理想以及社会理想,往往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受来自整个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现实诉求,充分领略繁华与破败的魅力,充分理解积极向上和消极堕落混世背后的深层原因,深刻挖掘本民族在物质、文化、伦理等方面的价值取舍,才能够准确把握住艺术创作的民族性,创作出能够同时体现民族性格和个人才华的伟大艺术品。

三、艺术设计的融合性

艺术设计的融合性指的是艺术设计风格的融合,艺术不属于某一特定时代,也不属于某一特殊人群、特殊民族,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属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而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设计特点和风格,这些艺术特点和风格有存着固有的联系。很多卓有天赋的艺术家能够很敏锐地捕捉到不同领域艺术门类艺术品,不同时期艺术品在艺术创作上的风格,将之有效分析,再加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有效融合,将艺术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升华,以满足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对艺术创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