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专题片配音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题片配音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题片配音技巧

第1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审美投入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134-01

一、电视专题片制作中画面拍摄和剪辑的审美投入

电视是画面集合成的一种艺术,视觉效果是所有感官系统中最具冲击力的,它决定着专题片的画面感和整体效果。在电视专题片剪辑过程中,单独一个画面不能表达电视含义,而是通过画面剪辑,然后再进行重组,把所有画面共同结合在一起,连成一段清晰可见的画面[1]。电视专题片中画面的拍摄以及语言的审美投入共同组合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剪辑要避免重复、保留经典画面,剪辑要精简,以免导致镜头摇晃,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熟练而又简练的剪辑方式会使电视专题片大获成功。

二、电视专题片制作中画面解说的审美投入

电视同样是声音的艺术。画面的解说或配音是电视专题片制作审美的延伸,是对电视专题片画面的补充。电视片中的解说已经从原来简单的诠释画面中获得了新的审美价值。通过对电视的解说和配音,制作人得到了一种难以掩盖的喜悦之感。

三、电视专题片制作中音乐或音响的审美投入

电视专题片中的音乐同样也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而恰当的音乐会给电视专题片增添许多亮点。一部有名的电视片一定有动人心弦的音乐做背景。音乐是贯穿整个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将电视中表达的意境结合音乐,更完美地展现出来[2]。优美的音乐可以诠释出电视专题片制作的审美投入,可以为节目中人物、情节起到对比、象征、烘托的作用。相反,如果不能适当地利用音乐,反而会使整个作品显得没有灵魂。音乐是无形且抽象的艺术,但是却可以通过听觉形成一种唯美的画面。

四、电视专题片制作中节奏的审美投入

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清代戏剧理论家也说过类似的话,“此中微妙。但可意会,不可言传”。电视制作中节奏的重要性就如同人离不开空气中的氧气,无处不在,但是又看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凭着感觉去感受它的存在。节奏是运动的一种产物,在运动形态中来回穿梭。电视专题片是综合性艺术,其制作中的节奏也是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存在着[3]。节奏就如同人的脉搏,会伴随人情绪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电视中节奏也会随着制作人的情感变化此起彼伏。电视中画面也会有长有短,画面解说也会抑扬顿挫,这就是电视中所体现出的节奏。节奏不同,但是最终所表达出的情感是一样的,随着电视情节中审美情感的变化,不同的节奏之间会相互调整、互补、交织、互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部优美和谐的旋律。

五、电视专题片制作中情感平衡的审美投入

电视专题片在整个电视的布局中都需要情感平衡完善,中国人最讲究和谐之美,电视制作同样也要注意情节的布局,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4]。情感平衡还表现在情节的真实性,审美情感的真实感,会给影片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也能使观众的心理平衡。在情感平衡中的审美投入,必须以整部电视情感为主,即使情节很精彩,也要顾全大局,有所删减,残缺之美、遗憾之魅力同样可以体现电视专题片展现出的艺术。不完美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完美艺术。

六、总结

电视专题片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审美情感,有了足够的审美情感才会使整个电视节目显得更完美。完成一个电视专题片后,我们会迫切地希望从头开始欣赏它的审美艺术,这是对艺术的满足。在电视专题片制作的审美投入中,我们不用考虑其他因素,不用担心会出现重复的审美,就算有一样的审美,其画面表现出的节奏感,情感平衡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审美情感的投入,会给电视专题片不一样的魅力。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电视制作中的审美投入也是一样,制作人发现生活中的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这一“美”展现在电视中,电视专题片审美情感是对世界各地的真善美的集中体现。通过一种艺术形式,将一些细微的情感、人格魅力、万物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身临其境。这就是艺术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丽.电视新闻专题片中人物呈现技巧[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2]茆竹青.浅谈电视专题片的制作[J].新闻传播,2014,(02):161.

第2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 策划 包装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制作者针对某一问题、现象、人物或事件,运用多种电视表达手法,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专门报道的一种节目类型。它通过文字、画面与声音的紧密配合来实现表情达意的目的。

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发展已由最初简单无味的平铺直叙,发展到要求"可视性"、"节奏性"和"故事性"的完美统一。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一)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构思

马克思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没有策划与包装的专题片是暗然无色的。电视策划首先是一种智力投入,策划的前提是厚积。"电视策划不仅仅是一两个点子,而是许多个点的集合。它就象是一条贯穿节目始终的智慧线,在节目中承担了思想引擎的作用"。电视策划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支撑,没有相关的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不了解电视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是难以胜任的。

1、选题要注意选取典型。就是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虽然地方典型不见得都是英雄实际,但是,因为我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典型让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在创作《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万金荣》时,本人就是从万金荣这个农村老太太40年如一日照顾病榻上的婆婆从而感动和带动三个儿媳妇一个比一个孝顺这一典型事例,娓娓道来,节目在"三八"节前夕播出后,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2、注意结构的构思。电视专题片的构思一要完整,二要新颖,三要科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男妇联主任》是我在2003年底的一个创优作品,整篇下来"男妇联主任老范"没讲一句话,而是选取他当妇联主任3年来的几件典型事例,让妇女、街坊和儿子去评说,让人看到一个称职、朴实而又任劳任怨的典型农村干部形象。

3、注意细节。电视专题片所记录的人和事,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表现情,蕴涵理的效果。如果一部电视专题片没有激情,通篇干巴巴的说教,就不会吸引观众的视线,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要表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就需要注意表现细节。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4、注意利用背景突出主题。背景是电视专题片所反映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事件赖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和基础。一般来说,电视专题片都或多或少地会涉及到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自然背景。在一部具体的电视专题片制作中,由于所反映和表现的题材、主题等因素不同,其所处理的背景也就有所不同、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我们在制作专题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创意、题材、主题来选择不同的背景。

5、注意主题的真实性。在拍摄电视专题片时,要尽量避免一些人为的摆布和虚假的东西,力求专题片的真实性。因为,真实的专题片才有魅力,真实的专题片才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

(二)电视专题片的包装手段和技巧

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这里所说的包装,是在新闻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它的目的和作用不是改变事实,而是要使新闻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

1、进行电视语言包装,营造观众的兴奋点

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因此,把握好电视语言--即专题片解说词的"包装"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叙述的语言中都要设置或合理安排"兴奋点",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这是"语言包装"的关键所在。"兴奋点"是语言的点睛之笔,是情感碰撞的结合点,让观众由感官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共鸣。

2、运用音乐包装,丰富节目的感染力

运用音乐包装专题片,已在电视节目中广泛使用,有的甚至创作主题曲,借以烘托气氛,升华主题。音乐的运用不是服从画面,而是服从内容,优美的画面不一定就要有优美的音乐,而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班得瑞的《寂静之声》用作学校高考成绩总结的专题,开头那"叽叽喳喳"的小鸟叫声正符合学校特有的欢快而又紧张的气氛,配上学生课间活动的画面,洋溢着青春和活力。

3、加强其它细节的包装,展现节目的整体美

细节包装,主要包括声音、特技、字幕、片头片尾、暗转等。初看起来,这些好象是细枝末节的小技巧,但对强化节目效果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片头片尾是一个专题片中不可缺少的整体,做得好了,可起到"意义指示"、"画龙点睛"和"价值提升"的作用。特技,是电视专题片特有的包装手段和包装技巧,是运用电视画面的特殊处理而达到的一种包装效果。声音包装,一般是指一部专题片的配音或解说。用什么样的音调,用多快的语速,是高扬的还是低沉的,用男声还是女声,产生的包装效果也不相同,但重要的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而有所选择,选择得好了,可以锦上添花,使节目增加整体的美感。

编辑节奏是指电视专题片在素材完成之后,进行后期编辑制作过程中的组合章法,主要包括电视镜头的编辑组接节奏和电子技能开发应用编辑组接节奏两个方面。

4、电视镜头的编辑组接节奏要充分和电视专题片的主题结合起来。

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停留时间越长,节奏便越慢。反映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电视专题片,节奏上要相对快些,多用短镜头。反映大自然风光的专题片则需要长镜头,要讲究景深,节奏注重悠扬舒缓。在一个电视专题节目中,必须至少有两到三种运动节奏存在。这些运动节奏相互依存、互为烘托,形成张弛有度、快慢相宜的运动节奏。

5、把握好标题的制作。

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传达宣传思想、体现制作意图、传情达意,表现在制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标题的制作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画面、声音、文字三者和谐互补,构成了电视全息式的传播框架。而标题作为屏幕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传达某些特殊信息的提示、评价、吸引、感染等功能。

要想把标题制作得更生动形象,可以经常运用修辞手法,把标题的词句修饰得生动些、优美些、感人些,给可视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说性强的好标题。也可以用比喻、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来制作标题,如果能运用得恰如其分,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视专题片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在制作过程中,要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宗旨,协调和处理好画面、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特技等方面的关系,使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制作出内容、形式俱佳的电视专题片。

参考文献:

【1】梁一高 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G]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3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与专题片配音及各类影视配音能力;

3.具备各类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节目的播音、主持能力;

4.具备从事语言表达工作的能力;

5.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及现场报道方法;

6.掌握播音与主持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

7.掌握广播电视新闻拍摄制作与基本的音频、视频编辑方法;

8.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报道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业方向

一、主持人或播音员

电视节目主持人、网络节目主持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些职业全部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对口。从事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经验和超强的即兴能力,这些岗位非常看重专业技能。

二、配音员

配音是为影片、视频或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在一些传媒学校,以及专门的艺术类院校中都会单独开设配音这个专业,但是它依旧属于播音主持专业,只不过以培养配音方面的人才为主。

在当今社会,新闻配音、影视配音,客服配音,以及高铁、飞机、轮渡等各行各业对配音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并且配音员的待遇普遍很高,且就业面比较广泛。配音逐渐发展成当代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就业方向。

三、出镜记者

记者是集编辑、采访等多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要从事记者这一行业,除了自身的专业技巧要过硬,更要学习编辑、采访、拍摄等技能。而且,记者这一行业门槛高,需要进行国家级别的考核。

有许多省级电视台和有名气的报刊、网站,在招聘记者时,基本要求就是被招聘的人需要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因此,记者这一行业对播音主持毕业生来说,是个高要求高回报的岗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课程

1、大部分专业都会学习的必修课,包括政治类、军事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形式政策教育、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包括中国文学史、艺术概论、播音主持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大学语文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3、专业基础课,包括普通话语音、发声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所学为配音专业、双语播音专业等,还会开设相应的配音课程、新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表达等。

第4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关键词:影视; 节目; 制作; 编辑;

影视节目的制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影视节目本身的多样化,从耗资巨大的电影制作到个人制作的家庭录像带,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影视后期制作是融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视听手段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创作, 是影视节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 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 以下就起发展的历程、特点、注意的地方来谈谈影视的后期制作。

今天, 非线性编辑已经成为电影电视制作后期编辑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 线性编辑也是另一种重要的编辑方式。所谓线性编辑, 实际上就是通过录像机一对一或者二队一的台式编辑, 录像机将母带上的素材通过电―――电复制在另一台录像机上完成第二版复制, 这中间完成的诸如出入点设置、转场等都是模拟信号转模拟信号, 由于一旦转换完成就记录成为了磁迹, 所以无法随意修改, 一旦需要中间插入新的素材或改变某个镜头的长度, 整个后面的内容就全得重新制作。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线性编辑而言的。他们两者都是影视制作后期编辑的重要手段。在非线性编辑没有出现以前, 线性编辑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而现在形成了两者共同在影视制作后期编辑中交相辉映, 它们两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线性编辑可以说是非线性编辑的前身, 首先, 在基本观念和艺术理念上,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是一模一样的, 而这正是后期制作的核心所在。其次, 许多专业概念和专业术语, 两者也相同。比如著名的非线性编辑软件Speed Razor Pro (快刀)的用户手册中全市“色键”、“亮键”、“下游键”等线性编辑的概念, 甚至整本手册就是按线性编辑中高级特技机的功能来写的。由此就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线性编辑技术已非常成熟, 其使用编放机、编录机、控制器直接对录像带素材进行操作, 操作界面直观、简洁、简单, 使用组合编辑、插入编辑, 图像和声音可分别进行编辑, 再配上字幕机、特技器、时基校正器等, 就能充分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 完成镜头的组接、技巧的组接、出入点的设置、字幕和图形的叠加、音响效果和音乐配加等后期制作。

线性编辑系统是以磁带为记录载体, 节目信号按时间线性排列, 在寻找素材时录像机需要进行卷带搜索, 只能在一维的时间轴上按照镜头的顺序一段一段地搜索, 不能跳跃进行, 素材的选择很费时间。难于进行节目的修改电子编辑方式是以磁带的线性记录为基础的, 一般只能按编辑顺序记录, 虽然插入编辑方式允许替换已录磁带上的声音或图像,但要求要替换的片断和磁带上被替换的片断时间一致, 而不能进行增删, 不能改变节目的长度。这样, 对节目的修改就非常不方便, 因为任何一部电视片、一个电视节目从样片到定稿往往要经过多次编辑。

节目制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母带的翻版磨损。线性编辑方式的实质是将原素材复制到另一盘磁带上的过程。由于线性编辑系统中的信号主要是模拟视频, 当我们在进行编辑及多带复制时, 信号在传输和编辑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干扰, 造成信号的损失。在前一版的基础上, 每编辑一版都会引起图像质量下降, 或每做一次特技就会有一次信号损失。录像机磨损严重, 磁带容易受损。编辑一部几十分钟的电视片, 要选择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镜头, 录像机来回搜索反复编辑, 使录像机机械磨损严重, 录像机操作强度大, 寿命减短。另外记录磁带的缺点也不断暴露出来, 例如拉伸变形、扭曲、变脆、掉磁以及划伤等都会影响磁带质量。

系统构成复杂, 可操作性相对降低。线性编辑系统连线复杂, 设备种类繁多, 设备性能参差不齐, 指标各异, 当它们连接在一起时, 会对视频信号造成较大的衰减。另外, 大量的设备同时使用, 使得操作人员众多, 操作过程复杂, 可操作性相对降低。正因为如此,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一种全新的音视频制作观念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非线性编辑应运而生了。

二、影视的后期制作应该处理的关系

1.“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影视节目制作包含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处理两个部分。前者习惯地被称作“软件”, 后者则被称为“硬件”。在制作实践中。作为节目制作人员, 既要有丰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识, 又要熟练掌握机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项功能。二者集于一身, 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成品。

2.主创与协创的关系。一部电视片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成功的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往往取决于主创(编导) 与协创(节目制作者) 的协同配合。二者既是主从关系, 又是平等关系。主创者要尊重协创者, 吸取和重视协创人员的意见,并在整体构思上发挥协创人员的优势和创作积极性。协创者则要防止把自己的工作强调到不恰当的位置, 理解和体现主创人员的意图, 切忌出现相互掣肘现象。

3.“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在电视行业中, 记者被称“无冕之王”, 主持人是“电视明星”, 作品的成功、节目的获奖、鲜花、掌声大多送给了站在前台的他们, 而终年为他们量体裁衣的制作人员却处于幕后, 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这就需要影视制作人员具有高度的思想道德素养, 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精神, 把全部精力用于节目的创新、创优上, 甘守寂寞, 甘做绿叶映红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有特点, 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为了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 需要根据节目的制作要求, 结合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 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1.在影视节目片头、广告片及专题片、纪录片头的制作中, 选用非线性编辑为主比较合适。因为, 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 大量使用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透明, 画面的快、慢动作, 三维动画、颜色的特殊处理, 字幕的特殊处理等效果, 在专题片和纪录片头中, 除了应用特技效果以外, 还大量使用长于5 秒的镜头, 这些要求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起来非常容易。

第5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广播电视编辑》课程是新闻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广播电视编辑实训能力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门课程是新开课,之前没有上过,无经验可谈。接到教学任务后,我就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的对课程进行分析研究。虽然对《广播电视编辑》这门课程不太熟悉,了解不多,但之前我先后上过《新闻概论》、《新闻评论》、《新闻作品欣赏》、《摄影与摄像》、《新闻写作》等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对新闻专业学生的广播电视编辑能力和要求还是有些了解的。假期中,又与我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朋友进行交流,了解广播电视编辑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技能要求,同时,又与已毕业学生中从事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了该专业的一些基本情况。这为我上好这门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高职院的学生不一定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但必须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高职院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广播电视编辑能力上,应掌握如下基本技能:一、采访技巧;二、编辑能力;三、后期制作;四、文案写作。确定了教学目标后,结合我院的教学条件,确立了以“校内实训为主,先易后难”的方针。因为我校地处郊区,交通不便,再加上周边没有相关的新闻单位可以实习,校外实习不太现实。因此,立足本校,充分利用本校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训是唯一出路。

在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设备,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来加强实训。

从学生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广播电视编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已经基本掌握,如: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与摄像、非线性编辑、新闻写作等课程已经上过,基本具备了广播电视编辑的基本技能,为上好广播电视编辑课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新闻理论基础,关键是我这个老师怎样上了!

在教学中,我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方法,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树立信心。

1.制作手抄报

制作手抄报,让学生尝试编辑报纸的能力,因为之前学生做过手抄报,有的还参加过手抄报比赛,比较熟悉。但是,和以前几个人制作一份,交差了事不一样,此次手抄报,我是规定了主题的,每一版、每一栏目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自己组稿、写稿,自己修改,自己排版,自己作报头、标题、插花,自己抄写等等。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交电子版。

经过严格要求,学生经过努力,终于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大多数学生通过了严格的实训,充分体会到了制作一份报纸的艰辛,同时也学习到了报纸制作的基本流程好技巧。

通过这次实训,学生对广播电视编辑有了感性的认识,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增强自信。

2.给定素材

教师给定素材,学生按要求进行编辑制作。按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安排,我将我在独山拍摄的一组郁金香照片和视频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我提出的要求,充分展示郁金香的美。

我提出的要求是:按文艺片的要求,必须有背景材料,有解说词,有配音,有字幕,有片头、片尾等等。学生们在非线性编辑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技术大比拼。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学生终于按照要求制作了一批令人满意的作品来。

作品中,学生按文艺专题片的要求,专门收集了有关郁金香的资料介绍,背景音乐、歌曲,配上了字幕、解说词,有的同学还自己做配音,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

通过这次实训,夯实了学生非线性编辑的技能,同时又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整理、编辑和后期制作能力的实训,提高了学生整理、编辑和后期制作能力。

3.利用活动,加强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更多的是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组织学生主动的为这些活动提供服务,同时,锻炼学生的广播电视编辑能力。

我们第一个服务的对象是管理系召开的“两会”(学代会和团代会)。我们全程参与了“两会”的新闻报道。这是我们广播电视编辑开课以来,我们做的第一个大实训。我们把全班分成电视新闻和广播新闻两个大组分别进行实训。要求根据会议情况,分成三期进行报道。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出人员组织安排,报道计划,采访安排,时间安排等等。经过两星期的采访报道,学生完整的学到了怎样报道会议新闻。具体讲学会了:1.会议的策划;2.报道文案的写作;3.会议的采访;4.会议材料的收集、整理与补充;5.会议资料的编辑;6.会议报道的后期制作。

会后学生们很快拿出精心编辑制作的成品,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学生们第一次以实景的方式进行采访报道。这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广播电视编辑的兴趣。也涌现了一批象张燕、徐文礼等骨干,同时也带动了过去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同学,全班同学在张燕、徐文礼等骨干的带动下,学习热情高涨。

在高涨的热情下,我们先后参与了全州大中学生技能大赛、献血活动、学院樱花节、青年志愿者活动、歌咏比赛等等活动,均有作品呈现。这些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训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4.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属于自己的“原创”

经过上述几次大的实训以后,大多数学生已不再满足一般的新闻采访报道了。在此情况下,我适时提出了本学期广播电视编辑的实训考查题就是制作一部有一定意境的音、视频作品。接到任务后,学生积极性很高,采集素材、编写剧本、请同学当演员等等,忙的不亦乐乎。在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中,他们的创新能力超出了老师的想象。既有董或炯、张燕、徐文礼等制作的微电影;也有彭芳燕的《毕业的自白》;王彦青的《美味直播》……

第6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关键词:校园电视;微电影;拍摄技巧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6-0065-03

校园电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校园新闻、校园专题、校园微型剧、校歌音乐电视、电视教学及校园主持人等类别。每一个类别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比如校园微型剧,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微电影,以校园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视艺术形式,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在制作中要重点抓住细节的表现,要突出同期声和长镜头的使用。微革命已经成为我们时代最醒目的文化标签,我们毫无防备地进入了一个听起来很时髦的时代——微时代。微,不是弱小,不是卑微,也不是那种可以随便忽略的东西。微是精妙,是文化,是那种春风化雨无处不在的力量。

笔者在学校从事校园电视这方面的工作已有多年时间,凭着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情,边拍摄边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体会,几年时间下来,拍摄了系列剧《舞动的青春》、《成长的足迹》、《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专题片》和学校校歌MV等短片,都获得了区级以上的荣誉,其中《舞动的青春之二》和校歌去年都获得了全国校园电视评比银奖。下面笔者就谈谈对校园微电影拍摄的一点体会。

一、选材要精挑细选

拍摄任何一个对象,选材很重要。校园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我们要提炼其中有意义的故事。记录学生的真实校园生活,主题鲜明,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反映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以小见大,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人感受其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给其他学生以启示,让他们产生共鸣,从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一面。

2010年暑假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学校的健身操队员在学校体育馆训练的场景,直觉告诉自己他们肯定有活动要参加。经过了解得知,健美操成员将代表学校参加2010年肯德基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苏州赛区的比赛。这么热的天,其他学生都已经在家过暑假了,而这些学生冒着酷暑,在训练场所日复一日地挥洒着汗水。笔者从中发掘出这是一个反映学生不断拼搏进取、为了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的健康阳光的一面,所以笔者也跟随着健美操队员,在学校体育馆时刻陪伴着她们,用摄像机记录着她们的训练生活。笔者把整个训练和比赛的过程通过编辑加工,制作出了一个名为《舞动的青春》的短片,通过健美操这个载体,反映健美操这项运动给学生带来的无限乐趣,从而表现她们都热爱这项运动、珍惜这个团队,最后得出每个人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我,让热情的舞台挥洒出青春的光彩这样一个主题观点。这个短片在学校校园电视台播放之后,反响强烈,还刮起了一股练习健美操的风潮。

后来笔者又对该短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挖掘。新学期之后,来自不同年级的健美操队员都升入了新的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有的学生面临毕业,为就业准备去学校实习,或者为继续深造而认真复习;有的学生继续在健美操队训练,不过她们已经变成了教师的好帮手,成了健美操队的核心骨干。以前她们仅仅是在健美操这个共同的舞台上发光发亮,共同努力。现在笔者觉得可以把这个舞台延伸出去,在她们各自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个舞台,在各自的舞台上为了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的情境,同样值得其他学生学习。因为是以前短片的延续,所以笔者把它起名为《舞动的青春之二》,作为一个续集,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很多学生都被主人公积极向上、青春阳光的故事感动了,从中得到了震撼。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这个选题应该符合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今年笔者在健美操队员中选择一个已经工作的学生,继续跟踪拍摄了她上班时的场景,从训练健美操,去市里比赛,去幼儿园实习,然后现在正式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记录了这名队员的成长过程,笔者把这个过程制作成了《成长的足迹》,在校园电视台播放之后,反响强烈,很多班级都开展了写观后感的活动,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思想教育。对于制作校园电视的教师,一定要把好选题关,在选题上多花工夫,相信会有好的收获。

二、素材要注重积累

第7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广播电视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广泛使用,为传媒业带来了新的革命,也给电视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收视体验。电视编辑制作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提升,特别是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具备了多媒体技术的处理能力,这一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在电视节目编辑领域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今天看来已经非常普及,被业界广泛使用的非编网络系统,在产生之前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和探索阶段。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大致经历了早期模拟格式的磁带编辑机,数字格式的磁带编辑机,到目前广泛使用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三个阶段。

计算机技术和影视制作的结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利用计算机制作影视节目并取得了成功,当时的“桌面编辑演播室”,就是非线性编辑的前身。“所谓非线性编辑,就是用基于计算机的数字技术完成传统影视制作工艺中需要十几套机器才能完成的影视后期编辑合成以及其他特技的制作任务,编辑时在同一储存介质上可以组合各个镜头,而不必重新安排到另一介质上,而且对完成编辑后的片段还可在不损害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方便快捷的随意修改。”[1]非线性编辑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从模拟信号转向数字信号的必然选择,这一技术因其高效率、低成本,且方便制作者反复更改而受到业界青睐,并迅速推广。

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传统线性编辑而言的,传统的线性编辑系统由录像机、放像机和编辑器组成,通过放像机在录制的原始素材中选择节目所需要的材料,记录到磁带上,这样如此反复,直至把节目所需的所有素材全部剪辑下来。这个制作过程不仅繁琐而低效,且因不断的剪辑而降低音视频的质量。而非线性编辑克服了传统线性编辑的先天性不足,相比线性编辑而言,非线性编辑具备如下优点:

线性编辑是将素材经编辑处理后记录在磁带上,其编辑的介质是磁带,为了寻求适合的素材,需要在母带上不断重复检索。还因磁带这种介质的特殊性致使编辑好的素材在磁带上按照顺序线性排列。如果要在已经编辑好的磁带上插入镜头,或者删除某些镜头,则其后的所有内容都得重新编辑或者删除,否则无法编辑。尽管线性编辑也有插入编辑模式,但仅限于用等长的内容覆盖原先的视音频信号,如果要插入的和要覆盖的长度不同,则无法实现。而且随着在磁带上重复编辑的次数过多,造成母带的损伤,影响视音频的质量。非线性编辑是在硬P上进行,可根据编者的创意,随意调整素材的顺序,也可以实现随意插入删除镜头,不影响后面的内容,也不会影响音视频信号的质量。“相比传统的磁带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以硬盘为介质来储存数字化的视音频信号,能够对原素材任意部分进行随机存取、修改和处理。”[2]与线性编辑的顺序性相比,非线性编辑在制作中灵活自如,寻找素材不需要逐帧检索,无需来回倒带,既减轻了制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制作者的工作效率,又保证了视音频信号的质量不因编辑过程而受损。

(二)可实现视音频的实时化

非线性编辑是将摄像机采集的视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经过压缩处理储存在计算机硬盘中,编辑时根据创意进行动画、字母、特技等综合处理。具备视音频信号实时性的优点,可在直播时添加说明、字幕、实物画面等。“非线性系统可避免传统的线性编辑方法在插入与原画面时间不等的画面,或删除节目中某些片段时都要重编,在收集素材时具有实时性。该系统使用实时视音频采集回放卡来记录素材,可使编辑特技、字母的制作全部实时化。”[3]目前笔者所用索贝系统支持2轨视频,4轨音频、无限轨图文的实时编辑,在《公路除险现场岂敢如此闯关?》这档节目中,通过同期声、解说词和现场画面的实时性,不仅让节目内容更加生动,而且增加了节目的现场感,受众如临其境,切实感受到闯关者的危险。节目现场因山石滚落,道路抢险而临时封闭,可还有人不顾危险,频频闯关。先是解说词“出于安全需要,作业时,这一路段暂时封闭,不让车辆通行。尽管设置了警戒线,但就是挡不住闯关者的脚步。”接着是令人心焦的现场同期声“不要过来呀,掉下来了,真的不敢过来呀。”在“骑士”冲卡的解说词后,是“山石掉落”的现场画面,这样的处理,在整个节目的播出过程中,视音频的实时输出,受众着实为闯关者捏了一把汗,节目效果较好。

非线性编辑基于计算机硬盘系统,不仅可以实现非编系统的网络化,还可以根据需求输出多种格式的压缩信号。大量的多媒体软件在计算机平台的使用,可以制作出诸如刮风下雨、飞沙走石、闪电雷鸣等各种数字特技效果。“非线性编辑系统也可实现节目播出的灵活性,对于教育新闻、电视教材片头、片尾等短小、滚动播出和需要修改的节目来说,非线性播出技术也使当前磁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4]非线性编辑系统能够将图像、声音以及特技等效果融合到一个环境当中,不仅有硬件系统的支持,更有多种多样的编辑手段,增强了节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非线性编辑在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技巧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势明显,功能强大,素材可以根据编者的意图,随意存取、检索、插入、删除,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又不会因重复编辑而降低素材质量。笔者以自身使用索贝系统为例,就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素材的存取、镜头的组接、字幕以及特技的应用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素材存取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方式,决定了制作人员在编辑过程中对素材的存取较为方便、快捷。但在实际操作时,编辑都想尽可能多的采入素材,这样就会有过多的无用素材,不仅占据了宝贵的硬盘空间,而且小画面会挤满屏幕,给素材的精确查找带来不便。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编辑经验,认为对素材进行合理的管理,便于提高素材存取的效率。首先要做好素材的备注信息,针对不同的节目类型将素材分类后,给每一个素材编上标识,这样在制作时便于检索寻找。其次要根据节目长短和自身硬盘容量,选择合适的素材压缩比,素材较少的节目,可选择低压缩比甚至不压缩,保证视音频质量;新闻专题报道等较长的节目,需要的素材量大,可选择高压缩比。最后,对素材窗口的管理也很重要,因为非线性编辑系统提供了添加、删除、排序和查找功能,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素材内容,分成不同的段落,将素材存入不同的窗口。

(二)镜头组接

非线性系统的编辑过程,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视音频的输入、编辑和输出三个步骤,其中视音频的编辑,是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核心工作。笔者在视音频的编辑中,经常会遇到原始素材比较零散,很多镜头也只是零碎的片段。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在制作节目时,首先要对节目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节目的整体需要,提炼出编辑脉络。只有这样才能在杂乱无序的镜头面前,主次分明、提纲挈领,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有用镜头的提取游刃有余。其次,镜头的组合十分关键,零散的镜头要根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的规律,组合成一个个场景。镜头组合“要符合观察规律和思维逻辑,通过镜头的取舍,远、中、近景的搭配利用,梳理出新闻的主线,‘动接动’、‘静接静’,掌握好镜头的长度。同时注意机位和景别的变化,保持影调和色调的统一。”[5]只有做到这样的组合,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譬如笔者在编辑纪录片《最后的“麻风村”》时,一段由南平疾控中心医生介绍麻风病的情况,以及医生定期检查的原因,镜头自然定格在病人和医生之间。之后要给受众介绍“麻风村”的环境,但刚才的镜头还是麻风病人溃疡的病体,如果将镜头直接切换,则不免唐突,笔者用“黑场”过渡,不至于太突然,既增加了转场效果,又突出了主画面。

(三)字幕添加

字幕是电视节目视音频的延伸和补充,在表情达意方面字幕更加直接,与同期声、解说词一起,更好的突出主题,做到声画同步,字幕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性不再赘述。笔者使用的索贝编辑系统有字幕编辑窗口,在系统菜单中打开字幕元素,在字幕元件上拖动鼠标,选择字幕的范围和长度,不仅可以调整字幕的起始和结束位置,还可以设定字幕的入出时间。譬如在纪录片《最后的“麻风村”》中,开篇就添加了字幕,“麻风村曾经让人谈之色变,避而远之……今年3月至8月,记者走基层,5次进入麻风村,记录下了小村落的故事……”字幕的起始以及入出,与配音相得益彰。

(四)特技使用

非编系统可以根据编辑的创意和节目的需求随意删除、粘贴特技,电视节目特技的使用不再繁琐复杂。其技的删除只需要选中要删除的特技,单击鼠标左键,选择特技删除即可完成。特技复制粘贴也是单击鼠标,然后在要编辑的素材上进行复制粘贴,比如添加马赛克,或者处理声音均衡器之类的均可简单完成。

结语

非线性编辑因其以计算机硬盘为介质,编辑者在编辑时对素材的存取方便快捷,还可以对素材进行任意的排列组合,不受顺序的限制,且反复删除修改不影响视音频的质量。让输入、编辑、输出整个流程变得简单,既提升了编辑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非线性编辑还因其强大的功能,不仅满足了使用多层次画面、需要特殊效果的片头、广告片制作的需求,对于大量使用长镜头的专题片制作,也是不二选择。

注释:

[1]蔡卡宁.浅析影视制作中的非线性编辑技术[J].电影评介,2006(10).

[2]杨学东.非线性编辑系统技效果的制作与经验探讨[J].新闻世界,2011(6).

[3]何颖华.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编辑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第8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关键词】易地采访 海外诉求 创作特点 求新求异

众所周知,央视海外中心易地采访活动开展已二十余年。各地政府利用央视四套对海外播出的平台,将所辖之地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这种投资少,见效快、借船出海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对外宣传效益。易地采访活动也因此长盛不衰,成为央视海外中心的一个活动品牌。

易地采访对节目形式、采访制作时间、选题内容、播出评奖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在到达采访地之后抽签决定选题,五天完成采访、拍摄,返回作者单位完成一部2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这些硬性规定对各台记者来说,无疑是一次严格、公正的业务考核,是一次水平能力的较量,也是一次综合素质的大比拼。这种短平快的创作,有别于常规的创作,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采访之异

创作人员都知道,周密、深入、扎实的前期准备关乎一个片子的成败,只有事前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较好地实现创作意图。而在陌生环境中进行的易地采访,又必须在规定的短时间里完成规定动作,这使得创作程序有别于常规纪录片拍摄。编导必须以更加敏锐的观察力,紧盯着与选题相关的人、事、将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细节,迅速地与宣传立意对应思考,进行取舍,果断拍摄。

纪录片选题的确定常常是因为一个人或事件,感动我们、吸引我们,产生表达的冲动,在这种创作欲望中了解、采访、整理思路、确定立意再开机拍摄。这样的创作程序,是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过程。而易地采访活动不同,它的选题是由主办方确定的,而且拍摄规定时间短,记者几乎是抽到选题就得开机。对内容的了解,仅限于主办单位提供的文字资料,难以在短时间做到成竹在胸。易地采访创作带有一定即兴创作特点。

其次,主办单位提供的资料,从当地历史发展沿革、社会变化到具体选题内容都有介绍,宣传思想十分明确。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些信息,这些当地宣传部门撰稿者的视角有局限性,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有的思维定势,产生了久居兰室不闻其香的审美疲劳。跟着他们的“指路牌”拍摄,会限制思路,束缚手脚。必须跳出这堆文字,深入采访,另寻蹊径,挖掘文字背后的人和事,转变直白的宣传方式,将宣传理念潜藏于故事之中。这个过程可能会踏破铁鞋,但只要寻他百度,终会柳暗花明。

再次,易地采访主办单位的诉求对象是海外受众,而海外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不同,欣赏习惯也会有别于国内观众。所以,在宣传手段、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都要从内外有别的角度来选择,避免总结报告那种只讲宣传理念而不讲宣传效果的做法,在对海外播出的节目中要做到思想蕴而不露,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才是外宣的最高追求。

二、求新求异

易地采访选题多为反映改革发展成就和当地资源风光。将宣传成就、赞美风光与当地人文结合起来,以人文关怀的普世性主题介入,是易地采访的基本思路。人是社会的缩影,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对命运关注是没有国度的,也不受政治文化经济影响,这是人性中真善美的自然表现。通过镜头前人们社会生活中自然状态的捕捉,由一个个真实、普通、鲜活的人物来体现宣传理念,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对外宣传技巧。观众首先要被节目吸引,才谈得上对宣传内容的接受,也才会在节目中进行分析判断,并确立自己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印象和态度。纪录片故事化叙事,也是国内目前兴起的表现手法。如今电视观众已经进入看电视故事时代,电视媒体的叙事之风,仍旧红红火火、方兴未艾。如何铺陈谋篇、设置悬念、安排情节,生动叙述是对编导功力的最终考验。美国媒体评论家赫曼・G・温伯格认为:“叙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同样一个故事,能讲好,也能讲糟。有人能把故事讲得娓娓动听,更有人能把它讲得十分精彩。这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是谁。”求新求异是易地采访的最大亮点,也是节目内容表现的要求。各地选题,几乎都是当地记者曾多次拍摄过的内容,之所以用外地记者重拍这些“旧”内容,目的是利用外地记者对陌生环境的新鲜感、好奇感,改变属地记者固有的视角,以新的角度、新视点来表现旧的内容。因此,我们要用开放性的思维去观照特定的主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事物,带着自己的感觉、看法打量对方,抓住感动自己、吸引自己的内容,寻找出新颖独特的视角。

笔者在参加重庆直辖十周年异地采访活动中,抽到的选题是《十里汽车城》,同时拍摄该选题的还有台湾东森电视台和加拿大华语电视台。三家电视台同时拍摄一个选题,我们的压力不言而喻。汽车城内容在之前的举办的易地采访活动中,央视记者就亲自拍过,重庆本地电视台也曾进行多次报道,这个反复拍摄的选题,要在短暂的时间里拍出新意难度可想而知。我们调整思路,将集中在汽车城的注意力转移出来,以开阔的视野观察山城汽车工业发展,从城、人、车的关系中寻找突破口。我们在网络上发现了这样一位人物。他不是汽车城中之人,是重庆民间汽车模型收藏者,一位自己至今没有开上汽车,但家中停放几百辆世界各地汽车模型的汽车发烧友――重庆汽车外销运营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他是重庆汽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见证者。另一位人物是60岁开始实现汽车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力帆520轿车生产厂掌门人尹明善。通过我们与两人的交往对话,带出了他们与车相关的故事,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重庆汽车工业发展状况,表现了重庆人倔强、执着的性格和深沉的爱国情怀,从一个视角展现了重庆乃至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该片角度有别于以前任何一次反映汽车城的报道,跳出了以汽车城就事说事的局限,由人及车的主题介入,故事化的叙述,得到了央视和当地的好评。

三、特色鲜明

易地采访活动面向海外观众,在一段时间对一个地区进行全景式集中报道,大量具有当地符号意义的画面都会在节目中展现,如当地的历史遗迹、代表性景观,标志性建筑、个性化生活方式等等,地方特色丰富多彩。但在方言――这个最具地域特点表现上还未引起充分重视。本人以为,易地采访节目定位在海外,更多的观众是客居他乡华人、华侨,他们对乡音的亲切感是十分强烈的,所以应该重视方言的运用。世界语言丰富多彩,不同地域的方言更是千姿百态。方言是地域的最大特色,也是最鲜明的地域符号,在对外宣传电视片中,它感召着海外华人,加强了外宣片亲和力,吸引力。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蕴含了丰富的地方人文内涵。正如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所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海外移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客居它乡,却始终不忘自己传承的根系。他们在自己祖祖辈辈熟知的语音中感受故土家园的氛围,乡音产生的亲和力,凝聚力,源于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外宣片的采访中,不必苛求所有被采访者讲普通话,尤其是对那些一边想着普通话正确的吐字发音,一边思考讲话内容的人来说,不如让他们直接用方言,表达更轻松、自然、流畅。纪录片《摆摆解放碑》浓郁的重庆方言配音,将重庆人的坚毅、果敢、顽强、幽默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在贵阳易地采访专题片《黔之灵――黔灵山的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采访均以方言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尤其是104岁的老人在回忆贵阳的老建筑四城八廓,感慨城市变迁的时候,方言成为了一种城市文化表情,传达了老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念。

总之,易地采访是一次提高自己采访能力,客观检验自己业务能力的机会。本文结合自身实践,分析总结了上述异地采访的一些特殊规律,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以期提高电视易地采访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①田军主 编《陌生的诱惑―全国电视易地采访文集》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