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设计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产品设计包装;儿童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32-01
人们总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会开始回想过去,这些心理可能大多都来于成长的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面临这个世界的很多问题,这些总是这样或者那样的烦恼客观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在去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肯定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个年代――儿童时代。去找寻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因为儿童时代的心理是那么单纯,无忧无虑,充满了新奇的想法和创造性。
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想象力很丰富,好奇、好动、有极强的模仿力,智力属于儿童的启蒙时期,接受新事物很快,记忆力发展很快,因此学东西接受新事物很快。一些色彩绚丽、造型夸张、卡通化,或模仿动物造型的儿童产品设计的包装,通常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能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愉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儿童人性化设计是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因为儿童是非常富有感情的,在使用产品时,他们希望能和产品进行良好的沟通,无意中在这些包装中带给儿童的视觉的美感。对于儿童来说,儿童天生情感丰富,喜欢接近一些具有亲和力,或是充满生命力的趣味包装的产品。他们喜欢明亮的色彩,抽象的卡通,可爱活泼的风格,这些都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因此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中都会从儿童的心理世界去汲取设计灵感,设计出符合儿童心理和儿童喜爱的产品包装设计。
一、儿童产品的设计应以儿童为设计对象和设计尺度
一方面,既要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创造可以适应儿童的身体和情感关怀的产品包装,并在产品包装的的各个细节上让儿童得到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儿童产品随着儿童的年龄的成长,淘汰率非常之高,如果能把这些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成可组合、可调节大小、多功能的产品,那就可以减少很多资源的浪费。因此,随着儿童年龄一起成长的儿童产品产品包装的设计会成为一种设计潮流。
二、优秀的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能使儿童了解未知事物、了解外部世界
儿童产品的包装设计只有去研究儿童心理才能做出成功的产品包装,诸如良好的环境因素,这些产品设计的包装能去引起儿童的关注,同时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心理特征。儿童的内心世界是相当丰富精彩的,他们具备超乎常规的想象力,他们对万物充满了好奇,哪怕是一块奇异光鲜的色彩、一个古怪的符号图腾、都会令他们驻足半晌,浮想联翩。这些都是来自于客观心理而作出的主观心理表达。
三、缺乏趣味性的设计不可取
大多数儿童产品都应以趣味性为前提,始终应抓住儿童好动且注意力易涣散的特点,将趣味性儿童产品包装的设计有机地溶入儿童使用的产品之中,增加快乐原素。要想使孩子身心愉悦地在产品中找到乐趣,这不但要求产品包装的外观有足够的吸引力,而且要求外在包装产品具有一定内在的传导性、启发性、和想像拓展性。从儿童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得知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认知心理与审美特征,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千万不能走“以成人的观点去主观臆测”的错误之路。成功的儿童产品包装应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才会使孩子插上理想翅膀,给孩子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
生活中的大多数产品都涉及到安全性问题,由于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易受伤害,心理防备力较差,因此儿童产品更应注意安全性问题。忽略安全意识的儿童产品包装设计是不可取的,其背后必将隐藏巨大的隐患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其次,繁琐复杂的包装设计不可取。儿童的思维是比较单纯的,其逻辑思维、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儿童的耐心也常常不足,如果一件产品的界面设计过于复杂,他们往往会转移注意力、甚至产生挫败感,不再愿意亲近该产品。要提高儿童产品的易用性,这就需要在力求产品包装简洁化的同时,巧妙的对产品符号进行视觉化。
儿童产品设计的确包装应该高瞻远瞩地去研究和探索、展望儿童产品包装的特征、属性与未来,从有利于儿童健康发育、心智成长,有利于儿童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促进和提高等角度出发,来探讨儿童类产品的包装开发将成为国内外所有开发商、设计师群体以及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我们去注重了,去发现了才能把儿童领域界推上一个新台阶。但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层面,年幼的心灵在一定方面是需要生活中的产品包装的设计引导他们去认知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系统学的基本理论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的共同理论为基础,综合吸收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不断发展、完善。它既是方法学理论,也是一整套科学理论。系统学理论被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其主要作用是使人们对客观世界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认识观念,认识系统的规律,对客观系统达到有效控制。其研究和工作方法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以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相似性、不可逆性为原理[6],以系统的结构功能相关律、信息反馈律、竞争协同律、涨落有序律、优化演化律为基本规律,系统学原理及规律对客观世界具有普惠性,这种普惠性涵盖了工业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7]。设计从系统结构与结构分层认识创新,从系统的目标思考创新,从系统开放性的物质、能量、信息输入寻找创新手段,从系统的升级与突变实现创新。设计创新的过程是改变产品的功能、技术、形态、品质、服务及用户的过程,影响着从市场—产品创新—产品生产—市场的系统结构。在该过程中,判断力来源于系统外部信息的综合反馈,包括市场反馈、技术反馈、功能反馈、价格反馈、美感反馈、品质反馈、同类竞争反馈等,也来源于系统内部的构造子系统间的熵的反馈。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外部竞争和协同,使系统的发展演化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实现系统处于不断地演化之中的优化,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
2产品设计创新的系统求解
产品设计创新的过程是循环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该过程中,需要创新的观念、理论及工具,也需思考创新与功能、技术及文化艺术之间的问题。通过系统集成、系统协同、系统联动,架构清晰的创新路径,实现最终设计创新。创新是分析社会需求,提出产品设计创新问题,确定创新目标,实现产品升级的功能、技术、艺术的集成创新,需要创新思维求解、创新的技术策略求解、创新的艺术策略求解等。
2.1产品设计的思维创新
产品设计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实现思维创新就要建立系统思维体系。从系统思维的结构分析,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灵感思维[8]。结合线性和非线性的推理性、多向性、跨越性、综合性链接,形成了创新思维。
2.2产品设计的技术创新
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和本质,具有明确的物理和技术特征,它是设计创新的关键。功能具有明确的系统结构。创新的过程是完善产品的功能,首先围绕着产品的主要功能,然后是系统分层的子功能。产品的功能依附在技术系统上,这样,功能创新的实质即技术创新。功能创新首先要进行功能分析,分析出现问题的技术系统,列出该技术系统的所有组件;分析系统组件之间的关系,建立结构模型,将组件之间的关系转化成功能,建立功能模型。功能的技术解决建立在资源分析、矛盾求解的基础上。产品设计的技术创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系统资源、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及其派生资源、差动资源(差动物质资源、差动场资源)在设计应用时受数量、理化性能、质量、价格、范围、对于应用的准备等因素的影响,并与相应的技术创新产生矛盾,在矛盾的过程中创新出现多种趋向。创新矛盾的多趋向性显现了矛盾的复杂性,但矛盾的系统分层、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性类型是有限的,在TRIZ理论体系中,解决矛盾的原理归纳为40个创新发明原理,例如:动态化原理、不对称原理……,矛盾的特性类型归纳为39个通用工程参数,例如:物体的质量参数、压力参数、能量参数……。设计创新的矛盾一般表现为技术矛盾,技术矛盾指一个作用同时导致有用及有害的2个结果,也指正面作用引入和负面作用消除导致的一个或几个子系统的破坏,它一般表现在一个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矛盾。解决技术矛盾的具体措施:(1)确定主要的功能创新,通过分层列出其关键子系统及各种辅助功能,对待设计的功能的操作进行描述,确定系统应改善的特性、应该消除的特性,将涉及的参数按标准的39个工程参数重新描述。(2)对技术矛盾进行描述,如果某一工程参数要得到改善,将导致哪些参数恶化。(3)对技术矛盾进行另一种描述,假如降低参数恶化的程度,要改善的参数将被虚弱,或另一恶化参数的恶化程度将被加强。(4)在矛盾矩阵中由矛盾双方确定相应的矩阵元素。(5)将这些措施确定为可用的发明原理,将原理按照40个创新发明原理重新描述,将所确定的原理应用于解决设计创新的问题,找到评价并完善的概念设计及后续的设计[9]。
2.3产品设计的系统创新
用户在购买产品时一般关注产品的外观、品质、功能、价格[10],这构成了产品的高级物场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来源于人的场是“体验”,来源于产品的场也是“体验”,这个体验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由外观到功能的过程;由直观感受到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从外观—品质—价格—功能的过程。体验包括空间体验、形态体验、材质体验、人机体验、技术体验[11]、情感体验[12]、功能体验、价值体验[13]。这些体验是感性判断到理性判断的过程。产品的系统创新要求体现在价值、外观、功能、技术方面,产品的系统创新分为产品的升级创新和科学技术发明原始创新两种方式,这两种形式的过程是相反的。产品的升级创新过程是:人—体验—目标追求、产品—体验、人—产品—体验,体验分外观体验、情感体验、技术体验、功能体验、价值体验等5个子系统,36个体验要素,36个体验要素以创新目标和价值的升级的要求进行矛盾博弈,最终实现理想的产品升级创新。苹果iPadAir(图4)的创新是人围绕产品的一种体验。体验的目标是实现外观简洁、功能全面、操作方便,便于携带,从而使产品实现价值提升,这种目标在产品上体现出外观与功能的矛盾,这种矛盾解决是外观、功能、技术的系统博弈,外观精微、功能强大需要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需要技术集成、技术控制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外观与功能的技术进步过程。iPad产品的尺寸越缩减,性能就越难提升,越难保持电池电量的使用时间,这样就出现了矛盾,但为使产品更轻盈、更小巧,另一方面还要使功能更强大,只能通过外观、功能的设计来促进技术的进步,经过系统博弈,最终出现了产品创新。在外观上,整体体积比上一代iPad减小了24%(近1/4),机身厚度仅有7.5mm。在材料上采用铝金属unibody一体成形,使机身在轻巧之余不失坚固,并且赋予了简约之美。独特的斜边由单晶金刚石削切而成,容差控制在微米级别,从而弱化了机身边缘的突兀感,使机身整体柔和自然。在功能与技术上,虽然产品的空间缩减,但性能倍增,核心部件采用全新的A7芯片与M7运动协处理器。为随身方便携带而进行设计,采用两条天线支持MIMO(多输入输出)技术。在软硬件的协作上体现出了完美的统一,iOS7的交互界面设计简洁直观,方便人们简单的使用[14]。产品原始创新的过程如下:科技原始创新—原始创新形态描述(微观的、虚拟的、数字化的[15]……)—科技产品—外形、功能、市场—体验—观念(人),如图5所示。在该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对产品形成颠覆性的影响,直接改变人的观念,这个观念又可作用于产品的升级创新过程,形成对工业产品设计的整体联动效应,实现产品的不断创新发展。
3结论
关键词 工业设计 文化产品 概念设计 综合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通过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概念设计教学现状
1.1概念设计课程特点
《概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和已有知识经验等在创新主体身上的综合表现”。本课程一般开设在本科三年级,此阶段学生的特征是已对前期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但缺乏有机综合各项单一能力进行设计创新的实践训练和经验总结。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也就主要以设计课}项目教学的方式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而开展。
2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文化产品概念设计教学研究
2.1 概念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的梳理,围绕“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形成以下基本思路:采用“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为本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练做一体化” 的教学模式,将文化产品概念设计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按照概念设计教学流程来开展。
2.2研究过程
在课程教学前期的准备阶段,为了让学生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概念,可以通过绪论课让学生宏观把握概念设计的含义、特征、意义、构思方向和关注热点等知识点。此阶段授课可结合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通过具有前瞻性且符合未来生活趋势的概念设计案例为学生展示概念设计的魅力和重要价值,并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组织形式、产品概念设计阶段任务及能力培养导向、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做好参与概念设计的准备。
随后,课程教学进入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实质设计期,学生作为主体实际参与概念设计全流程,教师则通过组织和引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流程以学生团队分组开始,要求学生围绕特定地域文化人群展开生活形态的调研。目的是通过生活形态研究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和问题点,进而开展文化概念设计。此阶段的教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观察能力,学会认真观察是开展概念设计的第一步,通过课堂和课后的训练,引导学生形成观察习惯,并以观察特定地域文化人群的生活形态作为训练重点;二是调研分析能力,明确“收集信息要博,选择信息要精”这一调研分析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设计调研记录技巧,如剪贴簿、记事本、建立信息库等来实现对信息、图片和物品的收集。重视分析过程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概念设计“透过现象看本质、面向未来看趋势、对比分析看特点”的调研分析特征,并通过形象直观的案例明确调研分析的方法和有效途径。通过对用户的研究,从用户的生活、文化、居住环境等特征角度来琢磨产品的文化属性,使产品能更多地体现出用户的精神文化和情感需求,以获得用户的认同,进而确定产品的概念模型。需要注意的是,“概念模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大量阅读与研究设计所关联的文化内容、现实状态、市场环境、民俗特征、造物文化等,并由此提取出可设计与延伸的文化因素,进而提出与市场具有相溶性的设计模型,即设计创意构想”。提出概念模型后,教学进入了方案构思阶段。此时需要提醒学生的是:此阶段的方案构思一定是建立在前期用户研究的结果之上。教师应该结合问题的实际,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课堂上构建案例式和互动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接近实际的设计情境和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课后多多拓宽交流渠道,形成热烈的设计研讨氛围;同时要加强概念发散的方法指导,从案例模仿开始,逐步让学生形成概念充分发散的系统方法。
最后,课程进入设计视觉化阶段,教学将围绕概念细化、效果图表达等环节开展。学生可选择自己擅长表现手法开展设计,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实现设计的积极性,促进团队合作的优势互补,激发学生围绕设计中关于材料、结构、造型等问题积极思考对策。设计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各组设计方案展开设计评价,以此来衡量各组设计的最终效果。
3结论
通过教学研究,清晰地理顺了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的概念设计教学的目标、思路、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文化产品设计开发为课题研究内容,探索了新的概念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地域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诚.现代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包装工程,2003(04).
关键词:视觉心理学;厨房设计;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 TS97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五花八门的厨房产品以其各自不同的形式展现给消费者,面对这么多的产品,这么庞大的信息量,消费者们能够真正印象深刻,并引发他们兴趣的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产品设计是围绕“人”去展开的,而“人”百分之八十的信息都是来自于视觉,因此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视觉效果给人的感受,视觉是信息传达最有效最直观的途径。通过研究视觉心理学,分析出视觉心理学在厨房设计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具体体现,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传达,这样的厨房设计才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
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是研究视觉与思维以及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视觉与思维的特殊关系。它是一个细化的分类,主要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的反应,是一个由外在向内在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因为外界影像丰富多变,而心理活动也不可捉摸,所以发生在这二者之间的连接和转化时就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要了解人的认知过程,整个过程首先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观察,记忆,思维,最后到达抽象,所以认知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视觉的抽象活动是视觉的创造活动。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去欣赏或使用感受是不同的,同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使用心理机能的反映也会大不相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就是一个典型的视觉心理学的体现。视觉心理学在产品上的体现更为明显,由于每个人喜好不同,在颜色和形状上的选择也会大相径庭,这是人们在接收到事物的同时大脑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判断。
厨房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分析
厨房设计是指将橱柜、厨具和各种厨用家电按其形状、尺寸及使用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巧妙搭配,实现厨房用具一体化。橱柜,厨具的设计都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而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构成整个产品视觉形象的基本元素包括了色彩,造型,材质,表面处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与视觉产生相互作用最大的主要是色彩,造型与材质三方面,这三方面在产品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上更为直观。
3.1厨房设计中色彩方面的视觉心理分析
人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锥体细胞能感受色彩。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首先是色彩的冷暖感。暖色调和冷色调的整体橱柜颜色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当然色彩本无冷暖感,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橱柜的整体颜色呈暖色调,会让人产生温暖,热烈的感觉;冷色调的整体橱柜会让人觉得理智、平静和寒冷。例如红色,红色波长最长,感知度最高,穿透力较强,是我国的传统国庆色彩。红色的橱柜或厨具让人感觉兴奋热情,但是长时间使用会让人感到烦躁和焦虑,会存在一定的危险隐患。相反蓝色优势在于让人感觉镇静、平和,劣势是会让人在烹饪的过程中提不起热情,无法充分享受烹饪的乐趣。
其次是色彩的软硬感。色彩的软硬感主要来自色彩的明度,也与纯度相关。高明度的色彩让人产生质感较“软”的感觉,相反低明度会觉得相对较“硬”。
再次是色彩的华丽、质朴感和活泼、庄重感。色彩的三要素对色彩的华丽、质朴感和活泼、庄重感有关系。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和变化丰富、对比强烈的色彩让人感觉华丽、活跃,相反则感觉质朴、庄重。
3.2厨房设计中造型方面的视觉心理分析
厨房设计中的造型包括橱柜的造型,厨具的造型和各种厨用家电造型。好的家电产品造型不仅仅是塑造“型”的本身,而是通过“型”之间的关系让人构造出一个有意味的心理联想。
在这里简单就厨用家电的造型进行分析:
以抽油烟机为例,老式的抽油烟机造型方正,线条硬朗,体积较大,给人感觉笨重、压抑、危险。近些年的抽油烟机,造型都偏轻薄、小巧,形态有了一定弧度,虽然是机器,但通过造型的改变打破了人—机之间的关系,让使用者和机器之间的界面逐渐缩小,从最早冰冷、生硬的使用感受转变为舒适,又充满活力,这体现出了形态的意指功能。分析研究消费者的视觉心理学,意指功能才能够得以实现,这使得产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被使用者接收到,从而更能充分发挥产品的使用功能。
3.3厨房设计中材质方面的视觉心理分析
厨房中充满了工业产品,当代工业产品中的材质多种多样,包括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材质在产品中随处可见。材质中的“材”指的是各个部件所选用的材料,“质”指的每种材料的质感,质地。材质的内涵性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们对于材质的感受,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感受,这些感受来自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而材质的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也影响着材质给人的直观感受。
例如整体橱柜的表面材质,多为人造石、大理石、防火板等几种。人造石是用非天然的混合物制成的,如树脂、水泥、铝石粉等加碎石黏合剂,人造石表面细腻,给人传达出使用起来舒适、流畅的感觉;大理石质感光滑,让人产生坚固、耐用的感觉;防火板的面板是金属板,金属给人的感觉冰冷、结实。厨房地板的材质主要是石材和瓷砖地板。石材的感觉是坚硬、干净;瓷砖地板分为上釉和不上釉两种,看起来光滑,整洁。墙壁材质有塑胶壁纸、木板等,壁纸给人感觉柔软,安全,木板让人觉得质朴和典雅。
结束语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视觉心理在厨房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色彩,造型和材质的这种心理反应带有情绪性的表现,受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职业、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厨房设计中,要先调查消费者的具体情况,研究消费者心理,了解消费者的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才能做出适合每个消费者自己的专属厨房。
参考文献
[1] 樊超然.工业设计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钱家渝.视觉心理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 张明.走进多彩的心理世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色彩心理 色彩情感 色彩设计
在产品设计中,任何产品设计都离不开色彩,其运用的好坏将左右产品的品位和销售及人们的消费欲望。现代产品运用色彩来装饰外观,往往有增强产品形象的感染力,加强识别记忆,影响消费心理和传达一定意义的作用。在服装设计中,设计色彩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创造服装整体艺术气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色彩的搭配,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影响人们的情感因素。不同的色彩主题搭配不同的造型及面料也常使人们对其产生复杂的感情,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支配人们的心理活动。
一、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含义
情感在心理学中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
心理学家近年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送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象征热情,于是看见红色便令人心情兴奋;蓝色象征理智,看见蓝色便使人冷静下来。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运用色彩,让人在心理上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最佳设计的目的。
二、设计色彩需要情感魅力
当人们看到某一具有色彩的物体时,色彩作为一种刺激,能使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情,这是人所共知的现象。顾客从来不会挑选他们不喜欢的产品,在中国,中秋节、春节的礼品盒的色彩大都选用以红色、黄色、金银色为主色。以体现喜庆、吉利、快乐、团圆、红红火火。黑底白色虽然做到了醒目又易认,但在这个节庆的特殊日子里,却不能引起消费者好感。因此这样设计失去了促销的功能。英国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家庭主妇到超级市场购物时,由于精美包装的吸引而购买的商品通常超过预算的45%左右。足见设计色彩的魅力之大。不同商品有不同的消费人群,面对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消费人群,既要创造出有魅力的商品视觉形象,又能选择使消费者心理愉悦的色彩,是设计对色彩选择的特殊要求。
三、设计中的心理因素
引人注意是产品造型设计的首位因素。注意是人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的一种特征,是人对所认识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现象不是一种独立心理过程,人们无论在知觉、记忆或思维时都会表现出注意的特征。从心理学研究分析,一件产品设计要想使消费者注意并能理解、领会、形成巩固的记忆,是和作用于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的产品的形态、色彩以及声音等条件的新奇性特征分不开的。
产品的造型形态、色彩等,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视觉刺激,而这些刺激必须具备一定的新奇形象特征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设计师对产品造型做到醒目并不太困难,但要做到与众不同,又能体现出产品文化内涵和现代消费时尚是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成功的产品不仅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和联想,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重现。记忆是心理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回忆和再认是结果。只有识记、保持牢固,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因此,产品设计要想让消费者记住,就必须体现产品鲜明个性特性,简洁明了的形象,同时还要反映产品文化特色和现代消费时尚,才能让消费者永久记忆。以往的设计或许更多的与设计师的灵机一动相关,而现在的设计,设计的分工更加明确,设计的流程更加科学,同时人机工程学、语义学、认知心理学、色彩学、功能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理论的成熟,也为设计得到满意的解决之道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四、设计色彩在设计实践中运用
设计色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中,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情趣。
设计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是十分重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借助它可以在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创造出惊人的视觉真实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商品包装设计元素中,色彩冲击力最强,因为它首先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而赋予商品包装特定的内涵和外表。因此,设计师应根据由自然色彩所获得的深刻感受,按照对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将设计思想熔铸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与技巧,使色彩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最佳发挥,达到理想的境界,从而更好地表现设计作品的主题思想。就一个食品的包装而言,首先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视觉与心理上的第一感受―味觉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市场。我们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加以表现,使其造型和色彩相呼应,使食品的表现效果更加生动诱人,迅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让人感觉到包装内的食品新鲜美味,产生立即购买的冲动。现在很多方便面的包装就是采用此方法尽力丰富表现,更好的吸引消费者。
设计色彩也是广告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广告画面上人们首先看到的也还是色彩,然后才是图形和文字。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中说到:“说到表情的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因而,广告受众在观看广告的时候,广告中鲜明的色调很容易给人们一种冷暖的感觉,这种冷暖色调会直接把受众的感觉带入一种意境,使人们对广告产品产生好感。如空调广告,画面中营造出凉爽的空间,在夏日炎炎中,该广告使人产生拥有凉爽空间的欲望。
另外,设计色彩还运用于书籍装帧、插画、标志等方面,影响设计与消费者的沟通。
设计色彩在环境空间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的环境空间离不开设计色彩的规划,合理规划设计色彩会给我们的环境空间创造和谐的视觉氛围。例如,人们在公共娱乐场所,应该感觉到欢快、热烈的色彩氛围,其色调设计不能让人产生压抑、悲哀的情绪,应大胆的采用对比色来表现。
其他方面,无论影视艺术还是戏剧艺术也都与设计色彩相关联,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观众的视觉要求也将影响设计色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诺曼著.付秋芳等译.情感化设计.
[2]崔唯.当代欧洲色彩艺术设计[J].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4.
色彩心理
色彩心理主要是利用颜色来探讨人们内心感受的学科,虽然没有被正式列入心理学的范畴,但这门学问确实可以解决很多心理问题。例如根据一个人对色彩的好恶,大致就可知道他的性格和本质。进一步讲,还可以通过借助神奇的颜色来影响其他人。当产品的色彩包装设计得当,还可以提高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此外, 颜色给人巨大的个体差异,效果因人而异,但也正因为此,色彩心理学更有趣。了解色彩心理学,如果能掌握色彩之间的关系和人的心理活动,你就可以发现一些其他的事情,也可以使产品的销售量增加。
根据色彩带给人心理上的不同的温度感,可将色彩分为冷色和暖色。感觉器官对不同的颜色产生的阳光或冷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区别是从色相的特征来实现。一方面是环境温度上升或下降的颜色彰显;另一方面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经验、器官的感受,环境现象和受到的心理变化,导致之间的联系作为调节,视觉和潜意识的触觉感受,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视觉变成一个触摸的指南,见红橙光会联想到太阳,心里面就会不自觉地感到温暖。
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色彩作为产品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不仅可以传达表层的审美意义,使产品设计具有趣味之美,同时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哲学寓意,触发人类内心的情感与思考,散发产品耐人寻味的魅力。当产品本身具有说服力的色彩能够让消费者在与产品目光接触的前几秒内,迅速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对方一见钟情,而且在购买和使用一段时间后任然爱不释手。相对于草率设计的色彩,虽然能够让人眼花缭乱得不知所措,但短暂的喧嚣与浮华之后留下的却是索然无味。
对消费者来说,在决定购买与否的过程中,颜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考虑原因之一,市场调查显示,90%的消费者购买行为都是经慎重考虑后寻觅的结果,而只有10%的购买行为才是基于一时冲动。在那些按计划进行的购买中,60%的购买决策涉及颜色因素。虽然在进行大批量购买时人们往往会多加考虑,但是据观察,但超市里的一位购买者穿行于货架间的过道时,产品包装会有大约20秒时间来吸引这位顾客的注意。
色彩心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原则
1.色彩心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首先,从产品色彩设计的色调。色调颜色可以使用色相环的颜色设计。与一些主要颜色为基准,分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成不同的区域,从而确定类型的搭配色调。可根据相似色配色、对比色配色、补色配色、以及无彩色和有彩色配色。其次,从明度来进行产品配色设计。最后,还可以从纯度来进行产品配色设计。纯度配色可以增强色彩的鲜艳感和明确感。高纯度配色引人注目,产生视觉兴趣,增强艳丽、生动、活泼及感情倾向。中纯度具有柔美感。低纯度含蓄、柔和。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配色应遵循功能和美学原则的结合,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技术与审美观念的统一。
2.色彩心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原则
配色的功能原则。产品都有自身的物质功能,完成不同的功能效用。在对产品进行颜色搭配时,一定要想好让颜色和产品的特点相适宜,以便让产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比如,医疗器械与产品的乳白色或浅灰色基调,既能保持清洁,又可以安抚和镇静病人的情绪。
配色的美学原则具体方法要求色彩要平衡,把握好色彩的节奏,在相同性质的色彩中,适当加入性质不同的色彩就形成了色彩的强调,色彩强调可以使产品中的某个部分被重点强调,弥补单调的配色效果。加强色彩分隔,在配色对比关系很弱的情况下,会形成极融合的色彩效果。还要色彩统一,在配色设计中,如果色彩运用过于丰富,就会产生喧闹的气氛,整体造型变得不够稳重协调。
除以上几点外还可以利用对比色的色彩心理的方法,会得到十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是在色相环中,处于相对位置的颜色互为对比色,比如红与绿、黄与紫,每一组对比色都可相互突出对方的颜色,从而会显得更加有美感。
若在产品包装中也能体会到对比色的作用。在产品相同,包装不同的情况下,只要价格可以接受,人们往往会做出多买一件的决定。另外也可以运用彰显高贵的色彩心理,具有高贵性格的颜色包括黑色、金色和银色。虽然黑是很普通的颜色,但是黑和金的配合与白色和银色的配合是最高贵的颜色组合,除了黄金,黑色和暖色系的深色的搭配也可以揭示一种高尚的品质,那些昂贵的奢侈品也通常用黄金和白银组合显示奢华品质。
结束语
【摘要】在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人性化设计仍是当代设计中设计师们力求不断突破的主要设计理念之一。“下意识”领域作为心理学中的一种行为现象,对其的研究所和探索将为人性化设计找寻到新的突破口。下意识领域中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寻求感性诉求的出发点,最终引起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共鸣。
【关键词】下意识;人性化;设计;情感体验
一 “下意识”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普通心理学意义上的“下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或形式,指不清楚、不明确的模糊意识,亦即某一时刻不处于意识之上或意识活动的中心,但却影响着意识活动进行的心理过程。(1) “下意识”行为作为一种先天性的行为,也可以称为有机体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因此,“下意识”思维可以归结为人的本能之一。
由此看来,人的“下意识”思维是对外在整体情境的一种非理性把握,具有瞬时性和非逻辑化的特点。这是由于下意识是右脑非语言思维的产物,它的发生不依赖于人的理性思考。但同时,“下意识”的思维方式也是人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心理作用、本能反应以及心理和情感的暗示等不同的精神状态在客观行为上的反映。因此美国著名的设计心理学家诺曼认为,“下意识思维是人类的一大优点,因为它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善于辨认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少数几个事例推断出一般规律”。(2)
二 “下意识”领域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分析
1.下意识行为与交互式设计
“交互行为”在交互设计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由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决定,行为是指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3)传统意义上,习惯把交互行为单纯地理解成为了达到用户的特定目标而发生的操作行为,即由用户功能目标导向的有意识行为,并在外界对这些行为实行功能性的效果反馈之后,操作目标得以实现。
但是,在日常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以及各种场景中,只是发生纯粹的操作行为并不太可能。诺曼指出,多数人类行为是潜意识的,是意识无法察觉到的。不难发现,在我们日常与外界接触的场景中,有很多下意识行为,如旋转手机、抖动雨伞等。相对于目标明确的功能性操作行为而言,下意识行为是基于本能而发生的,并且无意中也与外界发生着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无意的“交互”。因此,将“本能”纳入考虑范畴的设计才能真正圆满完成操作的行为。
2.陌生化后的再设计
再设计即从熟悉的、已被设计过的产品和事物中寻找新的突破口,达到新的设计高度。日本的设计大师原研哉曾不止一次的提出这个观点。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再设计作为节约设计成本的有效手段也受到了大力追捧。然而,基于”下意识“领域的再设计最显著优势在于它利用一种善意的表达方式,提醒人们意识到一些平时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和行为,从而达到对于自身及对于生活的再度感悟和审视,并从中不断得到进步。这种设计优势对于人类情感体验的深化及素质的提高是具有相当积极作用的。
例如很多人在思考的时候有咬笔头的习惯,这样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可能会让他们更容易沉静下来。我们不能说这样有什么不妥,但大多数人在咬笔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咬”这个行为 或“咬的是什么”,只是习惯了这样的“行为支配”。设计师姜国政设计了一套名为“吃过了”的笔。通过笔端的各种“已经被吃掉的”象征符号(如鱼骨形状,树枝形状)试图作用于吃笔者的潜意识,面对这些“已经被吃过的笔”,吃笔者在把它放进口中之前,某些被忽略的想法从潜意识状态下跳出来。至于作用后的结果到底是会改变什么,还是会一切继续,其实并没那么重要,“意识到下意识这件事”就已经是一个不一样的体验了。
3.与外在环境的完美结合
同样,生态系统学认为,世间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交融,人、物质与环境三者之间。所以,设计在符合美学及潮流的同时,也必须兼顾人与外界的关系。从这个层面来看,基于人下意识思维的设计并非为了突出设计者的创新意图,其目的则在于促成产品与使用环境之间的匹配协调。这里,“人”不是超脱于环境之外的存在物,人本身应是环境的一部分。(4)
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基于人下意识的产品设计应更为强调将人主体的感受和行为趋向融入其中,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实际的需求。这是因为,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并不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理世界,而是融合了人的主体意识与经验。而心理学研究中的“环境”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自然环境)不同,它以人的行为为中心。
三 结语
设计是一个发现需求、解决需求、平衡矛盾的过程,下意识领域中的设计也不例外。发现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关键,这对于设计师而言往往比解决需求更重要,更难。尤其在产品门类极其丰富的今天,能够找到潜在的需求就是找到市场的关键。一方面,下意识行为的研究不仅仅为潜在需求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契机。另一方面,它的这一特点还对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性化设计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它已经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成为人们联系感情的桥梁。因此,设计师们应关爱人性、设计为人,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调整、完善和创新人性化设计,使其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注释:
[1]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2001,第386 页。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梅琼译,中信出版社,北京,2003,第127-128 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源于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在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过程中人们将审美因素融入其中,逐步出现了音乐、舞蹈、绘画等纯艺术形式,形成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文化无处不在……哪怕如同动物之所需者,也都得裹上一层文化模式的外衣”,因而,设计艺术深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文化模式的影响。
工业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工业设计是以美学、经济学、工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对产品的结构、外形、功能、色彩、使用价值等进行的优化设计,包括环境规划设计、包装设计、造型设计、电路设计、建筑设计、网站设计等。工业设计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创造性活动,是产品的文化设计,正如设计大师包豪斯所言,“工业设计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产品”。因而,工业设计不仅与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等联系密切,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科学技术、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联系,带有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
首先,工业设计的本质、目的、原则等离不开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需要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等方面寻求答案。此外,工业设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有着广泛交叉。如果忽视了工业设计的文化本质,就会使工业设计失去思想性和文化性。因而,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应全面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正确处理产品物质功能和精神价值之间的关系,赋予产品造型美和人文气息。
文化因素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这些都会影响工业产品设计。比如,法国的工业设计唯美浪漫、富有个性;德国的工业设计严谨规范、稳重低调、注重实用性;日本借鉴了西方设计风格,并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之中,形成了小型化、多功能、注重细节的设计风格。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品竞争逐步转移到以科学竞争为基础的设计竞争之上,产品设计创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随着中国制造的快速崛起,中国的工业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但是中国的工业设计起步较晚,仍停留于“技术+市场”、“形式+机能”的发展阶段,偏执于好用、可用、使用等设计考虑,或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教条,或提倡技术创新主导市场消费,忽视产品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忽略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身份认同,并未形成鲜明的工业设计风格。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对客观世界、造物设计等有着独特的理解。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人、物时完美结合的有机整体,所有事物在本质、宗旨和经验上都应当是整体性的,好的设计应当是符合人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审美需求的统一体,是自然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比如,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尚清”、“尚淡”,追求“天工”和“人工”浑然一体,将“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作为设计目标。传统造物工艺常借助体量、尺寸、色彩、文饰等表现人生理想、伦理道德、价值信仰等。这种传统造物观不仅寄托了设计师的情感和理想,还表达了对人性的尊重,比如茶壶设计要“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家具设计要古朴庄重、典雅大方。因而,应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挖掘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内核,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业设计艺术。比如,可以从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及禅宗的宗教谨慎中汲取营养,设计出简约、单纯、自然的工业产品;可以从别致清雅、清新婉约的南方建筑中汲取营养,设计出清秀、婉约、细腻的工业产品。此外,工业设计中可以采用意象化的设计手法,通过以形写神、取意传神等方法设计工业产品的形状、姿态、材料、色彩等,展现古朴优雅的传统文化韵味;也可以将吉祥图案、古典纹样等运用于工业设计中,形成有着中国特色的工业产品。
第二,现代文化元素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工业设计的产生源于科技发展和工业生产,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有着密切联系,从蒸汽机、内燃机到电力广泛应用和计算机产生,每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材料和工艺的革命,也会带来工业设计的发展创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设计师应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使产品的材料、功能、尺度、色彩等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工业产品的设计者、制造者和使用者等可能来自不同的民族或国度,产品设计者与受众的文化背景可能极为相似,也可能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比如,工业设计在自美国,产品制造在中国,产品销售在西欧各国,如果产品设计时不考虑顾客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审美取向等,可能会影响产品销售。因而,在产品设计时,设计师应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应关注产品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消费心理等,融合国际化的设计趋势,这样才能设计出既有民族文化特色又符合受众需求的工业产品。
创造思维萌于20世纪初。学界普遍认为,《创造的进化》(1911)、《创造精神》(1919)这两本著作标志着人的创造思维研究的开启。20世纪初,一些先行心理学家开始对创造思维和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开始对各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进行概括。美国心理学家沃拉斯1926年发表的《思维的艺术》中把创造思维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和检验。同年,美国学者吉尔福特对发明家,艺术家、作曲家,科学家的创造思维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创造思维的共同因素,如对问题的敏感性,有新颖的观念,有综合分析的能力,有掌握复杂概念的能力等。与此同时,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普及应用也随之兴起。1941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经理奥斯本(A.F.0sborn)出版了他的《思考的方法》一书,针对集体探讨方式在各个领域的创造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许多领域运用集思广益方法获得创新成功的事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一种创造方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rig)(也称“智力激励法”)。这种方法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对产品设计、广告创意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最广泛的创造技法之一。不管各方面专家如何界定如何阐述,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揭示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涵义与特质。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是各种思维形式中的最高层级,思维过程中不仅要一针见血地看到实物的特质,而且要在特质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思维成果。这种创意思维能力是一名优秀产品设计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开发创造思维能力是高职产品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提高高职产品设计学生的创意思维,这一目标在产品设计教学中尤其重要。
二、创意思维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复杂的思维活动之一,人类就是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在不断地认识着世界、利用着世界和改造着世界。可以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和物化,产品的设计尤显突出。产品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也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形象思维为表现,以灵感思维为辅助,形成线、面、体结合的综合思维。设计中的创造性无处不在,体现在许多方面。苹果公司可以说是创新和创意的代名词。它推出的任何一款产品都可以使全球为之疯狂,吸引了大量忠实拥趸成为果粉。这当中的秘诀便是创新二字。2005年苹果产品会,乔布斯从牛仔裤小口袋中拿出Ipodnano,引起全场欢呼;2007年Iphone会引起全世界惊呼;2008年当乔布斯在会现场出人意料地从信封中拿出MacbookAir时大家再次疯狂。是什么让全世界都为“苹果疯狂”,是什么让每一次的苹果新品发售都成为全球盛事?苹果设计如何保持他的“新鲜度”?“创新”是它的关键词。在苹果公司,设计师们对每一项新的设计都要拿出10个完全不同的模拟方案,从中挑选出三个,最终决定出一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并且要求这10个方案必须都要有充足的创新空间。这就保证了苹果的产品能很好地保持着对人们的吸引力,一直保持着苹果的“新鲜度”。不仅如此,苹果公司对于一件新产品的研发,还会有两次非常重要的设计会议。一次是头脑风暴会议,进行自由创新;第二次则将重心转移到应用的开发,挖掘更多的潜在发展可能。严谨、科学的设计方法缔造了完美的产品。“苹果”的“苹果皮”成为令人惊叹的产品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审美情趣可以引发个人的积极态度,甚至会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如喜爱、忠诚、耐性)。在这方面,苹果一直以其极简的设计理念以及唯美的产品美学让用户发出由衷的赞叹。iPhone已经成为了工业设计的典范,他们的精致构造简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乔布斯传》说:“他没有直接发明很多东西,但是他用大师级的手法把理念、艺术和科技融合在一起。”苹果的产品总是体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设计美学。被“伯乐”乔布斯挖出的“千里马”英国人艾维(Jony-Ivy),已经成为苹果传奇的一个要素,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新一代苹果产品的扁平化设计。
三、高职院校产品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的现状
先看一组数据。中国在2002年时就拥有500多个艺术院校,且呈现逐年猛增态势,而德国2002年时仅有22所,我国艺术类院校是他们的几十倍。但是他们却成功地将他们的产品推向全世界,并成功地打上了设计优良、品质完善的印记。遗憾的是,直到前两年,中国目前产品设计却依旧蹒跚在批量生产、相互抄袭、毫无个性的状态。客观而言,进行创意思维培养的呼声在高职教育中早已出现,但是受到诸多制肘,至今依旧呈现出呼声大、行动缓的状态。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制订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确立高职艺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但是,国内高职院校大多呈现定位模糊,这必将制约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高职产品设计教学需面对市场,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其中实践操作技巧的能力培养是其重要侧重点,但是如果仅仅只是重视实践操作又将与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培养目标雷同,此类学生必将呈现后劲疲软,专业技能上升空间不足等问题。而呈现这一状态的关键点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因此高职院校产品设计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必须要深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滞后。创意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通过各种项目训练来培养思维的灵敏度,保持大脑的活跃。这也是建立在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的基础上。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出现两级分化的问题,过于侧重传统理论知识点的教授和过于侧重电脑技术的掌握,这是两种过于两极的培养方式。高职教学方法既要区别于本科院校也要区别于培训机构,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品设计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引导,强调空泛的理论知识和单一的电脑技能,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三是忽视高职学生特性,教学缺乏针对性。高职产品设计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思维活跃,用于表达,讨厌拘束和单调。他们正处在一个思维养成期,具有潜能,如能适当引导必能形成其独特的见解,具备创意思维能力,因此高职产品设计教育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强调个性,但大多高职院校单纯强调授课内容,拿出文理类专业的管理办法管理艺术类专业教学,授课教师为了服从学校,只能采用被动的教学方法,安排强调统一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极大地阻碍了课堂上学生个性的发挥。
四、高职院校产品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认为,重点放在“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应时代,更加适合于高职高专产品设计教学的新思维。避免再出现“三年在校不出门,实习半年就走人”的一贯制教学流程,将创造能力的挖掘融入人才培养。
(一)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
设计的核心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打破常规,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形成新的构想,以独特的视角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果让学生去掌握设计创新的过程、创新的思维规律及其方法并付诸实践,这种训练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产品设计教学方式的拓展与改良
在产品设计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注重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是形成以发展创造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探讨型教学模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求新的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在求异中爆发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设计创造能力。二是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尤其要合理设置实训教学课程。对现任的实训课程进行变革,提高基础设计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在新建立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对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增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真正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后,加强对学生实习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强化理论、理论并重的做法,对于实践教学,要提高思想认识,保证充足时间,进行规范组织。无论是校外实习还是校内模拟实习都是产品设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创意思维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从问题挖掘到设计验证
笔者根据多年产品设计类教学经验并参考国外专家创意思维过程大致将设计教学的进程分为四个部分:寻找设计问题——定义设计点——视觉化设计概念——验证设计。
1寻找设计问题——产品设计调研
产品设计调研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找出问题,指示设计方向的重要步骤。调研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同类产品,还包括对产品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对产品色彩、功能、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当然产品使用群体的需求调研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中的思维状态是一个由发散到收集的过程,通过发散的思维寻找调研方向,了解消费者需求及产品变革。再根据调研结果集中分析产品设计方向寻找创新点,为中期设计过程做好铺垫。
2定义设计点
产品设计点从产品本身出发产品的用途、结构、造型、使用方式等。这一阶段我们会经常要求学生首先使用“头脑风暴”法。但是显示状态是,学生仅仅只是在初次使用时有新奇感,后面就会觉得“头脑风暴”多余环节,会完全放弃。事实证明学生在审示自己“头脑风暴”图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创新思维的激发是产品设计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在稳固设计点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创新,扩展设计者的思维视角。
3视觉化设计概念
视觉化设计概念就是将头脑中懵懂的,抽象的影响,付诸于实物,转化成用户可以体验的真实产品,把设计阶段所涉及的产品形态、功能、性能等方面都展示出来。
4验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