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中外文化的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外文化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外文化的差异

第1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外文化差异;在华留学生;教育;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的地位逐渐升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大,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中外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在中国的学习效果。因此,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发展动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调动留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适时、实时地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留学生跨文化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

由于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高等教育形成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中国教育工作者在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发现影响外国留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比如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学习者本身的各种因素:年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等等,其中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是对外国留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本国内在的文化积累与中国外在的文化移入,引起了急剧的文化变迁,对留学生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震动。如在中国学生不能上课要向老师请假,如果外出长途去旅行时,要把所去的时间、地点告诉老师,养宠物受限制、随时抽查公寓的卫生等等,当我们要求外国留学生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却会认为这些涉及到他们的隐私,无法理解。到达异国他乡的第三个月——第八个月,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这是由于异国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在逐渐减弱,留学生的情绪便降到最低点。首先,在异国他们的很多物质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和他们在本国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有关,如外国留学生认为24小时热水供应是最基本的条件,而我们中国的教育机构大多数无法满足这一条件。教室有没有舒适的桌椅,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有没有空调系统等等。在饮食方面,是否有可以动手供自己做饭的厨房、食品等。第二,由于在异国他乡,缺少朋友,短时间里又无法找到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朋友,没有人听自己倾诉苦恼和烦心事,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思念朋友和亲人。第三,由于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异国的不同,得不到认可,自身的价值没有人赞赏,从而产生失落和挫败感。最后,由于在中国国的生活节奏不同、办事方式不同、社会体制更是不一样,所有的方面都与自己的国家不同,留学生会产生泄气的心理,感到异国的情况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就连日常小事也表现得愤怒、无奈。平时还无所谓,可是生病时,没有家人、朋友的关心、照顾,情绪波动很大,极易发怒。以上这些都会影响外国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

二、加强留学生文化教育工作有哪些对策

1.提高对留学生管理的水平,建设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影响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是留学生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留学生教师队伍要建设成高素质、高质量的。其次,为留学生服务人员、对留学生管理人员也同样要建设成高素质、高质量的。因为他们是和留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留学生管理制度的健全,加强力度培训对留学生管理和服务的人员,让他们明确留学生管理的目标,同时对留学生日常生活中方面的引导,以及在生活方面的帮助等等,建立一直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管理体系的队伍。

2.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机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留学生来自众多的国家、地区,如果由于管理不善而引发社会政治类、治安安全类等突发事件,会带来很坏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留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及时加以引导、排解,否则导致难以控制的被动局面,无法挽回,还有可能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高等学校一定要合理安排安全教育内容,并结合国际的形势,国内的政策对留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同时培养留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比如:查夜制度管理留学生的住宿情况,利用定期访谈制度来了解留学生的生活情况、心理变化等等,保障留学生的安全和联系师生之间的情感,便于管理。其次,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一定要严格实施,针对突况、新情况及时处理,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最后,为及时、妥善解决留学生出现的问题,建立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

3.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异国留学生快速融入中国的文化氛围。利用课余文化活动的建设,将中国的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让留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渗透中华文明的精髓,从而提高留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加深对中国的友好情感。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留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各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因此,建立健全的校内外留学生交流机制,使留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为他们创造和当地居民的交流的机会,从而了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更快、更好的融入到中国。

三、结束语

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对留学生教育模式同样适用。因此,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要不断寻求更合适留学生的教学方案,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陈默.中外文化差异对在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中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45-146.

第2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过去取向 未来取向 时间观 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要素之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属于时间的取向问题,属于心理时间观范畴,是指不同文化分别对过去与未来的认识,以及人们对过去与未来所赋予的意义及重视程度。在非语言交际各要素中,关于时间的使用,它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可见,从文化视角对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加以比较,有利于了解不同文化所持的时间观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来自这一文化深沉结构方面的障碍。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选取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和美国来论述中西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

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

过去取向的特征是,在该文化中人们尊重祖先和历史经验,信奉“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在将来取向的文化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面向未来,信奉“希望只存在与未来”。中国和美国由于各自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分别属于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时间观。

(一)在语言中的反映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得以表达和反映,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甚至担当着保留民族身份的重任。

中西方时间取向上的差异可以从人们对“老”(old)的态度上得以体现。在英语中,“old”(老)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如“past”(过去),“useless”(无用),“hopeless”(无救)等。有人说美国没能成功地将老人群体融入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因此,人们会普遍认为美国的老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至少没有得到像中国的老人那样的尊重。可见,美国人对变老的态度是相当消极、否定的。美国人不遗余力地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用“old”,到了非要用“old”的时候,他们会用一些委婉语来代替“old”,如“senior”、“aged”、“veteran”、“elder”等。美国人对“old”是如此的惧怕,因此他们对老人及老人生活场所的称呼也美化为:senior people、 nursing home、 Elder Hostel及loneliness industry。

与美国社会对“old”的惧怕和歧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文化对“老”的尊重和重视,汉语中很多的俗语和短语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姜还是老的辣”、“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马识途”等。此外,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形成了人们一种强烈的信念,即过去可以成为决策和判断事实的标准,这具体表现在中国人崇拜祖先和尊敬长者的习惯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无法肯定的事情,中国人也喜欢说“历史将会证明一切”。总之,中国人做事情之前通常要考虑这个事情前人有没有做过,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这种时间取向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经验,重视年龄,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相关,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二)在称呼语中的反映

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称呼行为与社会和文化紧密相关,暗示着权利和团结。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对称呼语的编码和解码不同,往往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在汉语中“老”代表有积极的意义,并潜含有“经验”,“尊敬”和“友好”等含义。比如:老伯,老先生,老爷爷,老师傅,老张等无不体现着对被称呼人的尊敬,如若将“老张”倒过来变成“张老”,更显示出其学识之渊博和威望之高。在我国北方的某些地区,人们称呼比自己小的人为“大哥”或“大姐”,以显示他们对对方的尊重。可见,称呼语中的“老”字在汉语中被认为是十分礼貌和尊敬的。但在西方社会中,情况就截然相反了,谁要是搬用中文中的称呼法,肯定是在自找麻烦。

在西方社会中,学生可以对他们的老师直呼其名,这在尊师重教的中国是不可取的,因为直呼其名就意味着双方可以“平起平坐”,就无法显示出教师应有的崇高而受人尊敬的地位了。在家中也是一样,西方的小孩大都可以对他们的父母亲和亲戚中的长辈直呼其名,但在中国,即使是最淘气的小孩也不敢那样称呼,因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不容违背的。

(三)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不同的时间取向会影响人们的娱乐爱好。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使中国人对过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向往,这可以从人们对历史剧和电影的钟爱上得以体现,如《三国演义》、《康熙王朝》、《》等。有些历史题材被一遍又一遍地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而且总有观众乐此不彼。可以说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迎合了中国观众过去倾向的心理时间观。类似的,美国人的未来取向也体现在他们大量的科幻作品上,如《星球大战》(Star Wars),《未来水世界》(The Future Water World),《异形人》(Alien)等。

中国人的过去取向还体现在他们喜欢记日记,他们会习惯性地往后看看,重视过去的经历并喜欢沿用过去一贯的做法,所以他们是“经验(经历)驱动”的。孔子就曾劝导人们每日都须“三思”。与中国人的“经验(经历)驱动”相反的是美国人的“计划驱动”。美国人不太习惯像中国人那样花许多时间在回顾过去上,但他们对制订计划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回顾过去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展望未来,对未来作好打算和计划才是明智之举。他们认为未来是具体而实实在在的,因此也就难怪在美国会有历时100年的债务抵押,以及200年的判刑了。

此外,中国的“清明节”和祭祖等习俗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对过去的眷恋和尊重。在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也比美国人更加注重档案、户口、家谱和籍贯等与人的过去历史有关的信息。

中外不同时间取向形成的原因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物质形态交替的序列。时间具有客观性和可感知性,人的时间观念是对于客观时间的反映和认识。从历史和认识的角度讲,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二者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认为自己是“信而好古”,因此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借研究过去以指导现在和将来。其次,我国古代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宇宙观,在古代“一仍惯用”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标新立异往往会被斥为离经叛道。此外,性本善论也使中国人容易向后看,向后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因此,中国人重视和眷恋过去,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穷源,循规蹈矩。

深深扎根于美国人心目中的“美国梦想”(American dream)对美国人的未来取向时间观是不无作用的。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汇集了世界上各色人种,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渴望在异国他乡实现自己的抱负,相信美好的未来总存在于不久的“未来”。此外,美国人的时间取向与他们的也是分不开的。在美国,基督教占着统治地位,基督教提倡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上帝会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之初犯了原罪,失去了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因此回归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能有希望。这也促成了美国人一切向前看的未来取向时间观。

所谓过去取向、未来取向的差别只是程度之异、轻重之别而已,并无非此即彼的绝对界限。本文对中西文化时间观差异的比较,并非要判定孰优孰劣,而是要帮助我们了解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枚不胜举。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唯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不殆”,只有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才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学生公寓 文化育人 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随着校园的发展而产生,是在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影响,构成了丰富、立体的校园文化。

如今,学生公寓作为在校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也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公寓文化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高校住宿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国外,很多高校一般都没有学生宿舍,如日本,只有少数学校为解决初到日本的外国留学生语言不通问题而修建了少量的学生宿舍,并只允许学生住一年。入住前,需要按照规定提交申请,一年后自行到校外租房。虽宿舍数量少,但其设施、设备都很齐全、人性化。有专用的电脑房间,有厨房和餐厅,有学习空间,有洗衣房等。一般国立大学的宿舍住宿费比较低,私立大学的要高一些。

在英国,虽然每个学校都建有学生宿舍,但原则上优先安排一年级新生和外国留学生。住宿生的比例约为10%一30%。宿舍的收费标准取决于住房类型、室内设施和地理位置。单人间的价格为30―50英镑/周。由于英国学生多数居住在校外,比较分散,学生的就餐大多自行解决,学生的食堂仅为有用餐需要的部分学生提供就餐服务。一部分学生因为居住的是带厨房的校内宿舍,学生可在宿舍里做饭

在美国正规的私立大学也都建有学生宿舍,宿舍一般可供1人――4人居住,有独立的卧室,设施设备齐全,住宿学生公用起居室、厨房和浴室。需要在校内住宿的学生按学期交纳房租,一般是2 000―3 000美元/学期。

由此可见,国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学生校内住宿的只在少数,而且宿舍中除了基本的后勤服务及保障外,并没有任何文化建设。

二、我国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与国外高校不同,我国高校是非赢利的公益性组织。在我国,高校学生基本住校,宿舍也就成为了在校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的重要场所。高校的学生宿舍既有学校直接修建,直接管理,也有引进企业投资修建,参与管理,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模式。从1998年一2007年,我国高校的学生宿舍建筑面积增幅达68.4%,人均面积增幅达到42%,宿舍内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功能极大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收费标准在800~1 200元/年人。在管理方面,学校后勤部门在宿舍公共区域保洁、安全职守、安伞巡查等方面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服务。

面对数量众多的在校学生,既要做好管理工作又要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发挥高校育人的作用,那就必须从文化建设入手,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公寓在文化建设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1、文化建设设施不全。自上世纪末开始,伴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全国各高校学生公寓住宿条件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宿舍建筑面积增幅达68.4%,人均面积由6.98平方米增加到9.90平方米。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一般都带有独立的卫生间、盥洗室、洗衣房等。但公寓文化设施建设却相对落后,文化环境脏、乱、差。由于受到空间的制约,多数公寓内缺少或没有相应的文化活动设施。公寓建设仅局限于提高住宿条件,而忽视文化氛围的营造。

2、欠缺文化底蕴,文化活动单调。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各大高校陆续建立起新校区。校区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与老校区相比更具有现代性,但这也就使得新校区在文化氛围和人文底蕴方面没有了老校区的沉淀,学生很难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及教育。加上公寓基础设施的限制,也使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贫乏,甚至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无任何教育意义。

3、公寓管理不协调。“从行政事业”到“社会物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结果,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许多高校的公寓管理已交由后勤或物业公司来进行管理,这使得高校公寓在文化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协调。管理模式现实改革后,后勤或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就成为了进行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要群体,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其素质和文化水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深远。在绝大多数的高校中,从事公寓管理的工作人员实际来自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少人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并且缺少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这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无疑会产生巨大影响。

三、创新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对策

显然,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把公寓文化建设作为大事,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实际又具有创新性的新路子:

1、加强物质文化的基础建设

物质文化是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构建文化的基础设施。一方面需要加大公寓物质文化建设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环境建设,增强艺术感,整洁、美观的物质环境才可能催生文化。营造愉悦身心的环境美,实现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提高素质的目的。

2、突出公寓的精神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而建设精神文化应做:一是必须坚持正确引导,强调主流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将老校区的浓厚文化底蕴加以延伸,善于总结、延续老校区良好的文化传统。同时扩大对外交流,借鉴其他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成果,吸收好的管理经验,为我所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多的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具有特色、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发展公寓文化依靠学生,发展公寓文化为了学生的转变,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文化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

3、加强公寓管理者素质的提升

公寓管理工作人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公寓文化育人成果的体现很大程度受到管理队伍素质的影响。因此,不断提高学生公寓管理队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转变管理人员“管人”的旧观念,强化服务的意识,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和优质高效服务来“服务育人”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管理中投入感情,以情育人,努力改善服务质量,加强双向沟通,关心“特殊”学生,为公寓日常管理的顺利进行奠定感情基础。

从建设公寓文化入手,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公寓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对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的深化,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寻求了新方法、新途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格鲁诺斯(Chsriti Grnooros).服务管理与营销:在服务竞争中管理真诚的瞬间.莱克兴通出版公司,1990

[2]袁传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学生公寓管理[J].科教文汇,2007

[3]傅炳银.大学宿舍管理的新思路 [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4]彭维.多元化管理: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第4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外合资企业 经济全球化 文化差异 整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带来,众多中国企业开始积极投身于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来,即由传统国内经营逐渐转向跨国经营,由此产生中外合资企业。然而在合资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企业中文化差异已经成为中外企业跨文化管理急需解决的客观问题。现如今,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差异已成为学术及和商界十分重视的话题。我国的中外合资企业从投资到经营,都要面临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等问题,所以这就需要合资企业在以多种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大力整合企业文化,将多元文化的员工凝聚起来,共同走中外合资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道路。

一、中外合资企业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就是指文化之间的不同与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的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这与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相呼应。除此之外,它涉及到中外合资企业内部的不同文化差异及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的文化差异问题,其对中外合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讲究灵活,外国人讲究规矩,这点在很多方面都得以体现,比如:美国企业重视财务管理,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最终都会体现在数字上;而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管理则是重营销,却不太重视风险把控环节。通常情况下,中国企业觉得一个决定不太会出现风险就可以了,但美国企业怕的不是风险本身,他们怕的是不知道风险究竟有多大,倘若没有科学详尽的风险评估体系,美国企业轻易不敢尝试。

(二)文化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影响

对我国的中外合资企业而言,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依据文化差异的相互作用理念,中外合资企业的文化差异水平与企业绩效间有着此类关系,即假若企业的差异较小,就会造成企业员工创新意识薄弱,员工的技术水平及心理素质也较难适应复杂的经济市场,从而造成企业绩效相对较差;但如果企业文化差异水平太高,就会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及无秩序现象的出现,进一步威胁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所以说,中外合资企业只有保持适当的文化差异水平,才能够对中外合资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外合资企业员工才更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不会受到过度的管理约束,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及企业经营绩效,进一步使企业的变革与进步成为可能。

1.文化差异的消极影响

中外合资企业文化差异会增加企业管理的复杂性。我们都知道,中外合资企业中的管理层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的员工,他们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等,因此在企业工作中会有不同的行为及表现。文化多元性的企业构成就大大增加了工作的不明确性及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如果处理不得当,甚至会造成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因此,中外合资企业中的管理者就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管理素质,以此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营,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保持不变或减少。

2.文化差异的积极影响

假如中外合资企业的文化差异处理合理就可以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大大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及市场活力。研究表明,一个具备多种语言能力的孩子日后更易成为位成功人士,类似的事在成年人中也得以体现,语言的功能不只是表达的体现,更是一种思考和体现思维的工具。不同的文化其思维方式也会十分不同,所以不同的文化充分体现出差异性对于个人的重要作用,中外合资企业的文化差异大大丰富了企业员工的思考及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强化了员工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多元文化差异现象,能够使企业较好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跨国环境,促使企业内部进行改进优化,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活力和企业适应变化的能力。文化差异对于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中外合资企业文化差异在决策制定时,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企业各成员之间拥有不同看法及认识,会使整个公司更能有效发挥集体智慧,从而对一个问题就能够从各个角度及不同层次来进行解析,从而形成系统的网络性的决策思路及规划,如此一来,合资企业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及认识也会愈加全面和深刻。经过企业不同员工的集思广益及反复分析、比较后,会产生更多可供选择的合理方案,这更加有利于保证公司管理层决策的合理性及科学严谨性,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及避免由于个人偏见及认识失误造成的决策判断错误。

第二,提高管理人员管理的素质。中外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差异会使管理层人员在意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管理手段及管理方法上不断进行管理思考及反省,形成一套完整的跨文化管理的有效学习手段。所以说,合理的文化差异对于中外合资企业生存及发展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外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层人员会自觉地进行企业角色转换,渐渐培养国际品味及市场眼光,并下意识的开始熟悉及掌握国外社会、政治、文化及经济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跨文化综合管理素质及相关能力。

第三,文化差异促使企业文化不断发展。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不断动态发展的。企业文化的差异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同时,企业文化差异也是文化不断发展及进步的不竭动力。除此之外,在企业中文化的摩擦差异与交流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此消彼长。在中外合资企业的内部,相关员工要不断与不同文化领域的员工及时进行交往及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并尊重、认可对方的文化,尽一己之力在促进企业文化交流及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做出一定的积极贡献。

二、中外合资企业的文化整合

(一)文化整合的内容

企业文化整合内容方面的文化整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价值观念的整合,企业制度文化的整合及物质文化的整合。另一方面,遵照企业文化要素对象的不同性,中外合资企业文化整合应包括企业形象的整合,企业价值观念的整合以及企业制度文化的整合。还有人认为,中外合资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主要是:一是中外合资企业价值观的整合。在中外合资企业并购中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企业并购重组后,就要依据不同的企业价值观将员工价值观念的整合视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二是企业不同民族文化的整合。中外合资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在跨国并购贸易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会带来不同的多元的国家及民族文化。三是中外合资企业制度文化的大力整合。企业文化整合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性工程,具有过程性及长期性的特点,其在整合过程中的层次性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的整体层次性。

(二)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及意义

对于文化整合,中外合资企业耍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胸和舍得的心境来迎接企业文化改革。企业的文化整合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建立新的行为规范,从而塑造完善的新企业文化。就现今而言,很多企业实行文化整合失败的原因就是不能有效的运用合理的创新思维来重新塑造企业文化,以至于在整合时受到很大的阻力,最终导致失败。在企业文化整合时,对文化的合理、及时的管理是促使文化整合和改革的有效方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控制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激励企业成员,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规范企业员工行为的重要手段。

中外合资企业文化整合在企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不论在资产重组的准备阶段还是企业及贸易双方达成资产协议时,乃至在以后的企业资产重组后的实施过程中,都充斥着各方文化的碰撞及差异现象。中外合资企业文化整合问题如得不及时解决,一定会影响到企业的重组进程,加大企业管理运营成本,同时降低企业经营效率,从而造成企业重组失败。所以说,在中外合资企业文化整合中,管理者不但要考虑如何更好地进行企业的资源配置,同时更要考虑该采取怎样具体合理的手段及措施来实现企业文化整合,从而以统一协调的企业精神及共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以此保证中夕卜合资企业的持续发展并获得最佳效益。良好的企业文化交融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同时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创新的灵魂支柱。

第5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高校;外籍教师;中西文化差异

在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形势下,各高校在对教师教育水平和师资队伍多元化等方面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的组成元素中融入外籍教师,符合当前各高校发展需求。但是,外籍教师与国内高校教师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文化差异,给正常的沟通交流带来不便,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是高校目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强烈熏陶下,各国人民在生活习惯、、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1.课堂教育教学模式

数千年以来,我国人民在历史文化的强烈熏陶下,形成了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教学内容、学生坐在座位上似听非听的教学现象,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点名提问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并以定期测试考试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强弱进行衡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取得一定成效,但这种教学理念相对刻板,对学生来讲较为被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双面性的特点。

西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来讲比较多样化,对于学生比较有吸引力,可以促M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内容上进行创新。学生的任何创新意见都会被认可,主张学生拓宽思维方式,营造一个快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社会发展空间。

2.语言环境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基本途径。有关学者表示:在教育教学中,语言是一项技能,语言教学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根本。在我国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教学模式偏重于对语法的学习,通常是教师将语法的固定模式传授给学生。而在西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把语言教学当成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更加注重学生能否将语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其多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上,将生活中常遇到的语言环境教授给学生,使其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

3.文化

世界各国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是体现各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思想对中国人民影响颇深,贯穿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而西方国家大多信仰基督教。

三、解决高校对外籍教师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各高校在对外籍教师的管理上都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着手是解决高校对外籍教师管理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

比如,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使两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各自教育内容融会贯通,并不断反省自身缺陷,优化各自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对外籍教师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

四、结语

为切合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战略目标,各国高校吸收外籍教师,在对教育模式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促使高校产生了在外籍教师管理问题上的新难题。各国在解决此项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从单方面入手,如生活服务、基础配置等,而要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外教的根本需求和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措施,进而提高高校对外籍教师的跨文化管理水平,促进各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里云.中西学习文化差异下外籍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5,38(4):172-176.

第6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旅游外语 创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14-02

随着现代化旅游业的发展,对高素质旅游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对培养高素质的旅游外语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推进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旅游外语教学课堂,是旅游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本文从旅游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旅游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教材改革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切实增强旅游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论知识

涉外旅游业,不仅是经济领域中的朝阳产业,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这对旅游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旅游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明确了方向和内容。旅游外语教学传递给学生的不再是单一的语言知识,更是语言中蕴涵的文化要素,所以旅游外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式,更要注意语言使用的文化环境。形式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

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也是提高旅游外语教学质量的要求。旅游外语教学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不是为学语言而教语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涉外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外语教学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教师不应将语言教学当做是旅游外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还应当重视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会学生语言的同时,更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旅游外语教师切实增强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文化对语言应用的影响,并提高应对语言文化冲突的敏感性。旅游外语教师只有增强了文化意识,才能够自觉引导学生养成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处理文化冲突的能力。

旅游外语教师增强了文化意识后,还应了解和掌握丰富的中外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差异理论知识;基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而带来的中外文化习俗差异的理论知识;基于不同而形成的宗教文化差异的理论知识;基于不同民族性格而形成的非语言方面的文化差异的理论知识等。当然,这些理论知识中,有的是与教材上的内容有直接的联系,也有些看似无关实际相关,但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掌握的中外文化理论知识越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及时向学生传授中外文化差异的知识,使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这是毫无疑问的,语言结构、语言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是人类交往交流的一种工具,但同时,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旅游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综合的“语言文化观”取代纯粹的“语言工具观”,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综合的“语言文化观”进入旅游外语教学课堂,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讲授的内容从单一的语言知识转变为综合的语言、文化知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课堂后,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构成主要包括:语言要素(含词汇、语音、语调、语法、语段等)、非语言要素(含体态、表情、眼神等)、礼仪与习俗要素(含称谓、称赞、打招呼、做客与送礼等)、要素和价值观念要素,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外语教学的内容。

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创新,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传授语言的同时把语言中的文化知识和交际内容传授给学生,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旅游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往能力,使学生语言知识与文化能力同步提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仅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在适当情境中进行涉外交际,准确地获得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交际中的误会,提高交往的质量。

推进旅游外语教学内容的创新,还需要求教师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指导旅游外语教学工作。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心从语言结构转向语言功能,从孤立的语言形式转向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形式,重视语言的社会环境、社会制约。社会语言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语言形式和社会制约(社会环境)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旅游外语教学与各学科的关系,增设社会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背景、社会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积极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旅游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第7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 中英 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15-01

1 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首先,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各异,不同的语言涉及其不同地区的人或物,只教授学生掌握语言符号,而忽略其底蕴文化,往往会在表达意境方面犯下错误,所以,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结合语境文化背景,灌输相对应的英美文化风俗,纠正一些不符合英美文化习俗的语言,能够让学生对英语交流有更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大学英语教材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内容题材导入英美文化知识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

2 如何进行有效的英美文化导入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结晶,它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从教学角度看,熟悉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才能有效的深入理解英语,才能更适当的使用英语。因此,我认为在课堂上适当的导入英美文化知识,是学好英语这门语言的一个关键。以下是笔者在任教几年来的几点心得体会:

2.1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前对讲课内容有着充分的认知理解,对需要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要求所导入的内容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关,尽可能同步教学内容,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大其范围,做到学以致用。

2.2创造情景,培养意识

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应从所要表达的语言功能和目的出发,创造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处于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以自身的感受去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逐步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敏感度。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去收集英美文化素材,如收集一些英美国家的简易短文、图片、物品等,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英美文化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熟悉运用课堂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英语电影、幻灯片、教学视频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对现所学知识能得到更充分的了解。

2.3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经常会把母语和外语原地就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会让学生陷入一个潜在的阻碍。因此,针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教师要对词语的不同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说,进行适当的比较。如:赞扬、问候、称呼、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例如,在英美文化中,当别人说”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他们望望只会说一句“Thanks.”因为在英美文化中,接受对方的称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习惯,所以乐于接受并感谢。而对于以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经常会谦虚的予以否定。在中国,我们常与“去哪里”、“你在做什么“来与对方打招呼。然而在英美国家中,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doing? 却会被视为试探别人隐私的话题。他们常用却是How are you? What a fine day! It’s a nice day, isn’t it?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英美两国文化的差异,例如:英国人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不管怎么样也得谢谢你。)而美国人说"Thank you anyway."再如:英国人说:"Let’s go."而美国人说:"Shall we leave?"或"Are you ready to go?"当然我们还有很多词和短语等等,例如:龙(dragon)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善与恶的意思表现。而更多的成语,例如:as strong as horse(气壮如牛),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back the horse(下错注)等等,这些都与中外因生存环境不同,而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因为中国自古是以农桑为结合的农业结构,牛是主要劳动牲口,其辛勤劳动、埋头苦干的形象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西方以畜牧业为主,马不仅被广泛用于耕田,同时也更广泛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把中,英,美三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起来,这样能让学生觉的他们学的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2.4课外补充

学习一门语言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如有条件,教师需要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与外籍人士进行个人语言交流或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调整时间观看一些英文原声电影和歌曲,也可以为学生订阅适合他们现阶段水平的杂志或报刊等,以此来扩大学生语言知识,更好的丰富他们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3 在中外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事项

教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应避免随意性,要有系统地导入文化背景知识。不可陷入为了导入中外文化而偏离教学内容,必须明确导入内容是在所学知识的框架内进行。以介绍日常生活的差异、思维方式、交际关系以及英语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为出发点,把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意识的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将文化背景融入语言的最终目的。

4 总结

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课堂上正确导入适当的背景知识,能使学生对中外语言的差异产生更为敏感的关注,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学到该语言所属的文化知识,培养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用外语文化模式思维的习惯,这样才能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探究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芳.中外文化差异给大学英语带来的影响.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2期.

第8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差异 意识

初中英语教学在重视语法、词汇、发音等基础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忽视英语文化教育已导致初中生英语运用中的大量语言错误。初中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民族价值观念、社交习俗、历史文化背景、非语言交际规则等四个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因势利导进行文化教育,尤其要重视词汇文化意义的辨别。

1 强调中西文化差异意识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多种多样。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地理位置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与西方人往往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很多时候都不尽相同,存在着巨大差异,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交流障碍,甚至发生文化冲突。而我们现在的英语教育一再强调口语交际能力,强调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培养,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日后的交际中,能够承担起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初中英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在英语使用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英语,才能真正的会用英语,这才是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强调中外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例如,在学习“Friends”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中外朋友交往中的称呼方式入手。如中国人习惯称某某朋友或者同事为“张老”或“老张”,这在汉语中是敬语和表示亲切的称谓,但是如果在英语的使用中,则应该避免“老”字。因为在外国文化习俗中,“老”字暗含老矣无能之意。所以,如果学生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明白这种文化差异对外国人说“Please sit down, Mr. Green.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时,从中文的角度上看,这句话其实没有恶意,是表示关心,是对老人的尊重。但是从英语运用的角度上看,直言其老,不仅不讨好,反而会误以为你暗示他“风烛残年”、“老态龙钟”,这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影响交际的效果。

2 开展文化学习活动

既然文化差异的存在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那作为学习者就必须要正视其的存在,从差异中学习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有目的性的组织相关的活动,开展“文化差异下的英语交际”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意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外,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关注中外文化差异,把英语这门语言的实际文化内涵和交际意义理解清楚。同时,开展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增加学习的效果。建构主义就认为“认识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人的实践,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认识的正确与否也主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差异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况且,主题活动本身强烈地受到对象范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对文化差异下的英语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活动的开展,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文化差异给日常交际中带来尴尬的笑话,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演绎的方式表演。其实,在实际交流中,这种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和笑话无处不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差异,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3 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差异教育的方法

第9篇:中外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差异;交际能力;培养方式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与宗教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而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我国学者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包含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两部分,其中跨文化能力是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要使学生了解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增强其“跨文化敏感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引入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开放的、积极乐观的思想。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开展文化知识的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设计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教给学生一门语言,必然也教给了学生该文化。如何不了解文化,在交往中必会产生误会。比如:餐桌礼仪,中外就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夹菜给对方是一种客气的表现,但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喜欢吃狗肉,而西方人觉得是匪夷所思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注释法

即在教材中对涉及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语言材料和各个阶段,比如,介绍世界上主要的体育活动环法自行车赛(Tour de France);介绍西方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感恩节和复活节及庆祝方式等;介绍西餐厅的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等大都采用了注释法。教师利用课文现有的材料,把文化呈现给学生。

2.比较法

即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教学手段,特别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文化意识,能较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中西文化差异显著,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差异比较,学生才能更好地排除文化障碍,正确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增强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在接受外语教育的时候会经常下意识地和母语进行对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这种对比,因为都是语言,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

3.体验法

即通过学生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读、写、观察、看电影和录像、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等。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可以开展的语言活动有:

(1)听与读的训练

课文的配套录音都是英美人士的原配语言,尽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跟读和模仿,这样才能学到地地道道的语言,而不是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2)听歌学英文

学生对音乐都有一种无以言状的喜爱,欧美音乐中有大量经典歌曲,听歌曲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西方的文娱文化。

文化意识作为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地、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使他们在日后的国际交往中能够与人畅通无阻地交流,并使交际更加顺利、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伟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析[J].时代文学,2012(4).

[2]康月梅.中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