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第1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底蕴和灵魂。在那些不同线路、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观赏黄山云海、漓江风光那些大自然造就的奇山异水,更喜爱那些伴随着山水的历史和传说;不仅观赏那些巧夺天工的万里长城、秦代兵马俑、东方明珠塔及北京的鸟巢、水立方等著名人文景观,更关注那些建筑的历史和伴随而生的经典艺术;不仅观赏那些各地民族的服饰、饮食、节日和生活方式,更愿意亲身体验那些民族的习俗和特有的文化;不仅观赏那些高耸入云和叹为观止的教堂、寺庙,更倾心了解不同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事实上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有内容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那些巧夺天工的壮美山水所包含的自然景色文化,具有极强的观赏性;那些巍峨的教堂、壮观的寺庙所体现的宗教文化,具有极强的神秘性;那些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构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那些涵盖历史精品大全的博物馆文化,具有极强的知识性;那些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艺术性;那些水上漂流、草原驰骋以及农家乐和体验民族生活的原生态文化,具有极强的参与性;那些最高建筑、最美喷泉、最具特色剧院和体育场馆等体现的现代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还有那些记载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历史和建设历史而设立的红色旅游项目所强调的精神文化,具有极强的教化性。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旅游离不开文化,人们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在休闲、娱乐、怡情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的增进知识,感受文化,提高品味,陶冶情趣。民俗旅游的文化魅力在众多的旅游文化项目中,旅游者更关注、更青睐、更痴迷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历史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通过历史遗迹和馆藏文物使旅游者能深刻了解这些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性;通过民族习俗和传统文化展示使旅游者能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风情体验性;通过对民族服饰、餐饮、用具以及各种历史文物的观赏及选购,使旅游者能深入了解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鉴赏性。因此注重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特别是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族特色,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这是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态势,也是每个旅游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2000个民族,仅中国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习俗、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历史、习俗、文化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灿烂文化,成为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要观赏那些美丽的自然风光,游览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人文景观,同时更愿意对那些异于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进行探索、探寻、探奇甚至探究,这也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因此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各民族的吃、穿、住、行、服饰、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进行了解和体验,进而选购自己所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纪念品和相关商品作为收藏,甚至作为自己生活的用品和饰品,对于提升旅游景点的影响力、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利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少数民族聚集区资源,开发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服饰观赏和采购游览,以手抓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体验旅游,以体验民族风情的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民俗节日旅游,以品尝、体验和选购哈密瓜、楼兰红枣、吐鲁番葡萄干、肉馕和各种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家庭挂饰、摆饰等体验旅游,令游人视新疆旅游为首选的旅游体验度假项目。云南开发的民俗特色旅游可以说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云南境内26个民族的各种民俗节日,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傈僳族刀杆节、白族三月街会等就有30多个。

景洪地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民族风情浓郁,富有世界样的傣族妇女衣着打扮,男女青年“丢包”、赶摆、拴线仪式等风俗,令人津津乐道的泼水节等等。傣族的聚居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建筑特色、等。其他如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地和常年被人们朝圣的“灵洞”所在地香格里拉,著名电影《五朵金花》描述的白族大理三月街会,每年农历12月初的哈尼族长街宴,以及云南的纳西族茶文化、茶山人民族婚姻、傈僳族婚礼与跺脚舞、摩梭人的风情和形形的庙会,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充分体现了特有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些民俗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不仅给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对宣传地区文化、民族文化,开发本地区其他旅游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我国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民俗文化旅游也是非常有特点的。触景生情,即兴演唱,具有抒情寄意的高山族音乐歌舞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喜爱喝酒和打猎,把猎狗看做生命一部分的生活习俗,保留着母系社会遗风的女权地位,槟榔情趣和“笼子”幽会的恋爱婚嫁习俗,类似毛利人的点鼻待客礼,以及每年最重要的播种节和丰收节节日盛会,是台湾高山族人主要的民族风俗。这些旅游项目给凡是到宝岛旅游的客人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民族风俗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新西兰开发的毛利人文化习俗旅游项目,让游客从罗沱路亚的毛利音乐表演,类似夏威夷草裙舞的毛利歌舞,独木舟上、城塞村入口处以及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颇具民族特色的碰鼻礼、纹面等等,深深体验毛利人的历史、风俗和具有特色的文化。印度专门设置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印度特有的传统服饰和女人专属服装,具备各种奇异功能的花样草药,包括出生、普迦、婚礼、葬礼四大仪式,印度教的灯节、十胜节、除十节等特色节日,以及以修行为目的的乞讨活动,都使游客对印度这个国度和民族有了较深的了解,留下难忘的回忆。

北美地区反映印第安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项目,南美地区以巴西人为代表的忘情桑巴舞,欧洲地区西班牙的斗牛士,俄罗斯的民族歌舞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套娃,以及遍及欧洲的宗教习俗,非洲人特有的饮食、婚嫁和礼仪习俗。这都是人们在世界各地游览时所接触到的民俗旅游文化,都是根据所在国和所在地的民俗特色和资源进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何将这些旅游资源在提升文化品味和游客体验等方面进一步开发,从而提升地方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时促进地方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环境建设,这是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重心。作为满族和清朝发祥地的辽宁,同其他省市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同步,针对辽宁所具有丰富的鲜明和浓烈的满族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正在开发结合以沈阳为核心的中部七城市群所特有的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民俗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针对清朝兴京—东京—盛京—北京建都历程,即从努尔哈赤开始在赫图阿拉老城(旧称兴京)起事,到辽阳建立后金国都(东京),发展壮大移都沈阳(盛京),挺进中原入关北京建立大清帝国的清朝发迹史,设计和开发“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针对辽宁满族人口众多,满族历史和民俗特点鲜明的情况,设计和开发包括“满族风味美食一条街”、“满族民俗商品一条街”、“满族民俗文化一条街”等内容的“满清民俗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针对沈阳作为清朝发祥地所完好保存的清故宫和新建的关东影视城等资源,设计和开发体现清代宫廷文化、历史文化、礼仪文化,展示清朝十二帝功绩、清代珠宝、清代宫廷用品、清代名家书画和文学作品、清代服饰以及包括“清代一条街”等内容的“清代特色文化体验游”旅游项目。

民俗特色旅游的特点这些地区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所开发的旅游文化项目,都有自己鲜明的异于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特征;二是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所提供的民俗旅游项目,给游客提供具有绝不类同于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区的特殊体验;三是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所设计的旅游项目,不论是从旅游线路的设计还是旅游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出民族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辽宁省旅游工作者设计的“清朝发迹史四京游”旅游项目,让游客随着旅游路线漫游,穿越历史隧道,品味那些物是人非,体悟那些沧海桑田,充分了解大清王朝300年的兴衰史,体验曾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的清代文化。更特别的是这些民俗旅游项目文化特色突出,凡是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地区,都一改以往旅游那种走马观花,看景、拍照、购物的“老三段”模式,而是让游客直接参与那些具有民族、民俗、历史特点和特色的旅游项目,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深刻体验特有的民族文化。甚至根据游客自身需求参加那些量身制作的特色旅游项目。如旅游活动由过去的局外观看演变为旅游者成为旅游活剧的主要角色,每一位游客都是这部活剧的演员,而导游从解说者化身为导演。

第2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

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武当山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各界关注。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2.2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明朝政府“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的伟大成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2.3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2.4仙乐神韵——武当道教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明代地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从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第3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大力实施“旅游兴岛”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植,旅游业发展的潜力逐步释放。目前全县已开发了15处旅游景区,其中3a级景区1处,2a级景区2处,以“游海上仙山,品渔家风情”为主题的多条旅游线路全面铺开。特别是1999年创办的“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已从最初的11户发展到现在的681户,接待床位由不到100张发展到现在的近8000张,成为*旅游的主打品牌。下面,我把*县“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的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一下。

一、创新思维,适时推出“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

近年来,面对旅游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参与型、体验型的特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已经成为旅游的一种新时尚。以“渔家乐”为代表的海岛特色旅游项目,成为发挥海岛资源优势和迎合游客消费心理的最佳结合点。为适应市场需求,我们结合海岛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了以“吃住在渔家、娱乐在渔村、览胜在景点、游乐在海上”为主要内容的“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目的是为了使游客真正离开喧闹的都市,到渔村做一次“渔民”,体验一下渔村生活。这个项目一经推出,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极大的震动,迅速激活了我县旅游市场。同时,通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已经辐射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渔家乐”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渔家乐”的直接带动下,年进岛游客、门票收入、旅游直接收入等各项指标均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1年全县“渔家乐”接待游客11万人,旅游收入880万元;2002年达到了33.4万人,旅游收入2018万元;2003年由于受“非典”的影响,接待游客15万人,旅游收入1012万元。“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直接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200余人,增加纳税额90余万元。同时,渔民闲置的房屋、渔船及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渔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

二、强化行业管理,规范“渔家乐”经营行为

从规范管理入手,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渔家乐”定点服务业户服务接待工作的意见》、《*县“渔家乐”旅游项目规范管理办法》、《海上观光旅游管理规定》和《*县“渔家乐”接待单位及经营业户须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渔家乐”旅游项目逐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严格申报条件和审批程序。渔民提出申请后,严格按照食宿标准及卫生等设施配备的有关规定,经渔村、乡镇、县主管部门层层审核验收,合格后方可挂牌营业。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渔家乐”经营管理体制,县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乡镇、村均成立了“渔家乐”管理机构。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乡镇“渔家乐”管理机构、乡镇与村“渔家乐”管理办公室、村管理办公室与业户层层签定管理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从公安、渔监、工商、交通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了县旅游稽查大队,向全社会公布了监督举报和投诉电话,随时受理游客的旅游投诉。县旅游稽查大队成员经常进村入户,对海上游乐安全、餐饮及大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综合整治全县旅游市场秩序。三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专门人员对“渔家乐”业户进行日常接待业务的教育培训,讲解示范服务常识和接待要求,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四是加强“渔家乐”船只管理。我们依据**省渔港监督局、**省渔船检验局《关于休闲渔业管理办法》和**省海洋与渔业厅批复的《*休闲渔业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成立了“休闲渔业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将审验合格的船只纳入统一管理,规范运作,统一了出海口,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赢。另外,我们还通过每年定期召开全县“渔家乐”管理会议,评选“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村”和“小康渔家”,促进“渔家乐”管理进一步规范。

三、完善服务,全力打造“渔家乐”特色旅游品牌

第4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4Ps理论 凉山彝族自治州 特色旅游商品 营销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位置在四川省西南部,不仅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四川省少数民族种类和人口最多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自治州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下辖17个县市。由于少数民族众多,尤其是彝族人口众多,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彝族民族风情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特色,在树立凉山彝族旅游形象与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内涵

旅游商品是一种为适应旅游业发展,满足游客需要而设计、生产、出售的面向外来游客的有形商品。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则指的是基于彝族文化的民族特征。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行为形态、制度形态四个层次,其中物质形态层次有彝族建筑、饮食、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服饰、手工制品等承载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物质用品;精神形态层次有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以及心理素养等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根源;行为形态层次有彝族民俗、礼仪、宗教形式等凉李宁公司的品牌战略转型及建议

■赵 宇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摘 要:“李宁”是我国的著名体育用品公司,近年来一直是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领航者,更是在本土市场抗击洋品牌的主力军,曾经带给国人多少自信与骄傲。近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李宁”主动进行了公司品牌的战略转型,启用了新形象和新的口号,但转型结果却不容乐观。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李宁公司战略转型的基础上探讨李宁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李宁 战略转型 品牌 展望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制度形态层次有彝族道德体系、家支制度等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强制性、规范化的体现。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便是由这四个相互交织、依托的形态层次所构成,其中物质形态是物化、外化体现,而其核心便是内化的精神形态,行为形态在精神形态的基础上展开,通过彝族个体具体化体现出来,使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到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制度形态是强制性规范、约束凉山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行为、物质形态的机制,使其因循着独特的轨迹不停运转。

二、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凉山彝族民俗旅游的发展态势良好,彝族漆器、服饰、银器、音像书籍制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在旅游市场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还有许多旅游商品的开发还比较不足,尤其在营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的造型外观色彩都具有很鲜明的特色,然而受生产企业规模的制约,特色旅游商品的市场多是家庭作坊形式的小型生产企业所把持,多数商品选材随意、制作粗糙,无法真正满足游客的需求。和花椒、牦牛肉、山珍等农业土特产以及火箭等纪念品相比,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由于质量低下而缺乏竞争力,对西昌市旅游商品商店的走访调查结果显示,特色旅游商品在旅游商品销量中的比例仅在13%左右,由此可见质量低下极大的制约了特色旅游商品的营销。

三、基于4Ps理论对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营销的策略与手段

1.4Ps理论浅析

4Ps理论即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的4P与Strategy的1s构成的4Ps理论,指的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营销基本策略的有机组合,其中产品策略是企业针对目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有形产品、无形产品来实现产品营销目标的方法和措施;价格策略是企业根据市场规律对产品价格进行指定和调整来实现价格营销目标的方法和措施;分销策略是企业科学的选择产品销售渠道和商品流通方式来实现分销策略目标的方法和措施;促销策略是企业合理利用产品促销来实现促销营销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2.营销策略与手段

基于4Ps理论,需要针对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营销存在的问题,采用相应的解决策略与手段。

在商品方面,需要保持特色旅游商品的传统特色,并予以品种、材质、样式、实用性等方面的创新,拓展思路,使特色旅游商品适应时展的需求,满足游客的实际需要。对于特色旅游商品而言,影响游客购买欲望的因素主要是实用性与便携性,实用性指的是特色旅游商品应该具有凉山彝族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有较高的质量、较好的材质、较美观的样式、较丰富的内涵,而便携性指的是特色旅游商品应便于游客携带和运输,满足游客对旅游商品的便携性要求。

在商品价格方面,应在考察游客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市场定价,使商品价格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严厉惩治欺客宰客现象,对特色旅游商品市场进行整治和规范,为生产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条件,为游客提供放心的购物环境。

在促销方面,应针对游客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大促销力度,采取多种促销手段提高商品的市场知名度,刺激游客购买欲望。促销手段需要具备针对性、直接性和整体性,针对性指的是利用户外广告、媒体、杂志、人员宣传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商品宣传;直接性指的是利用免邮寄费用、现金折返、赠送赠品以及折扣促销等具备直接性特点的有效方式来刺激游客的冲动性消费;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文章在分析凉山彝族特色旅游商品内涵的基础上,发现其商品的开发与营销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不足,然而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商品生产企业、商家真正以游客为导向,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的管理与规范,从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个方面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的质量、品位与形象,必将使特色旅游商品成为带动凉山彝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一、强化产业融合,提高旅游发展沁润力

彭水的民俗、文化、生态特征,是全县旅游发展的基础,实施“旅游+”战略,促进城旅、商旅、文旅、乡旅的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创新文旅融合

厚重的历史是彭水之根,灿烂的文化是苗都之魂,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没有文化,旅游发展不过空有皮囊,将难以为继。挖掘利用好彭水的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乌江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扬长避短彰显出特色,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第一,挖掘好苗乡文化,加快以蚩尤九黎城、鞍子罗家坨苗寨、高谷兴隆苗寨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的文化植入,发展节庆文化体验、民族食品制作品尝、历史传说剧目欣赏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积极培育精品文化品牌。旅游景区、景点的打造,突出文化重点。阿依河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峡谷、溶洞探秘、亲水体验和苗族风情;乌江画廊景区重点突出生态山水、水上运动和民俗文化;摩围山景区重点突出森林度假、避暑纳凉、黔中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苗族生活体验和古文化传说,把蚩尤九黎城建设成为中国苗族文化旅游经典品牌,集中展示蚩尤文化及苗族风情;以鞍子苗寨、兴隆苗寨为核心景点,统一打造苗寨建筑,普及民族服装穿戴、民歌和民族舞蹈,着力展现民族、民俗、民风特色和原生态苗乡民歌的体验,通过提升影响力,建设知名的苗族特色文化生态景区,促进彭水旅游产业化发展。第二,要充分融合“盐丹文化”与“黔中文化”,加快郁山古镇旅游开发,开放参观泼炉印灶古法制盐工程,拍摄以巴寡妇清为代表人物,以反映盐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或电视剧,将已经形成的自创自编歌曲光碟、诗词歌赋等作为旅游商品包装,让彭水文化走出去,提升彭水知名度。

(2)提速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体育、科技等融合发展,按照“两线三点”发展布局,依托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精品旅游景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乡村生态民俗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商养学情闲奇”拓展要素,推动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向新业态拓展,满足广大旅游者个性化旅游休闲需求。一是大力发展平安爱情花海、长生、岩东油菜花等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平安-龙射-鹿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带;二是重点打造摩围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新发展生态养生体验、森林探险、低空观光、飞行培训、生态信息应用体验等新兴体验项目,以生态养生为特色,引进医疗、健康、保健等服务机构,积极打造养老、护理、长寿养生、森林养生、日光养生、水疗养生以及智能健康电子应用产品体验等特色健康服务,重点整合本地特色“太极水”、白术等中医药保健资源,发展中医药特色养生和保健服务。三是建设彭水水上运动赛场,大力发展水上运动、特色景观、民族文化、自驾探险等旅游项目,打造“亲水”体验旅游区。四是适度发展旅游地产。

(3)推进商旅联动

围绕“苗乡、山水、文化”做策划,以“爱情治愈圣地”品牌贯穿始终,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不断完善核心商圈、商业街区以及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城市商业中心,重点推进苗族风情广场、综合购物中心、民俗旅游商品和生态农产品展销特色街、特色餐饮街、娱乐休闲街建设,打造集苗族风情、购物休闲、观光旅游、居家商务为一体的新城旅游休闲商业中心区。依托乌江画廊、阿依河景区、摩围山、蚩尤九黎城等精品景区,加快发展景区商贸业,加快推进摩围山康复疗养中心、旅游购物商场、会议中心等景区重点项目建设,在周家寨、鞍子苗寨等民族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规划建设星级农家乐、便民超市、特色农产品售卖点,在下塘至摩围山、关口至县城、县城至阿依河进出口建设4条农家乐特色街,把晶丝苕粉、擀酥饼、鸡豆花、三香、都卷子、灰豆腐、糯米糍粑、米粉、大脚菌、紫苏油等特色美食和苗家木雕、苗家刺绣、苗家银饰、苗家服饰、苗家竹编、藤编、乌江奇石等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等作为融历史、文化、旅游、保健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来开发;精心策划和组织好“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中国蚩尤文化艺术节”、“中国摩托艇联赛及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垂钓大赛、及“爱情治愈圣地体验季”等节赛活动,形成旅游、节赛、消费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增强旅游发展聚合力,不断聚集旅游人气,提升节会的实效和品牌效应。

二、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为促进旅游提档升级,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必须突出景区开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加快旅游景点、集散中心及交通、酒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乌江航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等对外通道,进一步完善景区内外、县内外旅游交通,优化旅游景点环线布局,将彭水重要旅游景区合理串联,加快建设摩围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内外畅通旅游环线,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旅游集散网络体系,避免“纵有美景引客往,车到山前路难行”的尴尬状况。全力打造智慧数字旅游,不断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区和旅游线路标识标牌、导览系统等配套设施;推进星级酒店、特色旅游酒店、经济型酒店建设,鼓励发展特色餐饮、特色购物商场、电子商务、体育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设置便于自驾游、背包族等的旅店和休憩场所,配套提升沿线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能力。完善旅游管理模式,完成景区资源价值评价和智能化、标准化管理系统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完善医疗急救、环境卫生等功能性设施配套,开展员工服务和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加强区域合作

以区域合作为重点,增强旅游发展新动力,加强与渝东南旅游经济带和中国武陵山旅游联盟区域合作,打造旅游精品线路,联合推出武陵山超长游精品旅游线路,积极推进城乡双向物流网络建设,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拓展华东、北上广、港澳台、东南亚客源市场,扩大增量,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格局。

第6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乡村振兴

1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促进经济文化融合的同时,也使得很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留存下来的民间艺术文化弥足珍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保护民间艺术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和谐统一,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重要课题。开发民间艺术旅游,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措施,既满足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达到了弘扬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目的。特别是对很多保存了大量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乡村地区来说,这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机遇,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原则

2.1突出民俗文化内涵

民间艺术旅游开发最重要是要有民间艺术特色,富含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够使聊城乡村旅游业和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有所区别,促进聊城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充分融合,重点突出民俗文化内涵。这也是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主要原则,对振兴当地的乡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要突出民俗文化。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不同民俗文化特色,包括民间技艺表演、节日风俗、礼仪仪式以及饮食文化等,从而充分展示本土的乡土文化,突出本土特色,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味。

2.2坚持本土化,视觉内涵保持一致

受到地域、民族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聊城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使得聊城区别于其他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这是其他地区无法仿效的,也是聊城地区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在发展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本土化原则,突出民间艺术的本质,使视觉感受与当地的文化内涵始终保持一致,从而真正突出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旅游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3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文化生态

目前,很多地区都在实施民间艺术旅游开发,造成普遍的开发过度现象。过度开发不仅导致很多地区的民间艺术旅游趋于同化,更对民间艺术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聊城在进行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过程中吸取这一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防止过度开发,建设生态民间艺术旅游文化,对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对聊城民间艺术乡村旅游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适度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对保护与开发、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真正体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

3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模式

通过学习国外民俗旅游文化开发的先进经验,结合聊城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聊城民间艺术旅游产业实施科学合理开发,推动聊城民间艺术旅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带动聊城乡村经济发展、振兴乡村发挥积极作用。

3.1开发舞台戏曲表演旅游模式

聊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故事极为丰富。这些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对其进行改编和加强,将这些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搬上舞台,形成特色的戏曲表演旅游模式。通过生动的故事艺术表演,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游客充分体验古老的民风民俗。此外,聊城民间艺术本身就包括地方舞蹈和戏曲,如山东快书、高唐四平调、竹马舞以及火狮子等[1],是当地的特色艺术形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从而形成聊城特色的表演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要注重表演内容的知识、艺术和趣味性,同时加强参与性,让游客能参与到表演活动中,加强游客的旅游感受,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3.2开发节庆文化旅游模式

当地富有特色的节庆活动能够直观反映聊城的文化特色,同时能够让游客直观感受到聊城地区的民间艺术魅力。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聊城民间的节庆文化习俗。节庆活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非常适合旅游开发,无论是参观还是参与,都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大型古代乐舞表演,既能够让游客感受古代传统祭孔仪式的肃穆庄严,也能感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此外,阳谷县的社火节能够让游客充分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切身体验节日的文化氛围。

3.3开发美食文化旅游模式

旅游产业中,美食是一项重要因素。民以食为天,无论到哪里,都离不开美食。因此,开发美食文化是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聊城美食风味是鲁西美食的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聊城美食吸收了南北风味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特别是临清市和阳谷县,由于临近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是商业繁荣之地,因此当地的美食文化受到了商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特色饮食文化。例如,阳谷县的美食街、水浒宴[2],将美食与文化紧密相联,让游客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梁山好汉的万丈豪情。

3.4开发水文化旅游模式

聊城临近京杭大运河,形成了丰富的运河文化。大运河贯通聊城全境,历史上无数南来北往的商人沿着大运河来到聊城,在这里留下无数的故事,也形成了聊城独特的运河情怀。打造运河观光旅游线路,让游客或乘船于悠悠运河水中感受京杭大运河曾经的辉煌,或沿河岸边欣赏大运河新风貌,还可以打造水上古城风景、运河休闲度假中心等,带给游客更多的体验。

3.5开发水浒文化旅游模式

聊城的阳谷县素来有“武松故乡”的美称,此外还被称为“千年古城”“东夷之都”等。因此,可有效开发利用这3大元素,打造阳谷县独特的旅游文化。此外,可以对古建筑及遗址进行修葺,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例如,恢复宋街、文庙以及酒道馆等古建筑的旅游功能,修复紫石商业步行街,打造旅游商业项目等,将聊城地区的儒家、市井以及水浒等文化特色充分结合,从而打造具有地域独特风情的特色旅游模式[3]。

3.6开发旅游周边产品

旅游周边产品的开发,也是构建旅游业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聊城的民间艺术特点,开发各种民俗工艺纪念品,如土特产、书画以及民间艺术品等,从而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4聊城民间艺术旅游开发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聊城民间艺术是珍贵的文化珍宝,而开发聊城民间艺术旅游产业,对振兴乡村经济、促进聊城及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聊城民间艺术本身就是极为珍稀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通过开发民间艺术特色旅游产业,能够有效优化聊城地区的旅游产业结构,丰富旅游产业形式,提高旅游文化内涵,还有利于开发特色系统旅游周边产品,对带动聊城地区特别是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发展旅游产业,在经济推动下修复、传承、弘扬和发展民间传统艺术,能够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保护聊城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健康的生态旅游文化、提高聊城在国内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第7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关键词:特色旅游资源;互助;县域经济

一、互助土族旅游开发优势与弱势

(一)互助土族旅游的优势

土族民俗风情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已成为青海省最具有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是21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1]。

1、资源特色突出

土族人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刺绣工艺很有名,土族服饰、土族饮食、土族民居、土族礼仪都很有特色,尤其是土族节庆活动更是异彩纷呈。土族人的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有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旅游吸引力。

2、区位条件优越

互助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湟水北岸、海东地区北部,距离西宁仅20余公里,距离兰州240公里左右(西宁到兰州216公里),且紧邻宁互公路与周边各主要客源市场城市之间可通过公路连接,交通相对便利,可进入性比较好。

3、品牌优势明显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风情,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宗教历史文化,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中国夏都西宁28公里,拟建的中国土族园,将以反映土族民俗文化,土族历史及原生态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园区。

4、客源市场广阔

西宁市和海东地区是景区的基础客源市场,国内外到西宁从事公务、商务、探亲访友和其他旅游的客人,是景区的主要客源市场,经由青藏公路或青藏铁路去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是重要的潜在客源市场。

(二)互助土族旅游的弱势

1、旅游形象的树立不够

由于没有对当地文脉、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在开发旅游产品时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缺乏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致使旅游形象受到影响。

2、旅游商品的开发不够

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购物是增加旅游收入的关键,是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促进游客消费的重要手段。游客人均花费少、购物和娱乐比重低是制约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是制约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土族民俗旅游应重视旅游商品的多样化开发。

3、旅游发展的规划不够

在旅游工作中,还缺乏完整的、科学的总体规划,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且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使旅游的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4、旅游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的滞后

从现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态势来看,其旅游基础设施却出现了滞后的现象,特别是宾馆、饭店、饮食场所等无法满足旅游者不断上扬的消费水平。

5、旅游管理人才的欠缺

目前互助旅游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

二、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塑造特色品牌。曾经担任法国文化部长的作家马尔罗指出:“21世纪的发展无非是文化的发展。”[2]以现有青稞酒厂和青稞酒文化广场为依托,重点实施青稞酒文化博物馆、青稞酒文化长廊、互助青稞酒休闲度假村、青稞酒文化一条街等项目建设,开发一批小而精、便于游客携带的特色小包装产品;提高旅游业附加值。

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结合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善景区基础设施。研究产业政策,加大旅游国债项目、银行贷款和旅游发展基金的争取力度,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建立多元投资机制。

三是加强管理,规范经营。发展旅游业,最关键的就是要树立优质服务的金字招牌。村里不断开辟新的旅游品种,打破单门独户搞接待的旧格局,形成了互相支援,团结协作,一家来客,几家出动的新格局,使安召舞、轮子秋等土族群众性民间文艺得以更广泛的推广。

四是发挥县域经济对旅游的互动作用。县域经济建设最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强调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

注释:

第8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一、近年来江永县经济发展较快,实现“弯道超车”具有现实可能性

江永县处于湖南边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根据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即使不论生产什么都居劣势的国家,也能通过专门生产经营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经济落后的地区也总有一定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第一,经济落后的地区一般来说,劳动价格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也就是生产要素价格较为低廉,具有成本低的竞争优势。第二,江永县可以借助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的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为,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来讲已经饱和,而江永县却很薄弱。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空间很大,对经济的助推力也强。第三,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后发者有较高的发展起点,特别是近年来江永县经济迅速发展,为今后经济的超越发展提供了基础。第四,后发者有竞争的压力,又有较为强烈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五,江永县委、县政府争取到了“少数民族、扶贫开发、西部开发、湘西开发”四大政策,为江永县经济“弯道超车”提供了政策扶持。

二、农业产业化,为实现江永县经济“弯道超车”夯实基础

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推进县城农业产业化。选择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按照“实现当地特色、市场前景较好、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根据江永县实际情况,应重点发展江永香姜产业。江永香姜不仅闻起来香,而且有口感好的独特性。香姜产业化经营应规划好香姜种植基地,合理布置农产品基地,安排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香姜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拉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培植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此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江永香姜的知名度,推动江永香姜真正走向市场,走出江永,面向全国市场。

三、引进项目,实现工业化。为实现江永县经济“弯道超车”加足动力

引进项目发展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园区,搞好规划,实施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园区经济要以资源引进项目,项目引进资金。把工业企业集中到园区,推动形成集群经济。

引进项目要合理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广东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引进项目。要着眼于江永实际情况,选择对江永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项目,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手段,一方面瞄准强势企业和上市公司,选定那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财税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工业型项目。另一方面瞄准特色项目,实行相对优势产业优先,重点选择和引进食品项目、台资项目、科技农业项目,着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极。

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为实现江永县经济“弯道超车”注入活力

以洛湛铁路开通为契机,发展江永县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无污染、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江永县山川秀丽、历史文化久远神奇、人文景观众多,发展旅游有着巨大的潜力。近年来,江永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江永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江永县旅游资源有三个特点。首先,独特的女性崇拜文化。女性崇拜文化以千年女寺――雄山寺、仙姑庙、婆王庙,一年一度的姊妹节、女书等形式表现出来。千年女寺――雄山寺,是一座女性出家的寺庙,一般来讲只有男性出家的地方才叫寺,而江永县的雄山寺却是女性当主持,供奉的佛像也以女性为主。还有江永县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姊妹节,更是一绝,就全国而言,只有江永县因年轻女性结拜姊妹而产生一个节日,并延续至今。可见,千年女寺、女书、姊妹节独具特色,是罕见的女性崇拜文化。这对于发展江永特色旅游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次,自然景观丰富。江永县地理环境属于喀斯特地貌,有众多的奇观异景。有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景色迷人的源口、都庞岭自然保护区;有酷似睡像的圣人山;有着美丽传说的鸟山等自然景观。再次,独具特色的瑶族文化。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瑶族文化以瑶寨、瑶歌、瑶族服饰、盘王节等形式为载体。

面对丰富的旅游资源,江永县应抓住历史机遇发展特色旅游。

发展女性文化游,建立女性文化园。重点开发女书、姊妹节、千年女寺,把女书、姊妹节、千年女寺整合到女性文化园内。千年女寺始建于西晋,是由回到家乡的王妃创建,据专家推测这位王妃也可能是女书的创始人。千年女寺曾香火旺盛,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大,可以充分运用千年女寺的影响力吸引游客。因此,可以筹集资金,恢复千年女寺,并对女书和姊妹节进行包装,让独具特色的女性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游客可以在女性文化园内感受到古代女性崇拜文化的氛围。

第9篇: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以后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很快,局部地区已经实现小康,并不断接近发达国家生活水准。在此背景下,人们选择消费的形式更加多元化,绿色化,健康化。通过外出旅游饱览祖国的秀丽山河,放松现代人繁忙的心灵,逐渐成为人们热衷的选择消费形式之一。这种消费也不断推动着旅游产业的向前发展。而远离喧嚣城市的农村,其特有的田园自然风光,清洁的新鲜空气,久远悠长的古村落文化正不断吸引着现代都市人的目光。国家旅游局杜局长二零一二年四月在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研讨会上曾明确提出,推动名镇名村建设工作是把旅游业建设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保证。海南省政府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对新建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提出了总体规划。当前,临高新盈镇、乐东尖峰镇、琼中营根镇等二十二个乡镇已成为海南省首批重点扶持的特色旅游村镇。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落后经济面貌有着重要意义,有必要积极推进该项目的建设。但起步伊始,各种问题纷繁复杂,还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献言献策,提出可持续发展良策。笔者期望抛砖引玉,拟对海南省特色旅游建设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具有一定优势

1.1资源开发优势

在海南目前拟定开发的特色旅游村镇中,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例如海口演丰镇具有红林碧绿,海波荡漾的热带沿海风光;定安龙门镇拥有我国唯一的热带冷泉——久温塘冷泉;琼海会山镇,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保亭三道镇山奇林茂、水秀谷深,被誉为海南岛的“香格里拉”,等等不胜枚举。这其中,尤以五指山周边村镇为甚。五指山是海南岛的屋脊。“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 这是明代诗人邱浚对五指山壮美形象的生动写照。黎族先民在五指山耕耘数千载,黎族文化发端于此,传承不息,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也让五指山成为了海南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胜地。坐落在五指山山脉南麓区域的水满乡,因其原生态秀美风光和古老黎族集聚地,而被海南省批准为首批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旅游村镇。纪俊恩(2013)等学者甚至呼吁建设以水满乡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原生态的、地域鲜明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丰富的旅游开发资源为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政策扶持优势

当前,悄然兴起的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拉动假日经济的新增长点,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海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总体规划》,海南将坚持慢节奏、低能耗、小型化、景观性、理性开发的规划理念,重点将对历史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人居型、旅游接待型、民族民俗型、主题创意型、复合型等七类特色旅游小镇(村)进行大力扶持。而为了进一步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内涵,积极拓展旅游新产品,从而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海南省政府提出了“大区小镇”的开发新思路,力争到2015年成功打造出25个特色旅游小镇、50个特色旅游村。借着政策扶持的东风,有条件的村镇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就很有希望顺利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经济。

1.3区位建设优势

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依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必将不断提高海南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博鳌亚洲论坛使海南岛享誉亚洲,而在国际上享有永远的热带度假天堂的三亚更使海南岛走向了国际。随着海南名声鹊起,各种国际活动也纷至沓来,国际环岛自行车比赛,环球小姐总决算,等等诸多国际赛事在宝岛上举行又进一步提升了海南的国际影响力。在这绿色之岛,健康之岛上进行特殊旅游村镇建设,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紧随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步伐,顺应潮流,把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好。

2 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面临的困境

2.1管理提升困境

管理方面,由于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只能局限在特定的村镇。而村镇的管理原来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在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时,这些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人士仍然可能对当地各种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具有很大的决策管理权,而原有的行政管理思维模式难以有效运用于需要承担较大风险的经营管理中。当然,在各种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为弥补管理水平不足之窘境,政府可能会委派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职业管理人员对各种开发项目进行管理。但即使如此,地方的精英人士对地方的风土人情更加熟悉,对当地的风俗文化,人脉关系更加了解,在决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仍然需要求教于这些精英人士才能有效解决,因此他们对地方的诸多决策有很大的话语权。而这些精英人士与政府委派的职业管理人员可能会存在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短期内也难以融合在一起,甚至在利益发生不一致时也可能会爆发剧烈的冲突。所以,管理方面存在的天然缺陷会成为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首要困难

2.2资金筹集困境

特色旅游村镇一般位于农村比较偏远地区,或者具有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比较相似,长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业经济形态,经济增长缓慢,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里基础设施差,相对封闭,对外界的联系仍然依赖一些原始公路。在这些相对贫穷,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进行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资金筹集捉襟见肘,困难重重。村民生活并不富裕,通过入股等形式筹集村民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向银行贷款,由于家底薄弱,难有可以抵押的资产,贷款也非容易之事。而仅仅依赖政府的一部分前期补助,仍然不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长久之计。并且任何建设项目相比交通便利的城市而言,所耗成本费用都会显著增加,这无疑对资金短缺的村镇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特色游村镇建设需要有足够多的资金,但资金短缺仍然是特色旅游村镇建设面临的重大困难。

2.3人才引进困境

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具有地域特色,远离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相比城市存在很大差异,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人才对公司企业来说是一项最重要的资产。在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旅游类、管理类、营销类、服务类、财务类等等方面的人才。但是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具有地域性的限制,位置多处于比较偏僻的乡村或者深山中,这里的基础设施落后,职业发展前景有限,岗位选择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吸引年轻人到这里就业,即使引进来,想留住他们在这里长期发展也非易事。

2.4营销推广困境

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一项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旅游项目的建设,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和提升当地落后的经济面貌。而特色旅游村镇的各种项目建设后,需要游客前来观光甚至度假消费,才能为本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收入。因此,需要通过各种营销策略来提高当地特色旅游村镇的知名度。通过电视广告等媒体推广,显然成本过高,经济上并不合算。而通过旅行社渠道宣传,遇到的困难是旅行社推广的一些项目都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发达城市和周围的旅游景点。由于一般来海南旅游的多以组团居多,而这种组团旅游一般以两晚三日游,四晚五日游的短期旅游为主,特色旅游村镇多数表现为交通不便,旅行耗时较长,成本较高,要进入旅行社合作推广项目也是困难重重。

3 改善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对策

3.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由于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初期,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还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而政府的全力扶持在其起步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础设施方面,很多村镇在水、电、道路和网络的贯通还亟待改善,特别是道路和网络方面,仍然比较落后。要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经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基础设施属于公共品,公共品建设政府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对已纳入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地方,政府应该首先努力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在资金筹集方面,政府也应牵线搭桥,扮演好招商引资的中间人角色。在这些特色村镇向银行贷款时,应该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对急需发展的重点项目,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紧迫的特色旅游村镇,如果需要,还应做好担保方面的工作。对外的广告宣传,鉴于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涉及民族文化保护和当地脱贫致富任务,这两个方面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政府可以利用掌握的广播电视媒体等公众资源,做一些必要的公益广告宣传工作。另外,政府也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干部进驻特色旅游村镇,并以长期驻点的形式进行有效支援,以弥补其管理能力欠缺的不利局面。总之,由于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起步阶段各种条件都不完备,发展力量十分薄弱,当地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地做好前期扶持工作。

3.2完善特色旅游村镇自身基础条件

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大事,除了在前期通过政策补贴等获得一定的资助外,长期的发展仍然需要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农村旅游渐成趋势,国家以及海南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给予扶持的大好前提下,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如果不积极把握,就有可能会落伍掉队,失去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已列入规划和有条件的村镇应认真准备,不断完善自身基础条件,以崭新面貌迎接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具体而言,在管理方面,一方面可以给予各种优惠政策,甚至通过入股的形式引进各种人才以弥补经营管理短板。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村镇中选拔优秀的年轻人去海南省高校进修。例如位于海南三亚的琼州学院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与旅游有关的管理类本科专业,2013年也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旅游村镇可以把他们送去进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后直接回本村镇工作,这对人才储备和村镇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资金筹集方面,除了广泛动员村民进行货币入股外,还可以鼓励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劳力成本入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解决早期资金不足的困境。在基础建设方面,更要动员村民着眼长远利益,服从政府统一管理。“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按照规划部署统一行动,切忌内耗,才能高效率,低成本,快节奏的把特色旅游村镇基础性工作做好。而这些基础条件的完善对引进外部资本和提升旅游形象的作用都不容小觑。

3.3积极引进外部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