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病人康复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人康复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人康复护理

第1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冠心病康复护理

1冠心病的定义

冠心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在医学上,我们把冠心病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动痉挛持续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侯群,主要包括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碎死型这五大类型,其病理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这些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当这些斑块渐渐增多从而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症状,是属于一种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2冠心病康复护理的方法

心脏病的康复护理一直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也是各类医疗护理中的难点所在。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心脏病的康复护理加大了投入,但是效果却不如预期,导致这种情况有以下几大原因:1、有一部分病人不了解冠心病的严重性,导致不受重视,往往在确诊有冠心病之后不接受接受正规的治疗或者只做短期应急治疗,这样的治疗效果有限,使得护理工作加大。2、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差。有些身患冠心病的患者因为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导致在生活饮食生活习惯方面不加节制,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也为康复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身为社区康复护理工作者所面临的压力极大,所以在对冠心病患者做护理工作时,必须要有一套方法以及严密的管理程序,具体方法如下:

2.1建立一套完善的患者资料表

资料表的内容必须具体严谨,一般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疾病诊断及病情、联系电话、家庭地址、访视记录、定期体格检查结果、住院治疗时间等,资料表需妥善保管。

2.2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除了建立资料表之外,还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了解患者目前所处于的情况,对于出院早期及不能及时住院病人,我们可以发放基础的健康养生资料,并适时上门指导。另外患者可随时住院,咨询和复查,以达到缩短就诊流程,方便患者的目的。

2.3做好冠心病的预防宣传工作

大部分人生病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规律及日常饮食不卫生所造成的,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工作,也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

2.3.1起居有常,养成习惯。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工作,临睡前不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

2.3.2保持身心愉快,心态要好。

忌暴怒、惊恐、过度思虎以及过喜。

2.3.3控制饮食规律,多吃蔬菜。

饮食且清淡,易消化,少食油腻、脂肪、糖类。要用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少,为宜喝浓茶、咖啡。

2.3.4戒烟少酒,做到烟酒不沾。

吸烟是造成心肌硬塞、中风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进血脉流通,气血调和,但不能喝烈性酒。

2.3.5注重劳逸结合,学习如何养生。

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2.3.6加强体育锻炼,多加运动。

运动应根据各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等。要量力而行,使全身气血流通,减轻心脏负担。

2.4根据事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在面对不同程度的患者及患者家庭时,需分门别类,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日程及合适的运动程序,目的是使他们在生活方式改变后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5加强对健康知识的教育

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传授患者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方面的知识,这是身为护理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护理工作者在向患者传授健康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应该包括冠心病的危理,心绞痛发作后的处理、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等。

2.6提供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压力

许多病的发生除了与日常生活习惯有关之外,还与患者的心态个性有关,据调查了解,个性冲动、易怒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冠心病,所以我们对于冠心病的患者,必须通过专业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改变患者的感受和态度,以减轻、消除患者对症状的心理压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这样非常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7开通电话热线,定时电话访问

第2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2007年7月~2008年7月我们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保持关节活动度的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肢体功能障碍。

1.2方法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患病48 h后可采取抗痉挛,一旦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可进行肢体被动和自助被动活动。康复护理原则:①实施康复护理前,必须向患者家属交代护理注意事项,增强认识,减少或杜绝病人家属的误解。②按照瘫痪病人的恢复顺序,先躯干后肩胛带,先下肢后上肢,先近端后远端进行。被动运动和自助被动运动交替进行。

1.3康复护理措施

1.3.1翻身通过仰卧位、侧卧位不断交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一般2 h变换1次。

1.3.2保持抗痉挛仰卧位时头枕在枕头上,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稍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伸开稍外展。前臂后旋,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防止后缩,患腿外侧垫一枕头,防止股外旋。

1.3.3健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不让向后扭转,躯干呈垂直状,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胸,患侧髋、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远的枕头上,足不悬空。

1.3.4患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一枕头,避免患者肩受压在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后旋,手自然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健侧腿屈曲于前面的枕头上。

1.3.5肢体被动运动①由护士摆放肢置,进行运动训练。先从健侧开始,参照健侧的活动范围及幅度再做患侧肢体运动,并依照瘫痪自然恢复的顺序进行。开始活动量要小,在不引起异常反应和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可逐渐增加活动量。②肢体自助被动运动。上肢运动: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带动患侧的活动,先上举3次,再向左右旋及外展各3次,可与被动运动交替进行。下肢夹腿运动:双腿屈曲,足踏床面先把两膝分开呈外旋位,然后让患者主动伸屈健腿数次,缓慢诱导患肢伸展,嘱病人不要过于用力下蹬,以免出现内收内旋。③床上翻身。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同时可伸向侧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屈曲的双腿倒向该侧位至侧卧位然后呈仰卧位,在以同法翻向另一侧,每侧进行3次,注意翻身时头一定先转向该侧。

2结果

肢体功能评定是根据偏瘫分级法判定。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别无变化。本组50例病人中,显效13例,占26%;有效18例,占36%;无效19例,占38%。

3讨论

脑卒中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其功能改善取决于运动功能恢复。早期的运动功能与远期的生活能力密切相关,两者属不同障碍层次,不能相互取代,前者恢复级别越高,后者改善程度越明显[2]。康复护理注意事项:康复护理开展的时间越早越好,应在保障头颅不受震动的基础上,以翻身拍背被动运动瘫肢及正确摆放瘫肢为主;无康复科且康复须早期进行时,康复主要由家属或陪护完成,必须重视对其进行康复知识、技巧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注意动作完成的质量,特别重视正常步态训练,提高步行质量,而不是单独注意肌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刁建生,沈敏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现代康复,1999,3(2):204.

第3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截瘫患者康复期功能锻炼与预防二次伤残的有效护理方案。方法 193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施以不同的护理及护理对策。结果 经过有效地康复护理,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有效地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脊髓损伤后各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截瘫;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常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及部分脏器的功能障碍,造成患者及其家庭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脊髓损伤截瘫患者193例,经过有效的康复指导与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脊髓损伤截瘫患者193例,男161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其中颈髓损伤116例,胸髓损伤50例,腰骶髓以上损伤27例,均为外伤引起,其中不完全性损伤131例,完全性损伤62例。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脊髓损伤后除损伤部位疼痛外,立即出现下肢或四肢瘫痪,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产生剧烈的心理波动,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病人绝大多数产生性格孤僻、悲观失望、情绪异常低落。伤后心理状态演变:震惊―否定―抑郁―对抗、独立―承认、适应[1]。护士应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针对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积极主动沟通、交流,迅速与患者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引导患者逐步脱离消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家属对此有深入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向家属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得家属配合,使家属对康复训练树立信心,以利于协助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训练。

2.2 饮食指导脊髓损伤后病人食欲缺乏、腹胀,应立即静脉输注葡萄糖,必要时行胃肠减压,减轻腹胀。截瘫发生2~3周,病人肠蠕动恢复后,嘱病人进食高蛋白、糖类、富含维生素、易消化,少渣或无渣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后期则要进食高蛋白、糖类、富有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以预防或治疗便秘。

2.3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3.1 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作深呼吸和用力咳嗽,协助翻身、叩背、有效排痰。对于痰液黏稠者,可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水肿 ,同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对流、温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预防肺部感染。

2.3.2 预防尿路感染病人因长期卧床、留置尿管等极易造成泌尿系统感染。一般持续导尿72小时后,尿内便有细菌生长繁殖[2]。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应注意以下几点:(1)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2)导尿管选择应粗细适中。(3)每日定时用0.15%碘伏溶液消毒尿道口。(4)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色是否正常、有无结晶、混浊等,必要时给予膀胱冲洗,同时嘱患者每日多饮水。

2.3.3 压疮的预防护理人员应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压疮发生的原因、好发部位,压疮与压力、受压时间的关系,压疮治疗的各种方法等。每30~60min翻身1次。每次翻身后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湿或大小便后及时将皮肤擦干。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减少局部摩擦,避免潮湿等物理性刺激,保持皮肤的完整性,使用气垫床。

2.3.4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脊髓损伤病人由于长期卧床,下肢血流缓慢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7%~72%[3]。应在骨稳定的情况下鼓励病人活动,鼓励病人戒烟,因尼古丁可引起血管收缩易诱发血栓形成;尽量避免在瘫痪的下肢进行静脉穿刺;每天观察双下肢,比较测量双侧的周径以及有无局部红、肿、热现象;对疑有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在确诊前要嘱其卧床休息,减少肢体活动。

2.3.5 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让病人肢体处于功能位,对颈髓损伤病人应使上肢保持内收伸直位,以防止上臂外展、前臂屈曲的异常;下肢髋关节保持伸直位,外侧放置枕头或砂袋,以防髋外展、外旋;膝关节下可垫一毛巾卷,使膝微屈;踝关节处于90度中间位;可在足下与床架间加用软垫,防止足下垂;按摩肢体,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挛缩、畸形等。

3 康复指导

3.1 肢体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的病人,早期要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活动,以防肢体废用性萎缩。(1)伤后2~12周骨折尚未愈合,宜作头颈、上肢锻炼。练哑铃、拉吊环、弹簧拉力器、健身球等,增强上肢及背肌力量。对瘫痪肢体每日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用砂袋将足托起,预防足下垂。(2)伤后或术后13周开始在床上进行全面锻炼 ,起坐,上轮椅,为离床打基础。坚持局部肢体训练,起坐锻炼。(3)站立期:能在床边坐稳时开始锻炼。继续前两期锻炼,开始时借助站立床练习站立,一般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度。(4)行走期:能站立即可行此期训练,坚持前三期训练,行走训练:先练习骨盆部的左右旋转。此期训练应注意安全保护,防止摔伤、骨折;轮椅训练:部分患者需终身依靠轮椅,训练的重点是上肢及腰背肌。

3.2 膀胱功能训练对留置尿管病人实施夹闭定时开放,在最初的1~2周内持续开放,1~2周后改为3~4h开放1次,夜间4h~6h开放1次。无菌性间歇导尿每隔4~6h导尿1次,每次导尿完毕即拔出尿管。在两次插管之间嘱患者自行排尿。指导病人于每次排尿时有意识地作正常排尿动作,使协同肌配合,以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能站立的病人指导站立排尿意识训练,利于膀胱内沉淀排出、残余尿减少、膀胱感染的引流。对不完全瘫痪病人,应训练加强括约肌的控制,如有意识憋尿、加强骨盆底部肌肉力量。

4 结 果

经过有效的康复指导与护理,我科收住的193例脊髓损伤的患者均无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5 护理体会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后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是加速和最大限度恢复功能的有效方法。但脊髓损伤的康复是一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康复护理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保证病人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康复训练,以达到康复的最终目标――发挥残存功能的最高水平!总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的基础护理极为繁重,做任何操作前,都应耐心细致的给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郭玉兰.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1998,28(3):41.

第4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髋关节镜;护理;功能锻炼

【摘要】  [目的]总结髋关节镜检镜下关节清理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6例行髋关节镜检镜下关节清理术病人实施规范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及术后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结果]26例病人术后无并发症,按照harris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术前平均57分,术后平均84分。术后解除了疼痛,延缓了病情的进展,改善了关节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针对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保证手术的成功率,护理效果满意。

【关键词】  髋关节镜;护理;功能锻炼

近几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应用,许多关节内疾患都可通过关节镜进行诊断性检查和镜下手术治疗[1]。关节镜下清理术有助于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延缓病情发展。2009年5月—2010年4月,我科采用髋关节镜检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髋关节疾患26例,获得满意效果。通过实践,体会到全面细致的术前、术后护理以及有效的指导病人功能锻炼是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施行髋关节镜检,镜下关节清理术的病人,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15岁~62岁,平均37.5岁;骨性关节炎13例,股骨头坏死8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2例。

1.2 手术方法

麻醉生效后,病人仰卧于牵引床上,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髋关节镜标准前侧及前外侧入路,在灌注状态下探查髋关节。用电动刨削器刨削增生滑膜组织,清理滑膜及软骨碎屑,用射频行软骨成形。再次探查髋关节,冲洗关节腔,电凝止血,逐层缝合伤口。局部注射阿尔治2.5 ml,复方倍他米松1.0 ml,无菌敷料包扎伤口。

2 护理

2.1 术前宣教

手术是治疗骨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术前的准备工作,病人的心理准备,术后的功能锻炼、康复指导等方面完成如何,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接到手术医嘱后,护士以书面形式告知病人术前准备的内容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步骤,使其认识到术后康复的重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赢得病人的配合,以达到理想的功能效果。

2.2 术后护理

2.2.1 麻醉后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4 h~6 h,观察麻醉平面消失情况。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测量生命体征,做好记录。术后常规禁食水,4 h~6 h后进流食。

2.2.2 疼痛控制

①术后伤口处立即给予冰袋物理降温,每日3次,每次30 min,使用2 d或3 d。使用冰敷对损伤的组织有几点好处:通过收缩表皮血管使得毛细血管渗透性减小并减少出血。冷使组织温度明显下降,减慢神经传导速度,使感觉敏感性下降,有解痉、镇痛、消肿的作用[2]。②术后给予镇痛泵。③病人功能锻炼疼痛时可以使用口服镇痛药。

2.2.3 患肢的观察

①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足趾活动度情况。②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热、痛等现象,必要时及时通知医生。③伤口10 d~14 d拆线,拆线后允许洗澡,但是病人应避免把手术侧髋关节浸入澡盆或水池内。

3 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是通过病人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维持肌肉、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畸形,最大范围地恢复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3]。功能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主动为主,被动为辅。应根据个人情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类型由易到难。训练中存在疼痛是不可避免的,疼痛在训练停止后30 min内应消失,疼痛剧烈或持续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

术后当日即可做踝泵运动。踝关节的背伸及跖屈运动,每组动作保持10 s,每组10次,每天2组或3组。术后第1天:①坚持踝泵运动。②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仰卧位,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10 s,然后放松,每组10次,每天2组或3组。③关节连续被动活动器(cpm),每次30 min,每天2次。术后第2天:①继续加强以上练习;②直腿抬高练习,抬离床面15 cm~20 cm,保持时间由10 s开始, 每组10次,每天2组或3组。术后第3天:①关节屈伸练习。护士可一手托膝下,一手托足跟,在不引起异常疼痛的情况下协助屈髋(小于90°),禁内收内旋,每组10次,每天2组或3组。②仰卧位患肢外展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 s,每组20次,每天2组或3组。术后3 d~5 d:仰卧位双下肢踏车练习。每组20次,每天2组或3组。术后5 d~7 d:拍片复查后,拄双拐或助行器下地行走,病人在可耐受的范围内负重。术后1周~2周:①臀收缩运动。仰卧伸腿位,上肢舒适地放于体侧,收缩臀部肌肉保持10 s,然后放松,双手用力撑,做抬臀动作并保持10 s,每组重复20次,每天2组或3组。②站位到行走训练。拄拐行走时健腿先向前迈进,患腿随后,拐杖随后或同时,患腿由不负重到部分负重。无不适时逐渐增加患腿的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③病人在扶助器下练习下蹲,扩大关节活动度。④上下楼梯训练。上楼:健侧先上患肢后上,拐杖随后或同时;下楼:拐杖先下,患肢随后,健侧最后,以减少患髋负重屈曲。

3 结果

26例病人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按照harris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harris认为疼痛与功能是2个基本评价点,多数适应手术者均以此二相为考虑重点[2]。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术后解除了疼痛,延缓了病情进展,改善了关节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术前平均57分,术后平均84分,术后提高了27分。评分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疼痛解除,行走活动功能改善。

4 讨论

髋关节镜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熟练的手术技术,正确的术前、术后指导,加上合理的功能锻炼、康复指导都是髋关节镜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术前对病人实施健康宣教,使其充分认识到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术后在护士的指导下掌握功能锻炼方法,在护士的督促下予以落实。说明分阶段实施术后功能锻炼教育,及时指导,可有效提高病人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的积极性,及时纠正错误的运动方式和观念,达到有计划、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从而提高髋关节的功能,提高疗效,使病人获得满意的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等.关节镜在诊断和治疗髋关节疾患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2,12(12):913.

第5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 早期 康复护理 效果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件,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1]据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 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 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2]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 三高”特点。早期康复护理,可帮助患者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脑细胞的供血,最大限度恢复脑细胞的正常功能,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的影响,本文对我院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分组对比、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至2011年4月,我院共收治脑卒中患者100 例,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龄63.6岁。入选病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指标,[3]并经头颅CT 或MRI证实,确诊的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初次发病,存在肢体功能性障碍且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病程小于1年,排除了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及痴呆、精神病史。

1.2 方法

1.2.1 分组:将10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l8例,平均年龄64.9岁,脑出血35例,脑梗死15例;对照组50例,男33例,女l7例,平均年龄62.3岁,脑出血33例,脑梗死17例。患者早期均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按照一般常规进行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即给予正规的康复护理。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治疗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评价方法:两组病人在入院时,8周后,均采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病人运动功能情况 。

1.3  护理

1.3.1 心理干预:给病人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关心和尊重病人,多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克服焦躁、悲观情绪,适应病人角色的转变;避免任何不良刺激和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尤其在协助病人进食、洗漱和入厕时不要流露出厌烦情绪;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病人所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畏难情绪、悲观情绪、急于求成心理等现象,鼓励病人克服困难,摆脱对照顾者的依赖心理,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和舒适的休养环境。

1.3.2 重视患侧刺激:偏瘫患者患侧的体表感觉、视觉和听觉减少,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丧失。避免忽略患侧身体和患侧空间。房间的布置尽可能地使患侧在白天自然地接受更多的刺激,如床头柜、电视机应安置于患侧,所有忽略工作都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时握住患侧手,引导偏瘫病人头转向患侧,避免手的损伤,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

1.3.3 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4]床上良好的是早期康复训练中极其重要的措施。

1.3.3.1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健侧肢体自然放置。患者头部垫枕,胸前放一枕头,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

1.3.3.2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患腿髋关节稍后伸,膝关节稍屈曲,放置舒适。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避免放在身前,以免因带动整个躯干向前而引起患侧肩胛骨后缩。健腿屈髋,屈膝向前,退下放一枕头支撑。患侧卧位可增加对患侧的知觉刺激,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

1.3.3.3 仰卧位:仰卧时,患者头部垫枕,患侧肩胛下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患侧髋下放一枕头,使髋向内旋位,患侧臀部、大腿外侧下放一枕头,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足底不放任何东西。该尽量少用,以防引起压疮及增强异常反射活动。

1.3.4 被动活动:活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切忌粗暴。

1.3.4.1 上肢运动:患者仰卧,护士站在患者患侧,帮助患者上肢肩关节前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向不同方向运动;肘关节屈伸;腕关节屈伸及尺桡侧偏屈运动;掌指关节屈伸对指;指间关节的屈伸运动。

1.3.4.2 下肢运动:护士托住患者的患腿及足踝,用前臂抵住足掌,帮助患者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外旋;膝关节屈伸;足趾关节屈伸、踝关节屈伸;各部位每次训练活动5次。

1.3.5 主动活动:软瘫期所有主动训练都在床上进行,利用躯干肌的活动以及各种手段,促使肩胛带和骨盆带的功能恢复。

1.3.5.1 翻身训练:向健侧翻身 患者仰卧位,双手交叉,患侧拇指置于健侧拇指之上屈膝,健腿插入患腿下方。交叉的双手伸直举向上方,做左右侧方摆动,借助摆动的惯性,让双上肢和躯干一起翻向健侧。康复护理人员协助转动骨盆或肩胛。向患侧翻身 患者仰卧位,双手呈Bobath式握手,向上伸展上肢,健侧下肢屈曲。双上肢左右侧方摆动,当摆向患侧时,顺势将身体翻向患侧。

1.3.5.2 桥式运动:双桥式运动 帮助患者将两腿屈曲,双足在臀下平踏床面,让患者伸髋将臀抬离床面。如患髋外旋外展不能支持时,则帮助将患膝稳定。单侧桥式运动 当患者能完成双侧桥式动作后,让患者伸展健腿,患腿完成屈膝、伸髋、抬臀动作。动态桥式运动 患者仰卧屈膝,双足踏住床面,双膝平行并拢,健腿保持不动,患腿做交替的幅度较小的内收和外展动作,然后患腿保持中立位,健腿做内收、外展练习。

1.3.6 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不使用强刺激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的推摩,对肌张力低的肌群给予擦摩和揉捏。感觉训练包括在运动训练中,应建立感觉-运动训练一体化的概念。可进行肢体的拍打、按摩、理疗、针灸、被动运动和各种冷、热刺激。

1.3.7 抗痉挛训练

1.3.7.1 卧位抗痉挛训练:采用Bobath式握手上举上肢,使患侧肩胛骨向前,患肘伸直。仰卧位时双腿屈曲,Bobath式抱住双膝,将头抬起,前后摆动使下肢更加屈曲。

1.3.7.2 被动活动肩关节和肩胛带:患者仰卧位,以Bobath式握手用健手带动患手上举,伸直和加压患臂。

1.3.7.3 下肢控制能力训练:髋、膝屈曲训练,患者仰卧位,护士握住患足,使之背屈旋外,腿屈曲,保持髋关节不外展、外旋。待此动作阻力消失后指导患者缓慢伸展下肢,防止内收、内旋,患足不离开床面,保持屈膝而髋关节适度微屈。控制能力改善后,指导患者将患肢从健侧膝旁移开,保持稳定。踝背屈训练,护士握住患者踝部,自足跟向后、向下加压,另一只手抬起脚趾使之背屈且保持足外翻位。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发展。下肢内收、外展控制训练,指导患者做动态桥式运动。

1.3.8 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尽早让患者坐起可防止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1.3.8.1 坐位耐力训练:先从半卧位30°开始,患者能坚持30分钟无明显性低血压,就增加角度45°、60°、90°,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患者能在90°坐30分钟就进行床边坐起训练。

1.3.8.2 卧位到从床边坐起训练:侧移到床边,将健腿插入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于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必要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者健侧肩部,另一手放其臀部帮助坐起。

1.3.9 步行训练:学习平行杠内患腿向前迈步,躯干伸直,用健手扶栏杆,重心移至健腿,膝关节轻度屈曲。护士扶住骨盆,帮助患侧骨盆向前下方运动,防止患腿迈步时外旋。健腿向前迈步时,躯干伸直,健手扶栏杆,重心前移,护士站在患侧后方,一手放置于患腿膝部,防止健腿迈步时膝关节突然屈曲以及发生膝反张,另一手放置于患侧骨盆部,以防其后缩。健腿开始只迈至于患腿平齐位,患腿负重能力提高,健腿可适当超过患腿。

1.3.10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先评估患者ADL的能力和潜能,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施行行走、更衣、个人卫生、进餐等训练,由帮助到独立,使患者能生活自理,把生活依赖降到最低限度,使其能独立或借助最少帮助来完成日常生活动作。有意识指导患者进行刷牙、进食、穿脱衣服、拨算珠、捡豆子等自理活动,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分析,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两组差异比较的统计学分析,详细结果见表1、2: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及Fugl—Meyer评价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价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Barthel及Fugl—Meyer评分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康复护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5]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改变脑部受损区域某些蛋白的基因表达而促进新生突触连接侧支发芽,激发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潜伏状态的突触,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以重建轴突联系,并增强健侧大脑半球相应皮质的代偿作用,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患侧肌肉和关节被动运动,健侧协助患侧运动,以及患侧的主动运动,可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并使运动神经兴奋,从而促进患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的治愈效果与康复训练有密切关系,康复训练越早、越充分,受损大脑功能恢复得越明显。[6]大多数专家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即开展早期康复。因此,脑卒中发病3天内开展康复定义为早期康复。[7]

本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科学、合理的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明显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能降低致残率,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早日做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07.

[2]南登昆.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8.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李娜,早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转归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13(8):119.

[5]石凤英,康复护理学(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

第6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语言训练方法

发声器官运动操:包括舌的运动、闭嘴、鼓腮运动、发音练习、咳嗽清嗓练习,吹口哨练习及深呼吸运动。

刺激法:①听觉刺激;②用有高度复诉能力的词语来刺激;③应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促进语言能力的恢复;④相关语言刺激;⑤环境刺激法;⑥兴趣刺激法;⑦友好刺激法;⑧多样刺激,反复诱导。

渐进教学法:先做发音器官训练,然后发“啊”音或唇音,逐渐过渡到发单音、单词、词汇、句、短文,反复练习巩固。对毫无语言能力者,则训练语言符号来应答问题和描述情感、动作和需要。

语言训练方法的实施:患者一旦神志清楚,判断为失语,症状判定类型,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判定失语类型,然后施以失语检查,计算失语商,按失语商高低及失语类型分别制定训练计划。

失语商(0~40):此类患者失语严重,甚至完全失语,应先进行发音器官基础训练,然后采用渐进教学法,同时给与刺激法,逐渐提高病人的语言能力。

失语商(40~70):此类患者失语程度中等,应坚持发音器官训练和说话相结合,强化发音器官功能,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失语商(70~100):此类患者失语程度较轻,主要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刺激诱导病人的应答能力。

针对性训练:对于运动性失语轻者加强口语训练,重者先练习发准音,逐渐过渡到近试音的分化阶段;对于感觉性失语,听觉刺激要强,同时配合手势进行,内容为患者所熟知的;对于命名性失语重点放在物品名称的命名训练。

效果评价:①无效:失语商提高≤20分;②有效:失语商>20分;③显效:失语商≥40分或恢复正常。

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外伤失语有明显的康复作用。失语症训练是大脑语言区受损后遗留的残余功能,通过语言训练得以充分利用,逐渐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此外大脑右半球功能的代偿也为其机制之一。目前失语症的治疗尚没有特效药物,脑外伤失语患者其预后优于脑血管意外者。科学评估失语程度及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按失语指数评分表计算失语商,以反映失语程度,制定一套标准的语言训练康复程序,且将心理护理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最大限度恢复语言功能。

肢体康复训练方法

肢体机能训练时机要早:当病人颅脑损伤后,如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脑组织损伤病人在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促使肢体机能早日康复,而且在发病早期肢体机能有着自然恢复的趋势,是肢体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随着病程的延长,肢体机能自然恢复的趋势随之下降,神经系统功能缺少适当的刺激而逐渐衰退,给康复带来一定困难。

肢体功能物理康复治疗:肢体功能康复主要是运动疗法,同时其他物理功能性电刺激、针灸治疗、运动疗法应根据疗程不同时期进行。

在急性期发病后1~7天以内,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下,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可以防止肢体的挛缩和关节变形。仰卧时,肩前挺及外旋,前臂伸展,手指伸展和外展,髋骨前挺伴下肢内旋,髋、膝、踝屈曲,膝下垫翻身枕,肩下垫枕头。如肢体有挛缩,可用夹板固定,或者是充气压力夹板,固定肢体呈抗挛缩式。健侧卧位时,肩向前向上,患侧前臂伸展,下垫软枕。患侧卧位时,患侧手臂伸直背部垫软枕支撑。

在病后7天以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肢体康复初期应缓和按摩与被动运动,原则上从近端到远端,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强度以患肢肌肉酸胀或者不适为度。肩部活动,垂直上下抬举活动,向前向后旋转;肘关节活动,屈曲、伸展;腕关节活动,垂直上下运动,由左向右运动,由右向左运动;关节活动,分别做垂直水平屈曲;髋关节活动,做上下抬举活动;关节活动,做伸展活动;踝关节活动,垂直上下运动,由左向右运动,由右向左运动。

变替代护理法为自我护理法:患者一旦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目标是生活能自理、自立。因此康复护理的工作不可替代解决。但也不能让患者自己独立急于从事。护士在指导患者训练时,要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确保安全,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鼓励。要耐心地等待患者的熟练动作,仔细观察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日常生活训练:①坐姿训练:开始可由护士帮助患者坐起几次,以后,患者可以自己坐起,进行自我护理康复。首先是健肢伸到患肢下面,带患者至床边,然后用健侧上肢支撑坐起,旁边可有人看护进行。当上肢和手功能均差时,利用健肢带动病肢作滚球活动,以活动病肢。②站起训练:站稳后,训练站立平衡,后让患者交替伸屈膝。步行训练可在床边进行,一般先迈病足,再健足。活动中,如若患侧上肢妨碍活动,可用三角巾吊起。搀扶病人时,家属可在病人患侧,手携手走路。

第7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 颅脑损伤;意识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18-02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其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留有严重的并发症及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认知、语言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降低致残率,颅脑外伤后的康复护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2],本文对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18例病人进行积极的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病人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19~64岁;外伤性颅内出血致脑疝11例,严重脑干损伤4例,高血压脑出血3例;格拉斯哥评分:4~6分10例,7~9分8例。

1.2 方法

1.2.1 早期康复护理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4~5 d,病情趋于好转,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以1年为训练评价阶段。

1.2.2 评价标准 ①恢复良好:生活完全自理,语言、思维恢复正常,肢体活动无残疾,已经恢复工作。②轻残:生活可以自理,但语言、思维运动迟缓,肢体活动存在不协调等残疾。③中残:生活自理需要别人帮助,协助进食,能做简单的语言交流及肢体无阻力运动。④重残:持续植物状态。

2 结果

本组18例病人中,恢复良好7例,轻残5例,中残4例,重残2例。

3 康复护理

3.1 知觉功能康复训炼

①昏迷期:听觉是人体最后丧失的功能,有作者认为[3],在病人昏迷期间(包括急救及术前准备过程中)视患者为清醒者与其进行对话,呼唤病人的名字及做解释工作,采取定时呼唤病人的名字,做各种操作时都主动与病人交谈,给病人信息让其配合,以利于病情的转机。比如打针时说“某某,你忍一下,打针不会很疼的,它就像是蚂蚁叮的一样”;吸痰时说“我准备给你吸吸痰,你坚持一下,吸痰虽然不好受,但是,痰液多会影响你呼吸”等等。人的语言提示在知觉理解中起巨大作用,鼓励家属与病人交谈,呼唤他“醒一醒、睁开眼”等鼓励性、刺激性话语、给其听受伤前喜欢的音乐、广播等,使病人始终保持在其熟悉的语言、语境中,改变大脑皮质的抑制状态,达到自身调节而加快意识恢复[4],但避免非积极性的语言的指责打骂,注意语言、语调、语速,就像我们跟婴儿说话一样,虽然他不懂,但是为以后的语言功能的恢复打下基础。②苏醒期:在病人意识的恢复中,使用语言的暗示或实物做视觉、味觉、听觉的刺激。清醒后让病人张口,将舌尽力外伸舔涂有蜂蜜的上下唇及口角,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咀嚼,以锻炼颊肌。对使用鼻饲管的病人,如果吞咽功能恢复,及早拔除胃管,从口进食,以促进味觉及咀嚼能力的恢复。早期饮食以流食为主,如牛奶、果汁、蔬菜等,昏睡及嗜睡病人,应多鼓励,给予一定的刺激,使其保持在清醒的状态下进食。

3.2 触觉的康复训练

昏迷期,在给病人翻身时,除了一边说要给他翻身,进行语言交流外,还要用手轻轻地为他翻身拍背,触摸一下病人的皮肤,同时叮嘱其家属对病人一定要有耐心,每天6~8次拉病人的手,抚摸病人的脸。另外,给予病人不同的刺激,从8∶00~19∶00反复给予患者冷热刺激、疼痛刺激、抚摸刺激等不同的刺激,使其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其他时间让患者安静休息,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从而人为地创造觉醒睡眠周期以促进触觉的恢复。

3.3 听觉的康复训练

有作者认为[3],听觉是人体最后丧失的功能。

3.3.1昏迷期 在病人非休息期间播放轻音乐,或根据以往的偏好选择音乐,采用低音喇叭远距离播放音乐,取代了传统的耳机,以防止疲劳,音量适中,动听的音乐,容易使人有意无意进入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3.3.2 恢复期 根据其年龄、爱好选择不同的话题和交流方式,有利于认识和记忆功能的恢复。

3.4 视觉的刺激康复训练

3.4.1昏迷期 采取光照刺激,每天用手电筒的光照射病人,一方面起到观察瞳孔的作用,另一方面让病人对光产生反应,还可以给病人床前挂一些颜色鲜艳的风铃,不仅可增加视觉刺激,还可以增加听觉刺激。

3.4.2恢复期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扶病人坐于病室内不同位置,或者让病人收看电视节目,以动态的画面训练病人视觉的适应能力。

3.5 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抑制和控制低级中枢的原始反射活动,加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降低异常肌张力引起的肌痉挛,打破异常的痉挛模式,逐渐恢复分离的、精细的和可以控制的功能活动[5]。

3.5.1昏迷期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卧床期的良肢位摆放[6]及注意做四肢各关节的活动,作好拍、打、揉、捏,保持肌张力,防止肌肉萎缩,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的功能锻炼。

3.5.2恢复期 鼓励病人翻身、起坐、早期下床活动,开始可以协助病人,渐渐让病人自己穿衣服、系扣子、练习自己洗脸、刷牙、梳头、洗澡和用勺子吃饭和捡掉在地上的东西,自己在病室或在他人的陪同下在走廊或室外散步,增加病人的自理能力,减少病人的依赖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3.6 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

语言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3.6.1昏迷期 使用语言刺激,积极与病人交谈,使病人始终保持在其熟悉的语言环境中。

3.6.2恢复期 ①强化口语训练。指导病人先学会噘嘴、鼓腮、叩齿、弹舌、舌舔上腭的运动,再教其学习发“啊”“喔”等单音字、数数字、念自己的名字及一些简单的会话,注意语言、表情、目光的交流诱发其发声说话,由词、词组、句到文章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对于严重的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人,指导其看训练者的口型和声音联系,并配以物和图,以达到理解的目的。②强化读写训练。让病人写亲人姓名、住址,并编小故事以恢复记忆、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利用图片、字片、实物等强化病人的记忆。个体训练与集体训练相结合,每隔2~3 d检查训练效果,记录语言功能恢复情况,经过语言康复训练,绝大部分病人可恢复语言功能[7]。

3.7 记忆功能的康复训练

3.7.1昏迷期 鼓励家属与病人主动交谈,把以前病人生活中最感人最有意义的事以讲故事的形式说给病人听,以促进病人记忆的恢复。

3.7.2苏醒期和恢复期 采取反复让病人重复叙述自己所说的方法,反复讲解,通过语言的暗示及实物的信息,及让病人认识实物、以前的照片、背古诗等,可让病人在家属的陪同下到以前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去,以激发其记忆功能的恢复。

4 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的伤情复杂严重,死亡率高[8]。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脑外伤的预后与受伤情况、早期的救治和是否经过有效的康复治疗有关。早期的治疗能够逆转患者的疾病状态,康复是以“全面康复”为主要原则,以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为最终目的。病人的恢复过程是以意识恢复开始。昏迷催醒护理的基础在于病人接受外界刺激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外周信息的不断刺激,可以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以获得正确运动输出,促进实质性康复[6]。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和味觉等刺激患者,可促进皮质与皮质下的联系,以期激活大脑皮质的觉醒。中枢神经损伤后,不是通过再生,而是通过残留部分功能上的重新组织,以新的方式代偿丧失的功能。康复训练可通过关节活动和深感觉来促通中枢神经[9],颅脑外伤后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修复能力,另一方面还可防止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10-11]。同时训练过程中的各种刺激对唤醒和强化病人神经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继实,朱新洪,王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l62-l64.

[2]谈伟岚,丁红,王燕,等.颅脑外伤术后的康复护理[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7,6(1):98-99.

[3]Jacobson AF.刘巧玉,摘译.对意识丧失病人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6):280-281.

[4]顾志恺,邓传宗,杨柳.脑外伤长期昏迷病人促醒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9:369-371.

[5]高晓平.颅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J].安徽医学,2008,29(5):489.

[6]朱述风,张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782.

[7]王秀葵.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J].广西中医药,2005,(28)3:61.

[8]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52,111,354.

[9]马惠莉,李玉敏,樊金兰,等.中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08,30(7):1073.

[10]苗淑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23-126.

第8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外伤病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手发展,各种灾祸、工程意外,交通意外日益增多,脑外伤患者也随之逐年增多。脑外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很多患者抢救治疗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遗留,给病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变。根据颅脑损伤后,康复治疗脑组织修复和功能重组的特点,早期康复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以100例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外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脑外伤患者100例,其中女性患者58例,男性患者42例,年龄8岁-75岁,平均年龄38.7岁。受伤部位:头皮血肿24例,颅骨骨折40例,硬膜外伤肿11例,颅底骨折10例,其他15例。受伤原因:坠落伤27例,交通车祸意外伤38例,击伤砸伤共25例。昏迷时间最长者52天,最短者11h。将100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前期护理胸腹部多部位、多器官的骨折和损伤常见于并发脑外伤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操作,特别对于伤情较重或意识不清醒的患者,要保持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避免窒息的发生。同时留置导尿管,随时观察尿的色泽和尿量。

1.2.2基础护理①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对患者的T、P、R、BP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以便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②保证有效呼吸: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和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为患者叩背翻身,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达到辅助呼吸的作用。保持床单的干燥清洁平整,意识较清醒者,鼓励其有效咳嗽,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③高热病人:每隔4h测量一次体温。一般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使用降温剂。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1.2.3康复护理①训练认知能力。首先,通过语言和声音的刺激来提高病人的辨别能力和觉醒能力。其次,对病人的思维,记忆力,注意力等进行训练。最后,对病人进行心理康复指导,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②训练运动能力。采用Brunnsrtom和Bobath疗法对处于急性期的病人进行适当的肢体康复护理。为防止病人发生关节水肿或挛缩,需将肢体置于功能位。进入稳定期后可在床上进行被动的四肢训练,如翻身,坐卧交替变换,躯干运动等,可用于避免关节僵硬、肩手综合征的一系列继发改变的发生。对于进入恢复期的病人,主要对其瘫痪的肢体进行训练,除去一系列的简单活动,如正确变换坐卧位、床和轮椅之间的移动等,同时要训练病人的平衡能力和保持立位的能力。最后,合理进行步行训练和上下阶梯的训练。③训练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首先要正确评估病人的潜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为早日实现病人独立完成日常动作的能力,对于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譬如进食、穿衣、行走、梳洗等,主张循序渐进的训练病人,最终达到病人可在脱离帮助的状态下完成某些活动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

1.2.4饮食护理首先应选择营养成分丰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腹泻病人尽量减少管饲流质量和脂肪摄入量,便秘病人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对于昏迷的患者可行鼻饲流食,保持管饲食物的清洁消毒,一般间隔2h进行一次,夜间除外。长期昏迷患者要及时定期更换鼻饲管。

1.2.5心理护理脑外伤的病人由于病情危重,通常会产生恐慌、焦虑、紧张、悲观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首先要提供患者安静舒适的环境,其次要经常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以便进行及时的疏导。通过向患者介绍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的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取得家属和患者的双重信任,积极主动地配合疾病的治疗。

1.2.6并发症护理①预防压疮:保持床单位的干净、干燥、平整,无碎屑杂物,无褶皱。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h翻身一次。同时做好皮肤护理。②气管切开患者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清洁干燥,定时消毒,通畅,严格记录引流的量,色泽,性质。定期换药,预防感染的发生。及时处理引流液。若引流管内出现鲜红色凝血块,应及时检查并处理。③预防肺部感染:保持病房空气清新,通风良好,定时做好紫外线消毒工作。④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时更换导尿袋、导尿管,一般每周更换一次。同时做好导尿口的消毒工作。

1.2.7出院指导嘱患者保持身心愉悦,家属应营造舒适轻松的家庭氛围,多和患者交谈,护理人员应尽积极安慰患者,多做患者思想工作,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术后的康复工作。饮食应以清淡,高蛋白,高纤维为主,忌烟酒、浓茶。坚持功能锻炼,且次数幅度逐渐增加,鼓励患者自行锻炼,早日恢复其自主能力。

1.3疗效评定依据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自主生活能力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验,P

第9篇: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34-01

截瘫是由于脊椎骨折或脊髓损伤引起受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功能完全或不完全丧失,因此多数病人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增加了病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通过我科对20例截瘫病人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共收治20例截瘫病人,其中17例,女3例,平均年龄40岁。

2 急性期的康复训练

2.1 良肢位的训练:患者卧床时应注意保持肢体处理功能位置,护理人员一定要教会病人及家属肢体的正确摆放方法。

2.2 关节被运动的训练:要早期康复介入,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每日至少活动1-2次/天,护士根据病人的病情指导家属为患者各关节在各轴向活动约15-20次即可,主要是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的发生。

2.3 变换的现象:截瘫病人自己变换非常困难,因此,我们护士要勤观察勤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防止压疮的形成。

2.4 早期坐位的训练:因为脊髓损伤后,脊椎稳定性良好的患者,应在伤后或术后1周左右,开始进行坐位的训练,每天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循序渐进的训练,以后逐渐增加到2小时,刚开始将床头摇起30度,如无不良反应,则每天将床头升高15度,一直到90度,并维持训练,一般情况从平卧位到直立位需1周的适应时间,适应时间长短与操作的平面是相联系的。

2.5 站立位的训练: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坐位训练后,如果没性低血太不良应,即可考虑进行站立位的训练,训练时一定要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可以站起立床,从倾斜20度,角度开始渐增,8周后达到90度,如果病人有头晕、恶心,应将病人的起立床的高度加以调整,以病人耐受为宜。

3 截瘫病人的康复护理

3.1 心理护理:截瘫病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心情十分沮丧,甚至有轻生的想法,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谈,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成为一个残废人,是家庭的累赘,社会的负担,甚至有的患者拒绝进食和治疗,常有自杀倾向,自己无法接受和面对现实,作为护理人员应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多关心、鼓励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现状,倘然面对现实,并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2 皮肤护理:截瘫病人由于截瘫平面以下的感觉丧失,神经营养功能差,极易发生 褥 疮,因此,每1-2小时翻身一次,特别是骶尾部,踝部,肩胛部,枕部等骨突出的部位,易发生褥疮如发现皮肤发红,可用湿热毛巾或50%酒粗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和清洁避免胶布,塑料布,粪便等直接接触皮肤,对有大便失禁的患者,可使用中间带洞的套床、床架,可有效的预防褥 疮的发生,多鼓励病人自己定时按摩受压皮肤。练习自己搬动下肢进行翻身,抬起臀部,以减少局部受压。

3.3 泌尿系统的护理: 截瘫后,患者排尿功能失去大脑及低级中枢控制,使排尿功能紊乱丧失,表现为尿潴留。当膀胱内尿液积蓄,压力增高时,尿液便会自行溢出,患者不能控制,而且膀胱内残留尿液多很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这时要对病人进行排尿训练,导尿时要定时,排空膀胱,维持膀胱的容积。撤除导尿管后,要定时按摩膀胱,控制排尿。可由到重从下腹部慢慢向下推按,直至膀胱内尿液全部排出。

3.4 便秘的护理:指导病人饮食品种搭配合理,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多吃香蕉、蜂蜜,多饮水,训练定时排便,每日定时做按摩刺激括约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暴饮暴食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导致腹泻。

3.5 安全的护理,由于病人截瘫引起皮肤感觉丧失行动不便,平时不但要防止烫伤,跌倒等意外伤害,不应注意预防病人自伤或自杀等情况的发生。 在无人护理时,多种用具要方便病人拿取。物品放置应牢稳。告诫病人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

3.6 功能训练的护理:由于截瘫病人运动功能丧失,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或屈曲挛缩,足下垂等。因此我们要让截瘫肢体保持功能位,比如使用软枕或支垫,经常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并根据康复的要求及病人的情况 、兴趣,逐渐加大训练强度,增强股肉力量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训练,锻炼病人不依靠陪护,独立完成翻身、穿脱衣、裤鞋、袜和自己使用大小便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