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艺术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艺术素养

第1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它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人文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且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高职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功底,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人文,理解人文,感悟人文,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职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表现尚有欠缺。一方面体现在人文知识的缺乏:文字功底较差,写作时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诸多问题;在具体的文化、历史、哲学知识方面仍然贫乏。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人文情感,具体表现为:一些高职生不懂尊重他人,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再者,部分高职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追求物质化,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生人文素养的表现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薄弱和缺失。长此以往,高职生的处境会更加令人担忧,在高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人文教育的不足会使高职生遇到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在工作上往往难以更好地适应和立足。人文素养是作为一个人健全发展的基石,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生本身的发展决定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2.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需要

在新时代下对合格人才的要求往往比以往更高,个人的人文修养正契合了新时代人才的标准。即便是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对其雇员的要求也会看重其自身的素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对专业的精通和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尤为重要的是,企业作为一个团队要求每个雇员要有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应该有必要的责任心和合作精神,而这些恰巧就是高材生人文素养所含之意。企业在录用高职生时,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有些高职生因缺乏责任心,缺乏合作意识以致上岗后不受企业欢迎;有些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不注重文明礼貌;有些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相应问题的出现,体现的不在技能方面,而在人文素养方面。而正是由于部分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导致其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新时代下,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高职生更需要全面地发展自己,使自身成为高标准的人才。

3.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教[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教育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核心目的和任务是育人。高职教育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其次才是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高职生,才会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具备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实施

1.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规划和设置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方面,首要的方式即开设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将人文素养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虽然做法大同小异,但现今,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发展人文素养教育还需各职业院校审时度势,根据院校培养的模式和高职生本身人文需求来加以设置和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开展。

首先是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计划。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编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等各环节加强指导,直至完善。这不仅对授课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授课形式和方法有严格的要求。其目的一方面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教有所乐”,即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人文素养的教育离不开实践。各高职院校应根据院校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特长,开设一些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课程,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在学习知识中增强人文关怀和人文修养,这样的高职生更易于融入社会,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关教育。

2.人文素养培养形式多样化

学校作为高职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多地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其多样化。比如,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高校利用形式多样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人文素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多方位全方面地发展完善自己。

3.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学校的氛围至关重要。有一个良好的培养氛围,学生融入其中会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这就需要学校提供这样的平台。具体来说,学校应当使学生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比如:邀请专家和社会名流来校讲学,放映一些经典影片,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等等。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校报、学校电视台、学校门户网站等校园媒体形式,对一些人文关怀的具体事例,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一些文娱活动或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4.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高职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还可以促进学生将人文素养外化为行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开展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残疾人学校等地的自愿服务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会感恩;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利用学生顶岗实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沟通协调能力、遵纪守法观念、开拓进取精神等。

综上所述,探讨并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一、载体:创新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保障。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从2001年开始就充分利用学校功能场馆齐全的优势,开设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学科校本课程24项,这些校本课程在初中为必修课,24个专项学生轮换上课,实现了人人会拉二胡、小提琴,画国画、素描;人人参与篮球、足球、排球各种体育项目,样样能行。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学校又对某一项课程中水平较高的特长学生,通过成立城市学校少年宫的方式,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他们进行免费提高培训。

二、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提出“四环节”教育教学模式。即项目设置―――项目实施―――交流展示―――评价激励。

“四环节”教育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内容作为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过程体验、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自主完成项目。“四环节”课堂教学关键在于项目设置。教师在认真研究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项目抛给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激情。项目实施是“四环节”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主要途径是课前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外资源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课上学生带着自学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小组同学讨论,集思广益。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学生学会了从图书馆、网络中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更多是在主动参与和探究中思考、怀疑、批判,形成了多种思维的撞击,培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展示环节中,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并不是简单地将课前搜集准备的素材呈现出来,而是通过课上小组的讨论、教师的点拨之后对知识完善、延伸、生成的系统呈现。学生富有个性思想的自我表达,学生自信的交流展示和精彩的课堂生成让“四环节”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四环节”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讲、老师听,教师的评价更多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倾听和观察对学生的课堂展示做出评价,不断发现学生的原创思维。

三、支点:创新实践活动

第3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文化素质 能力素质 培养

[作者简介]赵保国(1962- ),男,河南武陟人,新乡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美术理论研究及中国画创作。(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78-01

随着人们生产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提高,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增长,导致艺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一千二百多所高校,竟有七百多所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素质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的肤浅、创造能力欠缺和设计创意贫乏;审美能力、审美素养欠缺;手绘造型、传统绘画、传统文化及美学修养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缺陷。对于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的素质需求

艺术大师张大千说:“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人格之表现。作者平日即须培养良好的风骨和情操,如果徒研技巧,即落下乘。”英国作家罗斯全也曾在《论画家的修养》中提到“虚荣或自私的人”“浅薄或猥琐的人”“虚伪的人”不能做艺术家。因为,艺术创造与人的素质密切相关。

1.艺术设计专业的文化素质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应包括艺术素质、知识素质、思维素质、审美素质等。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即艺术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造型能力、观察能力、手绘能力。思维素质即要求设计者要具有活跃的、开放的、发散的、创新的思维。知识素质是要求设计者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艺术学等。人文素养就是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问题。审美素质即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敏锐的审美观察能力和较高的审美素养。不仅要懂得美、欣赏美,更要学会创造美。

2.艺术设计的技能素质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包括手绘技能、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计算机常用设计软件的使用技能、设计模型的制作技能、其他专业设备的操作技能。这些技能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基本上都能达到,虽然是必需的,但不是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能力。如果仅仅掌握一些技能,将会沦为一个设计的机器,缺乏的是设计的创造能力。

3.艺术设计的能力素质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包括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必须具有以上五种能力。动手能力保证设计者能迅速通过手绘、手工将自己的设计创意表达出来,展示给受众;造型能力保证设计造型的生动准确;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最重要的能力,它是艺术创作的保证,艺术贵在创新,而创新艺术来自艺术设计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设计者顺利完成设计任务以及顺利进行创意表达和艺术传达的保证。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

1.课程的合理设置。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本专业能力、素质、技能三方面的要求,既照顾到基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兼顾设计能力和设计素质的培养。所以,可将课程设置为三大模块:素质模块、技能模块、能力模块。(1)知识素质模块包括:美学、文学、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书法、国画、油画、字体设计、插图设计、摄影。(2)技能素质模块包括:FHOTOSHOP、CORELDREW、书籍装帧、书画装裱、陶艺制作、木刻、雕塑、纤维艺术、喷绘实践、装饰壁画。(3)能力素质模块包括:艺术写生、艺术实践、艺术考察、军事实践、社会实践、德育实践、科技实践、管理实践、创业实践。“三大模块”的划分,使得课程目标和任务更加清晰明确,使我们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知识模块”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素质需求,通过所设课程力求达到艺术素质、知识素质、思维素质、审美素质的共同提高和完善。但所列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只要保证总体方向、目标的相对稳定。“技能模块”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作相应调整,但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技能的提高,也会影响其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能力模块”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践教学既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所在。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加大实践的力度,建立健全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场所和设备、设施,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设计素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不仅应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要适应现代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模块”,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要抓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艺术设计是设计者的创造性活动,靠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头脑,需要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要给学生宽博的知识,以丰富学生的头脑。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更多的优秀设计作品,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声像并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严格教学管理,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应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到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参与公司的设计工作和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也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分配一定的具体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书画展、艺术设计展等艺术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课堂教学和作业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定期举办写生作品展、设计作业展、雕塑作品展等,收效显著,学生积极性高,通过展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教学形式的探讨。在教学方法上要创新,教学形式上也要创新,但必须为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服务。首先,建立合理的工作室和导师制度。工作室的建立将有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学生从大二开始,可以根据所选方向安排到工作室,由具体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导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其次,成立校内实习公司。社会公司实践有一定的局限,而校内实习公司的建立,将会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实践机会。比如新乡学院从2006年建立书画装裱实验室、陶艺实验室等,并以不同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力争让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有机会进行装裱实践训练,掌握技能,提高能力。

设计是一个“起之于人,归之于人”的思维过程,“设计的目的是人,不是产品”。一切设计活动,只有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前提下,才能成为有效设计。作为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素质、较高的能力素质,还要有“为人”的设计观念,方能做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参考文献]

[1]曹瑞林.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设计素质培养[J].装饰,2006(9).

第4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社会需求;实践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22-01

舞蹈教育是保存、传授舞蹈技艺和舞蹈理论,促进舞蹈艺术繁荣发展,普及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要正确处理好高校舞蹈教育与社会实践需求的关系,使高校舞蹈教育在不失其传统风格和文化品位的前提下,与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明确高校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

舞蹈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无论社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但这个定位一定是由社会所需来提供的。舞蹈专业旨在培养素质较高的表演人才、教育人才及创作人才。面对社会的需求,面对艺术院校办学的社会现状,我们向前行进的每一步都必须务实,必须要制定面向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不少舞蹈编导家改变自己的艺术观、价值观,跌入了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状态之中,无心认真思考严肃舞蹈的创作问题;在创作的审美理念上,追求形式完善多于追求内容健康积极与思想、文化品位,所创作的作品中不乏低劣粗俗的节目。舞蹈教学是要培养一批既具有较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表演与创造能力,又具有一定编导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的学生在社会工作的岗位中不仅要具有基本的舞蹈技艺,还要有较强的表演、编创、教学等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要德艺双馨,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

二、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舞蹈要与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相适应,否则没有观众,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舞蹈教学要明确当前市场的需要,明白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能力有何需要,并按照需要去培养和完善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其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此,高校舞蹈教学应增设舞蹈编创、舞蹈剧目、舞蹈教育等内容。首先,创编课非常重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创编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舞蹈剧目课在舞蹈教学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通向舞台实践的重要桥梁,是体现出真正的舞蹈艺术价值,培养舞蹈演员、教员、编导、理论工作者、舞蹈组织者和舞蹈演出经营者等的重要途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实用与适用为原则,不能过深过细,对于部分作曲理论学科基础知识,要让学生经过学习掌握其使用方法,在实践中会用就可以了,不必在理论及细节涉入过深。要组织有关专业教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编写有关专业教材,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特点是知识的综合占很大优势,各学科边界不清,交叉渗透综合发展,所以学生具备跨学科发展的潜力与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社会文化的需求日渐提高,舞蹈的功能不仅是一种舞台表现艺术,而且是一种文化手段,渗透在各层次的文化活动与教育活动中。因此,在专业课程之外可以增加舞蹈鉴赏课,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并从中吸收精髓。从而使舞蹈课能够从欣赏、学习、讨论、实践、创造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舞蹈教学的更好发展。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选修课、必修课,为学生打好文化修养基础。

(一)加强道德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指强化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提高道德品质素养,包括诚实、守信、勤奋、有责任感等;学习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修养、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学生应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承受挫折、面对失败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等。

(三)加强身体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不能只抓业务,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只有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自身专业优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加强社会实践

舞蹈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学习主体参与其中、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单纯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必须把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社会实践与教育实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舞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不仅仅是教育实习.它还包括每一次上台演出。平时就要让学生走上舞台.真正与观众走到一起.倾听观众的心声。检验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努力地丰富自己,在实践中得到提高。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变为表演和创作技巧并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又能不断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开拓自己。

总之,牢牢地把握好舞蹈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对今后高校教学注重与学生就业的密切结合,进一步加强舞蹈文化市场建设,推动我国舞蹈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5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课程改革历程

1990年开始,我校针对一些基础好、天资优、学习力强的学生,开设了理科实验班。针对这些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探索大容量、高难度、快进度的教学实验,解决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该班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在国际、全国和北京市的学科和科技竞赛中获奖,每年都会有近50%学生升入我国顶尖大学。理科实验班成为我校优秀理科学生的摇篮,为培养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1995年开始,为满足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具有浓厚兴趣,立志向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发展的学生需要,恢复创办文科实验班(“”前曾有文科实验班),矢志不移地为大学文科专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的新生,把为国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预备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将育人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作为主要手段。在课程建设上,全面整合国家课程,人文和社会领域学科突出“宽、厚、实”,将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课程整合为“科学与技术课程”,突出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开设“人文实践课程”,加强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社会考察。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增大阅读量,拓展教学资源,强调实践体验,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17年的改革,卓有成效,成绩斐然,先后出现过3名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自首届毕业生起,每年向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送出几十名文科新生。不仅如此,在文科实验班的课程改革带动下,全面提升了我校人文教育水平,催生出我校人文教育特色。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如果以传统标准判断,文科班学生远非我校理科实验班学生那样“优秀”,他们的入学中考平均成绩与其他平行班相当,有些年份略低。由此启迪我们,优秀生的培养,固然需要天资优异的“苗子”,更需要因材施教。

2007年,北京市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市教委将我校作为高中自主安排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在这轮改革中,我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包括实验班的特色课程)全面整合,统筹安排,形成了“6+1+1”课程体系,其中,在全面深入地完善了文理实验班课程的基础上,为其他学生设计了“侧文”和“侧理”的特色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满足各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几年来的实验,全面提升了我校的育人质量,毕业生整体成绩迈上了新台阶,更重要的是孕育出我校全面深化“普通班”课程改革的设想。如何激发普通班学生的潜能,成为我校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课题。如何激发普通班学生的潜能,成为我校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课题。

2010年开始,我校首先在普通班推出了“艺术课程”的改革实验。在必修艺术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合唱课程和舞蹈课程。将艺术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目的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也不在于拓展学生的艺术知识,重在让学生学会审美。“审美既是人格的象征,也是人格的营养”,“审美产生于人的心灵对于自由的渴望,也激发着人的心灵对自己的渴望”,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自我追求的欲望。通过课程中大量美的体验和美的创造,提高模仿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意识和意志力,从而促进所有课程的学习。一年多来,普通班的艺术课程,成为其他学生羡慕的课程(现已经推广到文理实验班),普通班中涌现出校园活跃分子,普通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与此同时,为满足普通班中对科学技术具有浓厚兴趣,善于在做中学,对自主探究有较强欲望的学生需要,学校开设了“项目式学习实验班”。围绕必修课程中的部分核心概念,联系现实科技、社会、生活等真实问题,设计专题,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一年多来,通过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跟踪、测评显示,该班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明显优于自然平行班,甚至优于理科实验班。

2011年,基于多年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和对学生兴趣、需求的认识,尝试开设了“社科特色班”和“数字化学习特色班”。至此,我校为每类学生设计了特色课程,实现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所长”多元课程体系。

20多年的课程改革,20多年的思考与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基础教育应防止走向同质化,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学生全面发展,更需要多元选择,学有所长,只有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才能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应适当压缩共同基础,通过扬长带短,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要有充分选择的空间,引导学生在选择中发现兴趣所在,在尝试中找到适切的发展方向,立志成才。

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

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我校构建了“6+1+1”课程体系,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为不同类型班级设置了不同方向和层次的特选课程体系。

1.整体课程结构

“6+1+1”课程结构

我校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或三大板块)构成,不同部分的课时长短不同,内容安排不同,上课的形式不同,学生的组成不同,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具体结构如下表所示。

“6+1+1”课程结构

结构中的“6”主要安排国家课程中必修课程和必选课程,培养目标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第一个“1”主要安排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属于“限选”课程,培养目标重在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学有所长;第二个“1”主要安排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属于“任选”课程,培养目标重在满足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使我们的教育目标通过课程完整地体现出来。

校本课程结构

在高质量、校本化地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丰富课程的形态和内容,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充分和个性化地发展。

校本课程包括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

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通选类:语言文学类、数学类、文科综合类、理科综合类、大学先修类、学科工作室。每学期开设模块30~40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修;特选类:文科特选类、数理特选类、项目特选类、社科特选类、数字特选类、艺术特选类。每学期开设模块15~20个,学生根据自身的专长选修。

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综合选修类:学术类、文学类、文化类、技术类、职业类、社科类、体艺类、科学类、生活类、综合类。每学期开设模块40~50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修;讲座类,每学期4~8次;课题类,每年设置8~100个课题社团类,每年设置30~35个学生社团;校本特色活动类:包括大型主题活动系列、学论语讲修养系列、班级综合竞赛系列、专题社会实践系列、青年志愿服务系列、党团特色活动系列。按照全校集中安排的大型活动与根据年级特点安排的主题活动相结合,统一安排的活动与自主设计的活动相结合,必须参加的活动与自主选择的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三年整体规划开设。

2.特选课程体系

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为重点,整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构建针对不同志向和不同班级学生的课程群,组成特选课程体系,力图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文科实验班特选课程

满足对人文科学具有浓厚兴趣,并有志于将来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学生的需求,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文科预备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文科人才的需求。

文科实验班特选课程分设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拓展课程、讲座课程、人文活动课程、人文社会实践课程。

科学课程。将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学科的必修内容整合为“科学与技术领域”,分为四个模块,强调学科综合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课程。分阶段为学生开列文史社科类书籍的必读和选读、精读和泛读书单,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培养思维和指导人生。

拓展课程。包含数学专题选修、英语专题选修、语文专题选修、综合文科专题选修、艺术专题选修和综合专题研究课程等,突出“宽、厚、实”的特点,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学科能力。

讲座课程。包含文史类、经济类、法律类、时政类、艺术类、中外文化交流、生涯规划等门类。目的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人文活动课程。包含人文自主研修、读书会、文学创作、戏剧表演、书籍出版、社科研究、志愿活动、国际交流等,培养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

人文社会实践课程。人文社会实践线路分为长途线路和短途线路。长途线路主要是地域文化考察,如“徽文化”、“秦汉唐文化”等线路;短途线路指北京市内及周边的线路,使学生知行合一,增长见识,提升学生认识深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理科实验班特选课程

满足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的学生的发展需求,为高校输送全面发展、专长突出的高水平理科预备人才,适应国家未来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理科实验班特选课程分设:拓展课程、竞赛课程、专修课程、讲座课程、研究课程、科技社会实践课程。

拓展课程。以专题形式呈现,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进行补充、整合和深化,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和研究,产生有价值的生成性成果,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加强思维训练,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竞赛课程。为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等学科有浓厚兴趣和一定特长的学生开设学科竞赛选修课程,培养学科尖子生,为学生发展特长提供支持。

专修课程。一类是《阅读与写作》课程;一类是实验课程,包括《生物实验观察》、《化学实验与技巧》和《物理实验与技巧》等。促进学生平衡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讲座课程。将校内讲座与校外讲座相结合,重在科技前沿,重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境界。

研究课程。为在课题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平台支持,与高校和研究院所联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技社会实践课程。采用长短期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项目式学习实验班特选课程

满足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需求,培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精神的科学技术领域预备人才。

项目研究实验班特选课程包括:项目学习课程、项目研究基础课程、项目研究实践课程、讲座课程、科技社会实践课程。

项目学习课程。以必修内容为基础,整合学科内容,设置若干项目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问题意识,提升探究能力。

项目研究基础课程。项目研究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项目研究概论、项目研究方法和项目研究实例,以及项目研究所需要的实验技术和基本理论。引导学生走进项目研究,为进入项目铺设知识基础、能力基础。

项目研究实践课程。包含工程与技术方向、物质与材料方向、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方向、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方向、地球科学与技术方向,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2个方向完成相应项目。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执着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座课程。必选部分:人文与科技相结合;自选部分:科技热点和科技前沿为主。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兴趣和内驱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科技社会实践课程。采用长短期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增加野外科考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数字化学习特色班特选课程

通过引入数字化手段改善和丰富教与学的形式,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增强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

数字化学习特色班特选课程包括数字化基础课程、数字化学科课程、舞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

数字化基础课程。利用网络和手持技术进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数字化学科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数字化学科课程。在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科教学中,引入网络平台和手持技术(ipad),增加交互和反馈手段,扩展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舞蹈课程。以舞蹈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创造求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综合融化能力。

社会实践课程。以职业体验、文化体验和学生交流为主要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社科特色班课程

通过加强人文与社会领域的学习,开设社科特选课程和艺术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学生的自我导向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充分地发展。

社科特色班特选课程包括:社科拓展类课程、社科实践类课程、应用型课程、丰富性课程。

社科拓展类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社科领域的拓展和社科拓展专修课程,提高学生社科领域的学科能力。

社科实践类课程。包括文综专题研究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应用型课程。包括应用文体写作、应用数学等模块等,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支持。

第6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

影视传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对影视创作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影视创作行为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影视人才提出了全面的素质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影视制作技能和艺术功底,还要具备务实的创作观念、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建设态度;不仅要有影视作品主题的阐释、表达、实现能力,还要有影视作品开发的策划能力、创作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影视服务的商业运作能力。显然,这种全面的素养和能力难以通过孤立的教学环节培养实现,必须通过整体性的实践锻炼来养成。为此,立足于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科属性,建立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高等影视教育当前面临的重要工作。

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快速发展的影视传媒产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国各类高校都争相开办影视传媒及相关专业。在影视传媒教育高速扩容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影视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多数毕业生由于专业技术不扎实、创新意识不强、策划能力弱、美学鉴赏力差等原因,在就业时无法获得相应的专业职位。“教育”和“影视”为何脱节,从我国影视传媒教育的现状考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实践教学观念陈旧,认识模糊

在许多院校的影视传媒专业建立之初,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比重失衡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各院校开始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类课程的比重逐渐上升,这基本缓解了实践课时不足的问题。但不少院校在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思维模式上。例如,在安排课程表时,优先安排理论课程;在常规教学检查中,往往忽视对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在实践教学资源紧缺时,随意取消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工作量统计中,实践课的系数一般低于理论课。这些重理论轻实践、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反映出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二)实践教学体系分散,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影视传媒类专业普遍设置了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缺少科学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做保障,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相互衔接、资源整合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基本上属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做什么的验证性实验。而这种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的实践活动,对于特别需要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视传媒专业学生而言,其作用是有限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目前高校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实习基地有限,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自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导致学生处于“放羊”状态,难以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实践。而安排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往往是以对专业教育意义不大的社会活动居多。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高等影视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影视院校招生数量增大,影视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出现明显不足。大多数教师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较弱,缺少或根本没有在影视行业工作的经验,很难做好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工作。学生感到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很难转化成实用技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如何应对?深化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惟一可行办法。

构建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正如实践不是简单的、纯粹的操作性活动,而是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和智慧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不是单纯的操作训练,而是培育影视人才的综合素养、包含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内涵的综合的教学过程,是具有统合能力和综合效能的体系化存在。构建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及层次。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建设

建立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确立影视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科体系。科学、合理、长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单单着眼于学生的就业,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终生发展。影视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较强的现代影视传媒能力、较高的影视传媒专业素养和较扎实的影视传媒职业基础,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职业化、多元化、灵活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其中,“应用”强调与生产实际的对接、融合;“创新”要求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应用型创新型影视传媒人才不仅要有以影视创作服务生活的能力,更要有以影视创作引领生活的潜力。

围绕培养影视传媒人才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等必备素质,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影视传媒专业应构建以影视传媒学科为主体,文学、工学、艺术等相关专业为辅助的学科布局。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跨专业选课力度,增加人文和理论修养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视野和空间方面,要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办学视野与交流合作空间。

(二)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根据教学载体和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将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递进、整合的几个层次:(1)课程实践教学。以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体,围绕相应课程中的知识吸收、技术训练、思维引导等开展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2)创作实践教学。不拘泥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创作为核心,在实践性情境中培养创作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3)项目实践教学。拓展教学空间,通过虚拟的或实际的项目,全面锻炼学生从剧本创作、部门组建、资金决策、拍摄准备、正式拍摄、后期制作到营销及管理分析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4)行业实践教学。深入实际,在现实的行业运作中直接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从业能力;(5)社会实践教学。如果说行业实践教学具有较为突出的商业色彩,那么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最广阔的空间里全面培养学生包括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伦理观、价值观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总体目标在于通过动态的、综合的培养过程,使影视传媒人才胜任专业岗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融入产业及文化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可以采用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模拟公司、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等多种模式。其中,“技能训练”是指围绕“编、导、摄、照、录、制”等各项专业核心能力展开的逐项训练。这些训练要体现出阶段性、阶梯性特征,即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或能力,分别选择课堂、校园、媒体、公司、社会作为实践场所,设定不同的实践目标,锻炼不同的实践能力,分层递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实践效果。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校外实习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一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对于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影视院校还可以通过参与或主办各类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文化活动,有力地引导学生利用专业优势服务社会,使影视创作服务生活的价值理念得到积极践行。

(四)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方面,应按照“双师型”要求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影视传媒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高素质的影视传媒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广阔的文化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广博的专业知识、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在这支队伍中,应该既有富有影视传媒素养的教育精英,也有受过最新专业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更要有影视传媒业界的优秀从业人员,是集教育、业界精英为一体的能够培养真正为社会所用的高等影视人才的师资队伍。

(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影视院校要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分为杠杆、以教学效果评估为质量标准的教学体系。通过实施督导制,对实验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管理工作、规划工作进行监督、评估和指导,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六)繁荣具有影视传媒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的软件环境之一,它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需要美化的、文化的、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还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因此,影视学院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并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程结合起来。

影视院校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名家论坛等活动,活跃学术气氛,扩展学术视野;还可以通过开展写生、影展、文艺晚会、DV比赛、创意大赛、电影艺术节、影评鉴赏周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使学生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接受熏陶、体验创新。

总之,影视传媒学科与普通文理科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知识性与技术性、艺术性并存,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训练。如何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教学走向创新,是影视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正是围绕这一教育目标展开的。构建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从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影视教育的特殊规律出发进行的探索,是基于影视传媒学科属性和社会人才需求采取的举措,其中的深层内涵与意义,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在现实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晋林.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当代传播,2008(01).

[2] 王蓉晖.构建影视传媒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J].新闻界,2006(06).

[3] 项仲平,陈燃进.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05).

[4] 韩丙祥.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6(09).

第7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文化素养

一、陶冶民族文化情愫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民族文化,想要学生培养出艺术气息,需要从民族文化方面着手,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和艺术情感教育是很好的方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维系着课堂的纽带,当教师能够以丰富的情感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学生才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感染,其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简单作画或者手工制作。另外,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设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素养提升

小学生处在幼年,其抽象思维尚未建立,他们理解事物大多是用的形象和图像思维,因此,美术课堂恰恰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趋势,适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别样的美术课堂,充分利用美术的图像感和色彩感,并融入民族文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又不乏想象的空间。如此,既可以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情趣,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体验。如果能够结合多媒体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图、文、色通过多样性组合构建出理想的美术载体或是作品,可以使得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生动且艺术感和灵活感十足。

小学美术的课堂,其重点并不是教授多少的美术专业知识,而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多少的艺术素养、艺术灵感和艺术创新思维。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通过加强艺术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某些美术文化的情愫,探索他们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每个人自身个性的需求分层次发掘他们的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理想。

参考文献:

第8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关键词]大专院校;美术教育;素质;修养

大专院校的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在校学生进行适宜的美术教育,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顺应美术教育潮流与当代艺术发展,高校美术教育应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美术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受人们的欢迎与喜爱,各种艺术异彩纷呈,拓展了学生的艺术乐趣,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创作与欣赏并重的大专美术课程深受在校学生的喜爱。

一、大专美术教育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在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素质

大专美术教育能够使得学生提升综合艺术内涵与表现力,学生能够感受潜移默化的艺术魅力,大专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艺术素质与修养的培养是丰富多样的。然而,大专美术教育教,需要长期持续不断的努力,培养大专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大专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能够体现其人格魅力。

(二)提高大专院校学生的美术技能和知识

大专美术教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能够让学生积累美术知识。大专院校实施美术教育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目的是传授学生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大专院校教育教学中,如造型构图能力、色彩搭配能力等,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美术知识与能力,通过系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丰富大专院校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丰富多彩,使学生感受到塑造艺术教育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和沉重的负荷中得到一定的解脱,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大专院校实施美术教育教学使得学生们由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带来较大的压力得到缓解。

二、培养策略———陶冶学生情操,挖掘人文因素

(一)大专院校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一方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交往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将服务社会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坚持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专美术教育教学传授学生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各个方面的情操。

(二)大专院校美术教学可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目标,陶冶学生情操,作为大专院校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技能素养,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美术教材中的艺术作品,能够给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拓展学生人文视野,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渗透的人文精神,将每一幅作品中包含作家自身对艺术作品理解与诠释,以及具有别样的情感精神与人文内涵等象征意义,传递给学生。比如,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增强学生们的环保理念,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行环境调查,将自己的成果以海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污水问题和空气问题进行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报告。其次,关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方面,可以组织学生举行一系列实践活动,从身边出发,丰富学生社会阅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开展环保节能的实践活动。

三、培养策略———加强实践教学,奠定创造基础

高校美术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艺术类学生自觉地发展职业素养,加强对学生的美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高校美术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大专美术教育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置于教学的首位,将美术教育教学与市场发展需求相结合,应该加强实用性教学。固有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与大专院校职业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传统的教学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美术家,过于偏重学生美术基础的训练与艺术素养的提升,大专美术教育教学沿用固有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缺少培养大专院校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需要适当进行创造性实践来加以锻炼,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造能力,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当给学生今后的创新创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性实践活动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多少优秀的科研成果,而是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劳动意识,切身体会生活的艰辛、赚钱的不易,在用自己的技能赚钱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研发美术经营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利用寒暑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与社会接触。

(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就是进行社会实践,社会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学校。首先,大专院校要将艺术课程和实训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保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参与设计与创作,为学生联系与美术专业相关的任务和项目,为了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基地,学校可以与广告媒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使得社会实践的方式丰富多彩。其次还可以加强实践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也便于教师参与指导,有利于节约经费同时要考虑到民俗、地域、风景、历史、人文、文化等各个因素,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基地,这是保证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

(三)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通过小型的座谈会和合作交流等活动,允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布置相应的作业,针对学生学情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中高年级逐渐向作品观摩和实践创作而转变,低年级学生应以写生为主。教师要注重实践环节和重视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前人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传承下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一次来通过实践来加以验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理念。

(四)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大专美术教育教学是以培养美术职业技能人才为目的的,转变以往单纯为追求艺术而学习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校即感受到行业的发展,提升学生艺术设计的思维能力,美术教育教学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快速分析事物造型,应该加强培养学生快速感知对象的能力,同时大专美术教育的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快速设计表现能力的培养应该适度压缩美术基础课程的训练。大专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较为侧重实践性与社会性,以此来体现与本科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较为侧重学术性与艺术性有所不同。

四、设定合理目标和课程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当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围绕目标实施教学,准确设定教育目标,合理设置美术课程,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大专院校美术教学中,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也与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关系的,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的就是课程改革。因此,在课程设定方面要注意合理化。

(一)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完整性和独立性

注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一定要把握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教师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出现较大程度的跳跃性。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非线性逻辑关系,大多数课程都处于开放性状态当中,教学体系呈现开放性,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应当保持课程设置的规范性。

(二)实施开放式教学体系

全力打造开放式教学体系综合发展学生的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一定要基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品质上来设置课程。

(三)系统化教学的实施应当围绕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培养学生用整体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培养目标实施系统化教学,美术教学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内容学习问题,传统的美术概念已经逐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应当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综上所述,应当探索出符合大专美术教育发展规律与现实需求的教学模式,将美术教育教学与市场发展需求相结合,学生职业技能、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结合,贯彻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转变以往的培养艺术家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健.浅析高职美术教学新走向[J].美与时代(中旬),2014(9).

[2]李桔红,魏天刚.高职院校开设美术相关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

[3]刘红魁.高职院校美术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进[J].学园,2014(36).

第9篇:社会实践艺术素养范文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濮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濮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