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第1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做中学 学中做 教学团队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也确定了培养人才的规格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 “做中学与学中做”科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做中学”是指以工作项目或典型任务的实践活动为

载体,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训练相关技能的教学模式,从做中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做中学”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流,这种模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但是单纯的“做中学”模式所学知识范围比较狭窄,很难学习系统理论知识,很难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变革。另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的软、硬件基础条件不平衡或者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不够深厚造成“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变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片面强调动手实践而忽略必需的理论教学。学生只能从动手实践中获得隐性知识而忽略显性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②不分课程,死板套用同一模式。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强推“做中学”而导致学生理论基础不全面、不扎实。③忽略学校实际教学条件,造成“做中学”模式“形”似而“神”非。④“做中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学到系统理论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更新变化很快,然而发展这些新技术理论基础的变化却比较缓慢;因此,很多学者主张加强基础,以提高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

“学中做”是指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线,通过实践活动来完善的教学过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面向策略型的高技能人才,丰富的理论是培养策略型人才的基础。“学中做”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具有与理论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如果将“做中学”和“学中做”科学的结合起来,弥补各自的不足,最大的发挥“做中学”在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的优势,最大的发挥“学中做”在掌握系统理论体系和显性知识方面的特长,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保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2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进“做中学与学中做”科学结合

2.1 基于学校基础条件,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受地域条件和发展历史的限制,发展不平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获得经费来源广泛、实践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并且受到企业关注多,应广泛采用“做中学”模式,积极探索“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工学结合模式。地方性高职院校应深挖潜力、主动出击、优势互补将企业请进来,在本校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重点突破,积累经验,以便起到示范效应,推动全校的教学改革。

2.2 依据课程性质,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不同的学习领域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的课程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面广则宜采用“学中做”的模式。

2.3 依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很难将一门课程从始至终都采用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穿行,发挥“学中做”和“做中学”各自的优势。

3 教师团队建设的几点意见

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力,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3.1 职业教育思想的更新和转变 通过教研活动、专题讲座、专家指导、教学观摩等形式展开“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大讨论,更新教师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说过:“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得到发展。”让教师自觉、主动的更新职业教育思想。瞄准“五个对接”、努力实现“十个衔接”,真正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活动的行为指南。

3.2 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认识和评价每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与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备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方法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多元教学评价的实质是全面评价学生,培养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真正把知识、情感、态度等诸方面的考察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3.3 信息时代教师积极转变自我角色 进入21世纪,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和各种新媒体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变得更为方便和快捷。教师不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而要适应新形势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利用新媒体新手段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对信息与知识正确选择、分类、并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在“做中学与学中做”科学结合模式下,教师要积极的向课堂的组织者转变,成为课堂的导演。把每次课堂变成精心准备的学习情境,通过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设计和授课方式的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教学组织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的主置,使学生对学习、对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摒弃那种学生跑龙套,老师当主角的教学气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去设定递进式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但不能固定讨论的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习效果,提高过程考核方式在期末成绩中的比例。

3.4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科技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要不断调整和更新,高职院校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方式。首先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在生产一线培训教师。其次,高职院校还可通过产学合作吸收企业既谙熟专业技能又适合教师岗位的专门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此外学校要合理调整有关政策和规定,建立教师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并和教师的使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紧密结合起来。

4 总结

我院的电气工程系积极探索基于“做中学与学中做”科学结合模式的高职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引入企业用人要求和专家意见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设计核心课程,依据企业典型项目设计主干课程,各课程注重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引入,并且重视专业新技术的应用。

“做中学与学中做”科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希望能对其他高职院校的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菊.基于“做中学,学中做”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2]沈苏林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转型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1.28.

[3]马书燮.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1.

26.

[4]郑春禄.“做中学”与“学中做”的选择[J].机械职业教育,2010(3).

[5]吴继红.“从做中学”对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0.

[6]向晓汉,倪森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7]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9]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10]贺彩霞,王较过.走出误区,使“做中学”形神兼备[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11]严雪怡.“从做中学”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J].职教论坛,2009.

[1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作者简介:张海涛(1979-),男,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刘红娜(1981-),女,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通信工程。

第2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一、何谓创新型拔尖人才

创新具有不同的层次,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是创新,一些旧思想、物质,融合新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或再次发现,也可以叫创新,只要它满足了人们对进步的某些要求,就是创新。创新型拔尖人才也是分级分类的,不仅有高层面也有普通层面;不仅包含科技尖端领域,也可向其他领域普及和延伸。因为从本质上讲,创新具有两个根本属性:首先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其内涵和性质一直在演变。当前的创新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它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与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同时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创新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内涵也会进一步拓展。创新这一属性,可以说正是对创新这一概念的最佳诠释。其次,创新具有普遍性。创新并非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具有普遍存在性。创新的真谛就是:创新无处不在、无人不能!正是因为创新的普遍性,才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狭义的创新人才是指在社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或者是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解决了某种实际问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新价值的人,他们已经完成了这样一种贡献,这样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是少量的;广义上来讲,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人才不仅指已经做出贡献的人,还应包括那些具备创造素质,可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以及那些暂时不具备能力但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人。

创新型人才与普通人才相比还具有独特性,其独特的素质结构为我们识别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路径。创新型拔尖人才一般具有下列特点:1.有可贵的科学精神。勇于追求真理,有科学的态度、方法和批判精神,敢于挑战前人已有成果,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勇气。2.强烈的好奇心,对环境变化敏感,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3.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有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目标能够锲而不舍,遇到挫折不退却,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4.有超前的创新思维。善于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想常人之未想,在看似无问题处提出问题。5.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普通高中阶段在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中的作用

创新型拔尖人才是针对成人来说的,创新体现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期,在成人期达到高峰,青少年期的创新还不成熟。从心理学角度看,各个年龄段都有创新的表现,突出表现在思维品质的发展上。结合思维品质的发展过程,人人都有创新,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所谓的“精英学生”。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任务,绝不只是在大学里面,基础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责任。这是因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智能开发、人格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基本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形成的,因此,应该把小学、中学、大学各学习阶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地来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同时更需要整个社会为创新人才培养、为创新人才成长营造氛围和创造条件。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而这些素质又是创新型拔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链接,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普通高中的追求。

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定位仍应该是打基础,既包括学科知识的基础,也包括人格、品德的基础以及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在全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作为教育的重要要目标去实施教育活动。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品质体现,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真正形成了创新意识,一个人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形成创新目标,去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从而实现目标。所以,学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崇尚创新、探索研究、求新求变、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放到首要的位置。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切入点。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仅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要关注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注意、观察、理解、推理等一般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想象力、思考力、洞察力、内省力、创造力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并不是完全的智力活动过程,独立性、合作性、创新性、抗挫折性,是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必备的特质。在每一个教学环境中,都需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通过学生完成有挑战性的项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进而发掘他们的潜能。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人格,人文科学、艺术教育、体育担当着重任。

4.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核心特质,只有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改变传统的重知识重理论,轻实践和轻创新的教育模式,把教育教学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善于将创新知识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创造力是在其他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高层次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而创新型拔尖人才则是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因此,一个综合素质不高的人,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一个创新素质不高的人,也不会是跟得上时展要求的综合素质的人才。

在鉴别创新型拔尖人才方面至今或者将来都很难找到一个科学的量表,因为无论是谁也不会想到一个邮局的职员会成为改变物理学研究面貌的人。每个学生都需要培养创新的素质,要有广泛的普及性才能有脱颖而出的天才或者是创新人才的出现。我们的培养模式一定要有一定的规模。我们乒乓球为什么好呢?是因为全国人民都喜欢打,自然会出世界冠军。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广大学生参加课外小组,而不是举办特殊的班。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在所有学生当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让创新人才自然涌现出来,然后我们加以引导,提供空间时间,让他们发展。

三、普通高中阶段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途径

创新型拔尖人才的产生不完全靠教育,但是良好的教育过程和宽松的教育环境,一定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和发展。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我们的学校教育还需要有许多加强、改进的地方,甚至需要彻底的转变。

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营造“教为创新,学为创新”,崇尚创新的学校文化。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可见,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鼓动创造性的教育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创新面向所有孩子,创新是所有孩子的权利,创新是我们学校的文化。改善校园文化的精神状态。营造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包括认识和内化创造力,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学校支持型、创造性校园气氛;开展创造力教学活动,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构建安全自由的校园人际关系。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在民主、平等、和谐、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常规,从而形成创新人格;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经常得到肯定、赞扬、鼓励、欣赏。学生才能树立自信和自尊,形成自主、独立的人格特点,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第二,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构建富有层次的、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学生的智力结构有差异,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形象思维好,有的动手能力强,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在努力创造条件,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以外,自主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在某一领域或某几个领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在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内提供深入学习和挖掘潜能的机会和平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潜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专门的创造力训练只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途径,而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创造力培养是更为有效和可行的,结合具体学科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专门开展新思维能力训练。创造力作为人的一种潜能,可以通过发现、识别、保护、正确引导而被挖掘并得以发展。开设思维技法课、创造技法课、创造活动课,指导学生学习与练习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策略,教给学生创造力训练的特殊技巧,训练学生思维力,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去创造,教给他们如何有效地进行发散式提问,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制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雏形,奠定从事科学研究、创造活动的良好基础。

第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以往大量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几方面正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放在广阔的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蓬勃向上的课外活动,使各类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在快乐成长中全面提高素质。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实践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中与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开阔视野,激发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与创造能力。孩子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我们的教育需要满足这种差异,教育就需要让孩子梦想。中学是孩子应该做梦的地方,所以中学就要努力去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学生社团就是这样一个极好的平台与途径。

第五,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在创新实践中成长。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社会和教育资源、文化与科技资源,突破现有的常规培养模式,建立让学生走进科学家、让科学家走进中学课堂、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由此探索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第六,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过重的课业负担压缩了学生兴趣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磨灭了学生学习和追求新知的热情,扼杀学生的自我发展时间和创造激情。教育要真正成为焕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激发人探寻真理的教育,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现今严重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瓶颈。“自由时空”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精神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

第七,引导学生做好科学的人生规划,使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成长少走弯路。人们通过分析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有下列一些共同点:都对所从事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都固守在这个领域,没有多少跳槽的;都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都有平静的生活,都有宽松的环境和闲适的心态;都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爱心和责任感。无论在科学还是在艺术上想取得重大的突破和成就,都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都需要巨大的付出,见异思迁、浅尝辄止是走不远的。兴趣是未来有创造性的根本前提。人不可能在一个自己没兴趣的领域走得很远。创造性、创造力,都来自于对事物的特别痴迷、特别执著。只有是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且坚持做下去,才会创造成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明确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巨大的努力,这样才可能有所成就。不要被世俗所左右,不能因为哪个行业赚钱、哪个行业地位高,就去干哪个行业。不是依据外在的一些东西进行选择,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兴趣,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

第3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一、校企合作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必要性

1.实施校企合作是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教育体制改革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和教学质量较之前有明显的下降,中职教育面临许多困境。生源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对专业性、实践性、责任性较强的中职卫校教育造成了许多的困扰。过去的教育体制,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已经很难适应目前的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得不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适应工作环境,面临很大的职业生存压力。因此,寻求一种更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迫在眉睫。而校企合作能够完善学校的培养目标,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尤其适合中职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使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心理都发生了变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得以转变,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最需要、最适合的实用型人才。

2.实施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迫切需要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促使用人单位对医务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也使中职卫校学生的就业受到很大的影响与冲击。业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迅速适应由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所以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仅仅通过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社会企业的配合也尤为重要,校企合作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在实习现场接受职业指导、接受职场训练,在学习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了解与自己以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信息,增强了对职业素养的全面认识,并促使学生自觉培养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施校企合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迫切需要

现阶段,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初中学习能力和习惯较差的学生,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足,但是学生的智力一般都不差,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教学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特别适合中职教育,采用技能先导法,以技能为先导,技能学习带动理论学习,在临床实践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熟练技能,而且提高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切身感受到了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能认识到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改变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实施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迫切需要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中职卫校而言,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占很大比重,但仅靠学校自身条件和能力根本无法有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将具有临床工作背景与丰富经验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宝贵资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到大量的病历资料并分享临床经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还有机会参与临床见习,学生在上理论课的同时就可以接触病人,特别是对于典型的教学病例、罕见病例,可以根据临床治疗护理情况,适时为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弥补学校实习实训的不足,真正实现学以致用。通过校企合作借助医院的病人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可以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管理和护理病人,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而且锤炼了临床技能。医院大量的医疗仪器设备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将与大型设备有关的实验课转移到医院的相应科室,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通过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有机会参加医院的各种业务学习、讲座、培训,加强与医务人员的交流,提前融入医院的工作、生活,提高学生对专业工作的认同感,强化使命感,巩固专业基础,为学生将来进入医院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途径

中职卫校校企合作的途径有很多,就办学形式来说,中职卫校可以和医院联合办学,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实用型人才;校企融合即中职卫校创办附属医院,或者大型综合类医院创办中职卫校(比如护校);订单式培养即招生与招工同步,医院在招生环节参与选拔面试,学生入校就有工作,毕业即就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通过多种形式、多元化的联盟,借助资源优化、对口效应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团实力的提升,使得联盟各方共赢;还可以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可以聘用临床经验丰富的医药护理人员到中职卫校兼职代课,中职卫校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同时兼带实习生。就教学而言,中职卫校的教学专家和医院的专业人士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切实将学校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

第4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1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法是由德国教育专家费雷德.海因里希提出来的,是一种理论层面上的教学方法,指的就是教学过程中要有一个活动中心,整堂课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主动地运用学习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以开展任务的模式,逐步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把知识脉络梳理清楚,还要把教学任务完成,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间存在诸多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2)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本为中心,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3)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中心,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活动为中心。

这种教学方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这种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就是,主线是任务,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

2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2.1任务的设计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就是要安排合适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任务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任务中所体现出的教学知识要能够迁移,也就是说,教师安排的任务既要能够把知识概括出来,还要能够保证学生能够通过任务掌握知识点;(2)任务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感,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才会被调动起来;(3)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视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任务的相关内容,确保难度适中。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总目标和分目标,在每个分目标中都要包含一定的知识点,根据总目标与分目标之间的关系设计教学的具体内容。《机械制图》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和绘图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理念,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总目标设置为读取和绘制某种装配体工程图,基于装配体的组成单位是零件,所以,可以把装配体拆分开来,形成 装配体-部件-零件的层次,并且把零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下一级的任务就是读取和绘制零件工程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先完成简单的任务,再完成复杂的任务。在研究的时候,先选取轴类零件,读取和绘制轴类零件工程图,下一级的任务就是学习轴类零件工程图中包含的知识点,以此类推,逐步完成点、线、面的学习。

2.2课程内容的调整

《机械制图》的课程内容是有一定的组织顺序的,即机械制图基础知识、投影理论、点线面的投影、曲线和曲面、基本立体的投影、组合体、轴测、图样画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这些内容都是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开展的,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要为学生们引入实践,在进行实践的时候,要为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根据任务确定如何学习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禁锢和束缚,把与点、线、面有关的内容进行精简,把与曲线有关的内容进行删除,把传统的教学的次序打乱,最后,这门课程的主线成为了零件工程图,辅线就是各种知识点,主线与辅线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树状结构,在任务中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点,这样就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举个例子,在绘制轴类零件工程图的时候,涉及到的知识点有 曲面立体三视图、截交线、相贯线、投影理论等;在绘制 螺栓连接时,涉及到的知识点有 标准件知识、装配等。

2.3任务评价

在完成每个分目标之后进行的活动就是任务评价,评价是为了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还可以让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质量等要素,把这项评价的成绩记入到学生的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中。

3结语

第5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关键词:中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几年,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促使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将商务英语专业列为主要的专业课程。但是,中职学校教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障碍有很多,其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文化背景差异给学生带来的理解障碍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的另一问题。

为有效消除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商务实用人才,中职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就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打破陈旧的培养思想、树立适应新形势的培养模式。笔者结合我校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将着力培养面向合资企业、外贸机构、以及外资企业的英语与业务方面的中等应用型综合性专门人才。中职学校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其外语水平要达到一般专科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这样,凭借他们所具有的优势,凭借他们熟练的英语业务操作能力,必将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笔者针对我校学生实际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的敏感度身上。为实现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将“视”“听”“说”“写”活动融为一体,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口、笔译训练,并运用对话、口头概述、复述、即兴表演、总结等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加深其对商务、贸易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同时,笔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情景模拟教学活动,如指导学生利用电话、传真、因特网等答复英文的招聘广告,让学生模拟某个业务环节的洽谈活动等。

我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并经过人才水平评估中的专业剖析,培养目标确定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英语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综合素质,能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外事、经贸等部门从事基础工作的英语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就业岗位为:外事、经贸等部门。

二、以实践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合理、科学与否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我们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开设课程规划时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第二、外语专业课程与商务贸易专业课程的恰当比例。第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第四、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开展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调查,通过分析,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强化学生商务岗位实践能力为目的”,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和综合实训课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为了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得以落实,我们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来进行实际操作,课程体系整体得到了优化。注重课程和实训项目的综合化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际运用语言交际和工作的能力,针对不同课程,分别采用课堂讨论、现场观摩、案例分析、参观调研、模拟实训、角色调换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内容教学。

我们还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如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等。通过训练和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大大提高。

三、以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优化教学设计

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优化教学设计。本着“信息化教学”的原则,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和优良服务。加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启发讨论式、商务英语案例教学、课堂情感、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互动合作教学、课堂激励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音像教学、图片展示教学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自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1)是从课堂教学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课堂教学要体现互动性,要以学生是否掌握、掌握得程度如何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2)是重视过程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强调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3)是大力推行以学生“听说训练”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让学生在交际和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和工作。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计划中,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实训实习项目,构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技能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我们还根据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了综合性的实践项目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培训内容,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给学生提供多种方式进行语言和能力模拟演练的强化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此外,为了应对入世对商务英语人才提出的更高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加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跨文化的交往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文化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与素养,处理好商务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把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以教学质量为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有别于其他英语教师,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商贸专业知识;相关商务行业的实践经验。此外,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爱岗敬业,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勤于教学研究,能配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能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教学。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师在工作中的态度与方式会极大的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工作,要树立教育理念,确立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观,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管理。

另外,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聘请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当兼职教师或聘请高级商务人员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为了保证师资水平,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质量,可利用假期对年青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和考核;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企业学习,让专业教师有机会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必须确立科学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我们要不断反思、梳理、检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措施面对未来,迎接挑战。这样,才能确保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更高,学生更受社会欢迎,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更广,学生家长更满意。

参考文献:

[1] 李庭芗: 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彭 华: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 [J].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6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近代以前的中国美术教育,遵循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哲学,对后世颇具影响,代表了一种含有祖先崇拜的宗教意识和传袭前人做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思想不强调自立门户、发挥创造,而要求世代相守。在美术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模仿、师承和传统。没有明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组合,这时的美术教育面很窄。到宋元时期文人画出现后,教育思想有了通达宽博的地方。随着画诀、画论著作的成熟,伴随着画品气韵以及笔意的讲究,诗、书、画、印形成一体,对绘画的要求不再只限于画“技”的要求,也对绘画者的综合素养有了更为严格的品评,但是还没有明确的多思维的培养理念。

这种情况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开始出现理念转型。到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美术教育变革的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的、日本的教育制度、艺术观念和教育方法,同时也把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在公办的中小学堂中也仿照西方学制,开设图画手工等课程,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实干才能和审美意识的培养,从此揭开了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中国最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美术观点是,科学化的美术和美术化的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的发达,而科学的发达推动了工商业和军事的发展,由此可以带来国家的强大。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乃至美术发展进程发生深远影响的是和他的美育思想体系,他颁布了“四育”方针,其中以美育为教育宗旨之一,将美术教育提到与科学相提并论的历史高度。“”前夕,他又及时提出了“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又要普及美术教育”。

结束之后,中国美术教育界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西方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对刚打开国门的年轻一代中国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了教育思想认识的一次次突破,逐渐把合理的探索纳入教学课程之中。于是教学的关注点从一般的技能训练和具体学科的专业化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转向了美术观念的宏观思考,教学的重点放到宏观的观念教育和理论思辨方面。

自从我国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的发展改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素质教育以来,美术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其中的审美素质教育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培养的学生不是艺匠,成为造就有高尚情操和品位的新人,是能在各个领域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二、 西方美术教育的模式及其发展

西方美术教育在较早时期就具备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早在公元前四五十年,雅典统治者发现要统治民众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领导者,于是,一种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教育观开始形成和兴起,它是以人格的全面发展即体力、智力、审美和道德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

米开朗基罗认为“艺术家是用大脑而不是手作画”,他还认为雕塑是一门“知识渊博的科学,而非一种机械的或无创造精神的技艺”。从这里可以看到美术不仅是教给人们技能的掌握,更是开启智力的一把钥匙,学习它可以从小时候就开始,使人们更早的就懂得发掘人深藏的潜能。

利昂・温斯洛在他的《种族混合学校艺术学校教育计划》中,坚决提倡创造性的表现,但同时也坚持艺术教学应该具有广泛的文化价值。温斯洛认为,审美发展既拓宽了儿童的社会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经验。

三、 中西方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历程上既有交合点又有不同点。

根据文化底蕴和传统习惯的不同,国情的不同,双方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也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在这个基础上,双方都在调整自己的步伐,使美育为时代服务。

中西方美术文化起源不同。中国绘画要求表现的是气韵、个性精神和自我意识以及道德的表现和发掘。像秦汉时期的美术,如墓室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石刻,清朝的“四僧”与“扬州八怪”等,都是把一些道德的和文化的思想融入了艺术之中,抒发时代的精神和个人的逸气,造成了像文人画的发展,纯艺术的修养形式等的形成。而西方的绘画重视的是绘画形式的严谨性,以写实为基础,解剖了解人的生理结构,用科学的方法融入绘画之中。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它所强调的就偏重于多方面的发展。

第7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关键词:公共实训中心;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河北唐山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是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由唐山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一个技术先进、设备高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鉴定服务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中心依托唐山劳动技师学院进行建设,规划建设现代机床加工、现代电气控制、现代机械设备维修、现代汽车维修、现代化工工程、现代焊接、现代物流、现代服务、现代信息9个实训分中心,年培训能力7.2万人次(每年200天用于培训,周期10天)。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唐山市地处环渤海经济隆起带和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为深入贯彻“唐山要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的指示,唐山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实现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

目前,唐山市已形成了精品钢材、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和化工五大产业基地,积极推动产业转型,跳出资源型城市的窠臼,加大供给侧改革,建设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型城市,而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才来支撑,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对于一个重工业城市而言,其转型升级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充分借助先天优势,发挥特长;借鉴东南沿海的经验,建设一个示范引领的公共实训中心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装备水平提升,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中,在全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将建设重点产业项目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载体,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时期,唐山作为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要支点,具有接受辐射、借力发展的独特优势。产业项目建设快速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支撑,高技能人才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将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唐山市乃至全省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十分强劲。“十二五”期间,唐山市需新增技能人才19.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5万人。目前,唐山市高技能人才总量约8.4万人,占全市技能人才总数的18.8%,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20%的比例相比,属中等偏下水平,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与唐山市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在现代制造业、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电子类缺口最为明显,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一个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加速培养一批社会急需,懂高端技能、善创新、操作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可确保全市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公共实训中心规划建设9个实训分中心,涵盖专业门类完全切合唐山乃至京津冀发展要求,是唐山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引领旗舰。“十二五”期间,随着唐山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物流、信息科技、邮政快f等新兴行业应运而生,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技术结构发生变化,技术系统的尖端化、集成化和信息化,加上新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产品周期的日益缩短,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高技能人才成为最重要因素。

第8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关键词】医院;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6-01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对技术的创新,因此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保证医院可以不断的发展。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对人才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1传统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才的管理现状

1.1看重人才的使用,轻视人才的培养许多医院的人才管理中对人才的培养问题不是足够的重视,规模很小的公立医院由于承担的医疗服务工作量很小,因此没有进行人才培养的观念。在规模比较大的医院,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比较大,因此抽不出精力进行培训。并且现在许多医院以及科室实施承包的制度,每个医务人员的收入和个人的工作量是挂钩的,因此不想进行培训,这就影响到了医院的继续发展。

1.2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现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只关心医务人员的工作问题,但是对职工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激励,引起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下降,员工发挥不出最大的潜能。

1.3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医院在引进人才以后,要对人才进行必要的培养。但是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才进行的培养缺乏进行长远的规划,对人才进行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进行重点培养的对象,并且医院的培训资金不是很充足,对人才进行新技术以及新项目的研究造成了阻碍。

2针对医院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医学人才进行的培养存在的问题采取的解决对策

2.1进行人才的梯队培养建设为了能够体现出医院的特色,要对院、科进行两级的人才的梯队培养建设。根据医院科室中人才的梯队情况,通过公开的招聘以及人才的引进等,对人才的梯队中空缺进行补充。要发挥出老的专家对年轻人才进行传授、帮助以及带动的作用,给年轻的人才搭建台阶,用奖励激发人才的创新。

2.2为人才的成长搭建好平台,创造可以进行学习以及成长的机会医院内部要创造很好的人才培养的氛围,提供人才发展必要的硬件的设施,对人才的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制定人才的培养以及进行激励的政策;对人才的劳动成果表示尊重,让他们感到成就和满足感,对员工进行职业的规划。

2.3建设具有高素质的研究生的导师队伍最近几年,医院设立了很多的研究生的培养点,因此要加强导师的队伍质量,对博士生导师的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科研和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联手,确保导师的队伍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4做好医院的各种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进度要加快,对医院的中青年的业务骨干的专业素质进行提高,引进海外的留学的高层次的人员,对学科的骨干人员进行公开的招聘,组成人才的梯队。

对临床的人才进行培养也要格外重视。因为,医院的主要工作是医疗。对临床的医师进行加强培养,对入选的环节、考核的环节、培训的环节以及监督和评价的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制定详细地对医师的培训的方案,对临床的医师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

2.5用进行利益刺激的方式,用事业对人才产生吸引力,建立创新型的人才激励机制①医院要依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人才奖励的制度制定,对奖项的设置进行优化,对科研的创新进行奖励。让政府的奖励作为导向,医院的奖励为主的对进行自主创新的成果进行奖励。②要发挥使用科技进行奖励的作用,将高层次的学科的带头人以及学术的骨干人才之间的薪资差距,这样就可以促进竞争力,鼓励进行科研的行为,让医疗和科研同时进行。③对创新的团队进行建设,进行自由的探索研究以及重大的科研项目进行结合的创新的制度。用医院的文化以及医院的精神对人才进行吸引,用医疗事业挽留住人才,使医疗事业和科技的创新进行协调的发展。④对人才的质量进行提高,对人才的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对人才的职称评审进行改革。用绩效的管理代替身份的管理,进行自主的招聘,依据工作的能力以及业绩进行职称的评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要根据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评判,真正地可以激励人才,对人才进行科学的评价。⑤用丰厚的物质资源对高层次的人才进行吸引,对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管理,根据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的专业以及岗位进行人才的科学评价以及对绩效进行评估的标准,通过目标管理、跟踪和调查以及定期的考评等对人才的评价方法,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培养人才的投资要加大,创造医院的优秀的科研方面、医疗方面以及培训的条件,对人才所需的场所、科研的设备以及实验的设施等进行及时的安排,进行购置和提供,搭建人才施展的平台。医院也可以采用兼职以及聘请医学顾问,进行合作研究的人才使用方式等,进行自由的人才调整,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更加的市场化以及社会化,通过政府的引导,市场化的调节,形成来去自由的人才的流动方式,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加大人才的培养。

3结语

医院的各项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学术的骨干和带头人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对医院的人才进行培养,可以起到对医务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的作用,提高医院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医院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善梅.医院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30).

第9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范文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伴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对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酒店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作为酒店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酒店市场的需求,就必须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针对目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探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都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更多更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但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对酒店管理人才道德素质培养不够重视、酒店人才培养方式也不够完善。

针对于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1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酒店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明确,更没有结合目前我国酒店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那些中职和中专升格来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将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认为是技术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酒店管理人才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另一种就是普通的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本身就是带有本科教学的痕迹,重视相关理论教学、学科的系统性,同时讲究知识本身的连贯性,但却由于过分重视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管理操作能力。使得目前我国院校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人才不能满足我国酒店管理的需求。

1.2 酒店管理人才专业技能教育方式不合理

加大酒店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力度,提升酒店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是目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方面是我国现有教育管理体制,高职院校课程在安排上受到了很多限制,原本理论课程就较少的情况下,使得给学生的实践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势必会造成酒店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就是,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差,高职院校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场所,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这也是造成酒店管理人才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不重视酒店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很多酒店在进行员工招聘时,也逐渐拓宽了范围,并不仅限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了,也开展招聘一些非酒店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很多酒店认为员工的综合素质更加重要,加上招聘进去的员工也会受到酒店内部的系统培训,所以酒店也就放宽了对员工专业的要求,更加注重企业员工内在的潜力。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还不够重视,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管理创新能力都有所欠缺。

1.4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较差

对酒店来说,酒店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比其知识和能力更加重要,但是由于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都属于观念意识形态,其操作程度较为复杂,学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其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有调查显示,现代酒店对管理人才有三项需求:

一是需要有职业道德、责任感、团队意识;

二是要具备专业的技能;

三是要能懂外语,特别是酒店英语。

这也再次证明了提升对酒店管理人才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明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酒店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服务性的行业,酒店和其他行业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当前我国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说,酒店最需要的不是具备专业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而是同时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酒店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该明确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升对酒店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酒店管理人才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生活。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即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帮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满足现代酒店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 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对酒店人才的重新定义。集合酒店本身具有服务性的特点,需要注重酒店管理人才道德教育,提升酒店管理人才的思想觉悟,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院校应该强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德育教育,并将德育教育作为人才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注重酒店专业人才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让酒店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现代酒店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3 强化课程建设,丰富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更适合酒店需要的人才,需要学校积极地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调整,提升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将酒店工作实际的岗位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酒店实际工作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的直接对接。同时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能够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酒店专业教学的辅助,实现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欧阳晓晴,李凤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时代文学,2014(8):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