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污染海洋的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污染海洋的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污染海洋的案例

第1篇: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一、教材活动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有两条,一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二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图”属于行为条件,正确应用地图并解读地图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归纳”、“说明”属于行为动词,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结果,“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认知内容,是学生学习本节后应掌握的重要知识点。课标的活动建议为“用计算机设计洋流运动的动画”,此建议难度较大,有一定局限性,并不适合大部分学生,故教师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课内外地理活动。因此,为实现本节课标要求一定要结合“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等,通过读图、绘图等活动归纳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教师可提供案例供学生小组探讨,或学生列举实例分条论证,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2.活动剖析

为便于学生理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同时配套设置1组活动和1个读图思考,并提供5幅图示、1则案例和1份关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延伸阅读材料。“读图思考”部分设置3个问题,通过观察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冬季)”,明确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中高纬度海区和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方向,了解各洋流的名称和性质。“活动”部分,通过复习全球风带的分布,参照图3.5推导洋流模式,进一步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此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重视对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及归纳能力的培养,为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并达成学习目标提供了极大帮助。但“读图思考”设置的3个问题概括性较强,学生很难直接得出结论,以致于在“活动”部分难以正确运用地理术语描述洋流分布规律,因此可将教材的“读图思考”和“活动”糅合,优化活动过程,把原有问题细化,改为起点低、基础性强的小问题,逐步引领学生归纳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教材提供的案例具体分析了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和沿岸气候的影响,体现了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流经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此案例为学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其它影响提供了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引入其它案例或由学生自主提出案例分析洋流对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如提出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撞上冰山最终沉没的实例,分析洋流携带冰山对海洋航行造成的影响。

3.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兼顾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本节教学以活动为中心,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能力,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动手绘图、读图探究和小组探讨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合作探究中自主构建地理知识,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形成地理学科素养。本节活动设计流程如图1。

二、活动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等温线图判读洋流性质及流向

【活动内容】自主学习:课前观看微课视频“鸭子的传奇之旅”,阅读课本以理解洋流的概念和分类,完成活动练习并思考等温线与洋流流向关系。

【活动目的】洋流的概念和分类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学即可理解。此部分知识关键在等温线图中判别洋流性质及其流向,因此设置相应活动练习,一方面可检测学生对等温线的判读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洋流与其流经海区水温的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暖、寒流概念的理解,从而总结出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即为洋流流向的规律。

【活动练习】图2为不同海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图中虚线甲、乙表示洋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①分别判断甲、乙所在半球及洋流性质;②在虚线处添加箭头表示洋流流向。

动手绘图:掌握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活动内容】按以下四个步骤绘制并分析洋流模式图:①在图3全球风带模式图中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画出其风向。②参照教材图3.5,在全球洋流模式图中补画箭头表示洋流流向。③对比洋流模式图和教材图3.5回答: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南、北半球分别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何不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西两侧洋流的性质有何不同?40°S~60°S之间分布的是什么洋流?是暖流还是寒流?④同桌之间相互描述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活动目的】通过复习全球风带的分布,引领学生一边思考一边绘图,理解洋流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归纳总结出世界海洋表层的洋流模式。再将教材图3.5与洋流模式图进行对比,逐步引导学生概括、提炼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

【活动反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明确地理事物形成的前因后果,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同时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相互评议,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地理语言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读图探究:明确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成因

【活动内容】观察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节的洋流示意图(图4),完成活动:①描述不同季节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组成和流动方向;②画出相应季节的盛行风向,并思考季风与洋流的关系;③不同季节索马里半岛沿岸洋流的性质为何不同?

【活动目的】通过读图明确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夏季环流系统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即“夏顺冬逆”的规律;调动已学南亚季风的相关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季风洋流的成因;探讨索马里半岛沿岸洋流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上升流,为学习秘鲁渔场的成因奠定基础。

【活动拓展】推测北印度洋季风洋流使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流向具有什么样的季节变化?

小组探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以下案例,各小组抢答并阐述观点:①阅读教材P59案例,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②在世界著名渔场分布图中找出世界四大渔场的位置以及与其相关的洋流名称,说明渔场分布与洋流的关系;③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5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0天,试解释其原因;④1978年一艘名为“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2万吨原油泄入海中。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方式分析教师提供的典型案例,对原理进行印证,理解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航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旨在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激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观点。

第2篇: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船舶碰撞 ;责任主体 ;法律关系 ;因果关系

船舶碰撞是指船舶之间在海上或者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发生接触或没有直接接触造成损害的事故,它是一种侵权行为。

一、船舶互有过失碰撞油污损害概述

船舶油污损害是船舶污染损害的一种类型,也是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最直接、重要的一种污染方式。船舶事故,即因船舶碰撞引发的漏油又可细分为碰撞导撞致一船漏油和两船(多船)皆漏油两种情况。在船舶油污中,碰撞导致的漏油尽管在事件总量上仅占所有船舶油污(包括有意排放)的部分,但其惨烈程度往往都是惊心动魄,导致的油污损害也更为严重和集中。船舶碰撞引起的油污损害的责任主体就是指对船舶碰撞造成的油污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的人。船舶碰撞油污损害赔偿责任主体问题是整个赔偿责任的核心制度,只有明确了赔偿责任主体,油污损害的赔偿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关于互有碰撞船舶所引起的油污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的认定,主要存在以下观点。

(一) 互有过失的船舶对碰撞油污损害赔偿责任按比例承担

此观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代表案例有:1999年3月24日,造成珠江口有史以来最严重油污染的"闽燃供2"油轮与"东海209"油轮碰撞污染案L5J。该案中"东海209"轮没有漏油。油污染发生后,多个污染受害方以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要求"闽燃供2"轮和"东海209"轮船舶所有人赔偿污染损害。广州海事法院认为:船舶泄漏污染物造成海域污染损害的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和我国参加的《1969责任公约》的规定,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闽燃供2"轮漏油造成的损失,由"闽燃供2"轮船舶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

(二) 互有过失的船舶对碰撞油污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此观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代表案例有:1988年2月6日,"符"(VLACHERNABREEZE)轮与"潮河"轮,格伦纳符海运公司所属柯宁莎斯海运公司经营的"VLACHERNA BREEZE"轮与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所属的"潮河"轮在粤东海域碰撞,"符"轮洞穿漏油造成污染损害,污染受害方以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为由两艘船舶的船舶所有人和经营人。广州海事法院审理认为:"''符''轮与''潮河''轮在航行中发生碰撞,导致''符''轮洞穿溢油,污染海域,致使我国粤东沿海地区的渔业和养殖业造成损害和损失,依据民法通则已构成共同侵权,三被告对此应负连带责任,赔偿原告因油污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 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漏油船一方承担

此观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代表案例有:1998年,广州海事法院在"津油6号"油轮与"建设51号"油轮碰撞纠纷案中认为,油污损害应由泄露柴油的"津油6号"轮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未漏油的"建设5l号"轮不直接承担赔偿责任。1999年,广州海事法院在"''闽燃供2''油轮与''东海209''油轮碰撞纠纷"案的一审判决中支持此种观点。《海环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海洋环境污染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一方赔偿损失"。

笔者认为这三种代表性观点之间的分歧是由于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不完善所引起的。笔者首先想到的是问题可能出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

二、船舶碰撞责任下的因果关系考量

船舶碰撞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与民法中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基本是一致的,要求有过失、碰撞事实、损害的事实、过失与损害的因果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当出现两船发生碰撞导致其中一船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时,责任如何承担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假如有A、B两船,在发生互有责任的碰撞后,载有原油的B船发生了原油泄漏,并因此造成了海洋油污损害,这个时候应该由B船对油污损害单独承担赔偿责任,还是由A、B船就对油污损害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作为非漏油的A船是不是此侵权案件中的责任主体?就成为争论的焦点。要确定责任主体,首先要确定由碰撞这一法律事实产生了几个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假如认定船舶碰撞的法律事实产生了一个法律关系,即油污损害赔偿的侵权法律关系。则可以根据因果关系的理论分析如下。

(一)必然因果关系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

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学术界主要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必然因果关系说,认为A、B两船发生碰撞的事实与B船发生原油泄漏的结果没有必然因果关系。也就是说A、B两船虽然发生了碰撞,但这并不必然导致海洋油污损害结果的发生。油污损害是由油类的污染特性决定的,碰撞能否造成污染损害取决于船载货物或燃油,不取于碰撞本身。也就是说,碰撞并非必然产生油污,但漏油必然产生污染。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相当因果关系说,认为为A、B两船发生碰撞的事实与B船发生原油泄漏的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应该认定A船承担油污损害赔偿责任。虽然海洋油污损害的直接原因是B船的原油泄漏,但其间接原因是A、B两船发生的碰撞事实,A船对海洋油污损害结果有着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油污受害方除了可以要求B船承担油污侵权赔偿责任外,也可以要求A船承担侵权责任。

由上可以看出,因果关系的不同理论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并直接影响油污受害方权利救济的渠道。

(二)对船舶碰撞责任下的因果关系的分析

根据必然因果关系说所得出的结论之所以和根据相当因果关系说所得出的结论不同,是因为混淆了碰撞造成油污损害的法律关系和船舶碰撞本身的法律关系这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此两种法律关系的要素--主体、客体、内容的表现有所不同,在法律适用、归责原则、责任主体、免责事项等方面的结果都会有所不同。如船舶碰撞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是双方船舶所有人及船上货物所有人、人员,有时包括遭受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第三人,客体为发生损害的船舶、货物、人身,内容为双方的索赔权利与赔偿义务。而船舶碰撞造成油污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漏油船的所有人与油污受害人,客体是遭受污染损害的财产如海水养殖物、自然资源、海水浴场的损失等,内容是油污受害人的索赔权利与责任人的赔偿义务。在法律适用上,船舶碰撞受《海商法》第8章调整,而船舶油污可能受1969年《油污民事责任公约》、《民法通则》、《海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不同法律的调整;在归责上,船舶碰撞采用过错责任制,而船舶油污损害赔偿采严格责任制。

三、结论

船舶碰撞所导致的油污损害,是一种海上侵权行为。此侵权行为产生了碰撞造成油污损害法律关系和船舶碰撞法律关系,尽管两者都属于债权法律关系,应确定碰撞造成油污损害的法律关系和船舶碰撞的法律关系是两个不同法律关系,不能将两者混淆。在此基础上笔者倾向于坚持"谁污染,谁赔偿"的原则,在互有过失碰撞时,漏油方承担油污赔偿责任后可以向非漏油方追偿超过其过失比例部分。并且漏油船作为惟一的责任主体有助于利益均衡和节约社会成本,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俞伟:《从船舶碰撞油污谈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的完善》,上海海事大学优秀硕士论文,第5页。

[2]余妙红:"船舶碰撞责任下因果关系之考量--兼论船舶互有过失碰撞所致油污损害的责任主体",载《中国海商法年刊》,2008年第18期,第20页。

第3篇: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2.知识、集群和竞争优势StephenTallman,MarkJenkins,NickHenry,StevenPinch,唐东会

3.影响WTO规则制定的历史事件:欧盟食糖案RobertAckrill,AdrianKay,车丽娟

4.金融与世界经济危机——对经济模型的评判与修正弗里德里希.施耐德,格布哈特.科什盖斯奈尔,张伟,刘东

5.对华外包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对公司产权理论的评价RobertC.Feenstra,GordonH.Hanson,徐美娜

6.澳大利亚生产率不再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经济资料译丛 BenDolman,欧阳晓灵,谢琪

7.刺破风中的泡沫:央行能采取更多的措施去阻止金融危机发生吗?HowardDavies,刘聪,颜银凌

1.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贸易动态收益的影响MichelleConnolly,DiegoValderrama,陈宇

2.新的进口品投入与贸易自由化PinelopiGoldberg,AmitKhandelwal,NinaPavcnik,PetiaTopalova,蔡宏波,张如芳,石小平

3.子公司和知识创造: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对创新的影响PaulAlmeidai,AnupamaPhene,李舒怡

4.能源消费经济学的发展视角:习惯的关键作用KevinMarechal,孙宁

5.2009年澳大利亚经济回顾:复苏之路GuayC.Lim,ChewLianChua,EddaClaus,SarantisTsiaplias,孙党华,谢琪

6.动态收益与市场准入保险:从另一视角看澳美自由贸易协定RichardG.Harris,PeterE.Robertson,颜银凌,刘聪

7.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的计量理论和方法CharlesS.Colgan,何广顺,王晓慧,董伟,李巧稚

8.英国海洋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指标——看英国海洋经济统计DavidPugh,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经济部

1.美国海洋和海岸带经济状况(2009)JudithKildow,CharlesColgan,JasonScorse,王晓惠,李宜良,徐丛春

2.美国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的变化CharlesS.Colgan,董伟,周洪军

3.加拿大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研究KennethWhite,朱凌,宋维玲

4.澳大利亚海洋产业的经济价值AustralianGovernment,林香红,刘彬

5.爱尔兰海洋经济和资源YShields,JO'Cornor,JO'Leary,周怡圃,王占坤,羊志洪

6.新西兰海洋经济(1997-2002年)——环境系列新西兰国家统计局,郭越,赵锐,蔡大浩1.全球化与国内冲突MichelleR.Garfinkel,StergiosSkaperdas,ConstantinosSyropoulos,杨玲玲

2.文化资本与需求VictoriaAteca-Amestoy,王鑫,王志标

3.概述东亚、拉丁美洲地区电子业和汽车业的分散化生产SanjayaLall,ManuelAlbaladejo,JinkangZhang,李盈诺

4.改变的引擎:欧美生产率与信息通讯技术和服务业BartVanArk,RobertInklaar,RobertH·McGuckin,李霞

5.反倾销税计算中对出口市场利润的处理BrianD.Kelly,李浩

6.人事管理经济学领域悬而未决的问题:激励工资的效力EdwardP.Lazear,孙劲悦,张凤林

7.澳大利亚贸易政策的两难处境AnnCapling,李平武

1.关于IS-LM简单模型的评述及改进DavidRomer,陈宇

2.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发起中的社会网络HannaKomulainen,TuijaMainela,JaanaT(a)hinen,张军,李君君

3.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扩张的利与弊LeonE.Trakman,杜丽源

4.公共部门外包合同的激励与效率PaulH.Jensen,RobinE.Stonecash,叶婷婷,谢贞发

5.经济资料译丛 农业知识产权与亚太地区经济利益KeithE.Maskus,周竹南

6.旅游业课税: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NishaalGooroochurn,沈腊梅

7.纵向一体化行业内转让定价研究ThomasA.Gresik,PetterOsmundsen,刘凯,葛夕良

1.污名、恐惧和忧虑等因素对价值评估的影响ThomasA.Jaconetty,魏华斌,纪益成

2.清理成本及其对不动产价值的影响BillThomasPeters,范梨萍,纪益成

3.放贷者关于石棉污染对收益性建筑的价值影响的看法BaryA.Diskin,JoelB.Haynes,MichaelA.McElveen,陈耀华,纪益成HtTp://

4.对受环境污染的不动产评估的准则TheIntemationalAssociationofAssessingOfficers,吴达卡,纪益成

5.抵押贷款人与环境风险分析的制度化和规范化RichardJ.Roddewig,AllenC.Keiter,李玥,纪益成

6.对污染场址的评估——推荐一种标准化的程序JoannaBrown,LiaDabom,AllisonDenning,Sylvia-LindaKaktins,NatsukoKumasawa,陆秋强,纪益成

7.被应用于评估拉圾填埋场的土地剩余法技术ArthurE.Liddicoat,李一玲,纪益成

8.石棉污染对不动产市场价值的影响——一种广泛推崇的计算方法WayneA.Tenenbaum,侯瀚宇,纪益成

9.不同程度的负面舆论对独户住宅价值的影响——一个关于污染土地评估的案例研究WilliamN.Kinnard,Jr.,MaryBethGeckler,JakeW.DeLottie,郑姗杉,纪益成

10.垃圾填埋场地评估:以探讨的眼光看待制定中的法律JohnE.Garippa,KennethR.Koseo,周港,纪益成

11.评估中的环境责任溯源DaVidV.Seyer,Attorney,李容,纪益成

12.城区棕色地块的再开发——联邦、州及地方针对回收利用受损毁不动产所做的努力ThomasA.Jaconetty,吴铎,纪益成

1.全球金融体系模式的一个变革——2009年1月9日欧洲央行行长Jean-ClaudeTrichet在巴黎举行的主题为"新世界,新资本主义"的国际研讨会圆桌会议上的演讲李文浩

2.过去的金融危机、当前的金融动荡与新宏观金融稳定框架的需要WilliamR.White,潘再见

3.东亚的银行体系是否得到加强?WilliamA.Kerr,PhilipTurner,孙龙建

4.双边主义——美国贸易政策急剧转变是否意味着农产品贸易将实行自由化?WilliamA.Kerr,JillE.Hobbs,马海燕

5.东亚反倾销问题ThomasJ.Prusa,车丽娟,刘鸿

6.竞争力——全球化时代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增长的关键因素MarinYari,RonDuncan,孙宁

7.可持续发展能源带给化工产业的投资机遇和挑战AdamHeller,赫英利,苏兆斌,蔡子鹤

8.可持续性究竟意味着什么?MaryC.King,孙宁

9.网络零售属性、网络满意度与网络忠诚度之间的关系Ki-HanChung,Jae-IkShin,唐红涛,董茜

10.国际贸易的理论问题久保新一,中川信义,张开玫,匡凤姿

1.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瑞典皇家科学院,姚曦,林发勤

2.贸易与地理、规模经济、差异化产品和运输成本——关于瑞典中央银行评选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科学背景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林发勤

3.论美国的反倾销措施对美国出口商的影响RobertM.Feinberg,KaraM.Reynolds,马林梅,吴春雷

4.经济增长与税收竞争的利维坦MichaelRauscher,袁浩然

5.劳动力流动与所得税竞争GwenaёlPIASERl,刘凯,葛夕良

6.金融保密与税收竞争面临的威胁理查德W.拉恩,伏尼克·德·拉齐,沈腊梅

7.公司税制与国际竞争经济资料译丛 JamesR.HinesJr.,刘小苗,葛夕良

8.更多意味着更糟:不对称信息、空间转移与可持续遗产旅游业SilviaCaserta,AntonioPaoloRusso,王志标,王鑫

1.天生全球化企业和逐步国际化企业:一个以意大利为基础的分析AntonellaZucchella,张军,任姝

2.国家规模与FDI的税收竞争AndreasHaufler,IanWooton,周易斌

3.加勒比海地区的公司所得税竞争KoffieNassar,葛夕良,刘小苗,刘凯

4.俄罗斯的税收制度:能否纠正现有缺陷?尤·什维采夫,王永兴,王殿江

5.成功的时间管理之道:善用时间资源PatrickForsyth,苏丽文,宫桓刚

6.基于空间形态学的商圈分析Je'ro,Ge'rardCliquet,唐红涛

7.APEC矿物部门的可持续发展MeLanieJ.,PenneyK.,AustinA.,RumleyC.,CurtottiR.,孙传旺,上官修瑜,江小英

1.恐惧与不动产价值:民意调查结果与市场销售证据的比较WilliamN.Kinnard,Jr.,SueAnnDickey,MaryBethGeckler,汤莹,纪益成

2.对已报道的释放放射性物质的市场反应——兼论对应评税值的影响WilliamN.Kinnard,Jr.PhilipS.MitchELL,GailL.Beron,JanesR.Webb,王云霞,纪益成

3.环境污染及其对不动产价值影响的一个法律视角JohnE.Garippa,SethL.Davenport,陈淑贤,纪益成

4.有害废物对价值评估的影响MylesB.Hoffert,FrederickW.Morgan,李俭,纪益成

5.对环境不动产评估的研究StateofColoradoDivisionPropertyTaxation,朱聪,纪益成

6.对骆驼城洗衣公司财产污染评估案例的研究C.B.McLeanJr,管贤敏,纪益成

7.应该怎样评估污染不动产的价值——遗憾的是,美国的官方案例并未对此做出回答RogerM.Groves,李海明,纪益成

8.被污染不动产和市场比较途径PeterJ.Patchin,朱薇,纪益成

9.环境影响评估:程序和案例分析Albert.R.Wilson,张静静,纪益成

10.基于不动产可售性、可租性的缺失和污名对不动产经济损失的估计PhillipS.Mitchell,张铁柱,纪益成

11.关于受污染房地产价值评估的探讨——基于盐湖城的评估实践TimW.Noyce,芦玮,纪益成

1.经济资料译丛 前景理论:风险决策分析DanielKahneman,AmosTversky,胡宗伟

2.天生全球化企业:本质和特征KultanenJukka,MaunulaMari,张军

3.围绕国际价值论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川信义,张开玫,匡凤姿

4.关于海运、空运征税的OECD协定范本第8条的历史沿革GuglielmoMaisto,李涛

5.中印之间在外包市场中的竞争DanialAllen,陈丽丽

6.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引发亚洲银行业变革PhilipD.Sherman,CorinneNeale,周科

7.菜单成本和菲利普斯曲线GolosovMikhail,JrRobertELucas,张艳丽,任洲鸿

8.澳大利亚矿产勘查——趋势、经济影响和政策问题LindsayHogan,JulieHarman,ArholMaritz,SallyThorpe,AnthonySimms,PeterBerry,AlanCopeland,上官修瑜,柯幼霜

1.资本主义的多样性R.Dore,W.Lazonick,M.O'Sullivan,谷宏伟

2.对外贸易与国内地理布局MasahisaFujita,PaulKrugman,AnthonyJ.Venables,徐海玲

3.应收账款保理的经济学BenJ.Sopranzetti,李培培

4.美国和欧盟的税收激励经验CarlosF.Liard-Muriente,卢晨

5.最优税收、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公GeraldW.Scully,袁浩然

6.为什么中亚与中国的贸易持续增长G.Raballand,A.Andresy,张婷,谢志才

7.服务经济的地理布局W.B.Beyers,经济资料译丛 吉亚辉,张宏霞

第4篇: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环境救助 响应程序 收费标准

一、前言

随着大陆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日益扩大。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大陆在加强内陆油田勘探开采的同时,加大对南海、东海和渤海湾地区海上原油的开采。以渤海为例,目前,渤海中海石油所属海上油田达15个,海上平台69个,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6个,相关作业船舶(包括移动式平台)达100余艘。2010年,渤海油田年油气总产量达到3 000万立方米(当量),占大陆海上石油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大陆还根据经济内需总量,不断扩大国外原油的进口,仅2009年原油进口量就达2.3亿多吨,其中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大陆海上石油开采和运输活动的快速发展,对沿海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海洋环境污染风险日趋加大。人类在利用海洋进行能源开采和运输活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然承受极大的环境风险压力。因为,任何人为的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都极有可能引发重大溢油污染事故,导致海洋生态灾害性破坏。

2003年8月5日,停泊在上海吴泾热电厂码头的“长阳”轮遭一艘船舶碰撞,约85吨重燃油泄漏,导致吴泾热电厂六期码头至闸港上游段8公里水域、滩涂及岸线遭到严重污染。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位于美国墨西哥湾的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爆炸起火。36小时后,平台沉没,11名工作人员遇难。钻井平台底部油井自4月24日起漏油不止并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虽然2010年7月15日,英国石油公司宣布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但不久后,油污已经形成2 000平方英里(1平方英里等于2.59平方公里)的污染区并被冲上了一些岛屿,给当地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深远的影响。污染的清理工作将耗时近10年,墨西哥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成为一片废海,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以数千亿美元计。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2010年7月16日,我国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虽然经过救援人员全力扑救,仍导致1 500吨左右原油泄漏入海,大连附近海域至少43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给海上养殖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二、中国救捞的职责与现状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又是一个航运大国。大陆濒临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约1.8万千米,岛屿6 500余个,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的海运事业和海洋经济将会更加繁荣,中国救捞作为国家唯一一支专业救助打捞力量诞生于1951年,发展于20世纪中叶,跨越于救捞体制改革。

2003年,中国救捞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体制改革后,正式组建了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她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专业救助力量之一,统一垂直领导和管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烟台、上海、广州三个打捞局以及北海第一、东海第一、东海第二、南海第一等四支救助飞行队。北起鸭绿江口,南至西沙海域,救捞系统共建立了21个救助基地、7个飞行救助基地。目前拥有员工9 000余人,包括3 000名技术人员、4 000名船员和400名潜水员;180多艘不同种类船舶组成的庞大船队,其中有80多艘拖轮和14艘浮吊船,10架直升机和2架固定翼飞行器。

中国救捞以“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清洁”为宗旨,以“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救捞精神,履行以下主要职责:负责航行在大陆沿海水域的国内外船舶、海上设施和遇险的国内外航空器及其他方面的人命救助和海上消防工作;负责船舶和海上设施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港口及航遣清障、沉船存油和难船溢油的应急清除;提供水上、水下工程作业服务;承担国家指定的特殊的政治、军事、救灾等抢险救助、打捞任务;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国际义务。

中国救捞实行“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动态值班待命制度,使得专用救助船以基地为依托,以待命点为前哨,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之间的联动效应,建立了救助、打捞、飞行“三位一体”的队伍建制。

自1951年8月中国人民打捞公司诞生至2012年末,救捞系统共救助海上遇险人员62 412名(其中外籍人员

9 713名),救助遇险船舶4 258艘,打捞沉船1 706艘。环境救助以东海救助局典型案例为例: 2005年3月8日,“东海救169”轮成功救助因碰撞失火的载有危险品的马绍尔群岛籍“RICKMERS GENOA”轮;2009年9月19日,“东海救112”轮、“东海救113”轮在舟山海域联合救助利比里亚籍装载28.5万吨原油的搁浅超级油轮“FRONT PAGE”轮;2010年4月4日,“东海救113”轮在长江口水域成功救助机舱爆燃的巴拿马籍液化气船“COLDEN CRUX 18”轮;2012年8月2日,“东海救159”轮在福建厦门以东海域救助触礁进水油船“润扬3”轮等。

三、环境救助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随着海上运输业的不断发展,防污染工作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来保护海洋环境,主要有《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1990年,IMO通过了《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简称OPRC公约)。大陆在国际海事组织等国际舞台上一贯主张并支持航运界采取适当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尽到了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责任。同时也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及《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等等。

(一) 预案制定及应急机构建设的依据、目的

依据《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公约,为防止海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国救捞作为海上应急救援重要力量之一,除了履行人命救助主要职责外,为提高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海上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辖区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制订了相关防污应急处置预案。当污染事件发生时,启动相应的应急救助行动方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有关事务,包括救助力量调派、应急救助方法、处理污染方式等。考虑到各海域条件的不同,我们专业救援力量和当地有关单位应在减少污染损害决策的制订与执行,以及其他救助力量的参与等方面保持适当沟通协调。

应急预案的建立须确保相关单位之间对海上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反应与救助方面的合作。另一目的是组织协调一切有关污染反应与救助、相关费用的工作和行动,减少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人命、海洋环境和财产安全。

(二) 应急救助指挥部的组成及组织机构

1.应急反应处置工作小组的建立及职责权限

按照海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严重性和污染物特性,将污染事件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等级制订相应的应急救助子预案和子响应程序,并成立专门应对海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工作小组和相应的应急机构,并明确其职责分工和应对措施相应程序。建立由行政首长、分管首长、应急救援、安全、飞行、后勤保障、基层单位等专家组成的应急反应工作小组,下达行动指令,具体指导救援行动。主要职责包括:

(1)对所辖海域发生的水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评估;

(2)审核批准污染事件抢险救灾、救助打捞方案,对救助中的人员和设备进行指挥和管理;

(3)根据海上突发污染事件的具体险情、应急救助方法,进行决策并决定启动和停止应急预案;

(4)协调政府等其他相关部门为海上污染事件抢险救助提供支援。

2.环境救助相应的应急指挥及力量组织架构(如图2)

3.环境救助应急响应主要程序

应急体系的应急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报警、应急启动、救援行动、扩大应急、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过程。海上污染事故发生后,报警信息应迅速汇集到救助指挥值班室。性质严重的重大事故的报警应及时向上级应急指挥机关和相应行政首长报送。接警时,做好事故的详细情况记录和联系方式等。报警得到初步认定后,应立即按规定程序发出应急救援指令,采取应急救援措施。

在救助指挥值班室接到警报后,应立即建立与事故现场的船只、船东或业主的联系,根据事故报告的详细信息,对污染情况作出判断,由救助指挥值班室或现场指挥人员初步确定相应的响应级别。如果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的最低响应级别,通知应急救援力量和相关部门响应关闭。当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后,救助指挥值班室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如报告应急反应处置工作小组,通知应急救援指挥人员(专家)到位,开通专用信息与通信网络,调配救援所需的应急资源(包括应急队伍和物资、装备等),派出现场指挥协调人员和专家组等。为保证对污染事件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救助指挥值班室在优先考虑人命安全的前提下对肇事标的、污染物的特征、污染的面积和形式、事发水域的地理特征、海上气象条件等作出了解和确定。

成立现场应急指挥组后,应急救援力量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积极开展人命救助、环境救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当事态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向上级救援机构请求实施扩大应急响应。

当前,我们所有的专业救助船舶是实行24小时海上动态待命制度,在接获信息后,救助指挥值班室在报告应急反应处置工作小组的同时,立即调动事发海域最近的救助船舶前往现场对事故进行先期应急评估、处理,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减少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指令救助直升机用拍照、摄像等手段获取污染事故第一手影像资料,准备紧急吊运应急人员、物资,为环境污染事故提供快速有效的应急救助。待救援行动完成后,及时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

为保证应急反应救援预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当针对此类应急救援方案定期组织协调联合应急反应演习及桌面推演,以增强与有关单位和其他机构的协调。演习完成后,相关人员应对演习进行评估,尽力改进应急救助反应机制,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油(化学品)污染方面的培训和演习,加快培养应急反应专家。

三、完成环境救助所采用的方法及不足

在接到环境污染信息,作出最迅速反应后,清污专家组依据现场情况及事发海域环境特点、可能的污染扩散趋势、救助力量的设备与供应、污染源的控制处置、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等作出科学评估,以使应急处置小组作出决策,调派救助力量迅速行动;根据污染物、载运工具的性质及事故类型、事故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应急救助过程中人命救助的方式方法,使用的机械工具、药剂、技术,承运工具堵漏、污染物的转驳,以及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等等。具体措施如下:

1.油类污染救助的方法及存在不足

(1)对载运工具采取正确得当的堵漏、转运、拖带等措施,以避免更多的油类泄露导致更严重的污染。

(2)利用海洋本身所具备的油污降解机制,进行海域中溢油污染的清除,其机制包括展延作用、挥发作用、乳化作用等。 但是耗费时间很长,容易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利用化学性药剂对油污进行处理,以便进行人工、机械等方式处理。缺点是处理不彻底会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4)利用沉降剂、吸油剂、吸油粘等进行物理性海面处理。缺点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会对海床以及海底生物造成污染。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形成二次污染。

3.救助直升机速度快,搜寻范围广,但飞机数量少,且缺乏专业侦测装备及远程图像传输能力,无法在第一时间报告污染情况,从而延误决策时间。

人员方面:

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尤其是环境污染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困扰着应急救援的发展格局。同时,经费不足,尤其是人员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人员架构不稳定,人员的引进及流失窘境困扰着发展,对建立强大的应急救援处置队伍形成较大的阻碍。

技术方面:

1.缺乏对环境救助能力的深入研究,尖端技术的引进还受到国外限制;

2.鉴于目前的技术能力,救助直升机飞行还不具备夜航能力,只能在较好气象、海况下,执行人命救助、污染监测、物资人员运送等应急任务;

3.救援人员缺少有效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三)清污费用的法律地位

为确保防污应急体系的正常运转,应该赋予应急反应费用的赔偿请求以优先权,采取支持和鼓励清污行动的政策,否则必然对事故的控制不利。但一般情况下,清污费用均是通过和谈解决的。2005年初,“明辉8”轮与“闽海102”轮在广东南澳岛附近海域发生碰撞,“明辉8”轮泄漏0#柴油628吨入海,汕头海事局依法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清污行动,发生费用692 8681.49元。随后向广州海事法院两船东,要求连带赔偿费用。法院判决支持原告组织的清污单位发生的费用,但不支持海事的索赔费用。法院认为,海事公务船舶从事调查、监控和清除油污情况的行为属于行政行为,认定其所进行的调查、监控和清除油污事故而产生的费用属于行政开支,不应赔偿。然而海事局发生的清污费用,也属于污染损害。如果前述案件的判决正确,海事局利用自身力量进行的清污属于行政行为,若海事局不进行清污,相对人以行政不作为海事局,要求其清污,而不是要求污染责任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样的结果将是鼓励污染海洋环境。因为污染责任人可以不承担清污责任或其费用的赔偿责任。

六、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

为尽快改变现状,提高环境救助的应急反应能力。当前,建议建立国家环境救助应急反应中心,健全有关环境污染各地、各相关单位部门之间沟通联络长效机制,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交流研讨会,并就应急救助力量的发展、应急救助方案和预案的完善、组织指挥程序、技术设备保障、行动协调配合等环节展开交流研讨;加大与各大院校、科研单位及国外相关单位的合作,着力提高专项应急设备的实用性、便捷性、高技术含量的研究和推广;不间断组织相关应急专业人才培训;建议油船、化学品船等特殊船舶船东参加船舶互保协会等组织,建议根据《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特别补偿条款建立对特殊船舶征收一定的“防污保险费用”(国际油船船东防污染联合会―ITOPF已有先例),用来补偿应急处置单位的部分救助成本。

第5篇: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一)出于全面实现航海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培养人才首先应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航海专业大都确立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海员标准要求的、能胜任现代船舶驾驶与管理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的国内法与海事国际公约也对航海人才的培养目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各类高校航海专业的学生应当熟知相关法律规定,从而全面了解目前国内及国际航海业对于高素质船员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为目标将自己努力塑造成符合新世纪航海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航海人才。

(二)出于减少海难与海洋污染事故的需要

海洋的水文气候复杂多变,这使得航海业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尤其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船舶大型化、自动化和高速化的发展,海难与海洋污染事故频发不断。为此,我国与国际社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范船舶驾驶的法律法规与国际公约,即使这样仍难以有效防范海难与污染事故的发生。究其事故原因,有近80%的事故源自船员的违规操作。这使得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船员作为船舶的直接操作与管理者以及航海安全公约的实际执行者,他们才是保障航海运输安全的决定因素,因而提高船员依法操控船舶的法律意识是有效避免或减少海难与污染事故的关键。有鉴于此,加强对高校航海专业学生的航海法律教育,使这些未来船舶的驾驶者与管理者能熟知航海安全法律与公约并牢固树立起依法驾船的法律意识,对于他们今后正确履行航海职责以避免或减少海难及海洋污染事故,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出于规范船员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的需要

船员职业较为特殊,他们常年生活和工作在远离陆地管辖的海上,因而我国的国内法以及国际公约都对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给予了格外关注。一方面,各种立法对船员的工作程序、操作方法与职责等法律义务作出了详尽规定。另一方面,各种立法也对船员的法律权利及其保障作出了明确性规定。高校航海专业的学生只有熟知这些法律知识才能能明确自己的航海职责,杜绝以航海之便实施走私、贩毒等犯罪活动,同时学会正确使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采用非法的维权方式破坏正常的航运秩序。

二、我国高等院校航海法律教育必备的教学内容

(一)有关航海业务方面的法律教学内容

高校航海专业的学生将是未来船舶的操作者、管理者与航海事业的主力军,因此他们首先应熟悉和掌握有关航海业务方面的主要法律规定,从而为其今后合法履行航海职责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可以从有关这方面的国内法与国际公约中选取下述重点内容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其一,由于提单是海上货物运输中最为重要的单证凭据,因此在有关海上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中,我们可选取《海牙规则》、《海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中的提单规则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其二,在海上旅客运输的国际公约中,我们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02年雅典公约》中有关承运人的责任与免责、赔偿责任限制等与船舶承运方直接相关的法律规定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其三,在国内法方面,我们可选取《海商法》中有关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旅客运输合同、海上保险合同等与航海业务直接相关的法律内容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

(二)有关航海安全方面的法律教学内容

高校航海专业的学生熟知航海安全方面的法律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航海工作中有效防范海难与海洋污染事故的发生。为此,我们可以从相关的国内法与国际公约中选取下述重点内容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其一,在国际公约方面,我们可选取《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责任民事公约》中有关避碰与防污规则、事故责任划分及其赔偿等重要问题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其二,在国内法方面,我们可选取《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中有关船舶碰撞、海难救助、共同海损、船舶污染损害赔偿及其责任限制等重要问题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

(三)有关船员权益与职责方面的法律教学内容

高校航海专业的学生只有熟知船员权益与职责方面的法律,才能在今后的航海工作中明确和恪守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此,我们可以从相关的国内法与国际公约中选取下述重点内容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其一,在国际公约方面,我们可选取《STCW78/2010公约》、《综合海事劳动公约》中有关海员工作职责、基本权益及其保护的相关规定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其二,在国内法方面,我们可选取《海商法》、《劳动法》、《船员条例》中有关船员与船长的任职要求、工作职责、船员劳动合同、劳动者基本权益及其保护等重要规定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

三、我国高等院校航海法律教育应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法律研究与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也是他们步入社会后不断寻求发展完善的需要。航海法律教育也是如此。为此,教师应当注重在课堂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围绕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法律求知欲望,其后通过指导学生自我思考来调动其法律求知思维,随后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与发言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法律求知状态,最后通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法律资料、关注司法时事来引导学生的法律自学活动。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法律研究能力,培养他们法律自学能力,帮助和引导他们顺利完成课后的自学。

(二)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与应用能力

正是借助案例事实在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机联系的桥梁。由此,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取典型案例来将抽象的法律理念与规则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务经验,从而为学生们提供直观的认识,增强其对法律认知的现实感与深刻性,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从案例中抽象出来的法律原理与规则,并借此锻炼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选取贴近船员工作与生活的典型案例,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从而在氛围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与应用能力。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增进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与学习兴趣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了一起,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展示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由此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其易于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建议在航海法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在讲解航运业务法律时通过FLASH动画来展示海上货物运输及其单证的流转程序,以此增进学生对相关航海法律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兴趣。

四、结语

第6篇: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重点讲解了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水循环和洋流》主要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水”,为下一章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基础。教材对洋流的基础知识也做了简化处理,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课后探究的空间。

教学思路:

本课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主线索,将洋流这一“水”要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分布规律、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一呈现,从而使学生掌握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一般方法,为人类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通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观看太平洋沿岸巨型水母的分布及影响视频,提出:水母为什么会大规模地到达日本呢?

(设计意图:通过水母对日本渔业的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设计悬念,引发问题。)

回顾知识点:洋流的概念和洋流按性质分类。学生自己设计问题例题1:判断暖流的水温一定比寒流高。例题2:用等温线表示出北半球的暖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洋流基本概念的回顾,学生自编题目,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题2中让学生找出问题的题眼,提高学生的获取、解读地理信息和绘图的能力。)

探究活动1: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绘制一幅世界洋流模式,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增强素材的直观性;观察世界洋流,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动手画出洋流模式图,并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会分析资料、提取信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活动2:世界大洋实际的洋流分布和洋流模式图有哪些地方不一致?画出北印度洋的冬季及夏季的环流。归纳北印度洋洋流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模式图与实际大洋洋流分布图的比较,引导学生找出模式图中无法表示的如北印度洋季风环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3:(2011年高考题)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其泄露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设计意图:一轮复习中加入高考题,使学生直面高考,对高考题有一定的认识。该例题既可以反馈洋流分布规律,又可以总结归纳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探究活动4:海洋污染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洋流对人类活动既有利也有弊,那人类该如何趋利避害呢?看图思考: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路程短,共花了37天; 第二次横渡大西洋路程长,共花了22天,为什么?(设计意图: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及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都是洋流与人类的关系。总结归纳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探究活动5:20°S附近澳大利亚的东海岸和西海岸形成的气候类型有何不同?有哪些洋流对气候的形成起了作用?延伸: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及其影响、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厄尔尼诺现象的学习,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即水与气两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总结归纳: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探究活动6:在世界洋流图中标出世界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的位置,并分析讨论其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渔场形成的原因是学生理解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即水与生物要素的相互关系。总结归纳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对洋流这一要素的复习,从而掌握某一地理要素的复习方法。即掌握了各个要素的基本特征,才能把握住一个区域的整体特征,人类在对该区域进行开发利用时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反思:

第7篇: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柴油;污染;对虾;经济损失;农业司法鉴定

中图分类号 S96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01-04

Abstract:Through agricultural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to study the accident leakage of diesel contaminated water is the cause of death of the cultured shrimp,as having a complet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sel and shrimp aquaculture pollution economic loss estimation of economic loss,shrimp ponds and repair environmental damage costs,provide legal evidence for a fair trial court.

Key words:Diesel engine;Pollution;Shrimp;Economic loss;Agricultural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1 案情介

2013年8月2日,驾驶员曹某(被告1)驾驶重型普通货车沿204国道由北向南行使至G204线645km+400m处,因避让其他同向车辆翻车进入纪某(原告)对虾养殖池塘。损坏油箱中的柴油全部泄漏流入虾塘,致原告虾塘内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全部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被告1所在的汽车公司购买了机动车保险。车祸出险后,当地交通巡逻警察支队、保险公司、农委的有关人员先后到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原告索赔未果将货车驾驶员曹某(被告1)和某保险公司(被告2)至当地区人民法院。原告申请经法院审查同意并委托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司法鉴定所(下称我所)就石油类物质污染水体导致原告养殖虾子死亡的经济损失和虾塘环境治理费用进行司法鉴定。

2 材料和方法

2.1 书面资料审查 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司法鉴定所接受委托后指定4位国家司法鉴定人组成鉴定组承办此案。鉴定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标准《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GB/T21678―2008、国家农业标准《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损失评价技术导则》NY/T1263-2007、国家水产标准《凡纳滨对虾》SC/T 2055-2006及江苏省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 南美白对虾淡水池塘养殖技术规程》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法院提供的鉴定资料(含影像资料)进行书面审查。

2.2 现场勘验和实验室检测 鉴定组于2013年9月12日在法院工作人员和原告、被告1和被告2人的陪同下前往案发现场进行现场调查勘验,调查测量受污染的虾塘面积、水体深度等技术参数,采用现场捕捞法检查了受污染的水体和相邻未受污染的对照虾池中虾子的存活与生长情况,将对虾和罗氏沼虾的样本带回本所实验室进行检测。

2.3 调查听证 鉴定组召开了司法鉴定调查听证会,听取了当事人的陈述和对有关证据的质证意见。

2.4 涉案经济损失评估 农业经济损失的司法鉴定恪守独立性、客观性、科学性的工作原则和遵守资产持续经营的原则、替代性原则和公开市场原则,以现行市价法作为取价依据,依据国家标准进行了经济损失估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书证审查结果 (1)当地公安交通警察支队认定被告1在交通事故中负全部责任。(2)被告1驾驶的货车已向被告2投保了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事故发生日在保险期限内。(3)原告拍摄的受害虾池水面上漂浮柴油油膜、对虾死亡的影像资料与交通事故中油箱中柴油泄漏的事实相吻合。

3.2 调查听证结果 (1)原告陈述了对虾养殖场以中心路为界有南北两大块虾塘。2013年8月2日被告1驾车出车祸将约300L柴油、机油泄漏流入对虾养殖场的北虾塘,导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死亡。两被告对因车祸漏油导致对虾等死亡的事实和原告拍摄的反映对虾死亡的照片无异议。(2)原告陈述了并出示了2013年4月11日购买南美白对虾虾苗150万尾、5月6日购买了罗氏沼虾苗50万尾、5月18日购买南美白对虾145万尾的票据。4月11日第一批苗购买后暂养到大棚至5月中旬将苗放养到虾塘,其他2批虾苗均及时放养到虾塘。原告陈述了罗虾苗进塘时约1cm左右。被告2对“南北两个虾塘具体投放的数量有异议”。(3)原告陈述了受污染的虾塘中有5台增氧机,每台3.5kW。使用电压是380V,平时平均每天运行10h略多些,电费按0.835元/kW・h计算。原告陈述了虾塘中的水是从串场河中引过来的,排水主要是靠水泵向外翻水。(4)原告陈述了已有5a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经历,能熟练掌握对虾养殖技术,其基本管理情况与大面积生产无显著性差异。从发生车祸对虾死亡后就没有再投入饲料。按照往年惯例投放饲料时间应到10月1日左右。今年气候条件属于正常年份。(5)原告陈述在今年7月20日左右卖过15~20kg南美白对虾,因规格偏小未再出售。对虾销售的方式主要是塘口批发。被告表示对原告的具体管理情况不知情,对受污染的塘口虾子全部死亡、有经济损失的情况无异议。

3.3 现场勘验和实验室检验结果 (1)鉴定组现场查看了原告的对虾养殖场。养殖场由南北2大块虾池组成(图片1)。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和工厂及密集住宅区生活污染等影响,养殖池灌排水方便。经原被告现场指认,受污染的为养殖场北侧的虾塘。鉴定组现场测量了受污染养殖水面面积为1.77hm2。(2)虾塘中心水深为1.5~2.0m,水深中值约在1.8m。(3)受污染的虾塘里有5台增氧机分布在虾塘水面上。(4)受污染的虾塘中有鱼游动形成的水花,据原告介绍这是放养的少量鲢鱼,起到了吞食池塘水中的绿藻、净化水质的作用。(5)鉴定组采用虾笼网捕捞法分别对受污染的虾塘和未受污染的相邻的虾池(对照)进行现场捕捞。经过100min虾笼网捕捞检查,结果为:受污染虾塘的2个虾笼网中均无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仅有1~2只小沼虾(应为事故后换水时带入),相邻未受污染虾塘中的虾笼网中有南美白对虾3620g和罗氏沼虾452.5g(图片3)。(6)鉴定组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南美白对虾的平均体长10.6cm,平均体重6.6g/只,大样达70~80只/500g标准;罗氏沼虾平均体长13.9cm,平均体重33.7g/只,达15只/500g标准。

3.4 当地大面积生产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盐城市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技术日臻成熟,大面积生产上用淡化好的南美白对虾仔虾(苗)+少量的罗氏沼虾苗+少量的食草性鲢鱼混养模式,基本按《无公害农产品 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技术规程》《池塘南美白对虾与花白鲢混养技术操作规程》(DB3205T122-2006)进行养殖,其养殖面积和单产均处于全省的先进水平。当水温18~20℃(时间上5月中旬至6月初)时,农户每hm2放养60万~90万尾1cm左右的南美白对虾苗。秋天池塘水温降至18℃(常年10月中下旬)时南美白对虾逐步停止进食。在正常的养殖情况下,大面积单茬生产一般在7月下旬至11月捕捞商品虾上市。2013年6―8月温度偏高,雨水偏少,对人工蓄水养殖对虾无明显不利影响。

3.5 致害因素与致害后果间因果关系分析 根据公安交警部门调查笔录,认定被告将约300L柴油撒漏到虾塘,原告举证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出池塘水面上有一层明显油膜和大量死虾,应认定虾塘水中的石油类物质超过了《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规定指标(“石油类物质≤0.001mg/L”),石油类物质污染是导致养殖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死亡的根本原因,与养殖虾死亡的经济损失间具有完全因果关系。

3.6 经济损失的估算

3.6.1 农业事故经济损失估算的原则和方法 渔业污染事故损失是用货币形式度量对水产养殖业的破坏程度。本案中未造成养殖场生产、生活设施损坏和人员伤亡及养殖的鲢鱼死亡,原告经济损失集中反映在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死亡。鉴定组依据国家标准中的生产统计法和专家评估法估算了涉V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的经济损失。生产统计法适用范围为:适用于养殖水域生物损失量的评估。涉案致害因素造成的产量损失按如下公式进行估算。

[Ly=i-1n(Di×a×Ai×Pyi-Fi)]

式中:Ly―指农业事故导致的各类农产品的经济损失,单位为元;Di―指正常养殖i类农产品单位产量,单位为kg/hm2;a―指致害因素影响i类农产品减产幅度,%;Ai―指i类农产品受害面积,单位为hm2;Pyi―指i类农产品价格,单位为元/kg;Fi―指i类损失农产品后期未投入农本,单位元;n―指农业事故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的种类。本案农产品为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n=2。

3.6.2 涉诉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经济损失的估算 (1)鉴定组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海洋渔业局编著的《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10、2011、2012)著录的盐城市2010-2012年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总产、单产等统计资料分析,当地前3a南美白对虾单产为D1=4 690.35kg/hm2。据调查,盐城市大面积生产上罗氏沼虾的单产一般为南美白对虾单产的10%~15%,按均值12.5%计,本案罗氏沼虾单产为D2=586.35kg/hm2。(2)虾池中虾类均已死亡,产量损失率a=100%。(3)鉴定组根据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水产品市场批发价月报表和鉴定组对当地多处对虾养殖场塘口销售价格资料的调查,经综合分析认为涉诉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塘口批发价分别为P1=31.5元/kg、P2=36元/kg。(4)据调查,涉诉虾类产品未投入生产和销售成本计F=87 790元。涉诉经济损失Ly=211 646元(取整数)。

3.6.3 虾塘污染修复费用Lx的估算 经测算,1.77hm2虾池增加的污染修复费用为6 384元。

3.6.4 涉案总的经济损失估算 涉诉涉诉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经济损失Ly与虾塘污染修复费用Lx之和。

211 646+6 384=21 8030(元)。

4 司法鉴定意见及采信情况

法院收到《司法鉴定意见书》后依法向当事人送达并组织庭审质证。原告未提出实质性质疑意见,提出增加诉讼请求,要求法院判决被告承担原告的律师费用。第一被告认为,“车祸造成的原告虾子经济损失应由保险公司赔偿”。第二被告认为“鉴定机构不具有对虾鉴定资质,所作鉴定意见不应采信”,法院审查后认为,鉴定机构的业务范围为:农业司法鉴定中包含了水产养殖技术鉴定和农业事故损害鉴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均具备相关的鉴定资质,鉴定程序合法。被告二对其异议未能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因此,该被告的异议不能成立,依法不能采信”。法院采信鉴定意见判决第二被告(保险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18 030元,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一审法院判决后,第二被告以“虾子的死亡并非交通事故撞击导致”为由向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是否赔付的依据是保险事故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本案中鉴定意见书认定交通事故中石油类物质进入虾池形成水体污染是导致原告养殖虾子死亡的原因,与虾子死亡的经济损失间具完全因果关系,上诉人认为不是交通事故撞击导致而不予赔偿,没有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5 小结和讨论

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由于人为或者不可抗力的原因,排放物质和能量,对农业生物、农用土壤、农用水体、农区大气造成突发性或累积性污染,导致农业生产损失或生态破坏的事件[1]。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是农业事故中一种类型,农业司法鉴定的重点是农业环境污染事故与农业生物及农业环境损失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断因)及农业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农业生物及农业环境损失大小、范围(定损)等作出的技术判断。在“断因”分析中必须考虑农业生态系统中自净能力和农业生物的耐受力以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中对污染物(如农药)的允许指标。只有造成生产损失、生态破坏和农产品不安全,才能认定为污染事故。农业污染事故的“定损”是“用货币形式度量对种植(养殖)业的破坏程度”,“包括财产损失、资源环境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财产损失中包农产品损失、生产设施损失和生活设施损失”。“农产品损失中包括农业生物死亡损失、农产品产量下降损失、农产品质量下降损失”[1]。本案(下转33页)(上接3页)不存在人员伤亡损失、生产和生活设施损失,鉴定工作重点在于准确认定因污染导致养殖生物死亡的数量、价格及虾塘污染修复费用的估算。污染修复是指采取人为或自然过程,使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去除或无害化,使受污染场址恢复原有功能的技术。本案在治理被污染的虾池中,除及时排放污水外,还应严格按照《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技术规程》用干法处理塘泥,每hm2均匀增加施用生石灰750kg。经对本案跟踪调查,原告的虾池经修复后放养对虾的效果良好。实践证明,原告及时申请进行司法鉴定是正确有效的选择。鉴定人采用生产统计法和专家评估法估算的经济损失于法有据,公平合理,符合生产实际。司法鉴定意见经质证后成为法院采信的法定证据,起到科学的司法证明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10]。大水面(如河流)受污染导致渔业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养殖生物经济损失的评估情况更为复杂,其司法鉴定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NY/T1263-2007,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评价技术准则[S].

[2]顾双平,蔡立旺,姚立生.一起西瓜药害的农业司法鉴定案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1,2(9):176-178.

[3]顾双平,蔡立旺,李洪山,等.一起假冒农药导致梨果重大经济损失的农业司法鉴定案例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1):17-20.

[4]顾双平,蔡立旺,姚立生.假冒水稻种子经济损失农业司法鉴定分析1例[J].中国司法鉴定,2012(5):163-167.

[5]顾双平,蔡立旺,姚立生.一起被毁葡萄园预期经济损失农业司法鉴定案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4):186-188.

[6]顾双平,蔡立旺,姚立生.一起伪劣高梁种子经济损失农业司法鉴定案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0):166-170.

[7]顾双平,蔡立旺,姚立生.一起花木场经济损失农业司法鉴定案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37-139.

[8]顾双平,蔡立旺,姚立生.农业司法鉴定案例研究:一起损毁茶园经济损失的估算[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7):120-124.

[9]顾双平,蔡立旺,姚立生.一起受淹大麦经济损失农业司法鉴定案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5):121-124.

第8篇: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获取用海

从国内几家从事海洋生物医药研究的科研院所了解到,所涉及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几乎都以养殖、捕捞作为产品原料来源,而且原料多数为常见、成本低廉的海洋生物及衍生物。例如,中科院海洋所以虾、蟹壳为原料提取壳聚糖,制成海洋生物保健品,主要用来提高机体免疫力;提取水母毒素用以研究水母蜇伤;从海带、红藻、绿藻、褐藻中提取藻类多糖用来治疗慢性肾衰;从卡拉胶藻中提取卡拉胶,主要功效是抗肿瘤。而单独申请某一片海域作为原料供给的案例很少,从调研情况来看,只了解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提取海马体内生物活性物质和养殖螺旋藻而申请海域。

由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原料来源几乎都取自海水养殖和捕捞,备择性相对较大,对用海要求也就相对较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进行海水养殖和捕捞的海域也就都能够满足相关海洋生物医药的原料供给。海洋环境因素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影响主要是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海洋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会影响海洋生物个体生长,从而影响到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生成。例如,卡拉胶藻的生长会受重金属影响,但可以在富含氮和磷的水环境中生长,和鱼类、贝类混养会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而且释放能够杀死致病弧菌的物质。但通过一定的化学方法可以将重金属从活性物质中分离,从而得到含量较纯的活性物质。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用海应参考海水养殖、捕捞用海的管理政策,保证该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要禁止围填海等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滨海城镇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排放口位置要严格论证,保持海洋生物物种丰富,生态结构稳定。

此外,也要加强养殖用海自身废水排放的监督、控制和管理。某些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在提取、合成和制备过程中会对附近海域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从虾、蟹壳中提取甲壳素,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排入海洋。

针对此类情况,应该要求这种生产过程严格执行相应的污水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做到对海域环境影响最小。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时,要充分考虑海洋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大多含量甚微,如果大规模提取、纯化进行商品化生产,有可能破坏海洋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以至于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恶性影响。

罕见基因种质资源获取用海

某些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研发要应用一些特定海洋生物的基因资源和特殊活性物质,而这些海洋生物只生存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的海域,这些海域往往是海洋自然保护区或特殊海洋环境类型的海域。对于这种用海,除了应考虑保证周边海域海洋环境质量,还应该考虑与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结合,将该海域设定为海洋保护区或保留区,海洋保护区需严格执行保护区的相关管理规定,严格执行Ⅰ类海水水质标准。

有计划地对重要经济鱼虾越冬、产卵场投放人工鱼礁,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超标向近海水域排放,对重要鱼虾产卵场的水质要严格检测,保护鱼虾类的正常繁殖生长,保护该海域的特殊基因种质资源。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用海应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第9篇:污染海洋的案例范文

(一)海洋资源状况要求宁波必须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相对于陆域资源,宁波海洋资源较为丰富,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海洋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过度开发和索取,已导致海洋资源紧张。过度捕捞和开发,近海养殖布局超出海域容载量以及临海工业污染等因素已导致海区水域生物链缺位,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无渔获区逐年扩大。许多种类的海洋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海洋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随着人类开发力度的加大而受到影响,过度的开发和索取导致海洋资源的紧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压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渔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宁波在渔业捕捞资源日渐匮乏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势头,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愿望。

(二)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要求临港工业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根据港口资源特点,国家要求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一大批电力、石化、造纸、钢铁等临港工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临港船舶工业的较快发展,每年产生大量的船舶废油污水,与油品有关的航道、港口码头的近海区域,石油类污染较为严重,大量废油污水的排放严重威胁临港海域环境,加剧了海洋污染,造成严重的海水富营养化问题。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资金投入都不及临港工业扩张速度,加之环保和治污处理措施滞后,导致海岸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种类减少和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等次生灾害,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在临海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减少临海工业排污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是势在必行。

(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宁波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目前已经形成了临港工业、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足鼎立的局面,进入了工业化中级阶段。在看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宁波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之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产业链较短、产业关联度较小,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多数高新技术产业以仿制技术和组装加工为主,处于价值链底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多,低水平加工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势必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同时,也会造成我市能源需求、水资源需求、土地资源需求出现很大的缺口,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地处良港无疑为发展外贸带来便利,外贸自然成为拉动宁波经济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宁波外贸企业不断受到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刁难和制裁,其中也包括“绿色壁垒”的门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ISO14000国际标准,可以使我市企业成功应对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巩固已有的国际市场,并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宁波发展的迫切政治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把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水为魂,倚港衍生”的宁波,新一届市委领导在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宁波真正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的核心区,承担起龙头引领作用,争取浙江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改革试点无疑是宁波市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波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优势明显

(一)海域区位优势明显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基础扎实,具备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宁波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较大规模开发。海洋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临港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能源、汽车、造船等行业为支柱,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港航物流方面,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2010年实现交易总额近2000亿元,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07亿元,现有各类物流相关企业4000多家;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培育了浙江造船、新乐船厂等一批高端装备生产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200多亿元。

(二)制度政策初步形成

近年来,宁波市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政策、法规和制度之中,合力推进全市循环经济的科学实践。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出台了《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等工业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3%。在资源利用方面,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和一系列节地、节水、节电政策,明确导向;在生态建设方面,实施了《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环境保护方面,出台了水污染防治、烟尘防治、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等条例,使推进循环经济有章可循。同时,行政监察部门还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监察范围,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促进了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落实。宁波还围绕推动循环经济,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了新的干部绩效考评办法,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论成绩。

(三)依据科技支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宁波按照生态规律规划整合产业链,做到规划先行,统筹设计,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产业链条“生态化”的产业集群模式,并从规划布局上引导这种模式不断完善,形成了“电厂——粉煤灰——水泥或新型墙材”、“污水——污水处理——污泥——焚烧发电”、“竹制品——废竹白——竹胶板”、“高炉渣——矿渣微粉——水泥添加剂”等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宁波一批设施共享和以资源循环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实施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利用,实现排污的集中控制和集中处理。如北仑区积极引进“吃废”小企业群,积极构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产业链,生态化工业园区初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首个通过ISO14000论证的工业产业园区。纵观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宁波市走出了一条从非循环经济到线性循环经济,再到环形循环经济,最终达到网状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了循环经济链条从点到线、从线到环的飞跃。

(四)中小循环生态治污成效明显

为了实现对初级能源的利用从一次性不完全利用,到多次循环完全利用,宁波市通过构建经济活动中的“排-吃”双向互用来破解这一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市的“小循环”,即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已实现突破性进展,一些大中型企业,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了生产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即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已进入示范实施阶段,不少园区在规划和建设中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大循环”的构建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如宁波镇海化工园,“排出来的东西”基本上可以被“吃掉”,所有循环经济产业核心围绕镇海炼化等炼油、乙烯等大型龙头石化企业展开,把上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并逐渐向下游延伸。宁波市用循环经济助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与2004年相比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77.5%提高到90%以上;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8%上升到75%;城市污染集中处理率由42%提高到7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由3.3%提高到2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83%提高到99%。

(五)体制机制灵活与科教实力强

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达,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要素配置市场化、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改革,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较高。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进,市场信用建设不断加强,民营企业积极进入海洋开发领域,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宁波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海洋科技工作人员达2000余人,在航海航运、海洋养殖、海洋生物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海洋科技教育实力较强,有利于打造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宁波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的几个设想

(一)构建以引导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广泛开展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添加海洋循环经济题目研讨,在创建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的同时,把海洋循环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考评参数来抓,倡议海洋经济大开发必须要以海洋循环经济的方式推进,先应从可再生可循环保护海洋式的开发入手,才能延续“蓝色的梦”。

(二)构建临港工业良性循环产业链

借鉴已有的成功案例经验,构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如国华浙能宁海电厂一期可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石膏-石膏板三条产业链,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路循环;宁波化工产业园区遵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互通互联、相互配套、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机制,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以“炼油乙烯”项目为支撑,以液体化工码头为依托,采取油头化尾、顺流而下(即从基本石化原料开始,逐步向后加工产业发展)与逆流而上(即从后加工开始,与上游原料产业对接)相结合的模式,以烯烃、芳烃为主要原料,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配套发展基本化工原料产业;象山石浦水产品循环工业园区通过对水产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对水产品加工实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海洋循环式渔业

一是发展循环利用育苗业。育苗业是新兴海洋产业,也是海水增养殖业发展的基础。育苗业对海水的需求量较大而且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其循环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海水循环利用等方面。宁波沿海很多地区都能独立培育海珍品幼苗,各育苗企业通过利用太阳能加热系统加热,不仅可以节煤、节电,减少大气中烟尘排放量及有害气体,且大大降低成本。二是发展海水增养殖循环产业链。其核心理念是利用海洋生物间食物链及共生关系,增加有益成分,减少物质残留,分散风险,降低海水污染,形成鱼虾贝藻立体多元养殖格局。从生态控制和养殖环境保护入手,推进象山港海域标准化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促进海洋渔业系统内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拉动和提升养殖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三是发展海洋修养捕捞作业。海洋捕捞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关键,是降低渔船对海洋的污染和加强捕捞品的利用效率,对捕捞品种的规格、捕捞量、捕捞网具的种类、规格、网目进行控制,在一定时间内休渔、禁渔,使渔业资源得以休养恢复,以象山休渔节为载体展示海洋捕捞作业示范点。四是发展水产深细加工循环利用。水产加工业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水产加工业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加工废水、加工下脚料等废弃物等,水产加工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在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鱼类产品精细加工通常一种鱼可食部分仅为60%左右,废弃物高达40%。而这些废弃的鱼头、鱼内脏及鱼骨骼等非可食部分中,都含有丰富的鱼油、鱼蛋白和各种酶等活性物质没有提取。这些含有鱼油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泄不仅严重污染了近海区。而且每生产1吨鱼粉就有约200kg的鱼油被舍弃,而这些鱼油里正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脑黄金)。水产品精细加工模式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减少了贝壳垃圾带来的污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符合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四)打造滨海“参与式”生态旅游

滨海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景区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减少旅游投入及垃圾产出量,避免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增强旅游景区的生命力。旅游景区环境问题主要是废弃物增加、水电资源浪费、植被破坏、白色污染等。可以把景区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作为景点,让游客既了解循环经济又参与其中。以废水处理为展示景点,可在景区隐蔽处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净化处理,净化后的水可作为景区绿化用水、卫生用水、道路冲洗用水等做好介绍和使用说明。而对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主要是将塑料袋、包装纸、易拉罐、剩余食品等分类回收,并分别进行一级资源化或二级资源化,不能够再利用的就采取填埋等方式进行处理。游客经济参与,通过激励机制,对积极主动配合做到循环经济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如奖励纪念品。在景区中做一些相关的宣传教育标识牌,让游客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会给景区带来的影响,做到“参与式”的“生态”旅游。

(五)构建海洋循环经济展示厅

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示范展示厅来宣传宁波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展示厅可以图片、模型、文集、视频等多种形式反映宁波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情况和成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展示的方式,向观众介绍建立海洋循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海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海洋绿色GDP核算体系;宁波建设海洋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应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城市开展海洋循环经济试点;以及宁波加快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需要法制作保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