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

第1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近年来,我校提出“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观,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观”教育教学理念[1]。在此指导下,解剖学教研室开展了针对护理学专业的护理应用解剖学。

护理专业实验课教学也从以前单一的传授解剖学基础知识向人文素质教育、解剖基础知识、护理应用解剖操作技术、和实验考核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近年来的网络多次曝光医学生玩尸照,虐尸照等事件[2],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充分暴露部分医学生伦理道德的丧失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部分医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乱刻乱画,不尊重标本,甚至拍照相互炫耀等事件时有发生。另一个极端是,个别护理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对标本、尸体有恐惧、厌恶等心理,不愿接触、观察和解剖标本。解剖学作为护生首次接触的医学课程[3],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对护生整个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意思。第一次实验课非常重要,第一,不要马上让学生接触到尸体,而是让学生首先参观一下生命科学馆,培养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然后选择学生较易接受的骨骼标本进行教学,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接受,最后达到接触尸体,解剖尸体的目的。第二,要给学生讲解老一辈解剖人获得标本、建立试验室的艰辛和志愿者为我们的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故事。让学生从心理上感激他们的奉献精神。另外,每次在尸体上操作都要先对尸体鞠躬,从对尸体的尊重转化为对生命的敬畏,对前人的感恩。从而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良好医德。

二、夯实解剖学基础知识

据统计,护理学教材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有关,护理操作技术中,100%与解剖学有关[4],因此夯实解剖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发现,部分护生具有明显的功利心理。在解剖学基础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就急于学习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穿刺术、引流术等护理应用解剖的操作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首先对于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道理,先把基础打牢才是关键[5]。在实验课上,要把解剖学基本知识、重难点、以及结构特点等贯穿于教师的示教过程;再让学生充分利用标本,模型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形象记忆解剖学结构;然后,采取分组讨论,两两相互提问的形式,加深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答疑;最后,每次课都要留出时间进行课堂总结,重难点提问以强化学习效果。

三、贴近护士职业,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特色

护理应用解剖学是解剖学通向护理专业课的桥梁课程,在解剖学实验课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护理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6]。针对我校护生“面向基层,必须,够用”的培养特点[7],在护理实验教学中,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突出实用性,有效筛选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对基层医院常见的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如注射术、穿刺术等操作技术所需要掌握的体表标志、表浅动静脉,内脏插管术需要掌握的相关脏器的位置、体表投影、狭窄、弯曲等进行详细讲解,并让学生进行标本识别和实际操作。对非常见操作技术如神经损伤护理等涉及的神经走行、分支进行压缩或删减。同时,充分利用一些常用的活体教学的体表标志,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同学之间进行触摸、观察和辨认。此外,要让学生在相应的标本上进行护理操作模拟实验,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标本考核的改革

第2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按照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注重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把与护理技术操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内容,结合临床详细讲述,注重临床护理知识的渗透。

1.1基拙护理应用解剖

(1)体表解剖学:骨性标志(如与褥疮发生的关系)和肌性标志(与肌肉注射的关系);(2)插管技术应用解剖:口、咽、食管、胃、直肠、肛管、鼻、喉、气管、支气管、输尿管、膀胧和男、女性尿道等管道的形态结构特点;(3)全身主要动脉的行程、体表搏动点及其在压迫止血中的应用要点,浅静脉的走行及其注射、穿刺技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4)与损伤应用解剖:与姿势、及引流有关的应用解剖;(5)神经反射的应用解剖;(6)注射术应用解剖:皮内注射术、皮下注射术、肌内注射术等;(7)其他:一些重要器官、血管和神经的体表投影等。

1.2临床各科护理应用解剖

(1)内科及急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乙状结肠镜检术、纤维结肠镜检术、气管插管与环甲膜穿刺术、气管切开术、人工呼吸术、胸外心脏按压术、心内注射术和指压止血术等;(2)外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骨髓穿刺术、胸膜腔穿刺及其引流术、腹膜腔穿刺及其引流术、腰椎穿刺术和硬膜外穿刺术等;(3)妇产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会阴切开术、阴道后穹窿穿刺术、子宫镜检查术和输卵管通液(气)术等;(4)眼科、耳鼻咽喉科护理操作应用解剖:眼底镜检查法、球结膜下注射术、泪道冲洗术、耳镜检查及外耳道冲洗术、咽鼓管吹张术和上颌窦引流及穿刺术等。

2教学模式的转变

由“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基本点、重点与难点,部分内容导入临床知识分析讨论,以问题引入教学内容。理论讲授过后,在实验课学时部分,授课老师首先布置教学内容,再利用标本与尸体示教,然后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打好了基础。

3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学常规,革新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完善新理论、新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1强化直观教学法、发挥直观教具教学的优势,重视护理应用解剖的实验教学

充分发挥直观教具教学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挂图与模型演示、标本观察与尸体解剖、活体标本观察等方式有机结合。重视实验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对标本和尸体的观察,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腔内器官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毗邻及肌肉、神经、血管等知识。(1)通过观察口、咽、食管、胃、直肠、肛管、鼻、喉、气管、支气管、输尿管、膀胧和男、女性尿道等管道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与插管技术有关的应用解剖学知识。(2)四肢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等是静脉注射常用的静脉,这些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紧密,应结合定位方法和注射部位进行详细讲述。譬如在尸体上示教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的部位及定位法,往往事半功倍。(3)穿刺的定位原则是避免损伤内脏器官和血管、神经,故内脏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比较重要。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可以先由教师在尸体上示教胸膜腔、腹膜腔穿刺和心包穿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4)可以结合尸体详细讲解臀大肌、三角肌、股外侧肌等与注射有关的解剖学知识,示教臀大肌注射部位及定位法;也可在尸体上确定心尖、肝、肾门、胆囊底、阑尾根部等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点,示教心内注射的进针点。

3.2活体教学法的运用

活体教学法是通过触摸辨认骨性、肌性标志并划出内脏器官、神经、血管等的体表投影线,由表及里,以达到“透”过体表“看”内脏的目的。活体标本观察比较适合学习运动系统的体表标志、关节的运动以及动脉的摸脉点等。(1)骨性标志:与压疮有关的骨性标志,如枕外隆凸、肩胛冈、肩峰、鹰嘴、髂嵴、髂前上棘、坐骨结节等;与穿刺定位有关的骨性标志,如胸骨角(心包穿刺定位)、肩胛下角(胸膜腔穿刺定位)、髂嵴(腰穿定位)等。(2)摸脉点:活体触摸桡动脉、肱动脉的搏动,确定测量脉搏和血压的位置;活体触摸颈总动脉、股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腘动脉等动脉的搏动,确定压迫止血点的位置。(3)一些重要脏器体表投影点:例如,学习完胆囊的体表投影,让学生在身上触诊投影点;在肾区练习叩诊;活体触摸阑尾根部投影点;活体上确定肝上界、肺下界投影。(4)肌肉和关节运动:触摸三角肌、胸大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常用的肌性标志;肌肉的作用应与关节的运动和日常动作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做一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活体结构与临床知识相结合,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感性认识,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学习临床知识打好基础。

3.3问题式教学法

第3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护理解剖学是基础通向临床的桥梁课程,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比它更注重于实际应用[1]。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在于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为其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奠定基础,也为准确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提供形态学基础[2]。护理学的操作技术完全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之上,因此,解剖学教学对于护理临床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解剖学的名词繁多、术语枯燥乏味,在学习记忆中难免会有许多困难。对此,教学中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让护生从死记硬背解剖学知识转变为巧记和在兴趣中学习。我们在教学中针对记忆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回忆进行了一些探讨。现就我们在实践中的做法与同行交流,以促进护理解剖学教学的快速发展。

1 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打好识记基础

识记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记忆开始于瞬时记忆,即经刺激之后,在0.25~2秒的瞬间对事物的记忆,它所记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只有当瞬时记忆不消失,才能进入短时记忆。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为记忆的第一阶段。由于能不能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在于是否受到注意[3],因而在教学中强调解剖学在后续学习中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就让同学对本学科给予足够的重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形态与机能、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护生在学习人体形态结构时就认识到,现在所学知识对其他基础课程乃至今后的临床护理操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如在讲授肱骨时就告知学生,肱骨的外科颈、桡、尺神经沟及能在体表触及的表面结构等,在肱骨骨折时易损伤什么结构,可能产生哪些临床症状和体征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讲授股静脉时,着重讲授在体表如何定位及其深度,为今后的股静脉穿刺奠定基础。通过上述方法,从思想上有了重视,就能很好的完成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的过程。

2 采用合理教学方法,保持已知信息

2.1 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短时记忆对信息贮存的时间短,且容量有限,只有5~9个信息单位,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就不能进入长时记忆。为了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行有效的短时记忆,我们在讲授内容时注意简明扼要,方式上合理的短暂停顿,保证每次记忆的信息量在5~9个的范围内。同时在实习小组中采用学生相互交叉提问的方式,使每个专业名词和术语尽可能多次重复,以便给同学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

2.2 当保存的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相互影响,即先学习的知识对后学习的知识发生前摄抑制,后学习的知识对先学习的知识发生倒摄抑制。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然而又彼此类似的知识时产生的。对此我们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如:把腹膜腔和胸膜腔、心包腔等进行比较,指出其同异,从而减少干扰。另一方面, 因睡前复习,无后继活动干扰,清晨复习,则无前行活动干扰,故我们鼓励同学在睡前和清晨及时复习所学内容,以达到最佳记忆效果。

2.3 艾宾浩斯的研究证实人们的记忆存在“过度学习”效应。并指出人的记忆度是150%。也就是说,当你背诵4遍便记住了某段内容,那么你不妨再强化2遍,就使记忆的程度达到了150%。这样的记忆强度是最好的,所记内容也是最不容易被忘记的[4]。据此我们让每位学生分析、总结自己记忆的“度”,针对学习解剖学的重点内容,按照增加50%的办法实行,避免因记忆度不够而导致遗忘。

3 科学安排再认、回忆

3.1 在记忆中处于两端的项目容易记住,处于中间的难以记住,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系列位置效应”[5]。为了有利于护生再认和回忆,我们在章节框架的基础上打乱顺序,从中间到两头,如:在复习运动系统时我们以骨关节的功能为中心,依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从关节的运动形式引出其骨和关节构型,并以关节运动所需的动力来阐述其周围骨骼肌配布及规律,并结合典型骨折时肢体的固定进行分析。这样既消除了“位置效应”的影响,还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3.2 根据心理学的遗忘曲线理论,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记忆量急剧下降。这就意味着距离学习行为越短,遗忘的比率越大。并且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除非定期地再认或复述信息,否则信息就会最终完全消失。对此我们让采取先“密”后“疏”的复习策略。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既有基础知识又结合护理操作的问题进行讨论,如:男性尿导的“三狭窄、三膨大、两弯曲”在上导尿管时应注意些什么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在叙述不畅时给予和蔼、耐心的引导或让学生们集思广益。这样既加深了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合理记忆原则的应用,及在教学中对护生记忆方法的指导外,我们还鼓励她们不断摸索、比较,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让知识的记忆,不再成为护理解剖学学习的困难。使她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依据牢固的解剖学知识,准确、有效的实施各种护理操作。

参考文献:

[1] 黄红明,邓树权.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中的“强化”[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14(4):55.

[2] 刘杜萍.在护理应用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尝试[J].解剖学研究,2005,27(1):79.

[3] 张 琪,孙英旭.记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164.

[4] 李友光.如何科学记忆[J].学法交流,2005,(10):51.

第4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关键词】肾动脉变异;副肾动脉;肾盂

【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325-01

在解剖教学标本制作过程中,发现1例右侧肾血管的变异标本:肾动脉的分型具有多样性,解剖学与临床报道资料颇多,但肾血管变异,对于临床应用及影像学具有一定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材料源于标本库,经甲醛防腐灌注浸泡2年,标本固定与保存完好,结构完整。经解剖暴露腹后壁肾区,参照《中国人解剖学数值》,采人类学非测量性观察和马丁仪直尺测量(±0.01mm),对比相关解剖结构进行综合考察,参照《中国人解剖学数值》对比分析。

2 观测结果

在右肾原位前面非测量性观察:右肾动脉多分支,腹主动脉约在第2腰椎平面、肠系膜上动脉稍下方发出右肾动脉,可见肾动脉呈横“Y字”形分叉,再分为3支进肾门。有两支肾上级动脉和一支肾下级动脉由皮质表面入肾。肾上级动脉近上端的一支较细长,起源于肾动脉干,而近肾门的一支上级动则起源于肾动脉二级干;其下级动脉距肾门约10.24mm进入肾下端前又发出一段细小分支,二者约成90°角度进入肾下端皮质。凡不经肾门入肾的额外肾血管均称为副肾动脉或静脉,或称为肾迷走血管。肾迷走血管可为单侧也可双侧同时出现,其出现率为59.4%,而入肾下极的迷走血管的出现率为6.3%。此外,还发现本例标本构成肾蒂的结构顺序也有变异,自前向后为肾动脉、肾盂和肾静脉。

3分析讨论

本例变异与畸形标本的肾蒂内结构由前向后为肾动脉、肾盂末端和肾静脉[1],肾动脉分支和肾静脉对肾盂末端有明显的挤压作用。由于这种局部解剖关系,形成肾动脉压迫肾静脉和肾盂,致使肾静脉回流受阻,肾内静脉压增高, 而肾动脉的血流量则相对减少, 有可能产生肾血管性高血压。同样,由于这种解剖关系,可随的变动, 而症状会发生不同变化, 如当直立时, 动脉压迫静脉更加严重, 可能为直立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2],是产生临床蛋白尿、血尿的因素之一。由于肾盂受压出现肾积水,肾浓缩排泄功能受损等表现,严重者可发展为完全性梗阻时可导致肾功能丧失[3]。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是肾积水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病变过程进行迟缓,早期发现较为困难,常至肾功能严重损害后才明确诊断[4]。右肾动脉存在过早分叉现象,故取肾时应注意动脉截断点位于肾动脉主干上以避免增加手术难度[5]。副肾动脉发出右动脉和肾上腺下动脉在临床肾手术应予注意。上述解剖变异给肾移植技术上造成一定困难,了解此类变异可供肾脏疾病的诊断、肾移植和肾切除术和护理应用提供参考,并对解剖学形态变异的的收集及数值的增补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清洲,戴冀斌R.罕见的左右肾动脉变异1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4):371.

[2]韩世安,孙义清.双侧肾动脉钩绕肾静脉一例报告[J].承德医学院学报,1987,(1):61.

[3]谢向辉,黄澄如,孙宁等.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和病理特点[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28(1):121-122.

第5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应用;解剖学;教学

1 PDCA循环理论

1.1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戴明循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著名的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提出了"计划-执行-检查"的概念,戴明后将休哈特的PDS循环进一步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即PDCA循环(图1)。

1.2PDCA循环的特点

1.2.1大环带小环 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戴明循环,那么各个部门、小组还有各自小的戴明循环,就像一个行星轮系一样,大环带动小环,一级带一级,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1.2.2阶梯式上升 戴明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下面图2表示了这个阶梯式上升的过程。

1.3 PDCA循环的步骤

1.3.1 P(Plan)-计划阶段 分析现状,找出主要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针对情况制定措施计划。

1.3.2 D(Do)-执行阶段 执行已经制定的计划,并随时解决在实际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1.3.3 C(Check)-检查阶段

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法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

1.3.4 A(Action)-处理阶段 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定的标准和制度,以此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另外,把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并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2 PDCA循环理论在解剖学教学的应用

2.1 P(Plan)-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首先是确立教学目标和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按照"坚持创新、注重实践、提高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医学生培养目标,解剖教学目标应该是着重于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的解剖知识应服务于临床运用而进行目标教学,是提高学生人体解剖结构认知水平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制定出总的教学目标之后,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发展水平,制定出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突出专业特点;细化分解教学目标设立每堂课的课时目标。其次,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找出重点和难点。备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课堂中的游刃有余,更没有课后的改进。

2.2 D(Do)-执行阶段 按预定教学计划和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执行阶段是关键[1]。在此阶段首先是教师应注意在教学活动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教学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实物。面对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传统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通过文字描述和插图略显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解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把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实验室授课,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例如笔者进行骨学部分教学时,在实验室进行实物教学。学生在听老师讲解的同时观察实物标本。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知识掌握情况也较好。在神经传导通路教学中,运用病案分析教学,既结合临床又使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有针对、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①除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以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选择灵活、适用和表现力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讲授内容新颖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及时更新教材,改革教学内容;要做到基本概念、理论讲述清晰,教学中能恰当地联系实际,实例贴切新颖,比例适度;思路开阔,信息量大 ,向学生介绍本领域与课程相关的最新成果[2];③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教学活动中的气氛效果。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应察其言,观其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善于抓住重点,有效讲解难点,注意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2.3 C(Check)-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包括对学生和教师的检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通过随堂测试、作业、实验 、答疑、单元测试、期末考试及撰写小论文等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完成对学生的检查。

对教师的检查可以由学生和同行完成。学生可以填写调查表,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同行可通过听课对被听课者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是否紧扣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教学方法应用是否灵活适用;时间分配是否恰当等方面提出意见[4]。

2.4 A(Action)-处理阶段 将检查阶段从各方面获得的信息,认真分析处理,书写课后记。在课后记中,自查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教学设计是否适当,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总结成功经验,以供今后教学推广应用;对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研究,制定新的实施计划,进入下一循环。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合理应用PDCA循环理论,可使解剖教学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还不断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艳琴.PDCA循环理论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64-66.

[2]高丹,李国杰. 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内在改进[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11):82-85.

第6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多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39-02

《妇产科护理》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临床课程。在《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中,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基理枯燥泛味,内容抽象复杂,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教学内容通过图形、照片、文字、视频、动画和声音加以体现,一改“粉笔+黑板+模型”的传统的模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易懂,深受师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现就多媒体技术在《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妇产科护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其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技术操作要求、基本技能步骤要真实系统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并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仅靠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必须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字、形、视、听相结合,图、文、形并茂地展现教学内容,把复杂的理论以文字、画面和动画进行展现,使护理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直观和生动,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妇产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记忆和思考,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的意义。我认为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要力求做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由点及面。

(一)化虚为实,使教学内容由看不见、摸不着转为形象直观

《妇产科护理》对疾病的讲解基本都包括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多而杂,且不易理解。在“生理产科”章节“枕先露的分娩机转”讲授时,由于“分娩机转”这部分内容在人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仅借助挂图、骨盆模型、婴儿模型示教,学生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最终常是一知半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后,能够直观地体现出胚胎、胎儿在母体宫腔内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形态,以及头位分娩时,胎儿是如何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三个平面的分娩机制。动画录像,再配以文字和说明,有效解决了理论教学费时、费力的矛盾,同时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接受。

(二)化静为动,使教学内容由静态转为动态

“计划生育手术过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各项手术操作步骤从用物准备到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以动态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能直观明了手术全过程,解决了老师表达难、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在“妊娠生理”章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把“受精”、“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等基本概念以动画的形式进行体现,并配上悦耳动听的音效,学生既新鲜又好奇,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很快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概念。

(三)化繁为简,使教学内容由抽象转为具体

《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中,对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护理措施等理论多数学生认为“繁、难、多、杂”,不好理解,传统模式教学效果差。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深奥的理论通过清晰而逼真的图像、图形、动画,由浅人深,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呈现,教学效果好。在“宫颈癌”章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清楚地展示诊断过程中宫颈刮片、宫颈活检等关键步骤,再结合临床处理方法步骤的讲解,学生很快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分期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建立了临床思维能力。在讲授“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这一章节时,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人体解剖学的彩色图片和影像讲解,通过分析、讨论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教学简单明了。

(四)由点及面,使教学内容能由各章节的讲解转化为系统的知识

《妇产科护理》的理论教学,由于章节内容多,理论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教师备课时工作量大,有时课堂教学时只能以妇产科护理中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为授课重点,传统模式教学常常将基础知识一带而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杂而乱,跳跃性大,连续性差,不易理解。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能节省课堂上教师板书、绘图、画表所占用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使教学时间充足。基础知识及相关内容可以综合系统地进行讲解分析、归纳总结,如通过列表总结疾病的鉴别诊断,把大量的诊断内容通过表画的形式进行直观地讲解,增加完善教学的整体信息,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效率高、效果好。

总之,用好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往往事半功倍,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之目的。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需把握的环节

(一)要注意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交流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口授、板书进行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尚能集中在教师的言行上,教师教学的引导力掌控力强。但在多媒体手段运用后,往往教师把部分注意力放在操控电脑上,而学生的注意力又在大屏幕上,师生交流被弱化,“教”与“学”的交互性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掌控课堂,引导教学,防止教学变为人和机器之间毫无情趣的信息交流。

(二)要注意掌握教学节奏

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减少了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和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往往有的老师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仅根据制作的课件内容进行报告式的讲解和诠释,画面内容切换快,使得学生听课、理解、笔记顾此失彼。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掌握教学的节奏,张弛有度,使教与学同步合拍。

(三)要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首先需要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相关技能,还需搜集、整理有关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和素材。目前个别教师仅仅单纯地把教材的文字内容照搬上电脑,将多媒体课件等同于电子讲稿,课件内容单一,形式呆板,不够生动形象。

(四)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多媒体手段在《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中是能发挥很大作用的,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一节“骨盆”的讲解,运用多媒体能够使学生掌握子宫、输卵管、卵巢等组织器官的解剖知识,但对各器官之间的比邻关系就认识不够清晰了,此时结合骨盆教学模型,可加深学生对实体的感知,进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应用多媒体手段的“度”,对多媒体手段不能过分依赖,而应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第7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贲门癌是指发生于解剖学贲门齿线上下5 cm 的食管和胃的恶性肿瘤, 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约占胃癌发病率的19.7%[1]贲门的淋巴回流有胸腹两条途径, 淋巴结转移[2]也相应的有上下两个方向, 向上沿食管的淋巴引流转移至胸腔, 向下沿胃的淋巴引流转移至腹腔, 这给淋巴结清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传统的胸部外科和腹部外科手术由于和操作视野关系, 给手术疗效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肿瘤发生胸、腹腔转移时应采用全胃切除,同时彻底清除周围淋巴结,并将受累器官一并切除,故手术路径最好选用胸腹联合切口,慎用单纯经腹,最好不要单纯经胸。现将一例胸腹联合全胃切除术后护理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7岁,自述10余年无明显诱因感烧心,偶伴反酸,无腹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自认为是“胃病”,自服胃药治疗,效果可。1月余前间断出现呃逆,进食后感哽噎,余无明显不适,休息后可缓解,未就医,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就诊。B超检查提示“贲门实性占位,周围淋巴结肿大,浅表性胃炎,胃儲留,胃下垂”。胃镜检查提示“贲门,胃底癌?”腹部CT提示:(1)贲门部及胃底胃壁增厚,胃癌可能,请结合临床。(2)胆囊炎。(3)肝、脾、胰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限期行胸腹联合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术后给予重症监护,吸氧,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接受全胃切除病人,一般全身情况较差,因而病人对接受大型手术常顾虑重重,必须耐心给病人和家属解释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顾虑,调动病人和家属积极性,争取得到他们的密切配合,圆满完成术前各种检查和治疗。

2.2术前营养支持:胃癌病人尤其是伴有梗阻及出血的病人,因为消化不良或食欲下降,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加上肿瘤本身的消耗;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前即应进行营养支持,对不能口服的病人,应静脉补充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积极改善术前病人的营养状况,增加其对手术的耐受力。考虑病人术前需营养支持、术后需较长时间禁食、输液,可能还需要化疗,一般术前予以中心静脉置管。

3术后护理

3.1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前常规禁食禁水、隐性失水、排尿、术中麻醉、手术出血、引流管等情况,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末梢循环,准确记录出入量。遵医嘱定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给液速度及量。24小时内避免过度的搬动病人,避免造成大出血。

3.2引流管的护理

3.2.1胃管的护理:有效的胃肠减压防止胃肠道积气积液、减轻腹胀,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胃肠功能的恢复。所以胃肠减压期间要保持胃管的通畅,使之持续保持负压状态,防止打折、受压、扭曲。妥善固定防止拖出。如遇引流液粘稠胃管引流欠佳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20毫升生理盐水低压冲洗胃管,但切记不可回抽。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术后24小时内因残留或缝合创面渗血,可引流为暗红色或咖啡色液一般可自行停止。如遇引流出血性液量较大,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当肠蠕动恢复、肠鸣音恢复、排气后、胃肠减压量减少(24小时少于300-400毫升),拔管前进行闭管实验,闭管后无恶心、呕吐、腹胀,方可拔管。全胃切除的病人应食管与肠管直接吻合,容量小,过早拔除胃管易发生吻合口瘘,要求一周后才能拔除胃管。

3.2.2空肠营养管得护理: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液促进肠道蠕动。应遵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稠的原则。妥善固定防止脱出。保持营养管得通畅,每次滴注营养液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在应用的第一个24小时观察胃液的颜色、量,有无营养液的反流;有无腹泻、腹胀的发生,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通知医生酌情延缓营养液的应用。输注营养液时床头抬高30-45度,减少反流误吸。控制好速度、温度、浓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肠外营养的过程中可引起电解质、营养代谢紊乱,严格执行医嘱,保证营养液的输入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时监测血糖、肝肾功能。长期应用营养液可引起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口腔黏膜、舌干燥。加强对口腔的护理,每日两次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用清水漱口保持湿润。

3.2.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目的是引出积血积液,防止腹腔感染。观察引流管的色、质、量。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出,每日更换引流袋,定时捏挤引流管防止引流不畅,导致腹腔积液,引起感染。平卧站立时要低于腹腔切口。患者进食后引流液无改变且颜色清亮量少时考虑拔除引流管。

3.2.4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水柱波动情况,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打折。定时挤压胸管防止堵塞,保持管道密闭无菌。每日更换水封瓶内蒸馏水,作好记录。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吹气球等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腔负压使肺扩张。待病人进食后观察24小时内引流液小于50毫升,脓液小于10毫升,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时可拔管。拔管后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包扎一天,观察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

3.3:术后取平卧位,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利于呼吸、循环、引流管的引流。

3.4活动:鼓励病人早期床上适量活动,由于腹部手术对肠道有创伤和麻醉作用,大多病人术后出现腹胀不排气等。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预防肠粘连,促进呼吸和血液循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5饮食:病人恢复经口摄食后,饮食护理应列入重点。由于全胃切除后带来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病人进食多半小心翼翼,无论进食质及量均会不足,若不进行必要指导,会造成负痰平衡及营养障碍。饮食护理应遵照少食多餐、循序渐进、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和个体化原则,对病人每日总热量及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的摄入量可粗略计算,并给予指导。每周测量体重,并以此作为临床营养护理的常用指标,一般经过1个月左右的适应期,大多数病人体重稳定并逐渐上升。早期必须严格遵守少食多餐、清淡、质软、高蛋白、低脂、低糖、忌冷、忌辛辣、忌酸的原则[3]。

4并发症的观察

4.1术后出血:一般在术后24小时以内,胃管内见到暗红色或咖啡色胃液,其量不超过200毫升,且逐渐减少。若短期内引出大量新鲜血液,甚至呕血、黑便,可发生休克。因此术后应严密观察引流管内引流液颜色、性状及量,并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的改变或有无烦躁不安等症状。同时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如发现患者意识淡漠、面色苍白、肢端温度下降、尿量减少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4.2吻合口瘘: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烦躁不安和呼吸困难等早期症状,有胸引管者,密切观察管内有无异常引流物(胸腔引流液颜色变黑、较前加深,或进食后出现食物残渣)。随后有无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高达39℃左右,不易被控制。最后发生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心慌或休克状态。通知医生并及时处理。立即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充分引流,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位置不当者即予调整或重新放置。引流管拔除者,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补充营养,补给足量的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使用抗生素,给予大剂量广谱、高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稳定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4]

4.3肺部感染:术前应戒烟、氧疗、做深呼吸运动、指导咳嗽及排痰训练、雾化吸入等可以加强和改善肺功能。术后咳痰无力或惧怕疼痛不敢咳嗽, 易致肺部分泌物滞留, 引起肺炎、肺不张等, 甚至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 防治重点为充分供氧、排痰、翻身、叩背等肺部物理护理; 对痰稠、痰多,咳嗽无力者, 应在严重低氧血症以前尽早人工辅助吸痰、辅助呼吸; 如果仍不能缓解应进行气管切开; PaO2

参考文献

[1]方圻. 现代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2]冯守山, 邱志钧, 张羽捷, 等. 100 例贲门癌淋巴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研究[J]. 中华外科杂志, 1990, 28 (9): 544-548

第8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妇产科教学;体会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11-01妇产科学是一门与手术联系紧密的临床科学,也与解剖学、生理学等各基础学科,以及内科、外科、儿科等各临床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门课内容较抽象,单靠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具体的医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教学的适当应用不仅使妇产科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也拉进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医疗实践的联系,给他们进人临床的彼岸搭建了一个顺畅的桥梁。

1.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

1.1使抽象的知识生动起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应用图、文、声、像等提供视觉、听觉的刺激,使学生在感受优美的画面和动态的影像中自觉地学习妇产科学中一些抽象的内容。 比如,在讲授"子宫颈癌"的转移途径时,学生从文字中很难想象的到癌细胞到底是怎样直接蔓延到阴道、宫腔和膀胧、尿道,又怎样在淋巴中发生转移,又如何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部位的。因此,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学生们就能从连续、直观的画面中感受癌细胞的转移过程,不再感觉盲目和抽象了。

1.2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变静为动的特色,起到传统的口授手笔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示意图片等手段,将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识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升了教学效果。

1.3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如 "分娩机转"这部分内容在人体内看不见摸不着,教师讲课时,采用挂图、骨盆模型示教,学生听课后,只能被动地凭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在医院,由于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学生大批带入无菌操作的产房,观看正常分娩及接产的技术操作,学生难以强化理论知识和熟悉操作技术,教学中费时又费力。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理论和见习中的不足,直观屏幕上胚胎、胎儿在母体宫腔内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形态的照片,胎儿足月后先露部分在母体骨盆内完成"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等适应性转动,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分娩机转的动画以及产妇正常分娩整个过程和接产技术操作的录像,配以文字和解说,学生印象非常深刻,过目不忘,容易理解接受,因而能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临床实习,很快就能掌握技术操作。

1.4搭建起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医疗实践的桥梁 .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对临床实践性强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多媒体网络课件采用丰富的视频和图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搭建起了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实践的桥梁,使学生不出校门就与临床医疗有了一次次亲密的接触,使他们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有了更好的了解,不至于产生畏惧心理。 比如,产科和妇科的各项手术操作的过程、术前的准备、术后的处理等单靠教师的讲解和挂图,学生大多仍是一知半解。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量视频对感官的有效冲击,视频、图片和动画集于一身,生动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时而以旁观的身份充分体会手术操作的全程和处理,时而如身人其境参加患者的救护。

2.如何更好地在妇产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2.1精选课件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多媒体课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用,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多媒体题材的选取,对于那些用传统方法不便展示的如胎方位,以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发挥其优势。如卵巢周期性变化及性激素功能,虽然真实存在,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观察不到,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很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图表、动画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将卵巢周期性变化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2传统教学方法与课件优势互补: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之上,与课件紧密结合。做到两者优势互补,促进妇产科护理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分娩机制的讲解,传统教学使学生想像出分娩的动态过程比较困难,特别是俯屈、内旋转如何形成及内旋转的方向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设计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加上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最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随堂小测试,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相结合: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操作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实验是单独的多媒体演示不能代替的,但多媒体与实验模型结合,可使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讲解,显示实验的操作步骤,然后在模型上演示操作步骤及要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多媒体上的正规操作,反复在模型上练习。这样教师的注意力可放在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上。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可用多媒体辅助总结、概括,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多媒体课件已在我校妇产科教学中普遍应用,但如何更快、更好研制适应临床妇产科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并如何更好的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起到取长补短,使"教""学"相长,已成为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

第9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关键词】心理干预深静脉置管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51-02

深静脉置管术已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外周穿刺困难以需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开放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但深静脉置管必尽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操作,其危险性较大,技术难度较高。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患者及家属的文化层次低,观念落后,可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在穿刺时不可避免的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针对患者的这些负性心理状态,我卫生院从2008年1月―2010年10月对59例深静脉置管成功的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各种原因所致的重症患者21例,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8.8岁。穿刺困难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1.5岁。59例患者分别经颈内静脉穿刺19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14例;经股静脉穿刺26例。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种类及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对患者做好安慰解释等各项工作,做好穿刺前的准备,根据穿刺部位,安置患者于合适,讲解穿刺中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配合。

1.2.2 观察组 采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由责任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以及家属的文化层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是心理干预的前提和保证[1]。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施环境认知、情绪、行为、家庭方面、操作者自身的心理干预及穿刺过程的全程心理干预。

1.2.2.1 环境方面 安静整洁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技术过硬的医护人员,严谨而不失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使患者首先从心理上消除恐惧和陌生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2.2.2 认识干预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医学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及深静脉穿刺的目的与方法,告知穿刺的步骤,所需时间,穿刺中或穿刺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并例举穿刺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及家属疑虑,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

1.2.2.3 情绪干预 针对患者及家属对自身疾病及深静脉穿刺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给予理解、开导关心.鼓励与安慰。对于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给予明确的解答,消除患者及家属的负性情绪,让患者了解术中及术后配合良好。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1.2.2.4 行为干预 对穿刺困难嘘声静脉置管的病人,指导患者采取分心法,深呼吸、放松等肌肉松弛训练,术前提醒患者排便。穿刺时由责任护士守候在患者身边握住患者的手谈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或给患者听一些轻音乐,音量在30―40分左右。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发现紧张或疼痛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安慰患者,使患者放松身心[2]。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穿刺点及有无不适,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1.2.2.5 家庭干预 家庭是最基本的支持力量,根据患者家属的文化层次,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置管的目的,置管的必要性,以取得家属的认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不违反无菌操作原则的前提下,操作时允许家属陪同,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操作。

1.2.2.6 操作者心理干预 良好的心境是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使操作顺利进行,因此操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穿刺技术和经验,还要培养稳定积极进取的心态,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在进入工作状态时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遇事不慌,纠缠不怨,悲喜有节、激情不露,以镇静果断和谨慎的态度完成操作,穿刺前要做到心无杂念,定位准确。穿刺时稳、准、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1.3 观察指标

1.3.1 术前焦虑评定标准 根据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由责任护士发问卷,让患者自行或指导提问方式进行,测量患者焦虑值,50―59分为Ⅰ级.60―69分为Ⅱ级.70分以上为Ⅲ级。

1.3.2 血压和心率的观察 于深静脉置管前15分钟各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1次,并作比较。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见下表1.2

表1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恐惧情况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X=11.60P

表2 两组患者心率血压比较(例)

注:两组患者血压.心率比较为P

3 讨论

深静脉置管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无菌技术手段,建立一条高质量的可重复使用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病人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而且还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为抢救生命建立一条“快速通道”。此穿刺方法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恐惧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还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患者在穿刺之前对其一定程度的了解,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即可相对缓解患者心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降低其焦虑、恐惧程度[3],使深静脉置管术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潘君玲.小娟等.女性抑郁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护理研究2002.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