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 要:自我发展管理能力是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级的一个方面,是每个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基础。在职业教育中增加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升职可能性,适应现代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发展管理能力作为通用管理能力的一个基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提出的时间并不长,却对职业群体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构建起到了基石性作用。所谓通用管理能力即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而管理自我的能力是管理者乃至每个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其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自我发展管理能力最基础的一项就是自我规划,包括个人的自我认知、对人生目标的思考、以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在职业活动中,具备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有效地设计达到目标的步骤,规划自我活动和团队活动,控制自我行为与调控团队行为,组织和协调各类可控制资源。
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地实践,其教育量大面广,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主力军。面对国家越来越现代化的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必然走向。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技术大军。我国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长期把工作重心集中于职业特定技能,为数以百计的职业(或工种)制订了国家标准,在近千个职业(或工种)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重大的影响意义。
但是,一直以来,整个社会对通用管理能力尤其是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事实上,新时代除了技术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更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归宿。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对加速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个人得到职业满足和获得成就创造条件,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有效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也要提高人的社会化能力和应变能力。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往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主要模式,高就业率是其稳固立足、不断发展的重要秘诀。也正是由于其直接面向就业岗位,更加需要有效合理地进行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培养,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对象的现实特点呼唤学校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对象往往是16——20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形成阶段。从心理成熟性来说,这一年龄层渴望独立又缺乏阅历、往往情绪动荡且草率,为增加自身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拉帮结派,从而形成一种团团伙伙的形式。从价值观成型性来说,青少年尤其是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模糊、道德观淡漠,这些学生不是比谁成绩好,而是比谁消费高,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和表现欲。从文化素质水平来说,职业教育学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往往会造成自身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人生观来说,职业学校所面向的对象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更由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能认真地进行自我规划和人生设计。
因此,在职业教育的特定环境下,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培养能正确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人生、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和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和团队、组织的沟通技巧。面对青春期阶段和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阶段的学生,职业教育学校要给予其行之有效的引导,纠正其偏离正轨的社会心态。使学生在步入职业轨道之前,已经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管理能力,赢在起跑点。
社会对职业教育理解的误区迫使学校培养自我发展管理能力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它带有浓烈的专业性特点。只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对口性很强的一线从业者,这类教育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职业教育生产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学生乃至家长往往只重视知识技能的社会需求性,认为职业教育只关注就业,学生所具有的技能、技术应该是其毕业之后社会上急需的技能、技术。同时职业教育教师也往往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就业,就业代表一切的社会误区一直存在。
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承担着学生人格养成和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素质本身就相对较低,就更需要大力培养其自我发展管理能力。我们可以反思,每一个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其首要目的都是能获得一份一线技术工人的工作,而往往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但是有了一份一线技术工人的工作之后的发展呢?能否快速适应一线生产工人的角色转变?难道一辈子都在某一个岗位作一线工人?难道不管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作一线工人?这些问题往往学生、家长乃至学校和社会在学生职业教育阶段并未深入思考。同是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的一线工人,如果在教育阶段就能培养其良好的自我发展管理能力,使其能在教育阶段就形成良好的管理能力,必然大大加强了其就业之后的工作适应性和升职空间。面对社会对职业教育理解的误区,必须大力加强自身规划、认识和管理能力才能使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完全胜任一线的生产工作,也有足够的心理建设胜任管理工作。
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要求学校培养自我发展管理能力
1、个人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成为了人才的竞争。大多数从业者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管理者开始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从业人群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深入分析面向21世纪的七种人才特质——融会贯通者、创新实践者、跨领域融合者、三高(IQ+EQ+SQ)兼高者、沟通合作者、热爱工作者、积极乐观者,更多的是要求从业者的通用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只不过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综合能力素质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性。随着社会效率化和多样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已经转变为以综合性能力素质为基础。这需要通过系统的专业化能力培养才能养成,且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职业领域。
2、企业需要
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淘汰也更加残酷。如何使一个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管理层必须具备的管理和领导能力,却也关系着每一个从业者的切身利益。如今的企业管理往往不仅仅依靠管理层的直接领导,同时也强调每一个员工自身和团队的管理能力。国内众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机构大大加强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更加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拥有通用管理能力尤其是个人和团队管理能力的职工,更有终身从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基础,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对于直接面向就业一线的职业教育,在技能培养的同时附带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赢在就业的起跑点。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模式也更适应于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
3、政府需要
199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与人事部整合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级课题“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能力分成了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目前通用管理能力成为国内第一个以管理能力水平为导向的国家级认证体系,强调了我国企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系统化、实用化。政府对通用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更加要求每一个从业人员自身管理能力的加强。
因此,职业教育中引入和加强自我发展管理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青少年正确、积极社会心态培养的必要条件,是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只面向就业、只重视技术的思维定式的重要因素,是适应国家和现实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Karen Holems, Corinne Leech著. 天向互动教育中心译. 个人与团队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施展. 职业教育管理理念浅谈[J]. 科技信息, 2008, 31:243.
[3] 孟令臣. 关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6:23-24.
关键词 职业模块;药学英语;有效教学
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9)规定:中职英语应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要求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职业模块三个模块。其中,职业模块为限选模块,要求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专业课的设置为学生开设一定量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为学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笔者作为中等医药学校的英语教师,对如何进行药学专业英语的有效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现简要概括如下:
一、课程目标
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和“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思想,药学专业的英语职业模块的课程目标的设定遵循“能力本位、学生主体和实践导向”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有调查显示(蒋乃平,2008),38.63%的入学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入学时有10%的学生不能认读26个英文字母。我校学生第一年进行文化基础课学习,第二年学习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等课程,第三年顶岗实习。通过对就业岗位的调查,了解到毕业生主要分布在药物生产、检验、销售、服务第一线的岗位,其中在药店从事销售工作的占60%。并且用人单位看重的不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是知识的应用。
据此,拟定了职业模块教学的课程目标:能听懂药店、药房日常工作场景中的简单指令,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处理药品销售中的实际问题;能借助普通词典读懂英文药品说明书中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等用药必需项的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听、说的语言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性质为选修课,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课时为36~72学时。
二、教材选编
现有出版的大中专《药学英语》教材注重医药科技文章的阅读与翻译,不利于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对话为主的药师交际英语学习书籍,又没有相关的词汇语法讲解,不利于中职生课堂学习,故需自编校本教材。按照“英语学习情境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的原则,而《大纲》中也规定: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真实性任务”评价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笔者编写了《药店英语》。教材内容编排按照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以“对话形式的药店英语”为主线,学习各类药品销售的英语对话。在教材中,设置虚拟对话角色-药剂专业的实习生李婉仪、健民药店的经理王先生、健民药店的职业药师蔡女士、买药顾客若干。在学习中,学生“跟随”李婉仪到健民药店面试,接受王经理的工作培训,为买药顾客提供售药服务和咨询,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中。
整个教材共分十一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药店面试;第二单元为药店店员培训;第三单元至第九单元中,每个单元的主题为各类OTC常见药品的销售;第十单元为保健品的销售,第十一单元为护肤品的销售。在每一单元中,按照“听说先行,读写跟后”的语言学习规律,分为课前预习、情景英语、阅读英语三部分。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本”的原则,所用词汇语法相当于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一级水平。为了方便学生以后的工作需要,还设置附录部分,内容包括:几种常用药的中英文说明书、常见病名称、药品英文名称归纳等。
下列表格是药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宏观设计: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
为了达到“能力本位、学生主体和实践导向”的教学目标,药学专业英语职业模块的教学模式以CBI为教学理念,采用主题教学模式,运用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自主学习策略。利用模拟药店实验场所,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一个“店长”,其他为“店员”,每个单元的学习相当于完成一项药品销售工作。每个单元教学采用多个教学策略,力争每节课都应让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从成功中得到满足。
下面以各类OTC常见药品的销售教学过程设计举例:
1.明确工作任务,准备相关药品知识的资料
每次课前安排一项药品销售工作任务,结合“课前预习”部分所问的问题,由“店长”带领“店员” 参考药理学、医药商品学等专业课内容,复习即将销售的药品的专业知识,准备相关的资料,以PPT的形式呈现:(1)该类药品的常用药;(2)情景对话中的药品的名称、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包括不良反应,禁忌症,贮存等)。
2.学习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
各组由“店长”在讲台前展示所准备的PPT,同学评价,评最佳准备奖两组。然后,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校本教材,学习该类药品名称、适应症、不良反应等的英文表达方式。该部分活动内容主要是知识掌握,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系统讲授和系统训练
3.完成工作任务
该部分活动侧重培养实际能力或方法,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组内同学练习,一位扮演顾客,一位扮演药店店员,练习英文销售对话,其他人在旁参照学习评价量规表,进行评价。
4.班内举行模拟药店销售
该部分活动除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或价值观,采用突出社会活动、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小组以抽签形式分为三大组,每组包含两个小组,组成甲方和乙方阵容。模拟药店销售,由甲方扮演药店店员,乙方扮演顾客,在校内模拟药店的实验室完成药品销售任务。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议,修正自身的不足,促进英语销售技巧的提高。
5.学生作品成果展示,教师进行评价反馈
评价方式采用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和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其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下的表现。
教师对模拟药店销售现场进行录像,在任务完成后在班上评讲。学生填写主题学习评价量规表,由学生自评、组评及教师进行点评。
四、教学反思
在课堂学习中,主题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结合药理学、医药商品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感觉言之有物,降低了语言学习的焦虑,有利于英语的习得;同时又复习、应用了专业课程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不过,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对话,以至于模拟销售时像是在演戏背台词,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而且学了几个单元后,兴趣性有所降低。这需要教材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等医药学校的药学英语教学应坚持针对性、适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采用主题模式教学,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满足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实践性和自觉性,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
附录:药品销售英语主题学习评价量规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戴庆宁,吕晔. 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 国外外语教学(FLTA) ,2004 (4):16-20.
[3]吕晓娟,杨跃.主题模式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9):84-86.
[4]赵向奎.专科药学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高教论坛,2008年8月第4期:130-131.
关键词:中医药;职业教育;临床医学;学生素质;培养
作为承担着传承振兴中医药事业重任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重在探析当下新的医学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群学生素质养成的内涵与外延,方能为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目标和指向,有的放矢地突破当下中医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悖论与困局,方能探析素质养成的模式、路径与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宏观概念
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诸如人生态度、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中医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内涵与外延探析
中医药高职院校加强素质培养核心要义是落实到医学人文学教育层面,教师用心播下人文的种子,倾尽全力解决当下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过于理性、过于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医学伦理与道德、法律问题、医患关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等;对中医学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来讲,重在解决中医教育西医化模式倾向,培养中医思维和逻辑,以中医的视野和职业伦理学习中医、践行中医、发展中医。
(一)引导学生体认并养成中医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传统文化、人文科学是中医学的根基,缺乏人文素质的修养,很难领略到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真谛。只有重视人文教育,用中医思维学习中医、发展中医,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从业者。
因此,通过设立中医文化课程群,希望借助中国文化的研读和学习,阅读和理解中医的经典著作,培养传统的文化素养,领会中医的人文属性,明确中医的文化哲学基础,明晰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主要特点,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真谛。
(二)培養学生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职业,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庄严职责。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其医术同等重要,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而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染,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太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要素,已经成为中医文化医学伦理建设中的重要养分和组成部分。诸如儒家的仁德思想是构成中医伦理学思想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医乃仁术”是强调中医从业人员务必做到“大医精诚”,中医应该是“仁”与“术”的结合,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方能成为苍生大医。此外,佛教和道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医文化中的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和道教的尊道贵德、行善积德等各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发展形成了外在文化动因。
(三)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今天的医学生面临着诸多医学技术发展、医学伦理尤其是医患纠纷之间的挑战,而要解决诸多问题,急需要培养几个方面的素养,如语言文字素养、人际沟通素养、文学艺术素养、法律法规素养。而要培养这些知识和素养,仅靠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较难完成相关工作,因此,临床医学专业群的中医文化课程应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较大的工作和努力。一是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素养,以此强化学生医用写作和语言表达技巧。二是加强学生人际沟通素养,要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特别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修养,加强其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以便与各种各样的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使各项治疗顺利进行,同时也为减少医患纠纷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三是加强学生文学艺术素养,文学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饱满而健康的情感及恰当的表达,使医学生内心中唤起对病患者同情怜悯的美好情感,且通过培养健康高雅的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医学从业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程度。四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刚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很容易在医疗服务工作中付出惨痛的教训。为此,在医学教育中,应该切实加强卫生法学教育和引导,以提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69-04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因其最突出地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体系和运行特点,以至“双元制”几乎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代名词。[1]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职业界定、专业划分、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和考试考核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一、专业划分以培训职业为依据,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所谓以培训职业为依据,指的是在德国,划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必须以德国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为根据,以确保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德国社会各部门所需要的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以培训职业为依据来划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是由德国社会职业的数量繁多与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据德国有关方面的统计,德国全国共有职业近2万种,而德国各种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能够开设的专业却极为有限。职业教育以为社会各部门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己任,数量有限的职业教育专业如何为职业数量繁多的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则成为职业教育界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在德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划分专业时所依据的
培训职业,必须是经过“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即相当于我国的专业目录。“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的制定者通常是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制定的培训职业必须经由联邦经济部与联邦教育部会签后予以颁布,培训职业所包含的培训内容则采取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的方式来予以规范,从而具有法律效力。德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再依据这一“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和自身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来选择和决定办学机构所能够开设的专业。因此在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属于联邦政府行为,而办学机构的专业设置则属于职业教育办学机构的自身行为。办学机构是企业,专业设置则属于企业根据自身教育条件的办学行为;办学机构是学校,专业设置则属于学校行为或地方政府行为,但通常主要是由州教育部根据各州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所决定的专业布局来设置职业学校的专业。
在德国,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设置的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单一专业,二是综合专业。单一专业类别又由重点型单一专业、方向型单一专业和一贯型单一专业三种类型组成,其中重点型单一专业的特点是在单一专业类别中设有若干个专业重点,受培青年一旦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根据职业培训场所的特点对若干个专业重点进
行选择,择定一个专业重点以接受规定期限的职业培训;方向型单一专业的特点是在单一专业类别中设有数量不等的专业方向,受培青年一旦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职业培训的某段时间内接受某专业方向的侧重培训;一贯型单一专业的特点是这一单一专业类别无进一步的分岔或侧重,该专业的所有受培青年一旦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在规定的职业培训期限内接受统一的职业培训。综合专业类别又由一贯型综合专业和层级型综合专业两种类型组成,其中一贯型综合专业是由数个传统的单一专业根据各自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各自的内核提取出来加以合并而成的,其特点是专业无进一步的分岔或侧重,但专业面较宽,职业培训的内容更为丰富,受培青年接受一贯型综合专业的培训后,职业应变能力可以得到较大增强;而分阶段设置专业则是层级型综合专业的显著特点。[2]
二、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规格及其智能结构的具体规定,要说明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职业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和个人素质的劳动者。对社会而言,培养目标体现了职业教育对某一职业领域中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结构、就业环境的理解与适应程度。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生产和社会活动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技术工人以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德国为确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由职业教育的研究者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随即被德国职业教育工作者、雇主和雇员普遍接受,成为当前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精粹。所谓关键能力,实际上是将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紧密结合,使其成为职业人才在智能结构上并行不悖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确定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在法律和法规两个层次上分别予以确认。第一层次是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进行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在有组织的培训过程中传授从事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并使受教育者获得必要的职业经验。第二层次是由德国联邦经济部或主管专业部会同联邦教育部制定的、适用于企业培训的《职业培训条例》以及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适用于职业学校的《框架教学计划》,它们详细规定了某一专业的职业教育应达到的职业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标准。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其能力范畴包括三个方面:专业能力,即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应的知识;方法能力,即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计划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社会能力,即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与他人交流、合作、集体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行为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在专业能力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突出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和多工种适应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合作交流和小组工作能力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与技术;在方法能力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了独立制订、实施和检查评估计划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课程是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就要求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必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使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首先体现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课程的设计中,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来选择课程内容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计的突出特点,并据此确立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这一课程结构是一种阶梯式的、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课程结构。在这里,所有理论课程都综合成为专业理论、专业计算和专业制图三门课,它们涵盖了所学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具有深浅适度、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专业问题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所有课程又根据双元制职业教育分阶段培训的要求,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并且教学呈阶梯式循序渐进、逐渐上升。无论学生接受哪一个层次的职业培训,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这三门专业课的教学始终都是围绕学生参加的职业实践活动由浅入深、从泛到精开展的。
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更加体现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设计中。实践是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训练与生产实习的典型特点,具有明显的过程属性。学生参与培训企业的职业实践活动是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工件制作来进行的,并通过职业实践来实现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每一工件的实际制作都是该职业中的具体职业活动。这样通过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来设计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进而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过程,就能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形成社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目的。[3]因此,围绕职业活动,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积极参与职业实践活动过程,获取直接性的职业经验,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选择、设计与编排的核心。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用性为原则,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用性为原则,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其教学内容的特征是:知识面宽且浅而不陋,实用性强并学以致用。例如,德国巴伐利亚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课程内容中就包括电工、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无线电信息技术、脉冲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和调节技术、化学与材料、测量技术、保护技术、钳工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电子线路制图、工程制图、数学计算等知识。每部分的课程内容做到少而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那些零碎分散的专业知识捏合在一起,而是依据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来组织教学内容,以便培养出“宽基础、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尤其注重浅显易懂,许多课程内容的教学只是点到为止,不做深入展开。例如,在电子专业交流电的教学内容中,不讲复数运算,而是采用直观形象的向量图来讲解概念。所配的相关习题,只要求学生运用很低的数学技巧。大多借助实例来解释和推导一些基本的概念、公式和定理。
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的介绍和引用,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围绕培养目标,强调专业理论为专业实践服务,是德国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据此,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用性知识。例如在电子专业的理论教材中,德国介绍了多种实用的特殊变压器,而我国过多地讲述、理论分析理想变压器;对于纯理论知识的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教材显得相当吝啬;对于所涉及的定理和复杂公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中也只讲结论和应用,重点分析定理和复杂公式的特点和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样就使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会感到定理、公式是枯燥的死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有用知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4]
五、教学活动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为重点,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活动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不仅表现在教学目的、课时分配和实施过程上,而且体现在培训要求、考试要求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以钟表制造(修理)专业为例,在教学目的上,要求学生掌握时钟设计的基础工艺,具有分析钟表构件功能性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准确地发现并排除功能性故障。在课时分配上,在3年的培训中,实习教学课占总课时的70%,理论教学课占总课时的30%;在理论教学中,专业理论课占60%,普通文化课占40%。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培训以技能为主的实行。在实施过程上,有成熟的教材,有服从于教学目的的规范的操作过程,每一个培训者均拥有一个由足够工具、仪器、材料装备起来的工位;有细致、科学的评分标准;有严密的考试、考核手段;还有一套适合于这一课程教学的方法――四级教育法,这就从客观上保证了培训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培训要求上,学生结业时应掌握的技能有:加工、连接、拆装和调节技能;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使用操作技能;零部件的测试技能;制图和设计技术等。此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是通过制作一项一项实训工作来达到的,而这一项一项实训工作都是经过职教科研人员精心设计而成的。在3年的培训过程中,学生要完成46项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工作,这就使培训以技能为主从可能变为现实。在考试要求上,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都须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整个理论教学强调理论的应用性,不是把精力放在原理的分析和推导上,而是落脚在应用上。由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以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保证了德国技术工人的良好素质,保证了德国的产品在世界上的声誉。
六、考核考试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职业教育的质量可以通过考核考试来检验,考核考试结果要令人信服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和规范。在德国,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试任务,做到了考核考试的客观、公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行业协会代表着德国社会各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考试由行业协会主持进行,是对德国职业教育质量的一种严格把关。并且结业考试通过后,所颁发的结业证书实际上是职业资格凭证,在德国全国通用。德国社会各用人单位正是根据结业证书所记载的成绩来决定是否雇佣证书持有者为工人的。德国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结业考试的管理规范有序。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考试及其管理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规定承担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任务的行业协会必须设立由考试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专家所组成的考试委员会,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结业考试事宜;行业协会必须依据州最高主管部门(通常是劳动部或经济部)审批的考试规则,制定考试规则并予以公布;考试规则必须明确规定准考条件、考试安排、评分标准、考试证书的颁发、违反考规的制裁和补考等事项。[5]正是由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考试是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而不是根据某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是由行业协会,而不是由某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来组织实施的,避免了某个培训机构(企业或职业学校)独立性的影响,确保了职业教育结业考试的客观性,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并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结业考试必须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包括培训大纲所规定的技能、知识以及在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与培训大纲有关的学科内容,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参考文献:
[1]“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
[2]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9-150.
[3]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料,2000(1):78-80.
[4]The 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The Material and Social Standing of Young People During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M]. Berlin: Berlin Press,1990:63-66.
[5]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s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M]. Berlin: Berlin Press, 1984:102-104.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German Dual-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Ability-orientation
HUANG Ri-qiang
(Academic Council,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zhou 344000, China)
摘要:传统教学理念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书育人为本,但是在本科生的教学中,这种理念会让当代大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制药专业本科生课堂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并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41-02
制药工程专业的各项专业课都包含了自然科学及数学的内容,是学生在具备了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等基础知识后,利用有关相平衡热力学、动力学、传热传质和动量传递理论来研究制药生产中实际处理药物生产技术的课程。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对制药相关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改革,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改变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开展制药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重点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输送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一、教学思想与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设计存在很多缺点。(1)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教学的绝对权威地位,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中心,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忽视了发展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和进步。(3)传统的教学设计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忽视了学生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受到了压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具备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1)这种教学理念在肯定教师在教学中优势地位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地位,教学活动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学生的需求将得到最大的满足。(2)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死板的,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甚至涉及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师生之间积极地互动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更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学习,从此学习不再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而是一个充满有趣挑战的快乐旅途。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相关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灌输学生他们认为重要的课程知识,教学效果比较差,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大高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是在必要的环节引导他们,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建立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二、教学转变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放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规律,努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快乐的教学氛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努力理解学生,不误解学生
每个人都需要被理解,尤其是还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人格还不是很完善,身心还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一个博大和包容的心去理解他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被理解和认可,都需要被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敏感期,所以这种被理解和欣赏的需要是更加强烈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二)积极启迪学生,不蒙蔽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自己独特的优点,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自己的喜怒哀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能力去启迪和影响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说教,因为制药专业大学生都已经处于成年阶段,他们开始具备自己的独特判断,如果一味灌输他们理论知识,他们可能会产生学习倦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制药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充分激励学生,不压制学生
学生是需要被鼓励的,一味地批评和打压学生,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自卑,失去学习的动力。由于受中国传统社会思维的影响,中国的教师普遍不愿意积极地鼓励学生,让他们获得宽松的学习环境,再加上学生在中学阶段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个性是受到压抑的,很多学生的气质几乎都是很相似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所以在进入大学阶段,尤其是在制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过分受压抑的个性,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鼓励他们不要怕犯错误,从而让他们获得新生,重新获得自信,积极探索专业难题。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时刻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思考决策,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自由地创造设计情境,表现自己。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让学生提出问题;第三,让学生创造设计情境;第四,让学生组织课堂活动;第五,让学生选择设计作业;第六,让学生督促检查。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刻领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适时转变教学观,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敖敖,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一种挑战性的先进教育理念[J].澳门教育,2006,(4).
[2]刘萍.对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再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3]肖锋.试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4]徐东彦,叶庆国,陶旭梅.化工专业多层次分离工程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5,(7):168-169.
[5]张立昌.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高效课堂创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4,(8):26-31.
[6]Tungprapa T. Effect of Using the Electronic Mind Map in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Course for Master-Degree Students in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2015,5(11):803-807.
[7]吴如春,谢涛.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新尝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2):101-104.
收稿日期:2016-11-23
课题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卓越工程计划的视角》,课题项目号:16YB023
1.中医高等教育需确立科学的、多元人才质量观
我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至今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的过渡阶段。随之我国高等教育在量和质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办学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这样的前提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管理体制等要素与精英教育阶段形成了较大差异,与之相应的质量标准也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格局。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也不能以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而要以分类指导为原则,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质量标准。建立大众化语境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人才质量体系,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走上多样化、灵活化、可持续化的道路。
2.多元人才质量观语境下中医专业如何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质量标准
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 《21 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 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1999 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扩招, 按照美国马丁・特罗教授的 “高等教育阶段学说” 理论的标准来衡量,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中医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使传统的统一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树立多样化、特色化的中医人才质量标准。
3.多样化、特色化中医专业人才质量标准是医疗卫生现状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有发达的大中小城市。更多的还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边远山区,它们的医疗卫生状况很不平衡。发达的城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群众对健康水平和医疗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需要能引领中医发展方向的、有创新能力的中医人才和中医保健人才,分科要求较细;而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状况严重,大多需要中医全科人才和 “简、 便、 廉、验” 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医人才。因此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只有树立多样化、 特色化的中医人才质量观,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对中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4.中医多样化、特色化人才质量标准是中医教育自身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中医高等教育自身有特殊的规律,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高等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上是有差异的,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老牌中医院校,办学条件比较好;少数民族地区、 西部地区等中医院校办学基础比较差,两者承担着人才培养任务也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不同个体的个性品质存在差异。 因此, 高等中医教育必然要走多样性的道路。样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树立多样化、 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5.中医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中医人才多样化、特色化的动因
中医高等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也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 ( 指二级学科的中医大类) 的人数由过去几十人小班变为几百人的大班,如 2006 年中医大类招生人数,陕西中医学院860人,广西中医学院 756人,江西中医学院652人,湖南中医药大学680人。量的增长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过去传统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单一的培养质量标准,显然已不能适应现有的形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因此,在大众化背景下,促使中医人才要呈现多样性、特色化的发展。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堂教学 “三贴近”原则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依旧存在学生不想学、不爱学的状况,学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不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德育教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不少中等职业学校过于重视专业技能教学,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德育教师配备不齐,课程开设不正常,不仅影响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严重影响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二)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某些老师仍在死死地坚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甚至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未有改变。不少教师对教育教学功能的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仍留恋老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教学脱离学生实际。
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学生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大多仍旧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所学知识,就会感到德育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极大地削弱德育课的教育实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少数教师教学手段落后,仅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一张嘴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德育课程考核方式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利用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体现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所以现阶段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显然有失偏颇,不仅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对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目的形成误导。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建议
(一)坚持贴近学生,以人为本,打造生命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要注意:第一,德育就是“育德”,学生是学会做人的主体,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受教工具。第二,把学生看成具体的人、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正确对待学生个性,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如果在教学中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和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其结果必然是制约人才的培养。第三,把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克服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弊病,而代之以引导和激励为主,并耐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坚持贴近社会实际,打造时代课堂。
坚持贴近社会实际,就是要紧密结合社会现状和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在课堂上,要努力缩小社会实际与课堂内容的差距。现在的中职学生兴趣广泛、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关注国内外大事。德育课教学要把最新的时政材料融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贴近生活,打造生活化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这就是说,教育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教育。教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到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原教育部长周济说:“德育工作要做到孩子心里去。”因此,我们要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课堂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总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只有贯彻好“三贴近”原则,紧密联系实际,更贴近学生和生活,才能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师 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事业是关乎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大计,教育工作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传统,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作用更是受到全社会的广泛推崇。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阶段,教育事业承担着为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教师的社会地位更加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虽然教师以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为天职,但是长期以来,教师队伍自身的教育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队伍的职业倦怠现象时有发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1.教师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职业教育是教师队伍自我完善和自我充实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包含项目多、内容丰富的系统性工程。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教育包含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业务能力教育、教师职业心理教育、教师职业拓展教育等等内容。从现阶段我国各级各类各阶段教育工作发展实践来看,教师职业教育还没有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常态化工作内容之一。
2.教师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目前我国各类教师总人数已达到1300余万人,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开展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是从业者对于职业工作的直观化感知,也是保持从业者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外部刺激和动力。从现阶段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教师行业整体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工作强度较高、待遇水平和保障制度建设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需要,教师行业的职业幸福感偏低。通过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师能够获得重新认知行业的动力,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职业认同能力,从而提高职业幸福感水平。
二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有助于教师个人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学研究证明,个人都有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长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地满足,就会产生厌倦、懈怠等不良情绪,进而对职业认同感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的自我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以及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尊重程度上,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压力,师生之间应有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并且社会对于教师行业的整体认可程度并不高,这就导致了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形式相对单一,自我价值展示不够充分。
求知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现阶段,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教师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这种知识传授的过程是单向度的,教师很难从周围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久而久之,求知欲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损害其自我完善的途径。通过实施教师职业培训,教师的个人素质、业务能力、思想状况等都能够得到持续的充实、丰富和提升,教师也能够从接受培训的过程中获取感知的快乐,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师资培养层次。师资培养是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教师师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包含着多方面的工作内容,而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丰富和优化则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开展教师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更加容易实现学校制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大批的师资精英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在各个学科和领域起到带头人的作用,这样就更加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的人才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
二、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教育的几种主要形式
通过对现阶段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归纳,笔者总结出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教育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保持教师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敬业精神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各类各级学校的光荣传统。从现阶段基本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项单独的工作任务,而是通过日常教育、集体学习、例会等方式得以体现。大部分学校都相应地建立起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实践效果也比较明显。
2.业务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是其业务素质的外在表现,业务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国内学校开展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与其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包括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专业知识拓展培训、教育理论培训、教育心理学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等内容。一些学校比较重视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工作,能够做到定期组织相关的专家或采取委托培养等方式,让教师参加业务素质培训和教育。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还是没有建立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常态化机制,教师不能够得到长期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职业再教育。
3.职业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是教师职业教育的一项新的内容。根据研究表明,教师是社会公认的工作压力较高的社会群体,容易因工作导致各类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是容易引发职业倦怠现象的高危人群。教师每天的工作任务量比较繁重,存在重复性和机械劳动的情况,而且还要经受升学、就业等压力,因此非常容易产生职业性疲劳、健康状况不佳等情况,心理健康水平也会随之相应地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教师职业心理教育也就十分必要了。
通过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教师群体在长期工作之中积存的不良情绪及各类心理问题有望得到疏导和释放,特别是在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随时调整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职业拓展教育。职业拓展教育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即在从事相关行业和工作的基础上,接受行业相关的知识培养和技能培养。职业拓展教育在国内许多行业之中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且对于优化员工知识结构和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我国教师行业来说,职业拓展教育仍然处于空白。笔者认为,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职业拓展教育的重点应当在于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学科,并且增加身心机能训练的相关内容,提高身体素质,适应较为繁重的工作压力。
三、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教师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比较突出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工作的水平。
1.教师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应当说,现阶段国内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没有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没有建立教师职业教育长效机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校将教师的职业教育视为正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外的事物,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待教师职业教育。还有一些学校地处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和经费十分有限,很难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教育。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于教师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还没有将教师的职业教育视为自身重要的职责,因此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2.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普遍不足。从现阶段国内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组织的教师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在组织针对教师的职业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而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严重不足。还有一些学校没有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组织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技能水平的作用,从而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学校没有能够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本质规律,进而就不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完善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
3.教师职业教育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整体工作之外。很多学校将教师的职业教育工作列在年度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之外,没有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将职业教育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此外,许多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成果与工作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教师对于职业教育工作很难给予应有的重视。应该说,现阶段教师职业教育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以外,是困扰教师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四、提高教师职业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师职业教育工作水平,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深刻认识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要将教师职业教育视为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重要体现,指导学校制定科学合理地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规划。对于各级各类学校来说,要切实提高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更多地对教师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和利益诉求。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此来带动师资队伍的稳定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教育保障机制是保证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保障机制应当包括经费投入机制、教育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步加大对教师职业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动员各类社会化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参与到教师职业教育工作之中,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各类学校也应当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职业教育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效果考评机制,将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职称职务晋升等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督促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职业教育目标。
3.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职业教育的途径。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学校应当进一步丰富教师职业教育的途径,特别是要重视对教师实施职业心理教育和职业拓展教育,通过丰富职业教育途径,切实地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和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在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全面创新教师职业教育的工作模式,注重教师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刘晓、梁晨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中撰文,基于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战略,分析了该实践区在促进劳动力流动和终身学习体制发展方面的特征与优势,提出了他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分转换和转移、促进地域劳动力和发展终身教育事业方面的启示意义。
首先,作者从发展背景和实践区缔约政策两个方面阐述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过程。在发展背景上,作者分析了各国建立该体系的需求、作用和目标;在实践区缔约政策上,作者从建立宗旨、会议的目标、资料搜集运用、地域性、语言以及对各自角色界定的角度加以描述。
随后,作者分析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特征与优势:1.促进实践区地域性劳动力流动:学习成果转移模型实验是学分得以在两国间转换、认证、积累的学习途径;实践区流动学习的质量监督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地域性劳动者的流动性;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的资格认证方式,有利于规范地容纳不同的学习成果的验证和认定程序,为学习途径注入流动的血液,从而实现地域性流动学习的现实价值。2.在实践区促进终身学习体制发展: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为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实施ECVET的实践区可对非正式和非正规学习成果进行验证,在实践区内部实施ELVET便于劳动者的职业资格等级的更新。
最后,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建立的意义及启示:1.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保证了政策的透明性,使各国形成合作的统一意识,在推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分制和增加弹性学习路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体系实践区的建立在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格互认和跨国流动以及不断更新劳动力职业资格等级,设立专家小组专门研制升级课程包等方面对我国有重要启示。但是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需根据教育发展自身的现状来设计符合自身需求的方案,同时对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发展面临的困难,在我国也要给予重视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