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审美教育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美教育的内涵

第1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艺术审美;精神内涵;感性方式;弹奏技巧;文献修养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18-01

艺术审美在钢琴弹奏中是体现钢琴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是钢琴演奏的灵魂之笔。在钢琴教育中,笔者发现在结合钢琴“技术”与“艺术”的教育审美要求上,许多学生未能正确地把握技艺结合,只一味注重“技术”的弹奏而忽略了艺术审美在钢琴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出现了音乐表现上的不科学处理,使得赋有诗情画意的莫扎特式音阶苍白无力,潇洒飘逸的肖邦式音阶粗糙生硬……因此,探析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音乐处理,是将钢琴教育从技术转化为艺术的重要实现过程。

一、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重要性

钢琴作为有300年历史的西洋乐器,以其音域宽广,声音丰富而著称,自19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而被广泛运用到各类音乐作品的弹奏中。在近年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钢琴作为主要的教育工具,不仅帮助人们完善了在艺术上的明确追求,更重要的是使得人们在艺术感知的手段上变得更为感性和灵敏。这种“感性和灵敏”是以钢琴的声音为基础的,这种声音所缔造出来的能量蕴藏着人们对音乐语言更为细腻、深刻的理解和分析,饱含了人们对艺术、文学、历史、极其哲学等多文化领域的向往,从而使得钢琴弹奏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作为一门需要用心灵和情感共同感知的美学,其本质就是一种美。艺术与审美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在钢琴教育中,精湛的弹奏技巧和独到的艺术审美两者缺一不可,精湛的弹奏技巧能让钢琴声音逼真动听,独到的艺术审美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在音乐作品里,一切音乐表现都是为了达到美的要求,美既是感知的基础,又是艺术的境界,艺术审美一方面包含着对客观生活的反应,另一方面又涵盖了对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和情感夙愿。在钢琴弹奏中,弹奏技巧是客观因素,能给人直接的听觉享受,艺术审美则是带有主观情感的主要感知,能使音乐作品充满灵魂,给观众带来心灵冲击,是实现音乐艺术美的重要手段。

二、艺术审美在钢琴教育中的主要体现

钢琴的艺术审美不是一项技艺,而是渗透在钢琴弹奏里的一种精神内涵。在钢琴教育中,让学生在感悟美、享受美的过程中去提炼美、进修美是培养钢琴演奏中艺术审美的良好方法之一。

(一)良好的感性样式

在钢琴教育中,良好的感性样式是教师对学生的重点训练之一,但在追求良好的感性样式上,教师要从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需求出发,去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科学的审美分辨,通过联系作品内涵去加强对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向去理解钢琴、弹奏钢琴,从而培养良好的感性样式。1.通过听辨能力去实现情感体验。在钢琴教育里,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性样式之前,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良好的听辨能力能保证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从而使演奏者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情绪,获得更为统一而强烈的情感体验。2.通过内心听觉去实现音乐的艺术性。在钢琴教育中,良好的听觉感性样式结合微妙的情感体验,能给演奏者的内心听觉带来细腻、具体的艺术内涵,使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更好的呈现出具有音乐性的乐谱,帮助学生实现钢琴演奏的艺术审美要求。

(二)充满内涵的弹奏技巧

在钢琴弹奏中,技巧相当于绘画过程中的调色板,对钢琴演奏起着自由调度和灵感发挥的重要意义。因此,从手指技巧到手腕、手臂乃至整个身体的演奏技巧都随着钢琴艺术作品的内涵而变化多端,在钢琴教育里,充满内涵的弹奏技巧视钢琴的艺术审美而自由发挥,它直接反映了艺术作品的感性和生动。

(三)赋予作品意义的文献修养

文献修养在钢琴教育中不仅是表现钢琴艺术审美的方式之一,也是实现钢琴作品意义的必要过程。比如在钢琴曲《牧童短笛》中,首尾对应的两段轻声与中间部分活泼的舞曲相比较,犹如空谷回音,演奏者在演奏这首曲目之时,可借助水墨画中留白的艺术效果,寻求淡泊的手指弹奏感,从而找到中国古典乐曲中的朴素质感,获得作品情境所带来的强烈艺术感,赋予作品真正的艺术审美和内涵修养。

在钢琴教育里,艺术审美是体现钢琴教育的本质目的,在追求钢琴的艺术审美中,能激发说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最终在美的琴声里修养美的胸怀,成就美的人生,促进美的文明,美的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俊松编译.当代钢琴艺术的一些问题[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志成.音乐审美本质研究[J].艺术百家,2002(01).

第2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 艺术修养 审美能力 艺术鉴赏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美术欣赏是职业中学美术课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的改革试验给我们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欣赏美术作品,不但要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形式美和技法处理方面的知识,更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鉴赏观。

美术欣赏教学就是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与艺术知识融入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讲解之中,使学生掌握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中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高度。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融入作者的思想和品格,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多次的艺术欣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外艺术史上的优秀的思想传统和艺术传统,逐步树立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意识,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了高尚的审美情操。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去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的思维活动。它的特征一是感性、二是联想和想像。我们要抓住这两点,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进行美术欣赏活动。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艺术欣赏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感知对象,感觉形象逐渐加深,形成知觉,在此前提下,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形成审美意识来看待每一幅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是感性与理性、想像与认识高度统一的,正因为美是人类本质对象化的产物,而人类的审美判断具有相对共同的价值标准,审美活动离不开理性认识,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具体的作品,引导并教育学生在欣赏中兼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学会从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标准去分析欣赏艺术作品,培养正确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美术欣赏课中的几点方法

1.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幅优秀的作品,作为美术教师都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介绍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

2.利用参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思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时,带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使学生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然后通过适时的讲解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学们被祖国这样悠久的历史和人类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刻苦学习。

第3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具体作用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开始受到关注与重视,并成为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使其在音乐教学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熏陶,其重要地位更为显著。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简述音乐审美教育

为有效了解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根本概念,我们主要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需要将音乐审美素养作为基础,进而对艺术审美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以音乐艺术为基础,领会到更多艺术中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与思维观念;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音乐作品或音乐形式为基础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音乐认知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教育本身便是以音乐审美为基础而开展教学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才能在后续掌握音乐知识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感体验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涵、魅力与价值。因此,音乐教学是以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如果这两方面中有任何一部分存在欠缺,都会严重影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职业院校学生本身音乐基础存在一定欠缺,音乐审美素养整体上参差不齐,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与内涵,这将会导致音乐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强化音乐课程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使职业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训,其对学生艺术类素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音乐教学也成为职业院校重视的教学内容。虽然已经有部分职业院校投入大量的教学精力与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便是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因为素质偏低,对音乐艺术的了解较少,无法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魅力、价值与内涵,也无法真正体会到音乐艺术中所突出的美感。这样一来,整个音乐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流于表面形式,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与情感深处,自然也无法达到原本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教学,在此辅助之下,学生便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进而真正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涵与情感,有效提升学校音乐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发展的必然渠道。结合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广义上的音乐审美教学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的三观心灵思想受到渲染与美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除此之外,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便处于身心成长重要时期,有些人还未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思想状态上也存在一定欠缺。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课程便是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引导下感受到生活中所有表达传达美的事物,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坚持正确道路[2]。

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规划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在对职业院校完成音乐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的高质量。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不良内容,则会导致学生本身音乐审美素养受到不良影响,进而使其音乐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时,应当重视教材本身的安排,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完成整个课堂的科学设计,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素质更高效率、更好的音乐审美服务。例如,教师在进行《欢乐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准备类似的音乐作品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如《月光》《梦中的婚礼》等。在找到这些教学资源之后,就是需要将教学资源与《欢乐颂》之间进行对比,罗列他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所学钢琴去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性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对比与共同感受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寻找到音乐的魅力与艺术感。

(二)全面优化音乐教学方式音乐审美素养教学本身并不是仅让学生了解音乐知识,还需要学生在反复听取音乐作品过程中,以更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方式了解相关音乐艺术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借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音乐衣服的思想情感。因此,结合理论的知识性教学和结合感性的情感类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本质,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理性教学与感性教学,使整个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在理论教学的烘托下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开展。在实际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之间的融合,并将其融入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整个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情感,能够更好地对整个音乐作品进行解构[3]。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保证职业院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对艺术类事物了解较少,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方面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等待教师与个人去涂抹。对音乐审美素养概念了解较少的学生们根本无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明白音乐充满人们的每一个生活角度的同时,了解音乐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人群,有音乐的地方便会有情感的互通性和艺术的连贯性。若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培养自身音乐素养,使自身的艺术涵养不断降低。音乐审美本身是将因为艺术融合在生活之后进行探索研究与感悟,因此,音乐审美与探索生活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与审美意识。

(四)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分析仅仅是音乐审美教学的其中一个部分,而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才是整个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分。学生在接受教师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审美素养,否则对于整个音乐的欣赏只能停在较为粗浅的层面上。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以实践为基础开展各类音乐艺术学习,例如演唱、乐器演奏等方式,都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出的魅力与价值。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力对于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性,除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之外,音乐创作也是音乐审美素养中应当包含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较为简单的音乐创造,使学生能够在创造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音乐审美素养,使其创新创造意识不断提高,为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重视音乐审美与综合素养的结合随着素质教育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直接挂钩。教学本身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要保证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需要将其与综合素养结合,以综合素养培养方式强化音乐审美素养教育,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主题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在进行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爱国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拓展教学资料。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爱国歌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在课堂活动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歌唱比赛,使学生能够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爱国的认识[4]。

第4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那么,人们为什么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产生模糊认识?其背景及内涵又是什么呢?

一、“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的认识模糊之谜

人们往往把“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两词相对应,从语词结构的角度来考察,“音乐审美教育”是个主从结构的复合词组,限定词“音乐”加中心词“审美教育”,亦可理解为限定词“音乐审美”加中心词“教育”或限定词“音乐”加限定词“审美”加中心词“教育”。中心词的不同必然导致复合词组含义的偏差,根据对音乐、审美、教育的不同倚重,也必然产生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概念理解上的偏差。

就“审美”一词的中外文内涵来看,亦可引发理解歧义。“审美”一词外文为“aesthetic”,除“审美”外,还有“美的”“感性的”等等含义,即“审美”和“美”“感性”是同一个词,用法相当宽泛,使用起来不可避免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审美”一词就中文辞书来讲,具有“领会、辨别事物与艺术的美”的意思。“领会”一词是一个很玄妙的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审美”一词理解上的含糊。

就“审美”一词来自哲学术语还是普通口语来看,其含义的深浅度也是不同的。把它当作哲学术语,“审美”一词的理解必然要建立在审美关系基础上,并且要对审美主客体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强调主客体统一的认识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但对那些未受过系统哲学训练的人来说,它多半还是一个陌生的技术词汇。结果,给人的印象是,“以审美为核心”不同于音乐教育。它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变量,或者说是对音乐教育的一种学究式的说法。而口语中的“审美”更多的是体现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作为当代的新课题,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它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弄清楚其确切内涵确实比较困难。此外,随着人们对人文学科的普遍重视,综合艺术课程的提倡,“审美”一词更多的跨领域使用,导致人们习惯于对其只在共性意义上把握,往往只狭义地理解为“情感教育”。并且,人文学科的概念本身就极其复杂也必然导致其使用混乱。

由于长期以来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忽视,似乎非得用音乐的外在功能来说明音乐的价值才能使人们得以重视,使得音乐教育本该具有的独立理论品格不够鲜明,这也是导致对这一提法陌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对待音乐审美教育所采取的理论视角不同也会导致理解的不同。一些人采取美育的视角,按照美育本质的经典理论来理解,必然重视情感教育,在实践中表现为偏重于审美主体对音乐客体的偏主观性、个性、创造性的阐释。另一些人采取美学视角,必然强调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其内涵不完全局限于情感教育,在强调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追求审美主客体认识的统一。

人们对待什么是美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即美在主观、美在客观、美在主客观统一,采取不同观点的人们对待什么是“审美”也许也应该有三种基本态度。

二、“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

从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角度来看,音乐教育曾先后经历过建国初火热的政治年代(强调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期间的“演中心”与“唱中心”(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极端化)、改革开放以来强调音乐教育的思想道德功能与智育功能。可以这样说,以往的音乐教育除了不强调自身的美育功能外,其他教育功能都强调过了。当然,即便这样,人们也承认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它实际上只不过是打着美育的幌子而已,美育的本质和中心地位被笑眯眯地置换了。兜了这么一大圈,历史经验要求我们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其美育本位。

从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角度来看,建国初,受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影响,音乐教育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美育观。根据苏联奥夫相尼柯夫等主编的《简明美学辞典》对“美育”的解释可看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属论”,即美育可包含在德、智、体等之内,实质上等于否定美育的独立地位与作用。这种观点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如叶圣陶先生认为:“美育确乎必须重视,但是不必另立一项,可以把它包含在德育里头。”毋庸置疑,学习苏联虽在音乐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并没有使通过音乐教育实施的美育获得独立地位。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界又先后引进“世界六大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实践一时红红火火,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了“非艺术化”“专业化”的不良倾向。此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戈尔曼的“情商理论”又席卷我国,它们虽都从不同角度为证实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终因其只是从智力和情感技术训练角度立论,因而无法证实音乐教育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具备的,从而不能成为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核心理论。世纪之交,受美国教育家雷默“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经过权衡,终于为音乐教育找到了适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理论基础。

三、“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从正确贯彻教育方针的角度来看,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突出加强美育。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音乐新课程标准,就必须首先提出体现贯彻美育的明确主张,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改变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对美育漠视的顽固认识。当然,这种主张首先必须符合教育规律。

从遵循音乐教育规律角度来看,“音乐是教育之工具,教育是音乐之目的”,音乐教育由“音乐”和“教育”两个词组复合而成的概念的内涵已基本表述清楚。这就要求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音乐的特殊规律。由于以往的音乐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导致“非艺术化”教学倾向严重,同时不正确的强调音乐的特殊性规律,导致“专业化”教学突出等问题,因此,鉴于音乐在本质上就是审美的,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是认识之必然。

从音乐教育功能角度来看,通常认为,音乐教育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健体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求我们必须首先突出审美功能,如果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音乐教育都不把审美放在首位,那么,加强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样,也就更谈不上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

从音乐教育直接目标角度来看,尽管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但是对所有人来说,它的音乐的审美本质才是它独特而宝贵的价值。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敏锐的反映能力。只有达到这个目标,其它目标才会被包括进来。一旦非音乐性目标的强调超越音乐性目标本身,实际上我们就等于已经背离了我们所钟爱的音乐艺术。亦可这样理解,如何使客观存在的音乐美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产生美感,是音乐美育的直接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就谈不上美育对德、智、体的促进作用,如果越过这个目标,企图直接达到影响德、智、体三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等于取消了美育。

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角度来看,美育的传统表述是情感教育,那么,“以审美为核心”的第一层含义就必然是要注重音乐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要给学生以充分地情感体验途径和机会。再者,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据《辞海》解释,美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审美意识。狭义专指审美感受,即人对于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精神愉悦,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作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在狭义层面上使用,强调偏重主观感受与体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适当的淡化一些纯技术性的机械式的音乐知识技能训练是可以的,也是务实的。

从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角度来看,既要重视静态的教学媒介――教材的审美标准,又要重视动态的教学媒介,关注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只有美的对象和美的环境才可能更好地唤起人心中的美感,使其心灵美化。

从音乐审美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角度来看,音乐是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黑格尔有句名言:“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情感是不能被逼迫的,因此,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音乐认知的特殊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紧扣情感脉搏,遵循“音乐是声音艺术”的法则,多给学生提供“听”的机会,避免过多的课堂讲解和文学化、视觉化方式的音乐“对译”,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弥漫性特点,潜移默化其情感,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情操。

四、“以审美为核心”并非“审美唯一”

确实,一直以来,几乎都把“音乐审美”作为普通学校开展国民音乐教育当中最核心的东西,尤其是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以至,音乐教育实践中难免出现了过度强调“审美”的情况:课堂上不时时贯彻“审美”好象“完全不对”;教案中不常常提及“审美”感觉不“前卫”;理论研究中不处处书写“审美”似乎教育观念“错位”。诚然,因为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长期以来被严重忽视而加以强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如若把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强调到“万能”的地步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音乐感知和音乐表现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情态是音乐所特有的,是非语义性,非具体性的,可感知的就是情态。”此外,“情智互补和格式塔的认知过程,这些也都是音乐审美的价值体现”。还有,“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传载文明,如同看古诗、现代诗、外国诗的感受一样,感知、学习音乐就是感知不同远近、不同历史、不同风格的文化,所以在音乐审美中包含着这些意义”。再者,“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能力或素质,和其它一些因素也有种种关系,比如遗传、人群、家庭等,还有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这些都是对人品的影响和塑造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对音乐审美能力的价值的判断,首先是估计它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其次也不要把它说成是万能的”。这种倾向的根源是音乐审美教育“自律论”观点的绝对化,孤立化,也是音乐审美教育要求“自律”的具体表现。它与以往的“从属论”主张是对立的,出于对以往的纠正,有点“矫枉过正”而已。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一门学科教育,除了审美功能外还有二:一是向学生传播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延续和发展音乐文化(音乐教育的本体功能);二是追求一般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终极功能)。比如承载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心理治疗,促进体格的健康发展等。此外,即使就“音乐审美”自身来说,“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它是真善美的统一,为了理论研究,把“音乐审美”与其他事物分开进行研究未尝不可,但是,实践中人们不可能做绝对化的分离。因此,在音乐教育水平已得到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切不可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以审美为核心”问题。音乐教育不仅要“以音乐为本”,而且还要“以育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吕景云,朱丰顺. 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订本.

[3](美)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叶圣陶. 文汇报,1980-05-05.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吴斌. 关注音乐[J]. 中国音乐教育. 2006(1).

[8]姚思源. “音乐是教育之工具,教育是音乐之目的”――听新加坡李豪合唱团访华演出有感[N].中国教育报,1989-06-15.

第5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素质教育中;作用

美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只有细心、努力才能发现美。审美能力是每个人的良好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教育学生用美的心灵看待事物,用美去美化人们的情感、趣味的灵感世界,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立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教师对素质教育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对美的教育更加要深入人心,让学生心中充满美,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是进行大量的具体感性的审美欣赏活动,进而上升到美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审美体验提升到理性认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美的感受。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能感受美的是人的眼睛及耳朵;而眼是最直接、最感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着重进行审美的感受力教育,进行审美判断能力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美具有生动的形象,它决定人们的审美观感,能用形象思维去感受它、领悟它。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审美感受力的表现。首先让学生直接感知周围美的存在,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观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学生都会觉得陌生而又新鲜,而一草一木是能用感观、色彩、声音和动作描述的,可以用美体验出来。因此,引导学生感受校园环境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校的花草树木,假山石笋,画廊楼阁,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学生在其中感受着校园的美。美术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美,指导学生观察审美的对象,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在观察和联想的进程中获得美感。让学生在审美的观察中,展开想象、联想,让美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样丰富了美的内涵与美的享受,加强了学生对美的理解、美的联想,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二、素质教育中的审美观

首先,审美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充满美,因此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音乐、美术之中,美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起到作用。不是石破天惊的,而是起到点滴、柔和的作用,有其明显的潜在性,迟早将发挥其应有作用。其次,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观察、训练才能养成的,是通过日渐积累的实践形成的。美的形成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思想水平等差异,而使不同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不同。

三、审美教育与文化教育相互作用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及学习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很高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情绪背景。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另外,美育要求教师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四、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对于审美教育,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及创造力。审美观的形成,首先表现于文学艺术领域,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劳动创造了美”,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总是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产品,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技能技巧的运用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完成美的创造的一种实际能力,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的。

第6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能力 情感教育 艺术语言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45-01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然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体会不到音乐所带来的美感,难以表达出正确完整的音乐表现力,给教学目标的完成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既不能像文学那样直接用文字语言叙述事件,也不能像美术那样用视觉语言表现生活,而是以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情感,这首先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有感情丰富的歌唱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对音乐作品较生动形象的分析表述能力。教师有感情的音乐表现力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音乐教师丰富的课堂语言艺术、生动形象的身体语言也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因素。

二、正确理解音乐艺术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文学艺术有它的艺术语言,如语法、修辞等;美术有它的艺术语言,如色彩、线条、明暗、空间等;音乐也有它自己的艺术语言,如旋律、节奏等,只有正确理解音乐的艺术语言,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音乐艺术语言都没有掌握,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学生能够具备丰富的音乐艺术语言,那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和表达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也就能正确理解音乐艺术表达思想感情所特有的手段和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否则,是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但是仅仅掌握和熟记音乐课本上的一些音乐知识和术语,还不能算是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理解音乐作品,才是真正具有理解音乐的能力,也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正确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十分重要。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颜笑语,然而唱歌时却有声无情,缺少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音乐表现方法,正确理解音乐歌曲的歌词内涵和情感表达,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各类音乐题材广泛,体裁不一,中外歌曲兼有,不同民族的歌曲,以及不同的调式、不同的曲式,各类歌曲都蕴含着特有的激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感受音乐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乐感。

四、正确运用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第7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符号标志;情感教育

1茶艺美学的概述

1.1茶艺美学的含义

茶艺美学是茶艺文化中渗透出的一种美学元素,是从选茶、煮茶、品茶以及论茶等一系列活动中所升华出的一种美学艺术。茶艺的美学元素不仅包括物质形象上的茶叶、茶具、茶技,还包括心灵精神上的茶德、茶思想、茶文化,其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

1.2茶艺美学的特点

1.2.1符号标志茶艺美学是在一系列茶艺活动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美学艺术活动,其因独特的美学价值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美学符号标志,从形这一方面对茶艺美学的符号性进行了完美地诠释。茶艺美学的形象符号是茶叶、茶具以及茶技这些外在可见的物质形态,其穿插于茶艺表演的始终。例如,茶叶在冲泡过程中,随着沸水浮浮沉沉,在飘渺的烟雾中,如花朵一样慢慢绽放,片片芽叶儿如婴儿般舒展开身体,活灵活现的样子,颇为赏心悦目。而茶具之美主要是指盛茶饮茶的器具,古朴的茶坞、精致的茶鼎、奇特的紫砂壶,各种巧夺天工的茶具制品,进一步凸显了茶艺表演活动的美学性。此外,技艺精湛的茶技也是茶艺美学的核心,沏茶者通过神态、动作以及风宜态势等将煮茶、泡茶、冲茶等动作于一气呵成中尽现茶艺表演的艺术性。

1.2.2情感表达茶艺美学传递给人的是一种形态物质美学感受,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美学享受。金玉其外内在其中,茶艺美学所透露的情感价值更让人值得回味。同时,茶德、茶学、茶文化作为茶艺美学的内在符号标志,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茶艺美学的精神美学内涵。茶德中的“廉”、“美”、“和”、“静”的思想从精神层面渲染出了茶艺美学的文化性意义,给予饮茶者以愉悦舒畅的精神美学享受。茶学中所蕴含的“中庸尚和”的思想,对于饮茶者心境的营造也具有一定的净化洗涤作用。同时,茶文化中的“自然空灵”之意,所传达出的豁达淡然之情,使人于慢节奏中思考人生。从不疾不徐的茶艺表演中享受此刻的静谧,引起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1.2.3审美艺术茶艺美学是集茶文化美学元素于一体的一种特殊茶文化艺术形式,其是茶文化美学因子艺术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茶文化现象,带有浓厚的审美艺术性。一方面,茶艺美学从茶叶、茶具以及茶技等方面对茶艺美学的外在形象美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以婀娜多姿的茶叶、匠心独特的茶具以及炉火纯青的茶技来烘托茶艺美学的物质形态的审美艺术性。另一方面,茶艺美学融合了茶德、茶学、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注入到茶艺表演的方方面面,动中含情、情融于动,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茶艺美学的内在之美,使茶艺美学的情感艺术萦绕于每一个人的心间。茶艺美学通过对茶文化美学元素的深刻挖掘,充分地阐释了茶艺美学的秀外慧中之美。

2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足之处

2.1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与审美教学的本质不相符合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一切美学形式对大众进行美学教育。美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艺术教育,其主要是通过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来美化大众的心灵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其审美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在应用茶艺美学这一元素时,没有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教育。简而言之,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中没有充分把握美术教学的审美实质。我国美术审美教学历来不被重视,大部分学校所树立的教育理念是“重文化轻艺术”,这种观念下的校园文化对于美术审美教育的关心只停留在应付文化课考试的阶段,更遑论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地位,亦是不受待见,不为人所注意。所以,也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审美性被忽视。

2.2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茶艺美学元素的应用不够充分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艺表演也是由来已久,茶艺美学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美学沉淀而成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其所潜藏的美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我国美术审美教学中在应用茶艺美学元素时,对于茶艺美学元素缺乏深入地剖析与探究,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的层面,极大地抑制了茶艺美学元素的审美艺术性发挥。一方面,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专业教师对茶艺美学元素的认知程度过于浅薄,甚至对于茶艺美学的基本艺术内涵都不曾知晓,更别指望其能对茶艺美学美术教学进行实质性授课。另一方面,茶艺美学元素体系结构过于庞杂,其第一次走进美术审美教育的课堂,由于茶艺美学知识的匮乏,大部分教师对于其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筹莫展,完全无从下手,从而也导致了茶艺美学元素在审美教育应用中的尴尬境地。

2.3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精神情感融入不足美术审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情感的渗透,通过揣摩与传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来达到一种主观与客观相融合的艺术境界。茶艺美学中的美术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情感意识观念,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求,甚至也能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变。茶艺美学在被引进到美术审美教学中所折射出最大的障碍问题是情感文化的缺失,即茶艺美学的精神实质并没有被深刻地融入到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精神核心所包蕴的情感艺术被忽略,其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并没有被广泛地认同与接受。教师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中对于茶艺美学的情感因素并没有进行过多分析,抑或者对茶艺美学的情感因子是直接漠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创作的茶艺美学作品大多缺乏灵性。

3解决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应用不足的措施

3.1立足于美术审美教学的本质对茶艺美学进行探析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灵、品性以及人格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意蕴深厚的美学元素、广博的文化内涵,能不同程度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极大地提高其文化艺术的感知力,缓解其繁重的学业压力,是以艺术化的方式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因此,应以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茶艺美学元素。首先,应转变“重文化轻艺术”的教育观念,以“文化与艺术并重”作为核心教学理论,将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程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其次,从根本上对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本质进行全方位探讨,结合茶艺美学元素的“形神兼美”的特征开展美术审美教学活动。

3.2将茶艺美学与美术审美教学进行相得益彰的结合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文化艺术细胞的培植与人文主义情怀的培养具有鲜明地促进作用,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意义。因此,在进行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不容小觑茶艺美学元素的潜在性价值。一则,美术审美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对茶艺美学进行深入性研究,从观察茶艺表演开始近距离地接触茶艺美学,对茶艺美学的美学性从物质形态的探析拓展到精神层次,不孜不倦地将茶艺美学思想钻研透彻,从而提高其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的专业素养。二则,在进行茶艺美学元素的引入过程中,要先从茶艺美学的体系结构入手,构建完整的茶艺美学思想框架,而后将茶艺美学思想的基础知识逐步渗入到美术审美教学活动中,以知识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

3.3充分挖掘美术审美教学中茶艺美学的情感元素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融入一定的思想感情,其必定是作者最原始诉求的一种表达。目前,我国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但是其教学仍然停留在最初的茶艺美学形式教学阶段,没有上升到茶艺美学情感教学的高度,无论是基础美术审美教育还是高等的美术审美教育,始终处于茶艺美学的最基本阶段,鲜少有涉及到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情感教育的内容。而情感教育才是美术审美教学的关键所在,缺乏艺术情感的美术教育是对美术审美教育本质的一种亵渎。因此,教师在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以茶艺美学情感为主,对学生进行情感式启发教育,综合运用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体验茶艺美学的情感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机能。

3.4不断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对茶艺美学进行突破性创造茶艺美学在应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时,缺乏创造性元素的注入。大部分学校对于茶艺美学都是简单地添加到美术审美教学中,完全没有根据美术审美教学的特点对茶艺美学因子进行创新性发挥,从而导致了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课程的枯燥与单调性,更是直接消退了学生对于茶艺美学的研究兴趣。因此,茶艺美学作为一种新元素被运用到美术审美教学课堂,应该以一种新姿态进驻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茶艺美学美术审美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突破性创新。在沿袭传统美术审美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根据茶艺美学的艺术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茶艺美学美术审美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新苗.试论在美术教育中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187.

[2]王海龙.浅析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207.

[3]赵晶.谈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0(5):46-47.

[4]刘晓光,刘舰海.茶艺的美学鉴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3):102-103.

第8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审美教学;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37-01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新课标的更改,使得“审美教育”日渐成为了音乐教育的核心,高中音乐课的实施和安排也是围绕着审美教育而展开的。而占据高中音乐课堂重大部分的音乐鉴赏的教学中也至始至终坚守着这一原则。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形态,通过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国度乐曲的鉴赏,使得他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使得学生更加的热爱音乐艺术,并最终能在感受音乐魅力、理解音乐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一、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教育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依据的支撑才更具科学性,音乐教育中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更是需要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只有在一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使得我们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把理论诉诸于实践的教学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进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步入正轨。现代教学技术的稳步发展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音乐鉴赏课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步伐,也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审美教育呼吁下的大的艺术教育环境也使得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显得更为单一,模式更为陈旧。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此时似乎更为迫切的受到呼吁。将审美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由表及里地渗透到音乐的本质中去,通过诸种音乐教学的手段探究学生的审美心理、了解学生的审美习惯、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最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成为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在相对尊重学生审美取向,整体遵循和把握教学框架的基础上开展高中音乐鉴赏课,在教师不断的教学改革中,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审美内涵探析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彻实施这一基本理念,就要求我们的高中音乐教师在课程的设置、安排和进行中就要把感受音乐美、理解音乐美最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在美的教育氛围中便得以培养和提高。

(一)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审美内涵

情感作为人们内心的一种体验,体现着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在审美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情感得以抒发的最直接的载体就是“美”,“美”可以使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它对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映射可以使人无比的震撼和感动,这种美妙的感受让人热衷于发现美、追求美。

歌德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艺术及其教育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教人用‘审美的眼睛’看世界,给人的灵魂以活力。”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它富有着情感的力量,相对其他艺术而言,更适合作表情达意的载体。音乐鉴赏是建立在学生听觉感知的基础之上,借助学生以往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积累,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性地感受音乐美的一种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受、理解并判断、评价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审美感受和教学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欣赏和鉴赏虽一字之差,但却有着质的不同,欣赏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体会美好的事物,而鉴赏则有着对比、判断和结合理论性思考的目的性的欣赏。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来阐释他们的区别,欣赏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欣赏的飞跃。

(二)教材中的审美要素

高中音乐教材中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涵盖了诸多的形式、体裁、风格、流派等,中国民族音乐、欧美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单单就体裁而言,高中音乐教材中便涵盖了艺术歌曲、音乐剧、歌剧、合唱、交响曲、浪漫曲、奏鸣曲、清唱剧、套曲等等。这些丰富的内容设置为高中生的审美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和基础。除了学生的认真学习外,也要求我们广大的音乐教师能通过自己的授课经验和业务能力去更好的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要素,要具备高的学识、美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独特的教学气质。将自我学识和教材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为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课带来越多越多的审美共鸣、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和发展审美价值观,力争在我们的教育下使每个高中生都成为具有高审美素养、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人。

第9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德育;渗透

一、当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功利化的美术教育导向

一些家长把学习美术看作是功利活动,把美术教师看成达到其功利目标的工具,把学生视为其功利行为的产品。例如:参加各种单位、商家、厂家主办或协办的书画展,不惜财力、人力,让学生荒废学业走那些所谓荣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美术的审美功能被淡化、弱化,学生较少能体验到美术带给人的快乐和美感,反而抹杀学生的天性,弄巧成拙。

(二)技术化的美术教育内容

美术教育的内容存在一种技术化倾向,即过于强调让学生获得美术的知识和技能,重“技巧”轻“审美”,把美术学习视作单纯的技术性学习。由于过分重视对美术技能、技术的掌握,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淡化美术的审美目标。在美术课上,教师过多重视纠正学生的明暗、透视等技术化问题,而不追求对美术审美能力的感悟、对创造规律的自由运用,不能做到美术审美能力与美术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步培养。

(三)教师自身认识不足

很多美术教师认为德育是思品老师的事,把德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把德与美完全分离,使大量的德育因素和时机白白流失。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教材内涵,提炼德育因素

1.了解教材德育内容

初中美术教材内容丰富,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学校、环境、环保、和平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美术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2. 区分教材德育特点

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实质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或明显或含蓄,上课之前要求我们教师牢固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些课程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八年级上册的第2课《老师,您好》,其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贺卡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还有些课程其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发掘、发现和理解,如《美丽的西湖》,其德育因素并不明显,我们就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在教学生学画的同时,还联系实际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杭州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关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是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地渗透德育,不但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受到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在课前准备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课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对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素质方面的一个很好的教育渠道。因此作为教师应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要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

2. 在新课导入中,生动地渗透德育

精彩的课前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W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生动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