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心理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心理学的认识

第1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一、校长是学校“心育”工作的领航者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是“育人”,“育人”的基础在于“心育”,而心育的领航者是校长。

1 政策引领,加大投入,支持“心育”

我校是内蒙古一所重点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的亮点工作之一。为搞好学校的“心育"32作,我率先自费参加了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与培训,于2006年取得了劳动社会保障部注册的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还获得了心理督导师证。在我的带动下,我校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培训学习,并已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学校投入几十万元打造了最好的心育中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另外,我校还有两名专职心理辅导员,她们利用每天的活动课和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让他们走出心灵困境。目前,我们的心育中心已帮助无数学生、家长和教师获得了心灵的释放,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

2 以身作则,以人为本,践行“心育”

在制度上坚持心灵组合。我校实行了“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统筹兼顾”制,即校领导全部放权,年级组长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这使教师们自动形成了良好、积极、自由的心灵组合,教师们自愿主动积极地抢着当班主任,超量代课;各年级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和谐的、奋发向上的团队意识与精神;那些曾经产生不良情绪的教师,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了学校及其他教师的一致好评和拥护。

在管理上坚持心灵关怀。我特别注重学校各个环节的“心育”细节,小到面对一个人、一件事,大到引领整个学校的工作,我都注重在“心育”的基础上,在爱心流动的前提下去完成。如毕业典礼时,我要亲自为1000名毕业生发放毕业证并与其拥抱;对每一位教师遇到的疾病、痛苦,我都会亲自率领班子成员去看望;对每一位年轻教师结婚、生子,我都会亲自致贺词并送上学校的厚礼……这使教师们感受到了校长的关爱,同时也体会到了做我校教师的幸福和快乐,并把这份幸福和快乐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在教育上坚持心灵触动。我认为,学校“心育”的出路是“全员参与”。因为学校教育工作压力的直接承受者首先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使他们失去了常态下的教育理智,抑制了他们的教育智慧,并使教师面对“问题学生”时往往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这又给学生造成了新的心理矛盾,使得原本有问题的学生感到更加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因此,我认为,要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要让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能够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辅导理念、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许多心理上的伤痛,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的疏导,甚至救治。为此,我校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全体家长的家长学校培训和全体学生的“校园心语”讲座式培训。培训一般是从学校常见的案例人手,坚持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把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对比,深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如我们给老师培训的专题有《了解逆反效应——强迫不如引导》《采用登门槛效应,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等;给家长学校进行的讲座有《用好贴标签效应——小心评价孩子》《克服刻板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等;给学生进行的培训有《一个心中不懂得感恩的人,也是一个不懂得珍惜现在的人》《用好自我暴露效应——交心才能赢得朋友》等。

二、“心育中心”是学校心育工作的主阵地

一是打造专家级一线心理辅导员。一直以来,学校特别重视心理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学习的提升,因为一所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与辅导员的个人心理素养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心理辅导员成长迅速,已成为能够在本地区代表学校引领和帮助兄弟学校心理发展工作的一线专家级辅导员。如边晓瑞老师,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技能与实践经验,喜欢研究探索心灵奥秘,热衷于心理辅导与咨询治疗工作,她利用每天中午12:00-13:00的休息时间在学校为学生和家长做个案辅导,得到了各兄弟学校以及社会的好评。

二是鼓励创新式心理课程辅导。我校心理辅导课现已创新设置为班级学生团体辅导、班级家长沙龙辅导、教师沙龙活动辅导和个案咨询辅导等。采用集中授课式学生团体辅导和针对性的家长沙龙辅导方式,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扬。如对初一每班每学期集中辅导一次,时间为一上午(4节课)。初一上学期以分析研究“自己”为主题进行个体性辅导,下学期以体验感悟“沟通”为主题进行团体辅导,其内容包括自我解读、情绪管理、行为调整和异性关系、性教育等,并通过团体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班每次学生辅导课结束后,还安排2节有针对性的家长沙龙辅导课,有时家长和孩子同堂参与,而且要求班主任全程参与。这样统一安排团体辅导课,既可以保证每个班的辅导次数与质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心理课不是讲道理,是靠感悟、触动、体验来完成自我修复与自我提升,这需要时间;班主任跟班参与既有助于从心灵层面上了解学生,分析解读学生心理,还可以获得和提升自己给学生做心理辅导的方法与理念;对家长进行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沙龙辅导更有利于他们通过心理课堂倾听孩子的心声,增进亲子情感与相互沟通,有助于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也改变自己。一次团体辅导课可以牵动孩子、家长、教师的心,可以帮助学生解读自己、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帮助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

第2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广泛、合作和竞争的社会。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的压力,而当代的大学生又以独生子居多,个性张扬,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问题成为大学生最大的一个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带来很多的问题,甚至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必修的课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与现状

(1)大学生人际关系注重平等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更注重自我,张扬个性,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更强调平等交往的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更加注重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更注重在人际关系中要求交往双方地位的平等和彼此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由于大学生之间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并且他们具有共同的学习任务和较一致的学习目标,加上老师和学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给予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友谊比较长久,这也使得他们能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圈,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格独立性和平等性。

(2)大学生人际关系形式多样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时代,科技、信息、网络快捷发展。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新形势下,当今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式不断丰富且越来越多样化。与传统的人际关系相比,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是在宿舍、本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在QQ、微信、微博上交朋友,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似乎就不是现代大学生的生活,网上交友已经成为他们的新模式。

(3)大学生人际关系内容丰富

由于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加之现代的时代特色的影响,他们的兴趣广泛,情感丰富,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他们对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现象都很关注,希望自己见多识广,其结果使他们交往的内容比较丰富。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多样化爆炸化的发展,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改变了传统传媒对生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会在微信平台上寻找自己喜欢的群体,加入其中或关注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在微信社群中定期参加活动,交到自己喜欢的朋友,并且在网上他们更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的进行情感的交流与宣泄,发生思想的碰撞和融汇。

(4)大学生人际关系目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社会价值的中心,大学生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环境下,他们的人际交往目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人际关系是以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而有的则是以家庭的社会背景而建立的起来的,“二代们”可能更倾向于在一起玩儿;还有的则是以金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有钱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主动、更奢侈,有调查显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谨小慎微,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更被动、更内向;还有的大学生交往目的比较功利,在大学人际交往就是是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的,反是对他就业有利的他都会主动去交往,反之,则不去交往。总之,新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目的性已经不再单纯,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功利化。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人际关系的建立首先是从交往开始的,人际交往过程是彼此交流信息、知识、经验、情感和思想的过程。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以各种方式快速的获取各种信息,有利于大学生认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世界环境。同时,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群体中,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大学生还能通过同学对他的评价改正缺点、积极提高自我,同时,也能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学习他人良好的为人处世方式、积极的态度、正向的价值观等,形成良好的品质。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积极丰富,能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2)不良的人际关系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爱与归属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每个人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但是愿望和现实的差距会使人的心理产生不平衡感和冲突。如果在一个集体中,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或者是因为性格问题导致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那么归属和爱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容易形成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引发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情感上的孤寂、惆怅、空虚就会经常出现,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处理,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人际关系模式

(1)正确的认识自己

在人际关系建立之前,大学生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东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只有深刻而正确的了解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才能去体谅别人,有些事情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在有冲突的时候理性的处理冲突,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2)把握交往的尺度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交往的尺度,说话办事都要有分寸,都要经过大脑思考,在交往中掌握“”的原则,允许别人犯错误,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同时,要做到不滥交,多交积极向上有益的朋友,交往不过密,保持适当分寸,给别人留有隐私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好的人际关系。

第3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一、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剖析

第一,教师自身因素是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基本原因。有的教师性格过于脆弱,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缺乏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之下,易出现心理障碍,还有的教师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尽快提高,这也给教师带来相应压力。

第二,跟教师的地位、角色与危机感密切相关。教师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经济待遇低、生活环境较差,还要对学生安全承担无限责任、面临岗位设置聘任压力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造成教师心理负担过重的因素,而教师又往往找不到为自己辩护甚至舒缓一下的空间,因为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客观上不得不常常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其最终结果必然是走向抑郁或者激烈的爆发。

第三,学校管理理念落后所造成。一些学校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是把教师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如,有的学校对考勤实行硬性管理,简单扣款,导致教师心里压抑。有的学校校务不公开,致使教师对职称评聘、晋升工资、学习进修、评选先进等方面意见纷纷。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校内部也易形成利益小团体,彼此为自己的利益相持不下,搬弄是非、互不买账,严重损毁教师清高的形象。

理念的落后还直接反映在评价方式上。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新的“指挥棒”又开始困扰教师,如,安全责任、保姆式管理、班级综合评比等,加上家长推波助澜,经常呈现一片“喊杀声”,教师为了分数、班级名次,各班之间争个你死我活,教师的沉重压力可想而知。

第四,传统教师观的一种折射。社会对教师形象“神化”,不把教师当“人”看,媒体宣传的都是教师模范的一面,从而人们总是要求教师是榜样,他们无法接受教师的一些“凡人”的表现,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角色冲突。

二、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第一,要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走在社会前列,但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都有其基本的道德底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和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期望值,首先应当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达到的“底线”。如果达不到“底线”要求,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影响职务晋升、工资提升直至失去教职等。类似于师德楷模、师德标兵那样的高要求,可以作为一种提倡,但不应成为教师队伍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只要职业道德行为高于“底线”,其合法权益就不应当受到侵犯。在实际中,我们体会到教师职业道德有三个基本要求:履行职责收获成长,即要求教师遵章守纪,珍惜教师工作,并在从事这一事业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收获自己的成长;合作宽容融入集体,即教师要尊重他人的劳动,用正确的心态处理人事关系,努力克服文人相轻、相互猜疑和业务封锁等不良习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关爱生命,即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强化底线要求,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不可用片面、狭隘的观念来要求教师,增加教师不应有的精神负担。教师也是人,他们也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充实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处理好对教师的高期待、严要求与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关怀之间的关系,给教师一个公平、公正的待遇,让教师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悦中升华道德,完善自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做积极师德的践行者。

第二,要重视培养教师的法规意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依法执教放在了首条,这就说明法规意识的重要。《教师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教师的职业义务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的这些职业义务在今天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很好地履行,有的教师角色意识淡薄,如,讽刺、挖苦学生或家长,无视学生和家长的独立人格;随意让“违规”学生停课反省等,都是违法行为。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体会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教师法规意识培养。落实到规范教育行为时,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要注意从法纪和政策的高度来分析引导,不要单纯从师德和品质方面来找原因。在处理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和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细节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手软,事实已经证明,这也是“治疗”某些心态不正常教师的最好良药。

2.实施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教师管理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在一次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时讲过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说是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的一个情境性题目: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找校长评理,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批评学生?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的确,一个时期以来,不少似是而非的“新理念”迷失了学校管理者,着眼点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他们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这个故事引发我们反思:当强调学生是“上帝”时,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李希贵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不是上帝,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他的专著《学生第二》值得研读。这种观念反映在日常工作中,就是要集中精力抓学校的中心工作,即做好“人”的工作这篇大文章。要让教职工“感觉良好”,注重培育教职工的合作意识,创造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营造教职工的“精神家园”,这是培养高尚师德群体的重要途径。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扬名和扬长的各种机会,不断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使他们时时体验到被尊重、被关心的情感,从而保持舒畅平和的心态,轻松愉快地投入工作。

另外,校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施人文管理的重要标志。学校要充分发挥民主在创造和谐校园的过程中的作用,增强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北京市教育局曾组织有关专家调查北京19个区县960名中小学教师,专家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校务公开是非常好的制度建设,校务公开分值比较高的学校,党政关系和干群关系都非常融洽,教师心理大都比较健康。参与调查的一个教授说:“校务公开这个事不费很多劲,而且能非常好地推动学校管理民主化,促进学校、校长和教师健康成长。”

3.建立以“大锅饭”为基础,兼顾突出骨干的绩效工资制

不少学校“以实绩论英雄”,用企业管理的思路来确定待遇,这就容易造成教师感情上不接受,引发心理障碍。“以实绩论英雄”看重的是教师个人绩效,但事实上,我们无法对教师的隐性绩效进行考核,即对学生全面发展有更深远影响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美育,因为很难有一个评判标准,无法外化为绩效。可以说,校园里的“按绩分配”以一道凶险的“防人之心”的篱笆,把善恶是非统统拒之门外,人为增加教师心理压力。有一个现象值得反思:很多老教师都怀念自己过去与同事和谐共处、没有评价、没有排名的日子,他们感到那时的教学真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我成功的享受。所以,适当的“大锅饭”很有必要。“大锅饭”是对教师这一素质比较高的群体的充分肯定,如果能够让教师在有了稳定的薪酬保障基础上,吃上“大锅饭”,充分体现群体竞争,使“末位淘汰制”淡出教师视野,同时兼顾突出优秀教师即骨干待遇,那么,教师的心态就会更加平和,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合作也就会出自内心的需要,交流也就会更加真诚,心理当然会更健康。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首先要加强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教师的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畅通,在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

5.教育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变控制和管理为服务、指导,为教师发展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减不必要的统计表册、会议、检查、评比和活动,少参加无效的课题研究和培训。现在有一些活动、检查评比和培训等无多大实效,可以说,是反复折腾教师,使教师普遍感到身心疲惫。

6.学校应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这是我们普遍做得不好的一项工作。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邀请心理卫生专家、学者来校给教师讲课,举行系列心理辅导讲座。让教师掌握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4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1)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健康的心理对其成长和发展、品德和学习的深远影响,学校应积极帮助教师和心理教师解决开展心理活动的一些实际困难,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的进修和学校的机会,更要有计划有重点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并力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渗透、咨询与辅导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以此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2)社会的转型,新时期的需求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社会、国家对孩子、公民、人才等越来越重视,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把期望更多的寄予在教师身上,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工程师,又因为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培训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知识,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都各科教学中去,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融合程度,所以,教师要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意识,努力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亲活力,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意识和态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领会并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技巧,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3)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切实上好每一节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困惑,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训练。(4)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也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心理影响和教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修复心理创伤,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与成因

(1)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更多是自身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报告,13—18岁的青少年是心理障碍的初发期、易发期和多发期,据专家调查,多数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学习和升学的压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攀比风气、生活习惯,家庭原因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家庭原因、教师的教育方法的不得当、学习及升学的压力、同学间交往、早恋的问题、生理的变化等都深刻影响着中学生心理成长,如不及时疏导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障碍。(3)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还存在一些误解,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教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健康乐观的心理,特别是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

(4)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疾病有以下几种:焦虑症、情绪障碍、精神障碍、突发性遗忘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恐惧、孤独、嫉妒、厌学、唯我独尊、贪图享乐八种。

三、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和训练

1.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其心理的发展要求和任务也不相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因此,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心理健康与否大多数学生没有明显表现,例如:我们学校两位教师的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听话懂事、好学上进的好学生好孩子,没骂过人没打过架,学习成绩在年组名列前茅,到了九年级,年龄也相接近的时候,逐渐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学校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每位教师都必要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能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去指导和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指导和训练的认识,为学生疏导和排除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并落到实处,比如: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语文科课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情感教育;音乐课可以通过唱歌转移注意力,排除学生心理压力等等。学校要积极的调动班主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每位班主任教师成为心理教育的骨干力量。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为学生和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与服务。

4.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

5.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重视和发挥社会和家庭教育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仅仅依靠是学校远远不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家庭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如:学生恐惧考试的心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家长用平常心看待考试成绩,不要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勇敢的面对考试和考试成绩,排除学生的考试恐惧心理;青春期生理教育,可以指导家长不要感觉到羞涩,正确面对孩子的生理变化,并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让孩子懂得变化时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有任何顾虑。又如:学生社交恐惧心理,怕不被接纳、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并在择友上加以指导,逐渐培养孩子的交往技巧,教师要指导家长,让他们懂得过多的指责和约束孩子交往反而会使孩子社交中缺乏自信,产生心理障碍等等,争取家长的合作,指导和帮助家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极为重要,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配合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出现问题及时疏导,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农村中学心理教育开展起来更是有很多困难,跨度大,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条件不一,风俗习惯有较大差别,家庭教育跟不上,家庭和社会要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又对学生发展起到重要影响,逐步形成学校管理,家校协同,社会参与,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健康教育。

第5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第6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格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防御机制

多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心理学界还是教育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更多的还是从心理疾患或问题着眼,我们认为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从人格教育人手谈心理健康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责任感和自主性。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人格理论因其孕育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而被视为最有影响的分支之一,在人格心理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探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有效地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无意识即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山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意识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晚期,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修正,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的构成是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按照“快乐原则”活动,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随心所欲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它是无意识的,常常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从非理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代表人格中理智和意识的部分,它控制“本我”,根据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来调整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要,使本能现实化理性化,其行为准则是“现实原则”。

“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个体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等,用理想来确立行为目标,用良心来监督行为过程,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羁绊,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它遵循“至善原则”。超我的形成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外部强制力。儿童在早期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在漫长的儿童时期,正在逐渐成长的人依赖自己的父母生活。这段时间在他的“自我”中留下一种“沉淀物”,形成一种特殊的媒介,父母的影响便通过这一媒介而得到延伸。”此外,个体生活在社会文明的监督下,由于担心招致外界惩罚而不得不收敛本我的冲动,将自己的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所规定的范围之内。伴随着超我的形成,个体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良心谴责、内疚感和羞愧感。所以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患精神病,是因为不能容忍社会为了它的文化理想,而强加在他人身上的种种挫折。”

二是内在自觉。超我要求人们对强制性的权威逐步适应,进而成为自觉,所以超我严格监督着本我,人们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能干坏事,这时候的良心其实允许自己做坏事以获得所需,前提是不能被发现而受到惩罚。那么什么时候才能产生真正的良心?在弗洛伊德看来,“权威主义良心的人必然附和外在的权威、附和外在权威的内在化。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常常相互作用。令人畏惧的外在权威的存在,是不断滋育内在化权威良心的根源。”也就是说只有超我把那些外在权威内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这时候不仅是做坏事的行为,而且是做坏事的念头,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弗洛伊德形象说:“文明通过减弱、清除个人的危险的进攻愿望,并在个人内心建立一个力量,像一座被占领的城市中的驻军一样监视这种愿望,从而控制了它。”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了这么一个不断地把外部强制力转化为内在自觉的过程。

本我、自我、超我在人格构成中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要和遵循不同的运作原则,本我是人的先天本质和心理活动的根本要素,自我和超我具后天的社会的本质属性,它以良心、理想支配自我,同时间接影响本我。因而这三部分往往相互矛盾、冲突,而自我作为中介,便不得不处在本我的驱使、超我的谴责、现实的约束的夹缝之中陷入“一仆三主”的人格困境。只有这三部分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个体才会健康发展,达到如下境界:“超我通过自我的中介环节作用,在更高层面上与本我达成新的合一,把本我冲动纳入符合社会理想与良心的范畴,追求完美的冲动,使之升华为人类生活中较高尚的行为目标。”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归因于人的本能,断言人的全部行动在于追求快乐或满足有机体的需要。他过分强调了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了理性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调节作用。但他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我们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着积极的启示。

(一)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有许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成功的经验也很多,但我们认为,大多数方法是从矫正问题或调适行为人手,即“治”大于“防”,偏离正面导向的教育目标,易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及消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可塑性强,借鉴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从人格教育人手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避免心理疾患。

在教学中,我们开设“塑造阳光心态”、“关爱自己,健康人生”的专题讲座,通过正向的典型案例引出健康人格模型,如弗洛伊德的“具有爱与工作能力的人”,弗洛姆的“创造性的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等,使学生了解健康人格具有的特质,从而激发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欣赏与向往,使他们产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动机。此外,向学生提供可供操作的培养健康人格的训练方法,包括自信训练,情感表达训练,共情与合作能力训练以及交往技能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参与讨论及分享感受,在这种灵活而又开发的环境中,降低了防御心理,锻炼了他们的自主与开放精神,提高学生自我表达的愿望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二)构筑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制约等的防御手段,以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和压力,维护心理安宁。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投射”、“合理化”、“转移”、“升华”等等,主要可以划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韩启放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我们抵御紧张、焦虑、忧愁、恐惧、嫉妒等消极情感的伤害,有助于我们维持情感的平衡或心理的平衡,在不能有效地控制情境时把焦虑减少到最低限度;消极的防御机制可以使观念中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与现实中的自己的疏远渐渐加深,并最终导致心理疾患。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低、人格不健全的个体,容易运用不健康的防御机制,而心理健康水平高、人格健全的个体,则多使用健康的防御机制。

第7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健康人格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当前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培养效果有待提高。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进行多维解读,培养积极健康人格可以从完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入手。外部环境的完善包括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大学生自身要注意提高能动性,挖掘自身人格潜力,增强人格积极力量。外部环境完善和个体自身能力提高,共同作用,提高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效果。

关键词: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学;培养途径

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面临种种新的挑战,新旧观念的碰撞,给大学生带来很多困惑。面对这些变化,人格培养模式并未进行有效调整,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效果。培养健康人格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因此,积极调整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模式,探索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策略,就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当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进行多维解读,以期找到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更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1.人格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人格也称个性,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 体现了一个人的整体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表现在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的行为方式中,反映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人格是个体知、情、意的统一,是个人整体素质的呈现。

2.当代大学生人格特点

受到社会大环境、家庭、校园小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人格状况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较大比例的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一些大学生没有理想,道德意识不强,集体观念淡薄,功利主义较重;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弱,不能及时调整身心状态去适应环境,爱发牢骚,遇事常不满;一定比例的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不善于交往,有自卑感,且在行动上遇事退缩畏惧。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

健康人格指的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整体素质,充满一定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远大的人生理想。同时,大学生应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公正、公平、正直、善良、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2)具有客观认识自我的能力。懂得接纳自我,乐于接受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 对遭遇的坎坷和挫折持有积极的心态和看法;能够了解自我,对自己的优势强项和短处不足了如指掌,知道如何看待自己同别人之间的差距差别。不断完善自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2]

(3)具有积极的意志品质。当代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健全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具有较强的意志力,持续的好奇心和不断的求知欲,敢于挑战陈旧的观念,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意识。[3]

(4)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乐观、坦诚、积极地面对生活,能较快的适应周围变化了的客观世界,面对竞争欣然接受,面对压力淡然处之,社会活动范围较大,能与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适度调整应对方法。能辩证分析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对事物有全方位深入的把握。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的多维解读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内涵

(1)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是由心理学家Seligman 和Csik Sizentmihaly 首先提出的,而Sheldon 和Laura 将其定义为:“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4]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以促进社会繁荣。[5]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之一。在对人格的研究方面,积极心理学特别注意研究积极人格理论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

(2)积极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

积极人格理论强调人的能力和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认为应当把人的现实能力和潜力都纳入个体的人格建构中,当个体具有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之后,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建构。[7]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内心都存在相互对立的消极和积极力量两个方面,只有个体不断培养自身固有的积极力量,其人性的消极面才能真正地被消除或抑制。相反,如果对人格中的积极方面置若罔闻,仅关注消除人格中存在的消极方面,即便个体的人格消极方面都被消除,其固有的积极力量也不会自然的完善。

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在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而内在生理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发展产生的影响会时刻发生交互作用。[8]所以,在健康人格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人的先天生理条件,更要注意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

2.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多维解读

按照积极人格理论的观点,培养积极健康人格可以从完善外部环境和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入手。外部环境的完善包括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大学生自身要注意提高能动性,挖掘自身人格潜力,增强人格积极力量。

(1)培养向上校园文化,营造积极人格氛围

独特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多层次,多方面为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校园文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一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寓意深刻、吸引力强的适宜青年人的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去感染和影响校园内的大学生,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完善人格。

(2)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突出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高校环境中,无论是任课老师,学校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言行举止,都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他们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人生观;可以通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渊博的学问、广阔的视野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提高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要注意提高这样几种素质:

其一,政治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必须熟悉掌握党的经典理论,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问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二,精神素质。辅导员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素质。要遵守社会主义公德,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言行一致;注意培养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以爱施教的宽容精神。

其三,创新素质。在经济新常态的社会大背景下,创新和创业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共识。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要善于分析,勇于创新,用新方法和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的工作素质和能力。用自己的创新行为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带动和鼓励他们的创新行为。

(3)开设人格发展课程,普及相关专业知识

在高校尝试设置人格发展课程,课程以普及健康人格知识,提高大学生主动追求健康人格的意识,传授健康人格培养的技巧和能力;课程体系可以由必修课,选修课和主题团体辅导构成,积极心理学尤其是积极人格理论可以设置为课程知识传授的重点。同时,鼓励成立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社团,将有兴趣的同学吸收进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主题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4)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发挥父母重要作用

家庭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场所。进入大学前,很多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为主导的他控教育,但是当孩子进入大学以后,父母一定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由他控变为自控,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挖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同时,家长要注意锻炼大学生延迟满足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和情绪控制能力。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延迟满足不仅是人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变量。Funder等人研究发现,延迟满足能力与其自我控制、自我韧力、注意力集中、明事理、谋智、合作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密切关系。可见,父母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9]

(5)增强自身积极体验,挖掘内在人格力量

在健康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自身要提高能动性,主动作为,挖掘自身潜力,发现积极力量,抑制消极方面。最主要的方法是不断提高积极体验。所谓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10]积极的体验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促进了积极人格的形成。美国密歇根大学的Fredrickso提出了一种“积极情感扩建理论”,她认为,某些表面上看起来分散的积极情感―――如欣赏、满足、感兴趣和爱他人等,都能有助于使支配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进行思想和活动的指令系统得到增强和扩张(即指令系统变得更具有积极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这些分散情感还能帮助个体形成一种积极人格。[11]大学生要主动尝试培养积极体验,在体验中寻找自身人格的力量,反复强化积极人格,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总而言之,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外部环境和个体的共同努力。向上的校园文化,教师的人格示范,父母的教养方式构成了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与大学生个体积极互动,良流,更有助于大学生个体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积极体验,增强自身积极力量,开发健康人格潜力,进而形成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国栋.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特征及培养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2008,(2).

[3]杨俊丽.浅论新时期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

[4]Kennon M.Sheldon,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Necessa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 56(3).

[5]肖盛兰.积极人格理论评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

[6]任 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任 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8]王晓鲜.积极人格研究―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人格研究简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9][10]肖凌燕.家庭背景下青少年积极人格的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第8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基于以上现象,我们结合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结合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健康心理学 亚健康 解决方法

一、引言

人一生中觉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而且,通常正是工作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和秩序。事实上,工作可能主宰了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工作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人们可能主宰了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工作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人们应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应无需担心受伤或疾病,很多工业国家包括美国、荷兰、瑞典和欧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保证这一点。早期关于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工作大多关注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受到的躯体伤害。然而,逐渐地,人们意识到工作场所理应适于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预防伤害和疾病。这是从更广的视角来关注健康人群和健康组织,尤其考虑到工作组织的新变化,以及劳动力群体的变化。

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生存压力亦不容忽视。工作环境恶劣、时常加班等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二、职业健康心理学

大家对职业健康心理学相关问题感兴趣绝非新现象。工作场所如何运转?政策、监管、监督和领导如何影响员工生理和心理状态?这些问题在20世纪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19世纪,尤其在工业革命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工作中那些无形的方面,及其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那时候,心理学还刚刚起步;基本被限定为纯实验学科,没什么应用价值。而来自其他历史久远学科的学者---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艺术和文学,开始忧虑不断变化的职业领域对员工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那时,怪异又缺乏人性的工厂、办公室不仅开始出现在社会和政治评论中,还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遍及欧洲的小说作品中,如卡夫卡等作家的著作。

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的目标是直接发展、保持和提高员工及其家人的健康。职业健康心理学首先注重通过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来预防疾病或者伤残。关注的重点领域是那些使个体处在受伤、疾病和压力危险之中的工作组织因素。这需要从涉及心理学以外的多交叉学科(如果不是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例如心理学中的人因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都影响着职业健康心理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工业工程学等其他学科也起着作用。整合这些学科并把预防作为首要关注点构成了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因此,重点是组织干预,而非个体干预,如咨询。

三、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原因分析

1.安全氛围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事故是因工作环境不够安全引起的,造成工人的巨大伤亡和不可弥补的精神伤害,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事故频发的黑煤窑,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建筑行业的高空作业,也处处存在隐患;化工厂的化工原料生产环境恶劣等等。这样的现象非常之多,都是工作氛围不够安全造成的。然而,尽管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是它们只受到了管理者的粗线条关注。

2.工作――家庭平衡

工作后,我们大家经常在协调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人们经常担心工作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指数。同样,也在担心过度关注家庭幸福是否会影响事业的顺利前进。如果二者协调不好,工作和家庭问题都将出问题。反之,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虽然人们经常提及“工作――家庭平衡”,而且多数使用者认为“工作――家庭平衡”的含义是不言自明的,然而事实上,人们对于“工作――家庭平衡”这个词语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另外也很难说明工作和家庭平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一些学者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时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意味着工作和家庭之间相互融合或者相互协调。但如何对以往的实证研究进行仔细查阅,会发现工作――家庭平衡有两个较为清晰的含义。应用最广的观点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是指工作和家庭两个角色之间少有冲突及相互干扰。

研究者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率、前因以及后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关于工作――家庭冲突被最广泛引用的一个定义如下:

工作――家庭冲突时一种角色间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来自工作和家庭领域的角色压力在某些方面是不相容的。野也就是说对人们的工作角色(家庭角色)的参与会阻碍其家庭角色(工作角色)期望的实现。

3.工作压力与支持缺乏

在过去的十年中,工作压力对生产率、职业枯竭以及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此类研究清楚的表明了工作压力对员工和组织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工作中的饮酒服药,抵制生产行为,如消极怠工、偷窃、故意损坏公司财产,以及各种各样的白领犯罪,这些现象都和工作场所压力有关。

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工作压力的兴趣与关注持续升温。在美国,1991年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对美国员工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报告有高度压力感的员工人数在1985到1990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反映他们的工作效率下降。在接下来的一项研究中,1200名受访者中40%报告说巨大的工作压力已经让他们感到筋疲力尽。高压力员工受压力相关医疗问题困扰的可能性是普通员工的两倍多。结果,许多组织都承认在重压之下过渡工作的员工,表现远不如那些喜欢自己工作并且有时间放松的员工。

在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的业务量异常巨大,员工的工作压力在近些年来成几何倍数增长。

在全球范围,面对此问题,各个国家都在做最大程度的努力。但还没有有力的政策法规和解决方法出现。表现为政府支持缺乏。

4.科学技术与工作场所健康

现在,个人电脑已经司空见惯,互联技术迅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更为自然、便捷、自主和协作性的电子活动顺利开展。由于在工作开发及实施的诸多阶段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许多新科技应运而生。

办公室中的科技改革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大量事例表明,科技给办公室员工的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当今高科技办公环境下的生理健康隐患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组织远远达不到幻想家所推崇的那种普适的、自然的、完美的计算机工作环境。相反,一般组织都会要求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办公室或者格子间里面对着电脑,操作键盘或者其它数据录入装置生成和获取工作所必须的信息。大量研究探讨了工作场所中,人们对于计算机化工作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察觉。其中,重复性的动作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产生和恶化有很强的关联。

(二)当今高科技办公环境下的心理健康隐患

很多情况下,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办公室员工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消极心理影响的原因很多,包括办公室内的噪音、不断变换的工作要求、对工作控制感的缺乏、与他人的隔离以及个人隐私的威胁等。已有研究探讨了多数与科技有关的变量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压力,反过来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心理紧张、消极态度、工作满意度下降以及情绪困扰等。

四、应对方案

现如今,要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心理和生理健康,对于个人来讲,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各问题的应对能力,才能工作更顺心,生活更美好。

1.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充分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积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学会尊重他人。

2.有效的减压方式:现阶段,由于工作或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平时注意有意识的放慢生活的节奏,对于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要冷静的分析处理,保持舒畅的心情,就能以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3.正确的处事方法:为人处世是一种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求我们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方法,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要以平等、尊重、诚心、宽容为原则。

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讲,要充分关注到职业健康心理,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切实缓解民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 Alan Carr著郑雪等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2.《现代青年心理学》张进辅,重庆出版社,2002年.

第9篇: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范文

摘 要: 小学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带头人,有责任和义务确保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此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紧抓孩子们心理、身体成长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形势下,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过程中的渗透应该着重把握几个关键点,希望能对相关老师有所裨益。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 渗透式教育

所谓渗透式教育,具体来讲就是以一种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下做具体研究和探讨。

一、班主任要在一言一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应成为好的典范,用自身良好言行影响学生,这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具体要求班主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班主任要用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拥有健康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教师,能够很好地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二是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正面评价及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可有效促进学生行为的完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在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学生不同形式的肯定和表扬,以此换取他们的自尊和加倍努力;三是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很多班主任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少数表现优异的学生身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普通学生和所谓的学困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会伤害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和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未来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这种不良做法,积极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主任的注意和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个性特点,以此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个性普遍存在差异,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他们个性的研究和分析,这样会更方便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教师可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心理小档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一详细系统的记录,并给予科学客观的评价,教师还可对学生在未来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做出大胆预测,这样有助于教育者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基本规律,从而为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提供方便,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长的架子,真正把学生当成独立个体,尝试和学生做朋友,经常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很容易把握学生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不但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能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切有利时机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活动,如可经常开展讲故事、猜谜语、诗歌朗诵等比赛,让学生在充满趣味化的活动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又或者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小品表演、讨论活动、趣味小测试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问题并加以改正等,进而促使学生的心理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向学生介绍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及自我心理训练和调节方法,以便学生充分调动自我意识和行为,努力保持健康情绪,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四、教师可通过周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强烈的自尊和敏感的心灵,很多话不愿意或羞于对家长及教师当面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周记形式记录下来,把自身成长的困惑、人际方面的困难及情绪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付诸笔端,记录在每周日记上,这不但可帮助学生发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同时是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这一渠道,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当然在疏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过于急功近利,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一旦发现学生在周记上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教师可先用文字和学生进行交流,再试着和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谈心,最后达到解开学生心理症结的目的和效果。

五、教师要注意创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和谐的班级环境更有助于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和谐班级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使学生时刻处在舒适优雅的集体气氛之中,建议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展开:首先教师要做好对教室硬环境的美化和装饰,所谓教室硬环境简而言之教室内部的摆设,如学习园地、黑板报的布置等,在开展这方面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其中,请大家建言献策,提供自己好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在教室墙壁挂几幅名言警句,在窗台放一盆茂盛的绿色植物,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清新宜人的班级环境的形成,同时由于教室环境是学生共同努力打造出来的,更促使他们格外注意保护,身处这样洁净的环境之中,有助于保持学生身心愉悦。其次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软环境,所谓班级软环境具体来讲就是一个班级的班风,一个充满浓郁学习氛围,处处和谐的班集体会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此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