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但是它的作用不单独存在于学校,而且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欠缺实践,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属性的缺失。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属性,是其具体的体现之一,因此,要进一步研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大众,作用于社会。尤其在全球化全面发展、社会多样化的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而要从多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增强教育效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齐头并进,这就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进行综合探究,理清思路,把握内涵,为推进实践提供参考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以党和国家基本政策思想为中心,开展的具有政治属性的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则体现在社会上进行的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所以,社会性要以人作为主体,尽管这项活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通过教育各个环节,社会性融入其中,得以具体显现,这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思维、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相互关系等方面[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制定保证政治性的同时要从社会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做出正确的教育定位,形成严密的社会思维,这样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实践性。社会性是教育决策的重要指标,在宏观思维上要做出必要的体现。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其多种因素共同组合及系统化的特征不会发生改变,社会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重要因素,贯穿在教育的多个方面。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内涵丰富的重要原因。同时,时代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研究如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促进社会精神风貌的发展进步[3]。从多个角度综合着社会资源,协调着社会关系,即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与党政工团联合育人的关系,离开了对其的分析,就难以真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质。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社会活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这也很好体现出了社会性的特征,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加以显现出来,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社会系统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4]。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存在于社会系统中,由多种要素组成,因而其本身又形成了自身的体系。社会系统与思想体系相互融合渗透,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基本内涵的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理论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特点和活动形式决定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对人具有教化作用,能够强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价值[5]。尽管社会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其作为一个参考维度,能够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以及实践性,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相关理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理论原则要从个人与社会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融合两者关系,做到区别统一,达到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调,突出社会效应。个人属于社会的一分子,离不开社会,社会的运行包含每一份子的力量,两者价值的体现要在关系平衡的基础上加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原则遵循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遵循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的统一。人具有社会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一致性,因此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也作用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运作的原动力,对社会一切活动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教化人,引导人的思想,进而丰富社会实践,达到社会有序地、有计划地安排组织,朝现代化的方向深刻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的变革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双向的运动,使这个循环过程联系密切,彼此作用与制约,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进程。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价值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属性,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贡献[6]。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两者价值实现的统一性,社会性正是由于实践主体具备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得以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要在教育环节中开拓个人思维,塑造正确的人生追求,坚定正确的社会信仰,进而实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宣扬爱国、爱党等政治内涵的同时,发扬了社会性的自觉意识,规范行为,形成社会良性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价值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是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统一,通过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能够帮助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以提高对其的了解,分析与社会的具体影响关系,从而改进内容,提高针对性,有利于教育质量与效果的强化[7]。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挖掘能够丰富社会学的内容,对其体系提供实践支持,以强化理论的系统化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学的重要课题。此外,相关方面开始普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何提高教育的效果,提高人们的实际接受水平,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反映了社会的具体状况,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它能从社会各种关系的角度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读,是验证教育实效性的一个指标。所以,在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是否合理、进度是否有效等方面,社会性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引导教育工作的改进,指明寻找新方法、新策略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价值实现方式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价值,首先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正确的把握,了解它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从而改变观念,提高重视,再借此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实现[8]。通过对社会性与教育性两者的比较,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社会性的构成,习惯其思维逻辑,从掌握只是和提高实际活动两方面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自觉,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通过多渠道的联系,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套路,深化社会性的实践机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制定具体的策略方针,配合党的政策,不断革新措施,将教育从学校搬出来,延伸到社会,形成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深化理论基础建设,围绕政治学习进行动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参与,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开拓新思维。

加强社会性参与的同时,要加入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容,以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对社会客观现实的适应,采取措施丰富内容,丰富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育的质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研究,使其形成范式,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加以运行,以拓展社会性研究的内容,丰富理论的成果,加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理论体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也要通过理论的指导,因此,社会性研究范式的建立是必然的过程。

另外,要加强对新形势的分析,对国家政策、实际问题进行综合考虑,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的运行机制,完善管理条例,健全法律,做到科学、规范管理,这样,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正常实施,提高参与度,进而实现社会性。要落实各方责任,形成协调机制,发挥党的示范作用,加强教育活动的反馈能力,便于实效性的检测。通过制度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与度的增长,思想政治内涵的扩大,管理的进一步规范等,能够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促进了社会性的进一步强化,促进其价值的呈现。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一、 创作好的校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国家需要有国歌。国歌就如同一个民族的旗帜和号角,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个人凝聚在一起。每个高校应该拥有自己的校歌,校歌就是这个学校的精神旗帜,是一所学校形象的宣传,是全体师生引以为豪的歌声,也是表现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歌声,在校园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无法替代的魅力。好的校歌甚至可以走出校园,成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标杆。

二、 建设好的校史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有条件的还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建立以档案为基础的校史馆正是开展宣传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校史馆不只是简单地宣传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成就,更重要的是它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①。

校史馆是一座建筑,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史馆也是一种历史的承载,记录的是学校多年前建立的艰辛,发展的坎坷,今日的辉煌和明日的蓝图,因此校史馆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激励的作用。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是校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校史馆的研究成果,也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成为凝练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也是落在高校身上,只是依靠两课,依靠党团组织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不够的。校史馆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汇总不同的展览,如校史展、优秀校友展、学校荣誉展、名家展等,以真实的实物,图片,文字向学生展示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不同发展历程,更加直观地向后人提出鞭策,激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更富直观性和真实性,比普通的教育方式有更好的效果。并且校史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激发学生“校兴我荣”的自豪感,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加深学生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建立校史馆,是为了充分利用历史档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学精神,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以高校典礼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中各色各样的典礼,是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国教育的一个很好途径。好的典礼文化也是大学文化中的一个内容,是大学文化的一个符号。一所大学的气质和她所倡导的大学精神,可以通过一场典礼而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参加典礼,感受典礼上或圣神,或温馨的各种情感和气氛,是最容易动情,也最容易敞开心扉的时刻,高校希望通过典礼传达给学生的各种感情也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好的典礼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力载体。

对各高校而言,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是通过典礼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刻。一次成功的开学典礼,是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努力学习,探索真理的动力,是帮助学生迅速融入大学文化环境的重要开始。而一次好的毕业典礼,既能帮助学生对过往的大学生活进行总结,更能让学生为今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并且通过典礼和学校、老师、同学们进行一次深刻的感情交流,弘扬了大学文化,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隐性的爱国爱校教育。

四、 打造好的校园景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校园景观也无法脱离校园文化而孤立存在。大学师生和参观者,通过对校园景观的阅读和理解,感受景观设计者在其中注入的人文精神,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满足精神的愉悦,在构建校园环境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人文精神。

在许多的高校,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名人伟人的雕塑,这些名人、科学家、校友的雕塑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教育作用,在道德上对学生是种无声教育,鞭策着学生向这些伟大的前辈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随时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也会渐渐受到名人事迹的感染和熏陶。

五、 通过各种学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活动在高校中主要的类型为班团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学生活动是学生参与面最广,在学生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能运用好学生活动这一校园文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让学生能够从活动实践中受到教育,效果也是最好的。因此将学生活动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原来刻板枯燥的教学形式,以一种全新的鲜活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但是从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们往往比较热衷于参加文体活动,并且这些文体活动的娱乐性高于教育性,导致高校中活动不少,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不多,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的就更是少了。

学生活动良性地开展,确实能够很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发展,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有利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学生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性作为引导,否则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重的阻碍。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和西方文化很快地进入高校并被学生所了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歪曲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影响,给我们的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紧密结合,正确引导,才能发挥学生活动的功能。

注释:

①王琴,高校校史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探讨[J].科学管理,2010(2)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68-03

研究型教学是为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

研究型教学发端和成熟于西方,欧美高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对其进行探索与实践,并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改革,现已成为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多年来在教学上一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因而对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起步较晚。不过近年随着我国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模式逐步受到重视,在很多学科领域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和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一、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尊重教师、教材和课堂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需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而研究型教学模式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求,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教师仅仅充当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由此,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也得到极大程度的释放。可以说,研究型教学不仅适应了当今创新教育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建构主要基于以下三种理论。

(一)交往教学论

所谓交往教学,是指以社会建构主义为主要理论依据,以促进学生建构主体结构为基本目的,以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机制为主要策略,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为基本教学环境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交往教学坚持主动性、激励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的原则,以建构学生完整的主体结构为基本的教学目标,以建立合作性学习机制为基本的教学策略,以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为基本的教学环境。着眼于改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强调教学的教育性和平等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教育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提倡师生主体之间的对话。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实现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相对于以往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三个重心转移: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从“脱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总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主动探索意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然后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同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要求教师积极实现角色转变,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辅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这种帮助、指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三)创造心理学

该理论以探索人的创造潜力和培育人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该理论首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力,教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发展,要致力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同时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创造潜力和能力是有差异的,因而不能在教学中选择考试成绩这一单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潜力,要通过多种方法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因此,研究型教学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的现代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贯通,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根本上提升其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在认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和学生思想成长特点的基础上,将教学方式由外在的控制性说服向内生性的意义引领转变,即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求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主动的自我教育,而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仰赖于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和发挥。因此,实施研究型教学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依托,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最终目的,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运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民主、宽松教学氛围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

研究型教学依托于教材,但不尽信于教材,它以问题为基本要素,推动问题课题化,在问题研究中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把思想政治理论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贯通到现实生活实际中;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思想视野的拓展和价值观的养成,在尊重、理解、引导和实践中实现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创新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研究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有着诸多自身的创新。

第一,在教学主体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一手策划,教学过程按照教师既定的思路开展,教学结论由教师以不容否定的方式进行灌输。可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教学方案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和讨论总结教学结论。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追求的是双主体教学,将学生置于和教师平等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为主,理论和实际联系不紧密。而研究型教学则是在教材理论知识指导下,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周围寻找佐证理论的素材,关注并解决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以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认同感。

第三,在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主要表现为教师“一言堂”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而研究型教学则主张充分运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第四,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联系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忽视实践教学环节,而研究型教学则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主张小课堂必须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第五,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一张试卷的方式,由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其知识掌握程度,毋庸置疑,这种评价模式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研究型教学模式则强调过程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判。

总之,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核心及实质就是要通过在研究和探索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学习理论的内在需求,使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解决教与学的供需矛盾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主要路径,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为最终目的。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坚信理论、践行价值观的合格人才。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不能靠单纯的说教和强迫,必须靠学生的自觉和自愿,要让学生从心里相信和认可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可操作性。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依赖于教师和教材,不仅造成理论和现实严重脱节,而且教学氛围枯燥、缺乏活力。研究型教学则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社会需求出发,整个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导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自始至终都以解决学生的困惑和引导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易于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参与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理论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接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抵触甚至怀疑的情绪。因此如何让学生“真信、真学、真传播、真应用”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否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切努力都会流于形式。因此,要想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就必须让学生参与理论的现实解读,使其在解决现实问题中认识到理论的科学性,并从中领悟到方法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性。

为此,研究型教学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关心的问题中发现真理,并用真理解读现实中的问题,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同时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又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愿望和高涨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获得和运用的参与性实践活动中,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并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从而不断优化认知结构。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

如上文所述,研究型教学强调双主体意识。由此,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平等的主体。为彰显师生之间的平等,研究型教学主张教师必须放下自己的“权威”,主动倾听学生的声音,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让学生感到放松、融洽和愉快,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主动地思考探究,勇于问,敢于想,善于做。师生关系平等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信,而且可以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互相感受对方的思维方式、角度。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自我开发创新的主体,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主导教学、把握学生心理和增强自己科研水平的能力。

(四)理论导向性与现实针对性的统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不意味着忽视教材和教师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依然尊重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性,依然坚持在理论的框架内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坚持理论的导向性。同时,研究型教学强调科学的理论要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必须在实践中经得起考验,必须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过程实效性与研讨延续性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中,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教学选题、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这种模式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实而有张力,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在不断的争鸣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寻求带有个人特色的解答。

同时,研究型教学还有利于推动教学研讨的延续性。由于研究型教学坚持开放性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旧的问题会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继续探讨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在师生相互研习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史曼莉,姚利民,康 雯,蒋家琼.研究性教学思想发展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8(6)

[2]袁维新.交往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9)

[3]徐 蓓,罗秋明.论大学研究型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项目来源】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B262)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1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英语是高职院必修的一门学科,并且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最新的英语教学目标指出,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它不仅是语言课程,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即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具有思政教育责任,这也是高职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最重要的形式,更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英语属于一门语言,它没有任何的阶级性,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通常会受到比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阶级限制。大学生由于接触社会相对较少,因而他们的思想还处于较为单纯的状态,对英语课本中关于西方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存在一种好奇的心理,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政水平较低,对于一些事物缺乏辨别能力,因而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消极思想,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英语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它学科具有区别性,其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它传播的内容却并不是都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其精华部分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外国文化知识,而其糟粕部分却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不好的影响,因而高职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吸收西方文化精髓,让学生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保障英语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正能量,而不是一些消极的思想情绪。

2思政教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1)高职教师完善自身思政素养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进而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对于高职英语教师而言,他们不仅仅是英语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推动力,因此他们除了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之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即思政观点,要运用科学教育方法,完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价值观。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师在年龄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他们对于思政教育并不明确,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自身思政水平较差,在进行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西方文化接触比较多,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多,对于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高。从整体上分析,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水平,进而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政水平。(2)德育为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德育放在第一位,英语教师也不例外。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基本是理论讲解,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导致其失去英语学习动力,而思想教学更无法实现。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寻求创新,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以往的形象,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一个非常良好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可以促进教学氛围的形成,而互动的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并贴近教学内容,例如:某高职教师在进行教材第一单元教学时,即TheEducationIReceived,教师教学导入完成之后,将下列问题抛给学生,Whygotouniversity?Whatisyourcareerplanning?Learnwhatabilityexerciseoutside?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并相互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对于一些不好的思想进行及时纠正,如有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过程不重要,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可以,这样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误区,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更正,并利用教材的相关案例讲解大学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思想。(3)因材施教,发挥隐性教育功能针对高职学生而言,他们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的现象,因而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较低,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适当开展教学活动,然后再进行逐步深入,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化,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功能,例如:某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中,针对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设置问题,让大学生各抒己见,如Howdoyouquicklyadapttocollegelife?Howtochoosetheworkandlife?鼓励学生上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在英语发音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讲解,而对于学生思想也有大致了解,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进去,促使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能提高思政水平,这样的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利用文化熏陶,提高学生思政境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但是由于学生思想较为单纯,缺乏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造成他们思想上产生偏颇,不利于学生成长。针对这种现象,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引起注意,并在英语教学中逐渐渗透德育教学,针对英语文化,要做到“去伪求真”,将英语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部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于跨国文化有清楚的认识。例如:某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英语中的一句名言辅助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Allthingsaredifficultbeforetheyareeasy,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必先难后易,英语教师引用这句名言的意义在于鼓励学生脚踏实地,不要投机取巧,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除此之外,英语文化中还有许多利于思政教育,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酌情使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思想教育。

3结语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路径

G416

当代各国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对隐性教育的利用并不尽如人意,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生个体意识增强,主流思想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探索隐性教育途径,这对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和含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被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和经验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例如“孟母三迁”。国外教育界更是十分重视隐性渗透教育对学生思想心理和政治倾向的影响。早在1916年,著名教育家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连带学习”的概念,1970年,N.V.黑渥勒明确提出“隐蔽课程“的概念,和学校被纳入教学计划的正规德育课程相区别。

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说“唯一综合地考虑隐性课程的方法就是把它看成道德教育。”这说明隐性课程有着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将教育目的和内容隐藏到受教育者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之无意识的获得经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影响。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性和无意识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隐蔽的方式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经验知识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之中,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愉悦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丰富多样的形式中,受教育者在自然、和谐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兴趣爱好、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具有愉悦性及和谐性。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选择、接受、内化而起作用,其效果可能部分在学校期间显示,也可能走向社会后显示。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显性教育(如“两课”)的作用,忽视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客观必要性。

(一) 适应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要求

显性教育从内容上讲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忽视实践活动;重视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平等性;重视道德理想教育,忽视文明素养的培养。[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弥补这些不足,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 适应了社会变化的要求

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我们必须改进传统德育观念和模式,借鉴西方国家渗透德育教育的经验,有效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诘难和误解,使德育工作富有成效。

(三) 适应思想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思想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只有与现实相关的德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在教育方式上容易与受教育者内心世界发生心灵碰撞。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探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已有部分开展,但研究和关注得很不够,当今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渗透、暗示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对象受到有效的教育。[2]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渗透性和隐蔽性,值得我们借鉴。

(一)优化教学方式,加强队伍建设

1、转变德育观念和方式

没有主体自觉自愿的参与难以发挥思想政治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注重启发诱导,联系实际,因人而异的采取教育方式。

2、发挥学科渗透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将思想道德建设融于各教学环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隐蔽在学生所关注的无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课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化在学生关注的具体思想问题中。

3、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德育队伍是实现德育目标、保证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言行举止必然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素养。[4]隐性德育工作要打破仅靠少数德育工作者抓德育的工作模式,逐步建立起全社会齐抓共管作的良好机制,使德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境。

(二)开展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环境

1、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藏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如参观访问、文艺演出、节日庆典,祭扫烈士陵园等,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内心自觉得到升华。

2、加强环境氛围建设

罗伯特.M.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指出“发展中的人生活在家庭、地理环境、各种事件将决定他所习得的是什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5]思想政治教育应优化环境,创造氛围。第一,加强物质环境建设。第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第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三)利用大众媒体,加强德育工作

当今大众传媒高度发达,它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思想道德教育与之联系的还很不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媒体,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模式。第一,充分发挥网络和微博的作用。它们生动的图像,鲜活的文字,交流的交互性、时效性可以使教育由静态转为动态,由枯燥转为有趣。[6]第二,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受到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无疑会有助于思想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7]高校应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使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书志.高校开设思想政治隐形课程的构想[J].科技与教育,2008,(6).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6.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提高其实践性和趣味性,把握时代感,就必须加强时政教育

1.从传统教学过渡到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变为了引导

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改变学生在传统观念上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就必须融入时政教育,将感性的时政资料、视频等与理性的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讨论,发挥其德育的功效,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真正达到教育的功效。

2.时政教育能够将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由以往被动教化转变为主动接受

以往的政治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教师教学的目标在于课程知识目标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时政教育,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搜集大量的时政资料,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兴趣。在一堂课上可引入课前五分钟的时政,使学生了解新闻,主动关心时政,同时还能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对于高三文科学生更是如此,既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还能够通过时政把握国家政策,教师再稍加引导,就能对高三思想政治的复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时政教育能够对思想政治课教育进行有益补充

最近几年,思想政治课教材每年都有变化,国家非常重视教材的编订,在十以后再次进行了修订,增强其时代感。但是时代在变化发展,很难保证教材与社会生活与时俱进。因此传授教材的重要载体――教师,就必须把课程内容与当今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串联起来,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去解释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还能够对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有效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时政教育

1.紧扣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情景教学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合理利用时政资料的前提就是要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处理重难点,合理利用课本中的时政事例,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引用恰当,既对材料博采众长又精挑细选。例如,高一经济常识中“企业的经营”一课,教师在搜集资料时引入的是杭州娃哈哈集团的案例,从娃哈哈最初的发展讲到公司的成立,再讲到发展壮大成为股份有限公司,讲解公司的分类,娃哈哈集团现在成为民营企业的典范,让学生分析公司成功的要素。运用一个时政案例一气呵成,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2.课前预习,增强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可以让课代表排好顺序让学生轮流每人五分钟课前时政讲解。例如,在十月份学生搜集的时政案例中,第一条就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学生都知道是由于她成功研制出青蒿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引导,屠呦呦研制的过程采用了新的更高难度的办法,研制出了对抗疟疾的新药。这样的时政既是思想政治课与自然学科的有效结合,又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的学习中要本着严谨、求实、认真的态度,一定能够有大的收获。

为了掌握学情,提高课堂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开展课前预习的方式,由教师在课前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例如,在讲“劳动者就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你的父母亲是从事哪种职业的,就职的单位是何性质?(2)你父母的工资收入大概多少,如果其中一人失业了,家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今后你走向工作岗位该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呢?通过学生一连串的回答,既对以前课堂知识公司的性质进行了复习,由问题2得出失业家庭会发生的变化引出就业的意义,后面自然而然引出我们该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劳动者维权。通过有效的课堂实践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将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学生在快乐的时政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3.有效运用时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时政教育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首先学会筛选有价值的新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新闻。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课前给学生指明方向,要选择时代感强,同时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民生,关注国家政策、发展方向的视频资料,例如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党的十、两会等。教师在把握时政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引导,不能重形式、轻教育,思想政治课首先就应该是给学生传播正能量,对学生起到正确引领的作用。

教育在发展,教学活动必须要具有创新性,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的培养始终离不开社会生活,时代在发展,人才也在发展,融入时政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够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学会一种思维的能力,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学模式;理论彻底性;理论通俗性

理论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能够发现,其就是一种基于理论的意识形态,只有保证意识形态的完整性,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进一步明晰创设良好的条件。回顾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近现代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当中,逐渐演变为社会文化的自觉意识。曾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始终跟随着国际历史进程之后,而中国要想更快地追随国际步伐,则必须要立足于,坚持原则、观点和立场并明确发展的方向,才能牢牢握住打开中国命运之门的钥匙[1]。而思想政治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难免需要面临诸多不可抗力因素,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始终驰骋于正轨,则必须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予以不断地强化。也就是说,为了能够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能够拥有更坚实的依靠,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融合到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当中,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与通俗性研究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与通俗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彻底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来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与通俗性的分析,进而来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体系。21世纪人才最宝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关心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度,更是对当代新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青年今后的人生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难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研究,构建一个对立统一的系统,对其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进行结合并且进行改革创新。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和通俗性内涵

2.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对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湛的见解。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彻底性的命题:“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要彻底,也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其中,抓住事物的根本指的是透过现象,摒弃掉错误的、浅薄的理论教条,把握其本质,认识其规律,进行系统、丰满、完整、辩证的理论阐述,真正做到彻底,从而以理服人,发挥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对理论彻底性的论述,从一个新的方面阐释了理论彻底性的内涵,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彻底性分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性的内涵

“通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根据《大辞典》对“通俗”一词的的解释:“浅易并符合一般的水准。”[3]由此可见,通俗性所指的对象一般是精神产品,同时,通俗性具有浅易、符合一般水准的明显的特征。而理论的通俗性则是指这种理论具有浅显易懂的特征,它与晦涩难懂相对应。并值得注意的是,思想理论的通俗性要求在具备一般通俗作品浅切平易的特征基础上,同时还要具有自身的秉性、特点和特色,坚持自身的秉性和特点,这就是思想理论与普通作品存在的最明显的区别。

3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与通俗性的联系

3.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性的前提条件

从哲学方面来说,理论的严密逻辑,能够解释实际问题中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明辨是非,有助于我们换角度思考。理论的严谨逻辑思维,能够深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这就使得理论凌驾于一切基础理论之上,对哲学等领域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用理论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能够很好的像学生展示二者的关系和联系[4]。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有着实践指导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具有思维清晰、科学严密,合乎规律等特点,所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够被广大读者清晰、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被赋予了大众接受和认可的可能性,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性的前提条件。

3.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性促进了其彻底性的表述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通俗性,旨在使得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继承。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当前的首要任务。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晦涩难懂的语言,高深的词汇,极为概括的内容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但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更会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反感,更无法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特征,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失去原有的、本来的教育目的。空洞无物、晦涩艰深、脱离实际的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中最忌讳的一点。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和完善自身理论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着发展进步的良好特性,其理论才具有彻底性和通俗性。所以,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性必须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通俗性,要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通俗化、简单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倘若过分注意理论的通俗化,就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原有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贴近广大人员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来引起广大群众的共同思考和关注,这样既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又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综上所述,理论的通俗性促进了理论彻底性的表达。

3.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结合整体功能大于单一功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著名命题,是古代朴素整体观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遗产,它是现代系统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这一原则的主要组成内容[5]。究其原因在于,这种整体功能的效应发挥决定于各部分彼此相互作用的性质。当各部分以科学合理、整齐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因此而具有了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的部分功能之和,自然也大于任何单一功能。从哲学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彻底性和通俗性结合整体功能大于单一功能,如果单一的重视其一方面的作用和性质,就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失去平衡。

4结束语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不同利益群体矛盾可以由思想政治工作来协调,它能从政治、经济、道德和法律等不同层面解释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不同成员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了解民心、民情和民意,这也就成为了政策制度执行的依据,从而使社会上的这些各种利益群体在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偏差得到克服,能够自我调控,使社会上这些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能够彼此沟通、彼此理解,使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矛盾得到协调和化解,使人人都感觉是处在一个公平正义的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之中。

(二)激励人们的创造才能,增强社会活力。人们在精神上希望得到人们的肯定、认可和赞扬。所以,对那些先进的事迹和先进的典型,要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表彰。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在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时,使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激发和调动使人们的创造愿望、创造活力、创造才能、创造成果得到尊重、支持、发挥和体现,使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对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尊重、倡导的良好的舆论氛围。思想政治工作对增强社会活力具有激励作用。

(三)对民主法制的执行具有强化作用。所谓法律:它是一种行为规范,而且是一个社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而这种行为规范要想产生最佳效力,就只有建立在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基础之上。法律的大力宣传和引导就由思想政治工作来完成,使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法律知识得到普及,法律素质得到提高,使这种社会强制性的行为规范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习惯。促进人们在解决身边的矛盾时能够自发地使用法律,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它的不足,使公众也为法律的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提出建议,进行审议,在不断的执行中使法律不断得到修正、完善和发展。

(四)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在这块领地上思想政治工作更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念,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自然得到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正确的处理,使子孙后代受益。

二、当前排水管理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

(一)压力大。当今社会排水管理处的干部、职工们的竞争意识,随着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在不断的增强,干部、职工们来自婚姻、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都压在了职工的心理,使职工几乎要承受不住了,心理困扰也就在多数职工的心中生成,而心理较脆弱的某些职工,其承受能力更低,当变故或挫折找到他们时,心理问题就极易产生。

(二)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化。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职工们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脑、手机等现代化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对职工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影响深远,使职工的思想越来越现实、经济、讲利益、讲实惠。再加上变革经济体制,调整利益的格局,使职工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越来越独立、有差异、多变、具有选择性,也即越来越多元。

(三)自我意识增强。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变动的不断加深、利益格局调整的不断增强,职工们不断形成了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在工作中不断讲条件,讲回报,讲待遇,缺少奉献精神,把自己奋斗的目标定为是升官发财,一旦得以实现,就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一旦愿望不能实现,就不能接受,闹情绪,起事端,搞破坏。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自身队伍建设

(一)则优选取,充实队伍。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要把那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能够在前人基础上总结经验,并有新发现的,新突破的,新理解的,新成绩的,能够打破常规探索现新路子的、新经验的。掌握较高思想理论水平的、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优秀干部及时充实到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中来,以适应所提出的,对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知识水平、理论素养、业务本领的更高要求。

(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素质。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自身队伍的建设,如: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在各种活动中融入政治思想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新特点、新内容,坐下来认真研究,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只有使他们成为既有素质又有能力的复合型的人才,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的工作中,具有强劲的战斗力和独特的感召力,并不断的适应。

四、新形势下排水管理处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新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同步于时展。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多样化的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社会生产方式等。这些都为排水管理处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在这种新的严峻的形式之下要求排水管理处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把深入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作为创新理念的前提,把创新理念作为做好排水管理处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使之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推进排水管理处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以人为本。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了,才能使人心凝聚、职工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职工的创造力被充分的激发出来,才能使工作更加有效。这就需要换位思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1、注重人的实际需要。新时期排水管理处的职工们思想活跃,且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想稳定,就一定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的需要,讲他们想听的,讲他们想要的,如:拖欠职工、农民工工资、职工的宿舍、食堂、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青年职工的婚姻、生活福利、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在自身需要上得到认同。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为满足职工的正当需求而积极创造条件,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帮助一人,温暖一片心的效果。要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排水管理处建设成为温馨的职工之家。

2、注重差异,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排水管理处的职工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家庭,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时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对症下药、因人而制宜、分类而指导,不得走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民主自治。排水管理处党总支对排水管理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是:排水管理处的职工们是排水管理处民主自治的主人,排水管理处党总支的工作主要是引领排水管理处职工在排水管理处建设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真正实现排水管理处的民主自治。要想使排水管理处职工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就要。引领排水管理处的职工们树立民主自治的意识,就要从构建排水管理处民主自治体系入手,大力宣传建设文明排水管理处与温馨家园的关系,是为了实现大家的共同利益而服务的,使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引导排水管理处代表和群众共同参与到排水管理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来。使排水管理处代表和职工提出的大量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得到落实。

(四)排水管理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科学创新: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要多样。新时期,排水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是读书念报、反复说教等简单模式,而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较强的活动,使广大职工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使职工队伍的素质提高上来,使团队精神得到培养,使思想觉悟得到深化。如:辩论会、讨论会、读书竞赛、才艺作品竞赛等。采取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都要根据新时期职工们思想活跃、多元、独立、富有创新精神、敏锐的特点,以及对文化生活、新知识、新情况等精神世界的需求。让职工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网络、手机、媒体作用。运用网络、手机、媒体现代工具的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更高,覆盖面要广。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要增加内容,结合企业文化,找到最佳结合点。如:分析法制案例活动、读书演讲活动、心得交流活动等,引导广大职工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整改、自我升华,使职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教育。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教育 中专生 个性

一、中专生个性心理特点

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开始的阶段,个性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不平衡性

中专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专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发展。他们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在情感方面,他们很脆弱,有时会因为同伴的一个表情、一句话而影响学习。女生由于比较敏感,因此他们在情感方面比男生更脆弱。

2、动荡性

中专生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大,易偏激。如:校团委组织了一次讨论,关于学雷锋问题。有些同学竟偏激地认为,学雷锋是在走形式,早就过时了。为了纠正学生们认识上的这种偏激,班主任就需要召开班会,专门讨论学雷锋是否过时的问题。

3、自主性

中专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中专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

4、闭锁性

中专生不像儿童时那样,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中专生易感到孤独。

二、中专生个性的发展

与其智力发展的情况相呼应,中专生的各种个性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中专生在个性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中专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这种主客观上的需求使得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中专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中专生对其自身的态度和看法,影响着他们实际发展的各个方面。

2、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中专生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3、自我评价的成熟。中专生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及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4、有较强的自尊心。中专生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总之,中专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中专生个性培养中的作用

对于中专生个性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相关服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环境保证、方法保证和责任意识保证。

1、思想保证。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所以也要以此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非意志薄弱、情感脆弱、理智丧失、缺乏主见、盲目随从的个体,绝非“单面化”和“畸形化”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尊重并激发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

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既要防止“右”,又要警惕“左”。

2、环境保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人们作“出头的椽子”、“出林的鸟”,还要为之营造出宽松、包容、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论多么与众不同,都要宽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不同的观点也要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包容别人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对别人不能责全求备,不能要求尽善尽美,作到兼容并包,以形成宽松、包容、积极、健康的氛围,以促进个性发展。

3、方法保证。

要培养千姿百态的性格,需要因材施教的方法。几千年前,“圣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提倡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将社会要求向个体需要转化,将认同的社会主体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体头脑中的品德观念,使社会道德作为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愿望,内化为个性心理品质保留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

4、责任意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