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造性思维,其实指的就是一种通过独特的方式和新颖的思路,对某一问题进行阐明和解决的思维模型,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价值性。[1]因此,一切可以产生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模式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创造性思维无论是在人类社火还是生产上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较高的创造性能够使一件事物具有鲜明的独特的特点,能够使其具有较高的先进性,从而被社会所需要。而要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要求其创造者要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只有其具有了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够以独特的视角与立场来观察和制造事物,才能够赋予事物以高度的独特性与先进性。具体到钢琴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钢琴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证实。如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经常利用音乐来唤起其进行创造与研究的灵感。其对于贝多芬、巴赫、海顿以及莫扎特的音乐作品都比较较熟悉和喜欢,经常会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或沉思的时候拉起小提琴或弹钢琴,演奏自己喜爱的乐曲。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不是将乐谱上的术语机械的照搬或理解就行了,乐谱只是对乐曲的旋律做出了物理上的记录,并不能将作曲家的情感与精神表现出来,而演奏者则需要将这种情感与精神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现乐谱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内涵,从而赋予这些音符以鲜活的生命。[2]另外,神经生理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钢琴演奏中,由于需要保持演奏所需要的兴奋性,神经系统也就会建立起来相应的调控功能。这样,大脑想象力将会更加丰富,使机体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钢琴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在教学中运用激励创造式教学法

对于个体而言,外界的支持与鼓励对于其坚持完成一项事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在一般大众看来,个体价值是否得到实现与体现,一个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外界是否给予肯定与支持。所以,绝大部分人都十分看重外界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换句话说,也就是外界对于一个个体的态度会对其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有时候一个鼓励与肯定的眼神就可以使个体信心大增,充满勇气,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进步;而否定与怀疑的态度有时会对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造成严重挫伤。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常运用激励创造式教学法。运用激励创造式教学法,可激励学生不断调动自身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独自完成一项创造性的任务或是以一种比较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教师或监督者应及时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上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就可激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优化钢琴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主要是通过课堂这种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而在任何一门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模式通过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场所与设施等元素综合起来,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换句话说,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将一定的教学内容在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场合与实践传授给学生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科学与合理与否,将会对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钢琴教育中,要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要保证钢琴教学的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科学合理的钢琴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够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然而,我国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大都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创造能力造成严重损害,使其形成依赖的坏习惯。因此,必须要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成为钢琴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其在自身的活动中获得音乐鉴赏力、感受力及表现力的不断提高。[3]从而,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在钢琴教育与演奏过程中,听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仔细聆听,可以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作曲家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思维体系,以便成功完成钢琴演奏。因此,在钢琴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要做到这样一些要求: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音乐的听觉特性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演奏示范,使其能够在自己的示范演奏中不断训练自己的听觉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听觉更加敏感。这样,学生就能够对音乐有更深入的感悟和领受,从而产生更多的思想与想象,进而也就提高了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对于钢琴教育与演奏来说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它贯穿于钢琴教学、训练与正式演奏的全过程。[4]之所以说想象在钢琴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任何艺术都是对作者一定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象化表现,观赏者只有通过自身创造性的想象才能够对其进行理解与感受,也才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对于钢琴艺术而言,更是如此。由于乐谱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而演奏者只有通过充分的想象,才能够将曲谱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充分理解与领悟,进而才能够在钢琴演奏中充满情感,使演奏更具有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钢琴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能够极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提高。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听某一音乐作品时来想象相应的场景,可以使学生形成进行想象的习惯,并能够丰富其想象的内容,从而使其以后能够进行主动地想象,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注意挖掘与理解钢琴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音乐作品是创作者经过自己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而形成的,因此,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蕴含着一些创造性的因素。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样其才会被大众所接受与欢迎,而如果其本身没有什么独特的一些特性存在的话,也就是说与其他音乐作品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它的形成与产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任何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都是人类创造性的成果。在学习和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解剖与分析,将其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挖掘出来,并对其新颖性与独特性形成的过程、结构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够将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出来,才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这样的演奏才会是成功的。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由于不断地接触大量的创新性元素,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挖掘,因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发展与提高。所以,教师在钢琴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创造性元素进行探索,对音乐教材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注意培养学生的乐律感

所谓乐律,主要包括演奏速度、强度及音色等内容。通过对乐律进行不同的调节,即对演奏的速度、强度及音色进行不同的变换,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感,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只有熟练掌握乐律,才能够对创作者蕴含在音乐作品乐律中的情感进行深刻的领会与感受,才能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精准的把握从而为自己成功演奏做好准备。另外,演奏者要想很好的传达特定的情绪与情感,在最大限度上感染观众,也必须要具备很好的乐律素养,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运用乐律,传达出或欢快或愁苦或愤怒或沉默等的情绪与情感,进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由此可以看出,钢琴教育中对学生乐律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能够自发地通过演奏创造性地表达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钢琴教学与练习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对学生乐律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所用的音乐作品的种类与类型,使学生接触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乐乐律,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乐律感。

第2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基础知识;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的实际来讲,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明智智举。本文想结合自己的数学实践,就此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体会。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传统教育中,师生等级观念过重,所谓“师道尊严”,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虽然利于教学管理,但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影响了数学的良好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有利于开启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讲课或参与讨论中,要与学生保持平等、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和标新立异,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而应共同探究错误原因,对学生提出的有独创性的问题要及时给以表扬和肯定。对学生提出当场难予解答的问题,教师应坦诚说明自己一时解不出来,可以鼓励学生共同探讨。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注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般包括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因为创造性思维是诸思维品质的高效综合运用,也是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高度协商的产物。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造成联想、想象,产生新的信息,使思维触角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地,从而与目前的问题产生多种有意义的联系。它的特征是具有流畅性、能变性和独创性。可见,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寻求变异的创新型思维方式。

3 扩展基础知识,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渊博遥知识是形成流畅性的前提。在教学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扩展知识是拓宽思路的先导。如概念教学中,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而且应进一步更全面地明确其外延,扩展其运用视野。它为培养学生用同一规律(方法)去分析或解决多种问题和用多个规律去处理同一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保证。这样脑海中储存的大量信息会充分利用起来,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使思维极大地得到发散,并能遏止单向思维的消极影响。

4 引导逆向探索,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内部联系,许多现象常常互为因果。在教学中,对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要求学生做到正向、逆向、变形三会用。解题时,要尽可能采用分析法和反证法,探索逆命题是否成立。在章节归纳中,要体现知识间互逆关系等。掌握互逆关系,可以养成对问题双向思维的习惯,避免单一正向思维和单一的认识过程的机械性,有时还能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甚至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5 引导问题延伸,进入创新思维境界

在学了某个命题或某个问题之后 ,在原命题的基础上再重新组织或构造一个新的命题,我们姑且称为问题延伸。在教学中,教师有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推广延伸,对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在教学课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习惯于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一题多解”,其实是要求学生在分析解决某一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当思维在某一方面受阻时,能马上调节反映,建立联想,从另一层次,另一角度,另一侧面找到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一题多法,还要用一题多变,一法多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揭示事物的实质,排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因素,可使学生的思维适应变化的条件,达到变通灵活的目的。

6 正确处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关系

在创造性活动中,直觉思维所产生的想法还只是一种猜测,这样猜测推动人用分析思维来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缺乏直接思维会使 思维变得呆板无创造性,就不会有“哥德马赫猜想”,缺乏分析思维又会使直觉思维产生的猜测得不到检验,“哥德马赫猜想”永远是“猜想”,不会有“陈氏定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并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测进行分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思维其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使学生的思维灵敏迅速、流畅少阻,能在短时间内提出众多的解答方案,形成思维的流畅性。帮助学生摆脱定势的消极影响,不局限于问题的某一方面,能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良好的变通性。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善于提出不寻常的见解,不会云亦云,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主渠道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3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将传统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相结合,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内容,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对于传统教育来讲,传统教育重在于日积月累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得道了限制,使得他们具有相应的模仿能力,但是不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利于创新思想,合理的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的开发学生思维模式,为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对于教师来讲,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特思维,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最终顺着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自己的深入探索,解决问题。那么教师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呢?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针对有些课文文字内容较多,这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养成一种提前预习的好习惯,多鼓励学生在预习期间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又经过老师的指导,最终诱导学生解决问题,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2.题目设疑,启发思维。题目对于学生来讲,非常敏感,不同的题目,学生能体会出不同的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题目设疑,循序渐进的启发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

3.重点提问,引导思维。可以经常教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抓住任何一个题目中的关键字、关键词,针对这些课文的重点,提出不同的问题,最终能够成功的捕获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思维。

三、通过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

想象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适当的纠正学生思路狭窄的缺点,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想象力,对于学生写作和阅读理解以及文言文的背诵都有很大的益处,当学生读到一首诗时,能够深刻的想象到“田园诗人”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当学生写一个抒情文章时,能够全面的投入到情景模式中,更加有利于学生成功写作。

1.通过课文的结尾培养学生想象力。众所周知,有些课文的结尾会戛然而止,都会在结尾的时候为我们留下一定的悬念和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结尾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全文之后,大概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这时候就可以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2.作文对于学生来讲,在语文考试成绩中同时也占据着一定的分数比例,同时通过语文写作来培养学生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具备“假设性、幻想性”的作文题目,例如“假如我是一名教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假设的平台,帮助学生创设情景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灵感,通过这些想象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定期给学生布置情景模式题目,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开发创新性、想象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制定一个情景模式题目,让学生们自己做主,自己想象,自己思考,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写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这样慢慢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可以大幅度地加强。四、合理运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从反面去思考,得出相反的结论。逆向思维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解决各种阅读问题。通过这样的思维,可以使得学生思维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对于写作时,学生针对布置的作文题目,从另外一个角度反面来论述,剖析,这样对于众多学生观点中会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当遇到一个题目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从正面入手,最终论述的观点也将会是一个正面结论,如果这时候有学生适当的运用逆向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样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因此,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第4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同一物体不同的观察方位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同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的能力的发展也会不同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从多方面对同一问题分析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I卫国家的领土,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第5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氛围;创新动机;设疑;思维定势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1—0044—01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下面笔者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民主思想,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和谐、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生物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意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民主交流、师生良好互动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和想法,设计有创意的实验,从而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无形中就将教师的意愿化为学生自己的意愿,能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现代心理学教育》中讲到:“人的创新动机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调动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对于中学生来说,社会和家庭的作用能促进学生产生适应性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促使他们形成发展性的学习需要;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适当诱导能使其产生过程性学习的欲望。例如,人为什么有男女之分?父母体内有什么物质基础?又是通过什么遗传给后人,怎样形成了男性和女性?除性别不同外,男生、女生在10岁以前形体没有多大不同,10岁以后男、女生形体对比变化较为突出?这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神秘感和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其学习的欲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过程性的需要才能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心态和获取知识的需求,才能让学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机。学生只有处于最佳的动机状态下,才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有效解决问题。

三、精心创设疑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疑点。疑点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多方位地独立思考。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节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生物知识的思维价值,结合学生生物知识水平,依据生物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在讲“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分析家乡的苍鹰在繁殖季节会捕食家鸡,村民组织人力消灭了本地区的全部27只苍鹰,结果导致野兔泛滥。野兔大量吃农作物,特别是豆科植物,造成豆科植物颗粒无收。针对家乡的动物与人类的这种关系,教师有意设疑,问:“是保护自己的鸡重要,还是保护国家级动物苍鹰重要?为什么要保护苍鹰?苍鹰被消灭后为什么野兔大量繁殖?为什么又会造成特别是豆科植物颗粒无收?人、鸡、苍鹰、大豆几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当前家乡的苍鹰濒临灭绝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这一事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还有的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写出了三百字的短论文,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突破思维定势

第6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造性思维;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01-01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成为我们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创造性思维具有新奇、独特和变通的特点,其表现为思路广阔,不受别人的见解和自己已有知识局限,能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富于想象长于类比。而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强调以人为本,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科与其他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通过地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完整的认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我们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同志该如何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课本及其以外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从而促使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如何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实质。地理学科教学具有时空跨度大,社会实践强,教学内容开放的特点。为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感知提出问题,把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

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产生好奇心

年轻人常常有较强的好奇心,应当有意识地将其转移到对知识的渴求上去。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科学,进行创造性思维。学生获取知识最原始的本能是好奇心,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知识的获取完全是被动的,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削弱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自己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地理学科离不开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去去观察自然的、社会的各种现象,激发学生认识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学生就会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去分析比较、研究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在科技发展史中,许多科学家都表现出超人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源于其强烈的好奇心,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的好奇心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达尔文观察世上的生物呈千姿百态感到好奇而探索物种起源,从而创立了“进化论”。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出一些多媒体课件,用图、文、音、影、动画并茂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众多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中,有许多是学生没办法或很难亲身体验的,如:地球运动、火山喷发、板块运动、太阳系中行星的绕转等,用CAI课件来展示他们,则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创造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为:善于摆脱逻辑思维的束缚,打破思维定势,运用想象标新立异;善于转换思路,对问题进行发散思维;特别是逆向思考,能够对事物进行联想和类比,从中启迪思想,在不相同的事物间发现共同点,在相似的事物间寻求不同点。然而,在现今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或有了问题,却不敢提出问题。如此下去,势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于一些超出教材要求以外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去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由自己推敲结论,哪怕是很小的发现,也会非常兴奋,从而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质”必能得到开发,其探索精神必得到培养。

四、鼓励学生探索求异,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他们能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触发他们的联想,进而产生知识迁移。在地理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应根据教学的实际状况,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热点知识,如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城市化、人口老龄化问题等,让学生能有机地将现实问题和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会使思路更加开阔。在观察与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捕捉那些一闪念间出现的新想法和新观念。

第7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生物 创造 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像,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

一、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我们根据思维规律知识,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之所在。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导入新课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标志《输血和血型》一节课的导言说:“19世纪时医生们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可当他们喜出望外如法为其他伤员输血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这一事实令医生们大感不解。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一个悬念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认识的冲突,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兴趣,这对深入理解教材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制造矛盾,设问激疑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制造矛盾,设问激疑,强化学生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首先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连动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敢于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动过程,为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联想,使他们会联想,思维层层常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两种方式。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这个实验中,学生是第一次制作临时装片,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够熟练。因此,我们首先让学生把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加强练习,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对本实验的实验步骤进行分析,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可放在实验结束后回答。如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取材选用内表皮而不是外表皮,染液除了稀碘液还有其它的吗?等等就很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使他们在创新中学,学中创新。

四、帮助学生战胜失败

第8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剖析“错在哪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在不断产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出错,并根据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多问“错在哪里?”,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1】过双曲线3x2-y2=3的右焦点F2作倾斜角为■的直线AB,交双曲线于A、B两点,求ABF1的周长(F1是双曲线的左焦点)。

学生经过思考后,给出如下解法:由题设得直线AB的方程为y=■(x-2),代入3x2-y2=3得8x2+4x-13=0。设A(x1,y1)、B(x2,y2),则x1,x2是方程8x2+4x-13=0的两实根,x1+x2=-■, x1x2=-■,据此求得|AB|=■|x2-x1|=■=3。依题意画图1,由双曲线第一定义知|AF1|-|AF2|=2,|BF1|-|BF2|=2相加得|AF1|+|BF1|=|AF2|+|BF2|+4=|AB|+4=7,ABF1的周长为10。

对此题的解答结果,我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1)这个结果是否有错?(2)如有错误,错在哪里,如何纠正?

由于这一解题过程的错误分析难度较大。于是我作了如下适当的点拨:直线AB与双曲线相交,是否只有相交于“同一支”这一情况?在教师的点拨下,同学们找到了第二种相交情况下(图2)的计算结果:|AB|=3,CABF=3+3■。

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能力,就在学生深化了解题结果后,我又提出了更高的反思要求:直线AB与双曲线相交的两种情况是否都存在?遵循这一反思要求,学生经过激烈的思维碰撞,终于明白了这一解题过程的缺陷、错误,并找出了错误的根源:由定量关系式1“x1x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坚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剖析“错在哪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

二、寻找“解题新法”,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对同一个问题能从多个方面加以思考,对同一个对象能从多种角度加以观察,这就是思维的广阔性。在教学中,我喜欢采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新法”。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道数学问题,拓宽了解题思路,巩固了所学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2】如图,为处理含有某种杂质的污水,要制造一底宽为2米的无盖长方体沉淀箱,污水从A孔流入,经沉淀后从B孔流出,设箱体的长度为a米,高度为b米,已知流出的水中该杂质的质量分数与a、b的乘积成反比例,现有制箱材料60平方米,问a、b各为多少时,经沉淀后流出的水中的该杂质的质量分数最小?

这题我首先引导学生加工、检索、提炼题中的数学模型关系:(1)2ab+2a+4b=60,(2)y=■,从而把问题转化为求解给定条件(1)下的函数y=■的最值问题。由于最值问题的求解过程有极具开放性。于是我采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不断另辟蹊径,寻找“解题新法”。

我在课堂上根据上述的分析,首先由(1)得b=■,设t=a+2则ab=■=34-(t+■),然后用基本不等式给出了本题的第一种解法。我把这一解法标为解法1。

紧接着,我提出新的解题方向,要求学生应用“均值不等式”寻找“解题新法”。借鉴于第一种解法,同学们经过类比、迁移,找到了两种新的解法:

解法2(简解):由(1)得30=a+2b+ab≥2+ab0

解法3(简解):由a+2b+ab=30得(a+2)(b+1)=32,ab=30-(a+2b)=34-[(a+2)+2(b+1)]≤34-2■=18,即ab≤18,当且仅当a+2=2b+2时等号成立,从而得a=6,b=3。

比较、讲评、总结了上面三种解法后,我把应用“判别式法”和“导数法”解这一道题的任务,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作业批改时,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这一寻找“解题新法”的任务,给出了本题的第四、第五种解法(解法略)。

家庭作业的完成,燃起了学生寻求“解题新法”的激情。我趁热打铁,在任教班板报的“点将台”专栏上,给出了新的解题任务:“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分别用‘换元法’和‘数形结合法’给出98年高考数学应用题的第六、第七种解法。”结果,第二天早修课,便有12位学生找到了满足要求的两种解法:

解法6(换元法)(简解)令a=u+v,2b=u-v,由a+2b+ab=30得u2+4u-60=y2≥0解得u≥6或u≤-10(舍去)ab≤■(u2-v2)≤18。

解法7(数形结合法(简解))消去a得y=■=k■,若令x1=a,y1=-■,则x1y1=-2(0

为了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对类似于这一试题的典型数学题,我从不放过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新法”开放性研究的机会。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研究,集多种解法于一题,既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又覆盖了广阔的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注重“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既表现在不拘泥于陈旧的解题方法,能标新立异探索解题新法上,还表现在善于概括、迁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深遂的洞察力应对一题的“千变万化”上。因此,我在教学中既重视“一题多解”,更重视“一题多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选择一些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探索,借此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3】从一个正方体中,如图那样截去四个三棱锥后,得到一个正三棱锥,求它的体积是正方体的体积的几分之几?(高中《立体几何》(必修)习题十三的第1题)。

概括、归纳了这道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后,为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视野,我补了两道变形练习题:

变形题1: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a,求点A到截面BDC的距离。

变形题2:如查一个三棱锥的各棱长都为a,它的四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求这个球的半径。

这两道练习题,学生对例3的解题方法稍加变化迁移,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为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加了变化梯度,给出了两道新的变形题:

变形题3:在球面上有四个点P、A、B、C,如果PA、PB、PC两两垂直,且PA=PB=PC=a学,求这个球的面积。

学生反思例3解题过程,经过类比、联想,悟出了解题思路:把三棱锥还原为一个正方体。于是很快找到了答案:

R=■=■=■=■a,s球=4?仔

|■a|=3?仔a2。

变形题4、如图,ABCD、ABEF是正方形,二面角D-AB-F的大小为60°,求异面直线AE、BD所成角的余弦值。

AE、BD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根据常规方法不易找出。不少学生通过上述练习,积极思考:能否类比、方法迁移?经过尝试,把图形还原成平行六面体,易得结果为。

习题结论的抽象,源于对知识本质特征的揭示;递进问题的解决,源于对知识的融化、迁移和探索;规律的总结,源于对问题的变换和发散。通过这一系列的归纳、总结、延伸、扩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优化,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培养。

四、鼓励“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思维的直觉性,是指对问题的结果不经过逻辑思维,直接地、迅速地做出合理猜测的一种思维形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顿悟”;猜想是从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现象中寻求共性,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思维过程。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向广大教师发出呼吁:“让我们教猜想吧!”为此,我在教学中总要安排一定的直觉阶段,给学生留下直觉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实践和训练中,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然后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4】您能从1+2+3+…+n=■n(n+1),猜想出12+22+32+…+n2=?吗。这是从高中《代数》下册(必修)的一个例题演化出来的一道练习题。

大胆的猜想来源于大量的观察、探索,正确的猜想来源于正确的观察、发现。为了便于观察,突出对比,引发迁移,我首先引导学生列出如下数表。让学生置身于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再创造”的情景中:

由第三列给出的数列l、3、6、10、15、…的前n项和的表达式■n(n+1),直接猜想出第二列给出的数列1、5、14、30、55、…的前n最和的表达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由此及彼”的思维“跨度”太大了一点。于是当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一段时间后,我作了适当的铺垫,指出:我们曾通过作辅助数列,采用两数列相加或相减的特殊手法,推导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我们是否可借鉴此法,作一辅助数列,应用两数列的某种代数运算,为我们的猜想创造良机。这一铺垫有效地降低了猜想的难度。几经试验、筛选,有部分学生找到了能开启猜想之门的辅助数列――由第二数列与第三数列对应项之比构成的新数列:■、■、■、■、■、…。简化后可写成:■、■、■、■、■、…,它的通项为■。利用这一数列,他们把有三列的的表扩充为四列的表:

这个表在量上的变化,为学生的思维在质方面的飞跃提供了条件。在对比、观察这个表的第一列和最后一列后,学生作出了大胆而正确的猜想:

■i2=■■i=■n(n+1)(2n+1)。

肯定了这个猜想以后,我要求学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

第9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造思维引导,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如何让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创造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1、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3、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4、诱发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