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由于模仿力强,可塑性大,一部分学生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响,道德品质呈现明显滑坡。因而,中学德育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进行改革,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大事。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至当前,思想政治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他应有的德育功能。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着教育思想陈旧,以直接瞄准选拔性考试,提高中考升学率为目标,重知识传授,轻联系实际,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灌输,轻引导,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手段上依然沿用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忽视教学手段的更新。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思想政治课信誉降低,没有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因此,我认为应从教学观,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上改进,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手段,到过程的优化。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解决教育观念的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经验。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首先,坚决抛弃“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满堂灌”,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其次,明确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实践过程。教师应以自身的素质力量去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采取最合理的方式手段,创造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氛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成德育内化
1.坚持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求道而为解,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创新教学结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体现人文精神教育
创新教学结构,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是打破传统教学中长期形成的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局面,把学生的表演活动和学生讲解时事的活动纳入教师教学过程中来。我的具体做法有两点:
第一,把学生的表演活动纳入教学过程。充分显示学生 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纳入模拟操作过程或自编自演的节目当中教师作好点评和升华,从中培养学生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质。
第二,坚持时效性,增强吸引力。近年来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我大胆地进行了课前3分钟时事评述的教学探索,并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由学生自己追踪时事,每节课一人次,按记分册名单由前到后依次进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从中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德育体系
1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运动员在人民心中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公众形象要求他们不仅要担负参加比赛、为国争光的任务,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运动队走院校化道路,各省先后成立了体育职业学院,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和考验,需要与时俱进,如何更好的构建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真正的使运动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为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的战略任务。
2当下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
2.1.1教练员对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一个运动队内,教练员是整支队伍的灵魂人物,他们与运动员朝夕相处,陪着运动员南征北战,见证着运动员的成长,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等方面都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多数教练员存在着观念误区,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对运动员进行专项的训练,未能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工作形式,走走过场,而将运动员比赛成绩作为衡量自身教育工作质量的唯一指标。
2.1.2运动员重视竞技成绩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在运动员身上也同样适用。每一名运动员都有一个“冠军梦”,在这种冠军梦的指引下,他们能够不畏训练的艰辛,顶住伤病的折磨,展现超出常人的毅力最终获得成功。然而也正是在这“冠军梦”的金牌意识下,一些运动员急功近利,只看重训练,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甚至个别运动员在功利心作用下走上了违法的道路,最终误入歧途。可见,在运动员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运动员队伍建设的首要出发点。
2.1.3家庭和社会对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支持不够
伴随着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中逐渐成为彰显综合国力的一项有效指标,运动员队伍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家庭正是他们素质养成的重要的发源地点,而在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大多数家庭将竞技比赛成绩作为其子女进行成长成才的唯一指标,而忽视了其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教育。从社会层面来看,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关注度和影响力要高于普通人,甚至会因为竞技比赛的成绩而为产品代言、为商家宣传,功利性趋向不言而喻。而普通民众对运动员的关注则更多的是其竞技状态和比赛成绩,而忽视其思想道德素质,这就更增加了运动员对于运动成绩的渴求度,很多运动员虽然比赛成绩突出,但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极其低下,很难使其成为一个正面的公众人物,甚至可能对普通民众带来负面影响。
2.2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教育模式僵化
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日常训练,缺席文化课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就高校而言,为了让运动员出成绩为学校争光,很多领导和老师对运动员缺席文化课的情况是默许的,这形成了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佳的现状。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有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教育模式僵化,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教学方面的引导,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2.2.2教学方法单一
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灵活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在现实的运动员教育培养过程中,一些运动队领导有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形式单一,多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有的运动队甚至将日常训练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如人意。
2.2.3教练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退役的专项运动员,这就使得教练员思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练员自身思想素质不高,无法给运动员以表率作用,其不良言行甚至会成为运动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2011年的“范斌门”事件中,当事人范斌曾直言:“我是在骂声中扛过来的”。足见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以及运动员队伍中思想道德素质的传承性。此外,一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式非常粗暴,动辄以命令和惩罚的方式开展,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利于运动队内部的稳定。
3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新型德育体系
3.1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这就需要相关领导明确自身职责,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相关党政领导还应有效深入到德育工作中,通过会议、讲座、文件等宣传手段呼吁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教师能真正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加以重视,使德育工作不在流于形式。
3.2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
运动员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单以专项训练为主。而作为教练员而言,本职工作也不单单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应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将德育工作渗透于体育训练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动员队伍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教练员应首先从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入手,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充当高素质的先锋和表率。其次,努力寻找体育和德育的有效契合点,寓德育于训练,如:从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的角度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运动员协作训练中融入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运动员失败的案例中解释心态的重要性,帮助运动员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等等。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但是单凭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德育渗透是无法完全提升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这就需要每一支运动队都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形成教练员与德育教师的合力,保证德育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可以从德育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工作资历等方面进行合力配比,并经过专项训练,使这支教师队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既能有所创新,又能凸显实效。
3.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拓展教学领域
网络是当代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信息获取来源和交流平台,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快捷性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而运动员的德育工作也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进而拓展教学领域,使德育工作不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甚至可以遍布于网络空间。可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建立QQ群、创立微信公号等方式及时更新德育教学内容,以及与德育相关的时下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让运动员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有选择性的阅读,并逐渐培养运动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张旭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参考文献:
[1]李永莲.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12).
关键词:思想道德现状;形成原因;教育途径
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在新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占据高校规模半壁江山的高职学院,于此尤显任重道远,因为,当代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这是素质教育之根本)。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成为我们潜心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及其特点
(一)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较强,政治取向务实积极,但政治选择的功利化倾向突出,政治心态幼稚 :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是因为他们耳闻目睹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亲身感受着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对中国改革和发展充满信心;政治鉴别力较强,是指他们对政治问题的分析更趋冷静和理性化,不再容易被某种思潮或某种势力所左右而采取过激的行动;政治取向更加务实、积极,是他们已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不能脱离现实的政治环境,主张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下寻求个人的全面发展。
但也必须看到,高职学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困惑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在: 部分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一方面形势大好,一方面问题不少,对这种矛盾的现象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因此透过表面的冷静,高职学生的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
(二)高职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人生价值积极向上,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还是不成熟的,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还不能用理想的价值目标来指导实践,当他们人生价值的目标和现实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
(三)一些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知道艰苦朴素,只在学习上和技能特长上攀比竞争,这是积极健康的行为: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追求新潮,贪图享乐。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影响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基本环境因素分析
(一)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刺激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增强了青年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2、高等教育改革、校园环境状况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新的冲击和影响:“招生、择业”等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勤奋学习,注重能力锻炼,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成才;另一方面,学生家庭高额的教育投资强化了他们的效益观念,学生及其家长开始注重教育回报,对高校办学条件,教学、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费制还使学生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同时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招生范围迅速扩大,而教育经费的投入则显得严重不足,学校的办学资源出现严重短缺和全面紧张,再加上为创收而招收的各类成教学生在校内居住对学校校风的冲击,校园周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导致了一些学生行为失范。3、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他们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三.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一)以加强“两课”建设为突破口,坚持理论武装 :当前“两课”建设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二是拓宽、丰富“两课”内容,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将可能碰到的一系列问题。2、转变德育观念,发展咨询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学生则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咨询把学生和老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老师是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体现平等,体现服务。3、在高职学生中坚持进行“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三个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上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因此,必须坚持对高职学生进行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的教育,;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4、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社会和善待生活:社会实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走近社会、走近工农、了解国情,引导他们正确全面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育中,要突出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现在的高职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从校园到校园,他们大多数缺乏体力劳动的锻炼,缺乏艰苦生活的锤炼,缺乏逆境、挫折的考验,这是他们的“先天不足”,这势必对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致使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价值取向趋近功利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中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学生理想信念越来越淡漠,不关心国家大事,学习缺乏正确动力,甚至厌学,追求享受、追求“名牌”,致使“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更多的是追求近期的、有形的价值日标,而忽略远期的、无形的价值目标,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
2.道德意识不高。一是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讲道德,但较多地局限在道德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忽视道德对人的心灵净化、人格升华的教化作用。二是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相信自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命不凡;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三是一些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愿遵循,连一些起码的文明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需要补课。
3.知行不一现象较为严重。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在行动上缺乏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为言行分离。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大学生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是大学生道德上知行脱节的一个突出表现,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如考试舞弊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上课时发短信、打游戏、通电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粗话等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恋爱中缺乏道德责任感,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寻求感官刺激,行为轻率;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缺乏整体意识,团结协作观念差;清楚诚信的重要
性,但诚信意识却逐渐淡漠;懂得艰苦创业的精神,但艰苦奋斗精神逐渐淡化。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
1.西方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新的价值思想体系是在对旧的价值思想体系的批判和改造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
2.对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免疫力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3.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大学生的心灵。
4.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现实中存在种种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三、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有效途径――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针对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有针对地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教育大学生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培育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现实特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功夫,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四有”新人。在成才教育上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铁杵成针的精神,信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志当存高远”格言,表现了前人为实现理想甘愿吃苦的决心与恒心,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必须与之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入进行中国优良传统教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爱国志士感人事迹,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林则徐等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天下为公”“克己奉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教育来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和文明修养意识。“责己严,待人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这对教育、引导学生严格律己,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必须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尊老爱幼、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严格校纪校规,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逐渐由“他律”向“自律”过渡;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校园内外的不良风气,尽量杜绝厌学、抄袭、作弊等现象,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艰苦朴素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华民族以艰苦奋斗精神著称于世,“艰难困苦,玉汝乃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大学生勤俭自强,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来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2.采取切实可行手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两课”教学教书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可塑性强,要充分利用课堂,加强教育。改进“两课”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确保世界观从量变到质变。
积极推进“二进”工作。使思想品德工作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把社团建设成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学生公寓,通过寝室这块阵地,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促进学生宿舍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和团队观念。
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将思想道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学报和校园网络,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情操,充分利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创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思想政治课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他们思维活跃,面对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问题,在人生价值方面产生诸多疑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甚高,不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希望教师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情理交融地解除自己的思想疑惑。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最可珍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要使他们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必须触及和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使其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长道路前进。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那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多层次人才。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对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二、平等着待学生,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当代中学生的突出特点是思想上的开放和追求人格的平等。他们不满足于从课堂上获取知识,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与此同时,他们渴望老师理解自己,平等待人,尽管学生之间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却反对教师的偏爱,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老师中肯的评价并能够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在学习中,要求优秀生和后进生能够互相帮助,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平等竞争,互相促进。封闭式的教学则满足不了学生思想上开放和人格方面平等的要求,它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教材和课堂的范围内,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完全沿着教师设计好的逻辑轨道,教学方法以注入式为主,虽然也讲究讲和练的结合,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甚至在升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甚至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和因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造成学生心理的严重不平衡。因此,我们要变封闭式的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为原则的,在课堂上向学生开放――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基本事实,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变空洞说教为心灵交融
理论不能束之高阁,它根植于轰轰烈烈的人民群众的建设实践中,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思议的力量。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厌烦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师置学生的疑惑于不顾而高谈阔论。虽然教材在讲述基本理论时,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剖析,但是学生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许多矛盾,诸如代沟问题、好心恶报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当自我陷于苦恼之中而不得其解时,企盼能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得到比较满意的解答。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都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带来种种疑虑,也企盼教师能够解惑。如果教师回避这些问题不予解答,就会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读书无用论。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方式,时时处处了解学生的思想脉膊,针对学生的思想疑惑,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细致、入情入理的解答,即使学生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应给予申述、辩解的自由和余地,不压制,不讽刺,以理服人,解除学生的思想疑惑,改变其错误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是生动活泼的实实在在的心灵交融,是增强理论信度和感染力的必备条件。
四、以教材为基础,讲解热点问题,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功能;影响因素
因为生活条件以及学习环境的不同,价值取向也不相同,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之下,有着许多的因素,例如家庭、朋友、老师都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便是让大学生能够有更加健康的思维去面对毕业,在就业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便是对社会岗位和就业方面的错误认识,导致在思想上就决定了学生无法就业。对此,探讨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功能发挥的因素具有显著教育意义。
1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功能发挥的因素
1.1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的矛盾性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是大学生职业理想的主要体现,同时也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直接表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对某一种职业的向往,会形成一种基本的认识、评价、倾向等心理因素,这同样也是学生在就业时有目标的主要体现。但是,在新形势之下,大多数W生的就业价值与个人目标的追求并不成熟,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本身的思想、心理不成熟以及对社会实践认识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在社会竞争环境之下,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等无法就业的现象。
1.2大学生就业心理多样化
当前就业难的新形势之下大致许多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出了在结构性矛盾的基础因素以外,近些年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空间有了明显的约束性,再加上劳动合同法的持续实施和不断改善,导致企业用人更为谨慎,这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明显的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就业思维。例如,不敢面对挫折的心理,在就业时一旦遭遇面试失利,悲观、消极等情绪油然而生,最终不自信甚至是放弃就业。2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当中的作用
2.1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国家的发展必然与高校教育有直接关系,必然来源于高校对人才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地位和形式转变,大学生的招生规模以及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精英化的教学理念却并没有有效的改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普遍会遭受理论知识充足但是实践能力较弱的尴尬情况。对此,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衡量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尤其是在一些实践操作较多的专业教育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对大学生开展必要的就业指导,在四年的本科教学中,在最后一年应当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准确的认识社会,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最大可能性的发挥自身的工作能力,实现在社会中的社会价值,进而使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体现良好的引导作用。
2.2强化学生抗挫折能力,促使学生以健康心态面对就业
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的不自信、矛盾等负面心态。对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定期为学生进行开导,尤其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必须给予强化性训练,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抗挫折的能力,积极案例竞争意识以及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不同的就业目标,促使学生能够以健全的心态去面对市场的竞争。与此同时,在就业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对此,在就业指导时,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联系其家长进行联合性教育和引导,让家长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开导学生,从而实现双方面的教育。
2.3让大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诚信就业
我国高等教育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中的艺术教育也逐渐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大众化,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但需要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艺术人才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其中个性张扬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现象,针对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大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活动形式。在新的时期下,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有了新变化,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方式也有了新变化:
1.利用媒体网络信息进行教育的方式。随着各种高科技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含有了科技成分,媒体网络已经深入到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的艺术观造成巨大冲击。因为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渴望了解掌握它,这种冲击波既有积极一面,又不可避免地有消极影响。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要成长为优秀的艺术人才,就必须有正确的艺术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互媒体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艺术观,使这些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能真正担负起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对大学生们进行教育影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
2.组织展开座谈讨论的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上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务实,讲求实际。他们努力在大学里、社会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生活上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开放、自由、自立、浪漫的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思想顾虑,不畏人言、敢于离经叛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确实特别想得开,衣着注重性感、生活无拘无束、乐于模仿影视中的浪漫情调等。通过组织展开座谈讨论的这种方式,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以及向往而言,可以说是投其所好,使大学生们相互教育。但我们选择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时要有明确讨论的主题,抓住艺术类大学生们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切记不要离题,否则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对他们影响更不好。
3.运用演讲、报告的方式。这是一种传统方式,是中国革命年代时期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在当代社会这种方式仍可实行,不过已具有了新时期的气息。
鼓励动员报告。由于高校中艺术类大学生们情感丰富且不稳定,但他们有关心人民幸福、振兴中华的愿望,所以对他们进行动员报告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如新时期抗洪救灾,无偿献血,这都需要动员报告,一个好的动员报告,能鼓舞起青年人土气,振奋青年人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热情。因而对艺术类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动员报告是不可缺少的。
登台演讲报告。艺术类的大学生们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精神,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我们便可因势力导,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空间,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让艺术类大学生们登台演讲或作报告,一则可教育引导其他青年,二则也教育了他们本人。学校或其他单位经常组织这种真挚、动情的“演讲比赛”活动,可以促使艺术类大学生们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可以加强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
4.开展综合评比竞赛、奖励惩罚的方式。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激发鼓励青年上进和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综合评比竞赛方式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增强以及好胜心、好学心等基本特征展开进行的。对大学生们采取综合评比竞赛的教育方式,能激发起他们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如学校每年度在各班级评选优秀党、优秀团员、优秀班干部,就是这种典型方式的应用。同时,大学生们的经济头脑比较发达,他们往往注重经济效益。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接受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创作能力。其中不少学生参加过艺术比赛,获得名次,然而其往往陷入追求名利的实用主义。艺术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对社会现实认识较为深刻。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因此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精神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既达到教育目的,又防止了他们认为金钱至上的观念的滋长。我们应适当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配合精神奖励,来达到奖罚分明的目的。
二、当代社会高校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的应用
在具体实际工作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法的应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必要手段,是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必要的思想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
1.民主讨论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要采取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这也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决定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老师宠爱,同学羡慕,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极好。可是他们进入大学后,以往的那种核心地位和优越感都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心里失衡、经济焦虑、学习焦虑、对艺术的理解偏颇等等。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与青年人平等的位置,以同志,朋友的态度平等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共同磋商,以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2.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个性张扬是艺术类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说服教育。要联系他们的思想情况、关心的热点,否则道理一大篇,实际不沾边,“隔靴抓痒”,可能会引起反感。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准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情感感化法。工作中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动人,情感感化法。运用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等态度以情感上影响青年人,感化青年人。我们所说的“情感”,主要指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朋友同志的情感,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到情真理切,情理结合,才能打动人心,达到教育效果。再结合艺术类大学生们的文艺方面的特长,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通过各种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在大学学习之余,得到情趣和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令世人瞩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认同度偏低,这些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不是业务上的,即不是智力因素上的,而是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围,诸如不能遵守劳动纪律,不准时上下班,工作缺乏责任心,不能很好的与他人合作,不愿干小事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的倾向,使得注重素质培养的通才教育被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专才教育所取代,导致了高职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弱化和式微的现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受传统思维惯性影响较大,急功近利,过于迎合市场需要,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导致许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低。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条件不完善,师资队伍的局限有关系,也与我们设计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关系。
课程是实现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是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因素。对于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设计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选择和组合课程,形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何确定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人们关注得较少,研究得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逐渐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并增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院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院校构建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在高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从职业教育宗旨与素质教育内涵要义及其关联中认识高职素质教育,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以此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以“提供行业人才智力支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学生人生事业基础”为办学宗旨,实际上就是体现了职业教育宗旨与素质教育内涵要义整合后的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因此,我院的素质教育应以体现能力本位为目标实现尺度,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企业、社会、学生的共同诉求,有所侧重。体现职业教育宗旨,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等。
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课程众多。而课堂教学中可用于素质教育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参考和借鉴,在充分解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从我院实际出发,以整合素质教育课程为总体思路,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的构想,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出发构建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四大模块紧密结合,层层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模块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人文素质模块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书面表达、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的教育,包括《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国学精粹》、《音乐基础知识与欣赏》六门课程;身心素质模块对学生进行基本身心健康知识的培养,包括《大学体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职业素质模块重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拓宽学生就业口径、培养个人行为能力,包括《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职场礼仪》两门课程。
素质教育模块体系:
在确定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后,就是将体系内的课程群融合与协调,发挥素质教育的最大功效。针对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基础知识为专业服务,在保证专业课教学所需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基础课学时。因此,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向精、活方向转变,突出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整合,加强针对性、实用性。我们将把相同领域的课程整合到一起,避免门类过多、项目过杂的问题,便于教师对同一领域教学内容的整合,使课程内容更加紧凑,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
由注重“三基”向重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应该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体育传授技能不再是单纯传授运动技术,而是普及体育健身的手段、锻炼的方法和养护方法以及提高学生自我健身的能力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努力拼搏敢于竞争的品质,将过去的体育教育思想向现代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变,坚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思想。
二、体育意识的转变
由阶段体育的意识向终身体育的意识转变。 学校体育不再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入门期和打基础的阶段。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
三、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由“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观。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新课程标准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使每个学生能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最后,素质教育更关注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可能性。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并能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生活条件以及今后不同的工作环境,自主选择学习和运用科学、有效的体育手段,进行身体锻炼与身体娱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学会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尤其是艰苦的环境)中独立生存;在集体生活、学习中学会与人友好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