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循环经济方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方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方状况

第1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关键词】 县域循环经济 预警系统 综合评价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当今巨大的环境、资源和生态压力下,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方式。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广西2012年出台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基层地域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能起到桥梁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西各县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工业和采掘业为主,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具有低可持续性。而县域循环经济是以县为基本单元的循环经济系统,其发展目标是为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县域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差距,而对于县域循环经济的讨论也还不够系统、深入,研究成果也比较少。为了可持续地监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态势,有效提高广西区内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水平,本文在阐述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基于广西县域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对广西各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广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政策;二是对未来广西各县的循环经济走势进行预测,预测出未来将成为阻滞各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及时调整并改进该因素,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未雨绸缪之效。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体系构建

1、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设计框架

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因此,可以将循环经济的内涵概括为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和无害化”的管理调控,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包含:减少物质量投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再循环与再利用,提升废物再循环利用强度;实施环境无害化处置,减小环境污染危害。

本文将在以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预警系统。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就是用来预测某县域经济运行在现在和未来的可能状态是否偏离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目标原则,以及其偏离的强弱程度,并发出预警信号和提供排警决策的过程。

本文将该系统设计成具有三层预警功能的预警系统,指标预警层、要素预警层及目标预警层。

(1)第一层是单指标超限预警检验(指标预警层)。当某一项指标值极为突出时,无论其他指标值处于何种状态(良好或突显),都对该县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单位GDP污水排放量过大时,造成当地污水处理成本大大增高,提高了各个产业产品成本的同时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即这一指标超标的影响领域涉及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2)第二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子系统(要素预警层)。根据循环经济内涵要求,县域循环经济以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和谐统一为目标,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同时,同等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因此,本文在构建预警子系统时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生态状况,并兼顾结果考核及过程考核,即将体现循环经济后果的社会、经济、生态状况和反映循环经济运行过程的节能减排举措综合考量,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节能减排三个子系统。

(3)第三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预警系统(目标预警层)。在各子系统独立预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对整个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预警,监测其运行“轨迹”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整体目标的偏离程度,以评价和预测一定县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

2、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技术处理

(1)县域循环经济预警指标的选取。为使预警系统能简易操作,并能有效地警示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选取独立性较好、循环经济内涵丰富、符合广西县域经济特点的指标构成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还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成分性、独立性基本原则和数据易获得性以及便于实际操作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原则,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如下。

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值比重、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七个预警指标。其中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反映经济总量和财政状况的指标;第三产业值比重是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反映社会生活状况的指标。

生态环境安全方面,选取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五个指标,综合反映循环经济下的环境承载能力和耗损状况。

节能减排方面,选取指标要反映区域经济对水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及污染处理处置的能力。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耗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个指标反映资源减量投入;选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四个指标反映污染减量排放;选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废物循环利用状况。

综合指数预警中的指标值并非是指标实际值,而是一个体现指标偏离目标程度的相对值,因此在运行系统数据处理前,还必须确定各指标目标值。其建立是保证预警结果准确性、指导性的关键。主要考虑的是确保指标处在目标参照值时经济生产模式应尽可能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规划目标是各指标目标值的最好选择,这里目标值采用《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见表1)。

(2)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三个预警子系统分别独立预警县域循环经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利用三个不同方面的因素。当某一县域循环经济数据的全部预警指标进入各个预警子系统时,预警子系统要实现预警功能,主要是解决各要素的预警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对多个预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子系统等权的方法,以体现三者均衡发展的目标。

(3)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解决了各个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预警系统的构建最后要完成的就是对各预警系统的警限和警级进行设定。

预警警限是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的目标值,预警警级体现了三者与目标值的偏离程度。预警警限的设定工作主要是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完成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其它两个指数的警限可直接从各指数的计算法则求得。如上所述,本文采用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

预警警级的设定首先要划定警区,就是要确循环经济警情变量的警度范围。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中,将警区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巨警”五个等级,与自然现象的等级划分基本相似。采用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三者与期望目标值偏离度作为警区划分临界值。根据如此假设,设定县域循环经济的预警警级图,如图1所示。

三、广西县域循环经济预警系统实证研究

根据综合指数法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综合指数,以及其各子系统的指数。比照划定的警度区间,则可以确定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警度以及其子系统的警度结果(见图2)。

根据系统预警,得出了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的循环经济预警各子系统以及总系统预警结果(见图3)。从总系统来看,2005年为中警,2008年为轻警,2011年进入无警区间。预警警度呈现出减轻的良好趋势。

从子系统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由重警逐步过渡到轻警,节能减排由巨警迅速调整至无警,预警程度呈现出减轻的趋势,而生态环境安全一直处于无警区间。从具体指标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内部,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指标虽有逐步向好,但距离国家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各指标数据均显示良好,环境的安全性和承载力突出;节能减排子系统内部,反映资源减量投入的单位能耗标准显示从2008年左右有所好转,反映污染减量排放和废物循环利用的指标在2011年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广西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方案,显著增加资金投入和工作督查力度,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在工业耗水、废物综合利用率方面距离国家标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四、结论

本文从指标预警、要素预警及目标预警三层构建了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通过对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实现了对警情的量化分析,从不同层次对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和预警。研究发现,近五年来生产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进步凸显,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展现了可持续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环境的均衡发展显现。

由于目前广西的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偏差,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数据的可靠性等许多方面仍需深入探讨,拟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于评价指标更全面的选择、预警警界的确定方面。

(注: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评价”(06BTJ001)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罗斌:县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时代经贸,2007(4).

[2] 刘坚、黄贤金、钟太洋: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环境,2006(4).

[3] 田金方、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J].决策参考,2007(4).

[4] 钟太洋、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5).

[5] 严刚: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7(5).

第2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废弃及再利用为目的,其推广和发展对于我国能够彻底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传统的经验模式,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过往思想,对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高,并且提升在资源减少速度缓慢地情况下经济的增长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循环经济模式在企业的发展问题多多,并非一帆风顺,因而,本文中,笔者先分析循环经济模式的含义以外,滤清楚循环经济实施层次,以及分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模式 企业

一、关于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涵义是,此种经济模式通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把经济活动改造成一个从节约资源、不乱丢废弃物到资源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来源自生态经济,由传统的生存观念转型至以社会与生态、人与自然都相互和谐相处的一种更为健康的观念,这样的话一是能够使得循环经济有关制度的可持续性以及是适应性的提升,二是也一定会对人们健康状况进行改善,为后一代留下资源以外,这代的人们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状况均有进步。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之所以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如下:首先,企业最基本的目的和原动力是利益,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之一,即追求经济效益。而如果发展循环经济效果较好,较为容易利用企业剩余的副产品和曾经习惯浪费的废弃物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能较为有效地节约资源;资源的缺少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化,都会让企业不得不为了确保能够达到往常的利润收入,开始从废弃物里提取出能够使用的物质和资源,也就是废物的二次利用;再是技术,企业的技术体系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会推动技术发展,也会推进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实践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在技术方面会提供可靠有力地科学支撑;再来是规模经济,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底,尽力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并且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后是政府方面,对企业发展循环利用资源给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撑,具有规范性,以及一定的财政和补贴,税收方面也会给予优惠,而政府以最公正引导的身份对各个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产生直接的推进影响和作用。

三、循环经济实施层次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展循环经济的层次分别是从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到区域。相比较传统企业大量消耗资源以致资源不断缩水、大量排污和丢弃废弃物以致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以及努力推动人民消费的模式大不相同,甚至是相斥。循环型的企业对生存岛出品都把关极严格,譬如,原材料要节约,能源要节约,有毒的原材料被淘汰,一概不理的废物全部被消减数量和毒性;顾虑好生命周期;对于服务,要求环境设计假如所提供的服务里。

所以,循环型的企业便是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和原则指挥企业的允许,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应用到企业上面。而建立生态产业链,会导致企业实现企业内部的效益最大化,实现了资源节省以及再利用以致维护环境的受污染程度。

而在城市与区域的层次,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是循环型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更扩大的区域的产物,是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 在一个城市范围和一、二、三次产业各个领域构建各种产业生态链, 把城市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城市

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 它通常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 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 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它也是我国原本有的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城市的客观体现。

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未来的重中之重,那么,应该怎样发展循环经济,又怎样确保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呢?笔者按照循环经济的蕴含和原则,从三个不用的层次分别取建筑循环经济的有关产业体系。

(一)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

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系统的建立是为了达成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本模式。这方面的经典实例来自于曾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即杜邦化学公司。这里涉及到的“3R制造法”是以少量排量甚至于零排的环境保护项目为目标,便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杜邦公司里的研究工作人员把工程当做实验室,目的是试验创新的循环经济的理念,而创造地把3R原则发展能够同化学工业的实际相结合的此“3R制造法”。目标也是为达成企业内部的自我循环,直指废物循环利用。

(二) 构建生态工业园区

构建生态工业园区是为了达成循环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的基本模式,将各个工厂之间相互联系合作,形成一个组织系统,资源共享和相互交换,利人利己,使得废物不被轻易丢弃和失去价值,形成一个工业园范围内的循环系统,既提升效益和效率,又保护了环境。生态工业园是企业相互之间的循环工业链,因此,我们需要发展有关这类生态工业链或者生态产业园区。前者的范围要更大些,甚至能够扩至农业、工业和畜牧业等。但目的都是为了,以“废物”变需求的原料和能源。

(三) 建立社会静脉产业

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系统的建立是为了达成循环经济在整个社会范围的基本模式。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看,需要把目标集中在回收废物和废物利用两方面的相互循环关系的地方,如同一个闭合回路。但是,循环模式需要环境无害化技术作为一个操作的平台。

总结:在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支撑资源地不断消耗问题时,循环经济模式的出现可谓意义重大,特别是制造业等特别消耗资源的行业企业,而为了实施和贯彻国家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求各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为企业只有坚持不懈地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上,才有可能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本文中,笔者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涵义及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接着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然后是循环经济实施层次。最后,笔者从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和建立社会静脉产业三个方面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曲格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第3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状况

中图分类号:F1文献标识码:A

一、国外循环经济研究状况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众多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成功地进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企业层面的降耗、减污减排,区域层次的废弃物交换和传递,社会层次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制造法。从区域层次来看,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最全面的国家,已经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具体法律;美国没有全国性循环经济法规,但半数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

针对不同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方面,Sujit Das(1995),Hirohiso Kishin(1998),YasuoKondol(2001),JohnE.Tilton(2002),S.Spatari(2002),StuartKoss(2003)分别对电冰箱、汽车、塑料包装材料、废金属、纸张等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物质减量化及物质减量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方面,Cleveland和Ruth指出,特定企业或工业的原材料使用范围、运行机制、使用模式、物质减量化等对经济层面产生的影响以及物质替代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问题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HondF,2000);在原料与能量流动(工业代谢)的研究方面,Ayres等人(2002)对经济运行中原料与能量流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研究方面,多年来LCA理论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产品生态设计的研究方面,Allenby B.R.(1991a;199lb)对有关企业产品为环境而设计(DfE)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生态工业园与工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方面,Frosch和Gallopulos(1989)对工业生态学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在技术变革和环境的研究方面,S.Erkman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环境系统分析是技术研究方法的基础,并诠释了工业生态技术;在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手段、立法等研究方面,Wulf-Peter Schmit(2001)提出了推行生态型经济。

纵观国外循环经济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侧重于具体领域循环经济的应用和实现手段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对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且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外实际情况进行的。(2)对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从原始资源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手段的研究比较多,如经济手段、命令控制手段等。对于工业代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概念层次,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上仍有待深入。

二、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状况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已经逐步传播,九十年代后期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得到国内的重视。近几年,循环经济在国内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1、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特征等基础理论的探讨。段宁(2005)、吴季松(2005)、曲格平(2001)、解振华(2003)、钱易(2005)、汤天兹(2005)、冯之浚(2004)、恒(2005)、齐建国(2005)、徐崇龄(2004)等对循环经济内涵展开了讨论,归纳为三种:(1)段宁等从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考虑所给的理解;(2)吴季松等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种新的技术范式或是科技、经济和社会三者整合的经济;(3)徐崇龄等认为循环经济是以循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季昆森(2004)、王钦敏(2003)等在“3R”原则的基础上,对循环经济的原则作了一些扩展,提出了“4R”原则。后来,又相继提出了“5R”和“6R”原则。解振华(2003)、吴季松(2003)、曲格平(2001)、陆钟武(2003)等对循环经济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2、关于循环经济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研究。诸大建(1998)就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诸大建(2004)、马凯(2004)、冯之浚(2003)、牛文元(2003,2004)、王成新(2003)、李金恺(2005)等研究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提出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汤慧兰(2003)等对工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胡山鹰(2003)等提出了工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集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吴伟等(2002)探讨了工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机制。王兆华等(2002)运用经济学交易理论分析了工业生态系统,揭示了系统共生的机理。耿勇(2000)、陈定江(2002)、刘力(2001)等学者在实践基础上对生态工业园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此同时,肖松文(2001)、吴云波(2003)、王灵梅(2004)等探索了生态工业园区及园区内企业规划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3、对发展循环经济措施和建议的研究。曲格平(2001)、陈之泉(2001)、冯之浚(2003)、解振华(2003)、马凯(2004,2005)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要明确指导思想,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三、评述

从国外循环经济实践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第一,思想要转变。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第二,法律要先行。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用法律来明确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国民的社会责任和相应的义务;第三,政府要主导。政府甚至可以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等行为,来影响、支持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企业为主体。通过企业内部改进工艺和生产流程,企业间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践主体功能;第五,建立相关社会机构。建立相关的非政府社会机构,发挥其协调作用,打造社会静脉产业链;第六,舆论支持、全民参与。不断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国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提高国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刚刚起步,尤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少有关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和清洁生产等循环经济实现手段的系统研究。

综合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状况可以看出,在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国内清洁生产、垃圾处理、环境无害化、生态经济等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应用循环经济基本思想解决煤炭企业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未形成规模,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的系统研究在我国更少见。我们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更系统的研究。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第4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循环经济已在企业中应用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企业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如何在循环经济下更好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依据来实现经济的,其处在人、自然和科学技术大的范畴之内,并贯穿于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循环经济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也能将以资源净消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以生态性资源循环发展为依据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资源短缺的今天,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循环经济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1.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经济沟通渠道

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应建立健全的经济沟通渠道,而健全的沟通渠道是需要循环经济公司政策和制度作保证的。这就需要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要时时关注国家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把握循环经济发展动态和最新创新信息,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公司的实际状况结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分析,以制定出合理的公司策略。在制定合理的循环经济公司策略过程中,必须将企业的经济宣传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员工进行责任感和资源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要对企业原有经济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调整中应以循环经济为依据,从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出发,设立专业管理和协调部门并保证部门管理受总经理直接指导,以保证循环经济效果和个人组织效果的有效协调。在对组织单位循环经济进行创新的时候,应该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对经济创新进行支持和组织以便将创新成果迅速的转化为组织生产力。

2.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应建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而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是需要企业提高薪资制度来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激励和协调的。为了更好的对人力资源更好的进行激励和协调,就应该将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指标融入企业薪资管理中,以鼓励公司员工进行技术创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提高其技术创新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机制提高企业循环经济机制和效益。可以用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并以循环经济企业对薪酬进行合理设置和管理,使人力资源薪酬制度的激励和协调得以实现。毕竟循环经济发展能为员工带来一定利益,企业可以通过内在和外在的报酬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在获取既得利益的同时,更好的参与到企业建设中来。

3.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应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毕竟企业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经济单位,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其微观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而要实现其运行效率和效益,必须保证企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社会指标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区域内外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企业实际出发,将其实际状况和循环经济内部的评价指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及公司决策创造条件。也应该以循环经济为依据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利用目标管理方法,对总的指标体系进行逐层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将相应指标融进各部门和员工考核之中,完善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策略,实现最佳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4.企业应该制定新的经济发展策略

企业要想实现循环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应制定新的经济发展策略。毕竟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也能对原有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此,企业在制定新的经济发展策略的时候,应该循环经济特点为依据,以政府和行业协会资本作保障,并结合区域人力资源存量,以提高区域内公众资源节约意识、环境意识,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同时其也能为企业循环经济引进专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创造条件。为了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力优势,应该建立专项人力资本投入资金,并对其进行完善,将其作为鼓励和提高企业资源环境和清洁生产等方面技术创新资金,进而提高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清洁生产等方面管理水平和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工农业不断的发展,经济增长和环境能源之间的矛盾呈逐渐上升趋势,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毕竟企业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企业管理与经营环境,企业能通过相应奖励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使企业和循环经济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参考文献:

[1]高强.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7).

第5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关键词:城市矿产;法制建设;循环经济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成为社会重要问题,循环意识逐步渗入到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居民成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三大主流力量,其中政府作为管理者,通过政策制定与监督执行起到了引导、规范与监督的作用。相比于世界先进国家而言,我国目前城市矿产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完善的立法体系:德国是世界上循环经济最早实行的国家,也是城市矿产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日本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完善的法律制度使其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达到了最高的利用率。建立健全城市矿产法律体系,对于我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城市矿产立法及政策发展状况

循环经济立法有别于传统的环境法,它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有关城市矿产的政策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初级阶段:依附于循环经济立法

从2006年5月17日《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颁布起,我国城市矿产的回收经营开始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新时期。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政策引导。以上两部法律构成了循环经济立法的基础。在初级阶段出台的政策数量并不多,多数法律针对于广义的循环经济范畴,并未对城市矿产的发展作出指导性建议。它们为我国循环经济规定了框架,也为城市矿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发展阶段:脱离循环经济立法概念

为了促进城市矿产的发展,加强循环经济的思想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国家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0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提出用5年时间,在全国建设3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将城市矿产发展提高到战略性发展的高度。2011年颁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提出了专门针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规范,这也是我国首次将电子废弃物再利用列入法律体系,从此我国开始了追赶发达国家立法进程的道路,在回收体系建设、回收处理基金的推行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努力。同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回收体系的建设工作,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很短,但就在这两年中城市矿产脱离了原有的循环经济立法,逐步从原来的附属地位演变为单独的体系。

3.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完善阶段:体系完善及效力深化

2012年《“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建成50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矿产的回收活动。同年颁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着力点置于高科技循环产业,提出循环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为加强科研力度,达到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2013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我国首部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以上三部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市矿产的发展迈入新阶段,对于城市矿产回收处理的政策引导已经扩大到体系建设及技术支持层面。相比于前一阶段框架式的指导,这更有利于推动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产业的健康发展。

综合以上三个阶段来看,我国城市矿产相关政策的出台历经了“依附”、“独立”及“深化”的步骤,最终达到目前的发展状况。在政策上予以重视,在实际操作中予以资金、技术支持,这是我国政府在推动城市矿产发展的主要倾向。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未来十年间我国城市矿产回收体系将迎来更多的机遇,未来政策的实施将落实到城市矿产发展的具体方面。

二、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发展状况

在城市矿产政策推行方面,德国与日本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其运行模式对我国有重要的启示。相比而言,德国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更具有西方国家的特点;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的代表,在人口、资源紧迫程度等方面与我国所面临的状况更相近。综合两者的特点,不仅能够比较东西方的发展差异,也能为我国城市矿产的政策推进提出全方位的建议。

(一)德国政策推行情况

德国城市矿产政策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欧盟总体规划及国内政策制定,后者在前者规定的范围内对相关领域进行管理与调节。

1.欧盟影响

作为国家的联合体,欧盟的作用强于一般意义上的合作组织,各成员国需在欧盟订立的条款之下进行本国立法的修订,同其他非欧盟国家有显著差异。欧盟涉及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包括欧盟基本立法和辅助立法,效力均高于德国法律法规的效力,当德国法律条款与欧盟相关的法律条款发生冲突时,优先适用欧盟法。其中基本法包括《单一欧洲法》与《欧洲共同体条约》,这两部法律对循环经济的实施进行了单独的列示,提供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宪法性渊源。涉及循环经济的辅助法有很多,如《欧盟循环经济方面的基本法律》、《报废机动车指令》、《欧盟回收废弃电子电器设备垃圾指令》等一系列规范性条例与指令。辅助法中的条例对德国具有直接的适用效力,各循环经济指令不直接适用于德国,德国根据指令性文件进行相应的立法。德国立法结构与欧盟立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

2.德国国内政策推进

在欧盟立法的范围内,德国循环法律体系又分为法律、条例和指南三个层次。《德国基本法》是德国的宪法,在德国国内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各州立法及市级以下的法律法规都要首先遵循基本法的立法要求。在符合欧盟立法的前提下,在国内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机制是德国成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矿产作为循环经济的内涵之一,其政策运行机制与循环经济相仿,均受到三个层次政策的引导。由于德国法律体系建立时间较早,因而并未将城市矿产作为专有领域进行法律的制定,而是将其归入废弃物管理的类别中。1972年,德国颁布《废弃物处理法》,在废弃物处理的实践道路上开启了历史先河。20世纪80年代,德国认识到垃圾末端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于1986年颁布了新的《废弃物管理法》。90年代德国先后通过了《包装条例》与《废车限制条例》,通过对主要废弃物进行专门化管理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在主要领域的一系列实践后,1994年德国政府开始制定《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并于1996年正式生效。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国家法律中出现循环经济概念,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至此,德国废弃物处理政策体系基本成熟。

(二)日本政策推行情况

20世纪日本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人口密集、能源缺乏、环境污染。日本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始终存在,资源的极度紧缺使其被迫寻找成本较低且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为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使经济与社会能持续地发展下去,日本制订了循环型社会的基本计划。

与德国类似,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也采取了基本法统帅综合法和专项法的体系模式。政策推行的基础层面为基本法,即《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该法以广义的视角综合概述了循环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并力图通过法律手段抑制产品成为废弃物,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减轻环境压力。政策的第二层面为综合法,即《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两者分别从废弃物处理体系建设及流程设计、产品设计的再生思想出发,从提高废弃物处理效率及减缓产品报废速度两方面进行规定,二者间相互促进使得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更为显著。政策的第三层面为根据各类产品性质制定的专项法,包括《容器与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资源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等,这些更为具体的法律对回收行业起到直接的管理及监督作用,是整个法律的重点部分。由于第三层次法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执行专门的规定,更贴近行业的发展情况,能够满足不同类别回收物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总体看来,基本法的立法对象最为广泛,涵盖了国家、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及国民的责任与义务;综合法在基本法与专项法之间起到良好的衔接功能,为专项法的订立明确了框架;专项法则深入落实基本法与综合法的条例,为实现其共同的目标制定了规范。这三个层面的法律相互呼应,共同构筑了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见图2。

三、国内外政策对比分析及建议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的有关法律或多或少都涉及循环经济的内容,但相比于德国、日本等国家,我国关于城市矿产的立法及政策还处于初级阶段,法律体系还不健全。通过比对我国与德、日相关政策的差异,可归纳出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政策层次不健全,内容不完善。目前我国出台的政策种类、层次单一,对于生产量日渐增多的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及建筑废物等未制定相关条例。我国废弃物的回收经营在2005年《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颁布后才开始进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时期,除此之外针对特定种类废弃物处理的法律少之又少。法律条文大而不细,政策依据泛而不周,可以说循环经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的空白等待填补。

第二,立法效力层次偏低,缺乏权威性。目前除了已经出台的《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外,我国对城市矿产的推动政策多数以“通知”、“意见”等形式出现,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等,在执行力度上不具有法律所拥有的强制性与权威性,法律效力相比法律而言大大降低,对于现行的城市矿产回收利用体系中的不规范现象不具有遏制的权利,在执行力度上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三,城市矿产运用方向单一,效果不显著。我国目前出台的有关法律均针对废弃物再利用,对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技术未作出任何规定。这便忽略了社会生产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从“资源-废物-资源”的源头上进行废弃物的减排。循环经济的要义是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中减缓废弃物的产生应该而且必须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被予以重视。

第四,尚未重视民众参与过程。居民是与政府、企业并列的国民部门,在政策制定与推行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城市矿产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居民的观念决定了电子废弃物产生的速度及能否流入正规处理渠道。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启动各阶层民众的环境教育,其中日本建立了“环境顾问等级制度”,德国则将环保内容直接或间接写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只有政府与民众两方面共同促进城市矿产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四、结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城市矿产作为循环经济分支的延伸,它的发展体现循环经济保证发展、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为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经济体,我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复杂性也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政策推行的道路上也有很多方面需要借鉴。因此,从发展历史及国内外政策推行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我国城市矿产政策推行的不足与潜在漏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朴玉.日本家电废弃物回收处理状况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2(01).

[2]蔡守秋,蔡文灿.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模式选择与范围限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6).

[3]叶华.循环经济国内外立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03).

[4]徐瑞娥.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J].经济研究参考,2007(66).

[5]陶伦康.循环经济立法理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2007.

[6]黄海峰,刘京辉等.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赵立祥等.日本的循环型经济与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第6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一、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流通、消费和废物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旨在区域、国家或更大层面上建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物质代谢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宏观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循环经济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实施和构建需要强有力的规划措施加以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规划作为一项核心任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先期的试点示范单位几乎都制定了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贵阳制定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规划,围绕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三大体系制定了综合性的循环经济规划;江苏省制定了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分解成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4个组成部分。其后,辽宁省、义马市、日照市先后开展了循环经济规划。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的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明确要求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其余一些省市尽管没有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但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大多明确要求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中。2005年,国务院“国发22号文”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后,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处于重要位置,并成为国家推动循环经济的有效工具。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定位

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确立,需要考虑循环经济规划的定位。这里涉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循环经济规划与已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定的层面范围。

(一)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类型政府需要制定规划来应对循环经济的战略性、宏观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开始从项目管理逐渐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逐渐转向宏观管理。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循环经济规划在我国并没有形成既定的规范体系。概括而言,目前的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设定循环经济的目标和指标,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重点和措施等。在实践中,通过出台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目标分解等手段强化实施;第二种形式是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一些专项规划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增设部分章节和内容以及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上述两者形式各有所长。第一种形式内容明确,易于落实,但要花费较大的努力,同时也容易引起其与其它已有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种形式可以避免矛盾和冲突的问题,但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要更加依赖于各规划的制定水平和实施状况。在规划实践的内容中,作为第一种形式的专门性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出现了过大过小,定位不清的现象。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等同于为各种废物寻找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答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废物循环对于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反馈作用;另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泛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人口发展、生态建设甚至社会公平等强加到循环经济规划中,试图赋予循环经济万能的表象。这两种做法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和落实。

(二)应率先在省级以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规定要求:“在国家、省、市以及跨省、市区域上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而对于县级规划则不做法律上的明确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符合我们国家目前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第一,是源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索性。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规划本身的成熟与规范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其与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协调关系。第二,是源于循环经济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循环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例如,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功能定位,特别是与市场作用的界限,数量上看规划不少,但内容上相互之间交叉重复,区域规划不到位,针对性不强,衔接协调不力,规划编制程序不够规范,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尚未形成,规划期的界定比较机械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损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因此,在当前状态下,急于要求开展县级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肯定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当然,国家要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与国民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生态环境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须要指出的是,应大力强调在跨省行政区域层面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规划体系中,区域规划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是这个很重要,区域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发展什么产业,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很少干预,但对区域发展则干预比较多。区域循环经济规划旨在根据该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和不同区域生产要素条件,对区域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设定或提出总体思路、方向、目标、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等,以达到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规划内容一般需要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保障措施、主要任务、发展水平(主要是指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废物循环处置和利用的定额指标和标准)等。循环经济规划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企业实施,强制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义务与责任公平分担的原则,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规划发展目标不仅要设定节水、节能、推进计划和制度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试点等方面的工作目标,还要根据区域情况设定资源节约、消耗、废物排放、循环利用和环境状况等量化约束性目标。明确规定污染物排放强度、资源循环利用率、资源生产率等特征指标。对于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应在充分考虑产业布局、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根据发展形势和区域特点在流通、生产和消费领域有侧重地选择重点企业和行业开展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等活动。在循环经济规划保障措施方面,要加强分类指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和思路。循环经济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方案,明确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要求。以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开展资源减量、节约、再循环和再利用的综合规划,同时针对重点或突出问题开展重点区域规划(工业带、农业区、矿区等)、重要专业规划(节能、节水、废物循环等)和重大问题研究工作,尤其重视城乡规划和园区建设。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实施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发展再生水回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应当根据资源条件、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容量,对新建、扩建和已建的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区进行建设、规划、改造和运营。

第7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马克思思想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目前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基本一致.本文从马克思循环经济三大核心思想入手,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所面临的问题,以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阶段下可采取的对策,旨在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基础的完善提供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思想;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060-03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马克思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根本上解释了自然的含义、保护自然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自然,为环境保护、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完善的理论基础.正因为于此,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理论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十分必要,这将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基础的完善提供极大的帮助.

1 马克思循环经济三大核心思想

马克思通过观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后提出,对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进行适当地节约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活动中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实施再利用,而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排泄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可达到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

1.1 思想之一:减量化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内涵.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论述生产资料节约控制时体现了减量化的原则.在减量化原则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因此,马克思认为机器的改良受到科技的极大影响,并未改良机器带来极大的帮助,工艺越先进,排泄物越低,原材料和辅料也越会得到更大的利用.

1.2 思想之二:再利用

将废弃物直接作为产品或经过修缮、翻新、再创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原料重新使用是再利用原则的表现.马克思阐述了再利用的内涵,并且区分了再利用和减量化的特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强调要把“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马克思在著作里面涉及的循环经济的再利用思想基本与其提到的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原则基本相同.

1.3 思想之三:资源化

资源化和再利用是有所区别的,前者强调的是经过处理后的废弃物将转换身份,成为原材料,而后者却是用另一个角度去考量废弃物,将其作为产品使用,从而避免浪费.资源化的原则在马克思著作中也作了许多说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能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来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其所表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资源化的思想.

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现实

我国作为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发展方式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中的各种压力.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国际压力包括制度压力、生态压力以及消费压力.

2.1 制度压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建立,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待完善.对照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体制运作机制的要求来看,我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与之不符合的地方,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在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甚至各部门之间还是存在互相封锁、割离的情况,同时市场运作的规则还不够健全,还有许多法律法规有待补充和完善,现存的法律法规中有一部分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在实际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中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情况.

这些都是是市场体系的不够完善的一个方面.另外,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还未得到完全确立.同时,由于当前政府在职能定位方面不准确,导致缺位、越位的现象,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机构重叠臃肿等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极度不相适应问题.最后,在对外经济方面,我国目前的对外经济管理体制与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2.2 生态压力

我国的国土面积和美国的不相上下,而人口总量却是其数倍之多,要想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意味着我国要在更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用五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两百多年的发展,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所以说我国特殊的国情要求必须重新探索绿色发展道路成,要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从依靠增加投入扩大生产的高能耗、环境代价大、竞争力弱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新模式转变.

2.3 消费压力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倾斜性消费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物质消费而轻视精神消费.虽然我国目前以闲暇和文化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长,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我国精神消费在整个消费体系中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在消费形式上,精神消费的形式过于单调,大部分人明显倾向娱乐性消费,忽略发展性消费,喜爱寻求感官刺激,轻视精神进步,从而造成通俗娱乐场所人满为患而高雅文化备受冷落的现象.总之,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很大的消费压力.

3 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3.1 公众认同度较低

目前,在我国针对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的活动中,产生了两大公众面临的矛盾:一个是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环保的行动力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公众在依赖政府时,政府的环保工作力度却是相对薄弱.这就直接让公众在对待具体环保事件上的环保意识产生非常大的差异性.家庭里,公众的环保意识还是显得比较高的,在用水用电的节约、垃圾的分类、绿化带及其它植被的爱护都有明显的表现.但这些公众性的高环保意识的环保行为的范围过于狭窄,在社会参与方面就显得很力不从心.

另外,公众反映问题对象大多局限于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这些发生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基本不会投诉给有关政府部门受理,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12369也少有人知,这对民众环保意识的培养以及环保行动过程中依赖对象建立帮助不大.

3.2 技术支持还显薄弱

由于我国在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方面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循环经济在技术上过于薄弱.根据十一五期间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在环境方面的支出比例第一次超出了GDP,但仅仅为1%-2%.尽管后期其比例有所增加,但涨幅均较小,这就造成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长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发达国家在环境投资方面积累的经验,其投资额不能少于当年本国GDP的1.5%-2.5%,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遏制环境的恶化,改善整体环境状况.可是我国的评估机制在循环经济方面显得效果不足,科技创新的投入也十分有限,这直接削弱了原本有限的资金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同时,新的科技项目的奖励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让科技创新的后劲一直萎靡.

因此,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以及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出发,为循环经济选择一套适用的技术,并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模式势在必行.

3.3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综合环境基本法在层面上还没有对循环经济有关立法作出十分明确的规定,仅仅将循环经济的有关规定作一些附带说明,并没有提升循环经济的立法在环境立法中的比重,在整个国家立法系统中更显颓势.

当前全面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在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立法,也缺乏系统性,直接导致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发展行为难以得到充分认可.上述问题也较多地反映在我国现有的众多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这也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4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

4.1 增加公众参与率,提升公众意识

人在经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存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无疑具有决定性.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往往受到活动主体的思想认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我国,公众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的参与行为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使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得以实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人对自然的认识.

马克思提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把自身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经济活动中才能明确地考虑自身行为对自然的影响.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进行宣传教育、开展公众性的活动,并提升活动氛围,提高公众热情均可加强公众参与意识.当然,公众参与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公众参与实现的一大前提;最后,提倡绿色消费,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带入公众生活也是提升公众参与度的一大措施.

4.2 提高对科技的重视

“科学是第一发展力”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以充分的技术条件为前提,也要以物质的循环利用为核心,因此,重视科技的作用是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启示.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在资源和环境现状上,针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应加大重视力度,并对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予以扶持奖励.

4.3 政府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

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很多种,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其中一种.生态性是其主要特点,但和其他经济发展方式一样,它最终也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具有逐利性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竞争力也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常会产生冲突,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的自发性特点,容易引导发展过程向经济利益方面倾斜.

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必须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保持一致.第一,应建立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弥补当前市场的不足;第二,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协调经济的发展;第三,应灵活运用多种经济发展途径为发展和引导循环经济提供充分、有效的环境;最后,应建立和完善综合、全面的环境政绩考核体系,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 结束语

我国目前处在尤为关键的发展时期,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趋势,又要兼顾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换言之,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必然要选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近代西方工业化的大背景下,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得以产生,这与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因此,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托于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将非常重要,必须加以重视,并灵活运用.

——————————

参考文献:

〔1〕姜国凡.马克思生态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王建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3〕刘书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刘旌.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第8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引言:循环经济视角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转变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视角。循环经济的发展主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能够发展绿色化、环保程度较高的经济方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思考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将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不足

1.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是存在一些发展上的滞后的。循环经济模式提倡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开展更高效的、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纵观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的高速性,而完全忽略了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的经济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仅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性,是不能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水平的。

2.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从循环经济模式的角度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经济发展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资源能源的较大浪费。宏观经济政策所起的主要是统筹经济整体发展趋势,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则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中,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与能源,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质量。

3.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调控手段还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调控经济发展态势的手段工具,对经济整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循环经济视角考虑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发展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手段也较少。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手段。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立足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循环经济模式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思考与追求,旨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宏观经济政策则主要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做出一个调节与掌控作用。二者相互结合,结合循环经济模式的理念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结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

2.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来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可以发现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了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质量。循环经济模式考虑的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这符合经济增长向着内在化要求转变的发展趋势。能够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实现经济速度与质量的有效统一。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

3.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同步。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还能发现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仅仅追求经济发展上的速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资源的极大破坏。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下,更注重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节约。这样就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步进行,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

三、如何促进宏观经济政策更好制定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的,保证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才能实现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终目标。在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质量的背景下,要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高效性,就要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将循环经济模式的环保发展理念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工作相结合,才能立足于现代经济社会的真实现状,提高经济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而且循环经济政策的发展理念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总结

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析与探讨,对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的。通过以上对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发展中的不足以及针对缺陷需要进行的改进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立足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评析[D].内蒙古大学,2013.

[2]肖光进.循环经济视角下中国矿产资源安全供给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崔雪竹.可持续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代谢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张太富.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中国人口城市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第9篇:循环经济方状况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虽然出现的时间不同,但是双方的发展目标、动机等却十分相似。在未来只有积极的协调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才有助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一、针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含义的分析

1.循环经济含义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专家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之后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理论”中首次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有限的资源和无限需求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大矛盾,发展到当今,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表征低消耗、低污染、多劳动就业、高效益回报的经济模式。[1]

2.低碳经济含义

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随之而来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实际上低碳经济本质上将属于一种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低的新模式,主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入手点,然后设计、落实各种低碳政策等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二、中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

1.坚持由政府主导

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所以,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制定、落实积极的政策。由于过往促进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无法吸引商业决策者,所以只有为其提供一定的利益,才能让企业主动推行政府制定的政策、顺应政府意愿、帮助政府顺利跨过经济转型阵痛期。不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政府与企业依旧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原则。政府要参照取得低碳及循环经济良好成果国家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科学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及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比如,政府应构建有关的监督部门,监督各行业企业低碳及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在监督中若发现企业出现污染排放超标等问题,除了要责令整顿外,还应进行适当处罚。同时,政府要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低碳绿色产业提供助力。为了保证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应为高校提供实验设备、技术、资金等支持,协助高校培养优质人才,为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优质人才。最后,要积极宣传低碳及循环经济的意义,提高全民关注度。

2.引导企业主动配合

一是,企业应主动引入、学习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概念,要在经济链中发挥自身微观主体的重要作用。虽然企业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但依旧要重视自身带来的社会效益,因此,企业要坚持“再循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等原则健康发展。同时,企业除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负责外,还要积极回收、处理、运用销售后的产品包装等资源。[2]比如,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德国企业,买塑料饮品时可向顾客收取押金,当顾客喝完后可凭空瓶子退回押金,实现回收塑料瓶子的目的。然后集中回收、处理后,进行二次利用,这样有助于推动循环及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3.转变个人的消费观念

所有产品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卖给消费者,而在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中制作的产品也是要销售给消费者的。所以,消费者能否理解低碳和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对中国推进传统经济朝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的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若缺少消费者支持,必将影响低碳与循环经济发展效果。其原因有二,一是保护资源、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义务;二是,积极参与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创建和谐社会氛围。但是,当前市场中存在的行为基本都和低碳及循环经济理念相违背。所以,要积极引导、支持消费者挑选、购买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产品,要引导消费者形成“循环及低碳经济”消费观念。因此,在消费观念引导中,政府可利用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各种渠道宣传低碳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普及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意义,引导大众、企业共建循环与低碳经济环境,实现营造循环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良好氛围的目标,为循环及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经济发展平稳,第一及第二产业发展十分稳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加快了国内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建设。因此,要积极最好宣传工作,要为企业、大众普及低碳及循环经济理念。地方政府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制定促进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配合政府工作工作。同时,要将如何控制碳排放、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作为低碳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新目标。当前,国内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照比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依旧落后于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GDP所占比重中超过了70%。所以,政府要积极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要推动中国朝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等方向发展,要将GDP发展主要动力转变成服务行业。所以,政府应积极制定循环及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降低资源浪费效率、提高资源使用频率,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及经济支持,逐渐实现GPD发展主动力由第三产业代替的目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