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学的影响;实践出真知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更是海外流传,受欢迎程度不容小觑。正因如此,当代学生更应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了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并把它传承下去。

一、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文字是重要的载体,文字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文字的使用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古有夫子教学,现有语文课堂来传承中华文化,而在现代社会,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精神信仰。提到儒家文化,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圣人孔子,现在海外已有2000余座孔庙,而在国内就有1600余座。设孔庙的意义由数量便可浅显看出孔子对儒家文化的贡献,对中华文化甚至全世界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了,现如今不是也有来山东首选曲阜的说法吗?当然了,这也只是就表面现象得出的结论,谈起儒家文化,虽不是只有孔子一人,但孔子却早已成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说并未受到太大重视,直至汉朝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想法,儒学的影响才一发不可收拾,逐渐地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支柱。孔圣人留给中华子孙的精神遗产是不可磨灭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学说是中国学子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连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都设有专门空间来学习儒学。其实,真要仔细探究,儒学的发展也是一部曲折的历史,从春秋时期不被重视到秦朝焚书坑儒,儒学的发展遭受重创,再后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占据中华文化主流地位。

后来出现的新儒学,程朱理学以及时期对儒学的批判。儒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造创新,经过一个又一个儒家学者继承与发扬,使儒学得以传承千年而不失其主流地位,可以说发展到今天,儒家文化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信仰。现如今的中国发展腾飞,国力强盛,已经成为世界认可的经济强国,更加是一个文化大国,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而相适应的,现代语文文化课程也是沿袭了这一优秀传统。所以,儒家文化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二、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儒家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在学生学习历程中,最能体现儒家文化的便是语文课程,语文课程从我们刚上学起就是一大主科。由于在学术界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说法,许多同学平常都是一头钻进数理化的题海当中,但却从未做到对语文课程如此重视和执著。

但我们知道语文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人生价值,因为语文的学习,我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如若你有很好的语文功底,没聊几句便能体现出来。有些人说话是粗大条的,一条信息的传达需要好几句话才能表达出来,而且表达过程话语只是很粗浅的话,而语文功底较好的人却可以用极尽简洁的话语将同样的信息传达,并更好的让别人理解。其实大家应该能发现这种情况,并司空见惯了,和一个陌生人谈话,有时候会发现两个人很能聊到一块去,而有些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像两个高级文化知识分子聊天,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高度,谈话内容必然比语文功底相对较低的人之间的谈话内容要更体现文明一点,当然这没有诋毁和低估任何人的意思,只是表达语文的重要性,更加体现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笼统的来讲,儒家文化并不是口头风标,它是生活的向导,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而语文课程只是传承儒家文化的载体,但语文课在多数人眼中,是一门很浅显的学科,好像并不用费多大功夫就可以取得高分,这便大错特错了。语文是无时无刻陪伴着我们的,说话体现了语文,写作体现了语文,所以我认为,想要更好的传承儒家文化,就必须先改变对语文的看法。相应的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让语文课不再只是围绕高考题型来按部就班地进行,因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就可以通过语文课来让儒家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三、用实际行动传承儒家文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孟子曾提出过“性本善说”,而三字经是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背的,虽然背的滚瓜烂熟,但却不能熟到心里去,然而那时的小朋友思考能力没那么强。而现在的高中学生,在我看来是真正接受儒家文化的最好时期。现在的高中都有足够的能力来开办一些有关儒家文化的活动,就比如说,学生经常性的举办以传承儒家文化为目的的主题班会,高中每个周都有一节班会课,可以一个月进行两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自己搜集儒家文化资料,在班会课的时候,选出几个同学代表将搜集到的儒家文化资料展示。这可以促进同学们自主的去了解儒家文化,学校也可以定期偶尔的举行较大的儒家文化活动的讲座,这并不会耽误同学们的学习,高中课程虽然很紧,但是这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可以对同学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有及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儒家文化的内容覆盖全面,对后世造成的影响也很大,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求和尊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儒家文化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以及以后的发展影响。

关键词 :儒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发展

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并对我们的生活发挥着广泛作用。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它里面所包含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哲学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大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又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儒家文化是前人不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儒家文化中含有的人生道德修养给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的源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优秀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儒家思想文化以仁爱为本

这种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正确处理产生的各种矛盾。仁爱也是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精神境界。当人与人相处时,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对于人们的立身处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儒家文化注重伦理道德中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有责任抚养自己的子女,当父母老了之后子女也有义务照顾他们。这些都是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生活中依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儒家思想文化重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其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应该是跟随自己的心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在精神追求当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追求。以一种高标准的理想道德来要求自己,对于培养自己的良好情操起到巨大的作用。

4.儒家文化强调对自身的道德修养

儒家文化把道德修养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达到知行合一。儒家文化重视培养人的信念和人格,并立志向善。这些对于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很大帮忙。

二、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它属于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方法上来看,它通过对人的不断引导教育使其全面发展。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对人们进行熏陶以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们养成伟大的仁爱精神。儒家文化的这些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儒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刚好实现了古为今用。这种结合方式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同时也是对古人带给我们的这些优秀成果的一种尊敬和佩服。

1.儒家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报道中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国民教育系统必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任,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而且必须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载体、主阵地、主渠道。根据儒家文化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陶冶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办了很多私塾,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儒家一直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深厚传统,这也形成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基和源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现在也有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拥护自己的文化,积极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这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等,从而激发起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儒家教育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这种现实差异,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扬儒家精神。儒家文化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包含了传统道德和核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儒家文化出发,充分吸收其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唤醒人们内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道德,给国家的发展提供动力。

2.儒家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提升

步入21世纪以来,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也迫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回到我们的身边。纵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珍视,例如美国、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代化新时期,我们应该把儒家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念,避免文化教育上的失误。

中国文化教育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各种影响。这使得中国文化教育慢慢地淡化变弱甚至失去了原有的风格理念,也让更多的本土人对本国的文化感悟知之甚少。儒家文化凭借其几千年的文化根源,刚好可以提供一个方向标。这对于当前情况下确立一种文化主题,加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作用。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很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儒家文化的思想分析其道德文化的迷失,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处世态度。将儒家文化拉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多高校开设有《诗经》《论语》和《周易》等传统文化课程。这让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明白其中的价值意义,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其中就蕴含有许多的民族精神和处世态度,同时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三、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

现在,文化渐渐成为增强一个国家凝聚力的源泉,也成为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深远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将仁爱思想投入我们的工作当中,这会对我们的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作用。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悠久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它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人文支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大的课题。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肩负着促进祖国繁荣和富强的使命,有必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蕴含的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它为提前,使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之上,适应时代潮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积极更新观念,善于因势利导。儒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郭建锋,朱莉.儒家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3]何宇红.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4]范美香.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究,2007(1).

第3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儒家文化;文化建设;综合国力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79-02

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对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均有促进作用,文化是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体,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有很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文化建设既需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也需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以当代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吸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论精华。

二、儒家文化的理论精华

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春秋时期,人们把仁作为美德,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仁的解说是爱人。仁,就是爱人。如何爱人?孔子提出两条原则: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自己不希望的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凡事都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是爱别人的重要思路。现在的说法,叫做换位思考,不为别人考虑的人,就不会产生仁的观念,有了仁才爱之心,才会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义。义者宜也。宜是适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儒家在讲义利关系时,主张重义轻利。重义轻利,并不是不要利,只是强调要拿合理的利,不合理的不应该拿。儒家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见利思义”,出自《论语·宪问》,是说见到财利,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取舍:合乎义则取,不合乎义则不取。其宗旨在于,强调“以义制利”,引导人们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讲,在利益面前是否严格按义去做,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对待义利的态度不同,就表现出了道德的高低。因此,义利之辩,成为后代判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

3.礼。礼是五常之一,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实际上,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与规范。我国古代一贯重视“礼仪”教育。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是说,恭敬而无相应的礼节,则会导致徒劳;谨慎而无相应的礼节,则会显得拘谨;勇敢而无相应的礼貌,则会造成动乱;直言而无相应的礼貌,则会出语伤人。可见,“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子贡看来,“礼”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关键一环,主体一旦能做到对人“敬而无失,恭而有礼”,那就可让四海之内的人都成为自己的“兄弟”。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与人交往之间,成为人行为规范的准则。

4.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智,主要是指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性,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正确的道德行为的前提与保证,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智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因此他多次以仁智并举,并将智、仁、勇三者统一起来,作为志士仁人的基本品德。智者,处事果断周密,能够细心观察,无时无刻不用理智与智慧指引自己的行动。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即为此。孟子把智看成是判别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和观念,提出“是非之心,智也”的命题。智在“五常”之中有着非常特别的地位。作为道德认识,智的基本功能就是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信。诚实守信是儒家大力倡导的传统美德。诚者,真实无欺之谓也;信者,守信而不食其言之谓也。“诚信”合起来,就是要求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不失信誉。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中庸》曰:“君子诚之为贵。”《大学》更明确指出“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把“诚”作为修身的起点。“诚信者,天下之结。” 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讲信用都是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三、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1.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无比巨大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大力发掘,好好继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的到来,人类文明正向世界范围推进,儒学正处于复兴的黄金时代,我们应当通过继承与弘扬儒家优秀成果,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2.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儒家经典历来是中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好的教材。特别是儒家学者所大力倡导的一些优秀道德精神,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以义制利”的取之有道精神等等,都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精神追求。对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培育国民的美好品行,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和谐的资源最为丰富。儒家的社会和谐理念尤其注重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儒家的社会理想在《礼记·礼运》中作了描绘,那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儒家认为,每个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循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社会便能够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 毕京京.十七届六中全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 周贵钿.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4] 孙钦善.论语注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1.

[5] 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8.

The value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ess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DU Ju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Heilongjiang Jiamusi 154007,China)

第4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儒家文化对舞蹈艺术审美价值的影响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浓厚的民族精神早已深深蕴含于中,特有的审美方式及审美情感是儒家文化在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

1、和谐对称在动作上的体现

动与静的和谐。正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儒家文化中和谐统一的思想在舞蹈动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动之火热,静之柔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才能出体现和谐之美。动与静的结合不仅仅停留在动作的表面形式上,节奏上的动静结合以及动作呼吸点的快慢,都说明了在动作特质上动静结合所产生出的不同美感。

柔与刚的和谐。外柔内刚,刚柔并济一直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完美统一,正是与儒家文化中的柔性精神巧妙呼应。形态柔和与动作的力量达到和谐点,是柔与刚的最好结合。古典舞的动作要求圆、曲、拧、倾的特点,都要灌输在刚柔相冲之中。

2、礼义仁爱在形象上的塑造

孔子的一生都在主张仁爱思想,这种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大自然的爱,人与社会的爱。他认为,凡是充满爱的事物都是美的,而凡是符合礼仪规范的就是美。我们习惯了抒情于物,借物喻人,就像竹子代表刚正不阿,百合代表纯洁无瑕。儒家文化告诉我们,舞蹈的美不只是在于举手投足间的柔美身段,更重要的是舞蹈所要说明的伦理道德,礼义仁爱的儒家文化使舞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别有一番滋味。舞蹈《孔乙己》就完美再现了儒家文化所尊崇的伦理道德,整个舞蹈无论是在服装设计上,还是在动作编排上,抑或是在舞者的情感流露中,都带有孔乙己自我嘲弄之意,音乐在节奏上的处理,更是具有滑稽、讽刺意味,实际也彰显出编导对那个时代的封建社会的鞭挞。

3、中庸适度在情感上的表达

中和之美的实质就是婉转适中,无大悲大喜之态。凡事无过之而不及,低调行事,时常自省,做人做事亦是如此,极端的行为会违背了适度美。很多书中提到中庸之道是以温柔敦厚为情感基调,但在我看来这个词语使用的并不是那么恰到好处。温柔而不失个性,敦厚而不失尊严,适度的基础上也应坚持自我。另外,中庸适度在舞蹈审美艺术的情感表达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舞蹈较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更具有直观性,因此情感的正确演绎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途径。天人合一并非停留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上,而是物质与精神层次的结合,是一种心物交融的境界,舞蹈艺术更是如此。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拥有高超的技术技巧,而且通过舞蹈动作来抒发内心情感,具有物我合一,忘我之情怀,对人生理想的高级艺术审美活动。

二、儒家文化对舞蹈艺术社会价值的影响

在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儒家文化仍然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与洗礼,并且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些典型的主流思想,其继承与发展是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中演变而来的。

1、礼乐制度在政治文化中的实施

在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用礼乐制度来进行政治统治,具有严肃性、威严性、强制性。礼、乐二者相结合,乐舞也由起初的祭祀功能转变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尊崇礼乐,实际上就是尊崇国家宪法,可想而知其地位和重要性。那时,乐舞舞蹈的发展实际上与国家制度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权威性,正是这样,才给乐舞带来了发展。可见,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水平与其政治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如今,现当代舞蹈的发展更是与政治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内容上,不管是舞蹈的主题思想还是题材样式,大都投射出政治信仰的倾向性。作品的内容反应了这个时代的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政治情绪。从现当代舞蹈作品的审美思想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政治性的观照与批判,二者之间渗透着强大的功能性。在情感上,编导对政治文化的接受或是不满,通过舞蹈作品展现着欢喜或是愤懑的情绪。这种与政治的结合并不是空洞的、也不是个人的,而是时代的产物。但是,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也有仅仅为政治服务的、官方的、毫无价值可言的思想体现。支持也好,鞭策也罢,在政治文件的影响下,现当代舞蹈确实是进步的,任何人都无法抹杀它所带来的一切。

2、有教无类在教育方式上的运用

舞蹈艺术教育应该具有普遍性、公共性、公平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虽然教育具有阶级性,但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仍被流传至今。舞蹈教育应该具有广泛性,如今舞蹈事业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舞蹈爱好者涌动出来。无论是咿呀学语的孩童,还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很多都将舞蹈视作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但是,依然有很多偏远地区的舞蹈教育得不到改善,从教学设备到师资力量,都处于匮乏状态。有教无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很多学生说不出自己适合哪个舞蹈种类,因此在舞蹈学习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模仿,而不是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时间会导致对舞蹈失去学习的兴趣。多思考,多读书是学生应该做的。因材施教,具体孩子具体对待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教育方式对现当代舞蹈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对舞蹈作品本身而言,我们在做到精湛技艺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情绪的宣泄、情怀的展现。告别了以往那种只停留在舞蹈的表面,换之舞蹈的精神追求,这是对舞蹈更高层次的探索。对整个舞蹈教育来说,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综合类大学,都逐渐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我们所学的知识由浅入深,更加强调的是感悟力的培养,再也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了。现当代舞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创作模式也变得丰富新颖,时代性的教育意义深入其中。与其说舞蹈变了,不如说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了。

3、礼不忘本在经济价值上的影响

文化多元化已是这个社会不再新鲜的问题,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舞蹈艺术产业也迅速发展壮大,由儒家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影响所带去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普遍。例如,山东曲阜每年都会举办的《祭孔乐舞》演出,就是在收费的前提下才进行。与以前的原生态的演出相比,如今的演出又多了一份利益性,演员的演出状态也是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没有演出报酬就罢演的情况。这使儒家文化带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虽然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却丢了根。

同样是舞蹈文化产业,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却赢得不一样的口碑。杨老师一直热衷于原生态舞蹈的创作与发展,她将自己对原生态舞蹈的热爱全部融入《云南印象》中,虽然演出也有一定的利益收入,但是本部作品还是立足于舞蹈艺术,看过此部作品的舞蹈爱好者们都会频频为其欢呼。

时代在变迁,我们无法要求舞蹈文化仅仅停留在艺术的层面。但是,我们要记住、并且时刻警醒自己的是:舞蹈要纯粹、要扎根于本土中。现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外来文化带来的是新颖独特。我们习惯了被这些艺术之外的意外收获所吸引,而忘记了最初所追寻的源头。现下,大众媒体出现了众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电视舞蹈类节目,像中国好舞蹈舞动奇迹舞林争霸等。虽说是以舞蹈为目的,但本质上追求的是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可是,我们不得不考虑,为何这样的节目可以吸引众多舞蹈爱好者的眼球呢?不难发现,节目中的舞蹈演员都是当下最受欢迎的青年艺术家,他们所带来的青春活力是不可忽略的一笔亮色;再就是他们所带来的舞蹈作品都充满多元色彩,学院派的表演风格已经不复存在。现当代舞蹈越来越具有时代性。但是,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同时,那些被遗忘的原生态舞蹈还在蠢蠢欲动,这也正是杨丽萍老师一生所追求的扎根于本土中的心底里的那份安逸!

第5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儒学 人文精神 心忧天下 关爱他人理性大气 个体生命内在和谐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005-02

一 心忧天下、兼济入世的责任精神

心忧天下与责任承担是指人们从忧患境域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包涵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

所谓悲天悯人,即孔孟之所忧所患绝非所谓感性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个体生存发展的困苦,而主要是内在精神生活的缺憾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绝非一己之功利得失,而主要是人类群体之幸福和理想的实现,是物我对立、人我对立的消释。孔子倡导“忧道” ,孟子大声疾呼“忧民之忧”,韩非子也发出“贤者之忧世急也”的感叹。这种忧世、忧民、忧天下的传统精神,在先秦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得到发扬光大。先贤们超载个人哀愁,把忧患之思升华为爱国爱民情怀。

所谓承担责任、济世救民,即是在悲天悯人的基础上所引发的自我关怀和群体关怀。自我关怀表现为谋求主体道德生命的提升;群体关怀表现为谋求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回顾当代教育,在“快餐式”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有多少还能够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有多少人还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博怀和崇高理想。教育中所强调的爱国爱民,悲天悯人,各种活动流于形式,教材文化的熏陶在课堂上被知识本身的重要性所取代;我们不断地倡导勇于承担责任,可是我们所推崇的却仅局限于个人恩怨,小我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有用一种广阔的胸怀和普世的态度去教育我们的学生认识责任,体会责任,学会如何承担责任。

二 关爱他人而非自私,理性、大气的包容精神

儒家“亲亲而仁民”“仁者爱人”“兼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体现了关爱他人而非自私的包容精神。从国家民族到普通社会生活,这种包容精神集中体现在“和”的精神之上。“和”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的身与心、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的核心三纲五常,就是在承认社会等级制度、承认人的地位的差别上,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这种名教的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

儒学思想的理性精神是一种人文的理性,集中体现“中庸”的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养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恰到好处,也不能达不到要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儒家视“中和”之德为最高的德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于如何才能达到中和,儒家的途径是“礼”,“过与不及,使道不行,唯礼能为之中”。率性而修道,儒家要培养的是达到中和之德的儒者。这种精神品格不正是一种人文理性的彰显吗?

回顾当代教育,不难发现,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远远忽视了这点。学校教育可能会在很多方面渗透这些精神品格,可仍然还是处于形式和表面,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差得很远。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分的宽容与放纵,使得现在很多的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替他人着想等;市场经济社会,物质利益居上,快节奏,高效率,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仁爱、包容、宽容越来越显得无力。国家要强大,民族要进步,需要一个充满关爱、包容、理性和大气的社会,需要每个人拥有一颗关爱而非自私,宽容而非狭隘之心,需要每个人具有一种理性,大气的精神品格,这是教育的使命。学校教育肩负着重任,而家庭和社会需要竭力配合。

三 追求道德内在的修养和个体生命内在的和谐

儒家对于道德的主张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以道德完美为人生的第一价值,完善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作为宇宙本体,人的道德是人的本质特征,儒家从这一点深刻地挖掘人的内涵。

道德内在的修养和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是人际和谐的根本保证,一个人只有拥有一颗和谐的心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大学》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列于之前,亦可见人的内在修养,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对协调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儒家修身的目的是完善自我,其核心即实现自我生命的内在和谐。在儒家看来,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是人行为处事的立足点,实现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需要修身。《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如何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君子,孔子分三个层次做了回答。第一是以诚敬之心进行自我修养;第二是通过修身让他人获得安乐;第三是通过修身让天下百姓获得安乐。孔子所谓“修己”就是自我完善,就是个体生命状态的自我协调与提升。

道德内在的修养和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是人自身身与心的和谐、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也是儒家的重要精神。在身心两个方面,儒家要人修养道德从而调适身心。孔子认为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格,轻视世俗的荣利,并且教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奉行道义而身有所寄托。孟子认为人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从而心宽体胖。宋明理学认为人要立志做圣贤,完成自己的道德义务等。

如此再来反思当代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大多可归为一种形式。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种学生、教师守则规范,各种公益爱心活动,早已成为一种义务的形式,甚至成为一种内心的负担。在这样一种规范中,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德行、修养人格。规范本身并不是错误,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规范礼法对于约束人们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这并不应该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培养人格的手段,仅仅靠遵守规范礼法并不能唤起我们内心真诚的情感,只能造成人心的虚伪。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人内在的情感,个体生命内在的和谐性,要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涵养人性、完善人格,使道德内化成为人内心的一种坚定的力量,使人成为真实、真诚的人。

四 结语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这是对儒家文化的突出肯定。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儒家文化,至今仍然具有活力,对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就教育而言,本文简要从儒学人文精神的三个角度去反思当代教育,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改进现状。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一个拥有心系天下、博大的胸怀,能够忧民之忧的人,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有忧患意识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一个拥有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关爱他人而不是自私的人,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理性,包容而大气的民族;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统一,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真实而鲜活的人,使一个民族成为一个真诚和谐的民族。教育肩负着重任,路途坎坷,能否完成使命,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辜鸿铭、章太炎.儒家十二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加润国.中国儒教史话[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3]李申.简明儒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郭俊.刍议儒家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实质[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7]孔祥安、潘波涛.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综述[J].孔子研究,2011(1)

[8]李莉.论儒家文化传统的人文价值[J].辽宁师专学报,2009(3)

第6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韩国 礼仪教育 启示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其先进的科技与文化辐射和影响着周边的国度。作为近邻的韩国很早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与学说在韩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保存,儒学精神浸润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韩国人民,形成了良好的国民精神。韩国成为儒家文化的范本,其儒学保留完整性甚至超过了儒学发源地的中国。现代,韩国人民表现出世人公认的彬彬有礼之风格,韩国的礼仪教育就是以儒学教育为基础,其独具东方特色的礼仪教育获得成功。相较而言,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国民礼仪素质状况却不尽人意,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牧师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借鉴与思考。

一.韩国礼仪教育方式

1.发展学校礼仪教育,形成系统而成功的学校教育

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礼仪教育。韩国将礼仪教育融入系统的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从1973年开始,韩国在各级学校开设礼仪相关的课程。在小学、初中开设“道德课”,高中开设“伦理课”,在大学开设公共课“国民伦理”和社科课,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进行系统完整的礼仪教育。

韩国礼仪教育内容系统连贯,由浅入深,适应个人的思维发展趋势,由直观到抽象。从最直观浅近的家庭礼仪、生活礼仪知识与行为养成,逐步深入发展到抽象的伦理知识。韩国《道德》课的第一条目标是使之“理解日常生活所必要的礼节和道德规范的意义与重要性”。韩国幼儿园设有礼仪室,礼仪室必备有各种传统服饰和民族的传统家具、用品。教师会经常带领学生一起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表演茶道,教学生倒茶的规范方式,并训练学生双手捧茶杯向人敬茶以显恭敬,自细小的生活仪式教授待人接物的方法。韩国的小学、初中设“道德课”,内容分为4个领域: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国民生活、民族生活。高中设“伦理”课,内容分为5个领域: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大学开设的公共课“国民伦理”课和社科课,在中学道德课基础上系统讲授高一层次的伦理知识,结合社会道德问题的讨论,加强道德自律能力培养,教育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处理好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韩国“21世纪的教改方案”十分重视国民精神教育”提出的主要内容有:在学生中进行正确处理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关系的教育,树立“国家兴旺是我发展之根本”的大局观念;在处世问题上,要学会尊重他人和与人合作,从而达到和睦相处,杜绝暴力行为等;在青少年中推行儒家哲学,宣扬效忠精神,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韩国大学中设有教养课,基本内容由教育部确定,设为必修课,各大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研究状况,增加选修课,并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负责面向全校各院、系开设这些课程。

2.重视养成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礼仪素质

韩国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将基础知识与理论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奉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强调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学校设置道德教室、礼节室,对生活场景进行模拟,演示各种场合下合适的仪表礼节,学生依此进行模拟练习。演示与练习内容广泛,包括生活各领域。如个人生活礼节中着重练习身姿礼仪,教授依据场合选择得体的着装,规范接递物品的举止,细致到与不同人谈话时的语气、语体、眼神及面部表情都会要求不断练习直到合宜。教授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国家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对老师、同学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道别礼;很注重社交中的各种致意礼节的学习,如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学校从事礼仪和修养教学的老师向学生们详细讲解、示范各种礼节,帮助学生不断操作、强化礼仪技能,在各类活动中展现优雅得体的气质。韩国高校还经常义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和深入体会韩国的传统文化,如动手制作韩国传统节日食品,表演韩国传统歌舞等,并注重引导学生将传统要素和现代化要素恰当地结合起来,在现代科技形式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因子。同时,加强以各种志愿者活动、课后教育活动等为主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提供专门的空间让学生组织各类活动小组和创办学生社团,以学生会为主进行自律管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国外旅行和短期访学,体验海外文化;如非洲之旅、中国文化之旅、欧洲文化之旅、美国常青藤盟校之旅等,帮助学生既了解异国风情、礼仪文化,同时也培养了国际化的视野,更好融合传统与现代礼仪。

3.普及全民性的礼仪教育,在儒学中汲取精神力量

韩国的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系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系统持之以恒的事业。韩国政府投入大量的电视公益广告,韩国电视每天播放一分钟的公益广告,并号召家庭成员共同收看,引导市民讲文明、懂礼貌。

韩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应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韩国的礼仪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韩国自古就崇尚儒家文化,具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礼仪基础,《论语》《孟子》两门课是韩国的很多院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韩国教育电视台定期播放儒家思想文化的讲座,反复播放反映中国儒家思想的《论语》等传统教材的学习辅导。政府除保留比较完整的儒家文化器物系统、儒家文化制度系统之外,为了弘扬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还出资修葺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陶山书院,并把它作为国民教育的基地,后来又继续成立了儒家学会等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韩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非常珍视传统的儒家伦理,并将这种内在精神转化为本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忠报国有文化的韩国人,而且为韩国的崛起和江汉奇迹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目前韩国仍保留着230所乡校,作为向青少年进行人性教育的现场教室,每年寒暑假时向学生开放。乡校通过举办“忠孝教育”讲座,讲授“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5个阶段的“四字小学”教育(指中国孔子为培养孩子所著的忠、孝、礼启蒙教材),教育学生“父母有命,俯首敬听”、“爱民如子,为国尽忠”、“一杯之水,必分而饮”、“行必正直,言则信实”,培养他们讲究孝道,正直做人,团结合作,为国奉献。

二.韩国礼仪教育对我国现代礼仪教育的启示

韩国礼仪教育以儒学精神为滋养,具有浓厚的思想底蕴。设置系统而科学的学校礼仪课程教育,在生动的生活礼仪中实践应用、巩固,举政府之力在民众中形成普及全民的学习氛围。

中国的礼仪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中国的学校礼仪教育还没有做到位。小学礼仪教育容纳与思想道德教育中,仅对学生做道德境界的要求,很少实际操作技能的练习。学生能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但缺少行动。行为滞后于思想,最终导致思想教育的空乏。中学教育以智育为目标,更注重历史与政治知识。及至高等教育,已经成人的学生在高校也得不到全面的礼仪教育,许多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有些则限于交际礼仪、职业礼仪教育,这些以实用为目标的礼仪教育,缺少思想境界的培养,难以培育出彬彬有礼的公民。韩国礼仪教育的成功可以为我国礼仪教育带来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重视礼仪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从幼儿抓起,将幼儿礼仪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核心位置。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在幼儿的生活礼仪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礼仪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的礼仪教育质量,我们不能指望礼仪素养不高的父母能完成高质量的家庭礼仪教育。社会应该重视成人礼仪素质教育,特别是女性礼仪素质的培养。在女子高校成人教育课程中应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出优雅的母亲。母亲优雅的气质、得体的举止在家庭生活中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沁润幼儿的心灵,有效的指导幼儿的言行,培养真正文明有礼的孩子。

其次,应该从学校教育下手,建立系统而有效的学校礼仪教育。礼仪教育从幼儿园开始,重在培养孩子的生活礼节,将礼仪具体化为日常生活行为,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习惯作为一种自动化了的行为活动,一旦形成,就会以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出来。”自小学到高中都应该开设礼仪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与道德课合在一起以专题或章节方式来实现。大学应该普及专业礼仪教育。礼仪课程设置需要配合良好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的礼仪教师来具体讲授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抛弃传统的缺乏互动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养成教育。

第三,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礼仪教育制度。政府应加大礼仪的社会宣传,播放公益广告,利用社会团体进行形式多样的礼仪推广活动,让文明、礼仪之风深入人心。

[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公民礼仪教育的途径及方法研究》研究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改课题《女子高校成人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白宏亮.韩国的礼仪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2)

[2]楼宇烈.儒学在现代韩国[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1)

[3]俞亚芹.韩国重视礼仪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

[4]靳义亭.论韩国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

第7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礼仪问答写卷》(以下简称《写卷》)是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本古藏文文书P.T.1283 和 P.T.2111,由王尧先生、陈践先生相互补充对译而成 。全文是以兄弟对话形式来论述待人接物,应对进退,处理君臣、父子、师生和主奴乃至夫妻之间关系的文献。《写卷》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伦理概念、范畴、命题,是研究吐蕃时期伦理道德的珍贵史料和专门性著作。[1](P.123)其内容既表现为吐蕃伦理文化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吸收, 又兼有吐蕃伦理文化鲜明的特征。

一、《礼仪问答写卷》的相关研究学界既有研究主要围绕《写卷》伦理道德的分类、吐蕃伦理道德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联系等。首先伦理道德内容的分类研究方面,丹珠昂奔以《写卷》内容为例,从善恶、义务、良心、勇敢、家庭、婚姻等方面分析了吐蕃王朝兴盛时期的藏族伦理思想,认为《写卷》可能是唯一一卷没有受到宗教熏染的集合了吐蕃时期藏族先民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方法的伦理学著作,是藏族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2]。马琨、王东生将《写卷》伦理思想分为“立身修德、为政为主、择妻尊妻、孝亲和家、养子教子、交友处事、知足致富”等七个方面,[3]并分析了立身修德是贯穿《写卷》全文伦理思想的基础,其他几方面在此基础上展开阐述, 如“为政为主”是立身修德之道在社会生活中为官和家庭生活中主仆关系处理上的具体应用。陆洋从善恶观、日常生活伦理、家庭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因果报应观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4] 学界对《写卷》道德伦理观内容分类研究使我们对吐蕃时期伦理道德观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吐蕃时期伦理道德与儒家伦理道德之间的联系。陈炳应《从敦煌资料看儒学对吐蕃的深刻影响》一文通过对《写卷》和莫高窟吐蕃时期的壁画,分析了中原儒学对吐蕃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和器物层面上的影响,反映了青藏高原与中原地区早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蒙元时期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5]陆洋以《写卷》和《论语》为蓝本,从家庭伦理、日常生活伦理、政治伦理等多方面对藏汉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两个文本中谈及的很多伦理原则、道德规范、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都是一致或相近的,但二者的不同点也非常明显,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写卷》中虽然出现了许多道德与伦理的概念、命题,甚至是范畴,但它不是一个具备理论形态和体系建构的伦理文本。而《论语》则具有完备的范畴系统和完整的理论建构。[6]周云水从人性观、人伦观、忠孝观和人生观几个政治角度分析,吐蕃伦理文化对中原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又带上了藏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7]由此可见,这类研究主要从人性观、人伦观、忠孝观、诚信观等方面与儒家伦理道德方面存在的共性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儒家文化对吐蕃伦理道德的影响。其他方面还包括《写卷》中仁学思想进行了专题研究。周云水比较《写卷》和《论语》中仁学思想,认为《写卷》的写作源头是《论语》中“仁”的思想,在长期的吸收和渗透过程中,藏族先民又将仁爱观和佛教的“积德”思想有机结合,表现出普遍的友善、好客、济难、安于现实的乐观以及好打抱不平的良好品质。[8] 综上所述,学界对《写卷》做了奠基性的研究。学术界较少关注《写卷》内容反映的思想观与实践观。班班多吉、 史达对《写卷》作者的伦理观从如何对待朋友、奴仆、父母、子女、妻子、财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而对《写卷》内容试图如何利用儒家伦理道德观去塑造敦煌地区民众的人格以及伦理观念的实践等方面的思想观、行为观仍未涉及。[9]本文将对前人未涉及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吐蕃文明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因素。

二、儒家文化入藏的时代背景松赞干布在兼并其他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后,先后借鉴、引进唐的一些制度、文化、技术来变革、管理吐蕃社会。那么,吐蕃为何要引入儒家文化,在引入前吐蕃的社会形态以及伦理道德到底处于何种状况?只有在较好地弄清上述问题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吐蕃文明中蕴含的大量中原儒家文化因素。 吐蕃王朝位于海拨三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松赞干布在兼并其他部落建立吐蕃王朝以后,奠定了吐蕃的社会形态,即以悉补野氏族为吐蕃统治中心的上层氏族社会和无氏族门望、毫无社会地位的下层平民社会[10]。这两个阶层不可互通,吐蕃的上层社会是封闭的贵族集团,下层社会无管道进入上层社会。如《册府元龟》的记载证实了这点,“吐蕃其设官,父死子代,绝嗣则近亲袭焉。非其种类,辄不相伏。”[11]同时,在吐蕃的上层社会中,吐蕃王室与贵族,贵族与贵族间关系比较紧张。另外,如《吐蕃大事纪年》多次记载大臣被贬或被杀之记录[1](P.149-152)。 通过上述多位大臣被害的事例来看,在松赞干布统一各部落初期,吐蕃王室与贵族,贵族与贵族间关系非常紧张。在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不健全的情况下,吐蕃君臣之间只有通过盟誓来维系。如松赞干布与韦氏一族盟誓的誓词为“……无论何年何岁,决不对义策之子无罪而责谴,决不听信奸人离间……义策之子孙任何人对赞普有意外不忠之事者,即对不忠者本人以外,决不株连,其他未参与盟誓之人,决不加罪……”[1](P.164-165)因此,从吐蕃王朝初期的道德伦理来看,还相当缺乏,正如《 新唐书》载,那时的吐蕃社会“其吏治,无文字,结绳齿木为约”;“其俗,重鬼右巫,事~羝为大神” [12]。在公元641年成功迎娶唐文成公主后,吐蕃王室热衷学习中原儒家文化,并将之有机地融入吐蕃文化中。因此,儒家文化是当时吐蕃社会道德伦理观相当匮乏又急需要建构一套伦理观来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情况下移植的。其立场是站在上层社会的角度,想利用道德伦理来训世、说教,调和、处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说服臣民接受其统治。同时,中原儒学自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以来,由最初的一种学说发展到儒术独尊的官方哲学,形成了中华道德国家、礼仪之邦的传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汉唐盛世的建立。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李唐一代为唐朝与外族接触繁多,而甚有光荣之时期。”[13]此一“光荣之时期”应是李唐以儒家文化为中心对周边国家、异民族的影响,吐蕃也不例外。 当吐蕃占领敦煌地区后,于公元786-848年在吐蕃赞普的管辖之下。吐蕃本土常常处于佛苯之争中,其政权已经日益衰落。同时,赤松德赞执政期间, 多次对外扩张,导致了吐蕃民众的大量死亡, 在沉重的军费压力之下,很多破产贫民沦为奴隶, 逐渐形成一股反抗力量[14]。而远离拉萨治理敦煌的吐蕃官吏并未卷入此一事件中,试图将吐蕃传统的伦理道德结合儒家伦理文化作为对敦煌地区民众进行道德驯化。 《写卷》正是在这样的内外交困的历史条件之中出现的。

三、《写卷》伦理道德观的内容与实践(一)P.T.1283《兄弟礼仪问答卷》伦理道德标准的内容分析 在吐蕃统治者逐渐接受儒学的情况下,儒家思想慢慢由上层社会渗入到民间指引人们的日常生活。《兄弟礼仪问答写卷》伦理道德标准的内容要求一个人须具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廉、耻、孝、勤”等。涉及“仁”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第11、33、35、36、42、53、54条[1](P.128-139),这七条主要围绕 “仁”的含义、如何看待“仁”以及如何行使“仁”等方面进行了问答,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做人的根本原则,是内心的行为准则。 《礼仪问答写卷》涉及“义”、“礼”的内容集中体现在第26 、36、66条。如(26)问答对“义”进行了诠释,弟问:“如何能使眷属相聚和睦?”兄云:“铭记情义。同心协力,不仅眷属和睦,行至何方亦相安无事……若彼此不和,大患而已,别无其他。”该问答主要强调“义”在维系社会关系中有其重要意义。 如第(36)问答对“礼”的伦理道德观进行了阐释。弟问:“我有一个干练之仆,若施以财宝,我将变穷,若不大加赏赐,何以报之”?兄云:“不予权力而令其知礼,乃是最上乘之酬答,财宝亦在其中矣……”第36 答说,对下属最好的赏赐是让其懂礼节胜过权力、财物,说明“礼”在权、财、物等众多因素中占首要地位,强调了礼是作为一个人行为处事的根本原则,具有外在的规范。 《礼仪问答写卷》涉及 “智”、 “ 信”的内容集中体现在第34、38、53、54条,围绕智慧、信任进行了问答,如第34、38弟问:“如何能使别人信任自己?” 兄云:“从不说谎言,大家即信服,人若信服,众人即信任”。即要讲信用、不说谎话是赢得他人信任、服从的首要前提。 如第35、53对智进行了回答,弟问:“施以何种仁爱为最?”兄云:“主人仁慈,比授予政权还好。官长仁慈地给予智慧、教诲乃是最大的仁慈。”说明了“智”的重要性。 从上述分析来看,写卷中对一个人的伦理道德标准要求仅仅具有“仁爱”、“仁慈”的道德观还不够,还要讲诚信、具备智慧的头脑,在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事件时才能把握好,同时还应长幼有序,官仆之分,主奴有别,遵守法律,不触犯礼俗等。 (二)P.T.1283利用儒家伦理观对民众人格的塑造 上文通过对写卷所包含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内容的分析,可知作者在选取材料时意图利用上述内容对敦煌地区民众人格的塑造,下面将分析是如何渐次展开的。“人格”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内部气质、冲动、倾向、喜好及本性。写卷中涉及对“仁爱”思想的人格塑造,如第54①问答了如何培养“仁爱”的思想,首先要在一个有仁爱氛围的环境中熏陶,如跟有仁爱的上司或师长学习,领悟其精髓,其次是与不过奢华生活、有思想的仁者学习,耳濡目染、培养仁爱、正直厚道的思想观念。 对“智”、“识”的塑造,如第53问答②说明了让一个人增长见识、智慧,应该置于对自己仁爱、正直而有智慧者跟前学习、训练,才能有效果。其他还涉及到对“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观的人格塑造,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论述了。 另外还对如何树立、塑造自我的家庭观、婚姻观、财富观等进行了问答,对如何塑造家庭观、婚姻观,第57、58、59、60、61、62进行了相关问答③,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婚姻观,应该有责任感、公正、公平的观念,对父母长辈要尽孝道。要将一个人塑造成维护儒家所提倡的父父、子子、忠孝、节义等纲常伦理思想。 如何形成、塑造正确的自我财富观,④一个人对待财富方面应适可而止,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不仅仅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正确区分财物的正与邪。 因此,从写卷中对人格与自我塑造来看,主要是运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孝、廉、耻”伦理道德标准来塑造。 (三)P.T.1283《兄弟礼仪问答写卷》运用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实践 当一个人具有上述儒家伦理观的人格特点,在与他人发生了一系列关联后,如何去处理(实践)?处理时遵循怎样的文化法则?写卷中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很好的问答,主要体现在处理君臣、父子、师生、夫妻及主仆间的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问题时,充分运用儒家伦理道德观准则。 写卷涉及处理社会关系时,包括君臣、父母、师长、夫妻、朋友、事业伙伴关系等⑤,上述对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进行了问答,上师对待下属时,应该行为正直、品德高尚、有分寸、讲原则、爱惜下属、客观公正地指出或纠正下属的缺点,不要居高临下。下属对待上师时应设身处地,分忧解难,行为要恰如其分,守法守纪。 处理父母、师长、长幼方面⑥, 问答反应了对待父母、师长、长幼时,铭记情义,本着尊老爱幼、善良正直的处事原则。 在处理事业伙伴人关系方面,如(19)弟问:“一切事业,岂可不议而行,但应如何议之?”兄云:“开始计议,荤荤大端,须和众人商议。所有议事,一开始即应细致、斟酌,以期达到预定目的,后则不再更动。一切商讨、想法,心境宽松,思想开朗,方可达到目的。事事皆疑,心存报复,虽有微念,也须改之,否则,能误大事。磋商时,先自问自答,能完成乎?抑或不能!事业……与友同心,不能损人,无虑指责……”。问答指明处理事业伙伴关系时应诚实守信、平等协商的原则。 在交朋结友时应遵循志同道合、不沾染恶习的原则。如 22弟问:“一位贪财人,且有智慧,若需与之共事,应如何行之?”兄云:“彼虽有智慧,然任何时候,贪财与聪睿正直一时难以区分时,开始,不与交友,即不会有争吵之由。如此若不可行,则最后亦应好好相待。自身勿沾染恶习,勿做无理之事。”[1(P.384) 综上所述,《写卷》内容无论是编撰指导思想还是选材、谋篇布局都以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为准绳,以隐恶扬善,维护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节义等纲常伦理,维护其正统思想。《写卷》着重从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人间正道,没有过分强调高深的理论,而是从待人接物的生活琐事入手去培育民众的伦理人格。

第8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儒家人本思想

21世纪的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这是一个以知识与人才为竞争主体的经济形式。为此,重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适应现代经济竞争的关键。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只有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儒家的“人本”的思想,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思想源泉,是构建了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借鉴儒家人本思想中的精华,并与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相结合,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并使之绽放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是管理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管理科学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他们提出用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管理者注重对“物”的管理而轻视对“人”的管理,把人片面地看成是“经济人”,只强调工作效率而忽视对人各种必然需求的满足。因此,这种管理思想有极大的缺陷。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管理学派。该学派第一次提出了工人是“社会人”的概念,强调通过满足工人的个体需求来取得个体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力求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种理论仍把对人的管理看成是手段而非目的,没有真正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三阶段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以计算机为特征的现代管理科学学派。这是个综合了各个理论学派的方法和技术而形成的理论学派。它最大的不足是过分强调定量因素和数学模型,忽略了定性因素,即是忽略了管理活动中人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就是说,该理论仍然缺乏对“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的本质认识。只有在经济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对人的认识有了实质性地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普遍兴起和深入发展,才出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第四个阶段。此时的“人”,才真正作为企业(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成为现代化企业的管理中心,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2、“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现代企业管理之所以从以“物”为中心转变到了以“人”为中心,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更加突出;二是因为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对“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经历了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全面自由人的演变过程。现代企业据此正在实现以“以人为本”为重要特征的企业文化建设。

正是这一特征才使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存在重大区别:第一、现代管理对人的要求提高了,要求员工知识结构全面,专业技术熟练,并能掌握相当的高新技术,即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第二,现代市场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吸引并充分调动和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胜。第三、现代企业必须树立“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的管理理念,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3、“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现代企业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企业环境、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网络、人际关系、榜样人物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适应了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儒家的人本思想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源泉

1、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在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有一个核心命题,就是“仁”。“仁”就是爱人,主要包含有“仁爱”、“民本”等内容。这些思想都是从“仁”出发,提倡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的人本思想。孔子提出:“泛众爱,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提出人性善是施仁政的基础,他说:“人皆有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这是把“民”放在国家和君主之上,指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是管理的中心。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以水与舟的关系,说明了“民”之重要。这些观点是人本思想的基础。此外,儒家文化中的注重道德、礼教及仁、义、礼、智、信等观点,也都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儒家文化中这些人本思想积淀成为我们的民族心理,并继续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对现代人的人格、心理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形成有极大影响。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的形成,必然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借鉴了儒家人本思想中有价值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管理经验和理论,才形成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2、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该继承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舍弃消极因素。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传统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儒家的人本思想影响力更大。例如前面提到的“仁政”及与之相适应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系、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等,企业管理者据此形成了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企业内外的人际关系,在企业中形成“天下一家”的人文关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组织氛围。又如体现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实践理性”的重现世、重实践、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对企业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等精神文化的建树,有积极引导的功效。儒家的守信用、重承诺的观点,以诚信取胜的治理方法,使企业靠团结合作精神取得成功等等。总之,儒家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其中“人本”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的主流思想。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要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继承其中的精华部分,抛弃消极成分,培育出有优良文化传统的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高品位的企业文化。

同时,儒家思想中也有一些消极因素是应该舍弃的。如荀子说的“工商众则国贫”、孔子宣扬的“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的重农轻商、重农抑商、重义轻利思想,是与现代经济发展方向是格格不入的。又如“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囿于常规等观念,与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是相冲突的。又如家长制的宗法观念,对今天的一些民营家族企业重用亲朋好友而不重用人才、企业管理不能形成制度化,从而使企业得不到长远发展,等等。对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我们在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时是应该抛弃的。

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1、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所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尊重人”,这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在管理实践中最重要的是尊重“人”。一是要尊重人的个人价值。二是在确立员工的主人公地位。三是要对人信任。四是要消除等级观念。

(2)“满足人的需要”,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企业员工是活生生的人,是有各种需要的。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会在满足员工生存、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通过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获得企业的发展和组织利益的实现。

(3)实现组织与个人目标的统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终极目标。每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总是希望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以出色的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最大满足。所以,“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崇尚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强调自我实现的生命意义。企业以此来获得员工的认同和归属,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是要激发和保护员工的创造精神,使员工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其次是要采取措施使员工感觉到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意义,使他们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人生的最高意义。

2、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把“人”当作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这种管理不是建立在对人的限制和约束的机制上,而是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机制上,强调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创造出积极努力、奋发图强的企业文化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员工不仅能享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满足感,而且享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华、得到尊重、获得荣誉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2)企业管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发展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企业目标,是企业管理的终极任务。

第9篇: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有个形象生动的描述:全球化就是英国的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乘坐一辆由喝多了苏格兰威士忌的比利时司机驾驶的装着荷兰发动机的德国汽车,被一群骑着日本摩托车的意大利狗仔队追踪,在法国的一个隧道里发生了车祸,抢救他们的是美国医生,用的药产自巴西。

全球化是大趋势,但对全球化我们要头脑清醒,它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是在一种不公正的国际秩序下进行的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讲,绝对不是机会均等、利益均分,挑战和机遇也不是半斤对八两。有专家预测:发达国家将进一步摆脱物质生产的桎梏,而成为向全球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利用这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整个世界将出现社会财富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聚集的趋势。

从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对外输出主要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输出初级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第二个层次是输出制成品;第三个层次是输出资本;第四个层次是输出知识。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这个轨迹。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知识有关的成本如品牌使用费、专利费、技术使用费、技术服务费等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我国生产的一条领带,原料、劳动力等成本加在一起10元钱左右,贴上国内品牌可卖到288元,贴上国外品牌则可卖到1288元。

据统计,全世界每4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是江苏生产的,每3台数码相机中就有1台产自江苏。但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大多是外商的,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利润都被外商获取了。我国可以生产一流的奔驰汽车,但核心技术却是国外的。目前,外国品牌手机售价的20%、电脑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40%都要交给国外的专利持有者。

全球化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观念准备、人才准备、文化准备,机遇未必大于挑战。有人讲,美国手中有4件武器可以打败全世界:美元、五角大楼、因特网、好莱坞,分别代表着美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西方化,并按照其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影响世界和改造世界。全球化也容易使国内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传统认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既能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既有国际眼光、世界意识,又有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

现在我国的民族节日正逐步被淡化,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据某项调查,老师问小朋友,知不知道端午节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吃粽子。老师说,不对,端午节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香港歌星。儒家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自己没有足够尊重它,反而是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非常尊崇它。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讲,西方国家用西方价值观念影响我们,我们就用儒家文化抵制他们,他们也没办法。“先生”这个词汇在儒家文化中非常高贵优雅,后来被滥用了,什么人都可以称为“先生”。日本只有三类人才可称为先生:教师、律师、医师,其他人都不配,甚至首相也不配。早晨上班,小学教师遇到县长,县长都要先鞠躬:“先生,早上好!”他们非常重视儒家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印第安人也是黄种人,他们最早生活在亚洲一带。他们是美洲大陆最早的发现者,他们没有因为在美国长期遭受歧视而自卑。印第安人经常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人是上帝用泥土造的,上帝把泥土捏成一个个人的形状,然后把泥人放到窑里去烧。第一次没有经验,烧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来,一看是白的,是生的没有烧透,就把他们放在欧洲,成为现在的白种人;第二次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多烧了一会儿,结果烧过了头,拿出来一看烧焦了,是黑的,便把他们放在非洲,就是现在的黑种人;第三次烧的时候有经验了,烧得恰到好处,拿出来不白不黑,是黄种人,就放在亚洲一带。所以黄种人是上帝造的最成熟的人种,而白种人是不成熟的,是生的。他们的故事里充满了自豪,这说明一个民族处在一种很艰难的状况下,总要找一些理由来提升民族自信心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回国后得知原子弹完全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时,激动地流下眼泪。他说,中国人再也不会受外国人欺负了。众所周知,美国的原子弹都是欧洲的一些科学家联合研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