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叛逆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校生;心理健康;逆反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5-01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近年来,我国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突现出一些新问题,诸如:意志薄弱、行为、情感偏离常态;他们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折力弱;他们打架不计后果,他们说谎、厌学、逃学……表现出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这一切令家长越来越感到头疼,老师越来越感到棘手。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为此加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1.案例描述
韦某,男,16岁,走读生,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对专业感兴趣,专业成绩较好。喜欢上网,性格倔强,自尊心和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对老师的批评要么以沉默相对,要么肆意顶撞。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他名字,他就抵赖、不承认,课后完不成作业。在一年的时间里,与大部分任课老师发生过顶撞。与同学关系也很不好,爱挑剔别人的意见,言行偏激,常与同学打架斗殴。班主任对此毫无办法。针对这位学生,我首先通过积极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温暖接纳、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等咨询技术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其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信任,同时也能初步了解他的情况。 其次和同学们直接进行讨论:如父母、老师等他们的哪些言行让你觉得不能理解?尝试过与父母、老师们心平气和地沟通吗?如何沟通的?表达自己不满情绪时通常用怎样的方式?效果如何?再次教给他合理宣泄的方法,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最后帮助他采用行为疗法,帮助他制定计划方案,逐渐减少叛逆性的各种表现。通过辅导,程某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观,和老师、家长、同学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了,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过渡期的一种表现,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由于他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形成原因
3.1主观原因:①心理上受挫。该生中考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心理受挫,又具有强烈的自尊性,就可能发牢骚、闹情绪,甚至而用“非常” 方式需求关注。②好奇性驱使。 该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性,总想解开他们的“神秘面纱”。探个究竟,看个明白,亲身体验一下,往往事情越有阻挡,对学生就越有诱惑力。③性格上倔强。该生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④年龄特点。该生16岁,正处在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时候,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青年期好胜、好强、好奇、好变、好疑的心理特征,本身就包含着某些逆反心理的因素和产生条件。
3.2客观方面:①家庭环境。该生的父母为初中文化,家里田地少,常常需外出务工才能满足日常开支。生活压力较大,时间也很长,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②教师态度。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缺乏民主意识,对学生缺乏爱心 、耐心,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4.解决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我们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我们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对策如下:
4.1客观评价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成绩、性格、能力,不能偏心、偏爱,不能过分注重成绩,而忽略思想品德等素质的提高。如语文老师因他语文成绩不好,老师当众批评,增加了他的逆反心理。
4.2尊重理解学生。尊重他的人格,不对他冷嘲热讽进行心理施暴。要百倍地关心爱护,多与他接触,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做他的朋友和知己,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相处融洽,他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4.3真情疏导学生。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4.4冷静对待学生。学生叛逆,教师家长一定会不满。因此,会用声音来压倒他,用拳头来打倒他。急躁处理容易偏激,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他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不懂得控制自己。但大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我国在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与实际的要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小学生拥有更加客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学习精神,从现阶段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小学班主任要从工作实际出发,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班主任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计算机的高度普及与发展,标志着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和交织作用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社会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斥着各种积极的、负面的、落后的亦或先进的思想,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发育处于初期阶段,对于外界环节的抵抗能力弱,经不起花样繁多的诱惑,因此,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另外,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外打工,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增加,缺少父母的教导与陪伴,这些孩子在心理上必然会存在孤独、偏激、消极等问题,再加之心理教育的缺乏,从而使得小学心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与城市里的小学生相比,一些农村孩子的心理问题会更为严重,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加强我国的小学心理教育力度,从孩子们所关心的问题出发,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开导,帮助他们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已经是每一位心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和义务。
二、小学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营造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优先的从出生开始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成长。因此家长要注重端正自己的言行,在家庭里要做好表率同时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充满和谐与公平正义的大环境.这样就不至于使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有情感反差,而产生不适应的心理,让学生们个体感受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幸福。从而对生活、对社会充满自信和希望。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开展多项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事物处理的方式方法的积累老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去做一些公益性活动.加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对感恩思想的体会只有孩子们亲身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并引导他们去学习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从小树立目标,去追求生活。
4、加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教育制度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
对初中班级的管理是让很多教师和班主任头疼的一件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各种叛逆的想法和行为,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在老师的管理下乖巧听话,也不像高中生那样为三年后的大学理想而努力奋斗,那么,对于这样特殊阶段的学生,班主任应该怎样展开管理工作呢?
一、以“人格本位”观来管理和教育学生
班主任的学生观直接关系着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也决定着班主任在管理教育中的方法,所以,教师要以“人格本位”教育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在班主任心中,只有学生的概念,没有好生和差生之分,只要是自己的学生就要平等对待,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他们人格的标准。对学生要有良好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注意和心怀每一个学生,并且以关切而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其次,班主任要以民主的方式来管理班级,专制只能让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叛逆心理更强烈,让学生感觉到温暖,师生关系就很容易达到和谐。一个团结、温暖的集体会进一步推动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二、以朋友的名义与学生诚心做朋友
两个人成为朋友的基础是彼此的信任和了解,而班主任和学生想要成为朋友需要有更多的信任和了解,因为在学生心里,班主任是管理者、领导者,在距离上很难走近,成为朋友更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班主任要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学生之间消除隔阂,在平时多营造出一些轻松的气氛,多和学生聊聊生活、聊聊烦恼,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自然、活泼的环境中。学生犯了错误时,班主任可以朋友的方式在QQ、飞信或者是微信上进行交流,以优化其对班级的管理。
总之,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上要进行科学管理,要讲究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教育上,坚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给学生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晓平.关于初中班主任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师德师资,2009(3).
[2]程爱红.浅议初中班主任具体工作方法.科技信息,2010(30).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研究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原因。提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会成为促进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客观因素,最后指出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全世界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
研究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与家庭不良环境有关,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成为促使和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客观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诸多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各种因素最为重要的,是配合社会和学校教育,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早期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家庭教育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因素
家庭就其实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关系就是社会的缩影,它能集中而有力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形成民主和平等的和谐氛围。但是,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家庭教育,有的甚至出现“真空”现象。家长更多的时候,只在乎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很少关心自己的子女,缺乏情感沟通和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的影响下的成长,这种影响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家庭是未成年人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以及家庭为孩子成长提供的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无疑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但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甚至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深远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具有学校、社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家庭、学校、社会同为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从优化青少年生活环境来考虑,三者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都有必不可少,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即使学校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来说有着不同于家庭的特殊意义,家庭对青少年的意义也远非学校和社会的环境所能比拟。
二、发挥家庭教育职能防止未成年人犯罪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的工作,从社会各职能部门到每一位公民,都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心理环境和生存环境,用道德和法制观念去引导未成年人,用爱心、用真诚去抚育他们的心灵,真正为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家庭角度讲,教育违法初犯孩子应着重把握好以下方面:
(一)注重教育方法,提高家教质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错误的教育管理不仅没成效,反而会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从小养成其对立、反抗社会的情绪。为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笔者建议:1.突出心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青少年犯罪的多发期,易发期集中体现了青少年心智的不成熟,易冲动,不能冷静的分析处理问题,而且这个时期又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快速形成发展变化时期,如果在此阶段家庭不能给予孩子有效而又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很容易形成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从而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未成年人在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家庭生活中比较容易暴露,相对于家长而言要对此进行行之有效的规避,积极向上的要说明其存在的道理,消极落后的也要让孩子懂得其中的缘由,争取不要让孩子由于心理上的偏差走向歧途。2.加强社会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比重。心理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家庭教育进行疏通和引导,二者不可缺失,未成年的成长既离不开自身的心理发展,同时外部的环境因素也对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减少或消除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对未成年的不良影响,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或倾向,要及时制止和教育。
(二)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当属夫妻关系,和谐美满幸福的夫妻关系能感染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温暖,而不是片面的孤立孩子,从而形成畸形的父子同盟或母子同盟,要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基础上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而不是单纯考虑夫妻二人的关系,要给孩子以生活的幸福感,笔者认为,以家庭教育为基点,完善原有的社会体制机制,着力于解决现有家庭教育中的突出矛盾,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保护。是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有效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有力保障,要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从而能够让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当然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更需要国家的制度法规和社会的道德规范,进而有效的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习困难学生;心理表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尽快实现素质教育的“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其中,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实现学习困难学生的有效转化,使他们同样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是当前每位教育工作者渴求解决的一大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个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有心理方面的因素。分析学习困难学生的特殊心理,有助于促其转化。
而当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老师均感到茫然。因为我们学校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每周一节的课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难以一一涉及。况且,我们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老师,所以一直在“心理教育”这个层面上,做得还不是很充分,不是很全面。
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我们虽工作在一线,但专门拿出某一节课,或在某个固定时间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训练与调适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况且,心理教育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的投入才可见效的教育活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鉴于此,我们通过反复交流与论证,决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正常地融入班集体,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我们有意识地对相关学生进行了引导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对我们目前所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研究。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然而走进今天的教育,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工具、教育对策及教育方式却仍旧印刻着过多传统的痕迹。这与这代人的发展变化特点和需求不相称,所以导致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太多太复杂的心理问题。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无法沟通、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孩子处于心理的“孤岛”。他们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老师的关爱。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之后,他们会变得封闭、孤僻、叛逆、抑郁,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无法正常与人相处交流,无法将自己融入集体,融入课堂,所以慢慢地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目标模糊了,学习热情没有了,学习动力不足了,慢慢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成为我们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哀。
那么,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能够掌握知识,得技能技巧,从事与其年龄相当的实践活动。
(2)情绪稳定协调。愉快、稳定和协调的心境表明青少年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保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人的各年龄阶段,都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健康的青少年,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适度,表现为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健康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行为适度,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相处融洽。
(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健全稳定的个性表现为有健康的精神面貌,有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除此之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认同他人,有社会责任心,有现实的人生目标等。
当我们用这些标准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时,我们会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们几乎有超过半数的孩子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所有老师的高度重视。而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孩子产生学习上的困难的比率竟高达72%,这个数字使我们每个老师感到震惊,所以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心理调适与训练是我们课题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当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老师均感到茫然。因为我们学校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每周一节的课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难以一一涉及。况且,我们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老师,所以一直在“心理教育”这个层面上,做得还不是很充分,不是很全面。
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我们虽工作在一线,但专门拿出某一节课,或在某个固定时间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训练与调适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况且,心理教育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的投入才可见效的教育活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鉴于此,我们通过反复交流与论证,决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正常地融入班集体,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我们有意识地对相关学生进行了引导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对我们目前所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
(1)举办相关活动。如我们八年级一班搞过一次“我们需要改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而这次活动的主题有很多方面涉及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同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让老师们惊喜不已。
(2)积极与家长沟通,携手共创孩子美好未来。其实,们只要细致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全部情况,然后适当改换教育的方法。同时家长也会向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孩子的思想,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3)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协调,共同努力。我自己就是班主任,做起工作来比较方便,效果也容易达到。但也有的教师不担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偏少,有一些问题掌握不是十分全面,这就需要他们主动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协调联动,更多地掌握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4)任课老师之间多交流看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有的时候,仅凭我们一个人的观察和主观感受,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学生的全部,从而造成我们教学和管理上的疏漏,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安排较为合理,那就是打破了学科的分界,分年级组集体备课。这就为老师们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老师们课余时常常就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发表个人的看法,然后通过交流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在不同的课上的表现也截然不同。老师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这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
(5)多与学生谈心,多走进孩子的心灵。素质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我们不可以再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树立什么“师道尊严”,而是要善于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生才可以向你敞开心扉、坦诚交谈。破除师生之间的神秘与陌生,立朋友家人般亲切的关系,这将在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争取。跨过了与孩子的心理隔膜,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求,更好地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有的孩子脾气倔强,任性,不加约束,有时我行我素不听道理,使得家长很是头痛。虽然,管理教育倔孩子比一般孩子要难一些,但是做家长的只要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讲究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就可变消极为积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孩子如果性格比较倔强,跟家长的溺爱有一定关系。好多家长看到这里肯定觉得自己不至于溺爱孩子吧?我讲几个最常见的例子:带孩子去街上,孩子看到一个很好的东西想要,但是妈妈不想买,孩子哭闹。这是妈妈觉得孩子在大街上哭闹很丢人啊,就赶紧妥协,买给孩子。于是孩子记住了,每次达不到目的就哭闹,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孩子慢慢变得不讲理。所以家长们不管孩子有理还是无理的要求,如果孩子以哭来表达需要,一定不能满足。从小让孩子知道哭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什么要表达出来,合理的满足,不合理的给孩子说清楚为什么不能。对于孩子以哭闹提出的无理要求家长要断然拒绝,因为孩子的哭闹也是试探性的,如果没用,他就不会再以哭闹来达到目的了。从小就要让孩子服理,也就是有道理就听,没道理不管是谁说他可以拒绝。教会孩子听道理,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孩子不叫倔强,叫是非分明。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属于哪一种,如果孩子不听是因为你说的没道理,那孩子没有任何错。如果你说的明明有理,但他就是故意反抗,不听,这时候家长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了。方法有以下几种,家长按孩子逆反程度选择处理方式。
第一:给孩子讲清道理,不能粗暴批评,责骂。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与做法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讲清楚道理,把不合理之处告诉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以及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对于不爱听大道理的孩子家长可以讲一些相关故事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气的跟孩子解释,千万不要以威胁的口气和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一定的时间就会有效。
第二: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的倔强任性行为,我们不能够只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要孩子有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让他说清楚坚持这件事的理由,这样可以防止家长冤枉孩子。如果他对这件表面很无理的要求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家长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满足需求。这是家长和孩子很好的交流机会,他觉得你相信他,他也就相信你,这样孩子也就不会为了一个错误说谎。但是家长如果长期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只是粗暴对待孩子的错误,慢慢的孩子就不会与你交流了。所以很多家长很苦恼,为什么孩子不爱说话啊?这是因为你无意识的剥夺了他说话的权利,不尊重他。
第三:对于听不进去道理,过于任性的孩子,要学会恩威并用。比如哭闹的时侯家长可在一旁悄悄观察,不予理睬,孩子看到自己这样并未引起重视,时间久了就会放弃这种表达方式。在孩子大发脾气,不可理喻时,进行合理的冷处理。把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让其自我冷静;并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因为哭闹吃不到该吃的水果,得不到该拥有的玩具,告诉孩子这些都和他发脾气和无理的哭闹有直接关联,这样孩子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后果就会有意识的控制。不管怎么做,都要让孩子最终明白这种行为对大家造成的不好的影响以及他自己所承担的后果。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 再婚家庭 沟通理解 健全人格
[案例描述]
1个案基本情况
小王,16岁,再婚家庭子女,性格内向孤僻,偏激冲动,很少与同学接触。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作业经常不完成,尽管头脑聪明但学习成绩很差。对班级缺少热情,纪律涣散,劳动懒散。不服从班干部和老师的管教,有时还和老师发生语言冲撞;经常表面服从老师的教导,实际上仍然我行我素,屡教不改。
2个案情况背景
小王的情况是典型的再婚家庭子女的表现。小王由于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因车祸身亡,所以他从小就缺乏父爱。他母亲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劳碌,无暇照顾他,他是由叔叔姑姑抚养大。在他10岁时母亲重新组织家庭,很快有了小孩。虽然继父对他十分疼爱,但从感情上他却难以接受,曾几次离家出走。他的母亲由于文化水平低,脾气急躁,再婚后忙于照顾小孩,母子之间更是缺乏交流。对家庭和母亲越来越失望的他变得更加沉默,更加孤僻,而且叛逆性越来越强,学会了与老师和父母顶撞。在一次离家出走被找回来之后,他宁肯轮流寄住在两个姑姑家,也不愿和他母亲住一起,甚至不愿和母亲说话。母子关系已陷入僵局。
3个案情况分析
3.1小王从小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环境中,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在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偏激而又叛逆,总感到自己被忽视被冷落,感情上得不到安慰,自尊得不到尊重,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恐惧,缺乏信任。生活中自卫的感觉很强烈,因而别人对他好,他也难于接受;对并非恶意的批评也极为敏感,满腹委屈,出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进行反抗。家庭破裂后,心理上一直有阴影存在,觉得所有人有负于我,导致用被扭曲的眼光来看待外界事物。因此,缺乏关爱特别是父母的爱是造成小王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
3.2小王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对母爱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他缺乏学习的根本动力,几次转学也使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基础也较差。强烈的自卑感更使他觉得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因而破罐破摔,成绩自然也就越来越差。
4个案指导过程
4.1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铸造健全的人格
通过调查研究,我觉得造成小王目前的症结在于他的家庭和他母亲的教育方式。他母亲忙于工作,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特别是母亲的再婚没有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同,使得小王从心理与感情上都难以融入这个家庭。因而这个家庭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即使是对他好的事,他的大脑中也会发生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母亲或继父处理得稍有不当,必将使他难以理解,从而也激起他对家庭和母亲的愤恨而离家出走。
鉴于这种情况,我多次与其母亲联系交流,指出她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建议她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孩子听,与孩子沟通、交流,取得孩子的理解。多关注孩子的情感、心理需求,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多尊重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听了我的建议后,小王母亲也反思了自己在教育方式上的不足,并尝试与孩子沟通交流。小王母亲诚恳地和小王进行了一次长谈,把自己的坎坷经历和抚养孩子的艰辛特别是再婚的经历,满含感情地讲述给小王听。母亲讲得声泪俱下,终于融化了小王心中的坚冰,他理解了母亲,认同了母亲和这个家庭。
当他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后,我趁热打铁,在班中召开了“我爱母亲”的主题班会。一向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小王满眼泪水地把自己亲手画的一张母亲的画送给他妈妈,并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一声:“谢谢妈妈”,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全班同学也深受感动,同时也改变了小王在班中的形象,同学们都理解了他,都愿意接近他、帮助他。小王也由原来的萎靡不振变得精神焕发,学习上有了动力,整个人像变了一样。
4.2发挥集体力量,使该生感受到集体温暖,真正融入到集体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从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为了更好地帮助他,我还召开了班干部会议,和班干部共同商讨如何用集体的温暖来感化他,让他融入到集体中来。在安排座位时,我让他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并在他周围安排几名学习好又有耐心的同学来帮助他。我班教室后墙有一块学习园地的版面,大家讨论后,决定发挥小王喜欢画画的特长,让小王来负责这个版面,并亲切地称他为“园长”。果然小王不负众望,在全班同学的热情参与下,小王把学习园地办得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还在学校的评比中获得了好评。小王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称赞,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来,人也变得自信开朗了。
4.3以兴趣为突破口,重新激发该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习态度
与此同时,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应该想办法重新激发起他身上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激发他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他是非常重要的。正好当时学校要举办运动会,我知道他很喜欢长跑,而且跑得不错,便鼓励他去试一试。起先他还是习惯性地推托,在我一再坚持下,他终于答应了。比赛那天,全班同学为他呐喊加油,极大地鼓舞了他,他奋力跑出了第一的好成绩。在同学们与他拥抱的那一刻,我能感受到他成功的喜悦。这次的成功大大鼓舞了他的信心,这以后他在学习上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稍有进步,我和任课老师就及时地表扬他,大加鼓励,增强他学习的信心。周围的几个同学也都在学习上热情地帮助他。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讲一些生活在特殊家庭里的孩子自强不息、努力成才的故事给他听,告诉他要积极地面对人生,应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这个世界唯一能打败自己的人就是你自己……看着他听故事时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知道他的思想已经在慢慢变化了。
5个案研究成果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小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和同学都说他像换了一个人:在性格上,他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活泼,现在在教室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与同学谈笑风生的身影;在学习上,他也变得积极主动,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案例分析]
对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方天地。父母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完整、健全的家庭教育中才能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离婚、犯罪、交通事故等大幅增加,致使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等多种类型特殊家庭。这些特殊家庭或多或少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环境和心理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已经是迫在眉睫。
关注特殊家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因为从政府决策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对社会提出了和谐发展的要求。而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成长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更是建设温馨班集体的需要。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今天,特殊家庭的学生当然有权利通过接受学校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因此面对特殊家庭的学生,我们老师有义务献出爱心、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而如何对特殊家庭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为这些学生未来发展构筑一个安全的“巢”,使他们获得应有的良好发展,不仅关系到这些学生本身,而且还会为班级、学校其他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使班级氛围更加温馨和融洽。
那么如何运用心理教育理论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呢?
首先,要通过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变化,抓住沟通的最佳时机。再婚家庭特殊性要求教育工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存在于再婚家庭子女身上的特点,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孤僻,对新家庭不理解不接受,有着强烈的自卫意识和叛逆心理。裴斯泰洛齐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这里,与孩子的情感沟通无疑是最重要的,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取得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全身心地关爱特殊家庭学生,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生活,用心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以爱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期望。特殊家庭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一些正常家庭的同学所没遇到的问题。老师必须要进行细心的观察,发现他们生活上的难题并帮助解决。如文具是否够用,生活用品是否及时添置,经济有没有困难等。特别是他们正好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心理上都有所变化,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应观察细微,适时进行指导,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顺利通过这一成长阶段,使其在老师与同学的爱心下健康成长。
再次,要培养特殊家庭学生自尊、自爱、自立的信念。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变故,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形成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性格,如孤僻、冷漠、自卑、偏激、放纵自己、对将来缺乏信心等。为此,班主任要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励他们不要被逆境和不幸所击倒,更要珍惜人生,树立信心,努力学习,为自己开创美好的将来,最终使特殊家庭学生建立自尊、自爱、自立的信念,即使日后仍遇到风雨险阻,也可以正确处理,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最后要加强家校沟通,改善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有目的和家长交流是很必要的,一方面通过交流,沟通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家访等方式,密切联系,才能客观、全面地协调整个教育过程,清楚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通过沟通,让家长的目光关注到成长中的孩子,在孩子身上体验到家庭成就感;通过耐心引导,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使家庭生活更和谐。如果教师对重新组建家庭的处于尴尬地位的后母(或后爸)予以充分的理解、赞扬和帮助,就会赢得当后母(或后爸)家长的信任,产生与教师交流合作的欲望和热情。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进特殊家庭学生家长的心里,找到帮助教育他们的金钥匙。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现状 ;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学校方面也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这部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1.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卑心理较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的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自卑心理作为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伴随儿童的成长,他们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会产生对同学和朋友的抵触,甚至对社会和国家的一些做法产生抵触情绪,是大大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语言的交流,缺少倾述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泄,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其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胆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老人或者亲戚,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往往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到责任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暴躁、冲动等性格,常常惹是生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很小就出来务工的原因,更有甚至,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心理和生理都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其情感需要宣泄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和能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惑的人,而往往照看他们的监护人不具有这个能力,也就造成了其心理的闭塞,不良情绪的产生甚至不良性格的养成。
3. 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儿童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如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会对儿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坏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逆反心理较强,由于缺乏父母必要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人与人间的关系更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厌恶的,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虽然有些事过去很久,但仍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马加爵事件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那一句“囚衣是我目前为止穿过最好的衣服”不知道让多少人落泪,但眼泪的背后人们真正的思考了吗?这仅仅是一个马加爵事件吗?还是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的。
留守儿童的往往表面上看来比一般的同龄人要独立,要坚强,但其内心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脆弱。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加重其逆反心理和仇视心理。因此,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相应心理教育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关键就是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如能使这部分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让班主任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电话家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家长和学生之间因为分隔两地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孤单,也可以加强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以学校为主导,开展针对留守儿童专题教育
作为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完善健康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状态。
教师是学校构成主体,因此,学校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体贴,给予家长般的感情,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心理上有所寄托。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题教育,使留守儿童懂得他们不是异类,他们的父母出外务工赚钱,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子女,他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通过这种教育,可以消除这部分学生心理上落差,从而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 树立榜样,以榜样带动整体
目前,本校的留守儿童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向这类学生学习的讲座,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但针对目前的教育情况,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城乡彻底的公平,使“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8.
[2] 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代化;发展
引言:小学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育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学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以气氛烘托,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交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协调中,师生心灵的精华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就在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小学语文学科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魅力也才能进一步发挥,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更加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可能会经常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不要过分严厉地去指责他们的这些行为,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就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 学习成绩或是性格特点来评判,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梁启超还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讲述课堂时,教师经巧妙设计,将生命力量的伟大讲述给学生,充分激发了他们由内而外的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这项伟大的课程。语文教育从教育界科研组开始,到制定《语文教学大纲》,到教师实施备课教学,之前的相关环节,学生都是脱离于实际的教学之外。只有教材的恒定不变方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作为其中颇具自身特色的平台利用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初中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的将负面影响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度的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指责措施,更能达到批评的反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讨论提问,而另一些学生则莫不作声,教师应该做到适度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让他们从心理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发言,在组织教学环节,当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信息秘传之法,实现沟通会桥梁。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以人格魅力和信箱渠道,实施心理咨询,疏导他们将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摒弃。单独的心理辅导,要视学生具体情形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方针策略。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在心理辅导方略中,尽可能把握事情重点,解决学生难点,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自信,倾听他们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们的困惑。教师自身情绪的稳定,才是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对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实施关爱,从心理关注他们成长,以爱心指引那些沉迷于网络和早恋的儿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以语文教学中那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
(3)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尝试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相背离。语文课朗朗的读书声和轻快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学生个体受自身方面的困扰,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心理教育模拟训练可,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际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的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综合提升教育经管资源,直面剖析健康教育中充斥的内涵。
三、结语: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秀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