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治心理疾病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区;中医心理学;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357-03
1 心理卫生进社区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心理社会因素必将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我国目前的心理卫生服务还基本上止于单一的心理咨询项目,而且主要为医院心理咨询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针对这种现状,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成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国家着重强调了要发展社区心理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医院,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疾病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的卫生服务中,也应该把心理卫生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解决社区居民心理问题,为其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的重要场所。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又相对短缺。因此,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内充实心理健康服务,为社区住户提供心理咨询,让他们认识引起心理障碍的各种原因,掌握恢复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并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治疗,已经成为越来越紧迫的客观要求。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国外心理卫生进社区的研究概况在社区背景中探讨心理学的应用,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学特别是西方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社区心理学的发展与西方临床心理学者的实践有关。社区心理学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60年代中期,传统的由职业心理医生只对个人或小团体给予咨询、评价和治疗的临床心理服务模式,日益暴露出缺陷和问题,主要是:职业心理医生数量有限,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仅靠职业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师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在治疗和补救一些顽固性的行为问题方面存在困难,社会、经济、文化和其它众多因素总是干扰或影响着临床心理服务,以至于效果不理想。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参与到青少年酗酒和吸毒问题的研究中,但是这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它们与政治和社会政策联系在一起。因此,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在认识个体生理和心理面貌的同时,逐渐把兴趣和视野转移或扩大到人们的同伴群体、邻居、社区风气和社会规范等方面,并认识到社区在预防心理问题的主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社区进行大规模的全面地、深入地临床心理医学干预研究,即使国外亦没有较好的范例。
2.2 国内心理卫生进社区的研究概况国内对社区居民进行临床心理学干预的研究较少,仅有的部分研究也较为局限,仅停留在对各种统计数据的关注上,而对社区居民一般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危机进行干预都没有较深触及。以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症为例,虽然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较高,但是大致只有1/3的程度较重的抑郁症患者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诊断治疗,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在社区没有得到恰当的诊断和治疗。
社区心理现状调查:黄劲梅等对某社区人群筛查发现的336例心理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医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经过3年社区干预。结果:社区干预康复措施的落实率由干预前的63.2%上升到干预后的99.7%;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由18.1%上升为43.2%;使患者的劳动能力有较好的改善,全劳力和半劳力由13.0%上升为33.0%;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
社区内老年性抑郁症的研究:胡志等的研究通过建立合肥市城市社区老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本底资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736份有效样本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干预可以降低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其认为早期识别和诊断老年抑郁症并及时给予社区干预或治疗措施,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中医心理学及其进入社区的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理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中医历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心理疾病及其治疗方药,如《灵枢・本神》日:“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而不止。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怒伤肝”,“喜伤心”,“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伤寒论》所载小柴胡汤证有着繁多的躯体症状,实为现代的焦虑症。《金匮要略》记载了郁病的脏躁及梅核气,以及百合地黄汤证,提出的治疗药物有效地被运用于临床;元代《丹溪心法》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以后,始把情志之郁作为郁病的主要内容。《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所论述的证治方药内容丰富,用药清新灵活。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主统魂魄意志。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在脑”。《内经》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回”。通过目系“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脑通过与五脏精气的联系而影响情感、思维、意志等精神活动,由此可见,心与脑共主神志、情感。张锡纯云:“神明之体藏于胆,神明之用出于心”,神志情感虽由心脑共主,而分属于五脏,故忧动于心脑而肺应;思动于心脑则脾应,怒动于心脑则肝应,恐动于心脑则肾应,凡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虽分属五脏,然无不从心脑而发。
概括地说,中医心理学治疗心理疾病既注重人的病变的消除,也注重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对机体心理状态韵影响,该学科创造性地将人体的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机体状态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探讨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的理论,仍具有现代时效性,并反映出现代医学目前所倡导的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结构。不难看出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与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模式和思维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颇为吻合,极易形成有机的结合。所以,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学术框架的建设。
4 讨论
笔者认为中医心理学在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让中医心理学进入社区具有现实意义。中医心理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防治具有很好的效果,这样就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不论是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抑或是经济上的。中医心理学
强调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其灵活多变的治则体现了现代医学中的个体化诊疗及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更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在目前的心理疾病的诊疗中,是以西医为主的,尤其是有关各种心理疾病的新药开发源源不断,这些药物对心理疾病目前看来确实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尚缺乏足够长期的随访,且多数西药副作用较大。新一代抗抑郁制剂虽相对副作用较小,但价格较为昂贵,而且也由于人们的文化差异难以被不少心理疾病患者接受。为寻求更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更小,价格低廉的抗抑郁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眼光投向中医药领域。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副作用较小,价格低廉。多靶点作用的中医药疗法对此类疾病有较大优势。在对社区内患病人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发挥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的特点,达到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的最佳结合,满足了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的有效、经济、方便、实惠的医学服务,势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中药治疗心理疾病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的特点,这是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被证实的,而且中药属于资源丰富的天然植物,受污染较少,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由于中医药经济适用,疗效明显,满足了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的有效、经济、方便、实惠的医学服务,势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也非常符合当前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因此,中医药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是社区卫生服务稳步开展的有力措施,也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中医心理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中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而且这门具有深厚本土文化气息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所拥有的通俗易懂的中医心理学语言、简便易行的诊疗手段及良好的疗效,易为同样受我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故而中医心理学在人民群众当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且自古以来中医心理学有着强烈的亲和性,其医学思想及诊疗特点非常适合个体化、小范围、简便性的操作。其治疗手段丰富多样,非常适合于社区门诊及家庭医疗服务的方式,至于其预防学思想及对亚健康的调治特色,更为社区人群的健康提供了十分有效和可靠的保证。
据世界人口学资料统计,全球的人口正在趋向老龄化。我国,人口老化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因此,做好老年保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
我国的养老事业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白潮带来的供养、照顾、医疗、保健等社会问题急需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进行探索,寻找解决办法。在所有的老年人面临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中,老年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经常被忽略的问题。老年人大都从社会的贡献时期转入了社会供养时期,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这必将引起心身一系列变化,使老年人的心理具有特殊状态,同时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也必将引起其特有的心理变化。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老象(机体结构老化);虚象(机体功能弱化);病象(机体多病多变化);返童现象(老人童心、心理容量缩小);依赖现象(生活自理困难化);恐惧现象(生命日趋危机化)。
心理卫生咨询服务是维护、改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是实现老年人健康保健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参加为社区老年人服务,进行心理卫生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感受可分为积极型、保守型、抑郁衰老型。文明服务于老年人,与老年人交流情感,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老年人精神放松,祛除病痛。
广泛开展心理卫生咨询服务,防治心理疾病,是实现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保障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必须把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卫生咨询服务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医学模式发生了新的转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和个人消费结构改变,生成残废率最高的疾病谱和疾病顷位谱发生了变化,一些以心理因素为主要发病的疾病上升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诊治这些疾病,仅靠生物医学及其支配下的医疗方式不能完全奏效,面对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人,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健康概念的整体性,人的身心整体性,人与环境的整体性。面对老年人心身疾病增加的实际,为了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改变,社区卫生服务要探索心理学诊治项目,开展心理卫生咨询服务工作,按不同的年龄、疾病和心理素质进行保健服务。
心理调查,提出对策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心理卫生调查,表明其共同个性特征,一面为积极型,表现为好强、做事尽职、意志坚毅、处事老练、理智、现实、自食其力、心境愉悦的积极心理个性。另一面又表现为保守型,有谨慎、刻板、固执的个性弱点。其他还有抑郁衰老型。调查表明,大部分老年人心理素质是好的,生活态度是乐观的,精神状态是愉悦的,其生活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其经济条件、健康状态、文化素养相适应,也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结果。但不可否认,老年人面临社会心理的应激很突出,一些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差和心理不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上述问题,从表面现象看似乎是一些家庭问题、工作问题,实质上是心理问题、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来关注和解决,要指导、帮助老年人自身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促进其心理功能和行为方式的激活,达到精神放松、消除疲劳、祛除疾病的目的。
积极开展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心理卫生咨询服务工作
普及知识,开展服务,增强意识,自觉行动,必须结合实际,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要,帮助老人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生活,善于摆脱烦恼,保持清心寡欲,重视人际关系和心理交流,将老年人心理咨询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推动心理卫生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心理卫生工作宗旨是要提高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其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使其智力、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围绕这个中心,社区应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板报、图片宣传心理卫生常识。
关键词:肾衰竭;血透;舒适护理;效果分析
据相关专家研究发现[1],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的人数目前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对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认知水平非常重要,对于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要对其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密切关注,并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2]。在临床治疗时,除积极的治疗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的疾病,同时要加强患者的舒适护理水平,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状态,积极的开展有针对性的舒适护理,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本研究是作者根据多年的护理经验和临床实践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并于在2012年5月-2013年10月对我院80名中年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进行了对比性实验研究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诊断标准和研究对象的分组
患者病史方面存在主要的一项或次要的两项,以及结合生化指标即可诊断为肾衰竭,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采取完全随机抽取和完全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抽样和分组。
1.2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后,运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有关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指标的标准为P
2舒适护理的方法
2.1控制因素: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诱发因素较多,最主要的因素是精神因素,如过度劳累、家庭纠纷、家庭中重要亲人的逝去、经济问题等会导致精神紧张、抑郁,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和内分泌失调,促进了肾衰竭患者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患者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克服急躁、烦躁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积极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以采取镇静剂的方式来平静下来。
2.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尊重、关心和同情患者,与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人的想法及对疾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介绍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相关知识,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让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通过对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克服对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心理障碍。医生用患者能够接受理解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并落实整改措施。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帮助患者解决经济等方面的困难,对行为怪异、脾气暴躁的患者多指导,少责备。
2.3做好个体的心理治疗:根据患者的环境进行干预和健康教育,详细讲解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防治知识,如何治疗疾病,改变错误的观点,不能病急乱投医,鼓励患者通过积极、正规的治疗控制病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家属、朋友、同事明白,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非传染性病症,不需要隔离,不必疏远患者,可以组织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类似的患者参加活动,通过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鼓励,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提高抵抗疾病和克服其他困难的信心。
3.结果
实验组比对照组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好,患者的饮食、作息时间、以及对医嘱的遵守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6)。
4.讨论
据相关专家学者研究发现[4],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除躯体上的疾病外,往往还表现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的自卑心理严重,自我感觉较差。患者通常会感觉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这种严重的泌尿系统疾病引发了身体外观上的改变,严重影响了机体健康。由于在治疗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过程中,治疗周期长,用药时间久,经济压力增加,易出现偏执的心理。因为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的特点往往很难根治,反复发作的情况较多,会加重患者的医疗负担。通过科学研究发现,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患者病情有较大的影响。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带给患者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影响患者的外部形象,也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本研究发现,加强对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病人的重视,提高对其舒适护理的有效性,在预防和治疗患者肾衰竭患者进行血透病人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意辉, 古英明, 张莹. 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在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1): 1507-1508.
[2] 刘丽波, 岳炳芬, 楮桂香. 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在老年重症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11): 4661-4661.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阅读指导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智力上的发展,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渐渐成为今天教育工作中一个有待攻坚的任务。心理素质是否健全也成为了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新指标。近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因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血案事件,其中令人触目惊心的“富士康”连环自杀跳楼事件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这次事件敲响了人们长久忽视的一个警钟――心理抗压适应力,即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既不是天生就拥有,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而成的,而是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抓起,甚至在更早的幼年时期就应该投入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恰是响应时代要求的重要一环。
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反映。社会中不同层面、不同地位、不同角色的人,各自背负着各自的压力,当压力得不到宣泄和排解时,就会产生情绪、精神的问题,或嫁接到其他的人和事身上,悲剧往往也因此而生。在现今物欲膨胀,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缺乏,加上心理或心态上的长期扭曲是导致社会各种畸形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社会给予的挑战,能否成为有道德、有良心的社会一员,直接影响着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与进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知识经验有限、自控能力差、生活阅历不足、对外界的适应力低下,常常无法自己调整或舒缓情绪和压力,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爱和指导。
一、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凸显心理辅导特色功能
美国医学专家高尔特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这里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具有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独特优势。图书馆被奉为教育的第二大重地,学生在这里不仅仅可以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增长见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心灵,达到防治的效果。
1.善用场地资源开设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图书馆除了为学生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资源的服务外,还适合作为心理专题讲座开展的活动场地。图书馆一贯是供学生悠闲放松有别于课堂紧张气氛的另外一个重要课堂,在此开设讲座,更容易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专心投入到讲座中。图书馆还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如橱窗、板报、走廊大厅,来推荐各地优秀的专题文章,宣传心理教育的最新资讯。心理教育普及工作是一项需要反复开展的任务。好比消防演练,学校应定期作出计划,开展心理教育专题知识的讲座,每一期向学生宣传介绍各种心理问题,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心理疾病,从而学会相关的应对措施,实现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及早预防的效果。
2.开展“阅读疗法”促进沟通,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阅读疗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阅读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在西方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目前仍然受到国外医学界和图书馆的重视。其原理是通过了解病者的心理症结,以此推荐一些适合病者的书籍,使之在阅读过程中或在他人指引阅读的情况下得以缓解及消除心理疾病或改善消极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怎样才能找到适合他的那一本书是“阅读疗法”的最关键一环。帮助和指导疾病读者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籍正是阅读辅助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在导读工作中,图书管理员应更多与执教老师和在读学生接触,并与之沟通交流,根据不同的心理疾病、治疗目的、读者的阅读偏好来介绍和指导他们选择书籍,对其阅读目的、内容、方法给予直接的指导更能加大阅读疗法的功效。
二、结合图书馆服务,实施特色心理问题干预手段
1.实行图书资料专业化,辅助心理教育工作
图书馆内文献资料繁多,分类甚广。目前,图书馆众多书目中,名家名著和各类工具书占去了相当大比重,而相对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资料,包括心理教育的专业书籍和杂志报刊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为了能更专业地提供心理教育的辅助服务,图书馆应增加采购相关专题资料。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可设立心理阅读专区,供师生一起阅读交流,实施阅读和心理咨询同步,对于实现个体咨询,起着更有效的作用。
2.创新“奖罚”制度,从行为规范心理
当我们在关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同时,其实还伴随着还没有称得上心理问题的一些症状。好比最典型不过的迟到现象,或出现行为懒散、打架斗殴、不容易服从老师教导等一些行为上的特点。尽管这些并非直接反映其心理上有明显的问题,但却不能忽视这些潜在的因素,这些特点往往有可能是某些心理问题出现的征兆。要预防这些小缺点程度的加深,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浮躁、静不下来都是一些典型的特征,而通过阅读,往往能使他们心境平和愉快提高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因此,要处理学生这些现象的时候,老师可先不必急于口头上的教导,而是要求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指定的书目,通过阅读其中的内容,反思自身行为,继而撰写读后感,让师生内在发生更具体仔细的交流。
三、建立师生信任度,馆校配合打开学生心门
图书馆能提供专业丰富的资料和场地固然对心理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而起着主导作用的还是学校老师主动的帮助和关怀。在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学生的个人意愿。在国外,专业的心理医生都应该向有心理疾病的病人询问其自身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治疗,这不仅仅反映国外对病人自身的尊重,同时也是今后展开心理治疗的一个基础。之所以强调要主动了解学生意愿,是因为需要确立师生心灵间的信任度。纵观青少年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叛逆心理、厌学心理、自私狭隘心理等。其来源还是归结到: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圈子。
在学校里,老师是学生的监护人。这只是一种外界法律规定的关系,并非真正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后发展的一种关系。心理辅导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假如互不信任,何以沟通,谈何理解呢!为人师表,既要肩负教育工作的重责,更应从长辈的角度出发,发自真心关怀下一代的心灵成长。多给予学生机会和包容,鼓励和嘉奖,必要的时候再严格要求学生,这样“软硬兼施”才能使学生对师长抱有感恩和尊重信任的心,而这恰好也正是当今青少年所缺失的一种道德修养。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应随时以身作则,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不应以任何形式,把个人情绪问题、价值偏好安插嫁接到学生身上,杜绝过激的体罚,和言语上对学生的人身攻击。但显然,单凭师资力量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全部,有更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来自家庭,需要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配合协助才能最终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焦文佳.中学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2]王鑫强.阅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许艳娟,冯春林.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3).
[4]张晓珍.馆、家、校结合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10).
关键词:儿童;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防治
【中图分类号】R1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6-01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D) 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摇头、失眠、睡惊、梦魔、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目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在25%左右[1]。从睡眠对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来看,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体格、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发育。基于睡眠在生命早期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及儿童睡眠障碍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睡眠。
1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环境,儿童的睡眠不可避免会受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父母采取说服教育,注重亲子交流,儿童情感体验良好,有效促进睡眠;而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在日常习惯、个人取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子女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行为,不利于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容易诱发睡眠障碍。
1.2疾病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儿童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许多躯体疾病,如良性睡眠肌肉痉挛、偏头痛、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对儿童睡眠影响突出,特别是和睡眠呼吸障碍显著相关。另外,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也可影响儿童睡眠。
1.3环境因素:环境安静有助于儿童睡眠的启动和维持;较差的睡眠环境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噪声、强光刺激等。经常变换睡眠地点、居室环境吵闹会引起儿童生活适应方面的困难,容易导致睡眠问题[2]。
1.4睡眠习惯不良:不良的睡眠习惯是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睡眠安慰的儿童较自行入睡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儿童不良的睡眠习惯包括:开灯睡眠、床上阅读、睡前看刺激电影和玩电脑游戏、吃得过饱、睡前剧烈运动以及无固定的入睡时间、需父母陪同等。
2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
2.1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儿童晚上睡眠时,卧室内应保持安静、无灯光及舒适的温湿度。睡眠作息时间尽量做到规律,防止过度疲劳,儿童双休日白天看电视时间不宜过长,不看恐怖片,养成正常就寝时间不看电视的习惯,尤其是卧室里不放电视机、电脑,入睡前听一些催眠曲来抵抗睡眠、入睡困难,以缓解睡眠时的焦虑。另外,家长如时间允许要尽量做到以身作则,使自己的睡眠习惯和时间与儿童同步。
2.2针对诱因进行治疗: 对于继发性睡眠障碍,应积极开展对原发病因的治疗,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儿童,行扁桃体切除术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直接缓解呼吸障碍症状,还可改善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而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在儿童中发病率极低,可能与婴幼儿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发育未完全有关,一般可长期应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进行改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好转。
2.3心理治疗:针对婴幼儿期心理因素引起的儿童睡眠障碍,主要由父母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其消除精神压力,同时采取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松弛身心,注意养成规律睡眠的习惯,从而诱导睡眠发生。而对于青春期的儿童,多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其主要着眼点在于纠正患儿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其对人、对己和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其心理问题,从而缓解其睡眠障碍。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法及睡眠限制。
2.4饮食调理: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儿童,可进行饮食调理。陈颖智[3]将小米粥用于治疗学龄儿童睡眠障碍,发现睡前30min服用50g小米粥的患儿,与睡前服用地西泮(安定)2.5mg者相比,1个月后前者治愈率(91.7%)高于后者(66.7%),早醒、睡眠不安等症状均消失。
睡眠问题是家庭环境、睡眠习惯、疾病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因此,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以及心理心理治疗,提高儿童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帆.儿童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2):883-888
[2]黄广文,马敏,张建华,等. 长沙市两个行政区2-6岁儿童睡眠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初步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42-44
胆石症 胆石症引起的胆绞痛好发于半夜,病人往往在睡眠中痛醒,开始呈持续性钝痛,以后进行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部或背部,疼痛剧烈的病人坐卧不安,弯腰打滚,恶心呕吐。此时应让患者安静卧床,并用热水袋在患者的右上腹部进行热敷,同时用拇指或食指压迫刺激患者“足三里”,以缓解疼痛的程度,然后设法送医院急诊。
急性胰腺炎 此病主要是因晚餐,特别是夜餐进食过多的油腻或含蛋白质过多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发生的。主要症状是出现剧烈而持续的腹部阵发性钝痛,重症者可为刀割样痛或绞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病人辗转并伴有呕吐和发烧、四肢湿凉紫绀、血压下降等现象。此病应禁水禁食,用以抑制胰腺的分泌,可用拇指或食指压迫“足三里”、“合谷”穴以缓解疼痛。但此病可在数分钟内导致死亡,及时发现并送医院救治是关键。
脑血栓 俗称中风,多发于半夜熟睡时,有的病人半夜起来如上厕所或早晨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的一侧手足不能自如活动,或者舌头不灵活。轻症病人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心跳增快;重症病人很快进入昏迷或偏瘫。有不少病人在“中风”发生之前常有一些先兆症状,如头痛、发音不清、视力下降、手足不灵活、嗜睡等。这时必须提高警惕,及时治疗。夜间发生中风,患者宜采取头低足高的姿势,卧床休息,切不可摇动患者的身体,也不可大声呼喊。如有条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得越早,恢复得越快,并可预防后遗症的发生。
心肌梗死 多发生于安静状态或夜间睡眠时,主要表现是胸前区持续性疼痛、面色苍白、焦虑不安、皮肤湿冷、大汗淋漓,有的病人还伴有恶心呕吐、昏厥等症状。这种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不能多动,立即给予一定硝酸甘油含于舌下,同时服用苏冰滴丸或麝香保心丸。最好呼叫医生到家抢救后送医院救治。
“非典”引发的心理疾患――谈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心理调适
鲁龙光
从去年年底开始,在我国 部分地区和世界部分 国家,一种前所未有且 有极大危害的传染性疾病―― 非典型肺炎开始蔓延开来。这种 疾病发病快、易传染、难防治,许 多人因此而失去了性命。面对突 如其来的社会变故,一些人无法 经受住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非 典”恐慌中,一些心理疾病开始 出现并渐趋加重:有的人本来就 有洁癖,现在更不得了,出门只 要别人碰了一下,就要回家换衣 服,口罩更是一天到晚换个不 停;有的人不断地到水龙头前洗 手,一天到晚重复无数次;有的 人无心工作和学习,整天在那里 空想:要是我得了“非典”怎么 办?家里变成了疫区怎么办?同 事中有人得了“非典”怎么办?被 隔离了怎么办?孩子在学校安全 吗?更有甚者的是总觉得自己发 烧了,染病了,要隔离了……
这是“非典”恐慌中的一个 典型例子:某市一男子怀疑自己 得了“非典”,在凌晨时分到处打 电话求救,最后被110控制。该市 非典防治指挥部立即派出专家 组医生赶赴现场了解情况。据医 生介绍,到达现场后,他们在4名 守候巡警的配合下,敲开了该男 子的家门,只见该男子身穿白大 褂,神情恍惚,对“是否发烧”、 “是否有不适应”等提问不作回 答。与此同时,相关医院接到通 报后已做好了收治病人的准备。 2点50分,接诊医生对他进行全 面检查,但从检查结果看,他无 任何“非典”症状:无高烧、无干 咳和接触史,胸片正常。为慎重 起见,有关医院留出病房对其进 行隔离,等待专家的进一步会 诊。清晨6点,专家组再次对他做 了全面检查,彻底排除了非典的 可能,认为是因害怕非典而引起 的紧张。据了解,该男子是外地 来该市打工的,据他的老板说, 自从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他就 表现异常。进入4月,他的异常表 现加剧,经常给外地的叔叔和周 围的人打电话,称自己刚从广州 回来,得了非典,需要治疗。
资料与方法
人口资料:根据徐州市公安局提供的2006年人口年报,计算徐州市区2006年死因监测的年均人口数。
年龄构成资料:根据徐州市统计局提供的2000年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构成比,推算徐州市区2006年死因监测人口的年龄构成。
死因资料:来源于2006 年徐州市市区居民全死因登记,由各医疗单位报告及公安派出所提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经各区专职人员调查核实。
方法:病例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ICD-10)进行编码,采用死因登记系统软件录入死亡卡片,由市疾控中心对各区疾控中心录入的原始卡片数据库进行审核汇总分析。
调查结果
死因监测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平均人口为1 298 290人,男669 917人(51.60%),女628 373人(48.40%),性比例1.07∶1。死因监测人口出生13 911人,男7551人,女6360人,性比例1.19∶1。出生率10.71‰,比2005年(8.64‰)上升了2.07‰。死因监测人口共死亡7279人,男4249人,女3048人,死亡性比例1.39∶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总死亡率5.62‰,与2005年(5.38‰)相比,增加0.24‰。死因监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5.09‰,比2005年(3.26‰)上升1.83‰。
性别、年龄别死亡率: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人口中男性死亡率634.26/10万,女性死亡率485.06/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死亡率呈“V”字形分布:0岁组死亡率较高,为2232.36/10万,男性高达2540.50/10万,女性1872.18/10万,1岁组后死亡率急剧下降,至10岁组最低,仅15.50/10万,15岁组以后死亡率逐渐上升,且男女死亡率差距增大,60岁以后死亡率急剧上升,85岁及以上年龄死亡率最高达18871.77/10万。60岁及以上年龄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70.32%,男性66.27%,女性高达75.95%。
婴儿、新生儿死亡情况: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人口中婴儿死亡率为16.17‰(男18.26‰,女13.68‰),占总死亡的3.08%,新生儿死亡率为11.5‰(男13.38‰,女9.28‰),婴儿及新生儿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婴儿死亡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1.11%,出生1周以内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70.63%。与2005年婴儿、新生儿死亡率(20.79‰、13.41‰)相比,分别减少了4.6‰、1.91‰。婴儿死亡原因中早产儿和未成熟儿占13.33%,新生儿产伤和窒息占12.44%,先天异常占11.11%,起源于围生期的其他情况占35.56%。以上提示,卫生有关部门应加强优生优育等妇幼保健工作,特别要采取各项措施搞好围产期、分娩期保健。
主要死因分析
根据2006年徐州市区死因监测统计结果揭示:前10位的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的其他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合计为472.47/10万;前3种疾病死因占死亡总数的58.95%,前10位死因共占死亡总数的84.06%;与2005年的死因顺位相比,脑血管病超过心脏病,居第2位,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升至第7位,而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的其他疾病降至第8位,神经系统疾病取代先天畸形与变性和染色体异常而位居第10位。
恶性肿瘤:2006年徐州市区死因顺位显示,恶性肿瘤死亡率居首位,占死亡总数的23.20%,死亡率为130.4/10万,男性157.93/10万,女性101.05/10万,男女死亡率差异明显,从10岁组开始,年龄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恶性肿瘤死亡率与2005年(133.13/10万)相比,略有下降。在恶性肿瘤中,以肺癌死亡居首位,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8.53%,以下依次为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白血病、乳腺癌,分别占21.56%、10.34%、5.43%、4.90%、2.89%、1.65%)。
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21.75/10万,占死亡总数的39.45%,其中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死亡率分别是101.52/10万、99.44/10万,各居死因顺位的第二、三位,分别占总死亡的18.06%、17.69%,两病合计占总死亡的35.75%,而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90.62%;与2005年相比,心脏病占总死亡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的比例有所上升。2006年脑血管病男性死亡率为109.72/10万,女性92.78/10万;心脏病男性死亡率为107.18/10万,女性91.19/10万,男性均高于女性。60岁以上年龄组中,因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的占42.37%,可见,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已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死因。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52.15/10万,占死亡总数的9.28%,居死因顺位的第4位,比2005年(47.79/10万),上升了4.36/10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引起死亡的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43.87%。
损伤和中毒:2006年,损伤和中毒死亡是居第5位的死因,其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6.62%,死亡率为37.2/10万,比2005年(30.81%)明显增加,男性(47.17/10万)高于女性(26.58/10万)。2006年的意外死亡中,交通事故仍高居第1位,占意外死亡的45.55%,死亡率为16.94/10万,男性为23.73/10万,显著高于女性(9.71/10万);其次为自杀,占意外死亡的9.73%,女性略高于男性。以后依次为意外中毒、意外跌落、淹死,分别占8.07%、8.07%、2.90%。以上说明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以及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指导,解决其心理疾病,避免自杀悲剧的发生,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另外,加强劳动保护与安全措施,注重劳动者和少年儿童人身保护,均是不可忽视的意外伤害问题。
平均期望寿命: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居民出生时平均期望寿命为74.49岁,男71.79岁,女77.57岁,男女期望寿命相差5.78岁。
【关键词】 地震 传染性疾病 预防策略
Abstract: Earthquake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natural disaster. Earthquakes present a major threat to mankind. Earthquakes have a rapid onset, broad impact, and produce many factors that work synergistically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aused by communicable diseases. The primary goal of emergency health interventions is to prevent epidemics and improve deteriorating health conditions among the population affected. Major disease outbreak can be avoided by provid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 efforts in a timely and coordinated fash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view of some of the major strategries relevant to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for earthquakes.
Key words: earthquake; communicable diseases; preventive strategies
地震是一种巨大的自然灾害,其本身主要取决于大自然的营造力。在各种灾害中,地震以其爆发之突然和破坏力之强而号称群害之首,地震不仅给灾区的基础设施、住房和公共场所和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还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次生灾害。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地震灾害后往往导致传染病发生率增加。2008年5月以我国汶川为震中的8.0级大地震造成了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生存条件、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的极大破坏。张玉润等[1]描述了地震灾区现场在紧急状态下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策略。本文对地震后灾区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对策进行综述。
1 历史上地震后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回顾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 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过后, 往往在灾区会出现传染病的流行或爆发,使得“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几乎成为骇人的必然规律。1556年,陕西发生大地震,当时受灾死亡10万人,而次年发生的瘟疫竟又夺去了70多万人的生命;1945年唐山附近的滦县地震后,许多村庄疫病流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幸存下来的人们,面临着瘟疫的严重威胁,震后第3天,肠胃消化系统传染病如肠炎、痢疾发生了,并迅速蔓延开来,在震后一个星期左右,达到了高峰,1976年8月份肠炎和痢疾的发病率,比上年同期,竟高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2];2001年6月秘鲁发生的地震,在农村,缺少避难所和低温条件,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加,在塔克纳的部分地区,人数增长了3倍。流行病检测结果表明,结膜炎和急性腹泻也出现增长[3];2005年10月8日在印度詹木喀什米尔发生了地震,2005年10月14日到2005年12月17日总共发生了1783例急性腹泻病例,4岁以下儿童的罹患率为20%[4]。
然而, 2007年6月3日普洱地震后, 在灾区宁洱却没有出现任何疫情的爆发和流行, 疾病的发病率和以往同时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5];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抗震指挥部及时从全国各地调派卫生防疫人员到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包括: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监督、消毒杀虫、传染病疫情检测、卫生宣教、心理治疗等。卫生部发言人说,迄今四川灾区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说明大灾之后可无大疫,关键是突出预防为主,强化灾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2 地震后传染病的流行的原因
2.1 传染源普遍存在
传染源包括有病原体排出的人和动物,如患传染病尚在传染期的病人、人群中携带病原体的健康人、患人畜共患病的动物、畜群中携带病原体的动物, 此外在外环境水域、土壤等存活的腐生性病原体或芽胞也可使人致病,比如破伤风、气性坏疽、军团病。特大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家禽等陆生动物被埋在地下,其尸体腐烂后污染环境和空气,如果灾区气温逐渐升高,更适宜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如遇雨水冲刷会导致病原微生物污染面扩大。
2.2 各种传播途径容易实现
强烈地震发生后,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都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生活在瞬间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条件顷刻消失,大多数灾民生活在临时搭建的帐篷,灾民安置密集,大量救援人员进入灾区,人员流动频繁,这些都增加了呼吸道疾病传播的危险;同样野生动物与传病媒介的栖息环境也遭破坏,大量迁徙,使人类接触野生动物和传病媒介昆虫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经虫媒传播疾病发生的危险;地震引发的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可能造成人员外伤, 易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在地震灾害中,很多供水设施遭到破坏,在2001年6月秘鲁发生的地震中,塔克纳、阿雷基帕和莫克瓜省的各区中的335 个供水系统中有30% 被破坏和15% 被摧毁。在塔克纳有一半的供水系统倒塌,迫使近70% 的受灾居民要饮用那些来源不安全的水,水源含砷及铁过高或是被严重污染[7],很容易发生饮水污染,导致大规模的传染病爆发,如:2005年10月8日在印度詹木喀什米尔发生了地震, 4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罹患率为20%,调查发现,震后饮用未经煮沸或加氯消毒的河水或自来水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急性腹泻爆发的主要原因,在婴幼儿中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播[4]。
地震导致供电的中断可影响一些冰箱和冷库的正常运行,会导致许多储藏的食品变质和腐败,并且在很多临时安置点缺少加热食物的器具和条件,所以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如不有效控制,会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其他一些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甲型肝炎、霍乱和食源性疾病,血吸虫病、疟疾、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狂犬病、炭疽等也容易在灾区传播流行。
2.3 人群易感性增加
地震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群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人员伤亡惨重、病菌病毒扩散,饮用水和食物受到污染,幸存者日常生活十分困难,体质严重下降,灾民们惊恐、悲痛、心理创伤,加上经历灾害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很多人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8],人群免疫水平急剧低下,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有些灾民的基础疾病也会加重,如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和皮肤病等。若受灾地区属于某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流行区,其他地区来支援救灾的人员,由于缺乏对这些病的免疫力,易感性很高,容易发病,如: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40 人,于2005年1月11日至26日赴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执行海啸灾区紧急救援任务,营地设在亚齐市机场旁的沼泽地里,时属热带雨季,宿营地杂草丛生,积水较多,在此期间,6名救援队员被蜱咬伤[9]。
2.4 其他影响因素
地震后医疗卫生、疾病控制等专业机构常遭到较严重的破坏,专业人员伤亡失散,对传染病失去早期发现与早期控制的能力;防治传染病及消毒杀虫的药品、器材、疫苗临时奇缺。
3 地震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对策
3.1 控制传染源
3.1.1 灾区临时安置点的环境卫生
地震灾后,许多建筑遭毁灭性破坏,居民多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或露宿。为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应该保证最适宜的环境卫生,临时安置点不能太集中;尽量选择在安全地带,要防止滑坡、泥石流再次造成对灾民的危害;不能离水源太近,防止生活垃圾污染水源,造成介水传染病的流行;厕所应设置在离江河、饮用水源保护区较远和居住区下风向的适宜地点,厕所地址离江河50 m以外的,一般可不作防渗漏处理,凡在离江河50 m以内的和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必须采取水泥或防渗塑料膜作防渗漏处理,厕所要落实专人管理,每天进行灭蚊蝇消杀,粪便每日施加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大便坑内粪便每积存40 ~ 50 cm时用草木灰或泥土覆盖一次,最后覆土掩埋。粪便是苍蝇的理想繁殖场所,因此,应每天收集粪便,最后通过严密包装或挖深沟、做成堆肥进行处理。防止苍蝇、蚊虫的繁殖,及时处理污水和垃圾,定期喷洒有机磷酸盐、DDT、BHC等杀虫药剂消灭苍蝇和蚊虫。煤油中混入0.1%的除虫菊和5%的DDT灭蝇混合剂是非常有效的[7]。
3.1.2 人和动物尸体妥善处理
地震往往使很多人和动物丧生,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尸体进行妥善处理,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不仅影响环境,而且还会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应尽早地把死尸转移焚化、埋掉。也可在每具尸体上盖上干草或用煤油浸泡过的稻草以同样方法烧掉。其目的是通过炭化使尸体表面无菌,一些尸体在被埋之前,应打开尸体的腹腔和肠,使腐败的气味排出。否则,尸体膨胀很大,经常使地面裂开[10]。埋葬尸体的地方应始终远离饮用水源。要在地坑里的尸体上方和地表面喷撒熟石灰。从事处理的人员应备有特殊的工作服、橡皮手套和口罩,一天工作结束后应把他们使用过的这些东西进行消毒。全体人员要用消毒剂和肥皂,进行彻底地冲洗。
3.1.3 传染病监测
地震后可能出现的洪水和大雨会增加常见腹泻病等传染病的发病率,临时安置点因为人口过度密集,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因此,在地震后应尽早开展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监测,为抗震指挥部及时做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WHO 建议在整个受灾地区另外建立监测系统,以便为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在那些因地震而无家可归的人群中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提供适当的警报[11]。
在受灾地区应基于各个医疗救护场所建立一个定期的资料报道和收集的可靠体系,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便迅速分析的疾病发生率。一旦发生了传染病的流行或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及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确定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并尽快予以扑灭[12]。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灾区的传染病直报网络受到严重破坏,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开发了基于手机报告方式的疫情应急报告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直报系统恢复前,四川灾区将利用手机直接报告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严格实行疫情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13]。
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地区地震造成5 700多人死亡,20 000人受伤,班图尔县是重灾区之一。印尼日惹地区靠近印度洋,位于赤道南部4度,该地区当时正值旱季,平均气温30℃,最高可达40 ℃[14]。在灾后第6天,首先发现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例,随后的几天内,又查出痢疾患者5例。救援医疗队通过对这6例患者进行了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控制、治疗,采取切断传播途径,对灾区居民进行防治肠道传染病卫生宣传教育等措施,及时通报当地政府和灾区世界卫生组织,为疫情的监控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随着灾区重建的开始,居民的生活、饮食、居住卫生条件的改善,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得到控制[15]。
3.2 切断传播途径
3.2.1 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
有效地净化饮用水和为灾民提供无害的饮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预防介水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一项有效措施。目前,饮用水中加氯消毒是最普通和有效的方法。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消毒生活饮用水,漂白粉中有效氯的含量不应低于25%,临时供水的水源应进行水质检验[16]。
由于地振动、断层作用、斜坡断裂、滑坡、局部沉陷、液化作用和供电事故,使城市供水系统遭到破坏。由于地下饮水管道系统和污水管道系统损坏,可能发生饮水供应的交叉污染。对供电系统进行必要的检修和修复工作之后,应用50 mg/L的漂白粉溶液对整个供水系统进行24 h消毒。之后,应放空主要分布的输送管道并再用饮水冲洗。但在消毒工作完毕后,在把饮水总管道并入供水系统之前,应取水样进行细菌学分析,对用户饮水应进行游离余氯的测定,以确保饮水的安全[10]。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要做好饮用水的监督监测,加强集中式供水、灾区临时供水、自备水、井水、分散式供水消毒及指导,确保饮用水卫生安全。
3.2.2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
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要加强灾区灾后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馆(含学校食堂)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过期、腐败变质的食品流向灾区,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国内外的调查研究发现,有因为食用捐赠食品而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17]。为保证良好的食品卫生,应对灾民进行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①必须保护所有食品,以防苍蝇、蚊虫和老鼠;②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③应坚持对烹调和食品管理者进行定期医疗检查和个人卫生检查等。如果能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应医疗卫生服务、卫生饮用水和提倡讲究个人卫生等措施,可以使各种腹泻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程度。
3.2.3 加强环境卫生监督
加强灾区环境卫生的监督,如水源、粪便、垃圾等,建立卫生标准,建立制度,指导做好粪便和垃圾的无害性处理,以保持环境清洁。挖简易厕所,做到大便入坑,及时清除粪便或用土覆盖。对垃圾污物进行掩埋或焚烧,用1.5 %含氯消毒剂健之素喷雾洗消帐篷内外,喷洒杀虫剂杀灭蚊蝇[8]。
3.2.4 预防虫媒传染病、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的流行
地震灾区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注意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在受灾期间, 应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 暴露的皮肤最好涂抹防蚊油, 或者使用驱蚊药。应注意使破损伤口不与土壤直接接触,条件许可时, 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对伤口进行清创和缝合, 受伤严重者应送医院救治。
3.2.4 加强动物疫情的监测
地震后,幸存动物也面临营养缺乏、管理不善等问题,如果不加强预防,不仅容易导致人间各种疾病的爆发,更容易导致重大动物疫情爆发,尤其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对灾区人民构成严重威胁[18]。疾病预防部门应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是震后防疫人员的首要任务。而开展对震区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食品和传染病相关检测、监测及其危险因素评估,则是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关键环节[19]。
3.3 保护易感人群
3.3.1 预防接种
对于地震灾害后容易发生的传染病,并且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发病和流行的,应及时对灾区居民进行免疫接种。如:①病毒性肝炎,通过注射有免疫力的健康人血球蛋白,可以控制甲肝发病率;②破伤风,对所有存在伤口感染、污泥弄脏的伤口、划破或扎破的伤口以及皮下组织受损害的伤口的危险人群,应注射预防破伤风的抗毒素;③狂犬病,在地震灾害中狗被激怒或出现异常的行为,所以很容易出现被狗咬的事件,应该及时的注射狂犬疫苗。还要积极保护救灾人员,减少他们受传染病、寄生虫病感染的机会,尤其是受灾地区属于某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流行区,其他地区来支援救灾的人员,由于缺乏对这些病的免疫力,容易感染发病。国际救援人员,也应事先接种必要的疫苗[20]。
2008年6月4日,在国家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在援助灾区的各军地医疗、防疫工作队的全力协助下,汶川县的医疗卫生人员在汶川城区及威绵片区的6个乡镇启动了甲肝疫苗群体接种工作,对18月龄至14周岁的灾区所有儿童接种一剂甲肝灭活疫苗[21],这是保证四川灾区没有发生甲肝疫情的积极有效措施。
3.3.2 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开展卫生防疫的基本知识培训、宣传教育,包括救援人员和灾区居民,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如:进行有关安全饮水的重要性和不吃生冷食物的教育。另外也应进行关于保护环境卫生及正确使用临时修建的清洁工程装置的教育,如临时公共厕所等。还有关于地震后常见疾病的自我预防保健措施的教育,由于暴露感染机会增多,媒介昆虫大量孳生,如登革热、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恙虫病、黑热病、人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流行的危险也增加[22]。应该把在灾区群众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作为救援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新疆巴楚-伽师、昭苏、云南大姚、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姆、印尼亚齐、巴基斯坦等地震灾区,指导灾民消毒饮用水,传授地震避险知识,指导搭建防震棚和妥善处理死亡禽、畜,还对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为减少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预防疫情和心理疾病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真正起到了宣传队和播种机的作用[23]。
3.3.3 对灾民和救援人员心理上的治疗
灾后大量灾民出现恐惧、焦虑、失眠、精神失常、精神恍惚等各种心理创伤症状[24]。地震灾害作为一种心理应激源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早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群中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 ~ 14%,高危人群患病率为3% ~ 58%[25]。本次以汶川为中心的8.0级大地震后,转移安置灾民和异地治疗的震区伤员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4.1%和16.2%[26,27],属于创伤后应急障碍的高危人群。地震灾害作为一种负性事件影响人群心理健康,往往对灾区居民和救援人员造成心理创伤。严重心理应激不仅可以造成近期心理危害,而且还可以造成对心身健康的远期影响。在经历严重的地震灾害后,对受害群体及时实施长期的心身健康的照顾和心理咨询,必将为提高受害群体的健康水平产生积极的作用。
4 小 结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强度和破坏范围不定的自然现象。每年有数百万地震事件被遍布在全球的无数地震仪所记录,其中有一些地震导致大的灾难[10]。人类没有阻止地震发生的能力,但是可以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影响,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供有力的支持。自然环境破坏,生活环境污染,极易出现肠道传染病,如痢疾、霍乱等疫情。事实证明,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地震不一定会引起流行病,也不会使震前的流行病进一步恶化。根据以往的调查表明,受灾最严重的方面有:卫生、供水、卫生设备、食品和临时住房。主要的疾病威胁是与缺乏安全饮用水有关的介水传播性疾病和与人口过度密集有关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按照传染病防治原则,采取控制、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染人群的自身抵抗力等措施,对防止地震后传染病的流行具有积极意义[16]。疫情监测是指导灾后疾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和流行动态,及时报告疫情,做好疫情的预测预警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玉润,郝元涛. 地震灾区现场紧急状态下传染病风险因素与防控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375-378.
[2]李 平. 唐山地震中的次生灾害[J]. 中国减灾杂志, 2003,(2):32-33.
[3]曾 光, 訾维廉, 于国伟, 等.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2):87-89.
[4] Karmaker S, Rathore AS, Kadir SM, et al. Post-earthquake outbreak of 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in Kashmir(India):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J]. Public Health, 2008,(Epub ahead of print)
[5] 李跃斌. 普洱地震中的卫生防疫工作纪实[J]. 防灾博览, 2007,4:31-32.
[6]卫生部:迄今灾区无重大传染病疫情 防灾任务仍然艰巨[EB/OL]. http://gb.cri.cn/18824/2008/06/10/2225@2092488.html
[7] Rocha JL, Christoplos I. Disasters mitigation and Preparedness on the Nicaraguan post-Mitch agenda [J]. Disasters, 2001,25(3):240-250.
[8] 马 萍,潘集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379-342.
[9]李向晖,程纪群,刘爱兵,等. 印尼海啸灾区救援中的卫生防疫工作[J]. 中国急救医学,2005,4(25):275-276.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急救;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在临床方面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产后大量出血,对于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产妇进行产后出血的相关防治以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而提高产科方面的治疗水平,能够在有效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降低临床上产妇的死亡率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2012年我院产后出血的40例产妇资料,详细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预防、急救护理对策,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2012年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40例,年龄20至40岁,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经产妇25例,初产妇15例。40例产妇产后出血量均大于500ml,其中胎儿娩出后2小时大量出血30例,产后24小时大量出血10例。
1.2产后出血量测量方法容积法加称量法:胎儿娩出后,立即将积血器置于产妇臀下,接生后将产妇垫垫至产后24小时,(产妇垫湿重-干重)/1.05=失血量
1.3产后出血的原因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凝血机制等。本组40例产妇中,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的为32例(占80%),胎盘因素的有4例(占10%),软产道损伤的有3例(7.5%),凝血功能障碍的有1例(2.5%)。
1.4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不良病史如:经产妇3次以上分娩史、2次以上人流史、产后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难产史、剖宫产史、肝炎、贫血、血液病等病史。妊娠期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羊水过多、巨大胎儿、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分娩期有: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难产、阴道手术产、剖宫产、产道撕伤、胎盘粘连或植入、精神因素等
1.5产后出血与休克40例产妇中,产后出血量最多达2500ml,最少500ml,失血量1000ml且发生休克的有5例,提示出血超过血容量20%则休克发生率明显增高[1]。
1.6产后出血的急救治疗、护理
1.6.1召集抢救人员马上到位,指定1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1.6.2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把握抢救时机,马上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使用大号留置针头。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皮肤颜色、神志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视病情而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过快而发生急性肺水肿。
1.6.3产后出血治疗方法采用MOPPABE[2]方法:按摩子宫(Massage)、缩宫素(Oxytocin)、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宫腔填塞纱布(uterinePacka-ging)、子宫动脉结扎(Arteryligation)、子宫底压迫缝合(B-Lynch)、子宫动脉栓塞(Embolization)。如以上方法无效,立即行子宫切除术。软产道撕伤给予彻底有效缝合,胎盘因素者立即清除残留物,凝血功能障碍者输新鲜血、凝血因子。
1.6.4迅速协助医生边抢救边查明原因,及时、有效地止血,做好各种检查,做好抽血交叉配血及相关的术前准备。
1.6.5做好心理护理,绝大多病人对出血存在恐慌心理,应在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的同时,安慰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对病人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保持镇静,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
2结果
本组40例经以上措施处理后均获痊愈。
3讨论
3.1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3]。本组资料显示,产后出血有80%都是在产后两小时之内发生,与文献[4]报道一致。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常常出于意料之外,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3.2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席汉综合征、严重贫血、心理疾病等也是影响妇女生活质量的因素[5]。妇女安康关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防治产后出血,保障妇女生命健康是妇幼保健、产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3.3根据诸多文献及本组病例的体会,特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3.3.1产后出血预防方面认真做好围产期保健三级管理,做到产前预防,孕前及孕期保健,加强婚前宣教,作好计划生育指导,减少多产、人流及引产次数,减少因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6];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积极筛查高危妊娠,针对潜在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进行防治;分娩期要做好五防(防出血、防滞产、防产伤、防感染、防窒息),特别注意预防产后出血:严密观察产程,及早发现和处理难产;正确处理产程,保护会阴,避免产伤;严格掌握使用宫缩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宫缩剂时加强监护;严格执行产后2小时产房观察制度,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h,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3.2建立完善的孕产妇抢救组织发生产后出血病人时能及时组织抢救人员到位,并能很好地协各方面的关系(技术力量、人力、车辆、血源、设备等),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我市近年建立了市孕产妇抢救中心和三级抢救网络,我院亦组成了抢救小组,成员由院领导、职能科室主任、产科、儿科、内科、外科、护理技术骨干组成。每当有孕产妇需抢救,抢救小组成员可马上召集到位。
3.3.3加强人员培训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监测、护理。特别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训练,要求全体产科医护人员熟悉掌握各种妇产科危重病人抢救常规和掌握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3.3.4加强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救治能力,特别是出血性休克的处理。产后出血多而急,血容量急剧下降而易发生低血容量休克,可导致产妇死亡。在治疗抢救中应注意:正确估计出血量,判断休克程度;针对出血原因行止血的同时,积极抢救休克;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选择合理的输液种类,尽快尽早恢复血容量;給氧,纠正酸中毒;应用升压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心肾功能等。
3.3.5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与处理,而及时地发现产后出血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和护士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审慎、慎独的精神做好病情的观察。
4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若救治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生命。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后出血急救管理,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加强产后的观察护理,确保母亲安全分娩,降低孕产妇死亡.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黄醒华.防治产后出血仍然是产科的热点议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85-87.
[2]刘兴会,王晓东.产科临床热点.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0-62.
[3]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8.
[4]何炎贞.产后出血预防与护理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