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妊娠期是维护口腔健康的重要时期,不仅关系妇女一生的口腔健康,更影响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妊娠期妇女生活规律改变,进食次数增多,爱吃零食又偏爱酸、甜食物,容易罹患牙周病。研究发现,即使是轻度牙周病,也可增加胎儿生长迟缓和出生低体重的危险;孕妇患中重度牙周病时影响更为显著,其胎儿生长迟缓的危险为正常孕妇的2倍。如果从妊娠开始时便患有严重牙周病,或妊娠期牙周病恶化,胎儿生长迟缓的危险可增加6~10倍。
牙菌斑是龋病和牙周病的致病因素。有效清除牙菌斑,是预防龋病和牙周病的重要举措。妊娠期妇女往往由于妊娠反应、身体不适、生活不规律、口腔局部敏感等,放松口腔保健,导致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增多。
内分泌的改变也增加了孕妇罹患龋病和牙周病的几率。某些激素会使孕妇牙龈中的血管增生,通透性增加。若此时口腔卫生不好,在大量牙菌斑的刺激下,牙龈红肿增生,易形成妊娠期牙龈炎,甚至成为化脓性肉芽肿瘤(称为妊娠瘤)。由于怀孕期间胰岛素分泌增加,孕妇血糖降低,常出现饥饿状态,因而每天的进食次数增加。如若清洁口腔次数不能随之增加,大量的食物残渣将是细菌繁殖的最佳场所。低血糖及胎儿绒毛膜分泌的激素使母亲产生呕吐(害喜),反流的胃酸酸蚀牙齿而脱钙,细菌感染后易形成龋齿。
紧张、焦虑、睡眠不足,加之口腔卫生状况不好,很容易使牙周组织发炎,形成牙周病。
作者:何天鹏 李昕 孙强
口腔门诊就诊患者疾病构成情况就诊患者中所占比例排第一、二位的疾病分别是牙周疾病和龋齿,其构成比分别为36.0%和28.7%,就诊患者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就诊患者中正确刷牙方法的知晓率为30.2%,牙结石、合理洁牙频次知晓率分别为22.1%、10.9%,牙菌斑的知晓率为2.4%,(表略)就诊患者行为习惯情况就诊患者中采取正确刷牙方法者的比例占15.1%,曾经洗过牙的占10.2%,睡觉前经常吃甜食的占20.4%,未接受过口腔门诊健康教育的比例占37.8%,最近5年未曾看过口腔门诊者占65.2%,经常吸烟的比例占39.2%,经常饮酒的占36.5%,经常熬夜的占40.6%,不经常锻炼身体的占76.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来中日友好医院口腔门诊就诊患者以牙周疾病、龋齿为主,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的结论相一致[7-10],也与2005—2007年我国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一致[1]。不健康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往往是龋病、牙周病的发病原因,而不健康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则源自对健康的口腔卫生知识的不了解和卫生意识的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经常有不健康的口腔卫生行为,如不正确的刷牙行为(包括刷牙方法、时间和频次)、嗜甜食、洁牙不及时等,容易导致龋齿及牙结石的产生[11];又由于健康意识的淡薄和对有关医学知识的缺乏而疏于就医,长此以往,容易引起各种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可以导致各种后果,轻则牙齿脱落,重则发展成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心内膜炎、肾炎、败血症等。
在今后该医院口腔疾病的预防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对人群的牙周疾病及龋齿的健康教育,不但教育患者如何预防牙周病和龋齿,而且还应教育患有在患有疾病后如何配合医生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口腔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则与健康的口腔卫生知识密切相关。行为的改变首先要对卫生知识有较好的、正确的掌握,但口腔行为改变与其他健康行为一样,其改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有时候较高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并不一定带来意识和行为的根本变化。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来该医院口腔门诊就诊的患者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不容乐观,对日常很多人了解的最基本的刷牙常识并不了解,如合理的每天刷牙次数知晓率低于50%;刷牙正确方法的知晓率则更低,仅达到30%;对于牙结石、洁牙、牙菌斑这类深层次知识点,则具有更低的知晓率。上述知识知晓率的情况反映到口腔健康意识及行为上就表现为大多数就诊患者未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如超过80%的患者未采取健康的刷牙方式,仅有10%左右的患者曾经洗过牙,超过60%的患者最近5年未曾看过口腔科门诊。尽管有超过65%的患者曾经接受过口腔卫生的健康教育宣传,但从对上述知识、行为的知晓情况来看,他们曾经接受过的健康教育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虽然有接近90%的患者了解甜食对龋齿发病影响,但仍有超过20%的患者有睡前嗜甜食的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牙周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压力较大、过多摄入甜食以及不经常锻炼身体[10,12-14]。烟草使用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WHO1996年报告,在美国一般人群中吸烟者占20%~25%,而牙周炎患者中吸烟者占40%~4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国,全国吸烟人群达3.5亿,烟草消费量每年平均以5.3%的速度上升,占全世界烟草消费总量的30%以上[15]。本次调查显示,该门诊就诊患者中吸烟者接近40%。压力较大、饮酒、不经常锻炼身体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被认为是引起包括口腔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相关因素,本次调查也发现仍有较大比例的就诊患者具有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此外,仍有一半的就诊患者对口腔疾病治疗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及一人一机的原因不理解,显示了他们对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意识的淡薄。共用未经严格消毒医疗器械已经被证明能够传播多种血源性传染病,如可以传播乙肝病毒(HBV)、艾滋病病毒(HIV)以及最近出现局部爆发流行的丙肝病毒(HCV)等[16]。
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就诊患者中存在的不健康口腔卫生行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意识到口腔卫生行为的重要性和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必要性。具体的做法可通过在患者候诊时由本院的口腔科医生及护士对其进行口腔卫生知识讲座,然后辅以现场演示对不正确的行为进行矫正;社会上则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人群进行全方位的口腔卫生宣教,改变不良的口腔卫生行为,减少牙结石的产生和牙菌斑的附着机会,降低龋病和牙周疾病的发病率,促进人群的口腔健康。本次调查显示,该医院口腔门诊就诊患者包含各类社会人口学特征的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离散度较大,而且呈现“两极”特点,即低于30岁的年轻人和高于50岁的老年人占有较大的比例,文化程度以初中、小学及以下的患者居多。因此,应加强该门诊对老年人及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及口腔门诊诊疗服务能力,加强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诊疗服务,采用这两类人群易于理解接受的、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健康教育。还要加强对儿童的父母的健康教育,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起对子女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任务。
口腔专科护士不仅在日益繁重的口腔疾患诊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口腔卫生的宣传教育,人们日常口腔健康意识与行为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口腔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凸显。
(1)口腔专科护士的专科特性极强。口腔疾病位于头颈、颌面及口腔内,治疗时需要使用多种设备、器械及不同种类的修复材料和消毒物品,因此,口腔专科护士除了要掌握普通的基础护理知识及技能外,还必须熟练掌握口腔专科基础理论以及口腔专科护理技能,能与口腔专科医师密切协作,以满足口腔护理工作的需要。
(2)口腔专科护士在口腔疾病诊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口腔疾病诊治中,口腔专科护士不仅要保证治疗所用的器械、药物、设备、材料齐备,而且还要与口腔专科医师密切配合,保证器械、药物、材料的准确、平稳、快速传递;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状况,为口腔专科医师的诊疗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3)口腔专科护士在医院物流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口腔治疗时所需的卫生耗材品种繁多,性质各异,大小不一,使用的仪器、材料虽小,但价格昂贵,需要口腔专科护士进行特殊保养和维护,以确保治疗时所需的卫生耗材齐备及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同时,做好这些物流管理可以为医院成本及效益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
(4)口腔专科护士在日常口腔教育宣传、口腔健康意识及行为方式培养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口腔专科护士具有口腔医学、口腔护理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口腔保健服务,还要向社会大众开展多样的口腔教育宣传,引导大众树立口腔健康意识,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纠正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达到预防口腔疾病、促进口腔健康和恢复口腔功能的最终目的[4]。
2存在问题
(1)口腔专科护士没有国家认可的专属执业资格。在我国,不管是口腔技工专业、口腔卫生士还是口腔医师助手3个专业都没有得到国家的执业许可,也无职业名称,因此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非直接医疗工作,而职业名称只能暂定为护理(口腔)专业。
(2)口腔专科护士配备严重不足。现有的医院由于人员编制问题,口腔护理人员配备不全,不能满足“四手操作”口腔治疗的要求,我国大多数医院口腔治疗还是“二手”操作。这导致口腔医生、护士劳动强度过大,不利于自身健康;患者反复起身倾吐,觉得繁琐和不便;一名护士要配合多名医生工作,器械及药品传递不及时,使治疗时间延长,工作效率降低,医护成本增加。
(3)口腔专科护士整体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口腔专科护士现状是:①医生、护士比例不合理,护士少,通常情况下,在一个诊疗室,6~8名口腔医生只配备1名口腔护士。②护士队伍年龄老化,年轻护士缺乏。③口腔专科护士的口腔专业知识不足,许多护士来自一般的护理专业,没有经过专业的口腔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难以开展规范的口腔专科护理。
(4)对口腔护理专业及口腔专科护士不够重视。目前,社会上部分医院和在校学生对口腔护理专业普遍不重视,学校开设的口腔专业课程极少,医院编制少,究其原因在于:人们认为,正规的护理专业人员应集中在传统的妇产、骨科、外科等领域,在这些领域护士不仅能够得到专业发展,拥有专属执业资格,容易就业,而且待遇也高。而口腔护理则是护理新领域,既没有国家认可的专属执业资格,而且就业面窄,工作繁重,待遇差,所在单位不重视,多方面客观原因使得医院、学校、社会大众对口腔护理专业及口腔专科护士都不够重视。
3措施
要改变口腔护理专业及口腔专科护士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必须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卫生部及相关部门应不断结合当前新情况和新形势制定医疗政策,完善各项医疗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在设备、仪器的研发、使用和卫生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金。
(2)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护理技能,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流的口腔护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的专科护理教育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理念、技能和标准。
(3)继续加大口腔卫生健康的宣传教育,使大众认识到口腔护理及口腔专科护士的重要性和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现代人10条健康标准就包括口腔卫生。宣传普及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定期口腔卫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口腔健康在维持机体健康中的作用,并帮助人们取得并维护最佳程度的口腔健康状态,口腔护理的工作任务也将扩大到对患者群体、个体、社会,乃至从疾病到健康的全过程。为此,要使口腔专科护士成为口腔医师及其他口腔保健人员平等的合作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口腔健康;5岁前儿童;影响因素
1我国儿童5岁前的口腔健康情况分析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高,5岁儿童患龋率与龋均都不断增高。农村儿童的龋病的流行状况要比城市儿童严重,通过对三个区域的调查都显示这种特征。就好发牙为来说,患龋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上颌中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下颌乳中切牙。那么危害5岁前儿童口腔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调查结果显示这与儿童的家庭环境、所在地区经济水平状况、饮食习惯、口腔治疗等都有重大的关系。
2影响5岁前儿童口腔健康的因素分析
2.1地区因素:郊区和农村儿童龋病严重儿童所在地区是影响患龋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地区不同,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就会不同,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态度会有差别,在对待儿童的饮食习惯与口腔卫生习惯方面存在差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郊区和农村儿童的龋病要比城市严重,都是影响儿童龋病的危险因素。比如说农村家庭的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缺乏,态度不积极,很多儿童有含糖饮食习惯,也没有很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导致龋病率很高,是城市市区儿童的1.8倍多。
2.2家长文化程度因素调查显示家长文化程度与儿童的患龋情况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患龋情况就越轻,反之就越严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家长,其子女患龋病的程度要明显轻于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家长,因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多,能力更强,而且具有主动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意识和较强的应用操作能力,这容易让他们得到更多、更丰富、更准确的口腔保健知识,且对保护孩子的口腔健康持正面积极的态度。
2.3含糖食物的摄入的方法与频率调查显示患龋严重程度与睡觉前含奶瓶儿童的频率呈正相关。含奶瓶睡觉是一种不良习惯,因为奶瓶中的含糖液体与乳前牙会有长时间接触,这时期的乳牙刚长出不久,还没有完全矿化,很容易受到糖分的侵蚀。再有含糖饮料与食物等摄入的频率越高,儿童换龋病的概率就越高,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因为糖的摄入增加会令儿童口腔内的变链菌等致龋菌可分解底物增加,进而增加产酸,侵蚀了牙齿。在5岁儿童中,每天吃甜点两次及以上会比每天吃少于一次甜点的患龋严重程度高4倍多。因此应该在以后的口腔健康宣传教育中重视对含糖食物合理摄入频率的教育。
2.4主动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治疗龋病而不是预防经过多因素分析,5岁前儿童龋病有一个共同的因素是“过去一年有没有看牙”,但是结果却令人惊讶:过去一年接受口腔服务的儿童龋齿情况反而更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分析发现,原来只有15%的儿童是去进行常规口腔检查和预防性治疗,而85%是为了治疗已经发生的口腔疾病。即主动就诊是为了治疗而不是预防,只有当龋病严重了才带子女就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即使像巴西这种发展中国家,主动就诊中接受涂氟等口腔预防措施的也达到60%以上。
3加强5岁前儿童口腔健康的对策
3.1加强郊区与农村儿童口腔健康保障力度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家长学历低、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这些一般发生在郊区和农村当中,其家庭中子女的患龋率也高。这些地区是口腔保健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但却拥有很庞大的儿童数量。为此必须将口腔保健的公共卫生资源向郊区、向农村倾斜,构建郊区和农村的口腔保健队伍,加大资金投入。既要将口腔保健宣传教育走入乡镇、农村,更要走进每家每户。
3.2家庭干预策略家庭干预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低龄儿童和学龄儿童干预策略。
3.2.1低龄儿童家长家长要尽早帮助孩子清洁口腔,培养儿童接受口腔清洁的意识,这些要从一点一滴的行为中去实现。比如每次喝奶后,用清水纱布擦拭孩子口腔,帮助婴儿提前感知口腔清洁;在孩子萌出第一颗牙后,就帮着婴儿刷牙等;基于含奶瓶睡觉的危害,睡前应尽量减少喂奶的次数,提倡多量少次;睡前不能清洁婴儿口腔的,应该在喂奶后饮用清水,达到间接清洁口腔的目的。
3.2.2学龄儿童家长学龄儿童这一阶段的身体和心智已经发育到一定程度,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养成自我的口腔清洁习惯,教授孩子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例如正确的刷牙的方法。对于家长的口腔保健教育,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到儿童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对儿童第一颗恒牙的保护,比如窝沟封闭,氟化物的应用;对于含糖食物的控制方面,家长可以记录儿童含糖食物的量和时间,指导孩子正确规划合理的摄入量,培养孩子自我口腔健康管理能力。
3.3家长应该定期带孩子去拜访专业口腔医生龋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儿童治疗时的不适感也越少,将来对于口腔治疗的恐惧感也越小,同时疾病的预后也越好。但是很多家长没有主动定期带儿童看口腔的意识和习惯,直到孩子龋病发展严重了,才带孩子去看,这种被动就诊导致龋病发生率增高,且严重。所以我们应该向家长强调儿童龋病的危害以及早期治疗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去主动了解儿童的口腔状况。
1 只要常保健,牙齿也长寿
长久以来,“老掉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少人未到花甲之年,口腔内牙齿就所剩无几,给咀嚼食物、吸收营养带来很大的影响,对全身健康极其不利。同时,由于多个牙齿缺失,唇颊塌陷,使得人的面容愈显苍老。造成牙齿过早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患龋齿和牙周疾病后没有进行彻底、有效地治疗。因此,防止“老掉牙”必须重视口腔保健,每半年至1年定期到口腔医院检查口腔、牙齿的健康情况,发现牙病及时治疗。这样,牙龄与寿龄相同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2 爱护牙齿从小做起
牙齿萌出不久就会有龋坏的可能。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食品结构趋于精细。含糖食品饮料消耗量也比以往增加。这对儿童牙齿造成了危害。调查分析显示,儿童龋齿患病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引起卫生、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有些年轻的家长只知道给孩子补充名目繁多的营养。而对孩子口腔保健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错误地认为“乳牙迟早要换,治不治不要紧”。直到孩子满口烂牙、疼痛难忍才后悔莫及。其实,当乳牙萌出以后就要及时给予呵护。在幼儿进食后、睡觉前,应喂少许温水,并用软纱布或脱脂棉轻轻擦洗牙面。当乳牙全部萌出后,应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刷牙,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3 深入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口腔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健康的口腔行为。学校是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最佳阵地。从“万名学生口腔健康行为调查和行为干预”的试点工作来看,老师授课及家长参与督促,能较快地改变学生以往不良的习惯与行为,取得明显效果。今后要加强对学生及整个社会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爱牙、健齿、强身的重要性。
4 重视农村地区牙病防治工作
农村地区与城市在口腔卫生资源上还有较大差距。应积极创建全国牙病防治先进县。在乡镇卫生院设立“牙病防治点”,为农民群众服务。并在设备上支援乡镇卫生院口腔科建设。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卫生支农,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告别“看牙病难”的苦恼。
愿健康的牙齿伴你终生。
刷牙与牙刷
葛久禹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表明,牙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确实,在一般人群中,还很少有人不受牙病困扰的。对人影响最大的牙病当数龋病和牙周病。
大家知道,口腔的特殊功能、特殊解剖、特殊位置使之成为容易滞留污垢的场所。口腔不卫生,极易引起牙齿、牙周组织疾患。正确刷牙有助于去除牙齿和牙齿间的细菌、菌斑、食物残渣和软垢。牙周组织也因此获得适当的按摩刺激。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提高了抗病能力。有人会说,刷牙谁不会?其实不然,很多人不会正确刷牙。
首先是刷牙时间。大多数人只是早晨刷牙,其实早晚都要刷牙,尤其是临睡前。夜间人的唾液腺分泌量将大大减少。对牙齿的自洁作甩将大大降低。残留的食物在细菌和酶的作用下,易在短时间内发酵产酸,形成菌斑,腐蚀牙齿和牙周组织。因此,一定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 口腔健康教育 妊娠期龈炎 牙龈指数
妊娠期龈炎的发生率报告不一,在30%~100%之间,口腔卫生良好者发生率较低。本文选择了300名接受孕前咨询的妇女为实验对象,观察妊娠前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对预防妊娠期龈炎的预防效果。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10―2005.12在我院妇产科接受孕前咨询的妇女300名,之前从未接受过口腔教育者
1.2 方法
将300名妇女随机分为实验组(150名)和对照组(150名)。孕前对实验组妇女进行洁治术及口腔健康教育,而对照组只进行洁治疗术;妊娠8个月时复诊,检查两组的牙龈指数(CI),检查结果如表1:
经统计学分析P<0.05 ,两组牙龈指数有显著差异,意味着接受了口腔健康教育的实验组牙龈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 讨论
妊娠本身不会引起牙龈炎,多数在原有的牙龈炎基础上发生。由于妊娠时激素水平的改变,可使原有的慢性龈炎加重和改变特性。妊娠期龈炎患者一般在妊娠前即有程度不一的龈缘炎,从妊娠2―3个月后开始出现明显症状,至8个月时达到高峰。妊娠期龈炎可发生于个别牙或全口牙龈,其主要特点为牙龈鲜红或暗红极度松软光亮,轻触之即极易出血,有时甚至自动出血,常为患者就诊时的主诉症状。单个牙的牙间可发生妊娠瘤,极易出血和妨碍进食。由于胎儿因素的影响,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手术时间的选择上等等。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妊娠期龈炎的重要性。
口腔健康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育龄妇女妊娠前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就在于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识,并指导她们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有效刷牙和彻底清除牙菌斑。
本文对照组妇女没有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无法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方法,所以即使孕前对其进行洁治术,牙龈健康状况可能暂时好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不能有效的刷牙,无法彻底清除牙菌斑,牙龈炎症必然复发加重。而实验组接受了口腔健康教育,吸收了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掌握了有效刷牙方法,能有效牙菌斑,牙龈健康状况可以维持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甚至可以大大改善牙龈炎症的程度。
综上所述,孕前口腔健康教育,掌握有效控制菌斑的方法,对妊娠期龈炎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因此,孕前口腔健康教育应作为孕前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龋齿 就诊意识
通过分析口腔龋齿患者的就诊意识,强调主动诊治的必要性及口腔卫生宣教的重要性。笔者对我院门诊做龋齿治疗的900例患者进行口腔防病知识调查和口腔检查,发现主动就诊、定期检查牙齿的人在人群中比例较低,主动就诊率与性别无关,与文化程度成正比,与年龄成反比,接受口腔健康教育能提高主动就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03年2月-2003年11月在我校门诊就诊的患者共900例,均为我校学生和教职工,其中男412例,女488例;大学生528例,教职工372例,年龄18~75岁,大专以上学历者776人(包括在校大学生),高中以下学历124人。
1.2 方法 对900例患者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和常规检查,笔者将能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或发现牙面变黑还没有出现症状时及时就诊定为主动就诊意识,将出现疼痛或牙龈出血后就诊或经医生提示后就诊者定为被动就诊,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分别分组比较,并经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4。
表1 不同年龄教工和学生主动就诊和被动就诊的比较 表3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教工和学生主动和被动就诊的比较注:χ2=2.775,P
3 分析
龋齿、牙周炎是继心血管、癌症之后又一危害人员健康的疾病,它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早期不易觉察等特点而不被人们重视,一旦出现疼痛症状,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疗程,并且疗效不好。所以预防强于治疗,早期治疗优于晚期治疗,人们的口腔保健知识及主动就诊意识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20.56%的被调查者具有初级口腔保健知识,这部分人的主动就诊意识为38.91%,远高于普通人群。获得口腔保健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网络,专业书及医师卫生宣教等途径较少。
青年人主动就诊率(29.43%)高于老年人,可能与年轻人通过网络等获得的口腔保健知识多,自身健康意识强,中老年人的口腔保健知识不足,与工作繁忙,负担较重有关。
主动就诊率与性别无关(χ2=1.047,P>0.05)。
【摘要】 目的 从牙周病的预防策略出发论述牙周病的预防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5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观察组口腔卫生方面宣传教育,并进行牙周指数的比较,结果 15例预防性自身口腔卫生保健能力明显提高,35例明显缺乏必要的自身口腔卫生保健能力。结论 牙周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只有个人掌握了维护口腔卫生的方法和能力,才是维护牙周组织健康最可靠的保证。
牙周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泛指牙周组织的各种病理情况,表现为牙龈炎、充血、牙结石,牙周病。引起牙周病的基本原因是口腔卫生不良,主要致病菌是菌斑。对于牙周病的预防主要是控制菌斑,保持口腔清洁,清除局部刺激因素,提高宿主的抵抗力。平时所见牙周疾病轻者仅是牙龈的慢性炎症,而重者则伴有上皮附着和牙槽骨破坏的牙周炎,晚期牙周炎甚至会导致牙齿的丧失。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6-12来院求诊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5例均为经过一段时间口腔卫生健康教育的复诊者。对照组35例均为初次求诊者,年龄在25-55岁。
1.2 调查内容 对两组患者进行牙周治疗需要指数的比较。
2 结果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群体牙周治疗需要计分标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口腔卫生健康教育,使自身口腔卫生保健能力明显提高,牙周破坏处于静止期。对照组则明显缺乏预防性自身口腔卫生保健能力。牙周破坏活跃。
3 讨论
3.1 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原因 口腔卫生不良,引起口腔内牙菌斑积聚,增加了龈下菌斑的致病性,降低了宿主的防卫机能,出现菌群平衡失调,导致牙周病的发生发展。
3.2 定期检查的意义 定期检查是预防牙周病的重要措施,使患者由积极的治疗状态转变为长期的预防性自身口腔卫生保健状态,是患者恢复牙周健康的决定性一步,需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力。
3.3 牙周病的一级预防 牙周健康者每日有效的口腔卫生维护,能保持牙周组织健康,防治疾病的发生或复发。对于无牙结石的患者,有效的口腔卫生措施能使炎症逆转。尚没接收治疗的牙周病患者,其病情虽不会因日常保健而有较大转变,但有效地口腔卫生措施在在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上依然十分重要。使用口腔保健工具控制牙菌斑和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治疗是当前牙周病预防的最有效方法。
3.3.1 根据牙周病一级预防,制定以下几项预防措施
3.3.1.1 健康教育 训练控制菌斑的方法。
3.3.1.2 启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采取有效的口腔卫生措施,如刷牙、牙线、漱口,
纠正不良习惯。
3.3.1.3 口腔卫生训练,纠正不良习惯。
4 口腔卫生健康教育
4.1 刷牙 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洁的主要方法。目前一般以巴斯法刷牙为主,旋转法为辅。巴斯法又叫龈沟清除法,使用时将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刷毛向根尖接近牙龈并深入龈沟,刷毛在龈沟内轻微震动然后向冠方转动。旋转法又叫上下刷牙法,牙刷由牙龈刷向切端或咬面。每次时间不少于三分钟,每天早晚两次。能有效地去除颈部和龈沟内的菌斑,按摩牙龈,避免牙龈萎缩同时清洁牙面,控制菌斑,增进牙周组织的健康,这是预防牙周组织的最好刷牙方法。
正畸治疗牙牙合畸形,能够提高治疗人群的口腔功能和健康水平,改善牙牙合部及颜面美观。但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因粘结材料的刺激和矫治部件的存在,给口腔的清洁造成困难,常出现菌斑积聚、牙龈出血和牙周袋深度增加等情况。通过临床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定期牙周洁治和健康教育对患者牙周健康有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我科治疗的错牙合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2~18岁,均无既往正畸史,无牙周炎,无系统性疾病。
1.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牙周洁治前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基本相近。正畸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提高正畸患者对菌斑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口腔卫生不良的危害,并介绍相关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要求早晚刷牙,每次彻底清洁托槽、弓丝、附件,每月复诊时进行牙周洁治1次。对照组不采取以上措施。
1.3 临床检查指标
①简化口腔卫生指数(0HIS),即只检查有代表性的6颗牙(16、26、11、31的唇颊面及34、46的舌面)。②牙龈指数(GI)具体标准如下。0:正常牙龈;1:轻度炎症表现,炎症范围较局限,探诊时不易出血;2:中度炎症表现,炎症范围较弥散,探诊时有出血;3:重度炎症表现,牙龈显著红肿或糜烂,患部有自发性出血。检查牙位:16、21、24、44、41、36。若24、44已拔除,用23、43代替。
1.4 检查方法
正畸治疗后分别在4月、8月各检查1次。每次检查由同一正畸医生进行。
2 结 果
两组各牙、各时间点检查的0HIS和GI见表1。正畸治疗4个月后,治疗组0HIS、GI分别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HIS:t=0.2614,GI:t=0.3044,P>0.05),8个月时有显著性差异(0HIS:t=5.9299,GI:t=8.035,P<0.05)。表1 两组正畸治疗OHIS与GI的比较 (±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牙周疾病的主要病因是菌斑。正畸治疗由于矫治器本身如托槽、带环、弓丝、附件和未清洁干净的粘固剂易导致牙周自洁能力下降及唾液理化性质的改变;此外,具有错牙合畸形的牙与对牙合牙及邻牙的位置关系出现异常,既难以获得正常的咬合功能,又缺乏较好的自洁作用和对牙龈的生理学刺激。这些为牙周致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大量细菌生长、菌斑形成、牙石堆积,最终引起牙龈红肿、出血、疼痛等,妨碍了正畸治疗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