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第1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惯性的实验

教学中老师们多用一个鸡蛋放在水杯上的小卡片上,然后用手快速的将卡片弹走,看到鸡蛋落到了水杯中,以次来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2.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3.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二、上好分组实验课,培养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设计探究实验课过程中,首先,老师必须对新教材作深入的纵向了解,与旧教材在内容深度安排、内容顺序编排、实验和作业等方面作横向比较,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探究实验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探究实验学案。学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另一方面,实验的内容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

第三,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好实验仪器,尽可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去得出概念,发现规律。在这里要求老师了解大量的物理小实验,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备用。最后,将优秀的作业、作品在年级展示。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必定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发挥“小实验”作用,训练制作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上接第90页)整个活动过程热烈而有序,无论平时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点的,个个都积极参与。游戏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竖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有何关系?横行三个相邻的日期间有何关系?通过问题探索,使学生又回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问题中来。

在数学活动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有“退居”意识,要把活动的舞台还给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结论不急于告诉,方法不过早提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思考、实践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的精神生活。

(2)策划活动过程——做到放得下,收得起

数学实践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具有教学空间与教学内容、形式的开放性更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作用更为明显的特点,因此就需要教师有收放自如的能力。

①在教学空间和教学形式上的“放”

数学实践活动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空间和教学形式,实践活动除了教室这一场所之外,可带学生走出教室门、走出校门,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找到恰当的活动场所。

②在活动组织、活动指导上的“收”

在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活泼而有序,自主又高效地活动,少不了教师的恰到好处的“收”。教师要注意培养小助手、活动骨干,让他们在活动中起组织带头作用,让小组活动动而不乱。在学生活动时,教师是敏锐的信息收集者、热心的学习顾问,根据从学生身上收集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应变,使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积极的目标有序地进行。

(3)策划活动成果——实现有效交流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舞台。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3.活动后的策划:丰富活动课的教学评价

数学活动课忌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活动后的总结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教学评价是数学活动能否真正开展的重要保证。新课标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活动课为教师评价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和窗口,站在这个平台上透过这个窗口,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活动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三、结语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认真研究和把握数学活动的艺术,让全体学生都积极自由的交流讨论,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都能自如舒展心灵的舞台。这样有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在优化数学实践活动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应建军.新时期实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探索.中学数学杂志,2002.

[3]浙江教育科研,2006,(2).

第2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 类型 培养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创造活动的高度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人才从事现代创造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能力,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现列举总结如下:

一、发散创新思维能力

(一)横向发散

将对象从横的方面,依照其各相关的特点或性质进行展开的思考。

(1)材料展开。以某个事物为“材料”作展开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如弹簧称除了测重力外,还有哪些用途?尽可能多地写出矿泉水瓶和医用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上的用途。

(2)目的展开。以某种目的为展开点,设想出达到该目的各种可能性。如说出多种降温或取暧的方法。说出多种省电的方法。说出多种安全用电的方法。说出多种测电阻的方法。

(3)方法展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某种方法为展开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的写出用“摩擦”的方法做成哪些事或解决哪些问题。尽可能多的写出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纵向发散

将对象从纵的方向思考,设想、推断出下一步发展趋向。讲热机时,让学生了解从“蒸汽机内燃机火箭”等的纵向发展过程,使学生能纵观历史,立足现在,展望事物的末来。能导致一些新的设想或发明。如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设想一下汽车的发展前景,能否设计出一种用水做燃料的汽车?也可由此写一些小论文,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

(三)逆向发散

即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法拉弟由“电生磁”做逆向思考而发现了“磁生电”。绝缘体能变成导体,导体能否变成绝缘体?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内能增大时温度是否一定升高?噪声是有害的,但能否利用噪声为人类服务?反向认识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对它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侧向发散

从侧面某个角度,采用易被人忽视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如图1,要用一细绳和刻度尺测一装了一部分水的薄壁酒瓶的容积,按常规的方法只能测出有水的下面一部分瓶的容积,上半部分由于形状不规则而不能直接测量。如把瓶倒过来时,再测出上半部分空的地方的容积后,求出空的和有水的两部分容积之和即可。

(五)分合发散

将对象的有关部分,从思想上把它们分离或合并,从而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如何用天平测一张邮票的质量?必须先测出100或者200张的质量,然后才计算出一张的质量。弹簧称可分解为弹簧和刻度尺两部分,用刻度尺和烧杯可组成什么仪器?量筒。

(六)颠倒发散

将对象的整体、部分或有关性能颠倒过来思考。有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动静、是否、内外、长短等颠倒。

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

(一)原型想象

利用某种熟悉的、类似的事物作原型,经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牛顿由萍果落地而想到万有引力。瓦特从水蒸汽冲开壶盖中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假如有个同学从他学校的操场上往上跳,由于地球在他脚下飞速转动,而他为什么没有落到美国去?教师讲解之后,有的同学还不理解,此时可假设地球是静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人往上跳后就会落回原地。利用原型启发容易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对某些问题的领悟变得容易。

(二)类比想象

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外某些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1)直接类比。将对象直接比较相类似的事物。“电压”是高中生感到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概念,讲解时,可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水流做功类比电流做功……,这样就比较容易接受。用轻质弹簧连接两个小球的实物模型去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使学生感到既形象又易于理解。

(2)拟人类比。使自己与思考对象的某种要素认同、一致,自我进

入问题的角色并体验,产生共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阿基米德正是从自已跳到澡盆中冼澡时悟出了测王冠真假的方法,从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

(3)象征类比。借助于事物形象和象征符号来比喻问题,从而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方法。如对密度、比热、燃烧值、电阻的公式:ρ=m/V、C=Q/mΔt、q=Q/m、R=U/I进行类比分析,能加深对这些易错概念的理解。

用类比法教学能开拓学生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虚拟想象了

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条件,由此想象出一系列荒谬的结果,从而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事实或结论。如向学生提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和惯性会怎样?如果空气是导体会怎样?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三、联想创新思维能力

(一)相似联想

指在性质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物理学家从质量守恒联想到能量守恒,再联想到质能守恒,正是相似联想法的应用。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学生不易理解,可联想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来比较。

(二)接近联想

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把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联想、分析、比较,能区别它们的异同,弄清它们的本质。

(三)对比联想(相反联想)

指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或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如列表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符号、对光的作用、光路作图和成像应用等,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因果联想

从某一事物出现某种现象,从而联想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尽可能多的写出造成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尽可能多的写出电学实验时随便接线产生的结果。

(五)强制联想

把乍看起来无关联的事物强制地揉合在一起,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如用平面镜、凸透镜、灯、水、烧杯、电路可有哪些组合?如灯和电路可组成照明电路,凸透镜和灯可组成有闪光灯的照相机等。

(六)希望点联想

第3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当今时代属于知识经济,因此在教学当中,培养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能够最为有效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科当中就包含美术教育。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依然采用技能训练和传授技法的教学方式是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对于美术教育要求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笔者根据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怎样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一、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

教育可以有效提升被教育者的能力,锻炼其智力,从而实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在此期间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小学阶段的额美术教育当中包含四方面的创新:其一为创新人格与创新情感。也就是说往大了说创新要有一定的信念与理想作为支撑。其二为创新技能。主要是在学生自身参与到活动中而获得一定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增大求知欲。其三为创新思维。即具有独创性的思维。其四为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进行教育创新的前提。

二、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意义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一)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生成创新意识,美术是视觉方面的艺术形式,所以美术是不能脱离现实中的形体的,从而生成意向。意象源于对于现实当中事物的记忆和观察。在理论抽象以及形象自观介力当中可以产生诸多的创造性思维。

(二)正面作用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正面的作用,美术学科不仅是最具灵活性的学科之一,同时又是十分丰富多样的,因此对于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培养来说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自觉思维的能力。

三、针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见和建议

(一)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其该方面的创新意识

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中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锻炼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有勇气提问并且能够拥有强大的求知欲。并且在美术教学的实践当中要培养自我构思能力,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的培养,在该过程中锻炼学生形象思维以及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作与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学会全方位的对某件事物进行观察,并且能够突破常规的局限性,更具创造性的对其进行表达。

(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塑造良好环境

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尤其是在探究方面,并且塑造一个愉快和轻松的氛围来供其学习。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还要在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鼓励,能够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师生关系要保持平等,这样一来,学生心中对于师生关系的障碍就会得到消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促进产生创新思维。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尤其是在创作方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使评价机制更具合理化和科学化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之后会大大的提高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相反的,若是得到教师的否定,也会由此一蹶不振,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因此,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就要合理、科学的对学生美术创作进行评价,将原先较为单一和传统的评价标准进行摒弃,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掌握学生进行创作过程中是否进步的实际状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独立性创作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并且还要加入竞争机制,要及时表扬优秀和努力的学生,从而有效激励学生的创新以及思考。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挥主导型的,只有教师是一位合格的创新者才能谈得上教育学生和培养起创新思维,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让学科之间紧密关联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积极主动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目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育中侧重小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只有不断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才可以以此来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瑞泽.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研究[J].才智,2016(04)

[2]朱天甲,朱文静.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中国画教学指导[J].美术教育研究,2016(02)

第4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力;培养;因素;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40—02

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不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生疑、解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农村中学教学现状堪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分数的高低,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学习被动,因此也谈不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

1.农村条件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多数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都有改观,但还远远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物质条件落后、教学设备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应试教育

尽管素质教育已喊了很多年,但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这与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只有考高分进大学,才能成就大事业;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依据升学率。在这种现实压力下,学校就拼命抓升学率,因为升学率不高就意味着该校教学质量差,招生就困难。对于学生而言,就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的现象。因此,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难以实施。

3.教学方式

当前农村学校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思想和方式陈旧。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等,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1.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加以开发和培养的。创新并不神秘,应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生物教学为例,可向学生讲述生物学中的一些有趣史实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建立新理论的。比如,在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是UUU(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UUU代表的是苯丙氨酸。一开始学生可能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应该介绍“尼伦伯格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尿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一段仅由苯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至此学生自然体会到“尼伦伯格实验”的巧妙之处,产生“我也能,我也行”的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可能不具有可行性,但此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借形象活跃学生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动的形象去活跃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认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仔细观察挂图、插图、标本、模型、实验等,引导学生从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殖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掌握所学的内容,诱发直觉思维。在学习“自然选择”时,让学生观察长颈鹿进化示意图:颈短的得不到高处的树叶,活下去的可能性变小,繁殖的后代少,最后被淘汰了;颈长的能吃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了下来,顺利地繁衍后代,生动地说明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从单一的信息出发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多向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活跃学生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注重逆向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出结论,再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自己选择支撑这一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如,某色盲男孩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除祖父是色盲外,其余的人都正常。请判断:这个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于谁。由于色盲有伴性遗传的特点,父亲的色盲基因传女不传男。故可逆推:色盲男孩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又因其外祖父的表现型正常,基因型就为XBY,所以又可逆推出母亲的色盲基因来自于外祖母。所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于外祖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的规律、原理大多是从观察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观察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观察能力既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也可在课外活动中培养。例如,在课本列举的实验中,染色体静态与动态的相互变化,各分裂期细胞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情况,纺锤体的形成和消失情况,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转化情况等。学生做这些实验时,教师就要认真指导他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做好观察记录,分析观察结果,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5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一、重视实验观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化学实验方法中,科学的、全面的观察尤其具有特殊的关键作用.观察应讲究方法,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未所见,不善观察者,虽如入宝山也会空手而归.化学实验中,观察应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了使化学实验中的观察能有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观察活动必须如下几个方面.

1.准确性

观察需要有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对一些定性的要求“定性”准确,对定量的研究则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准确度.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重要的发现从眼皮底下溜走.例如,在探究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改变时,要准确称量反应前后各物质及所用仪器的质量,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质量守恒定律.

2.敏锐性

要善于抓住哪些稍纵即逝的化学现象,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有些“反常”的现象.如,居里夫人在研究元素铀的放射性时发现,铀矿石的放射性比提纯后的铀化合物的放射性更强.于是预言在未提纯的铀矿石中肯定有一种新的元素的放射性更强.为此居里夫妇花了4年时间,从8吨沥青铀中提炼出0.1克的新元素的氯化物,并以极少量的纯化合物测出了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5,这就是元素镭.居里夫人为此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因此抓住这些反常现象,并追溯其产生的原因,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

3.全面性

良好的观察力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精确而全面的进行观察.任何一种事物不仅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各种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我们在观察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要看到其发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同时也要能注意在镁带的上方产生的一缕白烟,有没有火焰等.

二、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验分析实际上就是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信息后,就要去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事实?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在不断经历分析过程中,能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接受了新的思维方法的培训.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会产生思维定势.这样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压抑和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分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常规思维模式挑战,能大胆设想,另辟蹊径拓展思维角度、变换思路,确立一个新的思维活动状态.例如,SO2漂白性实验,SO2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加热后,又恢复成原来的红色.如果将导管从NaOH溶液中取出,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却大不一样了.品红溶液褪色后,将其加热,无色溶液却不再变为红色.如果按照常规围绕SO2展开思考,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答案:导管上粘有NaOH溶液和品红生成了无色的新物质.

三、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1.增加实验操作的探索性

教材绝大部分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已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切现象和变化都在预料之中,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激发不起学生去积极思考.若教师在学生实验中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内容,让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这些实验, 这样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探究活动,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和培养.如在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实验后可增加3个实验:(1)Na与CuSO4溶液置换反应可否置换出Cu?(2)Na与FeSO4溶液反应有何现象?(3)室温下把铁钉放入盛浓H2SO4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然后放入CuSO4溶液中有何现象?面对这些疑问,学生激情高涨,思维会异常活跃,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更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增加实验操作的创新性

第6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模型;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5-03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这个目标比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更为重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说,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基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抽象简化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灵活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的简化能力、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更关键的是要有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得到,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为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亲历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然后知不足。真正体会到数学无所不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的途径

1.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有数学建模的思想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实例,贯穿于相关的教学中。例如,一天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借贷公司针对银行贷款购房的广告,说他们可以让贷款人在和银行贷款利率相同的前提下帮你提前还清借款,但是:要求借款人每半个月还款一次,由于每半个月就要开一张收据等文书工作多了,要求顾客预付三个月的还款金额。把这一材料引入到极限部分的教学中,利用极限得到连续复利,从而解决这种方案对谁有利的问题。

2.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还应与采用的数学教材结合起来。教师应研究教材中的各个章节内容,挖掘出适合教学实际的数学应用问题,根据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确定引入的实际问题,以及怎样引入,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讲极限与连续时可引入在路灯下行走人的影长变化模型;又如在讲了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后,可引入建筑材料最省或利润最大等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建模培养创新思维还需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工具,而且专业知识特别是工程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很多实际问题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实际问题与专业课程相呼应,使学生在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中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定积分后,可引导学生利用定积分的微元法结合建筑力学的知识来解决建筑行列中的重心及压力等问题。

二、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

创新是发现、发明、创造等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数学建模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来进行的,而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要求:第一,积累数学知识,优化数学知识结构;第二,要敢于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第三,大胆猜想,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思维习惯。在数学建模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提炼,用数学语言作出描述,用数学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最后回到实际中去。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猜想和转换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新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第7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1.1物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

作为新一代的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以往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国家栋梁作为教学目标,并且要在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踏步的、勇敢的突破,从而才能建立创新性原则,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知识人才。教师在课堂上,最好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物理知识进行讲解,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于原有的教师在讲课中只运用板书进行讲解的教学模式兴趣度不高,听课的欲望也就不会太强,对物理知识的吸收、掌握自然就不会好,学习效率也就很低。例如当物理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无精打采。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后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准备一下课件,把物理的理论知识用课件或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不会再因为知识枯燥而不愿学习了,课堂效果会非常好,教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讲解物理知识时,就会引起学生的极高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时学生在欣赏高科技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这样做不但老师讲课轻松,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学生喜欢这种讲课的方式,感觉到轻松,因为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因此,物理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

1.2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轻松的课堂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学习,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学习的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教师在轻松的课堂上教学的任务会在愉快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教学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所以,教师一定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物理课堂。轻松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心情轻松愉快,教师在课堂中讲课有激情,学生听课也更有效率。轻松愉快地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当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出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会充分调动大脑里的各个神经,打开思维的大门,任想象自由地在脑海中遨游,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得到了互换,教师不再处于主导的位置,而是学生占据主导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提高。因此,物理教师要搞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1.3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生应该时刻保持质疑的态度。质疑能使学生的思维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说的话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但是每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语言要做到严谨),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抱有质疑的态度。比如,物理教师在讲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这个观点已经绵延了两千多年之久,在这期间没有一个人对这个观点产生过怀疑,直到伽利略的出现。伽利略勇敢的质疑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当时很多人都嘲笑伽利略,但是,伽利略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它们的重量无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伽利略进行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并且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自己提出来的观点是正确的。教师通过举例子向学生灌输学习科学家们勇于质疑的态度并且努力解决疑虑的精神,学生通过质疑的过程自然也就养成了思维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将学生的这种所谓的思维定式消除,不能继续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因此,物理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培养学生的勇于质疑的精神。

1.4利用典故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物理课程较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时枯燥乏味,学生会对此感到厌倦。要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就需要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课时应抓住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最好是将物理知识与相应的典故或故事结合之后再对进行讲解。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也会充分的运用大脑,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知道别人的解决方法的时候,将其与自己的解决方法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或者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总结

第8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摘 要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基础,也就是要认真了解小学生表现创新思维能力的行为特征,思维能力是人类所具有丰富的潜能。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各个领域拓宽,延伸,开拓学习资源,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由之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努力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南。

关键词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小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媒体、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潜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

1 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

小学生因疑而生奇,因疑而生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可能质疑的材料、精心设疑,引导小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小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不断发现问题。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小学生积极思维、小学生产生疑问开始。小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思考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尽管小学生发现的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建立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上的。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也是牢固的。小学生通过自己自学、探索、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要求老师加以鼓励。

2 利用互动学习的方法,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互动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小学生在同桌、小组、邻居之间建立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关系。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互动的环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并乐于表现自己的所知、所想、所能,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古今中外,凡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大都有异于常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受别人暗示的限制和束缚,对权威论断敢于质疑,能走出传统经验和思维方法的束缚,通过多种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因此,小学生在困境中要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在情境与问题不明确的情况下,以平衡的心态积极努力寻求问题的明朗化和创造奇迹的出现。同时,培养小学生内在动机,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学习和创新的内在兴趣,使他们对研究解决问题感兴趣,而不是对问题解决后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兴趣,要使小学生有机会从事他们感兴趣、能够满足好奇心、创造用思考乐趣的活动。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由之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努力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南。

3 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教学中,借助发散思维,可以引起小学生广泛的自由联想、思路流畅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 敢创新,会创新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小学生循规蹈矩,迷信老师、教材、恭恭敬敬地听讲,回答问题时揣摸老师的意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想标新立异。为了培养小学笺创新的胆识,让他们敢对老师的观点,对教材说“不”。为他们营造一个“敢想、敢问、敢说”的氛围,让小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愉快地思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教师要不怕小学生插话,鼓励小学生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提倡标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欲。

要使小学生学会创新,就必须通过学习去吸取前人已形成的知识和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的认识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小学生发现问题,而且要关于引导小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让小学在“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养成多维开放的思维习惯,学会创新思维的方法。

5 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各个领域拓宽,延伸,开拓学习资源,使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将学习活动引申到家庭、邻居、社会中去,营造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觉得之间相互沟通的庞大的教学环境。自己设计很多问题,要求小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拓宽到家庭、社会中去。练习的设计不但考虑了小学生本人,还考虑了同学之间人际间的交往,培养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些练习的设计、新颖独特,启发思维,培养了小学生创造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思维是思维过程中复杂的,赋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脑力活动,创造思维是国民富强的需要,个人成功的必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兴趣是学习的敲门砖,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深厚兴趣,才能提高小学的好奇心和未知欲。怎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兴趣?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小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多让小学生根据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或进行实物制作,或绘画等等;课后,我们要多组织小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及时肯定、赞扬和鼓励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对那些新颖的构思、想象、联想和表现手法等都应予以热情的肯定、。大力的表扬,而对那些想象不合理、甚至是想入非非的“创新”,只要符合一定的道理,我们也应予以热情的肯定和引导,从而满足小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使他们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成功来鼓励自己,带动一大片小学生。所以说,小学教学活动应从多种渠道激发小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增强其发展创造思维的信心。

6 营造活跃自由的课堂气氛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产生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小学生能够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打好“创新”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老师与小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小学生的思维不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充分的调动、激活。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自由表达观点,不必担心别人的嘲笑、讥讽,这种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小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创新。紧张的、对抗的课堂气氛大大压抑了小学生的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课堂上当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需要,教学便成功了。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个过程。民主、自由、和谐的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诚心诚意地把小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形成相互信任和尊重的良好氛围。

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小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小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这是充分调动小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帖之路。我们要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小学生创造热情,发展创造力,以教学因素的最佳联系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以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促进小学生素质的发展。我们要精讲少说,小学生必须要多说多练。知识时代特征是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经济时代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发挥学科功能,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为21世纪输送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励小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上着眼,从发展小学生思维着手,从优化教学方法着力,依据教材内容与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己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与趋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学校和家庭,学校教师的教育,必须要家庭父母的密切配合,才能相辅相成,事半功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了解小学生表现创新思维能力的行为特征,思维能力是人类所具有丰富的潜能。一个人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表现,能赋于事物新奇独特的意义,或有独特新颖的想法,根据有关研究表明,衡量创新思维能力的指标有几个方面:一是敏觉性。敏感观察,把握关键,遇到问题能够很快发觉其关键或漏洞所在。二是流畅性。意念泉涌,思路流畅,能够提出很多构想和方法,三变能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做事具有弹性,四是独创性。独特新颖,能够突破束缚,提出不平凡的事发中意见。五是精进性,精益求精,能在原有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想法,使其更加周详完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也会再现也一些具有创造力的行为特征。比如:顽皮、淘气与放荡不羁,扭伤所为有时逾越常规;喜欢独自做事,富于幻想,勇于冒险,做事比较专注,不怕困难,乐于接受各种挑战等等。如果发现小学生具有以上这些特征,应好好启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创造力的培养者。一个有创造力的培养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6.1 要有雅量,关于接纳小学生:

当小学生提出跟我们不一致意见的时候,先让小学生表达,不要马上拒绝或者责备。如果小学生的意见很有道理,那么就应该接纳,如果说得没有道理,则应与其充分讨论沟通。

6.2 要培养小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小学生从多方面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小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而且未定型。我们要多观察,多鼓励、多帮助,培养小学生的未知兴趣。许多有成就的小学生,开始往往是她们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特别有兴趣,然后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6.3 要让小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意见:

想象就如同一把伞,没有张开就没有作用。创造力有时也被认为是想象方式之一,事实上,小学生早在上学前就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形成许多独特新颖的想法。如果父母不注意,就会抹杀小学生内心的特殊想法,就会不自觉地扼杀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如此,我们要从不同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能大胆的谈出自己的是非题对事物的认识。

6.4 要走出误区,设法排除影响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障碍:

第9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因此,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学的重点要求。总结我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它的特征有:创新性;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在个人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重新加以综合,给问题以新的解决。它的特征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新颖的表述。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显著的优势。因为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避免过分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下的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人思维活动的潜能。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有所用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往往只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记忆和技能的练习,缺少对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内化,缺少对学习过程的反省和调控。其结果是,在课堂上,学生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在课外是解题的操作机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研究性学习则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这时老师所要做的是联系现实生活,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我先创设了这样的一种教学情景:多媒体演示:$%白糖拌西红柿,盘子里出现许多水;!%盐腌菜,硬挺的鲜菜变得软缩,盆里水增多。其原理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运用本节的知识来解释上述现象,既顺利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学有所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三、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创新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了所学知识点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课堂时间难以完成,老师可先把问题提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把零碎的、粗糙的思想片断系统地组织起来,再经课堂汇总!这样不仅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生态平衡一课时,可指导学生对本地的水质变化、生物资源数量的变化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同时收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物所带来的危害。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访问、查找图书、参考资料,利用计算机检索资料,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全面提高。

五、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