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建筑市场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市场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市场的特点

第1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多功能剧场;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体

1 我国现代剧场建筑设计出现的新特点

观众到剧场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看和聆听演员们的演出。因而可以说,能够“演出”和“视听”,是剧场建筑的两大基本功能,其他所有的使用功能,都是这两大基本功能的延伸、深化、变化、附加。而且,为了实现所有这些使用功能,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条件,以取得最佳的演出效果和更好地欣赏演出。现代剧场建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融合了建筑与艺术科学,一种具有声学设计、视线设计、舞台工艺、建筑装饰和机械设备、计算机控制等多项专业技术要求的综合性专业建筑。

1.1 多功能剧场

现代剧场主要用于歌剧、戏剧等演出,也可用于各种音乐演出,同时可兼顾大型会议、报告等其他用途。而声学技术顾问和舞台工艺技术顾问人员的参与,在当代剧场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工艺设计不但能满足基本的视听要求,还能使剧场的功能更多样化。

声学设计:为适应如上所述的多功能剧场的要求,设计时在保证观众厅内有一定的丰满度以满足演出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会议使用时对语言清晰度的要求。根据剧场规模及国内使用情况,现代剧场音质设计目标是:在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时,完全采用自然声演出;歌剧演出时,对有实力的剧团,具备自然声演出条件;其它用途,如话剧、地方戏剧等,使用时采用扩声系统。追求丰满度与清晰度之间的平衡,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有良好的丰满度。剧场的音质设计最终需要体现在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的图纸中,才能保证音质设计的目标得以实现。建筑及装修体形、建筑结构、装修材料及构造做法直接影响音质效果。因此,建筑和装修必须严格按照声学的要求进行设计。另外剧场在声学方面,不仅要满足听众的要求,还需要满足演员的要求。因此,除观众厅外,舞台的声学效果也必须做好。在使用舞台声反射罩情况下,演员可以有很好的声学条件。在其它情况下,由于舞台空间巨大,演员难于获得声支持,大多数演员需要电声系统的帮助。

舞台工艺设计:舞台设计主要包括舞台机械和舞台灯光。这些剧场科技的发明和革新,为剧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满足多样化的使用功能。

1.2 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体

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为剧场打造出良好的视听环境并为适应多种演出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室内声学、舞台机械、舞台灯光等专业设计的介入已成为设计剧场的必需。

现代剧场在设计之初必须进行声学及舞台的初步设计,综合这些专业的研究和设计之后,才能进行建筑空间设计。例如声学设计跟观众厅的形状、体积、座椅布置密切相关;而舞台的台口宽度、高度和主台宽度、进深、净高应与舞台设备相适应。所以建筑师必须听从各种专业顾问的意见,协调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才能创造适宜的、艺术的剧场内外建筑环境。

2 剧场建筑设计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 剧场建筑的选址与总平面设计

剧场建筑选址与总平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较多,必须同时满足规划、使用和规范规定的条件要求。但就剧场本身的使用功能需要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

A、适宜的环境条件

剧场建筑选址应远离车站、码头、机场、工厂及嘈杂的闹市等场所,以防止运输生产、商业交易活动与剧场的文化娱乐活动相混淆,特别是要防止高分贝噪声对剧场演出和观众视听的干扰。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中,对各类剧场的观众厅内噪声限制值为30~35dB。过高的环境噪声还会给以后剧场建筑的隔声处理带来困难和经济负担。

B、有足够的用地面积和合适的地形

剧场建筑的总用地面积与剧场的性质、类别、规模、等级标准和设计方案有关。为便于计算和控制,一般以平方米/座作为参考指标。在建筑密度为30%~40%的条件下,剧场建筑的总用地面积参考指标为甲等5~6平方米/座,乙等3~4平方米/座,丙等2~3平方米/座。剧场建筑用地的形状,由于受规划和条件限制,可能呈现规则或不规则的多种形状,给剧场总体布置和空间功能组合带来问题,在保证总用地面积指标的前提下,还有两个重要的基本条件:

a、纵向长度:须满足门厅、观众厅、舞台三段矩形空间直线排列的要求。且剧场建筑前面应当有不小于0.2/座的集散广场。

b、横向宽度:须符合规范对剧场舞台宽度的要求及演出使用需要。

C、道路应避免交叉、有利于安全疏散

观众人流与演员、布景路线要分开,景物应能直接开到侧台;总平面内部道路设计要便于观众疏散,便于消防设备操作,并应设置照明。

2.2 剧场建筑的布局与功能组合

国内外大量的剧场建筑实例表明,门厅、观众厅、舞台三段矩形空间直线排列形式是剧场建筑布局和功能组合的基本形式。即使是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型文化演出中心,也基本是按照这一形式展开变化的。如何围绕着这一主轴线,把相关观众用房和演出用房及辅助用房,通过台阶、楼梯、走道、门窗等建筑形式有机地串连起来,从而完成总平面布置和空间功能组合,每个设计人员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但任何一个好的方案,都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A、各功能分区布设完备,符合剧场建筑的使用要求和有关规范要求。

B、各功能分区布置排列合理,界线整齐,过渡自然,方便使用,互不干扰。例如我在“石嘴山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中,采用三个圆形相交的平面形式,根据每个“圆”的面积及位置分别设计成门厅、音乐厅和剧院的功能,门厅面积最小且位于中间,联系另外两个功能分区,使每个功能空间都相对独立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C、观众人流与演员、布景路线清晰顺畅,不产生交互干扰。例如我在“南浔剧院”的设计中,将矩形平面沿纵向分成两部分,东侧部分是门厅、休息厅、观众厅,西侧部分为舞台、后台、演员通道等。使得观众、演员、布景路线完全分开。

D、对台阶、楼梯以及休息厅、广场等各种建筑空间的变化进行深入、艺术化的设计,能够为在不同条件下调整使用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和变化选择。例如我在“武威影剧院”的设计中,利用座椅下的空间做空调机房及座椅存放,利用观众厅走道下部的空间做售票及小卖等等。从而使各部分空间都能充分利用并丰富有趣。

2.3 关于观众厅视听功能的若干问题

观众厅是剧场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基本要求是要让观众看得清、听得好,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卫生的剧场环境。因此,观众厅的设计与施工中的许多问题,都与视线和声学方面的专业技术有关。

A、体形体量。观众厅的体形体量对剧场的视听效果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不恰当的体形体量,可能会产生声学音质缺陷和视线妨碍,影响剧场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观众厅的设计、施工中,必须同时考虑满足视线设计和声学设计方面的专业要求,长度、宽度、容积、平面形式、剖面形式等符合相关技术规定。当平面形式有明显声学缺陷时,剖面设计应予以适当调整,平面与剖面设计应同时进行。

B、座椅布置。《剧场建筑设计规范》中,对观众厅座椅的排法、排距等事项以及横、纵走道有明确的具体规定,有的规定还属于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遵守执行。观众厅的座椅布置,不单纯是简单的座椅排列问题,其中还与视线设计、声学设计、人流路线组织和安全疏散等方面有关,并且有着相关的专业技术要求。

C、装修装饰。观众厅的装修装饰,是剧场建筑各相关专业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体现得最为集中的一项工作,观众厅的天棚、墙壁及看台的装饰均要根据声学及建筑艺术要求进行设计。由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需要建筑师、装修设计师、声学及舞台设计人员共同配合完成。

3 总结

当代的建筑师应该站在新的高度上,走出往日旧概念的阴影,追随科技的发展,进行理性的选择,也就是“功能决定一切”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本质的体现。

第2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结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造价的习惯用语,目前比较公认的两种意见认为工程造价含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包括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另一种是指工程价格,一般多指工程承发包的价格。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二种含义,是工程预结算的主要内容。工程造价预结算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投资的整体应用情况,以及工程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能否实现等诸多问题。

一、工程造价的构成和计价特点

一个建设项目的总造价与其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在承发包过程中的工程造价则是指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这时的工程造价的构成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

建筑产品除了具备一般商品的特点外,还有产品的固定性、建设周期长、资源消耗量大、影响因素多等自身特点,因而其计价具有单件性、多次性、分部组合、方法的多样性和依据的复杂性等特点。

其中,工程计价的多次性反映出,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入,工程量计算会越来越多,预结算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细致。为适应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经济关系的建立,适应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的要求,需要按照设计和建设阶段多次进行计价。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进行投资估算,在初步设计阶段需进行设计概算,技术设计阶段需进行修正概算,而施工图设计阶段则是进行施工图预算,之后进入招投标阶段的合同价,再到合同实施阶段的结算价,最后是竣工验收阶段的竣工决算。整个计价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浅至深,最后确定工程实际造价的过程,各个环节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

二、影响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因素

由于工程造价的特点以及其计价的特点,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十分广泛。

1.政府行为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政府不直接干预社会经济事务,但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尤其是建筑工程,政府行为仍然会对工程造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如税收、财政政策、利率、汇率政策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必然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这一方面表现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会改变建筑市场的供求状况;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如政府对建筑产品确定税种、税率、利率、汇率的变化等。

2.建筑市场供求状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商品价格除了由商品价值和货币本身决定以外,同时还受市场供求情况的影响。建筑市场从狭义上讲,是建筑商品的交换场所;从广义上讲,是建筑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后者包括建筑商品生产者(承包商)与消费者(发包人、投资者、购买者)的关系;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的关系;建立工程师与各方的关系;建筑商品的供求关系;建筑生产要素(人工、材料、机械等)的供求关系以及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等。

3.建筑科学技术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减租也的劳动生产率,主要表现在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建筑科学技术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更加全面、直接、深远,例如建筑力学的产生及其应用、水泥的发明 、各种建筑机械的产生等使建筑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4.设计者技术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工程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设计成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者的技术水平。对于一个工程项目的设计,不同自治的设计单位,不同的设计人员会设计出不同质量的设计成果。因此工程造价受到设计这技术水平及经验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如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结构选型、平面布置、空间组合、材料选用等都对工程造价有较大的影响。

5.区域经济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建筑市场还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区域经济水平对工程造价有着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人工费的高低;(2)施工机械化装备的程度;(3)建筑材料市场的供求;(4)对环境保护的要求;(5)建设项目的需求。

6.业主的期望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业主是建设项目的法人,比任何人都更关注工程造价,同时也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影响工程造价。如:业主投资决策的影响表现在项目合理建设规模的确定、建设标准的选定、建设地区与建设地点的选择、生产工艺和平面布置方案的确定、设备的选用等。

7.承包商的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每个投标个体在招标工程的成本反映出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行为准则是利润的最大化,因而各企业均由自己的竞争战略,在工程投标实践中,企业会反映其经营的战略,针对具体的招标工程,采取不同的报价策略,也就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

三、工程造价预结算的管理

对工程造价预结算进行控制和管理,是为了保证实际状况符合原来的计划目标,针对工程造价的计价特点和影响因素,在预结算工作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确保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

1.开放和完善建筑市场

在我国,建筑市场不是盲目竞争的自由市场,而是在国家宏观计划指导下的市场,因为采用招标投标竞争的工程建设项目都已纳入国家投资总规模,并且在工程价格、质量、工期等方面受到国家标准和工程概算的约束。因此,为开放和完善建筑市场,需要创造以下几个条件:

第3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辽西北;建筑业;劳动力

“辽西北”地区特指辽宁省的西部与北部区域,包括辽宁省的朝阳、阜新和铁岭三个地级市,人口总数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其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在60%以上,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为主,区域生产总值在省内排位一直处于末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辽西北"地区的大量农村人口为本地区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城市建设中,使建筑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之一。根据各地区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朝阳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83.4亿元,比上年增幅18.2%;铁岭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1.8亿元,比上年增幅8.7%;阜新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4.1亿元,比上年增涨21%。其中,阜新市建筑业总产值占其地区GDP的比重高达42.9%,建筑业产值所占GDP比重最低的铁岭市也达30.2%,朝阳市建筑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则为38.2%。这些数据显示,建筑业在“辽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了十分重要位置。因此,对区域建筑业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建筑业劳动力的变动趋势,有益于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和区域产业政策调整。

一、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短缺的总体背景

建筑业劳动力主要是指从事住宅、仓库、厂房、道路桥梁等各种建筑物的承建和维修工程的劳动人口。由于建筑业是技术含量十分高的行业,在施工技术、前期图纸设计、中期施工管理以及后期验收均需要大量的成熟专业技术人员。受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业都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导致建筑业在当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论是在地市级层面或是国家层面,目前普遍实行阶梯式承包方式进行施工。具体而言,一项建筑项目从最初的审批直至最终完工,除了特大级的国家项目以外,大部分建筑工程均通过一层层、一级级的承包商完成,而到达建筑工程建设链条的最末端,则由农村进城务工而来的农民工直接完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当前建筑业在施工技术标准和建筑工人素质方面都对工程质量提高了要求,在许多大型或中小型的建筑工程中,已经凸显了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的尴尬现状。

相较于全国而言,“辽西北”地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探析其深层次的成熟劳动力短缺因素,大致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当前的“辽西北”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主要由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这些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普遍在40~50岁之间,受到现代家庭结构和生活理念的影响,年少力壮的青年人很少从事建筑行业。一方面,建筑业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施工现场经常处于城市的边缘或荒郊野外,建筑业工作的本质决定了劳动者需要经常露天作业,而且是一类十分繁重劳累的体力劳动,常年的艰苦环境和劳动强度让现代家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无法适应。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前“辽西北”地区多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养尊处优”的成长经历使他们更加向往舒适生活,从而造成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年龄普遍偏高的特点。此外,近年建筑行业发展不景气,也成为“辽西北”地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人才短缺关键因素。

二、建筑业劳动力的供给变动趋势

当前的建筑行业还属于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每年都在城市和乡村间定期流转,为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自200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建筑业也受到牵连,行业不景气,受到以上因素及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辽西北”地区建筑业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劳动力总体数量上的短缺。近些年来,由于受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辽西北”地区农村的“80”后、“90”后人口已经开始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不仅本地区人口增长率的持续下降,而且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实际上,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的劳动适龄人口增速都已经开始放缓,建筑业劳动力人口的总体数量已经开始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剩余人口可转移数量也在不断下降。以辽宁省凌源市刀尔登镇的某个村为例,全村四百余户人口,世代以务农为生。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陆续出现农民外出进城务工现象,仅在20世纪90年代末,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在25~40岁之间,数量约占全村人口的3/5,且外出务工的行业均为建筑业。而在15年后的今天,该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已经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外出务工人员的总数仅占全村人口的1/5,且年龄一般在35~55岁之间。年轻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多选择不用耗费太多体力的服务业从事工作,年轻人的择业观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是建筑业工人的结构性短缺。由于受到建筑业总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的影响,像制造业一样,建筑行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以缺少熟练技术人员和适龄一线工人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短缺。所谓的熟练技术人员,一般是指在建筑行业的生产一线实际工作时间在3~5年以上的工人,熟练工人是建筑行业生产活动的骨干力量,具有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极为丰富的经验。熟练工人的素质和数量决定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与之相对应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性短缺,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施工环境的艰苦性,这样就很难吸引到接受过现代建筑学专业知识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加入施工队伍。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更加愿意选择到“中铁”、“中建”这样的国有企业就业,而不愿意选择民营建筑企业参加工作。国有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企业就业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因此大型国有企业成为倍受毕业生青睐的主要就业选择。但“辽西北”地区缺少类似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大部分均为民营建筑企业,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员工队伍。

三是当代农民工的择业倾向背离传统建筑业。这些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逐渐成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其择业观念与老一代农民工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特指“90”后一代群体,他们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却很早就辍学进入社会,却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大量的从农村涌入城市,已经成为了中国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工人的替代。与其父辈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更多地融入了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工作环境、政治权利等方面的因素,而收入稳定、工作体面是他们追寻的目标。因而,从建筑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筑业自身的工作特点所导致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弱,与现代服务业相比,建筑业不仅工作环境比较脏和乱,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而繁重的体力劳动正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不愿意从事的行业。而物流、销售、餐饮、娱乐等现代城市新兴服务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建筑业潜在劳动力人口,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倾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偏离。与此同时,从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很多原本从事建筑业的既有农民工,也正在从建筑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这既是“辽西北”地区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产业困境,也是全国建筑行业需要面对的普遍现象。

三、建筑业劳动力的需求变动趋势

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趋势,取决于建筑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市场需求以及季节性需求趋势,还包括对建筑业劳动力的人口素质需求变动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业劳动力市场不仅具有时间上的要求,而对于务工人员的要求已经从知识、技术、素质等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辽西北”地区建筑业需求变化主要呈以下两方面。

一是季节性的需求变动明显,主要表现在春季和秋季建筑业劳动力短缺严重,而夏季建筑业劳动力供给则较为充足。由于建筑业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临时性的群体特点,具体来讲就是“辽西北”地区农民进城务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每年的春天播种后和秋收前这一段时期,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高峰期,此时农民工进城均为同一个村或亲属等联络,临时组成一个工作团队,由进城务工经验丰富的老工头带队,进城后在同一个建筑工地工作,一般的工作期限在两个月左右,待该工程项目完工后结算劳务费,继而又由同一个包工头带队进入下一个工地工作。这种群体性的工作特点,使建筑业劳动人员流动性相较于其他行业极为频繁,劳动力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同一建筑工地劳动人员供给过剩,而在劳动力供给不充足的情况下,则很难大规模的招入劳务人员,无法使劳动力在供给上形成一个平稳的过渡期。农忙时节,建筑业农民工的身份转变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旦进入农闲时节,则身份转变为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这种每年不断转换的劳动者身份,使得“辽西北”地区的季节性劳动需求极为明显,尤其是在农忙时节,是建筑业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周期的高峰期。

二是建筑业对劳动力市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建筑业已经从传统的施工方式转化半机械化或机械化施工,而传统的“人推马拉”的施工条件已经被现代化的施工设备所取代,缺乏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对这些专业技术知识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当前“辽西北”地区的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劳动者占据了90%以上的比重,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几乎凤毛麟角,而这一类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对于劳动回报的要求相对于高校毕业生较低,建筑企业承包商出于节约劳动成本的考虑,也乐于招聘此类人员从事复杂的建筑工程项目,这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几乎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职前培训。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简单的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如混凝土搅拌机等比较易于操作的设备,均由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妇女进行操作,而现代化的建筑施工设备如塔吊等设备,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则根本无从业资格进行操作,即使对于比较简单的机械设备,由于从业人员缺乏安全规范操作培训,也为建筑工地的安全生产事故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当前“辽西北”地区的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急需高素质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填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之处。

四、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期,随着“辽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本地区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的建筑业从业人员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人需求,将是本地区建筑业的需求热点。要解决“辽西北”地区的建筑业结构性短缺问题,一方面需要当地的建筑类企业提高相应的待遇,达到与国有建筑企业相类似的水平,而本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出台相适应的吸引人才政策。另一方面,有关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需要研究制定提高从业者素质的方法,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大力倡导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倡导在职培训与非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提高建筑业从业者的劳动素质,使建筑业从业人员快速具备建筑业施工的基本知识和生产技能,才能为“辽西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石向东.北京市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04).

[2]朱小林,殷宁宇.我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变动趋势及对建筑业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4(30).

[3]李忠富,刘世青.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建筑经济,2015(02).

第4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72-01

1 建筑工程企业发展方向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的步伐不断的加快,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建筑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很多特点,分布广、涉及面大、流动性强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面对这些特点,就需要用信息化的发展去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建筑企业成败的关键。

在建筑企业施工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检测系统,这样可以提高建筑施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借助建筑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让建筑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也让建筑企业的决策科学,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的招投标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建筑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实现了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成本监控等问题,很大程度的优化了建筑施工的过程,实现了建筑企业的高效的管理。

2 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建筑企业中传统人力的建筑行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比如那些还在用人工的方式去结算工程造价和单纯靠人力完成的建筑行为,已经不能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相适应。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施工方式,这也是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建筑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企业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还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 主观原因

建筑企业为了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从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上面去创新。就需要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创新系统、建筑企业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的目标系统,完成建筑企业的组织目标和过程管理,这四个部分要充分的促进、充分的协调,为建筑企业内部竞争的机制提供最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这些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对建筑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不仅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各项资源的利用率,拓宽了建筑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建筑企业实现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建筑企业发展方向研究

3.1 全面数字化系统不断的加强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建筑企业谁能掌握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能够抓住机遇,赢得挑战。所以说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慢慢渗透到建筑企业的方方面面,进入到建筑企业的资源管理配置、财务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为了让建筑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更加注重的是数字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3.2 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最有力的机遇和挑战,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的是强大、快捷、方便的信息数据做支撑,这样可以实现建筑企业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效率。网络和电子商务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复制和存档也给建筑企业的重组实现了快捷方便。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模式中注重的人力的管理模式,人才的流失就会让建筑企业无法正常的运作,而电子商务的运用和普及,加强的建筑企业中资源整合的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也可以让整个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正常的运作,在完善存档的过程中,保证建筑企业高效的运作。

3.3 市场的导向型趋势加强

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需要利用好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获得第一手的咨询,更好的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用信息化的手段做好市场发展和建筑企业之间杠杆的作用。

3.4 整合建筑企业并购做大做强

建筑企业正确认识电子信息化给建筑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改制和重组,这样可以更好的国际接轨。首先要建立一种基于资源和能力并购整合的模式,并在建筑企业的战略发展、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制度、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与协调,在建筑企业整合的过程中,成立专门的并购整合管理机构,强化管理层和团队的作用,并及时优化发展,迅速让建筑企业可以做大做强,参与未来国际的市场竞争。

3.5 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方式

建筑企业应该加速推动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力争扩大建筑企业的规模和产值,并获得更高一个级别的资质,充分做好专业的细分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获得经济效益和品牌优势,建筑企业应该朝着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我国就已经逐步迈向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必须要引进信息化的手段,建筑企业必须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建筑企业的高速发展,并积极向国内外标杆企业学习,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这样可以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项目管理,也会对施工进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实现建筑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和信息交换,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秦海福,陶任重.浅析新时期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

[2]徐安华.建筑业施工机械发展趋势及管理模式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2007,(01).

[3]陈诺炯.节能型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4]张远新.高新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

第5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装饰业;发展特点;现存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89-02

建筑装饰是根据用户需要和环境要求,专门设计、定做的成套产品,是创造完美艺术空间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多产品、高技术的新兴行业。随着住宅产业的发展,室内装饰业也越发活跃。据了解,全国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人员已有55万人,创造总产值每年达2 400亿元。建筑装饰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工、纺织、五金、家电、木材加工、卫生陶瓷、劳动力等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建筑装饰业的发展特点

1.全行业飞速发展。2009年装饰业产值已达18 500亿元,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容纳了1 400万劳动就业人员。从建材市场的情况来看,全国3 000平方米以上的建材市场有3 000家,销售额在2 000亿元以上。

近年来,中国建筑装饰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增长率近20%,低碳环保将成为今后建筑装饰业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建筑装饰业已发展成为有企业18万家,年产值1.85万亿元的大产业。近二十年来,建筑装饰业发展迅速,远远高于同时期GDP的增长速度[1]。

2.企业管理逐步规范。近年来,装饰企业管理逐步规范化,大多数企业内部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管理人员,懂技术、懂管理。同时,完善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成立了市场研发部、设计部、质量保证部、项目管理部等部门职责。

市场研发部:收集市场信息,研究、策划创品牌意识,编制高标准的商务标、技术标,编制公司的形象策划(IC计划),灵活的谈判运作以及沟通的能力。设计部:提供优秀的设计作品,积极和业主沟通,处理整改方案,参与市场开发。质量保证部: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事前承诺服务、事中过程服务、事后回访服务。检查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完善档案资料,提供预控措施。项目管理部:负责管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投资、进度以及档案资料。调动资源(人力、设施、工作环境、技术标准),确保优良工程及零安全事故及隐患,对质量、安全负责。

3.从业水平不断提高。(1)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企业,通过近十年的住宅装饰装修市场的发展,中国已经有了一大批住宅装饰装修行业的骨干企业,拥有比较成熟的适应住宅装饰装修市场要求的企业运作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地区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都形成了一批有年产值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2)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装饰设计更为科学,施工更为规范,选材、用材更为准确,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经形成了与公共建筑物装饰装修企业完全不同的专业化发展方向,随着国家一系列标准、法规的颁布实施及住宅装饰专业施工经验的积累,中国住宅装饰装修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些骨干企业中企业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逐步科学化、程序化,施工工艺水平、质量检验体系等基本建立,部分专业住宅装饰装修公司取得国际认证。(3)行业自律意识不断提高。近年来,装饰业诚信服务意识开始在业内逐步树立,并开始贯入企业的经营思想,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诚信联盟,通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发展好的企业在价格的透明度,工程的材料选择与使用,后期配套服务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假冒伪劣、粗造滥造,坑蒙拐骗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行业的社会形象有所提高。(4)施工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装饰施工技术有所突破,使得住宅装饰装修工程在质量、成本和工期控制方面都有了保证,其中木制作的工厂化,墙体处理的防开裂技术,涂料的涂刷技术、新型装饰吊顶材料等,都使得工程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甚至出现了“一周内完成家装”的新的住宅装修工期承诺。(5)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前几年许多装饰企业自身素质低,装饰工程质量低劣,安全问题较多,特别是本地企业不找自身原因,而是一味的抱怨,使自己越走越窄,难以立足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慢慢认识到这一点,加之外地大企业进入西安市场,要求企业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为业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服务,这样才能参与市场的竞争,创造自身价值。

4.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目前出台的《建筑法》、《合同法》、《房地产法》、《规划法》、《招投标法》以及《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条理》等法律法规,使装饰市场逐步规范化,政府加大管理力度,特别工程招投标市场化更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度高,使有实力、高素质的装饰企业占领市场,成为工程的中标者。

二、建筑装饰业的现存问题

1.建筑装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较低。近年来,建筑装饰企业的的项目管理能力、内部协同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日益成为行业企业关注的焦点。建筑装饰企业掌握信息的能力不够,企业与分支机构间、企业与项目之间、企业内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渠道不畅,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成果积淀在各级管理分支中,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的格局,直接影响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开发,制约了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管。

2.标准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标准的建立是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现阶段,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还不够完善,同时由于在信息化开发建设中对标准规范的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够,符合性审查缺失,导致各信息系统相对孤立和分散,信息资源缺乏关联和综合运用,开发利用程度低,业务系统间协同能力弱。

3.应用系统集成度不高。由于涉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应用系统整合不够,特别是部门职能分割,严重制约了应用系统集成程度的提高,综合性的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开发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且举步维艰,缺乏应用中间件支持下的综合性行业基础支撑平台。

三、建筑装饰业的发展趋势

1.长期看好短期严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房地产市场出现萎缩,建筑装饰行业也受到冲击。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住宅装饰装修市场首次出现大幅下滑趋势,全年下滑幅度达30%以上。建材的生产和销售量也大幅下滑。幕墙业虽然受影响较小,但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不利因素也逐步显现,签约量大幅下降,资金链更加紧张。

2.公共建筑装饰将迅速增长。过去中国公共建筑注重装饰的不多,许多公共建筑低矮、陈旧、灰暗。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划建设步伐加快。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无论是金融商贸小区,还是住宅小区、公共游乐场所,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小区规划与控制性规划,都对公共建筑的布局、设计、装饰基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建筑的形象、色调要与城市整体轮廓、城市自然环境相协调。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城市环境卫生大检查和全国十佳卫生城市的评选,对推动公共建筑装饰走向科学化、艺术化与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国公共建筑年竣工面积7 0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约有10%~15%需要适当装饰,年装饰量将达35亿元~52亿元。

3.硬装潢与软装潢并重,软装潢将异军突起。随着小康住宅建设步伐的加快,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家庭装潢需求档次提高。在普遍重视天棚、墙壁、地板等室内硬环境的自我改造和装潢的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逐步提高,软装潢也受到普遍重视,形成与硬装潢并驾齐驱之势。软装潢即面料装潢,用各种面料根据居室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和装潢,经过适当搭配使家具、地板的色彩和风格更加完善和谐。软装潢在不影响适用性的前提下,更注重艺术效果,更注意个性特点。这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

4.格调逐步简捷明快、洒脱美观。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卫生洁具、灯具、厨房用品,特别是一些中高收入的用户,对羊毛手编或机织艺术品较为喜爱。简捷的装饰材料,施工方便,图案明快,用于装饰住宅、公寓的房门、过道,可增加室内高雅气氛,深受用户欢迎。脱卸式护墙板,不需要大面积施工,流线大方美观,拆装方便,已大步进入家庭住宅和商场、商店。房地产开发商在提供商品房时,考虑用户装饰需求变化,对于促销无疑是更为有利的。

5.东方风格逐步浓郁。民族特色的装饰独具魅力,在国际上享誉很高,创汇潜力大。面对国内外巨大市场,今后建筑装饰在装饰材料、配套用品、施工机具等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并着力提高设计、施工水平,推行企业联合和产业协作,走集团化、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建筑装饰不仅要在国内赢得市场,而且要勇于走向世界,勇于在国际市场上去开拓、竞争。加强建筑装饰业的行业管理与法制、法规的制定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唯有如此,建筑装饰市场才能做到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潜力才能够真正挖掘出来,才能够走出小打小闹的误区,取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6.产业发展集群化。建筑装饰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它的经济、社会效益已显示出来。它涉及建材、轻工、机械、纺织、化工、建筑等。建筑装饰的发展能够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已为人们共识。首先,建筑装饰配套用品绝大多数是轻工产品,发展建筑装饰能够促进轻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次,建筑装饰需要大量建筑装饰材料,地面与墙面、门窗与家具、卫生间和厨房用品等系列产品已成为新的市场热点。建筑装饰业在促进建筑、化工等行业的发展方面也意义重大[2]。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近年来发展很快,既有“国家队”,也有私营业主;既有专门高级人才,也有“半路入门”者。从业人员成倍增长,装饰产品系列配套,承包项目从中、低档发展到中、高档,经营范围从国内逐步扩展到国外,建筑装饰已初具规模,并向着产业化、高级化方向发展。中国房地产业、住宅建筑业和旅游商店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小康住宅试点的推动,将促进装饰业的进一步兴旺发达,刺激装饰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增长。

参考文献:

第6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晨

第7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承包;分包管理

Abstract: Due to the aggravation of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wner also become more specialized, quality and service level of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y enterprise has to enhance competition ability, reduce cost, increase profit demand, the trend of specialization is inevitable.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 subcontracting form management? Believe that this question is not only the construction field, but also in other industries are facing the problem. In actual work, how to manage, should learn from the basis, with" seek truth from facts" attitude, creative pla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ract; subcontra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1.1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具有下列特点:

1.1.1复杂性程度高建筑工程造价高,参与人数多,利益相关者多,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都比较大,时间长,所以相对于其它的项目而言,其复杂性程度高。

1.1.2项目进行中不确定性程度大建筑工程项目复杂性高,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如天气、原材料价格、政府法规变化、周边社会关系等较容易影响项目进程;项目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如业主、监理、总包商、分包商、供应商、政府监管机构,变数较大;加之项目自身建设进度也在不断进行,其不确定性程度高,管理过程应牢牢把握渐进明细的特点。

1.1.3.建筑工程项目目标较易明确,多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相对稳定建筑工程项目较之其它技术开发项目,目标较稳定,建筑工程项目化管理已实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所以项目目标一般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多数采用目标式的责任承包管理。

1.1.4.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现代项目管理转变建筑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多年,但与国外先进的管理尚有一定差距。除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工程分项由专业分包商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将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组织起来完成的。专业化程度低,劳务队伍素质不稳定,总承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劳务队的管理,总包方的管理水平也被拖住,不能提高。由于缺乏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现代的项目管理工具也不能有良好的应用条件。工程项目管理还处于粗放型的阶段,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的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的进入,政策法规逐渐国际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正向现代的项目管理方式转型。

由于项目管理的独特特点,而产生的现代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思想,对分承包形式的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与管理能力,是与分承包体系相适应的。对分包商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建筑工程项目加强分承包管理的必要性

2.1建筑市场向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

2.1.1建筑市场竞争加剧,分工更趋专业化建筑市场早已是卖方市场了,夺标竞争激烈无比,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提高竞争力,将集中于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本专业的知识信息深度,即在产品的附加值上展开竞争。市场的变化速度也在加快,建筑市场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更新速度变快。顾客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发展总是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的,专业化趋势正体现了这一要求。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2.1.2 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促使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的分包企业的分化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得以突出。对顾客来说,顾客的要求和顾客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增长,都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顾客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总以其价值最大化,而非价格最低,为判断标准的。产品的价值由基本值和附加值构成,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基本值已相近,产品价值的提高便更多体现在附加值上,专业化的生产,是提高附加值的途径之一。专业化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管理能力,生产质量有所提高,一方面专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顾客将选择对顾客来说更有价值的供应商,必然引发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

2.1.3.国家政策法规将促使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完善新的建筑也资质划分,已经说明了高层次的向专业管理型建筑综合承包商发展,低层次的向专业化的分承包企业发展的趋势。新颁布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也预示了项目管理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第8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控制策略

招投标阶段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阶段,它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成本、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招投标阶段要对工程周围的环境进行仔细的勘测、评估,然后制定较为合理的工程造价,提升企业的中标率。

1 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过程的造价特点和缺陷

1.1 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过程的造价特点

1.1.1 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过程资源短缺。现代社会供求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并随着建筑工程的增多,供大于求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可以预想,在今后的时间里,建筑市场依然是买方市场,致使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采取低价中标的策略,进而导致建筑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1.1.2 建筑工程施工招标中的不稳定性和繁复性。建筑工程是一种关联专业较多的工程,并且建筑工程本身是一门高科技行业,且建筑工程的一次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造成招标阶段和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不稳定性。此外,建筑工程在施工前需要签署合同,确定建筑工程的造价和具体的施工完成期限,然而在建筑企业的招标阶段对于工程的描述比较的模糊这就造成双方对合同本身的误解,从而需要双方对合同的具体细节需要再次进行谈判。这就是建筑工程施工招标中的繁复性。

1.2 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过程的缺陷

建筑工程施工投招标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协调和管理机制上的不完善,并且招投标的技术人员有限,只能借助于图纸进行概预算的分析,且建筑工程招投标人员之间的协调性不足,部门和部门成员之间缺乏合作交流,这就容易造成工程预算超标的现象出现。

建筑工程的竞标行为不是很规范。在建筑市场逐渐向完善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上,建筑企业的承包商还存在着不成熟的弊端,承包商们在具体的工程招标中往往会忽略建筑工程的市场风险,为达到自身的中标目的,不惜出现恶意低价中标的现象,进而造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的现象。这样工程在进行返修其重建的费用往往高于投标的成本,致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策略

2.1 建筑工程的优化施工

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实现建筑工程的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首先应该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和施工监督。施工技术的优化主要是对传统施工技术的改革以及对现在施工技术的革新,并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对施工工人进行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保证施工技术的规范化。

其次建筑工程的工程管理和工程监督的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优化管理结构,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此外,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可以建立网络化的管理平台协助管理人员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监督工作,并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及时的提出和解决,从而加快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达到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

2.2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策略

建筑工程的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依赖于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的科学合理的预算。要想提升建筑工程的招投标造价预算数额,需要对管理人员先对市场的供求动向和市场的价值规律深入化的进行了解,尤其是建筑施工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另一方面要提升建筑企业的投标率。需要建筑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整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并进行实地的考察,从而拟定一份比较科学的工程造价方案。此外,工程造价控制除了招投标的造价合同的影响外,工程造价的另一影响因素则是施工中的材料的选择和人员的分配管理以及对突发意外情况的决策处理。由此看来,建筑工程要全面的对整个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性价比的选择、施工人员的招聘数量、施工器械的引进,就需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以上因素进行精细化的计算,从而制定最佳的施工计划方案,然后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建筑工程的管理监督。

2.3 建筑工程的招投标的控制策略

实施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有效控制,第一步,应该构建符合法律规定的招标规定,并加大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督力度;第二步,各个区域部门应该对建筑工程的招投标出台相应的招投标规定,并安排相关监督部门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招投标进行管理监督,保证招标工作的公平、客观、公正;第三,完善建筑工程的招标文件的编制,并且对建筑工程的建设项目及项目的功能投资应该有明确化的规定,这样避免业主和施工企业双方因对合同理解上的偏差,造成双方矛盾的加剧。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的加剧,尤其当下的建筑市场是买方市场,因此建筑工程主导下的买方市场就出现生产力过剩的现象。此外,招投标阶段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阶段,它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成本、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甚至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施工企业在招投标阶段要对工程内外的环境因素进行细致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制定出一份较为完善的招投标方案。

参考文献

[1] 于晓玲.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策略分析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3).

第9篇:建筑市场的特点范文

一、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建筑产业结构

首先,要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引导和推进企业经营体制创新。在扶持市、县(区)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企业改制工作,促使各企业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其次,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行业组织结构日趋完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逐步建立主业相对集中,各专业齐备,适应市场速度快,队伍结构趋于合理的大建筑业格局。

再次,要进一步提高总承包企业实力,大力促进专业化公司发展,引导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积极扶持劳务企业发展。在积极鼓励外出施工和施工备案的基础上,利用我市在北京、海南、济南的办事处加强外出施工协调管理,发挥北京六个劳务基地的示范作用,帮助蒙阴、平邑和费县等相关企业与中建八局签订劳务基地县建设。同时,适时拓展国际劳务合作范围,扩大境外劳务输出数量。

二、体制创新,加快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机制

一是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监督和检查,及时清出社会信誉差、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低、违法乱纪的企业,切实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二是各级政府把农民工技能培训经费纳入政府万名农民素质工程计划开支,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出台和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支持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转移。三是提高行政效能,如优化消防等管理部门的效能,加快高层建筑的竣工验收程序,使施工单位能尽早完善验收程序,较早结算。

三、加大建筑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环境

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督力度,重点要从源头上规范业主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坚决杜绝建设单位肢解工程,禁止垫资施工和压级压价行为。同时要加大对中介机构尤其是招标机构的监管力度,进而营造出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建筑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对信用度差、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以及其它严重违反建筑市场秩序的企业,坚决清出本地建筑市场。尤其是针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反映强烈的“低价中标”问题,具体建议:一是对低价中标的提法要设置科学的前提,必须是在不低于工程成本价的前提下,加上必要的一定利润的合理低价中标。二是工程成本价的认定,应由管理工程建设造价主管部门监督把关。三是针对定额滞后问题,对偏低的人工工资定额应据实上调,并建立每季度或半年的市场指导价制度和每年的工资定额调整制度。四是应将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纳入规费范畴,不参与招投标中的竞争。五是营造创精品工程的良好氛围,创优质工程的企业,在其招投标资格和优质优价上,政府可出台倾斜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夺杯创优。

四、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省外、境外市场,尤其要对经济发展较快和国家投资重点区域进行深入考察,制定区域开发战略,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进行市场开发,实现由过去企业单一开发、市场零散分布变为有组织、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优势板块。

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创新企业间合作、互补、共赢的机制,在项目上进行战略联盟,并积极主动与涉外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努力吸收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凭借企业自身的业绩、管理能力和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积极培育市场资源、建设、经营新型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领域项目。尽快建立完善区域化市场开拓、管理模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五、加强融资支持和风险防范

针对资金短缺这一长期以来制约建筑企业及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引导企业加强银企合作,协调各大银行对特级和优势企业放宽授信、贷款条件等。政府要与金融部门沟通,推行适合建筑业特点的新品种贷款,比如以工程项目贷款,以优质的工程欠款作抵押贷款等等,大胆支持信誉好、有实力的建筑施工企业发展。

建筑企业要积极谋求银企间的合作,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努力开展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得到合理高效利用。企业要挖掘内外资源潜力,通过优势企业上市等办法,以资本市场化来带动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建筑企业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管理,从内部挖掘潜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工程承接、合同签订等各个环节,注意防范和化解风险。

六、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民工就业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加之个别企业经营机制不活,被拖欠工程款情况严重,使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低,吸纳就业能力差;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影响,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业、建材业等上下游产业受到波及,需求出现疲软,直接影响建筑业发展,削弱了促进就业的能力。当前,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已成为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大问题。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临建发〔2009〕55号《关于建筑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扎实推进临沂市的建筑业就业工作,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提升竞争力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培养优秀建筑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制定完善建筑业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及时公布推广应用、限制使用和强制淘汰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目录等。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建筑节能审查力度,组织实施建筑业科技示范工程。鼓励大型建筑企业、企业集团设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科技研发中心,指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加强企业核心技术储备。鼓励建筑业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合作,优势互补,协同攻关,使临沂市的建筑业科技工作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