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第1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新的时代创造了新型的艺术课程;新的时代也赋予音乐课程新的活力。音乐课程与新型的艺术课程从价值取向、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哪些异同,又存在哪些内在联系?展望艺术课程和音乐课程的未来能引起哪些反思,是值得我们探索和关注的问题。

一、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

音乐和艺术课程的价值就是人与音乐和艺术课程之间特定关系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艺术和音乐都是精神产品,所以艺术课程和音乐课程的价值不同于物质价值,它的实体是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载体。不同的教育哲学和不同的课程观对学科的课程价值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当前,我们更应该以素质教育理论,以新的视角去看待两类课程的价值。

1. 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

(1)人文价值。艺术课程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艺术的角度塑造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注意生命的价值,同时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方面,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如何欣赏艺术,珍爱生命,而且要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这才是艺术的课程价值所在。

(2)情感价值。综合艺术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特别是心理与人格得到和谐协调发展。综合艺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

(3)智能价值。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沟通和联系,全面培养了学生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肢体语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整体协调的发展。

2. 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传统音乐课程以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为其价值取向,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了音乐课程的新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首位,强调音乐的学习和音乐自身的价值作用,在音乐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音乐审美体验价值。通过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为音乐表现出的真、善、美的意境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2)文化价值。音乐课程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播与普及音乐文化,继承文化遗产,音乐艺术的普及造就了一个高层次的文化群体,音乐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3)创造性发展价值。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一些特点,是多维的、求异的、求新的和发展的。音乐给人以启发并使人得到灵感和顿悟,音乐教育无疑会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教育目标的差异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艺术课程目标和音乐新课程目标具有如下共性:

1. 课程目标与课程价值定位及教育理念相统一。

2. 两类课程目标都注重人和人的发展,突出人文精神。

3. 两类课程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艺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具备的综合艺术素质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人文精神的统领可以引导教师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任务的主要阵地。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分三个层面,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并指出了新课程目标的三维整合与构建,体现了音乐课程由知识本位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转变。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要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质量的品位。而“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本来就应该是音乐学习者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过程。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并不等于轻视乃至放弃“知识和能力”。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音乐课也不例外。音乐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三者不能孤立无关,也不是简单相加,三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三、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内容之比较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可见的载体,也是具体化了的教学目标。从表面上来看,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涵有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综合艺术课程在学习内容上提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为学习领域,但从实际情况看,艺术课程是以人文内容为主体,围绕人文精神来进行的,而音乐课程的内容是以音乐为主体,围绕音乐审美来进行的。

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内容表述为四个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表现”和“创造”则是音乐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表现包括演唱、演奏、识谱、表演等,是教学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创造”则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功效;“音乐相关文化”是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集中体现,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新课程改变了原来音乐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等现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情感和文化,易于操作,使音乐学习更容易、更有趣。

四、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教育的展望

在基础教育领域,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强调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2. 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人文化。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途径的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更贴近于生活,倡导艺术教育以人为本,以艺术(音乐)为本的思想,注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艺术课程的人文性和综合性符合改革的趋势,从而决定了其可行性和生命力。艺术课的实质是把握艺术的通感。艺术的各门类是相通的,我们不能把艺术各门类之间的联系完全割断。艺术是生命之源,是生命赖以生存的清泉甘露,体现不同的人对待生活不同的态度,并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生活方式。

艺术课程经过几年的实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在艺术课中获得了快乐和轻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但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1. 怎样结合农村实际实施艺术课程?其实在我国农村当今最小的单位学校――村小,一般只有一两个老师,他们要教义务阶段的各门课程,作为这些教师本身要求应该是综合性的教师,所以在那里开展综合艺术课教学是再恰当不过了,但目前在农村并未得到开展。

2. 面对现状,艺术课程的师资如何解决?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各地采取了许多办法培训教师,但就长远而言,各大专院校培养师资迫在眉睫。

3. 现行教材虽然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及深刻的人文性与民族性,但学生在掌握各门艺术知识技能时容易流于肤浅。

第2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要科学设置相关摄影教学课程

为了能够全面地开展美术专业摄影艺术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更加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我们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全面的教学系统和大纲,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有效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摄影艺术教学目的。通过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可以为学生的摄影理论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可以更加了解什么是“摄影”,怎样进行“摄影”才能够全面促进自身专业的培养与发展,为加强学生的审美观与创造能够做了一个保障,使美术专业的学生更加全面发展。

(二)全面提高老师的艺术素养

美术专业摄影艺术课程的开展,一定数量的摄影艺术教师的选择是很必要的,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摄影教学队伍是开展美术专业摄影艺术课程的一大保障。那么,全面提高老师的艺术素养是进行美术专业摄影艺术课程的最为核心的要求,并占据了整个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相关教师应该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并能够灵活使用相关的摄影仪器,能够全面地进行教材的教授,具有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还应该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充实,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教学内容和更高的学习平台。

(三)注重摄影的实际拍摄环节,提高学生的拍摄能力

摄影艺术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拍摄能力,通过学生的动手拍摄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摄影这门艺术的真正内涵,通过将事物一视觉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才能够真正地让其了解到摄影艺术所带来的“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摄影技能最为直接的方式,同时也是现在摄影艺术教学最为薄弱的环节。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会怎样才能够进行画面的选择,怎样进行角度的交换等,这样才能够让其对摄影相关理论记忆更加深刻,提高他们的美学欣赏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提高学生的美学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传统摄影技术教学不可缺乏

第3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1艺术教育是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美育是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人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1]。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

1.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意见》指出,美育即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美一词产生于古希腊,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有教育家曾把人类教育分成3个阶梯,其中第三阶梯是在艺术化的氛围中、在审美的情景中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在西方,雅典教育制度中包括缪斯(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的女神)教育和体育,缪斯教育就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教育。希腊的教育和美学理论都强调“美德”,即美与善的统一。柏拉图认为美育比其他教育更重要,“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2]。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音乐更可以达到“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的目的。中世纪的欧洲则利用教堂建筑、教堂音乐、圣像画、宗教雕塑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的教育课程中包括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各种内容。德国席勒的美育思想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美育书简》中竭力证明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审美活动能为人的智力生活提供高尚情操,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观念[3]。此后,德国的艺术教育家福禄倍尔、朗格和闵斯特伯格,美、英美学家罗斯金、莫里斯、门罗等著名大家,相继提倡和开展学校与社会的艺术教育。在苏联的美学理论与教育理论中,也把审美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在当代的欧美各国,艺术美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育是美学和艺术学的“合金”。艺术美指各种艺术作品如诗歌、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绘画、书法、建筑、雕塑、影视等所显现的美。艺术教育主要用审美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学习艺术知识和基本原理、欣赏优秀艺术作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以艺术知识的传递、艺术作品的熏陶、艺术活动的感染来实现教育目标,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艺术美育的形象性、动情性、愉悦性特征提供了其他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学校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人们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4]用艺术之美丰富、衬托人文素养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艺术美育手段。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美育课程。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审美教育作用。近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先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提出“四育”的教育理念,“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具体为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其中美感教育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等都是审美与教育的实践。正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所以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充满着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艺术美育让人感到快乐、满足、享受,它把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意义,以愉悦的体验浸润到学生的心田,碰触到学生的灵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追求美、享受美的权利,他们有着自己多重的人生兴趣与追求。而艺术美育等校园文化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其赏心悦目的舒适感,以其浪漫的风格,以其对于学生自身兴趣的感染与诱发,以其无压迫性的知识传授满足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和自身兴趣的需要,成为学生愿意接近和乐于接受的东西[6]。学校美育正是利用校园文化,通过艺术手段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中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中职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恰好符合了当今社会各行业对劳动者新的审美需求。很难想像,一个艺术知识贫乏、审美能力低下的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技工人才。

1.3“三个一百”和《公共艺术》是艺术美育的重要载体

学校艺术美育必须重视艺术经典的审美价值。七十多年前,朱自清在其《经典常谈》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文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表达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高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恒的魅力[7]。然而,如此众多的艺术经典,如何选择进校园、进课堂呢?为此,2012年教育部职成司组织开发了《古诗百首赏析》、《百首名曲赏析》、《百幅名画赏析》3本人文素养系列教材,内容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注重经典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能让中职学生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体味古人的博怀,感受艺术大师的文脉搏动,领略祖国雄浑的文化积淀,欣赏世界灿烂的多元文化,使学生精神和身体两方面都能得到健康成长、和谐发展。2013年8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公共艺术》出版,分为音乐、美术两册,教材贴近现代中职学生实际,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音乐雅俗共赏,美术图丰文简,成为中职学校艺术美育新的载体。这是对学校艺术美育系列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做出的有益探索。

2正视中职学校艺术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只要有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示、诗歌朗诵等,就存在着艺术美育。但总体上看,美育仍然是整个中职教育事业中极其薄弱的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2.1缺乏对艺术教育应有的重视

中职学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8],重技术轻人文、重应试轻素养、重课程轻活动、重比赛轻普及,很少能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教学时数。我省教育厅要求全省各类中职学校在2015年春季学期将公共艺术课列入教学计划,意味着这项工作也才刚刚起步。在学生层面,由于学制短,专业课程繁重,缺乏对艺术人文的追求动力,即使学校开设艺术课程,上课也是敷衍应付,谈不上对自己审美品位、艺术修养的提升,更谈不上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2.2缺乏相应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首先,中职学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与相关师生比要求存在很大距离,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其次,中职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录用、储备艺术科班毕业的教师很少,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多数学校甚至安排其他基础文化课的教师应付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又把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艺术教学,过分追求专业化、技巧化,使得艺术教育停留在纯技术性的层面,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育人效果。

2.3缺乏必要的艺术教学条件

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室和场馆,限制了艺术类教育教学的开展。多数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被安排在一般的桌椅固定的教室,不利于教师开展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一些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乐器、音响、投影设备,教师没有条件给学生演示各类乐器和各种绘画材料的不同艺术特色,学生更没有条件亲手尝试、亲身体验,有些艺术课教学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课程目标。

2.4缺乏有品位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

中职学校所开展的第二课堂等课外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其思想性、趣味性、观赏性、艺术性等表现一般化,文化内涵欠高度、深度、广度。很多艺术审美活动仅仅局限在感性的形式,导致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产生不了艺术美在内心的共鸣和冲动。音乐活动、文艺演出、书画展示等只停留在照搬及模仿电视、明星的作品,没有深刻领悟艺术中所贯穿的创造精神和人文思想。另外,艺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很难找到结合点,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与一般的文体娱乐活动差别不大。

3多措并举,以艺术教育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意见》对学校美育工作规划了从2015年到2020年逐年推进的总体目标,对中职学校开展艺术美育指明了方向。

3.1发挥艺术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学校艺术美育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和实施,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中职学校的美育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个教学学时,逐步开齐开足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同时要积极落实教育部推荐的“三个一百”人文素养系列教材和《公共艺术》(音乐篇、美术篇)进校园、进课堂。通过课堂教学,艺术课所产生的美育成果会扩展到整个校园生活,将推动校园艺术气氛逐渐浓厚,审美文化得到传播和再创造。

3.2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艺术课的必要补充,特别在当前中职学校艺术课程和课时偏少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艺术活动是创造校园审美文化的主要途径,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中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艺术特长少,学校首先要重视艺术普及教育,支持团委、学生会开展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剧、摄影等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社团创造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邀请文化艺术前辈举办讲座,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积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职学校艺术教育要探索与突出学生专业特色、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提高,使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丰富知识、提升素养的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3.3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学,成败在教师,正如让•皮亚杰所说:“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和师资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目前,中职学校审美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专职艺术师资缺乏是主要矛盾,暂时可由具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必要专业培训后任课,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要制订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一手抓教师的人才资源引进,形成增量;一手抓全校教师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盘活存量。同时,要促使学校领导增强艺术修养,成为美育工作的内行,自觉地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3.4改善艺术教育设施条件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艺术美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一直是美育的短板。中职学校要规划好艺术美育的发展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满足美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学校应该建立艺术美育器材补充机制,每年有计划地购置一些设备,主要包括教师进行艺术课程演示的教学设备,学生用于创作的乐器、美术工具,记录和保存学生艺术审美活动成果的基本设施设备等。要创造条件、不断积累,逐步完善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尤其是艺术教学场馆、校园文化活动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建设独立、功能齐全的学生艺术活动中心。

3.5建立艺术教育评价制度

第4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在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始终宽泛地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多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然而,真正将艺术教育明晰定位在“艺术”,且将其以综合的方式呈现的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艺术课程,这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而教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的。为了避免与以往的艺术教育在概念上发生混淆,中小学界常称之为“艺术课”、“综合艺术课”或“艺术综合课”。

无疑,这样一门艺术课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业已习惯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广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现在从事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师,目前情况下,跨学科教学存在现实的困难。5个年头过去了,师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甚至困扰和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新体系的构建,着力使艺术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在改革之初,学院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系,主要承担我省贯彻实施国家新课程——小学艺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研究任务,也是学院创建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重点科系,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艺术课程师资培养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自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专职综合艺术师资以来,小学艺术教育系紧紧围绕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托课改实验区基地鲜活的案例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带科研,深入研究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和较完整的架构,为我省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历史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1]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一个零点计划,其逻辑前提是科研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所以要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我国在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其高瞻远瞩的意图不言而喻。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是将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统一性和专门性转向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个性化和综合性。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学科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综合的架构参与社会发展。”[2]“使之从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逐步过渡到培养有较为宽广知识背景的和多方面能力的教师,再到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教师或能够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便为通才教育准备师资。”[2]

可以说,综合是科学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综合艺术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语言,用于人际交往、美化生活、美化自然、“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乐意在艺术世界中徜徉,陶冶性情、美化自我、“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在本次课改所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还确定了艺术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指出,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中义先生曾提出“精神成人”的理念。应该说,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还包括了人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如今,艺术教师应该既是创造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交流型教师,也是方法型教师,更是因材施教型教师;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纽带,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艺术之花的园丁。因此,在现代艺术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文化涵养,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审美素质,坚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要求素质发展全面的教师。

二、探索与实践

我国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率先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学院,其中,艺术教育系以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为培养模式。为使未来的小学艺术教师在五年的有限时间里完成多项的学习内容,努力达到全才型的教师的目标,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师资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将之定位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艺术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艺术教育整合与发展能力和开拓精神,“多能一专”,适应小学艺术课教学的合格师资。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多能就是“必须具备所学专业各个方面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应该在自己的本专业方面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3],所以,一专多能就是素质“素质更高更全面”,我们期望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紧扣《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在大艺术观的背景下,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艺术教育能力,进行教学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能力,组织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等,还应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上,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师范性相一致,“共性”与“个性”相渗透。

(三)基础全面专业凸显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以人文素养与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贯穿融合,促进学生在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和愉悦性学习中,将艺术学科内部质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将艺术与其它非艺术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此外还设立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综合类活动课程体系,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讲座、观摩、体验、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能力训练,确保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公共必修课: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乐理基础、钢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戏剧表演、美术基础理论、素描、图案、色彩、国画、手工、书法篆刻、中外美术简史、工艺设计、电脑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小学艺术教学法等。

3.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主辅修的方向进行选修)民乐、管乐、电子琴、电脑音乐制作、儿童歌曲创编、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技术与赏析、壁画设计、工艺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

4.综合类活动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采风与实践、各类知识讲座等。

(四)“2·2·1”的课程方案

根据我院招收五年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艺术教育“2·2·1”(既普修、主辅修与整合)专业培养课程方案。

“2”(指1—2年级)为普修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活动课。为三、四年级主辅修期进入音乐或美术学科高一层次的学习打下宽实的基础。

“2”(3—4年级)为主、辅修期。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开设公共文化课,根据学生特长,分别开设主修音乐辅修美术和主修美术辅修音乐两大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或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在主修音乐或美术的同时,辅修其中一门专业(美术或音乐),并溶入艺术其它门类综合活动课、艺术创作、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实习。

“1”(5年级)为整合期。第五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必修课程之外更多是选修课程与活动整合,其中包含8周的实习,外出艺术采风和毕业创作与毕业汇报。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辨以及参加12周的毕业实践活动。

(五)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

在培养规格上,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艺术专业基本能力与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具体来说,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音乐基本能力:含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音乐技能方面,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功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功分别为“弹”、“唱”、“跳”,一项专长即会演奏一件民乐器或管乐器。

2.美术基本能力:含美术理论与美术专业技能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与美术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技能方面要求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造型能力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造型能力分别为色彩、装饰、国画,一项专长为工艺制作。

3.舞蹈基本能力:含舞蹈理论知识与舞蹈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具有鉴赏评析中外舞蹈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中国民间、民族等舞蹈片断及小品,能够表演和创编少儿舞蹈。

4.戏剧基本能力:了解戏剧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史,具有鉴赏评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戏剧片断及小品,能够创排简单的儿童剧与戏剧小品。

5.教育基本能力:

(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具备良好的艺术通识通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能运用美学艺术理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掌握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即“三笔”“两Hua(话、画)”一报,三笔就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两Hua即简笔画与普通话,“一报”即板报设计。

(4)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要求每位毕业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制作的课件,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教学。

(5)具备组织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利用乐器进课堂组织教学,能够组织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能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

(6)具有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对专业教育理论及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因为就目前而言,艺术教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教育研究者研究好了由教师来实行,更主要的是靠教师结合实际自己的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成效与反思

第5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艺术课程;个性教育;教学改革

艺术教育是一门讲究个性、追求创造的课程,它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较大程度地影响着高校艺术教学课程的发展,尤其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教学中用到的方法与技巧也得跟着更新。在课程改革中,怎样进一步开展艺术个性教学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综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谈谈艺术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方向

我国艺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偏重传授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学生艺术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目前,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方向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课程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第二,课程设置采取两种类型:其一为分科的美术、音乐课程;其二为综合各门类的艺术课程,各地、各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第三,注意激发学生艺术学习兴趣,也注重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内在结构和特点,充分发挥艺术各学科在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对社会贡献方面的独特功能。

二、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二化”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我国艺术教育起步比较晚,人们对艺术内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因此我国各学校在艺术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艺术教学实践中,“二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是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模式建设,从而过于偏重艺术教学的理论化。虽然培育的人才能够透彻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能力有所欠缺。二是完全按照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教学课程而设立,导致了艺术教学轻理论重实践。由于过度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基础知识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使得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因缺乏理论知识导致所设计的作品含金量偏低、流于表面形式。以上两种人才在当今社会很难有好的发展,因此部分大学生为改变现状被迫花时间去参加某些培训机构继续接受教育,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2.艺术教学的实效性差

艺术教学的实效性,指的是方案的创意、设计、理念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艺术教学课程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自制的课件传授知识。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90分钟的课堂,教师讲课的时间占到70分钟以上,甚至少数教师的讲解从开课持续到课堂结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很难接受,更谈不上艺术审美个性的培养。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审美能力,加上艺术理论课程相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下降,艺术理论教学的成效不容乐观。

3.实践教学薄弱

艺术教学课程的纲要对该学科的实践课时与内容都有明确规定,但在教学中基本流于形式。学生的教学实践通常是在校内实训室内完成,它是一种模拟的环境,跟现实有极大的差别;艺术实践教学是一种模拟训练,往往过于理想化与形式化,没有达到真正的实践目的。因此,当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他们的思维大都停留于模拟实训环境中,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不能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

4.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目前,大多数学校面临师资短缺的局面。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调用部分教师来担当艺术教学任务;同时还面向社会或高校直接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从事与艺术设计专业相近的教师工作。这些学生稍加培训还是足以胜任这门学科的授课工作,但他们没有任何教学经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革下应当如何发展艺术个性教育

兴趣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按照教师预设的轨道前行,从而教学变成了“说教”,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探索性以及实践性。这种艺术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发展艺术个性教育势在必行。

1.全面理解课程目标,增强目标要求的针对性

教师需明确课程目标,围绕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改善,整个教学过程要以提升教育功能为宗旨。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有效结合,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学生艺术情感与人格的共同发展。需要注意目标的层次感,根据不同的艺术范例主题与课型,根据学生自身艺术素养发展的不同状况,制定出层次分明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增强其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情境有效结合,选择学生熟悉的人与事、景与物为载体,通过实践让学生从中感知艺术生动的表象,领悟出艺术的独特价值,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主动探索与学习艺术美。

2.正确把握课程内容,注意激活教材美育功能

要想正确把握课程内容,首先应该抓住知识重点,突破艺术教育的难点,深度理解艺术范例中的文化内涵,重点掌握其核心要求与知识部分,找准教学的难点。其次,重视整合联系,关注衔接环节,根据范例主题进行整合设计,从不同艺术类别进行多种角度的切入,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尤其是音乐、美术课程的有效衔接。最后,教学需要突出美育功能,教师要充分感知艺术范例在艺术表现功能上的广泛特性,针对不同范例主题,开发与补充相应的艺术教学资源,尤其需要引进新颖的艺术内容和民族、民间艺术内容,进而增强现代艺术教学课程的生活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

3.努力改进教学模式,突出现代艺术教学思想

改进艺术教学模式,加强艺术实践体验。根据艺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通过强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艺术体验机会,促进学生亲身感悟艺术课堂的氛围。新教学中应重视师生民主互动,由于学生自身对艺术学习有不同的感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适时调整。目前,艺术表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应有机整合信息技术,注意艺术教学中的创新发展,同时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不断创新艺术教学模式。

4.完善学习训练方式,注重学生艺术素养发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注意指导学生有多样化的审美体验,经历听、画、奏、做、讲、演等多种学习过程,将艺术的创作、作品与欣赏联为一体,同时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充分体验艺术的和谐与创新。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艺术人格与情感发展。在艺术教育的课程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培养,它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个人情感等方面,理应着眼于全方面要求来设计学生的艺术训练方式。

5.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提升艺术课程教育价值

艺术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对照目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引导功能。所以,要参考《成长记录册》的设计精神,改变传统的做法,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艺术课程评价不宜采用一般考试和分数,应提倡学生自己展示收获与成果,建立“档案袋”等;还要注意引入家长的评价和同学及合作者的评价等,关注他们的艺术综合素养的提高;实践评价要有层次化和个性化,根据学生自身艺术素养的不同状况来具体实施有层级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艺术素养,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现代艺术教育追寻的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真情来开启审美者的心灵之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该以情施教,通过情感手段来挖掘出艺术教学中美的元素。美与情相融合,从而激发出学生对艺术的主体意识,主动关注人类与自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如在讲授《最后的晚餐》这幅举世名作时,可以通过充满激情的声调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揭示犹大的卑劣、丑陋,表达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让学生深刻体会此画的意境,分析达芬奇作画的技巧,以达到学习主体的情感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6.发挥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

在具体艺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1)积极采用多种新颖、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参观访问、音乐以及游戏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形象的感知与想象能力,进而提升其对艺术教学的兴趣。(2)重视积极情感所发挥的作用,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快乐情绪,促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实现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四、结论

教学改革是没有止境的。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发展个性是关键。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可喜的成绩,但是今后还需要在个性化教学中认清目前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正确的艺术教学原则为导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艺术教育定能走出误区,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我们坚信,随着各高校对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还会有更好的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徐越.从社会调查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02):45-47.

第6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摘 要:现代社会对人的人文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职专艺术教育应当以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改革目前的职专艺术教学,将人文教育落实到教学中去。

关键词:艺术教育 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呈现出艺术教育的新思路,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与之相对应,艺术课教学的改革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茶。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教改中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地融入到艺术教学中去。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

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人文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当务之急。

一、人文索质教育在艺术教学中的体现

职专艺术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读书、欣赏、参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勃朗宁说:“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林语堂先生说:“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

艺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充实人、丰富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又是一种主体由内而外的自由“倾吐”,其目的亦在于创造、出新,解放人的思想、心灵,以便高扬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艺术课教学的目的即在于“人”,在于解放人、充实人和提升人。这门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浓郁、强烈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应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现今城市中大部分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苦难,生活阅历少,又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小圈子,很难去理解、感受高雅艺术中人物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同学们展示丰富的艺术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链接外,还应有意识地将同学们带出课堂,到社会中、生活中去寻找、体验,进而感悟。

要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教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艺术课教师应该教学生以爱美的心,教他们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把艺术教育和文学教育打通。

因而,职专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人文教育。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艺术鉴别力甚至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艺术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改革职专艺术课教学

1、对教师的要求

艺术课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学生,需要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艺术课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挑战,勇于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做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人、专业技能过关的人,才有资格在今天教书育人。

2.对教学的要求

第7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fied teachers in rural place is the bottleneck of arts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alysis about the practical problems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ts and arts education faculty, and exploration about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rt teachers in rural plac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re the questions which the teaching staff of the whole society must be of concern.

关键词: 农村;艺术师资;建设

Key words: rural place;qualified teachers of arts;construct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67-02

0引言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自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在法规、管理、师资、教学、科研、设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目前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却仍然不被重视,特别是农村学校尤为严重,其中关键又是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很不乐观,严重制约艺术教育的发展。科学规划农村艺术师资队伍发展的规模与质量,探索农村艺术师资培养与培训新途径,是我国艺术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

本人设计了调查问卷,就农村艺术教师的基本情况、师资情况、职业道德情况、能力结构情况、继续教育现状等六个方面的情况对当地所有乡镇76名艺术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并对38位人员进行座谈,同时在有关教育管理部门获取了第一手资料,通过汇总分析了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1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艺术教师整体素质不够高表现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上课不认真,甚至放任自流,不善于学习,信息闭塞,观念落后,跟不上新形势,教学方法老套,教研意识淡薄,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墨守成规。

1.2 农村艺术教师配备不够合理一方面是艺术教师缺额大,另一方面是艺术教师改行多。

1.3 农村艺术教师继续教育不够完善领导不重视,教师本人不愿意培训,培训方没有很好组织培训,继续教育缺乏激励机制,教师的培训费用负担过重,培训机构不很规范。

1.4 农村艺术教师生活状况不够理想主要是收入少,离家远,家庭负担重,住房条件差,业余生活单调等。

1.5 农村艺术教师结构不够合理农村专业的艺术教师数量不够,教艺术课的大多是兼职,用上艺术课的时间上其它课。同时,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两种不搭界的课都上好,即使想上好艺术课,也是杯水车薪,力不从心。

1.6 农村艺术教师评价、考核、激励、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将艺术课视为小课,对艺术教师的管理仅停留在考勤管理、获奖情况、教研科研、全体教职工民主测评等很浅的层面上。

2对策分析及建议

民族的振兴在于教育,教育的振兴在于教师。教育改革如果忽视教师这一重要因素注定是失败的。所以,要把教师的选用、培养作为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落实,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比较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2.1 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地位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切实把艺术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上。

2.1.1 当地政府、教育局及其它管理部门要贯彻落实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依法治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三个面向。要担当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重担,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审美情趣、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1.2 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一系列的提高艺术教育的长效机制,将艺术教育落实与否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因素。

2.1.3 教育局下设教研室应有音乐、美术专门教研室,配备专业教研员,严格管理各镇的艺术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施行教学。

2.1.4 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因材施教,统筹兼顾,提高所有学生的审美素养。

2.2 更新艺术教师的新课改的思想转变教师新课改的观念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从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才能有效实施新课程实验。

2.2.1 不断提高艺术素养。中小学艺术教书工作者是以教材为依托,以审美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艺术教育活动,自己必须有能力胜任艺术教学的素养。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教师职业素养,教学基本能力,专业相关的知识;

2.2.2 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结构中重要的因素。艺术教师要摒弃原来“一张嘴,一只手,一本书”的形式,结合新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开放式教学;还要掌握艺术界的新动向,将新理念、新知识、新信息用于教学活动;要积极探索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并将艺术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其它学科,并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沟通;要大胆进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艺术教育质量的飞跃。

2.2.3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内在发展需求和教学相融合,达到身心的愉悦,促进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的观念。艺术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这就要求艺术教师学习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形成开放型的生态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共同发展。

2.3 加大艺术教师的培训力度

2.3.1 全方位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所有的教师要在学历、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现代前沿的教育理论、教学各方面的能力、专业知识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师德师风等各方面进行有计划参加培训。

2.3.2 充分发挥县继续教育中心的辐射作用。

2.3.2.1 建立艺术教师培训基地。一是签订协议书,具体分清县教师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的权力和义务;二是成立领导小组,将双方相关领导进行分工,提供培训的力量保障;三是健全培训机构,继教中心要专门成立一个科来负责全程培训的具体事宜,包括任课教师的学习、培训、选聘、考核,教学计划的拟定,授课的安排,课后的辅导等,被培训教师的食宿、考勤、考核等;四是分期分批培训艺术教师,可一年办一个暑期班。

2.3.2.2 举办艺术骨干教师培训班。艺术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决定着学校的艺术教育成功与否。所以要加大艺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每个乡镇中心学校必需分别派出一个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必需修完全部理论和专业课技能课的培训。这批骨干老师学成后,要从政策上、待遇上给予厚待,在当地艺术教育方面必须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老师,带动一方艺术教学的大幅度提升。

2.3.2.3 举办艺术成果汇报表演。每个学校都有各自艺术方面的特点,为了弘扬各自的优秀传统,教研室可举办一次盛会,集中到县里举办艺术节。一要有本土特点,二要有创新。形式多样,多姿多彩。

2.3.2.4 进行艺术课考核。内容可设计到硬件设施、开课率、兴趣班、课外活动、作品展、获奖情况、执行新课改情况等等。

2.4 打造地方艺术教育的特色品牌自编一些乡土艺术教材,发扬、创新本土民间艺术形式,让其大放异彩,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5 完善保障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评价、考核机制。

2.5.1 制定对教师的考核标准。评价是艺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根据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对艺术教师主要从教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爱心、教学和教学创意等方面来评价。

2.5.2 建立每位艺术教师业务档案。进行跟踪管理,提供进修、观摩、学习、研讨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2.5.3 建立系列激励机制。可以将艺术课外活动算教学课时,作品获奖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评模的条件,进一步完善新教师聘用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师德师风的考评细则。

2.5.4 完善援教制度。可采用如下的形式:一师多校,资源共享;专家援教,以帮带教;学生支教,教学相长;城乡交流,取长补短。

2.5.5 完善人事制度。推行全员聘用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合同管理的办法,推行结构工资制,多劳多得。通过转岗分流、脱产学习、停薪留职、下岗待业等途径,分流富余教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2.5.6 修改农村教师编制制度,调配专职艺术教师比例。

2.6 加强艺术教育资金的投入调整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与投资体制,加大基金投入,改善艺术教育基础建设。第一,配备必要的器材。教育主管部门应想尽办法,积极筹措经费,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必要的教学用具,县城以上的学校争取达到国家第一或第二种配备标准,农村镇以下的中小学力争达到国家三类配备标准。第二,加强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场地、设施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合理规划,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配备专门的教学用教室等场地,为教学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第三,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学校可针对地方实际,有针对性地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利用社会资源,动员部门捐助,发挥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参考文献:

[1]陈利敏.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6-68.

[2]曹亚丽.贫困地区农村美术教师的现状调查及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3]郭小利.农村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之忧思[J].中国教师,2005,(2):40-42.

第8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要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残缺的状况。无论是从国家规范还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甘肃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显示,在甘肃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不识乐谱者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9%;在大学期间,没听过交响乐、没参观过任何艺术展的大学生分别占85%、90%。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转贴于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1.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第9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贫困山区;中小学

艺术教育是普通学校实施美育的手段和途径,在文化课学习之余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开展审美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国家在九年制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艺术素质。但是,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却因高考而“乱了脚步”。高考是教育过程中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用来招贤纳才的工具,“一考定终身”成为全面检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如此思维模式下,分数为中心,智育为重心,文化成绩为一元核心,美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等内容势必“靠边站”,艺术教育的相关新课程难以推进。笔者调研发现,在应试教育最终指向高考,而高考又处于强势地位的前提下,许多中小学在实施艺术教育时出现功利化倾向。中小学不少教师甚至校长认为,实施艺术教育最佳途径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自费培训班,培训目的是特长加分,最佳成果是提高学校升学率。许多家长更是曲解艺术教育的本质,认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门需要花费财力物力的“多余课”,认为艺术教育是“有艺术天分的学生才需接受的专业教育”,这显然与国家在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的初衷相背离。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不少关于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政策,推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但由于这些文件是针对全国性的宏观指导,还没有具体到省市、乡镇的细则落实。至于贫困山区的中小学艺术教育需求,更是无法有效获得政策支持。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调研对贫困山区艺术教育提出以下对策。

一、探索“文化成绩+”模式,实现“智育+美育”人才选拔

随着艺术人才培养战略主题的确立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在美育建设方面加强了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精神形成文件贯彻落实。学校将艺术教育放在全新的课程设置中并制定相应政策、组织各类艺术活动,主流媒体将艺术教育放在历史新的起点上正面引导、大力宣传。艺术教育在如此氛围中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山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信息资源的不通畅等因素,其艺术教育无法与城市相比,以至于在实际工作落实过程中,贫困山区的艺术教育问题被“善意忽视”——很多山区中小学不重视艺术的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的山区中小学不能够达到艺术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要求,甚至于有很多贫困山区的学校并不设立艺术教育教学。而当地的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艺术教学也没有考核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贫困山区中小学生得不到符合要求的艺术教育成为常态。诚然,经济不平衡是客观原因,但是抛却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却更不容忽视,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考分数至上),缺乏规范的管理(让步语数外主课),课程计划空洞模糊(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这些问题在贫困山区中小学中普遍存在,阻碍了山区学生素质风貌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步伐。贫困山区的艺术教育在中国整个基础教育中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贫困山区学校的艺术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政府教育资金不到位,学校解释政策模糊,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学生家长认知不足,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等。但是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个别重点帮扶的贫困山区中小学即使开展了艺术教育课程,却与艺术教育本质内涵南辕北辙:这些中小学将艺术教育改为应试教育“加分单元”,成为少数培训机构帮助学生择区、择校的跳板。这些机构打着发展地区艺术教育的政策招牌,培训学生具备某些特招生所需要的考试技能,极大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当下,我国教育部门对九年制中小学艺术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政策法规,但在高考及各类唯分数论的影响下,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技能技术与审美内涵背离、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错位失衡等问题。当下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升学率,升学率直接决定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办学质量,升学率成为家长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而所有的升学率的最终节点都指向了一个位置——高考。为此,笔者呼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更新教育认知观念,探索高考“文化成绩+”改革模式,实现“智育+美育”优质人才选拔途径。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艺术教育功利化的问题。

二、均衡配置艺术教育师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受到经济文化影响,优秀的艺术教师队伍极易流向相对发达的城市,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师资明显落后。若想切实解决我国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来源问题,务必大力推行倾斜性政策,对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优待;若想切实解决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务必进一步完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政策①。笔者结合实际调研发现,个别贫困山区实行的“轮岗制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实行“帮扶+进修”政策,凡在城、乡连续任教六年以上或者在艺术领域有突出成果的艺术教师均具有资格参加。具体做法是:城市艺术教师到定点山区支教,乡村(山区)艺术教师到定点城市进修,时间均在1至2年。同时,对轮岗的艺术教师给予一定薪级补贴和晋升渠道。轮岗制度保证了山区艺术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促进城乡间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城市中的艺术教育家、艺术教研员走进贫困山区,深入山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第一线,及时了解基础艺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基础艺术教育的新动向,展开积极的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前形势下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艺术教师队伍存在较大的问题。中小学必须进一步整合艺术教师的力量,对学校进行最大限度的调整,完全可以聘请著名的艺术家来学校给学生上艺术课,进一步改革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招生制度。面向最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出复合式的新型艺术教师,不断强化艺术教师对艺术课教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②。轮岗制度可以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化,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如何才能全面提升艺术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艺术教育问题,还要从提升山区艺术师资队伍素质入手。因此,为了使艺术教师尽快领悟新的课程理念、适应新的课程状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为长远的计划便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艺术教师专业素养。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要切实解决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师资问题必须从资金角度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救援范畴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强化艺术教师的专业培训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运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贫困山区中小学与当地大学建立起教学合作关系——定期把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教师送到大学接受培训,提升专业技能。贫困山区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结业后,管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部门要根据教育实际情况,为艺术教师交流研讨搭建平台,开展如培训教师互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形成良好的专业和竞争氛围,提高贫困山区中小学教师的自信心和艺术课堂驾驭能力。

三、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全面发挥“人”的价值

美国艺术理论家沃尔夫认为:“艺术惠泽于人,而对它我们会毫无隐瞒地展现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的质量、价值观的深刻和理想的远大及其独特性,甚至作为一种文明我们生存的可能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取决于艺术在生活、爱和美等方面都给了我们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艺术在人与人之间和我们本身这两方面教给了我们什么。”④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实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全人”价值。鉴于艺术教育实现“全人”的特殊和重要功能,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教育法规保障艺术教育改革及新课程的地位。新课程在原来的音乐美术的基础上增加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内容,拓展了艺术教育的范围。同时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量,可以保证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贫困山区中小学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好艺术课程。同时,也要根据贫困山区实际,因地制宜,促进课程与地方优秀艺术资源的融合。以云南金平县贫困山区调查为例,云南的民族舞蹈历史悠久,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更是通过舞蹈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特色文化。但是,由于金平县山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少数民族戏剧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未得到应有重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可将民族民间戏剧舞蹈结合到中小学艺术课堂教学中,由专业教师和相关机构进行统一的编辑并制定出相应的课时计划。并针对各民族不同的风格特点给予指导训练和发掘,让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多感官参与,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而学生通过教师课堂丰富立体的知识讲授,深层次地认识民族戏剧舞蹈的内涵,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将地方优秀的艺术特色融入到艺术课程的实践,走山区艺术教育的特色之路,对学生、对地方艺术来说是“双赢”。

结语

山区在我国有极大的比重,加强贫困山区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路径。而加强贫困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路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在此希望广大有识之士加入到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出一份力。

注释:

①许中伟.缓解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紧缺矛盾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2):36

②李大庆.对当前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1):89

③郭小利.山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之忧思[J].中国教师,200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