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沈阳药科大学社科与文体学院,辽宁沈阳110016)
摘要: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正成为语言教学与培训的发展方向,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转型提供了依据和方向。药学类本科院校因具有浓厚的药学专业色彩,其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应融入ESP理论,为作为“后大学英语”阶段的药学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助力药学相关专业教学与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英语;药学;专门用途英语;转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25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56—02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沈阳药科大学科研专项基金”之“管理与社会科学类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面向药学英语的大学英语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QNJJ2013605。
收稿日期:2014—12—23
作者简介:佟晓辉(1981— ),男,辽宁锦州人。沈阳药科大学社科与文体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药学专门用途英语,应用语言学。
一、 研究背景
(一)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存在的问题
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必修课程,现阶段我国药学类本科院校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课程,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逐步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之一,因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就成为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指挥棒。但是,在我国英语教学水平普遍提高和以应试为目的的高中英语教学的不断强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各种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大学英语教师教给学生的内容有50%以上是他们在高中早就学过的”。[1]此外,大学英语教材多元化缺失,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语言学习成果难以学以致用,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大学英语本应该发挥的作用,为社会各界所诟病。就药学类本科院校而言,其大学英语服务目标模糊,未能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二)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转型的方向
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课程,在发挥其英语通识性作用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找到自身着力点,即服务于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助力专业教学与学习,强化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转型方向是以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为指导,深化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协作,加强专门用途英语师资培训,在大学英语中按照一定比例适当融入药学英语的相关内容。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才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向药学英语学习过渡。
二、相关概念
(一)EGP与ESP的概念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指普通英语。现行的大学英语基本上属于EGP范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中明确提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由此可见,EGP具有通识教育的性质。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与EGP相对,指专门用途英语。ESP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学习者提供所需领域的语言教学和指导,具有浓厚的专业色彩。药学英语、商务英语、海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均属于ESP范畴。
(二)EGP与ESP的辩证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过langue(语言)和parole(言语)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其中langue(语言)指社会共现的抽象语言体系,而parole(言语)则是指语言的实际运用,也就是语言的实现。这对理解EGP与ESP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EGP不受特定内容、特定职业和特定方法制约,其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体现的是宏观的语言教学、学习和运用。ESP以特定内容、特定职业和特定的方法为导向,其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运用英语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能力。因此, 将ESP与EGP区分开来的不是需求的存在,而是对需求的认识。[3]
三、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转型的途径
我国大学英语后续衔接对象定位模糊甚至缺失,而药学类本科院校因具有明确的专业性,其大学英语的后续衔接对象应当是药学英语。当然,因为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药学英语自然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药剂学英语、分析化学英语、药理学英语等诸多组成部分。药学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我国的药学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是每一门学科都需要从国外获取大量信息,更不是每一个专业都需要直接对外交流的……外语作为工具,本身就有可用可不用的自由,也有用多用少的自由”。[4]但英语对于药学类本科院校尤为重要,最实际的需要是学生和科研人员需要阅读英文文献,用英文撰写科研论文。可以说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药学教学水平、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把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衔接对象确定为药学英语,是与ESP理论一脉相承的。
(一)课程设置转型
“大学英语应调整课程设置,逐步将重心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5]大学英语是药学类院校开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学生的药学类专业学习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完成一、二年级的基础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药学英语课程。此时,很多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仍然觉得药学英语难度大,原因在于大学英语中缺少药学英语相关知识的引导和渗透,连篇累牍的英文药学文献让学生措手不及,所以对英语产生“陌生化”效应。药学类院校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大致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学生用母语学习药学知识,可以以此为契机,循序渐进地同步开设一些与药学英语相关的英语课程,如初级药学英语文献选读,抑或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有目的性地适当融入药学英语相关的知识,如药学英语构词法等知识。这样大学英语体系有了内在的目标,既得到了充实,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工具性学习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二)教学理念转型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多为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模式所主导,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在缺乏对学习者需求了解的情况下,盲目“一刀切”地扼杀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以ESP为导向的药学类院校大学英语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者信念(learner’s belief)和需求(need)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多方面内容。例如:在教材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在专业课教师的协助下,为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学生编写难度适中的药学英语相关的校内选读教材,并在精读课抽出一定时间进行讲授和点拨,与此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进而形成课上接受辅导、课下自主学习的良性师生互动的语言学习模式。
四、结语
以ESP理论为导向的药学类院校大学英语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专业院校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转型过程中仍需克服不少问题,例如:英语教师药学专业知识基础薄弱、配套教材匮乏等,这些都需要在转型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解决的办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ESP理论中寻找答案,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反复试验、磨合,一蹴而就的解决方式是不存在的。紧跟药学教育的步伐、在不断变化的需求分析基础上对大学英语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正是以ESP理论为导向的药学类院校大学英语转型的真谛所在。
[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T.Hutchinson & A.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关键词】行业英语教学;职场化能力;效果研究
如何建立一个既能提高高职经管类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同时又能够通过行业英语教学培植专业特色提升高职经管类学生的职场化能力,提升其社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于高职经管类人才的需求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一)对行业英语教学重视不够。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从学校开始自上而下的对行业英语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有些学校不开,有些学校也仅仅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课程教学质量难以达到要求。
(二)学生对行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主要在于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除了面试以外就是特别看重英语等级证书,导致学生、教师只注重考级过关拿到证书,而把行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抛之脑后。
(三)以行业英语为基础的学生职场化能力提升的措施不够。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课程相较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来讲更注重实用性、实践和互动性。但目前高职毕业生行业英语知识匮乏,又缺少实践层面的练习,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教师的师资还不能适应现在行业英语教学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精通英语又精通专业的教师比较少,另外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行业英语教学经验。
二、对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的内涵、学生要具备的职场化能力以及行业英语背景下,高职经管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场化能力的探讨
(一)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的真正内涵及经管类人才所应具备的职场能力。高职行业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英语系列教学中的末端环节,是基于基础英语和行业知识之上的一门较为综合的课程。它不仅仅是对基础英语学习的重复,而是利用英语语言对专业知识在一定层面上的再现,是两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的交集。另外在行业英语的学习中,起到了对基础英语知识的补充作用。从就业方面考虑,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课程有助于学生职场化能力的提升。
理解了行业英语真正的内涵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经管类人才应该具备的职场化能力。在这里从三个方面分析其所要具备的职场化能力。1、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全部知识与技能,既包含处理具体业务的能力,也包含整个项目的总体管理能力,行为方式和思维逻辑习惯。2、方法或普遍能力,即从事任何职业、行业都具有广泛的适用能力,如商务管理专业应具备一定的财会,信息收集及处理以及外语交际力等能力。会计和物流岗位应具备对其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程序、方法和操作规范、标准熟练掌握的能力。3、社会能力即有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创造自我提升的空间。
(二)行业英语背景下,高职经管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场化能力。将以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总结出高职经管类学生所应具备的以行业英语学习为依托的职场化能力,主要是五个方面:1、听力理解力。经管类行业英语听力理解的作用是使学生在各种工作环境下熟练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正确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吸收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活动。2、行业英语词汇记忆与阅读理解能力。经管类的专业人才需要处理的阅读材料包含大量的经管类专业英语词汇和英文缩略语。因此与之匹配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和风俗差异。3、写作能力。经管类岗位不可避免的会处理一些英文的电子邮件,传真等,这就要考验员工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了,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经管类学生应掌握物流法规,熟悉常见商务公文语言的特点及写作格式。4、翻译能力。这主要是指学生应掌握外事生活起居、餐饮、办公、营销、广告等常用英语翻译能力,并且具备邮件、合同、产品说明书、企划书等的翻译能力。5、英语交际能力。经管类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基本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主要包括基本的商务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情景会话,外贸流程中各环节的简单表达。
三、对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教学创新的措施
(一)创新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主要包括“规划与建设”和“运行与执行”两大部分,要由经管系各专业和基础部共同合作,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建设和实施。
(二)对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教材的创新。我们在经管类行业英语教学中分别设计了八个主题单元的内容,这八个主题单元组成了一次完整的涉外贸易的过程,分别是建立贸易关系、检查贸易背景、贸易谈判、合同的达成、付款、包装、交货、投诉和建议。而且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力求与真实的贸易过程相贴近。
(三)改进、创新高职经管类行业英语的教学方式。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注重的方法是必须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如:探究式教学、STEP教学法等。
(四)对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的创新。首先从教学管理入手,把教学管理从以教师管理为主,转向以学生在一个团队中自我管理、自主管理为主与教师监督管理相结合。加大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的比例。把只重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转变为更加重视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效果。
通过分析和相应的改革措施,同学们普遍反映,在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行业英语课程中既丰富了行业英语知识又对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用另外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强化,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学习面拓宽了许多,同时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改革探索,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
[分类号]G350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本科教育经历了医学图书情报、医学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现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本文对20年来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索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1、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回顾
1.1 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程
1.1.1 医学图书情报阶段(1985-1992) 1985-1987年,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先后批准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专业。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学图书和情报部门中学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有10门: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医学情报学概论、图书分类学、工具书概论、情报检索语言、医学科技情报检索、医学情报分析与研究、期刊资料管理。在借鉴世界和国内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经验基础上,为探索我国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以及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1.2 医学信息管理阶段(1992-1997)1992年9月,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决定将“情报”改为“信息”,国家科委把“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2年10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更名为信息管理系,掀起了全国图书情报院系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更名浪潮。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情报专业”调整为“信息学专业”,并归类于“历史学”学科门类(可授历史学、文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情报”改“信息”对于中国情报学研究以及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医学图书情报教育也顺应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湖南医科大学等四所传统医学院校也相应更名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逐步形成以信息管理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方案。
1.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997-至今) 从1997年4月开始,原国家教委组织了对当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增设了管理学门类。在管理学门类下,首次设立了一个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组建的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中,信息管理专业名称被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科技情报等专业名称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取代。我们常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药学方向)简称为卫生信息管理(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院校有: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2002年底,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更名为“医学信息学”专业;2008年南通大学获批“医学信息学”专业。到2009年,有49所医药类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专业。
1.2 医学信息管理研究生学历教育发展
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在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专业中设置培养方向完成硕士乃至博士学历教育。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则多放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二级学科。1984年至今,已有10家单位依托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一些单位还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学等专业招收硕士。
2、医学信息管理学学历教育现状
2.1 本科学历教育现状
2.1.1 本科学历教育概况本科学历教育情况见表1。从时间上看,1998年前有四所院校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专业调整之后增长为49所,学科发展态势喜人。从空间分布看,9省市有三家以上院校开展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8省市有一家医药院校开设本专业,高等教育大省发展尚显不足;9省市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空间上的分配不均衡说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设置有待加强。从院校属性看,有38所西医教育高校;9所中医药大学;2所药科大学;7所独立学院,5所211、985工程大学。从专业名称看,专业设置体现在三处(2009年招生目录):①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0102);②生物科学类:医学信息学(070408W)(目录外审批);③电气信息类:医学信息工程(080624S)(试办)。还有一些院校在其他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本科生,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2.1.2 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医药高等院校大多结合自己的医学特色对此进行细化,比如中南大学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拥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中国药科大学规定:本专业培养从事药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
2.1.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尽可能突出医学或药学特色。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各高校选择基本一致,即包括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方面,结合具体培养目标选择自主特色课程体系:一是从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衍生而来,融入现代图书情报学课程,比如信息分析与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二是以计算机等IT技术为主,主要面向卫生信息系统或医院信息系统。三是医学或药学特色课程设置。
2.2 硕士学历教育现状
2.2.1 硕士学历教育概况
自1984年,先后有10家单位获得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又以情报学为主。吉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辽宁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招收信息工程、湖北中医学院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招收医学信息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等。这既说明医学信息管理发展前途方兴未艾,也说明交叉学科发展的无奈。由于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呈现杂乱无章的发展态势。
硕士学历教育情况如表2所示:
2.2.2 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现在各培养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办学实力上,其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在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扎实并有所创新,能够对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等图书情报学关注的领域有所建树;二是研究生在医学信息分析、研究、咨询等领域从事高级研发工作;三是培养面向各类机构培养高级人才从事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2.2.3 入学考试与研究方向:2010年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显示:从考试科目看,包括两类:一是考察常规图书情报学知识,多以信息管理或图书情报学综合形式出现;二是给出多个选项,供考生在图书情报学或生物医学内容上选择。从研究方向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医学信息分析与检索和数字图书馆(见表3)。
2.2.4 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理论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某一具体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及课程开设情况,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表4总结了2009年部分培养单位课程设置情况。
2.3 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至今国内还没有一家医药类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图书馆、情报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无疑阻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医学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积极探索博士层面的专业教育,创造各种机会尝试医学信息管理方面的博士培养机制。比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院校在其它专业下开设了医学信息学及卫生信息管理等方向的博士研究层次,积极为申报独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积累经验。
3、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策略
3.1 中美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比较
我国的医学信息管理学发展于图书情报学,在课程设置、教学上普遍侧重于医学文献信息的处理,与美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相差甚远。美国并没有单独倡导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而是将之融入在医学信息学教育中。美国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简称MI)的教学层次是多种多样的,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7种类型,但绝大多数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而且很多机构的重点是医学信息学的科学研究。这是因为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众多的医学信息学研究课题也需要研究生来做。比较而言,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没有成熟的学科体系,缺乏博、硕士培养机制;教育层次上过多集中在本科阶段,这无疑限制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教育为主的学科建设制度阻碍了医学信息管理纵向和横向研究的拓展。
3.2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对策
3.2.1 关于学科定位:同美国相比,我国执行的本、硕(博)专业目录对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不统一,没有针对医药信息管理的类目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桎梏。有学者认为在医学信息学或医药信息管理没有被正式列入学位目录的情况下,将其并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更有利于医药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鉴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有特定学科内涵,医学信息管理学及其相关专业(比如医学信息工程)归于此非最佳选择。笔者认为,在医学门类下成立“医学信息学”一级学科更为恰当,下设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信息统计等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成立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制订专业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在全国选择一些学术梯队、科研项目、专业发展上有优势的大学建立省部级乃至国家级学科基地,集中各种资源加强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3.2.2 关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多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就说明这一点。项目建设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只有通过大的项目研究,才能出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素质人才。然而,1999年至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显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246项,医学信息管理教育机构中仅有中南大学获得2项、南通大学获得1项资助,占总数的1.1%;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面,仅有中国医科大学获得1次资助。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大项目支撑学科发展。纵向研究上,要争取大项目支撑,产生大成果,以此带动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项目申报方面要突出交叉优势,力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等高层次项目资助;横向研究上,结合医学信息管理学的综合优势,开展与相关学科、国内外科研、医院等单位的联合攻关,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各教育机构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合作,用“抱团过冬”的意识发展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
1.1形成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环境要素的生物学特征根据中国地质——古地理时间,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冰河期变化、冰川消失、气候变暖,导致形成了3个自然区带——东部季风区温度带、西部干旱区温度带和青藏高原区垂直温度湿度带,奠定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环境生物学的基础。从而决定了中国鼠疫主要宿主、鼠疫主要媒介以及鼠疫菌生物型的分布和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生物学特征。根据中国自然地势,由西向东、由高到低分成3个台阶和2条棱线。第一台阶地域:发源于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至横断山闭合的广阔地域。第二台阶地域:发源于第一台阶地域以东和第三台阶以西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广阔地域。第三台阶地域:发源于第二台阶以东,东起黑龙江省,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东至渤海、黄海的广阔地域,从而奠定了形成中国生态地理景观型的基础。生态地理景观明显的气候区域性影响了动物地理的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差异,这些都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中国生态地理景观型生物学特征的形成还要受中国鼠疫宿主、鼠疫媒介、鼠疫菌基因组型、生物型的影响。
1.2中国鼠疫菌DFR/MLVA主要基因组型生物学特征及其分布鼠疫菌基因组型与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及其主要宿主、媒介密切相关,自然组合形成鼠疫生物群落,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相互适应,同步进化,维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群落的延续[6]。中国鼠疫菌DFR/MLVA主要基因组型生物学特征及其分布、主要基因组型的分布见图。
1.3中国鼠疫菌、生物型生物学特征及其生物型分布鼠疫菌生物型是鼠疫菌起源进化遗传性状最稳定的生物学标准,是鼠疫起源进化谱系的“活化石”,也是该菌起源进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8]。中国鼠疫菌、生物型生物学特征及其生物型分布见图2。
1.4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的哺乳类、鸟类动物至少1000余种,但是鼠疫宿主却只有86种。而这些鼠疫宿主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作用并非完全相同,可区分为鼠疫主要宿主、次要宿主和偶然宿主[9]。中国大陆内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的分布见图3。
1.5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媒介鼠疫主要媒介具有传播鼠疫菌的特异性结构与功能。携带鼠疫菌在其宿主之间,维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群落的延续。鼠疫媒介是鼠疫生物群落不可或缺的成员。如失去媒介的联系及其生物群落中的生态作用,鼠疫生物群落自然环节将中断和解体。鼠疫自然疫源地将不复存在。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媒介详见表1。
1.6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起源、演化动态与环境生态位生物学规律自然界千姿百态,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万千,直接反映到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而影响到物种生存起源进化和遗传演化的发展,近年来提出的鼠疫生物地理群落指征、两级分型法、三项指征命名法较好的划分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型、亚型、生物学特征见图4.
1.7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演化动态综合上述分析,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森林草原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型。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均起源于该疫源地型。
2讨论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形研究是一项庞大的多学科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我国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所积累的鼠疫科学研究成果。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实验研究结果、大量的传统与现代科学研究内容、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报告、理论分析和应用实践研究资料,是全国老一辈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集体创新的成果。本研究针对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相关基础理念。
天体运行规律与生态地理环境决定了鼠疫生物地理群落生物学基本规律,奠定了生物起源进化、种族延续的基础,是研究鼠疫生物地理群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基本的要素,依据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气候、气象因子驱动鼠疫的动态,地形地貌对于鼠疫的分布及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形研究是探索中国鼠疫中长期预报、应急反恐的科学依据。依据准确有效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工作,为确立鼠疫疫情的发生和潜在生物恐怖袭击提供了本底对照参考,快速确立鼠疫病原学的来源及可能存在的传播路径。准确的中、长期鼠疫检测预报是作为长期监测预报共患烈性传染病模型的基础工作。中国鼠疫特殊性及鼠疫科学资源是全世界最丰富独特的科学资源,中国鼠疫在诸多方面已步入世界鼠疫研究的前列,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国家。
【关键词】
规范管理;医学科研;档案
基金项目:广西卫生厅自筹科研经费课题(项目编号:桂卫Z2009149)医院科研档案归档在某种程度上档案管理工作可谓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桥梁与纽带,医学科研档案是医学研究过程和产出的载体,蕴藏着大量的科研成果、科技专利、高新技术、学科建设、科研思想等科研信息,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和无形资产,它是进行科研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1]。在现代科技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档案资源随时都可以转化为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 医学科研档案归档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科研档案是在医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是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和反映,管好和用好科研档案,对于提高医院科研管理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2]。医学科研档案是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树立档案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认识档案的潜在价值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根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五章规定:“各单位都要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基本原则,根据科技档案必须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的要求,建立健全科技档案工作,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我院办公室严格科研档案的管理,完善科研档案归档的管理制度,定期移交科研档案。
2 医学科研档案规范管理的作用
2.1 科研档案又具备有其自己的特点,做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之一,就是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兼职档案人员,要使档案完整地保存下来和充分利用,必须科研人员的配合。医院综合档案室档案员要对研究项目形成材料实行全程跟踪,确保材料的齐全、完整,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医学科学研究涉及面广,是个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它与一般自然科学及生产技术的研究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独特性[3]。科研项目结题后,科教部的兼职档案员将档案移交到医院综合档案室,由医院专职档案员按照科研档案的归档要求对项目的档案材料进行审核并移交归档。如课题组需借阅项目档案,可以按规定程序向医院综合档案室借阅。科研档案在服务于科研活动、提高医疗水平、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院科研档案的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在医院档案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采取两种规范管理:一是分类管理,包括临床、医技科室、职能科室的科技人员管理。二是职称管理,包括主任医(技)师;副主任医(技)师,主治医(技)师。要求担任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职称一定在中级职称以上。先后建立了科研人员档案、科技成果档案、人才培养档案、科技规划档案等一系列基础资料计算机数据库,逐步完善对科技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科研档案不仅是进行科研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科研档案本身虽有价值性,但其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方能有效利用[4]。
2.3 分类 医院科技档案的分类要根据科技档案的性质、内容、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把科技档案划分成一定的类别,使之能正确反映出产生这些档案的历史条件和工作活动的真实面貌,达到便于保管和充分利用科技档案的目的[5]。
3 出台激励措施,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完整的科研档案是科研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我院领导班子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加强我院的科研管理,不断完善医院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使科技兴院形成共识。制定出详实的科技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并以此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增强医院的内涵式发展实力。科学技术的进步要依靠人才的优势,院领导带头搞科研,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把科研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
3.1 建立健全了“五、三、三”管理机制 即院领导班子为决策层;学术委员会为督导层;科教部为管理层;临床、医技科室为实施层;课题组(人)为攻关层的五层级网络化管理体制。
3.2 采取三种办法规范管理 ①规范化管理科技人才:一是分类管理,包括临床科室、职能科室的科技人员管理;二是学位职称管理,包括医院引进的人才,博士后、博士、硕士等;三是聘约管理,由院长领导的聘约制,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②标准化管理科研设备:资源共享医疗设备,充分发挥医疗设备在医院科研中的共享作用,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在科研中的作用,加强人员培训,大型设备上岗证,实行标准化管理;③制度化管理科研工作:先后制定了院学术委员会章程,重点学科管理办法,科研基金管理办法,院青年基金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评选条件,人才引进培养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做到科技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清晰,有章可循。
3.3 实行“三倾斜”强化激励手段 ①“政策上倾斜”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科技兴院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②设立了科研成果奖、新技术、新项目奖、学术论文奖、科研课题中标奖、科技拔尖人才奖、科技兴院优胜集体奖,每年评审一次并召开每年度的科技表彰大会;③“奖金上倾斜”每年从医院收入总额中提取1%作为科研教学基金[6]。
由于激励措施的出台,大大的提高了临床医师做科研,写文章的积极性。所以,科研档案兼职人员,平时应注意档案的分类管理及收集,归档材料的完整性。积极帮助临床将科研资料全面完整地收集、分类、整理直至归档。在我院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村卫生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专项),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剂、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广西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卫生厅自筹科研经费课题、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院内青年基金课题等类型。在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对各种管理性文件,如各种有关的卫生科研法规、医院内部的有关规定、制度、红头文件、协议书等等有关科研管理工作及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有价值的及原始的各类文件材料都是科研档案管理收集的范畴内容[1]。
按照《档案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借阅制度。管理和运用好医学科研档案,对提高医院科研水平、促进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胡桂周,刘瑾.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探讨.医学信息,2007,20(10):1785-1788.
[2] ,项滨.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思考.中国医院管理,2007,11(2).
[3] 胡琴琴.医学科研档案的特点及其管理.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5(5):266-267.
[4] 韩秀明,刘艳君.科研档案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24(8):642-643.
关键词:高校 校外科研机构 合作机制
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主要是指高校与校外的一些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些机构主要有两类:政府科研机构如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如约翰·皮尔斯实验室。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是美国高校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体现。当前,美国高校和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机制很成熟,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拟从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目的、原则、类型、路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究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并对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合作得出相应的启示。
合作目的与合作原则
当前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目的一般有三个,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人才培养。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第一个目的是人才培养。麻省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联合项目副总裁詹姆斯·尤德无不自豪地说:“2008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已授予800名学生硕士和博士学位。”[1]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按照内容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指以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如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莱斯大学、犹他州立大学和贝尔实验室共同开展研究负电阻值检验研究。应用研究是指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基础所进行的定向研究,其成果有实用价值,如芝加哥大学外科系和阿贡国家实验室联手研制内窥镜检查的新技术。[2]
3.社会服务。从广义上来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间接服务于社会的表现。从狭义上来讲,首先服务社会指为国家服务,如新墨西哥大学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就国家和国际安全相关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合作;其次,服务社会指为公民服务,如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佛医学院及其4所附属医院与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联合创建了达纳—法伯/哈佛癌症中心[3],共同为癌症患者提供各种医疗服务。
合作原则
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和合双荣”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战略性合作。
1.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指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在课程、师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共享。例如,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联合建立了研究所,田纳西大学有完善的实验室设备,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也有高端的实验设施和装置,双方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在联合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2.优势互补。科研机构可以借助高校充实其自身的研究力量,在高校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可以借助科研院所的先进仪器设备和科技信息等条件开展科研活动。如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很多来自橡树岭联合大学,同时,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为橡树岭联合大学提供了一流的实验室设施设备,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
3.强强联合。强强联合是指一些知名高校与校外著名的科研机构为了研发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各自的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的合作。如普林斯顿大学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合作开展大气和海洋科学项目。该项目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研究成果已被国际认可。[4]
4.和合双荣。和合双荣是指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通过平等的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通过协议的形式,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海洋——应用海洋科学与工程方面进行了平等的合作,提升了双方在海洋学科方面的国际竞争力。[5]
合作类型
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类型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
1.全面合作与局部合作。从合作内容的不同划分为全面合作与局部合作。全面合作是指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在人事、教务、财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局部合作指高校和校外科研机构只在某一方面进行合作。局部合作可以是同一学科方面的合作,如杜克大学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海洋哺乳类动物科学研究;也可以是不同学科方面的合作,如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生物技术学、中子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局部合作还表现在教师与研究人员的流动上,如约翰·皮尔斯实验室的科学家在耶鲁大学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活动,耶鲁大学的教师也在皮尔斯实验室里有专门的职务。
2.一对一合作与一对多合作。根据合作对象的多少分为一对一合作和一对多合作。一对一合作即一所高校与一个校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一对多合作即一所高校与多个校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一对多合作还指一个校外科研机构与多所高校进行合作。
3.紧密式合作与松散式合作。根据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是否共同建立研究所,划分为紧密式合作与松散式合作。紧密式合作即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基于二者的合作关系,建立一个联合机构。松散式合作即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只是根据合作协议各自完成工作,而不专门设立联合机构,如耶鲁大学与皮尔斯实验室签订联合任命和共用设施的协议。[6]
4.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根据合作对象是否跨国分为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国际合作就是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如美国杜克大学与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基督教医疗中心的合作。国内合作根据地域远近又可以划分为跨地区合作和就近原则合作。跨地区合作指不同地区之间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在美国,大部分高校都与校外科研机构进行跨地区合作;就近原则合作指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在地域上相邻或相近而进行的合作,如哥伦比亚大学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都位于纽约市,两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合作路径
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路径一般有如下几种:
1.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联合聘任。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可以到高校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或指导研究生的任务,大学教师也可以到校外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如芝加哥大学是与阿贡国家实验室和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合作的活跃伙伴,其中芝加哥大学120多名教职工和其他研究人员可以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任职。[7]
2.开展双学位项目。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通过开展双学位项目联合培养人才。如康乃尔大学、洛克菲勒大学、斯隆-凯特林研究所联合开展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项目。截至2011年7月,已有300名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8]
3.共同研究某一课题。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还通过研发某个课题或共同承担某个项目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圣母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与阿贡国家实验室协作研究星球能源更新换代及超新星触发事件发生的过程,并承担天体物理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合成的分析。[9]
4.高校为校外科研机构提供人力资源和教学基地,校外科研机构为高校提供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高校通过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够为校外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高校又可以借助校外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及其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科技信息等实验条件,共同开展科研活动。
5.成立联合委员会。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合作双方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相关政策,对合作办学中的人事、财务和教务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定期进行互动与交流。例如,2010年3月,芝加哥大学与阿贡国家实验室和费米国家实验室推出联合论坛。该论坛每年拟举行两次,对合作效果进行讨论分析,以及时发现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分析研究相关对策,总结相关经验,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11]
启示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对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有如下启示:
第一,从合作目的来看,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一般还停留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上,而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目的是多维的。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经验,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两个方面也要与校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
第二,从合作原则来看,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利于二者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强强联合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二者和谐平等的交流与协作也能够统一办学理念,促进进一步合作。而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比较少,所以应借鉴美国,打破学科分割和院校壁垒,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
第三,从合作类型来看,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类型多种多样,而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类型通常都是一所高校与一个校外科研机构进行局部合作。我国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美国,从不同方面不同维度进行合作。如加强一所高校与多个校外科研机构或多所高校与一个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国外著名的校外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根据地缘优势进行合作等。
第四,从合作路径来看,我国高校由于经费短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更新、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都无法保证。从美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路径看,我国高校应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实验条件和环境,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同时,校外科研机构实验室的开发也会吸收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充实自身的科研力量,而且研究人员不同的创意和思想能够促进校外科研机构与外部的学术交流。另外,我国高校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可以通过协议的形式成立联合委员会,确保合作的实效;二者还应该定期进行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同时能够总结出成功的合作经验,为下一步的合作提供各方面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 A match made in academia[EB/OL]./2011-
8-15.
[7] Joint Appointments[EB/OL]./2011-8-25.
[9] http://uchicago.edu/research/uc_anl_centers.shtml/2011-7-15.
[10] Academic Council Special Committee on Lab Issues (ACSCOLI)[EB/OL]. http://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 senate/committees/acscoli/2011-8-15.
1我国护理学学位授予情况
1.1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同学位制度是在1980年建立的学位分学上、硕上、博士_一级。围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规定,授丁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类,医学为其中之一。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有8个,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巾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同内、外、妇JL等临床学科一样,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1.2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年下达“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嚣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研究生培养类型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两种。医学科学学位主要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目标是培养从事基础理沦和应用基础理论的人员;而学专业学位主要侧重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实际丁作能力,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牛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人才。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方法
2.1培养目标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护理教育、科研和临床能力,在护理专业领域学有专长的高级专业人才。该目标与护理本科生、博士牛的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别。相对言,本科牛毕业后是面向大临床的专业人才,而硕士生更强调专业特长,博1:生更侧晕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2.2招生学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研究生学制有所不同。前者为3~4年,研究生入学需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基础课(内外科护理学、病理生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在职学者入学考试科目为英语、护理综合(内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成绩合格者6年内可申请在职硕士学位。
2,3培养流程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在3年的培养时间内,须按期完成下列任务:第一、二学期制定培养计划,参加学位课程学习;第三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继续专业课学,完成预实验和开题;第四学期参加教学(临床)实践,开始课题研究,发表文章,进行中期考核,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提前攻博;第五学期继续课题研究;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完成毕业答辩。
2.4获得学位条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获得学位的条件包括:(1)学分积满:科研型学位、专业型学位的学分均不得低于34分,且各类课程学分均不能低于规定标准;(2)答辩合格;(3)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6级考试;(4)。
3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
3.1建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汁划的核心,因而构建科学的、富有护理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提高护理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2004年,我们调整课程设置,力争逐步建没和形成体现护理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4门、专业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9门。鉴于部分专业必修课教材存在知识老化、内容简单、不符合研究生需要等问题,我们编写专业教材3本,其中《危重症护理学》获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3.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培养出高层次的跨世纪护理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选好导师,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2.1严格导师遴选和资格审杏,确保导师质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必须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资格审查。首先,导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献身护理事业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其次,导师要求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在研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最后,实行导师资格的滚动管理,改革导师终身制,以保持导师队伍的高水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2.2加强导师培养,提高导师质量教育乃终身之事,并}一劳永逸。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指导研究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导师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和学习,以加强其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其综合素质。我们提供的培训途径包括:(1)面上培训:1—2次/年;(2)学历教育;(3)出国进修:3—5人次/年,时间3个月至两年。这些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导师的视野,丰富完善了导师的知识结构,提高r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
3.3规范课程学存研究生课程学习当中,选课是关键,突出一个“用”字;学习是重点,突出一个“思”字;教学是保障,突出一个“精”字;考试是检验,突出一个“活”字。
3.3.1选课开学一周内,导师根据研究生所学具体专业要求,以加深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研究生最佳知识结构为准则指导研究生选课。选课在网上进行,不得随意变更。由于特殊原因必须变动已选课程,研究生需在开学1个月内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部(院、系)批准后方可到研究生院办理。
3.3.2教与学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以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课、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3.3.3考试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形式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综合运用几种考试方式。常用的考试方式有:(开)卷、撰写论文、口头答辩、小组竞赛等。学员即使免修某些课程但仍须参加该门考试;无故缺课时间超过规定学时三分之一或研究生院抽查点名2次不到者取消其考试资格。
3.4严格培养流程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全程管理,也是有重点的管理。从第二学年开始,管理主抓3个环节:开题、中期考核、答辩。
3.4.1注莺选题,使研究生迈好科研第一步研究生在广泛阅读文献,把握本研究领域内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和导师商定具体研究课题。开题在护理学科内集中组织,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委员会成员至少5名,而且其中至少1名为外校专家。委员会成员根据开题报告表和研究生本人的报告从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可行性4个方面对课题进行评价,判断研究生是否能够研究该课题。
3.4.2按期进行中期考核,提高研究生科研过程质量考核的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情况。考核的方法是由护理学科成立中期考评组,然后集中进行考核。考核程序为,首先导师介绍研究生简历、培养情况,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其次研究生汇报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情况;冉次考评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进行评议。综合评定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者按照考评小组的意见进行整改。半年后再次考评,若仍不合格,则终止培养或延期毕业。
3.4.3认真把好答辩关,保证研究生终末质量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最后和最莺要的一个环节,把好答辩关对保证研究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把答辩关时我们主要守住两个关口:申请答辩条件审查和答辩。
3.4.3.1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条件(1)修满规定学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开题通过,资料齐全;(3)中期考核合格;(4)专业课考试7O分以上;(5)完成研究论文;(6)论文盲审通过。论文评阅对论文答辩能否通过起重要的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论义,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核质量,我们聘请校内外在护理学上有较高造诣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并实行匿名评审机制,由研究生院在申请答辩的论文中随机抽取并送外单位匿名评审。经评阅专家认真评阅审核后,未达到答辩基本要求的论文,要认真修改,经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则不予答辩。
3.4.3.2答辩的组织形式在科室或教研室安排预答辩的基础上,护理学科集中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名成员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研究生导师在答辩委员会成员中指定2名书面评审员,以进一步详细审阅论文。答辩时采取导师回避制度。委员会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必须由研究生回答,以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等。答辩结束后,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获半数以上通过时,才能通过答辩。
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国际上转化医学已取得的成果使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我国医学的发展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大力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科研型和临床型。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专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生素质的定向培养,尚不能满足转化医学理念的要求[5]。因此,转化医学理念对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1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生经过了五年本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经过了本科临床实习期的观摩,已构建其知识体系,对各种疾病也有初步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强化他们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其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为目标。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请教研究生导师。避免单纯以为目的,科研创新性差,成果应用前景渺茫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能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从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2.1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选综合素质高、博学强识的授课教师,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院之间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会议、讨论会等,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们增进沟通,取长补短,更新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这样才能为更深入、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如科研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临床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基础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联合为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这样可使研究生们在基础和临床领域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和培养,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化,能促进青年学子们的长足成长。
2.2优化课程体系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基本元素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展开启发式教学。重视综合性的系统生物学的教育,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在理论层面真正跟进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实验课程应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科研工具和方法学的教学亦是必不可少。良好的文献检索、文献综合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医学统计学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均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国内很多高校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增设了转化医学二级学科,这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孵育基地。
2.3拓展实践应用目前医药行业在基础、临床、新药和器械研发等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临床医务人员不能跟进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问题,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不能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转化医学理念,需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切实合作,才能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启发其获得科研灵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兴趣和方向,并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
3结语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医科大学;问卷;分析;1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首先,科学基金是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科学基金始终将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导向。第三,科学基金助力高校学科建设。在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促进了学校整体的科研实力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第四,科学基金助力研究生培养。总之,科学基金的立项与高校总体影响力呈正相关,提升了高校科研整体水平,为稳定高校基础研究队伍起到了积极地作用[2]。
高校是原始创新的主要基地,她不仅是我校科学基金研究的主力军,更是我国开展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力量[3]。新疆医科大学一贯重视基础研究,科学基金比重大,10多年来,每年申报数量上升。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新疆医科大学一些学科的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对新疆医科大学基础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这些学科承担科学基金的能力逐渐增强。科学基金作为新疆医科大学通过竞争获取经费的主要渠道之一,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
本文探索新疆医科大学2010-2014年5年间科学基金的现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及保障与激励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为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以来中标的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7项,数据完整、可靠。
1.2 对2010-2014年5年新疆医科大学获得科学基金按照总体情况、类型分布、学科分布情况分类分析。
1.3 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技术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技术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2010-2014年新疆医科大学科学基金资助概况
2.1.1 获得科学基金的情况
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新疆医科大学每年一项重要的工作,2010-2014年新疆医科大学获科学基金资助比重大,共获得资助387项,总资助经费1.76亿余元,占五年新疆医科大学获得经费的45.61%。申报数每年维持在500项左右,中标数每年递增,中标率2014有所提高,为17.69%(表1)。
2.1.2 获科学基金的类型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2010-2014年新疆医科大学获资助的科学基金主要涉及地区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联合基金等8类科学基金类别(表2)。资助类别一直都是以地区基金为主体,青年科学基金为辅的资助类别格局。其中,地区基金所占比例非常大,占全部资助科学基金总数的86.56%;其次为青年基金,占全部资助科学基金总数的6.46%,其他6类科学基金占全部资助总数的6.98%。由此可以看出,新疆医科大学科学基金过分依赖科学基金对区域的倾斜政策,而在全国的竞争中还相对处于弱势。
从时间上来看,随着时间的增长,新疆医科大学获得科学基金的类型开始变得多样化,从2010年的3种类型到2014年的6种类型,到了2013年,在联合基金上有所突破,资助科学基金类型进一步优化,说明新疆医科大学在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表2)。
2.1.3 获得科学基金资助学科分布
新疆医科大学是一所医学特色明显、学科相对单一的高校,获得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也体现出这一点。学科分布极度不平衡,2010-2014年新疆医科大学获得科学基金的学部分布主要是医学科学部(表3),为348项,占所有获得项目总数的89.92%,其次是生命科学部,占4.13%。
虽然医学科学部获资助项目占比重大,但分布也不均衡。将医学科学部的学科分布统计(表4),统计表明,肿瘤学和中医学占比最大,为50项和51项,分别占14.37%和14.66%,其次为中药学34项,占9.78%,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耳鼻咽喉头颈科学、眼科学、检验医学、放射医学、药物学占比少,分别不到5项,康复医学及放射医学没有获得过科学基金。
3 讨论
3.1 新疆医科大学2010-2014年获得科学基金的情况
3.1.1 获得资助的科学基金的总体情况
新疆医科大学获得科学基金实现大跨越,2010-2014年新疆医科大学共获得资助科学基金387项,总资助经费1.76亿余元。科学基金的飞速增长与近年来学校的人本立研、服务促研、创新强研的理念和以宣传期、动员期、辅导期、写作期、投标期、实施期、总结期、成果申报期及推广期为总纲领的科研管理八期服务模式是分不开的,这也使学校从申报、立项、管理、结题、成果申报等整个过程更好、更科学、更有效的进行管理。
3.1.2 获得资助的科学基金的类型分布
5年间,获得的科学基金主要涉及重大研究计划、地区基金、青年基金等8类基金,其中最多的是地区基金,一共有380项,所占比例为86.56%,其次为青年基金。科研管理部门认真学习和了解了科学基金指南,确保科研人员正确把握研究方向,学校每年都会邀请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来新疆医科大学讲学,分学科、分专业进行分类解析科学基金指南,同时,也会邀请学校主持国家级科学基金的人员对科学基金指南进行透彻分析,使科研人员正确理解科学基金指南的精髓,从而不盲目申报。各二级单位自己进行院内评审、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去外地评审。学校对重大科学基金在校内邀请校外专家进行预评审,在对口支援院校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辅导、评审。经过培训与辅导的科研人员增加了信心,撰写标书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了一定规模。学校每年在申报前组织校内专家评审会,针对学校面上项目、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极少的情况,学校对每一份将送审的国家自然基金和其它重大重点科学基金的申请书进行评审、把关;并联系对口支援院校的专家,对本校遴选出的科学基金申请书进行审阅把关,以提高申请书的质量。2013年,在对口支援院校联系组织了“新疆医科大学申报国家自然基金-新疆联合基金标书论证会”,请对口支援院校的专家现场为新疆医科大学的申请书把脉。在2013年9月中旬联合基金二审答辩会前夕,邀请了外地专家来新疆医科大学举办“国家自然基金-新疆联合基金”科学基金预答辩会,对参加答辩的科学基金进行辅导。这大大地提高了申请书的质量和中标率。
3.1.3 学科分布
由于新疆医科大学是医科类院校,所以获得科学基金的学部主要是在医学科学部,占获得科学基金总数的89.92%,其次是与医学相关的生命科学部,占4.13%。肿瘤学和中医学占比最大,获得科学基金分别为50项和51项,分别占14.37%和14.66%,其次为循环系统26项,占7.47%,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内分泌系统/代谢和营养支持、运动系统等学科为20项左右。2010-2014年,新疆医科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获得了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新疆维医维药学研究、包虫病学、高发肿瘤(宫颈癌和食管癌)等研究的发展与科学基金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些特色学科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积极在学术团队创建、凝练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以及学术声誉等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学科建设。目前优势特色学科科研优势已初步体现。
新疆医科大学中相对薄弱但有特色的学科在争取科研经费方面不占有优势,作为新疆医科大学现有资助学科门类最全的科研资助体系,科学基金对新疆医科大学学科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薄弱学科的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耳鼻咽喉头颈科学、眼科学、检验医学、放射医学、药物学等薄弱学科都分别获得了科学基金。
3.2 加强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3.2.1 进一步做好科学基金精细化管理
引导申请书撰写过程的精益求精,在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不同时间段做细、做好工作,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科研管理八期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科学基金的组织申报动员工作,提高申报书质量,对有资格申报确没申报的人员认真了解;做好校内预答辩、重大科学基金集中辅导、一对一专家咨询的工作,加强各基层单位的申报技能培训。
每年制定详细的时间安排表,总结当年科学基金的申请及资助情况,健全新疆医科大学科学基金档案,对每年的科学基金进行认真分析,为什么中标、为什么没中标、怎样中标、怎样提高中标率、怎样提高大科学基金的中标数提供数据支撑,做好科学基金申报的长期分析。
3.2.2 做好重点、重大项目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争取实现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
做好项目的策划和申报工作,充分整合校内资源,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基础研究,继续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稳步增长,在取得基本数量的基础上提升项目的质量和层次。重视应用研究,在认真了解、研究科学基金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各类产学研项目,提高科技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水平。
5年来,新疆医科大学的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甚至是连面上项目都寥寥无几,这与新疆医科大学的科研领军人物和团队的匮乏是分不开的。要想申请重大科学基金,必须要加强组织能申请重大科学基金的领军人员和团队,进一步采取校内组织评审和校外公开招聘的方式,积极组织申报、承担重大(重点)科学基金。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新疆医科大学的研究队伍和层次能进一步提高,而承担大科学基金的能力能不断加强。加强校内科研力量的统筹协调,形成强有力的科研群体,积极申报跨学科重大研究项目,增强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3.2.3 认真规划在国内能产生优势的研究方向和团队
新疆医科大学的科学基金过分依赖科学基金对区域的倾斜政策,而在全国的竞争中还相对处于弱势。加强新疆医科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围绕新疆及新疆医科大学优势特色学科申报大项目。
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等高端科学基金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领导力,新疆医科大学应继续加强学科间的融合,以优秀创新团队为核心,集全校的力量,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基金的能力,争取更进一步的突破[32]。
3.2.4 推进实验室与平台建设
科研平台的建设是高校科技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在平台建设、研究积累和优势研究方向存在差异。申请的科学基金也不同。科研平台是将学科、人才与科技创新统一起来实现创新资源统一配置和充分共享而形成的一种交叉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是高校集聚人才、提高基础研究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3.2.5 加强学科间融合
新疆医科大学学科分布极度不均衡,医学科学部的学科领域占90%,且肿瘤学和中医学较多,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众多学科资助项目不到5项目前,当前,我国基础研究主要还是以跟踪、模仿为主,尽管很多学科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行列。但是,引领国际科学发展方向和潮流的创新思想鲜有出现,多数仍在遵循着国外研究的思路和理念,导致在一些传统的学科上已难有大的突破,必须着力推动和发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尤其是与中国传统和特色紧密结合的方向上,应及早布局和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