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科学管理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管理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管理与研究

第1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武术运动队;人才培育;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水平武术运动队人才培育与科学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011167)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把竞技体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来,这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从1985年至今,我国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已经有二十多年,在此期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不但培养了高素质的大学生,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湖北省也培养了大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武汉理工大学武术队成立于1990年,至今多次参加湖北省高校、全国高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以及世界武术锦标赛,战绩丰硕、成果喜人。在重大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12次、集体项目冠军12次、单项金牌130枚、银牌96枚、铜牌106枚。武术队先后培养了易鹏、邹云建两位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易鹏还获得了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冠军以及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还有明显差距。其中有很多原因,管理上面的差距和落后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积极学习西方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为我国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是非常关键的。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进行科学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科学训练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根据运动员训练阶段、训练水平、比赛安排、学业状况和场地状况等实际因素科学的安排训练的时间、频率、负荷,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综合素质。

2.有利于提高运动队管理水平。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而又系统的工程,为了加强对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的管理,仅有具体措施是不够的,必须引入科学、先进的方法论。为此,课题组拟提出将类似于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应用于运动队管理。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要获得优异成绩,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这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不仅需要一批有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潜质的运动员,还要有科学管理体系作保障。

3.有利于有效解决学训矛盾。学训矛盾是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武术运动员重训练、轻文化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相对薄弱。目前,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形式比较多。其中,随班学习、联合管理、专班学习等形式更有利于武术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保障文化成绩也有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

三、高水平武术运动队人才培养研究

1.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要正确处理训练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必须给武术运动员创造科学的学训环境。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运动员的身份显现出双重属性,既要完成学校要求的学业,又要提高武术竞技水平。学训矛盾已经成为我校体育部领导、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问题。而我省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进入高校之前,都从事了多年的武术专业训练,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在教学实际过程中高校忽视了武术运动员学习规律的研究,没有针对武术运动队的特点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武术运动是一个动作复杂、技术性很强的运动项目,训练时间短,就无法完成武术运功的基本训练,特别是在基本技术、套路演练技术和身体综合素质训练等方面。这样不仅不能在大学生赛事中获得好成绩,还会限制我省武术运动员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甚至造成运动损伤。因此,训练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存在较为普遍,如何处理学训矛盾是一个问题。

第2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学校管理;科学化;人文化;契合;方法

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操作起来需考量很多因素。如何提升管理效率,更好地服务教学,是学校管理的焦点问题。首先,要考虑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操作设计,在管理制度执行、教学行为规范、教学环境创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应提升管理科学化品质。其次,学校管理要渗透人文化思想,要观照广大师生的生活、学习诉求,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高度契合,对全面升级学校管理品质有深远影响,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一、规范制度与人文管理契合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政策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关注科学化和人文化的高度融合。作为校长,要勇于突破传统管理意识的束缚,建立全新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化和人文化有机融合时,要追求管理制度执行的坚决性和效率性,还要关注师生的个性实际。科学执行制度,不是不要人性关怀;引入人文化管理,不是排斥制度的权威性。达成合理的执行效果,是科学化和人文化融合的理想目标。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出台多种管理制度,如《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教师备课管理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教学评价管理制度》《教师业务学习管理制度》等。为落实这些制度,学校发动领导班子成员献计献策,展开科学性、人性化管理,形成定期检查总结制度,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以满足学校管理发展实际需求。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专门出台制度对不同年级学生课外作业进行量化设定。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学行为的重要约束标尺,在执行过程中,如何体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高度契合,考验着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制度有权威性,但制度也要讲人情味,多元观照,才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二、创优环境与人文教育契合

创设优良的学校管理氛围,不仅要有科学态度,更要有人文情怀,学校要根据实际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提升学校管理品质。学校应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展开人文教育,用活动、用校园文化感染学生。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把人文教育渗透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校园中布满温馨提示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学生成长,是一种人文教育;在校园角落设置一个开放式书吧,让学生随时阅读书籍,是一种人文教育;创造平台展示师生风采,激励师生积极向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在日常细节中也能体现人文教育,比如,课间操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全员出动,与学生一起做操,不仅能规范班级管理秩序,还为教师创造了活动机会。这一举措看似小事,却体现出科学化与人文化的融合。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人文教育,这些活动给师生带来丰富的心理体验,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审美能力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管理形成支撑,能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符合科学化和人文化的融合诉求。师生通过文娱活动改变了精神面貌,教与学高度和谐,自然带来学校管理的高效率。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敏感性,学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展开管理,这本身就是科学的。

三、强化师德与人文关怀契合

师德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在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工作展开、学生行为管理等方面,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强化师德建设,首先要展开科学性管理和教育,学校要深度挖掘教师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引入人文化教育意识。其次是学校领导以身作则,所谓德高为范,说的就是榜样示范作用。最后是强化教育法规宣传工作,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师德建设的措施众多,如何提升教育效度是管理者须直面的课题。师德管理不能只靠开会说教和制度约束,而是要潜移默化地对教师进行渗透教育,人文化应体现在学校管理各个层面。比如进行教学评价管理时,学校管理者需要对“唯教学成绩论”进行调整,在评先树优时,要参照教学成绩,但更要看教学基础、工作量、教研表现和教师教学态度等因素,这样才能激发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如,教科研活动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加大管理力度。首先,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并对课题研究给予支持。其次,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机会,组织教师参与业务学习,聘请专家来校展开具体指导。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骨干力量,学校要拿出科学的管理措施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学校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以教师为基本依托,展开多种形式的创新管理,挖掘教师的管理潜能,为学校管理提供丰富的原动力。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学生思想意识带有时代色彩,家长对学校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学校管理有更高期待,这些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强化科学化操作,渗透人文化管理意识,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共性追求。

作者:林建妹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3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needs on talents increase in China,domestic colleges are facing huge employment pressure,how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skills is the core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school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problems in local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IMS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ased on our school's specific situation,some professional program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Key words: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formation management;coordinated development;disciplin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98-02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一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 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系不密切。

2.2 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 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 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③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跟随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太光,陈培友.为东北振兴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7).

[2]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48-51.

第4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管理学原理 教学改革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管专业”)是在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于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后通过的新专业,该专业是在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基础上产生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创新性。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根据该专业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了解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管理学原理》就是为了提高资管专业学生的管理素养,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开设。国内典型院校该专业都不同比率设有与管理学有关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作为一门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由于管理环境、条件、对象的不同,没有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放之四海皆准。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重视基本理论的讲授,又要加强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主要面向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单一

《管理学原理》课程在资管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开课时间大多在低年级,而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理论学习,因而出现简单地将传授经典的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惟一目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教授理论知识,考核理论知识为主的现象。最后形成了重结论掌握,轻思维培养的结果,学完该课程后,学生的管理技能并没有得到提高。

1.2 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首先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管理学教材也主要集中在工商或是公共事业管理两大领域,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配套的管理学教材缺乏。其次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是先指定教材,再依据指定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且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都要求紧扣教材。因此,一旦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就随之固定下来,无论专业与方向如何,其教学内容都基本相似,未能充分体现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特别是在新专业、新学科发展较快的形势下,教学内容就更显现出滞后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

目前,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对规划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实践环节都分布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受教学课时的限制,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普及,教学过程中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为主,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讨论所学知识的时间。虽然各种期刊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都一直强调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理论灌输仍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基于案例讨论的互动式教学往往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上。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也只是基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从案例库中搜罗,并没有实际的经历,只能以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其精彩性、新颖性、趣味性都不足,而学生从中学校门跨入大学校门,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更加不足,参与探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是采取案例和专题讨论的形式,也只是流于一种印证理论的形式,起不到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1.4 考核方式机械化

《管理学原理》在资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考核不但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况,还要兼顾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在课程的考核中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则见仁见智,无标准化可言;而期末测试则采取的是以主、客观题相结合的闭卷考试方式,其中,客观题一般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一般占到总分的70%~80%,主观题一般为分析论述、计算、案例分析题型,一般占到总分的20%~30%。闭卷考试的客观题型迫使学生必须以教材上的阐述方式为标准,通过机械式的记忆,以合乎答案的要求,而考查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主观题如若考前老师没有针对性的指点,则普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得分较低,难以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促使学生以通过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在学习中关心的不是要学什么,而是考什么,为了考试而学,对于各种理论和案例应用只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训练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看似分数很高,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管理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2、教学改革探讨

2.1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根据资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重点向学生讲授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管理的各项职能,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职业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素养,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应用知识,在毕业后能够迅速的融入社会,在岗位上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最大程度的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同时最大化的缩小课堂理论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在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中应综合考虑,在培养学生对于管理和管理学课程兴趣的同时,体现课程知识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又要体现专业素质培养目标,让学生进行团队及个人的能力训练与展示,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持续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将来作为知识工作者和职业管理者的一般素质。

2.2 教学内容

由教材结构显示,本门课程主要分为管理学基本知识和管理职能两大块,重点讲授管理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企业内部管理经验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满足不了资管专业多领域、跨行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实践”的路线进行整合,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可根据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将教学过程分成三个层次,在第一层次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加强管理基础理论的教学,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融合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在此基础上,补充近年来与该章节理论内容有关的最新研

究成果,克服教材滞后于理论发展前沿的缺陷,让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研究动态,培养学生对管理学未来展望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在新形势下解决管理问题、加强科学管理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在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探讨管理理论的应用,重点结合资管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分析,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化,要有成功的,也要有失败的。引导学生在给定的管理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第三层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主题社会调查,参与横向课题,企业兼职等实践内容,锻炼学生在在现实管理环境中,自主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方式与手段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讲座报告、商务演讲等多种方式为辅的形式进行。

2.3.1 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

管理学教学案例是根据管理实例加工而成的,案例本身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教训,掌握了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案例的呈现方式上可采取文字描述、教师口述和学生等方法。其中角色演练法学生的参与程度最高,有两种做法:一是有计划的安排,在演练之前进行讲解、准备,在一种演练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实地角色演练。二是即兴的角色演练。学生没有事先准备,全凭即兴发挥,做一件或几件事情。角色演练既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成组进行。

2.3.2 举办讲座、报告,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变化趋势,学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学院从其他知名学府聘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及报告,向学生介绍知识、技能及管理学理论的动态变化,从知名企业或实习基地请来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与专家、学者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样做,也便于教师与社会各界进行适时沟通,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授课积累大量的素材和信息。

2.3.3 引入商务演讲的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观察的积极性

商务演讲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包括进入所选定的单位收集资料,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讨论的结果撰写成报告,最后将报告的内容演示出来。通过这种形式,能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技能、调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4 考核方式

目前资管专业该课程考核分值的分配大多采取的是平时成绩30%,期末测试70%的方式,而管理学课程的目标更多地在于参与过程、个体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提炼方面,重在兴趣培养、积极参与和基础性思维训练,所以对于本课程的考核应更加注重平时成绩,相对降低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平时要做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项记录,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期末的考核也最好是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尽可能减少甚至完全摒弃标准答案的试题,允许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方式。通过非标准主观试题测验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对于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情况,在评分的过程中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集体对试卷进行评阅。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之后,任课教师还应对试卷做出分析,试卷分析的核心是对试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现教学薄弱环节,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改进思路。

第5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消错学理论;错误集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立项;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与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联合资助。

一、引言

1983年郭开仲教授提出了消错学,消错理论研究的对象是错误。研究的内容是错误的发生原因和机制,错误的传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预测、避免、减少、消除错误的方法和规律。在理论上,既研究一般的错误概念和性质,又研究如何把一个一般的错误抽象为一个对象系统,从而研究系统错误的理论;研究如何建立定量化描述错误的一种方法等。在应用上,既要研究如何把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应用理论、应用方法、应用技术,又要重点研究建立有关领域、判别、预测、避免、和消除错误的专家系统和专家系统的应用推广等。消错理论采用数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微分方程,数理统计、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等)方法研究错误的定量化,采用逻辑(逻辑学、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模糊逻辑,辩证逻辑、辩证数理逻辑等)的方法研究错误的关系,利用各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与错误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各学科领域的错误,建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消错学理论体系[1]。

消错学为定量化研究错误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在许多领域进应用研究、检验其科学性,这些领域涉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复杂大系统冲突、证券投资、组织沟通、企业危机管理等。可以期待的是,研究者针对更多的具体问题应用消错学理论,消避错的方法在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会得到丰富。

二、消错理论主要内容简介[2-7]

1) 消除错误的步骤

消除错误的步骤是指消错学时如何应用到实际消除错误当中去的步骤。

2) 消除错误的步骤

消除错误必须要从需解决的问题入手。 在已知问题的基础上,把该问题抽象为一个对象系统。同时,在该研究问题所界定的论域上建立一组相应的科学的判别规则。 建立错误函数。 计算错误值,若错误值小于零,则该问题在所建立的判别规则下无错误,该问题结束。 若错误值大于零,就要寻找错误,且要寻根究底。即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 变换系统或规则,找出消除错误的方案。 计算消除错误的效益及代价。 进行综合评价,若满意,则得到一组消除错误的方案,且实施,直到结束。若不满意,则返回到第四步继续进行,直到方案满意为止。

(3) 消除错误的方法

从综合变换可知,对于研究的系统 X ,出错的要素有四个:

论域, 系统, 时间, 判别规则。

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单独对这些要素进行变换,而且还可以同时对它们中的若干个进行变换,由此有:

1) 变换论域;2) 变换系统; 3) 变换时间; 4) 调整判别规则; 5) 同时变换论域与系统;6) 同时变换论域与时间;7) 变换论域与调整规则同时进行; 8) 同时变换系统与时间; 9) 变换系统与调整规则同时进行;10) 变换时间与调整规则同时进行; 11) 同时变换系统、论域和时间;12) 变换论域,系统和调整规则同时进行;13) 变换论域,时间和调整判别规则同时进行;14) 变换系统,时间和调整判别规则同时进行;15) 变换论域,系统,时间和调整判别规则同时进行;

对每一个要素的变换,一般又可以进行六种基本变换。

1) 扩缩(相似或等价);2) 置换; 3) 分解;4) 单位变换;5) 增加; 6) 毁灭。

对于这些基本变换又具有三种组合方式:

1) 积, 2) 或,3) 逆。

我们称这种消除错误的方法为“十五、六、三”法。

三、消错学的研究方法和目标[8-13]

我们采用数学方法研究错误的定量化,采用逻辑的方法研究错误的关系,利用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消错学理论相结合的办法研究各学科领域的错误。即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建立一个独具特色的消错学理论体系。

从1983年到现在, 消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建立, 并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因此, 今后除继续完善和深入研究理论框架外, 还要大力研究消错理论在决策科学里的应用。 因为我们已在本科和专科班中开设“消错学”的选修课; 在研究生中开设“消错学”的理论课;所以在组织机构上, 我们希望能建立消错理论研究室和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承担《消错学》的教学和消错理论的研究工作。

2001年之前, 我们出版了《消错学引论》,《判别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错误的理论和方法》,《复杂大系统冲突与错误的理论方法及应用》,《错误集论》等消错理论的四本专著, 在国内外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在此基础上, 今后特别要完成消错理论在决策领域的应用方法研究的有关课题。

长远目标是: 建立《消错学理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全社会减少或避免错误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或灾难而奋斗。为此,我们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特别要加强国内外的联合研究,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

消错学研究的对象是错误。研究的内容是错误的发生原因和机制,错误的传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预测、避免、减少、消除错误的方法和规律。在理论上,我们既研究一般的错误概念和性质,又研究如何把一个一般的错误抽象为一个对象系统,从而研究系统错误的理论;研究如何建立定量化描述错误的一种方法等。在应用上,我们既要研究如何把理论方法应用与实际的应用理论,应用方法,应用技术;而又要重点研究建立有关领域、判别、预测、避免、和消除错误的专家系统和专家系统的应用推广等。

四、消错学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理论[8-9]

1 判别错误

要判别错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把我们的研究对象抽象为一个相应的对象系统:

X=X(Wi,T(t1,t2),J,GY,MG,R),

即找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所有问题构成的集。

2分析错误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在上面步骤完成之后,我们就找出了对象系统的错误发生在哪里,错误的程度如何?根据这些信息,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错误的原因和错误在对象系统中的各种作用,找出该对象系统的结构。

3 预测错误

用预测学中的各种技术,预测对象系统中的各要素在 t0 时刻的状态,同时要预测规则在 t0 时刻的状态,建立在 t0 时刻的错误函数,从而计算在 t0 时刻的错误值。

4研究错误的传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

利用错误系统、错误集、错误函数等理论去研究该对象系统的传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

5 消除错误

要消除错误,先要找出消除错误的方法,即找出消除错误的各种方案后计算各方案消除错误的代价。再由系统的效益和代价来评价消除错误的方案,最后确定消除错误的最终方案,从而达到我们研究错误的最终目的,减少、避免、消除错误。

五、结语

本文对错误理论的研究背景、动机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了阐述,并系统地介绍了该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给出了消错学理论的相关概念以及其算子。再者,探讨了消错理论对管理实践、社会科学当中应用的具体步骤,以及其应用的前景。消错理论及其在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正在愈来愈多地受到学术界和业界的关注,特别是在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国际许多学者的关注。鉴于这个理论的独创性和创新性,因此,该理论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感兴趣的学者能加入这个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 郭开仲,张式强. 判别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错误的理论和方法[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2] 刘永清,郭开仲. 复杂大系统的冲突与错误的理论及应用[Z].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3] 刘红兵. 模糊错误逻辑研究及其在防范证券投资风险中的应用[D]. 广东工业大学, 2000.

[4] 江成城. 组织沟通中错误传递的研究[D]. 广东工业大学, 2003.

第6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后保管时代;高校;学科;档案管理;现状;改革

当前档案管理进入了后保管时代。在保管时代,国内档案学者囿于运用档案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档案问题,研究视野比较狭窄,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仅限于档案界,即“站在档案圈中看档案”。进入“十二五”之后,中国档案学研究视角、研究领域有了较大的拓展与扩大,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注重发挥档案管理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重要作用。

1.我国高校学科档案管理的现状

1.1对学科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学科建设领域有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少数高校基本没有对学科档案进行整体管理,学科档案管理人员、条件与财力人员的配备不定位,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陈旧,具体档案馆藏的种类也比较单一。

1.2管理方法与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传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仍以行政为主,根本没有将其纳入现代科学管理和法制管理的轨道。此外,从高校的档案库藏现状看,有关科研、教学以及那些时代信息含量高的资料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行政方面的信息资料却比较多。管理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学科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教育的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

1.3学科档案管理不能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学科档案不少只是学科申报、检查、评估或验收时,才临时收集有关材料;学科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对高校管理中的领域学科档案的保密难度高,管理中人为、零散现象比较常见;学科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的执行不一贯,学科档案检查与评估不够。

2.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学科档案是指学校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学科建设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书面文件、电子文本和影像资料、网络数据等原始资料的总称,它承载了学科发展的历史,也孕育了学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学科档案管理是大学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档案管理要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系统、完整、科学的学科档案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将有助于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当前社会加速转型、科技日益进步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形势,传统档案保管模式面临多重挑战,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特征日益明显。对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的研究,有利服务于新时期高校的学科建设和跨越发展。

3.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3.1电子文件管理

档案后保管模式的提出,是档案界应对电子文件涌现作出的理论反映。近五年来,随着电子文件取代纸质的压力与日俱增,国内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持续深入,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引进和介绍欧美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着眼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的研究和介绍,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比较鲜见。近几年,我国档案学界的主要贡献是在延续已有研究路线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在电子文件管理流程、机制、体制、标准和管理战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电子文件管理是一个当代国际档案界普遍关注的研究命题,其在档案学科和档案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不言而喻。如果说西方档案学界主要侧重于从应用技术或管理技术上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永久性等进行研究,那么我国的特色则是侧重于在宏观层面上对电子文件管理的机制、体制和战略等进行探索。

3.2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文件中心

从档案界的角度出发,电子文件管理需要落实在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上。2006年以来,中国档案学界以电子政务和档案信息化理论研究为基础,重点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开始了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的探索。电子政务和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十年来我国档案学科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这种苗头虽然仍旧存在,但本学科研究的特色逐步彰显出来。

虽然有关数字档案馆和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果,但客观地看,这一专题上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达到系统化水平,理论深度尚显欠缺,理论成果也并没有引起业界在实践中的充分关注,其科学性尚待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同时也应注意到,对仓促起步的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实践如何进行总结分析和效益评估正成为理论界必须研究和面对的棘手问题。

3.3档案开放与利用服务

近几年,档案开放与开发、档案利用与服务成为档案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并逐步从单纯研究档案信息开放与开发扩展到同时将学科信息开放与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后保管时代档案工作中心从“档案保管”转移到“档案利用”上,从“传统档案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也从单纯的“实体保管员”扩展为同时作为“知识提供者”,因而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有了更多的新途径与新方法。文件与档案开放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在承担档案开放任务过程中,应适时将其建立成为学科信息公共查阅点,并在档案管理制度上做出调整与创新。

3.4档案法规政策与立法立规

前几年,档案法规、政策与立法立规研究受到进一步重视。中国档案学者将档案立法立规与政策放在信息立法与政策体系中进行了系统思考,通过对若干法律或政策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提出了对档案法规及其实施办法和有关档案政策进行修改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档案政策的制定应基于责任和权利两个价值导向,对档案馆的开放责任和公众的档案利用权利进行具体政策内容的设计。高校学科建设管理部门应不断建设学科档案的系统而完善的制度体系,并要求严格执行。

4.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要求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科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对高校学科档案管理改革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自以上分析可知,现代高校学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在现有的状态下很难实现管理工作的创新。因此应首先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跟上现代高校发展的步伐。具体做法是:要加强领导重视。高校领导应正确认识到学科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必须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档案工作谁都能做、可有可无、做好做坏一个样的错误观念;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考核制度,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纳入绩效考核之中,把工作的实绩与职称的评聘和工资的提升挂钩,从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是现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不断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关键。

4.2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信息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信息保障体系,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档案信息存储时,要加强档案资料信息安全及计算机网络安全使用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技术,认真做好身份认证与密码管理工作,加强对档案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同时还要对办公设备安装杀毒软件,以免出现木马和中毒问题;第二,档案信息利用时,要坚持利用与保密并重的管理原则,必要时可对网上内容设置访问权限。只有通过加强以上具体环节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信息保障体系,才能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4.3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加快的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且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与各个领域,高校档案管理也不例外。从实践来看,档案作为高校的主要信息资源,也正在向着数字化方向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系统可以使高校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办公自动化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OA系统对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后,档案的管理升级为体系管理;第二,档案管理效率大大提高。OA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使文件资料的收集、储存、分类、统计以及查阅等都变得方便、快捷;第三,档案资料的传递速度与安全性提高。利用OA系统,能够避免传统信息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弊端,通过网络传递更加快速、安全;第四,电子文件的保存比较稳定。较之于纸质文件的保存寿命而言,电子文件可以通过邮箱、U盘以及硬盘等保存,受环境影响较小,保存比较稳定。因此,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快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势在必行。

总之,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科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认真体会和践行传统忧患意识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高校档案管理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月.关于高校学科档案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兰台世界,201,02.

[2]彭群颐.信息化社会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02.

[3]刘恩贤,姜辉.高校重点学科档案的内容、管理和意义.山东档案,2011,04.

第7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1.学生素质与行业需求有一定差距。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既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的中高端人才,又需要大量符合基层经营管理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与行业需要有一定差距:一是眼高手低,不能吃苦耐劳。多数学生是家中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工作中不能脚踏实地,承受不了压力,对工作抱有过高的期望;二是综合能力不足,旅游企业要求员工懂电脑操作、会英语表达、应变能力强、擅长人际交往,但学生在这些方面都有所欠缺,工作起来力不从心者大有人在;三是部分学生毕业后频繁变换工作,动不动就跳槽,一盯望着一山高,总想着下一个工作是不是比现在的好,对企业忠诚度较差。既影响了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又破坏了我院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心中的印象。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合理。虽然旅游专业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仍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青年教师从教时间不长,自身经验不足,较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对学生传递知识,却忽视了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三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隋景体验等新型教学法虽然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少帮助,但对设施场地、考试评价和日常教学管理等相关条件有较高要求,或因教师对其掌握深度不够,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

3.实践教学力度不强。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校内实践环节力量薄弱,如缺少酒店方面的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依赖校外实训基地,无法让学生在校内实战练习酒店前厅客房的实践技能,导致学生对酒店方面课程兴趣不浓;第二,某些课程虽然实践性较强,但在课时设置上将理论课时安排得多,实践课时安排得少,比例分配不合理,实践教学力度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多,涵盖范围有限,主要以武汉市区的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为主,尚未覆盖到武汉“l+8”城市圈和湖北省,更谈不上全国。同时,部分校外实训基地还不够稳定,无法与之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只有不断开辟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才能保证在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中有用人单位接收学生。

4.考评体系落后。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考评体系仍在沿用原来中职时期的模式,没有体现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第一,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学生认为考试前死记硬背、不需要灵活运用即可顺利通过考试;第二,缺少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检测、反馈,学生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影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缺乏检测专业教学效果的考核手段。专业课程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基本上是闭卷,学院统一组织考试,无法检测学生对课程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进而影响了课程实践教学的反馈结果。

5.师资队伍培养滞后。具体表现在: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迫切需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参与的科研项目有限,落后于其他重点学科的教师,专业科研能力巫待加强;三是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弱。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时间短、行业知名度不高。虽然教师服务社会的意愿很强,但能力较弱,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为一两家本土旅游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根据旅游产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了解产业需求是做好课程教学的有效前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之更好地适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学院现有条件开发专门反映旅游产业新变化或涵盖这些内容的课程,让学生具备旅游产业新需求、新变化所要求的能力;第二,在课程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传达旅游产业的新知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旅游产业的最新趋势和成果,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向,还能教会学生获取旅游产业最新信息的方法。

2.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也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所需要的。如何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更好的职业素质,更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思路人手:一是立足于办学层次,多列举旅游行业成功人士的范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鼓励他们依靠自身努力不断进取,实现人生价值;二是做好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提炼市场所需旅游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基础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个性,朝与自身职业个性较为一致的职业方向发展,完善职业品质,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

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青年教师应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努力钻研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解决专业方面的问题。另外,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习惯。此外,教师应重视对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创造条件对其加以运用,不断进行总结,争取在教学效果上取得新的突破。总之,教师应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就是好方法。

4.大力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力度刻不容缓,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依据现有设施展开模拟实训教学,努力创造条件建立模拟客房等更多校内实训室,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切实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其次,在专业课程的课时设置上,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减少理论课时。保证课程有足够的实践课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再次,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既要提高校外实基地的数量,选择更多旅游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又要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质量,与知名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做到学院与旅游企业互惠共赢。

5.深化考评体系改革。这是实现高职旅游管哩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规范化的需要,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为此,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专业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保证.听命试题中既有考查基础知识的填空、名词解释等常规题,又有检测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的案例分析、导游讲解、现场操作等提高题,让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整体实践环节进行综合的考评、检测与反馈;最后,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使用灵活有效的考核方法,既有常规的闭卷考试,又有开卷、课程论文、项目设计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第8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3日

艺术设计实验室是以“实训主导、技术中心”为依托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现代高校实验系统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全体教师和学生利用新的科技手段进行创作设计服务,是培养学生将艺术创作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操作技术和锻炼动手能力的初级战场。但是,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不同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实验室,其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主要围绕“实习、实训、实操、实验”这四个方面进行,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及展示能力,从而引发他们自觉尝试并完成对课程方案的“无形”构建与“有形”塑造,所以这些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艺术人才的质量。同时,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不断增大,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的不断扩展和更新也给艺术设计实训室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对实验室的设备技术、维护、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探索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模式;统筹兼顾、科学配置创建规范化的实验室;强化实验室人员队伍配备,加快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对高校培养人才和提高自身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的管理有章可循

如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的使用率与确保设备的完好率始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管理好艺术设计实验室,首先必须建立相应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管理要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才能为教学科研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为了规范管理,应建立一套严密完整的规章制度,如《学生上机守则》、《艺术设计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自由上机管理办法》、《艺术设计实验室专职人员岗位职责》、《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室安全、消防工作制度》、《贵重设备使用管理办法》、《物品借用管理规定》等;其次要做好制度的贯彻实施“严”字当头。除了要求实验教师、机房管理员、学生清楚了解这些制度规则以外,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实验室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验教师管好学生的上课纪律,实验室管理员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机房管理中来,让学生管理学生,负责机房的卫生工作等。在实验室投入使用以后,一开始就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坚持将从严思想贯彻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二、统筹兼顾、科学配置实验室资源

由于艺术设计实验室较多,往往存在着各实验室重复建设的情况,各实验室之间缺乏沟通,出现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教学资源和建设经费的浪费。而且,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实验室的建设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建设经费使用分散,场地设施浪费大,许多仪器设备都长期闲置,造成实验室的效益低下。因此,实验室设备的配置要做好艺术设计实验室成立的前期调研工作,根据本校实际需要,多学习外校有益的经验,设计出最佳实施方案,灵活配置,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提高设备的性价比,缩短实验室的建设周期。应该在广泛搜集资料后,再采购设备,设备到货后,应立即组织老师调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旧有的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条件进行技术改造,这样可以提高设备的实用性及性能,提高实验的效率。

三、强化实验室人员队伍配备,加快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工作繁杂,处在计算机实验的第一线,担负着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又承担着指导学生上机的任务。他们的思想素质及业务素质对学生上机的质量关系极大,他们不但要热爱实验室管理工作,还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和指导学生上机的能力。为此,必须加强人员队伍配备和建设,充分认识他们在机房管理及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比如:(1)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技术培训,指导管理人员学习掌握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性能参数和故障处理办法,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管理和维护修理水平;(2)有计划地分批组织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或跟班听课;(3)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多参加科研课题,在实践中使他们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4)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注意协调专业结构和人才分布的合理性、稳定性,建设一支能力强、技术硬、素质优的管理人员队伍。

教师和实验室是实验的载体,实验教学和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实际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实验室是水,学生是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高校要加快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要逐步淡化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的界限,提倡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人员之间的流动,业务上的交流和互补。要鼓励教学、科研人员的骨干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努力构建一支由专任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实验工作队伍。同时,重视管理人员专业的提升,有计划地派出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学习、考察、调研,让他们熟悉设备的性能,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四、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以及对不同应用软件的要求,一个操作系统无法满足教学上的需要。利用多操作系统平台,即多引导分区技术(硬盘保护卡自带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操作系统、不同软件环境的需求,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一般保护卡提供支持几个到几十个引导分区,可以根据硬盘大小和计算机性能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分区并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每个分区可以共用一个共享区,对还没有分配完的硬盘空间,需要的话还可设置一个不受保护的引导区,供学生自己练习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受保护卡保护,每次重启后都能自动修复。共享区不受保护限制,供用户存储数据。

计算机房的操作系统,由于长时间的使用、非正常操作、病毒的侵袭、黑客入侵或者人为的破坏都可能会崩溃。一旦崩溃,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对机房管理员来说,安装一台电脑不是难事,但是一个机房少则几十台、多则上百台,工作量很大。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软件和硬件来轻松管理电脑。克隆技术是现代机房维护的得力工具,网络克隆就是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微机系统软件的复制,利用Ghost软件的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可以快速地恢复系统。先利用某一个标准配置的工作站的系统分区制作一个分区映像文件。将大批量的微机软件安装次数减少到最小化,既节省安装的工作量,又可以快速无误地安装好上机环境。

计算机感染病毒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外带的存储介质传染;一种是网络传染。对于上课的机房,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学生使用U盘,也就是不安装USB驱动,上课如果确有必要使用U盘的,可通过批处理程序在开机时把驱动加进去,然后关机时恢复原来设置;二是由于网络的互联性和开放性,使之成为传播病毒的主要途径。硬件通过安装保护卡,再加上安装病毒预防软件,并使软件常驻内存,当病毒入侵时及时报警并处理,不让病毒进一步感染。我们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杀为辅的方针。

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是学校进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理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与学校其他学院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保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科学、规范、高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傲冰,王萍.白汉灵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

第9篇:科学管理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力学 课程体系 平台课程建设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46-01

为改革本科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加速构建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学校按“上手快,后劲足”的要求,按学科大类设置平台课程并加速建设,促进平台课程精品化。

1 建设目的

按照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按学科大类进行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工作,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整合与优化校内教学资源,构建学科大类教学平台和实验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 建设内容和范围

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学科基础课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课程。

纵向平台课程建设包括两大类专业:一是属于不同学院、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如机械工程、船舶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二是同类或相近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土木工程、港口与巷道工程、测绘工程等。建设重点是:一方面要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学大纲,统一组织考试等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若干统一的模块,形成特色明显的模块化、网络化精品课程。

3 学科平台课程的模块设置及建设目标

3.1 模块设置

建设前基础力学类平台课程由建筑力学、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若干门课程组成。

建设后基础力学类平台课程仅由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组成(见表1)。课程门类、层次明显减少。教学管理、档案管理、资源利用得到优化。

3.2 建设目标

(1)教学条件建设

①建立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明确基本要求,突出重点、难点;

②建立齐全的教学文件档案,包括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教案、多媒体课件、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试题库、历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考题等;

③建立和严格执行互相听课、教研活动(每学期2-3次)等制度,包括研讨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法,开发CAI课件,分析考试情况等;

(2)教学改革

①课程内容改革既要注重使学生能建立扎实的力学基础,又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②在采用多讯道教学手段的同时,根据授课内容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严格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坚持课程组统一(背靠背)命题、流水作业评分,实现学生整体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并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和探索,实行闭卷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4 建设程序

争取通过学校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加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与管理。学科平台课程建设程序如下。

(1)学校根据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需要,提出建设学科平台课程的需求。相关学院根据建设需求,推荐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一般应为教学团队首席教授)申报学科平台课程建设项目。

(2)项目申报人提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认真论证,论证通过后报学院批准。

(3)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申报人提交的平台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经专家审核通过后正式立项。

(4)学校根据《平台课程建设合同书》对建设项目进行进度管理、经费管理和质量管理。

(5)各学院根据学科平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平台课程模块,制订所设专业的“本科综合培养计划”。

5 建设成效

教师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原来的单班授课改成合班,既节省了开支,又优化了资源。

硬件资源得到充分调配,教室使用率得到优化,实验设备利用充分,网络教学更加合理。

管理资源趋于规范,教学档案条理清晰,便于操作。

参考文献

[1] 钱令希,钱伟长,郑哲敏,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