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洪涝灾害防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雨果
有些不能复活
1632年,中国江西省建昌府建昌县一名男子漂洋过海,来到日本长崎县。两年后,身为当地兴福寺默子禅师的他,在穿流整个长崎县城的中岛川河上,指导建造了一座眼镜形状的双孔石桥。
1647年6月,这座日本最古老的石造拱桥被大洪水冲坏,次年得以修复。1982年7月,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眼镜桥,桥面铺装、防撞护栏和连岸桥台又一次被大洪水冲跨,但桥基、桥墩和桥梁等主要结构得以幸存,很快又被修复。
20年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参加长崎大水灾20周年纪念活动时,在一堆介绍日本长崎风光的小册子中随手一翻,就看见第一页上印着修复后的镜桥倩影。
桥,可以一次次修复或重建。而30年前,在长崎这场城市型水灾中丧生的299名市民,却再也不能复活。
上帝的灭世利器
1982年7月23日下午5时左右,从海面飘来大团乌云,像块黑布,一下子遮住了长崎市的天空。随即,几道闪光,几声霹雳,豆大的雨点瓢泼而下。不一会儿,闪电发狂迸射,撕裂天幕,大雨倾盆如注,有如天河决堤奔泻。狂风如猛虎咆哮,雷声如大炮轰鸣,房屋街道都似颤抖起来,一些旧门窗破屋顶吱吱摇晃一阵后被轰然掀倒。
长崎市上空正好是暴雨中心,据暴雨观测记录,19时至20时,一小时降雨量最大达到了187毫米,总降雨量达到了500毫米,这是日本至今仍保持的一小时降雨量的最高记录。长崎市与周边地区的雨量过程图表明,最大24小时雨量超过了600毫米。暴雨肆虐,在天空上耀眼闪电和建筑中昏暗电灯的照耀下,眼见雨水在大大小小的斜坡平道上快速汇集如溪,奔流向下;很快又壮如瀑布,冲刷直下;不久就形成汹涌洪流,狂泄而下。洪水旋卷着垃圾、桌椅、牲畜等各色杂物浩浩荡荡地一路摧枯拉朽,冲倒电线杆、树木,冲走洗衣石、车辆,冲垮房屋、桥梁,冲到河道后沿河低洼处蓄积反涌,街道渐渐变成河道,杂物车辆飘如小舟,在水中旋转碰撞。
正在户外或地势低洼处的居民,有些被洪水冲击卷入水中溺水而亡;有些碰到漏电的电线杆触电身亡;有些因为车辆电路浸水无法打开车门,连车一块儿,被冲进海湾活活淹死。这场暴雨夺走了299人的生命,形成重大人员伤亡。暴雨造成23346户人家进水,1193户人家的房屋倒塌或损坏,小汽车损失超过了2万辆,交通、通讯、电力等生命线系统完全陷入瘫痪,财产损失重大。
洪水过后,到处道路破裂、桥梁垮塌、房屋断壁。垃圾袋、衣物、花草等挂满斜倒在地的电线杆、树木,瓢盆、收音机、床垫、门扇等深陷在淤泥堆里,四处狼藉,满目疮痍。有人到处寻找亲友遗体,哀哭之声时时可闻;更多的居民清理自家残局,在废墟中扒拉可用的物品;政府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公用事业单位等相关人员在脏乱不堪、臭气熏天的环境中,忙着抢修水、电、气设备设施,忙着调集配发粮食衣物饮用水,忙着救治伤患,消毒防疫,防止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流行爆发。
长崎的这场水灾,建立起“城市型水灾害”的概念。城市型水灾,即城市地区不能及时排出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而产生积水洪涝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现象。近些年,强降雨造成的城市水害,在许多地区许多城市频频发生,已呈愈演愈烈的趋势。2000年,韩国首尔,洪水肆虐后的街道上,无数汽车像搭积木似的交错堆叠,水灾导致49人死亡。2002年8月,捷克普降暴雨,首都布拉格上游梯级水库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紧急泄洪,致使低洼处积水深达4米左右,大量建筑地下室进水,市内3条地铁均成了地下河,到次年3月才完全恢复通车。在美国,政府年平均花费的水灾救灾款高达30亿美元,但年平均洪灾伤亡人数仍是稳中无降,未投保的财产损失逐年增长。在非洲,暴雨洪涝后的城市贫民窟,往往尸横遍地,更如人间地狱。
由于老天爷发难,以现代化城市为受灾主体的“都市型水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在电视等媒体现场报道、微博随手拍等图片、视频冲击下,城市水灾看上去格外惨烈。一系列城市内涝洪灾,像是在证明水灾的确是上帝的灭世利器。而如果我们继续对自然的教导充耳不闻,也许《圣经》中上帝以水灾灭世、也以水灾创世将不是传说。
总关风雨总关情
日本长崎是一座三面环山的港湾城市,城市如只八爪章鱼,从海岸线依次向山坳山岗触须蔓延,市中心就处于圆形剧场底圈。长崎面海环山,同一地区存在着海洋性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台风性气候三种形态,降水量年均约2000毫米,雨水充沛。加之四周山陡坡急,地势比降低,自古以来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长崎市遭受1982年大型水灾,客观上是由于降水过强,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崎市在这次水灾中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首要的是,城市人口高度聚集。1945年长崎市原子弹爆炸时人口只有24万,死亡人数达73884人。近半个世纪后,长崎已成为拥有42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在城市快速扩张中,新增市区或为山坳或在山冈,本身洪涝风险较大,地下排水管道建设、防洪排水标准与实际降雨量差距巨大。城市内天然绿地面积有限,很多地表被钢筋水泥覆盖,使得地表径流剧增,有限的下水道无法及时将雨水排除。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两岸高楼林立,被挤压成市内的排水沟渠,向市外排水的能力减退。城市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同时向地下发展地库、车库、设备等占用空间,一旦洪涝发生,各种地下设施即遭灭顶之灾。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共系统防洪意识和能力不高,1982年长崎水灾中很多死伤源于倒地电杆漏电和全自动车门断电后无法打开。
总体来说,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财产的高度聚集与城市排水防洪意识和能力之间的落差,是造成城市型洪涝水灾的另一个客观原因,也是城市型洪涝水灾人员财产损伤惨重的主要原因。现代城市面对暴雨非常脆弱。即使只是水电气、交通、网络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某个局部出现问题,也会给城市的运转及经济社会活动带来极大阻碍,甚至波及临近城市。可以说,城市型水灾所带来的间接影响和衍生灾害还要远远大于被淹区的直接损失。
暗处已无秘密
其实,日本上世纪6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后,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的城市治水矛盾在70年代就爆发出来了。1972年7月9日至15日,发生在大阪一带的暴雨总雨量只有328.5毫米,1小时最大降雨量才25.5毫米,却形成了洪水四溢的局面。1973年,大阪府大东市71户灾民,依据1947年“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和第三条联名国家、大阪府、大东市三级政府,要求5255万日元的损害赔偿。1975年,继这起日本水害诉讼第一案后,水害诉讼案件猛增到18起,成为推动“日本河川行政管理变革的前奏曲”。
首先,大东水害诉讼事件之后,日本各级政府感受到民间对治水需求的压力,对都市防洪治水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都显著增加。1975年第5个治水五年计划投资完成率从第3个5年计划的71%迅速上升到100%。日本河川治水、灾后恢复重建等相关事业费占国家公共事业费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其次,针对城市型水灾害的新特点,采取了系列综合变革措施。20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资本(国家经济基础资源设施)整备审议会下设的河川审议会,在对口的河川局工作指导下,建议促成了日本特定河川综合治水对策,即对高速城市化的流域,实施以综合治水对策为骨架的流域整治计划。1979年日本鹤见川被建设省指定为“综合治水特定河川”,1980年成立的“鹤见川综合治水对策协议会”,在着眼于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雨水蓄滞”技术,即在小区周围、楼间空地、学校操场、河道边公园等地方修建雨水调节池,以临时蓄水,分滞洪涝。并大力推广“雨水渗透”技术,即将不透水路面、蓄水池改用透水材料建设,让雨水回补地下。鹤见川流域成为日本综合治水对策的成功典范,其经验模式得以在日本全面推行。
再有,日本非常重视依法治水,以法律制度推动防洪治水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日本1949年就制定了《水防法》,此后在国土水资源利用和保守方面先后颁布了《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1958年)、《水资源开发促进法》(1961年)、《河川法》(1964年)、《水源地域对策特别措施法》(1973年)等。在城市建设方面与防洪治水相关的法律有《都市公园法》(1956年)、《下水道整备紧急措施法》(1961年)、《都市公园整备紧急措施法》(1962年)、《都市绿地保全法》、《废弃物处理设施整备紧急措施法》和《住宅建设计划法》(1966年)、《都市计划法》(1968年)等。2000年,在名古屋城市大型水灾后,又痛定思痛全面修订了《水防法》,加强水灾害应急管理,强调向社会公布洪泛预想区和包含有避难场所等信息的“洪水灾害地图”。2003年,日本又颁布《特定都市河川浸水被害对策法》和相应的实施规则,打下了日本城市防水体系的重要基础。该法案对特定都市河川的指定、防水规划、防水措施、规制方式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特别要求新建设施雨水渗透阻碍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取得许可,并必须根据地面硬化增加的径流量按防洪标准配建相应雨水蓄滞渗透设施。
还有,日本近些年来非常重视地下骨干排水管建设和城市洪涝灾害信息管理建设。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对东京、大阪等超大城市投入巨资改建地下骨干排水管系统。在东京城区地下60米深处,逐渐形成了净空高达20~30米的地下巨大运河系统,并且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RS管理系统等电气和探测技术,对整个地宫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覆盖和控制。在紧急情况下,其通风、排水设施还能够作为核爆紧急避难场所等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构建良心的法律底线
由于大都市气温高、粉尘大、热气上升,容易形成周边气流汇聚的热岛效应,而上升热气流一旦遭遇高空的冷气团,就容易形成暴雨。城市雨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相伴而生,超大型城市暴雨的频率与强度会高于周边地区,因此大都市更容易成为暴雨中心、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然而,除少数发达国家发达城市外,许多大城市针对都市型水灾害,并没有未雨绸缪,甚至遭受惨痛教训也未能亡羊补牢,大灾大治。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美国这些国家大型城市下水道建设经验、综合洪涝防治经验已轻轻松松可以获得。
现代城市建设中,许多建设工程会带来阻碍行洪排水的负外部性,这些因素绝非个人、家庭、团体的力量可以防止;而大型的防洪治水工程更是公共工程,没有政府主导实际很难推动。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地上地下工程的同步进行,需要许多个公共部门协调进行。城市洪涝水灾防范工程建设与水资源的蓄积开发利用的并存和并行,需要综合的权衡和周密的论证。城市水灾风险防范中市民的参与和动员,需要建立政府与市民间的信息畅通和良好互动。大都市城市排洪与周边地区城市间的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需要不同政府间的沟通和支持。这些都需要长远的规划、详细的方案、具体的标准和切实的执行,都不是单凭社会结构中的某些组织和个体的良心就能顺利推动的,根本上得依靠一套可行的制度去形成正常的工作机制。
法律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在频频发生的城市型水灾面前,当务之急需要建立完善与城市水灾防范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城市地下管道规划、公共工程投资、建筑配套设施、地面施工标准、绿化渗水措施、洪涝风险信息公布、洪涝保险计划等方方面面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则和法律责任,才能做到排蓄兼顾、风险可控、长治久安,才能避免短视工程、豆腐渣工程、污染工程带来的更大危害。
我们只有构建起城市建设良心的法律底线,才能构筑好城市洪涝灾害的抵御防线。
公民的责任
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是非常复杂的。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现实经验表明,完全控制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理念应从控制转向预防管理,走上洪涝风险预防与合理承担结合的新型模式。而良好的城市洪涝灾害管理需要应将雨水排放与雨水蓄积利用结合起来,应将工程与非工程的措施结合起来,应将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民众结合起来。可以说,公众的参与和民众的整合已成为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一个共识。
这次全市防办主任会议是在我市正值主汛期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总结今年前一阶段防汛工作,正确分析当前防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防汛工作顺利开展。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当前汛情
当前我市的汛情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一是前期降雨偏多且局地强降雨频繁。进入6月份以来,我市降雨偏多。6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比历年同期多59.9%,比去年同期多31.8%;7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比历年同期多11%,比去年同期多2%。前期降雨不仅雨量偏多而且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大。6月8日*县*乡3小时降雨量达96毫米;6月20日,*县*乡1小时40分钟降雨64毫米;6月22日*市*乡3小时降雨量70毫米;6月24日*市*乡1小时降雨量达73毫米;7月31日*县*镇1小时30分钟降雨量66毫米,*镇1小时10分钟降雨量达91毫米;*县*镇1小时40分钟降雨量56毫米。二是主要江河和水库水位普遍上涨。受近期降雨因素影响,全市各大小江河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江*站8月*日水位为*米,比前一日上涨0.05米,比历年同期水位低0.90米,比警戒水位118.10米低3.67米;*河*站8月*日水位为*米,与前一日水位持平,比历年同期水位低0.47米,比警戒水位96米低3.18米;*河*站8月*日水位为95.31米,比前一日上涨0.30米,比历年同期水位低0.15米,比警戒水位98米低2.69米;*河*站8月4日水位为137.78米,比前一日上涨0.24米,比历年同期水位高1.59米,比警戒水位138.5米低0.72米。目前,大中型水库水位也普遍上涨。
8月*日,*水库超汛限水位0.94米,*水库超汛限水位0.08米,*水库超汛限水位0.79米。三是局地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受频繁发生的强降水影响,目前全市共有*、*、*、*等*个区、县(市)的*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11万人,倒塌房屋3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7万亩,成灾37万亩,绝收6万亩,减收粮食7万吨;损坏路基55公里、损坏输电线路0.5公里;损坏堤防8处1.17公里,损坏护岸2处,损坏灌溉设施30处,损坏塘坝55座,损坏机电井14座,损坏水闸1座。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其中水利工程设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四是根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局地突发短时强降水天气偏多。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江流域降水接近历年同期,*江流域降水偏多,且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出现集中降水时段,对*干流的汛情要密切关注;8月份我市降水虽接近历年同期,但受西太平洋台风影响,局地突发短时强降水天气偏多。加之前期降雨偏多,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已经饱和,再遇强降雨,极易产生较大径流,中小河流和水库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发生山洪、泥石流、低洼地带洪涝和城市内涝等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总的看,我市今年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局地强降雨引发中小河流洪泛、水库出险、山洪暴发、低洼地带洪涝和城市内涝等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们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树立大局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充分估计防汛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问题,对今年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保持高度警惕,从思想上、措施上全面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准备,做好部门、地区间的协调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防汛工作。
二、今年防汛抗洪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今年年初以来,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做好今年防汛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以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认真开展了各项防汛抗洪工作。加大了水毁工程修复力度,落实了各级防汛责任人,组织编制和审查了各项防汛预案,加大了河道清障工作力度,储备了必要的防汛物资,开展了防汛工作大检查,加快了防汛指挥系统建设。进入汛期后,我们针对每个降雨过程,都提前组织分析和会商,及时传达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通过文件通知、明传电报、防汛简报、气象水文信息平台、值班电话等方式对各区、县(市)提前进行警示和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认真落实省、市领导指示精神,及时部署防汛工作。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及时研究会商,下发通知,要求各级防汛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密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各级防汛行政责任人迅速上岗到位,做好各项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的准备;提醒各地加强城镇和村屯、居民点以及农田防洪除涝工作,做好山洪泥石流预防工作,落实好县、乡镇、村屯和居民点、作业区的自救自保机制和措施,设立观察哨,及时监测预报,加强预警,确保人员和重要财产的安全转移;要求各区、县(市)防汛指挥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所辖区域防汛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
二是加强值班值宿,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针对气象部门预报的每个降雨过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及时组织市防办和气象、水文部门进行会商,跟踪分析雨情、水情和汛情,并随时通过电话与各地进行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各地防汛工作动态。同时加强了值班值宿工作,市防汛办于*月*日开始防汛值班,每班都安排业务人员值班,处级干部带班,局领导总带班。除此之外,为提高防汛值班业务信息、指令上传下达处理能力,每班都分别由主管局长和防汛办领导业务带班。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水库安全度汛工作。针对我市水库工程病险严重、行政领导干预汛期洪水调度、通讯设施落后、工程管理不善等问题,市防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库汛期调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市)要按照管理权限各负其责,全力加强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督促超汛限水位的*、*和*等水库要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库汛期控制运用计划运行。四是派出防汛工作组深入到险工弱段和灾区指导抗洪抢险。市防先后派出工作组分别对出现险情的*塌岸和受灾严重的*等县(市)进行防汛检查和指导。五是各有关区、县(市)积极组织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面对局地强降雨频繁出现的天气形势,各有关区、县(市)高度重视,按照市防要求,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适时启动抗洪抢险救灾预案,及时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了人员生命安全。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231户810名群众被及时转移,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前一阶段,全市各地在防汛准备和安全度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防汛责任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从全市防汛责任制落实情况看,各区、县(市)乡(镇)直至村,都有防汛责任人,但有些责任人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主动,落实不到位,各项防汛准备不充分,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重。经前一阶段上级防汛部门抽查发现,个别责任人手机长时间不通,找不到人。二是病险工程依然是当前防汛工作的主要隐患。尽管*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大幅度增加了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进行了松花江干流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和城市堤防升级达标建设,总体防洪能力超过了*年汛前水平,但我市防洪工程标准普遍偏低、病险隐患多、总体防洪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主城区堤防标准只有*年一遇,*堤防中除*堤整治段为*年一遇外,其余堤段只有10-20年一遇。全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堤防只有5-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有2/3河流没有设防。全市堤防主要险工弱段共有115处。
全市*座水库中,有70%为病险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病险工程通讯预警设施缺乏、抢险手段落后,在汛期高水位、大流量情况下容易出险,已成为当前防汛工作的主要隐患。同时,我市山区、半山区较多,山洪灾害威胁很大。全市受山洪、泥石流灾害威胁约有560个村屯、14.8多万人口。由于山洪的突发性、多发性以及侵害的不确定性,极易导致群死群伤。三是防洪预案编制质量不高,宣传和演练不够。通过前一阶段市防办对城市(镇)防洪预案和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审查,发现有的县(市)对防洪预案编制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按照国家编制大纲进行预案编制;有的县(市)防洪预案在内容上缺乏完整性,实施方案不具体,预警措施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按照审查意见,有关县(市)已经进行了重新编制、修改和完善。目前,城市(镇)防洪预案、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按照审批权限已经全部审批完成,但普遍存在宣传和演练不够的问题。四是防汛抢险物资物料准备不足。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一些区、县(市)防汛抢险物资准备工作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编织袋、无纺布、木材、铁线、水泵等重要防汛物资储备不足,对于某些不能正常使用的防汛物资也没有按照防汛物资管理规定及时报废核销。
另外,防汛备土备料普遍准备不够。五是水库汛期控制运用计划执行不严。汛期以来,全市大中型水库运行基本良好,但仍存在少数水库对上级批复的汛期控制运用计划执行不严,超汛限水位运行的问题。六是防汛值班制度执行的不好。一些区、县(市)防汛值班制度执行的不好,有的缺少领导带班、有的未安排技术人员值班、有的电话接听不及时、有的不会使用传真机;有的上传下达不及时,对上级下达的紧急通知等重要电文,只是传达到本局、本办领导为止,水务局或防汛办领导收到文件后也就此为止,没有立即传达给本区、县(市)政府主管或主要领导。七是灾情统计核实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个别防办的领导对灾情统计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没有设置专职洪涝灾情统计员,有的甚至到汛期临时指派人员进行这项工作,造成工作前后脱节,不系统。有的防办对灾情统计、核实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乡镇报多少就是多少,洪涝灾害损失普遍偏大。
三、下步工作措施
针对当前防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步要采取以下工作措施加以解决。
(一)进一步强化各项防汛责任制。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以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对落实“五大班子”领导包堤、包库、包险工责任制,各级防办要当好行政领导的参谋,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一是要使行政首长明确自己的职责。国家防总已印发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各级防办要提醒行政首长认真学习,使其明确职责;二是逐级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把责任贯穿于防汛准备、防汛检查、抢险、救灾直至恢复生产等各个环节,一包到底;三是要加强责任人抢险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悉工程现状,熟悉责任区的情况,掌握抢险方案,做到出险时不慌张,抢险时有章可循,人员转移时心中有数;四是要提醒各级防汛责任人深入实际对防汛工作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深入调查研究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五是要提醒各级防汛责任人在洪水灾害发生后,要立即组织各方面力量迅速开展救灾工作,安排好群众生活,尽快恢复生产,修复水毁工程,保持社会稳定。
(二)加快排除影响安全度汛的各类隐患。各区、县(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资金,争取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水毁堤防、病险水库的修复。对来不及修复的,要进一步落实安全度汛预案,强化抢险应急措施,落实抢险队伍,备足备齐抢险物资物料。要按照江河堤防每公里备土2000立方米,重点堤段、险工弱段每公里备土4000立方米的要求,抓紧备足备齐抢险土方和物料,满足抗洪抢险需要。同时,要依法加大清障力度,按照“谁设障,谁清除,谁的管辖范围谁负责”的原则,抓紧完成清除任务。此外还要加强汛期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险情,确保安全度汛。
(三)加强防洪预案的宣传和演练。对各类防洪预案要进行广泛宣传,使干部群众都知道什么情况下该抢险,怎么抢险,什么情况下该撤,往哪撤,切实提高实战应变能力。同时,要加强防汛抢险、避险的演练。凡是有山洪灾害、低洼地带洪涝灾害等防御任务的区、县(市)都要组织山洪灾害、低洼地带洪涝灾害的避险演练,切实提高防洪预案的可操作性。
(四)密切关注*江干流汛情,严密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和内涝灾害。当前要密切关注*江干流汛情动态,做好防大汛抗大洪的各项准备。同时,要严密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对中小河流要加强巡堤查险,险工弱段要抓紧备土备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敞口的堤段要抓紧组织人力堵复,确保安全度汛。对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和村屯要予以高度重视,按照防洪预案切实落实抢险和避险的各项措施,一旦发生险情,立即启动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认真做好城镇内河防汛和排涝工作,抓紧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保证内河河道行洪畅通;要落实好入江口附近和沿河两岸危险棚户区人员转移和安置预案,确保人员安全。沿河排水泵站要提前做好机械设备检修工作,确保正常运行、及时排水。
*(五)高度重视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各有关区、县(市)要把水库安全度汛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水库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再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各有关区、县(市)要按照今年国家和省、市关于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水库的安全度汛工作。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水库汛期防洪调度运用计划执行问题。水库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承担防洪与兴利的双重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洪任务越来越重,兴利要求也越来越高,有限的库容既要腾空迎汛,又要蓄水兴利,防洪与兴利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有些地方领导存在惜水心理,希望水库多拦蓄一些水以备今后使用。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防汛调度纪律不能违反。如果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就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今年云南彝良双龙水电站和陕西平利古仙洞水电站发生的防汛安全责任事故,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因此,要严肃防汛纪律,兴利调度必须服从防洪调度,必须严格执行批准的防洪调度运用计划,坚决杜绝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的事件发生。各级防办要及时掌握水库汛期防洪调度运用计划执行情况,加强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对违反防汛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通报,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对于前一阶段超汛限水位运行的水库,有关县(市)要将水库超汛限情况和控制运用情况形成书面检查以防汛抗旱指挥部文件上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六)切实加强山洪和低洼地带洪涝灾害的防御工作。防御山洪和低洼地带洪涝灾害是我市今年防汛工作的重点。各区、县(市)要认真吸取沙兰镇“6.10”特大山洪灾害教训,对山洪和低洼地带洪涝灾害防御工作要高度重视,严密防范。要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完善预警系统,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明确预警标准和“防、抢、撤”的范围、地点、方式,做到易发山洪地区村村有预案和预警设施,家家有一张防山洪“明白卡”。要进一步落实防御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各项具体防范措施。要设立观察哨,进行24小时监测和预报,区、县(市)、乡、村、屯各级防汛责任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传递汛情,遇有紧急情况及时预警,各区、县(市)要落实专人组织群众做好转移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关键词:现代城市;防洪规划;重点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TV8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在城市建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人们居住的方便、舒适和惬意,还应该考虑到自然灾害(如图1)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尤其是针对洪涝灾害时,城市规划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加以应对,以尽量降低损害。然而,目前我国城市防洪设施还比较薄弱,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与城市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为了确保城市发展和防洪的安全,我们必须要做好城市防洪的规划工作。
图1杭州洪涝灾害
当前我国城市防洪减灾的现状分析
(一)城市防洪标准低
城市的防洪标准和现有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地位不对等,使得当遭遇洪水灾害的时候,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较大。另外我国目前无城市排涝标准,针对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设计还缺乏规范依据。
(二)城市调蓄雨洪能力减弱,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城市建筑和硬质铺装必然会侵占城市的绿地和水域。从而导致城市地区的湖泊和洼地面积减少,致使城市调蓄雨洪的能力降低。当出现较大的洪水灾害的时候,城市内部的雨水得不到有效的排出,使得城市内积水排向河道的时间加长,易造成内涝。此外,有些城市的排水管网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或者对于城市管网的维护不到位,使得很多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不够、排水的标准相对较低。
(三)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城市的防洪减灾除了需要不断加强城市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还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的手段。比如说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洪水预报、预警系统、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然而,在目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运用还不够,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四)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补偿机制未建立
我国南方城市在夏季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因此,我国防汛减灾应急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组织体系、防洪预案、指挥系统、抢险队伍和防汛物资储备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管理体系,各级的地方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防汛减灾指挥部。然而,防汛体制的信息沟通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机制还是比较薄弱,预报的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此外,受我国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城市防洪工程的设防标准也十分的有限。在遭遇特大洪水灾害的时候,目前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
(五)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洪水等自然灾害是我们无法去抗拒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尽量去降低损失。首先就必须树立起防洪的思想意识。然而,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的特点,南方城市相对于北方城市更容易出现洪水灾害。加之城市防洪宣传的不到位,导致很多居民对于防洪意识淡薄,直到发生洪水灾害的时候缺乏防洪减灾的技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洪减灾的积极因素,反而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
现代城市防洪减灾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正确合理的城市防洪标尺
在城市防洪减灾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并不是说标准制定的越高越好。再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历史上城市洪灾的情况,参照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出合理的防洪标准。
(二)确定合理科学的防洪设施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城市防洪设施纳入到设计当中去。需要根据城市的气象、水文、地理、自然等各种状况,拟订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抗洪设施。在城区的主要河道的两旁所建设的建筑必须设置防洪墙和防洪堤,并且设置重要的出水口和排水设施。抗洪设备的具体情况应该根据当地的水文情况来制定:一般而言,抗洪墙与堤坝的顶部高度应该是:历史记录的最高水位加上超出高度 1.0~1.5m 的高度建设抵挡洪水的墙,然后再设置安全的超出高度。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市政建设相关部门需要按照城区发展设计和城市抗洪设计的标准,合理的设置管道的位置、管径以及坡度,从而起到排洪的作用。如果是在一些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不能够进行重力的排水的情况下,应该设置泵站,合理设置管道,使用强行的排水方法解决低洼地区的排水问题。
在设计排水管网的时候,需要掌握雨季时候最大的下雨流量、径流系数高、路面渗透系数低、建筑物稠密等情况,计算抗洪的系数。
(三)推进和谐生态美丽城市防洪设施建设
除了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特点,将易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变为生态园区。从而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当做抗洪的主要目的。依据历史上城区中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以及发生的频率和次数等,将危险区域的建筑物实行改迁,重建河道洪水断面,并且将危险地区改造成为林地、湖泊或者公园等生态区。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洪水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还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四)城市设施建设与防洪设施建设并举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力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还应该考虑环境的因素。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废土和废渣,一定要严禁将此类废土和废渣倾倒到河道中。第二,在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时候,不能侵占原有的河道,不能破坏原有的圩堤沟河;第三,沿河道路的建设以及旧城的改造一定要抬高地基从而起到抗洪的作用;第四,对于河道上面的违章建筑一定要严厉打击,发现后一律拆除,确保河道干净整洁,促使河道流水的功能加强;
(五)生态型河道治理
对于城市防洪抗灾来说,河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河道排洪的能力,减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河道治理而言,政府需要颁布相应的法规政策,对于侵占河道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河道的治理不仅仅以单一的防洪为主要目标,应该以生态为主线,综合环境保护、休闲及感知需求进行治理。从而降低洪水的发生的概率,也就变相的解决了洪水灾害问题。
在当前,生态型河道治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体现了河道防洪工程由以往的改造自然转变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治理理念。
(六)城市防洪工程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必将为城市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新的契机。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发挥出人类的饿聪明才智,不断创新技术、新设备,以提高城市防洪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结合现代城市的可持续生态发展观念,既要有长远的观念。创新是一个产业、一项工程的精髓,是技术进步的动力。我们需要鼓励因地制宜的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从长远来看,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加强沟通和协调,加强技术融合以及信息反馈的速度,从而带动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
总之,人类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却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尽量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针对洪水这种自然灾害,在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就应该从管道的设计、地下水排放、城市防洪排水设施的建设入手;另外,需要对于河道进行相应的整治,以确保洪水发生时河道可以起到排洪的重要作用。人们应该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提高自身承受洪水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彭佩,禹华谦,袁浩.我国城市防洪规划与实践研究[J].四川建筑,2013,01
1暴雨与洪涝灾害
暴雨它可能导致山洪暴发,江河溃决,冲毁房屋、铁路桥梁、公路,容易引发泥石流、塌方,阻塞交通,淹没农田,可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百年来,全省暴雨、洪涝频率占32%左右,对农业危害极大。1949~2000a,涝灾成灾率为68.78%~87.10%。从建国后42a统计看,洪涝成灾农田2250万hm2,粮食减产209亿kg。尤其1984~1988a,5a统计,洪涝受灾农田358.2万hm2,倒塌房屋18万间以上,死亡人数112人。最为典型的1998a,嫩江、松花江干流流域夏季出现特大暴雨,造成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全省63个县市、840个乡镇、543万余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09.73万hm2,成灾面积242.98万hm2,绝产138.6万hm2,各种损失高达315.7亿元。从地区分布看,受(成)面积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和牡丹江市,共约占全省面积的92.2%~92.8%。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约有耕地700万hm2,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由于地势低平,受江河洪水危害甚大,直接受洪涝威胁的面积约有400万hm2。从1978~2000a统计看,暴雨与洪涝的成灾面积平均占总成灾面积的29.1%。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总损失的48%和36%。另外,城市和工业区大都集中在江、河沿岸,洪涝灾害的潜在威胁很大。据省统计局资料,1949~1985a的37a间,全省耕地发生涝灾(包括内涝和洪涝)累计面积1977.09万hm2,年均53.4万hm2,占全省平均受灾面积的27.7%,占年均耕地面积的8.1%。受涝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年份有1956、1957、1959、1960、1961、1962、1963a;超过133.3万hm2的年份有1981、1983、1985年;最严重的为1981年受涝面积达295.8万hm2,占当年耕地面积的33.8%。据1985年版《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区划》记载:1949~1980年粮食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总损失量为2685万t,其中涝灾损失1075万t,占全省总损失量的40%。涝灾面积最多的是1981a,粮食总产量比1980a减产212.5万t。
2干旱灾害
干旱是我国气象灾害之首,黑龙江省受干旱灾害影响1949~1990a减产粮食239.03亿kg,占总减产量的5.1%;1978~2000a旱灾成灾面积占总成灾面积的44.9%;1996~2000a因旱灾造成全省经济直接损失和农业直接损失分别占总损失的3.6%和45%。典型旱灾年如1982a,从5月末起,持续60~80d少(无)雨,易旱地块土壤含水量仅1%~5%。虽然全省上下奋力抗旱,受旱面积还多达700万hm2,绝产60多万hm2,粮食减产39.3亿kg,占全省总产量的36%,占平均产量25%。干旱还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1995a以来,多数年份降水偏少,江河水量地下水位下降,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到2001a水资源补充量比多年平均减少20%以上;2001~2008a干旱频发,8a水资源总量减少1348.26亿m3,为多年的26%,影响了内河航运和城乡居民、牲畜供水。旱年多有连续发生的特点,1967~1968a、1974~1976a、1979~1980a、2000~2001a、2007~2008a。1949a以来,20世纪50年代干旱较轻,20世纪60年代旱涝相当,20世纪70年代异常干旱,不仅西部连旱,易涝的三江平原区也出现连旱现象,20世纪80年代干旱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本世纪10a里干旱有加重趋势,并出现连续干旱年份。
3旱、涝区划
3.1方法
假定全省降水量服从PersonⅢ型分布,则可将概率密度函数转换得到Zi指数计算公式:式中Cs为偏态系数;为标准变量,为均方差,均可由降水量序列求得,即i=1、2、3、......n,n为样本数。
3.2旱、涝等级
按Zi公式计算出全省81个站的逐年夏季旱涝等级并统计出各级出现的总次数,为便于各站间进行比较,再求出各级出现百分率。将出现大旱次数百分率Pi≥10%定为大旱Ⅰ区;除大旱区外的地域,再用符合偏旱指标的Pi≥20%的区域定为中旱Ⅱ区,除上述的大旱和中旱区外的地区。定为基本无干旱Ⅲ区,图略。大旱区主要分布沿松花江流域和牡丹江流域。其中包括哈尔滨、呼兰、巴彦、木兰、通河、方正、依兰、佳木斯、集贤、桦川、鹤岗、萝北;牡丹江辖区的海林、林口、宁安。大旱中心位于绥化的兰西和牡丹江的海林。另外大旱区还有大兴安岭的塔河,黑河,齐齐哈尔的讷河、拜泉、依安和龙江。中旱区主要分布大兴安岭南部的加格达奇、呼玛、伊春、所辖大部分区县,其中包括黑河的五大连池、孙吴、逊克和伊春、五营及绥化以北的望奎;还有齐齐哈尔的富裕、克东和泰来。另外还有大庆市的杜旗和林甸;佳木斯以东的同江、富锦;双鸭山以东的宝清和鸡西以东的虎林;哈尔滨的双城、阿城、五常、尚志、延寿、牡丹江的穆棱、绥芬河。其它区、县为干旱偏小区。3.3洪涝区划同样将出现大涝次数的百分率Pi≥10%定为大涝Ⅰ区;除大涝地区外,再用符合偏涝指标的Pi≥15%的区域定为偏涝或中涝Ⅱ区,除此以外的地区定为基本无涝Ⅲ区,图略。主要大涝区分布有三块,位于全省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包括黑龙江流域的大兴安岭的漠河、塔河;黑河与逊克,伊春及以北的乌伊岭、嘉荫,鹤岗以北的萝北、绥滨,佳木斯以北的富锦、同江、抚远。第二块在西部,其中包括黑河南部的嫩江、五大连池、北安;齐齐哈尔北部的富裕、讷河、克东、拜泉;第三块在中部,其中包括哈尔滨以东的阿城、宾县、延寿、方正、巴彦,还有绥化以西的兰西。大涝中心位于克东、乌伊岭和嫩江达15%次。另外还有较小区域位于东部的鸡西以东的虎林、密山、鸡东。个别地块还有宁安和肇源。偏涝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大部地区,其中包括伊春及南部的铁力和绥化全部辖区;哈尔滨南部、东部的双城、五常、阿城、木兰、通河;大庆北部的林甸;佳木斯西部的汤源,齐齐哈尔市北部的依安;另外还有黑河南部的孙吴。除大涝和偏涝区以外的地区基本属无涝象或小风险区,图略。
关键词黄河口蜜桃;气候条件;不利条件;山东垦利
中图分类号S662.1;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91-01
垦利县隶属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最下游入海口处,土壤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优越,特别适合蜜桃种植。垦利县蜜桃有早、中、晚熟共20多个品种,目前,全县共有黄河口蜜桃种植基地1 000 hm2,年产鲜桃2万t,是当地农民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主产业之一。根据蜜桃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垦利县气象台站1986―2006年气候资料,得出:蜜桃生育期温度适宜、花芽分化和果实膨大期水分充足、果实成熟期光照充沛是垦利县种植黄河口蜜桃的有利气候条件,但一些年份的洪涝灾害和夏季常见的雹灾是降低蜜桃产量及品质的不利因素,应加以防范。
1蜜桃生长气候条件
1.1温度
蜜桃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在年平均温度为12~17 ℃的平原至海拔3 000 m的高山均能正常发育,生长最适温度为18~23 ℃,温度过低树体发育不正常,果实不易成熟,温度过高则枝干易被灼伤,果实品质下降。蜜桃开花期适宜的温度为12~14 ℃,10 ℃以上才能授粉受精,花期温度高则结实率高,气温降至1~3 ℃时花器易受寒害或冻害。果实成熟期适温为25 ℃左右,此时期昼夜温差大、干物质积累多、风味质量好[1]。
1.2水分
蜜桃喜干燥气候,不耐涝,生长期要求较低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40%。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忌多雨,花期阴雨多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果实成熟期雨水较多,但春季硬核形成初期及新梢生长期遇干旱,会影响枝梢和果实的生长发育,导致严重落果;果实膨大期缺水,将引起新陈代谢作用缓慢,细胞肥大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叶片同化作用降低,减少营养成分积累。
1.3光照
蜜桃属喜光性很强的树种,对光照反应敏感,光照充足,树势健壮,枝条充实,花芽形成良好;光照不足时,内膛枝条多易枯死,出现光秃现象,结果部位会很快外移,降低产量[2]。在年日照时数为1 500~1 800 h即可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2垦利县种植蜜桃的有利气候条件
垦利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1 ℃,年平均降水量为532.6 mm,雨热同季,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 750.9 h,年日照百分率62%,是黄河口蜜桃较理想的种植区。
2.1温度
温度是影响蜜桃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蜜桃开花期对温度要求严格,花期温度是否适宜直接影响蜜桃结实率。据统计,垦利县春日短,气温由3月的6.1 ℃迅速回升到4月的14.0 ℃,对蜜桃花期有利。主要生长季5―9月垦利县的月平均气温在19.7~26.9 ℃,温度条件适宜,对蜜桃果实成熟和花芽分化十分有利;9月以后,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急剧下降,昼夜温差加大,是蜜桃营养物质积累的有利条件[3]。
2.2水分
蜜桃6―8月为花芽分化主要时期,与果实膨大同期,因此需要养分和水分较其他时间要大。垦利县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季降水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7%,非常适宜蜜桃开花授粉;6―9月雨水充足,降水尤其集中于6―8月,平均总降水量为288.0 mm,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4%,充分满足了花芽分化与果实膨大对水分的需求。
2.3光照
蜜桃喜光,新梢生长、花芽数量、果实大小和品质都取决于光照长短与强度。花芽分化期日照强、温度高、雨天少,且树冠结构合理,通风透光良好,花芽多而饱满,反之花芽小而少。根据垦利县1986―2006年气候资料分析,垦利县月日照时数以5月最多,充沛的光照条件满足了蜜桃各生育期的需求。
3垦利县黄河口蜜桃生长的不利气象条件
3.1洪涝
蜜桃不耐水涝,果实成熟期雨水多,果实品质降低,易出现裂果[4]。垦利县涝灾多出现在7―8月,出现频率为86%,6月出现频率为9%;20年中,日降水量在100 mm以上的暴雨出现过14次,通常出现先旱后涝现象,水分过多更易增加蜜桃裂核。因此,桃园应建在地势高爽、土层深厚、排水和灌溉条件便利的阳坡。
3.2雹灾
垦利县冰雹灾害多出现在6―9月,常伴随大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出现,蜜桃在生长期内受冰雹击伤,轻者砸陷果实,严重时击破果皮,砸伤果肉,使其品质下降。垦利县夏季冰雹出现频繁、雹粒较大,是影响蜜桃品质的不利因素,应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及时进行人工消雹,以降低或避免损失。
4结语
垦利县光、热、水等气候条件适宜蜜桃各生育期需求,(下转第294页)
(上接第291页)
由于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的洪涝灾害及夏季常见的雹灾,是影响蜜桃产量和品质的不利因素,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强防范。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切实为林果业增产增收提供专项气象保障,在合理掌握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产的黄河口蜜桃品种,促进蜜桃产业持续增长。
5参考文献
[1] 赵德玲.黄金蜜桃栽培管理技术[J].西北园艺:果树,2011(1):22-23.
[2] 张玉花.蜜桃生产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29-30.
[关键词]极端气候因素;农业经济;影响
极端气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气候变化,在特定时期发生在统计分布之外,多数是分布在统计曲线两侧10%以内。极端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从而危害到人类正常的经济活动,影响十分恶劣。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评估报告来看,在过去的100a以来,地面温度逐渐从最初的0.3℃升高到0.6℃,而且未来世界气候的提升速度将会更高、更快,加剧变暖趋势。在此背景下,将会造成世界性极端气候灾害出现,不利于全球经济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受到极端气候因素影响尤为严重,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每年都会给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领域。由此看来,加强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影响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极端气候概述
极端气候是具有十分突出的灾害性和突发性特点,很容易对当地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制约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如果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出现,将对人类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像我国这样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气候因素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也是最为典型的深受极端气候影响的国家之一。诸如,干旱、暴雨和沙尘暴等极端气候在爆发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且这种危害更多的集中在脆弱的农业领域上,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威胁十分巨大。
2我国极端气候的主要特点
2.1普遍性
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看,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极端气候灾害,尤其是在近60a内,从干旱到涝灾,或是从涝灾到干旱,两者交替进行,市场伴随着台风和干热风等气候现象,当属洪水灾害和旱灾最为典型。
2.2区域性
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极端气候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我国北方地区旱灾较多,而南方地区则是涝灾现象较为严峻,干旱地区更多的是集中在黄土高原和黄淮地区,受灾面积广泛,持续时间长;涝灾则是发生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三角州流域,而在东北的送花江流域地区同样存在涝灾现象。在干旱季节,北方地区受到的副热带高压影响更加强烈,江淮地区在7月就已经趋于稳定,亚洲大陆北纬40°~50°上空盛行强烈的东西环流,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致使冷暖空气交汇机会较少,很容易出现锋面雨。在暴雨季节灾害频发的年份,副热带高压影响不强,6月底—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停留在北纬25°以南地区,北方冷空气持续南下,江淮地区作为南北冷暖空气交汇地区,锋面雨长期停留在该区域,造成严重的涝灾现象出现。
2.3交替性
不同的极端气候带来的灾害有时会交替进行,诸如旱灾和涝灾交替出现,两者无论是谁先谁后,或是两头旱灾而中间涝灾,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灾害,较之单一的极端气候灾害而言危害更大。
2.4持续性灾害在很多情况下是连续出现的,诸如我国在1966—1968年连续出现了两三年的干旱灾害,1998—1999年则出现了连续性的洪涝灾害。
2.5弱质性
弱质性特点主要是属于弱质性产业,生产力水平落后,缺少足够的抗灾害能力,更多的是被动地面对自然灾害。所以,一旦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危害,并且这种效应持续时间较长。
2.6规律性
一般我国极端气候灾害更多的是以黑龙江爱珲到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作为分界,这条线以东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也较高,南方主要是涝灾,北方为旱灾,黄淮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旱灾出现较为频繁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涝灾频繁地区。东北三省受到低温冻灾较为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则面临着海上风暴威胁,危险程度较高。
3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作物产量很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两种影响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作用较大,其中当属极端气候灾害最为严峻,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据国家农业部权威数据统计限制,我国在1983—1998年,粮食损失造成的总产量损失高达10%,也就意味着在此期间我国每年都至少有400亿kg粮食被极端气候所吞没。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农业经济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减产的年份主要集中在1961—1963年、1966—1968年、1974—1976年、1994年和2008—2010年。在这几个区间中,我国每年粮食损失量不断增长,并且我国由于极端气候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数量始终处于高位震荡态势,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4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我国水利基础抗水、防洪功能充分发挥,通过健全水利基础工程来提升我国整体的农业抗灾能力。由于我国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所以除了应加强引种抗灾害农作物品种外,还应根据当地气候实际情况来着重培育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作物,有计划落实培育工作。就当前极端气候变化情况来看,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是影响最广、危害较大的灾害类型,由于极端气候变化具有突出的不确定性,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评估机制的落实,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诸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立足于农业保险基础上,更好地防范极端气候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将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极端气候灾害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5结语
我国的农业属于一种弱质性产业,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带来的危害较大。我国自建国以来,自然灾害频发,为了能够更好地防范自然灾害发生,应加强极端气候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的深入分析,从多种角度进行诠释,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京平,王卫丹.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7):142-145.
[2]袁婧婧.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魅力中国,2013(11):33.
[3]甘甜.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J].财经界,2014(18):21.
[4]李金良.气候因素对黑木相思胸径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83-184.
防汛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我市已进入汛期,防汛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入汛以来全省天气复杂多变,局部地区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多发重发,单点暴雨较为突出,导致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7月30日和8月1日省政府和市人民政府分别召开了“全省防汛减灾和库塘安全蓄水工作”电视电话和“全市防汛减灾紧急视频会议”。刚才,通报了景谷县正兴、葳远两镇“7.31”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要求煤矿、通信行业、民爆企业及县内各小水电企业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防汛减灾、汛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确保今年汛期我县煤矿、通信、民爆和各小水电站安全度汛。
一、发生较大洪水的可能性,尤其是局部洪涝地质灾害的确定性不容忽视。
今年1~7月份的天气也的确十分异常景谷县“7.31”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充分说明我市今年的气候特点,但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对发生较大洪水的可能性高度重视。但是,我县发生洪涝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是确定的,我县前几年就都发生过,各位应该高度重视,加强防范。
二、全县防汛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
各企业要对防汛减灾工作高度重视,对本企业的防汛减灾工作要进行再督促、再检查、再落实,一是进一步牢固树立防大汛、救大灾的思想,科学把握雨情、水情、汛情,积极主动应对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进一步落实以企业法人为核心的防汛减灾责任制,将队伍组织、应急值守、物资储备、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的应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水电站防汛安全管理薄弱。我县有30多座已经建成的小型水电站,绝大部分是民营水电站,多数是委托经营,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措施不到位,防汛安全管理难度非常大;四是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山体滑坡可能性严重存在。五是部分尾砂(库)坝存在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年存在的几个重点薄弱环节。
此外,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洪水,部分干部群众水患意识有所淡化,存在思想麻痹和侥幸心理;而这几年,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变动比较大,各级分管防汛工作的领导基本上没有经历98年大水,缺乏实战经验;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务工多,群众性抢险队伍难组织;防汛物资老化严重,储备不足等等。这些都对今年防汛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积极行动,扎实开展防汛各项准备工作
全县防汛检查反映出,今年我县的汛前准备工作与抗大洪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务必针对存在的问题,强化措施,抓紧整改。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抓紧完善预案、落实抢险队伍、筹集防汛物资。完善应急预案是做好防汛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各企业要认真对本预案及时修改,突出针对性,熟悉预案,加强预案演练,认真落实应急响应的相关措施。一旦发生洪涝灾害,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进行处置,做到依法防洪,科学防控。要落实防汛抢险队伍,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建立防汛与抢险的组织、思想的准备工作,达到装备精良、专业化的机动抢险队伍的水平,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险情的能力。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做到汛情互通,做到对险情的及时响应。抢险队伍要加强训练,严阵以待,切实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险情的能力。要千方百计落实防汛物资购置经费,尽快补充防汛物资,确保抗洪抢险工作的需要。防汛物资不仅要按标准筹集,而且要结合工程抢险实际需要,合理调整防汛物资的品种。
二要切实搞好巡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怕有险,就怕漏险,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加强巡查检查是保证安全度汛的重要手段。各有关企业要进一步落实巡查检查制度,及时排除各类险情。地质灾害监测员、小水电站安全管理员要加强日常巡查工作,对新建、在建的沟渠、坝体工程,以及险工险段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等要重点巡查,做到细而又细、慎之又慎,不留一处死角,发现险情,及时报告险情,为有效处置赢得时间。在暴雨洪水期间,要加强巡查防守力量,加大巡查力度,发生险情要派人24小时观测和防守,做到严防死守,确保万无一失。
三要强化汛期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加强值班在汛期尤为重要。要严格执行防汛24小时值班制度,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做好上传下达,确保信息畅通,电信、移动、联通公司要确保灾区通信的通畅,要安排人员对基站的排查和盯防。煤矿、通信、民爆、小水电主要负责人汛期原则上不能离开防汛岗位,确需离开的,要确定接替责任人,并向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应急办公室报告备案。各企业要准确掌握当地汛情态势,适时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灾情,按照防汛预案要求认真做好相应工作。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应急报告制度,一旦出现险情,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并全力做好应急处置,确保抗洪抢险工作有力有序进行。
四、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确保各类在建工程和险情工程安全度汛
今年防汛减灾工作要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三个重点、五个确保”的防汛总目标,特别是要做到以人为本,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煤矿、通信、民爆和小水电站要以确保人员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落实防汛责任制。防汛工作抓落实,关键是抓人的落实,抓责任的落实。多年来建立的各项防汛责任制要进一步完善,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在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队伍组织、工程管理、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都要逐级落实以企业负责人为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内容的各项防汛减灾责任制,并贯穿于防汛减灾工作全过程。
二要抓好重点防洪工程建设。目前我县煤矿、部分小水电站在建工程,对安全度汛带来不利的影响,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施工管理, 加强施工力量,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对必须跨汛期施工的工程,要抓紧落实应急度汛措施,落实抢险责任。对病险工程要逐座逐段排查,摸清情况,采取可靠的应急度汛措施。
三要抓好小水电站防汛安全。小水电站防洪安全一直是我县的一个防汛隐患问题,由于小水电站管理体制变化和开发主体多元化等原因,一些小水电站的建设与管理缺乏有效监管,影响工程防洪安全。为确保我县小水电站安全度汛,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级要把小水电站防汛工作纳入本地防汛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行政领导对所管辖地区的小水电站防汛安全负总责,小水电站项目法人是电站防汛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各地要迅速开展小水电站防汛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必须及时调整汛期调度运用计划,采取降低水位、空库或解网停止运行。对违规修建的小水电站要立即责令其停止施工或运行。对于防汛负责制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导致垮坝,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要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要继续完善山洪地质灾害提前转移制度防御预案,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挥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作用,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一方面,要强化避险措施。全面落实预警转移各个环节的责任人,从监测、预警,到组织转移、灾民安置,都要落实专人负责,实行包户包人的联户防范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监测预警。
五、创新理念,健全机制,不断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平
今年以来,我省降雨异常偏多,江河湖库水位高,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据省气象部门预报,6月8日至9日我省将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赣北赣中部分有暴雨,局部有大暴雨。目前,我省已全面进入汛期,洪涝灾害也将进入多发期,防汛形势比较严峻。同时,6月7日至8日正处高考期间,为切实做好强降雨防御工作,确保汛期安全,确保高考顺利进行,遵照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现就做好近期强降雨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防汛形势的严峻性,从维护大局稳定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当前防汛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防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二、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突出防御重点。各地要重点突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中小水库特别是小型水库和病险水库安全度汛工作。要加强对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与预警,坚持提前转移制度,一旦出现强降雨,要按照防御预案,及时预警,坚决、果断地转移危险区群众,确保人员安全。加强水库巡查与值守,对暴雨期间和水库出超汛限水位时,要组织力量加强隐患排查,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一旦发现水库险情,要立即组织抢险,并迅速转移下游群众,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
三、做好学校、工矿企业、交通线路、旅游景区等防洪安保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学校、交通线路、工矿企业施工区域等重要部位防汛安全隐患排查,确保防汛工作万无一失。特别是7至8日我省正处高考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疏导,指导考生做好提前赶赴考场准备;教育部门注意防范雷电和短时降水的不利影响,确保考生途中安全,地处低洼地段的考场要采取措施应对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洪涝等灾害。
四、要切实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要加强对城区桥梁、危旧房屋、排涝泵站、涵闸等防汛关键部位隐患排查,加强对主干道下水道等清淤、疏浚工作,确保城区排水通畅。一旦发生强降雨,要立即启动预案,积极做好低洼地带群众转移工作,全力抽排城区积水,保证城市正常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