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相关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文学相关专业

第1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陈晟晔(1994-),女,汉族,上海人,商务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方向:英语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印敏(1994-),女,汉族,上海人,商务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方向:英语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张洪恺(1994-)。男,汉族,上海人,商务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方向:英语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摘 要:本文深入分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学习研究名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从而得出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应有的改革项目,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就业要求的复合型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为目标,并积极探索相关就业保障体系构建,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教学改革;就业保障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社会对外语人才特别是英语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造成英语专业一直是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受国家政策和招生过热等影响,英语专业毕业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渐渐失去优势,开始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据调查,英语专业连续四年被教育部列为红牌警告专业,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遭遇“滑铁卢”是不争的事实,其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缺陷不足也显而易见。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大学教育大众化,全球经济不景气等等都是其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在相关走访调查后结果表明,在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大环境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名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却表现良好。因此,深入分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学习研究名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从而得出英语专业本科教育应有的改革项目,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就业要求的复合型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为目标,并积极探索相关就业保障体系构建,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是现阶段我国大学本科英语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影响英语专业大学生良性就业的原因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英语专业大学生具有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共性,也具有本专业就业难的特性。

1.高校盲目扩招造成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饱和

在高校扩招的浪潮中,英语这类“热门专业”成了扩招最多的专业。相关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具有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是200多所,2004年变成了598所,到2013年已增加到959所。与此同时,英语专业的专业设置也从综合类、师范类扩展到财经类、理工类、农林类和文体类等各类院校。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导致了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的需求饱和。

2.英语专业自身的局限性

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其专业自身的独特原因。总体来说英语专业专业性较强,专业知识较为封闭和独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少融入其他专业知识,这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相对匮乏,甚至在走出校园后只是掌握了一门外语。而在当前社会中,英语只是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般辅的存在,如果不能将工具与其他专业技能相结合,那么这种辅助也很难发挥。而且,随着市场中各个行业自身的发展和行业间的不断融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一性知识人才。这样一来,高校的相关教育与市场上的人才需求脱节,造成人才市场中的供求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3.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滞后

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对毕业后就业道路没有清醒认识,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其中,不少大学生从未思考过毕业后就业问题,缺乏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英语专业同学也不例外。虽然大部分学校设立了就业指导部门,也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但细化到英语专业的指导教师缺乏,且很多指导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虽然一些高校与企业实现了校企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等,但很多流于形式,投入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大学生创业的环境也不完善。

三.名校英语专业调研结果

根据北大,北外,上外等国内知名大学的相关英语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调研结果可知,现行我国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把外语看成工具为科技服务,这一外语教学理念符合当时国家尽快实现 “四个现代化”的国家战略需求,因此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其外语政策反映在 1980年由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见表 1)。但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学到底是打语言基础,还是注重工具应用这个争议一直存在于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之中,但是研究表明,紧紧把英语当成语言工具已经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这表明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得有基本的其他经管类或工程类知识,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英语专业教育,培养新型英语复合型人才刻不容缓。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育总体上要遵循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明确高等教育顶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以北外,复旦,上外等国内知名大学为代表的相关英语专业教学采用较先进的外语教育理念,主张总结我国外语教育的本土经验和借鉴国际外语教育界行之有效的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提炼和检验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新理念,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这些高校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认识更加清晰,由此更加深入地探讨“作为人文教育的外语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外语教育”、“语言与内容融合式教学”、“思辨能力培养”、“跨文化能力培养”、“区域和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英语专业教育模式,为其毕业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为了顺应我国整个英语教学体系的发展,我校应积极借鉴这些学校的教学理念,将英语语言类教学和其他专业相结合,不断增强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软实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

四.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

1.加强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度,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

英语专业人才就业难并不意味着市场已不需要英语专业人才,而是指市场中对单一性人才的需求量较少,“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只能被专业性要求不是很高同时兼容性比较强的行业接收”。实际上,就业市场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只是英语专业教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才导致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越来越难的现象。如此,在了适应市场中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后,英语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需要加强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度。例如,除了要开设与英语专业契合度高的专业课外,还应酌情开设其他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复合专业的开设应考虑到外国语学院女生占总人数比例较高(据调查显示,2013 届毕业生中,女生占87.6%)的性别比特点,应当开设以女生为主比较感兴趣的并且被社会所接纳的相关专业,如财会、酒店管理、贸易、新闻、旅游、汉语国际教育等,以增加就业优势力。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中划分多个相关方向供学生选择,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增加与各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鼓励和支持学生攻读双学位,为其提供相关报名、考试、课时安排等的便利,这样跨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会更加灵活也会更加受学生欢迎。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大实践教育环节的投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强其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2.积极示范与引导,加强教学服务和管理,做好职业规划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我们也应当那个要求校方和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除了关注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当那个开设相关的职业研讨课程,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弄清楚“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来初步了解自己的职业选择。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邀请相关专业校友来学校进行职业规划分享,为大学生起到榜样促进效应,为其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然而企业给毕业生何种待遇和发展空间及其文化,都是教育者所无法控制的,最有效的职业规划的办法是还是做好本科内的相关教育工作,即学校在专业素养、综合能力方面要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及优秀学子的示范,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配以相应的职业发展课程,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做好入职前的准备。

3.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保障提供智力保障

教师团队的质量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急需要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质量。这不仅需要招聘具有高素质专业能力的教师,还需要具有其他专业能力的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因此,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结构多元化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各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需要从多渠道引进人才。对此,开设英语专业的相关院校可以增加外教数量,利用外教的口语等优势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等基本素质;也可以引进其他专业的英语能力较好的人才,在课堂上将英语和其他专业有机融合,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加强与本校其他学院或其他专业的合作力度。此外,还应探索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寻求与知名企业的富于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知识和思维新锐的资深从业者合作,给学生以较多的培训、授课机会。提高教师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型教师团队之外,还要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内部培训,提高教学团队的质量。另外,也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名师讲座、短期的培训,拓宽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教师的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积极寻求企业、政府的支持,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的大环境

在学生的学习中,英语基础理论知识仍占有绝大比例,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校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最终导致践能力不足,而如今企业招人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和实用价值。为了缓解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必须要和企业接轨,想方设法落实学校一直倡导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相关工作一线,体会真实的上班族的工作环境及其迫切所需的技能,在真实的就业语境中学习到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但是,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的英语人才,单单靠应用型本科院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其中。政府需要为校方提供软硬环境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投入到英语专业大学教学中。其次,政府还应在人才管理方面有所作为,改革创新现有的人事管理政策,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管理政策,提高人才的共享程度,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吻合度。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第2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农林院校 语言文学专业 课程教学改革

1 四川农业大学外国语文类专业与课程概述

四川农业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与国内许多农林院校一样,一方面是包含有农、理、工、医、文、法、管理、艺术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生物科技与农业学科的背景。在这样的院校里,涉及外国语文的专业和课程必然与一般的综合性大学和专业学校有比较大的区别。由于农林院校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证科学研究色彩与很直接的应用性,所以外国语文相关专业与课程的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的教学活动风格有关联,也比较强调实践与应用。另外,由于生源多数具有高中理科背景,在课程教学中面对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农、理、工等学科,所以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接收方式也有其鲜明的特色。以下根据四川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分英语专业及其主要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涉及外国语文的课程加以叙述。

1.1英语专业及其主要课程概述

我校英语专业除了“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和宽广知识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教师职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娴熟运用英语、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从事教育、翻译、管理与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之外,还在实际的课程培养方案与教学活动中重视应用性的课程设计及其教学。

1.2 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外国语文类课程概述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具备汉语言文学素质及汉语言交际、写作、审美、公关等实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去向一方面是继续攻读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另外更多的是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机关、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师、文秘、公关、外交、编辑、记者、文化宣传、公务员等工作。自2002年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来,至今已培养了近5000名本、专科毕业生。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外国语文的课程主要是两门,一是“外国文学”,另一门是“比较文学概论”。以“比较文学概论”课程为例,这门课程设置在第六学期,也就是三年级下期,正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与最后一次暑期社会实践之前。除开比较文学本身的学科理论的学习与对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的粗略了解之外,本课程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与“跨学科”意识。因为在农业学科背景下的中文专业学生,在学习外国语文类课程时首先要有“跨文化”的意识,在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下,应当有“跨学科”的意识,而“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学理背景刚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这两种意识。

1.3 农林院校外国语文类专业与课程的共通性特点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一般农林院校的办学特点,总结出这类院校外国语文相关专业与课程的共通性特点有三:

一、课程教学比较注重实践,实践活动往往又依托学校的学科背景特色,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却也面临着培养不同思维模式习惯的挑战。众所周知,在偏向农学的高等学校里,自然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是主要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内容。自然科学的实证性、客观性、重视数据与逻辑等要求深入学生的思维模式,这固然为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学生有严谨的逻辑推理习惯等,但是同时也对强调审美、感觉、主观领会、人文主义的文学思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在学校的大环境下,教师与学生总体的涉外意识不强,所以外国语文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立足于培养“跨文化”的意识方可开展得好。我校的涉外活动很多是在技术层面展开,在技术层面的外事交流并不需要太强的跨文化意识。科学语言本来是相通的,而社会和人文的交流更需要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有充分的认识。

三、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跨学科意识对外国语文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科学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更宽和更全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2 基于“跨文化”与“跨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改革设想

2.1教学中的元语言意识

课程教学语言可以被视为一种元语言(meta-language),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的六大功能中就有“元语言功能”。所谓元语言功能必须基于一种前提,也就是人的精神活动如果要表达出来,成为一种意义的传递,能且仅能够通过语言来实现。于是,当语言本身既是“表征”又是“被表征”的时候,这种语言就成为了一种元语言。

而中西方的许多基础概念范畴不尽相同,那么需要教师有高度的元语言意识来展开对理论和时间的“言说”活动。例如在文学领域,我国古代文论谈论意境、风骨、清峻等范畴,而西方却讲模仿、崇高、净化等名。这就需要我们展开元语言层面上的自我对话,建立在现代分析语言的逻辑上,继承中西方的不同传统中的语言和文化遗产,呈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第3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1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本文由收集整理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4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第4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从教育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学科体制是否构建完善与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学科的应用性,应用性也是衡量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其学科的性质与相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理工科专业而言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所体现出来的应用性一直不甚明显。现代社会对高素质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汉语言文学应该尽快地增强其自:请记住我站域名身的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将其发展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对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究竟要怎么样的改革其教学体制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性问题提出了思考。

汉语言文学有着十分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专业人才的学科。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雏形——中文学专业。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积累下了丰厚的学科教学经验,教学体制与教学内容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招生人数中占有比例最大,就业率也最高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步入了一个转型期。依照教育学理论而言,学科能否发挥其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学科体制健全与否、发展水平是高是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其学科特有的性质以及传统教学为其的定位,在社会发展中这门学科的应用性一直不明显,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滑,社会对其的认可率一直在降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科的应用性指的是学科所涉及到的只是在实践过程中转变成为实践能力或者是指导实践进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依笔者看来,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就要了解这门学科。认识这门学科专业的教育基本特点。

一、简述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基本特点

1.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正如上文所述一样,北京大学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地,早在建校初时期就设立了中文学专业,这个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方法已经固定下来。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教育界内几句全部认同,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在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也是最为稳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2.汉语言文学将以培养专业性文学人才为主要目标

多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前身中文学专业已经成为作家、文学知识分子的培养基地。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意义上来说,这些职业都不能成为社会职业类型,而其应用性也就没有多大的发挥特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许多高等教育学校中开设了关于中文专业中的文秘学、新闻传播学、国际汉语等相关专业,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关专业的应用性人才。但就近几年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来看并不容乐观,就业率持续下滑,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专业的社会应用性不强,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也不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于实践性的内容比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以及水平,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相对而言,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比较少,一般都集中在文学写作这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较差是有据可循的。

二、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及其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就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重要的环节,因此来说,汉语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提高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满足素质教育的本质需求。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行已经遍及全国各院校,而现在正是高校实行素质教教育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成为具有推动性作用的理论体系,这正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再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也是学科本质发展规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文字研究为主要对象,基于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就决定了它自身所具有的易用性的特点。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以笔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言文学学科其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理论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及语言学理论都可以成为其理论依据;再一方面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优厚的现实条件,如前文所述,我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这些对于提高学科的应用性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也做过这样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几点思考

1.加强改革学科教学体制的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各大高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扩充教学科目,注重语言实践能力以及和社会发展相关能力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该学科专业的应用性提高。

2.提高语言教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知识和技能传输的主要方式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者应该侧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时的改善教学方法,尽量避开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将教学科研成果引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质量。

3.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改变以往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再将写作能力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面进行测评。以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赖敏,蓝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社科纵横,2010,(01)[2]宋玉朝,孙春青,汉语言文学,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第5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应用语言学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语言学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语言学专业就业前景

应用语言学专业是目前国内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的学科,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文学类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类。

此学科培养既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又懂财经的,具有从事财经工作能力的或从事本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能够适应社会交流的趋势,从而在“地球村”中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此专业为比较热门专业,所以竞争相对来说比较激烈,这就需要在学习期间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取更多的专业技能,从而在经济危机期间能够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该专业的毕业生多在高等院校、研究、出版等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研究,或进入国家机关和公司企业从事语言应用方面的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新能源;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计算机软件;

4、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6、金融/投资/证券;

7、其他行业;

8、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java开发工程师、ios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java开发工程师;

2、ios开发工程师;

3、软件工程师;

4、android开发工程师;

5、运维工程师;

6、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7、php开发工程师;

第6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1.1现代教育思想的结构

    本文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讨论,所以我们要先理解什么事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这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思想而言的。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理论型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教育思想,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特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的教育工作根本就无从开展,不知从何下手。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政策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是指我国在宪法大纲以及教育法律法规上确定教育必要性和对教育的具体规范,从中体现出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大纲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国民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型的教育思想,这主要由广大第一线坚持在教育工作岗位的老师通过实际的教学,经过理论思考而形成的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思想。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用于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

    1.2 现代教育思想的功能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由以下功能组成:认识功能,对现代教育产生最基本的认识,启发人们的思考,从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遇见功能,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让人们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教育思想是对教育活动的规律性的总结,因此,掌握了教育思想就等于认识了教育规律从而实现其预见功能;导向功能,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调整功能,通过认识教育思想进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可以使人们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和行为;评价功能,为教育评价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尺度;反思功能,教育思想课促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分析、总结等,使教育工作者能客观理性的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效果,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和的素质。

    2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其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所以教学工作不但要重视理论性的讲解,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运用,特别是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主张学生不但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加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技能的运用。另外作为汉语言文学在系统的学习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而且由于其理论性的东西多,导致在课堂上会让学生有枯燥之感,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上应有所改变。

    2.1 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一切以老师为中心,“名师才能出高徒”就是最好的体现。“师本位”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是围绕老师来进行的,老师是知识的支配者和掌控者,学生知识被动的接受知识【2】。这种观念在现代来说必须加以改变,“师本位”的观念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按照现代的观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按照的观点,事物的内部因素才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主力,而学习是需要学生肯学,教学效果才能有效体现,老师只是客观的推动因素。因此在课堂设计上,我们要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学习。

    2.2 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地广泛。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并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古代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实际阅读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普通话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还要大胆地运用各种多媒体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到了如指掌,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尽量丰富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2.3创设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情境

    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就业领域较为复杂,例如文秘岗位和新闻工作岗位以及广告策划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工作岗位的特点和优势,创设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新闻会的情境,启发学生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该如何运用自身的语言艺术来提高整个新闻会的效果。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记者的形式进行提问,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的魅力和作用【3】。同时,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情境教学的设置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对未来的展望

    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单是理论型的人才,还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当前,对高素质人才,要求不但要有知识的广度,还要有相关专业的深度;理论知识要扎实,实际技能的应用也要过硬。汉语言文学作为时下的“冷门”专业之一,在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表上并不受待见,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设立和创建,汉语跟随着孔子的影响已逐渐的被广大国外人民所熟知,并在国外掀起了一阵阵汉语学习的浪潮,因此,未来汉语言文学一定会成为热门专业,这样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但要有系统的理论学习,还要有实际技能的应用。

第7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

文学专业是由中文学专业演变过来,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与人文情怀,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和调节能力。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写作运用,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第8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探索;实践;科学;改革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潜在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多的是吸收之前文学和语言发展中潜藏的精华,它要求在现实教学中不断优化认知,而不是数典忘祖。新形势下,我们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及时完成专业发展目标。从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来看: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即:人文素养,怎样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最后影响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是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思索的问题。

1、“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当前很多高校文学课中,使用的依然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老师不停的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听,部分学生很可能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满堂灌作为汉语言文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存在理由,首先是文学内容复杂,以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呈现,授课时还会呈现出无限延伸的特性。倾述欲望明显超过学生关注的语文,在老师口若悬河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知识学生都能吸收。该教学方式并没有确立学生主体功能,更不益于培养学习兴趣,更难以掌握知识。

2、创造能力被忽略

大部分高校,中文老师都是为完成书本内容而授课,外落实教学任务,忽略了自身创造力,很少真正掌握一堂课的学习内容,重要的是给学生正确的方式。在现实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听讲,没有思考内容。在课堂上,缺乏小组讨论与交流,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甚至连表达能力都会受损。实习期间,就能看出该缺陷:很多学生不愿上台,甚至上台上哆哆嗦嗦很难讲出完整的话,严重影响了老师团队建设。而创作能力则是最令人担心的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自我创作,也没有创作动力,这样很难塑造出作家,这类现象都说明汉语言文学还需进一步优化。

3、老师不重视交际能力

就业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目的,若在大学课堂中,老师没有对这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就业就会陷入困境。随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理论讲解,但本身缺少社会实践。相对的讲,该专业在文科中属于客观的,就业宽泛,但在高校依然缺乏实践水平,很大原因是老师教学存在问题。在教学期间,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在学生没有查询典籍的情况下就讲述课本的思想含义、流派特性与历史价值,都是不科学的,学生只得机械总结老师的教学内容,在考试之际,他们只得用几天时间来突击笔记。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这种学习模式是功利的,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二、新形势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析

1、“为己之学”的教学态度

最早在先秦时代提出,它指出学习不是功利,更多的是提高自己,优化道德素养,要求主体学习人员在学习期间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它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期间,该观点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体现在审美与学习活动中,要求我们从各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自我学习中获得成长,这种成长也是发自内心的,它是精神上的享受。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觉投入学习中,这样才是合格学生。

2、优化并创新课程框架

1)确立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2)突出新课程体系与特色,在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相结合的情况下教学;3)结合汉语言文学就业目标,在展现实用性的基础上,对相关专业增加实践比例,同时增加课程植入与引进力度。

三、新形势下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实践工作

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探索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形成以生为主的模式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突破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课下学生要主动浏览该章节涉及的名著。老师在规定时间讲解课堂知识点,然后再将剩余时间与空间给予学生,在该时间段学生可以随便质疑,对某个特定观念进行讨论与辩证。从交流中获得新观念,以此提高自我表达力,这样才能学到他人的优秀观念。

2、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探究性、开放性教学

教学形式上,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汉语言专业中,转变之前一步到位的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是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带着兴趣看原著,进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改善专业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3、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与分析中

在高校教学中,老师必须主动承担起科研与教学工作,在科研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虽然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但老师能主动借鉴观念。在这种学习模式中,主动查询资料,总结观点,提炼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科研工作,这样才能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四、结语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暴露了很多缺陷,这也让改革势在必行。从整个发展与改革之路来看:它必须不断吸收教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化、现代化工具与思路,对汉语言专业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水平,在学习中提高自我价值。从社会的层面来看:也只有这种安排,才能让教育人员真正接受任务。

参考文献

[1]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顾路路.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2]浅谈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的分析[J].何静.才智.2015(14)

第9篇: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复合型人才;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60-03

一、我国英语(医学方向)专业现状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促动下,为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提出将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英语专业课程除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以外,还包含复合专业知识课程。[1]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医药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满足医药企事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医科院校开始创办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如:北京大学医学部(2002年)、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南方医科大学(2005年)、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等。

医学方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在近十年发展历程中,难免遇到诸多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很多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如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如何系统、科学地处理英语、语言知识和相关知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之间合适的相对比例等。本文将探讨目前医学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的对策与出路。

二、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遍困境

1.专业定位不明确,方向缺失。

第一,英语专业长期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正如秦秀白指出,“在办学理念上,人们只看到英语的‘工具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科性、专业性和它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性。”[2]如果单纯把“英语”作为一门技能,就不能称其为通常意义上的专业,从而导致专业方向的迷失。

第二,英语(医学方向)很多人认为所谓英语(医学方向)复合型人才就是学一点医学,学一点英语的专业。一方面,由于医学学科特点,课程种类多,课时繁重,这就会造成医学专业课程与英语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倾轧的矛盾。课程设置应当偏向英语还是偏向医学?一旦重心过度偏向医学,势必会带来英语专业的异化,导致专业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下降,人文修养下降。一旦医学知识过于浅薄,也会导致相关专业知识欠缺,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此导致学生既不精通英语又没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对就业的前景没有信心。

正如何兆熊指出的:“英语学习+英语知识+相关知识,这一配置的关键在于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是否能正确处理,它们的相对比例是否合适。不合适的比例有可能导致英语专业发生质的变化。”[3]英语专业(医学方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保持英语学科为基本的前提下,应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和比例。

2.相关专业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部分,是构建学生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础。如何构建复合型医学英语人才知识结构,如何系统、有效地设置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摆在各所学校面前的最大的难题。

第一,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相关知识课程”应是“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的一种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4]很多学校在专业建立之初为突出专业特色,均设置了大量的医学方向课程,致使学生课业任务非常繁重,同时也侵占了英语技能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学时。后来学校普遍调整了课程设置,逐渐降低了医学方向课程的比重。这也反映了各所学校课程设置不断趋向成熟、专业定位更趋明朗的发展趋势。然而,系统、有效的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仍旧是一个医学方向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医学与英语相互孤立。“复合是学科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5]。有关复合型人才培养,戴炜栋指出:“所谓‘复合型专业’,并非两个专业的简单相加,要以应用能力为抓手,突出实用与即时性。保持应用能力课程,适当削弱专业理论课和史论课,特别是适当加强应用性专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课程,来增强学生适应市场即时需求的能力。”[6]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英语和医学学科不能完全孤立,应有机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医学专业人员和英语人员的通力合作,协力构建适合于英语专业的医学知识体系,对医学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翻译等进行深入研究。

3.医学英语相关研究有待深入,话语权有待提高。南佐民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外语教育提出了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学科研究上,相关专业研究很容易被排斥到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研究之外;而在组织管理方面,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使其感到学科和专业界定不明,难以认定英语专业人员在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成就。这些问题使得英语专业复合型教学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学术支撑和制度支撑。英语专业现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包括ESP)主要来自于社会需求和市场的拉动,而缺乏学科发展的促动力。[7]

英语(医学方向)专业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在医学院校,作为语言类专业她容易被排斥到学校主要研究领域之外,不受学校重视;而在英语语言文学学科领域,也往往被排斥在学科主流研究之外。由此导致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在校内和校外都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境地。此外,医学英语跨学科领域的研究需要既有英语语言研究能力,又懂医学的跨专业人才,而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急缺此类人才。自身条件不足,再加上备受边缘化的外在环境,导致医学英语跨学科研究在国内英语语言研究领域的困难处境,话语权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