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地域文化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域文化的作用

第1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 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一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首选是“容”这个字,其次是“美”。“容”包括脸、仪态、和修饰三层意思。“美”则具有形容词和动词的两层含义。形容词表明的是园林景观的结果和目的是美丽的好看的;动词则表明的是 园林景观的过程,即美化和改变的意思。因此简单的讲园林景观是一种改变原有的有良行为和疾病(面部),使之成为文明的、高素质的、具有可以被人接受的外观形象有活动和过程,或为达到此目的而使用的产品和方法。在现如今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景观设计盲目崇洋、千城一面,失去了园林所固有的地域特色,在当前园林建设形势下,传统的文化脉搏在流失。为了改善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创造良好的文化建设环境,本文从景观设计结合地域文化进行创设,努力构建包含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的园林景观,对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我们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奈何不了人口众多、人均所占资源和世界平均水平相距较大的事实,所以,国家在对资源的人均分配上其实算不上是很富裕的国家,而且各种资源的分布十分不平衡,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针对本文讨论的当代园林景观,在实际操作中,追求更多的设计就是要吻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因地制宜。在景观设计中,必须把当地存有的可利用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做到精心搭配、规划合理,使其变为很好的场地。在现实中,有些园林景观设计无论是在人性化还是在经济、低碳方面做得都不尽如人意。所以在对当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能够突破传统设计思想的限制、放心大胆的采用科技领先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更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适材统筹、经济合理等。

二、展现本土特色、地域文化

每个城市或是地域都综集了建筑的精华、荟萃了社会认同的文化、展现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完全具备了当地有着区别它处的特色和文脉构建。但是,因为每个地域各异的社会风俗文化、天文地理、经济技术等,在历史流淌的长河中,其逐渐成长和变更的过程就是各种风俗自然意识形态聚集的过程,因此,每个地域都愿意看到自身有别于其它地域的独到特色。在对地域的建设中,一般情况下园林景观都是最后的环节,这就导致景观不统一及延续。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设计的前期中,做到统一构思、景观设计可行,更完善和集中的展现当地独具一格的特色以及地域风俗文化,把对园林景观、自然环境的考虑充分的融入到设计当中,有针对性的把人们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和对低碳经济的需求融入到当地中去。与此同时,要把从平面转变到空间立体的变化协调起来。

三、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发展,很多农村用地被改成城市建设用地,但田园上原有的自然景观、村落布局都会被改造,这样就打破了原有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造成自然规范的格局被打破。在地域文化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上,需要讲求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则,在合理规划的指导下,保存原有的地域特色,传承本土文化,保持固有的历史文化命脉。乡土景观融合当地的自然特色与文化特色,在维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中发挥重大积极作用。此外,园林景观设计还要注重协调一致的原则,保证乡土景观与园林景观相一致,乡土景观较全面的融合了地域文化,从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性考虑,必须要谋求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地域文化与城市格局、文化氛围、景观风貌巧妙的融合起来,促使本土特色健康、长久的发展。

3.2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办法

地域文化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需要既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要不断融入创新元素,促进地域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发展。由于受时展的影响,很多历史遗留的自然景观都逐步被时代的发展所吞并,对于一些在城市边缘部分存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还没有得到开发与利用的部分,我们应该对人类的文化都持有尊重态度,不断对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进行保持与更新,让其与时代的氛围相融合,适应现代城市管理需要,同时保留特有的乡土韵味,促进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交融。

3.3 乡土自然景观的应用

自然景观象征着一种自然的文化底蕴,包含着水、土、动植物等,这些自然景观元素与园林建构特性相融合,能提升园林设计质量与品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灵活并尊重自然的地形条件,选取在自然状态下能最小限度的对地形条件进行改造的方式,因为,地形毕竟是人们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得以保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人们进行自然景观设计时,不仅要尊重利用地形条件,还应适时的改造地形条件。一般情况下,人们比较喜欢让人感到亲切且安定的地形,人们对地形的改造是不违背地形原则的,在微地形的土地上设计园林景观,可通过培土堆高实现,种植高大的树木能增强突起效果,而在平坦的土地上,可种植草坪或相对低矮的树种增添柔和效果。在园林自然景观构建中,要保持与促进水循环,增添水循环的功能价值,确保园林自然景观的良性循环。植被需进行合理配给,保证自然演进,与自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4 乡土精神景观的应用

乡土精神景观具有自身特性,在乡土精神景观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体现在以下几个运用层面。像重庆的巴国城,利用浮雕景墙的方式将巴渝地区的历史人物、典故文化融入至尽管设计,配合石景、水景等,表现内容多样,这样将需要表现的精神景观的具体内容进行展示,传达大量信息。重庆巴国城历史悠久,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崇拜,园林景观设计之时,常用设计形式是将喜爱的动物作出抽象处理,以地刻形式展示,效果会更加显著,将当地的图腾崇拜融入至园林景观设计之中,能增强设计的地域性与特色性,增强艺术的表现形式。此外,部分园林设计为表现乡土精神,设邀游人参与体验的项目,游人在景观的氛围滞洪参与饮食文化活动,各种民俗活动。

四、结语

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联系密切,只有真正融入地域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才能焕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融入地域文化内涵,用文化促成建设,使园林景观设计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馆建筑创作

Abstract: The hotel construction as the people knew that with the contact different region’s important window, manifests this national, this reg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design appears extreme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n the summary affects in the hotel construction creation in the region culture expression factor foundation, refines applies the region culture in the hotel construction creation the design technique, explores one by the time to hav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hotel architectural design path.

Key words: region culture; hotel construction creation

旅馆建筑室内设计是一种商业文化设计的类型,如同文化场所、交通场所、办公场所、医疗康复场所,均是一种社会的需求,文化和社会是统一的,即是文化,则有其文化的属性。如今的旅馆建筑早已不是以往路途中的客栈、驿站,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类别。文化是旅馆建筑的根,设计是叶,根深根正,叶才有自己的绚丽。作为生产文化、经营文化的企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馆建筑之间的竞争已从有形的产品竞争、无形的服务竞争,发展到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文化竞争。旅馆建筑设计在功能上要满足使用,以满足不同国度及不同民族的消费权及使用权,而旅馆建筑的精神取向及文化品位则要考虑地域性及文化性的区别。这是一个旅馆建筑的成功所在,也是旅馆建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的法宝。

1地域文化的定义

所谓地域文化是“能够体现一定地理区域、一定空间范围的文化类型”,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奠基于新石器时代,之后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出现、王朝的更替和行政区划的变迁,地域文化经过长期的互渗与融合,原有的界限和边缘渐次模糊,但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将会永远存在。

2影响旅馆建筑创作的地域文化表达因素

2.1自然因素

人们所生活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会长期存在。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

世界各地的旅馆建筑在设计时会充分尊重气候条件,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考虑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北欧,冬季漫长寒冷,多暴风雪,为了防止过重的积雪压塌房顶,北欧的建筑都以尖顶、坡顶为主。

地形对旅馆建筑的总体布局规划也有较大影响,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旅馆建筑的总体布局都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根据地形现状特点,利用优势,转换劣势,充分吸收景观资源,使建筑和景观环境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如贵阳的花溪迎宾馆在设计中根据使用要求,各功能单元采取因山就势,顺其自然,让建筑穿插渗透到青山翠绿之中,成为自然环境有机组成部分。随地形起伏不同,设计分别将各功能主体及辅助用房,根据不同竖向高度进行布置,并采取吊层、错层、局部架空,地下地上结合等手法,达到降低高度,减小体量,丰富空间层次,或节省土石方量之目的。

2.2社会和文化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特有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技术个性。而社会形态与政治体制无疑对地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上形成的各类地域文化无不与当时的社会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公共建筑形态,旅馆建筑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建筑物,一方面它会渗透着社会文化对建筑及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将多元化的元素表现在自身的空间里面。

例如位于四川绵阳的猿王洞西羌国际大酒店,以古朴的西羌文化为主线,完整地保留、真实地再现了史称南蛮、北狄、东夷、西羌之一的且如今唯一尚存的古老的西羌文化遗迹与生活习俗。设计师用粗犷的石材和原木,复原了一个羌式风格的古建筑,浮雕壁画、图腾装饰、碉楼群堡,把令人神往的“西羌神韵”演绎的淋漓尽致。

2.3材料和技术因素

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对一个地方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已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这些材料的质地、肌理、色彩甚至气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水乳相融,构成了他们记忆和情感的深层内容,成为当地建筑传统和文化的一部分。因此,采用当地材料的旅馆建筑能很好的体现当地建筑的传统和文化特色,为旅客营造一种富有当地特色的环境。

例如位于四川九寨沟的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坐落在九寨天堂甘海子地区,设计师以当地随地可取的片岩为材料,聘请当地土生土长的羌民、藏民用传统的手艺来施工。

2.4个性因素

对地域文化的解释与理解更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而不只是客观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贝聿铭在北京的香山饭店选用苏州园林的色彩和形式,而不是北京的宫殿。这还为同一文化区域内的创作繁荣带来了机遇。人们将不只是谈论普遍的创作模式与固定的风格倾向,不只是注重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对风格的影响,还将注意到设计师的个性对风格形成的作用。

例如北京的香山饭店,设计师贝聿铭选择了由他过去在苏州的生活经验提炼的素材:飞翘的屋檐、装饰华丽的屏风、花式窗户、白墙灰瓦、涓涓的流水。在四季厅的设计中,来源于不同文化的形的片断在这里进行了重新组合,建立了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这也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表现风味的地方主义,他的目的是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走出一条“创新的传统”之路。

3在旅馆建筑创作中应用地域文化的设计手法

3.1符号表达

建筑符号学对当今世界的建筑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众多的建筑师都已意识到,仅仅是反映和表现功能不是建筑全面价值的体现,有关历史、传统、民族等的文化因素都应在建筑中有所表现。在旅馆建筑造型中,某些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符号或其抽象变形的展示可以超越它原始所指意义的内涵,而升华到所指意义的高度,从而让人们对其产生深远的追溯,直至在内心深处找到这种符号的出处与现实感觉的耦合。

深圳百合酒店的室内设计中,一层大堂主题背景墙面由圆形的云石灯组成,大堂吧的圆形楼梯、圆形水池、西餐厅地面的圆形拼花,电梯厅的圆形天花,中餐大厅环绕成圆形的金属帘,中餐包房乃至客房都采用了圆形元素。设计师在设计中反复以抽象的圆形符号来表达“百合”这一主题——百事好合、圆满吉祥之意。

3.2形式重构

在室内设计领域,“形式重构”泛指建筑室内中源于不同系统的形式在新系统中的变化与重组。重构的意义就在于它既不是要回到过去,也不是要步入异域,而是要明确和强化当代建筑观层面上的投影,创造传统与时代共生的建筑文化。以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基于建筑文化的追求为立足点,运用尺度、材质、色彩、造型构件的裂变与易位等手法对建筑进行重新组构,可以有效地实现旅馆建筑及空间在传统与现代建筑文化上的结合与塑造。

安徽的黄山国际大酒店是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齐康院士设计的,他将徽派建筑重要造型特色之一的马头墙进行了现代形式的重构,酒店入口的混凝土梁柱也是徽派牌坊的重新表达,依山傍水的建筑环境、粉壁黛瓦的建筑风格、灵活精巧的建筑布局都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文化特色。

3.3文化象征

文化象征寓意的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常常采用各种手法,如隐喻、象征等,表达人们生活和思想中某种特定的象征或寓意,进而表达人们的以及民族的理想、祝愿、向往和追求。

旅馆建筑是为人的社会活动提供服务的公共性建筑,建筑的使用功能、材料种类、结构形式及文脉等内容赋予了它广泛的内涵,同时也为旅馆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运用自身造型及综合其他手段,可以触动、引发人们关于旅馆文化、艺术的想象力,也使旅馆造型发挥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表现力。

北京广州大厦以传统建筑手法为基调,注重在檐部、中部及裙楼三段利用窗台、檐口、裙边等细部建筑语言符号的“迭加”重复来表现西洋建筑精华,借此象征具有2000多年文化的广州城作为我国古代对外开放最早的“商埠”之一。

3.4文脉切入

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同时包含着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旅馆建筑,它应通过地域文化的运用让人们感知形成它们的社会礼仪、生活习俗及历史传统,运用人们可以接受或理解的建筑材料、家具和造型形象,富有传统特色的空间布局形式,将浓缩的历史传统文化再现于所涉及的空间之中,可以有效地实现历史传统文化之于现代旅馆空间的切入。

北京的长白山国际大酒店,设计师围绕“水、火、冰、岩、鹿、皮、雾、林”这八种经典“长白山文化元素”展开,以多个方位和角度立体展现吉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4结语

在日益强调旅馆建筑室内设计个性风格的今天,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寻找一条能反映中国丰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设计道路,应该是设计师们努力探索,追求的目标。只有从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挖掘设计源泉,旅馆建筑作品才具有长期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叶 岗.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发生之特征[J].探索与争鸣,2006(12)

2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第3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一、让学生了解巴枳文化,为美术创作增加文化内涵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美术文化理论的水平在指导学生的绘画创作上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要以最大的热情了解当地文化,才能在教学中驾驭教材、理解教材。在美术课堂上,可以讲解一些有趣的巴枳文化有关的故事,比如,巴国的历史、巴枳文化的兴起,让学生稚嫩的心里觉得我们涪陵有自己的文化,他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各级各类的美术绘画比赛中,作为指导老师,我会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与绘画主题的融通性,从而让学生从事绘画创作,为美术创作增加文化内涵,也让学生与家乡进行了一次情感交流。在涪陵小学美术作品创作中,城四校秦霞老师指导的以涪陵榨菜文化作为背景的泥塑创作,多次获得重庆市一等奖,在创作中,主要以涪陵榨菜文化(涪陵特色产品榨菜为源头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总和)为创作背景,描绘了制作榨菜的过程,制作榨菜时涪陵人民的勤劳,这样的美术作品值得我们大家的学习,也说明了儿童画作品不只是技能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能不能反映出文化内涵。

二、有趣的课堂为学生创设有文化的空间使学生全面发展

第4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1.舞蹈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最初的舞蹈艺术教育是在中专类院校开展的,后来才逐渐的扩展到其它院校,这样一来就导致目前我国学校的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要么是中专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升级版“,要么是大学里的专业课程,而这种教育模式毫无疑问是不适合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因此必须加以改革,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明白舞蹈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舞蹈艺术教育工作。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舞蹈艺术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加强学生的体质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身体上的肌肉一直处于一种运动状态,众所周知的是适量的运动能够帮助学生消耗身体内部过多的脂肪,因此舞蹈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同时,由于舞蹈的设计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一种科学的设计,它不像日常运动那样只是局部的运动,而是一种全方位的运动,通过舞蹈学生可以保证身体的协调发展,进而塑造优美的身体曲线,时刻保持着青春活力。

1.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舞蹈说到底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进行舞蹈艺术教育时不可避免的要对学生进行有关舞蹈方面的知识介绍以及教授一些必要的乐理知识,让学生明白舞蹈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发展历程,这样一来,在学生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除此之外,由于舞蹈更多的是讲究团队配合的一种艺术,因此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的明白团队合作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1.3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如果校园文化氛围不够和谐,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成为空谈,因为学生接触不到美好的东西,那么就注定容易被假恶丑这些事物所侵蚀。因此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实做到校园氛围的和谐,而一直以来舞蹈艺术教育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活动,它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身体美。更能够塑造学生的心灵美,从而创作出更多的美的活动。因此,舞蹈艺术教育在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是其它课程无法比拟的。

2.加强舞蹈艺术教育的措施

2.1进一步明确校园舞蹈艺术教育目标

所谓的舞蹈艺术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舞蹈知识的传授活动,使广大的学生能够对舞蹈知识有着一定的了解。因此不能全面的照搬本科大学的专业性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确定舞蹈艺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式,采用不同的舞蹈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2重视提高舞者的文化内涵。当下学校的舞蹈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着这么一个现象:大部分学生仅仅把舞蹈教育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对舞蹈方面的文化知识兴趣不高。这种现象也导致了舞蹈艺术教育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更无法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因此,要将提高舞者的文化内涵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意识到舞蹈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艺术品位,从而使得舞蹈表演更具有内涵。

第5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校园 文化 建设 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日新月异的经济大环境,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术,经济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也诞生了或综合型或专业技术应用型或研究型的各类特色鲜明文化各异的高等学校。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是由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下来,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事关师生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园文化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塑造健全的人格,都不是仅仅单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完成。校园文化根据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学生的思想、生理、心理等实际情况不断变换新的形式,增加新的内容,使青年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逐渐形成教育者所倡导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渗透到校园文化的群体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中,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面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要尊重人,学校要依靠人。一所学校一旦确立了尊重师生、依靠师生这样的价值观,师生员工有了主人翁感,那么,由此而激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即文化力将是巨大的,有利于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不断探索进取,促进教师成长。

(三)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文艺、科技、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其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四)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竞争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学校群体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无不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力量,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连接在一起的,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抓特色、创品牌,积底蕴,营建与创办学校建设,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激励师生不断超越。

(五)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树立优良的校风,为育人创造良好氛围。品位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相互信任、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并落实到为国家振兴、民族繁荣而勤奋学习、发奋成才的实际行动之中,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1]。

(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亚文化,既受到主流文化的规范,又受到非主流文化的侵蚀。同时校园文化又要反作用于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属于社会前卫文化、精英文化,是比较先进的文化。其科学的、批判的、民主的、超越的校园文化风貌对我国特色社会文化起到导向辐射作用。并且,在这种文化环境的氛围中熏陶成长的青年大学生一旦进入社会之中,就会把这种良好的文化像种子一样洒向社会[2]。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各类高校都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一方面,各高校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措施,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掌握的信息量大、思维活跃敏捷、善于搜集信息、反应快的特点。各种制度和措施的出台,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实践创新活动,指明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各校围绕培养“四有”人才这个中心,从政治思想、学术科技、文艺体育、校园文化环境4个基本的方面的建设入手,寓思想性、学术性于娱乐性、服务性之中,推进了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3]。

(一)通过政治思想文化建设,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在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上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占领阵地,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利用党群、团校、理论研究会为阵地,保证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体现其思想政治性。

(二)适应大学生求知创新的要求开展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文化特色,激发了广大学生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艺体育活动,形成了“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传统文化体育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问题一,校园文化建设主次不分,层次不分,深度不够,缺乏重点。近十年来,校园的物质基础、校园环境、图书资料、传播媒体、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校园内文体和科技实践活动开展较多。但对于校园文化中的校园精神文化涉及较少,而这个方面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校园科学文明民主的基本精神、师生员工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等,是校园文化的精华和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着力懈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丧失了灵魂。

问题二,校园文化选择的功利性与盲目性。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文化消费欲旺盛,但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浅,特别容易接受、移植、内化不良社会文化,在文化消费选择上容易受非理性主义文化、享乐文化、金钱文化、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文化以及一些不健康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不仅降低了校园文化的格调,而且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问题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缺乏品牌,缺乏专业人才。一方面,当今大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及其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大致相同,高校之间跟风模仿,千遍一律,缺乏特色,难成品牌,脱离办校实际;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的制定,单凭领导主观臆断,缺乏论证;方案随领导调动而换套,缺乏长效机制;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一批专家型、导师型的具有稳定性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的参与与指导。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以上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校园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所起作用的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师生员工共同营造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认真贯彻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持久性的原则,以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理论学术研究和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吸引学生,调动学生自觉参与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热情和积极性。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长效机制,并有重点地分布实施。坚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全面提高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坚持软硬件并重;坚持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坚持物态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相结合;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自身办色特色、理念、专业相结合;重视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精神。

(三)加强校风建设。校风作为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育人的环境,事关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优良校风是无声的命令,又是有形的榜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端正教师的教育思想,严格制度执行校训校规,培养爱校意识,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努力营造积极向上、严谨务实、团结友爱的良好校风,构建健康良好校园文化。

(四)建设一批稳定的专家型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和指导作用。教师工作性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批稳定的具有专家型的校园文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具体指导,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五)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事热点,注重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特别是现代传媒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互联网络一方面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实时交互、空间广阔、多媒体运作的特点,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开放、交互式、终端用户独立自由等特点,也使网络本身对不良文化信息缺少“天然”的屏障,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建立网上的文化阵地,以吸引争取学生,同时也要主动向网上的不良文化信息展开斗争,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4]。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与时俱进、重在创新,不断从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突破,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王静.大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探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6.

[2]张新福.青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42.

第6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刚入学不久,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较差,抽象思维的发展还处在起始阶段,因此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生活中较为直观的事物感兴趣,也喜欢色彩较为鲜艳的物品。所以,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用彩色笔写写画画。语文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学生的形象思维入手,把绘画手段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绘画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绘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就告诉我们任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往那种枯燥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更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其中绘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然后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些。这节课将是一节很枯燥无味的课,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来。可是,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绘画这一门学科,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具体来说,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小鸡、小狗和小鸭子的脚印,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小脚印是谁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此时,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上。教师继续问:“谁来说说,这些小脚印都像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像梅花、有的像枫叶、有的像月牙等。这时,学生几乎没有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教学氛围较为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哪位同学想画一画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图案呢?”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迅速拿起笔来绘画。很多学生绘画时专心致志,并在绘画中体会到了文章的美。

二、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习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利用绘画手段进行教学,可大大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课中,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的图形(如图1),让学生认一认,这些图形都代表什么东西,学生通过观察,能认出这些东西分别是太阳、眼睛、牛、车、水、山和雨。然后,我再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太阳就是日,眼睛是用目来表示……最后,我再把这些字呈现出来,教给学生笔顺笔画,这样学生在形象的图形中记住了字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生字记忆深刻,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生字的意思。

三、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具体的语言文字是抽象的,直观的画面是形象生动的。要想把抽象的书面语言要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思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等因素,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因此,借助绘画手段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维维的画儿》一文时,我就把绘画环节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当全体学生动手操作时,我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之后让其他学生来评论。这样做,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并在轻松愉快的手脑并用运动中理解课文内容。

四、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我国的文学作品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段精美的文字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种子。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素材和实际接受能力,通过绘画这一教学方式设计拓展性强的训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吸收课文知识,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如《最后一片树叶》这篇课文,叙述了一片树叶因为害怕秋天到来后落下去烂掉而迟迟不肯离开,小鸟的谈话让它欣喜地离开了大树妈妈,飘落了下来。课文到此结束,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树叶落下去以后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躲在树妈妈的身体里了吗?第二年春天,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对此我请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这些画出来。学生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了一棵光秃秃的大树,大树的身体里有许多小树叶在躲避寒冷的冬天,还有的学生画了一棵大树,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树叶,它们有的在说笑,有的在玩耍……接着,我让学生描述一下后来发生的事,学生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没想到,学生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绘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又如,在进行《柳树》一课的教学时也可以充分发挥绘画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绘画手段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先画一画,再想一想像什么?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这些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7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一、大专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体育教育概述

大专院校的文化建设具有教育性,大致院校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体育教育作为大专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有着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文化素质的责任。体育教育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大专学生提高体育素质与技能,同时还可以有益于学生增强身心健康,对大学生坚强意志以及顽强拼搏进取精神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与体育教育形成了融洽的体育文化。大专院校的体育文化往往都具有娱乐性。当今,在大专院校,学生大都热情奔放,同时对各项体育活动都充满了满腔热情。又因为通过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不仅他们能够舒缓学习中的压力,还能够有效调节个人情绪,实现愉悦身心的目的。大专院校校园的体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也为当今大专院校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娱乐氛围。大专院校的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当前,学生受到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各种社会现象及其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的影响等。所以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专院校应对学生的体育价值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积极引导。在大专院校里开展合适的体育活动是大专院校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这在提高师生身心健康、强健体魄的同时,还可以在大专院校的校园氛围中形成崇尚自强、自尊、自信、公平、团结、顽强拼搏的文化精神。种种表明,体育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文价值。

二、体育教育在大专院校文化建设中意义

在大专院校开展体育教育相关活动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一系列的促进作用。首先,这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增进集体荣誉感。当前,大专院校的体育教育活动不仅积极倡导运动员张扬显示个性,并且还要注重队友间的团结协作,在体育竞争中达到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结合。要实现在团结的集体中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竞技水平。大专院校开展体育教育活动将以上做为价值取向,并且采用各种有效方式积极开展活动、拓宽活动场所领域,以此来促成师生团结协作,培养师生间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体育教育对师生坚强意志与拼搏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竞技体育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并到一定程度之后慢慢在生产劳动内脱离出来,并衍生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竞技体育往往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探索并挑战自身极限的活动。

每次挑战自身极限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与奋力拼搏的精神。当前,大专院校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今的学生已经不能呆在象牙塔中安身立命。这也使得有些师生在内心深处滋生了不良的想法,比如对将来感到迷茫无助、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自信心、面对各种挫折会迷失自己等等。这些现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是不符的,所以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来改变这些问题,所以开展体育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第三,有利于在师生间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意识。众所周知,公平竞争是体育运动的宗旨。体育的公平竞争精神对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体育教育在大专院校文化建设中的途径

首先,在大专院校进行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并切实保证体育教育的物资基础。在大专院校的校园中,场地、体育建筑以及器材设备等是师生进行体育教育活动的所必须物质基础。伴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体育教学在当今高校的课堂上被逐渐引起重视,从而使得大专院校的体育场馆以及器材等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的条件日渐完善,并不断发展,体育教育的氛围相比之前也大有好转,这些变化使得大专院校在文化建设中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提供了一些保障。

第二,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师生的体育文化精神,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大专院校的体育文化精神是在大专院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渐积淀出来的,并且被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体育文化精神在文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凭借着其作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形态可以对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且体育文化精神具有传承性。

第三,在体育教育中探索多种途径,推动大专院校文化建设。大专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个工作需要大专院校领导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并且能够认识到校园体育教育不仅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大专院校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8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各项规定,确保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质量,保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顺利实施,现就有关问题紧急通知如下:

一、关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基本农田保护是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各地在规划修编中,必须按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关于基本农田保护规定的要求,保证划定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我部已拟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见附件一),待国务院审批后再正式下达,但各地修编规划时应先按所列指标严格控制使用。各地要将基本农田面积指标和我部下发的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一并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地块。

二、要严格确定各级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明确标示在各级规划图上。省级规划应当确定每个设市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规模。地级以上城市的规划图件应当标明城镇和村庄分阶段的建设用地区界线。

三、规划用地分类应根据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以利于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具体地类调整,暂按本通知附件二执行。

第9篇:地域文化的作用范文

一、地域文化对生命发展的奠基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根文化”。它植根于人的生命结构之中,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必须面对的文化。地域文化能长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长效的教育功能,是促进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地域文化是影响人的起始因素,是构筑生命大厦的根基。人之降世,首先接触的便是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地域文化。这些文化根植于人的心灵深处,深刻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生最初的思想和意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不断增强,人们或许会走出自己的家乡,走到外面世界,但地域文化对人的影响不会就此结束。它们仍会长期地活跃在人的生命过程之中,广泛地参与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帮助人们形成新的思想和认识,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于某些杰出人物而言,地域文化甚至会成为他们终身观照、思考的对象和长期写作的题材,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以沈从文为例,是湘西凤凰特定的地域文化影响了他的思想,赋予了他特有的才情和灵气,使其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美学理想和创作风格,才写出了《边城》《长河》等一系列名作。非但如此,沈从文后来还以湘西文化为参照,创作了大量反映个人生活的文化散文和揭示“上流社会人性扭曲”的小说。他一生都生活在湘西的精神世界里,可以说没有地域文化的影响,就没有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从沈从文的成功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地域文化对人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对语文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从孔子开始就把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活动,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走进地域文化,参与社会实践,后来的书院教育也是如此。湖南岳麓书院有四句名言:“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他们强调学识要渊深博大,思考要明晰深刻,实践要扎扎实实,三者结合才能造就人才;江西白鹿洞书院引用《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是将三者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地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由此创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辉煌。反观现代语文教育,片面地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一味地强调书本学习,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很多有价值的地域文化资源,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语文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育效率低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重建“学习、思考、实践”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体系,增加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地域文化。如果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把像湘西凤凰那样的地域文化引进课堂,把学生引向现实生活,有针对性地进行地域文化教育,势必会培养出更多的“沈从文”。即使学生成不了文学家,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人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教育,以提高教学的成效。

二、地域文化对民族发展的凝聚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公文化”,它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地域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调剂作用,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是促进区域内人员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趋同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凝聚人心,凝结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

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因为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相同的劳动和生活内容,形成某些共同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情趣爱好和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成分。又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的活动,使得这些文化成分不断得到强化、整合和升华,最终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不断受到这种文化的濡染,并在它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因此,地域文化不但对本地区风俗习惯和文化倾向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且是推动本地优秀人才群体产生的重要力量。一般而言,地域文化发达的地区,优秀人才,特别是与地域文化特征相对应的专门人才就多。例如,永州出进士,据清光绪年间编印的《湖南通志・选举志》记载,宋代湖南937人考取进士,永州就有373人,占总数的40%。但永州出进士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上溯历史,整整一个唐代永州只考取了9个进士,为什么在宋代会有大量进士涌现呢?原来这与永州地域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贬任永州司马,在任十年间,写了大量记载永州的文学作品,使永州得以名扬天下,激发了当地士子的仕进。因而,在随后的三四百年间永州一下涌现出了300多名进士。可见,地域文化对人才发展,特别是对地区人才群体的发展有多么重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者没有看到地域文化在民族文化培养和人才教育方面的巨大作用,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学了国学经典,就能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华夏文明。殊不知中华民族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地域族群凝聚而成的,特定族群的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前沿、最鲜活、最具体的部分,学生只有在与这种文化的反复接触中,才能真正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保有民族的本色。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每个地方,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形态。如果当地教师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教育学生,必然会加快学生民族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当地人才的快速成长。但是很遗憾,现代教育对地域文化的利用还很不够,地域文化对人们的教育影响大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没有从学校教育的高度来开发和运用这些资源,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语文教学如果能够利用这些课程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自觉地寻求地域文化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必然会促进一个地区人才整体成长和进步,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产生令人震惊的教育效果。

三、地域文化对人才发展的导向作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活文化”,它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现实的存在。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人与文化交融的过程。一方面,一定区域的人因特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结成某种地缘关系,构成地域文化的生态;另一方面,人又在与地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特定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不渝的志趣,促进人才的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人类因特殊的地缘、师承关系和生命活动的需要,引发大量人文活动,产生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形成一些具有显著地方特性的文化族群,构成最基础的地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域内人员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文化族群的不断向外扩展,原初的地域文化有条件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和交流,演变和发展,形成新的特色。因此,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积淀,不断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下面,我们以现代京派作家群的形成为例来简要说明。

在现代京派作家一系中,能数出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大家。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家,并非都来自同一地区,聚居京畿之前,曾分属不同的地域,受到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周作人是在会稽文化哺育中成长起来的,废名深受有“楚尾吴头”之称的黄梅文化的影响,沈从文、汪曾祺更是尽染凤凰、高邮文化的色彩。然而一旦他们融入京派作家这个圈子,彼此之间快速地产生影响,他们各自所携带的原初的地域文化,在这里发生碰撞。相同的文化成分,不断得到强化,不同的部分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改造,向着相同的方向转化,这些作家在这种交流互动中,逐步发展成一种从文化和风俗视角切入现实人生的写作共性,形成新的地域性特征。这一过程中,京派作家的文化风格因他们的参与共建而形成和发展,他们也因这种实践而使自身的文化得以改造,发展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可见,地域文化因人的参与、实践而存在;反过来,人的参与和实践又是促使自身文化发展的根源。据此,我们认为地域文化对人的教育作用,除了受书面的学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这种因文化参与、实践而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