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老年;口腔;治疗与心态
中图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28-01
前言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关于老年人口腔疾病问题越来越收到国内口腔医疗学者的重视。通常老年口腔疾病主要包括:牙周炎、牙髓病、口腔肿瘤等。鉴于多数老年口腔疾病的诱因都是全身其他类慢性疾病,在治疗老年口腔疾病时要同时考虑全身其他生理及心理因素。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对2011年10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口腔疾病治疗的65岁以上老人的病历档案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在之情且自愿的前提下。患者选取男女各150例,综合考虑患者心理状况、治疗效果、病程长短、接受治疗次数、文化程度以及职业习惯等因素对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特定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分析
据分析,老年人心理状态大致可以非为以下五类。
第一,恐癌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口腔颌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变化,根据病历分析大约有8%左右的老年患者由于口腔疼痛耐受度降低,当患上口腔疾病后经常臆想到是癌症。在恐癌的精神压力下,导致患者情绪紧张而乱投医,久医不愈更增加心理负担,怡误正规的有效治疗时机。
第二,观点陈旧自然老化型。据病历分析结果,大约有25%的患者认为“人老掉牙是自然的”,对于牙体病和牙周病不认为是疾病,对牙痛不是病的理论根深蒂固,如无疼痛一般不去就医,轻微疼痛通常服用镇痛药或者消炎片。这类患者大多文化程度较低,错失治疗良机最终成为无牙颌或无功能颌而影响生活质量。
第三,过分谨慎型。65%以上老年患者都具备一定的口腔保健知识,但是在结果分析中发现,13%的患者过分重视口腔保健,口腔检查和治疗频度较高,为维持口腔卫生及延缓口腔衰退,平时生活饮食都过分谨慎。这类患者虽然具备保健知识,但由于过于谨慎,生活质量亦不高,疾病治疗周期较长。
第四,条件受限悲观型。在300例患者中有18%属于该类型。因为老年人年龄及代谢的关系,难免会受到内分泌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类更年期反应:对事物抱悲观情绪,对医生的诊断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部分受到经济情况限制的患者悲观情绪尤为严重,不能积极进行常规检测、配合疾病治疗方案。持这种态度的患者,其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病程较长。
第五,身心疲惫型。经病例分析,有36%患者在患有口腔疾病的同时还同时患有2中以上慢性疾病。这类患者长期经受病痛折磨,并且伴有行动不便等情况,对治疗丧失信心,表现出不配合治疗情绪。
3 治疗及护理讨论
据上述结果,我们对老年口腔疾病治疗特点进行以下讨论:
第一,消除老年人的恐惧。医务人员在面对老年患者时要保持耐心、亲切的服务态度,在综合了解患者各方面因素后,向其详细介绍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消除恐癌疑虑的同时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感到医生的诊断可信,消除恐惧心理,减轻症状,提高免疫力,改善病痛,达到治愈目的。
第二,积极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积极向老年患者宣传口腔保健知识能够使其了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有利于老年患者自觉进行检查和保健治疗,可以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第三,开展新型科学的理念指导。因老年人的代谢和药物耐受力均衰退,这使得医务人员对于老年人用药需谨慎,用量要恰当。必要时需请内科医师会诊,共同确定整体治疗方案,使老年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疗,以防并发症的发生。每次处置时间不宜过长,高龄老人仍需以保守治疗为主。治疗前详细了解患者全身情况,特别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及出血性趋向,拟定周密的治疗方案,给予正确、全面的治疗。
第四,耐心解释。耐心解释对患有更年期综合征的老年人,需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解除多疑和悲观情绪。由于内分泌改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常感觉,如口腔疼痛、异物感、牙无力、舌麻木、舌痛症、时冷、时热、心悸、失眠、郁抑。所以,排除真正病痛后做诱导性治疗,消除患者疑虑和对症治疗。
第五,床边治疗与护理。对于高龄卧床病人可考虑床边治疗,以解除症状和保守治疗为原则,特别是口腔护理至关重要,每天刷牙2次到3次,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必要时行床边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4 结论
老年人口腔疾病预防和治疗原则要求医生必须掌握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准确无误的治疗方案,以征得患者对治疗方案的理解和配合。耐心的说服解释、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宣传、高超的医疗技术使老年患者得以充分的信任,解除真正的病痛,鼓励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积极主动地配合消除致病因素和隐患,解除精神压力、疑虑及病患,调整心态,使口腔疾患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老年人机体的免疫力,健康的口腔可以预防全身疾患并合理地补充营养,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加强口腔卫生知识宣传,理辫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对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治疗除具备老年口腔医学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心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洪臣.老年口腔医学进展[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3,01:7-9.
[2]陈少芬.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相应对策[J].广东牙病防治,2003,S1:350-351.
[3]张振波,宋宇哲,陈金锐.常见老年口腔疾病及其防治[J].中外医疗,2010,06:136.
【关键词】老年人牙齿缺失;修复情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12-01
我国老龄人口人数逐年上升,随着老年人年龄的逐渐增长缺失牙齿的人数逐渐增多。为了解老年人牙齿缺失及修复的情况笔者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老年人缺牙及修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对象:抽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来我院体检的离退休职工、干部等458例,男300例,女158例,年龄55~70岁,其中缺牙者396例,占总数的86.5%。
1.2 方法:进行问诊及口腔检查:①缺牙情况;②原因;③修复情况。
2 结果
2.1 缺牙情况(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458例老年人中,缺牙率为86.5%,与蔡玉惠等[1]的调查结果接近,表明牙齿缺失是危害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调查病例按肯氏分类法统计,肯氏Ⅱ类最多,占统计人数的49.24%。失牙原因以龋齿为主,牙周病次之。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老年人缺牙情况较为复杂,这与老年人的全身特点及口腔特征有关,老年人全身疾病多,尤其是糖尿病可加重龋齿、牙周病的症状,牙周萎缩、龈退缩、牙槽嵴吸收等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牙齿缺失导致咀嚼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食物的摄入[2]。本组病例统计分析,修复人数296人,修复率达74.75% 。且55~60、60~65岁年龄组修复率较高,说明进入老年初期的患者要求义齿修复的心情更迫切些,尤其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平时社交活动较多的老年人美观要求更高些,大部分以烤瓷固定修复为主。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有关口腔组织退形性变口腔修复和防御能力下降,牙体牙周组织容易受到损害而导致缺牙增多,加上部分老年患者认为年事以高,行动和语言存在一定的障碍,害怕不能适应义齿,故对义齿修复缺乏信心。所以高龄患者的修复人数相对较少。从表3可看出未修复数随着年龄的增加明显增多。针对老年患者的缺牙情况、心理特点在修复时应注意:[1]医生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老年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样可增强老年人对修复的信心[2]在修复设计上,尽可能从修复的角度考虑,口腔内余留牙的去留,能治疗恢复的尽量保留作为基牙能进行固定修复且经济条件允许的老年人可进行烤瓷或金属类固定修复,尽可能减轻老年人的不适感[3]对于缺牙数较多有残根的可进行必要的根管治疗及根面银汞充,做活动覆盖义齿。活动义齿的设计应以粘膜支持为主,基托设计尽可能稍大,义齿颊舌径稍小等都有利于减小对基牙的损伤及避免因力过大而增加牙槽骨的吸收。
综上所述,牙列缺损及缺失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口腔疾患。广大口腔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口腔卫生及口腔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老年人应积极防治龋病和牙周病,认识及时修复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我们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等特点设计合理的修复方法,使老年患者能生活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离退休老年人;口腔健康;调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79-01
学校离退休老年人生理性老化及免疫机能减退,使口腔黏膜开始变薄和弹性不足,切忌刺激口腔局部,如过于尖锐的牙尖、牙齿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等,均可诱发口腔黏膜病,少数严重者甚至在黏膜上出现癌前病变。因此老年人应重视定期的口腔检查,减少对口腔局部的刺激,戒烟酒,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黏膜抗病能力[1]。可以这样说,一个正常、健康的真牙比什么样的假牙都要珍贵。有条件的老年人应定期到口腔科检查一次,一方面可以早期得到治疗,另一方面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本文以某高校为例,首先收集了2011年8月――2013年8月离退休老年人2年的口腔健康调查数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了2011年8月――2013年8月120例离退休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调查数据,其中男76例,女64例,均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68.7岁。其中60-69岁49例,占40.8%;70-79岁62例,占51.6%;80岁以上9例,占7.5%。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学校离退休老年人的口腔保健认知程度情况,主要包括牙齿美观的认知、不良习惯导致牙病的认知、牙病导致其他疾病的认知,对每个患者进行详细调查与记录,针对口腔保健正确方法,包括牙刷正确选择、正确刷牙方法、牙签和牙线正确使用,做了同样的调查分析。针对患者的口腔疾病,包括龋病、楔状缺损、牙周炎和其他相关疾病进行了详细诊断、治疗和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学校离退休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调查数据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分析,进行卡方检验,P
2 调查结果
2.1 口腔保健认知程度调查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表1的数据表明,60-69岁患者的牙齿美观认知程度(75.5%),明显高于70-79岁和8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人,P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比例逐渐增高,老年口腔病的比例也逐渐增加,开展老年口腔疾病防治已成为口腔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主要口腔疾患是缺牙、龋病与牙周病,据有关调查资料报告,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的牙齿缺失发生率高达90.66%,留存牙患龋率占78.93%,然而我国口腔科医生少,治疗与修复能力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口腔病防治的需要[2]。
老年人的牙齿一般会变得颜色暗黄,缺乏光泽,磨耗严重而且易碎易裂。这是和人体老化以及牙齿的解剖组织特点密切相关的。如同人到老年骨骼会变得脆弱,一旦出现损伤自然修复机能也下降一样,人的牙齿也会出现老化,牙体硬组织中的有机物质和水分逐渐减少,质地变脆,颜色变暗,失去光泽,而且在长年的咀嚼运动中牙齿必然会出现磨耗。当较硬的牙釉质被完全磨耗后,牙齿的机械强度会大大降低,加之口内酸性物质的作用,磨耗进展的速度会很快。磨耗形成的尖陡的牙尖、锐利的边缘,也很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折断劈裂或形成隐裂并导致牙髓病[3]。由于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到牙颈部就逐渐变薄甚至完全没有,牙颈部的抗磨能力是较差的,长期的不正确的刷牙方法很容易在牙颈部形成牙体硬组织的楔状缺损,严重者可以导致牙髓炎,甚至牙折断。牙齿邻接面的磨耗还会使牙齿彼此的接触关系变差,容易发生食物嵌塞,这不但使患者感觉很不舒服,而且也是导致和加重龋病、牙周病的重要因素之一[4]。
开展老年人口腔疾病的防治应科学地进行老年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精确的资料,有计划地组织防治工作,在防治工作中更要深入地研究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诱导,对每位老年患者都应结合个体的全身健康状况与口腔条件热情、细心地给予恰当的治疗。这样不仅可以取得患者的合作与良好的疗效,更有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5]。有关资料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刷牙的人数也逐渐增加,他们认为残留少数牙齿,不刷牙也无所谓,不少老人牙面上有大量菌斑、软垢与牙石堆积,口臭明显,因此对老年人群的口腔卫生指导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利用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口腔健康水平。
老年口腔卫生保健的具体内容:①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综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消除一些不正确的旧观念,如“人老要掉牙”,指导老年人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适当补充氟化物,定期做口腔检查,注意饮食与营养、早诊断早治疗等。②改善膳食营养状态。大多数专家认为,老年人需要的热量、蛋白质比青少年少,但对钙、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需要量则随着年龄增长而应增加。因此,要严格限制各种甜食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合理安排膳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③定期口腔健康检查有条件的最好每3个月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④修复口腔基本功能,由专业人员帮助完成牙周洁治、龋齿治疗,对缺失牙及时修复,减轻余留牙的咀嚼负担,恢复口腔的基本功能。本组资料显示,年龄稍小的学校离退休老年人在口腔保健认知上高于年龄稍长的学校离退休老年人,学校离退休老年人男性在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炎、龋病、楔状缺损及其他)方面与女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以健康教育的手段把口腔卫生科学知识普及到广大老年群众之中,唤起老年人对维护自我口腔卫生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1] 徐洪权,赵文峰,陈增力,等.816名离休干部口腔健康调查初步报告[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9,7(3):154.
[2] 林丽婷,古文珍,冯荣梅,等.口腔专业护士在口腔健康调查中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09(19):1804-1805.
[3] 段志斌,马敏,董文亮,等.宁夏城市中老年人群牙体健康状况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10):1249-1252.
【关键词】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牙齿缺损
在退行性改变及疏忽口腔保健等因素的影响下,老年患者很容易产生各类口腔问题,这些问题对老年患者的正常进食、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干扰[1]。本文将口腔修复用于老年口腔问题患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67例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治疗流程及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科2015年7月~2016年2月收治的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老年患者44例,女性老年患者23例;年龄59~77岁,平均年龄(63.8±7.9)岁;牙周病患者9例,牙齿缺损患者25例,牙齿松动患者19例,同时存在上述2种以上问题患者14例。
1.2方法
给予67例老年口腔问题患者口腔修复治疗,具体治疗流程为:①制定口腔修复治疗方法。仔细观察并询问老年患者的口腔基本状况,倾听患者主诉。在获知患者病史、牙齿过敏信息的同时,分析老年口腔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结合患者的实际口腔问题将口腔修复治疗方案确定出来。②充分检查老年患者的全口牙齿,将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等易出现口腔问题的部位作为重点检查部位。若有需要,可辅以X光片进行详细检查。③部分老年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为避免这种现象对临床口腔修复治疗产生干扰作用,应给予患者适宜的心理疏导护理,提升老年患者的治疗配合度。④为避免老年口腔修复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牙齿脱落,并引发牙齿误吸,诱发窒息现象的发生,临床医师需将老年患者口腔中的松动牙齿、无用牙齿有效拔除。分别根据患者的口腔问题类型提供对症治疗。针对伴有口腔炎性反应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以保证口腔修复治疗的顺利完成。⑤为老年口腔修复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为其讲解口腔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对进食后口腔清洁的必要性、正确咀嚼方式等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以提升老年患者的口腔健康水平。
2结果
2.1口腔修复整体状况
67例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缺损牙齿总数为191颗,平均缺损牙齿2.9颗。其中,全口义齿修复患者30例;下口义齿修复患者15例;上口义齿修复患者22例。
2.2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满意度和随访保健情况
经临床口腔治疗后,64例老年患者表示满意,满意度为95.52%;口腔修复2个月后,对67例老年患者的口腔保健状况进行电话随访调查。59例老年患者均能够主动完成口腔保健,口腔保健率88.06%。
3讨论
3.1老年患者口腔问题的发生原因
在退行性改变的影响下,老年患者的口腔问题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人群显著偏高。随着老年患者牙齿磨损的不断增加,老年患者的牙间隙将变得越来越大,增加牙齿缺失、牙齿松动的发生率。此外,老年人的牙龈、黏膜不断萎缩,使得老年人的口腔中出现大量残冠残根。在这种情况下,剩余的健康牙齿承受的负荷越来越大,并逐渐产生较为严重的磨或牙齿缺失问题[2]。这种变化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正常进食及生活质量。
3.2口腔修复的应用优势
①治疗方案优势。在对老年口腔问题患者提供口腔修复治疗前,临床医师会结合患者的主诉、病史及其他相关牙齿缺损状况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种制定治疗方案的流程更好地保障了口腔修复疗法的疗效。②治疗流程优势。口腔修复治疗先解决老年患者的松动牙齿及无用牙齿,随后完成各类口腔问题的对症治疗,这种治疗流程有效避免了治疗中误吸等问题的发生,保障了老年口腔问题患者的生命安全。
3.3口腔修复的疗效
本文将67例老年口腔问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口腔修复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老年患者对口腔修复治疗的满意度为95.52%,且88.06%患者治疗后仍能够按照规定要求主动完成口腔清洁保健。因此,口腔修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为促进老年口腔问题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医院可于老年口腔问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广泛推行口腔修复治疗,以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避免牙齿缺损问题的存在影响患者的正常进食,甚至影响老年口腔问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颖,曲晓岩.老年人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01,100-103.
跃进里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邯郸市西北部,辖区范围为:中华大街以东,联防路以南,青年路以北,新兴大街以西。辖区内有1个居委会,学校1所,幼儿园1所,医疗机构4所,银行(储蓄所)3个,饭店1个。所属辖区居民男女性别比为1.14:1,人口密度10.2人/平方米。
1、气候与自然环境
本辖区气候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393毫米,年平均日照1190小时,无霜期180天。辖区内没有山地、河流和大的污染源。
2、人口情况
通过向当地派出所了解和查看人口普查数据得知,本辖区有常住总户数1163户,总人数3489人,60岁以上老人453人,妇女663人,0-7岁儿童148人。辖区人口以汉族为主,占99.3%,少数民族占0.7%,主要为回族和满族。
3、人员基本情况
辖区居民多以三棉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为主,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仅占总人数的5.1%,18%为自由职业者,失业率为15.3%。90%以上居民没有医保,辖区内低保人员128人,41户,残疾人20人。我辖区为市老城区,棉纺织厂职工,下岗人员较多,居民年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辖区内居住条件一般,市政设施较全,集中供暖,绿化情况一般,有居民活动场地,治安环境一般。
我站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现在工作人员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中医师1名,护士3名,档案管理员1名),能开展心电图、血糖检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中医、中药特色的应用;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等医疗服务;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专家保健知识讲座。
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
1、根据从卫生防疫部门了解到的信息,从1985年到2005年辖区内传染病发病率下降4.1%,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是现阶段危害本社区居民健康的最主要传染病。目前,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较为明显提高。
2、本辖区2006年死因顺位、出生、死亡状况及卫生学指标。(表略)
3、营养与妇幼健康状况
社区居民以面食为主,成人日均热量为2814.54kcal,脂肪占总能量的36.65%;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近几年均介于30-40%之间,已婚妇女宫颈炎检出率达39.2%。
4、社区人群主要病症患病情况及行为危险因素。(表略)
5、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了上门访谈,查阅统计报表,在暗访中了解,找当地派出所、办事处、居委会、物业公司、卫生防疫机构了解,问普调查,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料,降低调查成本。
三、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分析
1、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居死因之首。血压140/90mmhg以上者占25.2%。心血管病高发与辖区老年人员较多,居民食盐摄入量过高,烟酒过度,体育活动不足有一定关系。
2、随着生活节律的加强,多种危险因素,多种心理疾患越来越多。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社区人群中,意外伤害所致死亡率高达80.08/10万;居死因第二位,其中自杀和车祸是意外伤害的两个主要原因。
3、社区人群饮食和营养方式不合理。社区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5克以上(三日盐调查法),高于WHO推荐的食盐日摄量6克以下的标准。居民营养状况欠佳及各营养素的比例搭配不当是造成诸如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原因之一。
4、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广泛存在。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达30%,基中成年男性吸烟率高达70%,女性吸烟率为5.8%。每日饮酒100ml以上老年人占26.8%,青壮年24.8%,基本卫生行为如饭前便后洗手,烫洗生食瓜果,专用毛巾、牙刷,正确合理刷牙等习惯未建立者占52.30%。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导致社区主要慢(性)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5、社区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行为薄弱,自觉规律参加体育运动者少,中老年人常参加锻炼者只占21%,而体质指数(BMI)大于(超重)者,中老年为15.8%,青壮年为11.2%,儿童为4.4%;由于保健意识差而致50%的高血压患者不知自己已患高血压病。7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自己患病。
6、社区人群受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危害。从调查情况看,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仍较严重。在传染性疾病还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看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的大敌。
7、社区人群口腔预防保健缺陷导致人群各类口腔疾病患病率高和口腔疾病危害。社区学龄前儿童龋齿率60.58%,龋齿均达2.29个/人。学龄儿童各种口腔疾病查出率达80.75%,中老年人牙齿脱落和功能缺失者占89.41%,口腔疾患严重影响了进食和消化,影响生活质量。
8、由于出生率下降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导致老年人口相对增长,人口老龄化和由此带来的老年人预防保健等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13%,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区必将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
四、干预策略和方法
1、加强健康教育,更新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健康知识水平。
制作宣传展牌,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讲课、播放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每月开展一次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保健意识和技能。重点对老年人为主的慢性病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指导和管理,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尽量降低各种医疗费用。加强对年轻的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引导和指导,培养他们科学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和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以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2、确立本社区疾病防治重点:
依照社区发病率状况,其顺序为:一是高血压,发病率最高;二是心血管病;三是糖尿病;四是心理障碍;五是肿瘤病;六是腰椎、颈椎病。
3、针对居民的需求,完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
采取办法解决社区就医报销难问题,充分满足社区居民上门服务、家庭病床、专家指导、降低药价等要求。拓宽诊疗项目,落实双向转诊,提高诊疗技术,完善健康档案。积极贯彻上级卫生机构的相关政策,取得上级的支持和帮助。
五、干预设施
针对以上诊断,制定以下设施:
1、每月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宣教。
2、加强五种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提高规则服药率。
3、进行上门服务,生活行为干预,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
4、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六、中医药的干预设施
注意养神,调节七情,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志胸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邻里关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节,保护脾胃,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忌肥甘油腻,饮食有度,进行生活干预。要重视运动,进行太极拳等体育锻炼。运用中医、按摩、针灸、足疗等方法进行防病保健的治疗。发放中药、单方、验方、偏方,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防治。
>> 文化变迁背景下的回族老年人口赡养问题研 老年人口腔疾病的特点与治疗 老年人口干症 中老年人口腔健康与护理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 临终老年人家属的死亡教育 试论老年人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作用 中老年人口腔卫生与常发口腔病的分析 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照护的困境与出路 老年人口腔细胞角蛋白与口腔扁平苔藓关系的临床研究 论老年人口腔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适应检视与政策调整研究 老年人口腔修复的临床观察 论老年人口腔疾病的预防 老年人口腔不良修复体的危害分析 老年人口腔修复的临床分析 老年人口腔保健的价值研究 浅谈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治疗特点 浅谈老年人口腔保健的方法 概率统计定义的含义理解与教学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20万人相比较,60年间增长至原来的55倍。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水平,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绝对数将分别达到49亿和37亿,占比将分别上升至365%和276%,21世纪后半叶中国老龄化将呈现高位发展趋势,至2100年60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将提高至396%和338%Population Division, DESA, United Nations. Probabilistic population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5 Revision[DB/OL].[2017-01-17]. http:///unpd/ppp/.此数据来自对应的人口预测中方案。。可见,对于21世纪的中国而言,老龄社会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社会常态。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态势除表现出了加速发展的特征外,还有较其他国家更为复杂多变的独特性。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均在发生显著变革:国民经济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活跃的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的变动,人口统计学和疾病流行特征的迅速变化[2],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较低的人均GDP之间的矛盾,等等。上述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使得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也使得中国应对未来老龄社会的难度增加。
虽然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挑战将成为未来中国政府和社会的长期重点工作,但是老龄化不应被误解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障碍。相反,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3],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是21世纪中国社会的人口新常态。
2.需要重新认识老年与老龄化
老龄社会的常态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常趋势,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当前全社会之所以存在普遍的“恐老”现象,甚至“谈老色变”,实质上是因为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不能适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现实在老龄化进程中凸显出来了,而我们仍在用以往的观念来对待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现象,用传统的适合于年轻社会的政策理念和工具来设计应对这一新现象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人口结构在变化,社会观念、公共政策、社会行为及个体行为也需要随之发生改变。其中,观念的改变应当是先于公共政策和行为转变的。老龄社会的常态化要求人们重新认识老年,需要在老龄观念与态度上的新转变,这应当成为我国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前提。
人们对老龄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然而当前我们对老龄的认识存在许多误解,老年人的定义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全球通用的老年定义是把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人口,这一标准最初源于联合国[4-5],但联合国的规定是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预期寿命和对养老保障的考虑。该老年标准自确立以来几十年没有发生变化,各国学者在探讨老龄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基本都参照这一传统老年定义。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开始出现重新定义老年与老龄化的前瞻研究,以舍波夫(Scherbor)和桑德森(Sanderson)为代表的人口学者提出了按照“期望余寿”15年倒推老年标准的新思路[6-9],其研究成果已相继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国内,翟振武等在总结老年定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年轻”状态到“健康”状态再到“自理”状态的老年定义理论体系[10]。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概念梳理的起步阶段。
二、老年人口死亡概率时代变迁的佐证
有关老年的讨论,最初是基于生命历程展开的,死亡是生命历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人口死亡率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老年人口而言,死亡概率同预期寿命一样是衡量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与老年人口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密切相关。
本文着重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口的年龄别死亡概率的时序变化,同时考察死亡概率变化的性别差异、地区差异及国别差异。本文之所以将1980年以后作为考察期,是由于这期间的人口数据较为完备,而且20世纪80年代来以来是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巨大,医疗卫生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作用并反映在人口死亡水平变动上的效应显著。本文分析死亡概率的时代变迁主要从两个视点出发:一是考察相同的年龄所对应的死亡概率在不同年份的变化;二是相同的死亡水平界线,在不同年份所对应年龄的变化。出于直观分析的考虑,本文将参照系设置为年龄60岁和死亡概率10‰界线。这是由于传统老年定义通常将60岁作为老年的年龄起点,并且社会保障及退休制度等相关公共政策也将它作为主要的划线基准;而死亡概率10‰界线则是与传统老年标准年龄相当接近的死亡水平线。
本文中全国及分省的年龄别死亡概率来自历次人口普查和小普查数据编制的生命表。编制生命表所需的分年龄、分性别的死亡人口数和死亡率数据则分别来自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第三至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95年、200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本文未对每次普查的死亡数据作出修正,而是在普查公布的死亡人口和死亡率(m(x))基础上采用Chiang和Greville法对年龄别的死亡概率(q(x))作出估算和调整。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包括小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确实存在较大差异,学者们也发表了很多调整和评估的论文,如王金营、任强和游允中等、黄荣清、孙福滨和李树茁等、张二力和路磊等[11-15],不同的方法和假设会对数据结果产生不同影响,但死亡概率变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只在具体数值上有区别。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死亡概率变动的长期趋势,而不在于具体数值的准确性,因此在认识到不同来源不同年份死亡数据误差的前提下作了简化处理,即基于原始死亡数据展开分析 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历次人口普查和小普查的死亡数据进行过调整,发现死亡概率变化总的方向是一致的,本文重点不在死亡概率的具体数值,而是对长期变化趋势的探讨。。日本和英国的死亡概率稻菰蚶醋匀死嗨劳雎适据库(The Human Mortality Database The Human Mortality Database, http:///)。
1.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概率的时序变化
1982―2010年的近30年间,中国人口的年龄别死亡概率曲线按照时间序列在整体向右下方移动(见图1),同一年龄的死亡概率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同一死亡概率界线对应的年龄则在逐步提高。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健水平的进步、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我国人口的死亡模式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口的年龄别死亡水平在逐渐降低。这与陈心广和王培刚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利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死亡率统计数据对国民健康动态变化的分析发现:1990年以来60岁以上人口的死亡率都呈均匀的下降态势,中国城市老年和退休人口的健康状况稳步改善[16]。
由表1和表2可知,1982―2010年,我国60岁年龄人口所对应的死亡概率分别是1803‰、1514‰、1328‰、1276‰、988‰和851‰,近30年间死亡概率共降低了952个千分点。2000年之前,60岁人口的死亡概率均超过10‰界线,而2005年之后,60岁对应的死亡概率开始低于10‰界线。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在相应年份分别为55岁、57岁、57岁、59岁、61岁和62岁,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近30年间共提高了7岁。2000年之前,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均低于60岁;而2005年之后,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开始高于60岁。
2.老年人口死亡概率变化的性别差异
分性别来看,从1982年至2010年,同年龄男性的死亡概率普遍高于同年龄的女性。60岁男性人口的死亡概率从1982年的2100‰降低至2010年的1081‰,近30年死亡概率共减少了1019个千分点;60岁女性人口的死亡概率从1982年的1497‰降低至2010年的607‰,近30年死亡概率共下降了89个千分点(见表1)。60岁男性老人的死亡概率比60岁女性老人的死亡概率平均高出4―7个千分点。而且,历年60岁男性的死亡概率始终超过10‰界线;而60岁女性的死亡概率从1995年开始就已经低于10‰界线。从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来看,男性从1982年的54岁上升至2010年的60岁,提高幅度是6岁;女性从58岁上升至65岁,提高幅度是7岁。同一死亡概率界线对应的年龄,女性一般高于男性,且变化幅度大于男性。
性别差异还体现在死亡概率的变化速率上。1982―2010年的近30年间,60岁年龄人口的死亡概率年平均降低034个千分点,其中60岁男性的死亡概率年平均降低036个千分点,60岁女性的死亡概率年平均降低032个千分点,男性死亡概率的下降速度略快于女性。从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年龄的变化来看,老年男性年平均上升021岁,老年女性年平均上升025岁,总体年平均上升025岁,即老年男性平均每5年上升1岁,老年女性平均每4年上升1岁,总体平均每4年上升1岁,见表2。
3.老年人口死亡概率变化的国别差异
英国和日本两国分别是西欧、东亚人口死亡模式转变的发达国家代表,本文选取英国和日本与我国进行比较分析。
将1980―2010年同期的中国与英国进行比较,30年间,英国60岁人口的死亡概率总共下降了857个千分点,年均下降029个千分点;中国60岁年龄人口的死亡概率则下降了952个千分点,年均下降034个千分点。可见同一时期,相同年龄人口死亡概率的绝对水平中国要略高于英国,但中国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均大于英国。中国80年代(1982年)60岁人口的死亡概率相当于英国1945年英国1945年60岁年龄人口的死亡概率为1840%,数据来源为人类死亡率数据库(The Human Mortaloty Database, http:///)。左右的水平,2010年60岁的死亡概率则相当于英国2000年左右的水平,我国老年人口的死亡水平与英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年龄的变化来看,1980―2010年英国从56岁上升至65岁,30年间提高了9岁;而同期的中国则从55岁上升至62岁,近30年间提升了7岁,中国在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上始终低于同一时期的英国,见表3。
日本的老龄化进程比我国更早,老龄化程度也更高,人口转变过程和生命表模型与中国十分类似。因此日本的老年人口死亡概率的变化历程可以成为研究并预测我国人口死亡概率变化趋势的重要参照。
对比1980―2010年同期的中国和日本,日本30年间60岁人口的死亡概率下降了355个千分点,年均下降012个千分点;而同期中国60岁人口的死亡概率要远远高于日本,但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则大于日本。从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年龄的变化来看,1980―2010年日本从62岁上升至68岁,共提高了6岁;与同期中国提高7岁相近,但同样的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日本高出中国6―7岁,见表4。
综上,相同年龄人口的死亡概率,我国略高于英国、远高于日本,我国老年人口的死亡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相当的差距。但就同期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而言,中国死亡概率的下降幅度最大、速度最快,英国次之,日本的下降幅度有限。日本作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深、平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其老年人口的年龄别死亡概率也始终处于世界最低水平。
4.老年人口死亡概率变化的省际差异
我国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的地区差异使得老年人口死亡概率水平和变化趋势也存在地区差异。本文仅以上海市和甘肃省为例试图说明死亡水平与死亡模式变化的地区性差异,由于人口迁移带来常住人口死亡模式变化以及普查口径的改变等多方面的原因,分省死亡数据调整的难度更大。因此基于普查公布的原始死亡数据展开分析。
鉴于1982年和1987年甘肃省1岁组分年龄人口和死亡人口的稻菘傻眯晕侍猓甘肃省的生命表为1990年及以后数据。
上海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老龄化程度最深的省市,同期上海市60岁年龄人口的死亡概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82年的115‰降低至2010年的443‰。全国60岁的死亡概率从2005年开始低于10‰;而上海市则从1990年开始就已低于10‰,比全国早了15年(见表5)。再考察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上海市比全国高出4―6岁。1982―2010年的近30年间,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上海市从59岁提高至68岁总共提升了9岁,提升幅度大于全国。
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死亡模式的转变进程慢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就死亡概率的基本水平而言,1990―2010年甘肃省60岁人口的死亡概率均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就死亡概率的变化幅度而言,甘肃省60岁人口的死亡概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年间共降低了711个千分点,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要略大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甘肃省60岁人口的死亡概率从2010年开始低于10‰,比全国晚了5年。考察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甘肃省从1990年的56岁上升至2010年的61岁,低于全国水平约1岁,与上海的差距更大,为5―8岁。20年间,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共提高了5岁,变化幅度与速度基本与全国水平近似,但低于上海。
我国在老年人口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化特点,总结前面可以得出,就相同年龄人口的死亡概率而言,上海市和甘肃省的差距有可能是20年。
将上海市和甘肃省的生命表数据与英国、日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国上海市60岁年龄人口的死亡概率高于日本,但低于英国;人口死亡概率10‰界线对应的年龄,上海市比日本小,但大于英国。甘肃省的人口死亡水平与英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就全国的总体情况而言,我国60岁人口的死亡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既有上海市这种与发达国家的死亡水平相近,甚至超过一般发达国家的省份,也有像甘肃省这种同不发达国家相近的省份。对中国来讲,完成死亡模式的转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年人口死亡概率的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健康模式等的影响。随着时代的推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逐渐完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健康保健知识的丰富、健康行为的增加,这一系列因素作用在人口质量上的结果即是老年人口死亡水平的下降、健康状况的改善。既然同年龄的老年人口在不同年代呈现出不同的死亡水平和健康状况,同样的老年生理年龄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那么在考察老年与老龄化问题时,以60岁或65岁为固定起点,且长期以来维持不变的传统老年定义就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三、老年定义的新思考
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概率的时代变迁可以佐证老年标准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上行调整。
1.老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应当认识到老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人们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随着时代的演进,人口特别是老年人口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状况、生产与生活方式、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积累、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与能力,所处的社会环境、科技水平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时代或世代的老年人口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时代人们对老年的认知和界定也应当是存在差异的。如今的老年人已经不同往日,后世代的老年人往往要比前世代的老年人更“健康”、更“年轻”,传统的老年定义已经过时,亟须重新审视。此外,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医疗及生命科学的进步,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还将继续延长,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老年期占比也将发生变化,老年人口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年龄将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老年应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相对概念。
2.老年定义直接影响社会的制度安排
老年定义的改变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或者被狭义地理解成一个数字的游戏。老年定义直接影响社会和个人对不同年龄人口群体的基本认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制度的安排,重新定义老年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老年定义是老龄社会的基础性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治理层面,几乎所有的社会管理制度与政策,如退休制度、养老金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医疗卫生保障政策等,都以老年定义或老年标准作为政策划线的基准。老年定义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对当前老龄社会现状认知和老龄问题解决的正确性,也会影响对未来老龄社会的发展预期和公共政策体系设计的方向把握,关系到整个老龄社会的全局。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延迟全额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并非只是平衡养老金的权宜之策,而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变革背景下人口特别是老年人口发展态势的巨大变化所要求的,是为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蕴藏在老年人口中丰富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能够维护老年人口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与机会。老年定义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老龄工作目标人群的大小,使得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能够更有效、更精准地解决与老龄化有关的问题。
3.老年定义直接影响相关学科的发展
老年定义会直接影响相关学科的理论框架、实证方法、学科的指标体系和学术规范等,从而影响相关学科的发展,这是重新定义老年之于学术上的意义。从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而言,老年定义问题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的基础问题,老年定义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决定相关学科的理论框架导向与实证方法运用,从而影响相关学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指标体系而言,社会的负担系数、经济增长模型(劳动力资源对经济的影响)、人口老化系数等一系列指标都与老年定义直接相关。从学术规范而言,老年定义的准确和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规范度与严谨度,影响到学者基于这一定义所做研究的学术和理论价值。老年定义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基础性问题,若传统老年定义需要及时的动态修订,那么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如何修订,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指标、模型和评价标准也都需要随之而变化,学术研究如何开展国家和历史比较等都会成为新的学科发展领域。
4.重新定义老年可以促进未来老龄社会的重构
老年定义的改变将有助于重新建构未来的中国老龄社会形态,并可能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态势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社会态势上,重新定义老年将改变中国社会对老年人和老龄化的社会认知。很大一批按目前概念定义的老年人口将不再被归为社会的负担、社会财富的消耗者、社会问题的来源和制造者等消极角色,转变为社会发展的既往贡献者、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在生产力,并拥有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享受发展成果的权利与机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化”倾向将能有效扭转,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客观判断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将有助于对老龄社会的积极应对。在经济态势上,重新定义老年将有助于释放和利用蕴藏在老年人口中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缓解劳动力人口急速萎缩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也能缓解养老金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在政治态势上,重新定义老年有利于老年人口政治权利的维护和政治诉求的表达,改变中国老年人口政治弱势地位,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在文化态势上,老年的重新定义将促进中华“孝文化”以及“尊老”传统的复归。
重新定义老年是事关老龄社会全局与基础的根本性问题,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决定了老年的重新定义是势在必行的,该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老年的重新定义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多方长期论证。
四、结论与讨论
中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不仅是政府也是全社会高度关注和亟须投入巨大资源的领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个关键在于改变人们对于老年和老龄化的认识和理念,而重新思考老年的定义又是最重要的起点和基础。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年龄别死亡概率呈现出随时间序列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老年人群的人口状况和年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为我们重新定义老年提供了有力依据。老年人口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老年定义也应是一个动态指标。此外,我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概率的r代变迁还表现出了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说明在重新审视老年定义时必须避免简单化、单一化的界定方式,既要思考全国的总体情况,也要将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考虑在内。纵观世界,欧美各国都在不断延迟退休年龄、将劳动年龄与预期寿命挂钩,在缓解养老金危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老年人力资本以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在中国逐渐延长退休年龄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对老年定义的研究是制定新的退休政策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老年定义也是关系到老龄社会方方面面的基础问题。倘若传统的老年定义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就有可能致使我们对上述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认识存在偏颇,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效果。
本文仅从死亡概率的角度探讨了重新定义老年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正如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所指出“现在的70岁还不是‘新的60岁’”[17],还必须综合考虑预期寿命与健康寿命、内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与功能发挥(functional ability)、疾病流行病学变化与医疗卫生服务、健康多样性与公平性等其他影响与反映老年人口的健康与机能状况、人口发展态势的多种因素。我们也正在从认知、参与、生理、心理以及生活方式变化等角度进一步探讨老年重新定义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需用更复杂的指标体系来测算,需要建构包括重新定义老年的一整套与老龄社会有关的理论和政策体系,人口学家在这一领域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 PIPPA N, RONALD I. Sacred and secular: religion and polities worldwid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33.
[2]WORLD BANK. Live long and prosper: aging in East Asia and Pacific[R].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2015:33.
[3]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
[4]United Nations.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Series: Population studies, 1956:7.
[5]United Nations. The Vienna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ing[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1983.
[6]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Average remaining lifetimes can increase as human populations age[J].Nature,2005(435):811-813.
[7]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Rethinking age and aging[J]. Population Bulletin,2008,63(4): 3-15.
[8]WARREN C SANDERSON, SERGEI SCHERBOV. Remeasuring aging[J]. Science(Washington),2010, 329:1287-1288.
[9]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The characteristics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pulation aging[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13(4):673-685.
[10]翟振武,李龙.老年标准和定义的再探讨[J].人口研究,2014(6):57-63.
[11]王金营.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寿命水平和死亡模式的再估计[J].人口研究,2013(4):3-18.
[12]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04(3):19-29.
[13]黄荣清.人口死亡的Logit模型和双对数模型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6(4):9-16.
[14]孙福滨,李树茁,李南.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3(2):20-25.
[15]张二力,路磊.对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成年人口死亡登记完整率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1992(3):27-29.
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医治末病,根据国家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制定20xx年度辖区内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儿童中医药健康服务工作计划:
一
.完善制度,细化管理:完善中医药健康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我院各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组织领导,由马正林同志任中医药健康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冯廷兵同志任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责任人,各包村医生以及村卫生所负责人为具体工作执行人,负责中医药健康服务日常工作的落实。
二
落实好中医药健康管理管理工作:今年4月份开始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重点做好辖区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档案中增加中医辨识内容,同时逐步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内容,具体完成发下工作指标:
1.
掌握辖区内65以上老年人口现状,根据规范要求,每年为
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指导,管理率暂定80%以上。
2.
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
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到年底完成中医药体质辨识占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80%的计划,并将结果录入电子档案系统。
3.
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健康干预。
4.
对辖区0---6岁儿童进行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等中医药健康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2)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5.
对辖区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药健康服务不少于一次,每年进行一次中医药健康管理随访,进行证候辨识,传授简单的中医药保健技术,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糖尿病针对性的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健康指导。
6.
所有中医药服务,均做好资料收集与录入告知服务人等工作,对查出的疾病进行分析与治疗指导。
三、加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
我院将根据绩效考核方案,不定期对包村人员以及辖区村卫生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要求及时时完成全年任务,年度进行2次考核,结果与年度经费挂钩。
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医治末病,根据国家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制定20xx年度辖区内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儿童中医药健康服务工作计划:
一、完善制度,细化管理:
完善中医药健康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我院各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组织领导,由马正林同志任中医药健康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冯廷兵同志任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责任人,各包村医生以及村卫生所负责人为具体工作执行人,负责中医药健康服务日常工作的落实。
二、落实好中医药健康管理管理工作:
今年4月份开始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重点做好辖区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档案中增加中医辨识内容,同时逐步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内容,具体完成发下工作指标:
1.
掌握辖区内65以上老年人口现状,根据规范要求,每年为
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养生保健指导,管理率暂定80%以上。
2.
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
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到年底完成中医药体质辨识占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80%的计划,并将结果录入电子档案系统。
3.
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健康干预。
4.
对辖区0---6岁儿童进行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等中医药健康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2)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5.
对辖区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药健康服务不少于一次,每年进行一次中医药健康管理随访,进行证候辨识,传授简单的中医药保健技术,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糖尿病针对性的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健康指导。
6.
所有中医药服务,均做好资料收集与录入告知服务人等工作,对查出的疾病进行分析与治疗指导。
三、加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
我院将根据绩效考核方案,不定期对包村人员以及辖区村卫生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要求及时时完成全年任务,年度进行2次考核,结果与年度经费挂钩。
医院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全体医务人员、住院病人等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文明素质、
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
一、建立组织机构,
完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是开展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为了稳步推进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院将结合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医院实际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抓,我科直接管的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健康教育资料,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
,进一步建立健全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卫生体系,把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防病重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以及住院病人、辖区居民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行为形成率,提高对慢病、孕产妇、儿童管理率;降低传染病、地方病、慢病发病率;促进医院对健康的广泛支持、突出医院卫生服务,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行为,以达到提高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如下:
(一)
利用我们专业人员优势,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
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将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幼托机构等单位纳入健康教育体系,定期组织健康教育培训,齐抓共管,创建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与管理。
1
、各科室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如宣传栏、墙报等),每月更换一次内容(要求每年出刊至少达12期
,内容新颖、充实);
2、各村卫生室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每两月更换一次内容(要求每年出刊至少达6期
,内容新颖、充实),由保健科专职人员对每期刊登的内容在固定时间内进行摄像,
并留档。将各科室、各村卫生室出刊次数,内容质量纳入年终考评体系,严格按照健康教育奖惩制度进行考核。
3、对上级下发的健康教育资料及时张贴在院内宣传阵地,并及时分发到各村卫生室。
(四)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对全院医务人员、村医、社区等单位相关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每季一次,以提高医务人员及广大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使医务人员、广大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
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
>70%以上。
(五)大力开展院内健康教育活动。
门诊健康教育:医生应有针对性对门诊就诊人员开展口头宣传、发放教育处方等候诊教育与随诊教育。
住院健康教育:做好入院教育与出院教育的同时,重点做好住院期教育:①医生在进行医疗活动时所运用的健康咨询、健康处方等对病人及其亲属开展健康教育。对住院病人可采取疾病小知识口头和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住院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达。②健康处方:每位住院病人或家属至少一种健康教育处方,有针对性地对每位住院病人或家属开展健康教育1次。③利用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教育。④每年对病人、群众进行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六)积极开展院外健康教育活动。
结合我院卫生活动安排,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健康教育指导。配合各种宣传日,深入对农村包括预防接种、疾病普查等机会开展预防艾滋病、结核病、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传染病、地方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咨询和宣传健康教育活动;农业劳动有职业危害知识宣传;开展饮水饮食、家庭急救与护理等家庭健康教育;卫生法规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每年4次或以上。
(七)加强反吸烟宣教活动。
积极开展吸烟危害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的宣传。利用3月31日“世界无烟日“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参与创建无烟医院,医院有禁烟制度,医疗场所有禁烟标志,无人吸烟。
(八)做好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价。
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对各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完善健康教育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记录、资料。通过医务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住院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测试,对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与总结。
一月份:教育重点是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呼吸道传染病防治。
二月份:教育重点是节日食品卫生、家庭急救与护理。
三月份:结合三八妇女节、3.24结核病防治宣传日,重点宣传生殖健康知识、乳腺疾病、结核病防治知识。
四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和全国计划免疫传宣日,重点开展社区卫生公德、卫生五月份:结合国际劳动节和碘缺乏病宣传日、无烟日。重点开展职业卫生、科学使用碘盐、吸烟危害等知识教育。
六月份:结合国际儿童节、环境日、爱眼日、禁毒日。重点宣传儿童保健,近视防治,环境保护,远离等方面的知识。
七月份:深入农村重点开展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饮水饮食卫生知识教育。
八月份:结合母乳喂养宣传周,开展母乳喂养科学育儿和家庭消毒的宣传教育。
九月份:结合全国爱牙日、老人节开展口腔保健、老年性疾病防治知识、体育健身方面的宣传教育。
十一月份:结合食品卫生宣传周和的全国防治糖尿病日,开展食品卫生与营养、糖尿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十二月份:结合;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日,重点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时间安排内容医院可根据本院情况进行修改)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手段,是医院职能所在,是控制医疗费用,拉动保健需求的根本措施。医院将其纳入工作重要日程,实行目标管理。保障工作的.人力、物力、经费,有规范的工作和管理制度。
(二)健全网络、抓好培训。
要建立一支热心健康教育工作、掌握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骨干队伍。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员的工作能力,对广大居民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通过定期的检查指导和年度考核等形式,推动健康教育全面开展。
(三)利用医院资源、推进健康教育。
要建立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抓落实,以点带面,加强检查指导,扩大受益面,提高有效性、针对性;提高医务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住院病人、辖区居民相关知识知晓率。
三、总结评估。
每年对各卫生室、
健康教育工作进行4次检查指导。并通过年度考核、知识测试等形式做好总结评估,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推进健康教育。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财政部《关于做好20xx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卫计生发〔20xx〕171号)文件的要求,根据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黑卫中医发〔20xx〕26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项目目标
(一)
总体目标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和协作机制,逐步建立完善适合我市市情的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提供免费、安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提高老年人、儿童重点人群的健康水平。
(二)
年度目标
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xx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卫计生发〔20xx〕26号)文件的要求,20xx年我市的目标是:全市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30%,一是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二是为3岁以下的儿童家长提供中医药健康指导。
二、
项目实施范围和人群
全市范围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居住的0~36个月儿童。
三、项目内容及服务流程
(一)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
1、中医体质辨识。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采集信息,根据体质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并将辨识结果告知服务对象。
2、中医药保健指导。根据不同体质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
3、服务流程。
(1)中医体质信息采集
按照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前33项问题,逐项询问居民近一年的体验、感觉,查看舌苔和舌下静脉及皮肤情况等,将信息在相应分值内划“√”。
(2)中医体质辨识
按照体质判定标准表计算出该居民的具体得分,将计算得分填写在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体质辨识栏内。根据得分,判断该居民的体质类型是平和型抑或偏颇体质,并将体质辨识结果及时告知居民。
(3)中医药保健指导
针对老年人不同体质特点,从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中医药保健指导。
(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对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2、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3、服务流程
(1)预约儿童家长
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预约儿童家长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2)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指导
根据不同月龄儿童的特点,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3)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迎香、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四、
项目组织与管理
(一)
各县(区)卫生局具体负责本辖区项目的组织管理,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指导和绩效考核,推进项目各项工作的开展。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定期对项目实施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
(二)
各级中医医院为技术指导单位,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项目师资培训与绩效考核。
(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直接负责为其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录入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分别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档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五、
项目实施要求
(一)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可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和慢病管理及日常诊疗时间。
2、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3、开展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工作的人员应当为接受过老年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老年人中医药保健指导工作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含乡村医生)。
4、服务机构要加强与村(居)委会、派出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老年人口信息变化。
5、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受服务。
6、每次服务后要及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纳入老年人健康档案。
(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应当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
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当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
2、开展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人员应当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接受过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其他类别医师(含乡村医生)。
3、服务机构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儿童家长愿意接受服务。
4、每次服务后要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六、项目执行时间
20xx年的执行时间截止12月31日。每年为一个周期年度,具体时间按照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文件执行。
七、项目监督评价
(一)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作为重点卫生工作年度目标考核项目,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对考核不达标者限期整改,如限期整改仍不达标者,取消该机构从事项目工作的资质。
(二)各级中医医院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进行督导考核。县(区)级每年不少于2次,市级每年不少于1次。考核结果与评优和经费安排挂钩。
(三)督导考核主要内容:项目实施计划制定、组织管理、资金管理、人员培训、服务数量、服务质量、信息管理、服务效果、居民满意度等。
(四)主要评价指标。
1、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65岁及以上居民数/年内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数×100%。
【关键词】服药自杀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3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75-02
自杀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应激事件的增多,多种媒体与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使得“自杀”这一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是“司空见惯”的常用语。[1]我科从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因服药自杀而洗胃患者59例,具体情况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农药中毒28例,安眠药中毒27例,不明药物中毒4例;性别构成:男性占22例,女性占37例;年龄结构:小于18岁9例,19-30岁17例,31-55岁25例,56-65岁12例,65以上6例;职业:农民20例,工人18例,教师2例,学生2例,余17人为自由职业或无职业者。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①59例服药自杀患者中,女病人数较高于男病人;②年龄构成19-45岁者居多,而未成年者和老年患者的人数也不可忽视;③诊断中农药中毒占第一位,其次为安眠药和其它药物中毒;④同时农民或无职业,自由职业者也居多。
1.2方法:在救治服药自杀患者时,因其来势急,病人或陪伴首先抱着的是求生的心理,故医护人员要从容镇定,从家属或陪医中了解药物的名称成分、误服量、误服时间、起病方式主要表现等初步情况,对患者实施“望”“闻”尤其重要,也可根据瞳孔的变化、口腔黏膜有无腐蚀、呼吸是否规则、血压和脉搏情况及气味等初步判定患者是何种药物中毒,并迅速辨别患者的神志。因为自杀患者都不愿与医务人员合作,对清醒者中较狂躁患者会说“不想活”之类的话,情绪也较激动;而安静型则牙关紧闭,拒绝插管,此时为抢救患者生命必须积极给予心理疏导,争分夺秒进行操作是很有必要的。医务人员应在劝说患者并不致使患者受伤的情况下,半强制性地进行插管和洗胃,并将洗胃液立刻送检验科,为以后治疗提供第一手可靠依据。对昏迷患者,动作要熟练以防损伤,并要详细记录出入量及其洗出液性质。
2.讨论
2.1对自杀者的分析:
2.1.1自杀的社会文化因素:
2.1.1.1自杀原因:自杀有生物学原因,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很多自杀动机各不相同:常见的动机有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牺牲自已使别人幸福、惩罚自已的罪过保护自己人格上的完美、表达自已的困境以求得他人的同情与理解等。[1]据了解,上述患者中家庭纠纷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
2.1.1.2自杀方式:因近年来农药的广泛应用和可取得方式的便利捷径,从这59例患者中己见农药自杀已成为最常用的自杀方式。相对而言,安眠药获取的渠道较不易,剂量也需较大,且中毒过程比农药要缓慢,这都给轻生者带来一定不便,发现及时抢救成功率也较高,但居住在城镇中的自杀患者人员多选择服安眠药类。
2.1.1.3自杀者的年龄:一是青年人居多,而未成年者和老年人的比例也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青年人中家庭婚姻问题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未成年者大多是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学生,遇到问题,往往不能及时得到家人的建议和帮助,心理承受能力差;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疾病和孤独是这些老年人最大的杀手,使老人产生“生不如死”而选择自杀。对后两类人也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并给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2.1.1.4自杀者的职业:在该项统计中,部份人群为顾及其隐私不愿透露其真实身份,特别是一些中毒较轻病人,洗胃后拒绝进一步治疗而自动离院。我院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占全区三分之二以上,所以农民自杀率占首位。目前,随着社会化进程越来越快,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发事件的增多等等致各种矛盾日益彰显,另一方面我们现阶段关于心理危机干预和应对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健全,心理卫生的广泛宣传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很多人因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而发生心理障碍,甚至选择自杀行为。
2.2自杀预防:
2.2.1提高社会人群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要对医生进行有关自杀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自杀预防知识及相关的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知识,将极大有利于自杀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自杀率的发生。其次,面对社会日益发展,个体应对社会、家庭、经济等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处理,这就要求不仅是医务人员,而且全社会都要从普及心理常识抓起,在对中小学生应开设心理卫生课。我省从2002年起专门编写“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并从小学四年级起开设该门功课。(但据了解,教师并未认真讲解),其实书中对解决小学生幼稚与成熟的矛盾,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故应引起重视,同时也说明该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2.2.2开展自杀预防教育。从关心青少年的自杀问题起,首先应有针对性对老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知道如何评别有自杀危险的学生,在有自杀危机出现时老师能较及时鉴别或知道如何介入及处理。
2.2.3普及自杀知识,要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有关自杀知识的培训。在一个人的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婴幼儿期、少年儿童期、青年期和中老年期的心理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大家能够掌握一定的自杀预防知识及相关的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知识。同时对心身疾病造成的心理问题也要及早给予关注,但作为医务工作者不能表现过分,只能是中性态度,并且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自信、镇静、热情和充满希望。
2.2.4对自杀者家庭成员也要进行心理咨询。让家庭成员用亲情对自杀者进行感化和帮助防止再次出现自杀倾向。因为上述病人中,有1例教师连续2次自杀未遂,该病人就是因家庭婚姻问题而两次服用安眠药自杀。
2.2.5控制特殊药物的销售。倡导全社会都相互关爱,尊重生命。如商家不要向未成年人出售农药,医生在开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异常神态,从这种外部环节上来控制,以尽力避免悲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以这种口服药自杀的形成是病人认可的较为详和的“安乐死”方式,其中又有个别患者并不想真死,或以此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某种目的,但无论如何,对于患者,医护人员应具备爱心,耐心劝说,对其不应歧视;对病人尽力表现出同情,理解并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同时在时间紧迫下也要求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尽力救治患者,教育患者珍惜生命,用理智和相关法律等途径解决问题,切忌因一时冲动而酿成不良后果。同时应大力倡导全社会建立起相互关心、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和谐氛围,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文明健康,从而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牙周炎;2型糖尿病;认知;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986-03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n cognition level in type-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eriodontitis
YAN Da-ju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309th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gnition level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eriodontitis.Methods147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eriodontitis were investigated on cognition level in between Sep.2009 to Sep 2010 by self-made questionnaire.ResultsType-2 diabetic patients had poor cognition level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es with periodontitis.Those patients with lower education degrees manifested much lower cognition level than that of well-educated patients,P<0.05.Conclusion Or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periodontitis,so as to maintain oral health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abetic patients.
Key words:periodontitis;type-2 diabetes mellitus;cognition;health education
糖尿病(DM)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18.4%[1]。DM患者同时伴有口腔疾病者高达87.3%,约为正常人口腔疾病的2~3倍[2]。DM牙周炎的发生率高达 59.6%,牙周病被认为是DM的第六大并发症[3],一方面DM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牙周炎作为慢性炎症对DM的代谢控制具有负面影响[4]。本研究对147例2型DM患者进行牙周炎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旨在提高2型DM患者对牙周炎认知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2009年9月~2010年9月对经我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47例2型DM牙周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47份(见表1)。根据文化程度分成3组:本科及以上38例,其中男16例,女22例;大专组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初中及以下57例,其中男32例,女25例。DM的诊断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DM诊断标准。牙周炎诊断标准:牙龈红肿、牙石堆积、牙龈出血、反复牙周脓肿、较深牙周袋、牙齿松动等症状。有附着丧失2~3mm、探诊有出血、牙周袋 3~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中1/3[5]。
1.2 调查方法:按第3版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中问卷调查项目的基本要求,参照199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编制牙周疾病认知水平问卷调查表,所有调查对象均由同一名口腔科医师检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2型DM基本知识、DM与牙周炎关系的认知、牙周炎症状的认知、牙周炎局部因素认知等方面。调查表共分两部分,第1部分为患者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如年龄、性别、DM病程、病情、治疗措施、饮酒、吸烟及喝茶等情况。第2部分为DM并发牙周疾病认知调查,具体内容包括12个项目,回答错误不得分,回答正确被认为具有足够的DM口腔疾病认知。
1.3 统计方法:数据处理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型DM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不同学历程度各组间性别、平均年龄、平均体重指数和平均空腹血糖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2型DM患者对牙周炎总体认知情况(见表2):2型DM患者对DM与牙周炎关系、牙周炎症状及牙周炎局部因素的认知正确率分别为47.8%、49.5%和34%,总体认知正确率仅为43.8%。
2.3 不同学历程度DM牙周炎患者对DM的认知情况比较(见表3):大学以上学历程度者对DM与牙周炎关系、牙周炎症状及牙周炎局部因素的认知正确率分别为56.6%、59.2%和43.4%,高中及大专者对上述3者的认知正确率分别为50%、49%和35.6%,初中以下者则分别为39.9%、43.4%和26.3%,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上显著意义,P<0.05。
3讨论
在我国大庆等地进行的糖尿病口腔疾病大型调查研究发现,DM患者各种口腔疾病患病率高达87.37%,明显高于非DM患者;在432例DM患者中,牙周病患病率为83.33%。DM患者牙周病的患病率是非糖尿患者的2.2倍,其中2型DM患者患牙周疾病是非DM患者的3倍左右[2]。牙周病被认为是DM的第六大并发症[3]。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位原因。牙周病与DM存在双向协同关系[6]。有调查表明,DM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牙周炎的发生率越高[7]。许多研究表明,DM患者牙周炎的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病损严重,常导致牙槽骨的吸收和牙齿的松动脱落[8]。DM患者长期血糖代谢紊乱,血小板粘附聚集加强,抗凝血因子减少,红细胞脆性增强,造成牙龈等组织缺血缺氧,血管内皮损伤,这些因素均可加重牙周组织供氧不足及代谢废物的堆积,更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及其毒素的侵袭,从而加重加快牙周炎的发展[9-10]。同时DM患者因白细胞趋化功能、粘附功能和吞噬功能缺陷,组织内血管基底膜的改变,胶原合成减少骨基质形成减少及免疫调节功能下降,使患者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伤口愈合障碍[4]。DM并发牙周炎患者,其牙周炎作为一种慢性感染病灶持续存在,将加重已有的DM,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抵消降糖药的作用,使DM的代谢控制复杂化,从而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危险[6]。另一方面,炎性介质尤其是细胞因子可通过改变胰岛素受体亚型-1、改变脂肪细胞功能、减少内源性氮氧化物等多种途径加重了胰岛素抵抗,使患者血糖升高。最近的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升高,而这些炎症因子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血糖控制[11]。因而对DM患者实施牙周治疗,一方面可通过局部治疗达到控制牙周炎症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感染达到减轻胰岛素抵抗的目的,从而改善DM患者的血糖情况[12]。
本次调查发现2型DM患者对DM并发牙周炎的总体认知程度较低,仅为43.8%。高学历的患者对2型DM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学历低的患者好,这可能与高学历患者在确诊为DM后不同程度地接受了DM健康宣传,对DM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及影响DM牙周病的因素如年龄、卫生习惯、血糖控制、生活方式、吸烟等有一定程度了解有关。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DM患者文化水平的下降,2型DM患者对DM和牙周炎的认知程度进一步降低,对相关知识欠缺更为明显。因此,对DM患者特别对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应加强牙周健康知识教育,逐步使其认识到DM是促使牙周病发生和发展的全身因素,早期控制DM,可有效避免或减少牙周炎的发生。
4小结
本研究发现,2型DM患者牙周疾病发病率高,DM患者对牙周疾病认知程度较低,应对DM患者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加强健康教育,以减少DM牙周疾病的发生,提高2型DM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Balshi TJ,Wolfinger GJ.Dental implants in the diabetic patient: a retrospective study[J].Implant Dent, 1999,8(4):355-359.
[2]胡祥文,周 仁,李 萍. 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口腔医学,2007,27(3):162-163.
[3]Iacopino AM.Diabetic periodontitis: possible lipid-induced defect in tissure repair through aleration of macrophage phenotype and function[J].Oral Dis,1995,1(4):214-229.
[4]Research Science and Therapy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riodontology and Periodontal Diseases[J].J Periodontol,1996,67:166-176.
[5]全国牙防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0.
[6]孟焕新.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2007,39:18-20.
[7]郝 梅,原韶钟,雷建华,等.糖尿病患者616例牙周状况调查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4,33(11):928-930.
[8]Liu R,Bal HR,Deasta T.Diabetes enhances periodontal bone loss through enhanced resorption and diminished bone formation[J].J Dent Res,2006,85(6):510-514.
[9]张代杰,赵先芝,杨学馨.糖尿病与牙周病临床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0):571-574.
[10]谷宇新,张金廷,李庆星,等. 牙周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及糖化白蛋白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21(6):616-618.
[11]Buhlin K,Gustafsson A,Pockley AG,et al.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periodontitis[J].Eur Heart J,2003,24:2099-2107.
[12]范丽风,陆菊明,晋 敏,等.糖尿病患者合并牙周病变及其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4,21(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