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工业范文

电力工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工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力工业

第1篇:电力工业范文

一、牛鞭效应的经济学解释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当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只根据其相邻的下级销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需求放大变异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下游需求更高的库存水平,以应付销售商订货的不确定性,从而人为增加了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生产、供应、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风险,甚至导致生产、供应、销售的混乱。所谓的牛鞭效应,就是随着从供应链的下游往上游延伸,商品订单量的波动越来越大,如同抖动的鞭子,波幅越来越大一样。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内部参与人之间战略相互影响的产物,而这些参与人是理性假设的、最优化决策的。也就是说,牛鞭效应是供应链内部理性参与人各自效用最大化决策的博弈结果。

从委托理论来看,供应链内部每一对买卖双方(上下游之间)、中间商(零售商)之间互为一种双向的、长期的委托关系。任何一个参与人(企业)都具有独立的利益目标,并做出自己的最优化决策。同时供应链中所有成员的目标利益和最优化决策都相互制约和影响。

二、市场环境下电力工业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后,电力工业在发、输、配等各个环节出现的不同的利益实体,由于其各自不同的市场地位和不同的利益取向的影响,使得其信息的共享受到限制,为电力工业牛鞭效应形成提供了条件。具体来看,电力市场环境下,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厂网分离后电网和电厂不同的市场地位以及利益取向

电力工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由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电力企业长期以来承担了比较多的公益义务。在厂网分开后,在发电侧初步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为主体的竞争性的市场,电网则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在各自电网覆盖区域内垄断经营。出于对稳定的需求,这种市场地位不对等的局面比较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继续下去。从国外电力市场改革的经验来看,垄断经营电网企业有利用其有利的市场地位引导电力市场向有利其获得超额利润的方向发展。从电网企业角度而言,其会希望在电源侧出现相对富裕的生产能力,因为这会使得电源侧的竞争程度得到加剧,市场力得到削弱,从而使得其购电成本减低,从而进一步加强电网企业在整个电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获得更多的收益。

此外,厂网分离后,电网公司更大程度上的传承了人们长期以来对电力企业形成的那种公用行业的定位,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电力供应等方面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电网企业具有一般供应链中更为接近市场侧的企业所常有的动机,即适当放大需求信息以保证未来供给的充分性。因为,如果电源侧的生产能力不足的话,无论电网企业如何努力,其承当的保障供电、系统安全的公用责任是无法完成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电网企业和电厂在目前阶段具有不同的市场地位以及利益驱动,电网企业由于更接近终端用户,以及存在着一定的公益责任,因此,具有利用有利的市场地位,对于需求信息进行放大,从而引导上游的发电企业形成相对富余产能的动机。这就为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

2、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开

电力市场化改革后,电源侧投资准入放开,民营资本投资电源经营得到许可和鼓励,以有利于出现系统发电成本降低,市场竞争程度提高的局面。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对于电力产业的投资行为也会对电力工业的平稳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加剧市场化改革后的电力工业发展中的牛鞭效应。民间资本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这种心理预期一定程度上会相互传递,从而出现投资心理波动引致的牛鞭效应。

投资者心理预期的互相影响是通过其日常的交流、行为以及各种宣传媒体的传播来进行的。这一群体效应常常在经济发展过热或者某一行业突然出现高额利润的时期表现的最为明显。一般来说,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投资者与企业的投入达到高峰,其中投机活动盛行,这一过度的投资行为将产生过剩的产能,并伴随一定的“泡沫”经济。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或者是投资高峰过后,一旦发生重大事件事的一部分人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将使其对未来散失信心,带来悲观预期,从而导致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迅速萎缩或者是集体抛售某行业股票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回顾2003年“电荒”后引发的电力投资热潮,我们不难发现电力市场改革后,投资者心理预期对于电力工业牛鞭效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放大作用。2004年,国家发改委审批的电源建设投资在3000亿人民币作用,而实际发生的投资行为在9000亿左右,其中30-40%来自民间资本的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如湖南、四川、陕西等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商人组团竞买河流流域水电开发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的投资热情可见一斑。在后来的两年里,失控的电源投资行为使得我国的电力工业在2008年前后将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3、预测方法的局限

需求的预测直接影响定货量。对于电力中长期需求预测,通常来说我们利用平滑预测技术来预测平均需求和需求的方差,或者其它的一些方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反映在长期就是对生产能力的需求。由于安全生产能力和最高生产能力水平取决于这些估计值,因此,需求预测值和实际水平差别过大就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或不足。从而引致牛鞭效应。

三、电力工业牛鞭效应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分析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现代工业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工业,同时它也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应该保持协调和同步,电力工业滞后或者过度超前国民经济发展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电力工业滞后国民经济发展时,国民经济将会受到电力供应的限制,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行为都有可能受到能源瓶颈的限制;当电力工业过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时,必将产生大量的产能闲置,形成这些超额产能的资源带来的机会成本将难以估量,并且维持这些闲置产能带来的维护成本也将非常的高昂。

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后,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的出现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将使得电力系统出现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从而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对于电力工业的平稳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冲击,对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存在着非常突出的不利影响。

四、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的抑制措施建议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以求抑制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工业牛鞭效应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1、建立有利于均衡市场风险的电力金融市场

逐步建立电力金融市场,引入如差价合同、电力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产品,在电网、电厂等不同市场地位的市场主体间合理的分当市场风险。为市场风险的均衡分配提供一套有效的机制。

2、加大监管力度,进行合理的价格监管

价格是市场供需形势的反映,是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价格信号对于电力投资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应该加大对电力价格的合理监管,建立有利于科学引导投资行为的价格监管机制,规避和防止投资者投资心理传递产生的对于电力牛鞭效应的放大作用。

3、改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效果

加强对于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的研究,各种预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单一的方法总是难以求全,应该加大对中长期负荷组合预测的研究,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从源头上减少信息失真的程度。加强对历史数据的维护,建立完备的电力需求数据库,为预测效果改善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基础。

第2篇:电力工业范文

一、“九五”以来湖北省电力工业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较好地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要

湖北省500千瓦以上的电力装机容量从1995年的972.5万千瓦,增加到2002年底的1540万千瓦,年均增长6.7%;全社会用电量从1995年的415亿千瓦时,上升到2002年的56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4.4%。电网形成了500千伏骨架环网,220千伏主网和较为完善的输配电网络,进一步确立了华中电网枢纽、西电东送中部大通道的地位。尤其是1998年开始投资近200亿元的城乡电网改造,使输配网络进一步完善,提高了湖北省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受“九五”后期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电力市场一度供大于求,电力生产能力难以发挥,部分电力生产企业出现亏损。

进入“十五”后,湖北省经济连续两年保持9%以上的增幅,电力供需从“九五”末期的供大于求转为基本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在负荷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的情况。

由此,再次激发了电力投资热情。2002年,湖北省相继有四个大型电源项目开工建设,除三峡电站外,目前在建装机总容量达到400万千瓦。其中黄龙滩(2×17),蒲圻(2×30)和黄石西塞山(2×33)电厂将分别有一台机组在2004年投产,2005年三个项目将全部建成;水布垭电站(4×46)机组在2007年到2008年间将陆续投产。一批大型电源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关系湖北省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湖北省经济发展能源保障。

二、“十五”后期和“十一五”电力工业要重点解决好结构、资源和发展问题

要实现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2007年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和2002年翻两番远景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湖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必须保持8.5%~9%的增长。根据湖北省多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水平初步测算,预计到2007年前,湖北省电力需求年增长速度为8%左右,2007年至20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5―7%左右。

据此,预计到2007年,湖北省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33亿千瓦时,2010年达到1000亿千瓦时左右。考虑到三峡电站逐年分配给湖北省的电量和大区域平衡、丰水期外送增加等因素,预测湖北省2007年发电装机必须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2010年达到 2288万千瓦(不含三峡)。

针对当前湖北省电力工业中存在电力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电煤资源匮乏,电力消费水平偏低等问题,为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在满足社会用电量逐年递增需要的同时,必须重点解决好结构、资源和发展三个主要问题:

1、构建合理的电力供给和消费结构,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按照2001年国家统计数据,湖北省装机容量在全国排第9位,而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排第25位。湖北省电力紧张似不是总量不足所致,而主要是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电力供给结构方面,主要问题是水电比例高,而具有多年调节性能的水电比例又过低。

电力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湖北省电力消费结构属于偏重型。多年来,第二产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例均在70%左右,重工业用电占湖北省用电的65%左右。二是电力负荷季节性波动较大。“十五”以来我省电力负荷年递增6.3%左右,远远高于同期1.1%的电力装机增长幅度。我省全年最大负荷基本上都在夏季,气温气候对负荷的影响越来越大,夏季降温负荷所占比重达到1/3左右,电力负荷季节性波动和变化的随机性进一步增大。

构建合理的电力供给和消费结构,科学安排优质电源建设,是提高电力工业效益,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丰富能源品种,是解决湖北省能源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

要解决湖北省能源资源不足的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充分利用交通的区位优势。随着沿江铁路的建设,未来湖北省将形成两横两纵的铁路网络,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争取铁路运力;同时和河南、陕西、山西、四川等煤炭资源富集的省份签订长期合同。

二是大区域配置电力资源。从省外购进电煤,受制于铁路运力和外省的煤炭政策(价格)。要充分利用西电东送形成的湖北大通道,通过省际电力电量的调配,争取在丰水季节向河南、华东等火电为主的省份输送一定的电力电量,解决夏季弃水问题;在枯水期购进部分电力电量,解决水电出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大区域配置电力资源。

三是丰富能源品种。在继续加快优质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新能源发展。通过开发通山、利川的风力资源,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规划适当规模的核电站等多种方式来丰富湖北省的能源品种,改变单一的煤电和水电供给结构,从而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3、积极开拓电力市场,挖掘电力消费潜力,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打开市场空间。

电力市场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前提,也是电力工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在电力供应部门积极做好电力市场的开拓工作,树立竞争意识,改善服务,挖掘电力消费潜力,使潜在的市场迅速转化为售电量,为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打开市场空间的同时,政府部门还要研究配合出台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通过执行低谷电价、分类电价、大用户优惠电价等多种方式鼓励用电,调动用电积极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近年来城乡电网改造形成的良好的配电网络,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小城镇建设,从而开拓农村用电市场。

三、“十五”后期和“十一五”电力工业发展建议

1、将电力工业作为战略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湖北省是一个电力生产大省,也是一个电力输送网络大省,更是一个潜在的电力消费大省。电力工业已经成为湖北省工业部门中贡献最大的部门之一。目前,国家新开工电厂项目每年达到2500万千瓦,已经出现了国内设备制造厂家不能按期交货的现象。近期电力工业的发展所展示的良好预期,给湖北省电力装备工业的升级和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湖北省武汉市曾经是全国四大电力装备基地之一。目前湖北省的大型电力设备基本都从省外购进,电力资源的优势没有转化为相关产业的优势。要积极争取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支持,抢抓市场机遇,尽快研究配套措施,对长动、武锅、武重以及相关的企业给予扶持,通过合资、合作、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搞好技术和产品开发升级,重树武汉市电力装备工业基地大旗。同时,还要利用电力工业发展提供的丰富电能,部署建设一批耗电产业,从而实现湖北省电力工业和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

2、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电力电网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电力工业稳定有序的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湖北省的实际情况,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湖北省的电源建设应该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市场需求原则。根据电力市场对电力、电量的需求,对调峰性能较好或负荷中心地区的电力项目优先安排。二是效益优先原则。优先安排不推动或少推动湖北省整体电价水平上涨的电源项目的建设,逐步提高电源设备利用小时数。三是新能源优先原则。优先安排风电、垃圾发电项目的建设,鼓励将现有的城市周边的小火电供热不足的热电厂改造为垃圾焚烧电厂,落实国家关于新能源项目电价、上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四是环保优先原则。优先安排环保性能好的电站开工建设,没有设计脱硫设备的火电项目暂不安排建设。

鉴于2010年后湖北省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煤炭资源受到运输能力和省外资源的制约,以及天然气用于发电的份额极为有限的现实,要突破我省远期电力工业发展的资源障碍,新上核电是一条必然的选择。由于核电站的前期工作要求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早行动,加快前期工作。

电网建设。以形成湖北500千伏电网主网架,电网结构安全可靠,电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总目标,在支持三峡输变电工程和华中500千伏电网联网工程建设的同时,建成覆盖武汉、黄冈、黄石、孝感等地区的鄂东500千伏环网,提高华中电网最大负荷中心地区的受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配合鄂西北水力资源开发,建设500千伏襄樊、十堰等输变电工程,配合水布垭电站外送及恩施地区水力资源开发,形成鄂西北地区电力外送大通道。进一步凸现湖北作为华中电网乃至全国电网的枢纽地位。

3、挖掘存量电源潜力,提高电源利用水平,积极应对用电高峰。

一是充分挖掘现有机组的发电潜力。通过确定合理的超发电价来调动发电企业稳发满发的积极性,满足社会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

二是要加强省际间电量互济,实现大区域电力平衡。要依托湖北省电力网络枢纽的地位,破除省际壁垒,通过大区域平衡余缺、大范围配置电力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是实行“错峰用电”,降低高峰负荷。利用适度的行政手段,制定好限电不拉闸的序位表,实施错峰用电。

4、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形成新的电力市场格局。

电力市场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来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形成新的电力市场格局。

一是要研究通过执行低谷电价、分类电价、大用户优惠电价等多种方式鼓励用电。

二是要充分利用近年来城乡电网改造形成的良好的配电网络,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小城镇建设,开拓农村用电市场。

三是要依托优势资源,鼓励发展大耗电产业。湖北省水电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低价电量尽可能留在湖北省,依托比较优势,鼓励发展大耗电产业,形成新的电力消费增长点。

5、抓住电力体制改革机遇,构筑新的电力工业体系。

一是组建水电流域开发集团,实施整体开发。在水电开发领域,要大力推广“清江模式”,以梯级滚动开发的形式重点做好堵河和汉江流域的整体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吸引各方面的投资。

二是组建电煤采购集团。为减低电煤价格风险,增强电煤调剂能力,从而保障煤炭供应,降低电力生产成本,提高电力企业效益,建议省内电厂不分隶属关系,按照装机容量共同组建以服务为目的的电煤采购集团,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对省内电煤实行统一采购和调运。

第3篇:电力工业范文

中国人第一次在电力技术领域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2010年7月8日,从四川到上海、全长1907公里、额定输送功率达700万千瓦级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运。加之2009年1月6日建成投运的从山西到湖北、全长640公里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安全运行近700天,中国人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发展特高压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必要性,为全球范围内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了树立了新的典范。

国际大电网组织评价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是“一个伟大的技术成就”和“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国际电工委员会为此专门指出,特高压输电技术能够极大地解决未来的能源危机。

中国发展特高压技术的执着推动者,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谈起特高压的技术和益处来,总是条理清晰、立场坚定;谈及个人,除了标准的官方报道和一张粗线条的履历表,他几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所有特高压工程的建设者都知道,刘振亚的沉默,是对巨大压力的巨大担当。

从追赶到领跑

中国高压电领域的泰斗郑健超院士指出:“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要在20年内完成美国人用50年完成的发电能力方面的飞跃。”技术上的落后带来的是整个产业被动与依赖的巨大压力,而对特高压技术的研究,正是这种转变的契机。

中国对特高压技术的跟踪与储备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本世纪初,当刘振亚从山东电力系统调任国家电力公司并任国家电网公司筹备组副组长时,中国已经储备了相应的特高压研究成果。全国性大电网的建设在即,刘振亚沉下心来在母校山东大学读了研究生,在全面思考中国电网发展方向之后,2002年他做毕业论文时专门选择了“更高的电压等级”这个课题,而且自此刘振亚从未中断对特高压电网的研究,并且先后撰写出版了《特高压电网》等书籍。其后刘振亚拜会了几乎所有在任的、离任的电力工业部门的领导和相关领域的专家、院士。在对日本特高压建设成果的考察途中,刘振亚要求停车徒步上山,他要亲耳听一听日本电网的噪声。2004,刘振亚担任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总经理。2005年至今,国家电网公司的科研经费投入是1951-2004年的总和,大量的老、中、轻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奔赴高海拔等各种电力资源富足的试验基地,全面激活和提升了长期积累的技术储备。

中国能源分布与能源需求的不平衡使东部一些省、市出现的用电瓶颈也在2004年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全社会煤炭库存量处于20年来的最低水平,电网供应和输送在用电高峰期出现了超过3000万千瓦的巨大缺口,很多电厂存煤不足1天,浙江省除了春节7天长假外,每天都要拉闸限电“商场停电梯,路灯开一半”,江苏省电厂派员四处找煤,广东省许多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刚刚上任的刘振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2004年底,在国家对三峡――广东直流输电工程验收时,在一辆快速行驶的中巴车里,刘振亚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突然将话题一转,对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说,“这几年,电力供应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严重地拖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后腿,我们电力企业也成了挨骂的主要对象。”马凯说“光骂解决不了问题,要找原因,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吗?”刘振亚回答:“电网薄弱是造成缺电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电网‘卡脖子’的问题,应该尽快开展特高压电网建设,这是解决煤电油运紧张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破解能源棋局的一步‘活棋’。”此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认真组织和听取了有关特高压工程的研究报告并展开了广泛的专业和社会和论证工作,这一下,又把刘振亚推到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

2005年5月,多次连续民间讨论会的意见汇总为《关于发展特高压电网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报告提交给国务院,很多以民间身份发言的老专家,凭着对国家和民族产业关怀的热心与良知,提出了他们的建议与质疑:一个在世界尚无真正运用的电网工程,在中国的研发与投建中会产生多大的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技术自主性问题、稳定运行等问题都备受关注。以至于2005年6月21日,在北戴河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研讨会的头一天,批评和质疑的意见占了重头。会上刘振亚始终在默默地记录,晚饭后,刘振亚独自走出宾馆,凉爽的海风也拂不去他心头的沉重:这是一个真正的历史时刻,如果特高压工程立项遭到否决,电网满负荷承载的危机得不到解决,数千名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三代电网人自主创新的梦想都将付诸东流。在随后的深入论战中,充分的实验数据和完整的技术储备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同,最终有了上马特高压示范工程的定论。2006年8月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特高压示范工程的报告,并把开发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一个能源战略的崭新时代豁然开朗。

接下来的四年,是上万名各年龄段科研工作者和国家与地方电网上下游职工并肩奋战的4年,依托特高压交直流示范工程,中国形成了功能齐全、综合指标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大电网实验研究体系。创造了一批世界纪录,使中国成为世界特高压技术名符其实的“领跑者”。

特高压电网是战略建设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改都是一个难题。比如美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就经历了一个崎岖的过程:早在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即开始在电力系统实施被称为“放松管制”的改革,此后各州纷纷推进,但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混乱;到2000年“加州电力危机”爆发,供电紧张,电价飞涨,继而是轮流大停电,最终导致加州最大的市政电力公司破产。危机过后,美国大多数州的电改都陷入了停滞;缺乏统一的协调,致使2003年的美加大停电令五千万人陷于黑暗之中,全球对高协调性的智能电脑的需求突显出来。

2006年,刘振亚曾向媒体解释过国家电网公司的难题:它是中国安全压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国家电网公司有150万人,而且这支队伍职工分类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稳定的压力很大;国家电网公司是资产最多的央企之一,但利润利润相对较低;在公众心目中,国家电网总是和垄断联系在一起,而只要是垄断,似乎就应该批判和否定。诸多难题,解决起来从哪里入手呢?

第4篇:电力工业范文

清洁电力所占比重低,电力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决定了其以煤炭为主,水电、风电为辅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预计到2020年左右,煤炭仍将是新疆最主要的能源资源。截至2010年底,新疆全区发电装机总容量16069兆瓦,其中火电装机11655兆瓦,占72.53%;水电装机3046兆瓦,占18.96%;风电装机1368兆瓦,占8.51%。电力结构不尽合理。受煤炭赋存条件决定,火电电源分布集中在北疆,其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疆的80%以上,火电占全疆的85%以上。哈密、准东、伊犁三大煤炭基地赋存煤炭资源,火电分布相对集中。南疆煤炭资源缺乏,电源装机小,电力薄弱。电力布局不尽合理。新疆大规模发展煤电有其可能性和条件根据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结果,新疆在垂深2000米以浅、面积76394平方千米范围内,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预测资源总量的4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在全国战略布局中地位重要。截至2010年底,全区查明资源量2433.3亿吨。全疆已利用资源量154.43亿吨,未利用资源量为1188.58亿吨。煤炭资源以动力煤为主,动力煤中以中低变质的长焰煤、不粘结煤为主。煤质优良,具有低灰、特低硫、特低磷、高中发热量的特点。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其以煤电为主导的电力工业提供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新疆电力工业“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新疆提出了在保证电力供应总体平衡的情况下,有序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开发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分布式电源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新特的一次能源资源优势,在优先满足本地区电力需求的同时,逐步建立准东煤电基地、哈密煤电基地和伊犁煤电基地。以特高压直流外送电为主要内容,以送电代替送煤,扩大新疆电力市场,支援全国经济建设。

区域水资源总体稀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十二五”期间,新疆拟重点开发煤炭资源丰富的准东、哈密和伊犁三大煤电基地,其中哈密和准东基地水资源匮乏。基于正常来水情况分析,哈密和准东基地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2.5亿立方米和69.5亿立方米,2010年水资源分别亏缺约1亿立方米和2亿立方米。经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哈密、准东煤电基地规划火电电源水资源消耗量2015年分别达到0.87亿立方米和0.8亿立方米,2020年将分别达到1.5亿立方米和1.9亿立方米。为进一步保证“十二五”期间电力工业的发展,需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进行农业和工业用水的置换,腾出用水指标。因此水资源对燃煤电力发展的制约作用较为突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无环境容量2010年新疆全区空气首要污染物为PM10,大部分城市冬季呈煤烟型污染,八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存在不达标情况,其中尤以乌鲁木齐的问题突出。乌鲁木齐市冬季灰霾天气日益增多,并跨境与昌吉、阜康等周边城市构成相互关联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带,PM2.5成为其新的污染问题。如区域不积极有效进行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准东煤电基地发展所带来的污染贡献,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区域环境空气污染。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压力较大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文件要求,新疆2015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指标与2010年排放量持平,“十二五”期间做到零增长。新疆自治区进一步提出了对乌鲁木齐及周边大气环境重点控制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进一步削减40%和20%的要求。经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新疆规划建设火电机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达到约9万吨/年和10万吨/年,其中准东煤电基地新增火电机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达到3.6万吨/年、3.8万吨/年。为确保新疆电力工业“十二五”的发展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污染物减排要求,必须通过对现役机组和小锅炉实施淘汰和环保改造腾出环境容量,污染物减排压力巨大。

新疆电力工业“十二五”发展环保对策建议

第5篇:电力工业范文

在燃气空调的种种优势被人(i]1x识之后,一种新的、更大优势即将显示出来,这就是冷热电联产技术(CCHP、 C0MBINED C00LING HEATING P0WER)。将燃气轮机与直燃机组合,效率可以再提高40%。并且CCHP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能,这是一场能源产业的革命:散布在千万座楼字中的小型燃气轮机,使国民经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又极为脆弱的纽带一一大电网,不再孤立和笨拙。大电网与分散的小型燃气轮机相结合,被全球能源、电力专家认为是役资省、能耗低、可靠性高的灵活能源系统,成为21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本文着重介绍空调机对电力工业的作用。

直燃式空调机叉称直燃式涣化俚吸收式冷温水机,可同时或单独提供制冷、采暖、卫生热水,直接利用燃油或燃气提供能源,制冷剂是水,吸收剂是庚化钮,对人体无毒,对环境无害。发展直燃式空调机可同时解决空调、采暖和生活热水,与电空调、电热水器等比较,能源利用效率高,对电力系统降低高峰负荷,提高发、输、配电设备利用率,具有极好的作用。如果大量推广使用直燃式空调机,对降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投资,提高全社会能源效率,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电力工业与空调

我国自1970年至1996年电力短缺,限制空调、电热水器等高耗电负荷。从1997年电力供求缓和后,逐步取消限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正处于空调高速发展期。空调使用时间短,使用时负荷率低,使得电力系统负荷特性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多数电网最高负荷由各季转向夏季,我国南方空调负荷多的各省,都是水电比重大的省,夏季水电站要满发,靠少数火电调峰,由于国产火电机组调峰能力差,造成系统调峰困难,甚至迫使水电站弃水调峰。

1.2 最大负荷增长率高于用电量的增长速度,结果是峰谷差增大,平均负荷率降低,1997年全国发电量增长5.08%,装机容量增长7.48%,装机容量增长率超过发电量增长率2.4个百分点,电力供求缓和;1998年相应增长率为2.07%和9.07%,增长率相差7个百分点,电力供求进一步缓和。最近几年,最大负荷超过发电量增长比较突出,1996年高1.65个百分点,1997、1998

年最大负荷增长率都比发电量高一倍。 1997年峰谷差比1996年增加1100多万千瓦,增长率达33.4%。

1.3 1995年到1998年全国高峰负荷平均增长740万千瓦,相对售电量增长量小,造成电网负荷率降低,火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逐年下降。几个主要电网负荷率普遍下降, 1995年至1998年华中电网下降9.3个百分点,四川电网下降8.2个百分点;全国火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由1995年5454h下降到1996年的5418h,下降36h, 1997年又下降304h, 1998年进一步下降303h,到1998年火力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仅4811 h。

1.4 空调负荷对负荷特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极端气候(持续高温、潮湿闷热、持续低温、持续干旱、持续洪涝)对负荷及负荷特性影响越来越显著。如1999年7月京津唐连续高温,空调负荷增加达300万KW,其中,北京空调负荷比1998年增加100多万KW(7月28日达601万KW比1998年492万KW高出109万KW),天津空调负荷比1998年增加60多万KW 。 1999年10月19日中国电力报刊登国家电力公司陆延昌副总经理在全国电力营销会议上的讲话中说:“1998有2000多万千瓦装机仅在高峰时段运行数百小时,发电资源浪费很大。”显然这与电力空调负荷有密切关系。

目前电力部门对这些总是缺乏深入研究,总认为现在电力供大于求,要鼓励发展电力空调,其实现在的电力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暂时的电力过剩。按照规划2010年我国装机容量要达到5亿KW, 2020年要达到7-8亿KW,现在才2.77亿KW,差距还很大。1998年我国人均装机容量仅0.22KW,人均用电量仅773KW h,而1996年美国已分别达到3.10kw和l2309kw h。我国这两项标仅为美国的1/14 和 1/16。我国近年电力供大于求,仅仅是由于国有企业减产、停产造成的,随着国企扭亏脱困,经济形势好转,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长,电力供求将必然再次吃紧,故对电力空调负荷的高速增长不能掉以轻心。

2 发展直燃机可使电力工业经济状态好转

2.1 我国目前尚处于空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继续大量发展电力空调,对电力负荷特性的影响还会加大,对电力工业经济影响不可低估。

2.2 空调负荷集中在电网负荷高峰期,按我国的气候条件,年均工作时间小于800 h(北方时间短些,南方时间长些),空调使用期内平均负荷率只有40%。为电力空调供电的这部分发输配电设备一年里只利用几百个小时,利用率极低,难以用正常的电费回收来弥补其损失,导致发电成本上升,最终会使电力工业的利润率降低,或者转嫁到用户身上造成高电价。

2.3 采用直燃式空调机,可有效地降低电网高峰负荷,相应降低峰谷差,提高电网负荷率,提高发输配电设备利用率,一般减少10%的峰荷,可提高电网负荷率9个百分点,而总发电量只减少1%,可使电力工业经济状态好转。

3 发展直燃式空调机可使电力工业能耗下降

3.1 发展直燃式空调机降低电网高峰负荷,可以减少火电机组调峰造成的效率下降和供电煤耗的上升,可以减少水电站弃水调峰损失发电量,或采用抽水蓄能电站调峰造成的能量损失(抽水蓄能电站调峰要损失1/4的能量)及巨额详资。

3.2 我国现有的发电设备大多数为国产机组,调峰能力差,燃煤电站调峰有时还要燃油,火电机组频繁起停调峰会影向机组寿命。特别是我国南方最需要空调的地方,水电比重大,夏季高峰负荷时期靠少量火电调峰困难更大。

4 发展直燃式空调机可以节约电力工业基本建设投资

直燃式空调机的投资大致与电力空调机的投资相当,但电力空调机需要相应配置发电、输电和配电设施,需要增加大量电力基本建设投资,可以说用户每装一台电力空调,国家需要投入比用户购空调还要多的钱来建电厂电网以保证供电。每个用户使用1千瓦负荷的电力空调投资为3000元,国家为这台空调机供电,每千瓦发电设备投资按6000元计,输配电投资为2000元,每千瓦共需投资8000元,再加上厂用电和线损15%,共需电源投资9200元,如果增加空调负荷1500万KW,电力部门需支出电力建设资金1380亿元。如果采用直燃式空调机就可以节省这笔投资。而且直燃机不仅可以提供空调制冷,还可提供冬季采暖及日常的卫生热水,可以一机多用,寿命比电力家用空调长数倍,比电力中央空调也长许多。

5 直燃式空调机可实现能源资源的均衡利用

5.1 目前我国正在改善能源消耗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和燃气,许多大中型城市为了解决大气环境污染,纷纷划定无煤区,准备更多地利用电力、油气等优质能源。夏季是天然气、燃气使用的低谷,却是电力负荷的高峰期,直燃式空调机可降低电网夏季高峰负荷,填补天然气、燃气的低谷,实现资源的 充分和均衡利用。

5.2 直燃机可利用小型分散式发电机组(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的余热,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做到冷、热、电联产、效率可达90%以上,冷热(采暖及卫生热水)、电比例可根据负荷灵活调节、适应性极强,也是当前世界能源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可以实现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

6 直燃式空调机有利于环境保护

电力空调机使用氟里昂(CFC)为制冷剂,要破坏臭氧层;现在采用替代物氢氯氟烃(HCFC),虽然对臭氧层破坏能力较低,但温室效应很强,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直燃式空调机吸收剂是溴化锂,对人体无毒,对环境无害,由于节能并且采用的是天然气、轻油等清洁能源,可减少C02排放量30%-50%。采用直燃机有利于保护臭氧层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7 直燃机可使终端电价下降

第6篇:电力工业范文

7月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明显升高

1-7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99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1-7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57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7%;第二产业用电量220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73.8%,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69.7%;第三产业用电量35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1.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7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增速比上年同期低7.4个百分点,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2.5%,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1.3%。

分地区看,1-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的省份有13个,其中增速高于10%的省份为:新疆(31.3%)、云南(13.0%)、重庆(12.8%)、青海(11.7%)和海南(10.5%);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最低的三个省份分别为山西(1.1%)、黑龙江(1.6%)和河南(2.0%)。

7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9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提高2.5个百分点,已经连续两个月回升。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5%;第二产业用电量36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第三产业用电量5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月回升3.2和3.0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的省份有13个,分别为:新疆(32.7%)、重庆(32.7%)、湖南(15.3%)、青海(14.0%)、贵州(13.7%)、安徽(13.5%)江苏(13.5%)、湖北(12.3%)、云南(12.0%)、浙江(11.8%)、上海(10.9%)、江西(10.8%)和陕西(9.2%);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负的省份有3个,分别为:内蒙(-2.5%)、山西(-1.9%)和黑龙江(-1.3%);江苏当月用电量达到504亿千瓦时,成为全国首个单月用电量超过500亿千瓦时的省份。

7月份制造业日均用电量环比上月继续增加

1-7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217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72.6%,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67.8%。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3602亿千瓦时和1810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5.7%和5.2%,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和1.8个百分点。

7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36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596亿千瓦时和3012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0.0%和7.7%,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和5.3个百分点。

1-7月份,全国制造业用电量159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7月份,全国制造业用电量25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月提高2.7个百分点;全国制造业日均用电量81.4亿千瓦时/天,比上月增加0.5亿千瓦时/天。

7月份四大高载能行业日均用电量比上月略有减少

1-7月份,化学原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合计93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31.2%,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比上年同期提高13.1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用电量22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建材行业用电量17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用电量30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有色金属冶炼行业22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建材和钢铁行业用电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4.4和7.0个百分点,化工和有色行业用电增速回落1.9个和1.8个百分点。

7月份,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合计14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1.6%,但日均用电量比上月减少0.8亿千瓦时/天。其中,化工行业用电量3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2.0%;建材行业用电量2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环比下降1.1%;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用电量4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环比增长1.2%;有色金属冶炼行业3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环比增长3.5%。

7月份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速由正转负

截至7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11.48亿千瓦、同比增长9.6%。其中,水电2.23亿千瓦、火电8.37亿千瓦、核电1461万千瓦、并网风电6694万千瓦。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292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7月份发电量47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提高2.1个百分点。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42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增速比上年同期低6.6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水电发电量85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5%,增速出现由正转负,比上年同期降低40.4个百分点;分省来看,在水电装机较多(超过500万千瓦)的12个省份中,仅有浙江(25.8%)、四川(12.6%)、甘肃(8.0%)和云南(5.3%)实现正增长,降幅超过20%的有重庆(-29.5%)、湖南(-33.0%)、贵州(-43.2%)和广西(-44.0%)。水电发电量最多的三个省湖北(191亿千瓦时)、四川(173亿千瓦时)和云南(128亿千瓦时))合计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57.7%。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232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7月份火电发电量37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月提高6.4个百分点;分省来看,由于水电减发、气温偏高导致用电需求增加等因素,火电发电量增速超过20%的省份有江西(20.2%)、云南(20.3%)、(21.7%)、湖北(25.9%)、新疆(42.0%)、重庆(53.3%)、青海(63.2%)、贵州(65.1%)、湖南(67.9%)、广西(91.7%),但同时仍有福建(-1.3%)、河北(-1.5%)、山西(-2.6%)、黑龙江(-7.0%)、吉林(-9.1%)和甘肃(-10.9%)的火电发电量出现负增长。

1-7月份,全国核电发电量5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风电发电量7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2%。其中,内蒙古风电发电量211亿千瓦时,占全区发电量比重达到10.9%。

水电及火电设备累计利用小时均比上年同期回落

1-7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2591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65小时,降幅与1-6月份基本持平。

分类型看,1-7月份,全国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883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7小时(1-6月份为提高76小时);在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7个省份中,云南同比增加196小时、青海增加160小时、广西增加131小时、四川与去年同期持平;湖北、湖南分别减少241小时和82小时。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2856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67小时,降幅比1-6月份缩小(1-6月份为降低83小时);火电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的10个火电大省中,除浙江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提高60小时外,其他省份均比同期有所下降。全国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4301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34小时。全国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1226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77小时;分省来看,风电设备利用小时较高(超过1400小时)的省份有:四川(2029小时)、云南(1670小时)、新疆(1611小时)、山西(1537小时)、天津(1535小时)和广东(1520小时);在风电装机容量超过200万千瓦的省份中,除河北降低325小时外,其他省份均有所上升。

7月份全国跨区送电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1-7月份,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2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9%。其中,华北送华中(特高压)7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7%;华北送华东9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0.6%;东北送华北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5%;华中送华东4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0%,华中送南方13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2%;西北送华北和华中合计26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9%;三峡电厂送出电量47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0%。

1-7月份,全国各省送出电量合计42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量达到6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0%。

7月份,全国跨区送电完成2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0%,主要是东北送华北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6%,华东送华中140亿千瓦时(占全国跨区电量的48.6%),同比增长43.3%,其中上年下半年投运的锦屏-苏南(锦苏)直流当月送电31亿千瓦时,本年累计送电102亿千瓦时。三峡电厂送出电量15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7%。各省送出电量合计7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量达到13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8%。

水电新增装机规模大幅增加,火电在建规模同比继续下降

1-7月份,全国基建新增发电生产能力3933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041万千瓦;其中,水电1267万千瓦、核电221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15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同期多投产667万千瓦、221万千瓦和195万千瓦。火电、并网风电1751万千瓦和480万千瓦,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7月份,新投产重点电源项目:三峡集团溪洛渡水电站四台77万千瓦水电机组和华电云南鲁地拉水电机组一台36万千瓦水电机组。

第7篇:电力工业范文

关键词:自动化;电力工业标准;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杨庆柏(195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王存旭(1965-),男,辽宁鞍山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2011年度自筹经费项目)(项目编号:A8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92-01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五七纵横式”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但包含了理论教学体系,也包含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

一、构建“一线三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前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充分听取专、兼职教师和毕业生的意见,加强了基本工艺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相互联系、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一线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一线”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三训练”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实验、热工综合实习)、工程应用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基本技能主要通过金工、电工、电子工艺和计算机实习得到训练。金工和电工实习要求学生达到一级钳工和一级电工的水平;电子工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线路焊接的技能和整机电路的组装、调试技能。严格把握工艺要求,电子线路焊接质量要好,焊点光滑、饱满,任何焊点不出现虚焊、假焊,各种元器件要排列规整,安装要遵守组装工艺规程,调试要按调试工艺进行;计算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掌握其他一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操作员水平。

综合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和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得到训练。在实验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实验基本步骤和各种图表的运用。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包括四个方面的实习:热工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的整定、计算、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方面的技能;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调试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的技能;热工开关量控制系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安装(如接线、校线等)、设计和调试方面的技能;工程师工作站组态实习,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更改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组态技能。

应用技能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得到训练。课程设计是学生消化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工程应用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下班组、跟师傅、熟悉就业环境,并把学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工程实际。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现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

二、基于电力工业标准,强化实践教学

(1)实验单独设课。实验作为一门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样对待。对于实验份量较重的课程单设实验课,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要求,规划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实验内容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

(2)变实验、实习指导书为任务书的试点。可以使学生在明确任务前提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如自动控制原理的二阶系统响应上机实验就是把任务和要求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调程序、自己设置系统参数,自己写出实验结论。

(3)增加实验组数,减少每组人数。保证基础课一人一组,专业课2人一组。同时实行大循环,即一次实验同时开出几个实验项目,有几组学生同时做不同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进行轮换,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实验室可同时开出电动执行器、智能变送器和模拟变送器的实验,就是采用这种大循环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4)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的条件和场所。如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使学生上机时间大大加长。按计算机打卡统计,2008级自动化试点班平均上机时数约200学时左右,其中晚间开放上机时数约100学时。

(5)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专业教学改革开始以后开出了许多新实验项目,淘汰了许多旧的实验项目。

(6)强化实习教学。近几年又完善了金工实习场、电子实习场和热控实习场,其工艺操作训练项目齐全,设施完善、较先进。热工实习场拥有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美国贝利公司产品)、MACS分散控制系统(和利时公司产品)、SIMATIC S7-300(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LD301(美国斯玛公司产品)电动基地式仪表和EQN智能变送器(美国贝利公司产品)等先进的控制仪表,根据教改方案和现场要求改革实习项目,其调试维修工艺与现场相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校外实习方面,建立了5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从厂内聘请兼职教师,收到了良好效果。

(7)开展学生热工技能竞赛。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了热工技能竞赛法。热工技能竞赛法与电厂开展的热工技术比武或热工技能大赛有相似之处。在实训室,也像电厂热工技能大赛或比武那样,摆上热电偶、热电阻、压力表、变送器和执行器等热工控制仪表,由学生进行安装接线、校验调试和故障排查,其动手操作技能训练与生产现场相差无几。

三、建设符合电力工业标准的实训室和实验室

2002年,自动化专业的前身——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示范专业,那时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了INFI-90实验室;2008年,火电厂过程控制实验室被评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热工控制系统组态维修实训室和现场总线实验室。这些一流教学实验设备是实施基于电力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是2004年国家精品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除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之外,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实验室标准还应增加一流教学的教学实验设备。本科“过程控制仪表技术”与高职“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共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室标准是按国家精品课的标准制订的,现根据电力行业标准对所有专业核心课实验室标准进行了修订或制订。为保证“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这些教学实验设备还要随生产设备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四、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纸、进行工程计算和编写说明书(论文)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专业教改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的两年时间里,采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课件已经先后对12个电厂的生产人员进行了培训。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课件受到电厂专业技术人员的好评。同时,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也得到了生产现场人员的肯定。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计划培养的自动化2008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就业签约率已达90%。

参考文献:

[1]洪源渤,衣晓青.构建面向21世纪“热动”专业新课程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1999,(2):23-26.

第8篇:电力工业范文

一、关于提高能源效率

我国电力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比较,差距较大。拿发电来说,发达国家平均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为335克,我国2000年为392克,2005年是370克,2006年是366克。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要降到355克。如果按照2005年全年的发电量计算,供电煤耗每降低1克,全国每年可节约205万吨标煤。如果到2010年末实现供电煤耗比2005年降低15克的目标,全年就可节约4542万吨标煤。再进一步,如果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335克,按照2010年的电量来计算,全年可节约10598万吨标煤,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就有了保证。

关于厂用电率,世界主要先进国家平均水平是4%,我们去年是5.87%,到“十一五”末要降到4.5%。如果厂用电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按照去年的全部电量计算,可节省标煤925万吨。如果按“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将厂用电率降到4.5%的目标,到2010年可节约1826万吨标煤。如果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按2010年的电量计算就可节约2493万吨标煤。

我国电网“九五”末期的线损是7.81%,“十五”末期降到了7.18%,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到“十一五”末要力争降到7%,同2005年末相比,降低0.18个百分点。线损如果降低一个百分点,按去年年末的电量计算,可节约925万吨标煤,如果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全年可节约1333万吨标煤。

电力工业提高能源效率,就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的发电及输电设备,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实施节能环保调度,加快淘汰能源利用效率低、发电煤耗高、污染排放重的小火电机组以及损耗高的老旧输配电设施,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在热冷负荷比较集中或者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热电联产或者热电冷汽多联供技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十一五”期间还准备加大热电联产机组建设力度,建设规模初步定为450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2000万千瓦,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包括IGCC、CFB,开工建设一些示范工程。

二、关于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生产高度依赖煤炭,按2005年末的统计,燃煤机组的比例占75%,发电量占82%。煤炭大量开采和燃烧,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坏,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积逐年扩大,温室气体和固体废料的大量排放等等。2005年全国排放的二氧化硫总量约2400万吨,其中,发电占1300万吨,超过了一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22.2亿吨。规划到2010年,燃煤电厂每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到2.7克,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安装脱硫装置的机组要达到3亿千瓦。每千瓦时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2克,烟尘年排放总量控制在300万吨以内,废水排放的达标率要实现百分之百。拟采取的措施包括重点加强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鼓励火电厂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烟尘排放做到增产不增污,包括对新机组严格控制排放量,根据排放标准,采用高效率的电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等。

三、关于加强电网建设

当前电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电网投资收益机制;网架结构不合理,电网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投入不足;二是电网建设体制缺乏自我约束和成本控制意识。因为电网是自然垄断的,目前改革滞后影响新的电价机制的形成。三是各区域电网的主网架相对薄弱,尚不能适应更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四是局部电网卡脖子的现象还存在,城市配电设施的负担比较重。五是电网调度监管体系不健全。

我国电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十一五”期间,要加快推进“西电东送”三大通道线路走廊建设,包括北通道、中通道、南通道;建设坚强、可靠的区域电网;推进大区电网互联,适当控制交流同步电网的规模。再有,就是继续推进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形成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加强农村电力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电力保障。还有就是坚持二次系统和一次系统的协调发展。

四、关于有序开发水电

我国水电经济可开发容量为4亿千瓦,现有装机1.17亿千瓦,实际利用不到三分之一。目前在建的水电装机有8000多万千瓦,一批特大型水电站,如溪洛渡、向家坝、龙滩、小湾、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等正在建设之中。水电开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由过去的技术和资金制约转为移民和环保制约。关于移民问题,国务院今年出台了新的政策。环保问题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正确的方针是:既要高度重视移民和环境问题,又要切实加快水电建设,在权衡利弊时应本着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态度,不能顾此失彼,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好环保和移民问题的前提下,水电建设应该搞快一点,到“十一五”末期装机要达到1.9亿千瓦,即“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7300万千瓦,包括一部分抽水蓄能电站,要重点做好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流域的开发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水电建设的环境保护,安排落实好移民工作。继续发挥国有大型流域公司在水电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投资水电开发。

五、关于优化发展煤电

煤电的发展需要综合平衡煤源、水源、电力市场、电力系统、运输、环保等因素,实现煤电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用水、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性。要推进大型、高效环保机组的建设,积极促进热电联产,利用低热值煤炭、煤层气、高炉气、余热余压发电,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十一五”期间,要推进火电机组节能减排工作,一是加大“上大压小”的力度,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二是优先安排靠近用电负荷中心的环保项目;三是建设坑口电站,包括褐煤、洗中煤、煤矸石项目,以及港口、路口等运输条件优越的电厂;四是鼓励建设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如60万千瓦及以上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五是火电项目要符合国家的环境保护、用水政策及热电联产政策;六是建设有利于电网安全、多方向、分散接入电力系统的项目。以上是“十一五”期间应该优先安排和考虑的项目。

六、关于积极推进核电建设

世界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整个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为442台。目前,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是684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1.3%。核电属于清洁能源,应积极推进建设。到“十一五”末期,规划装机要达到1000万千瓦。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核电存在的问题是技术路线不统一,现在有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的技术,也有我们自己的技术。核电自主化程度不高,主要的设备、大件还要靠国外进口。另外,体制机制改革也滞后。核电的发展应坚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采用先进技术,注重经济性和安全性,统一技术路线,实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工程的设计、设备制造本土化、批量化的目标。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是我国核电建设的一件大事,预示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核电建设步伐将加快。

七、关于可再生能源发电

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目前具备规模化发电条件的主要是风能和生物质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产业体系和基础工作薄弱,其次是支持政策和措施落实难度比较大,第三是市场保证机制不完善。可再生能源属于清洁能源,国家是大力提倡和支持的。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容量到2010年将达到55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行优惠的财政税收价格投资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和消费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十一五”期间,拟建成30个10万千瓦级的风电项目,在内蒙、河北、江苏、甘肃等地形成4个百万千瓦级的风电场。加快发展生物质能发电,支持秸秆发电和垃圾填埋发电,建设一批秸秆和林木生物质电站。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成本太高。要结合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推进小型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应用;同时,在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并网式太阳能光伏和热发电示范工程。引导和培育太阳能发电市场,促进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到2010年,太阳能发电达到3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

第9篇:电力工业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 电力安全 安全监督

中图分类号: F407.61 文献标识码: A

电力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电力发展的安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还关乎军事国防安全。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旦出现电力安全问题,势必造成难以预估的灾难。虽然,国务院出台了一些应对电力安全问题的措施,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不可改变性和人们的依赖性,社会各界对电力企业的高度关注和严格要求,从而导致电力企业电力安全问题暴露出来。所以,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 电力企业存在的电力安全问题

1.1 电网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已逐渐电缆化,电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单条输电线路和变电站、高架线等混合使用。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重大事故,一大片地区电网就会出现断电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008 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级地震,瞬间四川几个地区出现断电断网的问题,不用说给经济带来了损害,重要的是给营救带来了麻烦,让四川人民在惊慌中度过了一个漫长而无望的夜晚。这样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电力安全数不胜数,形势非常严峻。

1.2 人身安全问题

电力工业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不光是从事发电这一块,它还包括大型电力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煤炭设备的操作等,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在我国,从事与电力相关的人员多不胜数,由于操作不当、安全意识不高、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导致很多工作人员的死亡。通过电视新闻报道,我们经常会听到工人在进行操作时身亡的报道,也有很多人非法电打鱼却电死自己的新闻。所以,可以这么说,人身安全问题是电力安全问题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

1.3 设备安全问题

在电力工厂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大型设备。有的设备用了很多年,上面都有了铁锈,企业也不经常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这就导致设备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工人在操作时,可能就会因为设备的突然故障而发生安全问题。此外,设备一般都非常贵,设备出现安全问题,不光是对人造成了危害,也给企业带来了财产损失。所以,电力企业在这一块上要尽可能的把安全降到最低,这是与企业自身利益挂钩的。

1.4 设施安全问题

电力设施安全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自然环境的恶化。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给自然造成了不小压力,自然就送给我们乌黑的河水、白色垃圾、蓝藻等礼物,加大了电力设施的污染,降低了绝缘水平。第二,人为因素的破坏。有些人觉得电力设施很值钱,就去窃取这些设施。有的人对电力方面缺乏专业性,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就破坏了电力设施。

2 电力企业电力安全监督工作的方法

建立安全监督体制,是电力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是电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安心丸。建立安全监督体制,不光是对电力企业自身利益的保障,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2.1 国家加大对电力的法律建设法,国之根本。我们的行为都要遵循法律的要求,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目前,我国关于电力方面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电力企业很少受到国家法律的束缚,这是导致电力企业存在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构建完善的电力安全法规体系,让电力企业有法可依。

2.2 电力企业硬件设备的更新保养设备是电力企业进行电力生产的工具。硬件设备出现安全隐患,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的停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设备的安全监督。当然,只有确保设备检修质量合格,可以继续使用,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检修质量合格的标准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设备运行参数的正常。检查设备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运行中观察参数的变化,所有参数指标在可控范围内,说明设备正常,否则就可能出现了问题。二是检查运行记录。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的记录进行审阅,随时抽查结果,一旦发现有情况,就立马上报。三是监督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监督人员首先要对设备了解,其次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对检查工作认真负责,可以说,监督人员的工作态度是设备运行安全的关键。四是电力设备的检修。定期对所有的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及时发现问题并向监督部门报告,及时让维修部门进行修护,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

2.3 电力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2.3.1 电力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监督体制

制度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内部机制,是企业管理的文本规范。减少安全隐患,就要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安全监督体制,并与安全保证体系相结合,共同构成安全管理体系,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电力企业要研究国家关于电力方面的法律法规,并根据企业在生产运行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修改安全监督制度,要关注国家相关规定的出台,并按要求执行。当然,制度是死的。企业在进行安全监督制度建立以后,要加强宣传并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使制度深入人心,知道怎么做最好。

2.3.2 培养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知识

安全意识简单的说就是人对安全的意识。员工对安全有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就会按照标准操作,在遇到安全问题时知道怎么处理。可以说,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前面所说的设备的检修等方法都是要人来完成的,人的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所以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企业也要加强员工的知识学习,在员工新入厂时要进行岗前培训,特别是安全知识的学习;在员工考核时,要把安全问题拿来进行测验。同时,要定期的进行安全演练,让员工在实践中体会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知道出现安全隐患时怎么做,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3.3 提高员工职业素养

员工的职业素养,是考察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团队凝聚力的体现。电力企业首先要提高安全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安全监督人员的高素质,是进行安全监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电力企业要加强安全监督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只有执行人员心里有数,知道安全隐患的内容,才能找出安全隐患,保证生产的正常运作。企业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安全监督工作队伍,加强其管理,专门对企业的安全进行监督。其次,要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素养。电力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一线操作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知识。企业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员工自己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减少安全隐患,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创造持续稳定安全的生产模式。

2.4 做好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

电力设施作为电力企业的资源,广泛分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前面我们知道电力设施的安全问题主要有自然破坏和人为损坏这两方面,所以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从这两方面入手。

2.4.1 电力企业加强自身防范

我们常说“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电力企业作为电力生产的一线企业,是电力设施保护的最佳选择。企业不仅要加强民事救济,也要适时的使用行政手段。电力企业要随时关注国家对电力方面法律法规的颁布,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也要完善企业自身的安全监督体制,加强行政建设。对破坏电力设施的人不仅要警告,也要适当的给予处罚。电力企业可以雇请保安。加强对电力设施的巡逻和检查,一旦发现立马行动,把破坏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同时,电力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强和附近公安局的合作,全力做好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

2.4.2 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是加强设施保护的一个重要武器。电力安全关乎人们的生活,电力设施深入到千家万户,与其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电力企业不仅要加强自身员工的安全意识,更要加强外部宣传,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参与。只有公众充分认识到电力设施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会对自己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才能不去破坏电力设施,可能还会自觉地去保护电力设施。所以,电力企业要定期的到社区里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呼吁公众加强对电力设施的保护。

2.4.3 加强环境建设

现在我国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的污染会对电力设施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环境建设。这需要国家、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

3 结束语

电与国家、公众息息相关。目前电力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建立电力安全监督体系,不光维护了电力企业自身的利益,也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所以,加强电力企业的电力安全监督是必然的趋势,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 刘业峰 , 罗辛炳 . 供电企业电力安全问题刍议 [J]. 法制与社会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