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材建设 立体化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1]教育部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建设要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独立学院艺术类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有着自身的特点。它是独立学院艺术类专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要求,对独立学院艺术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立体化教材的概念与内容
关于立体化教材的概念,目前不是完全统一、有立体化教材、一体化教材、多元化教材等多种表述方式。虽然名称不同,但通过比较,其内涵大致一样,即通过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供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立体化教材除了具有传统纸质教材的优势外,还包括很多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相关数据、教学辅导材料等。当前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立体化教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书本式授课方式将延伸为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课后研究教材、阅读相关辅助参考资料、拓宽学习视野的自主式学习方式。
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纸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等内容。艺术类立体化教材建设应该更加注重体现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对于图片、视频等视觉资料的要求也相对更高。
我们并不能将立体化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料和素材的拼凑组合。立体化教材的框架需要整体策划。立体化教材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学习解决方案,应主动地针对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详细设计,根据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仔细规划,这是立体化教材建设的首要原则。离开了“学生学习”,立体化教材建设就毫无意义。[2]
二、独立学院艺术教材建设的现状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力量,培养目标多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层面,主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发展,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市面上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艺术类教材很少,缺乏对独立学院层次学生的关注。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使用的多半是普通本科教材或职业教育类教材。由于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而且相当一部分艺术类教材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艺术类教材知识结构设计重复率较高,多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缺乏深入的案例分析。新知识、新技法和交叉学科、前沿领域涉及较少,缺乏相应教辅资源的支撑,影响了教材的使用效果。
三、独立学院艺术教材立体化的建设思路
(一)结合学生特点,提高教材针对性。
不同的教学对象都有着自身的特点,面向对象的教材设计,提高了针对性,体现出对于学生群体的关照。独立学院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这些特点应该在教材上有所体现。教材知识体系设计和知识点分布应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按照不同的重难点讲解,重点知识讲解分析透彻,非重点知识不做过多深入的分析。理论知识框架的构建体现出对于独立学院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够用就好。理论是基础,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地调整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比例,把握好难度。
教材不仅要为教师服务,而且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1]教材编写设计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主体。在篇章结构、知识点分布、案例分析、语言描述等各个方面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立体化教材的开发要做到,任何教师在使用精品教材时都能轻松、快速、充分地吸收教材中蕴涵的优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3]
基础类课程教材可以打破学科的限制,广泛吸收各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广阔的视野。艺术基础类教材应该注重对学生基本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基本的方法,对于将来在专业课中将会面对的问题,能够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专业类课程教材的编写,就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提供立体教学解决方案,激发艺术创造力。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4]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影响。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构,应综合考虑内容的多学科、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5]
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的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关照,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这也是立体化教材优势的体现。立体化教材在规划时就应充分发挥其特有优势,将过去单纯的书本教学内容提升为一整套教学解决方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教材的编写会引用大量的教学素材,由于版面的限制,书本中只能引用最典型的少量材料,更多的教学辅助材料可以通过光盘、网络等形式展示给同学们,从而帮助他们全面地理解教材知识,更完整地认识整个知识体系。
(三)结合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特点。
立体是相对于平面在维度上发生的变化。立体化教材建设的优势,来源于多种教学方式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形成优势互补。时代科技的进步,随时更新的资讯,网络、微博等先进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资讯的获取方式迅捷而多元。
当今的大学生早已习惯使用电脑、网络等形式,对于传统的纸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他们对于新科技、新技术有着相当敏锐的感知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最新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已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网民人数的30.2%。网络成为学生非常重要的信息沟通交流工具。同时,此次调查还出现了3个新的发展动态。第一,上网的人数、时间持续增加;第二,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终端的用户也持续增加;第三,截至2011年底,搜索引擎用户的规模超过4.07亿,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79.4%。这些都能够为立体化教材设计提供思路,为实现网络利用提供可能。
艺术类教材对于图片和网络的依赖程度远高于普通教材。网络的迅猛发展正好为艺术类教材的发展解决了技术方面的难题。相关知识的网络连接能够为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知识选择可能,QQ群的使用可以很好地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微博是很好的信息了解窗口,虚拟现实和多媒体互动技术可以让同学们更完整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林林总总,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好这些先进技术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对于独立学院艺术类教材建设而言,立体化教材建设无疑是一种可行而且具有一定优势的解决方案。立体化教材有其自身优势,特别是艺术类学科,这种直观、电子化、互动式、及时可更新的方式,对于提高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立体化教材的概念也会不断更新,内容会不断丰富,需要我们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5,247.
[2]陈红兵.有机化学多层次“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1,(1):132.
[3]陈洁.关于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J].职业,2010,(6):136.
1 多校区物理组网解决方案
所谓多校区物理组网是在校区之间建立专门的连接通道,把多校区互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局域网。现在一般采用两种办法:
1.1 光纤专线接入
光纤专线接入,即校区之间拉专门的光纤,把校区之间局域网对接上。不考虑到行政手续及花费,以及维护成本等,根据一般用24芯光纤计算,以及综合考虑到埋管或者走电线杆方式,只估算中国电信的施工成本,目前市场情况约每公里3万元。
1.2 租用电信的数字链路建网
租用电信数字链路建网,是直接租用电信运营商的已有网络,电信运营商帮建立一个专用带宽通道,只估算中国电信宽带租用费用,满足两个校区之间的使用带宽,百兆宽带一年平均费用约40万。
由上可以看出多校区物理组网上,不讲究技术成本,只硬件成本,均是比较大的支出费用。尤其是在校区之间网络访问可能并不是这么频繁的情况下,闲置资源浪费太大,所以我们更应在软件上来寻求更佳更节省的解决方案。
2 多校区软硬结合的组网解决方案
2.1 反向和均衡负载解决公网访问
对于学分系统和学籍管理等这种公用网络访问即可解决。学分系统中一般除了选课集中几天时间外,一般查询访问,外网访问即可完成。一般采用反向方式以及反向负载均衡技术就可以完成:
反向(Reverse Proxy)方式是指以服务器来接受internet上的连接请求,然后将请求转发给内部网络上的服务器,并将从服务器上得到的结果返回给internet上请求连接的客户端,此时服务器对外就表现为一个服务器;反向负载均衡技术是把将来自internet上的连接请求以反向的方式动态地转发给内部网络上的多台服务器进行处理,从而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
实现方式一般采用Ningx作为负载均衡器的同时也是反向服器,配置语法相当简单,可以按轮询、IP_hash、url_hash、权重等多种方法对后端的服务器作负载均衡,同时还支持后端服务器的健康检查。在国内,Nginx不仅作为一款性能优异的负载均衡器,它同时也是一款适用于高并发环境的WEB应用软件,在新浪、金山、迅雷在线等大型网站都得到了应用。
2.2 基于分布式服务器的在线考试解决方案
在线考试系统,是比较集中和统一的访问。而且不同科目同时的考试,服务器访问的不同请求和写入多。因此采用分布式服务器方式,事先将考试科目下载考务编场数据到考场服务器、然后试卷接收与下发、最后考试答案的回收以及上传。具体流程如下:
各考场使用监考系统在规定时间内下载指定场次的考务编场数据,然后各考场使用监考系统在规定时间内下载题库数据,接下来各考场使用监考系统在规定时间内下载试卷授权码,开考时间到自动进行考试和写入数据到本机以及考场服务器,最后回收答案,考试结束后,上传回网络中心考试服务器。
这种方式正好利用现有高等院校的机房特点,服务器配置要求不高,一般机房教师机配置足够去完成。目前像ATA考试,会计初级无纸化考试等均已采用这种形式。
2.3 虚拟专用网(VPN)对教学资源共享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共享一般是只精品课程建设,以及现在的像微课、说课等各类视频教学资源等的访问。这类访问由于读取内容大,占用宽度时间长,对服务器要求高,所以一般是内网访问。多校区后,这类访问就问题突出了。如何组建个多校区之间互联内网,除了物理实现外,我们还可以软件上采用虚拟专用网技术。
VPN虚拟专用网,是指依靠网络服务供应商将各校区的局域网与公共网建立连接,在公共网络中建立起内部网络间的专用数据通道,而这类专用通道并非真实的物理专用线路,只是在现有的公共网络中临时搭建的,是虚拟的。主要采用了彩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
VPN有远程访问虚拟网(AccessVPN)、企业内部虚拟网(IntranetVPN)和企业扩展虚拟网(ExtranetVPN)三种方案,这三种类型的VPN分别与传统的远程访问网络、企业内部的Intranet以及企业网和相关合作伙伴的企业网所构成的Extranet相对应。对于我们多校区之间的访问,主要选择是采用企业扩展虚拟网(ExtranetVPN)。因为多校区之间主要是资源共享,各种信息交换。ExtranetVPN通过一个使用专用连接的共享基础设施,将多校区连接到学校内部网。学校需拥有与专用网络的相同政策,包括安全、服务质量(QoS)、可管理性和可靠性。能容易地对外部网进行部署和管理,外部网的连接可以使用与部署内部网和远端访问VPN相同的架构和协议进行部署。
3 小结
1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培 养大学生社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综合 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并对其进行 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
但是,近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仍 然有下降趋势。根据本校企业管理类专业 近5年来的论文指导工作调查情况,主要问 题表现为:(1)选题大而空,论文以大量来自 互联网上的重复内容拼凑而成,甚至完全 抄袭。泛泛而谈纯理论的多,通过毕业论文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少。(2)调查研究 过于肤浅,立场过于主观,人云亦云,缺乏 自我独立的分析思考。罗列堆砌多,分析论 证少。(3)研究方法定性多于定量。较少联系 所学知识,或者胡乱套用知识,不懂得正确 利用知识为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提供解决方案。(4)文字表达口语化严重,描 述与论证过程不准确、不严谨、不简洁、不 流畅,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基本语句逻辑 性都较欠缺。(5)答辩流于形式、草率。对师 生之间即时探讨学术与实践问题的环节非 常不适应,表现为教师不知如何提问,学生 不知如何应答。(6)论文选题与评价无明确 的参照原则和标准,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真 实的论文工作质量和学业掌握水平。过于 强调论文外在形式、格式,甚至成为唯一标 准,以应对上级检查。
2实践导向的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原则
本文在综合调研用人单位对未来职业 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 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素质水平,从论文 的选题、提纲确定、论文调研指导、论文修 改、最终评价标准、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环 节,提出了参考思路,以其改进论文指导思 想,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就业水 平和职业素养。
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应 该看成是一次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既能 面对企业实际务实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又 能体现本科教育的专业素养,即以未来的 职业企业管理者的视角来撰写论文。根据 对一些企业发展现状和管理者进行调研, 参考一些管理咨询公司的思考模式,在高 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提炼出一些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强调实践性: 对于本科生毕业生的知 识和能力要求,尤其对于地方普通高校的 培养目标而言,应当是以应用知识解决现 实问题为主。
适度的理论评价与延伸:在严谨、细致 的企业内外环境调研的基础上,在现有企 业发展经验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尝试对理 论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作出评价,以 体现知识的价值与学以致用的能力。
强调学习、思维和表达能力:高校目前 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实际 有一定的滞后,所以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 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既有基础知识,更重要 的是强调不断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方法, 以及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能 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其他人合作共事中所 体现的组织能力,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
3企业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改进思路
前提条件:毕业论文调研必须以实习 单位情况为基础,以自我的人际交往技能 和工作作风取得实习单位相关人员的信任 与合作,以利于尽可能获取真实、丰富的写 作素材。
(1) 选题阶段——确定研究对象:根据毕 业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和实习条件的优劣, 可以以整个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个部门或者 某两三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事务作为研究对 象。可以选择企业纵向组织所表现的问题, 如战略层、管理协调层、操作层,也可以关 注组织横向协调所表现的问题,如不同岗 位、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鼓励自我选 题,挑战复杂企业的复杂问题,但教师需帮 助作出判断和修正,以免好高骛远,影响论 文进度。
(2) 调研阶段一确定研究内容:要搜集 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某部门管理现状资料, 要尽可能以事实与图表数据做客观和精炼 地描述。也可以通过目前的各级管理者了 解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所感受到的危 机和挑战。总之,要看、问、听、思相结合获 取一手鲜活资料,培养对知识和问题的敏 感性,不要完全寄希望于他人提供的二手 静态资料。
(3) 理论工具选择:简单引述某一两个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能用到的专业理论, 并做出理解,评价其适用条件。这些理论广泛存在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项目管理、 生产运作、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等各种核心 课程之中,一定要选择权威教材中的某个 原则、方法、理念进行引述,分析该理论的 适用条件和方法, 发现知识的价值。
(4) 分析阶段一应用理论工具和研究 方法:根据已经获取的一二手资料进行分 析,了解企业发展的长远思路和现实困境, 理解企业各部门在实现企业目标中的职责 与工作流程,判断其合理性。发现企业与客 户、企业与竞争者之间、部门内部与部门之 间的冲突,必要时与同事、上级管理者、指 导老师进行讨论,边分析边补充调研内容。 确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次要问题,列 出问题组成的结构。
(5) 解决问题阶段一兼顾创造性与现 实性提出方案:根据问题分析阶段的结论,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评估方案,要综合 考虑解决问题的理想化程度、可行性、阶段 性和解决成本来提出解决方案。要避免目 前论文中常见的书生意气错误,即用理论 一对比,到处是问题,对目前的管理者全盘 否定,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过于理想 化或者某种策略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均导 致论文的幼稚和浅薄。
(6) 论文修改、答辩与评价阶段:指导教 师需要加强论文过程的沟通管理,尽可能 在论文的前期阶段,如选题、调研、提纲拟 定把握论文的质量,以免后续的大量反复 做重要修改的情况出现。论文的答辩过程 以交流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心得为 主,而非仅仅走一个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过 场。
4结语
论文指导工作是每年需要花费众多专 业老师大量心血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 是学生收获较大的一个教育环节。本文所 提出的一些改进原则和指导思路,基于重 新追溯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与社会用人单位 的基本需求而提出, 并提供可操作性的注 意要点。当然,毕业论文工作及至其他教育 环节的质量改进,还需要教育评价体制、高 校办学理念、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等多方面 配套因素的变革。
【作者】 卢忠东;
一、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教育主管机关日益重视批判性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这既包括诸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层面,联合国关于教育的诸多研究报告、文件与指引都强调与鼓励批判性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并将其作为学生必须学习的一种思维技能,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高效地分析相关社会问题,并寻找多元化的解决方案(Gurría á;武晓蓓,2011)。另一方面,作为当代工作“软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也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就业与求职的必备课程与学习理念(World Economic Forum,2009)。
于国别层面,批判性思维也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在其《2000年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并强调批判性思维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学生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核心地位。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此种独立的、反思性的思维方式也受到美国大学、研究机构以及高校教师的广泛认可与积极支持,并被许多学科明确引入其教学与研究过程中。而英国教育主管部门在其《高等教育资格构架》中也明确要求,学生获得高度教育证书的一个前提是具备并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与评价,而这一要求也得到英国高校的响应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水平的一个核心评估指标(武晓蓓,2011)。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等哲学家在对年轻人进行教导时所倡导的学习思维方式。而发展至今,批判性思维在学界也有不同的界定。Russell(1971)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以往所接受的一些标准的评估或类别化的过程,这包括认知态度,对事实的辩知,以及相关思维技巧的使用。为此,批判性思维可以用以下的公式予以表达,即批判性思维=态度+知识+思维技巧(Russell 1971;Halpern,2014)。Fisher和Spike(2009)在回顾诸多批判性思维的文献后,发现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大多数定义都集中于强调推理、逻辑、判断、反思、质疑等相关的一系列思考过程。
而Jones与其合作伙伴,通过对500多名政策制定者、雇主以及教育者调查后,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其侧重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进行有关推理活动,并由此寻求各种各样、非唯一的解决方案(Jones,1993,1994,1995)。而Halpern(2014)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通过运用相关的认知技能与策略,以增加实现预定结果的概率。于此背景下,思考过程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合理性以及目标导向性,这在实践中进一步包括解决问题,形成推论,计算相关的可能性,并最终做出相关决策。而在这一复杂的思考过程中,思考者也会有意识运用“思考”,并虑及特定的情景以及特定的目标及任务类型。就此而言,批判性思维实质上已经超越了所谓的思考者对其自身思考或决策的思维过程,而成为一个自发的,有意识自我控制达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维也强调控制并去除思考者的个人偏见,并依据事实来推理及思考。
以英国高等教育为主要分析对象,本研究从多维度的角度出发,探索和研究批判性思维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这涉及以下研究问题,批判性思维方式在英国高等教育中是如何体现的?教师与学生是在此过程中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批判性思维如何影响并建构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教学认知及课程设置?一方面,本研究源于作者在英国作为博士研究生多年的课堂学习经验,所参与的百余个博士研究生系统培训课程及主题讲座,以及多个高等教育研究年会的总结。
另一方面,本研究结合作者对自己博士课题项目研究的总体反思,特别是通过综合、分析导师对自己研究的指导与引领,从切身经验以实证的角度探索,总结了批判性思维在英国高等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此外,通过与其他英国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关于英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方面的针对性研讨交流、访谈,本研究在更广的层面分析英国高等教育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适用与普及。另一方面,本研究还得益于作者在中国重点高校多年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工作,使得作者能够在不同教育理念与教育文化的背景下,反思与分析批判性思维的独特属性,及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适用的必要性与益处。
三、批判性思维在英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1.哲学理念基础。作为传统的西方教育强国以及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英国极为注重批判性思维在其高等教育中的广泛、灵活的适用,这具体表现在教育的哲学理念、教学认知与导向、教学方式以及课程的设置与安排等方面。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在教学中所倡导的对抗性、冲突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在这种宣扬“逆向”、冲突性思维的哲学理念下,英国高校倡导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勇于质疑,独立思考,并善于批判性地看待,分析及反驳他人的观点。而在挑战他人的观点同时,学生也必须学会捍卫自己的观点。这种鼓励冲突与抗辩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在于认为寻求真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疑、质疑、相互争辩的过程。而在与他人思维冲突、挑战他人观点并捍卫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力,敢于跳出“常规思维”的束缚,从而针对性地发掘、提出、寻找相关问题,并寻求一系列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分析,潜在于上述冲突性、对抗性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西方哲学理念是浓厚的人文观念,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平等,无论是年龄、职位、级别等。在英国高等教育中,这主要反映在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平等。多数情况下,英国高校教师更多地在扮演一个更有经验、更富知识、更懂方法的引导者、学习伙伴、学术挚友以及“模拟”的质疑者/挑战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鼓励、刺激、训练学生主动地去寻找问题(例如如何找到一个好的问题,如何明确这一问题,如何将此问题理论化),探索相关理论框架的应用,寻找适当的、可得的研究方法,并基于上述内容来分析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长期的此种思维训练下,英国学生在学习往往会采取极高的主动性,并习惯性将某一学习任务内化为自身解决某一问题的冲动与内部动机,而非来自外部(教师)强制性的任务。而整个学习过程由此演变为学生“自己难为自己”的自我探索、研究、寻求结论的学习过程,因为如果学生不“难为”自己,他知道别人(教师)必定会难为他,因为其作为质疑者与挑战者,教师往往会通过冲突性思维的方式来挑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以此为目的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学习)。
2.认知中的试错性。于教学导向与认知层面,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注重鼓励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的试错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层面的一个既定的、正确的理论、结论或者答案,而是通过课程讲授、小组讨论、模拟案例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启迪,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研究、探索、分析来解决相关理论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适用及比较不同的理论框架,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相关研究问题,即一个连续性的、不断的试错过程。
在此试错过程中,学生会找到非唯一的,但却是最适合自己解决相关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与相应的研究方法。这一过程对于学生往往是既具有挑战性,又极为艰辛,但最终却是极有成就感的研究历程。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一方面,教师本人会积极参与相关研究问题的学习与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跟进学生的研究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又作为研究上的导师,有意识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分析有关文献、教科书及案例,并通过对比、否定、再否定,鼓励学生寻求其自己的理论框架。教师有时还必须扮演一个例外的角色,即在关键的时点对学生说“NO”,及时制止学生在不相关或过度深入、零碎的理论研究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以至于影响整个学习研究进程,偏离既定的研究主题和方向。此外,英国的高校教师有时也会扮演一个极为严格的角色,即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提出极为苛刻的要求,要求学生以极为严肃、认真、审慎的态度对待其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作为评定其是否达到相关通过标准的基准线。
而在这样的“试错”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英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并非是让学生一蹴而就,很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富有逻辑的、“弥补空白”的理论框架,而是让学生学会每天学习、理解、吸收一小点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日积月累,形成一套适用自己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并对现有研究做出一点点贡献(Add another brick to the wall)。这就促使学生学会以一种耐心、渐进、认真、思辨、实证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研究。这种“重学习过程”而“轻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重“问题分析”甚于“正确答案”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主动性、创新性,并塑造其与众不同的学习个性与研究习惯。
3.教学方式。批判性思维方式在英国高等教育的应用进一步体现于其课堂教学的风格与课堂氛围,即平等性、包容性、参与性与互动性。一方面,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在正式的授课过程中,经常扮演着如苏格拉底一样的、循循善诱的、温和的学术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像是共同的研究伙伴、有经验的长者以及研究课题的讨论者,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人性的平等以及研究民主的特性。于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过程中鼓励“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以及与教师的“学术对话”和“学术争辩”。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小组分析与讨论、小组间的论题争论以及整个课堂的共同讨论等思辨式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在授课过程中表现了对学生极大的包容性,例如学生可以,也常常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直接提问题,“打断”教师的授课,甚至就有关观点与教师辩论,并进一步引发其他同学对此部分授课内容的反思与讨论。此外,教师也通过学生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及思辨讨论,明确鼓励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与研究的充分贡献,并将此作为考核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关键部分。但另一方面,教师也会有意识地管理课堂,保证教学进度、课程任务以及有序的课堂秩序。教师通常会在“教之课堂”与“学之课堂”、教师的课堂与学生的课堂以及民主课堂及管理课堂中平衡。
4.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批判性思维方式在英国高等教育中适用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教师的教案设计(syllabus)。通常情况下,英国高校某一门课程的教案设计不会仅仅依赖一本或者几本教科书及案例书,而更像是若干个特色专题的有机结合。针对每一个章节,某一个研究主题,教师都会安排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以及时时更新的阅读任务。这一方面包括参考教科书的某些章节,另一方面更涉及其他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案例分析、政策文件等广泛内容。同时,教师通常还会进一步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相关的各种资料,作为章节学习与研究的补充内容。在这种教学安排下,每个教学章节事实上都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但又相互联系的科研论题,从而不断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批判性思维方式,自己有意识地进行独立、思辨的学习,而非一味地聆听教师的讲授,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一个个独立的专题学习,探索各学习章节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从而最终就整个课程形成一个总的研究课题。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能够很好地形成“本能”的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以及进行某一课题的独立研究能力。而学习过程中的小论文以及最终考试的大论文,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也能很好地测试出学生是否很好地培育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将其运用到相关课题研究中。
5.其他。此外,英国教育传统上所重视的教育素质与能力训练也进一步促进批判性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英国教师就强调对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能力的训练,此种素质与能力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例如,作为团队的领导,学生必须能够对其他成员的意见进行批判性的采纳,同时通过与其他成员的辩论,就自己的最终决策给出合理的理由。而作为团队成员以及高效的沟通者,学生必须常常发挥其思维的主动性,积极质疑他人的观点,表达且捍卫自己的观点。于此,批判性思维即溶于学生的思维习惯,成为其潜意识看待世界的思考方法。
四、对中国的借鉴及结论
作为现代教育的先驱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典型,英国高等教育中所广泛应用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对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有着较好的借鉴价值。一方面,中国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在理念上终结传统上“课堂统治者”的角色,将课程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者——学生。同时,从教学实践中上将自己转换为学生的“学伴”、导师以及负有学术经验的长者,创造一种学生积极参与、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教师应转变以往“唯正确论”、“满分论”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对学生的分数束缚,鼓励学生自己积极探索相关研究课题,将“课后作业”内化成为对相关学习论题的思辨与反思。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方法,通过学生间的学术争论、小组讨论与小组辩论等多元化的授课方式,激励学生学习,适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学习相关课程。
此外,高校教师在教案设计方面也可以适度采用开放式、拓展性的课程安排,脱离对既有的教材及案例书籍的依赖,以特色专题的方式讲授课程章节,并要求学生自己就课程学习寻找、阅读、综合分析相关书籍、论文以及实证案例。但另一方面,考虑到各国的具体国情、教育传统与文化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仅仅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作为我国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与国际竞争力的参考。此外,批判性思维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还必须考虑到中国高校的学生规模、课堂大小以及不同学科要求等特定条件,而做出适当调整。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弊端;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58-02
一、引言
由于生源地及学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日渐增大,分级教学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1][2]分级教学因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而更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为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但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案例,对分级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二、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出现的问题
1.分级无标准可循
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分级的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入学后的计算机知识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二是以专业为分级依据;三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目前我校采用第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摸底考试的试题质量,且考试过程也存在偶然因素。部分发挥失常的学生只能参加较低等级课程学习;部分生源地因素导致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同学,突然由优等生“沦落”至较低等级,易在心理上产生受“歧视”的感觉。这两种情况均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种途径忽视学生原有信息技术水平,“一刀切”,无法达到分级教学目的。第三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学生对自身评价的合理与否。有些同学因无法接受自己参加低等级课程学习,而选择较高等级,导致课程难度过大,无法保障学习效果;也有部分高水平同学,因更易获得同等学分而加入低等级学习,浪费教学资源。
2.分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我校本科分为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涉及医、药、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22个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自主选择学习等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虽已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但限于计算机类课程总时数,可选范围较小。特别对于选择等级1的同学,难以体现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本特征。
3.教学管理难以满足要求
实施分级教学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不一致,学习难度或强度也必然不同,但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基于同校、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原则。故大部分高校虽实施了计算机分级教学,但学分仍取决于课时数,学习强度或难度无从体现,导致学习公平性缺失,这也是部分高水平同学选择低等级的主因。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应随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作相应变革。
三、分级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1.科学分级,注重引导
三种常见分级依据,其科学性都存在局限性,单独使用不尽合理,可将其有机结合。第一步,按专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第二步,先借助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进行摸底,成绩高于一定分数比如80,建议参加第2等级;成绩介于60~80的同学可自由选择参加等级1或等级2;低于60的建议选择等级1。对有意跨级学习的同学,可通过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分级教学的原因和目的,尽量让每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等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合理调整分级课程设置
分级只是手段,让学生获得更佳学习效果才是目的,这需要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就我校来说,调整后课程设置如表2。与调整前的区别有二:第一,适当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等级2尤为明显;第二,据近年的教学反馈,将热门课程选修时间放宽,使学生限选课选择范围更大。同时对等级1的学生通过适当延伸课程内容,使其既能达到本课程要求,又尽量缩小与等级2学生的差距;对等级2的同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加强针对分级教学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分级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政策上应对分级教学给予鼓励,比如,对于直接进入等级2学习者,首次参加省计算机初级考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如120分以上,可获得适当学分奖励;也可考虑相同学时数的高等级课程比低等级课程学分适当加大。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深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分级依据、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以本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有部分方案已经实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5.
[3]刘建东,田野等. 新形势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高职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免疫规划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当前煤矿开采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学生评价与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试析新形势下本科教务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及解决对策 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当前高职声乐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高职电子教学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 浅析新课程下中学美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论人事档案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师合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初探 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专科教学的“低效”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本科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采矿新技术》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韩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6. 中国教育报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EB/0L].2011-08-04.http:///gundong/detail_2011-08/04/8177099_0.shtml.
【关键词】教育私有云;开放平台;虚拟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112—04
一 引言
云计算的演变从1990年左右开始,经历了网格计算、效用计算、软件即服务等几个阶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云计算: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应用、数据和IT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同时,云计算也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的方法论,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提供用户使用。
云计算按照服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将平台作为服务PaaS和将软件作为服务SaaS。IaaS将硬件设备等基础资源封装成服务供用户使用。PaaS对资源的抽象层次更进一层,它提供用户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SaaS的针对性更强,它将某些特定应用软件功能封装成服务。云计算按照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共云通过自己的基础架构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服务,并不拥有云计算资源。私有云是企业自己搭建云计算基础架构,面向内部用户或外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混合云是既有自已的云计算基础架构,也使用外部公共云提供的服务。
当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表现出三大隔离现状。首先,公共资源重复购置,但大量闲置、利用率极低:资源分散管理、投资回报低:重复进行软件安装、升级和防病毒,管理工作量繁重。这种资源不合理分配制度,造成了高校资源隔离现象。其次,信息应用系统重复建设、采用不同的软件体系;无法弹性扩展、无统一接口、集成困难;无法支撑决策分析,缺少办公化集中管理,因而给高校信息交流造成了障碍。第三,高校现有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自由的科研交流,学者独自科研,无法有效协作和成果共享,更谈不上为科学计算提供有效支撑。
通过对高校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建设一套基于基础设施的高等教育私有云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云计算的动态扩展、系统整合、资源调配、高可用和统一的管理平台等特性很好地满足了高校教育信息交流的需求,同时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助力高校信息系统建设,从而实现了弹性、共享、易管理和高性价比的云计算平台。当然。从建设的长远规划来看,该私有云必将和公共云实现某种程度的对接,以混合云的方式实现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各类所需服务的充分灵活性。从提供最终服务的层级角度来看,其当然涵盖IaaS/PaaS/Saas三种表现形式。
二 高等教育私有云的方案研究
1 基于资源解耦合的体系结构
从技术特征上看,虚拟化是云计算的最主要特征,此技术实现了软件和硬件的分离,用户只需要在虚拟层运行自己的软件应用,而不需要考虑后台硬件的实现。
从用户需求上看,如果说当前热门的社交关系网络服务是从用户角度重塑了Web应用系统的表现形式,那么同样云计算技术也是一样,它以用户为中心,对IT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完整的重塑。IT建设和管理再也不是以电脑、服务器、网络为核心,而是以用户为核心,在计算云中恰当的满足用户计算诉求。
当然,我们从云计算的技术演进中,可以非常明确地发现这种IT技术逐步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的转变。云计算从无到有,必须有其诞生的技术基础,首先是CPU计算能力的日益强大,其次是网络的无所不在,再次是虚拟化技术以及各类功能组件的不断开发和进化。从最近十年的IT建设和发展来看,一系列的去耦合过程已经完成:
硬件的解耦合:CPU、内存、网络都可以被虚拟化管理,使得原本独立应用的服务器资源能够虚拟化,实现初步的硬件资源共享。
操作系统的解耦合:依托在底层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基础之上的操作系统可以虚拟化,使得虚拟桌面可以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灵活,实现了操作系统镜像的共享。
应用软件的解耦合;运行在虚拟桌面上的应用软件也被虚拟化了,可以在服务器内存空间运行实现应用软件的共享。
以上的硬件、软件和应用的逐步虚拟化,让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成为可能。当然,随着私有云的不断建设推进和相关技术的演进,我们还将看到:
网络的解耦合:依托在服务器虚拟化中的各个层级的虚拟机所需要的网络环境将被虚拟化,如此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机和路由器在私有云环境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的虚拟化,从而实现了网络数据流的资源共享。
管理服务的解耦合:依托在私有云中的各种系统服务经过私有云内部的容灾、热备、安全等功能实现与传统的依赖外部专有软件系统的解耦合,如此传统意义上的系统高可用性、数据安全等功能在私有云中内部完成,从而实现了系统管理服务的资源共享。
我们依托现有云计算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设计并分析了一套适合于高等教育私有云的完整解决方案。本方案在服务器虚拟化的基础之上,提供一种安全的、适合高等院校各类用户群体各种应用需求的虚拟化桌面以及灵活可控的虚拟应用的建设设想,初步实现高等教育私有云的基础构建。本方案将高校的IT建设与管理从传统的PC+网络+服务器的工作模式一步提升为后PC时代私有云的工作模式,有效提升IT应用和管理效能,为后续的业务建设和领域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2 完全虚拟化的私有云资源
(1)服务器虚拟化
作为一种精益化技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降低了总开销,提供了更快速、更高效的虚拟化计算能力。利用独特的应用储被技术,虚拟化服务器可通过虚拟或物理服务器快速交付工作负载,成为每台服务器的理想虚拟化平台。同时,虚拟化服务器为关键工作负载提供了所需的先进功能和大规模部署必需的简易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支撑应用于各类应用系统。与高校传统IT架构相比,能极大地提高信息部门各个服务器的使用率,解决自有计算能力在高峰时期不足而在低谷时期又过剩的矛盾,在规模化的基础上产生更好的成本效应。
对于高校数据中心常用的x86的服务器,可以采用基于开源的Xen和KVM虚拟化技术进行整合,并同时采用多虚拟化解决方案来进行整合,更好地满足高校的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
(2)桌面虚拟化
桌面虚拟化是一种将传统桌面的存储和执行(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都集中在数据中心的虚拟机上,将用户界面使用特定的远程访问协议(例如ICA或PCOIP)传输到用户的终端设备上的实用技术。我们利用桌面虚拟化技术支撑课程的个性化实验。
桌面虚拟化可提供一种端到端的桌面交付解决方案。可动态按照高校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产生各自的虚拟桌面,各类用户群每次登录时都能获得一个干净的、个性化的全新桌面。此外,由于采用高速交付协议,还可在任何网络条件下提供高性能的响应速度。桌面虚拟化可通过分别交付桌面操作系统、应用和用户设置,为任意地点的用户按需交付桌面,提供更强大的数据保护和监控,大大简化桌面生命周期管理并显著降低成本。
(3)应用虚拟化
应用虚拟化功能,使所有应用的执行都发生在数据中心,本地接入设备仅作为展示平台使用。这为端点环境、应用执行和信息控制的集中化控制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实现了对应用、文件、打印机和数据的集中化部署和管理,允许高校在数据中心管理用户环境的关键特征。集中化使高校能更轻松、更可靠地实现综合控制,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更快速、更灵活和更经济实惠。
应用虚拟化也能使高校直接控制综合环境,消除因允许用户控制安全性和合规性的关键特征而产生的风险。例如,管理员能完全锁死运行在数据中心的桌面,确保防病毒程序无法运行在应用虚拟化的会话上等等。
三 教育云的硬件及软件架构
1 硬件架构
根据高校的现状及其教学特征,构建一个高校私有教育云平台。云计算平台的搭建,就是让各种必需的软硬件组合起来,创造一个能够让云计算平台运行起来的环境。
从图2可以知道,硬件平台整合设计从全局的角度,通过资源类型和流量流向的优化,从而在底层架构上平整、兼容的和云配套相关软件相结合。具体的整合设计方案包含主机系统整合和存储优化分级存储。
主机系统的整合包含了小型机、x86服务器、云平台配置管理的各类集群。从建设的性价比来看,目前的私有云建设大多以x86服务器为主。
存储系统整合包含了NAS和SAN。通常采用优化分级存储,根据数据不同的重要性、访问频次等指标分别存储在不同性能的存储设备上,采取不同的存储方式。如此可大大减少非重要性数据在一级本地磁盘所占用的空间,同时可加快整个系统的存储性能。
我们以一个2万师生的大学进行建设规划,其配备中心机房的规模通常在1000台以下,也就是说同时在线规模假定为1000人。
服务器以每台双核四路服务器支持50虚拟桌面用户计算,需要20台左右的x86服务器,外加一些功能组件服务器和热备服务器,大约需要30台左右。然而实际上,由于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课程实验大多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桌面,且绝大部分的计算需求并不旺盛,故实际CPU计算和内存耗费负载所对应的配置大约能降低1/3左右。以每个用户1G个人存储空间计算,2万人大约需要20T左右的存储,再加上历史数据的存储,大约需要10T左右的次级存储。
以上仅以虚拟桌面1000并发用户为基础进行相关方案分析,此方案很容易在体系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横向扩展服务器和存储资源以满足5000并发用户的场景。
2 软件架构
在软件上,我们提出云计算平台需要的软件主要有各种虚拟化套件、监控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备份/恢复软件等等。另外还需要一些必要的安全性方面的软件,以解决高校对云计算平台的安全性的要求。
虚拟化套件我们主要采用Linux平台下的开源的Xen和KVM虚拟化技术,部分也可以采用Vmware公司的vSphere和微软公司的Hyper-v。桌面虚拟化软件和应用虚拟化软件我们采用思杰公司的XenDesktop和xenApp,该桌面虚拟化和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完全兼容底层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其他必要的管理软件,如监控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备份/恢复软件等等大多依靠开源软件和第三方软件提供商的API进行自主化开发。
虚拟化的整体方案就是使所有应用执行都发生在数据中心,本地接入设备仅作为演示平台用。这为端点环境、应用执行和信息控制的集中化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通过虚拟化,可以将应用转化为服务的形式交付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需访问一个Web界面,即可使用到其需要的应用,而无需在本地安装相应软件。运行在中心服务器上的应用进程的输入输出数据重新定向到远端客户端机器的输入输出设备上,因此虽然应用客户端软件并没有运行在客户端设备上,但是用户使用起来和在客户端安装运行客户端软件相比,没有感觉任何操作上的改变。
四 教育云的应用场景
1 教育云的管理与应用
私有云的建设给高校带来了全新的IT建设和管理模式,管理员通过管理虚拟镜像取代了传统的机房管理方式。同时,教师可以按照课程需要设定实验环境,不再受到机房管理的约束。此外,学生可以获得多样的课程实验环境。
(1)服务器虚拟化实践:应用系统
高校中分布在校园网中心、图书馆或者其他部门的大量服务器,其上运行着各种校园服务,包括各种web服务器、各种管理系统、邮件服务、文件服务和期刊数据库镜像等等。教育私有云中可以将多个服务的虚拟服务器运行在整个资源池中,既相互隔离又一致管理,节约大量硬件投资,依靠虚拟机的动态迁移、保护机制以及物理服务器的整站灾难恢复等等特性可以使得服务的高可用性得到大幅提升。
我们将管理、教学,科研、公共服务以及应用平全虚拟化,其数据存放在后台的存储网络中。其中具备核心功能的服务器将在虚拟机基础上实现一致的热备、容灾等功能,比如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校园一卡通、Web、Email、流媒体等。一般功能的应用服务器只需定期将虚拟机做快照存放在后台的多级存储系统中,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存储网络中的数据实现准实时的安全备份和较长时间的全面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2)桌面虚拟化的实践:个性化的用户上机环境
虚拟化技术可以为高校营造个性化上机环境,这是一种利用硬盘充当公共虚拟机镜像,利用U盘获得个性化环境的技术。由此,学生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机,用户在公共机房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能启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安全的个性化操作环境。避免了传统的公共上机环境中,因计算机安装有固定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学生不能自由添加删除程序,私人数据文件及易被他人修改或误删的现状。
(3)应用虚拟化的实践:独立的多课程实验环境
绝大多数的高校课程实验采用数量有限的几个应用软件,我们可将其作为虚拟应用出去。
应用虚拟化为虚拟化的数据中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集中管理IT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器利用率,以及跨多个物理和虚拟平台的资源动态优化。在高校各种课程实验环境的需求下,任课教师将所需实验软件提交给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将其为虚拟应用,再按照课程所需将该虚拟应用的运行权限分配给相应的用户或用户组。
2 教育云的高级特性
私有云的建设给高校带来了用户体验模式,系统管理员、普通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无缝接入和管理自己的应用和数据。同时,对传统意义上的诸如高可用性、负载平衡、数据备份和信息安全等高级管理课题也带来的崭新的理念变化。
(1)高可用性
云计算的资源管理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高可用性的应用模式。传统意义上的高可用性通常建立在双机或者多机集群的硬件基础之上,加以服务器之间的各种心跳和数据传输来完成系统的高可用性。
在教育私有云中,我们可以针对特定的应用虚拟机设置一定的包括策略;也可以跨服务器完成多个服务器之间的可用性,获得N+l的热备效果;我们还可以对某些关键的物理服务器进行整站的灾难恢复。如此多种层次的高可用性备选方案为各种等级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具体的优化方案。
(2)负载平衡
云计算的设备拥有者可以针对不同应用负载的动态需求,实现设备的高“可动员性”。在多物理机环境下虚拟机之间的动态资源调整中,由于一个物理机上的资源不能满足它上面虚拟机的要求,对于这个负载过重的问题,同样也可以通过迁移平衡负载进行解决。
在教育私有云中,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实际的负载需求,使得M个虚拟机浮动运行在N台物理机上,根据虚拟机的负载动态的按性能指标预先完成各个虚拟机的启动和关机。
(3)数据备份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信息平台总是要面对增长起来无休无止的数据量。各种应用都在创建越来越大的文件,用户也很少删除数据和存档,这就导致要访问旧一些的文件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从而,存储备份是相当重要的。
如3.1节所述,在高校私有云平台中采用存储优化分级存储方式来进行数据备份,以此解决随着数据量加大带来的存取速度下降、管理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这种存储方式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随时访问所有需要经常使用的数据,又可使存储成本最小化。
(4)信息安全
高校私有云计算的资源管理需要负责资源管理、任务管理、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工作,实现节点故障的屏蔽,资源状况监视,用户任务调度,用户身份管理等多重功能。在上述管理中,安全问题是高校私有教育云计算平台实现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其用户创建、身份认证、用户访问以及操作审计等过程,都与传统的计算系统管理保持一致;有关云计算平台的资源使用情况,可以由云计算平台中的计费模块通过报表方式呈现给平台的管理人员。
因此,正如3.2节所提及,在高校私有云平台的软件构建上,一个基本的云计算平台需要的软件除了有各种虚拟化套件、监控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备份/恢复软件等等。另外还需要一些必要的安全性方面的软件,以解决高校信息化云计算平台对安全性的要求。此外,如果高校对云计算平台的运维质量有需要,则应该考虑那些运维自动化的软件产品。
对生产系统而言,为了保障云计算平台具有足够的安全性,确保其在扩张以后仍然能有不错的性能,在私有云平台的搭建中,可以另外用一台物理机做安全数据库服务,来配合给整个云平台做安全审计和操作日志存储,安全存储用户数据,这样更便于云平台的管理和监控。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教育是培养国家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继承人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之学以致用、报以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使学生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当前,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此时,校企合作应运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采用的是“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一、合作背景
(一)国家背景。“2011计划”是校企合作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的保障。“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此计划是以提升人才、学科、科研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职院校等在内的体制改革,转变创新理念,该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2011计划”的顺利施行,国内众多高校将会转变研究模式,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机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及文化传承创新等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联合各类企业,共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发展基础。
(二)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简称“南海东软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立于2002年,是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东软学院的投资创办者是东软集团和亿达集团,教育层次涵盖以高中为起点的普通型三年制大专教育和示范型两年制大专教育。此外,东软学院也开展面向企业、个人、政府等的终身教育和培训服务。东软的办学理念是“教育创造学生价值”, 强调“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东软的教学模式是“1321”模式,即把一个学年分成3个学期,专门安排其中1个学期用于实践。在教学质量的控制上,东软设置了独特的保障体系,实现了教学与质量保障双轮驱动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东软集团。东软是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1991年,东软创立于中国东北大学。近十几年来集团相继建立了6个研发基地,在全国组8个集团总部,并与4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网路,在南海、沈阳、成都、大连分别建立起3所东软信息学院和1所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集团的核心研发技术是软件技术,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软件技术与行业管理能力的配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
二、协作模式
(一)学校引进企业。此种模式就是将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建立在校园之内,施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二)工学交替。此种实施方案:一是攻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二是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即学生在企业全日制上班,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
(三)校企互动。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四)订单式合作。此模式是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并进,实习与就业联体的模式,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因此,此种人才更会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同东软集团的协同创新对策分析
(一)树立正确合作理念。学校必须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对企业的认识度和重视程度,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企业方面也要认识到高校在培养高级人才、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放眼长远利益,加深与高校的深入合作。
(二)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保障。校企双方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利用双方的有利优势,整合彼此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
(三)完善经历机制。一个完整的、良性发展的合作模式,不仅需要搭建平台,还需要奖励机制的推动。在高校方面,应当建立起合理的奖励机制保障进入企业实习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利益,使教师能够安心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也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性,使其更好的进入角色并参与到真实项目的实践当中;在企业方面,也应当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以鼓励学生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并为之提供一定福利,以便留住人才。
四、结语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同东软集团的协同创新将会给彼此带来无尽的发展基于,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需要校企双方不断调整合作理念和合作方案,以便探索出彼此双赢的渠道,共同创造出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良性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 翟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教育质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办学活力不够,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在于教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1]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本科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也显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下降。而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也是影响他们难以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2-5]。基于工科专业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近三年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一、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都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因为,在学生培养计划中包括了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都是贯彻了“学生为主,质量为主”的原则,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自我个性需要的培养体系,使大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如下能力。
一是激发兴趣的能力。
对于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大学中的新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好奇心,甚至发展为对该事物的研究兴趣。但是当他真正接触该事物时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成为影响他们兴趣的根本。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而且需要学习的内容是自己想学的而不是被迫学的。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因此,我们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兴趣,而这个兴趣或许就是学生毕业后发展的方向。
二是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要学习很多的内容,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几十门课程,如果一味地像高中那样追求学习书本上的内容,那样将会事倍功半,最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知识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可以将自己已有知识内容组合成一个空间体,称之为“知识体”;同时,解决问题方式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将这些方式组织为一个空间体,称之为“方式体”。一般问题的答案就可以通过利用“方式体”中的相应方式在“知识体”中找到。当然这里提到的“知识体”和“方式体”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扩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在进入大学后,通过培养方案理解自己所学专业中包含的课程内容以及各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把这些课程的主体内容放置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中,同时毕业后所学习的内容都可以放在这个“知识体”中,这样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67”和“方式体”分析并解决。长此以往,可以提高他们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是综合设计和执行能力。
作为一个工科大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每个学生的能力问题了。当他们面对问题时,知道如何应用自己的“知识体”和“方式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执行,同时能够根据执行结果判定是否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能够进一步修改先前设计的方案并重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很重要,但是方案的执行同样重要,二者互相独立同时又互相影响。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得再好,如果执行力不强会影响方案的落实;反之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即使有很强的执行力也同样解决不了问题。因此,一个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方案设计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也是许多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提出的,也是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提出的要求。
四是综合表达能力。
综合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够就所面临的工程问题与其他人直接沟通交流或者使用现代工程工具或信息工具间接沟通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这不仅是国内各专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是国际上各国各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对于工科专业而言,其培养方案中实践内容时间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一般占到近30%,因此实践环节的实践效果和充实度对整个教学效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改善实践环节的实践效果和充实学生的实践环节内容,本文探索并实践了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通过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明确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刚从高中校园进入大学校园的每个学生(甚至包括部分大二的学生),在想法上大多都比较幼稚,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去想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因此,需要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要想学到知识首先需要实践。比如司机、歌唱家等,如果他们不练习开车或不去练声,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会开车或成为歌唱家,而且他们对车或声学知识的了解会在练习开车或唱歌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学习,并不是必须要求提前学习。
二是在学生了解实践重要性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学生亲自实践。在学生有了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参与学院或学校提供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实践任务或者项目(如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以及其他的相关比赛等),并与老师一起规划出详细的计划。开始一般实行周报制度(即一周汇报一次,一般不超过两周,否则容易失去兴趣),以督促学生自己能够完成本阶段的任务以及安排下个阶段的任务。学生参与的项目或任务的所需设备、仪器以及经费一般都由学院和学校给予解决。
三是指导并鼓励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以及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明确告诉学生遇到问题只要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即可,不要去纠缠于某门课或某些理论;或者指导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解决对应问题,让学生能够看到问题所对应的实践结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实践探索的兴趣。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积极学习与任务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相关内容,要在任务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理论。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理解理论,反过来可以通过理论验证并进一步拓宽实践。
四是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实践成果并从中提出自己新的目标。经过一次实践任务,不仅让学生充实业余生活,更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实践所带来的收获。因此,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情况写出相应的总结体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继续申报省级或者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甚至是企业项目,或者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中,或参加更高级的国家或国际比赛等。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及评价
经过近几年对该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并针对三届本科生中所指导的学生实践这种模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成效明显。
首先,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各种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改善了整体学习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项目,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明确了自己学习的方向,尤其对项目负责人而言更是锻炼了其管理和组织能力。近四年组织学生申报学校、省级和国家级UIT项目十几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10余队次。从参与学生的情况来看,一个负责的学生会带动一个宿舍甚至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几个学期这些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他们的考试成绩要远好于其他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答辩情况来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其次,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参加比赛,亲自动手开发程序、设计电路、调试系统等,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通过各种比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同时也体会到如何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种模式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参与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丰富了学生多个专业的知识,如在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中,电类专业学生亲自设计赛道、设计检测系统结构、规划车身结构等,在充实他们电类知识的同时,他们还学习了机械专业的知识另外,在参与项目结束后,学生还完成了多篇论文的写作,个别论文已经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录取发表。这些都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能够改变学校工科专业实践普遍不到位或者实践效果不良的状况,能够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
[2]杨征.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16.[
3]杨珏,张文明.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30.
[4]于海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