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插花茶艺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7月18日,美国著名的做空公司浑水了一份长达96页的报告,并给予新东方“强烈卖出”的投资评级。这份报告激起了市场投资者对新东方的恐慌情绪,新东方股价暴跌37%。尽管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及时澄清了有关信息,阻止了股价狂跌,但这份报告仍旧引起公众对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强烈关注。
200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摧毁了灵格风、瑞来等老牌英语培训机构。自此之后,中国英语培训市场风起云涌。2010年,新东方的主要竞争对手、雅思培训的领导者环球天下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年半后,这家公司选择被培生集团收购,从纳斯达克退市。俞敏洪在公众面前,不止一次表示后悔上市。上市,曾经是中国英语培训机构的一个终极梦想,可一旦上市,这些大佬们不约而同地吃起了后悔药。
为了让报表更漂亮,它们在上市之前像八爪鱼一样四处出击陌生的领域,大肆扩张,急剧扩容,甚至不惜开放加盟连锁。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让企业上市后的股价狂跌,而且引起投资人质疑。新东方之所以被浑水攻击,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在加盟连锁上的尝试。在大多数投资人的眼中,加盟连锁是以牺牲品牌为代价的短视行为,投资人用卖掉股票表达了对这一经营方式的担心。
关键词: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
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中提出:“要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为了准确把握当前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现状,探讨在新形势下一体化教师培训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地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课题组利用部、省级暑期一体化师资培训班在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开班的机会,以培训学员为调查对象,开展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现状与对策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来自全国70多所技工院校参加“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一体化课程师资培训”的专业课教师为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122份问卷,回收119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调查内容分三个方面: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一体化教师培训工作情况、学校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问卷中设计了单选题、多选题和部分问答题,以便于调查对象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外,通过召开参培教师座谈会,及时反馈一体化师资培训的效果,并对参与培训管理工作的部分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访谈,以更好地体现调查的典型性、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及访谈,特别是对来自全国70多所技工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目前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工作现状主要分析如下:
1.教师基本情况
从表1教师基本信息中看出,青年教师比例偏大,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58.0%;学历层次偏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18.5%;教师职业能力偏低,初级职称及以下的占45.5%,中级工及以下的占8.3%。分析其原因:一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技能水平不高;二是留校任教的青年实习教师,尽管技能水平较强,但专业理论水平不够扎实;三是技工院校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一线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总体上一体化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年轻教师比例较高,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因而需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操作技能。
表1 教师基本情况
2.一体化教学改革参与情况
调查中发现,来自全国参加一体化课程师资培训的专业课教师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认识不尽相同,赞成或者基本赞成的占81.5%,不认同的占18.5%,同时尚有31.9%的学校未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或试点工作不够到位。由此可见,学校和教师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认识还不足。其原因主要有:①学校领导对一体化教学改革重视不够,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一体化教学条件未得到有效保障;②一体化教师自身对教学改革的适应性不够强,真正能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比例偏低,一体化职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③一体化教师的量化评价标准与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体化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技工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与水平不高,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校和教师产生了畏难的情绪。针对技工学校的特点,尤其是针对初中起点的学生,学校和教师更应投入加倍的精力与努力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去,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
3.一体化教师下企业实践情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作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和企业管理、为企业开发产品及技术咨询服务活动,可有效提高一体化教师的实践能力。调查中有40.4%的专业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认为下企业实践的有效形式主要是: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与技术咨询(61.3%)、企业顶岗实习(51.3%)。但部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主动性不够,实践服务能力不强,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
4.一体化教师培训工作情况
一体化教师培训应以解决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为基础,注重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一体化教学水平与职业能力。调查中有77.3%的教师参加过培训,主要在省内(63.9%),培训内容主要为技能(42.9%)与教学法(52.1%)的培训。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很高,认为培训对教学工作很重要,希望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力争成为学科骨干或带头人。他们最希望参加的培训内容是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技术(58.0%),其次是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50.4%)、生产实践技能(40.4%)。培训的方式最好是参加教学观摩活动(68.9%),其次为同事之间有指导性的研讨(51.3%),再次为听专家的报告或讲座(32.8%)、课题研究(25.2%)。对培训考核评价方式最认同的是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36.1%),其次是提交论文并撰写培训心得体会(31.1%)和提交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26.9%)。针对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应不断完善一体化教师培训与评估体系,畅通一体化教师培训的多元化渠道,激励专业教师不断进取,积极向一体化方向转变。
三、对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的思考
1.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一体化教师观念更新
目前,技工院校正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而任何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复苏与发展都是从观念改革开始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加快推进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领导应针对本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统筹安排,制定并落实一体化师资培训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与经费保障措施,明确一体化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培训方式,并将实施过程和培训实效性的评价等设计进去,促进教师对一体化教学的认知、体验与实践,促进教师提升一体化职业能力,促进教师提高一体化教学水平,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2.丰富培训形式,拓展一体化教师培训途径
为保证一体化教师培训的实施效果,结合本校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技工院校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统筹学校、政校、校企、校际之间的多方资源,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一体化教师培训平台。一是名人名师培训,突出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出国培训为主;二是专业理论教师培训,突出以专业理论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为主;三是实习指导教师培训,突出以高校进修为主;四是兼职教师培训,突出以校本培训为主。同时,还要积极创新培训的有效形式,教师培训要从“有效传递模式”向“合作建构模式”转变。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观摩,提升教学实践能力;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提升课程开发能力;通过一体化课程教学反思,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3.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一体化教师实践能力
一体化教师不仅要胜任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胜任实践技能的教学,努力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本着“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原则,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构建产学一体化、校企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效果,让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提高技术咨询、技术攻关、解决生产实践难题的能力,为教师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一体化教学能力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动态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让企业兼职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力争使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比例达到40%以上,从而有效带动专业建设和一体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4.发挥名师作用,引领一体化教师团队建设
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要以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性为前提,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系统地筹划一体化师资团队建设。一体化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外聘企业技术人员组成,不仅要注重教师集体成长,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更要注重名师引领效能,充分发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通过积极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才能更好地满足一体化专业教学的需求,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成效。
5.创新评价反馈,激发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都有强烈的成长和成就需要,都有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职业工作能力的愿望,技工院校应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估体系,注重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潜能,尊重教师的差异性,满足教师受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同时,还应创新一体化教师培训管理机制,不仅要针对一体化教师培训的不同需求进行分层培训,重视对培训过程的及时评估,而且要对培训后的实效性进行质量反馈与评价。通过将培训过程的即时评价与培训后的教学实效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使培训发挥长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更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性培训与专业化成长。
总之,技工院校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分析目前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统筹规划一体化教师培训的目标与措施,创新管理机制,营造适合一体化教师成长的氛围,促进一体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校屏.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师的职业素质及其队伍
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56.
[2] 赖建斌.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职
业与教育,2010,(4):96.
中图分类号:R654.2
文献标 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4_0307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2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CA)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 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 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由于对ACS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进而导致了治疗策略的巨大变化,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治疗措施便成了目前的ACS临床 治疗指南[1,2],以期规范提高ACS的诊治水平。但这些指南与临床实践一直存在 较大的差距,尤其在基层医院。为提高我社区对ACS的救治水平,缩小临床实践与指南的差 距,我院在全体内科医生中开展了ACS指南的规范化治疗培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 果,现将几年来的临床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住院确诊的ACS患者42例为规范化治疗培训前组 (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9~75(54.01±11.23)岁。以2006年3月至20 07年8月住院确诊的ACS患者51例为规范化治疗培训后组(治疗组),其中男29例,女22例, 年龄38~77(55.24±13.14)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和严重胃肠 疾病、家族性高脂血症、甲状腺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危险因素分布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依据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3]对 我院非心脏 内科医师每三个月进行规范化治疗培训,并设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流程专门表格规范 其诊疗过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确诊为ACS后直至出院时的临床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出 血、肌酶升高、转氨酶升高)及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事件(新发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管病因猝死)。 进行如下效果评定:①比较规范化培训前后ACS临床药物治疗方面的差异,包括:低分子肝 素注射液(LMWH)、β _受体阻滞剂(β_B)、他汀类、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②比较6个月内两组心 血管事件发生率;③比较两组6个月内副作用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 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比较:对照组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及他汀类、LMWH的应用率 分别为50.00%、66.67%、33.33%、35.71%,治疗组上述药物的临床应用率分别为74.51 %、100%、74.51%、7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有6例和2例患者因不稳定 性心绞痛再次入院,两组患者观察期内均无死亡及心肌梗死发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鼻衄1例,牙龈轻度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牙龈轻度出血1例,经 对症处理均迅速缓解,未影响原治疗方案,均无严重出血事件、肌溶解和肝功能异常发生,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CA)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及其继发的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引起冠脉 血流完全中断或血流速度降低,并最终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是ACS的病理生理基础,基于对A CS这一发病机制的认识和近年来循证医学的飞速发展,抗血小板聚集剂、β受体阻滞剂、抗 凝剂和他汀类在ACS临床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巩固,并体现在ACS的临床诊疗指南中[1,2 ]。但 是,由于在我国广大的基层医疗单位医疗分工不细,众多的ACS患者是由非心脏内科医师管 理的,由于基层临床医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临床工作繁忙,使其在知识更新的能力、 渠道方面受限。尽管ACS的临床诊疗指南数年并不断更新,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却 非常不容乐观。本文发现对照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及他汀类、LMWH的应用率显 著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患者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比率虽然 只有21.57%,但和对照组零利用率比较已有很大的进步,虽然和指南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 大 的差距,但和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中国多省市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 者治疗现状的调查结果[4]比较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相似(100% vs 100 %、74.51% vs 74.5%),他汀类和LMWH应用率偏低(81% vs 74.51%,85% vs 74.51%) 。本文结果表明在基层医院通过对临床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临床指南的 执行力度,改善临床后果。今后在培训期间应不断强化督促,以提高医师们对指南执行的水 平,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ortes D, O'Rourk RA. Current approachs to patients with acute cor onary syndromes [J]. Curr Probl Cardiol,2002,27(4):145-184.
[2]Smith SC, Allen J, Blair SN, et al. AHA/ACC 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 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2006Update[J]. JACC,2006,47(10):2130-2139.
关键词 能力本位;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22—03
根据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方法(DACUM)的步骤和程序,课题组对苏州涉外旅游从业人员和外国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掌握了苏州对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证书的最新要求[1],并通过分析影响入境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2],确定了旅游职业的能力标准,提出优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措施。
一、能力本位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一)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专业能力
掌握国际、国内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则、技巧及相关业务活动,熟知旅游服务三大核心环节(旅行社、饭店和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操作规程,具备较强的涉外旅游组织策划能力、出入境旅游接待能力。具有导游、计调、前厅服务、客房服务和推销旅游产品的基本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涉外接待、涉外旅游、涉外参观活动:能听懂看懂饭店、旅游目的地的英文标识语和介绍;能用英语撰写欢迎词、导游词等与涉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务信函和文件。能够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具备旅游电子商务运营能力: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会旅游网站网页制作和网页的基本操作,会收发电子邮件,会用聊天工具在线与客户联系,会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分析旅游市场信息,会航空票务操作系统应用操作,会网上国际酒店预定、国际机票预定、酒店销售和机票销售等网络营销。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安全救护知识与应急救护能力,能恰当处理游客提出的问题,正确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了解国际、国内旅游活动的基本礼仪、法律法规;能参与组织国际会展,具有会展旅游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旅游企业财务核算能力;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等。
2.方法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获取技能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查找、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具有制定合理工作计划的能力;具有决策能力。
3.社会能力
具有公关活动策划能力和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适应工作和环境变迁的能力。
(二)涉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1.公共课和职业拓展课
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和职业拓展课程实现。公共必修课由学校根据国家规定统一开设,包括英语、中文应用文写作、普通话、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包括与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关的课程,有利于提高汉语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课程,有关宗教知识、旅游急救知识、吴文化、学说苏州话、各小语种等的课程。职业拓展课主要包括讲座、社会实践、专题教育、实习等。
2.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
专业能力培养除了职业拓展课中的实习环节,主要通过职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两个模块来进行。涉外旅游企业所有的职业岗位人才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和其他小语种),对应的课程分别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综合英语、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导游英语、英语视听说及小语种。
涉外旅游职业基础课主要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客源国概况、旅游市场营销和策划、旅游服务礼仪与形体、旅游心理学、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管理、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服务用语、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企业会计基础、会展旅游等。职业核心课可以分为各个方向,表1列出了各职业岗位及其对应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课程。
二、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措施
(一)专业群建设和课程模块化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涉外旅游服务职业岗位很多,学生就业面向广,因此应该建设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如可以设置导游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酒店管理方向、会展策划与市场营销方向等。“宽平台或宽口径、多方向”是专业设置的改革方向,与此改革方向相配套的课程结构可以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3],“宽基础”注重通用职业技能的训练,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活模块”侧重从业能力强化,强调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要求,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追求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应,与岗位需要一致。
(二)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建设
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如课程的基本信息、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目标、定位、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等。涉外旅游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可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编制。课程标准制定后进行教材建设。首先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其次,教材编写应尽量减少系统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训比例。另外,涉外旅游专业应强调“涉外”,强调用英语或其他小语种为外国游客服务,应适当使用双语教材或引进原版教材。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旨在使学生掌握更多发现、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手段。苏州本地高职院校可以围绕苏州文化旅游产业,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主线,在校内建设各种专业实训室。如模拟导游厅、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前台及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及酒吧实训室、插花茶艺实训室、苏州景观景点活动沙盘等。学校自办的相关产业,如旅行社、酒店等也是很好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侧重于岗位培训,学校应与各知名旅行社、酒店和相关企业合作,推荐学生到知名企业实习就业。
(四)评价体系改革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苏州市旅游服务业技能大赛和明星导游员及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把比赛结果纳入考核成绩。实施“1+X”多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除毕业证书外,还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中文和英文)、出境领队证、普通话等级证、职场英语证、饭店经理人职业资格证、旅游咨询师和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等,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恩,周广海,励莉.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调查[J].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