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旱灾害的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50年以来,贵州人口从1416.40万人增加至2010年末的3479万,增幅达145.62%,人与水争地、与生态争水的矛盾明显激化。至2010年,贵州已建各类水利蓄水工程2073处,总库容354.27亿m3,其中:大型水库16座,总库容321.67亿m3;中型水库62座,总库容17.2亿m3;中型水库1995座,总库容15.41亿m3,全省各规模水利工程数量及库容与全国对比,见表4[7]。机电灌排设施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省机电灌排装机容量为29.5万kW,占全国总量的0.67%,其中固定机电排灌站3676处,装机容量17.9万kW,占全省总量的60.68%;流动和喷滴灌装机11.65万kW,占全省总量的39.49%,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全省喷滴灌等灌溉设施装机占全国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堤防建设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堤防1598km,占全省总河道长度的7.09%,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7%;堤防保护耕地16.8万hm2,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58%,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9%;堤防保护人口35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0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堤防达标情况方面,全省防累计达标长度359km,占地方总长度的22.47%,比全国水平低19%,见表6农田灌溉方面,全省灌溉面积113.6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4.80%;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3.17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4.53%。全省节水灌溉面积39.174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4.6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8.9万hm2,占相应灌区设计灌溉面积的76.0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全省旱涝保收面积63.4万hm2,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56.0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022hm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03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人均保灌面积0.012hm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农村人均保灌面积0.019hm2,比全国平均少57%[7]。
贵州水利防灾减灾的战略需求
从前述的内容可以看出,贵州水利防灾减灾保障能力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从成灾率看,可以认为贵州水旱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所取得成效明显快于全国水平。随着人口激增和城市化、工业强省、信息化、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正常生产对生命系统的依赖性日益增加,灾害风险的增长是必然趋向,这导致水旱灾害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表现得更为复杂,更易于引起次生灾害,构成灾害链,因灾影响范围也由以往的农村生活、农业生产逐步向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等延伸,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也前所未有的增加,使经济社会在重大水旱灾害前更为脆弱。如: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虽然直接诱因不是水旱灾害,但不同程度地引发了区域水安全保障问题;2011年望谟“6•06”山洪灾害的主导因素除了暴雨,旱涝急转也是主导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重大水旱灾害,民众在传统确保生命安全和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同时,要求灾害之后能够基本维持或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可见,社会对水旱灾害防灾减灾保障需求不断提高,贵州水旱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贵州近期水利防灾减灾的几点思考
(1)水利工程建设的地位。近年来贵州频发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水利基础设施依旧薄弱。以2009-2010年连年特大干旱灾期间的受灾范围、灾情等级为例,水利工程尤其是骨干水源工程供水区域抗旱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特大干旱所涉范围大小差别尤为显著。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财政将不可避免地将重点转入福利社会建设,届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受到一定影响。可见,无论是从社会经济条件还是现状人口年龄结构角度分析,近期是贵州大规模实施“三位一体”、“五小”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因此,水利工程体系建设近期仍必须在贵州的治水方略中占据主导地位。
(2)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目前贵州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更倾向于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蓄水工程建设,而用以山洪灾害防治的蓄水滞洪石坝建设并未得到重视,如:2011年望谟“6•06”山洪灾害中,若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有蓄水滞洪石坝以缓冲山洪,将有效避免大规模泥石流高速下移导致的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对滑坡、泥石流等重点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示范。
(3)防洪工程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部分防洪工程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工作欠缺,如山洪灾害频繁的贵州望谟县,2011年“6•06”山洪灾害使望谟河新建成的20年一遇的防洪堤全部冲毁。今后需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适当提高防洪工程建设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限于经济条件,近年来先后实施开展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局部地区过分依赖中央和省级资金,匹配资金落实情况欠佳,导致工程实施未达到既定目标。因此,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地方财政匹配能力,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推进灌区节水改造,不断完善农村河网水系,全面加强水源保障,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治水信息化。随着省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投入使用,以及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等项目的实施,全省水利防灾减灾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不断深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水情监测方面,贵州水文站网密度小,且大部分分布在较大河流和大、中型水库,特别是在山洪灾害多发区,捕捉突发性暴雨山洪第一手实测信息的能力更差,难以适应日益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已有非工程措施建设表明,防灾减灾传感网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远小于由于因预警预报不及时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救灾重建费用。因此,近期应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造原有网站和建设新网站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尽快推广普及传感技术和传感网在预防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方面的应用。
(5)水旱灾害防灾减灾与科技进步。治水活动中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为导向、对安全保障要求相对较低的平衡正在不断被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打破,尤其是在大兴水利工程建设的新形势下,新的秩序尚在建立健全中,以往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难以应对新的形势,这种在非平衡态下支撑发展上新台阶所面临的治水压力与困难,与在平衡态下维持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解决的水问题,显然是有所不同的。一方面,应采取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与各级管理者密切合作的模式,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科学的相关成果,并加强防洪抗旱减灾领域自身的学科建设。从灾害学、防灾学与防灾技术3个层次,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全面提供基础理论、应用科学与实用技术的支撑,使新时期的治水活动既遵循自然演变规律又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目前贵州水利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较低,水利信息化、现代化与发达地区、邻近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力争在水利发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序号
牵头单位
项目名称
主要工作内容
开展方式
计划开展时间
一、水利扶贫
1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
巩固水利扶贫成果专项检查
(1)检查内容:对水利厅、市水利局、12345服务平台反馈、曝光、领导批示、群众举报等各类渠道反映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通过明查暗访形式开展核查。
(2)检查数量:核查率不少于50%。
明查、四不两直
1-12月
二、水利资金
2
规划技术和行政审批股
水利建设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审查
(1)检查内容:对年度纳入水利部水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投资计划完成数据进行核查,包括项目计划分级下达、资金到位、投资完成、主要工程量完成等指标是否与实际建设进展情况相符,督促重点项目及进度滞后单位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2)检查数量:检查各个项目。
明查
3-12月
三、水资源管理
3
河长制工作站水政股
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地下水监管、取水口取水监管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监管、用水计划下达、水资源费征收情况,2021年度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工程进度进行检查;对取水工程(设施)核查登记及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问题整改开展监督检查。
(2)检查数量:每个乡镇检查1-2个项目。
明查
4-12月
4
河长制工作站水政股
节约用水管理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乡镇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宣传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和登记制度进行检查。
(2)检查数量:抽查5个乡镇。
明查
4-12月
四、水利工程建设
5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利建设项目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主要支流项目、在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管理等进行检查和专项治理。
(2) 检查数量:检查主要支流项目不少于2个、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不少于3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不少于2个。
明查
1-12月
6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利建设市场监督检查
1. 市场主体(不含检测单位)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不含检测单位)进行履约监督检查。
(2)检查数量:检查不少于5家市场主体。
明查
9-12月
7
质量与安全监督站
水利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1. 对重点水利工程和面上建设项目开展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全县在建水利工程开展质量与安全监督检查。
(2) 检查数量:对全县在建水利工程开展质量监督检查不少于5项。
明查、四不两直
5-12月
8
质量与安全监督站
水利安全生产监督指导
(1)检查内容:对各部门、各水管单位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监管责任清单建立、开展在建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2) 检查数量: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检查各个部门、各个水管单位项目。
明查、四不两直
1-12月
9
水利工程管理站、质量与安全监督站
水库水闸堤防和农村水电站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平南县辖区内水利系统监管的水库、水闸、堤防和农村水电站工程汛前、汛中和汛后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情况、日常运行管护情况、运行管理违规行为、工程实体安全隐患、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等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检查数量:水库工程抽查不少于20座、水闸工程抽查不少于10座、堤防工程抽查不少于3处、农村水电站工程抽查不少于3座。
明查、四不两直
1-12月
五、河湖管理
10
河长制工作站
河湖管理及河湖“清四乱”监管
(1)检查内容:对重要河段“四乱”问题整治情况进行明查暗访和河湖划界及岸线规划推进情况进行帮扶指导。
(2) 检查数量:每个乡镇检查不少于1次。
明查、四不两直
3-12月
11
全面落实河长制督查
(1)检查内容:全面落实河长制督查。
(2) 检查数量:对每个乡镇开展1次。
书面和实地督查
6-12月
12
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检查
(1)检查内容: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2)检查数量:每个乡镇开展至少1次。
书面和实地督查
4-12月
六、水土保持
13
河长制工作站水保股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
对县本级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县本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情况进行全覆盖检查。
(2) 检查数量:县本级在建设生产建设项目。
明查及遥感检查
3-12月
14
河长制工作站水保股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检查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检查:
(1)检查内容:对2021年度自治区财政投资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明查
4-12月
七、农村水利
15
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督查
(1)检查内容:对在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进度、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和运行管护情况进行检查。
(2) 检查数量:检查5个不同乡镇、不同供水规模的农村供水工程,每处工程入户不少于3个用水户。
明查、四不两直
5-12月
16
水利工程管理站
大中型灌区项目检查
(1)检查内容:对在建工程建设进度,已建工程运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 检查数量:东平灌区、六陈灌区2个项目。
明查
1-12月
八、水旱灾害防御
17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利工程设施水毁修复监督检查
对未完工水毁项目修复情况进行督查
明查
3-5月
18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旱灾害应对监督检查
1. 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及汛限水位执行监督检查
(1) 检查内容:结合汛前检查和汛期强降雨过程,开展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和汛限水位检查。
(2) 检查数量:4座大中型水库。
2. 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检查。不少于1个。
3.重点地区水旱灾害应对检查。根据2021年汛情旱情,组织对重点地区的水旱灾害应对情况进行检查。
明查
1-12月
九、水利防御
19
水利工程管理站
水利安全生产检查
(1)检查内容:结合水旱灾害防御检查,对各水管单位开展水利生产安全检查。主要检查安全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经费落实情况,以及应急处置机制、技术防护、培训开展等情况。
(2) 检查数量:各水管单位。
明查
1-12月
十、绩效考评
20
局绩效办
年度绩效考评目标任务落实情况检查
(1)检查内容:各部门列入年度绩效考评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对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指标数据进行核查。
(2)检查数量:局属各部门。
明查
关键词 高温干旱;水稻;影响;浙江衢州
中图分类号 S511;S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65-01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区和丘陵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5.0%、36.4%,境内有50 km2以上河流逾40条,基本上都属于山溪性河流,河道比降大,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匀,极易造成水旱灾害,历来是水旱多灾地区。
1 基本情况
水稻生产在衢州市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95 365 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1.2%,稻谷总产量643 602 t,占粮食总产量的80.8%。2013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95 300 hm2。
2013年7月以来,衢州市出现了降雨持续偏少和持续高温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7月全市平均降水量18.0 mm,较常年同期偏少90%,8月1—18日全市平均降水量7.1 mm,比常年同期偏少90.3%,2013年8月6日全市极端最高气温达41.1 ℃,打破了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40.9 ℃),2013年8月11日全市极端最高气温41.7 ℃,再破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2013年7月以来,该市出现了60余年最严重的高温少雨天气,高温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强、范围之广、降水之少、蒸发之大,均为历史同期最严重,持续的高温干旱使得全市46 393 hm2粮食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2 482万元。
据统计,截至8月20日,全市水稻受灾面积26 767 hm2、成灾面积10 887 hm2、绝收1 987 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5 132.5万元。
2 主要问题
2.1 “靠天田”受旱严重
该市水田面积89 333 hm2,属于大中型水库有效灌溉面积73 333 hm2,尚有16 000 hm2水田为小型水库和山塘灌溉面积,这部分水田,风调雨顺年份灌溉有保障,干旱年份灌溉水源紧张,农作物极易遭受旱灾[1]。全市水稻受旱灾面积26 767 hm2,相当一部分面积是“靠天田”。该市龙游县石佛乡,属半山区乡,耕地面积1 067 hm2,山地、园地267 hm2,因地势高,水源少,抗旱能力不强,铜山源水库灌区约267 hm2,占全乡耕地面积1/4,其他灌溉水源主要依靠4条小流域和54个山塘水库,其中小(一)型水库2个,小(二)型水库14个,其余均为小山塘,由于库容小,灌溉能力有限,全乡靠天田面积逾800 hm2。全乡农作物受灾面积580 hm2,成灾面积324 hm2,绝收面积104 hm2,直接经济损失逾620万元。
2.2 高温干旱造成水稻结实率下降
该市2013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73 hm2,高温干旱已造成水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截至8月20日,该市杂交水稻制种受灾面积146 hm2,其中减产50%左右的面积24 hm2,减产30%左右的面积37 hm2 [2-3]。
2.3 高温干旱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产生严重影响
高温干旱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产生严重影响,农业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动员农民,对于干旱田块,采用敌敌畏拌沙的办法控制虫量,旱情缓解后,马上用高效药剂配方补治。
2.4 水稻政策性保险未将干旱列入保险责任范围
衢州市实施的水稻政策性保险,按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水稻种植保险条款》执行,《水稻种植保险条款》未将干旱列入水稻政策性保险责任范围。
3 对策
3.1 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近年来,该市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计划2010—2018年建设38 667 hm2粮食生产功能区,截至2012年已建成17 333 hm2,还有21 334 hm2需要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据了解,该市2013年计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5 047 hm2,需投入资金27 973万元,截至8月底仅落实资金16 208万元,尚有42%资金缺口,资金缺口达11 765万元。另外,部分农田小水利,渠道遭损坏,失管失修,需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3.2 将干旱列入水稻政策性保险范围
干旱、台风、洪涝,是该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台风和洪涝已被列入当地水稻政策性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建议将干旱列入水稻政策性保险范围[4]。
3.3 加强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
水稻病虫害直接影响水稻产量。高温干旱条件下的水稻生产,蒸发量很大,在田间无水情况下,水稻病虫防治困难,应加强水稻病虫预测预报,减少因灾损失。
3.4 加强高温干旱条件下水稻生产技术研究
高温干旱影响水稻穗分化和受精结实,造成空秕率增加、结实率下降,农技人员应加强这方面生产技术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李雅坤.干旱对西南四省水稻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 陈玉萍,陈传波,丁士军.南方干旱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以湖北、广西和浙江三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51-57.
【Abstract】China's territory is vast,rivers are crisscros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for energy, It is necessary to buil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important rivers. Effective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which can ensures the life of peopl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tability, promots the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work actively in China.
【P键词】水利工程;防汛抗旱;实施措施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lood control and drought relief;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67-02
1 水利工程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问题
1.1 思想方面不重视
相关单位领导不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导致下层管理人员也不重视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工作,日常没有强调,没有专门的例会,导致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长期下去形成了一种思想僵化的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在管理中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不能规范化和具体化,处理问题时没有依据可循,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意见分歧,使得很多工作精力都浪费到统一意见、问题沟通等环节,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很多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意见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但是下级落实却出现了问题,一拖再拖,错过了发展的最好时机,导致地区水利建设滞后,跟不上时展的节奏。
1.2 防洪标准不高
我国幅员辽阔,前期为了提供足够的水利资源和电力资源,建设了很多水利工程,其具有发电、防洪、灌溉等功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项目都比较陈旧,配套设施存在严重的老化问题,不能及时维修影响防洪抗旱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在工程建设时的局限性,导致建设标准和质量标准较低,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致使实际使用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增加了防洪抗旱的难度[1]。
1.3 资金投入不足
在对基础水利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中,资金通常都是由市级以上的财政部门予以补贴,这是维护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城市建设资金有限,而且每年的工程重点不同,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就不稳定,从整体上来分析,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2]。随着政策的改革,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是资金来源单一,远远跟不上水利基础设施的需求,这一问题长期不能解决,基础水利工程的弊端会愈加严重,而后期需要投入的资金会更多。由此可见,在此期间必须解决资金投入不足这一问题。
2 强化水利工程防汛抗旱的措施
2.1 提高防治意识
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得知,当遇到相同等级的水旱灾害后,具有防汛抗旱准备、抗灾意识强的地方,受到的损失是最小的。与之相反,如果防汛抗旱意识差,那么其经济损失就大。由此可见,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减灾、抗灾意识非常重要,要求当地居民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水旱灾害问题。另一方面,洪水的毁灭性、突发性非常强,一定要提高防灾意识,增强防治洪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使用不同的宣传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从思想上提高防灾意识,并且对其加强培训,掌握抢险救灾自救的基本知识,做好全方位的防汛准备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深入防汛一线,对各项责任进行监督和指导,抓紧落实,从根本上重视防汛备汛工作,强化实际的工作责任。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区域建有很多水利工程,大都是在建国之前建设的,具有较长的历史,之前进行水利工程修建过程中,由于缺乏大型机械设备,导致前期的基础工程都是由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建设,无论是前期的建设还是后期的维护维修,都是进行简单处理,不仅材料有限,同时也缺乏先进的技术。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很多功能设施都已经老化,再加上设施配套不齐全,很多老化的水利设施已经不能使用。如果不对其加强管理,水利基础设施老化程度会更严重,老化速度会加快。因此要对水利规划进行科学的编制,有一定的项目指标,在规划过程中,要到现场进行勘察核实,审批通过后才能进行施工建设。与此同时,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也要走制度化的道路,遵循投入资金少,减少对人力物力的使用,降低维护成本,最大化的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保证其作用的正常发挥,同时也不能出现严重的破坏,如果出现了,要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资金有了保障,管理水平有了提升,明确主要的管理责任人,然后按照制度执行,就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做好基层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3]。
2.3 将减灾工作纳入发展战略规划
农业经过多年不断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很多农业生产资源,但是其快速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说农田水利工程就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基于这一理论,我国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将减灾工作纳入发展战略规划,在整个城市、经济、国家发展中,完善当地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对配套的防涝抗旱工程进行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同时,保证农民的实际经济利益,符合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如果地区的水利工程设施都已经完善,人们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田地的扩大,或者对土地进行平整,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道路的修筑、土壤的改良和整修田间灌排渠系统,让国家建设的水利工程和社会建设的配套工程结合到一起,发挥出更大的防洪抗旱价值。
2.4 注重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快速的发展,在重大的经济转型中农田水利工程面临很多问题,这是发展的结果,但是相关专家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国家投资,研究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先进技术[4]。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进步也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在防洪抗旱工作中,也要对工作进行近期和远期的规划,组织相关单位和研究所进行这方面的技术攻关,对研究出现的科学成果进行实际验证,如果其防洪抗旱功能得到验证,那么就要大力的推广使用,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
2.5 以防为主,综合治理
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地区如果出现水旱灾害,一定和当地的水利、气候、生态、社会经济情况有关,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必须建设新型的水利水电工程,有效控制水利灾害的损失,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有效调整水资源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科学分析形势,建设防洪减灾体系,在做好防护工作时,还应该做好避灾、减灾方面的工作。
3 总结
通过以上对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措施分析,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广泛,而且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众多,在建设时和所有的农民都息息相关,因此要发动大量的劳动力来参与,进行道路修筑、土壤改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统,和国家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提高防洪抗涝的整体性。在以后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上述五点进行处理,强化工作落实工作,稳步推进我国防洪抗涝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开峰,戴飞.浅谈淮委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管理[J].治淮, 2016(4):7-8.
【2】王向军,武芳,杨名亮,等.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进展和管理经验[J].中国防汛抗旱,2016(3):8-11.
关键词:临邑县水利建设 存在的问题对策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Linyi County status and problems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y's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which seeks to explo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made a preliminary thinking.
Keywords: Linyi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79 21 文献标识码:A
临邑县隶属山东省德州市,地处鲁北平原,德州市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1′46″—117°03′16″,北纬36°59′45″—37°31′34″。南北长58.5km,东西宽30km,东与禹城市、平原县、陵县为邻,南与齐河县隔徒骇河相望,北与临邑县搭界,西与济南市济阳、商河县接壤,土地面积101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8.64km2, 降雨受季风气候影响,呈现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的特点。根据临邑县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7.9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深高达1320mm,水力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建国以来全县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控制水旱灾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以灌溉、防洪、供水为主的水资源保证体系,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初步解决了部分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 现状
1.1水利设施得到改善
近几年,国家加大水利工程投入建设,三年完成小农水工程,开展节水农业建设农田灌溉,机井小提灌为补充渠、塘、库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灌溉网络。截止2012年底,全县建成小提灌217处,机井1597眼,保灌面积达到1.97万hm2,累计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47万hm2。
1.2农村人畜饮水得到解决
农村人饮解困工程是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有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52处,累计解决42.14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占全县总人口82%,受益村庄819个,为彻底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现在正在修建利民水库,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1.3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改造提升
以河道治理工程为重点,加快防洪保安全工程建设。完成引徒总干治理、春风河堤防加固工程、禹临河、临商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30.15km,新修河堤13.145km。确保了河流两岸村庄和公路的安全,改善了投资环境。
1.4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以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改造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25km2,其中整地改土面积9219hm2,建设经济林244hm2,乔木林 3108hm2,灌木林12.11 hm2,农田林网1142.07 hm2,完成拦河闸29座,建成水土保持淤地坝1座,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2 存在的问题
2.1河道淤积严重,排水能力显著降低
根据近几年河道测量资料与设计断面比较,县内各主要河道淤积严重,过水断面减少23%,实际流量较设计流量降低16%,水位抬高0.1~1.2m。淤积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河坡坍塌引起的淤积,约占总淤积量的50.3%左右;二是面上水土流失,其淤积土方约占总淤积量的34.6%;三是黄河水入河,其淤积量约占15.1%。
2.2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修建年代较早,部分水利设施老化,效益发挥不佳,部分渠道年久失修,跑水漏水严重。导致部分耕地供需矛盾突出,不能得到保灌,而且提高了用水费用,增加了成本。
2.3水系尚需进一步连通
防洪排涝工程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历史原因,水系尚未完全连通,致使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如临邑县德惠新河与马颊河区间西部有四分干连通,中部虽有向阳沟和尹家洼沟两条主干沟但均是河道末端未与德惠新河与马颊河连通,造成排水不畅,东部还没有一条纵向干沟。此种情况在德惠新河与徒骇河区间也存在。
2.4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
由于沙河故道在我县境内穿过,长达26公里,占地1.2万公顷,沙河沙土深厚,一遇大风就将河道堵塞,水土流失状况没有得到彻底防治,县内主要的三大河流(德惠河、马颊河、徒骇河),近年来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较差,灌溉、人饮等环境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5管理机制不健全,水资源分配利用监管不足
水管单位定性与其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国家虽然有水管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但目前由于地方财力不足,补贴无法兑现,水利单位只能维持简单的运行,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3 对策分析
3.1加强宣传,依法实施水资源管理
进一步加强《水法》、《水保法》、《防洪法》等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严格落实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评价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等管理制度。加大日常巡查和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查处和制止违规建设行为,防止无序开发水资源,侵占河道水域等行为,严禁无证取水,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破坏植被和乱堆乱放阻碍河道行洪的行为。巩固水资源的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和河道治理成果,推动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规范和监督许可行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3.2优化管理体制,促进水管体制改革
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加快水利事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统一调度、依法经营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形成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土工程管理体系,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融体系,面向市场优化组合的资产管理经营体系。努力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灌区村社民主协商、供水单位准市场化动作、用水户自主参与的灌区基本管理框架。全面加强水管单位的管理做好节能降耗、提高效益的文章,增加灌区收入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确保水管单位良性循环。
3.3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关注民生
解决民生水利,提高水利协调发展能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这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一是以人为本,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是关系民生问题的大事,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把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用水质量,改善生产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二是抓好防洪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县地形复杂,加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每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防洪保安的形势十分严峻。以确保堤坝不决口、城镇不进水,不出现人为灾害事故为目标,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防汛岗位责任制。三是加大灌区挖潜改造力度,满足群众用水需求。针对灌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无法满足群众用水需求的现状,抓住国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大项目建设,狠抓灌区挖潜改造及节水工程建设。
(一)基本原则。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着力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坚持立足实际、按需发展,兼顾政府财力、物力和人力,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应急队伍组织体系和联动机制建设,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队伍体系。
(二)建设目标。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在全市基本建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体系。即到年底,建成市、县、乡三级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防汛抗旱、危险化学品(矿山)、气象和地质灾害、公共卫生、水上搜救、公用事业保障、森林消防、重大动物疫情、突发农业灾害、突发事件信息员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应急队伍得到全面加强,重点企业单独建立或联合建立相应行业和领域的专项应急队伍,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应急救援能力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重点和任务要求
(一)全面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市、县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分别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建,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集公安、安监、卫生、民政、交通、环保、质监、建设、气象、地震、民防及驻军、武警等优势专业力量,建立“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处置工作。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承担消防工作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协助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
2.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建。乡镇(街道)要整合现有力量,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基层警务人员、消防人员、医务人员、保安员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组织下,发挥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就近优势,开展先期处置工作。主要是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转移安置人员、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
3.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新区、市科教创业园区及各县(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组建。集开发区(工业园区)公安、消防、环保、建设等专业部门人员、重点企业及单位技术人员和基干民兵,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承担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任务。
(二)建立健全专业应急队伍体系
在全面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专业应急队伍,具体由相关部门或单位牵头负责组建。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防汛抗旱队伍。市、县(区)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牵头负责,组织水利、农业、国土、气象、交通、环保、卫生、水文等部门人员,以及基层民兵、预备役人员、水利技术人员、村(居)民等人员参加,针对水旱灾害常发地区和重点流域,组建市、县、乡三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要地段的村(居)委会,组织本地村(居)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村(居)抗旱防汛队伍。对水库河道以及洪灾易发地段,县、乡、村防汛抗旱队伍,要做好汛期的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并加强平时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努力把隐患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培训演练,做到有汛防汛,有旱抗旱。
2.危险化学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安监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公安消防、经信、质监、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人员,以及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专业人员参加,组建危险化学品(矿山)市、县两级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安监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大型矿山、重点危险化学品单位建立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要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在发生事故时及时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平时开展或协助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3.气象、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市、县(区)气象、国土资源部门分别牵头负责,组织乡镇(街道)、村(居)干部和有经验的相关人员组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应急队伍。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达预警信息,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做好台风、强降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防范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参与当地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以及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地质灾害应急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类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监测预警和群防群控,组织灾害隐患点排查,划分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开展防范知识宣传,报告隐患和灾情等信息,组织遇险人员转移,参与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容易受气象、地质灾害影响的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组织单位,要在气象、国土资源部门的组织下,明确参与应急队伍的人员及其职责,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4.卫生应急队伍。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根据本行政区域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市、县、乡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完善专家库,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核与辐射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组织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市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
5.水上搜救队伍。市、县(区)交通海事部门牵头负责,整合水上搜救应急资源,组织公安、消防、安监、海洋渔业、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人员和专业技术力量,组建市、县两级水上搜救队伍。水上搜救队伍在当地水上搜救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水上搜救活动。在船舶、设施、航空器及其人员从事水上水下作业活动,发生或可能发生人员遇险、水域污染等突发事件时,搜寻救助遇险人员,控制、减轻水域污染等危害。
6.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市、县(区)政府各主管部门协调辖区相关运营单位设计、施工、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分别组建市、县两级8支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经信部门负责组织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企业组建通信保障应急队伍,负责组织供电公司、供热公司组建电力保障应急队伍和城市供热保障应急队伍;水利部门负责协调环保、卫生、自来水公司等组建城市供水保障应急队伍;建设部门负责组织相关运营企业组建城市排水保障应急队伍、天然气供应和管道泄漏应急队伍;交通部门负责组建城市交通保障应急队伍;城管(环卫)部门负责组建市容环境保障应急队伍。8支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各负其责,必要时联合行动,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抢险救援任务。
7.森林消防队伍。市、县(区)林业部门牵头负责,针对森林防火任务重的地区、林(农)场、森林风景区等,组织辖区乡镇、村(居)委会、林(农)场干部职工,组建市、县(区)、有关乡镇及重点林(农)场森林消防队伍,并与公安消防、当地驻军、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森林消防力量的联动机制。森林消防队伍主要任务是开展森林火灾的隐患排查、先期处置、信息报告工作,配合开展扑灭火和组织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
8.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市、县(区)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组织畜牧兽医、海洋渔业、卫生、公安、工商、质监、林业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组建市、县两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畜禽、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
9.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队伍。市、县(区)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组织气象、水利、林业、海洋渔业等部门管理人员、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组建突发性重大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应急队伍。要加强基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做好防治药械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10.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负责,依托现有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村(居)委会干部、基干民兵、应急志愿者等组建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信息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和调查评估等工作,参与隐患排查整改、预案制订、应急处置和科普宣传。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三、主要措施和保障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规划。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是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建设方案,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要合理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数量和规模,明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队伍资质认定管理,保持队伍相对稳定,提高队伍应急能力。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大对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力度,积极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落实应急队伍建设规划、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公安、国土、交通、建设、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民政、卫生、安监、海洋渔业、气象、电力、通信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各乡镇(街道)、县(区)工业园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及县(区)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要报县(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新区、市科教创业园区应急队伍和市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要报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强化经费保障与装备建设。各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拓宽应急救援队伍经费渠道。危险化学品(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演练工作经费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在矿山、危险化学品工业集中的地方,当地政府应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库,按标准配置专业器械设施、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重点配备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严格装备管理维护制度,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建立大型专用设备统筹调用征用机制,实现应急资源共享。各企事业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装备建设,满足应急需要。
关键词: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危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human development. Coordinating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keep with the natural relationship. Water and soil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living things thrive, basic resour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sectors profession,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world, promoting the natural ecosystem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the soil erosion in China, and the soil erosion hazards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Keywords: soil ero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hazard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
一、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
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而且强度大、侵蚀重,再加上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土地荒漠化、盐硷化面积也不断扩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一80%,且多暴雨。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是我国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被,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
(二)人为因素: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草原超载过牧,以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而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这些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走6一15t氮,10-15t磷、200-300t钾。
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且愈演愈烈。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泥,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
(四)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导致水库被迫报废,成了大型淤地坝。
四、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一)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冶坡与冶沟相结合,以冶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示范引导,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加大行业监管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强化造林治理。
【关键词】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原因
一、引言
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鄂尔多斯地台上的一个典型区。该黄土堆积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气候特殊,降水稀少而且分布不均,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该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陇东黄土高原现存的三个面积较大的塬面――董志塬、枣胜塬、长武塬的面积均明显缩减。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第一,造成了农田的跑水、跑土、跑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形成“三跑田”;第二,大量的泥沙被冲入河流,淤积河床,而且还加大了黄河下游的含沙量;第三,水土流失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居民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而研究水土流失的现状,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气候
该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各气候要素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或递增,同时兼具垂直气候变化特点。该区大部分气候干燥,旱灾频繁;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冷热季节明显,气温温差大,日照时数较长。
(一)光照
该区光照充足,太阳年总辐射为460.5―586.2千焦/厘米2,年日照时数1600―2700小时,作物生长期日照时数1300―2100小时,大于0℃的有效辐射在188.4―211.9千焦/厘米2。
(二)温度
该区属于暖温带,但是由于海拔较高,大部分地区实际温度低于同纬度地区,年均温在4.0―11℃。随海拔变化,气温呈递减趋势。在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8.0℃以上,六盘山区年均温在4.0℃左右。冬春时节多大风天气,气温随之降低。
(三)降水
该区年降水量为184―637mm,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都极不均匀。具体分为两点:①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呈规律性递减,但是沿河谷、川道向山地随海拔升高而呈增高趋势。年均相对湿度在46%―71%之间,变化规律与降水量变化规律一致。而干燥度则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在0.7℃―3℃之间。根据该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可以将全区由南到北划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地带性气候区。②时间上,该区年内分配不均,冬季降水量很少,仅占年内降水量的1%―3%,而7―9月降水量占到51%―68%。通过对平凉纸坊沟流域1995―2003年的降水资料分析,该区平均年降水量为529.6mm,降水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1.5%。年降水量变差系数为0.21,偏差系数为0.357。
(四)植被
该区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地表景观主要为稀疏草原。由南向北随气候条件的变化呈现为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天然林植被较少,分布零散,且多为旱生型和中生型,主要分布在陇山和子午岭等部分地区。大部分地区为近年来新植的人工林,面积较小,次生林造林率还较低。本区植被稀少,与水土流失严重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地区已经草原化,主要树种有辽东栎、白桦、山杨等,灌木有柠条、枸杞、黄蔷薇等;草本植物有本氏羽茅、闭穗、白草及蒿类。
(五)土壤特性
本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土。黄土有着自己特有的性状和特征,在土壤中明显有别于其他土壤。黄土在该区的特性主要表现有:①黄土具有多孔性和多洞性,孔隙度大,在40%―50%之间,具有很强的吸水和透水能力,故有“海绵体”之称;②黄土的透水性在连绵阴雨的情况下,有所增大,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可达2cm3;③黄土垂直发育,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④黄土具有沉陷性,由于黄土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因而使黄土遇水不断地失陷、崩塌。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在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子和人类不合理开发等人为因素的交织下,该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在自然因子中,黄土的性质和特殊的气候是主要因子;在人为因素中,过度垦殖和滥牧滥樵是主要的因素。具体可以在两个大方面来看,在自然方面:①表层土壤多为黄土和沙地,由于黄土性状特殊,易导致沟头延伸,沟岸扩张;沙地松散、植被稀疏、干旱少雨等,都使得黄土极易被侵蚀;②该区大部分地区,沟深坡陡,地面起伏大,也易导致水土流失;③植被稀疏,覆盖率低,而且降雨集中在7―9月,多暴雨、强度大,是造成侵蚀的直接原因。 在人为方面: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陡坡开荒,乱砍滥伐森林,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形成恶性循环;②工矿建设与油田开采、传统的生产观念等,都是其原因。特别在畜牧业中,传统的养畜观念和习惯盛行,导致采食过度,践踏严重。现在该区植被覆盖率不足10%,而且破坏严重;③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高达65%,林牧业脆弱。
陇东地区水土流失由来已久,其危害和后果主要有:①流失地区生产力下降,导致贫困,加剧了人地矛盾,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用地面积减少,是其客观直接原因;②淤积下游河道,引发水旱灾害;③严重危害工况、交通、城市安全,影响农业生产;④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环境问题突出,破坏生态平衡,自然承载力下降。
【参考文献】
再过十七天就进入主汛期了区委、区政府在全市防汛工作会后就立即组织召开我区地质灾害防治暨防汛工作会议,今天已是进入汛期的第十四天。其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省市地质灾害防治暨防汛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形势,研究措施,明确责任,安排我区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及防汛工作。根据会议布置,就2011年全区防汛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掌握形势。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思想
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大家知道。十年九灾,因此,抗灾保安全、抗灾夺丰收、抗灾求发展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也松不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牢牢掌握我区实际区情,努力建设防汛抗旱体系,带领全区广大军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涝旱灾。特别是去年的723725洪灾,更是攻坚破难,奋勇抗灾,胜利抗击了回龙河、南河特大洪灾,胜利处置了嘉陵江洪峰期囤船险情,胜利处置了嘉陵江市城区喜来登段堤防险情,胜利抗击了辖区内多处泥石流地质灾害,极大地减轻了灾害损失,确保了人民生命财富平安,夺取了抗洪救灾伟大胜利。当前,又进入了汛期,从各方面的情况看,今年全区面临的防汛抗旱形势非常严峻,必需予以高度重视,必需作好防大汛抗大旱的各项准备。
(一)今年的气候复杂多变。极端灾害性天气频频发生。去年“723725短时强降雨,不只次数多,而且强度大,个别地方降雨逾越历史记录。今年5月9日,区普降中到大雨,南河流域因张坝短时强降雨98毫米而导致南河水位快速上涨。这进一步标明今年我区气候复杂多变,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率增大。另据水文部门预测:今年嘉陵江上游出现暴雨的频率加大,局部灾害性暴雨洪水呈现的可能性增加,清江河洪水趋势为中高洪水,嘉陵江干流为中等洪水,不排除个别小流域发生区域性大洪水的可能。
(二)影响我区防汛抗旱的有利因素逐步增多。首先。洪水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极易造成小流域大洪水,一遇较大强度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各类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第三,受地震灾害影响,山体松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诱发因素较多,其严重危害和影响继续时间长。第四,灾后重建任务重,汛期在建工程依然较多,情况特殊,形势复杂,防汛压力突出。
(三)从水情和抗旱能力看。区的基本特征。干旱直接影响农业、农村生活用水,大旱年份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是非常严重。区干旱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资源性缺水,尤其是遥远山区缺水问题更为突出,而且干旱对粮食生产构成直接威胁。二是工程性缺水。区内没有小(二)型以上的骨干水利工程,人饮工程分布密度小,辐射人口低,农村集中供水保证人口较少,加之人饮水窖数量少,特别是遥远山区农户多数没有水窖,遇到缺水年份最易发生人畜饮水困难。
区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总之。防汛抗旱抗灾是一项临时而艰巨的任务,任何时候都必需高度重视、紧抓不放、全力以赴。而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有利因素很多,形势更加严峻。各级各部门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各种麻痹侥幸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上来,多看问题,多看困难,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不动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有汛无备,牢牢掌握防汛抗旱的主动权。
二、突出抓好今年防汛工作重点,明确目标
要立足防大汛、救大灾,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把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平安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强化监测预报、指挥调度、工程措施、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的防洪平安,确保中小河流、水库、山坪塘平安度汛,努力把山洪地质灾害危害降到最低水平。抗旱方面要切实做到管好用好水利工程,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尽可能利用雨水资源,全力保证干旱缺水地区群众用水平安,不得因缺水出现人畜死亡,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为确保以上任务落到实处,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汛期检查和汛情预测预报。险情隐患是防汛工作的大敌。汛中少担十分忧。各地要加强对辖区内的平安检查,对有问题的堤坝、排洪渠道要逐项研究、制订出具体除险方案,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督促限期搞好除险整改。汛期内,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地演讲当地雨情、水情、灾情,不得迟报、误报、瞒报,这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富的大事,必需不折不扣地执行。
(二)狠抓水利工程平安度汛。水库山坪塘等蓄水工程平安度汛平安始终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需做到一要加快震损水库、病险水库整治力度。确保水库运行平安。二要落实水库平安管理责任制,完善水库平安巡查制度和领导监管责任制,加强日常管理工作,明确水库管理平安责任第一责任人。高水位和暴雨天气时,巡查人员要加强巡查,一旦发现隐患和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启动预案,做到防汛通信、交通疏通、防汛抢险队伍到位、设施到位、领导到位。三是严格执行水库控制运用计划,正确外理好水库防洪、发电和蓄水的关系,严禁汛期擅自超蓄。四是水库下游的城镇、村社要认真落实主动避险、提前避险预案,一旦有可能出现较大险情,要立即组织受威胁群众提前避险,坚决杜绝因水库、山坪塘垮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坚决实现规范内洪水不垮坝、超标准洪水不死人的防汛目标。各类水库汛期必需服从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指挥和监督。
(三)着力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易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的地区要抓紧完善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预案。特别是易遭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的乡镇、村社,汛期要落实专人值班,密切监视汛情,一旦出现局部强降雨,上游要立即通知下游,及时启动相应预案,迅速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最大限度地防止人员伤亡。要广泛宣传普及避险知识,对受山洪威胁、山体滑坡隐患区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村社群众,要切实加强自救互救知识教育,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增强自救逃生能力。
(四)着力抓好江河洪水防御。清除河道障碍是还道于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措施。因灾后重建需要,全区设置了多处河道采砂点,致使河道“千疮百孔、障碍横行”去年汛期我区开展了河道采砂整顿,今年按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安排,区又集中一个月时间开展了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对采砂造成的尾堆、深坑进行了平填,对侵占河道行洪断面进行了整改,但仍有个别地方整改未到位,根据《防洪法》规定,为确保河道平安度汛,影响行洪的采砂点,必需于5月31日前完成整改任务,留足行洪断面。对江河中的采砂船、营运船、餐饮船、渡船、渔业船只等要逐船落实防汛责任人和防洪预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不漂移、不出现险情。这是区委、区政府的一项硬任务,必需坚决完成,不折不扣执行好。对城区河道、排洪沟渠内乱倒垃圾,占用行洪设施的典型事件,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置,限期整改,不留隐患。
(五)着力抓好城镇及居民安排点防汛安全。城镇防洪历来是防汛工作的重点。要切实加强对城区周边水系的治理。健全防洪体系。特别是对一些隐患突出的重点部位,要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及时消除各种平安隐患。居民安排点防汛安全是一项民生工程,一是加强安排点的周边环境治理,确保达到防汛平安规范;二是加强安排点的防汛、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治,确保度汛平安;三是安排点要事先落实好人员平安转移路线、集结地点以及报警信号,将责任落实到有关单位、社区,宣传到各家各户,确保超标准洪水到来时按规定线路有序撤离。
(六)做好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的准备。要把防汛抢险物资准备作为一件大事、急事来抓。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调配合理,备齐备足,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重点水库、堤段、险工险段的抢险物资,要抓紧运抵现场,以备抢险急需。对已储备的物料,要加强管理,规范堆放,不得挪作它用,确保一旦需要,能调得出、用得上。通讯也是防汛抗洪的物质基础,必需重视防汛通讯建设,要确保一旦出险,信息能够及时传送,这里强调一下,各乡镇(街道)区防指成员单位要在防汛值班室内配置电话和传真,保证语音、文字信息及时传送。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加强和空虚防汛抢险队伍,明确人员职责分工,分层次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实战演习,提高防汛抢险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军民联防,警民联防,互通信息,并肩防汛,共同构成防汛抗洪的中流砥柱,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七)提前做好抗旱各项准备工作。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加强抗旱准备工作,做到主动抗旱、科学抗旱。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避旱农业主动避旱。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避旱作物,广泛应用节水抗旱新技术,提高抗御旱灾的科学技术含量,尽最大努力降低农业损失。一方面要积极主动防旱抗旱,提早做好抗大旱的准备。要根据气象预报和工程状况,确保平安的前提下,做好水库、塘坝的蓄水保水工作;大力发展抗旱服务组织,发挥专业抗旱队伍的突击队和先锋队作用,通过抗旱服务,为农户排忧解难,以减轻干旱灾害的损失;抓紧水毁灌溉设施的修复和抗旱机具的维修颐养,务必做到一旦需要,就能充分发挥抗旱减灾作用;发生旱情要妥善处置好工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的矛盾,优化调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优先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平安。
三、落实责任,加强领导。坚决夺取防汛抗旱伟大胜利
(一)强化领导。关键是要加强领导,要把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各项责任制落实到防汛抗旱工作的全过程,以严格的防汛责任制来促进防汛抗旱工作效果的整体提升。要围绕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形成多级防汛指挥网络,为防汛抢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健全职责,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和工作到位。一旦发生洪灾,各级领导要及时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根据预案,现场组织指挥抢险,把确保人员平安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