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展临床护理研究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优质护理;妊高症;产后出血;护理;应用效果
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充分结合患者临床特征,以患者为中心所开展的强化护理模式,相关研究显示,通过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妊高症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为进一步明确优质护理对此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50例合并妊高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开展优质护理的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产后出血合并妊高症的产妇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5例)与开展优质护理的观察组(25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为(27.91±2.66)岁;孕周37.00~41.00周,平均孕周为(38.82±0.98)周。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为(27.32±2.96)岁;孕周38.00~40.50周,平均孕周为(39.24±0.86)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相关体征监测,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产后出血症状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分娩完成后的24h内,严格控制探视人数,确保产妇充分休息,可将新生儿带动患者面前,指导新生儿允吸,促进催产素分泌,利于增强宫缩。(2)患者出现产后出血后症状立即汇报医师,并观察出血量、颜色、性状。在医师到来前准备改好治疗所需的器械、设备及药品。并对患者进行子宫按摩,促进宫缩。(3)出现产后出血后,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心理,使内分泌紊乱,血压失控,增加危险。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打气,例举成功治疗案例,增强信心,还可告知新生儿状况,激发患者母爱力量,战胜恐惧。
1.3观察指标
将50例患者分成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5例)与开展优质护理的观察组(25例),对两组患者经各自方案护理后,包括24h出血量、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出血量测量采用被血浸透的敷料、毛巾重量和分娩前敷料、毛巾重量的差。护理满意率通过护理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共设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几个选项,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后24h平均出血量为(562.48±46.88)ml,低于对照组24h平均出血量(689.52±58.9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非常满意16例(64.0%),满意9例(36.0%),一般1例(4.0%),无不满意患者,总满意率96.0%。对照组中,非常满意8例(32.0%),满意10例(40.0%),一般4例(16.0%),不满意3例(12.0%),总满意率72.0%。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妊高症是产后出血的重要诱因之一,合并妊高症的产后出血患者病情凶险,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时采取止血治疗措施。除此之外,配合科学的护理方案也是救治的关键。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紧贴患者临床特征,以患者为中心的强化护理模式,相关研究显示,通过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妊高症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产后24h出血量为(562.48±46.88)ml,护理总满意率96.00%;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产后24h出血量为(689.52±58.96)ml,护理总满意率72.00%。观察组产后24h出血量及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也与国内同类研究[8]的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对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患者开展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提升护理满意率,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丽,宋义菊,王倩,等.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1(B5):224.
[2]付瑞菊.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特点[J].中国实用医药,2016,12(11):266-267.
[3]杨小艳.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152-153.
[4]张宇.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1(11):266-267.
[5]王艳华.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3):75-76.
[6]于殷兰.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3):156-156.
[7]廖爱娇.对妊高症合并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5):53-54.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肠胃炎;依从性
急性胃肠炎为胃肠黏膜的一种急性炎症疾病,患者常存在腹泻、腹痛等多种症状表现,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需要开展尽早的治疗以及对应的护理服务,进而提高其预后质量,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急性肠胃炎患者归入指标统计资料,评价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急性肠胃炎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7年3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74例急性肠胃炎患者纳入数据值分析资料,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1.36±2.54)岁;观察组平均年龄(31.42±2.33)岁。纳入标准:患者经由临床诊断存在急性肠胃炎;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存在沟通障碍;患者存在精神异常。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服务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给予用药方面指导,实行常规健康宣教等。
1.2.2观察组实行优质护理服务(1)环境优质护理服务:维持病房空气较为清新,定时对病房消毒,摆放少量绿色观赏植物,放置鱼缸等。(2)心理优质护理服务:和患者交谈的时候保持微笑,详细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等,纠正其存在的不正常认知,实行针对性心理方面疏导,缓解患者负面心理。(3)饮食优质护理服务:急性期患者建议多吃流质饮食,比如白粥等,不可进食较为生冷以及过于油腻的饮食;症状消除后,建议患者多吃软质以及半流质饮食,不可进食含脂肪较多、含蛋白较多的饮食;(4)对症优质护理服务:指导患者在规定时间内用药,如果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腹部疼痛,可在医生嘱咐下采取解痉药物缓解疼痛;若患者体温≥38℃,可在医生嘱咐下采取药物降低体温,并嘱患者多喝温水;若患者出现脱肛,隔纱布实行局部按摩,排便之后采取凉开水清洁等。
1.3观察指标
评价护理服务前、后的焦虑程度及抑郁程度,同时评估护理干预服务的依从合计率。判定标准: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焦虑程度实行评价,分数越小则代表患者焦虑程度越轻[2]。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抑郁程度实行评价,分数越小则代表患者抑郁程度越轻[3]。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护理干预服务依从合计率采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焦虑程度、抑郁程度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服务前、后的焦虑程度比较
护理服务前,两组患者焦虑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服务后,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优于护理服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焦虑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服务前、后抑郁程度比较
护理服务前,两组患者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服务后,两组患者抑郁程度明显优于护理服务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抑郁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服务依从合计率比较
护理服务后,对照组护理服务不依从人数为10例,护理干预服务依从人数为27例,护理服务依从合计率为72.97%(27/37)。观察组护理服务不依从人数为1例,护理服务依从人数为36例,护理服务依从合计率为97.30%(36/37)。观察组护理服务依从合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49,P=0.003)。
【关键词】缬沙坦;高血压;针对性护理;临床效果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缬沙坦为治疗该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工作中,辅以针对性护理,能够起到提升治疗效果的作用[1]。本文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本科收治的32例高血压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得出心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本科收治的32例高血压者为研究对象。经诊断,患者符合我国卫计委最新制定的关于该疾病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对象:肝肾功能不全者、非药物治疗者、左心房内镜>55mm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瓣膜性心脏病者、精神疾病者、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2]。患者知晓实验过程,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现结合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6例。对照组男11例,女5例。年龄42.21~81.22岁,平均年龄(53.26±9.32)岁。观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43.25~82.63岁,平均年龄(54.28±9.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使用缬沙坦开展治疗。将剂量为80~160mg/d的缬沙坦类药物(缬沙坦胶囊)为基础用药。每天早8:00口服1次,半个月后,倘若血压控制不稳(>140/90mmHg),将剂量调节至160mg/d。结合患者实际血压情况,连续观察1个月,治疗时间共计1年。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1.2.2.1开展针对性临床宣教
护理人员除却正确执行医嘱外,还应当对患者开展针对性临床宣教。鼓励患者以积极态度面对自身疾病[3]。增加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次数,以尽快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特别是患者病重时应当使用有效方式,消除患者不良心理,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护士还应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前后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患者文化水平,为其普及与高血压相关的医学常识[4]。为了更有效的观察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在其使用动态血压检测设备前,应检查设备在性能完整性、患者使用舒适性等。告知患者切勿挤压以及碰撞设备,以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积极观察患者使用药物后反应,重点查看是否咳嗽,血管性神经水肿等不良现象,若存在,应第一时间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1.2.2.2基础护理
以半卧式、高床头为休息。护士记录好患者24h内液体出入水平,并为患者讲述作息规律、清淡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的必要性。以免发生血压波动。遵循医嘱对患者使用强心药、扩张血管药以及利尿剂。限制液体用量,减少食物中食盐含量,结合患者病情,给予氧气[5,6]。
1.2.2.3特殊护理
患者应以最小剂量开始使用缬沙坦接受治疗。值得说明的是,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心功能暂时性恶化现象,对于此,护士应当准确评估心排量,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注意记录心力衰竭(心衰)者早期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4h监测1次。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周围血管灌注不足现象,例如脉数、出汗情况、皮肤温度降低的等,是否存在右心衰加重体静脉充血征象,例如颈部静脉怒张、肝脏体积增大等。准确记录患者尿量若<30ml/h时,应当通知医生[7]。持续观察患者机体酸碱平衡以及电解质情况。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SBP、DBP)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SB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BP为(120±21)mmHg、DBP为(95±7)mmHg,均低于对照组的(136±21)、(101±9)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患者需终身服药,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缬沙坦为一种选择性AngⅡ受体拮抗药物[8]。其能够选择性的作用在该受体AT1亚型中,降低房颤发作,缓解左心房扩大,全面改善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对于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同时开展针对性临床护理,可以起到满意效果。当患者急性发作时,保持舒适,能够全面缓解其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针对患者心境,强化心理护理力度,可帮助患者重拾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患者血压,提升生活品质[9,10]。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SB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者,使用缬沙坦治疗的同时开展针对性护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强,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鹏.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和对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临床内科杂志,2015,32(2):124-126.
[2]戚文威,刘彤,许纲,等.缬沙坦与氟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上游防治策略的研究设计.中国循环杂志,2015(3):251-255.
[3]王尽染,宋秀秀.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理的作用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263-264.
[4]何红文.心房颤动左心耳封堵术围术期护理.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1):240.
[5]杜云宏,吴森.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8):34.
[6]张爱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月刊),2015(3):24-25.
[7]张新华,骆秀云.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房颤80例疗效观察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16-17.
[8]陈绍月.穴位贴敷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6):147.
[9]徐戟.缬沙坦在老年高血压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2011,2(2):114.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174
在糖尿病临床分型中, GDM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 同时也是妊娠期合并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多在妊娠中晚期发病, 且合并严重的代谢变化, 对母婴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国内GDM发病率在近年来表现出明显升高趋势, 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予以诊治可有效控制产后并发症。连续性护理旨在引导患者树立或保持健康行为习惯, 以有效巩固临床疗效[1]。基于此, 本文观察并分析连续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干预效果, 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入组患者均为自愿参与。年龄26~35岁, 平均年龄(27.2±3.2)岁;孕周24~28周, 平均孕周(25.2±2.4)周;入组标准[2]:①50 g葡萄糖负荷(GCT)筛查结果提示为阳性;②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餐后1、2、3 h时界值分别为5.6、10.3、8.6、6.7 mmol/L。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慢性高血压、非妊娠期糖尿病史和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两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接受产科常规护理, 即在病情确诊后开展常规健康知识宣教, 治疗期间严格遵照医嘱开展糖尿病常规护理, 并在患者出院后给予合理的康复指导。
观察组同时给予连续护理干预, 并在患者出院后开展全程护理管理, 内容包括:①针对患者健康指数掌握度、心理状况、一般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要素进行分析, 制定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护理计划。②制定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处方:结合患者心理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健康需求制定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处方, 告知其定时复查以及掌握疾病知识、学会自我监测护理的重要性。③饮食指导:应指导患者掌握合理饮食诀窍, 在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免导致餐后高血糖的同时, 谨防因饥饿而产生酮体。应结合患者饮食习惯以及个人口味来选择食物种类, 并定餐定量, 但应注意留出自由度, 允许患者在规定范围内选择喜欢的食物, 提高其依从性, 但不可随意加量或者减量。随访过程中应结合患者血糖指数做出相应调整, 应以高纤维素食物为主, 多摄入豆制品以及牛奶, 适量补充新鲜水果以及微量元素。不可食用纯糖以及辛辣生冷食物, 保持饮食清淡, 不可过于油腻。④运动指导:合理运动锻炼有利于母婴预后、控制母体血糖指数, 降低患者胰岛素需求并改善葡萄糖耐受度[3]。应告知患者尽量在餐后1 h后开展锻炼, 持续时间为30~60 min, 适度运动, 以锻炼后微汗、稍感乏力、经短暂休息后有愉悦和舒适感为宜, 不可剧烈运动, 谨防流产。⑤血糖监测: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并指导患者掌握自测血糖的方法, 定期进行检测, 帮助患者学会使用血糖仪。⑥产后检测:应在患者出院后开展完整而持续的护理服务, 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出院计划, 以密切检测患者血糖指数, 控制产后并发症。
1. 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剖宫产率、产后母婴并发症情况、血糖控制情况;通过遵医行为评估表[4]评估两组遵医情况, 内容涉及合理用药、正确饮食、定期复查、正确运动疗法以及血糖自我监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遵医行为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遵医行为更优, 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分娩方式与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剖宫产率为55.0%(22/40), 空腹血糖指数
2. 3 围生期两组母婴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阶段, 妇产科临床对于GDM病例的护理多以常规方法为主, 但患者普遍缺乏依从性, 且难以观察病情, 对其病情所出现的动态变化无法予以有效观察, 因此也就难以准确判定患者病情变化。此外临床大多重视院内康复治疗与护理, 而对于出院后的康复治疗以及健康指导则有所忽视, 导致医院护理干预与家庭护理之间出现脱节, 也就无法全方位满足GDM患者多层次化的家庭护理需求。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M)演化自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TR),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古老的医疗行为,直到21世纪医学研究人员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及基础研究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病人身上,促使了新的临床研究方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转化医学的精确定义目前还在争议中,Wen-Hwa Lee将当今的转化研究定义为将在实验室、诊所、特定人群中的研究发现转化为新的临床工具,应用到临床,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英国全球转化医学中心的Bruce,美国临床决策中心的Linda,意大利Padova大学试验医学部的Mario及美国国立健康中心转化医学分部的Francesco等学者联合给出了转化医学的简化概念:转化医学代表了一种原则,即提高生物科学研究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有效性,以及帮助临床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科学研究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
2.转化医学的意义
转化医学是新兴的多学科融合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2B模式),即从实验台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从床旁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经提出立即显示了强大的推动力,国内外一些研究的快速发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个性化的治疗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化医学的研究。
3.转化医学对护理学发展的启示
3.1开展多学科协作,构建学术团队
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临床问题已经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而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护理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实践性学科,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较少。护理跨学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调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对护理独特贡献的重视,以及对新定义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课题通常只是带来数量的增加,创新性课题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3.2加强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转换
巴德年指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不仅是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学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而且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使得我国的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缺乏临床和基础都精通的人才。护理高层次人才脱离临床,不能与临床人员良好沟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将知识及研究结果及时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形成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临床护士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虽然掌握了极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再加上我国的护理学起步较晚,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缺乏科研基础知识、医学统计知识及文献检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础方法,使得我国护理研究的主题涉及面虽比较广但建树较少。因此,加强医院和医学院校的密切合作势在必行。
3.3加强护理的基础研究,推进护理临床与基础的结合
护理学的专业性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医学的进一步完善。然而,由于护理专业起步晚,科学研究基础与医疗相比还很薄弱,护理研究往往侧重于调查、心理护理、经验总结和体会等研究而缺乏基础性的研究,使护理研究难以发表影响力较大的论文,在课题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我国护理科研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正在努力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护理学也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护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与基础研究的联合,推广实验性研究,才能使护理科研具有较高的信度,推动护理医学快速发展。
[关键词] 连续性护理;2型糖尿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5-02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该症并发症较多,且病程较长,需要长期治疗和有效的护理管理,以此减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命质量。随着护理模式和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连续性地临床护理路径,可将医疗护理按照护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预期护理目的,进而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1]。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连续性护理管理,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50例,女34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49.6±2.3)岁;病程1-27年,平均(10.9±2.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空腹血糖8.3-11.2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8.0%,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连续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入院第1d 待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应收集并核实患者信息,包括一般情况、病情、合并症、受教育程度、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程度等,协助患者及早完成入院手续,并尽快完成相关检查,正确留取标本,记录每次抽血时间及尿液总量,与此同时,将所收集到的信息及相关检查结果,与临床医师、护士长汇总,共同评估患者病情,以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1.2.2 入院第2d 由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先介绍院内周围环境,再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糖尿病诱发的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使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是一种需通过终身治疗的疾病,并且在合理的护理干预下,尽可能延缓或减少并发症发生,以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的同时,对患者讲解血糖控制的标准及日常监测血糖的临床意义,使患者正确掌握监测血糖的方法,并调动患者主动监测血糖的积极性;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患者动态心理变化,对过度紧张、焦虑的患者,应给予心理指导,安抚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解除心理压力,正视自身疾病,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入院3-5d 针对患者并发症进行筛查,介绍糖尿病并发症的种类、危害、预防及治疗方法。针对目前自身病情,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向患者讲解不同类型降糖药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如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30min服用。用药后检测血糖及尿糖变化,预防低血糖反应发生,同时不可随意增减药物剂量;对注射胰岛素患者,讲解其治疗的适应症,一对一地应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使用种类及注射方法,速效于餐前5min注射,短效及预混于餐前30min注射,并做到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正确识别及有效处理低血糖反应。
1.2.4 入院6-8d 向患者介绍合理运动和控制饮食对控制病情进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饮食上,针对患者饮食习惯、喜好及病程特点,针对性地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多摄入低脂、低糖、高纤维素的饮食,保证患者科学营养进食,同时每日少食多餐,并戒烟戒酒及暴饮暴食;在运动上,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及运动耐受情况,为患者选择恰当的运动项目,合理制定运动计划,运动幅度及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佳。
1.2.5 入院9-10d 根据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自行制作设计问卷调查,以评估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1.2.6 入院11-12d 出院前,向患者反复讲解坚持治疗和必要的生活护理的重要性,并叮嘱患者日常监测血糖值,并根据患者血糖水平,正确规范用药,告知患者定期到院复查,并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当体育锻炼,多参与社会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12d后,观察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血糖变化、心理变化,及两组患者住院天数。
1.4 评定标准 心理变化评定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TX-*3〗±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和t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改变情况观察 两组经临床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较护理前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心理变化情况 护理干预12d后,两组SAS和SDS评分均得以降低,但观察组护理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住院10-15d,平均(12.5±2.1)d,对照组住院14-18d,平均(15.4±2.4)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为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在有效住院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并提高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2-3]。连续性护理通过科学且有预见性地制定护理方案,避免传统护理的任意性和盲目性,在连续性护理中按照护理计划,针对性地对患者开展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全面系统地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并提高对饮食、运动、用药、监测血糖的依从性,同时在心理护理作用下,减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改善心理状况,增进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纠纷,提高护理质量[4-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经临床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较护理前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12d后,两组SAS和SDS评分均得以降低,但观察组护理后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住院(12.5±2.1)d,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15.4±2.4)d。结果提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连续性护理干预,血糖控制效果显著,且有效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依从性,建立良好的遵医行为,进而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连续性护理管理,不但可提高护理质量,还可进一步使患者提高对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的重视,促使患者早日出院,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巧妹,谈晓轶.临床路径与护理结果输出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119-120.
[2] 陈雪芹,王俊霞,刘瑞玲,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农村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3):134-135.
[3] 沙丽,陈所仙.临床护理路径在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19-320.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外科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43-02
临床护理路径实现了医、护、技专业的结合,并进行有计划性、有时间性的工作标准、内容、结果的制定,通过该工作模式患者能够获得有效医技检查、护理、治疗。本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124例外科患者进行研究,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收治的外科病人随机抽取62人作为对照组,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收治的外科病人随机抽取62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的是临床护理路径,将两组护理问答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124例外科患者,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收治的外科病人随机抽取62人作为对照组,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收治的外科病人随机抽取62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62例患者中包括22例女、40例男;年龄范围23~42岁,平均年龄为(35.3±1.4)岁;其中23例为普外科患者、16例为脑外科患者、19例为骨外科患者、6例为胸外科患者。观察组62例患者中包括24例女、38例男;年龄范围22~43岁,平均年龄为(36.7±1.8)岁;其中20例为普外科患者、18例为脑外科患者、18例为骨外科患者、6例为胸外科患者。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方法护理,主要是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对外科疾病治疗和检查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在患者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其病情发展,并依据情况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意外情况的出现和发生。
1.2.2观察组患者护理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我院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包括:①针对外科护士开展相应培训,促进其专业护理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并保证其实现对临床路径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的掌握。②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为其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目标和相关内容的说明。同时和患者开展全面深入的沟通,耐心解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获得患者的配合促进护理工作效果的提升。责任护士以临床护理路径制定内容为依据,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例如在阑尾炎患者术后护理中,针对放置引流管患者应当先取平卧位直至其血压恢复正常,然后取半卧位以患者其切口不适感,并防止发生渗出液回流;同时还需对患者脉搏和血压进行定期检查,同时了解患者伤口是否出现渗出液流出、红肿等问题;另外还应当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手术当前需禁食禁水、第二日可食半流质食物、第三日可食软食,以促进胃肠道恢复;最后为了防止肠道粘连,可叮嘱患者在手术24小时后适当活动。对于未朝着临床路径法相变化的患者,应当仔细记录其具体情况,相关护理人员据此开展相应准备工作。对于病情发生变化患者,在记录中应当将其病情发展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体现出来,进而为之后有效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③患者入院后,护士应通过为其介绍入院环境消除陌生感。同时,护士还应当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心理护理,进而达到消除和环节患者焦虑等负面心理的目的。对于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护士应当进行耐心详尽的解答,通过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的认可和支持。
1.3评价指标针对患者住院期间开展的护理工作所作的满意度调查,调查表满分为100分,满意程度得分在85~100分之间,比较满意程度得分在60~84分之间,不满意程度得分在60分以下。患者满意度等于满意例数和比较满意例数之和除以总例数。进行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中使用SPSS21.0软件,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结果
观察组62例患者中58例满意、2例比较满意,具有96.8%满意率。对照组62例患者中43例满意、7例比较满意,具有86.2%满意率。观察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是基础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观察等内容[1]。实际的常规护理工作存在随机性较大、缺乏系统性的问题,进而对护理工作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造成影响,并引起护患纠纷等一些问题。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则能够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并具有更为便捷的护理记录方式,并能够明确指定护理目标,进而使患者获得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护理服务[2]。所以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使专业水平差距引起的护理漏洞得到避免,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3]。本研究中,观察组具有96.8%满意率,观察组具有86.2%满意率,观察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程小芹. 探索临床路径和常规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对比[J]. 中国实用医药,2014,11:196-197.
【关键字】优质护理;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护理质量;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中女性16例,男性26例,年龄26~83岁,平均(56.19±8.49)岁;研究组中女性12例,男性30例,年龄27~81岁,平均(56.09±7.28)岁。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对比分析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含饮食护理、病情护理、用药护理等;研究组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包含以下护理内容:健康宣教: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病情、家庭情况、性格爱好等,并简单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当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交谈,告知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进行解答,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家属治疗方案、治疗目的,并告知家属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临床治疗的积极作用,鼓励家属与患者多沟通,给予患者有力的情感支持,帮助患者战胜病魔[3]。心理护理:因起病急、病情危重,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性格特点与患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交谈中要充分理解、尊重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患者安慰、鼓励,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可拉近护患关系,有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护理操作时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注意询问患者主观感受[4-5]。睡眠护理:气道、口腔、鼻腔异常感觉会对患者睡眠造成严重影响,此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面罩吸氧以及鼻导管等均会导致患者异常感觉,影响患者睡眠,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鼻导管、面罩是否佩戴稳定,减少患者不适感。护理人员实施吸痰操作时,应确保动作轻柔,避免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将病房各种监护仪器的声音尽可能的调低,夜间应将病房光线调暗,各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患者进入睡眠时应避免干扰患者[6]。
1.3观察指标
应用自制护理质量评分表与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两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护理质量评分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三项,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得到的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分析
研究组护理质量平均评分为(98.26±1.03)分,对照组护理质量平均评分为(87.59±4.28)分,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2.2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非常满意为54.76%,满意为40.48%,不满意为4.76%;而对照组患者护理非常满意为35.71%,满意为67.62%,不满意为16.67%;两组患者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6例小儿肺炎患儿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9岁、平均(3.2±1.0)岁,病程2~10d、平均(3.6±0.9)d;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2~10岁、平均(3.3±1.0)岁,病程2~11d、平均(3.7±0.8)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环境护理、饮食指导、口头宣教、生活帮助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互动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如下:(1)建立健康教育小组。由护士长、4名护士、1名主治医师组建健康教育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对全体组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疾病常识和护理知识。(2)组建微信交流群。组建患儿家长微信交流群,医护人员在群内定时健康知识,并随时与患儿家长沟通交流,同时鼓励患儿家长之间联系和交流;创建小儿肺炎健康知识公众号,建议家长关注该公众号,尽量采取实名注册。(3)开展互动健康教育。①护理人员制定疾病知识宣教计划,分阶段在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上推送健康知识,所涉及的护理内容主要为护理、排痰护理、并发症预防等;②设置固定的在线咨询时间,每周至少在线答疑2~3次,每次1~2h,护理人员可在此时间段内为患儿家长答疑解惑,并了解家长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还可邀请家长在微信群中分享护理经验。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采取我院自制调查表评价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分值≥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分值<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5±0.9)、(3.5±1.1)、(4.0±1.0)d,对照组分别为(3.9±1.2)、(5.8±1.2)、(6.2±1.2)d。观察组各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62、11.645、8.091,均P<0.05)。
2.2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18例、基本满意14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6.97%;对照组:非常满意14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为72.7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3,P<0.05)。
3讨论
小儿肺炎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一类肺部炎症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内婴幼儿,其典型症状为咳嗽、气促、发热、呼吸困难等,在确诊后应立即治疗,并有必要辅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互动健康教育护理是以人本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化护理模式,非常重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的需求,具有规范性、系统性的特点,能使患儿家长积极参与到临床护理中来,对改善患儿病情具有积极作用,其护理效果已经得到了许多临床研究的证实[1]。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这与李茜[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互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应用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科学、可行,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小林.小儿肺炎护理中互动健康教育的应用意义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2):1741-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