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债务危机的后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危机的后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债务危机的后果

第1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希腊债务危机、债务、解决路径

自金融危机之后,一系列债务危机接二连三的爆发。2009年年底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将超过12%,随即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均下调了希腊评级。

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如果债务比重大幅度增加,可能面临无法偿还未来的风险,这就是债务危机。现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借入大量外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一些国家可能面临无法按时偿还未来债务的风险。

一、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源剖析

1.货币掉期交易为债务危机埋下伏笔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1)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2)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然而2001年刚刚加入欧盟区的希腊距这两项标准相差甚远。为了顺利加入欧元区,希腊求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以虚构的汇率实际借给希腊10亿欧元,从而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这构成了此次希腊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为希腊在2010年的违约风险埋下了伏笔。随着这笔债务到期,而希腊政府财政上又面临超比例的赤字,此时就进一步增大了希腊政府偿还公共债务的压力,增大了希腊政府的违约风险,造成其无法及时偿还的困境。而且不够资格的国家勉强加入了欧元区,从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中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但却没有履行自己所应尽的义务,结果不仅给欧元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且给本国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 希腊脆弱的经济结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必然会发生债务危机

如果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没有发生,或许这笔货币掉期交易永远不会被人们知晓。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希腊本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3%上升到12%。金融危机来袭后,作为其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更是受到了重创。旅游业收入占希腊全国GDP的15%,加之公共部门支出占GDP的40%,因此造成希腊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这才造成其财政赤字一路飙升的原因。

这主要归结于希腊国内的经济状况存在着结构性弊端:过度依赖旅游业、没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却实施高福利制度、市场竞争力疲软、加之腐败问题等等,让希腊财政入不敷出,唯有靠对外举债才能维持运转。债务的不断增加,经济的持续疲软无力,让希腊不堪重负,当债务增加到一定临界点,必然会出现债务危机。特别是美国的次债危机传导到希腊之后,更是让希腊经济雪上加霜,让希腊的债务临界点提前到来。财政收入的减少造成了希腊无法按时偿还2010年即将到期的530亿欧元外债,这是造成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希腊可行的道路

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途径有两方面:短期中国外举债、国内实施紧缩政策,长期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在短期中,在欧元区的框架下,主体思路是以债还债。在成本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以发国债,先在欧洲市场举债,如果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再到北美市场或者亚洲市场发债。如果成本和风险过高或者发国债仍旧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资金量,那么可以求助于欧元区及其各个国家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以低于市场的优惠利率向它们借款。对于希腊来说,无论是欧洲货币经济同盟(欧元区)、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不会任由希腊破产,短期的拯救是必然,只是方式可能不尽相同。国家和公司不一样,债权不会超越。如果希腊选择退出欧元区,那么情况将大不一样了,可以通过货币贬值、与债权人谈判等方式来缓解债务危机,不过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国内方面,由于希腊是欧元区的成员之一,要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因此只能调整本国的财政政策;外债当头,势必要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缩减政府开支,加大税收力度。在长期中,希腊在未来三年中还有将近300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要偿还,要想顺利按时还债,关键还要看其国内改革的力度、经济结构的调整状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状况。

1.希腊在欧元区体系内解决债务危机的途径

在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体系下,既无法让货币贬值,也不能调低利率或多印钞票以刺激借贷,只能依靠向外借钱来筹集资金、以债还债。在欧元区框架内,举债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行为,利率由市场来决定,即希腊政府在各个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国债,借入大量不同期限的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另一种是以协定利率和附加条件的方式向欧洲货币经济同盟(欧元区)和IMF借款来偿还到期债务。两种方式对于解决债务危机问题都很有效,但是适用于具体情况时利弊不同。

(1)在各市场上发国债会增大希腊未来的违约风险

2009年年底,希腊债务高达2800亿欧元。紧迫的是,希腊政府要在5月中旬前筹到110亿欧元,2010年要筹到530亿欧元才能顺利摆脱债务危机。

如果可以通过在各个市场上发外债来度过债务危机,那么这条路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债务国家需要考虑的是:发国债的成本和风险是否能够承受,即评估能否通过合理的市场利率借到所需的资金。当债务额度和比例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时,意味着信用风险和还债能力还处于正常可控水平,通常可以以合理的市场利率借到足够的资金来弥补债务。但是,当债务额和比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还想在市场上借到足够的资金,这时的利率将会出奇的高,信用风险将会急剧增大,还债能力会显著下降。此时还想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就变得相当困难了,而且越往前走会越困难,因为以高利率借来的钱以后还是要还的,这进一步增大了未来的违约风险,正所谓资本向来是“救急不救穷”的。对于希腊来说,其预算赤字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高达12%,而且根据测算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会更高,这种债务比例还想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债务危机,简直是太自不量力了,其结果是进一步增大了未来的违约风险。

(2)向欧元区和IMF借款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无论是求助于欧元区还是求助于IMF,都可以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信用贷款。当希腊已经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市场行为准时还债,或者希腊的债务危机给欧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此时求助于欧元区和IMF似乎变成了解决债务危机的唯一选择。

关于求助于欧元区。首先欧元区各国可能自身都难保,很难拿出大笔资金来救助希腊;其次欧元区各国政府就救助计划和救助策略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再次欧元区各国人民认为没有理由为希腊付出代价。因此只有当希腊债务危机伤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甚至整个欧元区的利益时,大家才会愿意出资帮助希腊度过难关。此时,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此才有了7500亿的欧元救助计划,不是为了救希腊,而是为了救欧元。但是欧元区的资金也是各个国家出资共同构成的,这实际上已经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财政的压力。如果大部分国家都出现财政危机的话,那么后果将是欧元的瓦解。所以如果救助希腊对于欧元区各国来说没有任何压力的话,那么这是解决希腊债务危机最好的方式,而且这是欧元区内部利用危机优化监管权限和机制、并进一步加快欧元区一体化建设的决好机会。如果救助希腊对于欧元区各国来说有较大的压力,那么希腊可以同时求助于IMF。否则会给欧元带来更大的压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快欧元的瓦解。

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是全球最大的资本救援机构,它拥有雄厚的资金和优惠的利率。当欧元区各国的能力无法负担时,这是唯一的最好的选择。不过IMF会提出相当多的条件包括对希腊的经济政策的监管等一系列的要求。如果早一点向欧元区和IMF借款,市场情形会比走到绝路上再向外求助要好得多。

2.退出欧元区独自解决债务危机对于希腊和欧元区是弊大于利的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欧元区内大部分国家债务比例都超过了60%的红线标准,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国家赤字占比都超过了3%的红线标准,如果希腊退出了欧元区,那么接下来还会有其他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的。所以无论是希腊还是欧元区的各个国家,都极其不愿意看到这一结果的发生。如果希腊真的借不到足够的资金,而又无法做到欧元区所要求的货币政策,那么退出欧元区便成为无可奈何之举,可以算是一个下下策了。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那基本上离欧元崩溃已经不远了。

对于希腊来说,退出欧元区以后的投资环境、信用等级等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如果希腊现在就退出欧元区,将导致希腊违约和债务重组,因为希腊将被迫用不断贬值的本国货币来偿还以强势欧元计价的债务。那么希腊的债券将无法避免地大幅下挫,并大大推高收益率。在本国货币贬值及不与债权人协调而导致债券自然违约的情况下,债券持有人将遭遇巨额损失。希腊债务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取决于其货币的贬值幅度、债券合约的条款及全球市场的整体状况。在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进行自愿债务重组。这一点IMF有详细的两种方案CAC和SDRM。

3.希腊国内相配合的财政政策

希腊的债务余额从2009年的占GDP 124.9%到2011年将上升到占GDP 135%的水平。2009年年底,希腊债务总额为2800亿欧元。为了控制财政赤字占GDP比例的不断上升,能够及时还债,希腊一方面应该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GDP。

(1)精简政府开支以控制财政赤字

为了能够解决债务危机、准时还债,希腊政府只能过起节衣缩食的日子。减少政府开支的方式有很多种,最明显的是减少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降低公务员工资,其次还包括延长工作年限、减少退休金的发放等。但是这些措施会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和各种各样的全国性罢工,会阻碍希腊政府的经济计划,甚至会使经济陷于瘫痪状态。因此,稳定压倒一切,在稳定的基础上控制财政赤字才是最可取的办法。

(2)增加税收

增加税收是增加财政收入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既可以提高税率也可以修改税制、增加税种。然而,这需要经议会投票通过才能生效,因此需要的时间较长、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受到重创的希腊经济迫切需要恢复,此时增加税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增加税收与发展经济从而增加财政收入似乎成了一对矛盾体,这是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的矛盾之处。因此增加税收这一做法实属下策。

(3)货币政策方面

希腊加入欧元区,这给它带来了大量的资本流入和廉价的贷款,从而给希腊造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当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时,部分的赛跑行为――银行挤兑、抛售货币和撤回跨境银行间信用便开始发生,这不仅给希腊国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过紧缩压力,而且也给其经济恢复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使得借贷和投资变得更加困难。由于受制于欧元区的规定,希腊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或降息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本国经济,也不能在必要时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度过债务危机。

(4)国内政策的总结

国内方面实行紧缩型财政政策,毫无疑问会遇到较大的阻力,会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和大量的罢工。金融危机后,尽管复苏基调向好,但是依然需要依赖经济刺激政策来维系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因此这些刺激扩张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的过度膨胀,致使债务负担大幅增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希腊政府至此陷入两难的局面:如果持续扩大财政支出,债务问题则将更加严重,不可避免的影响了经济体的信用和融资;相反,减少相关支出,刚刚确立的经济增长趋势很可能无以为继。如此一来,在“保增长”、“保就业”与“削赤字”、“按时还债”之间取得平衡,显得困难重重。

无论是否在欧元区,无论找谁融资,通过发行新债务来解决旧债务,效果只能是减缓危机而不能消除危机。希腊得到新贷款的主要用途就是偿还旧贷款,虽然燃眉之急的债务危机暂时解决了,但是债务并没有减轻,而且,IMF给希腊的救助贷款利息为5%,这会使希腊的利息负担进一步加重。因此,希腊国内的紧缩型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可以作为配合国外借债使用的辅助手段,要想在未来几年中不发生债务违约,从长期来看还是以国内的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

三、解决债务危机长期要以发展国内经济为中心

多年来,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借外债来发展本国经济,希腊也不例外。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总产出占GDP的3.4%,对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为12.4%,由于自然资源和可耕种土地的短缺,希腊在农产品上无法自给自足。第二产业工业部门总产出占GDP的20.8%,对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为22.4%,由于希腊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因此海边的雅典作为他的工业中心,既有其连接性又有交通的便利性,主要包括:采矿、石油、食品和烟草的加工、冶金工业、纺织品和化学制品。其第三产业,和欧洲的其它国家一样,是服务业,占GDP的75.8%,对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为65.1%,比如:零售业摊贩、旅馆业、酒店业、公共管理和电信业等,其中旅游业收入占到了希腊全国GDP的15%。

金融危机中,希腊原本过度依赖的旅游业受到重创,金融危机过后,旅游业仍旧没有迅速恢复起来。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重建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大力推广希腊在旅游业、酒店业、餐饮业的优势特征;另一方面,要启动产业结构的改革,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大教育医疗等的投入,使国内经济持续复苏、财政收支保持平衡,这样经济结构性调整才能顺利进行,长期中才能彻底解决债务危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伟、覃东海:“国际债重组:博弈视角的分析”,江苏经济科学,2005年第3期

[2] 臧海蓉:“从冰岛金融危机谈国家破产”,经济学研究,2009.10

[3] 贺力平:“债重组机制国际讨论的新进展”,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69-72

[4] 明金维:“希腊危机 更大挑战在后面”,经济参考报,2010年04月14日

第2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反观欧元区建立的理论基础,即罗伯特・蒙代尔教授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理论核心就是欧元区国家先建立统一的货币联盟,进一步建立统一的经济联盟,最后实现统一的政治联盟。从1999年开始,欧元区各个国家完全实现了统一货币联盟,正在建立统一经济联盟过程中。但是,希腊退出欧元区,以及多年以来的由于建立欧元区带来的多个国家的债务危机,无疑让我们开始质疑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正确性。欧元区的建立是符合和顺应历史规律的吗?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否有存在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欧元区将何去何从?

从历史的角度看,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的时候就没有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的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及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当时,希腊借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为其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但事实上希腊的预算赤字和负债率都是高于标准的,和希腊类似的还有著名的“金猪四国”中的其他三个,即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欧元区最强的国家德国。基于这样的基础建立起来的欧元区,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危机。表面上看起来已经建立的完整的货币联盟,正在向经济联盟发展,但是这个货币联盟的各个国家为形成这个联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蕴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2009年的希腊乃至欧洲的债务危机就是定时炸弹爆炸的第一次,而后危机不断扩大,现在到了临界点,希腊的去留成为欧元区是否可持续的试金石。国家的债务解决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直接违约;第二,大量发行货币,利用通货膨胀或货币贬值降低债务的实际价值;第三,获得其他国家的援助。对于希腊而言,欧洲央行为其发行货币缓解债务危机会造成整个欧元区的通货膨胀,乃至全球输出性通货膨胀,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第二个方法无法实现;对于通过其他国家的援助这一方式,这其中德国的态度尤其关键。而德国这次也左右为难,如果不救助,欧元则会受到损害,如果救助,就无异于在拿德国公民的纳税为希腊买单,也很难实现,从而才会倒逼希腊有退出欧元区的想法。

从理论基础的角度看,最优货币区理论存在的前提假设就是,各个国家的经济甚至是政治是无限开放的,即货币区各个国家要不同程度地放弃本国的经济独立性和政治独立性。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理论,采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成员国家放弃了货币政策独立性,获得了资本可自由流动以及浮动汇率制。欧元区设计的时候本来是让各个国家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同时放弃货币发行和铸币税的权利,出现货币危机的时候由欧洲央行作为欧洲统一的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节。但是,事与愿违的是,当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各个国家因为没有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由于欧元区没有形成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又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调节机制,只能依靠各个国家本国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在得不到持续的欧洲央行的援助后,成员国只能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拉动本国经济增长,但是直接的后果就是进一步扩大了财政赤字,使得债务危机加重。

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欧元区本来的设计是从货币联盟过渡到经济联盟,最后到政治联盟,欧元区就成为一个巨大的独立国家。如果最终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实现了,债务危机就可以迎刃而解。但是,经济联盟乃至政治联盟可以最终实现吗?欧元区的风险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货币联盟在缺乏政治联盟支持的情况下不能长久存在;二是因为没有共同的政治认同感,欧洲国家难以缔造政治联盟。因此,欧元区缺乏它所需要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从经济维度看,希腊债务危机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正是欧元区的经济失衡,这种失衡则是德国这样的强势国家与希腊这样的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出口国,和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贸易伙伴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贸易盈余。德国就如同一个“制造国”与“出口国”,希腊等国则处于“消费国”的地位。事实上,德国通过了购买国债等方式,也助长了这些友邦的无度消费与借贷。其结果就是,德国这样的欧元区最发达的国家不断补偿希腊等欧元区拖后腿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经济和政治联盟的实现可能性很小。如果欧元区想一劳永逸地解决经济疲弱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真正的转移支付联盟,即税收能从德国等富国转移到希腊等穷国。但这不可能发生,因为希腊和德国彼此不信任对方,现实的政治联盟难以达成。欧洲北方国家会勉强同意向南方国家延长贷款期限,但他们不会赞成一个转移支付联盟。这是由于,一方面他们相信希腊和意大利等国家经济陷入困境,不能通过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减轻债务负担,因此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国将被失业和债务负担逐渐压垮;另一方面他们对希腊、意大利等国的政治文化心存疑虑。

从政治和文化的维度看,欧元区国家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各不相同,里面也不乏有像法国这样特立独行的国家,国家间的信任度不够,建立大一统的国家联盟可能性很小。

而从国际比较的维度,2001年蒙代尔教授也曾经提过“亚元区”和“美元区”的思路,但是却一直无法实现,究其原因和欧元区遇到的问题基本一样。对于亚元区,亚洲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无法站在同一平台对话,从而无法均衡地分配责任和权利;同时亚洲各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以及差异较大,还有一些的纠纷导致亚元的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美元区,即使只算北美自由贸易区的NAFTA三国美、加、墨,即使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相差较小,也没有实现北美货币区的可能。

第3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外债风险 偿债率 负债率 债务率

一、引言

随着欧元国家债务危机的升级和蔓延,外债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从 20 世纪70 年代,外债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增大投资力度、振兴本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外借款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点。第三世界国家通过借入巨额外国资本来发展本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一片经济快速发展的繁荣局面。巴西、韩国、东南亚各国成为大量举债发展本国经济的典型,分别创造了“巴西奇迹”、“汉江奇迹”、“东南亚奇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但是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外债危机问题日益显现,且愈演愈烈,全球性的债务危机接踵而来,几乎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阻塞,如20 世纪80 年代席卷全球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 年的墨西哥债务危机、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债务危机、2001 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等等。沉重的债务给诸多国家带来了近乎灾难般的严重后果,极大的拖累这些国家正常的发展步伐。对于我们中国而言,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外债规模与日俱增,外债风险已有所显现。1998 年“广信事件”引发的对外窗口的债务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而截止至2007 年年末,我国外债余额3736亿美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比2006 年末增加506 亿美元,上升了16%。其中短期外债余额2201 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9%,比2006 年末增加365 亿美元,短期外债占比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 年我国外债增幅减缓,截止到2008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3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0.3%,短期外债占比下降4%,占外债总额56%。伴随中国逐步履行加入WTO 的承诺,经常项目下资本管制已经完全取消,资本账户下的资本流动管制也在逐步取消,国际资本流动势必更加频繁,规模也将大大增长,与之相随的外债规模也会随之膨胀。

那么我国目前到底会不会发生债务危机呢?外债风险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从我国的外债规模,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偿还能力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外债的风险成分和合理成分,最后得出个人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二、 对我国外债的实证分析

由于外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因此各国建立的衡量本国的外债风险态势的统计指标体系都略有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从结构、总量和其他因素三类来建立统计指标体系。衡量外债规模的总量指标主要有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利息与出口创汇比、国际储备实力指标等;衡量外债状况的结构指标有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率、商业性借款占外债余额的比率、主要币种债务对外债余额的比率、不同债务人(公共债务或私人债务)债务对外债余额的比率、不同利率债务(浮动利率或固定利率债务)对外债余额的比率、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率等。这些指标均具有安全线和临界值。下文便使用这些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我国外债状况。

1.负债率分析

负债率是一国或类似经济体年末外债余额与其当年经济总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负债率一般用于考察一国经济对外债的依赖程度和一国经济面临的总债务风险。国际上一般公认的负债率上限或者说警戒线为20%。在上世纪80年代爆发的国际性债务危机的国家中,同期的负债率都远远超过了20%警戒限,如拉美国家在83年平均值达到58.4%,巴西和墨西哥分别为30.3和66.4%。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一般认为15%更适合我国国情。

图1 我国负债比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11》

图2为我国自1985年至2010年债务率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出,仅从债务比率来看,我国大部分时间外债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仅有1994年超出风险限值比较大,为17.2%,但未达到国际通行的负债率上限,随后逐步下降并呈现出倒U型走势。这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经济形势基本吻合。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经济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出口创汇能力较弱,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受当时国内环境影响,直接引资受到约束。因而,我国不仅需要大量的外债用于支撑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还要用外债来弥补贸易逆差和平衡国际收支,造成债务率节节攀升,屡创新高,到1994年出现峰值。1994年以后,由于对外贸易出现持续单边的大规模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状况也得到改善,资本账户出现连续盈余,对外债的依赖性已经大大减弱,更为主要的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基础不断增强,在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对外债起到了的稀释作用,增强了外债的承受能力。2008年我国负债率降为8.65%,进一步拉大了和风险上限指标的距离。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及我国其他贸易伙伴为应对危机,都抽紧了信贷规模,进行自救,造成我国外债资金来源减少,外债增速减缓(2008年外债增幅仅为0.3%);而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GDP)实现了9%的增长率,两方面的影响促成了我国外债债务率的下降。不过2009和2010年,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各发达国家信贷有所放松,因此我国负债率出现略微抬头趋势。

第4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伴随着各国政策层面对凯恩斯主义的举棋不定,国内外学者对于凯恩斯主义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专家指出,应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另有专家提出,凯恩斯主义比自由主义在挽救经济危机上更有效。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否能再次挽救西方经济危机?又应该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功与过呢?

在经历了20年左右的经济繁荣之后,美国再次爆发了经济危机,危机之严重程度实属空前。伴随着危机而来的是资产价格的暴跌与资产负债表的急剧恶化,市场价格信号已经完全失效,社会总需求由于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与债务链的断裂而骤减。世界似乎又一次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正是与1929年危机的这种相似性,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凯恩斯主义。于是,在危机发生后的瞬间,受到危机冲击的世界主要国家便达成了用凯恩斯主义政策来拯救危机的共识。但是,凯恩斯主义还能拯救世界经济吗?

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

在工业化时代,每个产品都会经历从创新到大规模生产、再到市场饱和的生命之路。在产品生命的成长期,企业家的使命是扩大生产规模,而在产品生命的衰退期,企业家的使命则是开展新产品的创新活动。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正是企业家的这种周期性的创新活动,导致了市场经济下内生性的周期波动。

由此可见,我们既不能把由企业家周期性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定义为市场经济的失败,并试图以政府替代市场来避免这种内生性周期波动;也不可能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来改变经济运行中的这种具有内生性的周期波动。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在危机发生后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来降低周期波动的幅度,减少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应当是有用的。然而,问题就在于,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并不是可以无条件地加以使用的,而是需要一定的作用条件。

凯恩斯主义拯救危机所需要的条件无法得到满足

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能否起到降低周期波动幅度、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之作用,大致上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一是技术尽可能偏向于劳动要素密集、至少为中性,这个条件意味着政府旨在增加社会就业的财政支出必须投向那些能够带来就业机会的投资项目;二是封闭经济,不存在就业乘数的外溢效应,这个条件意味着政府增加的财政支出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不会通过企业的国际化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去;三是李嘉图等效原理成立,这个条件意味着采取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的国家必须有人口的增加。只有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政府才能在危机时期通过举债增加公共支出,然后在危机以后的繁荣时期,通过增加税收来平滑危机时期产生的公共债务。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的以上三个条件没有一个是可以得到满足的。首先是技术进步导致了就业乘数的下降。在高科技的今天,劳动要素密集的技术已经被知识或者资本密集的技术所取代,结果,无论是政府的财政支出还是银行的信贷都变成了固定资产,而不是就业与工资。而没有就业和工资收入的增长,当然也就没有基于消费支出增长基础上的投资增长,于是凯恩斯主义便失灵了。

其次是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建立导致发达工业化国家政府干预所增加的投资与就业机会通过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而转移到了具有成本优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后果是原本就不高的就业乘数又进一步外溢到了国外,从而使得西方国家凯恩斯主义干预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是人口的老龄化。从政府税收的角度来讲,人口老龄化的后果是歉收年之后再也没有丰收年,即危机时期政府试图通过举债来增加支出,但创造就业机会的努力会因为日后纳税人口的下降而无法付诸实践。如果在人口趋于老龄化的情况下继续实施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那么由此产生的后果只能是债务危机。

由上可见,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措施来救市,之所以成效甚微,不是因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建议有什么严重的错误,而是因为由这种理论所推导出来的救市政策所需要的众多条件难以得到满足而趋于失灵。因此,凯恩斯主义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与100多年前古典经济学所面临的困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那就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让理论逐渐变成灰色的了。为了保持理论的长青,唯有进行理论创新。

超越凯恩斯主义,寻找治理危机的新方法

事实已经做了最好的回答,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政策并未能够带领世界经济走向繁荣,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极度低迷的状态。曾经让世人充满希望的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从理论上讲,必须超越凯恩斯主义;从拯救危机的实践上讲,必须尽快寻找到治理危机的新方法。

既然本次危机是周期性的危机,那么唯有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才有可能最终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步入繁荣,而对企业家创新活动予以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首推熊彼特。因此,面对周期性的危机,超越凯恩斯主义、导入熊彼特主义或许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在救市政策的选择上,面对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显然已经不可继续。正因为如此,从美国到欧洲、再到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始转向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以上这种政策选择上的变化无可非议。假如没有政府举债以及由此产生的债务危机,假如没有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资产价格的上涨或通货膨胀,那么世界就极有可能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甚至是萧条。因此,今天我们事实上是在萧条和债务及通货膨胀之间做选择。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不妨把今天发生的债务与通货膨胀看作是避免大萧条的一种成本。从这样意义上来讲,扩张的财政政策(如果是人口非老龄化国家)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是人口老龄化国家)在短期内是不可或缺的选择。但是,从长期来讲,要想让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繁荣,关键是要采取保护和激励企业家创新的政策,这与理论上从凯恩斯主义走向熊彼特主义是一致的。

第5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欧元;欧债危机;货币联盟;最优货币区

一、欧债危机的进程与原因分析

(一)欧债危机的进程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5月希腊就遇到了债务问题,在欧盟的强力声援后,局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半年后希腊的财政赤字并未改善,2009年12月11日,希腊政府披露其公共债务高达3000亿欧元,比此前公布的更为严重。受此影响,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穆迪相继下调希腊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随机愈演愈烈。2010年4月23日,希腊政府正式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5月2日欧盟与IMF正式启动希腊救助机制,向希腊提供总额1100亿欧元的贷款。但这项计划并为平息投资者对希腊可能出现“国家破产”的担忧,相反市场上关于希腊债务危机可能蔓延至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各种传言甚嚣尘上。一时间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在经过长达11个小时“马拉松”会议后,终于在2010年5月10日凌晨宣布,将于IMF共同设立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危机应对基金。其中欧盟委员会将提供600亿欧元,欧元区16个成员国将通过双边担保融资4400亿欧元,IMF将提供2500亿欧元。毫无疑问这项规模巨大的危机救助机制的签署,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有助于防范危机的进一步扩展与升级。

与希腊债务危机不同,房地产泡沫是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始作俑者。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加之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爱尔兰5大银行濒临破产。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爱尔兰政府不得不耗费巨资救助本国银行,从而导致财政不堪重负。据爱尔兰政府2010年9月底公布的数字,救助本国5大银行需要500亿欧元,爱尔兰当年财政赤字猛增到GDP的32%,爱尔兰债务危机由此拉开序幕。到2010年底,爱尔兰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9%,创下自欧元1999年诞生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爱尔兰政府从金融市场筹资的成本已高到难以承受,爱尔兰债务危机全面爆发。2010年11月21日爱尔兰政府向欧盟求援。房地产绑架了银行,银行又绑架了政府,这就是爱尔兰债务危机背后的简单逻辑。

在欧盟的救助下,爱尔兰债务危机暂时平静下来,但经过几个月的“表面平静”后,欧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又倒一张。2011年4月6日葡萄牙步希腊、爱尔兰的后尘,向欧盟申请紧急资金援助,以缓解国内的债务危机。

导致葡萄牙经济崩溃,其实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近年来葡萄牙经济逐渐丧失活力,经济增长率低下,但民众不断要求提高工资,造成社会用工成本的上升和资金链紧张。此外前任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推出了高昂的“交通计划”,拓宽城际交通网络,大建高速铁路,遗留下大笔账单和尚未完工的工程。低经济增长意味着政府必须通过加税等手段获取收入,但在欧盟普遍实行“高福利”和“减税”的背景下,加税无疑是宣告罢工和社会动荡的开始。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债台高筑的葡萄牙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偿债压力。由于担心葡萄牙无法偿还债务,国际信用评估机构调低了葡萄牙的信用评级,更加剧了葡萄牙的经济困境。2010年葡萄牙的公共债务高达GDP的92.4%,预计2011年葡萄牙的公共债务高达GDP的97.3%。

2011年7月下旬以来,意大利债务问题趋向恶化。意大利股指连日下滑,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攀升到6%以上的高位,意大利10年期国债与作为基准的德国同期国债的利差达到了390个基点,创下欧元区诞生12年以来的新高。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其对欧元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都将远远大于希腊或爱尔兰。

(二)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债危机国经济基本面恶化,经济增长乏力,竞争力下降,再加上盲目的高福利政策是这些国家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猪五国(PIIGS即欧元区的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普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国家产业竞争力下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在欧洲国家中,南欧国家更加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它们是欧元区内部贸易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在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下,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竞争力明显下降。一方面这些国家没有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居民又要维持现有的高生活水平,这就使得政府债务及对外债务不断攀升。2009年希腊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13.6%,公共债务高达GDP的124.9%,外债与GDP之比高达73.5%,远远超过《稳定与增长与公约》的相应规定。

欧洲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时间较早,出生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到20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结构都进入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总人口的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拐点,随之出现的是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公共债务的不断增长。整个欧洲正重复着十几年前日本的故事,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陷入经济长期低迷和公共债务的不断增长。这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从全球视角看,国际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外部诱因。我们可以从资产负债和财政收支两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一方面欧洲部分金融业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中,金融资产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的比重较大,比如2008年初,冰岛的银行业资产是其GDP的9倍。金融危机重创冰岛和部分中东欧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冰岛资不抵债,陷入“国家破产”,部分中东欧国家外债压力巨大,都源于其资产的严重缩水。另一方面,为应对危机,欧元区各经济体扩大财政支出是必然的选择。金融危机直接扩大了欧元区各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规模。由于2004年以来,部分欧盟国家已经突破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关于财政赤字的规定,为应对危机,欧盟成员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必然会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直至公共债务水平引发信用评级的担忧,进而产生债务危机。欧盟各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的均值从2008年底的不足3%飙升至2009年底的7%,同期公共债务GDP占比从65%提升到85%。

3、欧盟内部经济结构不均衡是是欧债危机的结构性因素。由于欧盟内部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效率和全球竞争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国政府面临着收入降低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困境,只能选择扩大财政赤字以应对经济和社会问题。部分国家财政状况较差、财政纪律松懈。以PIIGS为代表的欧债危机问题是传统的财政收支问题,这说明欧盟成员国的财政审慎性具有缺陷,欧盟需要加强财政纪律的改革。这一缺陷之前是有防火墙的,就是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关于成员国财政赤字不能超过3%的规定,否则成员国会被惩罚。但是,2005年初,欧盟同意其成员国财政赤字可以“暂时”超过3%。《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执行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虽然公约明确规定财政纪律要严格遵守,但是实际情况却未能有效地执行严格的财政纪律。宽松的财政纪律不能有效地维护欧洲货币联盟的稳定性。一旦有成员国不能自觉地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将有可能使整个欧元区的利益受损。

4、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二元矛盾”是欧债危机的制度性根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在经济衰退与萧条阶段,财政政策的效果一般更加明显。在应对经济波动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需要谈判协调,政策的时效性较差。而且欧洲央行的政策框架主要来自于德国央行,即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了提高政策的及时性和增强政策效果,欧元区成员国就发挥财政政策的主动性,扩大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这相当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一条腿”被绑在一起,而财政政策“另一条腿”自行前进,最后造成了一条腿走路的困境,结果就是公共支出过度膨胀,财政赤字大幅上升,进而出现债务累计和信用问题。欧债危机暴露了欧洲一体化的制度缺陷。

欧盟的制度性缺陷还体现在欧元区。欧元区作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一大实践,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中政策实践的壮举。但是最优货币区是建立在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基础上的,即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性是最优货币区的基础性条件。欧元区扩张以后,成员国经济周期、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指标差异较大,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尚未能完全自由流动,因此造成货币区内成员国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是欧元区和欧盟成员国出现经济结构和政策取向难以趋同的重要原因。

二、欧元之危

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与加剧,动摇了国际金融市场上人们对欧元的信心。在危机面前,欧元区国家的矛盾也暴露出来。欧元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如何变动,欧元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欧元区是否会解体,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

今天欧元的本质问题是欧盟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而且这种问题是从欧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埋下了,经济繁荣时期不会暴露出来,而当欧元区陷入经济萧条,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希腊、葡萄牙等国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强有力地救助,危机便会爆发出来。就欧元区国家而言,由于货币一体化统一使用了欧元,希腊等国不能使用传统的货币贬值的政策,利率政策也因为德国主导欧元区而无效。财政平衡的能力只能依靠债券发行和增加税收来实现。表面上看是希腊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主要依赖旅游业和航运业这两个经济周期明显行业的希腊经济,当经济陷入不景气后,税收锐减,就只能靠发债度日,换言之,只能靠透支国家信誉。但是,因为希腊等国发行的债券是欧元,所以希腊的危局不是简单的希腊货币危机,而是透支完希腊自己的信誉就接着透支欧元区的信誉。

在欧盟以及国际社会的救助下,欧债危机有所缓解。今年年初,由于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成功标售国债。由于此前投资者担心PIIGS国债融资困难,市场情绪一直紧绷。而葡、西、意等国国债顺利发行,是市场紧张情绪暂时缓解。受此影响,欧元汇率借势反弹,欧洲各主要股指也同时上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PIIGS国债发行超预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短期忧虑,但其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利好因素的支持:一是欧元区稳定机制改革及扩大救助资金规模的传闻;二是欧洲央行此前对国债的购买:三是中日等国相继表示购买欧元区国债,外部支持提振了市场信心。从欧债危机演化进程看,引发欧债危机的根源并未消除,风险警报并不能解除。

今年欧元区成员国将有大量债务到期,大量债务集中到期形成的短期流动性风险或将成为欧债危机新一波的主要诱因。其中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到期债务(本息合计)分别为515.9、148.6、320.9、1533和3380.5亿欧元。PIIGS融资成本仍在上升,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担忧情绪仍在蔓延,欧债危机远未结束。

三、欧元的前景

欧债危机充分暴露了欧元区目前所存在的重大结构问题――统一货币联盟下财政联盟的缺失。基于当前的形势,我们认为欧债危机虽远未结束,但不至于导致欧元区解体乃至欧元崩溃。相反,目前的危机应该会使欧盟各国认真反思欧洲一体化的经验教训,亡羊补牢,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建设。

首先,欧元区国家维护欧元的强烈政治意愿与消减债务的实际举措将有助于改善欧元区经济并利好欧元。经过十多年的运作,欧元影响巨大。如果债务危机导致欧元区解体,必然意味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逆转,带来的巨大损失将远比救市的成本大得多,将成为各方无法承受之重。目前欧元区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元区的火车头―德国的态度。德国愿意拿出多少钱支持危机中的其他欧元区国家,直接决定了危机的走向和欧元区的未来。虽然德国很不情愿,但出于它自身的利益,放弃欧元对它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是因为德国已经从欧元中获益良多,而放弃欧元所带来的后果对德国而言也是灾难性的。作为一个出口大国,欧元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欧元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欧元区内部的交易成本,统一的货币意味着汇率波动的完全消除,降低了贸易的不确定性,也使出口商不必在金融市场上花费成本对冲汇率风险。各国之间的价格信息由于统一的货币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出口商及时反映。德国由于出口占GDP比重在欧元区各国中名列前茅(2009年达到46%),从欧元中获得的收益尤其巨大。对德国而言,放弃欧元除了失去这些收益,还会带来重大损失。欧元区国家是德国最重要的出口地。2009年,德国对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出口占到其总出口的43%。欧元崩盘对这些国家意味着融资成本的上升和经济的动荡,而对诸如希腊这些边缘国家则会带来经济危机,这都会导致德国出口的严重下滑,伤害其国内经济。而在政治层面上,放弃欧元更意味着德国半个世纪以来所推动的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彻底失败,是其决不能接受的。

其次,美元、日元两大货币均有“硬伤”,也减轻了对欧元的压力。为应对危机,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动摇了美元的信心,预计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美联储将会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不利于美元。

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财政赤字已滑至4%以上,公共债务占GDP比重超过200%。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灾后重建会促使日本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这将不利于日元的稳定。

“欧元之父”蒙代尔认为,欧元不会崩溃,但需要更多的体制性改革。欧债危机及其处理过程充分暴露初欧元体系的结构性缺陷:统一货币政策与独立财政政策的内在矛盾;有财政纪律而无有效监督和干预手段的矛盾;有严格要求而无危机援助机制的矛盾;货币统一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国家利益与欧洲认同的问题等等。如何进行欧元体制和欧盟制度改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积极的角度,欧债危机是对欧元区国家一次难得的压力测试,迫使欧元区各国重新审视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缺陷,及时纠偏。欧洲国家可能以本次危机为契机,进一步扫除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障碍,并致力于解决相关问题,欧元仍将是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员。

参考文献

[1]郎咸平,孙晋.欧元危机:渊源与解题[J].银行家,2010(6).

[2]李稻葵,张双长.欧洲债务危机:预判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7).

[3]王家强,李建军.欧元区债务危机与欧元前景[J].新金融,2010(10).

[4]姜艳霞.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J].当代经济管理,2010(11).

第6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元区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030-02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探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

以此次危机的导火线希腊为例,希腊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和航运业等一些主要依赖外部需求的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势必会遭受严重打击。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是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深陷危机中的“欧洲五国”为维持国民的高社会福利需要大规模发行国债;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传统的优势行业因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性而遭受冲击。

(二)国家加入欧元区后丧失货币政策自

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元区国家有一个共同点:虽然已加入欧元区,但其在欧元区内缺乏经济、政治地位,没有实质上的话语权。而在制定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上,德国、法国等欧元区经济大国拥有绝对的发言权。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欧元区国家是以丧失货币与汇率政策自作为加入货币联盟的超负荷成本。当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欧元区国家时,希腊等国由于没有货币政策自,无法通过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与消费,也无法通过降低汇率、刺激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

(三)离散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存在矛盾

欧元区的独有特点是欧洲央行根据欧元区的整体情况独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各成员国必须执行欧洲央行确立的货币政策,但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各国仍享有自,致使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灵活性大幅降低。

(四)政治与经济脱离,欧盟内部利益纠葛不断

欧元区只是一个货币联盟,而在政治上还没有形成联盟。德国和法国等欧元区经济强国在这次欧债危机过程中过分看重本国利益,没有及时向危机国提供帮助。在欧债危机的整个救助过程中,欧元区各国在政治上勾心斗角,救助计划难以早日出台,延误了最佳救助时机。

(五)欧债危机是人口老龄化、社会高福利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随着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欧元区国家的人口结构逐步老龄化,政府面临的社会保障负担日益加重。由于民众不愿改变高消费、高福利的社会待遇,加上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欧盟各成员国的社会福利占GDP的比重出现趋同态势,即使是一些经济相对较弱的南欧国家社会福利占GDP的比重也已逐渐上升到20%以上。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必然造成政府的负担日益沉重。随着财政赤字、债务的不断积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必然会发生债务危机。

二、欧债危机对未来欧元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欧盟经济增长面临两难境地

1.各成员国融资成本上升,财政状况继续恶化

以爱尔兰为代表的欧元区第二轮债务危机的发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又一次的巨大冲击,整个欧元区国家的信任指数直线下降,抛售这些国家国债的现象也在大肆蔓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欧盟区市场融资成本。一旦实体经济出现融资困境,危机就会波及到金融机构和政府,最终使整个欧元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由于欧盟特殊的经济结构背景,欧元区陷入恶性循环对于欧元区各经济体及整个欧盟的经济复苏来说都是极大的障碍。

2.削减赤字与经济增长两大目标难以平衡

一方面,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欧盟各国应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这必将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债务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削减赤字要求政府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这样又会导致经济疲软。削减赤字与经济增长在欧债危机的复苏过程中很难达到平衡。

(二)欧元区经济结构失衡将进一步加重

1.紧缩的财政政策加重结构失衡

程度不同、措施各异的财政紧缩计划阻碍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步伐。首先,像德国这样的经济大国为了保持经济不受影响,需要欧洲央行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尽早加息以减轻通胀压力。其次,深陷危机中的国家为了经济快速复苏则迫切要求欧洲央行维持低利率,从而减轻欧元区银行贷款负担。欧洲央行处于紧缩银根与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的两难境地,将会进一步加重欧元区经济的结构性失衡。

2.经济复苏情况的不同将加剧成员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从2010年的发展情况看,德国、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经济复苏进程稳定发展。德、法两国工业产值均维持较快增长势头。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德国、法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6%和1.6%;而希腊、爱尔兰等经济竞争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和-0.45%,相差很大。可见,欧债危机使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

(三)欧元的稳定性和国际地位均受到威胁

1.欧元的稳定性将受到更大冲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1999年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为17.90%,而在2009年升至27.37%。这个比重足以说明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在逐年提高。如果欧盟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那么欧元的国际地位还将进一步提高。但事与愿违,希腊债务危机爆发蔓延至整个欧盟区,欧元的国际地位以及整体稳定性都遭受了巨大威胁,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由2009年11月的1:1.5144一路下跌到2013年4月的1:1.3046。在欧债危机的复苏过程中,欧元的稳定性还将受到更大冲击。

2.欧元的国际地位受到威胁

欧元的大幅贬值使美元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或正在计划调整本国的外汇储备结构,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被动摇。对于欧元的未来走向,美国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金融大鳄”索罗斯、投资大师罗杰斯均持悲观论,认为欧元终将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消亡。现阶段,欧元区债务危机仍在继续发展,欧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面临诞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欧洲债务危机和欧元的前景[J].未来与发展,2010(5).

[2]漆鑫,庞业军.欧债危机的根源、前景与影响[J].中国货币市场,2011(10).

[3]姚秋.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与影响[J].理论导报,2011(10).

[4]徐洪才.欧债危机救助及未来前景[J].中国金融,2010(22).

[5]孔凡伟.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的途径与应对之策[J].国际融资,2011(11).

[6]陈新.欧债危机:治理困境和应对举措[J].欧洲研究,2012(3).

第7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机理;警示

从2009年12月开始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拉开序幕,随后危机逐步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危机已经不单是希腊自身的公共财政问题,现已对其周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更可怕的是,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后的落脚点在欧元、英镑等重量级货币的前途命运上。为了防止危机蔓延,力保欧元稳定,2010年5月10日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共同出资7500亿欧元,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和信贷市场仍然对希腊充满了不信任,加之在此次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中,欧美各国复苏的基础较为脆弱,危机仍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使尚未全面复苏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本文以希腊为例,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警示意义。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进

2001年,希腊为了加入欧元区,请美国投行高盛为其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通过这桩交易使希腊账面上符合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成员国财政赤字的规定,隐蔽了希腊政府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赤字规模,为这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希腊等欧盟成员国为了刺激经济,纷纷大量举债,政府债务急剧扩张。当投资者开始怀疑政府的偿债能力时,开始纷纷抛售那些高风险国家的国债和国债衍生品,希腊这样的国家被列在首位。各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成为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财政赤字严重超标,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着恶化,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宣布把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随后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随着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继希腊之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等级也被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先后几次下调,2010年伊始,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全面升级。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危机对欧元区的影响

在欧元区并非只有希腊面临庞大的债务和财政赤字的困境,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见表1。

从目前来看,欧盟给予希腊巨额贷款的方便,短期内虽然使得希腊局势趋于稳定,但是政府用主权信用的形式,用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办法,即用更长的杠杆来解救危机,这样的援助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的西班牙约1.6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是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经济规模之和的两倍。2009年西班牙gdp萎缩了3.6%,财政赤字激增至gdp的11.4%,一旦西班牙这样的大国爆发主权信用危机,则可能拖累整个欧元区的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如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欧元区不采取彻底“财政”改革方案,整个欧洲经济都会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

(二)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欧洲部分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几个欧元区国家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债务危机往往具有传染效应。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行情,在期货市场,作为全球经济活力领先指标的铜价,连续增长了21个月后在2010年4月开始进入下跌的走势;随后出台救助计划,今年5月10日欧洲央行宣布7500亿救助计划带来的利好仅仅持续一天,随后又重新步入下跌甚至暴跌的轨道。5月11日,欧元对美元下跌0.7%,欧盟证券市场指数stoxxeurope600下跌1.2%,近一个月来,全球股市全线下挫,股市市值缩水约7万亿美元。投资者不仅担心欧洲国家难以解决债务危机,甚至担心美国就业市场的改善程度可能也不及预料,更担心全球经济是否真的会出现二次探底。目前,许多经济体至今仍未退出次贷危机中推行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欧盟甚至全球又再次陷入应对希腊等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之中,这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将会变得更加艰难,同时也加大了全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退出的难(三)会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的冲击,外汇储备可能贬值

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开放经济体都难以在一种区域性金融危机中完全置身事外。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加

暗淡,这无疑会给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冲击之一是欧元区国家可能实施更强硬的对外贸易政策。自2007年以来,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欧元区政府可能会把重点转移至对外贸易领域,首当其冲中国将成为欧元区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据统计,今年4月份,我国对欧出口的增速还维持在25%,但这种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下半年反应可能会比较明显。冲击之二是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难度增大。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外汇资产增持更多的是欧元资产,随着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爆发,欧元对日元与美元已经显着贬值,并可能进一步贬值,这无疑加大了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难度。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分散财政与统一货币的制度性缺陷

本轮经济衰退充分暴露出欧元区体系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即在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行使,而财政政策却由主权国家分而治之,这种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货币政策之间的失衡导致成员国失去了熨平危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主权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最核心工具,只有二者松紧搭配才会有效地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由于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缺少了利率和汇率两大工具的支持,为了走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成员国只能借助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加之,这些国家的债券也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投机对象,结果造成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物价和工资迅速上涨,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各国早已突破了《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的3%,主权债务总额不得超过本国gdp60%的上限,已经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还款能力,以至于投资者对政府债券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进而引发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欧元区一体化之后各国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差别,尽管都是欧元区国家,但各国的预算状况千差万别。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使财政政策难以有效协调,但为了建立更为庞大的组织,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极力拉拢那些希望加入进来但经济状况却不容乐观的国家。加人欧元区后,各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希腊这样的国家没有资源优势,没有领先的创新优势,而德国、法国这样的大国就垄断了对外出口,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往在维护欧元与欧洲一体化的更高诉求下,经过欧洲政治精英的努力得以调和妥协,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问题凸显,外围国与核心国之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明显的不相适应,欧元区无法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外围国无法利用货币贬值快速形成对外盈余,也无法维持当前的财政赤字,使其陷入一种结构性的衰退,并且还面临债务膨胀,外围国与核心国差距越拉越大。同时,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候还会造成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希腊无节制的信贷最后需要德国这样的大国来埋单,这种只靠成员国的相互救济渠道单一且不持续,使得欧元区的救助机制极难建立,危机爆发之初并未及时得到解决,导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三)经济结构单一,偷逃税严重,税收来源有限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腊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希腊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非常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在希腊,偷、逃税现象十分严重,希腊政府在打击偷逃税方面一直不理想,据估计,希腊政府因偷逃税行为每年损失的税收至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严重制约了税收收入的增加。

(四)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

希腊具有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希腊公务员的队伍相当庞大,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的涨幅甚至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臃肿的公务员体系使得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希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显着削弱,而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养成的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希腊的失业率常年维持在10%左右,失业救济便成了希腊非常沉重的负担。希腊政府一直奉行无节制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高贸易赤字发展模式,对经济造成严重透支。希腊加入欧元区后,享受到欧盟区带来的诸多好处,其中最大优势就是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曾

一度使希腊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达到4%,但是希腊政府没有主动控制负债,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而是一味地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在经济上行时,高福利和高赤字可以维持,一旦经济进入下行期,以债养债的做法便使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升级,最终演变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五)刺激计划不当,陷入“救市陷阱”,由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

希腊的债务危机还未平息,美国又出现了地方债务危机,据前洛杉矶市长理查德·赖尔登2010年5月在《华尔街日报》中声称,洛杉矶很有可能会在2014年宣布破产。希腊危机不过是冰山一角,由于其自身问题以及欧元区体制上的缺陷导致债务危机首先在希腊爆发,其实全球普遍存在着债务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各国为了阻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纷纷采取经济刺激计划,从而扭曲了资源配置的结果,这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金融危机第一阶段是由于格林斯潘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使得大量廉价资金竞逐资产和资源,衍生出越来越大的证券资产泡沫和金融衍生品泡沫,最终资产泡沫无法维持,吞噬了华尔街金融大鳄;为了挽救金融体系,美联储印出更多钞票,这种行为本质是将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转移到政府身上,这是金融危机第二阶段。2009年的大救市其实就是各国政府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虽然全球的大救市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核心问题,最终政府规模巨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投资计划,造成许多经济体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错配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各国出台的系列救市计划,造成资金错配,由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世界陷入“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

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西方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是“以-赤字还赤字”,“以债养债”模式的必然,对中国来说也是重要警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也不能过于乐观。首先,中国地方政府存在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地方投融资平台规模迅速增长,造成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其次,政府本质上有主动负债的愿望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往往会置社会监督于不顾,赌未来经济繁荣的预期以保自己的政治周期;最后,当面临经济下行时,政府刺激计划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也意味着政府财政负担会加大,也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此外,地方投融资平台资金中80%来自银行体系,一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势必会对银行产生重大冲击。所有这些对未来中国经济肯定存在巨大的隐形风险,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实际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当条件成熟时,经济刺激计划应适时有序退出,如果当经济已经过热时才开始收紧,会被迫要求加大力度,政策效果也不佳,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注意量的积累引起的质的变化,把握好刺激计划的“度”。

 (二)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财政透明度是一国制定宏观政策的基础。目前比较权威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在《财政透明度手册》中所采纳的由kopits and craig(1998)给出的定义:财政透明度指向公众公布政府结构与职能、财政政策取向、公共部门账目和财政筹划。根据该定义,财政透明度的核心是要求以及时的、系统的方式对所有相关的财政信息(包括预算信息)的充分披露,包括用来编制预算的经济假设、政府资产和负债、税式支出以及对数据可靠性的建议。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在预算内财政收支之外,存在规模庞大的预算外收支,并由此引出了各部门、各单位的“小金库”;在政府的预算报告 中缺乏详尽的数量指标,人们难以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估,在披露债务指标时数据不完全,没有包含所有既有债务等等。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透明度问题将越来越多地被关注,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告诉我们应该加强政府财政的透明度。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三)地方政府负债要与其收入匹配,决不能过度负债

地方政府之所以必须平衡预算不能负债运行,是因为他们手里是没有印钞机的。他们不可能像央行那样凭空制造“信用”出来。而现在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事实上承担的债务,将会成为未来的宏观经济风险的来源。除非是压缩政府自身的开支,无论用何种方式弥补赤字,都有可能最终引发央行发行更多货币,这会让本已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雪上加霜。

应该说,在预算法的严格规范之下,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本来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赤字和负债运行情况。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但是经济刺激计划产生出来的大量

地方政府负债,正在恶化这个环境。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加州财政破产危机殷鉴不远,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现在欧洲央行和美国政府都是靠购买或帮助受困地区发行债券暂时渡过危机,要恢复它们的财政平衡和经济活力还必须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控制自身的负债规模,必须依照预算法平衡预算。用融资平台的方式避开法律的监管是短视行为,逞一时之快而增加长期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

(四)做好转方式、调结构大文章,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今天的局面警示中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是不可取的。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发展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虽然目前中国出口恢复较好,但是未来发达国家增长趋缓的风险将会显现,在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中国下半年出口回落是可以预见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主要的出口国——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增长的情况还将持续,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结构性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比出口、投资更好、更长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倘若不主动转向内需为主,在面临危机时将处于被动的位置。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单纯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是不可持续的。

(五)土地财政不可持续,应拓展财源

在中国,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土地财政”政策,以出售土地筹集财政资源,高房价所带来的高额土地出让金和高税收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柱,正是这种依赖带来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成为房价上涨的直接推手。房价的过度上涨造成房地产泡沫,当经济下行时,顺经济周期会使房价大幅回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便会锐减,同时为了经济的发展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债拉动投资,由此政府便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拓展财源,改变依靠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的“土地财政”税收模式。同时,房地产市场与整个金融体系关系紧密,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问题,谨防房价大起大落。抑制房价过快增长,不能忽视不产生实体经济效益的“流动性再创造”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重心应该是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健康模式,这样才会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六)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开始怀疑市场的有效性。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缺陷,人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修正市场失灵。尤其在后危机时期,有扩大政府能力、夸大监管作用的嫌疑。那种认为政府是全能政府,在危机中承担无限责任的看法,是大错特错的。政府过度调控后果很严重,只能造成道德风险加剧。政府不是“万能政府”,代替不了市场经济自身运转的高效率。在应对危机时期,强化政府的作用不是要政府取代市场的作用,更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应矫正市场机制中那些不健康的成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禁止对公众有害的市场行为,使市场经济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告诫各国政府应舍弃借助危机萌生的全能政府理念,严格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真正职责应该是根据自己对信息的掌控能力和对规则的创造能力,为自由竞争理清适当的边界,保证政府在适当、适度干预的前提下使市场效率实现最大化,又不至于积累过多的市场风险。

(七)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地方政府长期面对资金缺口。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国家税收收入的大部分归人中央财政,尽管中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不顾自身偿债能力扩大赤字,举债度日或负债运行,且这些债务大多处于隐性状态。

此次金融危机加重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很多地方政府的负债额远远超过本级财政收入,面临巨大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地方政府性债务率已高达94%。

另外,从经济走势看,中国很可能步入加息周期,地方政府债务成本增大,房地产市场可能降温从而令政府土地收入减少,而一旦来自土地的资金链断裂,财政资金又有限,沉重的地方政府债务不得不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留给银行大量的呆坏账靠中央政府来核销,宏观经济将可能有“硬着陆”的风险。

国家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摸查地方债务的规模、来源和性质,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进行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切实防范偿债违约风险。

(八)政府宏观调控有局限性,谨防凯恩斯陷阱

恩斯学派从价格粘性的角度找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合理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激发了各国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狂潮,各国政府采取“无节制”凯恩斯加上货币主义的刺激计划,这在短期也许是正确的,但从长期来看,被喻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才是自动调配资源使其得到最优化的有效方式。根据科斯定理,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只要私有产权界定清楚,各方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达到最优结果。㈣政府宏观调控就是在经济发生波动时采取反周期政策来减少波动,使经济更加平稳,但是在很多场合下非但没有使经济平稳发展,反而加大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无论是此前的次贷危机,还是这次的主权债务危机,充分验证了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总是弊大于利的。为了避免问题的恶化,应谨防凯恩斯陷阱,真正认识市场,让市场来纠正资源错配。无论何时,政府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市场力量才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风险让我们重新思考反危机机制,也需要我国重新评价“凯恩斯主义”的成本,“赤字财政”不宜长期化,“赤字财政”作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恢复市场活力。但如果超过启动力量的定位,变成政府代替市场,则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九)谁来拯救拯救者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8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5月2日,欧盟原则上同意连同IMF一起向希腊提供价值1100亿欧元的援助,给3个月以来的有关救助希腊问题的争执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救助计划的具体细节是:欧盟国家将联手提供800亿欧元,IMF提供300亿欧元。援助贷款的利率为5%,第一笔贷款将在5月19日希腊下一笔85亿欧元的国家债务到期之前到位。欧元区16国将根据各自在欧洲中央银行的出资比例分摊80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其中德国出资占28%,约为224亿欧元。

得到上述支持,希腊并非没有代价。它必须接受由欧盟和IMF提出的严苛财政收支改革方案:在未来三年削减财政赤字300亿欧元,这相当于希腊2009年GDP的12.6%;将销售税从21%提高到23%;削减公务员薪金和养老福利,推迟国民法定退休年龄等。

自2009年12月希腊债务偿付问题浮出水面以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从1.51的高位一路下滑至5月4日1.29的低位。

在一个整体的欧元区体制改革方案落定之前,欧元区体制固有的财政赤字激励倾向导致的债务偿付危机,将持续拖累欧元。从这个意义出发,这并不仅仅是一场对希腊的救助,也是一场对欧元的救赎。

希腊危机效应

随着4月27日、28日标普对葡萄牙和西班牙信用评级的下调,由希腊而导致的债务危机快速蔓延,市场对欧洲国家债务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担忧被推向。

此前的4月9日,惠誉将希腊的债信评级由“BBB+”调降至“BBB-”,评级展望为负面,仅略高于垃圾档,为投资评级中的最低档。惠誉公告说,衰退加深以及债务清偿成本上升将加大希腊政府完成削减预算赤字目标的难度。

4月22日,穆迪将希腊的评级自A3下调至A2;4月27日,标普将其下调至“BB+/B”,属垃圾级别。至此,希腊政府通过欧盟央行抵押贷款途径融资的道路被堵上。4月28日,希腊5年期CDS(信用调期和约)息差跳升至824点,10年期国债利率上涨到9.97%,创历史最高。

在危机深化的过程中,希腊一直没有放弃努力。

5个月来,希腊政府分三次成功发行了195.6亿欧元的国债,单次筹资额度从最初的80亿欧元,下降到了4月13日的15.6亿欧元,中标利率也逐步攀升。

在5月2日最后救援方案出台之前,希腊政府顶着国内工会全国性示威游行的压力多次向欧盟和IMF表示诚意。

5月1日,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表示,为了获得欧盟1200亿欧元的救助,希腊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消减财政赤字。5月2日,欧盟和IMF原则上同意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的救助,规模比此前宣称的少了100亿欧元。

在这场希腊与欧盟及IMF的博弈中,德国的态度举足轻重。作为欧元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的经济并非一帆风顺:失业率高达8.2%,财政赤字/GDP比也达到了4.3%,超出《马斯特利赫特条约》的标准。

德国国内的保守势力认为,根本不应该用德国纳税人的钱去救助“懒惰”的希腊人。

然而如果希腊违约,欧洲的银行们将承担巨大的损失。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整理的数据,欧洲银行持有约800亿欧元的希腊债务,德国和法国银行所持比例最大。中国平安入股的荷兰比利时金融集团(Fortis)对希腊债务的敞口占到了其有形净资产比例的64%。

如果对希腊不加救助而任其违约的话,必然会引发多米诺效应,违约后果不堪设想。

4月29日,欧盟把对希腊的援助金额草案提高到1200亿欧元。这比4月11日达成的最初紧急救援贷款方案高出了800亿欧元。5月2日,上述救援数字最终被定为1100亿欧元。

但对于希腊为获得救援而接受的条件,玫瑰石公司董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IMF是在像对待一家公司一样对待一个国家。企图从减少成本(缩减公务员工资)和扩大收入(增加税赋)两条线来解决问题。但是国家是会有经济效益联动的,紧缩措施导致的恶性萎缩会导致税基减少。

“一个人能不能还钱,取决于他是否能赚钱。IMF的做法,就好比一个人发烧了,你给他些冰块。”谢国忠说,“希腊的根本问题在于它的大锅饭体制。整个国家有1/3的人是公务员。而目前的改革方案,没有改变大锅饭的体制,只是往每个人碗里少放一点。”

欧元区集体“越线”

归根结底,希腊债务危机的本质是偿付危机。这从危机的演变链条上,清晰可见: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行,到2009年政府奉行激进的财政政策导致的大规模政府融资,到2010年由于融资困难,偿付能力不足而引发债务危机。

谢国忠认为,“在没有独立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由于不能通过印刷钞票来还债,政府缺钱的直接后果就是偿付危机。”而对于手握着独立货币政策和独立财政政策的英国,政府的财政问题,已经演变成财政部发国债、央行印钞票来买国债的简单货币扩张。

在谢国忠看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债务危机已经近在眼前,危机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对于英国,激素式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方式,导致的英镑大幅贬值的货币危机,预计将在2012年出现。

目前,希腊的债务偿付危机随着获得低息贷款而暂时稳定下来,但是欧盟各国财政预算依然面临着超支的危机。

整个欧盟的财政收支都已经远远偏离了欧盟成立初期《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的“警戒线”:欧元区各国政府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GDP的60%。

4月22日,欧盟统计局公布了欧盟各成员国2009年数据: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的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6.3%和6.8%,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78.7%和73.6%,均远远超出3%和60%的底线要求。

欧盟27国中有12个成员国的政府债务/GDP之比大于60%:意大利115.8%,希腊115.1%,比利时96.7%,匈牙利78.3%,法国77.6%,葡萄牙76.8%,德国73.2%,马耳他69.1%,英国68.1%,奥地利66.5%,爱尔兰64.0%,荷兰60.9%。只有丹麦、爱沙尼亚、卢森堡、芬兰、瑞典5个欧盟成员国政府财政赤字/GDP的比例小于3%。以2009年GDP占比来计算,财政收支状况超标的欧元区成员国占欧元区总体GDP比重为97.67%。

截至2009年末,西班牙政府债务余额超过了5596亿欧元,公共负债率(政府债务/GDP)为53.2%;政府财政赤字1176亿欧元,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为11.2%。2009年全年,政府的收入只占到了GDP的34.7%,同时失业率为欧洲之最,超过20%。

在其全年财政收入只有3647亿欧元的情况下,西班牙2010年短期债务偿还压力为2200亿欧元,总体债务偿还压力高达3300亿欧元。

葡萄牙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截至2009年末,其政府债务余额超过了1259亿欧元,公共负债率(政府债务/GDP)达到76.8%;政府财政赤字达到154亿欧元,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为9.4%。

“因此,下一波受到债务危机冲击的,很可能将是这两个国家。”中金研究所楚刚在5月4日的《希腊是如何走上债务危机不归路》的报告中如此表述。

不仅是中金,早在标准普尔下调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信用评级之前,全球的机构投资者就已经把担忧投向了葡、西两国。

2010年2月19日,美国投资公司千禧波投资(Millennium Wave Advisors, LLC, MWA)总裁约翰•莫尔丁在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邮件中,就提到;西班牙的外部债务已经膨胀,没有相当数量的外部资产来抵消。按净额算,西班牙欠世界的债务达到其GDP的80%,远多于它拥有的外部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和葡萄牙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其GDP分别只占欧盟总GDP的2.0%和1.4%,但西班牙为欧洲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接近希腊的5倍,GDP占欧盟总GDP的8.9%。

所以,如果西班牙债务问题升级,将是对欧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打击。其威力可被比做强地震,全球都可能有震感。

制度根源

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结构性不对称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制度性根源。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下简称马约)正式签署,奠定了欧盟的制度性基础。

根据马约,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必须将货币政策的权力上交,而财政政策方面需要符合四项趋同标准:该国政府的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政府未清债务总额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该国的通胀率不得超过通胀率最低的欧盟三国平均水平的1.5%,长期名义利率平均值不得超过通胀率最低的欧盟三国平均值的2%。

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欧元区成员国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的三项选择中,最多只能达成其中的两项。而欧元区的这个三角组合,就是固定汇率、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完全丧失独立货币政策的结合。

对于完全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的欧元区国家,财政政策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唯一重要要素。当宏观经济形势变得严峻,企业盈利和经济增长困难的时候,欧元区国家唯一的政策空间就是扩大财政支出。

“在原来的财政体制下,融资的风险需要由各国政府独自承担,各国必须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而当一个超国家货币当局出现,就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宋玮如此分析欧元区固有的机制问题。

这种道德风险体现在:欧洲中央银行的成立以及共同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各国财政政策的制定者不再担心自身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对本国的货币和物价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而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欧元的出现及欧元区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的融资范围扩大,融资成本相对下降,政府更愿意以债务的形式融通资金。

“为了避免道德风险问题的发生,欧盟在《过度赤字程序议定书》中规定对超出马约四项趋同标准‘警戒线’的国家实施金融制裁,要求违规成员国缴纳一定的不付利息存款,如两年内财政赤字情况没有得到好转,这笔存款就会转为罚金。”宋玮说。

但是由于《过度赤字程序议定书》中的免责与例外情况太多,处罚程序复杂繁琐,实质上实施的难度很大,如在一年中实际GDP下降2%或更多时,允许为期两年的暂时过度赤字,即使实际GDP下降不足2%但是超过了0.75%时,也可为过度赤字申请例外。

这也是整个欧元区包括德国和法国在内的核心国家2005年以来财政收支一路长鸣地超越“警戒线”的原因。在这种激励机制下,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政策有着难以遏制的赤字倾向。

作为欧元区成员国,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缺乏拯救经济的可靠手段,既无法让货币贬值,也不能调低利率或多印钞票以刺激借贷,只能依靠出售更多的国债来筹集资金。但目前市场对于这样国家的财政和债务前景并无足够的信心,因此想要出售更多的国债只能支付更高的收益率,因而每一次再融资都会进一步加重其财政负担,为经济复苏的前景蒙上阴影。

希腊的债务危机暴露了欧元体系的根本弊端,救援方案仅仅能够避免其短期违约风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中长期债务压力。在没有货币政策相配合的情况下,希腊为遏制债务危机对欧盟做出的财政赤字削减承诺,则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下滑和通缩风险。

要从根本上避免危机重演,欧元区的制度框架就必须变革。然而截至目前仍然看不到任何框架性的改革提案。

“即使考虑现在所有的改革框架提案,上述道德风险问题仍然无从解决。”5月5日宋玮对本刊记者表示。

欧元的未来

在欧元区体制设立之初,马约的设计者就已经意识到:仅有一个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协调的财政政策,当成员国的经济异质性愈加明显的时候,危机就会出现。

“但设计者认为,即使出现危机,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已经给其成员国带来了好处,欧盟就只能向前走,不能后退。在演进的过程中,必然会设立一个统一的财政部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对本刊记者说,“但是危机爆发了,欧元区形成统一财政的设计并没有实现。虽然法国发出了一些成立统一财政部门的声音,但是遭到了德国的反对。”

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不对称选项中,欧元区成员国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即或者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性提高,建立一个具有财政部功能的财政政策协调机构;或者是需要独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顺利渡过危机的国家,以主动或是被动的方式脱离出欧元区,以保持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同质性。

从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以来,欧洲为了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强大欧盟已经努力了半个世纪。包括约翰•莫尔丁在内的几位美国分析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欧元不可能解体,不应低估了欧盟的政治向心力。

“区域合作本身潜藏着众多风险,但是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不高。欧元区一旦解体,对德国、法国来说,政治、经济代价非常大。目前欧元区并没走向到达崩溃的边缘,欧洲有实力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说。

然而在欧元区内引入退出机制,是题中要意。

“希腊的债务问题就是一个有没有退出机制的问题。”谢国忠说,当希腊政府已经无法通过常规政策手段走出危机,只能通过紧缩经济,上演时间推动变革的“衰退疗法”,退出欧元区是希腊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第9篇: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

围绕如何处理希腊债务危机这一核心与敏感问题,国际社会终于在实施债务重组和提供外部援助的两种选择中作出了取舍。据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达成的方向性协议。不仅对希腊的既定贷款资金准时到位,而且还将启动一项针对希腊的最新援助计划。然而,只要希腊经济得不到有效的提振,未来希腊债务风险进一步放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与此因果相关的欧债危机或许再度蔓延。

希腊要赖账

一年前,欧盟和JMF联手向身陷债务危机的希腊注入“强心针”――提供高达1100欧元的贷款救助,同时获得了希腊政府压缩财政赤字和降低债务率的承诺。一年过后,希腊财政与金融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良,相反还在恶化。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希腊债务占GDP之比高达142.8%,债务总额为3286亿欧元,分别高出危机爆发时的27个百分点和486亿欧元,与此同时,希瞄政府的财政赤字也扶摇直上,仅2011年前四个月预算赤字就冲至72.46亿欧元,超出了69.24亿欧元的目标。同样为希腊政府和国际社会不愿接受的事实是,目前为2300亿欧元的希腊GDP比一年前剧烈萎缩了4.5%;

受债务雪球膨胀和赤字劲升的结果影响,希腊的市场融资成本同步大幅飙升。与此同时,希腊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涨至17.46%的欧元区纪录高点,其对德国国债的超额收益率扩大到纪录高位。不仅如此,市场对于希腊的财政与金融状况相当悲观。据欧盟委员会的预测显示,希腊2011年的预算赤字将达到GDP的9.5%,2012年仍将为9.3%;同时希腊的债务占GDP的比例今年为157.7%,2012年将达到166.1%。

问题的关键在于,今年7月份希腊将有134亿欧元的债务到期。在失去偿还能力的前提下,希腊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救助才能暂时脱离险境,否则希腊将被迫违约并在其后不长的时间内面临破产。

债务重组遭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债务重组似乎是希腊唯一的选择。但是,债务重组的方案从一提出就遭到了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希腊政府齐刷刷的毅然否定。其否定的理由主要有:

首先,债务重组将直接导致债权人利益的损失并影响整个欧洲银行体系的稳定。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在希腊3286亿欧元的国债中,希腊国内银行持有约680亿欧元,欧元区其他国家银行持有526亿欧元,欧洲央行持有500亿欧元。如果算上其他的担保品,欧洲央行直接拥有的希腊债务额高达2000亿欧元。显然,希腊若债务重组,欧洲央行也可能破产,整个欧洲银行体系将陷入混乱。

其次,债务重组将加剧市场的道德风险忧虑程度。一方面,希腊如果开创了债务重组的先例,投资者必然会担心爱尔兰和葡萄牙可能会步其后尘,另一方面,债务重组会使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希腊作出的救助承诺遭受质疑,将影响欧元区甚至整个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三,对于希腊而言,一旦发生违约或宣告国家破产,该国银行系统将在挤兑潮中大规模倒闭,国有企业和资产将被拍卖偿债,直至债务还清为止。这就意味着,希腊的经济乃至政治命运都将操控在债权国手中。而这是希腊政府和国际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国际社会再伸手

正是出于对希腊债务违约和破产具有强大的辐射性和破坏性的严重后果考虑,由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lMF组成的三方代表团决定根据去年达成的110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向希腊提供第五批120亿欧元贷款,同时对希腊提供650亿欧元的额外贷款,以弥补希腊政府2012到2013年的财政缺口,在提供新增贷款的同时,欧盟委员会正在考虑将私人投资者纳入到援助希腊的框架中,即所谓的“维也纳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债权人以到期债务所得资金继续购买负债国债券。据悉,为了有别于债务重组的提法,欧盟将其改称为“重新打包”或者“软性重组”。然而,希腊得到欧盟和IMF的再次慷慨援助必须要承受更加苛刻的条件,主要有:一是进一步紧缩财政;二是加快国企私有化;三是由外部机构介入征税体系和国企私有化进程的监管;四是希腊就满足这些条件达成跨党派的共识。

应当承认,希腊为了争取到国际社会新的贷款支持实际上已经迈开了实质性的改革步伐。6月1日,希腊政府宣布将在2012年A2015年间对75家国有或国营公司进行改革,视企业情况决定是否关停并转,以减少27亿欧元的开支。与此同时,希腊还推行针对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方案,以此在4年内融资500亿欧元。其中今年的目标是60亿欧元,相于希腊GDP的2.8%。为此,希腊政府已经成立一个财富基金专门负责推进私有化的进程。另外,希腊政府准备出售高达300亿欧元的国有地产,以筹资削减债务。资料显示,目前希腊政府公共地产公司拥有约75000块独立的国有地产,首批出售的地产数量将达20A30块。

前路扑朔迷离

希腊能否通过多种全新力量的扶持最终走出债务危机还很难定论。

首先。“维也纳模式”需要相关的刺激措施才能产生效果。无论是欧盟还是希腊政府,要说服那些债务到期的投资人将资金用于购买希腊新发行债券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足够的激励,比如优先偿付权以及更高的票息等,否则投资者依然会对希腊国债保持谨慎态度。另外。延期还款只是为希腊政府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但在更长的还款期里,只有希腊政府保证债务形势不再继续恶化才能确保投资者购买新的债权免遭债务重组。否则对于接受延期还款的债权人来说可能血本无归。

其次,希腊国有资产私有化存在着需求动力不足的风险。据估算,希腊可供出售的国有资产总价值大约3000亿欧元,几乎相当于希腊的负债总额。但现实问题是,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希腊银行挤兑现象十分明显,储户总计从希腊银行提出了600亿欧元储蓄,约为该国经济产值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希腊民间资金正疯狂出逃海外,希腊国内的私有化能力显然受到制约。另外,从国外买家看,目前除了德国电信作为惟一的战略收购者计划收购希腊电信公司OTEl6%的股权外。其他国际资本还未显示任何投资意向。

再次,目前不仅希腊政府所承诺的紧缩计划没有获得在野党的认可,而且希腊各反对党和工会组织以及普通民众集体结盟共同反对政府进一步削减就业岗位和公共开支,希腊全国各地也接连爆发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如果希腊政府最终在减缩计划上不能与反对党达成一致,其改善负债和赤字状况的步伐将异常艰难。

最后,从一定时期来看,进一步紧缩财政势必使严重衰退中的希腊经济雪上加霜。希腊经济已连续3年衰退,在去年萎缩4.5%的基础上,估计今年还将再下降3.5%。然而,债务水平的下降只有在经济不再下滑并且强劲增长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实现,新的救助方案如

果像以往方案那样未能起到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希腊很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

正是出于以上的担忧,尽管欧盟和IMF出台了针对希腊的新救助计划,但国际评级机构依然纷纷下调希腊信用评级。希腊政府如果不重组债务,经济将难以稳定。与此同时,惠誉国际在评级报告中表示,201 3年后,希腊仍不可能重返市场融资,届时,欧盟和IMF需继续向希腊提供更多救助,才能确保该国不至于违约。惠誉预计,在2014年底之前,国际援助方还需向希腊提供900亿至1000亿欧元贷款以满足该国资金需求。更糟糕的是,标准普尔将希腊长期信用评级降至“CCC”全球最低水平的同时断言,希腊在2012年前或更久的时间内不大可能从市场中融资。另外,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测算,未来两年希腊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为46%,未来五年的可能性为72%。

欧债危机没完没了

实际上,希腊债务危机的新疫情只是欧债危机的冰山一角。在今年5月葡萄牙不得不接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780亿欧元的援助之后,欧洲市场上关于债务问题的负面消息纷扰不断,足以说明欧债危机不仅没有远去,而且还在继续恶化。

首先,被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债权信用级别的欧洲国家数量不断增多。今年5月底,标准普尔将意大利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称在未来两年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调降意大利评级。两天之后,惠誉宣布将比利时的债信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资料显示,比利时2010年公共部门债务总额与GDP之比高达96.6%,在欧元区内部仅次于希腊和意大利;而根据比利时与欧盟委员会达成的协议,该国必须在明年把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降至3%以下,到2015年实现收支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英国不是欧元区成员国,但穆迪已经对英国一些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展开评估,并警告称可能下调这些机构的评级。据悉,穆迪已计划把14家列入负面观察名单。

其次,一些欧元区部分核心成员国可能成为了债务危机的接棒者。欧债危机的“魔爪”不断伸向更多的国家,其中西班牙一直都痛苦地努力避免成为下一个牺牲品。尽管如此,欧盟经济委员会在最新分析报告中指出,西班牙未能达到欧盟在未来两年降低公共赤字所确定的目标。据该委员会估计,2011年西班牙财政赤字将围绕在6.3%左右,超过西班牙政府所承诺的目标近三成以上,其赤字将于2012年达到5.3%,同时高于欧盟委员会所承诺的目标近一个百分点。另外,目前西班牙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一度飙升至2000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债务风险暴露无遗。必须指出,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西班牙若爆发债务危机,其对市场的冲击将大大超过已受外界救助的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