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文化差异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差异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差异总结

第1篇: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一、中泰国际商务谈判中务必了解泰国的文化特点

泰国是佛教之邦,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民风,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务必了解泰国的文化特点:

一是独特的价值观念。泰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是注重关心和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若在商务谈判中采用过于直接的言行或过于强硬的销售策略强加于泰国商人时,必将冒犯泰国人的这一价值观念而导致谈判失败。泰国人的另一价值观念是在谈判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融洽的氛围。与泰国商人谈判磋商时,如果对方随意提高自己的音量并不时表现出愤怒或指责谈判成员的过失行为,其后果将引起泰国商人的反感而同样可能导致谈判失败;直接与泰国商人对话有时会破坏会晤的融洽气氛,因而大多数泰国人都倾向于选择通过翻译来进行谈判,并用微笑和温和的语言保持融洽的谈判气氛。

二是注重个人面子。与泰国商人谈判陷入僵局时,要避免使用让对方感到难堪或羞辱的语言和行为,以免造成正面冲突或公开对峙而使前期谈判达成的共识前功尽弃。在泰国,社会地位较高者绝不会向地位较低者道歉,因为道歉反而会使地位较低者感到局促不安;如果无意中冒犯了社会地位相当者,则一定要表现出谦恭和诚恳的态度;泰国人认为隐瞒坏消息是对对方的一种尊敬,因此如果你的商业伙伴发现了问题而没有及时告知也不要太在意。

三是时间观念淡薄。和东南亚其他邻国一样,泰国商人时间观念淡薄,谈判计划变化弹性大,认为谈判的具体时间安排和最后期待的谈判结果相比较,时间的重要性微不足道。泰国商人认为赴谈判时途中堵车或谈判前有会议耽搁时间对方应该耐心等候,因为在泰国商业文化中,为了下个会议而中断一个正在进行的会议是不可饶恕的,但对方必须准时到达。

四是商务礼仪习惯。与泰国人会面时常见的问候方式是两手掌合拢,手指伸开置于胸前,微微鞠躬。如谈判人员中有女性,则行合十礼,即双手合十,指尖的高度大约与下领平齐,头稍稍前倾。泰国商人在公开场合避免与陌生人有身体接触,一般用右手或用左手托住右手肘交换名片、赠送礼物,值得注意的是泰国人不习惯接收商业上的礼物;谈判时两叉的坐姿被视为失礼;不要用脚或者鞋指着某物或碰到任何物体,也不要在坐着的时候露出脚底或鞋底,因为泰国人认为脚比左手还要不干净;泰国忌用食指指人,因为在泰文化中用食指指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如果谈判时确实需要指着对方某人,则要用右手大拇指或抬抬下巴的方式。

二、文化差异对中泰国际商务谈判影响的个案分析

(一)案例背景介绍

我国某进出口公司与泰国一家公司洽谈钢板网瓦楞钉生意,谈判一开始就不顺利,本来约定好下午两点钟谈判,而泰国公司却迟到了一个小时,因为泰方早上也开了个会议并且拖延了时间。不仅如此,在讨论价格时,泰方提出的交易条件与我方公司相差很大,我方经理说话音量稍微有些高,语气坚定,做出不肯让步的样子,泰方就以为我方生气。我方则认为对方没有诚意,但是又不想就此放弃。因此,此次谈判陷入僵局。某日我方经理上街购物无意间发现泰方经理在街头的象棋摊边,很有兴趣地看着,第二天我方经理带着一幅精美的象棋来到了泰方经理下榻的宾馆,我方经理说“下一盘棋怎么样?”泰方经理十分高兴,下完之后意犹未尽,我方经理又和对方畅谈事业、成就、家事、亲情,泰方经理对我方经理大为赞赏并表示能和我方经理交朋友就是少赚点都值得,两天后双方签署了协议。

(二)案例分析

1.价值观的差异对中泰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在泰国,与预期客户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是建立商务关系,开辟海外新市场的基础。与泰国商人进行商务谈判时,要尽可能地向他们介绍个人及公司的创业历程和业务开展情况,以获取对方的好感。大多数泰国人不愿意与陌生人进行商业往来,尤其是那些极度游说试图出售产品给他们的外国人,但一旦与其建立私人友谊便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因为在泰国核心价值观中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比赚钱更为重要。本案中,中方经理通过与泰方经理下象棋以及畅谈事业、成就、家事和亲情等方式与其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使泰方对中方产生信任。正是因为中方采取这种符合泰国商人价值观念的做法,才最终达成协议。

2.时间观念的差异对中泰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任何交际活动,不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和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中的时间观念(如时间顺序排列、时间取向、遵守时间的态度)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本案中,泰方早上开会导致谈判迟到一小时,这对于泰方来说是正常的,因为在泰国为了下一个会议准时召开而中断一个正在进行的会议是不符合泰国商业文化的。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中方早已形成守时的观念,因而认为对方的不守时是没有合作诚意,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此次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之一。

3.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对中泰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可以维持和调节沟通的进行,在谈判中恰当使用肢体语言不仅能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力,而且能迅速传递、反馈信息、增强互动性。语言行为是指谈判中谈判者所说的话,包括谈判者表达的内容、方式、态度等;非言语行为是指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目光接触等肢体言语或语速、节奏、音调等辅助言语传递信息的行为。由于每个国家的非语言行为表达的意义不同,甚至相同的肢体语言可能表达相反的意义,因此事先了解谈判双方的非言语行为将有助于商业谈判的顺利进行。本案中,当泰方提出的交易条件与我方公司相差很大,中方经理说话音量稍微有些高,并做出不肯让步的样子,泰方就以为我方生气,这正是由于非语言行为的差异造成了商务谈判中误会的产生。因为泰国人讲话比较轻柔,而在泰国商业文化中,若谈判者声音过大时,就认为对方生气恼怒并缺乏合作诚意。因此,这种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所造成的误会也是此次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之一。

三、消除中泰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的对策

在中泰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谈判者不能将自己特有的文化强加于对方。为了消除中泰国际商务谈判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笔者认为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要做到正视双方的文化差异、;谈判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谈判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谈判后要针对文化差异总结归纳。

(一)正视文化差异、

正视文化差异、是消除中泰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差异的基本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组成部分之一,而文化差异是不同民族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在历史进化过程中不断分化和演变的产物。按照理查德・刘易斯“文化冲击”理论,文化差异分为自己的文化、友好的文化和完全不同的文化三种类型。对于自己的文化,人们大多数表现出赞同和认可;对友好文化,表现为半赞同和适应;对于完全不同的文化,则表现为抵抗和难适应。因此,在中泰国际商务谈判中,正视文化差异、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正视文化差异就是要将双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融为一体加以考虑,做到言语得当,方法得体。谈判者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不能对文化差异流露出惊讶、厌烦甚至蔑视的表情,而要表现出理解和尊重。其次,就是谈判者在接受谈判双方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并接受对方的文化差异,不妄加评论和指责。对于友好文化应采取积极、真挚的态度去接受;对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不能简单的容忍或漠视,而要尊重对方的礼节、习俗、禁忌,接纳不同的思想意识和民族习惯。

(二)谈判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谈判前,谈判者一方面要合理预测对方在此次谈判中的期望值,正确认识对方在需求、动机、信念以及谈判风格和决策上的不同。另一方面,要综合了解对方的实际决策者,因为实际决策者在谈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决定谈判的取向,具体而言,谈判前准备工作包括:谈判背景、对对方团队和形势的评估、谈判过程中需要核实的事实、议事日程、最佳备选方案和让步策略等。其中谈判背景又包括谈判地点,场地布置,谈判单位,参谈人数,听众,交流渠道和谈判时限。所有这些准备必须考虑可能的文化差异。例如,场地布置方面的文化差异对合作可能会有消极的影响;在等级观念较重的文化中,如果房间安排不当,比较随便,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安甚至恼怒;另外谈判方式也因文化而异,谈判时限的控制也很重要。

(三)谈判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其一,在谈判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必须采取委婉型交流方式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即尽量以温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口气和蔼。例如:在一些谈论激烈的会议中,泰国人会通过非直接的语言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以避免对别人造成侮辱。他们通常不说“不”这个词,这样会被认为是冒犯了别人。一般比较礼貌的做法是踌躇、沉默、更换谈话主题或是作出含糊的、模棱两可的回答,既表达“不”的意思,又避免使用这个令人感到不礼貌的词语。同时要注意不大声说话或喧闹,也不要在别人说到一半的时候打断别人,在泰国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

其二,在谈判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上,应及时、灵活地调整和变换谈判方式正确处理文化差异。当谈判陷入僵局时,谈判者应认真分析谈判中僵局产生的原因,即导致僵局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立场观点的争执、一方过于强势、信息沟通的障碍、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造成的,还是由于文化差异的障碍造成的,而分析僵局产生的原因在于及时、灵活地调整和变换谈判方式。如上文所举案例,当谈判陷入僵局时,中方经理是通过与泰方经理建立良好私人关系的方式正确处理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最终签署了协议。

第2篇: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被中国的文化传统及山川湖水吸引,而更是以其独特的美景和宗教广受欢迎。旅游文本作为中外交流的基础媒介,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外语言文化差异给旅游文本翻译带来很大障碍,尤其影响了佛教景点的准确英译。因此,本文将从语言文化差异角度研究旅游文本的功能,并以佛教景点英译为例对旅游文本翻译进行深化探究。

一、旅游文本的功能

旅游文本主要以呼唤功能为主兼具信息功能。呼唤功能指文本对读者个人意念的呼唤,旨在诱导行动。旅游文本中以景点翻译最具旅游文本特色。佛教景点独具地方色彩,充满着浓厚的藏传佛教魅力。因此,佛教景点的旅游文本既要体现宗教特点更要引起外国游客的兴趣。信息功能指文本为读者提供信息以改变其认知状态的功能。

二、旅游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的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迥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式等方面大相径庭。这正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它们相互制约并相互影响。而佛教景点旅游文本尤为复杂,因为它结合了中国传统哲学、风俗文化及藏传佛教知识,这无疑给其英译带来很多困难。

(一)旅游文本的语言差异

1、词汇差异

汉语旅游文本善用华丽辞藻,多以四字词语组织行文,讲究音律对仗。在佛教景点旅游文本中更是如此。例如:

“寺院内佛殿也别具一格,独具神韵,佛殿呈塔形,高约20米,内径约10米,上覆金顶,下映斑斓;彩珠环绕,檐角飞天。”(《走遍中国:》第三版,2012)

对比而言,英语旅游文本则善用简单客观的词汇。英语国家多注重客观事实,所以,英语旅游文本不会像汉语旅游文本那样用词花哨。例如美国黄石公园官网上对黄石公园的描述如下: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merica's first national park. Located in Wyoming, Montana, and Idaho, it is home to a large variety of wildlife including grizzly bears, wolves, bison, and elk.”

2、句式差异

汉语旅游文本在句式方面多以无主句为主,主语在句式中可以省略。例如:

“既静僻又幽雅,不失为一处难得的大自然乐园和桃果基地。”(《走遍中国:》第三版,2012)

而在英语旅游文本中,主语一定是句式中不可缺失的因素。例如美国黄石公园官网上的描述如下:

“Preserved with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are Old Faithful and a collection of the world's most extraordinary geysers and hot springs, and the 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二)旅游文本的文化差异

纳达曾经指出,“把握好双元文化主义比掌握双语更加重要”。中国旅游文本文化气息浓重,大多带着强烈的民族色彩,佛教景点旅游文本更是如此。佛教景点的旅游文本涉猎甚广,包括了宗教、哲学、民族风俗等,既蕴含藏传佛教思想,又覆盖了的历史人文。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异成为译者翻译过程中很大的难题。例如: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旅游攻略》宣传册,2011)

试译:The Jokhang Monastery, built in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Tubo Dynasty in the 7th century, was for consecrating the same size statue as Sakyamuni when he was eight. The statue was brought by Nepal’s Princess Chizun when she married with the Tibetan King Sontzen Gamp.

此例中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等词汇体现了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若英译时不增译其背景,外国游客必很难懂得其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到东西方文化差异悬殊,在英译时也会用到省译法,尤其当汉语文本完全不可译时。

第3篇: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 语言和文化 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

一、语言和文化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历来都是人类学者、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等关注的焦点。美国语言学家萨比尔(Sapire)认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他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社会语言学家Hudson和Goodenough认为:语言在绝大多数方面,蕴涵在文化之中……因此某一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词汇的文化含义: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语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tierceperson)、狡诈、虚伪的人,the old dragon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癫皮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As faithful as a dog.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dragon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及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还有在书写信封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地址到小地址、门牌号、收信人;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种种深刻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了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种种体现.我们应该知道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碰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以便消除在英语交际中的尴尬情景,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4篇: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差异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已经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语言。在经济的带动下,我国的文化与英语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这给我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活力,对我国的文化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存在许多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尊重对方习惯的基础上,采取了逐渐消除、的方法,从根本上加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确保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有效交流。在翻译工作中,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翻译水平,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差异,从而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水平的影响,翻译出更好的作品。

1、分析文学体裁

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体裁和内容,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白各种不同体裁的样式,总结各种体裁的特点,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同时,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也不相同,我们应当对不同体裁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准确地翻译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英语文学作品的体裁包括小说、诗歌、科技应用文和散文这几种,对于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其中包含的文化元素较多,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在翻译这一类体裁的作品时,翻译者应当充分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背景,这样才能有益于翻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具体的做法是,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并对中文语境和文化背景,找出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忠于原文的意思,又要根据汉语的阅读习惯,对文字进行调整,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懂得作者的意思,提高翻译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对于科技应用文,由于科技应用文和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不同,科技应用文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翻译科技应用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翻译科技应用文时,应仔细分析科技应用文中的叙述重点,找出包含文化元素和文化背景的地方。其次,在找出这些地方后,要认真对比这些文化元素和中文语境中的文化元素,找出这些文化元素与中文文化元素的差异。再次,在找出了文化差异后,翻译者要根据中文的阅读习惯准确地翻译这些内容。由于科技应用文中主要都是专用术语和专业词汇,因此,在翻译科技应用文中,一定要将这些内容翻译准确,才能确保整个作品的准确完整。

综上所述,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对不同体裁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能够有效地处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2、利用翻译中的动态对等概念

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相应的中文词组,并保持整体意思不变,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中国读者能够读懂的中文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中国读者能通过阅读译本理解文学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但是,英语和中文本身就存在很多差异,文化差异更是突出,因此,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充分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还要合适地利用动态对等概念处理文化差异,使翻译的内容与原文更加贴切。

动态对等是指在翻译时,翻译者应根据英文单词或词组的意思,将其译成相对应的中文,但是英语和中文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差异,同时两种语言之间还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单词的字面意思来翻译,就会造成读者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容,甚至扭曲作者的意思。例如在翻译“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句子时,有经验的翻译者并不会直接翻译句子中各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而是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和句子的实际意思,将该句子翻译成“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这样翻译充分体现了原句的意思,同时也考虑了英文的阅读习惯,使英文读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此外,在翻译“胆小如鼠”这个成语时,有的翻译者将它翻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这里没有将“鼠”直接译成“mouse”,而是译成兔子“rabbit”,这是因为在英语习惯中,温顺动物的代名词是兔子,译成兔子有助于读者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动态对等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应;文学体裁一致。翻译的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翻译作品的质量,因此,翻译者应当正确理解动态对等概念,在保持源语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措施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1)词汇对等。词汇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逐个翻译各个英文单词或词组,保持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的对等,确保词汇含义一样,保证翻译出作品的意思。

(2)句法对等。句法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要确保句子的完整,采用意译的方法,确保翻译成的句子的句法能够和源语句的句法起到相同的作用。

(3)篇章对等。篇章对等是指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按照文学作品的篇章顺序进行翻译,并确保文章的完整性,不能跨越篇章翻译,使文章不完整,或者不按原作品的顺序进行翻译,使原作品的篇章变得混乱。

(4)文体对等。文体对等指的是翻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保持原来的体裁,不能随意变换原来的体裁,例如,将散文译成诗歌,将小说译成散文等,这不仅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性,同时还会导致读者理解不畅,对于科技应用文,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其科技性,采用准确专业的语言进行翻译。

3、研究异化和归化翻译理念

异化翻译理念的核心是以源语文化为最终归宿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例如,翻译者在翻译《红楼梦》时,就采用了异化理论,在《红楼梦》的英文译本中最大程度的保存了中文文化元素,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成“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befalls men overnight”,这句俗语的翻译就考虑了中国文化文素,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中文的文化氛围。

归化理论与异化理论相反,归化理论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以最终译文为准,重点考虑最终译文的文化特点。采用这种方法对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下转第272页)

(上接第270页)虽然翻译后的内容与原文有一些差别,但是译文的可读性增加了,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容,起到了更好的文化传承作用。

第5篇: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消费;空间杜宾模型

0引言

消费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始终发挥重要作用。消费除了受到诸多市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差异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文化作为一个包含民族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教育水平等要素的集合,与居民消费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也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选择。厘清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特别是探求文化差异在空间层面的影响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居民消费、调整消费结构乃至于更有针对性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1]、利率水平[2]、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结构[3],政府公共服务[4]等方面。而关于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如黄静(2014)[5]和张晶(2013)[6]等认为文化是影响影响消费者的行为意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王梦蝶、吴东来(2013)[7]认为不同文化维度下的消费者行为受文化营销的影响程度不同。汪秀英(2010)[8]的研究表明在体验经济的运行中,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对消费者的体验行为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石华灵(2016)[9]提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不纯粹是一次经济交易,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交往和互动。以上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从文化差异对消费者的评判标准和购买意愿方面进行论述,但是将文化差异从类别上进行细化,研究其对消费影响的文献较少,尚未有结合我国现实进行实证方面的验证特别是结合文化的跨区域空间特征进行的相关研究。本文在结合我国文化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将文化差异从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三个角度加以分类和量化,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29省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进行全国性文化政策制定以及跨地区消费行为引导提供决策依据。

1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1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

本文主要探求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变量的选取如下:

1.1.1被解释变量

居民人均消费水平(CONSUME),通过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来衡量不同地区消费状况的差异。由于现有统计年鉴对于居民消费数据是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分类统计,为了更为客观地反映地区整体居民消费水平,本文对宏观统计数据进行了以地区居民为单位的平均化处理,具体公式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城市人均消费水平*城市常住人口+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农村常住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农村常住人口)。

1.1.2解释变量

对于核心解释变量文化差异变量选取,本文从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三个方面加以设置,通过这三类文化变量的选取,基本可以涵盖我国居民现有的文化差异。(1)人文文化(HUMANITY)。广义的人文文化是指以居民个体为基本单元的,涉及个人基本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年龄、宗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有文化信息。居民的人文文化程度,是其行为的主导因素,不仅会影响劳动就业收入的水平,也会影响其日常生活主要的消费行为的水平。而居民人文文化水平主要源于其受教育程度,一个地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越高,该地区的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较高,从而消费水平会更高。除了受教育程度,为了兼顾人文文化的其他方面,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自身的非受教育所体现的人文文化水平也会相应增加,本文通过人口年龄比重衡量这部分非受教育所体现的人文文化,基于此构建包含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年龄分布的人文文化综合指数,其权重各取50%。人文文化指数=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5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2)城乡文化(TOWNSHIP)。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区居民中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不断变化,而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长期的历史文化传承。故对于城乡文化的指标设置采用城镇化水平指标,即城镇年末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衡量城乡文化水平。(3)行政管理文化(ADMINISTRATION)。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特征和行为模式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制度上的安排、有地区特有历史文化演变的特征也有官员自身行政管理倾向,其对居民消费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个地区在公共产品供给上,更倾向于提供促进居民消费的相关服务,如社会保障服务,则居民用于自身消费的意愿可能更强烈。本文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政府行政管理差异总结为行政管理文化,指标使用变量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衡量。

1.1.3控制变量

除了上述不同类别文化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外,居民收入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因素也与消费相联系,本文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实证模型。地区开放程度(OPEN),采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当年GDP比重来衡量地区开放程度。居民收入水平(INCOME),采用地方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并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1.2数据来源

基于文化差异与消费水平的区域性考虑,选取了全国29个省市进行实证分析,其中由于数据缺失和社会制度体系不同,没有包括和港澳台地区,将重庆合并进四川省;基于数据可得性和数据的统一性,选取2007—2015年数据。文化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和财政社保支出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区域间物价水平不同,涉及的地区人均GDP、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指标均采用地区当年消费物价指数剔除通胀因素。计算软件为STATA13.0。

2指标变量的探索性

空间数据分析文化具有区域性和传播性。对于文化相关变量的计量,在考虑传统计量经济学关注的时间维度联系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其空间维度的特征。若变量存在空间相关性,传统计量方法的估计是有偏差甚至是无效的。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前置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预先考察实证数据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若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则需要采用针对空间变量的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估计。本文使用对空间相关性检验使用较为广泛的莫兰指数进行验证。

3实证分析

3.1模型的识别与诊断

空间计量实证模型,是为克服实证变量存在的空间相关性从传统经济理论发展而来的实证计量模型,先后发展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等模型,但是早期的空间计量模型多数只考虑了被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忽视了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处理,伴随着空间计量方法的不断扩展,本文采用其扩展模型面板空间杜宾模型(SDPM)进行回归估计,重点考察以文化差异为核心的诸多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与居民消费的联系,分析不同类别文化差异对消费水平可能具有的空间效应。模型(1)至模型(4)为添加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后的空间滞后项的实证模型。

3.2实证结果

通过实证测算,所得包含各类文化差异空间滞后项的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实证结果见表3所示。

3.3实证结论分析

3.3.1模型整体性结果

从模型HAUSMAN检验和固定效应检验值来看,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采用固定效应形式更为有效,且模型整体似然比值较高。在分别添加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空间滞后项的空间杜宾面板模型(1)至模型(4)的结果来看,各模型整体显著性一致,特别是同时存在三类空间滞后项的模型(4)模型各变量的解释力均显著提高,基于此,后文中分类变量解释主要基于模型(4)的实证结论进行。

3.3.2本地文化差异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

由模型(1)至模型(4)的地区文化差异对本地区消费影响的结果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在省级层面对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通过模型(4)可知,本地区人文文化对居民消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作用,可以理解为伴随着地区人文文化的提高,有利于居民进一步提升其消费水平;而城乡文化无论是分模型(2)还是综合模型(4)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负向作用,此结论与传统观点不一致,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城市常住人口的增多为主要体现的城镇文化的提升,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不升反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导致城市居民不敢过度消费,相反农村居民由于不存在诸如购房、子女教育等成本压力,反而消费增长倾向更高。地区行政管理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

3.3.3跨区域文化差异对消费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分别对模型(1)至模型(4)的人文文化、城乡文化和行政管理文化的空间滞后项W*dep.var的估计可知,与地区内文化差异变量的显著性相似,城乡文化和人文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别是在综合考虑多种文化差异空间效应的模型(4)中,城乡文化差异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伴随着周边地区城乡文化每提升1单位,会促进本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12单位。与地区内文化差异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方向相反,周边地区的人文文化和城乡文化对地区内的消费水平的影响与地区内人文文化和城乡文化的影响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体现为跨区域文化差异对消费的影响呈反向溢出效应。

3.3.4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

从模型控制变量来看,无论是单独添加空间滞后变量还是同时存在三类空间滞后变量,居民消费水平与其收入水平均存在1%水平的显著相关性,即传统经济理论一致,收入水平是其消费水平的核心影响要素,居民收入每增加1单位,消费者倾向于增加自身消费水平0.319单位。

4政策启示

(1)进行文化的跨区域交流与融合鉴于各类文化差异所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故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应仅局限性在本地区内部,而应该积极促进跨区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跨区域文化政策的组织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大范围的地区联动实现居民文化的整体提升,以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

(2)提升居民人文文化水平鉴于人文文化对居民消费的积极促进作用,应进一步加大以提升居民基本人文素养的相关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做好基础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同时,采取多种手段针对性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如通过促进文化类产品的市场培育,增加消费者提升人文素养的渠道,加强消费者提升文化素养相关服务的消费服务和管理。

(3)结合城镇化做好消费升级与保障工作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所产生的居民城乡文化差异短期来看并没有有效的促进消费增长,相反,还带来了空间上的消费外溢效应。这一状况虽不能否定城镇化所产生的有益作用,但宏观管理部门也应进行针对性调整,特别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地区经济对居民消费的依赖更为强烈,对于城乡文化差异所显示出的负向作用,应针对性做好促进居民消费的升级和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降低城镇居民消费成本和远期顾虑,令城镇居民有能力消费、有保障消费,在实现我国城镇化规划的同时,发挥居民消费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俊秋,何辛锐.内蒙古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9,(22).

[2]赵鑫铖,李娅.经济动态效率与我国最有消费率:1992—2013[J].云南财大学报,2016,(5).

[3]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

[4]封福育.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6,(5).

[5]黄静,王诚,熊小明,林青蓝.人际冲突中文化信念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4,(7).

[6]张晶,RamuGovindasamy,张利庠.“文化适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12).

[7]王梦蝶,吴东来,吴炎玲,赵娜.基于文化差异的文化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1).

[8]汪秀英.区域亚文化对消费者体验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消费者体验行为的对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第6篇: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 国际工程工程管理跨文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全球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将各个国家与商业组织摆到同一个竞争舞台。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已经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声誉,质量过硬、技术先进、重信用守合同,但是中外在文化上的差异却一直是阻碍着我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上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国际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建筑企业的管理者除了应精通工程的“成本、质量、工期”的控制外,还必须深谙不同文化背景必将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研究文化差异对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要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管理者必须具有并发展相应的对文化的敏感力和驾驭沟通的能力,采取相应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国际工程管理中的文化差异

(一)谈判风格

在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中,谈判是经常进行的,但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谈判模式。中方在谈判开始时会讨论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原则和共同利益。中国人习惯于从大的方面入手,主要关心的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他们避免在一开始就讨论细节问题,而具体的细节留到以后再谈。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对具体细节非常注意。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的条款,在谈判中充满信心、明确果断,以经济上获利为目的,善于讨价还价,而且热衷于一个条款一个条款地谈(他们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one by one),最后达成协议。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谈判中对待争论的态度也不同。

(二) 对待合同的态度存在差异

(1)对待合同文本的态度

对合同文本的态度,中方是看重总体原则,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的。具体的表现是中方的合同文本往往只有一薄本,而西方的合同文本是几厚本,他们的合同详细到图纸文件的份数、图纸的材料(如蓝图、软盘、Email、胶片) 、制图人的联系方式等。在履行合同时,中方的态度往往是,在实质上不违反合同条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而西方则是严格执行合同条款。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合同文本态度存在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倾向于整体性,一些小小的细节通常不是很重视。而西方人则习惯正确、精细和理性的线性思维模式。

(2)对待合同索赔条款的态度

中国人听到”索赔”两个字时,往往联想到争端的仲裁和诉讼等法律行动。因此他们就认为应尽可能地避免索赔,以避免法律行动引起更多的麻烦或是经济损失。中国工程管理人员不愿索赔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管理模式和计划经济惯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的原因还要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上去。西方人认为只要某一方的行为不符合合同、规范、标准的规定就一定会给对方发函指出,并就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要求索赔。

(三)人际交流

不少参与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人员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对跨文化交流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接触必然产生文化上的差异或冲突。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乎逻辑的、适当的,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可能会认为是反常的、不合逻辑的。还有的人认为,只要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就可以和他们沟通了。其实不然,正确的使用语言要求大量文化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跨文化交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是一种特殊的场合。这种场合的交际,要求参与者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人同西方人的行为方式的差别。在国际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一切活动都是以人际之间的交往开始的。如果交流的双方对中西文化缺乏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人际之间的交往规则就会导致冲突。

二、跨文化管理的探索

面对不同文化、不同国籍的各方人员,为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是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总结了几种跨文化管理策略以作参考。

(一) 跨文化培训。工程管理经营在当地国的环境,其最重要是一种学习过程,即外籍人员文化的学习。对于各种规范、标准、规定尽量使用国际惯例(例如执行FIDIC 条款)对我们的员工进行培训。

(二) 多元文化认同。工程管理的文化冲突源于工作团队的文化差异,因此务必使内部员工了解多元文化之差异,尊重并包容文化之间差异,甚至将多元文化认同之理念列于项目管理的信条中。

(三) 跨文化融合。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要求与工程管理内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透过异中求同创建共同的公司文化,融合后的文化既能表现出明确而一致的特征,以消除文化冲突的产生。

(四) 忽略、缓和文化差异。忽略文化差异就是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以某一文化为背景来对待所有人。当然,忽略、缓和文化差异只是各种文化在企业中相互融合前的权宜之计。但是在国际工程中则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毕竟工程项目具有短期性和目标性,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

(五) 跨文化沟通。要消除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必须发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共事,应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机制。工程管理者需要有意识的建立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从事国际工程的建设。成功的工程管理必须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策略,消除文化差异的冲突。在国际工程的管理中能适应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小由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难度,降低项目工程管理运行的成本,更好地完成工程的既定目标,让我国的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蒋敏.国际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跨文化管理[J].建筑经济, 2007(4)

第7篇: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课程设置

1.研究背景

在我国,英语课程自诞生之日起便服务于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于是出现了如洋泾浜英语等专门用于商业活动的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与各国间的商务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然而,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国间的文化差异却成为跨国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障碍之一。可以说,文化差异会渗透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决定整个活动的结果,因此,跨国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培养顺应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的商务和英语复合型人才,国内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势头正劲。然而,大多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中虽涉及语言文化知识的讲解,但偏重单纯、片面的英美文化知识,缺乏国内与国外文化差异的对比,培养出的商务英语人才不能完全胜任跨国商务活动的工作。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套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2.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

首先,教师和学生应该明确教学和学习的目标,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另一方面传授商务活动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以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的原则以及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设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等。

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在西方文化下顺利使用英语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为目标。同时,遵循应用语言学的原则,将在文化差异的环境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培养和商务知识的传授及英语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如何将跨文化交际理论融入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真正将语言技能应用于实践中。

由于商务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交流技能,如谈判、书写信函等,英语文学方面的知识,如阅读、修辞等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应该选择突出商务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教材,涵盖商务知识,商务谈判技巧,商务活动定的英语表达方式。此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商务活动交流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别等相关教材也应在选用范围之内,并尽量使用题材多样,涵盖商务活动整个流程的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全英文授课,营造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商务活动氛围,将商务知识传授和英语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模拟真实的商务谈判场景,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尽快适应国外商务活动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积极寻找机会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实践,消化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文化差异,提高谈判能力。

课程安排方面,由于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很少接触西方文化,文化差异意识不强,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就应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选读、英语语言学基础等。此后,将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转为在商务活动中实际操作的能力,增设商务环境下英语表达方式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训课程,如商务礼仪、商务报告、商务会议、国际营销和企业管理等。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知识上进一步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前进修所开设的课程,提高自身在商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全面了解企业和市场在跨国贸易中的英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初步具备跨国商务谈判的素质;其次,教师应集体研究如何构建具有跨文化交际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讨论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并在初期共同备课,探索出更能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和数据库等资源,实现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教学与管理,积极开发和利用教学软件,发挥网络的作用,营造真实而生动的商务活动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跨文化交际意识。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其他因素

首先,在校园内外可建立相应的实训体系。在校内,可创立模拟跨国商务活动中心,借鉴真实的跨国商务谈判案例,安排学生扮演谈判过程中的各个角色,要求全程使用英语,亲自参与客户接待、商务参会、商务礼仪活动策划等,教师陪同指导,以保证模拟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校外,学校可以积极与进行跨国贸易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和实习,让学生感受真实而全面的跨国商务活动,切实体会文化差异在商务活动中所带来的问题,增强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素质。其次,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复合评价机制。教师可以依托课堂,随时下达与商务活动相关的主题任务,并记录和管理学生在校内及校外实训环节的表现,及时总结,为将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参考。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型交际性学习活动,考查学生的商务知识掌握程度,语言技能水平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结语

总体而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课程的设置应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上的革新,同时兼顾实训体系的建立及评价体系的形成。所有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课程设置的各个方面重点突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及多元化的复合型评价体系也保证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运作,最终达到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为真正的跨国商务活动扫除了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交际能力需求分析及其对课程设置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赵军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外语,2006(5).

第8篇: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旅游目的地形象(TourismDestinationImage)指人们对一个目的地的信仰、观念、印象以及期望的总和,它是目的地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目的地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工具(Crompton,1979)。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是游客、旅游地和信息渠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游客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术界和业界都开始意识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营销和推广已成为旅游地发展的重要环节,旅游地拥有清晰、明确、独特的目的地形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刘国华,王红国,2010)。从各旅游城市如火如荼地策划、制作目的地形象宣传片,并斥重金投放电视、平面广告的现象中也可看出目的地形象对旅游地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影响效应不可忽视。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有复杂性、多样性、相对性、可变性等特征(Gallarza,etal.,2002),受客观要素、社会差异、心理特征、文化背景、距离远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Walton,1966;Hunt,1975;Fakeye,Cromptom,1991;Fesenmaier,2000)。而文化是影响目的地形象感知的重要因素,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Beerli,Martin,2004;Richardson,Crompton,1988)。但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尚未有充分的文献论证,鉴于文化差异的量化测量存在难度,本文拟以张家界为例,采用Hofstede“国家文化维度”中的“不确定性规避”单一维度,参考Hofstede的研究思路,划分出高不确定性规避游客和低不确定性规避游客两个群体,测量不确定性规避高低程度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

    2研究进展

    2.1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及其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美国学者JohnHunt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形象因素的意义,他认为旅游形象是纯粹主观的概念———是人们对非居住地所持有的印象。但究竟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如何界定,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多数研究者认为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某地认知和印象的总和(Crompton,1979;Baloglu,McCleary,1999)。国内有学者认为目的地形象是人们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宋章海,2000)。不同学者对目的地形象概念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对目的地形象的本质认识基本是相同的,即目的地形象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是旅游者对目的地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和心理反应(杨永德,等,2007)。目的地形象感知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相对性、可变性,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要素众多,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应结合旅游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等进行综合分析(吴小根,杜莹莹,2011)。在早期的形象研究中,Walton(1966)认为人不可能完全理性,在感知、决策的过程中受到理性分析和感性态度两方面的影响,感性态度受文化、消费者的受教育水平、公共舆论导向、个人偏好、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术界目前较为肯定和接受的是根据Echtner和Ritchie(1993)、Baloglu和McCleary(1999)提出的目的地形象形成模型,综合考虑认知、情感、心理等方面分析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Beerli,Martín,2004)。Baloglu和McCleary(1999)认为影响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因素主要包括刺激因素和个人因素。Beerli和Martín(2004)在其提出的旅游形象影响因素模型中,将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因素分为信息来源(一手和二手)和个人因素(动机、旅游经验和人口统计学特征)两大方面;在此基础上还通过研究提出旅游动机、积累的旅游经验、文化价值观、年龄、国籍、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会产生影响。本研究试图从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但文化因素如何衡量和量化一直是旅游研究所面临的难题。

    2.2文化差异的测量维度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文化是个多维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对“文化”定义的统一意见,Kroeber和Kluckhohn(1985)总结的文化定义就多达160多种。“文化”的定义尚且不确切,如何对“文化差异”进行测量就更加困难了。Victor(1992)认为文化维度包括语言、环境、社会组织、状态设定、权威、非语言行为和时间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和其构成有不同的理论分析,Delobbe和Haccoun(2002)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测量工具能准确且无遗漏地涵盖所有文化特征。目前关于文化差异的测量维度,跨文化研究者引用最多的是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该理论将国家文化分为5个维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刚柔性以及长期/短期导向。个体/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不确定性规避被定义为某一文化的成员对不确定和未知情境的恐惧程度;权力距离表示人们对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刚柔性表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如何分配的认识。旅游学术界由于现象多样、方法缺少而对跨文化缺乏有力研究(Dimanche,1994),相对而言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动机、目的地决策和行为影响方面(Mackay,Fesenmaier,2000)。但是对于旅游中的跨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无法避开文化差异的测量。从现有文献看,对旅游者文化差异的测量主要有5种维度,一是地域空间维度,如乌铁红等(2010)对比分析了区内和区外两个地域文化组旅游者的草原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二是国籍维度,如Yu和Ko(2012)比较在韩的中国、日本以及本国医疗旅游者的感知行为;三是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如Ressinger和Mavondo(2005)检验了文化定位与国际旅游动机、旅游安全、旅游焦虑等方面的关系;四是中西二元文化维度,如薛熙明(2005)以此维度对中西方游客生态意识做了对比研究;五是语言维度,如Turner等(2002)比较5个语言组和澳大利亚东道主在文化价值观、社交规范、服务感知、交往形式和满意度之间的差异。从文献分析看,在旅游跨文化研究中,由于采用国籍和Hofstede的国家文化理论作为文化维度区分不同游客群体可操作性强,因此采用的频率较高。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集体主义两个维度与游客感知行为的相关程度大,个体/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例如西方人的个体主义普遍强于东方人,西方人在旅游行为上会更为独立和个性;不确定性规避指某一文化的成员对不确定和未知情境的恐惧程度,低不确定性规避群体对未知情境和模糊状态的可接受程度要比高不确定性规避群体高,低不确定性规避群体在相应的旅游活动中会更具冒险精神,对模糊情境的恐惧程度较轻。基于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集体主义两个文化维度与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联系较为紧密,多数文献中采用上述两个维度进行相关研究。如Funk(2007)依据该文化理论比较澳大利亚文化相似组和澳大利亚文化差异组游客旅游动机的差异;Prebensen等(2003)从个人主义角度研究前往挪威的德国游客的自我形象感知;Money和Crotts(2003)考察不确定性规避对美国的日、德入境游客的信息收集行为的影响,发现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消费者倾向使用旅游中介。本研究采用Hofstede“国家文化维度”中的“不确定性规避”单一维度来划分游客群体,在单一维度上分析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差异。鉴于旅游研究领域中单一文化差异维度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在文化差异测量维度上的研究说明主要从整体进行阐述。

    2.3文化对游客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Triandis(1972)认为处于同一文化中的群体拥有相似的信念、态度、传统、意图、行为规范。不同的文化价值结构通过生活方式、工作、休闲和消费行为模式得以体现(Richardson,Crompton,1988)。文化差异对游客的认知形象存在影响,Chen和Kerstetter(1999)研究了美国国际学生对宾州乡村地区的感知形象,发现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氛围的感知存在差异。由于认知形象对目的地情感形象产生作用(Baloglu,McCleary,1999),部分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对目的地情感形象感知也存在影响作用,Martín和Bosque(2008)研究验证了文化价值观会影响旅游目的地情感形象。除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外,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在形象感知维度上也存在差异,如Mackay和Fesenmaier(2000)使用图片和多维尺度分析技巧研究台湾和美国学生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估,得出两个文化群体在形象评估维度和对维度解释上均存在差异的结论;贾跃千等(2009)通过研究检验了日、韩和欧美游客民族文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因子感知结构差异的影响,得出目的地形象因子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的结论。综上所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术界关于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的研究仍在继续,文化差异对游客的目的地形象感知究竟是如何作用,并不十分清楚。上述研究多数以国籍为游客划分标准并结合Hofstede的文化维度,进行不同文化群体的对比研究,目前国内从文化价值角度研究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相关研究少,研究步伐较为滞后(白凯,等,2011;乌铁红,等,2010;贾跃千,等,2009)。

    2.4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指标和体现,指某一文化的成员对不确定和未知情境的恐惧程度。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处于高不确定性文化的人更倾向建立正式的规则,相信能通过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李文娟,2009);处于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环境中的人更有冒险的精神,容许有不同意见和模糊情境的存在。通过文献分析,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是旅游文化差异研究中常用的维度(Litvin,2003),本研究认为不确定性规避不仅在信息收集行为和旅游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影响(Money,Crotts,2003),还可能对目的地形象感知,如住宿条件、人身安全、交往活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感知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考虑国内游客群体的文化价值差异,选取Hofstede文化维度中的第二个维度,利用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指数得分划分高/低不确定性规避游客群体,探究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差异。

第9篇:文化差异总结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一、前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紧密结合,翻译是在其中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各个民族在历史、政治、文化、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处理好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才能克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是否理解。

二、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英国的夏季正是温暖宜人的季节,常与lovely(可爱),warm(温和),nice(美好)相连。而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又如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与耕牛朝夕相处。耕牛是勤劳的象征,汉语中有“老黄牛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习语。而西方人起源于游牧民族,与奔马感情深厚,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a will horse(勤恳认真的人)等。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可以将“老黄‘牛’”翻译为a will “horse”。若对地球位置、气候条件、国家概况等缺乏了解,就很难理解英语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反之,对于汉语也是如此。

2.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文化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有民族习俗、习惯形成的文化。英汉习俗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便是问对方“吃饭了没有?”。若外国人听到,他不会认为这是一种“问候”的方式,而是对方抛给他的一个真正的“问题”,他首先会想“吃没有吃”是自己的私事,然后猜“是不是对方要请吃饭了?”。又如中国人做了一桌子菜请客,却说“菜不多请慢慢吃。”外国人不认为这是“客气话”,反而当真,他们就会想:“菜不多请我们吃,菜多会不会就不请我来了?”这就是风俗习惯差异造成的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汉语的“吃过没有”应翻译为“Good morning.”或“Hi.”等招呼用语;“菜不多”为客套话,按英语的习俗就是“Help yourself.”。

3.和历史典故的差异

和历史典故已深深渗透到语言当中,形成文化的个性差异。儒家、道教、佛教、历史典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借花献佛”、“玉帝”、“开天”等。在西方,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Pandora’s box(灾难、祸害的根源)。有这样一个句子:“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在希腊神话中,Ceres,Bacchus,Venus分别是谷神、酒神和爱神。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没有饭吃,没有酒喝,爱情再深也干涸。每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背景,使得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信息并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之中。

4.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审美习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价值观念因文化的不同而各异,是个人在社会文化过程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在汉语中,“龙”象征着力量、智慧、权力,但在英语中,“dragon”象征邪恶。“他的儿子可谓天壤之别:一个是龙,一个是虫。”有译者误译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like a dragon,while the other a worm.若了解英国文化,便知道这样的理解十分荒谬,把“龙、虫”的汉语比喻原封不动套到英语上去了。正确的翻译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very capable,while the other is extremely incompetent.”

5.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如,“我发现你的工作信心不够。”根据英语思维,“工作信心”即“confidence in one’s work”若译为“working confidence”就成“中式英语了”。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由于英汉思维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翻译时要根据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作必要的调整,提高交际质量。

三、结语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面对文化差异,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运用替换原来喻体、调整原语序等方法,使其做到达意又传神。要想在两种文化之间无阻地交流,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尽量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和误用,让交流更加清晰准确。

参考文献:

[1]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贾秀海.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5).

[5]黄志梅.从翻译中看英汉逻辑思维的不同.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