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危机解决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源和发展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希腊的银行业遭受了巨额的损失。为了挽救本国的银行业,希腊政府调动国家资金来为本国银行业提供资本支持,结果导致了希腊政府严重赤字,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立刻展开了多轮支援行动,但仍然没有解决希腊政府的负债问题。除了希腊之外,欧洲还有多个国家的政府承担着高到不正常的公共债务,使得这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为整个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给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救助措施和发展趋势
(一)短期救助措施
在危机爆发之后,希腊政府首先展开了自救行动,公布了一系列的财政紧缩计划。这份计划决定降低公务员的薪水,提高税率,同时开征各种新税项。各种国有企业也在进行着私有化改革。这些财政紧缩行为导致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政策推行步履艰难,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同时欧洲央行不断的以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填补欧洲各国的政府的赤字,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也在为欧洲提供金融支援。
(二)长期救助措施
为了降低政府负债,欧洲各国正在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支出被削减。同时在全社会推广终身学习制度,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部分老年人重回工作岗位。在这次危机之后,欧洲尝试建立了欧洲稳定机制,由所有成员国共同来建立一个救助基金。同时,欧洲建立了银行业联盟,赋予欧洲央行银行监管权,保证欧元区的利益。
(三)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了数年,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完全结束。许多学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未来将走向好转,整体危机趋于缓和,市场对欧元区的信心正在重新建立。其他经济体也正在用购买国债的方式帮助欧洲度过债务危机。有学者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总负债额是8000亿欧元左右,目前的7500亿欧元援助已经能够基本解决负债问题。
但是,尽管出现了缓和迹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次危机对于许多国家的财政系统的破坏都非常大,债务危机仍有继续蔓延的风险,世界经济仍然需要提高警惕。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欧债危机最中国最直观的启示就是政府的债务问题绝对不能轻视。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还比较健康,但是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截止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高达107175亿元,地方债务已经占到了GDP的27%,成为了严重的财政安全隐患。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的时候,一定要优先考虑政府的财政能力,同时优化债务结构,建立长期有效的债务危机预警机制和救助预案。
(二)慎重推进福利改革
欧洲政府之所以背负了大量的公共债务,归根结底是国内养老福利支出超出了政府的承受能力,导致政府无力兑现福利政策。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利保证制度日趋健全,但是福利改革的推进应当量力而行,慎之又慎。我国应当警惕过度消费的行为,慎重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三)有序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思考亚元区建立的可能性。目前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建立亚元区,只有尽可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增加亚洲国家的实力,让亚洲国家的区域发展更加均衡,才能具备建立亚元区的基本条件。
四、中国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
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的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适当减持欧元的外汇储备,合理的优化我国的资产结构,对外汇资金进行小心的运作,合理配比,实现外汇储备的安全和持续增值。
(二)把握我国对欧并购机遇
由于许多欧洲企业在这次危机中遭遇了困难,我国企业可以把握机遇,对比较有实力的欧洲企业进行并购。具体的并购标准要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防止对企业盲目并购,并需要对其中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国债;货币政策;长期再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217-1
1 欧洲央行的救助措施
1.1 购买成员国国债
2010年5月17日,欧洲央行公布已买入欧元区国债165亿欧元,这标志着欧洲央行已打破11年来的禁忌,正式启动国债购买计划。在此之前,独立运行的欧洲央行从未购买过欧元区成员国的国债,此番行动可谓史无前例。截至到2011年12月17日,已购买的欧元区国债总额超过2110亿欧元。尽管欧元区许多成员国政府认为欧洲央行的国债购买计划是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有效方法,但因德国的强烈反对,使欧洲央行未能大规模介入债券市场。德国一直强烈反对欧洲央行直接出资购买欧元区国债的行为,认为此举违反了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原则,还可能引发欧元区流动性增加,最终导致欧元区的通货膨胀;但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国债购买计划是有限度的权宜之计,欧洲央行会在其法定框架内履行职责。
1.2 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欧洲中央银行除了从二级市场是购买欧元区成员国国债外,还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救助措施,包括先期推出的为金融机构提供3个月期和6个月期的固定利率贷款;降低欧洲中央银行的贷款抵押条件,以改善货币市场流动性短缺问题。同时,欧洲中央银行还联合加拿大、英国、日本央行与美联储重新启动美元互换协议,以缓解市场因避险情绪上升而增加的美元需求。2011年,在欧洲通货膨胀率已远超2%警戒线的情况下,欧洲央行仍连续两次实施降息。2011年12月,欧洲央行又首度推出了3年期再融资操作,即向欧元区银行提供1%固定利率的无限制贷款。欧洲央行表示,已向523家欧洲银行提供了为期3年的4890亿欧元贷款,此次贷款额度为欧元诞生13年以来的最大规模。
2 对欧洲央行救助行动的评价与探讨
2.1 对国债购买计划的权衡
客观地说,欧洲央行购买成员国政府债券实属在危机紧急时刻所采取的无奈之举。通过进入二级市场购买债券其实是采取变通方法绕开了《马斯特里赫条约》中“禁止直接购买成员国政府债券”的规定,且欧洲央行在操作中已明确规定了国债购买规模的上限。让市场较为担忧的问题是,未来欧洲央行如何退出对这场债务危机的救助?如果欧洲央行停止救市,债券市场上高负债率的成员国国债价格能否跌至谷底?至于欧洲央行的独立性问题,也是在面对日益恶化的债务危机的境况下,欧洲央行不得已以放弃部分独立性原则为代价,通过降息、持续购进成员国政府债券以及长期再融资操作等手段来应对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尽管实施这些救助行动遭到了德国的反对,并引发了对欧元区日后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担忧,但这些措施毕竟在短期内对于稳定欧洲金融市场、纾困债务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表现了欧洲央行在应对债务危机中对小幅度通货膨胀所做的让步。
2.2 欧洲央行利率政策的两难选择
在遭遇2008年国际金融的冲击后,欧洲央行一直坚守低利率货币政策,直到2011年4月,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已远超2%的物价维稳警戒线,高达到2.8%,且基本上呈逐月递增的趋势。此种情形令欧洲央行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通胀率的逐月递增已提示欧洲央行应及时加息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胀形势;另一方面,欧元区债务危机呈现出不断恶化的态势,一旦欧洲央行启动加息,将使高负债国的借贷成本进一步提高,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也会更加困难,很可能使债务危机更加恶化。处在这样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地中,欧洲央行仅在2011年的4月和7月进行了两次加息,并没有按常规进入一个加息周期。欧洲央行的加息政策仅仅维持了3个月,转而在2011年的11月和12月又连续进行了两次降息,但这一降息的举动应在市场预期之中。欧元区形势的迅速恶化,使欧洲央行在抑制通货膨胀与应对债务危机的两难中再次做出选择。
2.3 欧洲央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
2011年12月21日,欧洲央行开始向欧洲商业银行提供为期3年、年利率为1%的无限制额度贷款,只要有足够的抵押债券,商业银行就可获得融资。欧洲央行此次推出的长期再融资操作可谓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根据欧洲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欧洲到期的债务总额将接近1亿欧元。面对巨额的偿债压力,欧洲商业银行既无法从私人市场上筹集到资金,也无法通过银行间的同业拆借获得融资。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央行采取大规模地放开流动性资金。针对欧洲央行如此大规模的救市行动,各国反应不一。
关键词:债务危机;福利;紧缩政策;金融监管
一、希腊债务危机隐含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此次希腊债务危机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来自于该国的福利制度。从希腊政府公布的数据看,政府财政多年超支。据希腊政府2009年12月公布的数据,2009年希腊的财政赤字占到希腊全年GDP的12%,债务总额高达2940亿欧元。以当时1100万人口来算的话,相当于全国人均背负2.67万欧元的债务。
与美国等国家不同的是,希腊的国债大多用在提高国民福利水平上,而不是将大量国债投资于一些基础设施和工业产业等的建设,因此,希腊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成了一个低收益的投资。这样的投资有去无回,而财政赤字却逐渐增长。
希腊的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希腊政府在养老金支出上负担较大。据欧盟统计,希腊的老龄化负担占GDP的15.9%,是全欧洲最高的。希腊政府各大政党为了拉取选票,往往提出受人欢迎的福利制度。因此,诸如养老金等福利问题,就在对本国经济无充分度量的情况下被提出了。假如政府提出紧缩的财政政策,必然引起本国人民的一阵恐慌和极度不满,这将会对执政党的领导地位造成影响,于是,便使得政府无法真正落实对本国有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通常是和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挂钩的,而希腊的福利制度在力求赶上其它欧盟国家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经济发展。相对于其它欧元区国家,希腊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这远不足以支持希腊执行这么好的福利水平。
面对这样的问题,希腊政府应当真正执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财政预算,控制举债规模,改革高福利制度,将举债真正用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之上,提高经济产出。尽管这些政策和措施会遭到工会和部分民众的反对,但只有通过紧缩财政的政策,才能缓解本国的巨大债务危机,要不然,希腊面对的将是破产的威胁。
二、希腊债务危机带来的影响
(一)希腊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受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出台了适用于本国国情的经济刺激政策以恢复经济,然而,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无疑给正在复苏的全球经济再一个重创。这样的经济形势让大家质疑,我们的经济将可能面临第二次探底。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预测,受债务危机冲击,在世界各大经济板块中,欧元区经济走势最为疲软,今年的增长率只有1%,明年也只有1.5%。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经济增长乏力,欧元不断贬值,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美国等许多经济体的出口,进而拖累世界经济的复苏。
就目前欧债危机的现状来说,欧洲众多的国家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诸如德国的较多大银行持有大量高债务风险的欧洲国家的国债,美国的银行业拥有1.2万亿美元的欧洲债务。假如债务危机深化,那这巨额坏账将会对众多的国家的金融领域带来巨大的连锁负面影响。
(二)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希腊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其中,最大的影响是中国的出口贸易方面。
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2009年欧盟吸纳了中国出口总量的19.7%。从国际经济贸易来说,欧元汇率的贬值会使欧洲市场对于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有所减少,进而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据统计,2009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364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欧出口2362.8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9.7%。有专家估算,我国对欧出口增速可能会下降6%~7%。但即使如此,中国今年的外贸形势也不会比去年更差,预计全年出口会有15%左右的增长。因此,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部经济政策组主任鲍里斯・库尔内德所说,从总体上来看,在中国强有力的经济刺激下,我国的经济仍将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长,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国内需求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出口虽然仍会有所增长,但不会像过去增长那么强劲。
三、希腊债务危机给中国的启示
欧债危机无疑给世界经济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给了我国很多启示:
首先,经济复苏过程中市场信心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面对众多潜在的危机,我国应当建立良好的预警防御机制,时刻准备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同时,一国的经济政策应当具备高度的灵活性,才能使我国经济在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取得稳定的生存和发展。
其次,从希腊的债务规模和用途上,我们可以看出,一国的居民工资收入和福利水平应当真正适应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举债来维持福利水平。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原因主要是由于希腊的经济增长远远落后于工资和福利增长,政府多年来一直未能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而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政策开支扩大对财政状况的影响准备不足。此外,我国应当借此进行深刻总结,规范各级政府的举债规模,以及举债所得资金的投放范围。
最后,应当再深入加快金融改革,加快金融监管改革步伐,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以防范于未然。希腊债务危机不仅仅一国的经济危机,这涉及到欧元区较多国家的债务危机,乃至对正在复苏的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对如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和债券信用评级的监管。
四、结束语
希腊危机的爆发对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来说是一个灾难,却让世界各国对此有所反思,即一国的薪酬水平和福利水平应当与该国的经济产出能力相适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居安思危,对风险防范于未然;经济复苏中,市场信心还不够坚定,应当规范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同时,我国应当引以为鉴,结合我国国情,严控政府债务规模,制定好应对金融风险的各项防范措施。
关键词:欧债危机;调控;地方债务
作者简介:袁战(1964-),男,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高级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F81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67-03
一、欧洲央行与欧债危机
欧元区是由欧洲12国组成的单一货币区,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掌握。欧洲央行可以看成是老的德国央行的放大版。德国的货币政策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称赞,也是许多国家羡慕与效仿的对象,但是向他学习的国家没有一个有德国央行做得好。人们认为德国央行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央行是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不受政府的领导,所以央行能专注于币值稳定这个单一目标,而不用考虑兼顾诸如经济增长、地区平衡等经济目标,更不需要为党派政治买单而出台各种短期的刺激政策,所以德国的货币政策极其稳健,调控精准,可预期性强,使得德国马克的币值长期稳定,成为受世界欢迎的硬通货。
欧盟实行统一货币,正是看中了德国央行的独立性,以德国央行为蓝本设计了欧洲央行,以为德国的经验表明货币可以独立于政治权力而存在,运转良好的德国央行模式能够帮助欧盟把货币政策制定权从各国政府手中剥离出来,打造一个币值长期稳定的欧洲统一货币,为各国政府专心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从而把德国的成功推广到所有欧洲国家,形成一个超级强大的经济体。所以欧盟在政治一体化没有实现的时候就首先实现了货币一体化,期望借助货币一体化推动经济的一体化,进而推动政治的一体化。
在设想欧洲统一货币的时候,欧洲的政治家们看到了财政政策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害怕各国政府自行其是,不同国家相互矛盾的财政政策会干扰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甚至通过财政政策把国内经济的矛盾转嫁给欧洲央行,所以马约中规定,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
如今久拖不决的欧债危机表明,以上想法无疑乐观了一些,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不仅仅只有财政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其他许多部门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德国央行虽然独立行使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但是货币政策的贯彻运行是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的,尤其是需要行政权力的强有力干预,这样的干预有时是以牺牲局部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利益为代价,没有这样的保障,再好的货币政策也无济于事。对于管理能力差的政府,没有了货币政策制定权,只是封堵了经济危机的一个宣泄口,并没有消除危机的根源,相反各国政府通过政府债务和统一的债务市场,把危机更快地宣泄到整个统一货币区。没有统一货币时,货币边界就是危机的一道自然防火墙,统一货币后,这道自然防火墙撤掉了,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手忙脚乱地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堆砌新的防火墙,以防危机之火烧到自身。
欧债危机爆发后,有人把它归咎于各国都没有遵守马约关于财政赤字的限制性规定,所有国家都突破了上限。实际上马约的这条规定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无法长期遵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经济目标,这已经是共识。马约的这个条款捆住了各国政府的手脚,本来货币政策这只脚已经被从政府的身上砍掉,现在又把另一只脚捆绑起来,欧盟各国政府如果完全按马约的规定做,实际就是放弃自己的经济调控责任,而完全寄希望于央行的调控,这样各国政府实际不能指望制定或完成任何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就整个欧盟来说,也只有货币政策这一只脚,无法前行。所以马约的规定,在欧元启动的一定时间内作为短期的约束是可能的,要想成为长期的制约,是很困难的。
随着欧债危机的发展和深化,现在人们对这次危机发生的根源看得越来越清楚,那就是单一货币政策与多种多样的社会政策特别是各种福利政策不匹配。在实行了单一货币以后,人们,包括政治家、投资者与普通百姓都没有从统一的政治经济联合体的角度看待身边的问题,仍然用传统的观念看待统一货币带来的变化,对自己有利的欣然接受,认为是货币一体化的红利,对自己不利的极力抵制,总认为是别的国家的问题,应该由别人承担苦果。
二、中国地方债与地方财政政策
反观我们国家,幅员比欧盟更广阔,人口比欧盟更多,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比欧盟更大,现在全国实行的是名义上统一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由中央政府进行强有力的管控。但从历次宏观调控的效果来看,虽然全国性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不一样,每一轮经济周期往往是沿海某些发达地区经济率先复苏,大力扩张,很快进入过热区域,带动中西部地区缓慢复苏。当发达地区经济大面积高烧不退,影响整体经济健康的时候,国家出台调整政策,急踩刹车。这时中西部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才刚刚复苏,进入扩张期,不得不跟着调控节奏减缓下来,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样的调控也被调侃为某地生病,全国吃药。
一方面是中央政府意识到这种形式的调控对各个地区并不完全公平,开始逐步微调,在宏观调控中的某些阶段加入了区别对待的政策,有保有压,另一方面是在中央政府的默许下,一些地方政府找到了对付调控政策的办法,在最近的几轮全国性的政府宏观调控中,只有热度最高、影响最大、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降温,不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在调控中不降反升,成为人们关注的泡沫严重地区。
这种不同地区在相同调控政策影响下的差异主要是各地区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造成的。事实上,全国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各地方没有自己的货币,没有自己的央行,只依靠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在当地市场份额中占比不大的城商行等金融机构对当地货币供给状况的影响微乎其微。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投资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实际投资中可能社会投资占大头,但地方政府的投入对社会投资有很大的影响与引导作用。
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大部分时间一直维持在“稳健”状态,在中国的财政体制下,财政收入大部分归中央政府,再由中央政府下拨给各地方政府使用,所以在纯粹的财政税收收入与支出这一块,地方政府不大可能与中央作对,只能“稳健”,否则可能会招致中央财政的惩罚,资金划拨不到位。地方政府的投资资金主要出自两块,一块是卖地收入,一块是各种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借的债务、BOT形式的建设项目及其他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等。
这几年房地产业高热,各地方卖地收入丰厚,投资热情高涨。但根据最近审计署的调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地方政府以未来卖地收入为担保,融入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已经把未来许多年卖地的收入变现,即使房地产热度不减,这一块的增量也有限。所以各地方政府继续实行激进的财政政策的资金来源只有负债这一块。目前中国的格局已经与欧债危机前的欧盟格局相似,全国有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实际已经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稳健”的只是中央财政,各地方基本实行的是“激进”的财政政策。虽然中央财政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较大,但是地方债务危机已经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经济肌体的稳定运行。
三、如果中国地方发生债务危机可能的解决路径
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中央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都非常重视,调查摸底,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地方债务规模的增长。但地方政府与部分社会资金对此并不以为然,依然“大胆”投入,这除了政绩考核上的原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家都认为中央政府不会坐视地方陷入债务危机而不管,也就是说,中央会“托底”。这种想法并非毫无来由,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债务危机,主要由各级政府、国企等负债形成的四大商业银行呆坏账比率在1999年超过39%,最后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的信用担保,对部分债务采取剥离,对国有银行股改,增加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差等一系列组合措施,历经近十年时间才解决的。
但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银行从政府的出纳转变成了独立的金融企业,不再对地方政府俯首帖耳,今日中国的金融生态虽然没有西方高级、发达,但就基本架构而言,已经与西方相似,银行不会心甘情愿地接下地方政府呆坏账的包袱,一旦发生地方债务危机,其表现形式很可能与欧债危机一样,地方政府的信用危机是主要的,波及到银行形成呆坏账危机。从前面的类比中我们知道,现在中国与危机前的欧盟一样,地方没有独立的货币,因而也没有天然的危机防火墙,一旦某一地方政府发生债务危机,会通过统一的货币市场向全国扩散,看看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内部的争吵和危机的解决方案就可以想像中国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可能采取的路径选择。
在这次欧债危机中,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不但德国没有债务危机,而且德国的经济一直维持增长的状态,虽然受到危机国的拖累,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但没有受到根本的影响,而最先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一些小国,理论上说,欧盟救助危机国的实力是存在的,也是危机刚爆发时欧洲金融界与危机发生国的一致想法。但事实是,希腊债券减记,塞浦路斯存款被血洗,人们一向认为最安全的两项金融工具成为巨大风险的来源,造成大量投资基金巨亏和居民财产的缩水。
如果中国发生地方债务危机,中央政府的救助能力有限。目前中国不存在像欧盟的德国那样的稳健、发达,能够撑起经济半边天的经济区域,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是一样的,调控中的表现不同只是中央政府的关注度不同,脱离开中央的视线,各个地方都在想方设法借钱投入,越发达的地方债务负担越重。所以如果地方债务发生危机,不传染开来则罢,一旦传染开来,必定会拖累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低迷,影响中央财政收入,使得中央无法对嗷嗷待哺的众多地方政府施救。第二即使中央政府有能力,也不会毫无条件的给予完全的救援,因为那样做有道德风险,会激起社会各界的抵制。实际上在历次宏观调控中,也发生过少数地方的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并没有完全托底的情况,如广国投的破产、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等。
如果中国发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中央政府会推出一定的救援措施,可能不会采取像欧债危机中的极端做法。但即使中央政府托底,也是有限的,托的是民生的底,而不会是金融的底。所以所有的金融机构与投资人都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给予足够的警惕,不要认为与政府打交道就可以放心,从而纵容地方政府不负责任的做法,不顾自身实力大量融入资金,否则,一旦发生危机,所有的参与者都可能血本无归。
参考文献:
[1] 张春萍、沈琦、陈相臻.希腊债务危机对我国地方债处置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24).
[2] 光等.欧债危机与中国地方债[J].经济经纬,2012,(02).
【关键词】债务危机 汇率 大宗商品
一、欧债危机近况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危机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经济体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家相继在国内赤字与外债方面同时出现问题,最后连西班牙这样的经济强国都走上了向国际求援的道路。在整个债务危机发展的历程中,大国间试图在救援问题上达成妥协与共识,危机国家也努力通过内部去解决问题,但不可否认,目前债务危机没有出现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危机的恐慌似乎还是在不断的加重、蔓延。
从2011年开始至2012年7月,债务危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11年5月到2011年年底,主要债务国自身情况不断恶化阶段。2011年5月9日,标普将希腊债务评级连降两等,从BB-降至B级,6月13日下调至CCC级,7月27日再度下调至CC级。另一家评级机构穆迪也将希腊信用评级直接下调至仅比违约高一个等级的Ca级。7月5日和12日,穆迪分别下调了葡萄牙和爱尔兰的评级。8月初,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收益率开始大幅上扬,到11月,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甚至超过了7%的警戒线,这意味着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很可能陷入类似希腊的境地。此外,欧债危机开始向金融业及其他主要经济体传导。2011年11月底,三个月期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升至夏天时的两倍多。
第二阶段为从2011头4个月,两个重大利好消息似乎让市场看到了解决债务危机的曙光。一是欧盟峰会26个成员国在漫长的协商之后,终于同意共同缔结“财政契约”,加强了各国财政纪律,确立了EFSF和ESM等危机救助工具;二是欧央行于2011年底和2012年初实施了两轮三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以1%的低息向欧元区银行提供了1万亿欧元的贷款,使债务国得到了大量的流动性。
第三阶段是2012年5月以来,由于希腊选举的不确定性,以及西班牙、意大利国内金融系统告急,危机再一次出现恶化的趋势。西班牙于6月5日表示,由于融资成本高涨,西班牙已经无法从市场获得融资,并呼吁欧洲伙伴国帮助其拯救银行业。这标志着西班牙开始寻求外界救助,而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意大利很可能也会走上求援之路。而希腊等国国内的政治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市场的观望气氛。欧债危机并没有结束,而很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债务危机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的影响
自从欧债危机爆发,有关债务国家发出的各种信息都会给汇率市场甚至整个国际资本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外汇市场的波动于汇率制度又有很大的关系,现今世界主要的两种汇率制度(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从根本上说,汇率是由不同货币的供应与需求所决定。在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能够影响货币供需的因素主要有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两方面。
(一)资本渠道
债务危机问题的演变首先是对国际投资者的心理产生影响,而后迅速反映到汇率市场上。比如每当有“坏”消息传出的时候,欧元都会应声出现贬值,其他经济形势相对较好的国家货币则在一定程度上走强。
在2011年6月之前,投资者逐步减少欧元区国家债券的购买,而在2011年7月以后,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局势开始升温,而这种信心冲击反映在随后投资者资本流动数据中的巨大转变。海外私营投资者不仅开始削减对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风险敞口,甚至比利时、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不能幸免。数据显示,欧元区共同基金在2012年4月、5月和6月期间不同寻常的大举买入外国债券,特别是美国和新兴市场债券。
(二)贸易渠道
债务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欧出口的难度陡然增加,对于传统上以出口拉动经济的国家来讲,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出口的下降将会使其货币对欧元贬值。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很不乐观,其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欧洲各国为推动本国实体经济复苏,针对进口商品的审查将会越来越严格。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会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结构。
三、债务危机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
有关欧债危机的消息层出不穷,不同的消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由于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不断被加强,价格受到最基本的供求因素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被大量的资金流向所左右。而资金的流动又非常容易受到市场信心及心理预期的控制。2012年5月以来,来自重债务国的一些不好的消息接连使世界投资者对全球流动性产生了悲观的预期,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成了投资者首要考虑的问题,现金为王的理念直接导致了金属、原油、铁矿石等商品市场的低迷。相关机构预测,如果欧债危机急剧恶化,铜价将很快跌至及每吨4,000 美元,希腊如果退出欧元区或西班牙银行业危机加深,这个速度将更加迅速。
黄金的价格走势变动分析就相对比较复杂,相对于大部分金属来说,黄金拥有其独特的避险功能,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投资者会倾向于将货币兑换成黄金,黄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货币特性;而相对世界货币美元来讲,黄金价格与美元又有一个此起彼伏的波动规律,资金会根据自身需求在两者当中互相流动;世界重要国家的经济复苏进程也会对黄金价格产生影响。另外,这几个因素之间也会互相作用。
参考文献
[1]章磊.欧洲债务危机,不容乐观.国际周刊.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财务报表;影响;应对措施
欧债危机也即欧洲债务危机,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现在许多国家,随着救市规模的扩大,债务比重也在大幅的增加,当这个危机爆发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违约。欧洲债务危机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问题。如果把政府看成一个大公司,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的原因是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除了问题,尤其是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欧洲各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的问题是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从财务上看,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会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企业的偿债能力会下降,带来债务风险。本文从三大财务报表角度审视欧洲债务危机,并据此提出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以及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以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三大财务报表解释欧洲债务危机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资产的增长速度快于债务的增长速度,资产负债比率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企业能够有效利用负债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企业才能长久发展。相反,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企业财务风险超过可接受的水平,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最后破产。如果把欧洲五国各国政府分别看做一个大公司,这五个大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同一个问题就是资产过低,负债过高。欧洲债务危机实质上是增长危机,是这些国家经济“生产性”的危机。和欧元区的核心国家相比,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经济基础较差。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引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受此影响,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大幅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宏观经济深陷衰退之中。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很快就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五国陆续裁撤公务人员、削减福利支出,以压缩财政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这些紧缩措施在短期内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推高失业率。2008年以来五国国债余额占GDP比例不断攀高,除西班牙之外,其余四国债务比重均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60%的基准线。西班牙国债余额虽然相对低一些,但由于该国失业率非常高,其财政形势仍然严峻。在资产负债表中,如果资产的增长快于负债的增加,资产负债表就不会出现恶化,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良好。反之,资产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负债却增加,资产负债表就容易恶化,该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容易出现问题。五国实体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政府宏观资产大幅贬值,同时债务大幅增长,政府资产负债表恶化难以避免。五国政府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比率过高,由于财务杠杆效应,政府财务风险很大,政府的财政状况出现严重问题。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企业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超过营业成本越多,企业经营成果越好,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相反,企业营业收入等于或小于营业成本,企业经营成果不好,企业不仅不盈利反而亏损。政府的营业收入可以理解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的营业支出理解为政府的财政支出。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欧洲五国各国政府财政收入方面,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税收的减少,即五国财政收入减少。但五国政府财政支出则没有相应减少,五国都是高福利国家,而且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福利支出,但由于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五国逐步老龄化的人口,财政支出几乎没有变化。由此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支出没变,政府的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可能是亏损状况,即财政收支失衡。从会计上看,企业利润表持续亏损,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就值得怀疑,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同样,政府的财政收支失衡,政府虽然不至于倒闭,但出现债务违约是很正常的。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欧洲五国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理解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由上面分析可知,五国政府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支出没变,即五国政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为负值,产生的现金流出量为正值。由于上述五国均为发达国家,投资活动相对较小,所以主要论述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影响五国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主要因素是融资成本。五国由于国债余额过高,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对五国的债务评级,导致国债收益率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市场担忧政府债务违约,投资者纷纷抛售国债,使得国债收益率更高,导致政府融资成本上升。由于五国社会福利开支过大,而紧靠税收收入难以满足其财政开支,因此仍要依靠举债,加重债务负担,使债务危机更加恶化。因此,筹资活动也产生了负的现金流入量。总体而言,五国政府的现金流量为负值,五国政府现金流断裂,未来“经营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其偿还债务能力急剧下降,欧债危机很可能进一步恶化,除非有大量的现金流的注入。
从财务会计角度看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长期资产负债比率过高,财务风险很大,同时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仅依靠单项资产(即征税权,理解为无形资产)的增加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乏力,而债务比重不断增加,经济增长陷入困境,导致政府利润表连年亏损。同时债务余额过高,导致融资成本过高,融资活动难以持续,政府的筹资活动现金流断裂,而政府的财政收支失衡也即政府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断裂,政府很可能债务违约,欧债危机爆发。要解决欧债危机,根本要靠改革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降低资产负债比率,降低财务风险,使政府的现金流量得以持续。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使欧洲国家经济更加困难,同时欧盟地区是中国第一大对外贸易区,因此会通过贸易影响到中国企业出口,中国的出口型企业将更加难做。同时,欧洲五国由于债务危机的上升,短期资本流动性的波动性加大,而中国的人民币对美元仍然有升值的压力,所以国内可能会有热钱流入,这样可能就会给中国国内造成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好企业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争取最大利润,是企业财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本增加。由于世界经济的联动性,短期资本流动性的波动性家具,欧债危机可能造成一部分热钱流入中国,进而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使企业成本增加。
第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受欧债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国内各种商品价格上涨,很多企业迫于成本突然增高会限产、停产甚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同时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率一直高于储蓄率和工资增长率,消费者可能会缩减一些消费开支,消费需求下降,在总体上造成市场需求的下降,因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导致了企业生产力的下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欧洲国家的跨国企业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对中国境内企业发展造成冲击。
第三,融资难度大,资金流动难。虽然目前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还不是很大,但中国仍处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融资难仍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企业的融资仍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由于欧债危机融资环境逐渐恶化,银行不仅提高了融资标准和成本,而且融资额度也随之降低。这样,使企业丧失许多良机。融资困难,一些企业会缺少流动资金,也就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缺乏而面临倒闭破产。
第四,出口型企业发展更加困难,可能直接破产。很多出口型企业主要市场是欧盟地区,由于欧债危机,欧洲各国经济萎靡,欧洲各国纷纷紧缩对居民的财政补贴,居民消费水平会因此下降,出口型企业出口数量会减少,可能有破产倒闭风险。对于出口型的企业,应该通过开拓新市场或者采用新技术,安全度过寒冷期。
三、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面对当前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形势,中国企业应考虑在财务上如何应对欧债危机。综合对欧债危机的产生原因和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我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欧债危机:(1)对长期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投资资金的影响,设法减少长期投资项目的建设。(2)提前购买、囤积生产必须的原材料,以避免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长,而存货的增长也会带来资金成本的增长,要从二者之中寻求一个平衡点。(3)对于跨国公司,可以加大对欧洲市场以外的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以使企业整体风险降低。(4)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的正常经营往往会因为流动资金原因而出现财务风险,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培育、取得和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完善应收账款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程序。第二,采用客户信用管理。第三,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动态管理。(5)清理应收账款和存货,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健康。以降低由于通货膨胀带来货币贬值导致对货币面值需求的大幅增加的影响。(6)抓住机会,进行企业合并重组。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众多欧洲企业的资产价格出现大幅缩水,急需得到资金援助。同时,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而且中国企业对资源和技术的需求也很强烈。因此,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欧洲市场提供了机遇。
四、总结
欧债危机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从财务角度寻求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欧洲五国长期高福利,国债余额过高,资产负债比率过高,导致财政收支失衡,同时融资成本大幅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断裂。中国企业应谨慎面对欧债危机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和企业财务管理,尽量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获取盈利,谋求发展的新道路,未雨绸缪,以防欧债危机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参考文献
[1]陈志.欧债危机的财务会计分析[J].中国金融,2012(03).
[2]周逢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J].银行家,2012(01).
[3]冯永华.欧债危机的演化及应对策略[J].未来与发展,2012(01).
[4]赵东平.何静波.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分析[J].现代商业,2012(02).
欧元兑美元今年以1.3382开盘后,仅短暂小幅上摸到1.3433即受阻,随后在第一周连续大幅度下挫,在1月10日最低下跌到1.2863,创出4个月来的低点。1月13日曾反弹到1.31以上。
再融资规模庞大
欧元兑美元在新年开盘即出现暴跌,主要原因是市场重新关注欧元区二线国家的债务危机。
据有关资料透露,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元区高财政赤字国家,今年的国债再融资规模十分庞大,预计将超过5000亿欧元。在市场还在忧虑欧洲债务危机,忧虑欧元区高财赤国家发债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一旦新债发行失败,将使得债务危机进一步恶化。这是市场打压欧元的第一个理由。
其次,有市场传言称,法国、德国和欧元区其他一些国家正在向葡萄牙施加压力,要求葡萄牙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以避免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虽然葡萄牙近期发行的12.5亿欧元新国债获得成功,外国投资人的需求占到80%,葡萄牙总理拒绝接受外部援助,葡萄牙财长表示将继续执行依靠自身在市场上筹资的战略,但因葡萄牙的这次发债成本较上次高了逾100个基点,所以市场仍担忧葡萄牙不久可能不得不接受外部资金援助。这是市场做空欧元的第二个理由。
救援资金或扩容
严峻的债务危机形势可能对欧元区经济复苏造成伤害,因此,欧元区将被迫提升救助力度。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或许是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规模。该基金目前设定的规模是7000亿欧元,援助爱尔兰将用去850亿欧元。一旦西班牙卷入债务危机的旋涡,该基金可能会捉襟见肘。
欧元区官员最近暗示,在即将举行的欧元区和欧盟财长会议上,将可能讨论上调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有效借贷能力理论上限规模,即为EFSF扩容。德国财长朔伊布勒表示,欧元区各国正致力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中期解决办法,准备综合方案,可能在未来两个月达成一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回答有关扩大欧元区救助基金规模的问题时,表示赞成支撑欧元的措施。由于德国的态度转趋积极,因此,欧元区未来应对债务危机的政策力度将提升。
最近,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相继表态,将积极认购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行的欧元债券,这提振了市场对该基金债券的信心。
欧元近期将探底
由于上述有关欧洲债务危机的基本面可能发生变化,短期对欧元走势构成压力,中期如果欧元区达成对EFSF的扩容决策,则可能改善欧元人气,但中期前景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欧元短期看跌,将延续寻底的过程。
关键词:欧债危机,区域一体化,亚元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进入到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阶段。从拉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到爆发于本世纪的次贷危机、美国债务危机以及欧债危机来看,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政府债务规模是治理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关键所在[1]。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国家普遍出现了高额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以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四国尤为严重,其中希腊于2009年12月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一场波及多个欧元区国家的债务危机开始不断的发酵和蔓延。目前,欧债危机问题就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在亚洲成立最优货币区以及亚元的呼声不断高涨,甚至在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以前,许多金融专家和学者认为欧洲是亚洲可以借鉴的模式,这次爆发于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来欧元货币体系的一系列缺点,为亚元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国家高额的财政赤字是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余永定(2010)认为,欧元区国家之所以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是源自欧元起国家长期以来比较僵化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福利体制导致的财政赤字过高,同时当这些国家发生财政问题时,由于欧元区内部的经济治理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手段,再加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和法国迟迟不愿伸出援手,最终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2]。
(二)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调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是欧债危机起着助推作用
据imf统计,美国、日本以及英国的财政赤字率均和希腊12.8%的财政赤字率水平相当。但是为何仅有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我们认为正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降低了欧元区国家的信用评级,导致这些国的融资能力下降和融资成本上升,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徐明祺(2010)认为,正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调低希腊的信用评级,导致希腊市场融资能力的降低,才引起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3]。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难以形成科学合理和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助长了全球信用风险的积累和资源的严重错配,由此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
(三)欧元区经济制度缺陷与欧元区内部经济结构不平衡是欧债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许多学者认为欧元区经济制度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即货币政策统一,财政政策不统一。费尔德斯坦曾经预言,欧元区的这种缺陷有利于长期处于财政赤字的国家,但最终会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其内在逻辑是: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统一,财政政策归各个成员国所有,货币政策归欧洲央行所有。但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中,不管是经济主权完全独立的国家,还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的最基本利益仍是民族利益[4]。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但在欧元区,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和汇率稳定。因此,当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状况时,部分成员国必定会出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错配。
此外,欧元区内部的经济结构不平衡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内部原因。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欧元区并不具备蒙代尔(1961)所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条件。蒙代尔(1961)认为,在一些商品、劳动力和资本一体化,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政策比较一致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组成独立的货币区。在这个货币区内,各个成员国可以实行统一的货币和货币政策,对内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对外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这样可以实现各个成员国的内外部均衡。但目前,欧元区各个国家之间的通货膨胀率、经济结构、经济周期以及劳动力成本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欧盟各个成员国也具有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们对原材料的进口和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再加上各个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国家之间的劳务和产品
价格竞争趋势依然存在。其次,欧元区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呈两极分化的态势[5]。主要体现在欧元区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经济体系差距不断拉大以及经济结构明显失衡,同时核心国家不断向外围国家出口并输出贷款,外围国家的负债比较严重。
(四)僵化的劳动力市场以及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首先,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缺乏必要的弹性。虽然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国家之间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但由于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障碍,以及社会和教育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流动性,再加上欧盟内部普遍存在的工资刚性也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此外,劳动力在工会组织强大的保护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比较困难。其次,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扩大了财政支出,也推高了政府的债务,并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逐渐丧失了区位优势。
二、欧债危机对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借鉴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如果说欧元区处于金字塔的顶部,那么北美自由贸易区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而东亚地区仅处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从欧债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从而对亚洲地区货币金融的合作前景进行分析。
(一)建立区域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和救助退出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
在目前的“清迈协议”框架下,各国财长在同意建立共同基金的同时,还倡导成立一个对各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监测的支付系统。但东亚地区内各个国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欧元区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建立这种监管与救助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一种退出机制。
(二)扩大共同基金的规模,积极推动区域间货币与金融合作
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演进可以看出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和货币体系不足以有效地解决东南亚的区域性问题。从欧债危机、迪拜以及冰岛的债务危机可以看出,在区域间建立共同货币基金才是有效的解决区域间金融风险的途径。在欧债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区域内缺乏共同基金,而基于各个国家独自的利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区域内的德国等成员国未能实施及时救助,从而导致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因此,加强区域内的货币金融合作,利用区域内共有的金融资源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可能产生的金融危机。
(三)加强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稳步推进区域间货币金融合作
目前,货币合作共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元化;二是类似欧元区的共同货币。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欧元区的货币合作模式更像是政治合作的产物,而美元化才是市场化的结果,正是由于欧元区的这种非市场化的合作方式才导致目前危机的产生。因此对于东亚区域一体化而言,如果强行通过政治合作来推动,区域内各个成员国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的差别可能会给区域一体化乃至货币区的稳定带来重大挑战。
(四)建立独立的信用评级体系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美国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一直扮演着推波助澜作用。美国正是通过对国际评级长期话语垄断权来保持自身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属于自己区域内的信用评级体系,有利于维护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金融稳定。
三、欧债危机对建立
亚元的启示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关于推出“亚元”的呼声不断,但亚洲各国的政治合作意愿、经济发展水平等差距预示着推出亚元的道路还比较漫长。欧债危机的爆发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亚元的前景,并为构建亚元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统一欧元区统一
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是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亚洲,由于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亚洲各国间的隔阂和差异更多,对主权看得更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施一体化的货币政策,在缺乏必要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当类似欧债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更大。所以,如果要推行亚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二)政治和经济要相辅相成
虽然超主权货币是一种革命性的创建,但欧洲货币联盟毕竟是在缺乏政治联盟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导致危机爆发后,救助措施寸步难行。这要求亚洲各国在推行亚元时,必须首先考虑政治联盟。虽然亚洲的历史发展表明,在亚洲实行政治联盟是一件非常困哪的事情,但这次欧债危机充分说明,只有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相辅相成,才能有利于陷入危机的国家迅速恢复经济。
(三)构建亚元要稳定推进
在亚元的推进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条件,即只有各个国家在要素流动性、经济互补性、市场一体化、经济开放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趋同的情况下,组建最优货币区才能带来最大的市场红利。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勉强加入,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亚洲各国应以欧债危机为借鉴,循序渐进地推进亚元,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决不能强行推出亚元,否则就会陷入比欧元区更加严重的危机中。
(四)增加货币金融合作的透明度
相对于欧元区,亚洲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要求亚元必须要在一个货币金融合作更加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投机者的供给。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具有更多话语权、信息高度透明以及交易比较便利的金融稳定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也需亚洲各国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总之,当前欧债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欧元未来的命运也很难判断。亚洲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欧元的动态,积极研究欧元在运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吸取欧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为区域一体化及亚元的构建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安国俊.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的反思[j].中国金融,2011(18).
[2]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及中国面临的挑战[n].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月报,2010(6).
欧债危机对中欧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影响,其中以下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更加激进。欧洲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降低赤字,大力推行紧缩政策,主要做法一是增税,二是削减政府支出,对经济的负面效果开始逐渐显现。德国经济开始减速,英、法增长很慢,意大利、西班牙几无增长,葡萄牙和希腊经济仍在收缩,北欧国家经济也开始出现下滑,欧债危机开始更全面、深入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而且,在当前欧元区总体经济已出现衰退迹象的情况下,欧洲国家财政仍在继续大幅紧缩。这无疑将进一步抑制欧洲未来的消费需求。欧洲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元区消费市场的疲弱将继续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利于中国对欧洲出口。
随着债务危机的深化,中国对欧洲出口还将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债务危机使欧盟内部保护主义倾向抬头。欧盟以“开放贸易”、“公平贸易”为名,实施新的贸易战略,一是扩大出口,二是限制进口,力图使经济尽快摆脱债务危机、实现复苏,继续保持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国成为其新贸易战略首当其冲的目标之一。基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经济的重要性,欧盟一方面将中国视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全力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以实现欧洲企业在中国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限制,希望迫使中国解决其对华贸易中的关切问题,包括要求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等。
在紧缩政策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指望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已不现实,更多欧洲国家重拾重商主义政策,近来,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动作不断,欧盟对中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欧盟还宣布向中国制造的瓷砖课征惩罚性关税,欧债危机虽然增加了欧盟对中国的需求,但实际上双方贸易纷争也在增多。
值得关注的是,中欧目前均加强了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双方贸易纠纷的尝试,显示双边经贸关系更加成熟。不久前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裁决报告,裁定中方欧盟对华碳钢紧固件反倾销措施案取得胜利,特别是认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违反世贸规则,对欧盟成员国滥用反倾销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次,欧盟自贸区战略对中国构成潜在影响。为应对债务危机挑战,欧盟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力图在未来5年内使其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覆盖其50%的域外贸易额。为此,欧盟积极推进与中国周边经济体的自贸区建设,先后启动与印度、东盟、新加坡等的自贸协定谈判,最近又同此前一直回避的日本开展相关磋商。由于短期内中欧建成自贸区的可能性不大,而中国在出口产品方面与上述经济体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如不妥善应对,将有可能形成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对欧洲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再次,中国对欧“走出去”面临一些新的机遇。
由于近期欧债危机的背景,欧洲整个市场都面临着系统性风险,欧洲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极有可能出现价值低估的情况,在此背景下,购买其实体企业,可望为中国企业带来大量潜在收益。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步伐加快,既提升了全球影响力,也为投资目的地国应对危机做出贡献。中国企业在欧债危机背景下加大对欧洲投资力度,有利于欧洲一些企业乃至整个欧洲经济的重振,可以为中欧经济发展带来一种双赢局面。近三年,中国对欧洲投资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尽管遭遇欧债危机,对欧洲投资仍保持高速增长;二是目前对欧洲投资规模依然较小,在中国对外投资总量中所占比例较低,还有很大增长潜力。
据统计,2011年中国对欧洲投资增长94%,而同年中国海外投资总额仅增长1.8%左右。2011年,中国对欧洲投资总额为42亿美元,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已经展现出对欧洲投资的强劲增长动力。
欧债危机下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企业并购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并购占对欧洲投资的半壁江山,也几乎创造了全部的中国对欧洲投资增长。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救援政策,并表示将继续参与国际救助活动。对欧债危机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也是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姿态、开拓国际战略新空间的关键举措。这对于改善中国在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以及塑造未来更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欧盟和欧元区现在都非常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希望中方出手参与解救欧洲债务危机。中国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稳定国际金融秩序的非常重要的力量。中方可以合作的方式来帮助欧盟舒困,合作可以多边渠道为主,双边(成员国)为辅;多边又可分为大多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小多边—欧盟(EU)。通过大多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这种合作有助于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可以使中国外汇储备多样化,分散我国外汇储备过渡集中于美元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
中方可以在希腊等债务国求援时,为这些国家提供资金周转,但必须要有求援国优质资产的抵押。可以要求以求援国的资源或国有资产作为抵押,或者用技术和其它资产做抵押,以保证中国的外汇投资充分安全。如希腊的海洋运输产业,即为非常有效的抵押资产。
中国一直是国际社会支持欧洲克服危机的积极参与者。中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欧盟扩大合作,包括扩大从欧盟进口,探讨加强对欧投资的途径,收到了显著成效。
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普遍面临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困难。出于恢复经济和增加就业的需要,这些国家都欢迎外国企业投资当地金融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中国企业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可考虑对西班牙的风能产业、意大利的时装皮革产业和希腊的海运产业等进行投资。